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空巢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

时间:2022-02-09 09:3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空巢老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空巢老人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子女;社会保障;医疗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被子女留在家中,独享晚年,有的老人甚至还负担着沉重的农活,生活困难。“空巢老人”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已经开始用法律手段解决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峻性。

根据国家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6亿,其中农村人口占60%,伴随着这样庞大的的农村老龄人口,也逐渐产生着一些问题。为了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进行近一步的了解与反映,我于2013年6月25日,对四川省射洪县潼射镇六村30户家庭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4户家庭子女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其中还有8户是空巢老人加留守儿童的组合形式。有12户的老人已丧偶,常年独自在家生活。也就是在此地,有80%的老人是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空巢老人,还有40%的老人是天天一个人进进出出空荡荡的家,这是一个让人很担忧的现状。

一、分析“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农村中的老人大都身体健康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因家中无人照料,且多数老人不舍得花钱看病,只在病症明显时才去医治。所以有许多老人都常年疾病缠身,生活在病痛中。对于那些干着农活,带着孙子的老人更是一种痛苦。

天下哪儿有不思念子女的父母呢!老父老母在家,总会时不时想念子女,期待他们能来个电话,期待着过年子女们都回家。而且在这思念中,他们往往忘掉了个人的价值,什么都为子女着想。精神思想上便造成一种空虚寂寞状态,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对于空巢老人加留守儿童的家庭组合形式,问题便更多了。有的孙子生性顽劣,学习不用功,总在外惹事,还老不回家,老人的管教也毫无用处,这便使老人经常负气,对自己产生怀疑,生活态度也变得消极。还有的老人对孙子溺爱,一味纵容,使得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价值观形成众多问题,很可能走上歧途。

二、探究“空巢老人”问题的原因

“空巢老人”的简单定义就是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人。因此,子女不在身边便是造成“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原因。但为什么子女不在身边呢,究其根源,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扩大,城市发展建设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农村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离乡外出打工,只留下劳动力弱的老人小孩在家。而且由于农村外出打工收入并不是多高,还要供养子女读书生活,经济压力很大。老人便很难得到子女充足的经济赡养,只能靠自己劳动和省吃俭用过活日子。

也有经济上不亏待老人的子女,但这些子女大多在外有自己的小家庭,三﹑四年都不回一次家的。在我调查中,就有一位77岁的老人,子女已经五年没回家看过他了。这样的老人独自在家,如身边又无要好朋友,那他们心中的苦怨与忧愁都没人可以分担一下,长期下去,老人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生活也会越来越不开心。

国家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便又是造成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的一大原因。特别是前几年,农村医保制度还未建立时,农村人看病难看病贵是国家的一大问题,对于农村的老人们来说,这个问题更大。因为他们生的病往往都是大病,要治好至少要花上千块钱,但这对于农村的老人们来说,很可能就是一年的生活费。在我调查中,有两位老人的年生活费居然在1000元以下(自己种粮食、蔬菜)。所以他们生病了,往往都选择拖着,最终病情恶化,才让子女知道,这时,一般子女也无能为力,医生也无法医治了,只有选择慢慢死去,这是一个多么凄凉,多么痛苦的人生结局啊!

三、寻找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办法

历史上,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得依靠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解决这个问题也不例外。要想把子女留在老人身边,我们就得在农村为年轻人找到出路,使他们也能挣钱养家。例如,我们可以吸引投资,借助国家的力量,充分发挥地区特色,搞好农村公共基础建设,发展农村特色农业,开办乡镇企业等,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完善一些老年活动组织,使老人们有机会聚在一起交流活动,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这样精神世界也不会空虚寂寞,还可以在组织中重树自己的价值观,更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养老制度,改善养老金的发放,建立农村养老院等,让老人们的生活更有保障。

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医疗新型合作制度的建立、推广已使一部分老人受利,但由于一些医院费用的提高,使国家的补助大都流入医院,病人们却并未受益多少。因此,国家及政府要加强监管,完善制度,才能使这些老人们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国家统计年鉴,2012.

[2]韦樟清.养老院老人医疗保障状况调查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1(2).

[3]陆元兵.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须整合社会力量[J].中国发展观察,2012(10).

第2篇

为切实了解全县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和生活状况,20xx年7月20日至8月3日,根据 县委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调研精神,对全县的农村空巢老人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成立了调查小组,组织本局干部深入到云龙镇护云村、福禄镇陆坪村分别对77位农村空巢老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摸清我县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了解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一、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

通过普查,全县现有60岁以上老人13.9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29 %,其中农村老年人11.98万人,占全县老年人口数的85%。农村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共有24110户、37837人,占全县农村老年人口数的31.6 %。随着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迈入社会、走出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将逐渐增加。空巢老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结构如下:

1、年龄结构情况:60-79周岁的有36042人;80周岁以上的有1795人。

2、经济收入情况(人均年收入):

1500元/年以下的:16985人;

1500元-5000元/年的:18717人;

5000元/年以上的:2135人。

其中现已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达到3740人。

3、居住状况:老人个人独居的7030户;夫妻独居的10605户;与孙辈同住的6475户。

4、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的26059人;身患疾病的11778人(其中患重病的1469人)。

5、空巢老人中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的)子女人数:44865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质量不高

调查发现,我县农村大多数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不高,可支配现金少,其主要经济来源:一是养老保险金80或90元/人二是出售部分自己及配偶力所能及的种、养殖农产品;三是子女给予少量零花钱。省吃俭用,勉强能维持基本生活。

(二)疾病的困扰

据普查反映,患病老人有11778人,占被调查的空巢老人总数的31%。门诊医疗费用占据了他们每月支出的大部分,然而农村合作医疗和民政医疗求助只解决了患病老人住院的部分医疗费用,门诊费用自负成份较重。特别是1469位患重病的老人,连其基本生活都很难维持,根本无钱医治, 个别的生病几年来未就诊过。老人通常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

(三)文化程度不高,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据普查反映,高达80%的农村空巢老人不识字,17%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秉持着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陋习思想,遇到子女不孝顺、侵占老人个人财产、甚至虐待老人等情况,多数老人宁愿逆来顺受、息事宁人,也不愿意求助于组织和法律途径来解决。使得有些老人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特别艰难。

(四)子女外出导致空巢老人孤独感倍增

由于子女长期外出务工,不能回家探望老人,这很容易让老人感到孤独,仅靠电话并不能慰藉老人的心灵。农村空巢老人存在心理问题:一是希望孩子们进城打工多赚钱改善生活,二是希望子女也能够经常在身边,每逢过年过节,就盼望外出打工子女们能早点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牵挂、担心子女,难免产生心理失落,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闭、自怜等消极情感,同时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无味,造成他们心情抑郁、惆怅孤寂。

(五)子女不孝顺,晚年生活特别困难

目前农村流传一子晚年享清福、二子晚年较幸福、三子晚年生活就过衍的说法。多子女老人的赡养问题,子女之间相互推诿,你推我、我推你,老人生活无人照料。子女不孝造成老年人生活特别困难,更有甚者国家给予老人的社保、低保等待遇老人就享受不全,还有极个别虐待老人的。

三、农村空巢老人已享受的政策

1、全部享受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

2、全部享受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3、3740人享受了农村低保。

4、符合条件的,享受了城乡医疗求助和临时困难救助。

5、符合条件的,享受了节日慰问制度。

6、全部享受了政府的有关老年优待项目。

四、进一步做好农村空巢老人工作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如何使越来越多的空巢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做好空巢老人的各项服务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老龄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做好老龄工作的要求。针对老年人普遍关心的养老、医疗、生活照料等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老龄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为目标,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强化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老龄事业,为老年人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大力宣传贯彻执行《老年法》,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全社会敬老、养老的意识。提倡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

在全县开展一次《老年法》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敬老、养老意识。大力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加强孝道文化宣传,大张旗鼓的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依法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正义。《老法年》规定老年人有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督促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履行赡养扶助义务,提倡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推进家庭赡养工作的进一步落实。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对个别拒绝、逃避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依法进行追究查处。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养老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机制。

适当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按照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建立适时增长机制,保证分散供养孤寡老人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对部分空巢老人实行特殊救助。在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低保对象中的困难高龄空巢老人补助金,实行特殊救助办法;建立农村特困老年人专项救助基金,重点解决空巢老人生活、疾病等特殊困难。

(四)构建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出台解决空巢老人就医困难的具体措施,提高医药费新农合报销比例,特别是门诊医药费。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家庭病床。二是在城乡医疗求助基金中切块建立老年医疗救助基金,通过基金会对无力支付医疗费和支付困难的空巢老人给予帮助。三是进一步完善救助机制,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要及时把他们纳为医疗救助范围,给予救助。四是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家中无人照顾,常常会面临突发性疾病得不到及时抢救,生命受到威胁。建议在乡镇街道成立基层老龄组织,村委会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档案,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五)做好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让分散的农村老人尽是集中居住,广泛开展关爱帮助空巢老人的宣传工作,突出对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空巢老人给予特殊关爱,提高人们老龄意识、养老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完善互助帮扶制度,采取邻里互助,一帮一,志愿者包户,成立专门为老服务队伍等多种形式,照顾好空巢老人生活。大力开展 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根据空巢老人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敬老互助内容,逐步探索形成关爱空巢老人帮扶长效机制。

第3篇

关键词:空巢老人;实际困难;应对

全国老龄办相关人士介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一、空巢老人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具体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

二、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

空巢家庭主要是孩子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开家而形成,随着城乡差距与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年轻人外出上学、经商、打工或工作,结果出现大量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农村,成年后的子女与老人分家成立新家庭,距离老人近的子女,偶尔还能照顾老人。如果离得很远,几乎可以说没联系。有些空巢老人认为自己还有能力照顾自己,跟子女住在一起会影响孩子工作和生活而不拖累他们。也有空巢老人是由于子女不孝,对老人不尽关心和赡养义务。有的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缺少交流与沟通,造成空巢。

三、农村空巢老人实际困难分析

1.生活保障方面

农村的空巢老人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大部分老人少有积蓄。现在农村老人除了五保户老人享有补贴及部分老人享受低保金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而且我国新农保水平还很低,所以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有的国家给予一些经济补贴,由于农村取钱不方便,由他人带领,也不一定能给到手里。

老人劳动主要是种地,收入低。有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生计,对父母经济补贴不稳定,且标准低,又没有约束机制。空巢老人还要照顾孙子女,仅靠自己务农的少量收入,既要生活又要看病,生活艰苦。

2.无人照料,安全隐患突出

与城市老人相比,有的农村空巢老人还得自己砍柴生火做饭,有的还得自己挑水,日常生活无人照料,尤其是老人生病,子女不在身边,不仅孤独无助,有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还有用电、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胁以及灾情的威胁等。

3.缺乏精神慰藉,心理问题突出

空巢老人对子女有着很强的情感依赖性,当子女离家后,感觉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会陷入焦虑不安、郁郁寡欢、悲凉无助的状态,这些不良情绪有害身体健康,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不低于肉体上病痛的伤害。

缺少交流的老人甚至会产生厌世念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所以在一些西方国家,老年人自杀现象很普遍。

4.隔代教育,生理和心理负担重

照顾孙辈不仅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与劳累程度,而且对孙辈的教育也成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因为老年人没有足够的精力管教孙辈,也无能力辅导小孩学习。同时,当前农村网络发展,各种负面的信息对孩子造成不好影响,许多留守儿童也有各种心理和行为上问题,老人管理起来力不从心。

5.疾病困扰,甚至出现死去无人知晓的悲剧

大部分空巢老人疾病困扰,例如北京市回民医院曾对北京某街道的空巢老人生存状况做过调查,此次调查的有效调查对象共855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8.1%(753人)。近年,甚至出现许多报道空巢老人死去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农村空巢老人实际困难应对策略

1.注重老人个人心理调节

(1)减少对子女心理依恋: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

(2)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包括积极面对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

(3)转变负面心理,保持快乐心情:老年人常见负面心理有无价值感;能力减退感;要强心理;孤独心理 ;怀旧心理等。

(4)正确面对死亡 :正确对待身体的衰老与死亡,坦然面对人类的生死,乐观的生活。

2.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子女要增加与父母的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长时间见不到孩子。如果在一个地区,尽量离父母住的近一点。对于在异地的子女,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可以通过电话与父母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3.有关部门对老年人维权要给予充分帮助和支持

司法机关要依法优先将困难“空巢老人”纳入司法救助对象,酌情减免他们的诉讼费用;各基层司法所和乡镇、村(居)调解委员会要为空巢老人维权提供各种帮助,提供涉老法律方面问题的咨询答疑解惑,积极调解空巢老人权益纠纷,支持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发挥农村社区工作的作用

农村社区内开展满足老年人需要的日常照料服务,目前农村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服务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

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应该给予空巢老人精神关怀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使他们重新实现自我价值,社区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

5.国家对于空巢老人的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系教授韩克庆认为,空巢现象反映出了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有待完善;护理服务急需发展。韩克庆认为,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国家对于空巢老人的保护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首先,对于孤苦无依、生活困难的部分空巢老人,政府有责任进行免费救助,通过机构供养的方式,让他们安度晚年。

其次,对于大多数空巢老年人来讲,国家要兴办养老福利机构,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市场,运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解除空巢老人缺少日常护理和社会照料的困境。

6.社会方面

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应该成为全社会责任。

首先,营造一个全社会敬老助老的氛围。加强传统孝文化教育,弘扬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这样有助于老人问题根本解决。

其次,加强老年社会服务建设。 农村尽快落实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办敬老院等,推进农村社会福利事业进程,让老人老有所养。加大文化投入,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为空巢老人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

最后,家庭、组织和社会要共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子女外出要妥善安排老人;乡、村组织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与发动好心群众给予空巢老人帮助和关爱;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例如成立“帮耕队”、 “红白理事会”等,帮助空巢老人排忧解难;社会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完善和执法力度。

结语

农村空巢老人正遭受危机的困扰,他们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问题,现今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要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金辉.关于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社会支援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24)

第4篇

Abstract: By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ension system, the choice of mutual-support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builds self-help and mutual-support nursing home of rural empty-nest elderl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lementation.

关键词: 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河南

Key words: rural empty-nest elderly;mutual-support;Henan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045-02

0 引言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占1.7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高达13.26%,表明我国将面临愈加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5%左右[1]。关于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日益引起关注[2-3]。r村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农村老人,包括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因其外出求学、打工或结婚等原因而远离老人,导致独自生活的老人[2、4]。农村空巢家庭的增多带来的是更多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本文即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河南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和互助养老意愿,为进一步构建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河南省60岁及以上的农村空巢老人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新郑、驻马店、洛阳、周口、信阳、郑州、安阳、南阳、开封等九个地市的22个农村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围绕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基本情况和互助养老意愿等方面的内容,采用自行设计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调查问卷,分为被调查者一般情况、生活满意度、健康情况、养老方式情况等四部分。考虑到空巢老人理解力、文化水平、视力等方面可能存在限制,研究小组首先选取若干调查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互助养老的含义,在调查中结合访谈法协助空巢老人完善资料。

2 样本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有效问卷19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5%。199份有效问卷中,性别方面:男性84人,占42.21%,女性115人,占57.79%;年龄方面,60-65岁71人,占35.68%,66-69岁60人,占30.15%,70-75岁64人,占32.16%,75岁以上4人,占2.01%;婚姻方面,有配偶149人,占74.87%,离婚6人,占3.02%,丧偶42人,占21.11%,未婚2人,占1.01%;学历方面,文盲88人,占44.22%,小学73人,占36.68%,初中31人,占15.58%,大专7人,占3.52%;从事过的主要工作,乡镇公务员5人,占2.51%,乡镇企业员工8人,占4.02%,村干部5人,占2.51%,务工41人,占20.6%,务农123人,占61.81%,教师等其他17人,占8.54%;家庭子女情况,独生子女2人,占1.01%,两个子女69人,占34.67%,三个子女65人,占32.66%,三个子女以上60人,占30.15%,无子女3人,占1.51%;103人需要帮助照顾孩子,占51.76%,96人不需要帮助照顾孩子,占48.24%;151人还能从事一些轻体力活动,占75.88%,48人不能从事体力活动,占24.12%。

3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

在与子女关系方面,农村老人“养儿防老”思想以及“居家养老”思维(51.76%)依然根深蒂固。但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不再满足农村生活,开始到城市中寻找发展机会,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地区学习、务工、经商或生活,这种从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使得留在农村的大多数人口都是儿童、妇女、老人,即俗称的“六一、三八、九九”。

因此,即使在调查中,认为子女对自己比较孝顺(45.73%)和非常孝顺(32.66%)的占了绝大多数,而由于距离老人较远或比较忙,子女回家看望老人的次数却是比较少,频次最多的是一个月看望一次(41.21%),打电话的次数最多的是一周一次(48.74%)。

在与乡邻关系方面,认为乡邻关系总体较好(45.23%)和很好(47.24%)的农村老人占了绝大多数。农村尊敬老人风气一般的占42.71%,较好的占48.74%。

在娱乐消遣方面,农村老人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数通过与同村老人聊天(67.34%)、打牌(10.55%)的形式放松自己。

精神生活方面,虽然大多时候空守在家里,与子女远离,但大多老年人认为很少(35.18%)、甚至没有(21.61%)感到寂寞和孤独,仅26.13%的老年人认为有时会有此感觉,9.55%的老年人经常有此感觉。

身体健康方面,60.8%的空巢老人表示仅有小病或一般病痛,如果生病,则大多(80.4%)由子女照护。

总体生活满意度方面,大多数老年人(55.72%)满足于现状,仅2.01%的老年人表示非常不满意当前的农村生活。

当被问询到目前最担心的问题,37.19%的老年人担心医药费问题,33.67%的老人年则担心目前的生活状态,尤其是生病后会增加子女的负担。

当被问到养老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时,39.7%空巢老人选择精神上的依托,33.67%选择需要更多的服务照护,24.6%选择经济上的支持。

关于养老模式,57.79%知道家庭儿女养老,75.38%知道家庭儿女养老和敬老院养老,仅17.09%的空巢老人知道互助养老。可见互助养老并不为大多数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知道。普及养老知识,让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显得至关重要。

4 互助养老方式选择

互助养老模式有多种,包括邻里互助、托养寄养、入住互助养老中心和日间照料、时间银行等几种模式[5]。研究小组和空巢老人解释了互助养老的内涵,以及互助养老的优势后,在互助养老模式的选择上,农村空巢老人中35.18%选择邻里互助,12.56%选择时间银行,5.03%选择托养寄养,40.69%选择入住互助养老中心,7.1%选择日间照料。

5 构建适合河南农村空巢老人的互助养老模式

河南属于农业人口大省,城镇化率较低,且随着每年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空巢老人,河南农村实际空巢率已经接近50%[6]。养老观念里根深蒂固的儿女养老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弱化。这种情况下,依靠抱团养老、社会养老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互助养老正是在这种困境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养老是在农村社区以集中居住和老人互助为基本方式,由家庭提供经济供养资源与入住老人互助提供照护和精神慰藉的养老模式[7]。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农村家庭养老的无力与社会养老的不足。

结合调研结果,根据河南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本研究认为,构建以自助互助福利院为基础,遵循入住自愿原则,院内老人互帮互助为目标,发展农村空巢老人力所能及的小型经济为支撑的互助养老模式,是本研究所要建构的河南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

该养老模式遵循自愿原则,以村或乡镇为单位,将农村空巢老人统一集中在一起。老人入住的场所可以由村、乡或镇政府协助解决。入住需签订合同,并交纳一定费用,用于生活费和服务人员的服务费。入住后,鼓励空巢老人之间开展互助服务,互相照料生活,鼓励相对年轻老人照顾高龄老人,无病老人照患病老人。鼓励的形式可采用结对互助和帮扶的形式。丰富精神生活,开展下棋、广场舞、打拳、唱戏、老年运动会等多彩的娱乐活动。发展小型经济,各村、乡或镇可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小型经济,如养殖、农作物种植、手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或包装等,售出所得费用,一部分归自助互助福利院所得,一部分归劳动者自身,一方面解决了福利院的费用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空巢老人收入和自身价值感,也为社会发挥了余热。

自助互助福利院的养老模式有如下特点:一、加入福利院的对象一般是农村空巢老人,其他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也允许加入。二、老人们实行自我管理,庭院自主经营。三、政府部门应关心福利院的建立与发展,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①当前河南农村传统养老模式不能承担农村养老重担,社会养老尚不足,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堪忧。

②自助互助养老院是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社会养老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是对当前农村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它可缓解农村老龄化的压力、减轻了家庭子女的负担,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是对老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好处的一种养老模式。

③农村自助互助养老院的构建应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6.2 不足

①本文是以文献检索为基础,同时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由于时间与条件限制,并不能对河南每个村落进行更大样本调研。

②本研究是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的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具体的实施还有很多不可预估的问题,因此,进一步的实施需要首先进行试点,以完善该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芳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基于对河南省M村的调查[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刘梅.河南省“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基于鹤壁市小河镇空巢老人访谈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5.

[3]岳红伟.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研究[J].价值工程,2014(36):303-304.

[4]王飞鹏,王君玲,林琴波.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潼南县Z村调查为例[J].西北人口,2013,34(1):67-72.

[5]刘芳.互助养老―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新路径[J].天中学刊,2014,29(4):58-60.

第5篇

论文摘要: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作出详细分析论述,并就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提出基本思路。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老龄化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提出巨大挑战。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后,只剩下老年一代人(单身或夫妇两个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农村空巢老人是指与子女分居在不同的村落的那些年龄超过65岁的独居老年人。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统计,全国老年夫妇中11.4%为空巢家庭。农村老年人口明显多于城市,贫穷地区的老龄化严重。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更为严峻,如何从制度层面和人文关怀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修补,有效填充空巢家庭的情感交流、生活扶助、心理援助与社会救助之空,对我国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重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21世纪世界各国将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人口老龄化,而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严峻:第一,当前我国的经济还不发达,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加速了农村的老龄化速度,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快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而且农村老龄人口数显著高于城镇老龄人口数;第三,在未来我国农村地区老龄人口还将保持增长的态势,形势相当严峻。因而,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快速老龄化背景下空巢老人的养老压力。

2.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退出了劳动领域,又面临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弱,但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曾为社会的发展、子女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如果社会不能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养老保障,那么长寿对他们来说未必是幸福。建立健全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实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3.有利于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预测,农村人口老龄速度以及老龄人口绝对数远远大于城市,这将是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巨大挑战。农村空巢老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果这些空巢老人的养老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那么科学发展观就很难在农村落实到实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的蓝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要实现农村小康只能是一句空话,而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因此,要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就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现状分析

1.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负担加重

随着我国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四、二、一”结构的家庭日益增多。20世纪70年代,少生子女政策的推行,$0年代,又强制推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使农村产生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同时传统的“多子多福”生育观的改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扩散提高了农民的预期寿命。这些使传统的家庭结构“金字塔型”向现代的家庭结构“倒金字塔型”转型。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下单纯的家庭养老负担相当重,因为赡养老人的主体—青壮年—不仅要完成成家立业的重任,还要肩负赡养多位老人的义务,他们所要承担的任务变得更加重了。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只能造成老年人生活贫困以及年轻人不堪重负。

2.传统养老观念的淡化,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人为将农村与城市分割开来,造成中国城乡经济的严重不平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开展,许多农村青壮年弃农务工,农村人口流动的速度明显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过度地转移造成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与农村老年人生活上的分离。子女与老人的这种长期分离无形中会使子女与老人之间的联系变少,儿女对老人的亲情关怀也减少。同时,随着分离时间延长,会削弱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传统的养老观念没能被很好地继承下去自然就会弱化家庭养老的功能。

3.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缺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缺乏保障

由于受到现实中国经济实力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仍没有保障,这些老人尚未被真正纳人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之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于这些空巢老人来说只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同时由于当前中国对人的社会化资源的照料上更偏重于青少年,农村空巢老人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城市的社会化养老机构、社区便民服务及志愿者的照料资源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奢望。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绝大部分空巢老人仍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比较规范的、能够有效付之于实践的、符合农村现实情况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还没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建立健全是一个巫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基本思路

伴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农村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迁,养老观念的更新,农村年轻人赡养意识的淡化和老年人自立意识的强化,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空巢老人的大量涌现,是农村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现象,解决这一弱势群体养老问题的主要对策建议如下:

1.发扬传统的“孝文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同样有物质的需求,也渴望得到子女亲情的关怀。然而他们的子女很多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与自己天各一方。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来说,子女理应赡养年迈的、曾经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父母,发扬我国优良的家庭养老传统。子女当自己不在父母身边之时,除了应托人照顾家里的老人之外,还要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老人家,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让空巢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需要转变思想,恰当地处理好中国历来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对于自身与子女的矛盾应该积极去面对,而不应选择与子女分居的办法来逃避现实的矛盾。应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充分发扬家庭养老的作用。

2.健全与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人口流动幅度的加大,仅把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作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险模式显然已不合时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将出现更多的空巢老人。未来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将更多地要依托于社会,依赖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还不发达,在全国农村建立惠及每一位空巢老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条件还不成熟,实现的难度系数大。因此,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选择上,既要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又要坚持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相符合的原则,同时还要坚持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相一致的原则,建立社会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保障制度。

3.发展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目前中国的经济还不发达,政府可以考虑首先在农村建立农村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到条件成熟了,可以在广大农村建立普遍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全国农村建立起能让空巢老人完全脱离子女,单纯依靠社会最低生活养老保障根本解决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不能丢掉传统的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应该将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两种方式相结合作为中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模式,最终实现主要依靠社会养老的模式发展。

4.广泛开展社区养老介入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

农村居民在分布上相对分散,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上可以适当考虑建立整散相结合的社区(乡村)养老模式。所谓的“整”,是把特别困难的空巢家庭老人集合起来,统一在养老院供养;而“散”则是让一般空巢老人散居在家庭中,但他们仍可以享受到社区养老成员的基础待遇。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实行针对性管理,如各项养老政策措施可根据不同类型空巢老人开展,对年龄较低的老人实行养老保险积累,对困难空巢家庭老人提供适当的财政补贴支持及医疗、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针对农村具有良好的、紧密的邻里关系的传统,村委会组织、地方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互助会,让互助会中有活动能力的老人轮流照顾空巢老人,使互助会的成员相互之间都可以得到照顾。如此,既可以帮助他人,也可以在自己将来遇到困难时得到其他老人的照料。

5.鼓励农民购买商业保险,引导商业保险开拓农村市场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空巢老人 养老保障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速其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农村空巢老年化,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观念的开放与改变。但同时也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养老保障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另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始终在城市。事实上,农村社会保障同样存在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巢老年化的养老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应引起社会的关注。随着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持续上升。从收人来看,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悬殊,两者的保障能力相差悬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将从隐性转为显性。因此,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分析

    据统计,目前上海空巢家庭大约占到老年人数的三分之一,并预测到2020年上海老年人空巢家庭将占到整个老年人家庭数的80%。农村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是由于:

    1.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成为不可能。随着我国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导致“四、二、一”结构家庭的日益增多。20世纪70年代,我国推行的是少生子女政策,在80年代,我国强制推行的是独生子女政策,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目前70, 80年代出生的小孩现在已进人青壮年时期,他们在城市化发展和改革的大浪潮的推动下和比较利益的驱势下很少整年在家务农,要么在外工作(打工),要么在外求学。

    2.城镇化使城镇聚集了部分农家子女,导致老人和子女分住农村和城镇两地。人口移动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的分居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不断深入,一些农民工家庭迁移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而这类家庭通常是年轻的核心家庭,老人仍留在农村生活。

    3.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代际间及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迅速得到改变。这是由于:(1)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随着人们购买住房或者建造住房能力的增强,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愈来愈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他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2)城市生活既丰富又复杂,而且生活节奏快,精密性要高。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因此,他们一般选择留在乡村。(3)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愈来愈突出。老人与子女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老人们常常选择独立生活。(4)子女“孝亲”观念淡薄,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老人独居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就难以保证。另外,和传统社会相比,现在的大多数已婚妇女都有自己的工作或劳作安排,小孩均要接受教育,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失去了家庭人员保证。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正如马克思所言,“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能的更替以及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而人口的流动往往又使农村中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离开父母而向城镇流动,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与父母共同生活给予老人更多更细的照顾。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空巢老人

引言

伴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镇,而许多老人则仍滞留在农村,产生了空巢老人的现象。调查显示,空巢家庭中老人在全国范围内有2339.8万人,占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26.6%,其中农村空巢老人数目约1633.0万人,大致占全国空巢老人的69.8%。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凸显。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保障问题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重视和关注。空巢老人保障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现状,面临的困难以及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一些政策建议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以期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的构建提供一个思路,为中困城乡和谐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1. 农村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及分类

1.1农村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

“空巢老人”这一名词同时包含了“空巢”以及“老人”这两个层面的概念。一般把60岁或者65岁以上的人称为“老人”,但是对于“空巢”家庭的定义则仍然存在着分歧。截至到目前,对农村空巢老人的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研究对象的不同对“空巢老人”有各自的界定方式。很大一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因子女在长大成人后离开而独自居住的老人。

1.2 农村空巢老人的分类

对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的分类,学者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标准分成了不同的类别。按照老人意愿情况把农村空巢老人分类为自愿型空巢老人、无奈型空巢老人以及被迫型空巢老人三种。而另有一些学者则依据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把这一群体分为一般空巢家庭和困难空巢家庭两大类。

2. 农村空巢老人的成因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可归结为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个人原因。

2.1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社会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空巢”家庭的出现成为某种必然的结果。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的推行,对于那些独生子女之间结婚而组成的家庭,有一部分老人主动或被动独立生活而“空巢”成为必然结果。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社会原因总体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伴随着我国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不少子女因为在婚后有了自己的住房而与老人分开居住。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离家进城务工,老年人滞留家中成为农村空巢老人。最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展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造成部分有子家庭可能形成空巢。

2.2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也是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具体归结为四点:第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使得老人虽然希望与子代孙辈住在一起,但是为了避免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自生活。第二,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老人选择不去加重子女负担宁愿独自生活。再者,受子女住房条件限制,不在少数的老人无法与子女同住。最后,虽然具有相应的物质条件,但是赡养老人的观念却淡薄,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2.3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个人原因

有一部分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的原因,是因为老人希望在晚年能够得到更多的自由和自主而选择去过独立的生活。这样的老人大多数是在经济上能够独立,精神生活丰富且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低龄老人,这样的老人随着年龄增大,有放弃空巢的可能。另一些老人对原来生活的农村有着较深的感情,不愿意离开居住已久的环境而跟追子女居住。

3.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政策现状及建议

3.1 农村养老保障情况的现状

(一)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家庭养老这种模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的方式。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从旁协助子女料理家务以及照料孩子,相应的,子女为老人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这种模式下不会有空巢老人的现象产生。另外一种是子女和老人分居,按时提供老人生活费用,平时予以一般的生活照料,这种模式较容易出现空巢老人的情况。

(二)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新的农村社保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其主体内容为农村最低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医疗及救助以及五保供养制度。

(三)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不仅仅面临着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还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这是因为,首先,农村过去以家庭和土地为依托的传统养老方式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这一养老模式将越来越难以继续实施,家庭养老功能也越来越弱。同时,在社会养老政策上,城乡二元的结构导致农村养老保障具有碎片化特征。对于不同地区的空巢老人,其享有的保障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些保障水平较差的地区的空巢老人,依靠社会养老保障系统来保障生活,将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

3.2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推进该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普及。新农保制度弥补了过去制度中的公共财政缺失问题。我国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民群体将会因此获得最基本的养老保障,健全和完善该制度将会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手段。

(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将建立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与建立农村为老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以及精神需求。一方面应该发展公益性的老人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社会的公共养老设施建设。

(三)逐步提高管理运营水平,从而使农村养老基金得到保值增值与安全监管。与此同时,探索农村保障基金保值和增值的新渠道。

第8篇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政府养老;家庭养老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及形成的原因

1.1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第一,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使得空巢老人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年幼的孙辈,加重了空巢老人的经济负担。第二,子女不在身边劳务量加重,大多数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本来就堪忧,繁重劳动对老人们身体健康损害严重还增添了许多的心理负担。第三,儿女不在身边长期在外边打工,加上年龄上的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使得子女人生观、价值观念与老人们落后保守的观念产生冲突。

1.2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形成的原因

我国空巢老人增加是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前进的结果,其中主要原因有:

第一,城市化进程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大,于是留在农村的就只剩下空巢老人、妇女儿童、鳏寡孤独者。第二,计划生育政策和老龄化问题叠加。1980年到1990年我国的生育率基本就维持在2.46%,这种生育率的突然下降,导致出生的人口陡降,所以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就不断的上升。第三,传统养老观念与现在养老观念的冲突。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2.1小店区刘家堡乡空巢老人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经济状况欠佳

接受访问的空巢老人中,只有较少的子女为老人上缴生活费,只有老人生病的时候才拿点医药费,或者是过春节和生日,部分老人表示会收到一些红包,不过数量并不多。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年轻人把老年人当成是一种负担,经济上不支持,造成老人老无所养。调查中,以低保和政府资助为主要生活来源又少之又少,这表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还有待完善。

2.1.2缺乏精神慰籍

在大多数类似于刘家堡乡的地区,年壮的子女为了走出贫困,不得不离开父母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完全就成为了没有人关心照顾的空巢老人。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应该是子女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2.1.3缺乏卫生设备

农村空巢老人经常需要做很多的家务和农活,积劳成病,大多数的空巢老人身体都是亚健康状况。出现重大疾病的几率很高。而他们大多数在医疗方面的常识比较低,有的观念古老的空巢老人还相信菩萨保佑或者封建迷信的土办法来治疗疾病。

三、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对策

3.1强化政府责任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任重而道远,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覆盖范围广、制度合理完善的养老制度,为以后各项政策的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制定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实现公平的目标。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和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在完善城乡养老制度上,强化农村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可行性。

3.2提高家庭养老能力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由于养老金的支付需要一定时期的积累,在一定时期内,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生活照料又或精神慰籍,家庭都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也符合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况,发扬孝文化,改变空巢老人和儿女养老意识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建立完善空巢老人养老相关的基础设施,如下棋、打牌、健身娱乐等;对丧偶的空巢老人可以鼓励再婚,社会舆论也不要给再婚的空巢老人压力。

3.3完善农村社会救助

第一,扩大低保的覆盖面,使社会救助帮助到社会中底层的弱势群体。第二,加强法制建设,使公民基本得到法律规定的物质保障权利,让社会救助进入一种有法可依的有序状态。第三,加强在教育、医疗、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帮助,规范城乡救助体系,从根本上帮助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的生活需要。

第9篇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日益衰弱,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渐减弱,因此感染疾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健康状况明显下降。尤其是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长期较低的生活水平、较高的劳动强度和较差的生活环境会增加其患病的几率。据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空巢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其中,健康状况差的占27.12%,患慢性病的占65.15%,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并且很大一部分人还多病缠身。[3]农村经济条件、医疗状况及护理水平都比较落后,“空巢”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也没有经济能力请人照料。因此,很多农村“空巢”老人都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这是身体方面的。此外,由于“空巢”老人长年不与子女一起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也比较少,普遍存在精神空虚的现象,严重者可能伴有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等消极情绪,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严重影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目前绝大多数“空巢”老人仍然在从事农业生产,其中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还耕种着外出子女家庭留下的土地,与子女外出务工之前比较,“空巢”老人的农业劳动强度大大增强了。有些“空巢”老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还长期从事一些诸如编织、拾废品、打零工等非农劳动,这更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虽然“空巢”老人的劳动强度比较大,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偏大,且很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健康状况不是很好,从而导致其劳动能力偏低,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总体收入水平。虽然进城务工的子女也会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费用,但是,总量却十分有限,很多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只能简单维持温饱。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流动性大,携带子女进城生活的成本高、子女就学难等原因,“空巢”老人“理所当然”成为外出子女的“托儿”对象。照料孩子,一方面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很多年轻夫妇仅仅提供孩子的学费,而对于生活费用却基本上由老人负担,这无形之中也加大了老人的经济压力。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鉴于“空巢老人”的以上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加需要子女和社会的关注和照料,更加需要完善的养老保障。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却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子女外出打工,使“空巢老人”的家庭养老形同虚设。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但在农村“空巢”家庭中,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同虚设。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下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家庭结构和家庭制度的变迁,已经使得家庭的许多基本社会功能出现萎缩、下降或被取代。与核心家庭同步大量产生的空巢家庭和老龄鳏寡孤独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割裂了传统的大家庭中老年人与子女在赡养方面的日常生活和感情与责任链条。”[4]目前,我国有大约2亿多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而很多年轻人来到城市后,被城市多彩的生活所吸引,就不想再回到农村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务工收入有限,不可能在城里买上房子,他们实际上过着“伪城市人”的生活。而大批的农村老人则在家过着有房无家、老无所养、老无所依、无人照管的生活,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也随之弱化,甚至被颠覆。

2.“空巢老人”遭遇双重养老困境。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地延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目前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2亿人,占8.87%。另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经超过2000万。到本世纪下半叶,将保持在8000~9000万,高龄化水平达到25%~30%。[5]目前,“空巢老人”面对的一个难题是,自己已经年老,面临自身的养老难题,但是,还要供养比自己更加年老的父母,即“空巢老人”遭遇双重养老压力,这无论是从精力还是经济条件方面来说,对“空巢老人”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农村社会养老机构不够发达,“空巢”老人几乎处于自我养老状态。“空巢”老人的家庭养老形同虚设,因此,需要社会养老机构来承担他们的养老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目前我国共有1.78亿人需要养老,而60%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即超过1亿的老年人需要在农村养老。在这1亿老年人中,仅有50%的老人能够依赖子女养老,另外50%则需要由社会来承担养老重任。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养老机构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6月的数据,目前,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为31286个,床位数208.8万张,也就是说,全社会的农村养老机构仅能解决大约4%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这与国际平均标准—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为50张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而且与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目前我国这些养老机构很大一部分是各自乡镇建立的敬老院,收受的对象也仅仅限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人。因此,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几乎处于自我养老的状态。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现实路径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为此,必须多方面探索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现实路径。

1.加强孝德文化教育,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孝德文化的核心内容。子女赡养父母、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农村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一切向钱看,成了他们的价值追求,家庭责任观念日益淡化,对父母感情麻木,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索取,敬老、养老意识淡薄,孝德感日益缺失。为此,要加强孝德文化教育,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要通过电视、报刊、村社墙报等各种媒介资源宣传“空巢老人”现象和现今“空巢老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做成一种舆论效应,不仅要引起其子女的高度重视,还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空巢老人”的氛围。另外,村委可以呼吁建立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团体,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走访慰问,以解决其不断出现的生活难题。

2.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并加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为家庭养老创造人力条件。家庭养老由于在满足老人精神、情感和生活照料方面,具有其他养老方式难以替代的优势,因此,家庭养老是目前最能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的养老方式。即便是日本、新加坡这样的高福利国家,家庭养老也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子女因为经济原因外出务工从而使家庭养老功能被颠覆,导致“空巢”老人的出现。为此,政府要根据各地农村的资源优势和农业特色,搭建平台,吸引外资到农村投资建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与此同时,通过小额贷款、项目培训等活动,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通过在本地自主创业,既增加了经济收入,也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生活方式,使他们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能够兼顾家庭,为农村家庭养老创造人力条件。

3.鼓励“空巢”老人将土地使用权返还村集体,由村集体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将土地收益进行分红。土地对农民来说具有社会保障功能,但是“空巢”老人由于体弱多病,再加上他们不懂现代农业科技,尽管他们卖力地进行农业劳作,但是土地的产出率却非常低,他们所获得的土地收益也非常少,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此,可以考虑鼓励“空巢”老人将土地的使用权返还村集体,由村集体将零散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通过连片开发和种植,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益,村集体可以将获得的土地收益,按比例给“空巢”老人进行分红,使他们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养老支持。

第10篇

由于儿女不在身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的困难相对来说比一般老人要多,主要问题是:精神与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落感、无助感、孤独感、寂寞感,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丧失“快乐过晚年”的信心。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困惑:①无奈:老人希望子女外出务工,因为子女也要养家、生活,但是又不满子女无暇看望。他们既希望子女常回家来看看,又不忍心子女误工赚不到钱,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觉得无奈。②情感空虚: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可能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然而物质上的改善难以代替精神的慰藉,尤其是在自己生病或遇到干不了的重活而找不到人帮忙时,会觉得更加难过,心理和生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给老人的建议:接受“空巢”的事实

正视“空巢”的现实。有些家庭对空巢心理准备不足,不愿面对,有意无意加以回避,这样会带来副作用。老人当自强,调整好心态,学会自我关爱,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成。不如接受“空巢”的现实,并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调整好个人的生活。以积极的心态生活,注意自我保健,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

重燃激情,找回感觉。老年人具有怀旧、恋旧的心理特点。一些空巢夫妻可共同参与文娱活动,找回当年含情脉脉的感觉。加强精神自助,空巢变爱巢。重新规划两人世界,确立新的目标,转移注意力。

扩大人际交往。不要采用消极的方法应对“空巢”的生活状态,如参与赌博等不正当的娱乐活动。应扩大人际交往,多参加一些集体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可以扩展自己的爱好,比如画画、书法、音乐、钓鱼、爬山等。广交朋友、唠嗑散心,如与其他空巢老人交往,交流一下彼此的感受等。

给子女的建议:再多一些倾听

1、常回家看看。人衰老以后,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增强。如果子女感到厌烦或者嫌其嗦,将会加重老人心理上的孤独、焦虑感。其实,子女只要回家看望―下老人,和他们聊聊天,就会发现父母的需要很简单:他们只是需要被关注。

2、常打打电话。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子女要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对于子女来说,听老人讲述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听。如果子女学会倾听,至少可解决父母80%的心理问题。

3、老人喜欢“被需要的感觉”。父母需要的关心,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生活上的照顾,而是“被需要的感觉”,比如子女可以给老人谈谈个人工作上事情、生活的烦恼。虽然爸爸妈妈不一定给出建议,但老人觉得子女还是“需要我的指点”的。

第11篇

【关键词】空巢家庭 养老问题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政策建议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六普”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1.78亿,占13.26%,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家庭数量急剧增加,并呈现年轻化、长期化的趋势。2010年11月7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说,城乡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构建社会化的空巢家庭支持政策,使得老年人在经济上得到支持、生活上得到照护、精神上得到慰藉,以实现安享晚年,老有所养的目标。

空巢家庭的界定及成因分析

关于空巢家庭,多位学者曾进行过研究,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笔者认为,空巢家庭界定关键是看老人与子女居住的距离,不在同一居住地,客观上子女不能够经常与父母相聚,不能履行日常照护责任。

空巢家庭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由于经济生活条件及住房条件的改善;二是观念变化,人们接受与老人分开住,为减少矛盾,互相提供自由生活空间;三是城镇化及就业观念的变化,离开父母地工作居住成为常态,家庭伦理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在空巢家庭养老问题上的应用价值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把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进行微观-中观-宏观的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查尔斯・扎斯特罗在《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首先阐述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层次性。他认为,人是在环境中与各种生态系统持续互动的主体。人在生存环境中,既受到各种不同社会系统的影响,也持续和具有活力地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查尔斯・扎斯特罗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他指出,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

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现状

经济保障城乡差距大。经济保障城乡差距大,成为影响空巢老人的首要因素。在城市,空巢家庭老人大多靠退休金生活,①经济上相对独立也是城市老人与子女分居的原因之一,但城市中也存在一部分收入低或因为疾病等原因无收入的空巢家庭老人或孤寡老人,他们得到政府有限的低保救助。农村空巢家庭经济支持主要靠自我劳作或子女支持,老人在自身无能力参与农活的时候,经济就会陷入困境,子女的经济支持是有限的。②

空巢老人家庭服务需求难以满足。何斯等人组织的调研结果显示,城市空巢家庭老人日常起居基本没有困难,但就医和采购生活用品需要别人帮助。③农村空巢老人的服务基本缺位,邻居和亲属给予不确定的精神性照顾,无钱看病和病后无人照顾成为农村空巢老人最困难的事情。④

空巢家庭老人精神慰藉欠缺。学者黄润龙、何斯等人的调查研究显示,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呈下降趋势,或多或少存在精神孤独感和怀旧感,尤其是空巢家庭中单身或丧偶老人。研究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一般从空巢老人与子女的联系方式及频率、老人参与社会活动情况、老人自我孤独感三方面。此方面城乡空巢家庭老人存在差别。城市空巢老人由于通信、网络、交通便利,与子女联络方式多样化、频率较高,一般会参加社区老年活动,自我精神调节能力较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较单一,大多数老人聚集一起聊天、拉家常,孤寡老人的孤独感更加强烈。

构建空巢家庭养老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是集空巢老年人、空巢家庭、社区、社会团体、政府或社会于一体,一个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网络系统,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需要整合系统中所有资源,形成整体功能。

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宏观系统:正式政策支持。第一,政府是空巢家庭老人基本生存保障权益维护的主导责任承担者。国发[2011]2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知,提出老龄事业发展目标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政府需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实现全民覆盖,形成制度化的城乡困难老人的资金补贴制度,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和特困空巢家庭资金扶持尽快制度化、预算化并进行物价联动调整机制;加快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将空巢家庭纳入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框架之内。

第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公司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NGO组织参与包括空巢家庭老年服务事业,鼓励社会化养老服务公司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或以税收优惠予以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养老服务公司作为新兴市场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为本社区的空巢家庭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家政服务、常规健康检查(如测量血压等)、缓解心理压力以及解决老年人特殊的服务需求;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老人日托餐饮服务、老年文化娱乐活动、文化讲座、老年特长培训、老年表演社团等,让空巢家庭老人居住在家里,又可以方便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养老服务公司可以建立社区养老机构,政府以补贴床位或补贴居住老人等政策扶持,让空巢家庭老人中需要失能照顾者接受专业化的护理,由于机构设立在老人熟悉的环境中,可以随时回家或接受邻里亲属的照看,比较符合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较理想的解决空巢家庭失能老人和较高经济条件老人满足服务需求的方式。

空巢家庭养老问题中观系统:非正式政策支持。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中观系统包括家庭、亲属及邻里、社区医院、志愿者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空巢家庭老人养老的主要支持力量,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日常生活起居照料、精神慰藉,对空巢家庭来说,配偶是提供养老照顾的主要依靠,有“少年夫妻老来伴”的俗语,配偶之间的精神支持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尤其重要。徐亦文对西安市东关南街102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在老人生病时,由配偶提供照顾的占比达到46%;⑤子女对空巢老人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徐亦文的调查结果还显示,91.5%的空巢老人表示自己在生病和需要帮助时主要依靠子女。空巢老人的邻居在农村显得更加重要,但邻居和近亲属提供的主要是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

微观系统:空巢老人的自我支持。空巢老人自我照料是发挥老年人主观能动性,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活动,提升老年人自身价值和生活幸福感。第一,老年人要树立正确的养老观。老年人要理解出现空巢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理解子女的艰辛,积极面对因为与子女分住产生的精神孤寂及情感危机。第二,空巢老人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空巢老人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要培养兴趣爱好,广交社会朋友,让自己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继续发挥专业领域的余热,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②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

③何斯,王德文:“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福州市社区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南方人口》,2006年第4期。

④熊汉富:“空巢家庭―一个应当关注的老年群体.北京大学身边无子女家庭探析”,《人口研究》,1998年第3期,第51~53页。

第12篇

空巢老人情感孤独

空巢老人,即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其中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在当今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已经成为历史,“空巢家庭”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应该说是时代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西方一些较发达的国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目前在中国一些主要的大城市,空巢家庭已占老人家庭的1/3左右;未来10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有可能达到90%。

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据了解,空巢老人目前在全国至少达2360多万。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准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专家们认为,“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空巢老人为生活烦忧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开展了“空巢老人的现状与未来”的调研,共入户调查空巢老人3300余人。结果显示,当今不少城市空巢老人的状况不容乐观: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偏差,行动不便者较多,丧偶的超过44%,均比一般老年群体高。

空巢老人在过着寂寥生活的同时,最需要“三大保障”,即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 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并且不少人都是多病缠身。据了解,城市空巢老人每年平均医药费支出为5000元,很多人没有医保,因病致贫现象突出。一位子女在外地的老人对记者说:“现在我和老伴儿身体情况都还行,能够照顾自己。我最担心的是,一旦生病或随着年纪的增长,照顾不了自己的时候该怎么办?”

这样的担心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抽样调查中,担心突然犯病时身边无人和生活不能自理时无人照顾的老人占26.3%,许多老人对此表现出深深的忧虑。空巢老人普遍担心生病后的医护问题,特别是那些生活贫困的老人,对高额医药费的担心尤其强烈。这种担心随着身体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的不同而程度有所变化。

同时面对越来越难以胜任的家务劳动,空巢老人也显得很无奈。除了生活方面的不便,大部分空巢老人还要忍受精神孤寂的煎熬,“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与城市相比,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城市空巢老人犹有不及。许多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但拮据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多数都在强忍病痛的折磨,甚至根本无暇顾及精神上的孤独与落寞。在农村,大部分老人对人生不再有什么计划,从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起,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许多在生命边缘挣扎的老人精神上的需要似乎被淡化了,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解决吃的问题以及健康问题。然而,就在这些物质需求的掩盖之下,农村老人同样也期待着与家人一起享受夕阳的时光,期待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期待着社会的关怀和关注。

空巢危机及早预防

要避免“空巢”产生的心理危机,父母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作为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为父母干干家务事等,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的最大安慰。浓浓的亲情是他们晚年生活最好的“快乐良方”。说到底,空巢老人缺少的还是亲情,子女精神上的安慰对于老人来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作为晚辈要多体贴长辈,在尽好“经济赡养”义务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赡养”,给老人更多欢乐。日本人提倡“一碗汤”距离,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要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如发现父母患有较严重的“空巢综合征”,如有严重的抑郁、失眠及多种躯体化症状,或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