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21:34: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言文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此,提供毕业时,参考文献的范例一则,部分内容如下:
[1]吴普红.高中文言文的文化功能[J].中国民族教育,2011(01)
[2]刘磊.“古文字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代秀琴.高中文言文教学初探[J].成功(教育),2011(04)
[4]杨秀丽正视存在问题,寻求解决策略——简要论述如何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5]张秋.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论高中文言文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
[6]钱国利.高中文言文词语归纳教学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7]梁玉敏,杜刚.关注人文精神构建完满人格——解析人教社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特色[J].语文学刊,2011(06)
[8]林玲.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J].成才之路,2011(21)
[9]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10]《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试题分析》[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1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 版
[12]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2008 年 11 月
[13]杜萍,张道荣.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5)[14]丁念金.论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保障体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5)
[15]包玉红.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自身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3)[16]孙叶飞.大众文化的人文关怀[J].理论导刊,2010(02)
[17]具春林.中学语文泛文学现象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18]薛凡平.浅谈文言文教学[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8(04)
[19]柯群英.有关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想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2)
[20]齐世涛.文言文教学刍议[J].中国培训,2010(06)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策略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诵读法
即熟读和背诵的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出师表》时,要抓住诸葛亮由谈论形势到三条治国方针的提出,由叙述21年来的经历到“出师”战略目标的提出,由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到全篇主旨的点明这条行文线索,做到灵活记诵。
二、讲解法
讲解法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可以先有学生预习课文,参看注解,查工具书,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试着自行讲解。也可以在预习之前,教师先把课文范读一遍,并对难懂的词语,句式作些解释,然后再让学生经过预习,逐句讲解,如有错误,教师及时订正。还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将课文译出来,教师有重点地提问某些词语的意义,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无法解答的,由教师讲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约了时间。
三、讲析法
即“用讲述分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紧棵扣课文的字词句来进行。可以侧重于课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要因体裁的不同而重点不同。议论文着重在篇章结构,论点论据;人物传记着重在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的散文,着重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对同一体裁的课文,重点也有所不同。
四、评点法
即对古诗文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品评点示。评,主要用在层次段落间,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作简明扼要的评析;点,主要用在字词句间,就其精妙与疑难之处作出启发和提示。要评得中肯,点得准确。
例如,在讲《登鹳雀楼》一诗时,对其中的“依”,“穷”二字要点,对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雄浑开阔,激越昂扬的格调要评。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全诗的意境。
五、自学练习法
(1)查注自读。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预习阶段和较浅显的课文的学习。
(2)试讲回讲。试讲是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尝性地讲解课文。
(3)文意猜读。文意猜读法是学生在文言文的自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对新知识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测从而明确文意的一种方法。例如从词的结构去猜: “暮而果大亡其财”(《寓言三则智子疑邻》)“果”,“大”,“财”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一致,可运用猜读法猜出:“果”――果然,“大”――极大,“财”――财物。
六、比较法
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译成“用箕畚”,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多字一义现象,“曩与吾祖居者”、“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两句中“曩”与“向”均是“从前”之意。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
七、归纳法
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叙为议设,议由叙生,议是核心,大都是卒章见志。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在学习论领域,自主学习被看成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论领域,自主学习则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还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关于自主学习的探索,多以此为切入点。这里评议的两篇语文教育硕士论文,其探讨的自主学习也局限于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的范畴。
一、自主学习是有支架的学习
【评议文章】周爱英:《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研究》,鲁东大学2012硕士论文。
【内容提要】从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了高中文言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并以案例为载体尝试探索了这种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特别对实施前提、实施过程以及实施后的反思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何为支架?通常来说,“支架”是指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的一种概念框架。建构主义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概念框架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按照学生认知能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它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如果所谓的“教”指的是学生在有教师指导下的学习,那么“不教”就是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教”和“不教”是学生学习的两种状态,为帮助学生从“教”到“不教”的飞跃,教师需要适时提供适当的“支架”。换而言之,在教学论领域中,自主学习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来界定的,其“自主”是有限度的“自主”,是一种教师指导下的支架式学习。这一点我们通过对周爱英《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研究》的评析来获得比较明确的认识。
《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一文共有五章,其中核心的部分是第三和第四章。第三章主要介绍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作者先明确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其作用,然后分“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种课堂教学形式介绍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第四章系统阐述了自主、合作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提和实施过程。作者先论述了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实施的前提是科学分组,激发兴趣,消除畏惧心理,同时要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及要精心编写导学学案;其次论述了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式学习实施过程,关键是强化自主学习,课堂上要创设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培养合作习惯;最后,提出要通过个性化辅导来为自主、合作学习助力。
这里我们注意到,作者在讨论所谓“自主、合作文言文学习模式”时,特别强调了实施的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其实就是些“支架”。如谈到激发兴趣,作者分析了几种重要的教学支架:有冲击力的导语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对课文所指涉的政治、经济、思想和风俗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丰富教学内容,克服学生厌倦心理;教师的评价激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认知内驱力。这里特别有必要一提的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特意编写的导学案。
正如作者所述,“导学案”与“教案”不同,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一套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案。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的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和课后拓展案,实际上是教师在不同环节上为帮助学生学习而设计的“支架”。
“课前预习案”是针对“课前延伸”这一环节而设计的支架,说到底是帮助学生预习用的。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作者介绍、背景介绍、正音正句、文本整体感知等方面的内容。“课前预习案”总是提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接触文本的同时就能明白学习重难点,扫除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字音、断句、典故等内容)。“课内探究案”是针对“课内探究”环节而设计的支架,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点,落实文本关键语段的理解和对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小结。在“课内探究案”的后面,一般还有个“巩固检测”的环节,主要是针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和易混点,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巩固检测。巩固检测形式多样,可以是背诵、默写等形式,也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主要用来检查学生的当堂掌握情况。“课后拓展案”则针对“课后提升”环节设计的支架。主要是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近、文体相似的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或对文本的赏析性文章,进行类文拓展阅读或训练。通过这种拓展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目前,学案导学的学习模式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认为它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但遗憾的是,周爱英《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一文在讨论“自主学习”论题时几乎没有关注到导学案在教师由“扶”到“放”,学生学习由“被安排”到“自主安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导学案”的特征把握还不够准确,对编写主体和编写内容认识上还不到位。
真正能在“教”和“不教”之间起到支架作用的导学案,其编写主体不能永远是教师,也就是说教师要学会逐渐“放权”,让学生参与甚至自主编写导学案;其次,要把“导学过程”作为导学案最核心的部分来编写。学生首先要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然后才去关注学习的基本步骤和程序。也就是说,导学过程首先要告知“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把学习内容细化为在学习活动中的系列问题,把“学习方式”细化为学习活动中具体可执行程序(包括学习指令或指导语言)。从导学案的基本结构来看,纵向上,把学习内容及问题概括为问题线索,把学习方式及程序概括为“学法线”,这两条线是并行而又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必须清晰地理出这两条线索;横向上,分出若干学习环节,学习环节分解成若干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分解成若干学习程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奔向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是有反思的学习
【评议文章】邓丰华:《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2硕士论文。
【内容提要】以自主学习理论、阅读学相关理论等为依据,从改进学习方式、强化“自主学习”的角度切入,对如何优化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展开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方面尝试总结了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组织学生进行现当代散文自主学习的基本流程。
教学论领域的自主学习不仅仅是有支架的学习,而且也是有反思的学习。“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元认知是人们关于自身认知过程、结果或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材料、信息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个因素。用元认知的理论来描述,“反思”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应当成为其中的必要环节,同时,学生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要深究自主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邓丰华《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一文,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阐述中,对于“反思”的价值有较充分的认识。
《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共分三章,其中第三章是主体部分,论述了现当代散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策略、流程,并以作者自己讲授《老王》一课的教学为案例,开展了案例分析与讨论。我们注意到,作者在自主学习策略阐述中非常强调评价的意义。他认为“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是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评价与教学一体化能够给学生和教师及时提供反馈,对于自主学习的效果有极大的影响”。他提出,在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评价应该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优秀预习作业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加以评价,可以通过检测学生诵读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对文本的自读感受能力,可以通过全班交流阅读方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不是只用一个统一的结论来衡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高下,而是重点评价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现出来的思维过程,如学生在自读文本时他是从哪些层面、角度展开的,这些层面、角度是否全面,整个过程他运用了哪些技巧、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是否合适,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经验,改进学习的方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引起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认为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客观地认识自我,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关系,从而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规避盲目学习,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和前文思路相同,《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一文也强调通过学案指导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学案也分预习学案、课上学案和课后学案,每类学案的内容也基本相同。但在学案中,作者有意识细化了评价的内容。比如,在课上学案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预习内容的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生字词的注音释义,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简述,释题等;还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引导学生重视从整体上把握现当代散文的感情基调、梳理行文脉络的意识,培养整体感知能力。这实际上是对预习效果和预习能力的评价。在课上学案的第三个环节是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和本节课上掌握到的学习方法,阐述自己对文本的再认识,提出自己新产生的困惑等等。这实际上是对课堂学习效果和听课情况的评价。至于课后学案,完全就是对课内学习情况的评价和课外学习内容的拓展。学习的最终目的终究是运用,能否学以致用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指征。作者提出,教师应在课后学案中补充迁移运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是有独特认知模型的:
首先,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里包括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其次,学生自我评判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善。如果是,反思活动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包括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探索、深化延拓等;如果不是,就进入察觉问题阶段。接下来,学生通过分析、假设等方法界定问题。再通过搜索、探究等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采用的策略是否正确。如果是,就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如果不是,则进入再反省阶段,开始新的周期。由这个认知模型可见,反思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相对周期之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元认知渗透于全过程,这些正是常规学习所缺乏的。
如果对《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一文中有关学习评价的内容进行一下提炼,我们肯定能够看到反思认知模型的一些影子,这说明作者对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心理过程是有较深入认识的。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出某些不足,比如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关注度远高于学习方法或策略,对学习方法或策略的反思又往往缺乏完整的认知过程,不能很好促进学生对有效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总结和提炼。
[内容]
我曾上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公开课,从《庖丁解牛》入手研究文言文课外自读篇目的教学法,课后反映较好。下面是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及有关问题。
一、教学设计:
1.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读《庖丁解牛》,必须做到: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达到可以较流畅的诵读要求;勾出“自读提示”及课文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主旨、好句好段等内容;记下疑难问题。
2.通过课堂(45分钟)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并指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具体步骤为:①诵读正音。指定一个大组听其他三个大组诵读课文,指出错误,教师同时也给予诵读指导,然后再读。②教师提问抽查自读勾书的情况,对认识混淆、理解错误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发动全班学生讨论,从中寻找正确答案。③质疑辨析。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记下的问题提出来让全体同学思考讨论,尽量联系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寻求其中的联系,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点拨、总结。④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针对文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以“‘道’与‘技’”为正标题,对副标题“谈……”进行补充,设计议论文的开头。
二、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进行文言文教学硬是要逐字逐句地串讲,学生也习惯于依赖老师,不敢也不能够自己阅读文言文,教材所编配的文言自读篇目常常不能发挥“自读”的作用。因此,在接到公开课任务后,我选择了课外自读篇目《庖丁解牛》,力图体现出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在布置自读任务时没有提出特别高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做书面作业等,只要求他们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同时适当地勾画,记下问题。与读懂大意比较起来,“达到较流畅的诵读”这个要求可能相应要高一些,因为读一遍二遍是绝对不行的。提出这个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领略其神韵。我始终相信适当的勾画圈点和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途径。
学生课外自读老师是看不见的,要掌握学生自读的情况,解决其疑难问题,则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既然是检查自读,当然就必须体现自读,不能搞成“讲读”,因此我采取了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这个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你很难预测学生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说,这样的处理的确把“自读”二字落到了实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自读的一般方法。
三、这堂课的特点:
1.活而不乱。这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活动为主,由于任务明确、程序清楚、引导恰当,一直进行得活跃而有序,虽然有37人次发言(有关领导统计),但一点也不凌乱。
2.时有。由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始终主动参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例如,“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中的“三年”是不是正好三年?又如,“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与同一个单元《荷丈人》中“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中的“道”、《五蠹》中“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中的“道”一样吗?这些问题激起更多的学生参与争论,气氛热烈,不时形成。
3.真实自然。这堂课事先没有“排练”,也没有限制学生的发言,因此既展示了学生自学的真实情况,也暴露了教师个别不足之处。
本学年我接任的是初三两个普通班的语文,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一般,学习习惯也比较差,上课常开小差,不太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但也有少数学生情况较好。学习心理方面,有1/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1/2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平时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不愿付出劳动,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尚有十多个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需要老师再三跟进才能勉强完成作业。
针对这样的学生,我采用分层教学法,取得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效,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思。就拿复习古诗文来说吧,我每天规定学生背两首古诗词,第二天进行默写,A层学生完全能默写,而B层学生不能完全写好,我就让A层学生帮助他们当天默写好。对于那些爱偷懒的C层学生,我再用一点课后时间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表扬、鼓励他们,只要他们能默写出来,我第二天也在班里表扬他们,这样他们背书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二、针对题型,有的放矢
语文是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极为广泛、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复习时要知道试卷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涉及哪几个相关知识点,做到“胸有成竹”,使知识系统完备,力求达到“面面俱到”,即知识全面、落实。如“正确拼写汉字”与“正确书写汉字”这两个考点,考核的是常用而且平时比较容易写错的字词。“默写名篇名句”考核的是第一至六册中的古诗文。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考查,其实质是考查课本中出现过的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文言中的迁移运用能力。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复习效率。
三、注重实际,突出重点
现代文阅读材料多选自课外的时文,应考复习应注意各类文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记叙文侧重事件的记叙,体验的描述,因此应准确掌握记叙的要素、顺序,记叙中抒情、议论、描写的作用等。议论文关注品行励志、时政热点,学生应当能区别议论文的观点与材料、论点与论据的不同,发现两者的联系,了解基本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往往以环保、科技为重点,学生必须掌握说明的方法、顺序,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的特点,还要熟练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写作是不少考生的难点,突破这一难点,我认为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题、点题。考生在进行针对性训练时,首先是作文的常规知识的回忆,例如审题、立意等。教师要教授一些写作技巧方法,如开头、结尾的方法,考场上作文的应急技巧等实用的内容,并针对这些题型有目的地加强训练。
四、精讲精练,归纳总结
精讲是针对复习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突出重点,分解难点,讲知识结构系统,讲关键,讲规律,讲思路,讲技巧,讲方法。用较少的时间覆盖尽可能多的知识,由“点”到“面”,纵横交错,大幅度进行串联,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内在联系,从而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关键词]多层次教学法;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互动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从文学历史理论知识、文学理解分析以及实践感知三个层面进行授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固态性与动态性结合的特点。基于此背景,教师在围绕当代文学课讲述时,可以借助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兴趣和培养目标结合点的有效挖掘,之后可以按照随机原则布置相关小题目,让学生参与到积极发言过程中,提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一改以往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同时,除了需要注重课上学习外,学生课后的自学活动也需要给予重视。第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记笔记,从而在丰富的积累中带动自身鉴赏能力的提升。第二,对于半期考核论文要严格、认真对待,从而使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自身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能得到同步提升。课程教学开展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持续提升其技能水平,而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则是其步入技能培养的牢固基础。当代文学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现代文化生活的关注,包括学生在生活中参与的语文活动、语文实践联系等;要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现当代文学成果融会到实践生活中去,实现当代文学服务现代生活的最终目标;要深入挖掘当代文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等,并从中不断探寻学科发展的不足与缺陷;全面研究语文生活的各种要素,实现对各种要素内部与外部情况的有效掌控,包括现行制度、历史形成等;随时关注先进技术、理念等的发展,并将这些理论与工具等运用到语文生活中,满足人们对语文生活的现展需求[1]。
二、多层次教学法的本质
多层次教学法的本质是丰富的,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时,教师便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课堂上多层次活动开展得更加生动、有效。生活化教学可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实现对智能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高效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智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层次教学法的课堂活动设计多是依据不同层次需要而形成的。一个话题一经展开,每个学生便会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完成自己特定的任务。这种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不仅使各层次学生知识能力的应用更趋综合化,更使他们潜在的不同智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利用多层次教学以阅读促教学,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教师可以将师生阅读活动的开展作为主要侧重点和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导向和主要目标,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学习过程积累的文学历史知识为载体实现对当代文学多样化的文学现象予以清晰的认知。脱离阅读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将自身置身于文学文本和教材当中,进而达到提升其审美感悟能力的最终目的。
三、多层次教学法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中的运用
(一)提倡多层次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下,强化学校综合教学规划,实现教学质量的高效率提升,做好课程前期准备工作,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全面提升课堂实践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紧抓课程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教学综合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立足点,尤其是现当代文学课程本就是一项考验教师基本功的课程,包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实践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等,所以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基本功,树立正确的现代文学教育理念。同时,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师培训活动,如普通话培训活动、课程软件制作讲座等,使教师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教学中要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功培训要求与标准,对教师定期进行督促与管理,施行分层次、分项目训练,确保教师能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多层次教学设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基本功与综合教学能力。
(二)利用多层次教学法在课堂进行分析和训练
分析和训练是教学的支撑,能确保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但当前在实践教学中通常是每节课都进行新文章的讲解,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主要包含语言学层面、文学层面以及课程交流等层面,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确保教学的灵活性,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将课程规划设计成阶段讲或章节讲。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标准划分成十六个或二十个对应课时进行授课,那么就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让学生充分掌握课程内容。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下,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授课内容的重点信息标注,实现重点突出、非重点辅教学,尤其是针对现代文学教学的重点即文言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为取得高分而疲于应付,无法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教学内容,引入典故、音频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复习规整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但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各项优化措施的可行性,确保各项优化措施立足于实际,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
(三)加快“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用的这种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却忽视了学生个体作为人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意志、习惯、爱好,也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或认知或身心方面的差异。很显然过去那种“以教师的教来规定学生的学”的做法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多层次教学法尝试了对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它变重教师、重教学、重知识点训练为重学生、重学法、重能力的发展。以《现代文学》这门课为例,从师生两个角度来讲都较为困难,脱离了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没有以学生需求为立足等都不能使教学活动收获良好的效果,所以要将学生需求和教师教学充分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穿插一些网络较为热门的话题、现代文学语本体研究现状等来开展教学活动。又如在学习《诗经》《离骚》等的过程中,可以从其中体会出文章时代背景下的兴衰以及个人悲欢等多种情感;在阅读《赤壁赋》和《荆轲刺秦王》时,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物鲜明的性格以及人生轨迹;《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和《飞向太空的旅程》等文章,可以直接反映出人类对科学真理的不断追求;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还可以汲取先人优秀的智慧,从而为我们人生道路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每次教学活动开展前,笔者都会向学生讲述有关预言家的故事,在讲课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给学生做语言间的对比。每节课都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感、需求、心理来确定活动设计和课堂管理的。从教师层面分析,学生学习成绩便是学校行政对其评定的砝码。从学生层面分析,应试教育的最终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唯一基准,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而多层次教学法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运用不同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检测,从根本上确保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生活状况以及心理状态等的全面把控,提高了教师通过一次测评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成效的概率,也为教师利用这些检测结果来进行自我教学方式、内容等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支持[2]。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所制定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有差异的。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手段、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在实践教学改革优化中要始终遵循必要的原则:只要学生本层次内学有所进,我们对他的评定便是积极的、鼓励性的;只要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我们对他的评价便是动态的、发展的,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由于工作竞争激烈,为了满足社会的生产力,不得不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工作的步伐就加快了,为了不影响正常的秩序,这时就得提出一种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老师新阶段工作计划参照文本,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语文老师新阶段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__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
3、立足教情学情,和其他学科通力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学科培尖推中补差,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二、学情教情:
本届初三学生基础不怎么扎实,一部分学生认识肤浅,重理轻文,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学科成绩差;一部分学生不注重学科知识积累,知识面窄,思维呆板,学法单一,学科成绩滞步不前;一部分学生学业底子不错,但学习习惯不好,作业不耐心,读书缺乏思考,敷衍了事,盲目自信。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看来,优秀率虽有提高,但仍需要继续奋进。及格人数下降,急需要找对症结,迎头赶上。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课内阅读丢分严重,课内知识巩固差。这种现象的形成应引起本学期的反思和重视。
三、教学内容:
1、本学期新课有三个单元,六篇课文,两个专题,一部名著推荐,四个综合实践活动和诵读欣赏。
每个单元的读书方法指导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2、本学期全面复习分三个阶段:分册复习、专题复习及套题训练。
解读《__中考说明》是前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从课文的学习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
掌握阅读题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掌握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构思模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变换写法;学会读书,懂得鉴赏文学作品方法。
3、情感目标
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的感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中考目标
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优秀率提高20%,及格率达到90%以上。尖子生的总分最次不低于100分。
五、教学设想:
1、宏观上要活
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宗旨,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着眼点,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用性。
2、微观上要实
就是具体到每节语文课,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认真安心读书,深入探讨问题,进行扎实有效的基础训练。
3、重点放在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力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提高语文素养,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教学措施
1、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语文个体差异大,分析摸透学情,分层次进行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2、分析历年中考试题,研读《中考说明》,摸清考题导向。
追踪中考考点趋向。辅导资料精心筛选。
3、采用“整体规划教学法”,“单元训练法”,“重点、难点错题回测法”进行基础夯实。
4、抓好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训练,尽心设计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名著导读训练,重视语文知识的全面积累。
5、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描绘身边事物的习惯,根据课文特点安排一些小练笔,引导学生训练合适于自己的一种作文风格,定期推荐一些美文佳句、名言警句。
6、以课文教学为阵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多交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表达技巧。
课内阅读训练和课外阅读训练相结合,总结出一些规律供学生参考使用。
语文老师新阶段工作计划2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成效如何,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如何搞好初三语文教学,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九个多月学有所获,在中考考场上交一份令学生、家长满意的语文答卷,这是摆在初三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为此我对照新课标,冷静反思、深入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的得与失,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估价,进而对整个初三语文教学作出前瞻性的筹划,以便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从而决胜中考。因此,特制定初三语文学年度教学计划。
一、教学管理原则
因刚接本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一切情况不了解,为了使教学工作顺利展开,在教学中我将一边教学一边了解,遵循“抓两头,带中间”的科学方法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及中间生的促进工作,力争使每一位学生有进步,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人教版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我觉得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是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二是建立了具有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的“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新的语文教材编排体系;三是设计了比较完备的助学系统,利教便学;四是坚持了教学内容的质和量的统一,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积极学习“诗意语文”的研究成果,教学中努力探求“诗意语文如何是”的有效教学策略,升华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领会课标内涵,钻究《考试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达到的能力与目标,领会了课程标准的内涵,才能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语文素养等方面的不足;它是开展语文教学要重依据和指导性纲要,教学的理念、情景的创设,互动的教学平台的搭建,都离不开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同时它又是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外在体现;它是中考命题的指思想与基本理念,是中考命题方向的源泉所在。吃透标准才有可吃透语文中考评价的方向、方式、方法,才有可能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考试说明》是课标的具体化和进一步的精细化,它根据课标,结合考试实际,以中考的范围和要求及主要题型示例甚至试卷的长度,难度,各部分大致的分值等都作了十分具体的说明。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让复习能做到低时高效。
3、依据学生实际,探寻语文差异。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估计学生语文能力差异大,有必要研究现阶段学生最缺什么知识与能力,最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语文素养,区分出主要差异与次要差异,有选择、有重点地突破性地分层教学。
4、选好、用好有关资料,追踪中考考点趋向。
领悟了课标的内涵,钻研了《考试说明》,明确了学生最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仅仅是开展本学年教学与复习工作的前提,要真正做到有效教学,高效复习,还需要选好、用好资料,把握中考动态、追踪中考考点趋向。资料的准备,是自己精心筛选,不用外面的资料。根据学生实际自己出一些资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不搞提海战术,下拦河网。
5、精心备课,上好课。
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得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每一节课,老师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并且要择其重点进行教学,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教读课文的学习,自读课文完全放手学生自己学习。
6、重视阅读训练。
阅读是考试的“半壁河山”,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运用到的,最接近人们生活的语文知识。抓好阅读训练,一方面在讲课时认真分析,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总之,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看一些课外书。看了课外文章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词语和名言警句,注意归类收集,如写人的和写物的分开等等;二是体会文章的时代意义、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时代的精神,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文章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反映,从文章内容也可以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阅读文章,一定要求学生能体会出这些内容;三是注意学习各篇的写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内容,而且运用了较好的表达技巧,阅读文章要求学生注意吸取这些好处,以便“迁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语文老师新阶段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将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现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如下计划:
二、工作目标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
2、规范常规教学,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各年级备课组要根据理论学习的内容、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采用集体读和个人读相结合的办法,注意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注意学习、实践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科学规范常规教学,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抓好常规教学。本学期教学常规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语文素质为宗旨,以抓学生的"双基"和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立足点,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坚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学习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仍然是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之一。教研组每位成员应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握教学内容的变化,探讨新教材的新教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师慧杯”竞赛及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投入到课改实验中去,使课改实验真正做到“边实验,边小结,边提高”。
(3)教研组活动的常规要求。教研组活动每二周一次,教研组成员可自主报名参加主持工作,形式多样,并用统一的记录本做好记录,记录时要书写规范、整齐、详实。
(4)抓好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为教师创造自主发展的条件,备课前要组织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认真分析教材,统一认识,并做好讨论记录,然后分工备课,认真修改,直至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5)任课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在教研的基础上积极撰写论文并争取教学或获奖。
(6)加强常规调研,确保减负增效。本学期,教研组将配合学校通过听课、检查教案、作业批改等多种方式,检查常规落实情况。
(7)组织小型多样、讲究实效的研究活动和竞赛活动,组织语文优秀课评比活动。
3、坚持正确导向,对备课组备课环节进行指导和督察。
七年级、抓基础,抓规范,培养能力,教学形式多样。
初三语文老师要注意资料信息的收集、筛选,共同研讨复习工作。争取中考语文成绩再创佳绩。
语文老师新阶段工作计划4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九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一自然之音、二砥砺思想、三游目骋怀、四青春年少、五理想信念、六人物百态,第一单元是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第二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能联系时代谈感受;第四单元是阅读小说,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第五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分析材料,把握论据,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第六单元是阅读古白话小说,把握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并加强了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安排了一个单元,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二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九__班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九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九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尤其是诗歌的朗读,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议论文写作的知识,学习缩写和改写,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养成边读书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九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语文老师新阶段工作计划5一、班情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九一班,从上学年的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两大共性问题:一是审题不细心,二是思维定势不懂变通;这两点也就是以后工作中我需要着重去纠正的学生学习陋习。作为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答案,而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做,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怎么会想到应该这么去做。
再有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参差不齐的状况明显,关键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不是十分自觉,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还有个别学生存在偏科现象,不理语文,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因此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对于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的,需要重点教育和督促。
二、教材分析
近两年我省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还有附加题)。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重难点、关键点
复习重点:
1、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及其运用。
2、文言诗文的默写、理解。
3、现代文阅读的思路及其语言表述。
4、作文中的无话可说。
复习难点:
1、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及其语言表述。
2、作文中的无话可说。
3、复习关键点: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
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近年来,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记诵名句名篇等文化材料对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一种考查综合性较强的命题越来越受命题者青睐。因此,我们在指导复习时不但要求学生能篇篇背诵,字字落实,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
(二)文言文部分。
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拨正方向。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做此类题,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四)作文部分。
当前,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书写能力、作文能力、阅读与欣赏能力下降,原因是有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没有把握好语文课“读与写”的实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一、语文新课标重点强调的要求之一就是重视“读写”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又以“读、写”为重。笔者的体会是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最佳途径就是要求他们做到多读有意义的好作品,多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逐步丰富词汇、掌握文法、领悟语感、提高理解表述能力。可见单纯地强迫学生跳入“题海”多重练习,来寻求什么“标准答案”,或靠精确地落实什么段落、词句、语法、层次这类支离破碎的知识等等,并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试想,教小说散文,只讲方法和语言而不谈内容和意境;教议论文只讲表达内容的方法而不谈解决问题的内容,单纯讲方法、讲技巧;甚至作文教学重审题、轻表达等等,这样就造成语文课越来越没文化,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最终必然丧失语文课的自身特色。其实,阅读和欣赏除了欣赏其辞藻的华丽和丰富,更多的是领悟文章的内涵和意境。写作一方面是技巧的运用,更重要的理解深刻的主题和完善内容。由此可见,语文课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运用的基础,也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证明:“读写”能力对于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地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入手,把“读写”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语文教学错误围绕“指挥棒”而忽视“读写”
“小升初”选拔、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导向作用。纵观过去的各种考试,尤其是处于中级阶段的中考内容、方式死板僵化,不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语文素质、读写能力,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一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其理解表达能力未必强。在教学实践中那些教学技能较强的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教学方法,遵循教学规律,开展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不及投身“题海”战的学生。在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录取率的思想引导下,中学语文教学只是身不由己,误入歧途。在教学实践中,已少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大量的练习脱离了语文,失去了语文气息的机械操作、单调重复。所有这些培养的是解题技巧、训练的是熟练的程度,毫无发展价值和创造性。考察不出学生优劣,无法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真实语文水平,不利于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这种“指挥棒”的舞动之下,教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录取率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什么则不教什么,不学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只能掌握语文中文法、技巧、词汇等一些孤立、单调的知识,缺乏表现生活、表情达意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局限。视野不开阔,直接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
三、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强化“读写”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就说明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关键是强化“读写”。首先教师必须研读语文新课标,在教育理念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阵地,也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人文和情感交流的地方,不是单纯的“工具课”和“语言训练思维课”。语文教学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还应做好祖国文化的普及、家庭和社会伦理的教育,使语文生动绚丽、丰富多彩的特点得到极大的发挥。要树立大语文观、素质教育观,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耐生寻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应努力倡导并组织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仍然要传承旧教学法中“多读,多背,多写,多做”的做法,来提高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师 职业道德 专业特点 教学模式
一、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育不是一门普通的职业,而是一项事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良好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具体到每一门课程,因为任教课程的不同,其教师的职业道德可能不一样,那么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天真与激情。
社会是个大染缸,学校是宁静的港湾,老师带给学生的应该是一切美好的东西。语文老师应该热爱生活,充满渴望,甚至带点不切实际的幻想。老师如果太现实,我们的孩子就会过早地失去天真,变得世故。
同时,语文教师得不断寻求激情。激情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迁,地位的升降而改变。大凡成功的名师,无不怀着对语文教学的满腔热情。从于漪老前辈的语文教育生涯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她倡导的生命教育,还是课堂教学艺术,抑或是她研究的课题,始终离不开一个“情”字,聆听她的报告,观看她上公开课,研读她的文章,都有着满腔的激情和对语文教学的挚爱。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激动的情感,是一种能激发人的潜能的热情。前些日子到一所高复学校参加该校二十年校庆,见到了许多退休之后仍然活跃在教育战线上的老先生。岁月的流逝并未在他们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他们还是如以往那般充满激情,使年轻的我深受感动。走上讲台近十年,初为人师时的兴奋早已消失,面对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单调的教学工作,我越来越感到激情的重要。激情不是刚工作时的单纯热情,也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更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那么语文教师的激情是什么呢?望着眼前的老先生,我突然找到了答案。它是需要以深厚的、全面的基本功为基础,是真实的、由衷的、发自肺腑的自然流露。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激情不是短
暂的、也不是周期性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
二、语文学科专业特点
新课程改革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构建一种新的知识结构,这种新的知识结构不再是“语文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有更高的要求,它主要有三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知识,也就是要博览群书;第二个层面是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是指对本学科了解的广度和深度;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既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里不作展开。
同时,新课程改革更要求语文教师得有突出的教学能力。“能力是我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①,能力总是与一定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是说和写的能力。语文老师有两张脸,一张脸是普通话,另一张脸是粉笔字。现在的年轻老师,普通话是越来越好,而粉笔字却越写越差。这恐怕与电脑的普及,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不无关系。其实在任何时候,朗读和书写都应该是语文老师必备的素养。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都应该是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同时,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字要写得端庄大方,因为教师的板书就是学生最好的字帖。
近些年,大学升格,很多师专变成了师范学院、师范大学。原来的师专生人手一块小黑板,苦练粉笔字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了。有些师范院校甚至取消了书法课。等到糊里糊涂走上讲台,才发现普通话和粉笔字这两张脸是多么重要。所以语文老师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效果最基本的可能还是从这两项着手。老一代名师钱梦龙先生上的语文课,不谈其内容、技巧,单是那行云流水般的板书、那声情并茂的朗读、那风趣优雅的谈吐、那海阔天空般的旁征博引就足以打动每一位听课者,使人如沐春风。
除了朗读与书写,语文教师还应有很强的研究和写作能力。语文老师会写、擅写是分内事。不仅要写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还要写杂感、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语文教师写文章不是为自己添一层油彩,而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和阐释教学生活和人生;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写作,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的桃李效应。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吴老师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豆腐干似的小文章,我们同学对他都很崇拜。久而久之,这种崇拜就化成对语文的热爱,后来自己居然也成了一名语文教师。
三、语文课的教学模式
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一个人,课堂方式可以改变教学。
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于对教与学关系有不同理解,曾产生不同的语文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法重教,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传授――接受模式”;现在的教法重学,形成学生“自学、探究、发现”的模式。记得封疆大臣左宗棠说过这样一句话:“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这句话用到语文教学上,就是说学习的起点要高,要善于向名师学;同时要找准自己的契合点;这样就能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
记得初为人师的三年,我涉猎了许多语文教育家的作品。有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法,黎世法的六因素教学法等。这些来自于实践,形成了理论,又被实践检验了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上讲台的老师来说是最好的模仿对象。所以年轻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模仿名师的上课模式,要善于“择高处立”。
慢慢的,就发现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五花八门的语文教学模式的纷纷涌现,众说纷纭。本世纪初,新的教育思想尚未成熟,语文教学的功能目标还处在争论之时,要确立一个为广大师生都接受的教学模式并不现实。即便要建构一种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的教学模式,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作为个体的语文教师在多次的仰望星空,“择高处立”之后还是要“寻平处坐”,因为语文老师还是要回到大地的。
任教十年,也是不断摸索教学模式的十年,笔者认为,在普通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应提倡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阅读;在小说教学中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的理论,遵循“设问、解读、建构”教学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立足字词句教学;在作文教学的需注重读中学写,由仿到创――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诚然,这样的教学模式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想,有模式总比没模式强。
任何教学模式都只能作为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某种依托和凭借,一个成熟了的优秀语文教师,学习他人经验、借鉴他人模式以博采众长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力求运用模式而不为模式所累。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如果语文老师一直停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只能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是自我成长。”这同样也适合我们的语文教师。只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广泛地博览杂采,深入的教学研究,持续的教学反思,才能够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探索最佳的教学模式,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主导与主体关系,就是教与学二者的角色转变问题。由于新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促使教育者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和教学角色改变,进而达到教学高效精致,要达到40分钟课堂教学高效与精美,首先就是打破传统教法,实现教与学二者的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以往的满堂灌者变为主导者,点拨答疑,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推到教学的前台。
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把任务分解派给学生,有负责整理文中生字词语与解释的,有负责整理文中思路的,有负责翻译的,有负责整理思想及诗歌内容及风格的,有负责归类文中实词与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最后推出两名成员到前台负责讲课。
当然,学生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对于重要的、精美的语段和词句的赏析品味,教师必要的点拨,教师的范读亦不可少。当然,教学的形式可以改变,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真正把语文课上活了,学生每一节课都处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兴奋中,老师也得到了解放,何乐而不为?这不就是很好的语文高效课堂吗?
二、处理好创新与继承关系,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与高效的保证
语文学习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是学不好语文的。
没有创新就是没有生命,就没有发展,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这几年,语文教改中过于追求创新,抛弃了传统。不要了积累,不要了背诵朗读。结果上了十几年学,有的学生竟然背不出几首诗词,认字和写字的能力也大大下降,中小学作文中也是错字连篇,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新课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积累的要求,这就是经过长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后,对传统教学的一些科学的进步的东西再认识,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新课程中加大了对古诗文的和现代精美散文背诵的量,这就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是抓住了母语教学的根本。因此注重背诵是实现高效课堂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背诵的内容不能仅限于课本中限定的篇幅,还要增加一定量的课外内容,最好是加大古诗文的比例,那是经过千百年文化积淀下来最优秀的文学文化精华。多背诵多积累,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得到美的熏陶,提高文学、美学等综合素养。背诵积累得多了,写作能力,理解能力,思想素质就都会具备了。
实施新课改,推行语文高效课堂,不可抛却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科学而有效的手段。这是先辈为我们学习留下的优秀文化财富和先进学习经验,我们应传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三、实施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是实现高效课堂最有效方法之一
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最大的改变就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变,这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已经为广大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现代新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仅凭课本中有限的几首诗来培养起学生对新诗的感情与兴趣,实在是天方夜谭。所以我在教学新诗单元时就根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原则,实施教师引导示范教学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法,达到教学内容丰富高效。在教学中,一般是以一个诗人的作品带出多首诗歌,或者是以某一位诗人带出多位同时代的诗人或相关作品。进行诗歌专题研究学习,每讲一个专题,老师做示范分析讲解,后边就由学生分组合作研究学习相关诗人作品,然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主讲,包括诗人风格、内容、思想、经历、影响等,然后写成小论文。这种学习方式最大化的增加了学习的容量和知识信息,实现了教学的多元化,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和资源共享的效果。
四、“大语文”与“小语文”结合,促使语文教学高效丰富
语文功夫在课外,生活多广,语文多广,生活即语文。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积极开拓语文教学领域,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把“大语文”与“小语文”结合起来,结合文本教学相关内容,将辩论会、演讲赛、诗朗诵、新闻播报、热点评析、课本剧表演等引入课堂,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体现语文教学特点,我在授课时,有意识地穿插与课内有关的古今中外的人与事、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哲学宗教、国际国内新闻大事、政治经济军事动态,社会热点、国家建设与发展等相关内容,使学生既学到课本知识,又了解了国家和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素质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理解,我往采用以课本剧表演形式,让学生要么在学习文本之前自己先阅读有关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理解组合一个小组进行排练表演,演后,我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教学内容探讨讲解,然后由学生表演小组自己点评分析表演得失,或由我来点评,以此加深对文章的内容学习领悟,或者是讲完后由学生自发组织一个小话剧团来进行创作表演,这样进一步来加深课堂内容与知识的学习与感悟,总之以演促学方式,也是一种大语文与小语文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很好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体现语文教学特点。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等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一本道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
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 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 本质 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综合性学习”提法,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创造,而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从历史维度予以观照,有利于认识新课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与特点。
一、萌芽期
在中国,孔子实施的教育就具有综合性。特别是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孔子创立了一套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孔子创立的这种智德、内外、知行合为一体的基本教育理论,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统一,实现了德智体美、知行合一、文化技艺等的完整综合。
孔子的《论语》可以视作最早、最好的综合性学习的教材,该书融合了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治世为官等各个方面,千百年来一直影响和教育着一代一代的国人,甚至影响国外,经久不衰。
隋唐的《千字文》包括识字、伦理道德、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知识。宋代以后的《三字经》包括识字、道德、天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类似的作品还可以列举许多,可以说绝大数古代作品和课程都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想。
在西方,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教学状况一直延续到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最古老的学府已经设有文学、法学、神学、医学等多种知识领域的课程,用以传授综合的文化知识。而且,综合大学的设置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就包含了跨学科综合教育思想。
二、发展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30年代和50年代,产生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知识本位综合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赫尔巴特的“教材联络论”和齐勒在赫尔巴特的逻辑基础上总结出的“教材中心论”,打破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单一学科课程的局面,出现了复合的学科课程。
20世纪初叶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持这一观点的以杜威为代表,他反对传统学科课程将知识割裂的做法,认为儿童的经验应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类综合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儿童的兴趣决定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参与课程的儿童具有共同兴趣,能共同学习;事前需要师生做一定的准备,但不需要严格、机械的计划。
20世纪中叶社会本位的核心课程,第一是核心课程反对学科分立,主张将学科内容统合组织起来,成为学习的核心。强调内容彼此联系,学习更具意义,导致学科的统合核心。第二是强调学校教育的社会角色,学校教育必须协助学生澄清和维持共同的社会价值观,由此形成社会功能和社会需要的核心。早期以齐勒计划和派克计划为代表,他们认为每个时期学生都有学习内容的核心。这里的核心包括社会功能核心和社会问题核心。
前后,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先驱吸收了近代科学的分析方法,开始了语文教育改革和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首先果断地否定了文言文教学,吸收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成果,实施分科教学和班级授课制,将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表面上看是走分科独立之路,实则也是一种教育和教学的综合。但是,在纠正传统语文教育长于综合、忽视分析的倾向时,又出现另一种偏颇,主要是割裂整体的有机联系,机械地分裂教学目标、分割教学内容,分解教学步骤,导致语文教育自身的迷失。矫枉过正,从一个错误走向了另一个错误。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综合课程蓬勃发展时期,先后出现:(1)以人为本的综合课程,它包括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在新辟的课时里进行体验性学习,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协调配合,知识领域和情意领域的有机统一,凸显人文主义精神。(2)英、美等国以科学教育为本的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其本质就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进行交叉研究的一个学术领域,其宗旨与任务是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以传统科学研究为基础,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综合,寻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新的理解。(3)进一步发展的经验本位综合课程,以英国的“非正式教育”为代表。1967年,布劳顿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着该教育的正式实施。从课程来看,其中的“一般学习”和今天所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具有同样意义。主张相近的学科统合成“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展开。从主体性来看,一般学习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学习主题,独立解决问题,老师是支援者。70年代传入美国,被称为“开放学习”。
三、成熟期
21世纪综合课程以作为重要的角色占据了各国课程一席之地,它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课程目标的人间性,课程内容的学际性,课程实施的主体性,课程组织的弹性,课程评价的过程性。①荣维东在《国外综合性学习的新趋势》(《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4B期第7―8页)中指出:学习目标统整化,学习内容课程化(内容融入正规教材,跨学科综合,对课外阅读普遍重视),学习方式探究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学习时空社会化。②
典型代表有:(1)美国提出“问题解决模式”,要求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美国学者奥斯本创造的智力激励法,它以群言堂的形式集思广益、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用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2)日本在1998年改革21世纪初教育内容应有方针咨询报告中,提出在全日本中小学新设的综合性学习中,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将该课程称之为“横断的综合性学习时间”。(3)法国1994年开始进行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增加了类似“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强调多学科综合和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我国台湾即将推广的新课程也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施课改,并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予以准确定位,足以显示对之重视。八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就,现简述如下。
1.探寻渊源类
代表作品及观点:我国学者熊梅在《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将综合性学习溯源至孔子和他的《论语》,以及后来的蒙学识字课本《千字文》和《三字经》。黎锦熙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从其《新著国语教学法》(以下简称《国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书中很多方面都实际存在着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虽然当时并没称为综合性学习:语文学科内容的综合;教材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式上的综合。③《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对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启示》有这样一句引用:“我们学习语文,学校的课堂教学虽然十分重要,却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以外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随时随地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形成都施与强有力的影响,包括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随着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发展,人们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进而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重新认识语文教学。”④
2.内涵认识类
代表作品及观点:陈树民、袁浩《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改的一个创新命题》,史绍典《综合性学习拒绝去语文化》,刘云生《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定位的思考》,孙敬华《论基础教育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任桂平《我国“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综述》,鲁立宗《新课程与综合性学习》,黄桂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林富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取向》,杨馨凤《综合性学习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些立足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在本质的解读和定位观点在课改之初有其重要价值,对于综合性学习实践正确稳步地开展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实践的深入,本质的认识已不再有什么积极意义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论文议论的焦点不外乎“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实践性”,看多了也就腻了。
3.操作实践类
代表作品及观点:任桂平《我国“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综述》,杨曦白《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钱加清《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初步建构》,罗梓盈《开展综合性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聂鸿飞《浅谈人教版教材综合性学习主要特点和实施建议》,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设计》,温立三《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苏建新《语文综合性学习新题展开》,李相瑞《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整合乡土文化资源》,蒋红森《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三个关键》。单看文章题目便知这些文章是思考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这也是最实用的。任桂平在《我国“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综述》中,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将综合性学习分四种类型:(1)学科综合型。是以语文教材的单元或者题材为中心,有其他相关内容相配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2)观察实验型。综合性学习的体验性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学生经常从事一些实地的观察、实验等活动。(3)专题活动型。是以专题为纽带,把学生语文知识积累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围绕专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4)课题研究型。是以现代社会问题为基础,超越学科框架而组织起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⑤杨曦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一文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教学模式分四步实施: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第二步选择好教学案例,第三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第四步组织教学活动。虽然简单粗糙一点,但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综合性学习课不是两节作文课。它是融口语交际、作文于一体,听说读写全部涉及的综合课。同时它也是时间要求较多的一种课型,可能一个活动需五六个课时。⑥以上观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4.批判反思类
代表作品及观点:蔡灏淳《对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的思考》,黄铮《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误区》,陶明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王永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毋庸置疑,一线语文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还是敬而远之,教学现状堪忧。这些内容的教学比较难操作,深层次原因是没有简便易行的模式模仿。理论文章很多,又有多少能用于实战,且易学易操作呢?教学问题没解决,考试又追上来,苦不堪言是学生。摘取几个观点来具体分析:陶明华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文写道: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中,教师认为能够经常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小学老师有39.3%,初中老师有26.1%;仅8.9%的学生认为经常开展,然而综合性学习虽然已经起步,但远没有步入正常。初中教师有47.8%对自己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满意;小学教师比例更大,占到了57.1%。学生对教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满意程度也超过了一半,达51.5%。这些均表明新课程虽然在农村教育已走过了三个年头,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甚至偏离了编者的初衷。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的教学占到了57.50%,真正以学生为主、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仅占24.90%。这里既表明了教师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认识理解存在误区,又说明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新课程观念还比较落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农村学校的条件制约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也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耽误时间、影响成绩。
限于自己的认识和能力,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所作的评论较为浅显,希望能抛砖引玉,相互交流。
注释:
①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9.
②荣维东.国外综合性学习的新趋势[J].语文教学通讯,2008,(4B):7-8.
③安瑞美,曹洪顺.试述黎锦熙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思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VOL.22,3.
④黄铮.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对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VOL.20,1.
⑤任桂平.我国“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青海师专学报,2006,(1):75.
⑥杨曦白.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吕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素养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
[2]黄铮.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对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VOL.20,1.
[3]安瑞美,曹洪顺.试述黎锦熙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思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VOL.22,3.
[4]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