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发育论文

市场发育论文

时间:2022-12-15 09:0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发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发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人才市场;现状;对策

一、我国人才市场发育现状

面对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相对滞后。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三个方面衡量我国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发育度偏低,具体表现在:

(一)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

其主要表征为,同一地区的不同行业的人才价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不同地区人才价格,同一地区的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人才价格,在较长时段内都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过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

1、全社会人才价格,人才供求信息的汇集与尚未成为公共产品,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价格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不能及时反映及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的状况和趋势。

2、人才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机制还未形成。体制内的人才评价多数仍在沿用学历、职称标准,体制外的人才标准更重视经历、能力和绩效,致使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人才价格形成较大的反差。

3、薪酬制度不透明。用人单位的市场报价一般只限于工资水平,而津贴、奖金及福利则处于隐秘状态,从而扭曲了人才市场价格。

(二)人才供求机制不健全

1、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均未形成,存在着人才就业和流动的区域性壁垒,严重限制了全国市场容量的扩大,增加了交易费用。目前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掌握人才信息的主渠道,但各自为政,相互封闭,使人才信息局限于本地区内,妨碍了人才信息的全社会流通。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制度、职业资格认定、市场准入等行政壁垒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人才流动。

2、人才市场格局存在“场内”与“场外”的市场份额倒挂。目前,全国人才中介机构场内成交率约为15%左右,即使考虑人才多次求职的因素,场内成交率也不会高于30%。70%以上的场外成交多数是通过社会人际网络进行的,不仅交易成本过高,不符合市场公开、公平原则。

(三)人才竞争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人才市场上,市场主体的信用与道德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才市场成熟与发展。人才在流动中由于缺乏道德与自律意识,引起各类人事争议及知识产权纠纷;用人单位与人才互不信任,缺乏承诺,将契约关系视同儿戏。为了应对人才泡沫,企业对人才许诺不切实际的待遇和机会。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还表现为人才不正当竞争。如职业经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损害委托人利益,人员流动之中窃取机密,带走客户等行为;人才中介机构信息披露不真实,用人单位以“土政策”限制人才流动等。

因此,由于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远未形成,还难以完全承担人才配置的基础。

二、人才市场发育程度偏低的原因

(一)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人才市场发育的环境不成熟

政府宏观调控滞后的主要表现:一是政策不规范,缺乏相配套的完备的政策法规,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二是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开发、培育滞后。三是缺乏总量控制,人才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四是结构调整不到位,没有充分运用产业政策、分配手段、经济手段引导人才的合理布局。

这样势必造成人才市场的发育环境不成熟:

1、人才市场的社会支撑体系不成熟,特别是户籍的管理、住房的问题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等尚未同步健全起来;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目前的人事机制还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市场规则的地方;政府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还发挥得不到位,一些管理人员尚未真正树立市场经济理念。

2、人才市场的市场规则不够成熟,人才市场上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法治体制不够完善。

3、人才市场的市场伦理道德不够成熟,我国人才市场上的各方诚信度偏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市场中介的欺诈行为、逐利行为、短视行为都很严重。

(二)人才市场的主体到位速度缓慢

从人才的需求方来看,由于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人才管理配置60%以上依靠行政权力。用人机制仍然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尚未完全走向市场。而用人主体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些“三资”、民营企业,其用人数量不可与前述单位相比,而从择业主体看,对人才市场的信任度没有树立起来,多数的就业方式仍以社会关系和各种各样的人际网络为主,而且户籍、档案等人为因素又降低了人才流动率,需求双方主体还不能完全以市场导向自主决策,影响了我国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又滞留着千千万万的求职者。随着高校扩招之后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这种状况还在加剧。同时,低端的技术劳务人才市场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熟练的蓝领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人才的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初次就业失业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人才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更加复杂,解决难度更大。造成我国人才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对人才的特定结构性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不对应,以及人才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失衡,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体系结构性失衡。

(四)人才市场的渠道不畅

主要表现在:

1、人才流动的市场化导向需求与人才市场由政府主导的现状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市场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多为垄断型实体,为人才流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业务收入所占的比重很小,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市场化程度低。

2、人才中介服务需求多样化与国内人才中介服务产品单一的矛盾。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单一,大多只能提供人才招聘和求职信息、代管人事档案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服务产品,各类人才交流大会仍然处于大集市水平,成交率低。不适应现代人才市场需要的服务方式。

3、人才价值发现、复归以及对人才的信用需求增加与人才市场评价机制缺失的矛盾。人才价值需要在人才市场上得到客观的显现与界定,他的道德与信用水平的积累更需要获得验证。但我国人才市场上没有形成人才价格与价值的指示器,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对人才信用价值的考证也无从着手。

此外,我国人才市场上缺乏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不能及时提供反映及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的状况和趋势的确切信息。需求方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供给方,人才根据需要对自身知识和技能结构、就业区域与行业选择以及就业期望的调整更加滞后。

三、加快我国人才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转换职能,强化宏观调控

政府的职能不是办市场、中介机构,而是制定必要的政策,保证人才市场健康、有序地运作和发展。

1、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抓好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培育人才市场体系,监管人才市场的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人才的社会分配,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保证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加强政府对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手段,拓宽服务范围,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服务。

3、改善和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流秩序。

4、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当前急需提高立法层次,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取费方式,尊重和保护人才中介服务方法的创造性发明。同时,要抓紧建立人才安全体系。人才资源作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不可能完全自由交易,必须有安全体系作保障。在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制定和完善规范中介服务、反不正当竞争的管理规章,逐步实现人才市场的政策性规范向法制性规范转变,审批管理向资质管理转变,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5、推进政府建立的人才服务机构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中政府建立的人才服务机构大部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社会公益服务与市场经营业务不分,有意或无意地依托政府委托的社会公益职能,在人才市场中参与竞争,导致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竞争。应当把公益性的人才服务机构与经营性的人才中介机构明确划分开来,人才服务机构作为事业性质的服务部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包括人事档案管理、人事公证、人才信用体系建设及人才社会化的具体事务。人才中介机构作为企业性质的经营机构,开展公平竞争,与其他要素市场融会贯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大市场

人才市场的统一,是指市场机制能够在全国范围或一个较大区域内畅通无阻地运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成熟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

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减少直至消除各种市场壁垒和非市场壁垒为前提。目前,这两种壁垒在人才就业和流动中都有存在,主要以行政区域壁垒、中心城市壁垒、城乡壁垒的形式出现。全国人才市场被分割成众多的区域性市场,人才市场统筹的最高水平只能达到省级程度,大量存在的是市级,区级甚至小范围的人才市场,由于在信息、资源、利益上不能实现共享,使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只能局限于区域市场,无法在全国市场实现。

因此,必须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打破人才市场条块分割的局面,让人才市场与商品市场及各类要素市场相衔接,形成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并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

(三)创造推动市场主体到位的新机制

尽管人事制度改革不属于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讨论的范畴,但属于人才市场建设的环境问题。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消除制约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的进出口与市场紧密衔接起来,不断扩大市场招聘选拔的范围,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人才服务机构和经营机构的能力建设

要优化从业人员素质,就必须建立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才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业服务标准建设,转变从业人员的观念,从人才市场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市场建设的新路子,致力于人才市场的可持续、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要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人才实业集团,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人才产业的多元股权结构和独立法人结构,打造人才经营的知名品牌,实现素质、能力、结构、业务的国际化,使市场经营体系强壮起来。

第2篇

论文导读: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利于促成传播效果的产生。传播方法,《心理访谈》节目的传播学分析。

关键词:心理访谈,传播内容,受众类型,传播方法,传播效果

 

近年来,心理类访谈节目不断出现并渐成一种态势。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继2004年推出以来吸引着社会关注的目光。

一、传播内容分析

《心理访谈》是一档心理健康类栏目。它运用现场个案访谈的形式,嘉宾呈现自己的心理故事,主持人在中间衔接沟通,心理专家进行现场心理分析和指导,解除心理困惑,帮助嘉宾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心灵的困扰。而由于中国的心理学和心理学界还不够成熟,大众的需求却在增加。《心理访谈》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

从《心理访谈》的节目内容上看,多数当事人都因遇到的问题无法化解和解决,而寻

求心理的援助。硕士论文,传播方法。硕士论文,传播方法。节目的选题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姻、家庭、青春期等等。以下笔者列举部分节目话题如下:

 

节目名称 话题内容 面试秘笈 大学生就业面试心理指导 性的漩涡 青春期发育、成长 难了初恋情 婚姻生活里的沟通 女硕士之恋 家庭里的争吵 我被贴上了“傻”标签 成长烦恼 分手了请别再找我 恋爱矛盾 优秀教师人缘 社会交往 瞒着爸爸厌学 子女教育 我要加薪 上下级关系 学会分享 人际相处

第3篇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收藏到网摘:添加到百度搜藏收藏到雅虎收藏到QQ书签收藏到新浪ViVi

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在对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进行SWOT分析基础上,提出三个维度的竞争战略:“拾遗补缺+目标集聚战略”、“创意领先+标新立异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

[关键词]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SWOT竞争战略

电视广告是在广播电视技术上发展起来的视媒广告,电视广告业是基于电视这一强势媒体之上的广告行业。调查显示,中国电视人口的综合覆盖率是94.61%,潜在收视人口是11.5亿,电视媒体是中国覆盖最广泛的媒体。任何广告商都无法忽视占总人口90%的电视观众。2005年全国电视广告收入达到397.13亿元。电视广告年营业额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广告中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42%增加到2005年的48%,营业收入呈不断增长态势。

一、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中国电视广告获得了巨大发展,这既得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竞争观念已深入人心,广告日益成为企业营销竞争的重要策略,也得益于电视的普及和电视广告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数量最多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由于规模小、实力单薄、经验不足、没有稳固社会关系,在发展经营环境上既存在许多机遇也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下面应用SWOT分析工具对中国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进行深入分析。

1.优势(Strengths)

由于中小电视广告公司规模小,没有过多的包袱,可在低工资,低支出状态下运营,具备大型广告公司所没有的成本优势;与外资广告公司相比,具有熟悉本土市场、文化相通的优势,而区域中小广告公司对当地消费者偏好、社会环境、经济关系、经济政策、人际关系等方面比大型广告企业了解更方便、更深入;由于规模小,可以根据市场随机而变,灵活反应,较为敏锐地捕捉到难得的机遇,“拾遗补缺”、占领先机;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灵活吸纳广告创意等专业人才,组建专项广告团队,而具备某方面的独特优势,一个具备好的创意的广告完全有可能在规模不大的电视广告公司里诞生;由于没有过多的投资沉淀,可以灵活调整自己经营方向,应对市场瞬息变化,发挥专业分工的优势。

2.劣势(Weakness)

与大型广告公司相比,小型电视广告公司在资金实力、市场份额、人才储备等方面实力相差悬殊,同时由于电视台等媒介都自我专营广告,使得这些大型广告公司的呈现明显后向一体化趋势,而中小电视广告企业的往往“点状”分散运作,因此,中小广告企业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难以提高;由于缺乏知名度,使中小广告企业在同客户打交道时,没有大型广告公司的品牌优势;广告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落后,多是家庭式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更容易发展成为企业未来成长的障碍;中小广告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为其发展增加了阻力。2001年我国电视广告从业人员数量为95617人,到了2005年数字变为107708人,增长达12.6%。这107708人之中,很多人缺乏专业知识,而且受教育水平整体比较低,中专学历甚至初中学历都进入了这个行业从事工作;我国广告监管机制的还很不健全,使得广告市场鱼龙混杂,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谋求新的发展。

3.机遇(Opportunity)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国内外广告客户增加,电

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视广告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这为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的电视广告已经不单是在栏目间隙播放的5秒~10秒的电视广告短片,而已经发展为基于电视广告短片,企业形象片,企业宣传片,产品宣传片,置入式电视广告等形式多样的,全面的企业、产品视频宣传包装服务。企业广告需求者,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也逐渐开始青睐电视广告。在加入WTO后,在国外广告企业的先进管理、运营模式冲击下,不断推动国内广告企业不断创新,加速国际化进程,提高管理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电视广告制作技术的提高也是近年中小电视广告公司蓬勃发展的动因之一,如HDTV在广播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视频特效的技术趋于完善,不仅提高了电视广告的视觉冲击力,也更易为专业人员掌握。

4.威胁(Threats)

中国电视广告业市场是一个明显的垄断——竞争市场,在央视领衔下,少数省级卫视异军突起,而中小广告公司规模小,人员少,资金不足,竞争力严重缺乏。1995年我国专业广告公司总数为22691家,到2005年达到了84272家,十年增长了371.4%。而这些电视广告公司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公司处在一种规模小,人员少,设备少,业务很少的“一小三少”的处境当中。而《公司法》规定的该类广告公司的注册资本仅为3万元人民币,造成了电视广告行业进入门槛低,投资少的形势,从而助长了现今的电视广告公司小作坊化的局面。小作坊式的电视广告公司是严重缺乏竞争力的,而且在某些地区产生了恶性的竞争。从营业总额来看,从1996年起,外资广告公司几乎独揽了我国广告经营总额前五名。跨国媒介购买集团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初步发育的广告市场,这可能导致中国广告市场发展失去平衡,对整个广告行业发展造成巨大伤害。

二、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根据上述SWOT分析,中国本土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服务功能上细分,在细分基础上做强,大致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制定具体的竞争战略:

1.拾遗补缺+目标集聚战略

中小电视广告公司可以施展其独特本领,实施“拾遗补缺+目标集聚”战略组合,即避开大广告商的锋芒,主攻大广告公司无暇顾及的某个特定的顾客群,集中力量针对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实行这一战略。其前提是中小电视广告企业能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对象服务,从而超越更广阔范围内的竞争者,其结果是通过市场细分实现了差异化,或者在为这一特定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也意味着公司具有赢得超过产业平均收益水平的能力。

针对进入深度细分的中国市场,中小广告商需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无论耐用消费品还是快速消费品,需要界定出更为细碎微小的目标消费者市场,而整体的市场规模来源于这些细碎市场的高效拼合,需要设计出更为精细的分类营销4P要素。大的广告商已经开始注意这方面的努力,如央视分频道树立不同定位的品牌发展道路,但是他们不可能占尽所有市场,尤其是那些中低端企业的市场,因为这些客户不需要也无力承担高端、全面的和昂贵的大型综合性广告企业的服务,他们最需要的是“物美价廉”和针对性的广告服务。

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2.创意领先+标新立异战略

中小广告公司实施在成功创意下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针对客户的品牌设计,技术创新、客户服务、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展开业务。这种差异化战略利用成功广告创意,引导消费者客户的品牌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价格的敏感性下降使企业避开价格竞争,在增加利润的同时不必追求低成本。客户的品牌依赖性与“独特性”就构成了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带来的高收益可以缓解买卖方讨价还价的压力,在面对替代品的威胁时也处于有利的地位。

广告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创意的最主要特征是包含有人的创造力的内容在里面,无论公司规模大小,只有创意领先,根据广告的产品特征、产品生命周期、产品销售季节等,经过巧妙艺术构思,才有可能市场领先,实施标新立异战略,提供差异化、有特色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自己在产业中的特质。同时,应该注意创意是没有止境的,持续创新、不落俗套,才能使广告具有新鲜感和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

3.总成本领先战略

第4篇

关键词:内蒙古 土地市场 成熟度 评价

1. 概述

研究立足于土地市场发展现状和特点,以理论和实证分析为基础,利用土地供应(包括数量、结构、来源、用途等)、土地流转(包括方式、价格、利用效率等)等多年市场运行数据,从市场化配置度、供需均衡度、价格灵敏度、市场竞争度和配套机制完善度等方面[1]出发,客观评价地区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准确定位发展阶段,从微观角度,寻找市场运行具体环节的问题与不足,明晰未来发展目标,提出完善土地市场政策和技术手段层面的建议,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尤其是土地市场建设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

2. 土地市场发育现状

2.1 土地市场化现状

近几年内蒙古土地市场化配置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全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为19,667.26公顷,市场化配置(协议、招拍挂出让和租赁)占国有建设用地供地总量的53.41%;协议出让占国有建设用地供地总量的17.93%,协议出让占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供地总面积的33.87%;招拍挂出让占国有建设用地供地总量的35.44%,招拍挂出让占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总面积的66.35%,比上年增长48%。

目前,土地资产价值日益凸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成交价款连年大幅度增长,成为城市建设、改造与发展,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的财政资金来源。2009年全区供地总量是2006年的2.52倍,2009年市场化配置土地总量是2006年的1.71倍;2009年全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成交价款为207.72亿元,是2006年的2.93倍以上。

分,即呼包鄂地区是内蒙古的经济三角区,经济发展居于全区之首,地价水平与经济水平相一致,同样居于全区之首;通辽市科尔沁区、赤峰市(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乌海市(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成为较呼包鄂地区之后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地价水平也是居于中间水平;其余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价也较低。从全区整体来看,一个城市的地价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是紧密联系的。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既是阿拉善盟盟行署所在地,也是阿拉善左旗旗政府所在地,其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除人口数量较少之外,其他指标均高于乌兰浩特市、临河区,地价水平也相应高于这些城市。通过以上分析,人们对全区范围内的地价水平有了整体的了解,方便对全区范围的地价进行整体调控,有利于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6. 结语

内蒙古不同城市间的地价水平之所以相差较大,这种差异主要由于各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土地供需状况等因素的不同所致。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一个地区的地价高低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将各个城市的基准地价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中,方便对不同地区的地价进行统一研究分析。但本文仅单纯考虑了经济因素对地价的影响,没有考虑政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以上不足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2.2 地价水平

2009年,重点城市商业用地地价水平值为756元/平方米。总体上看,呼和浩特市商业地价居于全区之首,其次为东胜、包头市,均在1,200元/平方米以上;乌兰浩特、通辽科尔沁区和巴彦浩特商业地价相对最低,其余地区水平相当,均在600元/平方米以上。居住用地地价同样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东胜区居于较高水平,地价均高于550元/平方米;乌兰浩特市最低,仅为96元/平方米。工业用地地价水平值为198元/平方米。工业地价水平以东胜为首,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科尔沁区次之,地价较低,基本上维持在70―80元/平方米之间。

3. 土地市场成熟度评价

3.1 土地市场成熟度内涵

土地市场成熟度是对土地市场发育程度、所处阶段和运行效率的判断。有学者根据土地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差异,将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划分不成熟、发展型、过渡型、成熟型四类[2]。

3.2 土地市场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结合内蒙古各盟市实际,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目标法和专家经验法进行评价指标的选择。确定结果为:评价体系以城市土地市场成熟度为评价总目标;以市场化、供需、竞争、价格、配套机制5方面为评价准则层,包括12个评价因子的方案层。通过对反映土地市场成熟度的土地市场化配置度、土地市场供需均衡度、价格灵敏度、土地市场竞争度、配套机制完善度五项因素进行建立指标体系计算,得到全区和各盟市各项因素的具体指标指数。根据土地市场成熟度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土地市场成熟度综合评价值为57.05,土地市场化配置度为60.01,供需均衡度为71.24,价格灵敏度为46.85,市场竞争度为48,配套机制完善度为47.79,判断全区土地市场发育水平处于“发展状态”末期,且评价市场成熟度因素发育相对不平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4. 主要结论

4.1 内蒙古及其各盟市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存在的问题

土地市场发展盟市间不平衡,九个盟市土地市场发展已进入“过渡阶段”,五个盟市土地市场发展处于“发展阶段”。土地市场成熟度综合得分最高的是二连浩特市,为69.79,最低盟市为呼伦贝尔市,为51.08。土地市场发展进入“过渡阶段”盟市的土地市场成熟度综合得分在65以上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二连浩特市、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五盟市的土地市场成熟度综合得分的平均分为68.23,已进入该阶段相对稳定时期;其余四个盟市土地市场成熟度综合得分的平均分63.42,处于该阶段的初期;乌海市、阿拉善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土地市场成熟度综合得分的平均分只有54.17,已进入土地市场“发展状态”的末期。

通过计算分析认为土地市场存在:全区盟市间土地市场化配置度不平衡,整体偏低;部分盟市土地供求结构不太合理;土地价格不合理;土地市场运行监督不明确定等问题。

4.2规范内蒙古土地市场的措施

4.2.1 完善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

成立土地资源配置监管机构:一是各地成立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土地市场重大事项,监督土地市场运作规范,承担招投标工作的决策、协调、管理等职能。二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成立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监管办公室。履行土地资源配置的日常监督、协调职能。

制定土地年度供应计划,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在宏观调控中应坚持总量和结构调整相结合,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原则。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政策措施,对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项目实行禁止供地,对限制类的项目,实行有限制条件的供地,严格执行建设用地使用标准。

4.2.2 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

继续完善招拍挂制度:首先增加对出让土地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其次对经营性土地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第三加强与纪检监察、项目审批部门的协调沟通,促进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全面落实[3]。

规范土地使用权价格形成机制,保持地价的合理上涨。城市土地价格由市场形成仍然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4]。根据这一规律,城市地价可划分为基准地价、评估价和市场价三种形式。基准地价是土地使用权基础性价格,属于政府指导价;评估价具有客观、公平、公正性,为交易双方的价格谈判提供依据;而市场价则是现实的土地成交价格,它受市场供求、土地用途和竞争力度所支配,也同所采取的交易方式有关。

加强土地市场监测与监管:首先继续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做好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提高部门依法用地意识;其次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5]。通过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的运行,对从土地来源到土地供应、开发利用和市场交易等过程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监管,构建统一的“批、供、用、补、查”建设用地动态监管平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公开土地市场信息,完善土地市场服务。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市场合同行为竞争行为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论证等方法,通过对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合同行为与竞争行为的分析,提出加强体育市场合同行为与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对策。

1体育市场的界定

1.1体育市场的含义及其特征

在《辞海》里,“市”的基本含义是人们做买卖的地方。“市”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即交易与购买,“场”字一般指地方或场所。“市场”既是指人们的交易行为,又指交易买卖的场所,同时还可以引申出交易规则的涵义。

根据以上的论述,对于体育市场,我们可以将其集中理解为“以体育服务为宗旨,以体育经营为手段,以体育产品为重要内容的市场关系总和。但是.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体育市场还处于很低的发展水平,除了具有一般体育市场所具有的特征外,还有自己所特有的特征:

1.1.1体育市场的初级性

体育市场的发育状况要取决于市场要素的成熟程度,也与社会其他经济市场,特别是第三产业市场的成熟程度有关。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市场很多还处于观念形态,只有部分市场已经迈入了物态的市场。另外,体育市场的成熟不仅要建“市”立“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和体育市场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制,以利于其发展,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

1.1.2体育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

体育市场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区域性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区域差异很大,东南沿海地区和内陆大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具有购买力的市场。因而也培育了一批不同类别的体育市场;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对体育,特别是非物化的体育市场产品,基本上还处于不接受的状态。所以在我国当前阶段,体育市场发育是相当不平衡的,对此,应当有一定的认识。

1.1.3体育市场类别发展的特殊性

在诸多的体育市场种类中,根据各个产品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精神)产品。体育物化产品市场,其特点和其他实物产品市场一样;体育非物化产品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体育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等的制约,故体育产品市场在发展形式和途径上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2体育市场的要素

所谓要素一般是指构成事物的必备因素。事物当中的各个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因素相对稳定的联系形式和有序的格局,规定着事物整体存在的面貌和属性。因此,研究体育市场的发展建设,不能不研究体育市场的构成要素,根据市场营销的有关理论,体育市场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首先,必须有能满足体育消费者某种需要的体育商品或劳务,这是体育市场的基础。其中体育竞技是体育市场的主要产品,它的开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商品的发展,如体育媒体、体育赞助、标志产品、体育信息、体育金融、体育保险、体育经纪等,即体育市场的客体。

其次,必须有一定量的有货币购买力所形成的有支付能力的体育需求,这是体育市场存在的前提条件。市场活动只有在有能够使其进行运转的有效需求的时候,才能正常进行。

再次。必须有从事体育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这是体育市场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它们,体育市场不成为其市场。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体育市场,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市场活动就无法进行。

2我国体育市场的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各单项体育运动协会(运动管理中心),缺乏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体育市场管理机构。而现有的机构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职能也比较模糊,既负责政策法规的制定,又负责对体育俱乐部的运行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既负责提高我国的竞技水平、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又要参与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体育市场存在法制意识淡薄,法制法规不健全的问题,遇事不是依法行事,而是依靠行政或其他非法律手段。如1999年发生的北京奥神篮球俱乐部和前卫俱乐部合并风波,其产生和处理就充分暴露出我国现行的体育市场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以及法制观念淡薄、法规不健全的弊端。

我国有关体育市场的立法也很淡薄,除了1996年颁布的《体育法》外,一般都是一些地方性行政法规。如《北京体育运动项目经营活动管理办法》(1998年11月12日)、《天津市体育经营管理办法》(1999年1月18日)、《湖北省体育市场管理条例》(1996年11月2日)等等。可以看出,不论是立法质量还是立法数量上,都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对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是很不科的,我们要运用法律的手段对体育市场进行规范和保护,充分科学以及及时的立法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关于体育市场的立法正逐步完善。如2001年10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就通过了《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加强了对与奥运会有关的体育市场运作活动的监管。这是我国体育立法和世界接轨的体现之一。

3体育市场合同行为与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3.1体育市场行为及其法律规制的意义

所谓体育市场行为是指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后的各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作为与不作为,究其本源,我们可以认为就是体育市场的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市场中各种要素调配的手段,而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是因为在经济理论中.理想的市场主体都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其目的的,所以市场经济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市场行为。在市场中受到利益目的的驱动,并且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的市场主体间相互有激烈的竞争,使市场充满生机活力,激发劳动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率的提高。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市场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它会导致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损人利己,不守信用的现象的出现。这些都不利于市场的发展,要使市场这一互动互利的看不见的手得以正常运行,必须以法律法规限制市场主体的行为。

因此,我们要逐步的建立和完善既与国家有关体育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相统一,又能反映市场规律,还符合体育市场的特点的,适合于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度。这是我国体育市场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3.2体育市场合同行为的法律法规及其主要任务

在市场中合同行为是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市场中的经济因素要用合同来维系,所以在相当的程度上,市场经济可以被视为合同经济,合同形式是市场主体交易的保证。市场中合同行为是各种市场主体间交流行为的表现形式。

合同法是市场交易主体交易行为制度的法律表述和规范市场交易主体的基本法律规范制度。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体育市场的特殊性,在对合同的规范过程中表现出来,通过建立和完善具有体育市场特点的合同制度,使国家的合同制度得以健全、补充和更为有效的实施。

体育合同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坚持“平等、自主、自愿、公平、有偿”的现代合同精神;其次,要研究各类具体体育市场交易行为的特殊性和规律,确定体育市场行为的特殊性和其他市场行为的差异程度,并以此作为建立专门合同制度或者指定细则的必要依据。具体体育市场行为主要有:球员的转会、赛事的举办、经纪委托、体育无形产品的交易等等。再次,我们要注重引进和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体育市场发展,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体育市场交易的国际惯例和做法,力求与国际体育市场接轨。

当前,完善我国体育市场合同制度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需将普遍实用于各类体育市场的国家合同制度的法规立法加以细则化和具体化,使其能够在体育市场这一特殊领域中有效的实施;二是要从体育市场合同行为的特殊性出发,研究制定有关体育合同的订立程序、必备条款、履行与担保、变更与解除、纠纷的解决、违约的责任等内容的法规制度,对市场主体的签约行为、履行合同的行为、变更解除合同行为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等加以有效的规制,这些都是我们建立和完善体育市场合同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度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3体育市场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的规定,竞争行为可以理解为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市场主体运用各种方式、信息等,以超越对手,获得最佳利益。我们要对体育市场的竞争行为进行规制,有效的管理其运行.必须对竞争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要对体育市场竞争行为进行界定,就要对构成竞争行为的基本原则、范围、方式手段、功能与作用,竞争者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等有明确的认识。

另外,我们也要对不正当竞争有一个认识,所谓不正当竞争就是指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我们要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尤其是垄断行为,保持体育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现代市场理论中,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正是有了竞争的存在,市场才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竞争在体育市场中普遍存在,并使得体育市场得以有序地运转。建立体育市场竞争的法律规制,要确立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竞争自由原则,即竞争者在统一市场规则下,独立自主的决定参与或退出市场的竞争,不受外在意志的干扰。

第二,公平竞争原则,即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的竞争机会平等,进行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同一,竞争的地位平等。

第三,规制竞争原则,即指国家对竞争活动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调控,使竞争者的竞争活动能够在符合国家和体育事业的范围内进行。

第6篇

论文提要:本文从股票和债券融资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融资角度阐述我国高科技企业融资现状,指出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资本市场不完善、交易成本过高是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瓶颈,认为高科技企业贷款风险大、运作成本高、利差小是通过商业贷款难的原因。

一、股票和债券融资

(一)现状。我国目前企业直接融资的工具种类少,主要是股票和为数不多的企业债券及少量的风险基金。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约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5%,扣除国债直接融资部分,直接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而在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方式的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高达25%。

1、在股票融资方面。我国高科技企业已开始涉足,极少量的大中型高科技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进入深、沪上市融资;有的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达到买“壳”上市,还有的采用逆向借壳方式上市(通过被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有的则到国外“二板市场”上市,等等。但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能够上市的企业,多是规模较大的,技术或产品比较成熟,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离我国对企业上市的政策法规要求还很遥远,上市的可能性极小,不能如愿地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由于政策法规的壁垒使高科技中小企业难以及时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2、在债券融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育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育。其直接原因是,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普遍缺乏信用,往往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及本息。另外,目前我国对债券发行的条件、程度、规模都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限制,相对这些规定来说,即使是那些效益良好、有活力的大中型企业,也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更不用说高科技中小企业了。

(二)原因分析。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直接融资工具少的原因在于:(1)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用经济,由于我国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不按时还款付息,导致债券发行困难。(2)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我国目前的《公司法》对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做出了严格规定,使得很多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企业因为达不到条件而望而却步。(3)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至今基本尚未形成,股票市场虽然建立较早,但发展很不完善,特别是近年来,股市的低迷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4)交易成本高和规模不经济。高科技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和股票需要支付很大一笔费用,使本来就资金缺乏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二、商业银行信贷融资

(一)现状。自1984年开办科技贷款以来,贷款额逐年增加。20世纪九十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20.33%,自1991~2001年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453.56亿元。开办科技贷款,缓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阶段的资金不足,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对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虽然我国银行系统的存贷差以平均119.7%的增速逐年放大。2002年底库存差已超过39,623.5亿元,扣除8%的法定准备金,有36,453.6亿元的资金没有利用。若用这富余资金的10%用于发放科技贷款,一年就有3,645.36亿元,但事实上,自1991~2001年11月累计发放的科技贷款仅1,453.56亿元。而且银行贷款占科技经费筹资额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15.19%下降到2002年的6.87%,下降了8.32个百分点。所以,银行对高科技企业贷款投入强度减弱,借贷现象明显。

另外,目前的科技贷款存在着投向重点不突出、借款项目技术含量低、借款结构,以及投资比例不合理等问题。科技贷款既然服务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制、开发。那么,这些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应该具有先导性,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对市场波动的承载力较大。然而,我国不少科技贷款项目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贷款使用上侧重于“短平快”的项目,贷款往往向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倾斜,削弱了高水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同时,我国的科技贷款约有80%的是面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足20%,而民营企业恰恰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此外,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来说要经过研制、开发、中间试验和投产等阶段,各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同。发达国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从研制、开发、中试到投产的投资比例为1∶5∶20∶300,而我国科技贷款往往重视研制阶段的资金投入,忽视其他阶段的资金投入,造成投入比例与国外相反是前重后轻。这样使中间实验和科技成果推广等阶段投资薄弱,导致科研成果在物化过程中出现阶段上的脱节,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原因分析

第7篇

《政府的本分》由秋风先生所著,收录他部分的政经时评文章,对于他在书内表达的观点,有些笔者很赞同,但有些观点觉得他在论证的逻辑上具有跳跃性,在案例的选择上也有偏向性,有商榷的余地。但用政府的本分作为书名,笔者觉得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厘清政府责任,划定权力边界,使政府、企业、第三部门(涵盖NGO、NPO等在内的新社会组织)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互相协作,窃以为这应该是我们当下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和努力的方向。

我们当前的政府是一个全能型的政府,在基层工作的同志都深有体会,政府包办万事,最终就表现为财政供养人员激增,政府不堪重负;政府干预微观和中观经济活动过多,权力寻租,企业活力不足;政府深入介入各种纠纷,上访依然成为群众表达诉求的主渠道,干群矛盾凸显,法治难以真正确立;新社会组织发育迟缓等等。但究其原因,这是我们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设计所导致的,简单的说就是政府越界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挥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应该说找到了解决当前政府治理困境的关键所在,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时为地方政府先行先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什么是政府的本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就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萨缪尔森于1954年在其经典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并进而在不断的理论发展中提炼出了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与纯粹公共产品相对的是私人产品,介于纯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社会产品为准公共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国防、法律秩序等是典型的纯粹公共产品,毫无疑问应是政府的本分;而教育、卫生、高速公路等则带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应该由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来共同实施,促进多元投资;大量的由企业提供的带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则是私人产品。笔者认为公共产品的理论为政府界定自身的工作职责提供了经济学的工具,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制度环境,避免简单化。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笔者的理解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就涵盖了完全提供纯粹公共产品和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提供准公共产品。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勇于改革,坚守政府本分,充分发挥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活力,现有矛盾将得到有效解决,改革的红利必将极大释放,中国梦也必将实现。

第8篇

    论文摘要:我国农地流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历经了20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核心,为基础,农民自愿为前提的农地流转大格局。本文主要对我国农地流转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明晰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旨在规范我国农地流转市场,促进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农地流转是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建立一个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农地流转市场,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农地流转

1.1农地流转概念

农地作为特殊的商品,除了具有一般商品流转特性外,其流转形式与流转内容有其特殊的一面。加之,农地具有空间的不可移动性,这就决定了农地流转的实质是农地使用权的更替以及农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1.2农地流转分类

由于农地流转对象、流转方法、流转价格以及流转政策的不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权利的转出者与接受者是否在一个组织范围内,可以将其分为初次内部流转和初次外部流转,初次内部流转还可以分为再次内部流转和再次外部流转(孙佑海,2001)。根据流转主体的不同将农用地流转分为集体内农户之间的农用地流转、农户与集体之间的农用地流转、不同集体农户之间的农用地流转、农户与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农用地流转的不同形式(李燕琼,2002)。

本文根据农地流转后用途是否改变,把农地流转划分为农地内部流转和农地城市流转,并对其特点作简要分析。

1.3农地内部流转

农地内部流转是不改变农地农业用途前提下农地资源在农地使用者之间的流转。其实质是使用权的转移,而不是用途的转换(康雄华、张安录,2008)。集体农用地在承包经营后,土地使用权人对土地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土地使用权人为了一定的目的,可以将其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再次转移,即通过转让、出租、入股、抵押、互换、继承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给他人,并签订合同。他人根据合同的规定,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土地。

我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以土地租赁、买卖的方式而进行农地内部流转,但由于生产力不足、流转规模小、发生概率低等原因一直未受到关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规模经营的理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农民兼业化现象日益普遍,租赁制、两田制、股份制等形式陆续出现,农地内部流转现象更加普遍。

目前我国农地内部流转有以下特征:①流转规模小,多为亲戚代耕或邻里间转让,流转后土地集中度依然较低;②城乡结合部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流转活动活跃,而农村腹地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流转活动较少;③集体强制流转行为仍十分普遍,流转合同不规范甚至缺失。

1.4农地城市流转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土地需求者通过经济手段或者行政手段将城市附近农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土地,以满足城市土地需求的过程(张安录,2000)。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农地城市流转主要通过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而实现,而且是前者先于后者,完全由市场机制运作,是一种经济手段(黄烈佳,2007)。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基本国情,我国主要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农地征收的形式完成农地城市流转的。

具体方法: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求,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进行补偿后,依法把农业用地转用为集体建设用地,后对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进行变更,使其成为国有建设用地,用于城市住宅和公共设施、商业、工矿及军事用途,是一种行政手段。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农地城市流转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lockeretz,1989;yeh and li,1999)。但是,农地城市流转会直接导致大量农地的流失、粮食产量下降、农村劳动力过剩、城乡人口结构变化、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等。其主要特点有:①流转的农地在地域上多集中于城乡经济生态结合部;②流转的农地大多为生态价值高的优质农地;③农地城市流转较大程度上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2农地流转现实

随着我国城市进程的加快,集体土地存量日益紧张,农地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资料,其资产价值逐渐突显,交易也越来越频繁。但由于农地流转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其自发性也引起了许多问题,如随意占用耕地并出让、出租用于非农建设,用地权属不清、政府强制流转引起纠纷等,造成了大量的优质农地资产流失,不但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2.1农地产权和收益权不清晰

首先,我国农地为集体所有,而集体的概念范围广,使得农地产权主体无法具体落实到个人身上,加之部分集体组织违规操作,对农用地“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甚至随意“征收”农地,这就影响了农民对土地收益的预期,从而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

其次,由于农民维权意识淡薄以及相关法律的模糊,流转收益往往由乡、村或村民小组统一支配,常被挪用于其它项目建设,最终能到农民手中的只有一部分甚至是一纸空文。虽然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名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2008年颁布的《物权法》都明确了对农地所有权的保护,以及稳定承包权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是问题层出、困难重重。

2.2农地流转规模不大,流转地域不均衡

2006年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70.08万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57%,2007年全国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的5.20%,截至2008年 8月底,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0.07亿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70%(伍业兵,2009)。虽然流转面积逐年增加,但总体上流转规模不大。且农地流转多发生在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民非农就业和收入较稳定,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的沿海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由于就业无路、社保无份,依旧保持着高度的土地依存性,对土地仍有特殊的保根情结,较少流转土地,形成了流转地域不均衡的局面。

2.3流转信息不畅通,法律制度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农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缺失,相关的公正、仲裁等中介机构不健全,缺少一个连贯的、网络式的服务体系,造成买卖双方的信息堵塞,限制了农地流转速度、规模及区域范围,提高了交易的成本。同时也易引起政府部门的寻租行为,造成交易的不公正。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都对土地流转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但土地流转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迟迟得不到解决,流转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都足以说明,我国目前关于土地流转的法律远远滞后于政策、行政法规、司法解释。

3农地流转的政策选择

3.1健全农地内部流转机制,建立集体土地等级和价格体系,保护和促进农地内部流转市场的发育

流转过程中,价格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体现了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及政府等各方的合法权益。建立一套完整的土地价格体系,可以规范土地市场、稳定地价,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国农地流转价格的确定主要以“同权、同价”或参照国有土地基准地价和分等定级成果按比例定价的形式。

笔者认为,根据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情况,应尽快对集体土地进行分等定级,客观评估后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格体系,以保护集体土地流转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引导集体土地市场规范运作、健康发育。

3.2完善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地农民安置政策,建立农民土地保有权制度,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

稳定的非农工作及收益和完备的社会保障是农民愿意流转土地的先决条件,要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加快城市化进程,就要降低农民失地的风险,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确保收入的不断增加。具体应包括:第一,集体土地实行国有化转制流转,需保留部分可经营生产的土地,作为农民流转后的生活保障;第二,保护农民的收益分配自主权,确保农民失地后得到合理的安置补偿;第三,强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失地农民非农就业。

3.3合理定位政府在农地流转市场中的作用,建立土地流转监测系统,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农地流转提供科学依据

农地流转是个动态过程,最终目的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依法、有序的流转土地。为实现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3s”等一系列的高科技手段对农地流转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农地流转数量、流转价格、流转方式,建立农地流转数据库,探寻农地流转的规律,为耕地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质量评价和分等定级以及规划修编等提供真实、科学的参考数据,实现农地流转的信息化、科学化、市场化。

总之,政府要充分把握农民特殊的土地情结,形成农地流转的总体规划思路,不断创新农地流转制度和形式,在切实保障农民根本权益的前提下,使农地流转成为农民、政府增收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2]李燕琼,范高林.四川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2):35-38.

[3]薛军. 论英国普通法土地保有权的建构及其内涵特征[j]. 政治与法律, 2009(9).

[4]洪增林. 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苹果,新品种,苹艳

 

近年来,我国苹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其他先进苹果生产国相比在品种更新、果品质量和参与国际水果市场竞争等方面有一定差距 [1]。目前生产上用的大多为国外品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我国生态环境适应性差,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所以生产上需要适应我国生态环境的,具有自有产权的品种。针对我国苹果生产中品种抗病性差、品种结构不合理、成熟期集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提出了培育品质优、丰产性好、色艳抗病虫及抗逆力强的新品种的育种目标。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了一个外观美、内质优、丰产性高、抗性强的中晚熟苹果新品种—苹艳。

1 选育经过

通过对亲本材料亲缘关系和性状表现综合分析,选择具有目标性状,按亲本优良性状互补等原则,选择岩富10作为母本,红津轻作为父本。1993年杂交农业论文,杂交果实在半地下窖土内贮至1994年3月,自然通过休眠后播种获得杂交苗1853株,经过2年早期选择,淘汰野生性状明显(如:分枝较多,分枝角度大,针刺明显等)的实生苗,得到1553株杂种实生苗,1996年定植于初选圃论文格式。初选圃内的实生苗于1999年开始结果,同年按果实大小、色泽、肉质结构、果汁多少、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硬度、香味、耐贮性进行筛选鉴定[2-3]。代号为94-2-7的单株表现优异,当年确定为初选优系。经过连续3年观察,该系与其同期成熟的栽培品种红星相比,从果实肉质、果汁含量、风味品质有明显的优势,确定为复选优系。为缩短育种周期采用了优系复选、区试、生产试栽重叠进行的苹果快速育种技术体系,自2001年来选择不同立地条件,包括燕山丘陵山地山前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黄河故道流域;黑龙港流域;冀中平原等苹果生产地区进行区域试验,以生产主栽品种红星、富士为对照。结果表明:94-2-7在各地普遍表现为果实色泽鲜红,有漂亮的条纹,品质佳,丰产,树体、果实抗轮纹病,叶片早期落叶病轻,适应性强,综合性状突出。2009年定名为苹艳,并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成果水平:国际先进;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农业论文,良种编号:冀S-SV-MP-024-2009。

2 主要特征

2.1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近圆形,大小整齐,平均单果质量172.1 g,果形指数0.84,果实易着色,无袋果着鲜红色,有明显条纹,有蜡质;果点中大,较少,顶部稍多,多为褐色,圆形,稍凸出。梗洼中深,中广,果柄较细,长约1.8 cm;萼洼中深,较阔,光滑,对称;萼片中大,先端稍反卷、闭合;果皮较薄,脆,果心小,中位,种子多,一般5~10粒;果肉浅黄色农业论文,质细,松脆,果汁多,有香气,酸甜适口;采后硬度(去皮)8.58 kg﹒cm-2,可溶性固形物15.8%,品质上。与红星相比表现为结果早、丰产;果实易上色,颜色好,果肉松脆,果汁多,酸甜适口。

2.2 植物学特征

树姿较开张,幼树生长势较强,萌芽率高,成枝力强,成龄树生长势减弱。主干树皮光滑,浅灰色,多年生枝浅灰褐色,顺滑,皮孔少而大,椭圆形,凸出,明显。1年生枝灰褐色,较软,直顺,节间约2.8 cm农业论文,皮孔少,中大,椭圆形,明显论文格式。叶片中大,中厚,长7~9 cm,宽约4.0 cm,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近圆形,叶缘两侧上翘,锯齿中大,多单齿较锐,间有复齿;叶面有光泽,叶背绒毛较多,叶柄中粗,长约3 cm,绿色,托叶小。腋芽中大,饱满,圆锥形,茸毛多,贴伏。花芽中大,卵圆形,先端稍尖农业论文,鳞片松,多茸毛。每花序一般着生5~6朵花,花冠中大,浅红色,花瓣近圆形。

在河北昌黎地区4月初萌芽,4月26~4月30日为盛花期,果实发育期150 d左右,熟前不落果,成熟期一致,9月下旬采收。

3 与亲本的特性比较

苹艳成熟期比红津轻晚,比岩富10略早属中晚熟品种,平均单果质量比父、母本稍小,继承了父母本果型端正,果肉品质好的优点,同时比母本抗性强,环境适应性好,克服了父本‘红津轻’成熟期不一致,熟前落果的缺点。

4栽培技术要点

4.1 栽植方法

适宜在燕山丘陵山地山前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冀中平原等地栽培。该品种矮化或乔化栽培均可。矮化中间砧苗木株行距采用1.5~2 m×3~3.5 m;乔砧苗木株行距采用3 m×4~5 m。以王林、金冠、红星、珊夏、嘎拉等做授粉品种均可,授粉距离不超过20 m。

4.2整形修剪

苹艳幼树生长势较强,成枝力强,萌芽率高,长、中枝比例较高,树形宜采用纺锤形或细长纺锤形;由于枝条开张,容易拉枝开角,注意疏除背上直立枝农业论文,通风透光,均衡树势,平衡营养,减少级次;控制树高,一般控制在3~3.5 m。

4.3合理负载

苹艳结果早、坐果率高、丰产,要注意控制产量,做好疏花疏果,每花序留单果,弱枝少留或不留果,每667m2 产量控制在2 500~3 000kg论文格式。

4.4肥水管理

苹艳结果早、丰产。需加强肥水管理,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每年可在秋季增施腐熟有机肥,每每667m2 3 000kg~4 000kg;在春季、夏季按一定比例追施N、P、K以及微量元素肥料3~4次。每次施肥后需立即浇水。

4.5病虫害防治

由于苹艳枝干和果实均较抗轮纹病,可减少防治轮纹病药剂2~3次;在春季和夏季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以及危害叶片害虫,药剂需选育低毒高效农药,以减少污染,确保果品安全。果实不需套袋也能获得较高的好果率,果实美观艳丽,套袋栽培果实更加光洁美观。

参考文献Reference

[1]GUO Guonan,YAN Zhenli,and ZHANGShunni. Review and Outlook of Apple Breeding in China[J]. Jurnal of Fruit Science,2003,20(2): 127~134.

第10篇

论文摘要:浅析正宁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条件、发展现状,并提出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对策。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区,土地面积大,光、热、水、气资源丰富,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良好的蔬菜产业发展基础。

1发展条件

1.1光资源较好正宁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东高西低,原川相间,沟壑纵横,海拔880~1 756m。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县内日光充足,光能富裕,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60~180d,可以满足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蔬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合成积累。

1.2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良好

全县总面积1319.50km2,可耕地面积43.63万亩,约占总面积的22%,其中塬地25.22万亩,川地2万亩,山地16.47万亩。土壤多为黄绵土、黑垆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为发展蔬菜生产提供难得的土壤基础。

1.3水质良好,雨量充沛

正宁属典型的雨养旱作物农业区。县内年降雨量630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有利于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县内有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四条较大河流,属泾河水系,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均可灌溉。

2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蔬菜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农业

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和振兴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建成了一批市场及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使蔬菜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5年已发展到6.78万亩,产量9.38万吨,产值7 293.30万元,其中大葱种植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业布局合理,市场前景看好;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速度加快,为大田生产提供可靠技术保障;已建成的宏源种业是蔬菜加工、保鲜、冷冻生产龙头企业,企业势力不断增强,加工转化能力逐步提高;通过发展蔬菜产业,解决了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就地就业。

3发展对策

3.1科学规划,建好基地

以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建立稳定的“东菜南运”基地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规模发展,提高效益,促进产业外向发展。重点发展“四大蔬菜基地建设”:一是建成宫河彭姚川、长口子、代店绿色优质大葱万亩生产基地;二是建成以山河秦家店、解家川、西坡石湾子、永正佛堂、永和肖水为重点的四郎河川区千亩水泥骨架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三是建成以山河李家川、嘉峪川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四是建成永正王沟圈优质胡萝卜百亩生产基地。稳步发展温室菜,重点发展大棚菜,积极发展露地菜。

3.2依靠科技,加强推广

一是栽培上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地膜覆盖间作套种技术,创新种植模式。推广投资小,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效益高的塑料大棚;二是品种引进推广上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推广抗病、适应性强、高产优质、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珍稀蔬菜新品种;三是病虫害防治上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大力推广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严禁使用高毒残留农药;四是施肥上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积极推广生物肥料、CO2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实施配方施肥;五是育苗上推广大葱春季育苗、嫁接育苗、温室育苗、大棚育苗、生根扦插育苗等蔬菜育苗适用新技术。要在科技推广上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现代高新技术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积极推广工厂化蔬菜育苗新技术,解决品种单一,种苗缺乏,质量不高的问题。

3.3搞好培训,提高水平

我县经济欠发达,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因此,把科技培训作为蔬菜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来抓,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一是从设施建设开始,实地进行指导培训,让菜农掌握设施种菜的全过程,配套设施及注意的有关事宜。二是从育苗开始到生产环节的技术应用,主要包括育苗、嫁接、土壤处理、定植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等。三是业务部门要派出有较高职称,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骨干,分片、包村进行实地指导培训,确保种1亩,生产1亩,见效1亩。可采用长训与短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派出与请进相结合,印发资料和新闻媒介相结合,使每个菜农都能真正掌握蔬菜各项实用新技术,为我县蔬菜产业开发培养一支土生土长的实用技术人才,全面提高蔬菜产业的管理水平。

3.4制定规划,重点扶持

建议县上组织有关专家对正宁县蔬菜适宜区进行科学规划,拿出切实可行的“正宁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制订蓝图,逐步发展,争取相关部门立项扶持,发改、财政、科技、农牧、水务、农综、扶贫等部门分别具体规划,各自立项,重点扶持,做大作强蔬菜产业。

3.5培育市场,搞活流通

一要运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创造条件,积极扶持蔬菜运销协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发展蔬菜产业,鼓励扶持和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二要充分利用建成的宫河优质大葱批发市场,建成全县最大的大葱集散中心,信息价格服务中心,争取将宫河大葱进入兰州、西安、咸阳、银川等地市场,扩大销售,搞活流通。三要积极筹建山河秦家店蔬菜批发市场,发挥蔬菜运销大户和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培养一批市场“经纪人”。四要积极实施绿色名牌战略,发展“订单农业”,占领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五要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广泛的市场信息交流关系,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营销,以营销促发展,使蔬菜产业开发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现状;对策

一、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人力资源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是指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劳动者)与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相互交易,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总称。这种市场化配置活动区别于传统的计划配置方式,其内容主要指人力资源供求主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其外延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人力资源中介和相关服务机构等因素的活动以及管理、服务中的相互关系等。

(二)关于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有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就是要把构建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之中,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考虑就业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外资政策、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等的关系,实现就业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第二层次,就是要兼顾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并且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立足于城乡就业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适应和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良性互动和整体健康发展。城乡统筹就业的本质是一种机制,是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有序流动和保证劳动力有效交易的一系列机制。

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

我国劳动力市场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力开始流动而逐步建立发育起来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从建立起就存在城乡分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功能日益健全,但城乡分割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现状

我国的城市人力资源市场,是在比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发育更紧迫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迫使国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工作安排,有限的国有经济部门又不能吸纳这么多的人就业,于是只好放松政策,允许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这就产生了城市非国有经济对劳动力的最初需求。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第一批供给者是城镇的无业居民,他们一般拥有户籍和固定的住所,就业相对容易,但因为受到某些思想观念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第二批供给者,也是它的主体部分,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或称“民工”。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城镇流动人口限制的放松,农村富余劳动力中一些有闯劲、有冒险精神、并敢于吃苦的人便开始了进城打工的“流动生涯”。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也为城市各种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城市老动力市场的第三批供给者,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和从国有经济部门主动出来的优秀人才,他们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管理经验。这个市场的需求方,主要是20年改革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各种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培育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市场“经理市场”,即由承担着一定的管理职能、收入相对丰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经理人才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由于“经理”们素质较高,也深知自身的价值,所以这个市场最能体现这些企业“按质论价”的用人特点。

(二)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现状

农村劳动力市场是伴随乡镇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的普遍推广和极大成功,在农村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这些资本在一些有头脑、有作为的农民“企业家”手中与国家放松了的政策结合在一起,就为乡镇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这些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构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获得发展的最初动力和持续动力。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就业的工人不再局限于本村本乡的农民,外地、外省的农民打工者甚至部分城里人也逐渐加入进来,随着产品销路的平稳扩大,本村本乡的农民也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季节性、临时性地在企业做工,而是渐渐完全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像城市土人一样的非农人口,市场本身也不再限于农村,而是与城市经济逐步走向交融。

三、中国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就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诸多体制、政策还没有完全消除,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规定和歧视性政策,城乡分割的就业格局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障碍。

(一)政策支持上不平等

我国长期以来把就业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很长时间以来没有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没有列支专门的资金、项目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镇职工就业和就业登记相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直不在国家统计之列;与城镇职工享受系统的职业培训相比,农村劳动力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享受不到国家扶持的职业技能培训,即使之后国家出台了农民工培训规划,但是无论是从资金数量还是从培训规模上比,与城镇职工还是有很大差距。另外,国家没有将农民工的管理纳入到城市综合管理中,所需经费由进城农民工负担,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就业上的不平等。

(二)就业准入上不平等

大部分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即使长期在城镇居住、就业和生活,却仍保留农业户口,被称为“农民工”,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城乡劳动力身份地位不完全平等,农村劳动力处于弱势。与城镇职工自由流动就业相比,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设置了许多限制和规定,有些规定甚至是歧视性的,造成了农村劳动与城镇劳动力在就业准入上的不平等。一些地方对企业使用农民工进行行政批复,在市场准入上设置较高门槛,规定了种类繁多的限制性条件,如工种限制、数量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地域限制、户口限制等。

(三)管理服务上不平等

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享受到的政府服务较少,国家没有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统一的管理和服务中,农村劳动转移就业难度增加。一是市场信息服务不完善。目前大多数基层未能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仅有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提供的劳动力供求信息,远远无法满足农民工对劳动力供求信息的需求,从而增加了转移就业的难度。二是法律维权服务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合法权益经常受到损害,但是由于维权意识不强,经济能力较差,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三是子女上学服务不到位。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收费高问题一直是困扰进城务工农民的首要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没有将农民工子女上学纳入当地教育规划中去,农民工子女享受不到同等的教育待遇。

四、构建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制度的改革对于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和他们的家属得不到在城市永久居住权的法律认可。他们虽然可以在城市中生活,但是其工作、子女入学、社会福利、劳动保障等等都因为户籍制度而无法得到与城市人相同的待遇:他们的迁徙从名义上讲只是暂时的、流动的。在户籍制度下,户口有着极高的价值,“农村人”为了追求“城市人”所能享受的种种公共福利,极力想冲破户口这层阻拦,实现从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跨越。因此,首先放开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是根本。采取既符合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客观要求,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推进方式。鉴于完全放开户籍制度对城市就业以及社会福利和保障部门产生的巨大压力,可以采取适当的门槛作为准入证。以此给予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权利。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推进城市化进程,除了关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外,本文还应当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农村老人儿童以及城市中的低收入劳动者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要求。

首先,应建立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指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实体法、和程序法等法律形式的总合。其次,应加强医疗保险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却难以适用种类人员多层次的保障需要,而且也难以适用就业多样化的格局,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的需要。然后,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己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将发生在2030-2050年期间,这无疑会对以政府独当一面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为了减轻政府负担,可以考虑将养老保险负担主体多元化,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与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相结合,建立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最后,在失业保险方面,我国的失业保险应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很多不利于促进就业方面,导致失业人员把失业保险看作一种低水平的收入,加之缺乏再就业培训,使失业保险对生活的长期保障消磨了失业人员再次就业的动力,成为名符其实的“保险”。失业保险应该以促进就业为基本目标,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服务,而不是对失业人员生活救助的生活保障。

(三)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

政府应该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要增加政府对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投入,整合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补贴标准,扩大培训覆盖面。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并免费提供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介绍机构。鼓励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鼓励较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办职工学校、农民工学校,有计划地进行在岗职业培训。搞好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骨干培训基地,打造劳务品牌。在农民工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财政补贴,降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费用,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经过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推动农民工培训上水平。要将国家在城市实施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覆盖到农民工。

参考文献:

(1)劳动经济学,陆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非正式迁移”的状况,杨云彦.中国社会科学.1996

(3)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张建武.中国农村经济.2001

(4)开源断流:寻求充分就业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理论与模型,何景熙.人口与经济.2002

(5)中国就业制度演变,胡鞍钢,程永宏.经济研究参考.2003

(6)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的制度障碍及变迁路径,王元璋,盛喜真.当代经济研究.2003

(7)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贺艳红.经济研究导刊.2007

(8)统筹城乡就业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杨丹川.人事人才.2008

(9)我国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胡祖杰.硕士论文.南昌大学.2007

(10)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徐林清.博士论文.暨南大学.2004

(11)论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性,黄阳平.中国经济信息问题.2007

(12)建立我国城乡协调的劳动力市场研究,熊盛文.当代财经.2006

(13)论城乡统筹就业的必要性,罗斌.农村经济问题.2001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第三方物流

 

1 引言物流系统包括物资的流动、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支撑物流体系的除物流搬运技术、管理工程、信息技术外,供应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物流过程是具有成本的。据统计,我国物流成本占据产品本身的40%左右,而经济较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只占其产品的25%左右。今天的物流系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快速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捷性,降低成本除了相应的技术外,对其进行评估和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2 我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2.1 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去很长时期内,由于供给不足,难以有效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为弥补供需缺口,国家主要致力于如何增加生产,而对流通领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以投入领域为例,国内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农业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远远不足。对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而且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大多侧重于工业产品物流,真正精通物流的却是凤毛麟角。

2.2物流主体发育尚不成熟物流的有效运作必须依赖于多元化的物流载体。但现阶段,我国物流的运作载体比较单一,国有和集体性质的流通企业普遍背负着历史积淀的各类包袱,从执行调拨计划转向市场竞争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缺乏竞争优势,其中己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物流行业中退出。因而整个物流领域运作主体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

2.3供应链管理薄弱由于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对象是沿着整个供应链的链条流动,物流的管理过程和供应链的管理过程难以截然分开。随着物流的发展,供应链的重要性日渐显露,供应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物流的成本高低。科技论文。而现阶段,我国建立的较为完整的供应链还不多见,加工企业和一些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实力薄弱,很难成为供应链的核心主体。当前大部分的流通和交易活动都由批发市场承担,从理论上讲,这些批发市场算是供应链的核心主体。然而多数批发市场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虽然有一部分早己实行了改制,但仍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本色,大量的自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整个链条还基本被分割为两段:一是“生产一—流通”环节,即从农户到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二是“流通一—消费”环节,即从批发市场到消费者。在两个环节的结合处,由于各个交易主体只注重和追求个人利益,诱发了诸多问题,从而注定了供应链只能是一条断裂的链。

3.解决问题的对策3.1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没有物流主体,就不会有物流的发展,我国物流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流运作主体缺位。为此,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应该有意识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和壮大物流主体,使其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我国目前情况,物流主体可以是以下几类企业:(1)国有流通企业。(2)民营物流企业。(3)品牌知名度高、上规模、上水平的外资物流企业。 (4)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不同于工业品的特性来说,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是当前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专业化的物流知识、技术、设备、专业人员以及系统化的物流规划和管理水平,能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专业化服务,让它们来整合物流市场,效果是非常积极的。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减少流通中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将商品从企业直接送往零售商的货架,甚至消费者手中。还可以根据零售商的信息反馈,对企业发放订单,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实现“订单生产”。根据当前形式,国家或地方政府应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的方式,将以上一些物流主体,改制成专业物流公司壮大物流队伍。

3.2 构建产业化模式下的供应链实践证明,合理完善的供应链下的物流是一个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表现出集成化优势,并且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思想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顺畅运行提供了保障。合理性和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使得在这一环境下的物流系统能够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与工业品有着相似之处,针对目前生产、销售较为分散、复杂、流通不畅的状况,建立合理的供应链对于推动物流顺利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化产生于我国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过程中,主要目的是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企业与大市场的对接,即以市场为纽带将产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上下游企业之间还保持着传统的竞争关系,各个经营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缺乏适宜的利益连接机制,往往是一条断裂的供应链。科技论文。供应链则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3.3 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大多数一般都要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技术创新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必须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1)扩展加工环节、提高加工和包装技术。未经加工的,无论是流通时间还是流通效率,都不适应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链条。为保证高效运输,零散销售,集中将运往售点进行新包装、分装加工,即大包装改小包装,散装改小包装等。因此,只要在这些精加工、细加工和包装上狠下功夫,积极采用新型的保鲜技术,延长储藏时间,扩大销售半径,最终价值将得到明显提高。科技论文。(2)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在抓好传统销售方式革新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应用现代销售手段。鼓励龙头企业或销售公司在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沿边口岸设立销售网点和对外窗口,发展商,建立直销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配送等形式,积极运用拍卖、等现代交易方式。随着贸易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消费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网上购买的比例会逐步增加,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

4. 结论我国应该大力推广和普及物流管理理论,特别是物流成本核算理论,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先进的物流理论并将之不断应用到物流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只要在这种前提下,企业才能强化对物流的管理,并结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更好的物流管理理论。虽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引入物流理论,但必须看到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物流的知识却知之甚少,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落后状况。

参考文献

[1] 焦文旗. 美国物流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 2004,(03).

[2] 贾卫丽,王成艳,赵瑞莹. 关于物流的供求状况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