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6 02:1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中秋节的词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讯:中秋佳节将至,对于偶们这样一个充满人情的国度,在这个网民们思亲团聚的日子里,作为网络营销人士,如何利用好这样一个时间段,让网友们都对你“每逢佳节倍思念亲”呢?线下的商家们早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始了月饼团购,月饼大战,当然这个随着中秋的到来,硝烟即将散去,但另一场战役也随之拉响,那就是中秋佳节网络营销之战。笔者近来发现围脖,SNS,团购都已经吹响号角,那么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说说关于中秋节网络营销那点事,抛出一块砖,望朋友们能引回无数玉!
1.搜索引擎战略——有效利用SEO分析赢得流量!
从搜索引擎可以发现网友搜索得比较多的关于“中秋节”的词语有:“中秋节放假安排2010”、“中秋节国庆放假安排”、“中秋节祝福语”、“中秋节放假”、“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的来历”等。选择中秋节关键词做SEO优化,先按长尾关键词来写一些关联性较强的文章,文章内容尽可能对大家有用甚至于是自己原创。原因有二,其一是这些词都是基于用户需求的词,容易被用户认可;其二,做这类长尾关键词要比做“中秋节”要相对容易,相对容易从搜索引擎带来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吸引网民来到网站,从而带来流量和IP。
做网络营销,流量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流量是万万不能的,这也是笔者为什么第一个要说搜索引擎战略的原因。
2.网络营销活动战略——中秋节线上线下活动整合
有了流量意味着有了机会,每个网站的核心产品不同,有的是线下实体产品,有的是线上网络服务,如爱名网推出的中秋域名注册大降价,最低只需30元!线上线下的营销活动思路是有共通的,首先就要思考一个网民与网站能够实现双赢的活动(即,网民得实惠,网站得收益),活动的样式可以多样性,即有中秋节促销活动,也可能有实物赠品、或者虚拟财富(网站代金券)等。活动的沟通渠道也要多样性,这个包括论坛,官方微博,SNS,官方博客,网站专题评论页等等方便与用户做更多的互动。在这个活动战略中,笔者要讲的是针对网络营销活动的四大必备要素:
吸引人:这个不用说,不吸引人的活动,流量来了也会流失,形成不了转化率,只有吸引眼球能得实惠才能提高转化率,这也是为什么团购网能如此火爆的原因。
可信度:在同质化产品多如牛毛的今天,网络营销拼的是什么?拼的就是服务,服务就意味着可信度,活动一定要真实可信,才能对营销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
关联度:中秋大家都在谈,但你的活动和中秋有什么联系?能不能让用户顺其自然的接受你,而不是感觉活动办的很牵强,这个需要策划功力。
执行力: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有效的执行,什么都是扯淡,对于浮躁的互联网的今天,尤其如此。(文/张大树)
提到“美德”,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这个词与“奉献”、“牺牲”等词语联系起来,提到“美德教育”,我们脑海中则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许多带有束缚感的条条框框,于是,一种冰冷感直面而来。其实,美德教育无需那么严肃,它一样可以很轻松、很快乐并令宝宝期待。中秋佳节,正是对宝宝进行美德教育的好契机。
居家美德教育
布置“新”家
中秋节前夕,可以把家打扫一下,准备一些特殊的装饰物,比如挂上一两个灯笼等,略微调整一下家庭环境,提前营造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气氛,通过这种变化的环境暗示宝宝,一个特殊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日子邀请亲戚朋友一起赏月,同时,不管宝宝理不理解,妈妈都可以给他讲讲布置“新”家的重要意义:“要过中秋节了,这是个团圆的日子,我们一家人可以开开心心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了哦。”在布置房间的过程中,可以让宝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他给妈妈递递抹布,和妈妈一起设计各种装饰物的悬挂方式与位置等等,让他因为有一种参与感而对这个特殊的节日产生一种期待的感觉。
提前预演
中秋节前夕,妈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提前预演。比如,妈妈可以引导宝宝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将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您”等传递给宝宝,同时将一些礼仪行为融合到游戏中,让宝宝明白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对于比较小的宝宝,如果笼统地向他说教,他会感觉毫无头绪,因此,妈妈可以选择中秋节前夜临睡前提醒宝宝:“明天是中秋节,清早起来要记得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节日快乐’哦,可别忘了啊!”跟宝宝说这个话的时候,妈妈可以假装很神秘,这种神秘的感觉会让他觉得很有趣,他自然也就会乐于在第二天去做这个事情。甚至,妈妈还可以跟他约定一个特定的动作,作为提醒。
实地操练
中秋节那天,可以在户外摆个桌子(如果没有办法将桌子搬到户外,可以在阳台上或者干脆就在客厅、餐厅),摆上水果、月饼等,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赏月。这个特殊的日子会带给宝宝一种新鲜的感觉,这种新鲜的感觉通常会让他变得更加容易配合。因此,父母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日子,给宝宝讲讲关于中秋节的一些传说,鼓励他来为大家发放水果、月饼,并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将一些传统的美德准则传递给他:水果要先给爷爷奶奶,再给弟弟妹妹,最后给自己;吃了水果,果皮果核不要到处乱扔,要放在放果皮的盘子里,或者垃圾桶里……
前期准备
如果家里有客人要来一起度中秋,妈妈可事先告诉宝宝家里要来些什么客人,什么时间来,来多少人,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让他主动打电话邀请小朋友到家做客。如果和朋友一起到外面度中秋节,也要事先将大致情况跟宝宝讲一下,这样可以提前给他一个提示,同时对他可能有的不好的行为起到一个预警的作用。
待客之道
如果家里来的是成人,就要提醒宝宝懂礼貌,会用礼仪用语迎接客人、招呼客人就坐,并试着给客人拿些食品,能认真倾听客人的问话并有礼貌地回答,如果客人带礼物来,宝宝知道表示感谢就可以了。
对宝宝来说,最难接待的是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客人。毕竟他们之间的矛盾与纷争常常会此起彼伏,因此,妈妈要事先跟宝宝打招呼,提醒他如何接待小客人。为了防止宝宝在听到父母表扬小客人时大吃其醋,妈妈应事先跟宝宝讲明白,父母夸奖小客人是一种礼貌,并不表明父母因此忽视了宝宝。父母在款待小客人的同时,切记不要冷落自家的宝宝。如果他感受到父母仍然在注意他,他就不会无理取闹了。客人走的时候,要鼓励宝宝送到门口跟客人道别,并邀请客人下次再来。
访客之道
宝宝外出做客时因为吵闹或没规矩,不但破坏了当时的气氛,也让父母感觉很没面子。为了防止宝宝做客期间吵闹,父母在离家前或者访客途中可将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告诉宝宝,比如要去谁家,主人与父母及宝宝的关系,宝宝该怎样称呼主人,做客时间大约多久等等,让宝宝掌握这些基本情况可以给他一个心理准备,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准备,他就会变得比较容易配合些。
做客途中,父母可以对宝宝进行一些强化的礼仪训练并提些要求,免得宝宝到时候无理取闹。比如,父母可以将以下访客礼仪事先告诉宝宝,给他一些提醒:
拜访要在约定的时间到达,不要太早,也不要迟到,所以到时间一定要走,不能耽误。
见到主人要主动问好,进门后一定要换拖鞋,免得弄脏主人的房间。
进了门,不要到处乱跑,而要待在客厅内玩耍,除非主人允许,才可以进其他房间玩耍。
玩耍时不能弄乱主人家的摆设,更不能床上床下胡乱折腾。
如果宝宝发现了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物品,千万不要乱动,只有在征求主人同意后,才能拿出来玩耍。玩完后一定要放回原处。
主人递过来的茶点、食品,宝宝要双手接过并及时致谢。
父母和主人交谈时,宝宝不能随意打断,有事需要跟妈妈说,可以先通过拉妈妈衣服等方法向妈妈示意,在妈妈允许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主人家有小朋友,妈妈要告诉宝宝,小主人对他家里的玩具等具有支配权,不能跟人争抢。
果皮、食品包装袋等要扔到垃圾桶里,或放到指定的地方,不随处乱扔。
使用主人的卫生间后,应及时冲洗。
对主人的照顾、款待应随时表示谢意,临走时向主人道谢,并邀请主人有机会到自己家里做客。
以上这些注意事项可以根据宝宝的理解力和要去的人家的情况略微做些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都要以不带给别人麻烦、遵守社交礼仪规范为原则。
就餐美德教育
妈妈可以和宝宝有约在先:
饭前一定要洗干净小手,放进嘴里的食品不管喜不喜欢吃都要咽下去,不能随便乱吐。
如果吃到变质或者有其他问题的食物,应吐到餐巾纸上。手上的油、菜汤用餐巾擦干净,不要到处乱抹。
宝宝就餐时要注意坐姿,不能歪着、斜着或趴着,也不可大声唁哗,或者边玩边吃,甚至爬到桌子底下玩耍。
告诉宝宝不要舞动筷子、勺子或刀叉,以免妨碍到临座。
宝宝落坐后,应等待其他人到齐,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会开始后方可开吃。
宝宝不能在碗或盘子里乱拨,够不着的菜可礼貌地请求别人帮忙,不能站在椅子上者横在桌子上自己够取食物,更不能用手抓。
咀嚼时尽量控制自己不要发出怪声。
如果宝宝感冒,不能对着餐桌或别人咳嗽、打喷嚏等。
不管菜的味道是否符合宝宝口味,都不能评论菜的味道不好,那样会使主人难堪。
特别提醒
我们可以利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节日,以及这个特殊的日子带给宝宝的新奇感作为契机,对宝宝开展美德教育。但是,美德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可以成就的,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渗透。
1、某一些最能代表某城市或地方的标志,如:英国伦敦的塔桥,中国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等,通过标志去了解、识别其文化。
2、英语歌曲,歌曲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使英语学习者了解到西方政治、社会、文化风格,如:布鲁斯音乐表现了十七至十九世纪黑人奴隶劳动的号子,而Takemehome,CountryRoad等则表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关注贫穷、家人、收获、恋爱的乡村风情。
3、看一些介绍外国风情、人物等的图片,获得视觉感受,加强记忆。如“NoDisturbing(请勿打扰)”,“NoParking(禁止停车)”,“NOSmoking(禁止吸咽)”,让学生明白这些灵活的表达形式,渗透着社会文化和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
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行为及交际模式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各自行为方式的意识及敏感性,并进一步了解那些行为的含义,从而进行有效的交际。如:礼貌的程度,饮食习惯,问候,亲吻,握手和手势,会议的座位布置,介绍的方式,站、坐的方式等。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交际模式,除了必须遵循正常的交际模式外,在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交际的活动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及不悦。因此,应重视与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身势语言”。
了解生活常识模式,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习惯,而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
1、了解英美人士的时间概念,什么时候应该早到,什么时候应该准时,而什么时候应该晚到一会儿。
2、男女间约会的习俗,东西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了解两者的异同之处,增进这方面的了解也非常有必要。
3、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比较本国和西方国家购物习惯的异同,增进学生对英美人购物方面的知识。
4、接听电话。西方往往是接听者先说话,而中国则是呼叫者先说。
探讨西方的价值观及对事物的看法
西塔拉姆曾研究过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东方文化在感激、谦逊、因果报应、集体责任、尊重长者、好客、土地神圣感、和平这八项上名列第一,这八项也正是西方文化的弱项,而西方文化在个性、金钱、救世主,标新立异、进取精神、尊重青年、效率、坦率、守时这几项上名列第一。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必然构成理解的障碍。里卡多•加西亚(RicardoGarcia)曾把文化比作冰山,浮于面上被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大部分是沉于水下的。而隐藏于文化表面下的东西价值观有着很大差别,福、禄、寿、喜、财是中国传统美好生活的象征。老人长寿、子女孝顺,儿孙欢聚一堂,仍是中国人爱看的喜庆场面。中国人还有爱听吉言的心理,如广告词“福气多多,满意多多”(福满多方便面)。而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强调个性与独立,注意个性展示。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国人表现得十分矜持,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由,感情不太外露,也很少激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不主动过问,不关心别人的私事,不愿别人来过问和关心自己的私事。
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概况
每个国家因自己的历史发展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背景、地理、人口等,从平常我们所接触到的西方文化所了解到,西方文化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元化文化国家,掌握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也不必可少。
在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展开西方文化渗透教学
我们所接触的英语各种教学内容无论课本中的Reading、Pro-ject,还是平时试卷中的听力、单选、阅读、完形填空等无不隐藏着文化底蕴。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9中拥有大量的这样内容U-nit1Canada———landofthemapletree介绍了加拿大的地理、文化、人文等,此单元中的project:IsAustraliareallyasportingnation?而又侧重介绍了Australia的体育文化,其它的文章如:TheAcropolisnow,TheImperialTombs;Nationalflags,coloursandcultures等都分别以某一物如雅典卫城、帝王之墓、国旗等为载体,揭开了掩盖其在之下的人文、地理等深沉的东西。
在平时的试卷中,富含文化的信息的内容也很多,很多阅读理解中引用原著等,如:《PrideandPrejudice》《Tess》等,所有这些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一个逐步积累西方文化底蕴的过程。以上我们提到的是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西方的文化意识渗透。但本人认为英语教学中除了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外,也要学会用英语表达我国的事物及概念,从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创造力。让我们的学生能用英语清晰的表达中国文化。
我们的日常外语教材对西方文化介绍的比例比较大,而对我们中国文化的介绍就稍稍少一些,从而使西方的文化的学习成为主要方面。我们在向学生传授西方文化时,是让他们了解西方文化,我们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希望对方了解我们的文化。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不会用英语熟练清晰地表达中国文化的场景。也经常会看到对中国文化的错误翻译,这样,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不到任何作用,那我们的文化交流又从何谈起?我们的孩子们也习惯了过洋节,甚至能随口的冒出洋词,却忽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优秀文化,这难道不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种失衡?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
(一)充分利用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从另一角度来看待、研究中国的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上文我们所提及的牛津高中英语Module9中关于文化方面的内容就特别多。课文TheImperialTombs就给我们传输了中国的文化。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帝王之墓,特别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陵墓:十三陵。它的位置、它的构建、它的那肃穆的苍柏等。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文化。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反映中国文化的词汇、表达法及背景。尽可能“熟练地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以便全面、有效地介绍中国,让外国人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实际教学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并让学生掌握英文表达方式外语教材和杂志中随处可见介绍西方文化的书籍,与此相比较,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和杂志就太少了。比如,我们在介绍西方的节日时,可增加一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实,这些节日的悠久历史以及它的广为流传并不亚于那些西方节日。只不过我们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些文化,并把它们的英语表达法熟练运用而去传播。所以,适时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并让学生们掌握表达法非常有必要。
(三)和学生一起整理归纳有关中国文化的外语材料,规范统一有关中国文化的词语、日常用语、特有的事情的表达法等日常的外语教材中有关中国的文化材料相对而言比较少,也比较散乱。我们老师就必须提醒学生及时把知识归类、整理。也就是把相关的内容形成知识板块,便于一些内容的规范表达。以免使用时错误百出,让人误解。同时,老师也做一个有心人,和学生共同成长。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据可依,便于操作。
(四)我们的教学人员应尽快地把日常的中国文化背景方面的材料,用英语编写提炼成册,方便使用关于中国文化的的英文书籍和杂志及英文的电视节目、影视作品等都比较少。因为关于中国文化的传播的媒介无法去进行英文方面的处理。中国文化的词语、日常用语、特有的事情的表达法并没有能进行规范。所以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编写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英文词典,便于学习者查阅和使用,也便于英文版中国文化方面的杂志、影视作品的制作,并规范关于中国文化的日常表达法。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特色词汇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是怎样不失原味的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的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英文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被译成英语的方法,它们分别是音译、直译、意译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大家基本了解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交际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的,逐渐融合进传统英语中的,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的需要。除此之外,还将浅谈中国特色词汇所对应的特别的英文词汇出现的原因之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细分详细阐述。还将提出一些关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的前景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文化差异;翻译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China English.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items, and of course, contai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wid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how can they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foreigners accurately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 by giving a good number of examples,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ese methods help t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transformed into and used in English, and how they gradually integrate in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and satisfy the demand of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In addition, the paper is to expose in detail lexical gap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urthermore, it also offers some views on the prospect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一、 前言
英语从它传入中国的第一天开始就发挥着强大的交流作用,同时也开始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而当中国改革开放,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一批又一批新词新语也应运而生,其数量的成长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于是在国际英语交流过程中,表现了中华文化中最有个性的内容的,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在西方语言中是没有现成可以对应的词语,这就产生了对应空缺的现象,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此时,研究应如何解决这个障碍,为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播铺平道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上述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二、中国词汇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大致可以归属三类: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音文字(音意结合文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1](25)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与世界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是有显著的差别。它的字形结构与表意作用有着紧密的关系。汉字的这一特点当然是由汉语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同音词多,又缺乏形态变化,加上方言分歧严重,而表意性质的汉字正可适应这些特点而满际的需要。于是这种文字本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2](362)。那么汉语的词又是怎样造出来的呢?“汉语的字和词是分开的。汉语的字是有限的,虽然人们还在造新字,但是这是极为有限的。而汉语新词构造却是无限的。”“汉字的词形较为固定,不像英语那样可以变化多端。现代汉语与英语相似,采用合成法来扩充词汇,汉语的字、词拼组新词的时能力及强。”相比之下“英语的字与词是不分的,或者说没有字,只有词。英语虽然有自由词根(free-bound),但数量有限”就是因为汉字多体现其(形)意,所以“汉语词义比较窄,较为精确、固定、比较严谨,因而词义的伸缩性和上下文的依赖性就比较小,独立性就较大。”[1](26)就因为中国词汇具有以上的特点,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三、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难点及成因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词汇空缺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本文化群体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则是非常陌生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群体,于是,当不同语言群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汇空缺,即无法在非本族语言的范围内寻找到能够表达其意思的相对应的词汇,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上
(一)、传统积淀历史文化因素造成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其传统的文化思想自然反应到语言上。传统的固然在人们的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就像这个“龙”字,在华夏文化中,“龙”字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之一,与凤凰、麒麟、龟合称“四灵”。除这个字义外,它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形成一种中华文化图腾,现在称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可见其影响之大。后世的很多皇帝就“龙”这个事物作为权威的象征,如坐龙椅,褂龙袍,睡龙床等等。然而在西方国家,“龙”(dragon)是凶险的,“因为在英语的历史上从贝尔沃夫时代起,龙就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1](277)这是传统积淀造成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其进一步的发展就造成了词汇空缺。再如“中秋节”Mid-Autumn Day;“泼水节”Water-Splashing Day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佳节,是中国优良文化的积淀,悠久历史传承至今的瑰宝,这些传统文化佳节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被中国人所专有,它们也在一些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中流行起来。而欧美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有不少词汇包括他们的节日都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如a covenant of salt(不可背弃的盟约),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较之,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佛教和道教是分不开的,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法无边。再有一些如“武术” wu shu ,“功夫” kung fu,“扭秧歌”yang ko,这些民间的特色文化,在中国还未对外开放,这些对西方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这些都反映了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所造成的词汇空缺。
(二)、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地域文化差异指的是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差异。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俚语、俗语、格言、谚语等都带有浓烈的汉名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汉民族是生活在亚洲大陆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而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一直很发达。两者的不同就出现了汉语文化中很多词汇与土地有关,而在英语词汇中很多都与海有关;例如,汉语用“土崩瓦解”形容彻底崩溃,无法收拾,而英文用“get into hot water”表示陷于困境。“烂醉如泥”英文用drunk as a sailor,这里不用泥,而用的是水手[3]。
此外,地域的差异影响到的气象变化进而还会影响到农牧业,这方面的不同是造成中英无对应词汇的另一个因素。不列颠岛西北山区潮湿多雨,其后属湿润型,在树林里适合生长蘑菇,而中国地处东南亚,幅员辽阔,各地的其后差别也是相当大的,于是汉语中用来比喻新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的成语“雨后春笋”被译成英文时就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or to mushroom up。
(三)、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如饮食,婚嫁,节气,对色彩的偏爱,亲属关系等等。这些差异也常常使语言间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比如,在中国,人们喜欢在喜庆的节日里用红色来装扮,认为红色代表着吉祥好运,新人在结婚的时候都喜欢穿着红色的衣服;而在西方国家里它们则认为红色代表着暴力与血腥,新人们在婚礼时则以白色来代表它们纯洁无瑕的爱情,但在中国,白色却时常表示不幸[4]。所以英语中的吉日不是中国人所想象的a red day正确的应该是a white day。而汉语中所说的红人则不可以翻译成a red-haired girl,其正确的译法应该是a white headed boy. 再来看看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英民族喜爱宠物,狗是他们最喜爱的宠物之一,他们认为狗很忠诚。而狗在汉文化中却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它被人看作是“低贱”的代名词。所以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腿子”“狗头军师” “狗急跳墙”;但英文中,有关狗的词语大多没有贬义,如:“居于高位” be top dog; “幸运儿” a lucky dog。再如,中国古时候女子要以三寸金莲为美,于是就有女子“裹足”bound feet: a vile feudal practice which crippled women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以及“童养媳”child wife: girl raised from childhood to be wife of son of family.还有一些反映中国居住习惯的词如“炕” kang: a heatable brick bed等等。以上都可以被看成是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四、中国特色词汇的几种英译方法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融[5],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特色词汇是凝聚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在翻译时要如何在保留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可以让西方的人们可以弄懂和接受,那就不仅需要译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也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一)、音译
音译,在中国,其定义为“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名、地名、或其它名词的读音译成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读音”。而外国学者则把音译解释为“把一种语言中的词、字母的读音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读音”[6]。从音译法的定义来看,音译法较之其它方法,在翻译引进专业技术术语、人名、地名和商品名等专有名词时较常用。而且,音译在双语转化的过程中能够叫完整明显的保留原有读音,听起来显得特别有亲切感。比如:“茶,由中国流传至世界各国,也是人们所熟悉的,英语中的tea起源于闽南方言‘茶’的读音”[2]369英语中的won ton(馄饨),yamen(衙门),mafoo(马夫),xiucai(秀才)等等。这样,既保持了语义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又不失顺应了语言交际的环境。但是,音译并非是尽善尽美的,比如市面上卖的一种名为LUX的日常洗漱用品,它的中文名字为“力士”,单看此中文名字,让人们首先联想到的一定是大力士,他们具有发达的肌肉,超强的运动能力,很难让人们想到使用此产品后达到的那种舒爽,滋润的感觉。这就造成了读者们的困扰。
(二)、直译
那么什么是直译?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可以采用一种说法,即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的译文为直译[7]。 目标是作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形”,“神”兼备。如“铁饭碗”直译成iron rice bowl;“红包”直译成red packet;“开放政策”open-door policy;“乡镇企业”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黑市”black market “时间就是金钱” Time is money等等,这些翻译既表达了原词汇的内容,又保存了原词汇的比喻。 但是直译常常会造成译者往“死译”的空子里钻,翻译出的词汇,文章就会显得刻板,当采用直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意译
意译,简单地说,是放弃原文的修辞格,也不用其他修辞格,只是把意思平铺直叙地翻译出来[8]。他是通过对原词汇深层蕴意的理解将原词汇的表层结构有机地转化为译语的表层结构,重在再现原词汇的蕴意,真实的传达词汇所含的信息[9]如“专有技术”technical know-how “三句话不离本行” talk shop all the time “鱼米之乡” a land of honey and milk “小处节约,大处浪费/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大排挡”sidewalk snack booth等等,这些意译是通过对词汇深层蕴义的理解后将通过找到对方文化中所相似的事物情景,采用,其真实的传达原词汇所含的信息。它是一种不拘泥于原词汇形式的翻译方法。它重在传“神”不是“形”似。当然,意译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许多外来的词汇,一个词并非只有一个对应的解释,翻译时在相对缺少上下文的时候,译者们就难以准确的选择其意译,造成误译;另外,在对缩略词意译的时候,会出现信息的缺失现象:如人们常说的CD中文解释为激光唱盘,而CD的全称应该是 “Compact disk”,其中“compact”一词有紧密的,简洁的,轻巧的意思,单从英语词汇层面上看,是很难联想到这个词组与激光有何联系的。
(四)、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如ice-cream,中文解释为冰激凌,其中“冰”是ice的意译,“激凌”是cream的音译;之外还有romanticism即浪漫主义,“浪漫”是romantic浪漫蒂克音译的节略,“主义”则是-ism的意译。
(五)、直译或音译分别与释译的结合
1、音译与释译的结合
此方法多用于翻译一些复合词,如“唐人街”或“中国城”China town,其中China是中国封建王朝“秦”字的音译Chin,而town在英语中表示“城市”;也有一些是表示中国特有的民族民俗的词语也运用了此种翻译的方法,如“风水”feng shui: the location of a person’s house and ancestral grave, supposed to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 and his off springs;“阴”yin :the passive, female cosmic principle in Chinese dualistic philosophy.它们既保持了中国特有事物的原味,又不会让那些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初学者在开始阅读的时候感到一头的雾水。
2、直译与释译的结合
在一些具有中国古代习俗文化的特色词上,有时也用直译和释译结合的方法。比如说“裹足”bound feet: a vile feudal practice which crippled women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三多一少”:Three mores and one less: the commodity circulation systems of more economic forms, more circulation channels, more management ways and fewer stages for authorization of dispatch
以上两种翻译方法,在翻译形象化语言的时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这不但使外国人深感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犹如饱餐了一顿异国的佳肴。这些中国特色词汇的出现,也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
综上,翻译中采用什么方法,主要不是决定个人的爱好和主观愿望,而是决定于翻译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要求[10]。因此,当译者们在翻译的时候,做到尊重原文的主旨的前提下,应该对所采用哪一种翻译的方法进行深思熟虑,以便使译文在被读者阅读的时候较好的吸收其中的知识,在之后的运用中准确的发挥。
五、中国特色词汇的前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11]。但是,没有一种语言能够完全承载世界的所有文化。如今,英语不可否认地成为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它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工具,可以说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成为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包括旧词新义、流行语、外来新词语等;甚至不少己湮没多年的旧词语也频频亮相,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词汇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也会随之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研究也将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英语教学和研究界的一项重要的探讨课题。中国的语言工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研究就不能仅仅停在“中国特色词汇”这一小的层面上,对于其它层面也应对其深入的,联系的,广泛的研究。应力求使中国英语贴近中国的社会现实,努力以全世界的英文读者为对象,来大力传播中华文明。
六、结束语
中国人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成长,生活的,使用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得当,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会起到独特的作用:可以使汉文化渗透到英语中去,进而使英语在中国“本土化”中得以再生。从汉语意义译成英语后生成新的英语意思,并成为英语文化的一部分。使得英语读者对中国特色英语也并不十分陌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对中国特色英语坚持不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 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新媛.中国英语、文化和翻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45。
[4] 袁良平.跨文化交际与中国特色英语[J].浙江树人人大学学报,2005,5(1):69。
[5] 赵明.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江苏[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3。
[6] 袁斌业.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功能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7(2):60。
[7] 蒋磊.谈商业广告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8,(5):40。
[8] 郑雅丽.英汉修辞互译导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
[9] 程同春.中国英语中的经济词汇[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