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课论文

心理健康课论文

时间:2022-07-24 19:5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健康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干预 德育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初中必修课,但是心理健康的辅导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责任,思想政治课更应该而且理应成为心理健康辅导的主阵地。心理健康的辅导,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因为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从事任何工作的前提,迎接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挑战,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这就是每个德育工作者需要做好的课题。那么,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一、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进行心理辅导

思想政治课具有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至理名言、名言警句可以供学生借鉴和思考。也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在这些人物中,有很多出身贫寒却能刻苦学习,最终学业有成,实现理想和抱负。在让学生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时时自勉。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波动、心理体验,发现问题及的给予心理干预和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敢闯敢拼积极进取的精神。

1.磨砺意志,战胜挫折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暴风雨的坚强意志,教会他们“人生难免有挫折,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的挫折是磨砺意志的秘密武器,使他们明白“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做好迎接挫折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抗击打、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利用诸多名人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最终成就伟业的典型故事。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教材。那些聋哑人克服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堪称千古绝唱的舞蹈场面,震撼过后就是深思。经常用古今中外的典型故事,从中汲取一种精神力量,树立榜样,使学生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快乐生活。

2.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是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生命就要怒放,就要精彩。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在于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珍惜世间一切生命,因为每个生命背后都有靓丽的生命轨迹。热爱生活,是因为生活需要一种积极心态,乐观面对一切如意的,不如意的,快乐的,不快乐的,因为这一切都是生活的馈赠,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三、利用小论文写作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初中生自我意识较强,有独到的见解,有心理承受力,利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查找学生身上的不足,查找心理健康隐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着积极、客观的态度评价自我。例如面对初中生的早恋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表达“我对早恋的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判断和平时表现,及早洞察学生的早恋倾向,将学生的这种情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明晰学生们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话题,例如你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观点的理解。通过小论文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社会等大爱情怀。

四、主题探究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契机

思想政治课程中设置了主题探究活动,方便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教师教学中可以在独立探究基础上,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辨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喜闻乐见的小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也使思想品德教学落到实处,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增长知识。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利用思想政治课这一阵地渗透心理健康元素,为学生搭建精神家园,奉献精神大餐,使学生拥有健康而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才是使他们受益终身的课程。教师一定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吸收心理健康素质的有机养料,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第2篇

课题组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名单中随机抽取60所学校,采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工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校领导问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问卷》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班主任问卷》,对样本学校的校领导、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调查。校领导卷、心理教师卷和班主任卷各发放60份,每类问卷各回收有效问卷53份,有效回收率88.33%。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经费状况、师资状况、咨询室建设、开课状况、宣传普及工作状况等。

一、主要发现

1.关于组织保障机制

在被调查的53所中小学中,有98.1%的学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并且有35.8%的机构由正校长(书记)负责分管。96.2%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规划,并且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发现的问题是,学校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显著低于东中部。

经费方面,调查显示有24.5%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来自上级拨付,75.5%的学校经费自筹解决。在2008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状况中,有10(18.9%)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或没有,12(22.6%)所学校经费勉强够用,31(58.5%)所学校经费比较充足或非常充足。虽然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学校重视,但仍然有学校经费不足或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问题需要引起教育部门关注。

2.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及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卷数据显示,被调查的理事单位心理教师中,专职心理教师共29人,占被调查心理教师总数的54.7%,兼职心理教师24人,占45.3%。专职心理教师专业背景方面,有51.72%的专职心理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37.93%有教育学专业背景,其他专业背景10.34%。自2006年以来理事单位有96.23%心理教师接受过培训,60.38%的心理教师接受过5次及以上的培训,其中有62.07%的专职教师和58.33%的兼职教师。可见,大部分心理教师都接受过培训。

发现的问题是,98.1%的学校领导认为需要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实际上,只有73.6%的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专职心理教师的数量还达不到需求量。专兼职心理教师在专业背景和培训次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则更多是非心理学专业,培训次数更少,说明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另外,由于缺乏保障机制,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心理教师存在“工作量大、评职称困难、不被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等诸多困难,心理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面。96.2%的理事单位学校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84.6%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列入课表,43.4%的学校能保证心理健康活动课全部课时,69.2%的学校学生使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发现的问题是,理事单位开课情况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课比例最高,中部地区最低。此外,有53.57%的专职教师和34.78%的兼职教师课时得不到完全保证。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存在随意性,教师自己随机决定主题的占34.6%

(2)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方面。被调查的理事单位100%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最早的年代是1993年,最晚是2009年,有26(51%)所学校于1999年~2003年间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这一现象与教育部颁发《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部文件的促进有一定关系。100%的被调查学校的心理教师承担学生个别心理咨询(面询)任务。

发现的问题是,心理咨询(辅导)室面积最小的10平方米,最大的580平方米,心理咨询(辅导)室每周开放时间最短的1小时,最长的65小时。由于目前尚无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不够规范,使用比较随意,管理不够健全。此外,在被调查的心理教师中,84.9%的心理教师对心理危机的干预程序是“不了解”或“了解一点”。

(3)宣传普及和科研交流方面。理事单位在校内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使用最多的途径是橱窗板报(92.5%),其次是校刊校报(67.9%)和广播、网络(58.5%)。有37(69.8%)所学校曾与校外(如社区)合作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84.9%的心理教师参加过校级(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66%的校领导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心理教师在公开刊物发表过心理方面论文的占64%;班主任有39.6%公开发表过心理方面论文。96.2%的被调查心理教师参加过区县级(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

第3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岭南师范学院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全部由二级学院的辅导员担任。年轻的辅导员们几乎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心理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培训,多数辅导员并不是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学院工作。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四个辅导员都是文科出身,其中两位辅导员刚就职,对学院各个专业在学习、培训和就业等方面的情况了解不深,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尤其针对“学习”这一讲的时候,未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给予学生指导。刚刚入职的辅导员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熟悉的案例的切入及分析,不能很好地结合与同学们相近的例子来阐释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缺乏吸引力

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最关心的内容有:克服自卑及建立自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完善自我、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恋爱与性等方面。目前,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恋爱与性心理。这些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而且由于这一门课只有8学时,因此每一讲内容只有2学时,有些内容只能粗略提及,无法深入详尽地进行分析,有些问题只能点到即止,如恋爱与性心理。

(三)授课对象不分类,无法进行差异性教学

根据调查,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有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岭南师范学院一般都是以专业为单位的大班授课,无法根据学生的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的差异进行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其独特性,若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展开授课,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加明显。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下面笔者将以岭南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当中使用的可行性。根据调查数据,该年级新生的基本情况为:2015级的大一新生一共有504人,男生315人,女生189人,男女比例为17:10;其中农村孩子353人,城镇学生为151人,农村与城镇的比例为7:3,总而言之,该年级学生男生居多、农村孩子居多。以近几年授课结束后学生提交的心理课程论文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都是抄袭应付了事,较少学生能在课程结束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完成相关论文,这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更能直接体现这门课是否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能否在该门课程中获得实质性的指导。因此,作为授课老师,应该以积极态度对待自己的课程,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如何上好课,都是值得反复斟酌的。

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对其大学生涯的学习生活是否能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会有各种困惑,如果能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将会极大地减少在新环境中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对相关教师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辅导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定期召开相应的备课会,促进各位授课老师的交流,了长补短,也能让刚入职的辅导员学习更多。此外,辅导员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并根据所从事的学科属性主动了解各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以便能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时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案例,用最贴近学生的案例使课堂教育的效果更加实用。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当辐射整个大学生涯

前面已经提到,根据调查,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这一课程主要在大学新生入学后、中段考试前给予授课。总的来说,该课程开展及时,有利于大学新生在懵懂阶段及时调适自己,适应大学生生活。但是这虽然能及时解决大一的“迷茫”,可大学生接下来还会面临大二的“彷徨”、大三的“疯狂”、大四的“绝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没有辐射整个大学生涯,非常不利于学校对其后续的大学生活进行追踪和指导,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大学生涯里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当辐射整个大学生涯,契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的发展需求,满足同学们的心理诉求,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 根据性别开设男女特色班

踏入象牙塔大门的青年们,如放飞的小鸟,想着能在自由的大学殿堂里自由飞翔。大学,也是恋爱的黄金时期,由于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学子们被禁锢的恋望在大学里得到释放,但如果没有适时的、适当的指导,学子们的恋爱之花不一定能开得健康灿烂,在恋爱中令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新生入学之时就开设,这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能及时地加以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各显示出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如果能分别针对男女生开展区别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目前我院是按照以行政班或者专业为一个班级来进行授课的,男女比例悬殊。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男女比例为11:1。因这门课本来存在课时短的局限性,教师根本无法针对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未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如恋爱与性心理这一讲,如果能针对性地开展对男生的责任教育与对女生的自爱教育,相信教育效果会立竿见影。因此,开设男生心理健康特色班和女生心理健康特色班,让大学生在属于自己性别的课堂上更好地认识自己,让男生和女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性去扬长避短,让男生更谦逊更阳光,更有责任与担当,让女生更自信更乐观更自爱,让教育达到真正的目的。

(四)开设农村生源、贫困生心理健康指导班

岭南师范学院的生源以广东省为主,其中又以粤西地区为主,绝大部分是农村生源,贫困生又占为数不少的比例。根据笔者的经验,农村学生较城镇的学生更加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美国精神分析家哈内认为: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对环境的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如果人原有的心理定式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比如当人的思想、情感、态度、意志等因素来不及协调时,个体就会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就会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当这种矛盾和冲突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个体就会产生迷茫、空虚、焦虑、压抑、紧张等不良情绪。当踏入大学之门的农村大学生(尤其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的)面对跟自己之前生活不同的人与事物,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笔者建议,专门针对农村生源及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课,在自我认识、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会大大降低他们在大学最初的日子里的不适应及盲从,早日平衡自我、实现自我。除了学生本人受益,学校更是因能在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之前就给予及时的引导,从而减少了这类学生今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更加有效率、有效果。

第4篇

高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是“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来要从事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因此,高师生除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教育教育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许多研究发现,高师生的心理问题者检出率为22.40%m,自信心缺乏者占30.91%,情绪不稳定者占34.43%,人际关系紧张者占10.22%,神经衰弱者占30%[2],许多高师生在强迫、偏执、焦虑、敌对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心理问题[3]?于是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公修《心理学》作为非心理专业的高师生唯一的一门心理教程,应当充分发挥它对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为一门课程,课程的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将影响课程的教育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学》在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对原有的心理学在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鉴于此,本文对于公修《心理学》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索。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实验在商丘师范学院一年级专科生中进行。随机选出中文系一个班为实验组,共62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34人,平均年龄为18.7岁;随机选出数学系一个班为对照组,共6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为18.8岁。

2.2研究步骤

首先采用Derogatis,L.R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1984年中文本)。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进行测试。受试自填量表前给予统一指导语。其次,实验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实验班开设《心理学》课程,教育时间为一学期(16周),每周3节课(每节课40分钟),共48个学时。对照班在本学期不开设《心理学》课程。课程以正式出版的《心理学》为教材,但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增删。删除有关介绍国外心理学派别理论观点的内容,保留了基本的概念、原理,增加与大学生有关的实际问题,融知识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耐挫力等于其中,让心理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教育需要,心理学教育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或辩论或演讲)、角色扮演、写论文、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讲授法,即对心理学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要点做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案例分析,即教师把收集的有关心理病例呈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分析其成因及矫正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课堂讨论(或辩论或演讲),即教师提出大学生关心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或演讲),如如何面对挫折(或“失恋”)“。通过讨论,学生互相沟通,相互启发,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认识,让学生之间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互动”,不但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了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角色扮演,即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心理短剧,通过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等,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写论文,即要求高师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更深地了解高师生的心理状况,以便做好个别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即发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个别、具体的辅导和行为矫正,及时给予解决,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课程结束后,利用SCL-90问卷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以检验心理学教育改革对提高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际效果。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两组的比较

就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我们分别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前测结果之间、对照班自身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结果之间、实验班自身前测与实验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1)。其结果是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前的SCL-90测验中,各因子之间的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班自身前测与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班与实验班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以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项因子的差异最为显著(PC0.001)。这就表明,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前各因子的均值没有明显的差异,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学教育,实验班的学生在阳性项目数和各项因子痛苦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

3.2实验组不同于性别之间测试结果比较

男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项上前后测因子的痛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09),其它三项的痛苦水平略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

女生在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偏执、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项上前后测因子的痛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001),敌对、恐怖因子的痛苦水平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

以上表明《心理学》教育对男女学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3.3实验组所有学生实验前与实验后的结果比

就实验班学生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情况,我们对所有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各因子的均值、心理健康、测验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实验前,有27%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的学生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实验后,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下降至5%,但存在明显显著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并没有显著减少。上述结果表明,《心理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疏导轻度心理问题效果较好,但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教育效果不太明显。

4、结论与建议

4.1实验表明,高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重视。学校各管理机构、各科教师都应把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抓紧抓好。

4.2本实验表明,采用新的心理学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对于心理

表1两组SCL-90

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效果却不明显。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单靠心理学教育无法真正解决。因此,需要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有必要的话,需要精神病医院的协助治疗。

4.3心理学教育对于提高不同性别的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存在差异性,提示在心理学教育中要考虑到性别因素,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中职学校生源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我校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外部环境影响和学生群体特殊性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地处惠州市惠阳城区这个以个体商业为主的特殊地理环境,毗邻港澳等地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卡拉OK歌厅等场所及各种网络污染;再加上自私、拜金、不遵守规则、赌博、吸等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由于家庭教育的不重视,缺乏爱的关怀,出现早恋、自卑等现象;又或是学校教育中因成绩不理想而被师生冷落,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束缚状态中,导致道德情感的严重缺失。于是,各种不良的因素从不同方面、不同渠道在严重侵蚀现在的中职学生。

这些不利环境决定了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学校如果还用过往的一大堆管理规定强制“灌输”给学生,德育管理部门仍沿用“警察式”的监管,必将引起学生群体的高度不满和心理抗拒,加大学校和学生的对立面,这对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开展好形式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来服务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更新德育观念,多渠道、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疏导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建立以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学生科、教研科组、班主任、团委、学生会为主线;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展课题研究为引领;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探索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建立以“心灵家园――学生心灵的港湾”为主旨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立“心灵志愿者协会”,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自省级课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立项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得到学校更大力度的支持,在软件上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在硬件上也不断完善。建立起环境优美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的服务宗旨是“尊重、理解、同感、助人、保密”,给学生一个温馨、安全的倾诉空间。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安排有心理教师值班,向全校师生开放,通过咨询,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如学习、就业、恋爱等问题,及时缓解学生因心理而出现的各种矛盾。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满足了学生心理预防、心理疏导、心理诊疗三种不同心理疏导的需要。这种全方位渗透式的德育管理模式,使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除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课、心理辅导外,学校还聘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疏导,此举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

每学期初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很好地掌握了学生心理状况,对学生中心理有偏差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排解他们心中因家庭、就业、恋爱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困惑。

“心理家园志愿者协会”是我校最活跃的社团组织。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创办了自己的专刊――《心灵家园》,它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又为学生的文学创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每年都开展“5・25心理健康周”,活动形式主要有:现场心理咨询、现场心理测试、团体游戏、学生手抄报或心理论文评比、心理剧表演、校园广播、心理电影赏析等。健康周不仅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还营造一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此外,“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成员还积极走出校门,参加各级文艺表演和献爱心活动(如到敬老院献爱心、儿童节慰问、省运会志愿者服务等),培养他们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的精神,并在活动中得到启示、成长。学校每学期对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彰、鼓励。

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评价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全体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如学生对学校管理认可度提高了,学生和教师对立面减少了,后进生比率也在下降。学生呈现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针对个别学生对就业的彷徨心理,心理教师的及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心理教师李惠坚根据实际撰写的《中职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调查》获惠州市2010年中职学校教师论文一等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玲琳老师撰写的《一例考试焦虑案例报告》2011年获惠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评选二等奖、《一例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案例报告》在第五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由她主持的课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获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规划第一批科研立项课题。

此外,2011年,“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被评为“爱・大家”首届珠江公益节“双千一百”评议活动“千个公益项目”的荣誉称号。

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及同行的认可。惠州市教育局要求我校这一做法在市、区推广宣传,吸引了上级领导、专家到我校进行德育转型调研。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近年来,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等使得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扭曲变得越来越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有一定的帮助。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心理引导。语文教育中的各种素材,比如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等,都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积极的引导。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复杂的信息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

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威胁就是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都会产生一定的侵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的传递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但正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很多信息是负面的,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比如有的媒体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暴力事件进行大肆渲染报道,以一种偏离了正轨的视角去报道暴力事件,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辨别能力较差,因此很容易受到这些社会暴力事件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社会失去信任、感到恐惧等,从而影响其身心发展。

(二)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校教师共同的责任,不仅在心理课、思想道德课程上要进行相关的教育,语文课堂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对于语文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还不够,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只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加强对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应用。

(三)课外活动开展较少

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还应该加强延伸至课外教育。在课外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心理发展进行更好的引导,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但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育都没有深入到生活中,没有做到接地气,因此导致学生在生活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四)教学工作的评价模式老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为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活力,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核与评价工作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将心理健康的评价纳入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因此使得教师不能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导致因为一些心理问题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教学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内涵之一,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在语文课堂上,要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互动。要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成功的心理教育,也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就营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掌握。因此,加强心理教育需要教师调整自身的情感状态,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材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与诚信相关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到诚信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为了营造课堂环境,还可以加强对音乐元素的应用,比如讲解《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可以加入舒缓的音乐,教师带着感情叙述着文章中的内容,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那种送行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中,让学生明白离愁别绪是人之常情,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其次,要加强对周围环境的净化和控制,比如语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正能量的视频、新闻等,让学生可以接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对社会上的各种暴力事件进行抵制。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加强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把握语文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自己的道德素养进行培养,从而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起到榜样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应用,使得这些素材可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当前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尤其是各种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以多元化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传统文化制作成幻灯片,与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耦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环节,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划分出来,用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学生可以通过表演节目、讲故事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讲出来,使得文化可以得到有效的弘扬,从而唤起更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改变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其次,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能够保证学生以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去生活和学习,防止心理问题出现,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从日常教学以及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加强自身亲和力的提升,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更多人文主义精神理念,引导学生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交流,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避免各种消极行为的出现。

(三)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实践的过程。语文教学不仅指课堂教学,同样也包括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往往比课堂上的教育更为直观。因此课外实践教育既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应该要多进行课外实践教育,从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各种实践活动消息,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报名参与进来;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敬老院服务、做志愿者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人性关怀的力量,从而能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纠正,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去生活、去学习,而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各式总结报告的撰写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再如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后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方名著等进行阅读,从而将自己读书之后对名著的内涵与主旨的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对其中的各种人性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进行探讨,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创新发展。

(四)将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评价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

语文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附属内容存在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完善。在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将学生的心理状态作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比如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将学生的心理水平的考核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充分结合,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语文思想能力的训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和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语文课堂上的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结合课外实践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

参考文献

[1]海门市包场中心小学课题组.让文本与学生心灵对话――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

[2]李仁琼,钟富彬.探寻语文教学本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3]祝建军,潘革新.让文化互动植根于语文教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4]郭玉群.“三结合”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

[5]李成龙.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及做法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除承受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外,自卑心理、恐怖心理、抑郁心理则更为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心理事件也时有发生。除了开设心理学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校园活动外,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做出贡献。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结合实际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实现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语文课在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

1、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性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具有带给人情感体验与感染的独特优势。“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它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有着极强的思想性,应该让学生在具有情感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典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则对于学生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充分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之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性格塑造的目的。

2、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带有浓厚的情感性,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3、语文教学形式丰富,易于进行心理健康培育

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赏析、课文(诗歌)朗诵、小话剧、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师生互动,既感染教育了自身,又使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渗透性心理培育目的,收到比枯燥说教更好的教育目标。

二、具体做法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培育的渗透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培育完美统一,有的放矢的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课文《父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以旁观者角度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展示亲情这一美好情感的写作技巧,也要通过作者为什么选取的父亲形象均是农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即使身份卑微的父母,心中也有着最伟大的亲情之爱,而子女给予父亲的爱可以使像草芥一样的父亲象山般挺立,子女给予父亲的伤害,可以使象山般坚强的父亲轰然倒地。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发出这样的问题“你伤害过你的父母吗?你以后怎样对待为你而辛苦工作的父母?”帮助学生树立即使再卑微的父母也值得我们去热爱的情感。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景感染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人格感染的过程。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上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化抽象为形象,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获取知识,又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接受健康心理引导。

3、在开展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性语文活动,如“唐诗宋词交流会”、“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欣赏”、“主题演讲会”、“辩论比赛”“话剧演出”等,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特征,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进行心理健康培育的有效渠道。教师要以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为契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国热情、血缘亲情、师生友情,从而体会多彩人生,谋划未来世界,激发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语文活动中涉及的“合理化”“移情”“投射”“宣泄”“静心”“升华”等语文概念与心理学相似概念巧妙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4、巧妙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作文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原态。教师提倡作文从“真实”入手,表达真实的情感,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让生活成为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让作文走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展示他们生命的轨迹。让学生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洗礼,放飞心灵的歌唱。在作文点评课上,作文不传阅、点评词不涉及学生姓名,在就作为本身进行技巧评点外,还对学生作文中抒发的情感进行肯定、表扬或引导,并且细心呵护学生作文的真情流露,交作文时,学生可以不署名,让学生无负担的写出心里话,让作文成为学生书法真情实感、畅谈个性理想的家园,让学生和作文一起成长。

5、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力度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二下午为我院固定养成教育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多方面教育。另外,我院还积极引进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教研室。但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普及。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故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采取定期召开讲座的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为大家播放心理健康视频。

6、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让心理健康教育光明正大的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剖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习如何构筑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所以只有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内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雨露,成为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自我修为能力。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康复情况进行追踪,直至学生建立了较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能进行自我内在问题的剖析和解决。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语文教育的前提,帮助学生成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任务。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下,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着力组织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历史上,孔子倡导“仁”,孟子进而倡导“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屈原坚持追求国家的兴盛、人格的完美,“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应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屈原的词、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杂剧等等,其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是“和”的前提。在多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滋长的前提下,求得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和持续繁荣。“和而不同”,无论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还是对活跃思想、清明政治、繁荣学术,都具有无庸置疑的积极意义。大学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即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达观、进取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论文百事通

3、重视学生语文作业的批改和评语的作用

教师每学期应适当多留一些语文作业与练习,并认真进行批改,写上恰当的评语和鼓励的话语,这也是人文精神与情怀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可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一个平台,从而使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并对语文课产生深厚的兴趣。

4、改革考试方法,使之更适合于高职办学的特色

传统考试的一个特点是多题型,如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学生需要背很多内容,而听说能力与实际写作能力却得不到突出锻炼,所以我们取消了一些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题型,保留了选择题、改错题、写作题(情景模拟),给出结合社会或校园实际生活的题干,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结合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以上做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重视起每学期的语文作业训练,起到了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参与。可以采用让学生表演话剧的形式,如在讲到老舍的《茶馆》时,可把学生分为几组,让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导并扮演剧中的人物。表演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评论他们表演的好坏和对剧情以及课文的理解,既让学生在创新中体味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讲授方法,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在其中穿适当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练习,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如,在讲到《世说新语》(三则)中《雪夜访戴》中的以行为传精神的特点时,适时地加进让学生试分析《雪夜访戴》中充满诗意境界的三幅画面的相关的练习,在美的享受和愉悦中强化新知。再如在讲到季羡林的《二月兰》时,加进《二月兰》中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动人心弦的美文,让灵魂在真挚的感情海洋里畅游。教材中所选课文,流溢出的都是股股真情挚爱,带给人的都是阵阵心灵的颤动,“推己及人”不仅是感情的扩展,更是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飞跃。如此无限延展,才真正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尽量使学生对当堂的教学内容能够掌握和吸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3、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可与人文素质讲座相结合,如安排宋词系列讲座或外国文学系列讲座等。也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开展大学生辩论比赛、普通话语言基本功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笔者经常作为此类比赛的评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也可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还可与校园文学刊物合作,鼓励学生开办校报、开展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调动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对学生的一份爱心,在教学中锐意改革,不断地努力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就一定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人文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随着前些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显著增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转变的阶段,也是由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对其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引导和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使其能通过大学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逐步走向心理成熟。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并设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成熟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难点

 

2.1 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属于选修课,部分高校即便开设为必修课,也属于综合素质类课程,因此在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做一个重要的科目来学习。

 

另外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设置较短,往往只有几周课时或者只是其他必修课课时的一半,使学生从心理上认为本门课程不重要。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学生却没有将这些事件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学校和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

 

2.2 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由于多数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指定教材,教师上课往往自备课程教材,或者直接从网络课件中选取需要教授的内容,自己制作课件。这就造成了每个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课程内容也不一致,使学生的学习不系统、不全面。任课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专长或自认为重要的内容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不规范。

 

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对课程的重要性就认识不够,再加上没有规范的课程教材,使学生更加不注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同时学习内容没有形成体系,只是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缺乏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考核方式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很多学校采用考查的方式,让学生在期末节课时上交考查论文,以此作为课程成绩。有的学校即便采用考试的方式,也大多采用开卷考试,并且试卷考题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但不论考查还是考试,学生都没有将学习内容有效的体现出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也不同于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学生要将日常所遇到的生活心理问题用专业知识加以解读,从而解决自身或他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这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对策

 

3.1 通过多手段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是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在学生在校期间,甚至在学生刚入学开始,学校就可以通过辅导员案例讲解、心理健康宣传、心理方面的学生活动等多手段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导,其他多种方式为辅助的形式,最终达到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自然会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3.2 规范教学教材,提高教学系统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长期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即便在许多知名大学也是如此,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和总结的材料案例给学生上课,这就造成了课程效果参差不齐。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则上课效果较好;任课教师水平稍差,则上课效果较差。

 

各高校应规范订制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统一备课,提高教学水平的规范性,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依据教材巩固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有章可依。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在课上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的是依靠教材理论利用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3 提高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考核方式是反映教学效果的直接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单纯用考试分数或结课分数来衡量。综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式来看,注重平时的考查分数并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分数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平时上课时阶段性的运用案例分析或结合自身情况撰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以巩固学生平时上课所学知识;期末再以考试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得出学生的课业成绩,以此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第10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有别于常规教学,必须是活动性质的,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激发相应的心理体验,获得有效的调整技能,在情绪唤醒状态下自觉,自主素质的优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结合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体会,浅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课的活动形式。

康德曾经说过:“人通过教育而成为人”。这说明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作为人的心理—社会活动,无论就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活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经成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开设专业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也有别于常规教学,必须是活动性质的,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激发相应的心理体验,获得有效的调整技能,在情绪唤醒状态下自觉,自主素质的优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但是有些职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直以来未引起重视,原因是近年来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恶劣,招生恶性循环,学校为了生存,注意力主要在招生和就业上,学生人学没有门槛,所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己经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对学校教学、学生就业、学生管理等多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很多学校并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为了表示对这方面的重视也开设心理指导课,设立心理咨询室,但是大多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更有些学校连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没有开设,就是一学期或一年搞了一两次讲座而已,然后就万事大吉,这样很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方法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活动化的特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取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

1角色扮演,体会真情实感

角色扮演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别于文艺节目,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的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以即兴表演为主,不必追求过多的修饰雕琢。如:“我来当老师”活动中,学生就有较深的体验,由于事先没有告诉她预设的课堂情景,只是让她上一节课,当她这个“老师“面对下面乱七八糟的课堂时她掩面哭泣冲出教室。她认为同学太不尊重她,让她太没面子。当老师告诉她,这些都是事先预设的情景时,她深有感触的说:做老师太不容易,以后我要认真听课。在全班的讨论中,同学们的认识都有提高,这个班以后的上课纪律大大改善。

2团体游戏,懂得学习经验

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团体。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处于一定的团体中,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或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游戏对帮助青少年改变和成长有很大效能。

团体游戏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动。如:“相亲相爱一家人”游戏活动,学生都能融人到游戏中,即获得了经验,也增强了与亲人的感情。安排团体游戏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调控好活动的时间与节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证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3自我评述.学会不断反思

自我评述是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进行反思、陈述和评价的一种教学活动。有口头评述和书面评述两种基本形式。在组织自我评述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和隐私权,不能事先给学生定下调子和框框,更不能强行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述。

要求学生在总结中剖析自我,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好是写成心理日记,记录自己的心理变化历程,引导他们学会评价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诸如分析:(1)对自己是否持肯定态度?是否能不自炫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2)对自己的潜力是否有明确的认识,并创造条件,发展潜能?(3)是否轻易为外界刺激所左右?是否能历经挫折困扰,而处变不惊,善谋能断?(4)是否脚踏实地而不沉酒于幻想之中,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5)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还可以是题目评估,如:(1)某个专题辅导对你最有帮助的是什么?(Z)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地方?(3)请说说你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4)请写下你的建议与期待,等等问题,帮助学生在评述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4讨论交流,学会坦诚相助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讨论一般采取分组或全班进行的形式;辩论则宜按照不同的观点来划分辩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经过真诚参与而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5案例分析,强化健康意识

案例分析具有强烈的暗示、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产生心理强化效应,如正面案例促成学生“见贤思齐”,反面案例则能“以警效尤”。运用案例教学时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客观性、针对性,有一定的普遍性,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着重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揭示导致结果的心理和行为逻辑,不能简单化为讲故事,总结经验教训。如:乌市五家渠某职业学校3名男生为一条裤子打死同宿舍一名同学的案例。通过分析打人者自私、狭隘、自我中心的心理意识,使同学们反省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其警惕平时的心理状态,维护好自己的健康。

6技能训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训练学生掌握帮助消除焦虑症、强迫症的基本方法、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7量表测试,帮助自我认知

为了更准确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也为了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可以把量表测试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注意必须严格审评量表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愿如实地填写量表;再次,不能把量表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唯一的、主要的标准;再次,对量表资料应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不能伤害学生的隐私权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或特别测量与监护,问卷的结果对有效预防、教育及矫正都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心理健康测评(SGL-90 )能让被测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心理辅导老师更理性的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帮助,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第11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众多途径中最为广泛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它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究、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可见,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体验的活动才能让活动课焕发光彩,切实实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在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体验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体验;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

一、问题探究活动,点燃思维火花

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心理奥秘的内在需要。伴随这种认知内驱力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将成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巨大力量。如此一来,在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实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创设的问题难度必须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理。难度太低学生轻而易举完成则无法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探究的驱动力;难度太高学生无法完成会挫伤积极性。因此,问题难度太低或太高都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应该是既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又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如“走出思维的牢笼——发散思维训练”一课中,教师在暖身活动环节引入一个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把梳子卖给和尚。学生刚开始时议论纷纷:和尚根本就没有头发,怎么会买梳子呢?在激烈的讨论后,学生逐渐发现,只要跳出和尚买梳子是给自己梳头这个思维牢笼,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够解决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因为有了成功的经验而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这个情境中,表面上是要学生解决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的问题,实际上是借用这一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只要走出思维定势的牢笼,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这样的问题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索的需求和积极的情绪体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的发散思维训练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团体心理游戏,激感体验

团体心理游戏是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最常见的活动形式,也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在游戏中,儿童摆脱了外在的控制与束缚,能够尽情地展露自我,获得切身体验和感受。因此,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团体心理游戏有助于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课堂活动的效果。那么,在运用团体心理游戏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体验和感悟,获得自我提升呢?

1.紧密围绕主题

当前有的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会陷入一个误区:似乎没有游戏就不是心理健康活动课。于是,出现为了游戏而游戏的状况。殊不知,不能紧紧围绕核心主题的游戏,表面上看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形神俱散”,收效甚微。例如,在“男女同学交朋友”一课中引入“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抢答游戏,学生玩得很开心,但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对“男女同学优势互补”“男女同学交往的技巧”却没有任何体验和感悟,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游戏的选择一定要紧密围绕主题,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团体拓展训练的游戏引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堂,这对于拓宽心理健康活动课课堂活动形式无疑是一个新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选用的游戏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如生搬硬套,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3.宜精不宜多

游戏是促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一种载体。学生在游戏中的体验有时候是比较粗浅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与其他同学的分享交流中才能被更深层次地激发出来。因此,课堂活动中的游戏应当是宜精不宜多,游戏结束之后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互动交流才能真正收获成效。

在一节以合作为主题的活动课中,教师在热身游戏、引入主题环节之后,设计了三个游戏:“比萨斜塔”“啄木鸟行动”“松树搬家”,三个游戏均包含小组练习、正式比赛、分享三个步骤。在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面,这么大的容量使得整堂课看上去非常紧凑,学生匆忙完成一个游戏之后仅仅是三言两语的分享就又赶着完成下一个游戏。赶过场的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体验不够深刻。

三、角色扮演活动,演绎内心世界

角色扮演是一种运用行为代替或行为模仿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它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且具有独特作用的活动方式。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以一种类似表演的方式展示某一角色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目前,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角色扮演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情景剧(小品)或心理短剧。教师准备好情景剧或心理短剧的剧本,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排练,课堂上以学生表演或播放录像的方式呈现。在解决亲子冲突、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的人际交往主题中,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  2.情境创设。教师只给出一个或者几个情境,事先不进行排练,课堂上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3.独白法。以独白的方式表达某一角色此时此刻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将隐藏在内心的思想,借助独白的机会表达出来。如在“我的心中有自信”一课中,教师设计“我能行”与“我不行”两个角色人物的独白,隐藏在角色人物内心深处的自信或自卑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但可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还可以对照自己进行反思,从而为形成新的认知和行为提供心理支持。

除此之外,角色扮演还可以以角色比较、角色辩论、哑剧表演、角色互换、空椅子技术等方式呈现,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角色扮演活动中创设的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引出学生已有的经验,促使学生在扮演或观察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反思自己以往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四、课外实践活动,亲历情感升华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这对于我们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课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在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使课堂空间得到扩展,而且由于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比较深刻,能够收到情感升华的效果。一般来说,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课时经常采用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调查、访问、动手实践等形式。如“怎样和陌生人打交道”一课中,我们确定了活动目标之一是消除学生对陌生人的恐惧,但这种恐惧心理不是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游戏或一个情景剧就能够解决的,怎么办呢?几经斟酌,我设计了一张“请你帮我签个名”的小卡片,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要求他们每人至少要得到三个陌生人的签名,作为课前作业。布置任务时,学生大为不解,不少学生由于对陌生人的防备心理太强,颇担心无法完成任务。然而结果是每位学生都顺利完成任务,并且在课堂交流中纷纷表示“原来陌生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我很感谢那些热心帮我完成任务的陌生人,原来陌生人中还是好人更多”等。有了切身的感受,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这些情感上的共鸣是其他课堂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再如,在“珍惜生命”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无价,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对父母进行采访,计算从出生到现在父母在自己身上花了多少钱。这样一来,学生在采访计算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发现,这是一笔永远都无法算清的账,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五、课后延伸活动,培养良好品质

第12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不足。那就是:片面强调了学校的知识传授功能,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放松或缺乏。这种教育上的缺陷,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智力上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性格上的伟大。”也就是说,健康心理与聪明才智同等重要。因此,我校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将“身心健”放在了第一位。那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其素质教育功能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教育保障

健全的工作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心理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关键。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育人等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全力为学生搭建心灵沟通的平台。

1.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保障

我校在2007年学校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只有建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机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校形成了由校领导、中层干部、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及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为我校自始至终、有条不紊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为了规范地开展工作,我校制订了《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条例》、《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案》、《佛山三中心理辅导教师评优细则》等,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原则、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方式、评估考核和相关注意事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目前,我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供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物质保障

目前我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已完成设计论证和招投标工作,即将开始动工修建。建成后该中心将有教师办公室、个体咨询室、档案室、测量室、放松室、电话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展示室、宣泄室、阅览室、观察室、活动课室、教师培训室等具有十几个功能的综合室,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集咨询、放松、活动、宣传教育于一体,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雅。未来几年我们将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继续进行大胆的尝试,全面改善心理教育工作条件。

3.积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的水平,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按 “向内涵发展,创教育活力”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基础、固塔基;抓骨干、壮塔身;抓名优、树塔尖”的基本方针,确立了“普遍学习、班主任培训、骨干研修”的三级培训机制。目前我校的心理专职辅导老师全部获得广东省心理B级以上的资格。学校还建立以政治教师、骨干班主任、资深老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兼职教师队伍,协助专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时间、教材、用具保障

通过努力,三年内力争高中三个年级每周开出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发出系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购买和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教学用具,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师生心理状态调查软件,形成系统。根据学校实际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如宣传栏、广播站、网站等。

二、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水平

我校在早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最早引凤筑巢,聘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来校指导并亲自讲课或组织教育活动。例如,在1995年就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聘请佛山大学心理学教授颜浓秋来校执教。2005年以来,定期聘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郑希付教授和王玲副教授来校指导。他们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通过高考减压讲座、提高学习效率及行为训练的团体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性教育和知识性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校刘娟老师与专家合作写出了《高中生家庭心理辅导》一书。

用科研课题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有效。

2005年,由余丽华副校长主持的国家“十五”规划省级课题《高中学生心理教育多元整合模式的实验研究》批准立项,并被列为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先后有十多篇心理教育论文或心理课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带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新台阶。

三、强化特色意识,推动心理教育工作常规化

1.充实心理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高中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阶段有层次地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狠抓心理辅导课堂教学,提高心育课堂教学水平。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新生入校后及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学生在校三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为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心理参考。二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配合完成教师心理教育资格证书培训工作,达到全体任课教师普及C证,不断提高获A证、B证教师的比例。三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沙龙等活动为载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四是加强学生快乐成长俱乐部建设,培育心理教育骨干力量。

2.加强合作,纵横联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在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各学段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高中三个年级加强纵向联合。通过举办专题系列讲座、开展观摩活动等环节,形成了充分凸显我校办学特色的心理教育。近年来,学校举行了系列“健全心智 健全人格”论坛,多次外请专家讲座及组织心理沙龙大家谈等活动。同时,组织心理辅导兼职教师到名校考察、学习和交流。“佛山三中心育节”,与“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教学公开周”一同构成佛山三中办学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四、特色成效显著,办学成果辉煌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拓展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优良校风为依托,努力创新心理教育实践,全面构建心理教育工作格局,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称号,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佛山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二是教师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教风明显改善,师德素质明显提高,先后有一百多篇心理教育论文或心理课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三是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佛山晚报》以及《广州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高考期间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对我们积极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四是校风、学风建设更上新台阶,我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操行评定优秀率超过95%,后进生转化率85%以上。

成功源于不懈的追求。今朝所做的一切,是全体三中人携手共进的结果。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相信,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在学校“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科研兴校 质量强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佛山三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花,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