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2 18:28: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发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英语听力学习 学习策略
一、前言
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人类语言交际的两种主要方式中,听说这一途径是基本的、首位的”[1]。国际经济全球化使得最具备竞争力的人才必定是掌握英语交际能力的人。国内发达城市中大量合资、外资企业也急需掌握英语交际能力的专门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应突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力理解能力。
二、高职教学现状及学生听力学习基础
高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发展不平衡,听说能力很弱。进入高职后,英语课时少,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再加上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无法安排系统的听力教学,教师只是稍作一些听力应试技巧方面的指导,而把提高听说能力的训练任务下达给学生,督促学生课外自学。高职院校生源受自身语言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影响,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有着许多不利的因素:①语音基础弱。多数学生来自欠发达地区,英语学习环境差,受方音影响大,发音不标准,单词辨音能力弱。②词汇量不足。尤其是对一些常用词汇及习惯用语不熟悉,对一词多义现象不了解,直接影响英语听力的发展。③缺乏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不善于总结学习方法。比如练听力时只关注单词,忽视对意群的理解,无法把握文章主旨。④知识面狭窄。缺乏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有时熟悉材料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但对其真正的涵义却理解不透,甚至曲解。⑤心理素质欠佳。因听力基础差,听时常感到被动、忧虑,学习效率低。特别是部分学生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不能如愿便很快放弃努力。
“听”的过程是涉及各方面语言知识、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的具体信息的复杂过程。因此培养听说能力不仅仅需要时间,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只有克服自身不利因素,坚持不懈进行大量的实训,才能有效提高听力水平。
三、培养听力理解能力的主观因素
由于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同,教师不能制定统一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有针对性地监控每个学生学习。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有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自主学习意识,而这恰是高职学生最缺乏的。高职学生应当明白任何教学,都不可能涵盖今后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培养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的[2]。学习者对学习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高职学生必须尽快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把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行为,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听力能力的形成需经过长期系统训练。在听力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遇到听不懂的单词和句子时不必紧张,有个别地方没听懂,不一定影响对整个材料的理解。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减轻心理压力。随着对听力技巧的熟练掌握,即使漏听一些内容也会自然地使用一些补偿措施,如利用信号词、同义、反义词等猜出困难词义。反之,如果在听力过程中过于焦虑,则会影响听的注意力,使得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量相对减少,语言信息储存和输出效率、效果降低,导致本来能掌握的内容也听不懂了。长期心理压力会引起兴趣下降,所以听力选材的难易度也很重要,Krashen[3]强调了最佳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有趣的和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要略高于学习者实际的语言水平,才会在理解后有一种征服感、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才能保持恒久的兴趣和热情。
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加拿大渥太华专门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Vandergrift教授指出:“听力理解原非一项被动的活动。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主动过程。”[4]听力训练中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是被动接受所有信息,而应主动去捕捉某些信息,丰富知识、经验,增强信息预测能力,养成良好的听音习惯,掌握听力策略,培养连贯记忆能力。
1.制定可行学习计划,坚持计划科学有效地实施。
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系统,不仅可以使学习活动显得有计划性和条理性,而且还可以减少学习的焦虑感和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职学生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个性化的听力学习计划。为了便于操作和检查,不仅要有长期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近期目标计划和短期目标计划,比如制定每周听力学习计划、学期计划。学习目标要切合自身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若盲目求高,目标难以实现,则会挫伤积极性,造成计划流产。定期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反思和总结,并适时调整计划,才能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2.培养听觉感知能力,奠定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英语语言的听觉感知能力是指辨别英语语音音素,辨认并理解英语词义的能力,它直接关系到英语听力的基础。正确的语音是听说的基础。高职的学生大多语音基础薄弱,音标读不准、认不全,不能根据音标拼读单词,给听说交流、自主学习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听力训练首先应从学习语音练习开始。通过向老师请教、同学交流或通过网络音频、磁带、光盘自学,熟悉音标发音特点、方法和规律,通过跟读练习、录音对比掌握重音、弱读、连读、同化、失去爆破、清辅音浊化、升降调,掌握意群的停顿、英美发音差异等,主动有意识地纠正自己错误的发音习惯。由于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感情、态度和意思,甚至是相反的含义,所以要通过语调训练了解句子表达思想感情和语句之间的深刻内涵。坚持每天练习,逐步做到发音规范到位、表达自然流利,听力训练与口语训练同步提高。
3.灵活掌握听力策略,准确全面理解听力材料。
在听力训练中许多学生抱怨说:语速太快了,一个词还没反应过来,其他的词就已闪过,结果听到的内容支离破碎。这反映出他们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听力策略。Richards(2006)[5]总结了三种常见的听力过程模式:(1)自下而上模式,即听者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从单词到短语再到句子,最后形成文章观点、主旨的理解;(2)自上而下模式,即理解过程中充分使用先前知识,而不是仅仅依赖单个的音或单词。这种模式的听力理解目的性较强,听者侧重注意所需信息,同时激活大脑中的相关知识;(3)交互模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同时作用、相互依赖,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释学习者信息处理方式的多样化。
自下而上模式较多地关注语音和词汇层面的信息,占用听者大量的工作记忆容量,听解速度趋于缓慢,不仅会漏听一些细节,而且会阻碍完成深层次的理解。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主要依靠世界、经验知识等来积极预测、推理文章的主旨大意,比如通过已有的关于题材、体裁方面的知识或标题、语境、关键词对材料进行预测,构建出话语的纲要图。有了预期和推断,听的过程变得主动,可以准确把握主要信息。但对文章中的具体信息重视不够,对一些简单基本信息也会漏掉。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听力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听者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信息,有选择地识别应着重注意的信息。因此提高听力效率,要重点培养抓住中心大意,有意识地主动关注某些信息,获取特定信息的能力。从应对听力考试的角度来看,理想的听力过程模式应该是灵活综合运用交互模式。因此在平时训练中应尽可能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充分利用预测、推理能力,培养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才能达到对文章充分准确的理解。
4.泛听精听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语言学习讲究“精”与“泛”的结合。“精”讲的是质,“泛”讲的是量,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提高英语听力训练的质量。在听力训练的初级阶段,以精听为主,不要盲目地追求大输入量,而是要听懂并学会。包括掌握基本的语音知识,识别英语语音中的连读、重读、弱读、同化,失去爆破、语音语调及英、美语音的差异;要求能够把听到的声音迅速地与字母对应起来,掌握常用的读音规则和常用的表达结构、句型、词组等。
泛听是通过大量的听力实践,巩固在精听训练中所掌握的听力技巧,体会一个完整语言交际过程。应选择较为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把BBC或VOA的慢速或正常语速的节目作为泛听材料,不一定要听懂每个单词,但要听懂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培养用英语直接理解信息的习惯。在听力训练初期,泛听训练不宜占过多时间,随着听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大泛听比例。到了高级阶段要以泛听为主,精听为辅。
5.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丰富认知,培养西方思维模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及人们的思维模式都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在交际中听的障碍不仅来源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本身,而且来源于双方迥异的文化背景。具备一定文化背景知识,对所听的对话和短文材料熟悉,理解就会更深刻,甚至能弥补语言基础上的不足。若能在听力过程中不断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则容易预测出即将出现的后续话语和信息,因此听起来感到不难。这也是自上而下听力理解模式的基础。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者应主动了解关注西方的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扩大知识面。如通过查阅相关的杂志、书籍或者搜索互联网,了解西方节日的由来、风俗、象征及意义,填补文化知识空白,或浏览人类科技研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等,克服影响听力提高的知识。
对话式听力材料,信息点较容易捕捉。而大段的语篇中信息点分散,内容不易把握。了解西方人的直线型思维特点,熟悉英语先总后分组织篇章的模式对听力理解非常重要。如果听者能在听音开始时即能抓住主题句把握语篇的中心意思,则较容易跟上说话人的思路,进而对语篇的内容作出正确的推断和理解。因此在听力训练中要培养听音一开始就全神贯注投入的好习惯。和汉语语篇相比,英语行文逻辑结构比较严谨,大量使用逻辑连接词,比如表达因果、递进、示例、列举、转折、总结等关系的信号词等,给听者进行信息预测、逻辑推理提供了便利。所以学习者要熟练掌握英语中表达各类逻辑关系的连词、副词或词组、结构。在听力训练时若能养成听后复述或改写听力材料的习惯,则会大大地促进西方思维表达习惯的养成。内容复述,有机地结合了听与说、听与写两种能力的训练,能拓宽记忆、理解范围,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综合理解。而且为了能够完整地复述,在听和理解的同时要做到:第一,找到并抓住主题;第二,记下重要的细节句。即做笔记的速度要与说者速度保持同步。所以听写笔记要将听到的词和句子精简到最精练的程度,学会用最少的书写来体现最完备的内容。因此有必要探索适合个人的有效记录方法。如借用简写拉丁词,如,i.e.,e.g.,etc.等;也可以发展一套供自己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如用!表示important,用edu表示education,ss表示students。在记录对话或谈话时,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写下不同说话者的话,或以树形图记录纲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力理解和记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听说训练是一项长期任务,高职学生不仅需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更要坚持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听力策略,这样才会快速有效地提高英语听说水平,并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内在潜力,最终促进个人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143.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本文从微信息时代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主动适应学生,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以课堂为主型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的视角,多方面分析了英语“教”与“学”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以石河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与“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48-03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教”与“学”互动不足或效果不佳。调查发现,全国高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师生相互埋怨的现象,教师抱怨学生不求进取,学习投入不够,学生抱怨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缺乏吸引力。相关媒体也陆续报道了高校课堂学生玩手机等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从表面看,教学过程出现了“单相思”或“一厢情愿”的状况。究其根本,主要是“教”与“学”分家所致。一方面,高校过分重视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教师过分在意教学满意度评价,而对教学方法、学生特点研究不足,对新时代学生成长环境、志趣爱好、性格特点、心理动态等把握不够、引导不足,教学缺乏设计,与学生互动不够: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要。限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因素,目前,地方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应用型课程数量及质量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学生自由选课、选教师的空间小,自主权不大,不利于学生凭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依然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重视考试结果,而对教学过程未能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加之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大多本科院校尚未完全建立导师制,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和专业认知上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引导。
(三)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多年来普遍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方式和应试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跟着课堂走,听课跟着教师走,看书跟着教材走,复习跟着考试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被弱化,以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服务能力还需要加强。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飞速发展的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传统评价方式轻视了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功能。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不统一,尤其是过程性评价环节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传统以考代评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过程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实践能力的锻炼,重终结性考试评价、轻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学生个性张扬不够,潜能挖掘不充分,疲于应付,死记硬背,高分低能:考核环节重视教师的评价,轻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课程考核重视评价和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轻视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功能;重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查,轻视对学生情感、文化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该评价机制已不适应开放课程环境下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再创新,增强教学效果,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新的历史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五)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满足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需要。在微信息时代,大学生有着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喜欢简洁、清晰、准确、精炼的信息,乐于学习新事物,倾向于碎片化内容,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不愿被动听,希望主动参与。以上特征会影响学生的自控能力,致使其自主学习观念不强,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并对教师、课堂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不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课堂被教材内容完全占据,仅仅依靠倡导课外自主学习,难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策略与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建设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本质上是在教师、课程、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学生通过探究、协作、交流等方式对英语知识进行主动构建的过程。生态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在基础教育中较为普遍。本文所强调的生态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引导、沟通交流,促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环境三者协同融合、最优匹配、平衡发展,达到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
教学活动以每一位学生课堂需求、欲望和意识为主,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在营造和谐、开放、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师生双向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组织以引导学习、组织交流、激活思维、注重应用为主,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参与式、讨论式、合作式、自主型等教学形式,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转变角色定位。在MOOC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教学“引导员”或课程“辅导员”。教师承担着课程设计、课堂管理、活动组织与参与、解惑答疑、进度把握、效果分析、学习评价、教学反思、学业进展等多种责任,但也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建设生态课堂更需要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需要教师更加丰富的情感投入和对教学的不懈研究,需要用心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当然,生态课堂构建在实施中会受到教师、学生、环境和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与配合,达到有效沟通,才能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其学习行为的养成。高度重视课前导学、课内引导、课外辅导、应用指导和心理疏导环节,以帮助和激励学生为出发点,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信息鉴别获取和信息加丁处理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积极地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等,增加文化积累,提升文化自觉,培养文化意识。通过文化导人与交流,引导学生既要吸收和借鉴英美文化中的精华,也不能忽视对中华文化特别是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在文化的交流中进行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订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计划。
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中潜力发掘和能力提升有无限巨大的空间。英语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通过学习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评测和衡量自己英语学习的进度和效果。这是基于我校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做出的考虑和在教学改革中实践的举措。
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英语学习在提升自己职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和功能。引导学生站在发展的和全球化的视角去审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是基于我校大学生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融人世界而做出的考虑和持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举措。
(三)实施嵌入式教学,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多媒体网络学习、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活动为辅,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在文化交流中开展英语应用能力嵌入式培养训练,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之中,使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主题都有对能力培养的考核点和侧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课堂不仅仅是要学习英语知识和文化,还要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表达、沟通、交际、协作、抗挫抗压等方面的能力。
(四)借助网络资源优势,探索多样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而组织和开展好互动、交流与讨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有效途径。互动交流包括网上互动交流、见面课解疑、小组讨论课等一种形式或多种形式的有效结合。借鉴MOOC教学知识单元化、主题化和开放性等优势,改革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开展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
(五)优化网络学习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效果。一是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视频课程,积极挖掘“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爱课程”以及“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等网络教学资源,扩大网络资源的再利用。二是进一步挖掘《新视野大学英语》和《体验英语听说》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做好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跟踪指导、评价反馈和绩效分析。三是在做好公开视频课程建设的同时,继续优化网络学习类公共选修课程资源,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四是在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大学英语写作网站和论坛。
(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多样教学形式。在微信息时代和开放课程背景下,高校和教师应积极研究探索,主动适应受教主体的变化,主动迎合新时期学生的特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开展混合式教学,采取“视频/微视频+网上互动交流+见面课解疑+小组讨论课”等多种教学形式。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适应学生新的学习习惯,帮助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七)注重“教”与“学”的研究,加强教学评估与反思。全国大多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研究探求、轻教学技巧,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的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情况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教与学的理念、艺术与技术、课程的设计与体系的更新、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满意度、人才质量社会认可度、就业力等,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热点。作为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在强调本科教育中心地位、重构本科教育的同时,应全面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二者交互、共生的研究,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瓦房店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定相关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同31个相关部门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状,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督查指导,定期召开协调会,年终进行考核评估,实行一票否决,去年先后否决了1个乡镇、13个村(社区)和11名个人参评瓦房店市级以上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资格。有力地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一是宣传教育联动。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各项社会宣传中。二是优质服务齐抓。农发、科技、妇联与人口计生部门利用乡镇农校和人口学校,免费为育龄群众开展农业技术和致富技术培训,无偿为计划生育户提供致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发展家庭经济。三是利益导向共建。市政府牵头、人口计生部门协调、16个相关部门参与,确定农村独女家庭、独生子女伤残、重大疾病家庭、独生子女和二女家庭为重点帮扶对象,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优惠的具体措施。四是扶贫帮困优先。农发、民政、妇联、共青团、教育和人口计生部门联动,通过系列活动,为300多名贫困母亲和1100多名女孩实行救助。
刘胜斌
特殊的亲情
每当有人问起李丽萍、李雪姐妹俩,张洪德是你们什么人时,她们就会大声地回答:“他是我们的爸爸”。既然是父女,却有着不同的姓氏,这是为什么呢?
李丽萍、李雪家住朝阳县松岭门乡范家村,今年姐姐19岁妹妹14岁。在1999年的时候,父母因病相继离开了人世,她们只有跟着世上唯一的亲人姥爷在一起生活,姥爷年迈身体又不好,没有了经济来源,吃穿成了问题,更别说上学读书了,俩姐妹辍学了。
张洪德是辽宁省锦朝高速公路管理处副处长,2002年,张洪德开始包扶松岭门乡,他听说了姐妹的遭遇,便专程来到李家。当张洪德看到李家家徒四壁,两个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孩子,却只能为了这窘迫的生活坚难地度日,当即拿出200元钱,为姐妹俩买了新衣服和学习用品,还到学校为他们交了学费。从那以后每当学期初或是过年过节李家的小院里准会多一个人,那就是张洪德。寒暑假的时候,张洪德还把姐妹俩接到沈阳去玩。乡亲们都说:“这两个孩子真是有福呀。”
如今四年过去了,在张洪德处长的资助下李丽萍已经考上了高中,李雪也上了初中,两个孩子都勤奋学习,表示要用好的成绩来报答张爸爸的恩情。
赵湘滨杨小华
爱岗敬业标兵
王绍环是绥中县高台镇水口村计划生育中心户长。由于她的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出色,被人们称为“爱岗敬业的标兵”。
寓教于乐是她工作的方法。为了提高育龄群众参与人口与计生活动的积极性,王绍环经常组织育龄姐妹扭秧歌、演唱计生歌曲。在每次扭秧歌之前,先组织大家学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以及优生优育知识等,深受人们的欢迎,她演唱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新时代的女性》等计生歌曲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优质服务是她工作的宗旨。王绍环在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中,重心放在孕前服务上。她对实施节育手术的妇女进行了跟踪服务,对给标待孕和用药具人员进行了跟踪随访服务;向育龄姐妹实行了生殖健康知识的传递服务。这个村的应检测人数多达360人以上,而且居住分散。面对这些困难,王绍环从来没有打过怵。每次查体透环,她都和另一名中心户长齐心合力、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
带头致富是她的心愿。王绍环积极带领育龄姐妹寻找致富途径。去年她带头养起了300只家兔,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她又将自家繁殖的种兔无偿送给周边生活困难的育龄姐妹,使她们的生活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靳福良
美发中心惠及二百贫困女孩
抚顺一中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和丰富育龄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办好校《女工报》,每月一期,宣传女职工的好人好事,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组织女职工参与“预防艾滋病”竞赛答题,增强大家的卫生保健意识;组织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篮球、排球、乒乓球、踢毽、扑克比赛等;学校对新婚、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独生子女上大学等,除政策兑现外,另外给予奖励,计生办真正办成了育龄职工之家。
高二年级一名女学生不幸患白血病,因母亲下岗,家庭生活困难,无钱医治。校计生办、计生协知道这种情况后,积极发起倡议,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学校书记、校长带头,大家踊跃捐款,总额达四万八千余元,解决了燃眉之急。老师和同学经常到她家中走访,不但给她带去了关心和爱心,也给她带去了生活的信心。
抚顺一中是省级示范高中,每年都有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就读于该校的“宏志班”。在校计生办、计生协的积极倡导下,实施“爱心救助”工程,开展救助“贫困女孩”和“贫困母亲”活动。校长冯春和及部分教师与“贫困女孩”结成帮扶对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全体教职员工为“特困生圆梦大学行”捐款,冯春和校长带头个人捐款5000元,帮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的王峥、北京理工大学的高拯国、厦门大学的付振国等31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圆了大学梦。
魏 兵陈 静
出生缺陷干预坚持经常性
凌源市佛爷洞乡坚持把出生缺陷干预融入到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中,前不久由乡政府出面组织各村计生干部、中心户长、新婚、符合政策批准二胎及鉴定上病残儿未生育的育龄妇女等三百多人参加的“为国为家生好娃和谐健康幸福家”大讲堂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优生优育、优孕、优教,使用福施福、斯利安等科学知识、咨询指导。
为了使这次活动更有感染力,特意邀请了五位病残儿的母亲,讲述生育病残儿的原因及给家庭带来的精神上和经济上的痛苦。他们说,大家一定要相信科学生好娃,不要像我们因不懂科学,生养了病残孩子,吃尽了苦头。实实在在的例子,给在座的每位育龄群众上了一堂重要的课。
这次“为国为家生好娃,和谐健康幸福家”大讲堂活动,使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人都终生难忘。
姜素华
小潘雪上学了
前不久,小潘雪高兴地走进了向往已久的校园。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她的心里充满了对街道、社区计生人员的感激之情。
小潘雪是非婚生女,原籍在黑龙江。后来,母亲到大连市旅顺口区来打工,并与养父结婚,生育一个儿子。眼看小潘雪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可是户口问题却成为一道高高的门槛,把小潘雪挡在了校门外。
登峰街道元宝社区计生专干于美蓉在走访时了解到这个情况,迅速向街道计生办和社区班子领导做了详细的汇报。街道计生办和社区领导立即安排专人与教育局、公安局、计生局、登峰小学等多个部门协调解决此事。由于小潘雪的情况属个例,带有很强的政策性,相关部门多次开会协调、沟通、协商,终于为小潘雪办理了入学手续,街道计生办给小潘雪送去了新书包。
吴浪丛晶
计划生育服务进校园
抚顺一中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和丰富育龄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办好校《女工报》,每月一期,宣传女职工的好人好事,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组织女职工参与“预防艾滋病”竞赛答题,增强大家的卫生保健意识;组织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篮球、排球、乒乓球、踢毽、扑克比赛等;学校对新婚、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独生子女上大学等,除政策兑现外,另外给予奖励,计生办真正办成了育龄职工之家。
高二年级一名女学生不幸患白血病,因母亲下岗,家庭生活困难,无钱医治。校计生办、计生协知道这种情况后,积极发起倡议,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学校书记、校长带头,大家踊跃捐款,总额达四万八千余元,解决了燃眉之急。老师和同学经常到她家中走访,不但给她带去了关心和爱心,也给她带去了生活的信心。
抚顺一中是省级示范高中,每年都有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就读于该校的“宏志班”。在校计生办、计生协的积极倡导下,实施“爱心救助”工程,开展救助“贫困女孩”和“贫困母亲”活动。校长冯春和及部分教师与“贫困女孩”结成帮扶对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全体教职员工为“特困生圆梦大学行”捐款,冯春和校长带头个人捐款5000元,帮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的王峥、北京理工大学的高拯国、厦门大学的付振国等31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圆了大学梦。
魏 兵陈 静
三燕古都旋律美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人口计生委在各乡(镇)街广泛征集计生歌曲,群众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聚三燕古都文人墨客于一堂,倾心打造了11首词隽文咏、旋律优美的人口计生歌曲。这些歌曲风格多样,把计生国策宣传潜移默化地融入群众文化之中,与人们的休闲娱乐相结合,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手法给人以知识和启迪,走出了一条基层生育文化建设“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新路子。并于近日通过原创歌曲演唱活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政策、基本精神将插上歌曲的翅膀,飞入城市乡村,山路街巷,飞入广大干部群众的心中。
宋 瑞
村规民约利计生
位于龙岗山脚下的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乡钓鱼台村是一个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小山村,从一九八四年开始,这个村制定的计划生育村规民约,让计划生育户得到利益,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凡是计划生育户享受村集体企业、山林资源利润分红,二十年来总计为群众分红人均3,000元。
二、计划生育户的子女就读初中以上学校,村里给报销学费,并报销一部分每天上学的车费。参军的独生子女奖励500元;考上大学的独生子女奖励1000元。
三、鼓励晚婚晚育,对达到晚婚年龄的年青夫妇,村领导班子新婚喜庆祝贺上门奖励每对300元;对晚育并且只要一个小孩的育龄妇女在生育时奖励300元。
四、为计划生育户安装有线电视,购买液化气罐,并定时出车给村民到县里换气。
五、资金、物质的扶持向计划生育户倾斜。村领导班子帮助组织贷款达100多万元,扶持计划生育户发展养殖、种植业,以中心户为载体,发展商品经济,制定奖励政策。目前,全村发展的产业项目有木耳、地菇、棚菇、林下参、林蛙、山野菜归圃等。同时,村计生协会会员在养猪、养鸡、养牛项目上也迅速壮大,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任树林赵新宇
计生协会暖万家
提起抚顺市望花区朴屯街道计生协会,辖区内的育龄群众都知道。之所以有这样的知名度,是多年来为群众服务换来的。丹北社区育龄妇女王桂秋,今年38岁,下岗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计生协会知道情况后,经过多次介绍工作,最终找到市中心的一家瓜籽店,每月700元工资,她非常满意;油三社区育龄妇女徐凤云,离异,儿子上高中,老母亲80岁,家庭生活困难,计生协会了解情况后,主动为她安排了在社区当清扫员和当保姆的工作,使她既能照顾家人,又有了一份收入;天成社区育龄妇女赵惠,丈夫残疾,孩子上大学,生活相当困难,计生协会及时与民政部门联系为其办理了低保,又在她家附近的一家蛋糕店为她联系了一份打工的活,使她十分感动;红星社区贫困女孩瞿娇今年15岁,父母双下岗,体弱多病,生活艰难,计生协会了解情况后,与市人大代表永泰运输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孝良联系结对子,每年都给予一定的资助,使瞿娇更加刻苦学习,每年都能取得年级的前三名。
几年来,朴屯街道计生协会为辖区内群众排忧解难,办的实事、好事数也数不清,这是其中的几个缩影。正因如此,社区居民都说计生协会是群众的贴心人。
王俭
户长笤扫掉穷面貌
在凌海市西北山区的板石沟乡,出了一个靠扎苕帚专业致富的村屯――上锡匠沟屯。别看这里只有160户人家,却有120户从事扎笤帚的专业生产。这里的笤帚以美观耐用、价廉而闻名。村民们手里数着大把钞票的同时,都说是他们的计划生育中心户户长李文丽牵的好头啊!
李文丽今年38岁,1998年刚一接任户长工作,她就构思着两幅蓝图:一是如何完成好各项计生指标;二是如何使姐妹们都富裕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第二年冬,她与丈夫足不出屋,加工笤帚4000把,获利6000多元。她经过多方考察,得知生产笤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把这一信息及时传递给了本屯所有育龄妇女。她还手把手地教大家,把扎笤帚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姐妹们。购原料与销售也是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李文丽帮助大家筹措资金3万多元,并亲自跑村屯,帮助购料,联系批发销售。在李文丽的引导带动下,扎笤帚的户越来越多,如今已有138名育龄妇女从事这一专项生产。仅此一项,整个屯子每年户均收入增加7000元。过去贫困屯的面貌一扫而光,再也不复返啦。
张景华肖忠喜
长话短说
在日前召开的抚顺市第21届社会科学表彰大会上,抚顺市人口学会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人口学研究成果显著,被评为优秀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同时,市人口学会还有6项人口学研究成果受到表彰,1名工作人员被评为全市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
艾 哲
抚顺县采取多种措施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到2006年底全县兑现率达到100%。
牛连第
本溪市南芬区下马塘镇开展了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活动,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
白虹
康平县组织编写了《计划生育诗词*格言*标语集锦》和《计划生育文化楹联作品选萃》两本小册子,其内容涵盖了古诗、古词、新诗、四字经、格言、楹联、名人名言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下发基层后深受欢迎。
陈贵刘丰
庄河市结合实际,在规范乡、村人口学校和屯级中心户阵地建设的基础上,建起村级人口文化大院134个,人口文化大院定期开展活动,融宣传、学习、服务、娱乐为一体,使群众学有场所、乐有去处,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刘英兰
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政府和计生协先后成立了7支“幸福山区”宣传队,赢得了农民的青睐。两年多来,“幸福山区”宣传队在全镇演出20多场,担当起送先进文化、送政策理论、送时事政治、送科学技术到农村的责任。
隋礼霞
图片新闻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型大学;PDCA
随着我国科技、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在我国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国家安全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专门指出“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应在办好研究生院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以对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起带头、示范作用,提高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1]”。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2-3]。研究生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产出和培养目标之一,是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4]。
现代研究生教育始于西方,在西方研究生教育100多年的发展中,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经验。其中科研能力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高素质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关键技能之一。研究生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在各学科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需的能力[4-5]。国内外研究表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提高,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而得以培养和提高[4]。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自身的长远和全面的职业发展,而且是研究生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甚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可见,如何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是当前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广泛关注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中的规范化过程尚待改进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引入并借鉴“戴明环”和GB/T19001、GB/T28001全面质量管理标准的思想,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为核心,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四个基本阶段。然后,结合我们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实践,介绍了具体的实践效果和经验。实践数据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问题的提出
现有国内外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是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分析、招生选拔、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撰写、国内外科研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方法等方面来进行,在培养过程的实施案例和模板方面研究的相对较少。相对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比较成熟,他们重视生源的科研潜力以及导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并且强调通过研究生课程教学、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结合[5]。
在研究生培养方法上,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逐步改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应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种种问题,导致我国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从总体上来看有待改进之处。尤其是在研究生扩招背景下,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问题的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招生规模扩大是培养质量下降的一部分原因,但是研究表明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落后,甚至轻视与忽略,才是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培养对象数量的迅速增加与培养过程管理的轻视,是导致培养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培养模式和体制不能短时间内迅速改变的前提下,必须研究和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另一方面,根据现代教育和质量改进理念,作为研究型大学重要培养成果(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质量来源于(培养)过程。
综上所述,现有国内外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由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研究生素质和个性有较强的依赖,无论国内外都缺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的标准,更缺乏一套完整的过程体系的指导,近年来国外逐步从全面过程管理的角度来开始研究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但国内尚缺乏系统性的从过程角度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的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并进行了实践研究。
2基于PDCA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
2.1基于PDCA的科研能力培养过程模型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过程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核心和前提是基于PDCA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主要通过引入并借鉴“戴明环”和GB/T19001、GB/T28001全面质量管理标准的思想,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为核心,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四个基本阶段。
该过程强调学生不是处于简单的被管理和被监控的位置,而是被充分调动积极性,参与实验室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的建立与运行,强调的是学生科研能力目标的提高和进步、学生个人及实验室的共同发展,通过运行科研能力培养过程,让实验室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明确目标、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不断前进,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及成就感,叠加实验室科研能力的提高。
图1基于PDCA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模型
2.2科研能力结构分析
在能力结构分析方面,不同学者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进行了排序。如孟万金根据能力结构要素分析得出文、理、工三科研究生综合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程度由大到小排在前5项的能力依次为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顾明远的排序则依次为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3-5]。但现有的学者都没有将科研规划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科研能力。科研过程的成功前提就是学生对科研的规划。结合在北航的实践,我们扩展后的学生科研能力至少包括图2所示的7项能力。
图2科研能力结构
2.3PDCA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阶段
图1中的PDCA四个阶段是一个迭代环,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如表1所示。
2.4科研能力培养里程碑
针对每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计划,实验室设定了入学、调研、开题、中期和答辩五个里程碑,并确立了实验室科研能力培养实施措施(如表2所示)。
表1科研能力培养过程阶段及阶段目标
阶段 目标/任务
计划(PLAN) (1)标准:建立实验室范围内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标准。
(2)计划:制定科研能力培养过程计划。
实施(DO) (1)培训:根据已建立的计划和培养过程标准对研究生开展科研能力培养相关的培训。
(2)实施:根据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能力培养子任务。
检查(CHECK) (1)分析:收集实施阶段的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提炼经验和教训。
(2)学习:学习经验和教训。
改进(ACT) (1)改进: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
(2)标准化:提炼培养方法和过程的最佳培养实践标准化,供推广和借鉴。基本推广路线为个人小组全体。
表2科研能力培养过程里程碑
里程碑 任务与实验室培养措施
入学 明确科研能力培养目标,完成学习计划:包括基础课程学习、科研、工程方面,至少涵盖调研、开题、中期和答辩几个阶段。
调研 完成调研报告等。实验室调研模板提纲:(1)工业界现状:定义、典型应用、技术脉络、体系结构、典型企业界的研究方向和进展等、开源产品和原型系统等;(2)研究界现状:国际和国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或重要战略规划中的相关的关键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的分析、总结和下一步趋势分析、国外重要基金的资助情况和资助方向、国内973、863和国基的资助课题方向和内容、典型的研究机构的进展、领域专家及其进展、关键算法及其研究思路和进展,学术界的前沿进展)、该领域相关的国际期刊/会议、领域推荐书籍/论文列表。(3)关键/热点/前沿科学问题。
开题 完成开题报告。实验室开题报告模板纲要包括研究意义/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研究的方向、建议研究方案、特色与创新之处、预期研究成果、可行性分析等。
中期 根据开题开展科研和工程工作,并接受检查(组内与实验室预答辩)。
答辩 完成课题研究、系统实现和毕业论文等,完成实验室内部答辩和学院答辩。
3实践效果
我们对所提出的培养方法在北航计算机学院进行了实践。实践中选取了45位研究生进行了研究,其中的人员构成结构(博士生和硕士生)如图3所示。
图3人员构成结构
为了考察实践效果,在实施前后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进行了两个试验分析。
试验1:采取了学生自评、小组同行评分、最后得到加权分的科研能力综合评估值方法来分析方法实施前后的科研能力培养效果,目的是通过学生评分的比例来部分观察我们的方法实施效果。在评分体制上,采取了100分值,分为0~70分、70~85分,85~100分三个档次。
在试验1中,实施前后的综合评分结果及其对比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科研能力综合评估结果
该实践结果(图4、图5)和学生调查问卷反馈结果表明,方法实施后85~100分,75~85分的学生比例分别提高了7%和11%,0~70分的学生比例降低了14%。以上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所实践的科研能力提高方法从学生和组内自我评估上看还是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图5科研能力综合评估结果对比
试验2: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根据学生科研能力结构,从学生自我规划性、论文和专利发表、毕设优秀学生比例等指标上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转换被动科研和工程思维为主动进行职业、科研、工程等规划和实践,是教师
有效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效果的前提;2)学生规划能力:实践前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在主动进行职业、科研和工程规划和实施的规划意识和实施能力上还比较欠缺,需要老师的细致引导和示例讲解。3)学习模板和指导(包括实验室、导师、团队和同学间):在实践中,发现有很大部分有了积极性后,却不知道实施方法。实践发现,实验室、团队和导师如能及早提供参考示例和模板(如实验室调研、开题、中期和毕业答辩提纲模板/示例)、采取在培养关键阶段的前期指导(如预答辩等)和培训(如入学培训、预答辩等)等措施,能让学生尽快明确目标和模仿,具有较强的实例指导意义。
4结语
我们将在北航计算机学院对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和改进,具体工作包括:1)对培养过程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2)在实践阶段部分,将进一步提炼出实验室内部的标准培养过程;3)在指导环节,根据学生和教师反馈,进一步完善提炼总结各项经验、教训和各种模板示例(如调研、开题、中期和答辩等)并完善现有的各种网络化的教师和学生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战略报告编写组.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R].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21.
[2] 颜晓莉,李方伟. 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5(3):440-441.
[3] 施晓光. 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02(2):32-37.
[4] 王永胜. 中美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J]. 东方论坛,1998(2):32-37.
[5] 段丽.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 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3.10.
Cultivation Metho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RUAN Li, XIAO Li-min, ZHU Ming-fa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关键词 工作场所学习;特征;形式;影响因素;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1-0065-07
收稿日期:2013-11-05
作者简介:云绍辉(1973- ),女,河北乐亭人,九江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学习型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场所学习作为一种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学习形式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关于工作场所学习的研究多数是从职业教育或终身学习的视角出发学习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1][2],少数针对企业中工作场所学习的研究则侧重于心理学理论[3]。为了让工作场所学习从理论回归到现实的管理实践,需要对工作场所学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有资料显示,尽管在整个企业教育体系中正式培训的投资占80%左右,但正式培训仅占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内容的10%~20%,即员工进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会花在工作场所,而非正式的培训项目上[4]。因此,有必要对工作场所学习的特点、形式、影响因素及其对组织的贡献进行探讨,以使工作场所学习在国内受到应有的重视,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工作场所学习的内涵
(一)工作场所学习的定义
一般认为,工作场所学习就是在工作场所发生的学习,是一种在组织环境中出现的具有合作性特征的强制性任务[5]。Mansfield(1991)认为,工作场所学习是学习者在工作场所中发展工作能力的学习方式。Billett(1993)认为,工作场所学习是一种在参与真实任务,并有熟练成员直接或间接指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6]。Eraut(2000)指出,如果考虑到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时,工作场所学习比正式的培训更有效,因为这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在正规的教育中并不多见,而且学习者在正规的培训中往往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7]。工作场所学习强调的是一种“学习范式”,即认为学习者是主动的且自我引导的,而不是传统“培训范式”中的被动学习。Watkins(1995)认为,工作场所学习不仅包括在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HRD)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正式学习活动,还包括学习者导向的经验学习和日常学习活动。此外,工作场所是一个将学习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场所,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存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员工分享彼此思想、观点和行为,同时完成工作任务的场所。工作场所学习是在人际间和组织环境下发生的,强调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工作场所学习是一个个人、团队、组织依靠彼此不断地相互作用或在解决问题和改善绩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工作场所学习的特征
1.非正式性
工作场所学习常常被描述为非正式的、偶然的、与工作实践结合的,即在变化已经成为常态的工作环境下,学习和工作实践难以彼此分开。尽管工作场所学习可以是结构化的,很多工作场所学习是非正式的,即学习是作为工作成果的副产品出现的,学习一般发生在完成日常工作的任务中。Collin(2003)等指出,在工作中学习与在学校学习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活动的目的不同[8],工作场所学习的目的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2.经验性
工作场所学习的第二个特征涉及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性。工作场所学习的基础在于经验,即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方式(Marsick and Watkins,1990)。学习根植于日常工作中不断地解决问题、胜任能力的不断积累、不断地犯错误以及与同事的交流合作(Billett,2002)。因此,在工作中的学习需要运用直觉、常识、个人经验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决策、解决具体问题、执行特定的任务或作出明智的判断。
3.合作性
通过经验学习最重要的是与同事或其他工作场所内部或外部的相关主体进行的日常互动和合作,因此工作场所学习具有合作性特征。随着团队工作和网络工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工作涉及到社会性活动。一项工作除了需要与自身所在的工作团队或社团发生联系外,还需要与工作场所之外的不同群组或网络进行合作(Tynj?l?,2008)。当今的工作实践具有临时性、情境性、不断变动的特点,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工作目标和计划,并合作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
4.环境制约性
工作任务和环境决定着工作中学习的内容和方式(Fuller and Unwin,2004),工作场所学习不能脱离影响绩效表现的工作环境。工作场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具体的实践社团完成的(Eraut,2002; Wenger,1998),通过研究工作活动的特点与工作者的经验和社会特征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作场所学习(Evans and Rainbird,2002)。因此,工作场所的人员及关系网络对工作场所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即工作场所学习具有环境制约性和共享性。
二、工作场所学习的形式
一般认为,工作场所学习形式有两种,即在职学习(非正式学习)和脱产学习(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强调工作场所是学习发生的场所,但学习并不是工作场所的根本目的,学习应该是工作活动的副产品,是为了更好地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工作场所学习的分类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
(一)按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和方式的控制程度划分
Mocker and Spear(1982)根据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和方式的控制权,将工作场所学习分为四种,即正式学习(培训)、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和自我指导学习。由图1可知,对正式学习(培训)而言,学习的参与者既不能控制学习目标也不能决定学习方式,如果企业培训的目标和方式与学习者自身的目标和方式不一致,将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而自我指导学习是学习者的自觉学习,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因此如果组织能够通过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员工进行积极的自我指导学习,其效果将优于企业投入巨大资金和时间的正式培训。
图1 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维度的工作场所学习形式
(二)按参与学习的有意识程度划分
根据参与学习的有意识程度,Eraut(2000)把学习分为三种形式:有意式学习、反应式学习和内隐式学习。有意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有意识、有计划的学习;反应式学习接近于自发的学习,其有意识的程度低一些;内隐式学习指学习者不是有意识的学习,甚至对正在发生的学习都没有察觉到。这三种形式中,有意式学习处于最外层,最容易被感知,也最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内隐式学习处于最内层,是一种不必受意识控制的学习,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的习惯和素质,因此对学习者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三)按学习的计划性划分
Marsick和Watkins(2001)认为工作场所学习的形式有三种,即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和随机性学习[9]。正式学习(培训)是为人们提供具体的有计划的学习经历,以帮助人们掌握特定的工作方法,通常是高度结构化并由制度保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非正式学习也可以在组织机构内发生,但通常不是在教室,也不是高度结构化的。非正式学习中对学习的掌控权在学习者手中,而不是由组织决定。正式学习一般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详细的实施过程,而非正式学习不管有没有目标和具体过程,都有可能发生。Marsick等认为正式学习会促进非正式学习,同时非正式学习会提高对正式学习的参与热情,这两种类型的学习互为补充,从而有可能产生进一步的改善和创新。随机性学习虽然与非正式学习有相似之处,但并不相同。随机性学习一般是作为其他活动(如试错试验)的非特意的副产品,在完成特定任务的同时,不经意间促进了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或相互理解。随机性学习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Eraut(2000)的内隐式学习。
(四)三维工作场所学习的框架
Ronald L. Jacobs(2010)提出了一个三维工作场所学习的框架[10]。基于这三个维度,工作场所学习可分为8种形式,即工作外、非结构化、被动(如进修假期,带薪教育性休假和专业实习);工作外、非结构化、主动(如自我指导的学习);工作外、结构化、主动(如基于小组的讲座,基于网络的培训);工作外、结构化、被动(如混合培训和企业大学);工作中、非结构化、被动(如偶然培训、特别指导、见习、边做边学、实践社区以及在行动中反思);工作中、非结构化、主动(如发生在实际工作现场的学习);工作中、结构化、被动(如结构化的在职培训);工作中、结构化、主动(如行动学习)。
(五)企业实践中的工作场所学习
除了从理论上对工作场所学习的形式进行界定外,一些学者尝试对真实企业环境中工作场所学习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如Mari Kira(2010)通过对芬兰和瑞典制造企业工作场所学习的研究,认为目前企业实践中的工作场所学习包括两种形式,即帮助员工解决日常问题的常规性学习和开发新技能的创造性学习[11]。常规性学习通常包括新员工入职后有计划的、组织支持的、能够进行评价的一系列活动,但如果缺乏工作轮换的机会则会限制常规性学习的发生。创造性学习主要发生在个人层次,普遍缺乏群体层次的支持。这种现象与理论上强调的工作场所学习需要人际互动及组织支持是有一定差距的,表明在真实工作情境下,工作场所学习可能远没有达到学者们期望的水平。
(六)工作场所情境导向学习
Andreas Schmidt和Simone Braun(2006)提出了建立工作场所情境导向学习系统的设想。情境导向系统通过员工每天的日常工作观察到潜在学习者的工作活动,并推断学习者现有知识与其工作领域所需知识的潜在差距。对于这些差距,该系统可以根据现有的学习资源编制小型的学习计划,并给学习者提供建议,而学习者可以选择即时学习、延时学习或完全放弃系统建议。情境导向学习系统包括基于内容的学习和基于沟通的学习两种模式[12],详见图2、图3。
图2 基于学习内容的情境导向学习
基于学习内容的情境导向学习模式包括触发、选择、传递、适应、记录等环节,其主体是学习者个人和相关学习资料。而基于沟通的情境导向学习中需要另一主体——非正式的教师。学习者往往倾向于与自己各方面对等的教师,特别是能力基本在同一水平,例如,作为教师的人在最近也刚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难。系统在推荐教师之前需要先根据情境确认该教师是否合适(如时间、空间、意愿等),而不是简单的推荐人选。该系统在学习者和选定的非正式教师之间的后续交流中起到媒介作用。不仅学习过程被整合到周围的工作流程,教的过程也需要做相应调整。系统会尝试找到一个学习者需要和教师兴趣之间的平衡点,考虑教与学双方的情境因素,如当前任务、询问主题、紧迫性、双方关系等。
图3 基于沟通的情境导向学习
三、工作场所学习的影响因素
Billett(2004)认为,组织应该提供一种有利的环境,使个体在工作场所中得到发展。这种环境应该考虑到员工个人的需求倾向,因为只有个人和工作场所的相互配合才能引发有效学习[13]。Tjepkema认为,学习环境是“能够促进或阻碍团队成员学习的组织和个人特征”,可见学习环境是根植于工作环境本身,反映了组织的关键特征及员工个人的相关特征。目前对于工作场所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视角,第一种研究视角关注沟通与信息技术层面的促进因素,第二种研究视角关注工作场所学习的原始驱动力。
(一)沟通与信息技术层面的促进因素
组织中对工作场所学习产生影响的沟通和信息技术因素包括沟通和交流、合作、反馈、评价、参与、教练和信息[14]。Clauwaert等(2008)从沟通与交流、反馈与指导、信息系统三个层面研究了影响工作场所学习的因素,详见图4,开发了一套测定组织中非正式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量表。但他们的量表没有考虑员工个人特征的影响,而且提出的影响因素存在交叉重叠和分类不清的问题。
图4 影响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因素
以Clauwaert等开发的量表为基础,Kyndt等(2009)进一步研究了在不同组织背景、职位背景以及员工个人背景下组织因素对工作场所学习的影响,并对Clauwaert的量表进行降维和聚类分析,将影响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组织因素缩减为5大类,即反馈与知识获取、新的学习和沟通方法、接受辅导情况、辅导他人情况、信息系统。通过对31家不同性质的组织中1162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发现,不同个人背景的员工拥有的非正式学习机会是不同的,如小型非盈利组织的新入职员工获得的辅导机会明显高于其他员工,盈利性组织的员工普遍拥有较多接受辅导和使用新沟通工具的机会。
与Kyndt等的思路不同,Se-Yeon Moon和Seung-I Na(2009)认为员工个人特征(学习能力、学习动机、自信心、好奇心、自控能力)和组织特征(组织的集权程度、规范化程度、价值体系、有效沟通水平)都会对工作场所学习产生影响。他们将工作场所学习分为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随机性学习,并分别研究个人特征和组织特征对这三种不同学习形式的影响。在个人特征变量中,学习动机、好奇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都与工作场所学习呈现正相关关系,而组织变量中沟通水平和价值体系与工作场所学习相关,同时发现沟通对非正式学习和随机性学习的影响最大。组织的集权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可以解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却不能解释随机性学习,这表明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可以通过组织的干预措施进行强化,但随机性学习不能被组织强化。此外,个人特征变量与工作场所学习的关系大多为较低的正相关,而组织特征与工作场所学习呈现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其影响比个人特征因素要明显。对非正式学习和随机性学习而言,组织沟通是否顺畅至关重要,而对正式学习而言,组织的价值评价体系非常关键。
(二)工作场所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关于工作场所学习内在驱动力的研究涉及组织中使学习发生的根本动因,这些动因可以分为个人动因和组织动因两个层面。从个人层面来说,提升胜任力和就业能力是工作场所学习的主要动因。2001年英国全国成人学习调查结果显示,80%的已就业成年人表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动机是保持和提升当前和未来的就业能力,55%已就业成年人表示工作外的自我指导学习是为了继续从事有报酬的工作[15]。
从组织层面来讲,工作场所变革是工作场所学习的首要驱动力。来自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相关研究表明,工作场所变革是创造工作场所学习需求的最重要因素。这里,工作场所变革主要涉及技术、产品和组织的变革。此外,工作场所学习的驱动力还有公司的产品市场战略以及产品的生产方式等。Green等(2003)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的产品市场战略和高技能劳动力之间存在联系,Kitching等(2002)指出战略导向的培训与非价格因素竞争之间也存在联系,而非价格因素的竞争对高水平的产品市场会产生影响。此外,公司规模也会影响工作场所学习,如Cosh等(2003)指出公司规模是公司对培训投入的决定因素,规模较大的公司对在职培训的投入更大,具有更高技能水平的工人参加的在职培训也更多。
四、工作场所学习的价值
(一)工作场所学习有助于提升员工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如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工作满意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工作场所学习状况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
Robert W. Rowden于2000年、2002年先后对马来西亚和美国中小企业工作场所学习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两个国家的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工作场所学习现象,只不过非正式学习和随机性学习在工作场所更普遍,而不仅仅是正式的培训项目(正式学习),这对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的“中小企业缺乏时间、资金、专业人员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中小企业中工作场所学习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非正式学习和随机性学习对工作满意度的贡献明显高于正式学习,前者大约是后者的4倍[16]。因此,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工作场所学习,特别是非正式学习和随机性学习,包括提供反映不同意见的机会、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提供工作实践的机会、为员工提供学习技巧方面的教练和指导等。
Robert W. Rowden(2002)关于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与Leslie等关于非正式学习和随机性学习重要性的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非正式学习和随机性学习在组织中比正式学习更重要,这一结论提示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可能需要转移关注的重点,因为获得几乎所有资源和支持的正式培训项目(正式学习)在三种学习类型中所占的比重最小。工作场所学习可以直接导致工作满意的结论支持了Brief等关于工作满意度评价特性的研究,在指导管理者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员工本身的重视上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组织可以通过增加学习机会来提升工作满意度,而不仅仅是加薪。Kovach等认为,对工作的感谢、专注于某件事、工作场所的愉悦、与同事合作愉快等都是工作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作场所学习对工作满意度的这些方面可以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
Inoki(1990)和Koike(2000)明确提出学习和生产力的关系,并且发现非正式学习与组织绩效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生产力产生影响:一是通过提高员工个人的技能水平;二是通过促进高绩效工作实践的有效运行;三是通过促进组织学习。
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课题组完成了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对企业生产力影响的研究[13]。他们对四家不同性质企业的研究发现,工作中的非正式学习对生产力会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性质(积极或消极)取决于组织环境因素。例如,在美发沙龙,个体层次的非正式学习主要通过工作的技术要求、知识共享的文化、沙龙提供的技能和信息、职业发展和薪酬奖励等来促进,如当员工变得更有效率时将会获得晋升。组织层次的非正式学习体现在老板通过运用标杆管理上,如派员工到其他美容院参观学习、习得的知识进行员工间共享以实现持续改进。老板很明显在使用学习策略来提高生产力,使其沙龙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并获得更高的营业收入。而会计师事务所学习的水平和途径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的专业技术和规则要求驱动的。组织的企业文化重视学习对组织绩效的作用,并鼓励所有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作为一个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小型公司,除了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开发一系列其他的通用技能,如客户服务。这些通用技能的开发往往具有“非正式”的特点,即通过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相互联系,而所有会计人员都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则是通过在工作场所的正式研究和学习中获得的。
五、结束语
工作场所学习是一个个人、团队、组织在解决问题和改善绩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具有非正式性、经验性、合作性、环境制约性等特征,因此可以从组织的工作设计、工作环境、人职匹配等方面入手促使工作场所学习发生并使之价值最大化。同时,工作场所学习的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心从员工培训转移到全方位的工作场所学习上,为员工提供工作场所学习的机会,发掘和创造有利于工作场所学习的资源。关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影响因素,沟通协作与信息技术层面的促进因素已经有了很多研究,如团队学习、组织学习、行动学习、实践社团等,但关注工作场所学习原始驱动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场所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提升工作场所学习效果进而改善个人和组织绩效,从员工的个人需求来看,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而满足个人从生理安全到自我实现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因此,组织要想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仅仅强调沟通和信息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从制度上保证员工的付出能够得到认可和回报,让员工自愿自发地参与到工作场所学习中。具体来讲,就是在绩效体系和薪酬体系这两个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上下功夫,使之与培训开发体系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将个人和组织环境因素整合起来,工作场所学习才有可能成为促进员工个人发展和组织绩效改善的有力武器,同时为终身学习时代的学习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
参考文献
[1]汤霓,石伟平. 国际视野下的工作场所学习:特征与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2012(6): 102-109.
[2]徐瑾 .职业教育话语下的工作场所学习研究[J].职教论坛,2012(4):52-56.
[3]杨翠蓉,韦洪涛. 实践出真知:论工作场所中的员工学习[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67-71.
[4]Tobias Ley, Stefanie N. Lindstaedt, Dietrich Albert. Supporting Competency Development in Informal Workplace Learning[C]//K.-D. Althoff et al. (Eds.). WM 2005, LNAI 3782. Berlin: Heidelberg, 2005: 189-202.
[5]Se-Yeon Moon, Seung-I Na. Psych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Workplace Learning in Small and Medium Manufacturing Businesses in Korea[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09(10): 327-336.
[6]Billet S.R. Authenticity and a Culture of Practice[J].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1993(1):l-29.
[7]Eraut M. Non-formal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Work[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70):113-136.
[8]Anne Virtanen, P?ivi Tynj?l?, Kaija Collin. Characteristics of Workplace Learning Among Finnish Vocational Students[J]. Vocations and Learning, 2009(2):153-175.
[9]Marsick V., Watkins K. Informal and Incidental Learning[J].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2001(89):25-34.
[10]Ronald L. Jacobs.一个关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建议性概念框架: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建设与研究的启示[J].李宇晴,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6):41-49.
[11]Mari Kira. Routine-Generating and Regenerative Workplace Learning [J]. Vocations and Learning, 2010(3):71-90.
[12]Andreas Schmidt, Simone Braun. Context-Aware Workplace Learning Support: Concept, Experiences, and Remaining Challenges[A]. W. Nejdl and K. Tochtermann (Eds.): EC-TEL 2006, LNCS 4227, 2006: 518-524.
[13]Billett S. Learning Through Work: Workplace Participatory Practices[C]//Rainbird, H.,Fuller, A. and Munro A. (Eds.). Workplace Learning in Context. London: Routledge, 2004:109-125.
[14]Eva Kyndt, Filip Dochy, Hanne Nijs. Learning Conditions for Non-formal and Informal Workplace Learning[J].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2009(5):369-383.
[15]Alison Fuller, David Ashton, Alan Felstead, et.al. The Impact of Informal Learning at Work on Business Productivity. Final Report to the DTI. October 2003:43-66.
[16]Rowden R. 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place Learning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U.S. Small to Mid-size Businesses[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2(4):407-425.
A Review of Foreign Researches on Workplac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YUN Shao-hui
(School of Business,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xi 33200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