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2 09:2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硕士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为单独成页,置于正文后面。内容包括:①概述所引文献的主要内容,②所引的观点是什么,③引文者的观点是什么,④所引的观点对所引者有何帮助。
一、 如何突出文学硕士毕业论文的学术性
硕士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的门类,学术论文则是最为常见的学术文体。学术论文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凭借,是反映学术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的工具。可以说,“学术性”是学术论文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也是学术论文区别于其他应用性文章特别是一般理论文章的本质特征之一。而从以往电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情况来看,恰恰经常在学术性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这里专门强调一下学术论文的学术性问题。
要使学术论文的学术性得到突出,必须在从选题到行文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所注意,而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则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安排上多下功夫。
首先,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注重学科意义。学术性是学术论文之本,而课题具有学科意义,又是使学术论文具有学术性的基础。每个学科都有每个学科的历史,每个学科也都有每个学科的体系,选题时要认真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充分考虑课题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免把毫无研究价值的问题选作论文题目。
一般来说,要使研究课题具有学科意义,至少有这样两类问题是不宜选取的:一是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问题。学术研究是一项探索性活动,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生命。虽然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独创性的要求,通常不像对专门用于学术交流的交流论文那么高,但毕业论文也毕竟不同于平时作业,应当写出一定的新意,如果研究的问题已有通说定论,自己的论文只是已有研究成果的简单归纳或梳理,研究或写作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需要说明的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还有可能作为学士学位论文提出,而学位论文则应当包含新的研究成果,应当具有独创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明确指出,学位论文是指“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面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严格地说,所谓的独创性,是指论文的观点是新的学术见解,是与众不同或前所未有的看法。当然,拿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见解并非易事,因此,如果能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或者能以新的认证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对已有的理论观点加以阐释,论文也应当算是带有学术创新特点的。一是缺乏理论色彩的常识问题。学术论文所反映的不是一般的现象和过程,也不是浅显的经验法则,而是对研究对象的理论认识。问题本身不具备任何理论探讨价值,是难以对其形成理论认识的,因而是不能作为学术论文的论题的。文章所探讨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学术问题,对问题的认识能够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学术论文才有可能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其次,内容的表述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含量。撰写毕业论文既是一项科研活动,同时也是学习过程的一个步骤,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促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总结学习成果,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也正因为如此,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要求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而不应脱离自己的专业范围。同时,与纯粹的交流论文相比,毕业论文的知识含量较大,其中不仅要写入自己的研究成果,还要有背景知识的描述和评介,以便充分反映自己对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
论文摘要:引导毕业季潮流,部分同学被骗取定金
论文关键词: 毕业季潮流 骗取定金
每年的三四五月份,毕业季在各大高校是一个敏感词,这不仅是因为本科大四和硕士研三的学子们大学最后的一段美好时光,更多的是令人头疼的毕业论文。由此本科硕士毕业引导了毕业季的潮流。
论文不会写,实习忙来不及写作论文,论文重复率太高不会改,这是学子们选择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网络是虚拟的,许多选择此类服务的人都有过被骗的经历。案例一:2016年3月17日,某某报警称网上找人文章被骗1200元,对方以先交定金的方式骗取金钱。案例二:2016年4月25日,吉林大学文学院的一同学报警称接到一个自称是论文老师的电话,毕业论文以帮其改论文重复率为理由,骗其向对方银行账户、支付宝汇款。
小编最后提醒同学们,在选择时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网络是虚拟的,被骗后很难在法律上维权。此行业的正规机构和非正规机构都需要先收定金。但是在付定金之前一定要全面分析。目前长期位居各大搜索引擎首页的网站平台都是有资质而且资金雄厚的,这类平台安全,可以预付定金,只不过事先需要交代清楚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而隐藏于QQ群里的个人,希望同学们慎之,这类几乎都是骗局,千万不要预付定金。
【关键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口语水平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103-03
一、调查背景
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在我国很受重视。但是,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高校教师对学历要求的日趋博士化,大量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毕业后无法进入高校从教的现实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省内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入高校的比率仅为21.7%,这也意味着大批毕业生走上社会之后将脱离科研环境,面临就业选择的日趋多样化,包括从事有关外交、经济、贸易、法律、广告、新闻等行业。如果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整体上跟不上一般非专业的学习者,该专业便失去了它最根本的优势。为了进一步了解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的真实情况、社会就业岗位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口语能力的现实要求、现行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大纲是否符合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本科研小组对所抽取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用人单位、已毕业在职的硕士毕业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三个群体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
二、调查方法及分析
分别针对浙江省内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用人单位、已毕业在职硕士毕业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三个群体设计和发放问卷。问卷形式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让受测者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并以主观题形式为辅,给予更大的表述意见的自由度。
(一)用人单位
向浙江省20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填写问卷的20家单位在近3年内招收过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 这些单位包括高校与科研机构3家,集体与私营企业6家,机关1家, 国有企业2家,“三资”企业5家, 其他事业单位3家。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湖州等大中型城市,这也与现在城市具备更多研究生学历的就业岗位有关。填写问卷的大多为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本身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和相应的判断能力。问卷的反馈如各表所示。
问题1:贵单位对英语专业硕士毕业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有何要求?(可多选)
问题2:贵单位招聘时进行何种语言能力测试?(单选)
问题3:贵单位录用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是否经常需要使用英语口语的表达?(单选)
问题4:请对贵单位最近3年录用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英语水平的不足之处给予评价。对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内容比较丰富,总结出来有几条主要信息:(1)英语口头交流能力未达到期望值,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遇到口头交流障碍。其中18家提到这一点,其中15家认为他们该方面能力有所欠缺,7家认为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能力有所提高。(2)其中有11家提到翻译能力问题,5家认为他们在口译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2家提到在笔译能力方面不尽如人意。(3)9家提到他们对专业用途英语方面的知识欠缺较为,仍需要通过培训及长期的工作和学习提高。(4)5家提到一些具有专业性的英语能力,如专业英语写作以及用英语做专业的presentation等能力不足,难以达到公司要求。
(二)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
针对这一群体发放问卷共50份。被调查者有高校教师、企业员工、各类事业单位员工等,他们毕业于省内省外的9所院校的英语专业,至少毕业两年及两年以上,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及阅历。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选择了10名调查者进行预测(pilot study),根据预测情况对问卷设计的题目和形式进行再次修改,最终形成所采用的问卷。
问题1:你认为英语口语能力对你目前工作影响如何?(单选)
问题2:你认为在现在工作中哪方面的英语能力表现比较薄弱?(可复选)
问题3:你如何评价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观题)。本题为自由发挥的主观题,通过概括主要总结为以下3点,以下顺序以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1)38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较少接触英语,因此英语各方面的能力有所退化。29位提到口语能力大幅下降。(2)31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今后职业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没有目的性。26位提到在就业过程中除了硕士学历,在能力方面缺乏优势。(3)18位提到研究生阶段自己的学术研究处于被动状态,更热衷于从事兼职等社会活动。(4)15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较为抽象,学习较为被动与茫然。
(三)英语专业在校研究生
我们选择了浙江省内5所高校的共450名在校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生进行调查,为了保证统计的方便性与研究的可比性,每所学校分别发放问卷90份,一、二、三年级每年级30份问卷。测试结果如各表所示。
问题1:你认为的英语口语水平相比本科阶段如何?(单选)
问题2:你是否在说英语时常常觉得自己口语能力匮乏?(单选)
问题3:你是否经常有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单选)
问题4:当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是否以英语教授?(单选)
问题5:目前的研究论文(除毕业论文)是否以英文写作?(单选)
问题6:你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期望是?通过总结归纳,在校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以下顺序以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1)希望通过对英语语言的深入研究,能更好地运用英语,为今后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希望硕士研究生的文凭能在今后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优势。(3)希望能学习到与自己今后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用途英语,做到学以致用。(4)希望培养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为进一步扩展研究能力做好铺垫。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见,用人单位在招聘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时, 对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是普遍存在的, 对包括口语在内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期望值更高。85%的单位还采用在面试阶段对研究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用人单位将代表口语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的证书作为评价标准;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口语能力难以达到多数单位的期望,但其中7家表示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能力有所提高,说明高频率的练习和使用是提高口语的唯一途径,其余不足之处还包括对英语专门用途方面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匮乏。
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是联系学校与社会工作岗位的纽带,对本专业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有发言权。在毕业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工作中需要接触英语。调查中发现,94%的调查对象表示英语口语在工作中的作用很大或较大;同时却有90%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口语能力方面较为薄弱,这是一对矛盾。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评价结果显示,76%的调查者关注到自身的口语水平无法跟上工作需求,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无太大帮助。由此可以看出,当今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口语的实际能力与社会对他们在该方面能力的需求存在差距。
上述调查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外部环境: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深入,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浙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地区,对复合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更是旺盛。而其中英语口语能力是多个行业所需要的一项基本语言技能,包括以学术成果作为评估重点的高校,口语依然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技能,是进入高校前面试和试讲中必过的一道关卡。同时这也是在英语教育普及化的形势下英语专业在英语能力上优胜非英语专业的方面。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空前感受到来自本科生毕业生、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以及来自扩招背景下的压力。作为社会认可的英语专业四级与八级证书是英语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大护身符,但随着其普遍性的增加,已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参考标准。对于硕士学历的毕业生而言,这不再是自身优势的体现。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标,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提出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但是,对于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依然受制于单一学术能力的培养的瓶颈。这种压力已经传导到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与教学上,我们无法再视而不见。
对在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6%的在读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相比本科阶段呈退化趋势。其中一、二、三年级选择“稍有退步”和“退步很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一、二、三年级在感觉口语能力的匮乏一题中选择“经常”项的人数同样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从内因上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了专四、专八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后就没有再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英语学习,再加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缺乏考试的压力,也就失去了练习英语口语的动力。如调查结果所显示,78.44%的学生反映研究生培养课程较少或几乎没有使用英语教授;76.88%的学生反映目前的学术论文几乎没有使用英语写作。这从外因上剥离了研究生英语听说训练的环境。在生存压力剧增的今天,很多学生往往为了更好地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期望的调查结果中,绝大多数学生提到了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给自己带来就业能力与学历上的优势。这种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暴露了当前传统的培养模式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形势。
四、思考
在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希冀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方向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规定在英语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一定的实践成果。国内在语言学与文学类期刊,包括大学学报,绝大多数为中文类,包括最具权威的《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等等。该领域的研究人员的目光便集中于此,久而久之,缺乏运用学术英语的机会与经验。规定研究生在英语类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并将其与学期学分挂钩,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创造了一种以英语为基础的学术氛围,避免英语系学生的第一外语语言能力的逐渐丧失。
(二)每学期设置期末英语口语和综合能力测试
在每学期末设置英语口语和综合能力测试,相类似于全国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并与学分挂钩。这样做能切实布置给学生一个明确目标,营造一种压力与氛围,从而不断巩固和提高英语的综合水平,使英语系研究生保持英语能力上的优势。
(三)规范教师以英语授课为主
虽然教师在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学术研究方法与思考方式,但是用英语授课能为英语系学生提供一种英语学术环境,毕竟英美国家在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研究走在更前端,用母体语言来理解与思考前人的学术理论更加纯正;同时也营造了稳定的听说训练环境,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四)开设各类选修课的尝试
教育必须与职业需求相符。研究生学习的内容更加精细和具有针对性,面对毕业后择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校应根据地域等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今后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相关课程;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对选修课不同的热衷程度,建立起符合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和评估体系,开设学生切实需求的英语基础类课程和专门用途类英语课程。并将目光从学术研究上不断拓宽和延伸,甚至开辟其他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
(五)安排英语实践机会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在从事学术学习与研究的同时,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术研究本身是现实的抽象与升华,最终要回馈现实才能实现其价值。通过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从而促进解决问题和从事研究的动力和灵感,并将研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步骤,缺一不可。学校为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安排英语实践机会,能为其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提前的培训,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既抓好科研工作,又锻炼英语口语与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2]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3]谢宇,韩天霖,林放等.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外语界,2007(1)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基金项目】2010年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1070XJ1510153)
1.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121.浅谈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方式 文言文教学 综述
一、文言文教学与多元化教学方式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一直给语文教师带来困扰。王力先生认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张志公老先生曾经说过:“怎样对待和处理文言文问题,是一个很需要加深研究的相当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眼前的办法,要有长远的打算。”
从教学工作来讲,多元化教学方式即多种教学方式,包括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及新课改以后“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合作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着眼于现代文言文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全面训练和发展活动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文言文教学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针对新课改以来普通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方面,涉及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中的文言文教学部分极少,普通中学和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研究者多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研究对象也有着差别
(1)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宏观把握,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或教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的万进峰和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志凯都以“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为题作了他们的硕士论文。王志凯对“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重新界定,他从语言学、课程论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的科学性与可能性提出质疑的同时,运用文本互文性理论,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提出个人的见解。而万进峰从文言文教学目的和文言文教学目的制定思路科学与否切入,将文言文教育的主要因素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对文言文教育研究的突破。华东师范大学的易建平从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角度撰写了他的硕士论文。许令仪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和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归纳教学理论应用到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中。
(2)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课堂实践,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海峡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向旭提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代性不强”“教学实践中能采用的教学手段有限,特别是很少用现代教学传媒;师生之间文言水平差异较大,不易实行共享学习,教学相长;学生缺乏学习文言的大环境。”这的确是众多语文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邓美娟对诵读教学法进行了界定,并回顾了我国诵读教学法的历史。她又从多个角度对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她认为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要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和方式。
(3)研究角度为历时研究,着眼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或沿革。陈莉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的文化要创新和发展就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张锋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历经了一个由传统迈向现代、由保守趋于开放的变革过程,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已严重滞后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现状: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种种问题表明,文言文教学确实是困扰众多语文教师的难题。
2.研究者为一线语文教师,立足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而非整体的文言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切身体会,并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借鉴的平台。王海华认为,文言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从激趣导入、朗读催趣、趣味导学、趣味延伸四个环节着手,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其对古文的阅读鉴赏力。但是,截至目前,这类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应用的成果也较多,研究者均为一线教师,只是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就现有成果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研究者为中学教师,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的应用,但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研究者的侧重点为应用研究。卓伟的《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探究》一文中提到:在授课过程中,一是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出许多书本上无法直接表现的图像、视频、动画,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感悟保留、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三是可以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文章。虽然两者以上可称为多,但是仅仅三种教学方式稍显单薄。张美凤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教学成果可以多元评价。在中学教学评价过程中能够将平时成绩计入学业水平考核的范畴,不失为一种突破。
(2)研究者的侧重点为理论研究。周松柏的文章题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内容主要阐述了多元化教学特点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两部分。在探讨教学方法时他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教学课程要进行合理评价,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孙丽丹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一文中提出要做到思维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的多元化。这种文章属指导纲领性质的纯理论文章,可操作性不强。
2.研究者为高等学校或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方式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本身或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中的应用。
过彩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思考》一文对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用八种智能进行教学,用全新的方式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并整理出了多元化教学设计五步骤:一是聚焦并分析内容,二是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三是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适当的工具,四是明确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五是确定教学活动程序。充分应用KWL目标开展唤醒、拓展、教学、迁移四阶段教学。利用6S调色板完成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决定。文章对多元化教学方式思考较为深入,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方法步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副教授吴小华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方式探析》从艺术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包含传统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方式、综合教学方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种类、特性及利弊。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陈明的文章《高职教育背景下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启示》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阐述了英语多元化教学的意义及启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陈曦的《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一文提出,多元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发生改变,变灌输式教课为自主式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化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材施教,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有效推进教学资源整合。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应用,可以激发教师教学自主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和任务教学的特点。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大都是单篇的侧重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论文或硕士毕业论文,众多的硕士论文虽然在理论上都有着各种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未能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中学一线语文教师较多地研究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领悟和反思,但是探讨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成果较少。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43031]。)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志凯.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张海侠.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许令仪.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洪素娥.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陈曦.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J].海外英语,2013,(22).
在这样的一个城市,西北大学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西北大学在省外的名声确实有点不够响。在我报考西北大学时,我还不知道它究竟在哪座城市,也没有听说过还有这么一所大学。如果说兰州大学是中国最孤独的大学,我想,西北大学应该就是中国最容易被人误解的大学。“西北”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让我们有些误解的名词,总是让人想到戈壁、沙漠、风暴、干旱、黄土等,也更让人觉得学校就在甘肃、青海等更西部的省份。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写些小文章投给报刊。写得多了,有时就连回信地址中的省市名也省略了,直接写“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然而,在收到的回信中发现有些信封很有意思。有一个信封上面贴了个“退改签”的字条。我细看,原来信封上只写了“西北大学”,没有写具体省市,从邮戳上看,这封信是从兰州大学转过来的。最离奇的一封信,地址写的居然是“甘肃省西安市”。编辑是好心,只想让信件能准确到达,却没料闹出了笑话。这一则小插曲,从另一个侧面或许也可以看出西北大学的尴尬。
虽然西北大学遭遇了这样那样的尴尬和误解,但它从不抱怨,不慌张,只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像极了这座城市:一座城墙圈住洗净浮华的沧桑,与外界相安无事。记得我还在学校的时候,地质学系的舒德干教授正处于科研高产时期。他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共发表研究论文10篇,获得了空缺了好几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对古生物进化的研究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当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想用重金挖他过去时,他只说了一句:我爱西北大学。
舒教授是个工作狂,一天十几个小时他都在实验室里寻找早期生命进化的真谛。有幸去过一次他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就像一个采石场,桌上摆放着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碎石,地上堆满了一摞摞还未开封的装满化石样本的木箱,屋内飘浮着细细的尘土,只有桌上的那台显微镜还能时时提醒人们这是一间实验室。就在这间实验室里,舒德干教授从一个绿色的大保险柜中,双手捧出那块为中国科技界带来无上荣誉的“昆明鱼”化石,开始为我们讲解这块不起眼的石头。难以想象眼前的这条小鱼儿就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整个脊椎动物的“老祖宗”。舒教授说,当时找化石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地人要他们每天交300元的开采费,否则便不准开采。他们经费紧张,拿不出这笔钱来,开采工具经常被收。没办法,舒教授他们只好偷偷摸摸地去采,采下来后赶紧运走,否则也有被没收的危险。“昆明鱼”的那批化石就是连夜运走才免遭“劫难”,要不然那位“老祖宗”便无出头之日了。舒教授还有一个更令人惊讶的“癖好”。他经常喜欢睡觉前躺在床上想问题。他说这不仅能起到“催眠”的效果,而且还会有更奇妙的“灵感”。第二天醒来时,舒教授忽然来了灵感,就马上从床上跳下来,找杆笔把要点记下来,生怕忘记,然后心满意足地刷牙洗脸,推上他那辆破旧的永久牌二八自行车,开始他的工作和生活。
西北大学就如西北老农一样朴素、踏实,面朝黄土兢兢业业地潜心学术,百年间,从这里走出的名人数不胜数,、廖仲恺、舒德干、何炼成、张维迎、贾平凹、迟子建、牛汉、雷抒雁、陈宗兴、……曾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 “作家摇篮”,位列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省部共建高校行列,这在众多地方性大学里的确不多见。我总是想,这也许是因为西北大学面临的尴尬让许多学子终究要承受这种默默无闻的坚守,他们更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经济学家张维迎的导师何炼成在多年后回忆说,张维迎的研究生3年,除了最后一年忙于毕业论文,前两年,大多捣鼓他的读书会。他的大量时间,都耗费在研读现代经济学的原著上。一次,张维迎从外文书店买回一本台湾的翻译版本《中级微观经济学》,繁体字,非常厚,鼓动读书会成员人手一本。一个月后,何炼成再次看到这本书时,上头已被标注得密密麻麻。这本书,张维迎至今保留在手。如此多久仰大名的校友,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我们的自豪感。那时候我们在宿舍经常卧谈,说西北大学应该合并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新组建新的西北大学。每每听到或者看到别人对学校的误解和偏见,我们总是要乐此不疲地鸣不平,校史、科研成果、名师……一切都可以作为佐证。
当然,这些都只是笑谈。西北大学在这样的一座城市,终究要承受这种默默无闻的坚守。它虽然无法给予我们巨大的光环,但是西大的老师们对学生却无限关爱。学院资料室的朱老师就是这样。朱老师烧得一手好菜,同时具备南方的特色和北方的风味,煞是让人羡慕。她每天早晨都给我们带些早点和小菜。早晨起得很晚的我,常在睡梦中被她打来的电话唤醒,叫我去吃早餐。后来才知,朱老师是有意改变我晚起床、不吃早餐的习惯。朱老师最喜欢煮稀饭,往往一煮就是一大锅。一到吃饭时间,那些中午不回家的老师就跑到她的办公室,坐在那儿等着她把饭做好,然后瓜分干净。夏天的时候,朱老师常给来资料室看书的学生熬绿豆汤,天天能喝到。到后来,平时几乎不到学校来的人,也要来喝碗绿豆汤再回去。
还记得开学接新生的时候,有一个海南来的女生,第一天晚上哭得泪眼婆娑,哭着嚷着嫌西北大学条件太差了,要回家。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在食堂安慰了她半天,情绪才算有所好转。结果后来,她本科毕业以后,又接着在西北大学上了研究生。可见,她对西北大学的感觉终不是无可救药。我觉得,这里的学生大都如此,刚进校的时候,怨言很多。但慢慢地,就像恋爱,就发现出学校的好来。
学校档案: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8月改称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现为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省部共建高校。学校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学校是后备军官培养首批试点院校之一。
招办电话:029-88302211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体验;幸福观教育
课题名称: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当代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与幸福观教育研究,编号:(2009B017)
一、概述
21世纪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幸福观教育也应该从内容及形式上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受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体验,从而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近几年,我国有多位学者开展了大学生幸福观研究,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幸福感状况并不乐观,存在很多危机。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与幸福观教育研究就成了一项重要课题。
二、影响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的因素
1、金钱、享受对幸福的影响。金钱和物质财富是实现个人幸福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正确幸福观的前提。对于物质匮乏的人来说,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奔波、居无定所,因此就无法体验到人生的幸福,总有痛苦的感觉。大量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年的人均消费水平要比全国国民的平均消费水平高出许多。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是丰富的、幸福的,但是有很多学生仍感受不到这种幸福。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不惜出卖自己的和青春。
2、情感困惑对幸福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将“体验爱情幸福”及“充实大学生活”作为恋爱动机,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只重视恋爱过程,却不在意结果。一般情况下,恋爱结果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大学生一旦出现感情问题就会感到失落、自卑、迷茫,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大学生情感问题就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3、就业压力对幸福的影响。就业形势的日益激烈,使大学生们感到很多无可奈何。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的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心理偏差,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教育者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转变了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
三、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幸福观正确,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所以,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时,应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确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利于大学生高尚道德观的形成。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很多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便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相混淆了,导致大学生出现道德问题。总之,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
3、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形成健康人格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幸福观,只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知道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够消除忧虑、孤独、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才能够愉快的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所以,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息息相关的。
四、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与幸福观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1、确立指导原则,构建理论依据。以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的指导原则,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理论以及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最新的理论成果,论述幸福的内涵和本质,理清阐释幸福、主观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等基本概念。
2、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有效数据。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运用多种调查方法,科学设计调查方案,做到点面结合,横向比较,最后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总结。
3、对状况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剖析其中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资料及数据显示,对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要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幸福观状况、发展变化的物质条件和影响因素。
4、多运用理论成果,解决好现实存在的相关问题。大学生幸福指数的提升,不仅是国家、社会、高校的责任,大学生自身也起着关键作用。对于高校来说,应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重视幸福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体现和强调幸福观教育。(2)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优化育人环境,建立健全各项服务和设施条件,多为学生营造幸福环境,提升其对大学生活的幸福体验感。(3)引导大学生改变错误观念和不良习惯,多体验身边的幸福,消除消极情绪,发现幸福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佳英《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辽宁大学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
意大利的高等教育中沿用的是欧洲学分转化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意大利的高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本科(3年获得学士学位B.Sc)硕士研究生《2年获得硕士学位,M . Sc)专业硕士(Specializing Master, 1年无学位),博士研究生(3年,获得博士学位Ph.D)。为期3年的本科阶段主要有基础课、专业课以及职业训练在3年级学生要去企业实习。在取得学士学位后学生可以直接工作或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学制两年.在专业领域受到严格的训练。专业硕士课程可在取得学士或硕士学位之后申请一年的课程在专业的范围内提供了职业技能实践。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可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通过3年的时间在专业领域获得高水平的研究能力。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以米兰理工学院为例,设计学院下独立设置了家具设计专业。与家具设计平行的相关专业还有设计与工程,家具与织物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在制造方面第二工程学院设有管理、经济和工业工程专业工程公共管理专业第三工程学院有材料工程专业。
家具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有如下课程:概念设计、毕业论文、材料和技术、用于设计的材料和技术、公开讲座、项目交流、专业实践((RAP )、记号学(Semiology ) ,系统生产发展。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有如下课程学位考试、设计工作营、绘图与表现、最终系统设计工作室、产业发展、综合工作室课程整合、设计发展、材料设计、用于材料的设计、机械项目基础、机械技术与工艺系统、材料的选择与利用方法、项目发展、倒模、记号学、技术制图、工业设计理论与历史.虚拟模型。
在博士学历中.没有具体的家具专业。与家具相关的专业有:工业设计和多媒体交流.室内设计管理、经济和工业工程,制造系统与工艺.材料工程.虚拟模型与现实产品等。
2德国
德国的孩子在16岁开始接受大学阶段教育。大学程度的学校有几种:传统的大学.提供广泛的教育学制六年半技术大学.提供专业领域的训练包括艺术和音乐学院,学制四年半。
德国的大学不仅提供教育和训练.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纯粹的、追求应用研究的地方。德国大学的院系按照以下大类划分:医学.科学.工程.艺术与人文学科,法律,理论,经济与社会科学,农业与林业。与家具业相关的集中在工程、艺术与林业中。
在硕士教育阶段德国没有专门的家具专业。家具设计包含在工业设计与工程中与家具制造相关的有木材科学、木材工程与木材经济、木材工程、工业工程、产品发展与制造、制造工程、制造管理/自动化工程、制造工艺系统、国际制造管理等专业。
3芬兰
芬兰的高等教育分为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和理工学院(Polytechnic )两个平行的体系。理工学院通常是地区性的,强调就业导向:综合性大学则忠实于科学研究。芬兰的大学提供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很多领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还提供博士候选人学位(Licentiate)。芬兰的学分系统类同于欧洲EC下S学分系统。大学生可以跨学校选修相近的课程。
芬兰的硕士学位培养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寻和应用能力。芬兰的博士研究生.通常有两个阶段的学位:博士候选人和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需要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熟悉本学科的研究内容及科学理论。
做为一个林业大国芬兰在林产品相应技术的研究上走在世界前列。如赫尔辛基科技大学(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其林产品技术系是芬兰唯一一个在包括各项林产品领域都提供大学阶段教学和研究的系科。其中的木材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木制品包括锯材、胶合板、LVL、门、窗、胶合梁和其他木制品。
在经济、工程和管理方面.拉普兰塔科技大学(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芬兰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每年有将近100个硕士毕业生4-5个博士毕业生。该系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将技术和商业管理结合起来.这个愿景是通过完成从林业、木材、金属及其他行业角度看来是重要的和核心的课题来实现的。该系的研究领域包括:技术管理、科技型企业管理和知识管理;管理会计物流国际操作和过渡经济;产业营销。
在设计方面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的设计学院下设有“室内建筑与家具设计“专业。学院的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方面有专业的设计能力.或作为产业、商业、文化机构及媒体的设计师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设计管理(企业或研究)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训练的目标是要具备在多学科交流下工作的能力即交流和与他人互动的技巧与个人专长同等重要。
4美国
美国有些大学有着悠久的林业和木工方面的学科传统如密西西比州立大学(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等。
普渡大学的家具制造与设计方面的研究是在林业和自然资源学系下面。其研究生科目包括木材加工与工艺木材结构、识别与特性木材加工特性.家具与橱柜设计与制造高级木材加工工艺.用于CNC制造的家具设计木制品部件。其中如家具与橱柜设计与制造课主要是教授家具结构、家具性能测试、基于电脑的应用与方案.课程的特点是有关于紧固件、家具联接件和家具的实验室测评。
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家具研究所(Institute of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and Management)成立于2001年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质量保证与设计产品设计家具制造机械研究营销、管理与分销。该所是学校整合了商业与工业系、林业资源系、工程系、建筑系的优势资源联合森林和野外生物研究中心共同组建的。该所延续了大学多年以来在木制品研究、技术服务和再教育方面的经验通过对设计、生产、营销、以及高品质产品的分销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内外的家具制造企业提供新术、方法等方面的支持并培养了未来的行业管理和领军人才。2003年成立的富兰克林中心是目前美国最大的家具制造培训中心。
在家具设计的教学上如罗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设有家具设计系教授技能、理论和相关内容提供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设计教育。学校认为家具设计的变化随着文化而变新的材料和工艺改变了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们拓宽了平台。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可以探索概念的范围、生理的需要和美学的观点。学校设有木工工作室、金工工作室、机械工作室、软体家具实验室、喷漆房、木材标本室、计算机工作站。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课程主要通过家具及相关物品的制作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设计哲学。最主要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材料、工艺的水平来保证设计概念的实现.主要是要掌握高级木工技术。
5小结
从以上家具产业和教育业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尤其是对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来看.他们重视的是专业领域的研究和跨学科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不是我们国家大多数人对“一专多能”的理解.即“一门专业.多种技能”。在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级.现实问题日益复杂的今天.单靠个人的能力很难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各领域都有专家在研究。所以.对一个高级人才来说.他/她要掌握的是与其他专家一起团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又能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
偶然看到走廊处有巨大的展板,
展出北大文史哲等名家为所上的通识课程开的阅读书目。
这十二名教授每人推荐2~4本书。
推荐人:孙庆伟教授
所授课程:考古学与古史重建
孙庆伟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副院长、教授,早年参与了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挖掘工作,后来多年在周原遗址奋战。孙老师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中国最早的考古学报告――李济先生撰写的《安阳》,此书在外研社曾经出版中英文对照版。另外一本是中国最早的上古史课程讲义――《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此书被多家出版社再版多次,是顾颉刚先生为首的疑古学派最初开宗明义的讲义,有着诸多的开创意义。
我个人认为,孙庆伟先生撰写的《追迹三代》一书,系统论述了夏、商、周三代考古的研究史与学术史的历程,是目前最全面的中国考古学术史著作之一。
推荐人:吴国武副教授
所授课程:国学经典讲论
吴国武老师是古籍文献研究的专家,他推荐了三部著作,不少主流学者认为《老子》思想应为中华文化最原始、最本真的思想来源,吴老师推荐的楼宇烈的注本是对传世《老子》的精研本,而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是对出土文献中老子文献的诠释。楼宇烈与高明都是北大出身的文史名家,此处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的方式,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潮流。
吴国武老师推荐的另外两本书的配图与原书并不匹配,或许这也是中国古籍的一个常见问题,当我们阅读古代经典的时候,由于时代的分隔,造成了语言的隔膜,需要借助古今中外名家的注释版本来阅读。像吴老师推荐的《韩愈集》在别的出版社出过单行本,但还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马其昶先生校注、马茂元整理的《韩昌黎文集校注》这个版本最为经典。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学习古汉语的学生入门必读书目,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字典。现在,《说文解字》最权威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的影印本,最近中华书局又出了注音版,但是页码发生变化。岳麓书社曾经按照中华书局的版本重新修订,以同样的页码注音,非常实用。
推荐人:邓小南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作为北大历史系出品的精品课程,由阎步克与邓小南两位权威学者讲授,可见北大对于本科生通识教育的确是尽心尽力的。邓小南先生的父亲是现当代宋史研究的奠基人邓广铭先生,父女先后担任宋史研究会的会长。邓小南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北宋政治史领域。此处的推荐书目,她却能跳出自己的研究,推荐其他名家的作品,可见其深厚的功力。
她推荐的第一本书是祝总斌先生的书。祝总斌先生是一位非常低调的学者,一辈子的学术成就都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一书中。虽然本书绝版多年,但无论是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研究,还是中古时期任何政治史领域的研究,都无法逾越祝先生的“这座大山”。在北大诸位魏晋史研究的学者阎步克、罗新、陈苏镇,或是叶炜的课堂上,你都能听到他们讲祝先生与田余庆先生之间有趣的掌故。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是北大历史系荣新江教授有关其研究的唐代西域文化的最新论文合集,荣新江教授是目前中国唐史研究领域数一数二的学者,其学术着眼点主要在丝绸之路唐代中亚、西域与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如今,这无疑与“一带一路”的治国理念完美契合。其代表作《中古中国与中外文明》一文,2011年三联书店再版,值得一读。
《朱熹的历史世界》的作者是余英时,话说当年余英时应邀为台湾一位宋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写序,一不小心序言写了18万字,后来干脆扩充,成了这本皇皇巨著。想要研究一个思想家,应对其身后的历史世界有详实的理解,才能对其思想成就有着明确的认知。
推荐人:孙玉文教授
所授课程:大学国文
北大中文系古汉语方向现有的一批老师是出身于湖北大学的,其中的佼佼者是孙玉文先生,以古汉语语法词例见长,他推荐了三本书。钦立先生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这是以一己之力编写的,可以媲美《全唐诗》《全唐文》的浩瀚巨著。本部书籍是中国上古、中古时期文学研究,乃至是文史研究的参考必备书目,研究汉乐府、魏晋文学、玄学研究等都是必读书目。不过,逯钦立先生此套书目由于篇幅宏大并不利于通读,在此我推荐两部魏晋文学研究的经典书,一本是黄节先生的《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另一本是黄节先生的学生萧涤非先生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语言问题》作者是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如今清华大学文科图书馆一层大厅摆放的钢琴,就是赵元任先生的女儿捐赠的赵先生生前珍爱的钢琴)本书是作者1950年代在台湾的讲座合集。赵元任先生是语言天才,在美国读了博士之后,回国结合中外语言特点,开创了中国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的知识难度很高,并不好懂,近年来上海中西书局推出《中西学术名篇精读系列》的第2卷《赵元任、李方桂卷》,选取了赵元任先生的经典论文――《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洪君教授详细解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阅读,入门赵先生精深的学术要义。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畅销近半个世纪,也是今天《论语》研究最为经典的入门读本。大家仍以初学入门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深入研究读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为治学法门。
推荐人:阎步克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阎步克教授是当今两汉魏晋政治史研究的大牌学者,先生研究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官阶制度两个层面,他面向北大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一直是北大的明星课程,场场爆满,我当年也听过全程,经常看到两三百人的大教室最后有一排站着听完全程的同学。
先生推荐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是其早年研究汉代官僚政治结构的三大著作《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和《乐师与史官》中的代表作,首版于1996年,再版于2015年。后来,“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这门课程的讲义被编辑出版为《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
阎步克先生推荐的另一本书是北大魏晋文学研究宗师级人物――王瑶先生代表作《中古文学史论》,以此足见文史不分家,想要做好魏晋史学研究,对于魏晋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必须有所了解。
推荐人:干春松教授
所授课程: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
干春松教授早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是近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者,近年来有诸多著作问世,自己是康有为思想研究的名家。故而在此推荐的萧公权先生的这本《康有为思想研究》,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干春松老师的思想着眼点之所在。
李剑农先生也是一名学术成就卓越的学者,其在政治史领域与经济史研究领域均有极其丰硕的开创性成就,《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繁复多变的风云际会必读书目,另外他的作品《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中任何一个断代部分的必读参考。
汪晖教授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是其被再版过无数次的代表作,该书以中外对比的角度,看待中国近现代思想萌发和转变的背景与历史。汪晖老师早年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本书是其核心思想的阐发。
推荐人:刘勇强教授
所授课程:古代小说名著导读
刘勇强教授是北大中文系明清小说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在这里推荐的三部著作均是海内外名家有关明清小说研究的代表作。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其少有的学术专著,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开山之作,是鲁迅当年在厦门大学国学院短暂的教书生涯中的课程讲义。
《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是前两年才去世的夏志清先生,先生是北美汉学领域研究中国小说的扛鼎级人物,无论是研究中国传统小说,还是现代小说,都无出其右。其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必读经典,也是香港中文大学最为畅销的学术著作之一。
《中国小说研究论集》的作者吴组缃先生是刘勇强教授的导师,也是明清小说研究的大师级人物。自己有诸多的小说作品创作,作家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为其提供了研究作品的多重视角。以经典文本出发,以写作经验入手,独具匠心。
推荐人:张帆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古代史(下)
张帆教授是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是国内元史研究领域的名家,在此他一共推荐了四部著作,基本囊括了其讲授的这一阶段历史。北大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分为上、下两部分讲授,上从上古讲到唐代,是阎步克先生讲授,下便是由张帆教授授课了。
蒙思明先生是经史名家蒙文通的长兄,《元代社会阶级制度》是其1938年在燕京大学历史学部的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文库”系列曾经再版收录,本书载誉史坛七十载,值得阅读。
《辽金史论》是前两年英年早逝的北大历史系刘浦江教授的代表作,刘浦江教授是辽金史研究的旗帜性人物,他的去世给辽金史学界带来了巨大打击。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是邓小南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北宋政治史研究的必读书。
《清代地方政府》的作者瞿同祖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其在法律史、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成就,很难有人企及,其学术研究从两汉一直贯穿到明清,其代表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提及的“法律儒家化”问题,至今仍旧是中国法制研究反复探讨的议题。
推荐人:吴晓东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
吴晓东教授是当今中外现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其授课态度之认真,授课内容之详实为北大学子称道,这从其有关西方文论研究的讲义――《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就可见一斑。
近年来,吴晓东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多有造诣,此份书单当中的《围城》与《野草》两部,基本上是所有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耳熟能详的必读书目。金介甫先生的《沈从文传》,应该是其近年来在北大讲授沈从文研究课程时的重点参考书目。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也是可与鲁迅先生的《野草》、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等并肩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而沈从文先生非凡经历的一生,更值得学者去研究。
这份书单的第一本书却是独具匠心,亦如之前点评阎步克、邓小南时指出的那样,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一般所涉猎的书目都不仅限于自己研究的领域。理查德罗蒂的《筑就我们的国家》是探讨美国经典研读意义的著作。
推荐人:朱孝远教授
所授课程:文艺复兴经典名著选读
朱孝远先生是当代欧洲中世纪史、文艺复兴史研究的名家。《欧洲文艺复兴史政治卷》是朱先生在其最重要的学术领域的研究性通论,便于学生更快更方便地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史的全貌。
The Waning of the Renaissance是本次书单唯一涉及的英文原著。作者鲍斯玛(William Bouwsma)先生是朱孝远先生的恩师,近年来鲍斯玛先生的诸多藏书捐赠给了北大图书馆,或许朱先生希望借此机会推荐不为人知的好书,传承学术精神。
丹纳的《艺术哲学》是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早年我在北大艺术研究院的朱青生教授和翁剑青教授的课上都曾被要求必须阅读,丹纳的著作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欧洲文艺复兴在艺术理论与哲学文化层面的成就。
另外,早年我精读过朱孝远先生编著的《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它是国内少有的系统介绍入门世界史的书目。该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孝远老师在推荐西方学术经典的同时,推荐了许多中国历史研究的经典书目。所谓学贯中西、贯通古今的深厚功力大致如此。
推荐人:吴国盛教授
所授课程:科学通史
吴国盛教授是当代科技哲学领域的学术名家。其代表作《科学的历程》是国内畅销多年的科学史入门书目,也是清华大学本科生精品课程《学术之道》的推荐必读书。
在这份书单中,《技术与文明》的作者芒福德是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研究、考古类型学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其有关技术与文化的讨论是研究传统文化与技术革新的冲突与发展的必读书目。
优秀的学者善于挖掘并不常见的好书,善于打破固有的学术偏见。人们常说“黑暗的中世纪”是科学的黑暗,但是格兰特的《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让人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看待科学技术的变革。
吴国盛先生推荐的最后一本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的《科术革命》。“牛津通识读本”是牛津大学出版社面对大学生出版的一系列由欧美名家写作的通识读本系列,在国内由外研社和译林社先后出版过一部分,广受好评,中文版兼有中英对照,对于学子入门西方学术,可以一窥门径。
推荐人:姚洋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网络小说;动画;营销因素
一、网络小说动画化的内涵及演进
网络小说动画化,即将网络小说作为动画的原材料,为动画提供剧本、题材等基础且重要的内容,将网络小说这一文字的载体转化为动画,将文字转化为动感画面,使得网络小说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也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能之路。
网络小说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渐渐已形成鼎盛之势,逐步成为中国第一大小说群。目前,网络小说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两点:1、依托于小说网站。现在,中国网络小说的数量和读者群都在急速膨胀中,从5亿网民这个数字中就可以窥见一斑。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晋江文学城三家原创文学网站每日平均页面浏览量就接近4亿。2、不甘寂寞的论坛。几大小说网站是主流,是领头羊,但是,各大小说论坛、BBS也不甘寂寞。派派小说,非凡电子书等论坛对网络小说进行转载并提供下载,来提高人气,但是已经很少出现原创作品。
相较于网络小说市场的基奠,我国的动画的发展则异常缓慢。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动画作品在国际上捧回了一座座奖杯。改革开放以后,皮影动画、剪纸动画和水墨动画等特色动画形式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动漫产业的发展。然而,进入90年代末,我国动画则显得后劲不足,动画题材陈旧,僵硬说教,动画形象不够新颖;期间,我国也引进不少国外动画作品,才清楚的认识到差距。但是随着国家的重视,资金的投入,国产动画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在最新出炉的“十二五规划”和“文化体制改革”中,国产动画的发展被提上了日程。
现在,随着多部网络小说被改编,网络小说的产业链正在被延长。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小说《失恋33天》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被搬上荧幕;作者“李可”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则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话剧,票房和收视率一路飘红。被改编成漫画和网络游戏――小说《鬼吹灯》《诛仙》被改编成同名漫画;在晋江文学城上,网游小说就有3550部。2010年,盛大文学公布了其网络小说改编网页游戏计划,第一批推出的作品共计21款,其中包括《九鼎记》、《猎国》等作品。然而,我国的网络小说动画化的进程几经波折。经典网络小说《悟空传》经过了9年酝酿,将以电影版动画的形式上映,但是预告片中标明2011年底上映,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处于“难产”中。
二、我国网络小说动画化的营销因素分析
ACGMN互动是指A(anime动画)、C(comic漫画)、G(game游戏)、M(move电影)和N(novel小说)这五者之间的相互改编,即一种原创作品经过再次创作和改编,用另外一种或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动漫作品或产品。这里的游戏指的是网络游戏,小说更大程度上是指的是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的主要读者是青少年,其风格轻松愉快,以娱乐性为主,文风由于受到动漫文化的影响,叙述手法与动画漫画语言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再加上小说中的漫画风格的插图,使得网络小说成为最适合改编为漫画或动画的对象。但就目前的网络小说发展状况来看,它已和漫画、电影、游戏产生互动,且效果显著。而唯独没有与动画发生联系。
(一)内容为王。网络小说获得改编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内容。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它的故事情节就是它的必胜法宝。如在日本,完成于1987年的《银河英雄传说》,出版20余年来,仅在日本已经销售达1512万册,平均每8个日本人就拥有一册,堪称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银河英雄传说》在广大动漫爱好者中间有着非常广泛的知名度,而其作者田中芳树也凭借这部10卷本的长篇小说获得了日本科幻文学最高奖项“星云奖”。时至今日,《银河英雄传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小说、漫画、动画、电影、游戏、同人创作等诸多内涵的庞大文化集成体。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小说都适合动画化。而有一些网络小说只能进行动漫化,不能进行真人化。文字与面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字进入人脑后,人可以对它进行各种尽善尽美的具现化,但具现化的内容又会因人的知识构成和阅历而各不相同;画面进入人脑后就是直观的印象呈现。如果进行真人化,则会在取景、成本、演员等方面困难重重,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为止的真人化网络小说几乎没有涉及玄幻、仙侠武侠、悬疑和科幻等题材,都是拍摄的都市情感剧和穿越时空剧。
现在的中国动画就跟电影一样,要通过审核,而致使很多题材不能拍,即使拍了也不能播。2009年就召开了大型新闻会的《鬼吹灯》拍摄之所以被搁浅,是因为该片涉及太多神怪玄学内容,题材相对敏感因而难以在电影局立项。
(二)受众优先。让受众先行,才能把握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然而,我国的动画却是“为儿童服务”。我国动画产品大部分的定位是儿童,忽略了青少年和青年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个市场才是动画产业的消费主力军。但是这一代人是小时看着国产动画长大,青春期看国外动画,他们对动画的鉴赏能力远远高于其他群体,而且他们对国产动画经历了由喜欢――失望――绝望的心理过程;网络小说粉丝对所爱作品的想象也是无边无际,如果改编不如意,就会挨批。而这两个群体在很大部分上是重叠的。所以要想讨好他们,仅仅靠一般的创意和制作完全不能引起关注。
其次,改变受众收看习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动画爱好者已经习惯在网络上观看动画片,包括动画大片。一来,电视上播出的不爱看,二来,电影院上映的可以网上下载。这样,我国的动画市场就不能健康的发展。
所幸,网络小说的兴起,形成一批忠实的读者。现在,网络小说可以在各类电子移动终端上阅读。而且网络小说改编往往会使读者兴奋。网络小说动画化可以使动画借助网络小说原有的人气来推波助澜,给力造势。这样,网络小说与动画的良性互动就有助于动画市场的慢慢形成。
其实,动画不仅是小孩子爱看,青少年、成年人、甚至是中年人都爱看。如果划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看的动画,则使动画人在动画题材上实现巨大的创新,再加上动画播放时间的改动,符合不同年龄段人的作息播放时间,那么动画会有一个不错的发展。
(三)渠道探索。在日本和欧美,小说已经成为动画业界一支强大的力量,小说――动画――衍生产品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产业链模式。而我国在该类作品出于“零”的状态下,在渠道模式上也在探索。
1、遵循传统,稳扎稳打。虽说我国“动画为儿童服务”的观念很是陈旧。但是,在陈旧观念的框架下,也开出绚丽的花朵。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先在电视上播出TV版,积聚大量人气,然后“试水”电影院,获得高票房和口碑,并在网络上有大量相关视频,而后进行衍生产品的营销,进而赚取丰厚的利润。当然,这类渠道和促销经过多年多国的尝试,是最保险的方法。只要在电视上获得高收视率,那后面几个环节实施起来就相对容易。
2、大胆创新、敢于尝试。2011年的暑假上映的《魁拔――十万火急》令人称奇,被不少人誉为“良心之作”。该作的制作水平一流,赢得不少对国产动画忧心受众的好评。但是该作的票房却一般,约300万元。不过,动画《魁拔》的海外放映权卖了约2780万元。造成这种不痛不痒的结果不得不与该作的营销方式有关。在没有受众基础的前提下,贸然上映剧场版,不得不惨淡收场。然而这部动画的营销方式很是大胆,是第一部在没有大肆宣传下就上映剧场版的国产动画。据北京青青树动画制作公司介绍,《魁拔》还有3部剧场版和52集的电视TV版等着播映。今年,《魁拔》剧场版第二弹会如期上映。
3、改编电影,同样精彩。
《失恋33天》改编自鲍鲸鲸的同名人气网络小说,是中国内地首部为光棍节定制的“治愈系”爱情电影。故事用亲切又不失幽默的方式讲述女主角黄小仙从遭遇失恋到走出心理阴霾的33天。上映4天票房成功突破亿元大关,首周票房更是达到1.89亿,夺得当周票房冠军,成为了年度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同时也是中小成本最卖座的国产电影。
(四)内部革新。最新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动画片年产量突破26万分钟,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数字繁荣的背后,却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除喜羊羊外,我们几乎拿不出有影响力的动漫形象和品牌。“质”与“量”呈反比列发展。这种现象与日本正好相反。自2009年来,日本动漫的产量呈下降趋势,但是日本动漫在全世界的影响却日渐升温。2010年,更是与阿拉伯国家签订协议,免费输出日本动漫,影响力可见一斑。
1、严厉政策呵护。现在全国各地的动漫扶持政策大致相同,基本按照制作动画的分钟数对动画企业进行扶持。动画必须要在电视台播出才能获得扶持资金。一些冲着扶持资金而来的动漫企业,作品粗制滥造,然后千方百计将作品送到电视台播出。所以,抄袭、山寨事件的发生就不足为奇。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完善政策,进行鉴定“抄袭、山寨”的标准;改变扶持导向,对扶持的标准引入竞争化;另外,还需要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真正让精品原创动画走向市场。
2、提高版权费。国内,有一个奇怪的现状:动画的版权销售很难实现。除央视外,其他各级电视台买进动画片的价格非常低,每分钟仅几十到几百元,有的甚至没有片酬,动画公司只有靠政府的扶持资金生存。所以,可以尝试用行政力量来提高版权费,恢复动画公司的创作热情,而后,逐步引入市场,真正实现优胜劣汰,更多的精品动画才有望面市。
3、改变思路。在动漫政策的扶持下,一些动画公司已失去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做的动画符合政治标准,都是“给领导看的”动画,完全忽略市场标准,这是动画产业畸形发展又一内因。所以,要把目光投向市场,动画是做给“所有人”看的,否则受众不会买账,电视台也不会买单。2012年6月1日上映《戚继光英雄传》遭到了网友的炮轰。该动画斥资1200万打造,质量确实flash水平。而网上流传着大学生作的预告片“3D版”。这一“3D版本”的制作耗时仅为3天,而制作经费是:泡面一箱,咖啡若干袋,AD钙奶4支,A4纸半包。影评人“多多”说,“这无疑给了劣质动画和1200万一个响亮的耳光。” 而思路的改变也可以使的一些走精品动画的公司免受挤压,逐步实现良性发展。
三、结语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青少年和青年都喜欢日本动画,不喜欢看国产动画。那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那又是什么原因《功夫熊猫》能在国内如此火爆?根本原因还是国产动画技不如人。剧情不如人、技术不如人、人物不如人、资金不如人。与网络小说的结合能够较好的弥补剧情、人物等问题,但动画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则需要更大的投入。如果技术上不能做出符合作者、读者心中的场景,那这部网络小说的动画化无疑是失败的。现在的青年人看多了各种技术特效片,这无疑对动画制作人是一大考验。所以,在技术相对过关、资金到位的情况下,网络小说的加盟则会让动画擦出创新的火花。(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陈少峰 以动漫产业链为视角的ACGMN互动研究[J] 硕士毕业论文 2009
[2]黄鸣奋 泛动画产业研究刍议[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任国强 靳卫杰 我国动漫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关键词】媒介仪式 国家形象 开幕式 对外传播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国务院新闻办于2010年专门牵头制作了国家形象宣传片,以此向国际社会主动展示、营销自己。专家学者也纷纷表示,进入国家公关时代,中国是时候树立起自身形象。塑造国家形象有诸多手段,比如通过文化传播、政府国际公关、媒体传播、品牌传播、媒介仪式等。本文将从媒介仪式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一、媒介仪式与国家形象建构
所谓媒介仪式就是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或者象征性符号的过程。通过电视形成的媒介仪式,往往使得受众从被动的观看变为主动的参与,反过来,这种参与的深度对大众舆论、社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内化为一种文化经验进一步融入到集体的记忆之中。①
中国举办的两大盛事――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则是媒介仪式呈现的最好例证。两大盛事的开幕式,无论其谋划、呈现还是展现出来的仪式化氛围、场景都深深刻上了中国式特征。现结合两大盛事的开幕式谈谈它们是如何利用媒介仪式来建构国家形象的。
二、国家形象的传播途径
中国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形象?从历史的定位来考察,发现我国形象的塑造过程在不断改变。如今,在国际传播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定位应该是树立和平、发展、负责任的成长中的大国形象。②
1、议程设置的导向作用
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有一定偏见与误读。这不但与中国和平发展的诉求不相吻合,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努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突破西方国家对华议程设置的框架,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读,我们只有参与到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中去,在更大的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奥运会和世博会开幕式上,我们充分利用了传播平台,主动设置一些国家议程,进而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③
奥运开幕式邀请外国元首或首脑参加已成惯例,但是在北京,意义却非比寻常,因为有多达100多位的外国首脑出席了北京奥运会,这比以往的任何一届都多。包括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法国总统萨科奇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元首。把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聚集在一起充分彰显了强大的国家实力和自信。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世界风云人物出席开幕式也客观认同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其次,关于奥运主题曲和圣火点燃仪式的悬念设置扩大了群众参与性,拉近奥运会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树立亲民形象。之前外界就这两大看点进行了诸多猜测,媒体也经常造势,并与受众互动。前期的气氛渲染与多重悬念设置让国内外受众对开幕式充满了期待。直到最后开幕式揭开神秘的面纱:刘欢携手莎拉・布莱曼唱响《You and Me》时;当李宁沿着鸟巢四周登上火炬台时,受众的心理预期才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世博会开幕式却表现出另一种姿态。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了符合这个理念,它的每处设计都紧紧围绕该主题。“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绿色环保的口号在世博会上得到了极好的印证。尤其是在开幕式上,要求做到“节约、环保、可持续、不扰民”,这与奥运会开幕式以及国庆阅兵仪式截然不同。世博会更多的表现一种平和、清新、自然、不夸张、去浮躁的国家心态。事实上,这样的处理更会赢得国内外社会的称赞,因为在当今背景下,全球都在提倡低碳生活。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应当好全球环境保护的先锋模范。世博会正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它向世人展示中国是一个有担当的国家,并且传达了中国在生态环保方面所做的努力。显然,世博会相对简朴、平实而却不失品质的开幕式很好的传达了这种理念。这种议程设置对于我们国家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大有裨益。
2、符号叙事的多样化,国家形象的立体展示
记得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希腊人将整个运动场灌满了湛蓝的海水,没有人会想到熊熊燃烧的奥运五环会从水中升起,那样的场景令人难忘。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上,中国同样对符号进行了编码组合,织出绚丽多姿的国家形象。
作为典型的仪式符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必然会对中华民族和抽象的奥运精神进行具象化。因为仪式是“受支配的象征性活动”,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举行仪式的目的便是展示群体成就,召唤集体记忆、认同和情感,凝聚社会团结和集体力量。从根本上讲,就是对文化符号的编码。奥运会开幕式呈现了多种文化符号。有四大发明,有日晷、青铜器、龙柱、卷轴画、竹简、茶与各式服装和古建筑形象;有缶、琵琶、古筝等古典乐器;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古典名曲;有《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千古名画。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把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都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符号的展现不是僵硬的直接呈现,而是通过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手段来演绎这段美轮美奂的符号。
而世博会开幕式特别是室外展出,充分展现了科技符号叙事的魅力。首次大型江河景观艺术,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浑然一体。尤其是三段演出内容:8分钟的灯光和激光艺术创造的展示,改变了人们的艺术视野;10分钟的装饰表演,LED灯、旗船、固定喷泉和流动喷泉,突显高科技;最后是12分钟的焰火奇观。所有室外设计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虽然室外演出花了不少材料、工夫,但是整体上还是以环保、可持续为主题。
两大盛会的开幕式分别对文化符号和科技符号进行了编码叙事,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但有一点是能够共同感受到的:即一个历史悠久、科技发达、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现代化文明大国正在悄然崛起。
3、价值观念与国家形象建构
由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主要是由西方媒体建构。两大盛会的开幕式则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把中国的价值观传给西方,让他们理解,在一些重大价值关切上,中国是能够与他们达成默契的。
此次两大盛会的开幕式就分别传达了两种主流的价值观念:奥运会――和平的理念;世博会――绿色环保的理念。
在奥运会开幕式前,导演张艺谋曾请教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问他开幕式中,应该表现中国的哪些文化元素,季羡林先生回答的是孔子。在开幕式上,张艺谋的确表现了孔子,但不是直接简单的呈现其人物形象或者述说其生平事迹。而是萃取他的思想,那些世界认可的普世价值观念。这其中“和”的价值理念就多处被提及,比如孔子三千弟子念诵《论语》中的著名诗句“四海之内皆兄弟”,“礼之用和为贵”等这些充满智慧的名家经典无一不是体现了孔子主张和平的思想。此外,从篆体到宋体的汉字――“和”的不同变换也印证了开幕式上中国极力主张的价值观念“和平”。这种编码模式不但彰显了“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也坚决回击了国外宣扬的中国军事等。
再看世博会开幕式。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中,“低碳环保”成了世博的热词,这也是各国主张的生活理念和环保概念。此次世博会开幕式更多的就是注重低碳环保,所以开幕式的表演才会给人留下质朴、简约的印象。 “和平”、“环保”等这些长久不衰的价值观念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褪色,对于它们的追求也能彰显一个国家的责任与意识。我们国家正是通过对它们的宣传来树立我们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媒介仪式下国家形象的社会认同
两大盛会开幕式的成功,让世界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在此之后,整个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认同度是否得以提高?这里涉及到两层意思,一是国内的看法,二是国际的表现。
从国内讲,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社会转型期的阵痛,社会矛盾也在积聚。一方面我们对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的种种矛盾、以及诸种不公平现象也有所不满,但大部分国民对于国家的发展、未来还是持赞赏态度。
从国际来看,外国对中国综合实力的赞赏多于贬低。因此,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强大还是被认可的。尤其是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举行后,世界的眼光更多的投向中国,而中国树立的文明、开放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中国意欲树立的那种文明、团结、发展、开放的国家形象也开始慢慢得以建构起来了。但是还要区别一点,国家实力不代表国家形象,它只是传播国家形象的基础。因此,一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上的认可更多取决于它所参与的国际事务和承担的国际责任。
总之,媒介仪式下的中国形象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空间,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但这并非是树立国家形象的根本之道。国家形象的建构需要国人的共同参与,我们的一言一行在外国人眼中都代表着中国形象,因此,我们要坚持从自身做起。但我们同时也要肯定两大盛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因为它们的精彩纷呈,才让世界更多的关注中国,我们也因此拥有了更多机会向国际社会输出一个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①[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 著,麻争旗 译:《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②梁媛,《媒介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③程曼丽,《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导向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2008(3)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内容构建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29―05
可视化利用人们对图形快速识别的能力,将事物转化为形象化的视觉表征形式,以便于信息传播和大众解读。“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提高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中的作用。”然而,目前视觉表征设计制作中,为图形而图形或为可视化而可视化的形式主义并不鲜见。或者视觉表征太过简单,不能表达知识;或者视觉表征信息量过大,学习者无法解读。因此,在知识可视化过程中,必须避免只关注工具或工具先行的定势。
“凡是学说都必须从它所处理的题材开始时开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属于视觉文化研究的范畴。“视觉文化研究的本体理论问题为:针对文化艺术的形而下即具体的外显样式,探究其可能达到的形而上即所表达的内涵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那么,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同样要关注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关系。
一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关系分析
“为了深入探索视觉文化的表达样式与意义内涵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视觉文化研究综合应用了符号学、现象学和视觉心理学等理论工具。”同样,对于视觉表征的表达样式与意义内涵之间的关系,也需要从符号与知识的互动关系中展开。
符号是知识的载体。具体的符号是所表达知识的外壳,而所表达的知识则是符号的内涵。因此,研究符号问题的关注点至少应当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符号所表达的知识是什么和怎样用符号来表达知识。前者是符号的指代功能,后者是符号的内容建构方法。在应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表达知识时,不仅需要明白“表达什么知识”,还要掌握“怎样表达知识”。
1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指代功能:表达什么知识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并不是无涉的单纯形象,还关涉自身之外的事物。它的指代功能表现为在知识活动中,视觉表征的属性、结构等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知识,使知识发生变化并和知识融合在一起。
“从创新的角度看,创新不同于发明只是采取理论形式、技术或样品形式存在,而是要使发明进入物质资料生产与社会关系生产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用,在某个方面、某种程度上改变社会生活。”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创新也不同于知识只是以新的视觉表征形态为标志,而是要使新的知识形态作为创新资源和要素,促进知识传播,改革知识教学。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指代功能侧重于视觉表征能够表达什么知识,即强调视觉表征对人类知识实践活动的支持和改进作用,并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在知识可视化推动下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变革;关注的焦点多是视觉表征促进知识传播创新的可能效果,较少针对赋予视觉表征知识内容的方法策略。
2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建构:如何表达知识
在知识可视化中,并不是所有的视觉表征都能应用于知识传播与创新中。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建构不仅能够淘汰旧视觉表征、发明新视觉表征,更重要的是使视觉表征在不断的发展、改造和革新中逐步完善,更好促进知识传播创新。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建构侧重于探讨如何表达知识。由于知识活动的复杂性以及认知对象的需求,视觉表征的属性、结构和形式等方面必须进行改造和重塑。为此,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建构多关注知识可视化期望的变革所发生的途径和方式,重在探讨赋予视觉表征知识内容的方法策略。
二 知识可视化中已有知识分类的梳理与分析
知识可视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获取、内化、转化、交流、应用、传播和创新。运用视觉表征将知识可视化时,必须考虑知识的类型属性。不同角度的知识分类对视觉表征应用产生不同影响。
1 知识可视化中已有知识分类的梳理
“分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存在许多不同的分类准则。运用不同的分类准则,将导致不同的分类结果。”在目前知识可视化领域中,知识分类主要有以下方式。
(1)根据不同主体分为:群体知识和个人知识
美国知识可视化专家EpplerM・J・和BurkardR・A・认为,“知识可视化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研究视觉表征在提高群体之间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作用。”而赵国庆则认为,“知识可视化的实质是将人们的个体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2)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1983)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肖文(2009)在硕士毕业论文中,依据知识的内容特征,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分别探讨了不同知识表达中视觉表征设计的方法。
(3)知识符号能否表达进行分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赵国庆(2005)认为,“知识可视化是知识‘制品’到显性的物理知识制品的转化图,也即把内隐的和隐性的个体知识转化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外显知识。”
而王朝云(2007)则认为,“知识可视化不但要将隐性知识外显化,还要将外显知识生动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在群体间的传播和创新。”
(4)从经济应用的角度分为: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
赵国庆(2005)提出,知识可视化的知识分类可以从知识经济应用的角度将知识分为4种: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Know-whv)、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Know-how)和知道谁有知识的人际知识(Know-who)。
(5)按照学科知识:英语知识、政治知识、数学知识等
知识可视化中,结合应用学科的需要,可以将知识分为英语知识、数学知识、语文知识等学科知识,并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探讨视觉表征如何设计,可视化工具怎样使用。目前,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多种视觉表征形式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政治、化学等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6)其他分类:描述知识、程序知识、经验知识和个体知识
周宁(2007)提出,“在一个知识可视化框架中,对一个有效的知识传递,要注意以下三点:知识的类型、接受者的类型和可视化的类型。”㈣在这个框架中,区别了五种知识类型:描述知识(Know-what)、程序知识(Know-how)、经验知识(Know-why)、定位知识(Know-where)和个体知识(Know-who)。
2 知识可视化中已有知识分类的分析
可以看出,知识可视化中已经从认知心理学、知识符号
表达、知识主体、知识经济应用等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更多是探讨应用视觉表征去表达知识。即侧重于发挥视觉表征能够表达什么知识的功能,即强调视觉表征对人类知识实践活动的支持和改进作用,并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在知识可视化推动下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变革。
其关注的焦点多是视觉表征促进知识传播创新的可能效果,较少针对赋予视觉表征知识内容的方法策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知识分类法,可以清楚明了地区别出哪些类型的知识适合可视化,哪些类型的知识不适合可视化,以及适合可视化的知识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可视化。”因此,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中,不仅需要关注视觉表征的功能作用,能够表达什么知识,还要把握视觉表征内容的建构方法,明白如何表达知识。
三 面向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内容建构的知识分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某个概念进行解析,所得到的内涵往往是不尽相同的。“为了更好地表示知识,又必须研究知识的分类,以便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表示,而不是笼统的表示。”
1 目前知识分类的剖析
“对于知识的分类,可以从众多研究视角来进行考察,可按照知识的效用、研究的对象、知识的属性、知识的形态、事物运动形式、思维特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知识的研究方法、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发展趋势等方面得到众多的知识分类方法。”选择从哪个视角考察知识的分类,决定于自身的研究是否与该学科研究的目标相一致。
于是,知识的分类也因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而具有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和分类方式。“从学科观点看,与现代学习紧密相关的如计算机学、心理学、教育学、图书情报学、信息科学等各学科领域,因为学科的差别在知识观上有不同的观点,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发展等方面也各有其侧重点。”当然,选取特殊的分类依据对知识进行考察,只是一种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只是为了更加专注于知识的某些特定属性。
概括而言,以“知识”为对象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两个:哲学视角和信息科学视角。其中,哲学视角的知识研究重在探讨知识的来源、性质、分类及获得过程,从思辨的角度强调知识是什么。而信息科学视角的知识研究则主要探讨知识的数字化提取、分析以及管理的技术,从信息的角度重点强调知识如何形成,凸显知识表达的方法。
2 信息科学中的知识分类:体现知识的共有性质
“知识是认识论范畴的概念。因此,知识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存在的,没有认识主体的存在,就没有知识的存在。”“从认识论的程序上考虑,在形式、内容和效用三要素之间。形式是最先被观察或感受到的要素,内容是要透过形式的分析才能进一步感受到的要素,效用则更是要针对一定的形式、内容和主体才能表现出来的要素。”
因此,信息科学将知识划分为形态性知识、内容性知识和效用性知识。“一切知识,无论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的知识,还是工程科学的知识,它们所表达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必然具有一定的外部形态,与此相对应的知识可以称为‘形态性知识’;知识所表达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必然具有一定的逻辑内容,与此相对应的知识可以称为‘内容性知识’:知识所表达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必然对认识主体呈现某种价值,与此相对应的知识可以称为‘效用性知识’。
目前知识可视化领域的知识分类,更多是探讨应用视觉表征去表达哪些知识,即侧重于考察视觉表征可能具有的指代功能,而缺乏根据知识传播的特征,探讨视觉表征内容构建的方法。信息科学中的知识分类是“为了研究知识的一般理论、针对一切知识所共有的性质而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分类”。因此,根据信息科学中知识的属性和分类,可以阐释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构建方法。
四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建构方法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并不取决于自身的形态或样式,而是要看它与自己所代表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它的内容建构方法就是“探索这些表达样式与内涵意义之间的关系,亦即直觉样式何以表达抽象内涵?抽象内涵如何被赋予直觉样式?”
“符号学根据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关系类型对符号进行分类。”㈣根据符号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符号学家皮尔士提出三分法:肖似符号(icon)、导引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vmbol)。其中,肖似符号和其所指对象具有某种相似性,最容易被人们解读:导引符号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有着逻辑性的联系,而不是直接描摹原物;而象征符号与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则是规约性的,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
根据符号的分类,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可划分为肖似类视觉表征、导引类视觉表征和象征类视觉表征。其中肖似类视觉表征直接描摹原物,最接近于所要表达的事物。导引类视觉表征与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之间有着逻辑性的联系,与其所指对象在因果关系上相联系。象征类视觉表征与所表示的事物之间没有逻辑性或代表连关联;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是规约性的。
1 形态性知识的可视化:利用肖似类视觉表征的外观相似
“对于形态性知识的描述,就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形式的描述,主要回答的问题是:‘它有多少种可能的运动状态,这些状态变化规律的形式特征是什么’。”“一般来说,从形式上来描述某种‘事物运动状态’的特征就是直接对这些状态赋以特定的抽象符号,每个抽象的符号对应于一个实际的运动状态。”
肖似符号形似信息本体,与所代表的事物有共同的性质或者异质同构。“通过‘形象相似’的模仿或者图似存在的事实,借用原已具有意义之事物来表达它的意义。”肖似符号和对象之间存在某种共同性质或相似性,可以通过直觉来认识。
肖似类视觉表征的符号形体与指代对象有着肖似性关系,能够将形态性知识可视化。不仅仅是具象意义上肖似性,同时包括抽象意义上的肖似性。图画、草图等肖似类视觉表征,表现为与所表征的事物在形态、颜色、状态、质感、姿态等物理属性上的肖似性,如图2所示。
2 内容性知识的可视化:利用导引类视觉表征的关联关系
“透过任何形态性知识,必有相应的逻辑内容。因此,应当进一步来讨论内容性知识的描述问题。显然,事物x的状态所代表的实际内容将随不同的具体事物而千差万别,不可能对它们一一做出具体的描述。关于内容性知识的比较合理的共性描述,是各个状态在逻辑上的真实性或真伪性。”
导引符号是“利用符号形式与所要表达意义之间存有‘必然实质’的因果逻辑关系,基于由因到果的认知而构成指涉作用,让人了解其意义”。导引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之间有着逻辑性或常识性的联系,与其所指物在因果关系上相联系,而不是直接描摹原物。
导引类视觉表征在结构上与被指代对象的结构具有关联关系。“图表、曲线图(如函数图像)、图形组织者(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逻辑图,虽然它们与被表征对象的外在结构不具有相似性,但它们的内在结构与被表征对象的结构具有某种对应关系。”
导引类视觉表征(如概念图、流程图等)表现为视觉表征形式与所表征的事物在关系、组成、联系、结构、流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逻辑关系,能够将内容性知识可视化。“譬如,概念图可用来组织概念内部(概念本质属性、符号、实例)与概念外部之间的关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征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
例如,具有先后次序的视觉表征,通过节点表示事件中的某一关键阶段或步骤,或者使用箭头或空间上的可以分为顺序流程、跳转流程、循环流程,使用箭头可以组合各个部分,如图3所示。
3 效用性知识的可视化:利用象征类视觉表征的约定俗成“效用知识是用来判断客体是否对主体存在效用的,效用是当前客体所呈现的功能特性对主体需求的满足。”象征类符号与它们表示的事物之间没有逻辑性或代表连关联。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规约性的。正如符号学家皮尔士所认为的,“符号意义的解释在于解释者的理解,而理解的标准则是所处社会的规范或约定。”
象征类视觉表征“通过多种意义的联结,通过联想来达成另一种新的象征意义,甚至更进一步地先以比喻性象征手法产生意义,再由这些意义的联结,产生新的意义。”象征类视觉表征的“形式:B(以作为中介的象征体)―A(象征体本义);理解过程:人―B(相似性、传承文化、文化解释)―A(理解象征体本义)”。例如,利用树不同部分(树根、树干、树枝等)的关系来比喻某事物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用象征类视觉表征的约定俗成,以降低接受者的理解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