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

时间:2022-08-25 17:3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工资改革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

第1篇

关键词:绩效工资 绩效评估 制度改革

一、高校教师工资收入水平现状

高校教师在传统认识中属于高收入的行业,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以各行业工资的平均水平来看,高校教师整体的工资水平确实处于一个相对比较领先的位置。这是因为高等教育行业中的高知、高职人员较多,而且这些人员的工资较高,所以拉高了整个高等教育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然而,我国高校教师是一种高素质人员密集的行业。在此前提下,可以得出其实本质上高校教师整体的工资水平是相对较低的。此外,整个行业的工资平均增长率与市场的平均水平相比也偏低,这与高等教育在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中的角色定位是不相符的。

二、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最早,我国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采用的是供给制与工资制并行。在1956年经过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后,我国的工资制度开始变为以职务等级为基础。但是因为薪酬水平与其绩效水平完全没有挂钩,该制度对激励职工并没作用。1985年,事业单位正式将奖励工资纳入到工资体系当中,但由于工龄工资等诸多问题,薪酬制度与员工业绩的关联仍然欠缺。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后,职工工资所得主要因素是职务与工龄,绩效在整个薪酬体系中的作用仍不明显。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高校单位对于薪酬的整体管理缺少一定灵活性,薪酬水平不能完全客观地体现出教职工的工作绩效,所以无法很好地激励职工。若是要提高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并同时提升高校的整体效率与业绩水平,就必须给予绩效工资足够的重视,将其作为职务与工龄之外的另一重要因素,加入到工资评价系统之中。

在2006年,人事部与财政部所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实施办法》使事业单位的岗位工资体系更加清晰,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四个部分组成。绩效工资作为高校单位收入分配中的灵活部分,由各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分配,体现了教职人员的工作业绩和贡献。

三、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时遇到的题

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需要经历一个艰巨而漫长的时间,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比较明显和突出的问题。

1.政策制度不完善

我国高校单位人员的工资标准长久以来一直是参照公务员工资标准进行执行的,如对其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相关政策制度没有十分完善,并且缺乏统一的改革指导。此外,高校单位的教职工普遍担心推行绩效工资改革会使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一定破坏。这种误解必将影响其工作质量,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高校单位全面绩效工资改革中存在着政策制度不完善、教职工对其缺乏认识等诸多问题。

2.客观的绩效考核存在困难

(1)绩效评定操作难。高校单位的绩效考核是由对单位以及个人两方面考核共同组成。教职工绩效工资的基础取决于单位的整体绩效,主要组成部分则是个人绩效。然而高校单位在绩效评定过程中的衡量条件具有不确定性,无法制定统一的标准。例如教师的个人的绩效评定中,如果将学生分数这一条件来进行评定,则会使教师陷入唯分数论这一理念,给教学体系带来一定弊端。很显然,在评定过程中,很多方面的条件都很难进行对比以及定量化。

(2)绩效考核体系的不健全。就目前的绩效考核体系来看,整体制度的不完善给高校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确实带来了些许困难。绩效考核体系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考核定位不清晰:绩效考核缺乏与单位目标以及个人需求的结合;二是绩效考核指标不规范:例如有时为了简化考核程序,定量考核结果,忽略T--些难以定量的指标;三是考核周期不合理:具体考核指标、考核周期缺乏一定灵活性,过于死板;四是绩效考核的评估主体过于单一,一般只有领导,无法做到完全公正。以上这些都是我国高校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缺陷。

3.教学科研人员与行政人员收入分配的矛盾突出

在高校的持续发展中,教学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同为重要支柱,任何一方的积极性受挫都会对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两者的工作绩效在计算方面存在不可通约性,所以很难找出一个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的平衡点。这导致行政人员的整体收入相对教学人员偏低。行政职务人员由限制诸多且难于晋升,不得不通过评职称来解决待遇问题。纵观近些年的情况,教学科研人员的岗位津贴总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而行政人员总体的津贴增加幅度并不大。

四、促进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措施

1.提高对绩效工资改革的认识

由于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整体幅度较大,这对于一些思想老旧的教职工来说造成了莫名的惶恐,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措施来帮助教职工理解改革的措施。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使领导干部与教职工能够认识到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的紧迫性与必然性,打破旧有的论资排辈的落后思想,消除他们对改革的抵触情绪。其次是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通过深入地学习探讨,使广大教职工能够深入理解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2.灵活高校单位的用人制度

我国高校单位的结构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摸索建立起来的。由于缺乏细致的规划,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总体规模较大、职能交叉、重复设置等。在高校部门人员编制紧张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依然大量存在。所以,高校绩效工资的改革需要从改变用人制度入手,提高单位的一体运行效率。根据需要,通过公开招聘引入高级人才,调动单位的整体竞争机制。

3.完善高校教职工绩效评估体系

第2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职责;课程实施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不容忽视,但是由于职业倦怠、专业素养差、国家政策不完善等方面造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能顺利履行其职责。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为了教师享受教学过程,同时也为了教育事业的进步,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责进行界说,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并且分析了当今国家政策对教育的重视,希望可以为义务教育发展助力。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责的界说

1.教材学习的引导者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概念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教材又被称作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专家学者编写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整个义务教育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第一参与人,而且是直接的引导者。因此我们可以明确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首要职责便是做好学生学习教材的引导者。

2.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敦促者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重要职责是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人一生受益无穷,在义务教育阶段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保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本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以后中学学习、大学学习,甚至更深层次的学习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学者冯伟、方元曾在2011年出版的《21天习惯养成法》中指出数字21对人所产生的影响。通过21天的努力学生就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父母,仅有教师可以在21天中持续对学生产生影响,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通过积极的方式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当前学习规划的指导者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规划的指导者。人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会遇到不同的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不断学习、进步和成长。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朝着目标学生可以变得更加优秀。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责的履行

1.课程实施前的职责履行

泰勒评价模式中曾明确提出,如果在课程实施前可以明确告知学生授课内容、授课过程以及授课目的,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前进行简要系统的说明,并且让每个学生在一节课学习开始前都清楚地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有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都有不同的知识储备。学生所占有的认识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感性认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前通过课前测试、观察等方法全面认识每一个学生,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2.课程实施中的职责履行

课程实施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课程的顺利完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职责为:首先,课程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教材为核心。其次,课程实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节奏有序,确保课堂效率最大化。最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天性,确保学生在自由发挥天性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

3.课程实施后的职责履行

总结性评价一直备受关注,因为总结性评价不仅全面地总结了课程实施全过程,同时还为未来开展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效果。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卡,可以以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为单位进行记录,对比不同时间段课程实施后得到的结果。教师应该把总结性评价得到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确保在下次课程实施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有所成长。

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履职的保证

1.职业道德是教师履职的根本保证

周而复始、纷繁杂乱的工作会让人产生懈怠,尤其是处于一线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更是面临着各种挑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会直接导致学生各方面的落后,甚至影响学生一生。教师要享受解决困难的过程,享受“苦中作乐”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履行应尽职责的根本保证。

2.专业素养确保教师顺利履职

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越来越重视专业化,师范教育越来越严格。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素养越高,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就越深入,可以避免出现课程目标的确定脱离教程、脱离课程标准的现象,课程设计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实施过程就越会流畅自如,课程总结会更全面。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更容易发现学校长期存在的教学问题,所以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确保教师顺利地履行职责。

3.国家政策是教师履职的动力

2015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了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这一改革方案保障了教师的经济利益,教师的地位受到了国家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习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不得把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指标,教师绩效工资要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教师履行职责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