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19:0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历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80—02
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存在着专业和功能上的内在一致关系,从以下三个不同层面可以得到验证:
一、在中学历史教师看来,中学历史教学与高师历史教学是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目标、不同规格的学科教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一是中学(初中)历史课程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它的任务和目的是向全体学生进行历史基本知识教育,而高师历史教学则是对已经接受基本历史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更加系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学科理论教育。简单讲就是,高师历史教学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大区别。二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较高师历史教学内容浅而少。所谓浅,是指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受施教对象、教材体例和授课时数等限制,一般停留在学科知识的表层,仅传递历史的主干信息及来龙去脉。所谓少,是指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较高师历史教学要少得多,不仅整体内容少,而且单元内容也少。三是中学历史教学面临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考试需要,因此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四是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可以发现和培养历史学习型人才,但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型人才。而高师历史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及其对学生志趣、知识、智能、技能等测试和培植,可以直接或间接“孵化”出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初级专门型人才。
二、在高师历史教师看来,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虽属同类学科教学,但二者在培养目标、教育规格、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学科层次等方面迥然有别
一是就培养目标而言,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高师重在培养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能够独立从事不同层级学科教育教学和学科学术研究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偏向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及广延性,强调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思维生成。二是就教育规格来讲,高师教育属高等教育。正因如此,它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及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理论水准,又要依循学科教育教学原理及其规制的运作程式,凸显本学科高等教育的知识内涵和教育价值,还要与高师其他学科如公共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相衔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学科在高师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三是就教学任务来讲,高师历史教学除讲授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外,还要开设和讲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专业知识的视域也比中学历史教学宽得多,广得多。总之,无论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高师都比中学庞大得多,复杂得多。四是就教学方式方法来讲,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法,辅之以活动教学法。无论何种方法与模式,都是为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受制于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点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中招考试,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水平。所以,素质教育背景下创建和使用的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中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被老方法、老模式所替代,没有也难以发挥其有助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作用,结果使新课程教学改革陷入“穿新鞋走老路”或“新瓶装旧酒”的窠臼,始终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而高师历史教学虽然也存在诸多类似于中学教学的弊端,但因高师历史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不同于中学,加之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同,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个性化和灵活性,一般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教学方式,而且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学习年级的递升和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引导式、自主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模式。此外,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还要辅导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进行教学实习等,对学生实施岗前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实际工作能力。五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细节及要求上,高师与中学也有明显的差别。总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是隶属于同一学科的目标、层级、任务、性质等异同并存的两种独立的教学体系,或者说是建筑于历史学科道路两端、高低大小、类型功能等各不相同的两座学科教育教学“城堡”,尽管一条学科大道纵贯其间,但二者之间的联系绝非因“同类项”而能够简单合并或前后颠倒,而是“输出(中学)-接纳(高师)-加工(高师)-再输出(高师)-再接纳(中学)”,类似于来料加工或合同定购的教育契约关系。是否接纳、接纳多少、按什么模式加工、照什么流程生产、凭什么标准检验,其主动权不在中学,而是取决于高师学科教育培养目标及见诸于之上的师资队伍状况与院系包括学校在内的软硬设施建设等整体条件。当然,社会对历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师的历史学科教学。但整体来讲,在高师学科再教育过程中,没有也很少考虑中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需求,这就造成了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脱节或两层皮现象。
三、在教育家和历史学家(包括历史研究专家和历史教育专家)看来,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是从纵向角度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属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都旨在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知识及其内在规律,都以人类过往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及承载这些活动信息的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一句话,都是讲授人类过去发生的事,并通过揭示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追问和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给人以思想文化上的浸润和心灵智慧上的启迪。二是从横向看,中学历史教学与高师历史教学是同一社会背景和时空条件下分属不同教育类别、承担不同教育任务的独立的学科教育过程,都按照国家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与要求,实施各自的课程和教学计划,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程序和评价标准,彼此封闭运行,自成一体,共同构成国民教育体系中网络状的独立学科教育教学体系。三是从纵横交织或大教育观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广泛性的直接表现就是,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的职前教育和岗位培训任务大多由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承担,同时中学历史教材、教参及辅教学资料的编撰、修订、勘误,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都离不开高师院校的参与和审核。可以说,中学历史教学在学科知识的选择、体系的厘定、内容的设置等方面,无不受高师历史教学研究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学历史教学是高师历史教学在不同层级教育过程中的浓缩与折射。正因如此,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具体讲就是,二者在学科教学上是层次有别、本体一致、引领跟进、相容相汇的“闭合回路”。尽管学科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专业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层次性,但高师作为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主阵地,理应且有必要同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上保持密切沟通。这是学科教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科教育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冯长运主编.全日制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传统历史教学缺乏直观感染力,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新课改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上主要表现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本文就这一话题作一些浅短的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学习兴趣
新世纪以来,教育部《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相关学科教学的整合,将其作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工具。”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的背景下,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实现当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合,使中学的历史课堂更丰富、更新颖、更有亮点、更有特色。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是大势所趋
中学历史教育的职责在于培养广大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提升国民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往往会忽视深层次的素质教育,除了历史教材缺陷、教师主观意识不足等方面原因,历史教学手段的单调、教条,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限制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是一个无限的知识数据库,音色兼备,界面直观,高速传输,链接灵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融入这些先进性手段。历史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可以将课堂上难以讲述的历史概念、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历史地图等,按照类别到有关网站查找、补充相应的资料,收集教学中需要的图像、文字、音频等材料,甚至可以将这些任务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去完成,这样丰富了历史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在讲述概念、介绍史实、研讨史论方面更加准确到位,生动具体,从而在有限的一节课里,让学生多角度、大容量地获取历史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学校园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投入,大多数中学已基本普及了计算机网络,这给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平台。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积累,为广大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可行性。另外,中学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在逐渐提高,通过寒暑假期间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计算机水平也是中学教师评职称的重要指标之一,广大中学教师高度重视,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动力很强。通过平时的计算机学习或技术培训,广大中青年教师已掌握多种计算机软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比如Flas,PPT课件,Office办公软件等,在实践中积累了设计、制作、演示教学软件的经验,对于网络上收集教学资料驾轻就熟,甚至已创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博客。
三、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以往历史教学手段的单一和枯燥,使之丰富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给学生带来感觉上的新颖,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信息融于一体,以动态的影像或互动游戏来展示教材上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了历史知识传授的效果。中学历史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使历史课堂发生质的变化。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结合,融入新方法、新见解,使得每节课有特色、有新意,学生乐于上历史课。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化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和任务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单向传授知识,变为了在精心制作课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搜集学习资料,然后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分享成果、交流心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这对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前需做大量的铺垫性工作,要有扎实的历史功底和综合能力,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能结合学生实际,做到“有教无类”又能“因材施教”。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的工作重心是设计一份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教案。设计课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不能把展示教师个人能力放在第一位。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脱离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整合的初衷。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人机交互功能。通过课堂上师生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课前是否准备充分,学习效果是否改善。在历史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过分地用“人机对话”替代“人人对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是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但是归根结底,评判一节历史课是否优秀的标准最有说服力依然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分追求多媒体资料的新奇而忽略学生的实际学情,不能过分追求高密度、快节奏的教学效果,不能过分添加繁杂的资料而让学生眼花缭乱。过犹不及,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把握适当的尺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水平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中学历史老师要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记忆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应用图像法和联想法及对比记忆法去复习历史知识,同时也要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有正确的认识,对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又正确的评价,等等。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过去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例如九年级上册的世界历史教材涉及古代、近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充满趣味。这些内容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生动的世界历史知识,初步形成对古代世界文明和近代资本社会制度的科学认识,而且还会使学生开阔视野,以开放的心态正确的看待世界。比如第六课中古时代的欧洲,第十一课古代宗教,第十四课美国的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第二十一课日本明治维新,以及巴黎公社。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倡 中学历史教师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历史讲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在教室里像看电影一样地来学历史。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比如:川教社历史课程网和中学历史教学世界。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也要进修与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文化认同;感恩;传统美德;励志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24-02
历史学博大精深,其以古鉴今,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德育精髓是其他科学无法拥有的;历史学具体生动,其在汲取他时代和他民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行动的裁决和对人生的设计的德育功效是其他科学无法替代的,所以它是道德教育最理想、最有效的载体。我们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路线,在课堂上不断地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学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关键是对“基础”这个概念的重新认识。
1.文化认同教育。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必然会使每个成员具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并使之持久地维持下去,从而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为主要内容,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特征的伟大民族精神,她根植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中,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已成为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成为推进民族历史演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形式。在学习“礼治社会”一课时,告诉学生:古代中国的礼俗形成于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从伦理道德上对礼俗加以阐释,《仪礼》《礼记》《周礼》等书籍,使中国礼俗不断普及化和世俗化,由此形成中国古代礼仪色彩浓厚的生活习俗。宋代是中国礼俗的转折时期,礼俗与封建伦理相融合,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2.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日子,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孩子自己也理所当然地当起了家里的小皇帝,要什么有什么,稍不如意,大发脾气,甚至离家出走,哪管父母在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甚至有个别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要钱向自己的父母举起了屠刀。这些惨痛的教训应该让我们深思:父母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孩子认为理所当然,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索取,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回报。一位记者曾经问霍金先生:“您的病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的脸上充满着笑容,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着键盘:“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回答了成功的秘诀,那就是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师友、感恩社会。学会了感恩,就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感恩,就学会了回报,学会了感恩,就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感恩,就会增强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晁错被杀以后,朝廷命令袁盎出使吴国,劝吴王退兵。吴王一向很看重袁盎,想要让他担任将领,袁盎不肯。于是,吴王打算杀死他,派了一个都尉率领五百人,把袁盎围困在军中。
袁盎在吴国担任丞相的时候,手下的一个从史曾经与袁盎家里的婢女私通。袁盎得知了这件事情,但是没有将这件事公开,仍然和以前一样地对待那个从史。不久,有人对从史说:“丞相已经知道你与他家的婢女私通的事情。”从史害怕被治罪,就赶快逃走了。袁盎得知从史出逃,亲自驾车追赶,赶上以后,没有责罚从史,反而把婢女赏赐给了他,依旧让他做从史。等到袁盎此次被围困而命悬一线的时候,当年的那个从史正好担任困守袁盎的都尉的司马。
这个人便打算回报袁盎当年的恩情。他把自己的全部行装变卖,用这些钱买了两大桶烈酒。当时,天气寒冷,士兵们又饿又渴。他把酒分给驻守西南角的士兵们喝,很快,士兵们醉倒在地。于是,他连夜叫起了袁盎,对他说:“您可以离开了,吴王打算在明日将您处死。”袁盎半信半疑,问道:“你是干什么的?”这个人回答:“我是您做吴国丞相的时候,与您家的婢女私通的那个从史。”
袁盎十分吃惊,连忙辞谢说:“您也有父母妻子,我不能连累您。”这个人说道:“您只管离开,我也会立即逃亡、藏匿我的家人。您不必为我们一家担心!”于是,这个人用刀子割开军营的帐幕,引导袁盎逃了出去。然后,两个人分道扬镳。袁盎解下象征身份的旌毛,将其藏在怀中。他拄着节杖走了七八里路,天亮的时候,遇到了梁国的骑兵,便被带回了汉军营地。随后,他回京复命。
“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人文”一次最早出现于《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在《易经》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中国古代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一方面强调内心修养,使人成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强调掌握礼乐仪文、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或技能。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考。
现代学术界把人文精神定义为依靠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和对人生的的意义与价值的批判和思考。它是以对人生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相结合为原则,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它对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定向或定位的作用。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授予受教育者的历史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历史熏陶的与涵化,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乃人文之本,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历史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从“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
2、通过悠久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千百年来,这些丰富的遗产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奋勇前进,是我们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如中国古代的瓷器,通过对瓷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精美的瓷器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能表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进程,反映每一个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启发、诱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审美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如:唐代妇女多彩多变的服饰,处处显示出靓丽、浓艳的色彩,各种造型都很丰满,雍容之中显示着富庶,这些,无一不说明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饰所呈现出的包容、开放、大气、进取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培养人文素养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无限创造的民族,在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通过改革创新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这些改革为国家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结束语: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创新连绵不断。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灿烂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培育了中华民族丰厚的人文精神,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丰厚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今后应该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升华教材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6.2.
[2]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弘扬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3]楼宇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夏毅辉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2
[5]袁英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科教文汇2008.7
[6]余伟民历史教育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雪莱曾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学历史可以观往知来,故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知。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示自己生存的意义。下面谈一谈我教学历史的几点看法。
一、学习历史,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课改要求打破传统历史教学,不能包办,要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历史学习离不开创新。比如说,儒学千百年来受到推崇,为什么宋代思想家对其进行改造?这一点课本没有描述,但是作为历史教师,就要对学生有所引导。宋朝推崇儒家思想,统治者提倡儒家思想,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说明,宋朝统治者有一定的聪明才智。儒家思想在宋代思想家和统治者那里之所以继承,首先是因为他们发展了儒家思想,同时,对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也就是“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继承”。
二、历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任何年代,道德都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都是做事的主要内容,更别说历史教学了。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成功的机会非常多。知道这一点,面临诱惑的时候,就要降服自己的贪欲,永远让自己的心灵纯净、健康。学坏容易学好难,由高尚堕入下流,只需私欲稍纵;从下流升华高尚,必须脱胎换骨。一个人在人生的路上必须小心谨慎,时时刻刻严守自己的德操,做自己良心的守门员,不给贪欲任何可乘之机。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赫赫威名、能力超群,就是因为一点贪欲身败名裂,甚至死无葬身之地,落得一世骂名。
历史教育的责任重大,教师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必须上下求索,不断研究,让历史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一往直前,让所有学生的心理都健康向上,把学生培养成信息时代的高尖端人才。
三、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历史丰富多彩、五色斑斓,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学历史教育任务艰巨,在实际教学中困难多多,教师要勇于克服,坚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奋勇直前,让学生的心里不存在阴霾,永远充满阳光。
(作者单位 河北省鹿泉市龙凤湖学校)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书育人就要求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在于育人,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每门学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但我认为历史学科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人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怎样去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清时代潮流和趋势,需要具备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的培养又必须依赖于历史教育,通过历史教育系统地学习思考才能获得。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方式在维护国格、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历史教育有丰富的德育素材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充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制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突出时代性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必须把历史讲得更接近于现实,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帮助学生看清时弊的根源,并进而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疑难,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例如我在讲当代改革专题: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少,对改革所带来的许多问题:下岗、贫富差距的加大、西方不良习气对中国的影响等认识是比较模糊困惑的。我充分利用历史课所具备的特长来加以引导: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历史范围来观察,我们都不难发现,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都要经历一番磨难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改革必定会对一些人的利益产生不利,会有人下岗,会有人起来强烈反对改革;然而这一切终究不能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管仲使齐国终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商鞅以身躯换来了秦国的强大,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化改新终使日本跨入了封建社会的行列……历史证明: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改革出现一些波折、困难甚至失误,都是不可避免的,坚定他们对改革的信念和对祖国未来的信心。
三、历史小故事、短剧的德育渗透
教师可补充一些课外历史读物,如小故事、短剧、对话、诗歌等,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进行德育渗透。诚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不懈,常抓不懈。
作者单位:山西潞城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传统教学;课堂氛围;师生互动;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98-01
“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媒体,是具有信息的、形态的、功能特征的媒体”。传统教学手段,是运用语言和普通教具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语言做媒体的教学手段,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和身体语言(即是体态语);普通教具就包括:课本、标本、黑板、挂图、实物等。传统教学手段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运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许多优点。
一、凸显中学历史教师的个性,轻松驾驭历史课堂
对于教师的“教”来说,运用传统教学手段能使教师拥有较好的表达方式和临场应变能力,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在历史课堂上很好地发挥出来,教师的综合能力可以无阻碍地凸显。具体表现为:其一,快慢有度、高低有节的语言表达。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于成年人,自控能力弱,上课容易走神,此时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控,即用讲话的语调、音量、速度的变化来吸引学生注意,既达到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控的目的,又调节营造了课堂气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中学历史教师快慢有度的节奏、高低有节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语言,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在乐学的氛围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二,自然流露、举止得体的体态语表达。教学语言除了快慢有度、高低有节的有声语言外,还有蕴含丰富情感的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表达,也就是身体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投以目光的暗示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目光中得到关心、鼓励、信心和勇气;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目光神情变化中读出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程度和当时听课心理状况,从而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做到临场应变,教学相长。教师运用点头、手势等暗示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吸引、鼓励和肯定,引导学生集中精神和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体态语表达是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思想情感的自然释放,学生通过教师的神态、动作、目光等感受其人格、思想和情感以及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持的态度,是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交流。它拓宽了信息传输的渠道,补充了有声语言传输信息的不足,使有声语言表达更形象更有张力。其三,结构严谨、书法优美的板书表达。中学历史有很多硬性内容需要背诵记忆,如时间、人物和历史原因、事件等,传统板书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直观、清晰、精炼地书写在黑板上,且停留时间长,易于笔记,并对于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当场理解消化教学内容,启发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尽可能练就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懂得一些书法结构方面的知识,例如在讲到秦始皇统一文字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能把隶书、小篆书写在黑板上形成对比,讲到颜真卿、柳公权时能说出他们书法结构特点的不同之处,这样既加深学生课堂学习的印象,又普及了书法艺术的知识,唤起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字如其人”,学生也可以从欣赏教师或娟秀或遒劲的粉笔字中感悟、体验教师的个性与魅力,从而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甚至有学生模仿教师字体或决心练好字的可能,一举多得。
二、发挥历史学科功能,营造良好课堂环境,树立学生学习榜样
对于学生的“学”来说。其一,营造良好课堂环境。良好课堂环境的营造将大大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和质量。历史学科因其学科性质的特点,它本身包含很多历史故事和有趣又值得去探讨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师可在此大做文章,营造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较多的自由度临场应变,自由发挥,调节历史课堂,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历史教学有回旋余地。其二,榜样的力量。教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或幽默或严谨的独特教学风格,对学生有着深刻影响。“教师高尚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行为举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品行、人格力量对学生的感染很深`,有利于学生健康品德与人格的形成。”
三、符合当前历史教学实际,利于师生互动
在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能够避免和克服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不足。首先,多媒体的放映需要关窗闭门,教室环境光线较暗,给学生看课本或做笔记造成困难,课后复习找不到重难点,难以温故而知新,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在此环境下,学生趁暗在下面开小差,上课不注意集中精神,教师在上面也难以察觉。其次,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课看不到或看不清学生的表情,学生疑惑的时候教师又不能及时察觉,双方情感交流受到限制,缺乏历史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应所带来的及时性、互动性的教学效果,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参与意识。再次,多媒体束缚了教师自由度。“多媒体教学场面,学生像是在看电影,教师扮演着解说员的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出来”,一切都按着原先设想好的程序按部就班,难以应对灵活多变的历史课堂教学和意外情况的出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临场应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融入多媒体教学,克服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比较符合当前历史教学实际,且利于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手段虽被很多人认为费时、呆板,但却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保留下来的一种传播知识文化的方式,在调动师生思维的灵活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授课教师的形体语言带给学生的感受和教师对授课内容的即兴发挥等方面,其特有的效果是现代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是历史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也是其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所在,在现阶段教学改革环境下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走出误区 真正卓越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89
2012年7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了“卓越课堂”的总体目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这一总体目标,它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形态,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执行“卓越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卓越课堂”计划精神,贯彻“卓越课堂”计划要求,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但由于老师们对“卓越课堂”教学理念的领会与落实程度的偏离和欠缺,在理解和操作上存在一些问题,现将一些突出的问题罗列如下,希望能在反思中不断前进,让“卓越课堂”大放异彩!
1 问题缘起
1.1 过重强调自主学习,形成一种呆板固定的课堂模式
在重庆市渝中区的一所学校,为了贯彻“卓越课堂”计划,学校作了硬性规定:每40分钟一堂课,老师最多讲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20分钟。如果老师讲课超过了20分钟,是要扣奖金的。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出现了一种固定呆板的模式。老师上课首先讲10分钟左右,然后发一张“导学案”卷子,“导学案”中出了一些题,有基础知识,也有一些比较难的。然后叫学生在课堂上做,做了之后,每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将答案写在黑板上。还剩10分钟左右,老师讲评一下答案,这节课就完了。
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是把课堂归还于学生,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对于自觉的学生,也许他们能把“导学案”的题做完做好,对于一般的学生,他们也许看看就算了。对于讨论,很多的学生就是走走过场,随便说一点,看起来课堂上热闹非凡,也许很多同学讨论的跟本节历史课无关的问题。这种过于强调自主学习的模式,只是利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1.2 过重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失去对历史课的兴趣
今年,有一位老师来我校献了一堂“卓越课堂”的课,上的是七年级下的《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他首先用2分钟放了一首歌,用他的话来说,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导学案”的卷子,该卷子出了一些基础性的题,如: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的地点,达到的地区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③为什么说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主要贡献有哪些?首先要求学生看书做题,然后分4个组讨论。20分钟后,叫每组派一名学生分别把4道题的答案在黑板上写出来。还剩10分钟的时候,老师再对每道的答案做出评判。而该课的“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一目,老师提都没有提一下,有些该深入讲的内容,如: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我们应该学习郑和的什么精神等,这些重要的问题都来不及讲下课铃就响了,该课也就结束了。下课后,笔者调查了上课的一些学生,没有一个学生喜欢这堂课,认为根本没有学习到什么?书上也没有做什么记录,对该课的内容根本没有什么印象。
如果老师每天都像以上的所谓的“卓越课堂”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在历史课上不能听到历史故事,不能看到历史视频,每天只是做题,讨论,美其名曰是自主学习,学生还对历史课感兴趣吗?还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探索吗?
1.3 过重强调自主学习,形成一种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他们理解的“卓越课堂”的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老师发一些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由学生自己讨论,不懂的问问老师,老师再把重点的一些地方讲一下就行了。这种实际上让学生每节课做题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学困生觉得上课好耍,因为他们可以乘机开小差,讲话。学优生觉得上课很累,因为又是做题。这样教学模式能达到“卓越课堂”要求吗?
2 对策
现在的“卓越课堂”还处于探索阶段,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对自主学习的目标要明确
对于每一课的内容,哪些地方要老师讲解、分析,哪些地方要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明确目标,不是把每课的内容全部都交由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把每个环节的时间都卡死,要灵活多变,有精彩的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老师就多讲点。有比较复杂、有些难度的题,老师要多引导学生该如何分析、归纳、总结,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2.2 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要得当
学生自主学习,最好不要每节课都发一张卷子让学生去做,这样会让学生对该科目产生厌倦。如果各科都采取这种方法的话,学生从早晨8点到下午5点30分,大部分时间都做题,放学后,回家还得做题到10点左右,就是台机器,也会觉得累,何况还是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学生。我们要理解学生,真正给他们减负提质。
自主学习,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重要的题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看书,分析理解,讨论,再由学生回答的方式解决。在讨论时,老师要发挥指导、点拨、调控的作用。
2.3 合作学习要合理
在我们听课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合作情境,老师让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老师在教室走上几圈,东看看,西瞧瞧。而有些学生乘机以小组为掩护开小差、说闲话,小组活动流于形式,除了热闹的表象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和效果。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要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流情况,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交流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多数人的智慧,共同解决学习上疑难问题,让合作学习变得有意义和效果。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突出问题;改革思路;对策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但是,从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还是存在诸多的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努力从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去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改革思路。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1)中学历史教学理念迷失方向。虽然大家都知道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的道理,也知道只有学习历史才可以了解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在现实中,因为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的学生甚至老师都会觉得历史是辅助学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所以在这样的历史教学理念下,历史学科就被师生冷落,历史的教育功能被淡化,最终导致了中学历史教学方向的迷失。
(2)中学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落后。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还是以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为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就是中学很多的历史教师将历史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欠缺,只是讲述课本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导致学生非常讨厌上历史课。
(3)教学内容政治性太强,脱离学生实际。目前很多的历史教学涉及的内容没有能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过于凸显了政治性和学术性。对于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很多学生感觉非常无味,时间久了就对历史课产生了抵触情绪。
(4)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存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虽然在教改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考核制度及学习目的方面仍然还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教师讲授的知识围绕的是应付日常考试或中考,学生学习历史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历史教育是同现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的。
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1)更新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努力转变过去单纯的“教教材”的传统教学理念。推动中学历史改革的重要前提就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思想认识,要从单纯的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中走出来,要认识到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才及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教师必须打破过去那种单纯 “教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学会科学合理地使用历史教材,并且努力提高自我对教材的整合能力,通过增加历史人物故事及传记等方法来不断丰富历史课程资源。
(2)中学历史教学要尽力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要紧密联系时代和当前社会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从过去只是给讲述一个个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历史问题的授课方法中走出来,因为那种讲授只是给了学生一种单调枯燥的知识被动接受,学生无法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愉悦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努力将历史知识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现实,然后在现实中验证历史规律。
(3)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中学历史教学要坚决走出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尽力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多媒体教学、分层教学、小组讨论教学及体验式教学等,从而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丰富,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必要性。
唐代文学大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传道,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更应把德育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因为历史课的特点也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并且从道德的养成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因此,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必要的。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所以,简单地说,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讲则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老师,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温良恭俭、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不可想象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家乡,连家乡都不爱的人会爱祖国,连祖国都不爱的人会爱党爱社会主义。我们希望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这也就实现了我们历史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呢?
一、紧扣课本,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是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借助于优秀人物的形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教师可以先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再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有三:一是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二是个人与他人(包括师长、父母、同志、朋友等)之间的关系;三是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系。任何个体在面对这三种关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对上述三种社会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基础。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到的三类社会关系,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二、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具有间接的、想象的、伦理认知的特点。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所以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另外,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道德情感也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优秀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或组织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1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
1.1 困境之一:历史乃为副科。在贫困地区中学,“应试教学”主宰着校园,不被列为考试科目的历史课便“靠边站”,成为副科,历史科教学被称为“无才的表现”,语、数、化等所谓主科也就理所当然地抢占历史课时,很多农村中学,历史课本便成为了学生“压箱底”的书本,戏称“最受爱护的书”。这种狭隘的思想极大地影响学生,也必然出现了歧视历史学科的偏见,这种偏见又被学生带到了高一级的学校,这几年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就是最好的说明。农村中学现状证明,国家教育方针并没有得到贯彻,历史课只在课表上甚至连课表上都不见。城市历史课虽然开设较为规范,但由于思想偏见的影响,对历史科重视也不够高,教师受现实的影响,对历史教学没有足够的热情。当外人问其所任科目时,竟然不好意思回答。
1.2 困境之二:学生基础差,教师信心不足。由于没有学好历史,很多学生语、数、外等成绩很优秀,但历史基础知识甚差,身体素质低,给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以本校为例,竟然有学生不知道岳飞为哪个朝代的人,四大发明是什么等基本常识。基础知识之薄弱,使人伤心,一个学期的辛苦教学竟出此结果,自然很打击教师积极性。使得教师信心不足。
1.3 困境之三:师资缺乏,设施简陋。由于对历史的偏见思想,更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村中学历史教学陷入困境,历史教师甚至是“杂牌军”,专业历史教师严重不足,由中文、政教等专业教师兼任,也有些学科教师为凑工作量,“勉为其难”。
由于地区经济欠发达,对历史的教学投入就更加少得可怜,设施绝对简陋,教具靠自制。相信不少贫困地区中学历史教师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所学校,尽然连最起码的历史挂图都没有。与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相比,实在是相距甚远。
1.4 困境之四:教法单调,学生厌学。贫困地区农村中学历史课教学基本上就是“填鸭子”、“满堂灌”、“一言堂”、自由散漫等教学方式,,应付差事,教学方法枯燥的单调,与国家素质教育相差甚远;再者,历史课的教学因缺乏相应的设施,基本上处于空无状态,更加剧了农村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困境。
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态度漠然。
对于以上之境况,我们忧虑之余,唯有深思,研究对策,积极奋进,对症下药,才能找到路子,走出困境,改变现状,迎来农村历史教育的新春天,走向新的二十一世纪。
2 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思索
2.1 落实素质教育,更新思想观念。对于素质教育,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素”取一贯、始终之意,“质”取质量,即:始终如一地全面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要学生全面发展,就不能只看分 数,只看升学率,只看语、数、外、理、化,而应看它在今后社会中能发挥到的作用。故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要发展,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真执行素质教育的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所谓“应试教学”、“正副科意识”、“历史无用论”等阻碍素质教育的狭隘观念必须抛弃,代之以让学生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培育“四有”新人。
2.2 健全教育制度,加强民主监督。教育制度健全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如今我们的教育制度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全面性和发展的战略性,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相信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定能定位。同时,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扬民主监督,增加教育的透明度,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于坚持素质教育方针,为农村历史的发展奠定有利条件。
2.3 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师德修养。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自强不息,必须坚持学习,加强进深,继续深造,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凭,而且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严格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渊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艺术的教学吸引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我们历史教师要牢记:改变历史学科的困境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从自身做起,带动学生,扩展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