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11:1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4年11月12日,团省委、省少工委联合省教育厅,共同启动了山西省少先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团省委书记赵雁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高校工委副书记李忠人,团省委党组成员、省少工委主任马慧健出席活动。
仪式上,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讲师团,并为讲师团成员颁发聘书;举行了优秀传统文化图书捐赠仪式;启动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山西省红领巾体验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优秀文化、传统美德是我们当代少先队员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已经拉开大幕,少先队员们可以积极关注,并且参与到快乐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聆听讲座
省少工委经过严格的挑选,在全省范围内确定120位专家学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组建了山西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讲师团。讲师们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研究有成果,而且十分关心、支持少先队的工作。他们将根据全省少先队工作计划,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走进校园,为同学们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期待精彩的讲座吧!
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省少工委专项筹集了价值1400万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向全省7万多个少先队中队集体进行捐赠,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少年儿童心里。
当我们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图书篇章时,当我们学讲一个个如“精忠报国”“闻鸡起舞”“一诺千金”等反映民族精神的传统故事时,一定能够感受到蕴涵在其中的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精神追求。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中华优秀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参加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山西省红领巾体验赛”是一项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实践体验活动,将在全省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活动分为县级选拔赛、市级选拔赛、省级决赛三个环节,包括“下笔如有神”、“争分夺秒”、“我是拼字王”、“演绎我最棒”、“诗词小行家”等多种形式的比赛内容。
同学们,你动心了吗?心动不如行动,赶紧参与进来,领略汉字之美,感受汉字魅力,掌握汉字知识,传承优秀文化。相信你一定会爱上汉字,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锡剧是江苏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文化之一,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没有摆脱与其他传统艺术类似的命运,那就是被各类新兴文化排挤甚至难以为继。今天,为了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国家和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这项优秀的戏曲文化进行传承发扬。陆续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5〕52号)、《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宣发〔2017〕26号),提出“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江苏贯彻落实了“戏曲进校园”这一举措,我们锡剧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锡剧艺术的表演形式、艺术风格都与本土的风俗人情有着密切联系,对当地的精神风貌有着很好的体现。所以锡剧艺术的地域色彩非常浓厚,凝结了我们江苏地区的风土人情。早先,其传承主要依靠民间艺人在生活中的推广。然而,进入新时代后,各类新兴文化不断出现,能够真正欣赏锡剧的年轻人不断减少,而且锡剧中的地方方言使得一些外乡人对锡剧产生了距离,这也使得锡剧的生存空间有了一定的压缩。为了对优秀传统戏曲进行很好的传承,政府部门及时推出了“戏曲进校园”这一举措,从而让锡剧这门艺术得以科学的传承和发展,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是锡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欣喜看到,“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对锡剧的艺术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在学习锡剧的过程中思想情操得到了熏陶,锡剧艺术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毫无疑问,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戏曲文化的教育试点越来越多,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可以说,“戏曲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意义深远。戏曲进校园为广大学生感受艺术魅力、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他们可以在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中,欣赏到戏曲的形体美、聆听到戏曲的音律美、感受到戏曲的语言美,潜移默化中充实了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戏曲进校园的有效开展,促进了专业戏曲工作者的时代步伐、创新创作思维,调动适应新形势、创作出更加符合学生审美习惯、方便学生学习的优秀戏曲作品,有利于地方戏曲高质量发展。戏曲进校园的传播引领,更是在寓教于乐中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未来的欣赏群体和传承力量,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锡剧学习对于学生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开拓学生眼界、加深学生的家乡荣誉感有着重要作用。就拿我们张家港为例,从2006年开始我市以梁丰小学为首的10多个中小学开设了小锡剧班,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弘扬锡剧文化,培养锡剧传承人的理想火种。继而,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都能联合邀请锡剧表演艺术家走进校园,向学生们讲解锡剧、表演锡剧,让学生们了解锡剧。同时在学校新建相应的剧社和兴趣团组,并配备专门的教职人员,适时举办票友大赛,采用多种方式传承发扬锡剧,培养学生的锡剧兴趣,成效喜人,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戏曲进校园的覆盖面还需扩大,“争取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的目标任务还未全覆盖,戏曲进校园的教学设施还未保障完备,戏曲进校园人才培养的力度还需加大。戏曲进校园的常态化机制还需更加完善,点和面的关系还可更加深入。也就是说,锡剧兴趣班与普通学生的锡剧学习的融合度还需加强研究,否则将会流于形式、效果短暂,没有可持续性。专业的师资队伍亟待培养和锻炼,我市戏曲进校园师资基本全为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的专业演员,剧团在完成自身创作、排练、演出任务时,尤感人手短缺紧张,师资力量一时间成为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重大阻力,所以,学校老师的锡剧再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专业老师与学校老师的高度融合才是最佳的。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一个剧目就在讲述一段历史,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各地有各地坚实的文化基础。各级财政部门可加大投入“戏曲进校园”的专项经费,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教育部门可否把“戏曲进校园”活动纳入到每个班级和学校包括剧团的考核条例中,确保活动的多样性与常态化。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戏曲进校园师资队伍,定期创排适合学生的优秀戏曲剧目,完善戏曲进校园的教学剧目库。并邀请地方的戏曲名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讲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先把学生吸引过来,安下心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学生在意料之中,不可遏制地爱上戏曲,使学生爱听、爱看、爱演,并参与其中。提高全社会对戏曲进校园的普遍认知,调动一切力量参与其中,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群观众资源,在普及戏曲的同时,培养更多的观众来关注地方戏曲文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参与,采用多种途径来丰富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专注起来,在戏曲欣赏过程中、戏曲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戏曲了,进入角色了,一进去就出不来,乃至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总之,戏曲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持久战,需要部门间相互配合、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学生只有主动参与、真心热爱、积极表达,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为他们内心的东西,才能感染人,才能扩大社会辐射面,才会看到应有的效果。锡剧只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花朵虽小,但也芳香四溢,她的美育作用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推进作用必将逐渐显现出来。所以,锡剧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来做好这件事情,这样,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戏曲”的弘扬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并在“戏曲进校园”的传承工作中深入人心。
作者:钱新芳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3
】页/【
1000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学校文化育人能力提升与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XX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二)
近期目标
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三)
中长期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活动内容和活动途径
(一)
经典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经典专题教育。
2.
活动途径
①
利用晨读、班会或地方课程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②
通过“道德讲堂”、主题演讲、征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③
以办主题板报、建班级图书角等形式,
强化诵读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
古诗文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诵读篇目主要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文推荐篇目。
2.
活动途径
①
结合实际,创新诵读形式,通过开展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
②
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三)
传统美德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活动。要将敬业乐群、厚德载物、见贤思齐、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作为班级文化主体。
2.
活动途径
①
以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②
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团(队)会,举行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书法展示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③
文章摘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1月10日,丹寨县文联、县书法协会10余位书法家走进丹寨县城关一小开展“书法进校园”暨“承祖先经典、做华夏栋梁”国学教育千人书法大课,赠送名言警句对联,传承…… 为了培养青少年学习书法兴趣,感受书法艺术魅力,写漂漂亮亮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1月10日,丹寨县文联、县书法协会10余位书法家走进丹寨县城关一小开展“书法进校园”暨“承祖先经典、做华夏栋梁”国学教育千人书法大课,赠送名言警句对联,传承中华美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现场,县文联相关负责人、县书法家协会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中国书法之美以及书写汉字的方法,10余位书法家现场对学生书法书写予以指导点评,纠正同学们的坐姿、握笔方法,教授同学们书写技巧.通过饱含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同学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据悉,组织开展“书法文化进校园”活动,是该校开展以“承祖先经典,做华夏栋梁”为主题的系列国学教育活动,将书法教育作为打造特色办学的又一项内容之一.“书法立志,翰墨树人”,旨在搭建起小学生、教师、书法家共同参与的平台,促进学校书法教育,提高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书香校园.(王世文)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编辑:滚动新闻编辑组
【关键词】壮瑶民歌;进校园
民歌指的是某个民族创造出来带有自身民族性格、民族特色的歌曲,是每个民族所独有的传统歌曲,是各民族传统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歌不仅有着丰富人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更有着教育和传承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壮族和瑶族民歌走进校园在教育方面的作用。
一、壮族、瑶族民歌概况
(一)壮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能歌善舞,十分喜爱本民族的传统民歌。有一位闻名全国的“歌仙”:刘三姐。每年都举行风俗性歌会的传统,称为“歌圩”,一年中最隆重的歌圩是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壮族的音乐种类繁多,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种。其中,民歌是最为丰富的独特财富,而且在“歌圩”中,多数唱的是民歌,而且唱的种类极多,有对歌、盘歌、离别歌、情歌等等。壮族的民歌的歌词讲究字句的对仗和格局,使用腰脚韵。因为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因此壮族的民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和比兴美。
(二)瑶族。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民风淳朴且彪悍,人口多居住在山区,一般是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从而形成“无山不有瑶”的现象。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并且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日常生活中,瑶族人民经常用歌曲来替代语言,所以瑶族人民自小就开始学习唱歌。不论是节日还是平常的日子,都用歌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清朝诗人屈大均曾有“瑶俗最尚歌,男女杂沓,一唱百和”的诗句来表达瑶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性。瑶族民歌有着嘹亮、优美和灵秀的特点,而且从曲调上看,音乐的曲调多样,喜、怒、哀、乐无所不有。
二、壮瑶民歌的生存发展现状
壮族瑶族民歌是云南广西地区历经千年的民俗文化,具有广泛且深厚的历史文化生活底蕴,蕴含着瑶族和壮族人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性格,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教育、审美、经济等多元的价值。如前文中所提及的成为壮族人民骄傲的“歌仙”刘三姐,就成为了广西云南这一带的文化品牌。历年少数民族的联欢晚会都会用她的经典形象作为开场歌舞表演,营造出独属于自己文化氛围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刘三姐》的电影形象也是数不胜数,有许多大导演都将其改编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安排在电影中,表现出极其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而目前随着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加强,广西云南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围绕着民歌作为资深独特的竞争力。在广西云南的山里,少数民族群众仍然保留自己的传统,在盛大的节日里举办民歌对唱的比赛,不仅唱刘三姐的代表曲目,还有《酒歌》、《蝴蝶歌》、《拉发歌》等一系列充满独特民族风味的歌曲。此外,山歌不仅仅是留在当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更开始被世界所瞩目,走出山区,走进城市。就例如在2010年,来自一些自治区的民族艺术家们,走出大山,走进首都,在首都的大舞台上将本民族原生态的歌曲表现给全国的观众们看,将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财富展示给众人看,深深地吸引了当时在场的所有观众,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大山深处的力量和独特的魅力。
三、壮瑶民歌进学校的意义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部门开始重视壮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开始重视他们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而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开始慢慢淡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开始越来越多的追捧来自国外的先进的文化,致使中国许多传统文化频临灭绝。所以,许多云贵高校开始慢慢鼓励少数民族的民歌进入校园,让本地的大学生学习自己本地的民歌,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体验从老一辈流传下属于他们整个民族的独特宝贵精神财富。
(一)有利于民族传统文艺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我国民间文艺的传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靠当地老艺术家选择继承人进行传授,另一种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保护而传承。第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极容易导致民间传统的消逝,而第二种强制性的保护发展到最后极容易演变成为保护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从而使文艺继承变味。因此,引进校园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文化财富。一方面是因为教育是传递人类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和老师都是作为教育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这个活动中去的。因此,推动壮瑶民歌走进校园,对于鼓励社会全员参与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这一活动中来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以校园为阵地,教育为领头羊,能够推动壮瑶民歌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壮瑶民歌是壮族和瑶族的人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对于我们以后研究壮族和瑶族少数民族的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以尊重的态度去理解民歌,才能更加完整全面的去理解这两个少数民族。而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民歌的学习,逐渐在脑海中形成对壮瑶两族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形成关于少数民族的世界观,为促进学生树立起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生在对壮瑶民歌的学习过程中会渐渐领悟到音乐的独特魅力,民歌的迷人之处。而且通过学习了解到自己曾经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偏见是个多么大的错误,为帮助他们以后接受传统文艺的熏陶提供基础。
四、结束语
推动壮瑶民歌走进校园的活动不仅能够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学艺术方面提供了传承工具,更在培养继承人以及培养学生的文艺素养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途径。这对推动壮瑶两族民歌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中华民族软实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这也对促进现代学生个性协调发展,素质全面提高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海春.论广西桂中原生态民歌音乐进校园[J].大众文艺,2010(15):235-236
一、开展“民族音乐进校园”活动是推广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
通过民族音乐进校园示范演出,让学生拓宽音乐视野,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喜爱,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的认同感,是推广民族文化的切实可行之路。厦门市文化馆创办的厦门青年民族乐团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04年始开展的“民族音乐进校园”活动,至今坚持不懈,先后走进厦门集美大学、翔安第一中学、故宫小学等大、中、小学校举办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所到之处皆引起轰动,深受师生的热烈欢迎。
厦门青年民族乐团开展的“民族音乐进校园”活动已成为厦门市文化馆的品牌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学校师生反响热烈。乐团不仅举办专场演出,还向学生介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的民族乐器,包括我国管弦乐队发展历史、与西方管弦乐队的不同,以及各种乐器的源流,并结合乐曲梗概介绍、演奏笛子独奏《春到湘江》等民族器乐经典曲目,使同学们认识民族音乐,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乐曲的创作背景等。演奏家们用音乐与同学交流互动,师生们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增强了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同和喜爱。为更好地与师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进校园”活动的认知度与接受情况,乐团还专门设置了留言本。每场音乐会结束之后,学生们纷纷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许多学生是第一次现场欣赏民族乐团的表演,我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和无穷的魅力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许多学生希望民乐团能够多进校园演出,让大家有更多机会零距离感受民族音乐的熏陶,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有些同学还直接找到乐团,希望能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
“民族音乐进校园”示范演出,带给学生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民族音乐进校园”活动还可以采取艺术讲座、民乐欣赏、组建民乐兴趣小组、建立学生民乐团队等形式,通过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并参与其中。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教育,常与健康音乐、高雅音乐为伴,能使人精神振奋,提高审美情趣,可以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长期的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是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建设民族音乐团队是传播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
民族音乐团队是传播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通过民族乐团精彩的演出,广泛传播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让人们在欣赏演出的同时引发民族情感,是培养广大受众群体的重要手段。一场高质量的民族音乐会,往往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并由此产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同和喜爱。如厦门青年民族乐团成立于2001年4月,现有团员60余人。乐团成员大部分毕业或就读于音乐院校,其中骨干团员多为厦门市各艺术院校专业教师。厦门市文化馆建立平台,整合社会人才资源,把热爱民族器乐的专业教师、学生和爱好者聚到一起,提供专门的排练厅,配置乐器和服装,聘请专业艺术总监和常任指挥。乐团成员为了对民族音乐的执着热爱,为了共同的目标――弘扬、传播优秀民族音乐走到了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乐团以弘扬民族音乐为己任,多年来,为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每年举办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乐团还承担了厦门市各项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如“海峡月圆”中秋文艺晚会、中国国际“9.8”投资洽谈会等演出任务,每逢重大节庆日都活跃在社区、农村文艺舞台上,传播民族音乐,每场演出都引起轰动,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乐团还受文化部的派遣赴保加利亚、马来西亚演出,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受到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民族音乐团队在普及、推广本民族音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部门应重视民族音乐团队的建设,加大力度投入创建。同时发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人才资源,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农村等都可组建民族音乐团队,通过演出广泛传播、推广民族音乐,让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能够遍地开花,不断地传承发展下去。
三、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重要手段
生活方式与生活风俗的改变和各种外来音乐的侵入,传统的民族音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传承的空间也变得狭小。因此,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在学校方面,开展音乐教育应多选用民族音乐和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对学生加强民族情感的教育。例如,举办民族音乐知识和作品的讲座,组织民乐学习小组,举办民族音乐演出活动等。在家庭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学民歌演唱、民乐演奏,让他们多听民族音乐;在社会方面,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和文艺活动传播民族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都可以开展民族音乐活动,引导人们学习、热爱民族音乐。
举办民族音乐比赛是弘扬民族文化、普及民族音乐知识、推出民族音乐新人新作、促进民族音乐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等活动,影响极大。大赛不仅向世人介绍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悠久传承和独特魅力,也是对民族器乐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集中展示;同时通过比赛,展示民族器乐的创作和演奏成果、普及民族民间器乐知识,从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发现人才、促进民族器乐创作与繁荣,引领民族器乐健康发展的目的。民族器乐大赛营造了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通过举办赛事和媒体的传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有效手段。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域民族音乐的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比赛,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休闲文化;民间艺术;泉州本科高校
休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通过用较轻松自由的方式使自己从压力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自我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文化是经得起社会和时间的考验,是人类认可的共有价值观念。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学生的休闲时间相对充裕,课余活动成了大学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1](P1343-1345)从科学化的角度来看,校园课余生活是校园休闲文化的雏形,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实现社会化前所必然存在的部分。民间艺术进校园,如何使民间艺术真正融合高校休闲文化,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泉州本科高校“民间艺术进校园”形成休闲文化存在的问题
泉州民间艺术,主要有提线木偶戏、南音、梨园戏等22项民间艺术。如木偶文化艺术作为优秀民间艺术典型代表,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但是,木偶文化艺术同样面临着操作技艺继承力不足,大众市民的喜好程度也受到外来文化以及快生活节奏影响,随年龄段的减轻出现了弱化的现象。民间艺术进校园,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保护民间艺术的有效机制。长期以来,泉州本科高校一直坚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理念,授牌成立相关研究基地,对当地的南音、戏曲、民间美术等研究团队也已经有了初步的推广方案。但是,仍然会存在理论多实践少、传承团队较为专业化而普及性不高等现象。
(一)校园外部因素
1.理论结构不完善,无法指导开展实践,休闲教育的传播受到制约。现阶段休闲文化的存在形式相对单一,休闲文化还未系统地成型。民间艺术与休闲文化交流传播受到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形成完整的体系。研究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操作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了实践操作的杂乱性、无趣性,所以处于一种受“排挤”的尴尬境地。2.种类结构单一,体系不完善,未形成长效机制,普遍关注度不够。泉州民间艺术的传承仅局限在少数艺人手上,管理部门对民间艺术的扶持只集中在少数的几项。泉州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文化生活虽丰富多样,但民间艺术领域,只涉及南音、木偶、民族民间工艺等少数课程,种类不多,内容不够丰富,使得大学生对民间艺术休闲文化提不起浓烈的兴趣,未能形成长效性机制。只有发掘多样化的民间艺术、进一步深入实践,才能切实为民间艺术休闲文化建立稳固的根基。
(二)校园内部因素
1、办学资源不够成熟,课程编排缺少科学性。(1)师资队伍不足,专业技能人才有限。由于重视程度不足,不管是教师自身研究水平或教学团队的组建,都不及必修课程所能整合的资源。部分民间艺术课程的外聘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理论过分芜杂。[2](P152)全校公共选修课没有创建民间艺术相关课程,缺少制度化社团的管理,且种类单一,从而导致理论知识不足,组织能力变弱,没能切实有效地将民间艺术融入泉州本科高校学生的休闲生活中。(2)大学生对休闲文化的兴趣不高。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要求严谨,但对休闲文化理解较为自由,认为在课堂学习之外便可由自己随意支配,在空闲时间可以看电影、上网、逛街等。另外,大部分大学生对民间艺术传承没有引起重视,未能意识到把民间艺术的精华内容作为一种课余学习知识的补充。
二、泉州本科高校“民间艺术进校园”形成休闲文化面临问题成因分析
(一)现阶段泉州本科高校休闲
文化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民间艺术相关的休闲方式方法仅限于“体验”。高校休闲文化的研究还未能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学校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比较容易忽视校园文化引导与建设,导致所开展的活动往往容易具有阶段性、临时性等特点。另外,缺少与当地民间艺术保护相关文化组织建立系统的、长效的合作关系,立场不明确,具有“脱节”之嫌。
(二)学生管理部门对“民间艺术进校园”休闲文化相关研究不多,休闲文化层次有待加强
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将休闲与经济建设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和应用逐日增多,侧重钻研休闲项目开发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动力,忽视了休闲对文化建设、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引导,在学生的思想中并没有形成主体休闲模式,且对休闲文化也没有深刻认识,导致不能够将实践顺利有序地进行下去。所以急需建立一套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三、将民间艺术融入泉州本科高校形成休闲文化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民间艺术进校园”休闲文化形成的重要意义
民间艺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没有传统文化的汇集就没有传统文化的繁荣。[3](P129—130)为了增强民间艺术的存在感,促进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泉州本科高校教育目前也正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希望借助课余生活平台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得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力求做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泉州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丝文化起点,有着多元的历史文化。历史悠久、民间艺术文化内涵丰富,亟需泉州本科高校的传承与发扬。泉州本科高校的重要使命,也在于立足泉州、根植泉州、服务泉州。
(二)全面推广,使“民间艺术进校园”休闲文化能够切实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助力
1.深入调研,为掌握“民间艺术进校园”休闲文化的动态发展提供依据。[4](P69—72)深入大学生群体,通过随机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主流的休闲方式展开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作为民间艺术休闲文化活动实现依据,行之有效,更加切合大学生活要求。2.加大民间艺术休闲文化宣传,提高在泉州本科高校范围内的普遍认知度。重视校园休闲文化建设,加大健康休闲方式宣传,使大学生对社会文化发展方向有大体认知,转变以往对休闲文化的消极态度。形成健康的休闲方式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补充,亦能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3.积极探索,加强指导,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民间艺术与休闲文化的融合点。泉州是一个具有多元历史文化古城,需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从而让泉州民间艺术与当代新型休闲文化中较好地结合。获得民间艺术休闲文化的知识不仅仅限于课堂,更需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大学生课题等考察调研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寻找民间艺术与休闲文化中的融合点。
(三)整合资源,形成“民间艺术进校园”休闲文化的长效机制
1.构建泉州本科高校民间艺术休闲文化教育体系,形成课程化。以休闲文化的形成为主要学习目标,可以校选课等方式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对学习者没有过多约束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整合学生社团力量推动民间艺术文化促进泉州本科高校多元化发展。提倡以民间艺术休闲文化传播为目的社团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引导的模式管理社团。由学生自行发起,朋辈间相互学习,实现个体与群体休闲相长。3.人才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的补给提供助力。民间艺术进校园形成休闲文化需要学生与教师队伍相互合作,没有教师队伍也就构不成学校。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因此应当调动多方教育资源,以此提升泉州本科高校民间艺术休闲文化教育水平。泉州本科高校可为教师们提供给专业技能培训,助力民间休闲文化的传播,使民间休闲能够良性发展。4.休闲教育规划,扶持教育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升高校竞争力。做好民间艺术休闲文化的教育规划,需要争取政府社会多方政策扶持与资源的汇入。充分整合泉州地理、文化、经济等优势资源,引进新型高科技休闲产业运营管理模式,将分散的休闲文化教育资源集中化。本科高校是文化知识的前沿阵地,推进民间艺术进校园,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有序规范,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重新拾起对民间艺术的信心,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亦为大众的休闲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为民间艺术的的弘扬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文菁.以美国休闲教育为鉴论我国大学生休闲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蕴[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1).
[2]张兴.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的教育引导初探[J].才智,2014(3).
[3]戴红伟.关于高校外聘教师管理的若干思考——以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为例[J].新课程(教研版),2010(11).
近年来,县老年学学会联合县老干局、老龄办、教育局等部门在城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有无现实意义,如何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今后应如何引向深入?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县城及周边的几所中小学,与参与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地座谈讨论。集大家所言、所为、所思,汇集成《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这篇文章,与大家共酌。
一、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
1、孝道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的内在柱石,传统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党的十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构建美丽中国的今天,大力弘扬和践行孝道文化,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一步拓展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内涵,丰富孝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只有加强青少年孝道教育,培养青少年孝亲敬老的优良品质,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具有现实的意义。
2、孝道教育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在我国城乡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在城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421”的家庭结构,6个大人爱着一个“小皇帝”,“爱小轻老”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爱心,孝敬意识相对较差。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
3、孝道教育是解决青少年孝行缺失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使学校、社会、家庭无形中削弱了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于是各种不良孝道观越来越年轻化,使青少年孝道伦理缺失。青少年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自爱,缺乏大爱。这样的思想传承毒害的不是一代,所以加强孝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
4、孝道教育是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一中国力量就包含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小孝事亲、大孝为国”。孝道教育从少小抓起,奉亲敬老从小事做起,这是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是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社会、爱祖国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巨大的助推力。
5、孝道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心的需要。青少年学生爱心品德的形成,应该由表及里、由亲至疏、由家至国,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做起,再将爱的感情如同水圈一样,由小到大,一圈又一圈地波及开来。
培养孝心就是培养孩子的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对父母感恩之心才会延伸到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之情,从而才会使孩子放眼乐观天下事,爱心善待世间人。
二、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
(一)搞好调查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及孝亲敬老表现的一般情况。我们通过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召开多次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一般情况。通过座谈交流,初步发现我县城区各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诸如亲子关系等总体上基本是健康的、正常的,但在孝敬父母、长辈等道德表现方面,似乎与学校的教育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在师生印象中在校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家里却未必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开展问卷调查。为了解学生孝亲敬老的孝行表现,我们又开展了各中小学全校性的问卷调查。我们将问卷内容按“尊敬长辈”、“关心长辈”、“与长辈沟通”以及“分担家务”四个部分,共设计了10个学生便于回答的“孝亲”问题,在城区10所学校近500名学生中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汇总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各校学生及部分家庭在孝亲敬老方面的大体情况。
(二)问题分析
学生在“孝亲敬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分为“叛逆型、依赖型、奢侈型、自私型、冷漠型”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曾狭隘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孝顺父母。
2、知行脱节。多数学生知道体贴父母,关爱老人的道理,但缺乏行动的自觉。
3、认识错位。大部分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大人的事,自己还是学生,需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抚养、呵护,自己还没有能力孝敬父母,等自己长大成人再尽孝也不迟。
4、认识失误。相当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一味迎合子女的无理要求,对子女只讲付出,不求回报。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致于现在不知道孝敬父母都是小事,长大了就会知道孝敬父母了。有了这种思想,家长就疏于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客观地造成了孩子的不孝行为。
(三)几点作法
针对上述情况,在对青少年孝亲敬老教育中,我们不仅在认知层面上加强宣传教育,更注意努力创设有效载体,搭建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台。
1、举办作文大赛,学生人人参与。为了更好地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县老年学学会会同县老干局、县老龄办、县教育体育局共同发起,在县 移动公司大力赞助下,于20__年9月举办了“移动杯”《镇安县首届中小学生“孝亲敬老”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涉及了镇安城区十一所中小学校,有9000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各学校教师共同组织对优秀作文进行了评选,并在县二中召开一千多名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颁奖大会,县上四套班子的领导出席,对优秀者进行了奖励。这次活动,历时一年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反映良好,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大赛,使孝道教育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使学校孝道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常规内容,并纳入了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2、利用县关工委、教育局、科协、老年学学会联合举办的《镇安县中小学生科普夏令营》主办《孝亲敬老》讲座,用现实生活中孝亲敬老的动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孝道文化进幼儿。2013年“六一”儿童节在县欣星幼儿园、东坪春晖幼儿园开展了“幼儿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献孝心”活动。让孩子们向长辈献上自己绘的画、拥抱长辈并亲吻,使到场的幼儿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自己的孝心,也使幼儿从小受到孝道的教育。
孝道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初步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少学生反躬自问,开始检讨和纠正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毛病和缺点。一些家长感动地说,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就是好,它使孩子们知道了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立志读书,报效国家。
三、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引向深入的思考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延续下去的德育工程,它没有捷径可走。怎样才能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对青少年爱心孝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抓好以下措施。
1、扩面延伸 在城区中小学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大赛的扩面工作,将大赛从城区中小学扩展到农村中小学,让全县中小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将获奖作文结集出版,还选拔出最佳习作的践行者,在中、小学校巡回演讲。
2、抓好基地 不仅组织作文大赛,而且要引导学生践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每个学校在校园的相近社区、敬老院建立德育基地。学校与社区互动,定期组织学生为基地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困难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如清扫庭院、整理房间、提水拾柴、清洗衣物等献爱心活动。常年坚持,届届传承,基地不变,让践行的学生争心小使者、为老服务小义工。
3、开展“三进”
(1)孝道文化进课堂。各校以《孝道十八课》为基本教材,在政治和思品课上学习。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小故事诠释了孝道的意义、功能。通过晨会、班队会、辩论会、绘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内涵与阐明的道理。(2)孝道文化进家庭。“孝”文化教育根本在于示范传承。从小在孩子以上中播下孝的种子,靠的是成人的示范教育,身体力行。为了让的孝道教育走进家庭,每周末要求孩子回家后必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做记录,班里进行评比,以激励孩子积极帮助家长做事的兴趣。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夸夸咱家小孝星”的征文活动,评出优秀者请进学校给学生演讲。
利用特定节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逢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学校倡导每个学生为这长做一件“感恩长辈”的事。(3)孝道文化进心灵。举办“学会感恩,立志成才”、“让孝心飞扬”、“孝心,在这里闪光”的报告会。给孩子们的心灵播下孝的种子。
【关键词】艺术教育 高雅艺术 普及推广 进校园
近几年来,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一种生动、有效的途径,对发展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如何推广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大学校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教育家孔子主张六艺施教:礼、乐、射、御、书、数,将乐放在第二位。在19世纪末的学堂乐歌时期,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正轨,艺术教育再一次受到重视。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其中包括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定位、任务、规划等7个部分的内容,为普及高雅艺术走进大学校园做了充分准备。2005年,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的通知》的下发,正式在全国拉开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帷幕。该文件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宗旨、主要内容和形式、时间安排、组织工作以及活动经费等做出了明确的安排。至此,“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高校内蓬勃开展起来。
伴随着“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出台,艺术教育再一次作为工作重点摆在了我们面前。“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校园的文化氛围,还有利于提高参演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有幸多次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河南省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如何推广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提出几点建议。
一、坚持长期开展,提高对高雅艺术的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高雅艺术应该是全民共享的,绝不是只有少数人才看得懂的“阳春白雪”,不应该与现代社会相脱节。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高雅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将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经常性、有计划地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这样才能逐步普及与提高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识。
就河南省而言,虽然每年都会有十几场演出,但针对省内众多高校及2000余所中学而言,依然是僧多粥少。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想要真正理解和欣赏高雅音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普及高雅艺术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长远来看,高雅艺术不仅要走进高校,还要走进中学,走进小学。孩子的音乐审美和欣赏水平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所以将高雅艺术引进中、小学校园,培养低龄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趣味,对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起到关键作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以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审美情趣的方式引入校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和欣赏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都能够扎根和传播,从而达到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二、加大各种投入,使艺术形式多元化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单凭个人或某个院校、某个单位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要加大经费的投入,有了充足的经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正常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在经费充足的保障下,各高校可以加强学校音乐厅、艺术馆的建设,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合适的场地;购买一些艺术器材,方便乐团的建立;可以邀请专家讲学,请著名的指挥家、音乐家、书画家等来校作讲座,从音乐、美术、文学等各个方面进行普及讲解,让学生不再觉得高雅艺术触不可及,在零距离的接触中提高对高雅艺术的欣赏能力;可以邀请交响乐团、舞剧团、歌剧团等
业演出团体为高校学生做专场演出,让高雅艺术的形式更加多元化。
高雅艺术的推广需要载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还需要媒体与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媒体的导向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媒体的宣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欣赏的取向。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化传播途径,用新颖的方式传播高雅艺术,推广高雅文化,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关注高雅艺术并感受其艺术魅力。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的作用,营造一种高雅的校园氛围;也可以利用橱窗文化,在宣传栏中介绍莫扎特、舒伯特、肖邦等,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与艺术,提高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鉴赏品位。
三、结合当地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注重弘扬民族的优秀艺术与文化。西方的古典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其价值不可小觑,而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也非常丰富,国画、戏曲、民歌、各种民族器乐等,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与精神食粮。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可以陶冶情操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所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该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中的精华,不断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在一次次的聆听、欣赏与学习中,逐步将高雅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演员或是艺术人才,也不是要把京剧、国画、芭蕾舞等艺术形式生搬硬套地引进学校。而是应该结合高雅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结合各地方的实际情况,把高雅艺术与本土文化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一些本土文化浓郁的地方,例如:在陕西地区,要让学生了解花儿、秦腔及剪纸等艺术;在河南地区,要让学生了解豫剧、宛梆等本土特色艺术;在江浙地区,要让学生了解越剧;而在北方,可以更好地普及京剧;在少数民族地区,更要让民族文化进入校园,参与到高雅艺术活动中。所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传播高雅艺术的同时,让中国的特色文化也得到了传承,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优秀文化、提升了精神境界,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四、注重实际教学,加强艺术教育
虽然“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能够有效地推广高雅艺术,但要让广大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高雅艺术,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长效、科学的管理体系。学校应建立健全机制,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艺术教育。
1.加强课程建设
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只靠几场音乐会和几次专家讲座是难以实现的。笔者在省内几所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据调查显示,将近30%的大学生在学校没有选修过艺术类课程。所以,要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开设不同类型的艺术类课程,如戏剧鉴赏、交响乐赏析、美育概论等艺术类选修课,并且记入学分。要以艺术欣赏为主,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技法为辅,合理地分配各类课程的比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选修科目。只有科学规范的制度做保障,艺术教育才能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才能扩大高雅艺术的传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长久不衰地开展下去。
2.加强艺术团建设
大学生艺术团是高雅艺术实践活动的一支主力军,河南省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艺术节和艺术展演活动。各高校应积极组建大学生合唱团、乐队、舞蹈队、话剧社等团体,以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为主,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举办各种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戏剧节等,将高雅艺术充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鼓励学生走到台前、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开展艺术实践,普及和宣传高雅艺术。问卷中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都参加过各种社团,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艺术教育的水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高雅艺术进校园,离不开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艺术教师,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完成高质量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有了充足的教育资源,“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有了专业教师的辅导,学生的艺术活动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欣赏能力将得到正确的引导。学校应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中。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耐心的讲解,使学生从好奇到喜欢
、从娱乐到认知,在欣赏高雅艺术作品的同时学会思考人生,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
总而言之,通过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普遍开展,进一步发扬人文精神,培养有着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的知识面和正确的审美观、充满创新和探索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大力普及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娜.高雅艺术进校园与我们的对策[j].大舞台,2010(2).
[2]王晓燕,何汉良.以广东省为例谈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
一、活动概况
2006年5月30日,湖南省教育厅组织湖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赴衡阳师范学院进行湖南省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从而拉开了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序幕。六年来,除了部分国家级艺术院团来湖南高校演出外,湖南省教育厅还组织了湖南歌舞剧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等在全省部分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体形式为交响乐音乐、民族管弦音乐、地方戏曲和音乐剧。截至2011年底,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乐团、山西省话剧院等国家级院团来湖南高校演出25场,湖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演出交响音乐会68场,长沙湘剧院演出湘剧《酒村长》和《古画雄魂》各4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星河演出公司演出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和原创现代大型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各10场以及民族管弦音乐会30场。据不完全统计,湖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组织演出团体到各学校演出158场,累计受众人数已达22万多人次。
活动注重优秀民族艺术的传承,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和深切认同;并且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演出形式不断丰富,受益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活动效果显著增强。几乎所有的演出现场都“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二、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活动效果反馈与参与演员情况的调查
在2010年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星河演出公司在各高校巡演了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本次调查研究主要是在这10场花鼓戏演出活动中进行,覆盖了湖南省内十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调查的形式采取纸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888份,有效率为88.8%;访谈60人次。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是学生和参与演出的演员;对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演出效果的评价、聆听观看后的感受、对于花鼓戏的了解程度、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意义的认识、高雅艺术欣赏审美观念以及对艺术教育该如何开展的建议等。对参演人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演出的总体效果、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对自身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以及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建议等。
调查的学生中对于“高雅艺术进校园”花鼓戏演出的总体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其中十分满意的占49%,比较满意为40%,满意率为89%。在演出中对表演者的态度感觉比较满意的占53%,对表演者的技艺满意的占49%;对演出中音响效果有待改进的占21%,对演出时间安排不满意占20.3%。调查的参演人员中有96%的认为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活动对专业技巧的提高有所帮助;56.4%的认为通过参与演出活动增加了他们的舞台经验,加强了合作意识;43.5%的认为通过演出活动对个人的心理素质有所加强,有12.9%的认为参与演出使他们的表演技巧有所提高。
(2)活动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星河演出公司演出的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的活动效果反馈与参与演员情况统计分析,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学生对高雅艺术进校园这种活动形式比较满意和喜爱,也非常希望能有机会经常接触高雅艺术。他们对于表演者的态度、技艺以及地方戏曲的选择都比较满意。每当演出结束,许多同学都表示:“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真没想到湖湘传统文化这么美。”并希望“这类活动能够走出形式化的套路,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我们向真、向善、向美,实现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是大部分演职人员对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非常感兴趣。通过参与排练和演出,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舞台经验,加强了心理素质与合作意识,而且提高了他们个人的表演技巧。同时,使参演人员加深了对湖南地方戏曲的了解,从实践中感受和领悟花鼓戏的艺术魅力,逐渐增强艺术品位和鉴赏能力;并且培养了一批地方戏曲后备人才,为推动地方戏剧的迅速振兴与长久繁荣打下扎实基础。
三是高雅艺术活动对活跃和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以及促进人格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高雅艺术作品不仅能给学生以精神上的享受,也拉近了学生与高雅艺术的距离。当他们进行审美活动时,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和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面。通过欣赏高雅艺术作品和介绍创作背景、常识等,学生们既感受到了艺术世界的奥妙与乐趣,又获得不少关于艺术、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从调查中,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实效,但是这离满足广大学生对高尚精神生活的需求还远远不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立魂; 塑形; 入心; “儒学进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78-001
去年两会期间,在参加贵州代表团的会议上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何继承阳明心学思想,让儒学文化走进校园,我们全校师生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大胆的实践。
一、立魂――阳明文化引领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之根,它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信条。“续写知行合一的新传奇”这十个字概括地体现了阳明文化的内容和价值。“知行合一”是阳明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续写”是对儒学思想的传承,“新传奇”则激励师生像阳明先生那样勇于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每年10月31日阳明先生诞辰纪念日颁发的“传奇奖”是我校的最高荣誉,也是每一个老师和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奋斗目标。
二、塑形――阳明文化融入环境
物质环境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为了让阳明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觉得亲,我们把阳明先生的语录、诗歌、故事布置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些环境串珠成线,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新校门紫气东来,“弟子问花、阳明答心”的教育场面温馨再现,阳明文化围墙气势宏伟,阳明文化的长廊与展馆古朴雅致,人们穿梭在博学楼、明月ァ⒅辽铺、知行馆中,如同浸染在儒学圣贤的教诲中。
三、入心――阳明文化走进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阳明文化内容很丰富,到底哪些内容应该进入小学课程,这些内容在小学教育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是我们审慎思考的问题。发挥儒学传统的教育功效,让阳明思想潜移默化,我们要把儒学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1.晨诵课:经典陶冶情操
我们把阳明名言、诗句等一百多条,按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大主题分门别类地甄别、选录,制作了各年段的诵读读本。早晨,在悠扬的开启音乐引领下,朗朗的诵读声响彻校园,成了阳明小学每一天开始的交响乐曲。
2.静悟课――自得净化心灵
“静悟”是一种自我觉悟的修行功夫,阳明先生把它作为教育弟子的重要方法。我们首创静悟课程,让学生在静悟中认识自己、检讨自己、总结自己,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微德育课”。请看实验班五年级学生中开展的一堂“静悟课”。
下午4点,正是学校的托管时间。整堂课用了不到2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了“见到老师能问好,十字用语有礼貌”和“文明用餐不喧哗,光盘行动做到家”两个小主题教育。学生在静悟中肯定自己,反思自己,激励自己,最后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新型的微德育课时间短小,内容来自学生生活,步骤为“一静、二思、三悟、四行”。
这学期,我们将在全校推广“一日静悟课”,《静悟手册》也即将面世。同时,我们还准备在学科课堂上渗透静悟时刻,如在美术课上增加“静悟画意”、语文课上增加“潜思静写”、“静思顿悟”等等。
3.社团课:素养培养气质
为了给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来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大力开展课程超市建设。利用校内专职教师和家长的力量,依托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的支持,开设了近30个社团,逐步形成了一个让学生喜欢的“快乐课程超市”。每周四下午,经典国学社团、阳明故事讲读社团、阳明诗词书画社团、阳明文化讲解团……每一个阳明少年在轻松愉快的团队氛围中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四、亲历――阳明文化融入生活
针对儒学文化如何起到深层次的教育作用,我们开出的药方是“亲历”――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从儒学文化中汲取的力量,学校为学生的体验创造了各种活动条件。“校园整洁,我的责任”,“进校敬礼 出校有礼。”师生中流行的口语,使得阳明教育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学期第一天,校长亲自发给学生装有棒棒糖、励志名言与抽奖号码的红包,让全体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惊喜与温暖;毕业的典礼上,梦想宝盒盛载着阳明少年的希望飞向明天。还有“红领巾与文明同行”、“记录身边的闪光点”、“争做形象大使”、“文明放学看我班”等活动,引导大家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形成文明礼仪辐射效应;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在阳明墓园进行祭奠活动,师生一起追慕大师风范。
摘要:文章介绍了校园文化的涵义,阐述了高校图书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12-0045-02
收稿日期:2013-11-21
作者简介:纪亚清(1965-),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1.1 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其拥有丰富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能力、成就、学问的一种综合体,他以精神和哲学为基础,以知识书籍为载体,成为人们道德行为和文化素养形成的文化方式。这些书籍中蕴涵着不少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做人之道,比如儒学中所倡导的“仁者爱人”、“言必行,行必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启发读者思考做人的道德标准。这些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对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馆藏中许多经典著作都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道德价值、民族精神价值、美学价值。例如:《诗经》《楚辞》《红楼梦》等。大学生通过选读这些经典名著,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陶冶情操,知书明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健康成长,受益终身。
1.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爱因斯坦曾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非常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而目前,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高校的学生为了在未来的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在校期间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职业导向所需要的外语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及各种各样的职业培训和实习。这就导致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这种职业化教育体制过分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而弱化了人文素质课程,专业的细化使教育和教学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而图书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在丰富校园人文氛围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气质,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为和谐发展的人。
1.3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和主要任务之一。图书馆通过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等途径来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憾。
虽然课堂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但是,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不可能完全地表达和囊括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这就促使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有庄严、安静的外部环境,向学生展示了她的精神面貌,吸引着读者入馆;馆内整洁明亮的借阅空间、排列有序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安静的学习气氛,人性化、特色化的阅读空间,为人师表、态度和蔼、知识丰富的馆员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等。所有这些对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起到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和规范品德的作用,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促进学生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同课堂教学相比,图书馆的多种教育活动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它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
2高校图书馆建设校园文化的举措
2.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拓展,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天职和永恒主题。列宁曾指出,图书馆要“方便读者”、“吸引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一切要求”,“帮助人民利用我们现有的每一本书”。该论断是对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最好诠释,即“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只有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才会有对读者的充分尊重和全程耐心的服务,并进而营造图书馆充满人性化的人文氛围,使图书馆成为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及提高综合素质的学术殿堂和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
2.2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重视育人环境的美化和优化是图书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图书馆可以利用馆外环境的道路、草坪、花卉以及由馆舍建筑造型组成的外部景观形象,吸引读者入馆。就图书馆的内部环境来说,应建设有良好的现代化的网络传输设备、整洁的借阅空间、整齐舒适的桌椅、柔和适宜的灯光、淡雅协调的色彩搭配、排列有序的书刊文献、宁静亲切的读书氛围,人性化、特色化的阅读空间,应有为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学习和研究而提供的自由空间,在室内或走廊过道的墙壁上悬挂陶冶情操的书画作品、给人启迪的警世名言、令人敬仰的名人肖像;设有随处可见的人性化标示和温馨提示,馆员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地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等,使图书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和主要载体。
2.3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2.3.1纸质文献资源建设。首先要重点收藏学校所有学科专业以及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文献,为巩固、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供文献保障。其次,应注重收藏哲学、文学、历史、艺术、人物传记等文献,特别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提高其品德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开展。
纪亚清:高校图书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新探纪亚清:高校图书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新探2.3.2建立特色数据库及网络资源导航。为了满足师生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图书馆应以购买、共建或自建的方式,建立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数据库、重点学科数据库、本校学位论文数据库及馆藏随书光盘数据库等,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同时,图书馆可以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筛选、重组和分类后,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动态链接、分类目录、资源体系等资源导航系统。通过阅读和观看数字资源,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他们接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熏陶,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4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决定着读者服务水平;也是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开展的主要因素。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那么一位品德高尚的图书馆员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好书,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意志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在默默地塑造、感染着大学生。提高馆员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馆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建设,使馆员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护图书,热爱读者。其次,加强业务学习,以巩固、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了解人文知识,掌握知识产权知识等。
2.5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2.5.1新生入馆教育。主要介绍学校图书馆的概况、开馆时间、规章制度等,并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使学生了解图书馆,走近图书馆,为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奠定基础。并根据所设专业以及提高新生的人文素质的需要,编制新生导读书目,积极引导大学生阅读。
2.5.2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为了增强不同信息需求读者获取信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图书馆应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不同层次、专业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使大学生们掌握馆藏文献资源及馆藏数字资源的检索方法和技巧,掌握网络查询的技巧和方法等,同时要加强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开设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课程或讲座,使大学生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能自觉地维护和尊重知识产权,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等。
2.6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6.1做好导读工作。导读工作是图书馆员对进入图书馆的读者进行阅读导向的一种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开发利用文献资源的保证,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图书馆应首先在了解、分析读者的阅读倾向、阅读兴趣、阅读心理、所学专业等情况的基础上,熟悉藏书布局,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分别推介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各种阅读需求。
2.6.2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图书馆应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如图书展览、有奖征文、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辩论赛、书评、知识竞赛、学术沙龙、读书研讨会与专题讲座,或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等,使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拓展知识视野,增长见识,接受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增强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与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移刚,何天云.高校图书馆国学教育途径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2(9).
[2]吴惠茹.高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探析[J].图书馆建设,2008(5).
[3]徐长林,杨玲,李艳菊.高校图书馆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
[4]童建国,杨晓红.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0(6).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杜丰宁.论大学图书馆的人文建设[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