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文化课论文

中职文化课论文

时间:2022-11-21 16:3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文化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职文化课论文

第1篇

而反观文化课方面,有很多是与专业无关的知识。在这里,就有一个对文化课定位的问题:是一再缩减文化课呢,还是让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呢?我们的观点是不应该对文化课进行一味的缩减,而是应该对文化课进行课程改革,转而为专业课进行服务。

为了实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可将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为以下三类:专业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文化课指的是从专业课中分离出来的语、数、英等相关基础知识,其目的就是让文化课为专业课做铺垫,以期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专业教学。看着是多了一个环节,其实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在学生看来,文化课不再是以前那种被他们称之为“无用”的课程,因为在专业课中要用到文化课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而在专业课中学生也少了在学习专业课时因为术语、英文、公式、算法而抓耳挠腮的苦恼。

那么新的问题就出来了,各个职业学校所用的教材千差万别,就是一个职业学校也往往存在着因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同科目的专业课换教材的现象,并且社会上也难以找到一本为某个专业课而量身定做的基础知识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老师和文化课老师联合起来,制定自己的校本教材,以更好的为学生的成材服务。下面就以语文课程的改革为例来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仅供同志们参考。

一、遵行文化课“够用、适用”的原则

语文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语文知识结构的支持,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时在工作岗位能派上用场的语文通用能力和语文职业技能的需要。根据这一要求,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语文知识,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时在工作岗位能派上用场的语文通用能力和语文职业技能的内容;语文教师则围绕这一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增与减,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服务工作。

二、依据不同的专业增删文化课的教学内容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减少那些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如一些复杂记叙文、部分过于抽象且与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的议论文、不容易理解的古文和一些非人文修养所必须诗、词、曲、赋等,一定要改变过去以语文教师自身的偏好确定教学内容的习惯。同时语文教师也不能再象以往那样,不关心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而应该依据不同的专业增加部分教学内容,比如在各专业中开设应用文教学;在会计专业班级可以适当增加“商务应用文”和“谈判口才”等内容;在机械、造船等专业的班级可以适当增加“说明文”等方面的读写内容;在旅游专业、尤其导游专业班级中则可以适当增加“公文写作”、“交际口才”和“普通话”等内容,等等。如果能这样恰当增删,语文这门文化基础课就能做到为专业课和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服务。

三、准确把握文化课的教学难度

除了减少不实用的、非必要的教学内容外,我们还应该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比如古文往往对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应该尽量少教,即使教了,也以能读懂为度,不必深入到对每个字、词意义的多种理解和用法;比如语法分析、课文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归纳等,对中职生来说也是困难且不实用的;再比如议论文的写作,对中职生来说也有些困难,往往会让他们感到害怕,一说到写议论文他们就害怕甚至反感,这部分虽然很重要,但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应该从教学内容中删减去,或降低要求的,否则,死抱着以往的内容和难度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学不懂,没有信心,继续下去就会是不想学了。

四、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第2篇

在国外,微课雏形见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LeRoyA.McGrew提出的60s课程。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Kee教授对学生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08年,微课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正式提出。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构建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胡铁生,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方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微课程”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从以上各位专家对微课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微课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研究者都注重微课与课程标准、资源等内容的结合。

2物理实验中微课开发、应用现状

2.1以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为例

参赛作品共986件,高职261件(其中物理2件作品),中职725件(9件物理作品),具体分布见表1:表1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作品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在微课作品大多集中在专业课中,中职组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2倍,高职组中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4倍。文化课中微课作品又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无论是中职组还是高职组,这三门课作品总比例都达到60%以上。其中物理微课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小,中职组占比3.1%,高职组占比3.4%。11件物理微课作品中只有2件与物理实验相关,可见物理实验中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较少,进展相对滞后。

2.2以知网为例

在中国知网中以“微课”为篇名或关键字,对2011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对微课的研究最早在2011~2012年,当时还未引起广泛关注。2013年开始关注人数上升,2014~2015年爆发式增长,对微课的研究也从最初的概念界定、理论探讨转变为微课的开发、设计、资源建设、应用等方面。以“微课”篇名模糊搜索为例,在2011~2015年,总篇数为4569篇,其中与物理相关的有95篇,与物理实验相关的20篇,占比图如下(见图1)。以该20篇文章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加以对比、分类,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主要涉及两方面:①微课的理论研究,包括微课的来源、定义、特点、应用、注意事项等;②微课的实践应用研究,包括微课的开发、建设及应用等。统计分析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研究主要特点如下(见图2)。①研究人员少,成果不佳,论文成果占所有微课论文比例为0.4%。②物理实验微课的实质性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较少,而理论包括应用探究、可行性等研究的较多。20篇物理实验相关论文中2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类,比例为10%;5篇微课应用实例,比例为25%;其余13篇均为理论研究类,比例高达65%。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虽然微课研究的越来越多,覆盖了了各个学习阶段的各门课程,但发展的并不成熟,还处于征集评选阶段。就不同学科而言,发展并不同步,尤其是物理学科,物理实验类微课资源较少,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更是极少,所以对物理实验微课的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3微课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展望

3.1物理实验微课资源

个人创意毕竟有限,如果互联网中有更多更好的优秀资源,教师们可以收集整理,参考加工形成自己的资源库。丰富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建立个人微课课堂

除了课堂上观看微课,物理教师建立起微课课程,利用微博、蓝墨云班课等互联网手段,在课前、课后通过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复习及相关练习。让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对物理教师而言,微课将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物理实验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个性化学习,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巩固旧识,成为物理实验课堂的重要补充[3]。微课和物理实验的结合,必能将物理实验课堂变得通俗易懂、直观生动,让学生变得乐于学习。

作者:杨凤琴 单位: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平,张学军.基于“微课导学”模式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重构--以“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9):89,92.

第3篇

论文摘 要:本文在概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对接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视角,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 “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 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 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 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 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 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 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 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第4篇

相关热搜: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据职业教育现状分析,职业学校的好多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普遍较差,甚至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加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即使进了职业学校的门,依然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部分同学不论你怎么引导教育,对文化课的学习就是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连专业技能操作也逃避。面对这些教学中的困惑,我们不得不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

 

现我结合多年中专数学课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学习方法、对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学习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现状调查

 

新生入学时,我对我所教的学生开展调查:问题1、同学们对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是否感兴趣,有没有信心学好?问题2、学习过程中是不是需要老师不断的督促才能学好?问题3、你觉得专业课还是文化课更重要?问题4、你觉得文化课知识有何作用?

 

从以上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对自己的所学专业比较满意,学习较为主动、自觉,学习重点明确,能够正确对待文化课与专业课,他们学习习惯良好,乐于实践、乐于实习。

 

这部分占学生总数的20%多;另一个层面则完全相反,他们厌学情绪明显,消极应对所学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部分学生也有近60%。还有一个层面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比较茫然,似乎是处于学与不学的十字路口,这部分学生也占了被调查学生总数的近20%。以上问题的回答表明,大多数中专生对文化果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也没有学习主动性,因为他们不能明白文化课的开设对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数学学科的学习就只要掌握简单的运算就行了。

 

二、成因分析

 

通过分析,出现这样的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品行习惯: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中学习和思想后进的学生,在学习上,他们也就相应的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一上课就想逃课,精力全不在学习上,近而形成“品行差—学业差”的恶性循环。

 

2、没有了升学压力的驱动: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所接受的是基础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针对“升学应试”。而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将围绕“为自己的未来谋生作准备”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对文化科考试或考核的要求不高,往往使学生放松了对平时学习的要求,进一步造成了中职生学习的弱化。

 

3、自控力较弱:中等职业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都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对书本以外的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对科学进步所带来的新生事物如:电子游戏、虚拟社会、网络空间等更是爱不释手。面对这些新生事物的诱惑,中等职业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远比普通高中学生差。因此,如果不能把他们学习上的问题解决,他们将荒废自己的学业,而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4、学科认知偏差: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意识到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差异同时,又片面夸大了专业学科学习的绝对作用,忽视了文化学科的学习,殊不知学科之间还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如果文化学科学不好,那么对“学习”活动中的共性问题,或者说学习方法一般就掌握不好,这就会使本来就有难度的专业学科学习难上加难,进而影响到他们各学科的学习信心和效果。

 

5、家庭原因: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单纯是为了孩子不在社会上学坏,而对学生提出学习成绩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三、相应对策

 

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是他们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表现出来的不良学习状况,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中职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这也势必影响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纠正和克服中职生的不良学习状态,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1、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素质观。首先,是上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地位和作用,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让学生对中职学校以及相关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确对专业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是要让中职生弄清学校条件与自身成才的辩证关系,明白学校只是其成才的外部条件,自己的努力奋斗才是成才的关键。让学生知道既然成为一名职专生,就要正确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扬长避短。再者,是让学生明确专业学科与文化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懂得专业学科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基础课的奠基,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绝不可想当然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相关的专业教育,而舍文化课取专业课。

 

2、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校职业教育特点我校开展“大创新”“大改革”为主题的教学改革从教育教学环节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有正确的课程观,开发校本教材。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一部教材从编写到发放至学生手中时就已滞后,我们不能让学生看着自己家里的电视机进入彩色和平板机时代却上着黑白电视的原理与维修课,而应对教材内容予以与时俱进地大胆删减和补充,要让学生觉得他们学的东西是实用的、是时髦的、更是最新的。其次,要把握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方向。

 

中职生大部分都认同专业课学习而忽视文化课学习,在他们的认识中,很难一边“之乎者也”一边手拿电铬铁。所以文化课教学不应“清谈”,而应围绕为专业课服务的总体思路做出相应的改革,让文化课真正与专业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积极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客观、关心、鼓励和帮助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在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同时,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和持久的关注,有效地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才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才不会退缩而敢于尝试学习。

 

4、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学的吸引力,对学生负责任,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效果;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将结构性的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加以整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专业相联系,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和专业的基础上。

第5篇

论文摘 要:借鉴国际经验,注重创业教育,我国开展中职生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加强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改变教学思维模式,勇于进行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是中职学校实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中职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这无疑是缓解我国目前就业压力的一个现实而非常有效的途径。众所周知,就业压力的缓解对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经济发展强大至关重要,是构成稳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环境的一个必备因素。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颇具规模。美国、日本、法国等国都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教育特点,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 借鉴国际经验,注重创业教育,我国开展中职生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在中职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质是教育创新的一部分,是适应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但如何正确的实施创业教育,在教育界却仍是一大难题,对此笔者有以下肤浅的认识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教师要有创业教育的意识

创新教育在我国已不在陌生,但如何正确的实施创业教育呢?笔者认为,实现中职生创业教育,首先教师要有创业意识。只有教师具有了创业教育的意识,教师才能每时每刻挖掘教材中、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创业教育因素,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贯穿创业教育理念,真正让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创业人格。

创业教育不仅可帮助学生就业,还能推动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生涯,满足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愿望,同时也解决了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国家、社会,甚至家庭减轻了负担和压力。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社会的潮流,善于捕捉信息,改变教学思维模式,进而勇于进行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充分发挥教育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文化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要善于挖掘现有教材中创业教育的内容,把文化课教学和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为学生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心理品质的教育

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作用”。创业意识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要强化中职生的创业意识。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质量和效率的必要途径。学生有了创业意识,才会主动地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教师的有意教学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能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创业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心理品质的教育应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三、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长远策划能力等。学校要通过创业教育,让中职生掌握一定的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过硬职业技术和相当经营管理能力,懂得与创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辛勤地耕耘和灌溉。教师要在自己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文化课教师要讲清创业的内涵,让学生知道创业的意义及重要性;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有生产、创业、科研的经历和能力,以充实课堂和成为学生学习之榜样,特别要注重实验实习课的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找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四、国家、学校、家庭共同创设创业教育氛围

我国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也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广泛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职业教育者,就应该与社会广泛的接触和沟通,是“绝对不能关起门来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另外,中职生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还必须结合国家相应的支持和鼓励的政策措施,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采取有效地途径,与学生家庭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创设创业教育氛围,努力为在校生的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学校,要开设《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还可以通过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开设创业设计竞赛等各种活动以及设置大量的实验实习课等,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另外,学生家长要改变 “一定要让小孩考上大学”“一定要找个铁饭碗”的传统观念。只有摒弃了这种世俗的看法,才能大力支持孩子的自主创业,我们的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地去实施自主创业。

总之,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师自己要有丰富的创业实践和经历。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中职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中职学校一方面要联合社会力量,让专业课教师得到锻炼;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明白创业的真正内涵。同时,学校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使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于仓,柳国强.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5.

[2]高洁.创业教育——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新视角[J].职教论坛,2005.

[3]罗元.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

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前景十分美好,国家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程度,政府增加财政投资,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是学前教育得到发展的有力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中等职业学校的众多课程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上出现了下述的问题:

(1)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过高,反而忽略了文化的教育。

(2)理论的学习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指导。

(3)课程开设没有针对性。

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主要是专业技能课和就业指导课。在专业技能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大多数学校还是按照传统的理论式教学,另外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不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安排课程。而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考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进行一定专业知识授课之后,这些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过于稀缺。在课程考虑上,只注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切实的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教育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所以它的课程设置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理论结合实践、与时俱进、多样统一的原则。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该顺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

就2011年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该专业的在校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占80%左右,;而学习成绩相应的好中差比例为3:6:1,还算乐观;而能肯定将来就业方向是与学前教育专业有关的学生占75%,5%的是无所谓的态度。对这些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现在的课程设置合理程度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们认为现在的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个人发展,而且能帮助他们就业。在课程内容方面,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实际训练课、实习实践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理论课。对于这些课程,大多数学生都有明确的认识,其中认为专业技能、实践、实训、对他们的帮助相对较大。学前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就业职业大多是与0-6岁的儿童打交道,所以运用专业技能能够更好的表达,让学生容易接受。而实训和实习更是锻炼和查缺补漏的好机会,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课程能对他们在未来就业上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然而,相比之下,理论课程和文化基础课就没有那么高的欢迎度。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对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导致学生常常忽视了理论文化基础课程,认为这些课程都没有实际的用处,却不能意识到这些理论基础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能给他们指导。调查的数据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学生认为课程设置的现状都比较合理,不仅能满足他们的自身需求,还能指导他们就业;

(2)在课程内容上,专业技能课受到了很大的亲睐,而对文化基础课、理论课没有清楚的认识;

(3)在课时方面,学生的观点是文化基础课、理论课的课时正好合适,而实训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较少;

(4)学生认为理论课程难度过大,而专业技能、实训等课程的难易程度比较适中;

(5)大多数学生认为,理论文化课对未来的工作学习帮助不大;

二 对策及建议

现在,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面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中职教育的发展上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这个迅猛发展中的社会,这样才不会被淘汰。具体对策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1)改善观念。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被认可程度日益增高,输送的人才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观念陈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甚至是专业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改善观念,面对新时期的幼儿园,我们必须改变学校的教学观念,将一些新的理论思想引导给教师。

(2)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课程是它的方式,在这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优化学前专业的课程内容。教材的更新,在课程的内容中,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教材,所以它的更新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经典教材。教材的内容毕竟有限,要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扩充,教师的水平就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中职教师的再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再教育机会,让他们自身也能到到发展。不仅要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还要改善他们的观念思想。人文课程的开设,人文文化在社会中起到的更多是熏陶个人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文课程欠缺是中职学校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使得人文精神在其他课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3)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增设实践类的课程。无论是在专业技能还是理论学习方面,实践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恰恰忽视了它的重要作用,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把所学更好的巩固,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三 结语

中职学校的中职教育是培养幼师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由于众多的原因导致了该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中职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所以课程设置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得更好,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文秘专业;教学改革

秘书这种社会职业在人世后发展势头日益看好,其服务领域之广、层次之多,是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但目前不少中职院校的文秘专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手段陈旧单一,教学思想落后保守,教学方法呆板枯燥,教学过程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照本宣科,从概念到概念,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课堂与生活脱节。这样的课堂怎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呢?

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培养从事秘书、文书、档案管理、信息资料的搜集、公关礼仪及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办公室程序性工作的人员。

从中职学校的生源来看,要使他们真正把众多领域的知识技能学好,需要在教学上进行较大的改革.具体有四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要与职高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因为,从中职学生特点来讲,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教学中应适当开设基础文化课,并尽力让学生学好以打好文化知识基础,为学好专业课作准备。如果文化课开设得太多,就很可能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文秘专业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每上一节专业课都应让学生有新的收获,学到一些新东西,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

中职教育应教给学生更多的技能.把重点移到实用性强的内容上来,如办公礼仪、餐饮招待、会务接待、会场布置乃至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广告上来,同时增加财务类课程,使学生能够做简单的财务工作,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软件,细之则是要求能够有足够快的录入速度.能够制作各类复杂表格、设计简单的宣传品,等等。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真正改革

2.1尽量多采取案例教学

枯燥的理论教学中引入秘书工作实际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利用秘书工作的经验与工作背景创造条件.创造机会把学生推向秘书位置,让他们多实践,多体验,促进职业意识的生成。这样.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很好的效果。

2.2引进情景教学法

根据有关知识点,结合秘书工作的实际模拟秘书日常工作的场景营造仿真工作环境。形成身临其景的势态,使参与者放弃他们平常的角色行为模式.而换成规定情景中的角色和行为模式.尽可能按照扮演者那样去思考、说话和行动,从而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角色,体会角色意识.形成秘书职业的思维定势,更好地把握知识。

2_3实践活动创设教学法.

不管情境创设再怎样的真实性.都没有比得上社会实践:不管教学案例具有怎样的生动性,都没有比得上社会实践中的案例。让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搬到社会上去,在社会的真实情境中体验生活,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中职文秘专业建设,要充分利用自己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校内外广泛组织公关礼仪队,并在学校内为各种会议、活动、庆典提供服务,进而再把它推向社会,积极参加协助并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大型会议、庆典会展活动、颁奖仪式等提供优质服务。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公关服务,感受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所以从领导到教师都必须很好的重视并认真实行。

3教学组织和评价的改革

在教学组织方面,除了以常规课堂为主以外,文秘专业还可利用下午第三节活动课,尝试开辟一些形式丰富的选修学习小课堂:专业讲座、专业见习、技能练兵、技能比武、调查分析等,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此同时,考核方法也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取证考试的同时,运用社会行业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如组织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评审小组。文秘教研组、计算机组、英语教研组、语文教研组精心设计了包括秘书日常工作(含礼仪)、公文拟写、计算机汉字录入、办公软件的使用、电子归档、英语听说、即兴演讲等内容的测试题目,并依据职业技能鉴定对各科测试标准进行了细致研究.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测试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这种测试办法。突破了传统的以试卷为主的学科考试评价形式,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育;现状;原因

目前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学校为迎合市场的需要,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围绕市场转动,只注重学生实用技术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像历史课程这种人文社会学科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被忽略也就是可想而知的。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都没有开设历史课程,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历史观念更为淡薄,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也更是无从谈起。

一、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育现状调查

1.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以便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客观的分析评价。

(1)你所学的专业是

(2)你的专业是否开设过历史课?(①是②否)

(3)你认为在你的专业中有无必要开设历史课?请说明理由。

(4)你对历史知识了解的情况怎么样?(①较好②一般③较差)

(5)你现在学习历史的途径有哪些?(①课堂学习②阅读历史类书籍③观看历史类节目④游览历史主题的观光景点)

(6)你心目中理想的历史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自由回答)

通过调查发现:90%以上的职业学校没有开设过历史课;85%以上的学生认为职业学校没有开设历史课的必要,有15%左右的同学认为学职业学校应该开设历史课。工科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对他们就业不起多大作用,甚至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其它课程设置可有可无;但文科专业学生,如旅游、文秘、初等教育等专业的学生约 80%以上认为历史学习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学习,对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帮助;17%左右的同学认为历史知识有用,但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了解,没必要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2%左右的学生认为设不设都无所谓。大部分同学认为历史课的设置应分专业进行,不提倡统一设置。还有学生指出,可利用第二课堂形式进行专题讲座,就象百家讲坛一样每周进行一次就可以。

2.针对职业学校部分教师的问卷情况

主要是针对在职教师的调查。针对历史课程的设置问题,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文化课教师,都有自己的看法。

(1)您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加强吗?(①需要②不需要)

(2)您认为历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吗?(①有②没有)

(3)那您认为职业学校有设置历史课教学的必要性吗?(①有②没有)

(4)通过您的教学实践,您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有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吗?(①是②不是)

(5)您认为学习历史知识,对您所教学科有帮助吗?(①有②没有)

(6)针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被歪曲甚至被认为地掠夺的现象,您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吗?(①有②没有)

(7)您认为职业学校应采取何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的教育最合适?(自由回答)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教师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重点学好专业课,其次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以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后续发展。80%以上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操要当作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并认为学习历史有利于推进学生的思想教育。而且认为,从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式来看,更要注重保护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约45%左右的教师认为职业学校可以设置历史课,在课程的设置及时间安排上,普遍认为:工科应少设或不设,文科应全设,甚至有些专业在课时上要多设。授课形式上,分小班和大班同时进行,并不局限于形式,提倡灵活办学。

二、中职学校历史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由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定位决定的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在中等职业学校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强调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主要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

2. 学生对历史教育不够重视

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应届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成绩较差,基本上都对学校的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进心严重不足,缺乏前进的动力,学习动机很不明确。大多数学生根本就不考虑在学校学好知识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只是想混个文凭,到毕业时能够比较顺利的找个工作。中职学校学生的这种认识问题的态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根本不愿意学习,更何况是历史学科的学习了。

3. 教科书编写较为落后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专用的历史课本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司2001年组织全国中等职业教科书编写组编著的。该教科书于2005年经过大修订,按通史体例以时间为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大块分别介绍中外历史概况。普高教科书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可选择,而中职学校历史教科书目前仅此一种。相比较而言中职学校历史教科书的可选择余地很少。中职历史教科书编者理念过于陈旧,书中除了史实的罗列就是历史结论的表述,过于学科化、专业化,知识偏旧、偏难,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普高教科书相比,不利于教师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同时给学生留下的空间也很少。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许多中职学校弃用职业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这套教科书,直接选用普高的教科书来进行历史 教学。

4. 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首先,在中职学校历史课的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有限的课时中为赶任务而对教材内容不加处理,照本宣科。其次,教学方法落后。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对于许多史料连看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去理解了。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中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单一的讲述法进行教学,且内容重点放于教材中史料的讲解上。这样一来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本毫无学习兴趣。加上中职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历史课在他们眼中就沦为了“休闲课”。此外,中职学校历史学业评价方面存在问题,照搬普高常用的试卷测试法。每学期期中、期末两张试卷,考前划一下范围。这就使得学生们把历史课看成一门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能过的可有可无的课。有的学生甚至出于怕去背那些繁琐的历史知识而交白卷。学生、老师面对这样的成绩都毫无成就感。

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不开设历史课程,不重视对学生的历史教育,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对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近一半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历史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下载于人民网。

[2]王晖:《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下载于日知网。

第9篇

【摘 要】本文中结合目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几点能够体现中职数学应用性的教学改善措施。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数学教学;应用性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中职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循教学服务于专业课的理念,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要体现其应用性,要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但是,就目前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够适应目前整体学时减少以及学生们就业的实际性的需求。如何加强中职数学的应用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育者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中结合目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几点能够体现中职数学应用性的教学改善措施。

一、目前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普遍较差,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数学中相关知识点不能做到很好的衔接,处在模糊知道的状态,不能够做到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因为潜意识中对基础知识以及训练的不够重视,在审题过程中不够认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学生们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不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数学学习间没有关联,因此在学习数学时也不够认真和努力,没有学习数学的动力。同时,因为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没有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上课时不能做到对问题的积极思考,遇到不会的题目也不会主动去问,被动的学习状态致使学习效果非常差。

二、中职学生同普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存在差异的原因

(1)学生自身方面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同普通高校相比生源的质量是要差一些的。近些年来,普通学校一直都在不断的扩大招生的数量,使得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宁肯到一些差一点的普通学校就学,也不愿意到中职学校。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分数比较差,不能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此种情况就导致了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低于普通高中。此外,大多数中职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都不是很高,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自身的目标,来到中职学校就学就只是为了能够学到一些技能,将来好有一份工作。在他们的意识中,数学学的东西与将来的工作是不相关的, 以后也不会用得着,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

(2)数学学科方面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比较强的学科, 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使得学生们很难去理解和参与到其中,进而使得原本数学基础就不是很好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于产生放弃数学这门学科的想法。

(3)教师方面

目前就职于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普遍都存在着一个问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中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同普通高校的教师是存在一定的不同的,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于专业性和应用性方面,而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自己所教授专业的基本情况,因此在上课时很难将数学中的知识同学生的专业知识做到很好的结合,从而对应用性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4)中职学校方面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批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也就导致了目前中职学校普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状,也给学生们在潜意识中树立了一种文化课、数学课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的观念,使得学生们也不重视对数学的学习。

三、加强数学应用性教学的改革措施

(1)倡导以学生为本,促进配合成长

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它的根本是对每一位学生都负责,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而在学校中学生们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教学过程中也要针对不同学生们的情况进行有差异的教学。于教师来讲,这就需要教师们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情况以及自身学习方面的点点滴滴,从学生现实情形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最终达到让一些学生能“吃得了”,又能让一些学生能“吃得饱”,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成长的方针,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根本,教育教学配合其成长。

(2)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

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是指在应用性问题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们抓住问题重点的方法,突出数学思想,避免就题论题,避免为了应用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寻求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向学生们传授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数学知识与学生们专业知识方面的结合,向学生们展现数学的应用性,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顺利实现教学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促进中职生的良性发展。

(4)寻求更加适合技能型人才的评价方法

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于中职学生的评价不能完全用普通高中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的寻求更加适合自身学校及学生的评价方法,将应用性方面的考核放入考核标准中,在对数学课程考核的同时充分的体现专业的特点以及数学的应用性方面,与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接轨,为以后走向社会作好铺垫。

四、结语

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因此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我们能够充分的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有效的调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们的积极性, 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的职业教育一定会取得长远的进步,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同行来研究职业教育,关心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占苍.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增至44个[N].中国教削艮;2000年

[2]朱之文.以《讲话》精神为指导引领福建教育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第10篇

关键词:德育课 考核方法 改革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传统的德育课学生考核方式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而德育学科的学科特点,更讲究的是“知、情、信、意、行”5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法律、道德、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职业、法律、道德、经济、政治、哲学的相关知识来明确正确价值取向、思索社会热点问题、指引自身发展方向。笔者结合自身对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考核的一点探索和尝试,从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主体三个方面小议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

1 考核方式:鼓励多样化

除传统笔试试卷试题类考核外,写材料分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面谈等都越来越多的成为德育课的有效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与内容日趋丰富的德育课程相辅相成,必然要求打破试卷测评的单一方式,做到卷面考评与师生平时观察相结合,鼓励更为考察学生能力运用的新颖方式。

传统德育课评价常以笔试试卷考查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分出分数、等级。特别是传统的期中期末考核往往以试卷测试为主,学生只要掌握知识点,考前突击,就能获取高分。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一年半载,“成果”就集中在用时1~2个小时的考试上,教师通常只能依靠最后一两道主观题分出分差,同时客观题分值过大也会降低学生作弊难度。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材料分析、小论文、调查报告类考核方式以往在课后练习、单元测验中经常使用,针对专门问题往往效果较好。大作业通常可以采取阶梯式提问,参照高考材料分析题方式,采用经济、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新奇感,参与感。与之配套的批改则可放宽尺度,对符合立意的新观点给予鼓励,突出对事件的客观、全面、理性分析,合理联系书本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独立创新意识。

小组活动、辩论、表演也是新颖、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比如笔者展开的“学生绘制校园周边生活地图行动”(针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部分)、“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及实施”、“校园部门大探索”(针对我国的基层管理部门部分)都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促使他们踊跃完成。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各抒己见,运用现场采访、影像资料等方式,做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同学们很有参与感、成就感。

对以知识检测为主的考核,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辅以辩论、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紧张、热烈、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完成测试。对较为抽象的规律、原理则可采用表演、演讲等方式,学生在表述表演的过程中还能二次加深认识。

2 考核内容:由知识强化转向能力培养

改变“知识本位”,确立“能力中心”,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共识。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也必须围绕考查能力来展开。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水平。

德育考核注重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合理因素,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完成成果,体现能力。如笔者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相关资料,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有学生实际陪同父母共同办理低保手续,行胜于言,自己也受到精神触动;有学生收集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等的图片、故事,突出前后对比变化,详实有据;更有学生采访五保户、了解领取国家助学金等等,贴近现实,有真实感。

现行的考评过于偏重对知识的考核,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只考虑年级、层次的不同,而很少考虑专业类别的差异。我校虽都是建筑类专业,但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均有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更要“因材施考”。以笔者一次开放性期末考核为例,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观察、检测、分析和形成报告能力的特点,布置给该专业学生的任务是:调查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政治理论分析、撰写小论文;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美术设计和电脑编辑能力,即要求该专业学生就某一经济学原理制作一份思路清晰、排版美观的电子经济学小报;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缜密认真,作业要求该专业学生组织蕴含社会学原理、符合我国实际的“小品演绎”、“辩论赛”等。实践证明,这类凸显专业特色的差异化考试有效融通了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且强化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3 考核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学生、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德育课评价中来。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考核形式多样化和考核内容能力化的必然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中指出“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可见,评价主体绝不应该仅限于德育课教师,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参与评价体系,特别是组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自评和互评。

具体到实施层面来看,辩论、演讲、知识竞赛等考核方式中学生自评与互评效果较好,评判的过程中还能加深印象,二次学习。主观性较强的材料分析、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则需要老师进行事前专门考核培训,确定评阅标准,传输解题思路,经过训练后也能较好地完成互评工作。学生充分参与自评互评,能消除考核神秘感、增强其重视性,体现考核的公平、客观。

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传统做法,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在考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班主任,其它课程教师以及家长等都来参与评价,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公正合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核是整个德育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应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索出既符合新形势下课程、学生要求,又具备现实教学可操作性的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家颐.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改革与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

[2]金华兴.中考政治开放性试题的分类与特点[J].政治课教学,2002(03):35.

[3]宋公志.我是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64.

[4]叶永鹏,许启新.职业院校德育课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39.

[5]罗芳芳.中职德育课考核模式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9(20):11.

[6]教职成[2008]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课堂教学 英语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对人才英语素养要求的提高,英语阅读教学在中职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本文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立足于课本阅读,帮助学生分析文章,抓住文章的脉络,并重视快速泛读训练,在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张扬、喜欢表现、展示自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开展英语阅读比赛、情景剧表演、情景对话等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语言环境中,充当人物角色的学生会积极表现自己,主动阅读。同时,利用课后几分钟或课前几分钟引导学生进行个人阅读或小组阅读比赛,强化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竞争意识。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为此,加强课后查评,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监督,让学生养成勤阅读的习惯。

二、立足于课本进行阅读

英语阅读应从课本的教学入手。中职英语课本起点较低,内容简单易懂,课文有连贯的语言,并有明显的情景、情节、词汇、语法等知识。“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巩固”五步教学法,对理清课文的脉络、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1.在老师的问题情境指引下,学生自己快速阅读课文,积极热烈地讨论、猜测,给出不同的答案。2.从关键词入手对文章主题产生初步了解。3.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仔细阅读每一段落。4.根据上下文去猜测那些使用频率较低的词汇的意思,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理解生词、短语和难句。5.在阅读全文后,可让学生提出几个难懂的句子,全班一起思考、讨论,教师趁此机会讲解一些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文章的含意所在。6.在对课文脉络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式结构进行复述,反复朗读以强化巩固阅读效果。

三、重视快速泛读训练

为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就要培养学生快速泛读的能力。阅读时,要重视题目设问,让学生围绕问题快速阅读并加以解决,因为它是文章的窗口。也要重视首尾两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尾句,因为这些地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句也会出现在其中。还要重视文章的主题句和主旨句,做好总结归纳。

四、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阅读文章的多样化,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和叙述文都要有所涉及,避免单一化,开阔学生的眼界。1.要略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2.分段阅读,找出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了解释义,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动词词组和句子来体现情感;3.寻找每一段的主题句,总结段落大意;4.再细读文章,确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思路。阅读时,可以借鉴语文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事件的起因(why)、经过(what)和结果(how),采用这个策略引导教学,学生按照老师的意图,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分析文章结构。想要读懂文章,就要读懂词汇和语法,这是阅读的基础。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要求学生先根据词根结合前缀、后缀分析单词的释义来猜词,猜不出的要做好备注,然后回过头来从上下文中寻找答案,联系全文的语境推意思,再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来验证。语法分析能帮学生读懂句子,找出时间先后、逻辑顺序,理解文章作者的构思和意图。

五、加强阅读技巧指导

教师要善于画出全文的构图,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认知。其次,并按逻辑顺序,在阅读前预设任务,填写表格。第一遍读后,可能不到一半基础尚可的学生能填完信息表。这时教师再针对每个信息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完成表格。阅读需要多读、多思,掌握阅读的精髓,理解并牢记重要的词汇知识。针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需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计划,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职业教育的要求出发,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阅读教学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优质的幼儿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这给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幼师生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生命,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从理论上讲,幼儿园教师职业应该被视为专门职业。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要求教师以“儿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行动的原则;要求教师能“专业自主”。然而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期望低,根本不能像医生、工程师那样享有社会声誉和地位。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传递者”的这样一种角色定位,限制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降低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1、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问题及原因

1.1基础文化素养较低,制约专业成长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多是初中毕业后经过三年中职学习直接就业的中专生。近年一些学生因考大学希望渺茫,上高中吃力的情况下才选择幼师,使得幼儿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上出现了学习习惯差,自制力薄弱,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问题。有的学生,除了艺体类的课程,对语数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幼师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他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多年来,在中职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 ,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 ,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 ,除了唱、弹、跳、画之外 ,还包括说、写、字、操、编、做等,涉及到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 ,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当扭转“艺术化”的倾向 ,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 “技工型” 培养模式。

1.3中职幼师生专业发展目标的缺乏。幼师生从入校之日起,即确定了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但随着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改变,尤其从初中的老师喂养式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放养式自主学习,许多幼师生进校后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这些问题延续到职后就是将自身发展视为管理层的任务,这样的状态必然影响他们投入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无论职前职后幼师生哪种缺乏学习动力情况,都是属于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依据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结果在中职学习阶段影响了幼师生基础知识、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在就职阶段影响了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投入,都不利于个人专业成长。

2、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2.1不断地专业化学习。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活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需求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改革中,教师的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为儿童一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师生在中职阶段就应该树立这个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理念。

2.2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中职幼师只有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方面的素养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恒久的动力。

有些人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后规划,这有失偏颇。对幼师生来说职前规划也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中职幼师生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中职幼师专业或幼师学校学习,年龄普遍偏小,作为未成年人尚有很大的身心发展或学业发展空间。所以与一般中职生不同的是,幼师生自我完善、自我定位的任务更重要,必须重点设计好学业阶段的路程,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做到在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进步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师生要将职前规划与职后规划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做好职前规划。

2.3调整中职幼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首先,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艺术技能训练,避免艺术技能类课程的过分细化。其次,通过设立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幼儿教师的一技之长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三 ,应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 “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作、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第四,要切实加强艺术教学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学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幼师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忽视一位学生的成长就可能影响一批幼儿的发展。而作为幼师师资的培育者,必须要认识到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致力于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工作,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幼师生教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