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

时间:2022-09-21 19:53:15

音乐美学

第1篇

关键词:音乐美学 独立的学科 美 审美

音乐作为艺术,和其他一切艺术一样,都是一种人类自我观照的审美活动。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音乐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目前已经被提升到了音乐教育的“核心”地位,音乐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教育贯穿整个音乐教学。因此,音乐教育的研究离不开对审美的研究,离不开对美学的研究。

一、认识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类别,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美学(Aesthetics)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d Baumgarten,1714―1762)创立的。一般认为,1750年鲍姆嘉通《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意、情”三方面,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研究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即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研究“情”,即研究感性认识,则应该是“Aesthetics”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Aesthetics”这一概念的直译是“感性学”,最早由日本人江中肇民翻译为“美学”,而后传入中国的)。这样,人类就有了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门学科专门研究人类基于“知、意、情”心理活动之上的“真、善、美”三大理想范畴。

我国古代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深渊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乐记》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著述。至于我国当代的音乐美学研究,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翻译出版了苏联克列姆辽夫的《音乐美学问题》等著作后才深入展开的(张前,2002),我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二、音乐美学的学科的内容简介

(一)美

西方“美”这个概念来自希腊语“bellus”,意思是“漂亮”。美是实物的一种特性,它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乐和愉悦。美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是对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艺术美和现实美是美的主要表现形态。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美”与“真”和“善”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以前西方美学对三者最基本的看法是,把“真”理解为一种本原的存在,这种存在或指神,或指客观法则,或指主观精神;“善”则是一种含目的性,或指神的创世目的,或指人的主观目的或利害感;“美”则是指对象的肯定的外在形式。康德把三者对立起来,认为美是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的,令人愉快的纯形式。中国自孔子论《韶》乐“尽善尽美”以来也有很多关于真、善、美的论述。

(二)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角色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审美主体具有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两种含义。个体的人只有在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是指能使欣赏者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是审美主体情感和感性体验的对象。包括被发现的对象和被创造的对象两类(即现实美与艺术美)。前者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如山、水等;后者指艺术家按照自己对美的规律的理解设计、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三)审美体验与审美心理

审美体验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活动,这种体验活动是被诱发而非被强迫的,是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审美体验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融洽合为一体,产生特定的审美体验状态,而当这种体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还会引发“高峰体验”,即使人欣喜若狂、如醉如痴、审美精神处于最佳状态的体验。这种状态或使人倍感感动,内心出现高度的完美和谐,或心情豁然开朗,达到尽善尽美。而审美心理实际上是指人们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形成的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包含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状的有机结构。

(四)审美教育

第2篇

音乐美学中的体验主要指的是一种情感体验。要明了体验在音乐美学中的重要意义,首先要从“美学”这个概念说起。“美学”一词最早是从希腊文翻译过来,原为“感性学”之意,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他原想创立一门与逻辑学、伦理学相对应的感性学学科,专门研究和探讨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感性体验与认识。由于感性认识多源于艺术活动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实践使人从中得到了艺术表现中的一种满足感和美感,即主体对客体(或对象)审美观照中所产生的内在合理体验,这种体验完善的、完美的,正像鲍姆嘉通所说的那样:“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此后,艺术实践活动也就很习惯地称为审美的活动。音乐作为艺术的一支自然包含在内。音乐的活动既然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必然具有审美活动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情感性。

音乐是什么?尚未有一个完全的答案。我们所获有的对音乐的认识是: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其物质材料,音乐的声音材料本身是经过了某种概括而构成的,是经过特定的方法从自然界物质中选择出来的。这样的概念似乎让人觉得冷冰冰的,而音乐的另一理解是,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音乐表现的是人的感情、人的心灵,音乐的本质是以其音响形式直接地、充分地表现人的无限丰富的感情生活。“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一种有序的声音,是人类为满足听觉感性需要与表达内,合感受需要而创造的丰富而有序的声音组合体。音乐被称为“听”的艺术,没有可供视觉感受的行、色、状,是非视觉的,音乐具有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变动性,但却没有空间性气其次,音乐与语言的语音不同,它是非语义性的,不能如文字那样直接传达概念与逻辑关系,不能直接传达概念与思想,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无法从音乐中获得视觉性和语义性内容的领悟。然而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绝不仅仅是纯听觉感受,形象的联想、丰富的视觉意象,特别是情感的体验,在音乐活动中常常是很活跃的。既然音乐是通过鸣响着的音响实体来表达情感的,因此,音乐审美首先必须以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听觉感性体验或一种良好的听觉感性形式为基础。

其原因在于:

第一,任何音乐作品都必须满足人的音乐听觉感性体验的需要,使人产生音乐的审美感受。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人能感受到音乐的美是因为音乐是作为人感受的对象而存在,音乐的美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

音乐作品的产生是为满足人的听觉需要而进行的一种主体性创造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体悟,使之产生一种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表达于外的创作欲望。作曲家将这种欲望付诸实践,就是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音乐作品的产生为人的音乐听觉提供了感性基础,是人对音乐的体验以及理性认识产生的客观依据,即音乐又反作用于人的情感与思想。另一方面人的音乐听觉的不断发展,也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断熏陶,听觉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波兰音乐美学家丽莎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审美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尽管伟大的作曲家经常使用新的不一般的手法,可是他们始终能为同时代的听众所理解。他们的作品的表现力迫使听众扩展他们的听觉习惯,并且把新被采用的手法吸收到他们的听觉习惯范围里来。”历代伟大的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上都体现了既具有继承性,又有创新精神,从而使得他们的作品成为音乐历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听众则在拥有这种习惯听觉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听觉适应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对良好听觉感性体验的评判标准,但一切音乐作品都应被人们的听觉感性体验所接受,使之成为我们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都应符合人的听觉审美的需要。人的这种本质力量是在音乐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第二、音乐首先是给人听的,它是一种感性体验。它不像逻辑学、宗教学、论理学那样给人以科学知识和道德教化,音乐只能利用它自身特殊的音乐音响的结构形态来诉诸并作用于人的听觉,人也只有在听觉的感性中得到一种既无明确概念又无科学论证的无形的音乐形态的体验。音乐自身那独特的音响结构形态必须适合人的听觉的感性需求,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感性的有序性和丰富性是艺术的本质特征”,②这是音乐的听觉感性样式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音乐在其形式上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审美活动必须从感性的体验出发。在这里,体验不再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是指向音乐的本体。

第3篇

音乐之所以不需要任何媒介直接影响听众的情感,主要依靠的是表情艺术的表现性的抒情性。而且表情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这样的表演才是最具有审美价值的完整表演。所以,声乐学习者不仅需要锻炼自身的听觉能力,还需要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二度创作来增强声乐作品的表现力,使声乐作品更加充实、完美。要想更完整地表达声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绪,表演者需要做好熟悉作品的案头工作,还需要依靠听觉记忆才能领悟其特点。由于声乐教学主要依靠听觉,属于抽象的感觉教学,所以不管是作为教育者还是作为学习者都要学会聆听,反复多次的聆听后才能对声乐作品进行评价。而且声乐教师要对学生的听觉训练有足够的重视。由于人的声音具有独特性,声乐教师需要依靠聆听来辨别每个学生最自然、最本质的声音,比较后进行点评和指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让学生自己能够判断声乐发声的优劣,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在歌唱表演中展现音乐美学中的“美”

不同的歌曲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带给听众,不同的歌曲中也存在着不一样的美。有的歌曲旋律激昂、节奏富有动感,给人以活力;有的歌曲节奏舒缓或带有伤感,给人以温情或寂寞;有的歌曲充满正能量,让人积极向上。所以,声乐学习者在学习歌曲时,对音乐美学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歌曲的不同美的定义可以通过音乐美学的学习进行了解。歌唱者对歌曲的不同美的定义了解了之后,能够对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本意予以很好的了解,在表演时才能有很好的表现。在音乐学习时要对声音的技巧、歌曲的处理予以掌握,同时在自身作品中融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学会,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美中的优美、壮美、喜剧美、悲剧美、崇高美等等。

三、在声乐教学中要运用好音乐鉴赏能力

不同歌唱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演绎相同的歌曲时每位歌唱家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做相应的改变,以致产生了有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平时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要予以重视。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要多多聆听。各类复杂的声乐作品是声乐学习者要不断接触学习的,在不断聆听各种音乐作品时要做好笔记,做好音乐作品的分析,对其中的音乐处理予以掌握,培养好内心听觉。其次要运用内心听觉来熟悉、分析音乐。对于一部声乐作品,歌唱者要先在脑海里呈现出作品的整体表现效果,再进行演唱。歌唱者对一部声乐作品要先在头脑中慢慢形成稳定、精细的声音,然后形成内心听觉。在看谱分析研究作品时,就要运用内心听觉,心中形成作品的旋律,在头脑中演绎出作品真实演唱的情景。最后是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处理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思想情感。不同的歌者演唱同一首作品时,出来的效果各不相同,因为歌者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这就要培养歌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底蕴。不同的音色会给作品以不同的味道,歌唱时要尊重原词的意境,吐字清晰连贯,声音平衡流畅。

四、有关歌唱技巧训练的一些建议

大部分初学者都不太注意自己的声音,缺乏个人的声乐审美观,使学生的内心听觉和声乐的学习发展受到影响。教师要在学习之初就树立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

1、对同一声部歌唱家演唱的曲目进行模仿。学生在没有掌握扎实的声音技巧的时候,不要贪图高音和技巧的表现,这会伤害自己的声带和信心。这时要征求教师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再根据教师给自己定位的声部,选择同一声部歌唱家演唱的曲目来听、模仿,要以培养自身的歌唱听觉为目的,认识自己的声部特点。

2、对于学习阶段要正确认识。初学者会有不自然阶段,出现声音不统一的问题,这就要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用身体的各个器官来歌唱,做到外松内紧,学习新的声乐技巧或到一定阶段时,要用特殊的方式来训练歌唱肌肉。

第4篇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艺术;启示

社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快速的发展,音乐领域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也是日新月异。音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核心也越来越被重视。音乐艺术中的音乐美学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音乐的发展趋势和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音乐表演艺术在音乐美学中占比也很重,它们是相辅相成地存在的内容。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美学的帮助和奠基,现代音乐美学也需要音乐表演艺术作为内研究的对象。在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中,现代音乐美学给予了很多灵感与帮助。

一、现代音乐美学的价值

音乐美学是音乐本质和音乐规律的基础理论科学,其中内容涵盖广泛,它与音乐史、音乐技巧理论、音乐作品评论分析、社会心理学、哲学都有着重要的联系。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音乐美学被定义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左右[1]。现代音乐美学同音乐美学一样包含了社会学、哲学、音乐技巧理论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现代音乐美学是按照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和丰富的精神为基础,对人们心中产生的情绪、情感进行细腻的分析,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的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审美态度等。随着社会对音乐的重视,现代音乐美学中的音乐理论技巧、音乐表现形式以及对音乐表演作品的分析等内容,对音乐表演艺术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二、现代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艺术的联系

现代音乐美学涉及内容广泛,包含哲学、审美、社会心理学、音乐表演艺术等内容。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表演艺术是现代音乐美学的表现之一,也是对现代音乐美学的实践。音乐表演艺术是对音乐进行创作和表演,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音乐表演的美感需要和生活、社会的审美一致才能称之为音乐表演艺术[2]。音乐表演是极富艺术性和实践性的,是音乐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的重要沟通桥梁。一部富有和音乐欣赏者大致相同的审美态度的作品才能让欣赏者感受到音乐表演的美感。因此一部优秀的音乐表演作品可以展现音乐美学的价值和内涵,通过演奏者的表演可以传递音乐的魅力,使欣赏者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表演艺术是深刻体现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现代音乐美学的延伸[3]。音乐表演者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因为音乐表演艺术需要的知识和内容很多,表演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升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心理表达能力,表演者在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和心理表达能力也需要现代音乐审美的帮助。

三、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作用与启示

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不仅仅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更高,对于精神的需求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人们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之一,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深度提升音乐表演艺术的价值和音乐表演的技术。

(一)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表演创作的重要理论指导

在现如今的音乐美学发展中可以看出,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部分。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音乐家罗曼就曾发表过关于现象学、美学的相关论文,此论文的发展也为日后对其的研究有了更加详细的理论基础。在罗曼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哲学和人们意志的影响,在后来对于音乐美学现象的研究中,是从人们主观意识进行研究的[4]。艺术是人们精神文明的表现,音乐表演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表演中需要创作,这种创作形式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每个时代,艺术对于音乐的审美态度都不相同,在现代的社会中进行音乐表演作品创作是需要深刻的了解现代社会对音乐的审美态度,而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关于社会学、哲学、现代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评论、音乐表演技巧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提升创作者对社会审美的理解和音乐表演技巧,因此现代音乐美学可以帮助音乐表演作品创作者提供音乐理论帮助的。

(二)有效的提高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水平

音乐艺术中包含的知识种类复杂多样,对于音乐表演者而言,是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社会认知要求的。一个音乐表演者在进入音乐艺术生涯后,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审美认知水平,才能与时俱进跟的上时代对于审美的要求与变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表演者[5]。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部分,因此一个音乐表演者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就必须经得起音乐美学知识和音乐技巧的多方面考验,在这个考验的过程中,表演者的审美认知水平是表演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除了学习音乐表演时需要经得住现代音乐美学中的知识考验,一个音乐表演者从台下走到台上,音乐美学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缺的。随着时代的推进,新的音乐作品不断的涌现,音乐表演者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对自身审美水平的进行反思,来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的。现代音乐美学就可以帮助音乐表演者反思自己,从而提高表演水平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

(三)现代音乐审美可以帮助表演者充分的认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音乐表演者想要表演好一部作品,不是仅仅需要表演者高超的技术,还需要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原因。表演者对作品背景和意义的了解可以帮助表演者更加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在表演时才可以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到作品中,使表演有了灵魂。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大量对于音乐表演作品的研究和分析,还有对音乐表演作品分析的方法。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关对音乐作品进行美学理论上的分析和划分,例如:作者在创作音乐作品是想要发生某种意向、作者在创作时的思路等[6]。创作者在创作出一部音乐作品时,作品就有了特定的气氛、特质,作品中的这些东西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和表演者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表演者在表演欧洲中世纪的作品时,就需要展现出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背景下的情绪。因此表演者在表演之前必须对作品有所了解,才能准确的把控感情的收放和对作品特质的表现,现代音乐美学可以有效的帮助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意义的分析与把控[7]。

(四)注重现代音乐的时代变化

表演者在进行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充分的融入现代社会的元素,不能拘泥于传统音乐表演的模式中。在表演过程中,不仅仅要了解作品、体现作品的特定历史背景,也要对作品做出创新,反映出新时代的风貌,加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从现代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说,音乐作品具有作曲者的思想特征,而表演者对于一部作品现代化的表达,不仅仅是对于音乐表达,也是为一部作品赋予新的生命与动力[8]。因此,现代音乐美学对于音乐作品水平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正确的看待音乐表演艺术的地位,明白音乐表演为当代观众呈现了什么;在音乐表演时不能生搬硬套,寻找音乐作品中的生命力,使得音乐作品具有现代化的味道。

(五)融入表演者的真实情感

音乐美学现代的研究就是怎样将感情融入到音乐表演过程中,其实在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来看,流传下来的优秀音乐表演作品都有着作者的真实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表演者在表演作品时需要建立在历史文化背景中,了解并诠释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只有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思考、思想情感和历史背景还有现代社会背景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诠释作品的情感和时代意义,并具有当代的味道。对于现代美学的深度了解,表演者才能更轻松的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赋予作品新的灵魂[9]。

(六)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表演艺术发展的动力

音乐表演的发展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创新和创作。在音乐美学中的现象学中指出美学具有很强的意向性,这也就是说艺术具有很强的意向性。音乐创造者和音乐表演者不仅仅需要有扎实的音乐知识水平和历史知识,还需要具备强有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才可以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或是全新创作[10]。音乐作品中蕴含了作品本身的意义和表演者的思想情绪,同时也具有音乐作品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演者对于现代音乐美学的了解和学习,可以帮助表演者在表演时进行二次创作,使观众耳目一新;欣赏着对于音乐美学的了解可以使自己更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是音乐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动力,它可以推动音乐表演艺术的创作和对新时代的理解[11]。

四、结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行业都在飞速发展。艺术也同我国各行业一样发展速度迅猛,我国音乐领域在快速发展中取得了的重大的成就。艺术发展的同时,音乐表演艺术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接受,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现代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的不断探索中,音乐表演艺术与现代音乐美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音乐美学的发展促进了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表演者对于现代音乐美学的重视和把控,可以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技术,从而促进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因此现代音乐美学为音乐表演艺术带来了很重要的启示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莹.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析[J].黄河之声,2017,20:98.

[2]李锋.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当代音乐,2017,20:8-10.

[3]崔勇.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225.

[4]张卉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新闻传播,2017,01:101+103.

[5]肖彬.简谈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6,17:77.

[6]赵子征.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音乐时空,2016,04:74-75.

[7]薛瑞芝.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研究[J].音乐时空,2016,01:102-103.

[8]邓文欢.探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音乐时空,2015,15:73.

[9]范浩杰.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4,07:134.

第5篇

音乐美学是在现有的物质及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涉及到的知识面范围较大,它主要研究人类的情感问题。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社会中的独立学科,而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借组音乐表演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表演的整体规律,为今后的音乐表演奠定较好的基础,以更好地掌握音乐艺术的真正本质。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作用

音乐属于一种高尚的艺术,他的美感是人的感性评价和感情评价,可以在人的情感、心里、听觉世界去感受和体会。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很好地通过表演作品体现。因此,音乐作品演奏不仅是旋音、音节的评价元素,还要求音乐演奏者具有特殊的音乐美学修养,可以深刻理解音乐演奏作品,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很好地诠释音乐美学表达,给听众带来具有真实情感和娴熟高超技术水平低优秀演奏作品。所以,音乐演奏者要不断的学习音乐美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能更好滴诠释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其中所蕴含的浓厚底蕴。

三、研究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现实意义

音乐美学是博大精深的学科,它虽然是艺术哲学的分支,但是也属于音乐的一个部分,是音乐学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习音乐的专业人士来说,音乐必将深刻影响其日常的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并在无形中伴随其左右,音乐美学在该过程中发挥了具大的作用,且在深层次影响着演奏者的音乐表演,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有效统一

凭借单一的音乐技巧进行表演会给人一种炫耀感,而借助音乐美学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相统一,把音乐灵魂融入到音乐表演中,会赋予音乐表演一种享受性的、柔性的音乐感受,给欣赏者以想象和思考,并提醒他们单纯凭借表演意识无法打动听众,因而音乐表演者必须在音乐表演者融入音乐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

(二)保持音乐表演的原创性

创作音乐作品时,创作者必须注重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因为音乐表演最动人、最发人深省的地方是音乐作品中潜在的真实创作背景,在这个真实的环境和背景现,潜藏着创作者的真实感情及思想理念。所以,音乐表演中必须遵循音乐作品的原创性,只有用音乐真实的还原作者心底的真实感受及思想理念,才能更好在音乐作品中体现音乐的灵魂,体现不同音乐的灵魂美及个性美。

(三)促进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的协调

诸多的音乐家都会把新时代的思想与表演相互结合,将时代性的东西添加到当前的音乐创作中来,在音乐创作中体现出时代的气息,通过音乐作品真实的反应时代的气息和风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成功作品。如果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音乐表演者融入新时代的音乐美学,可以更为全面的把握时代与历史。所以,音乐美学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很好的促进新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协调。

(四)保持音乐作品的创造性

音乐作品表演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历史释义要求创作者要回到不同的历史年代,搜寻不同时代的思想及时代潮流,在作品创作的环境条件及历史背景下去追寻和感受作曲家的作品创作思想,深刻感受音乐作品后的不同历史背景,这也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求作者将先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观念运用到音乐作品的表演中,音乐表演者需要站在现代舞台上利用各种动作美来释义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使音乐作品在新时代的表演中换发出崭新的光芒,并为音乐作品表演者开拓出宽阔的视野,这也从另一侧面对当代音乐美学研究做出了肯定。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效能;作用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始建于1959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壮大,现已成功跻身于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行列,为现代社会培养并输出了大批专业性人才,受到了社会公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我校具有极高的专业化教育水平。当然,在提高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水平的同时还不忘强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尤其是音乐审美教育,故而本文以“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为题,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意见指导。

一、论述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人类可以借助音乐进行沟通交流、表达思想情感、诉诸内心所求,是丰富人精神生活的一种优质方式。审美教育则是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出物,它以教育的形式存在,却饱含情感性,而音乐恰恰以其独具的优势摘得审美教育优质媒体桂冠,所以不少教育研究者会将音乐与审美教育联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所谓的“音乐审美教育”,其最主流的手段便是通过聆听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或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开展教育,让学习者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其它方面的提升,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谈及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审美感知效能

音乐本就是艺术审美的一种感性形式,因其所产生的各种情状都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所以音乐之所以会让人产生美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自身相对完美和谐的特征让人产生了协调对称之感,在审美个体上表现出极强的知觉渗透力。此外,音响给予音乐强化的同时也强化了人的审美感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所以说,人所体会到的审美感知美,是音乐审美感知效能的真实体现。

2.生动形象效能

音乐是能塑造形象的,旋律、节拍、节奏、音色是音乐所表达出的语言,而声态、情态、形态等则是音乐的外在特征,音乐审美教育完美结合了音乐的语言和外在特征,让受众在音乐语言与外在特征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感染,并产生联想、引发共鸣,沉醉其中。在实际的音乐审美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略更是多样,可用音乐语言诠释经典作品,可通过自身演奏演唱集中学生注意力,抑或将音乐作品与生活相结合予以阐释,这便是审美教育生动形象效能的最好表现。

3.心理调适效能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形成“音乐记忆”,聆听不同类别音乐的时候也会形成不同类别的音乐记忆。比如,聆听“军港之夜”、“十五的月亮”之类柔和舒缓的歌曲时,便会被歌曲的柔和旋律所感染,引发我们对军队将士、边防战士的慰藉之情,甚至改变我们个人的人生态度。所以说,受众在聆听此类柔美和缓的乐曲时,内心所荡漾起的别样之感对于个人审美情趣的塑养意义重大,并有效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

二、多层面分析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成长

我校对学生的培育理念较为先进,不仅看重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而且关注并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与发展,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契合这一学生培育理念,所以我校致力于音乐审美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联结,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感受美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学习音乐的过程是轻松欢愉的,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放松自我,而且可以伴着优美音乐展开畅想,发挥自我对音乐的自由参与体验,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音乐教材中不乏一些挟有励志色彩、意志情怀的歌曲,老师可以借助此类乐曲,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直面挫折、坚持不懈。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大有裨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修成良好品德素养

音乐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世界营养品,它所带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是真实不可换的,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内心,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修成良好的品格素养。比如,老师在教学《中华民族器乐曲》一课时,选定经典琵琶名作《十面埋伏》作为教学实例,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民族器乐的分类、叙事曲的音乐风格等基础教学内容,然后向学生简单介绍“琵琶”这一民族乐器,并让学生根据乐曲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在音乐中想象并感受“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并努力上升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层面。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彰显音乐审美教育的独有价值意义,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修成。

3.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创造力

除了以上两条作用之外,音乐审美教育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还有一条特别重要的作用,即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上相对侧重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方能辅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而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在无形中满足了培养学生自身创造力这一要求,所以利用音乐审美教育催发学生创造力可谓是明智之举。音乐审美教育给予了学生足够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它不但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创造思维,而且对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参照国家对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标准,开展了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从而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校所开展的音乐审美教育绝不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而是借助于学到的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综合素养、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以此为学生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轻松欢愉的音乐天地里感受美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并最终塑造健全且完美的人格。

作者:王利 单位: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要:流行音乐是现阶段我国大众文化里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冲破了一些社会观念和传统的美学束缚,更加地贴近人性,适应了人们的审美心理,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影响人们的审美法则。本文介绍了流行音乐,描述了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深入的解析了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指出了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

1、前言

最早流行音乐在欧美地区发源,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在20世纪初进入我国,一开始我国的流行音乐备受争议,但是流行音乐抓住了市场经济发张的机遇,对自身的美学意蕴进行不断地丰富,最终受到了走向大众,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流行音乐显现了它独具一格的美学价值。[1]

2、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特质

时代造就文化,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造就相应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积极向上的美好环境中,音乐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在音乐中流行音乐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了在中国最有冲击力的流派。[2]

2.1演唱风格的独特性

我国的流行音乐经过长期艺术的实践后,具有了独特的气质,形成了一种分割独特的演唱风格。我们用流行歌曲来举例,港台传人邓丽君,在她演唱流行音乐的时候,声音自然松弛,情感细腻,还有她咬字如诉说般的情愫,带来了华语乐坛的一片清新。

2.2表演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流行歌曲的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表演风格,软绵轻慢的情歌,豪放又不失粗犷的情感宣泄的具有西北风情的摇滚,直白轻快的城市民谣,活泼节奏感强的劲歌,还有从风格的天籁等等。这不仅直接反映出社会各阶层音乐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展示了流行歌曲不同艺术风格的魅力。

2.3题材内容的人性化

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它的题材和内容的人性化越来越得到体现。在期间,流行音乐冲破了当时“政治高于一切”观念的审美观,打败了腐朽的立场,使得艺术教育的形而上学,个人的价值取向等同集体信仰目标的生存背景都得到了淡化。

3、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价值

初始阶段,流行音乐遭遇的指责是来自意识形态和艺术上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虽然人们依颇有微词地看待流行音乐,说他属于亚文化、俗文化的范围,但是不争的事实是它对中国的乐坛来说带来的是全新音乐的理念和风格,在意识形态方面甚至引起了轩然大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越来越多的影响、改变着我们。

3.1大众文化的美学价值体现

流行音乐首先来说就是一种大众文化,无论在节奏、歌词还是旋律上它们都符合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流行音乐的流行得益于人们对音乐的认知。流行歌曲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发展体现了大众的美学趣味的艺术性。流行音乐主要表现现代生活,人们的喜怒哀乐和不断变化的情感诉求,借助现代化的手段,用特有的形态来把握生活的艺术审美,流行音乐的美学精神和内涵普遍的带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流行音乐代表着带动着大众的美学价值。

3.2改变人们音乐的美学习惯、观念,提升人们音乐审美能力

大众在以前的各种音乐审美中,总是墨守成规的当听客,但是现在随着互动化、广场化的流行音乐发展,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欣赏音乐,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激情,真正的融入到音乐所渲染出那种氛围中去。音乐审美方式的变化使人们更加直接、个人化的理解、理解了音乐,进而拥有自己对音乐审美形式、价值、指向和作用的判断、评价和选择。

3.3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美学价值,音乐进入人们精神世界是用审美形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主观审美体验而不是靠外力强加实现。音乐是一种最有情感和想象空间的艺术形式,它强烈深入的进入人们的内心,使人熏陶在情感氛围中,精神的世界同时会发生某些程度变化;音乐一直是人类寻求心灵慰藉、表达情感最简单、效果的手段;音乐打动人是深入的、强烈的,从音乐里获取的美学价值会长久保存而且难以磨灭。流行音乐空前和深入的大众化相比其他的形式来说具有更加广泛的影响。例如,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好人一生平安”“跟着感觉走”等成为大加广为流传的时髦语;某段流行音乐的旋律、歌曲也变成了许多电话、手机铃声。这些看着习以为常的行为其实是人们行为、生活方式改变的小小的缩影。流行音乐改变人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主要通过音乐的自身魅力去让人们接受它,使人接近音乐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不断接近人性的美,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和质量。

4、流行音乐音乐美学价值的问题思考

流行音乐使得我们的生活、文化和音乐本身发生了改变,具有积极深远的作用,但是流行音乐也无法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们看流行音乐既要看到它积极的实践和美学意义,还要看到不足。

4.1商业与艺术的失衡

流行音乐最具商业价值,有其他音乐形式没有的巨大商业市场,所以商业运作、合作和流行音乐密不可分。例如“同一首歌”和百事可乐、人寿保险等企业有战略伙伴关系。其中有些为了挣钱丢失了艺术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有的靠身体或者低俗的方法来获利、过度的进行商业包装,炒作花边新闻、暗箱操作,这些使的音乐丧失了艺术的尊严,给音乐蒙上了阴影,给社会也带负面效应。

4.2通俗与庸俗错位

大众作为流行音乐的审美主体,需求并非都积极,有的是颓废、阴暗的,有些歌曲恰恰区迎合那些低俗东西。例如,“囚歌”,奶声奶气的“情歌”,还有粗制滥造的网络歌曲,在那儿通俗变成了庸俗、低俗。

面对音乐现阶段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要正确的看待,不要受到低俗音乐的影响,要多听一些积极上进的歌,提倡文明的音乐行业,减少黑暗的交易。作为音乐的创作方还应该多创造一些美好的音乐去满足积极的美学需求而不是低俗的东西来取乐。

5、总结

流行音乐不管是生命、生活需求,还是美学需要,我们都要注重它们的原创性和个性化,在娱乐的同时要重视美学教育功能,在保持艺术尊严的前提下和商业联姻,表达、诠释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性格,更好的积极的满足人们美学理念和需求,在文化的趋同、多元背景下,流行音乐更应该发挥它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内涵,让更多的人受到音乐美好的美学价值熏陶,更好的提升生活品质和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置身于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中,就会具有良好的审美心境,从而感受音乐的美感。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美。

例如,在教学欣赏《鸭子拌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这首乐曲通过打击乐器合奏来表现出鸭子拌嘴的情景。在课前,我在网上收集了大量有关这首乐曲的音乐资料、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并制成音画同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时,我融入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于这一课件中,充分利用课件来给学生创设情境。我首先利用课件给学生出示了几只活泼可爱的鸭子卡通形象,呈现了鸭子行走、入水、嬉戏、拌嘴的情景,学生自然兴趣盎然。课堂上,随着音乐的响起和动画的播放,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模仿起可爱的小鸭子的动作来。这样,就使原本单一、呆板的打击乐合奏,变成了妙趣横生的声画情境。

以上案例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音乐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感受了这首乐曲所表现的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指导分析——理解美

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来表现美、创造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都还比较低。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是哪些音乐要素表现了音乐美,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表现音乐美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歌曲《美丽的黄昏》一课时,我提问:“《美丽的黄昏》这首歌曲表现了黄昏时的美丽景色。那么,作者在歌曲中是用什么节拍、什么节奏、什么旋律来表现的呢?”有的学生说:“夕阳西下,黄昏的景色是比较柔和的。这首歌曲旋律平和,正好表现了黄昏时的这一种情景。”有的学生说:“作者在美丽的黄昏景色中心情十分舒畅,这首歌曲是三拍子的,表现了作者当时的这种欢快的心情。”有的学生说:“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用来描写美丽的黄昏的情景,词曲交融,表现力更强。”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节拍、歌词等音乐元素分析了音乐所表现的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美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游戏活动——表现美

孩子天生爱游戏。在游戏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以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音乐课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根据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表现音乐蕴含的美感。

例如,在教学《两只老虎》时,学生学会唱这首歌曲以后,我让小朋友们头戴老虎的头饰,根据歌曲的节拍模仿老虎的样子进行走路,并根据歌词内容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课堂上,小朋友们边走边唱,边玩边唱,很快地融入了音乐的情境中,他们通过各种个性化的表演,鲜明地表现出了这首歌曲的节奏美、旋律美。

可见,利用游戏活动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角色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充分表现出音乐作品的美。

四、激发灵感——创造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现在,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还小,他们创造美的能力还是没有的。其实,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时常会有创新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创造美。

例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学生通过学唱感知歌曲表现的春天美景以后,根据歌曲内容,我又给学生出示了几幅美丽的春光图,有的风和日丽、有的山清水秀、有的鸟语花香。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以及春光图,进行诗歌创作。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灵感得到了有效地激发,有的同学写道:“春天到,鸟儿叫,花儿开,多热闹。”有的同学写道:“春天里,百花开,红的、绿的、蓝的、黄的、一片一片的。”有的同学写道:“一年最是春好处,万紫千红闹春来。”学生写的诗歌虽然是稚嫩的,但却都表现了自己对春天的理解,自己对春天美的感受。

第9篇

【关键词】音乐 要素 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要体现音乐本身之美,就离不开音乐的诸多要素,音乐的要素包括音高、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和声及曲式结构等。就是这些要素构成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掘音乐要素中蕴含的语言,从而使学生体验到音乐本身的美,坚持这样,会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要素上,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把握音乐风格,体验音乐本身的美感。

一、 抓住音乐要素,理解音乐语言,准确地表现歌曲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在歌唱教学中,抓住音乐要素不但能让学生很快理解音乐语言、理解作品,而且能准确地表现歌曲。在《 大海啊,故乡 》这节课教学中,我从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曲式结构等方面入手。先让学生感受、聆听大海波涛起伏地声响,从中总结出这种音响效果的节奏,这个节奏也就是歌曲主导的节奏型,,再从节拍上把握其强弱规律,虽然是三拍子的,但歌曲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附点、切分节奏,改变三拍子固有的强弱规律,使这首歌曲的旋律象大海波涛一样起伏荡漾。对歌曲力度的把握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还能造成音乐的对比和发展,就这首歌曲而言,从力度上,歌曲前两个乐句如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而后两个乐句如大声呼唤,抒发作者对大海、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准确地把握了音高、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曲式之后,学生就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从而更好的表现歌曲,体验作品的真谛。在学习之后的实践活动教学环节,学生也会表现的得心应手。

二、抓住音乐要素,感受音乐形象,体验音乐意境

教师运用语言、实物、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提供帮助。但是这些途径只是辅助手段,通过这些对作品的感悟只停留在表面。当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作者简介并让学生随时观看多媒体播放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画面时,学生们兴趣盎然。一旦开始聆听作品,就一脸茫然,甚至昏昏欲睡,无一点兴致可言。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想学生对音乐诸要素不了解,所以不能抓住音乐的要素来聆听。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是无从谈起的。所以,我们要挖掘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对其进行认知、理解、探究才能使学生感悟音乐的意境内涵。在欣赏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时,注重学习音乐表现的场景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而来的,听辨主奏乐器的音色,让学生分析判断音乐的旋律、速度、力度、强弱、节拍等特点,想象音乐传递给心灵的讯息,体验音乐给我们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音乐给我带来的意境之美

三、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有效对比,感受音乐体裁形式的多样性

音乐体裁多种多样,有童谣、进行曲、摇篮曲、舞曲、独唱、合唱、交响乐等等。在区分音乐体裁形式的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音乐的基本要素,加以有效的对比教学,学生会很快掌握各种体裁的分类及特点。比如《行进中的歌》欣赏课教学时,首先从作品的节拍、速度、力度等要素进行比较,学生能很快区别各种场合的进行曲,总结出各种进行曲的特点,在模拟场景下学生会为不同仪式场合配乐,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要素对作品的影响。理解音乐场面融合渗透了音乐情绪、节拍、速度、力度等要素,体验乐曲(歌曲)的各种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

四、抓住音乐要素,组织音乐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的点评

音乐课堂教学,既是体验的过程,也会活动实践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有的课堂实践活动就是看谁的胆子大,做的花哨,以热闹取胜。我觉得,并不是说这种形式不好,而是总是这样有些误导学生对音乐活动的理解、对音乐本身的感悟。在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就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活动的评价标准。例如《青春舞曲》这节课的课堂活动环节,强调运用维吾尔族歌舞节奏特点进行打击乐伴奏,要体现维吾尔族歌曲的特点。这样要求学生的活动才有目的,从而更准确地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活动之后,一定要有师生的评价。评价过于表面,无法打动学生的内心,也无法体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所以,音乐课堂上,对音乐实践活动的评价更不能脱离音乐的要素而只是淡淡地谈表面形式的东西。比如,旋律是否准确、流畅;速度的把握是否到位;力度的强弱、情绪的表达是否符合作品风格;节奏、和声的编配是否和谐;演唱的形式是否符合歌曲的情感特征等。教师还可以抓住音乐要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第10篇

 

爱德华·汉斯立克,生于布拉格卒于巴登,是19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音乐美学家、评论家。年轻的时候他在维也纳和布拉格学习法律和哲学,成绩优秀,获得了法律博士学位。后来系统地学习了音乐理论和作曲,于1856年开始在维也纳大学当讲师,讲授音乐史和音乐美学,在1870年时晋升为教授。汉斯立克在八十年代积极活动,声名鹊起,获得了许多称赞和荣誉。

 

《论音乐的美》是在1854初次出版的,当时一出版,马上就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它的出现,引发了后来大量的音乐美学著作的出现,这也证明了汉斯立克准确的抓住了当时音乐美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汉斯立克在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工作中逐渐发现,只有更深入的了解历史,在对历史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现有成果的音乐美学。因此他换了一个方向,他开始更多的去研究历史文化史方面,从而进一步观察音乐现象。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当你研究一个问题时,可以试着从不同方面去认识它,而不是局限于它,当你换个思维之后,你也许会发现前面豁然开朗。

 

汉斯立克二十九岁时抱着要宣扬他的主张的目的写了这篇著作,所以他在初稿中的措辞是论争性的。他想要表示“音乐是没有目的的,不表现什么,是自在的”,代替以前流传下来的观点“音乐的目的在于表现情感”,他用了绝对地叙述“美是没有什么目的的,因为美仅仅是形式”。汉斯立克没有不承认音乐跟情感之间的联系,但他不赞成音乐有情感的明确性的说法,反对在情感内涵中去寻找音乐的美。他这句话并不是要把情感从艺术创作中剔除出去,而是反对把情感错误的牵扯到科学中去,这句话让汉斯立克被打上了“形式主义者”的烙印,人们说他把音乐理解成简单的装饰式的形式游戏。汉斯立克说了一句后世颇有争议的一句话 “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哈姆雷特说过:“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对生活有不同的体验,所以也会对音乐有不同的体会,所以体会也只是听众自身的感受,并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乐音、乐句和它们本身的结构。这也是汉斯立克提倡的从一个纯粹的角度看音乐,观察音乐的本质,研究乐音的运动形式。这本著作以它的争论性的观点引起了当时极大的轰动,并在当今都仍是音乐美学原理的主要论著之一。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样音乐美学也是这样不断发展前进的,汉斯立克的争论性观点和措辞让他人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与其对抗,而实际上正是在这种对战上,新的东西正在从相互斗争的派别中开始形成。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音乐的自律性。他认为要发现音乐所特有的美,从这特殊的美中去探索、研究。而这种特殊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论音乐的美》中他非常理性的说:“我完全同意,美的最后价值永远是以情感的直接验证为依据。但同样我也坚持这个观点,即我们不能从一般普通的感情的申诉中引出什么音乐的规律来”。汉斯立克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要探寻音乐美学本身的特殊“乐音的运动形式”。他并没有不承认情感对音乐的作用,他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音乐美学的“特殊性”。在这样的目的下,他开始对音乐美学有新的理解,也点出了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方式的不足,即“它不去探索什么是音乐中的美,而是去描述倾听音乐时占领我们心灵的情感”,他表示,在这样错误的理解下,“渴望知识的人们却从中得不到什么启导”。由此看来,汉斯立克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一般感性学的探索音乐艺术的美学价值,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理性化,也更加细化。汉斯立克提出“审美研究不能以存在于作品外的任何情况为依据”。他坚决反对通过了解创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来研究一首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但是他这一理论的提出这并没有真正击中其对情感音乐美学的批判的要害,反而否定了情感音乐美学中的合理成分,在这点上,汉斯立克走进了一个极端。本文认为,在你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创作一首作品时的情感经历后,你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可能会不一样,甚至会和你初次感受这首作品音响时所感受到的情感有所出入。所以,在研究一首作品时,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作曲者的生平和情感经历还有当时的时代思潮可能对作曲者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位作曲者所属的流派及个人风格、在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会对我们了解作品的基本风格有大概框架,从而进一步研究整首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

 

汉斯立克认为真正的音乐审美是对“乐音运动形式”纯直观的欣赏。《论音乐的美》中有这样一个比喻,人们用诗歌、绘画、音乐来描写想要表现的对象,但它们的区别在于,诗歌和绘画都可以把客观存在作为范本和内容,绘画用视觉来表达内容,诗歌用语言来抒发情感,但音乐它不可能以现实存在中的事物作为内容。如果说情感是音乐的内容的话,那诗歌、绘画都能引起情感,情感并不是音乐所特有的,并且音乐所引起的情感很不明确。而音乐所特有的,是存在于乐音和乐音的艺术组合中,它们之间或冲突或和谐,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这些运动着的乐音,就是音乐所特有的东西,是真正的音乐美。在本文的理解,人们在欣赏音乐时,音乐对人是有刺激的,不同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的情感,乐音的自由灵活的组合让人们对音乐产生不同的理解,引起人们情感的多样性。音乐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音响来传递情感,音乐的意义就在于作曲家用其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来传播给听众,而汉斯立克把这个情感作用归功于乐曲的结构价值,否定了情感作为音乐审美的基础。

 

汉斯立克的观点是有局限性,他“音乐不表现情感”这一观点把音乐的自律性绝对化,否定了音乐中除音乐之外的任何其他内容,否认音乐与情感和其他思想的关联,这样从根本上把音乐与客观存在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断开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论音乐的美》的问世,是当时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的一大历史进步,是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一座里程碑,也激励了日后美学的不断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学者;声乐学者;重要意义

中国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59-1

音乐是艺术和实践的结合体,在现代音乐美学的推动下,社会对音乐界越来越重视。音乐美学是站在音乐艺术比较高的角度去研究音乐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和一般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技术理论都紧密相连,它的发展壮大依赖于上述领域中的成就。

一、音乐美学概述

(一)音乐美学发展

音乐美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德国音乐学者的著作中。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世纪后半期逐步发展,现今它已经成为音乐学和一般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音乐艺术家早在很久以前就对音乐的本质、音乐审美标准、音乐的社会功能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它的发展史甚至可以从遥远的古代开始谈起。在史前时期,在先民们的思想中早已有了关于音乐的审美意识,它们认为音乐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模仿,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战胜自然、打败敌人等,这是音乐思想的源头。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西周时代,音乐已经成为国家大事,统治阶级认为音乐能服务于政治;在奴隶社会晚期,当时的人们不仅认为音乐具有教化、治百物的作用,他们还推进了音乐“和谐说”的特征;随后音乐便进入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期,儒家的礼乐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演进到《礼记》、《乐记》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是到汉代之后其并没有得到更好地发展而是始终保持在一个原有状态下。

(二)音乐美学概念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和人类的情感世界、心理动态的关系,音乐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性质及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等问题。音乐美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的学科知识领域比较广阔。它借助自然、社会科学中的优秀科学成就,来对音乐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研究。

音乐学者通过表演将音乐的魅力展现给欣赏者,只有通过音乐学者的表演实践才能从中发现音乐的本质和规律。音乐的文化背景、音乐境界这些与音乐美学息息相关。因此,一个出色的表演者必须以一定的美学知识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音乐表演道路中不断提高进步,将音乐的美丽充分展现。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学者的重要意义

对声乐学者来说,音乐美学对自己的音乐艺术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音乐美学是对音乐的整体研究,它是声乐学者学习声乐的最有帮助的理论而且其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对于一个声乐表演者来说,我们通常会认为表演技巧是最重要的,而学者本身更看重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的表达主旨和自己的评判美的标准认识的程度,这些才是决定声乐表演成败的关键因素。大多声乐学者依照下述美学理论进行声乐学习,指导他们成功进行声乐表演。

(一)将原作和创作统一

大多声乐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理念都是不同的,所以声乐学者在进行学习创作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声乐者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应该在尊重原作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动和创新,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创作理念,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对作品的领悟充分融入到创作中来,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美。

(二)将声乐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新时展相联系

一个出色的表演艺术家都会从历史文化氛围中摸索音乐的创作路线,他们在尊重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去还原真实的音乐风格。声乐学者要拥有发展的眼光,努力将音乐历史文化氛围和新时代社会发展状况联系统一。

(三)将声乐表演和声乐艺术表现形式融合

把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和声乐表演有机融合是声乐实践活动的关键点。往往大多表演者在表演技巧方面付出较多,他们认为技艺高超才是真正的音乐艺术。但现实生活中,只有技巧的表演是不能吸引观众眼球的,只有将声乐实践活动和声乐艺术表现形式有机融合才能让观众真正记住你,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声乐水平。

三、结语

音乐美学是音乐学的基本构成,它是一门综合复杂的学科,它指导着音乐的实践活动。音乐学者的学习不单纯是音乐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音乐的本质展现出来。一个学者的音乐美学观念,将在音乐演绎过程中完全透明的展现在观众眼前,观众也将会从音乐学者的演绎技巧、情感表现,还有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演绎中评判出音乐学者对音乐美学的掌握程度。学习音乐美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为我们的艺术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更重要的是,从学习美学的研究方法(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形态分析学等)来看,它还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音乐美学也在不断地完善,这将大力推动音乐实践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2]赵海.接受美学的观念及其对音乐理解问题的启示[D].中央音乐学院,2012.

[3]范晓峰.关于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的学理叙述―――兼及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J].第七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究会,2005.

[4]赵晓楠.传统婚俗中的小黄寨侗族音乐―――对小黄寨侗族音乐的文化生态考察之一[J].中国音乐学,2012,(03).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25-01

音乐,神奇而美妙,如诗如画,它将大自然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都融在了变化无穷的音律中,有人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当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强音乐学习的动力,而且还会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音乐美主要表现在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复调美,还表现为以情为主,情景交融,以描绘性为衬托着力抒发人在客观世界具体情境中的心理感受。音乐的美无处不在,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美育素材,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将美传递给每个学生。

现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教学课程标准已经很明确地把审美教育列入教育方针,明确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而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应以美感的发生为基本目标和内容,“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感知、发现的过程,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呢?

首先,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审美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

爱美是人之天性。音乐作品,不管是声乐曲也好、器乐曲也好,里面存在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当个人的情感与音乐共声息、同忧乐,从中领悟人生、完善人格时,音乐欣赏就达到了最高境地。当你静静欣赏音乐的时候,你会忘记生活中的种种得失,尽情沉静在美妙的音符之中,会感觉心灵受到洗礼,焕发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他们在儿童和少年时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动机出发点,大多是从音乐的兴趣、乐趣到志趣这种音乐心理过程中得以巩固发展、脱颖而出的。比如,冼星海的音乐兴趣是从听洞箫而姗姗起步的;巴赫是从父亲的管风琴演奏中萌发出对音乐的神往;贝多芬是从教会合唱团的歌声中而登上世界音乐艺术的壮丽巅峰……当然,他们的成功还有许多复杂的其他因素,但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兴趣,所以说,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个台阶。

其次,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学科特点,将美育充分贯穿其中,将审美体验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音乐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只是在有了音乐艺术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又只有当审美主体作为一个社会的实践着的人,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中产生了音乐审美感受时,音乐的美对他来说才能成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他才能真正具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聆听,参与演唱、演奏或表演等实践活动,去感受音乐,同时在教师对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等有关知识的介绍了解下。去体验流淌在音乐美妙旋律下更深层次的美感,教师要给学生感受音乐的空间,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读音乐的魅力,因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见解。音乐是无形的,只能去感知,同时音乐赋予人的想象空间是丰富多彩的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解读音乐密码的同时,师生共同感受和理解美妙音乐的带来的无穷乐趣。相信只要教师坚持对学生长期培养和陶冶,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会不断提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早期的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为将来走上音乐专业之路奠定初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