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2-12-29 10:41: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教育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第1篇

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认知度不高

在调查中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认可度很差,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有些学生和家长宁愿多花钱也要上普通高中。即便收费一再降低,生源也较差。

(2)专业缺乏特点

很多的中职学校,经济基础薄弱,受实训基地限制,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比如,有些被看好的专业,比如挖掘机,数控技术等,没有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

(3)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由于生源中,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那些在初中学习较差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学习主动性较差,课堂教学质量也不高。

2、原因分析

(1)就业困难

现在,很多的企业招生都在不断的扩大学历门槛,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适合社会的专业知识,导致其就业非常困难。

(2)投资不够

国家对中职学校的资助还不够多,学校的资金不够,导致对很多专业课硬件设施的投资不到位。

(3)管理力度不够

中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普遍存在散漫的现象,他们从思想上就对管理不够重视,管理力度也不够。

二、改革中职教育教学的思路和建议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出如下改革中职教育教学的思路和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教育的宣传力度,确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采用校企结合模式。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选择那些有责任心,热爱教育工作的人员。其次,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要加强培训,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另外,学校还有多关心教师的生活,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把学校作为自己的家,才会真心的付出。

2、提高中职教育的宣传力度

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为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作为学校,也要不断的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改变那些错误的观念,从而选择中职教育。

3、确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课程目标

任何的课程目标必须要以社会需要作为导向,只有这样,中职学校的学生走向社会,才能较好的融入到社会,才能尽快适应自身的工作。因此,理论课程的开始主要是为技术服务,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学校各级领导应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责任心,做到以身作则,这种责任心从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学校的管理工作。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要在课堂和课下多关心学生,多和学生进行互动,要用平常心看待学生的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尽可能多的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充满满足感。经常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使他们在校期间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5、采用校企结合模式

中职学校可以根据所处位置,与当地的企业联合办学,和企业签订相关的用人合同,有针对性的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样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三、总结

第2篇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二、目的和意义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教学实际 ,经过调查、统计、分析、实践 ,研究出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考核模式等能指导教学实际的方法 ,对本校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一种指导、推动作用,而要达到教研目的。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考试考核模式、基本措施、基本方法,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全面推行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模式;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变革。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大纲对比研究、职业学校大纲与普通高中大纲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计划编制时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注意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项目确定时注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对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力求切合学生实际。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合理区分学生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不同小项目、小目标,并逐步缩小目标差异,最终全部实现整体目标。

为配合项目驱动教育的实践,正确引导师生的“教”和“学”,使学生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将对传统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新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分为平时考核(含学习态度考核,小项目完成情况)、期末测试(理论测试在试卷库中抽取,组织集中考试;实践测试采用工厂生产模式测试,要求完成成型的综合产品)。

3、针对学校目前实习工场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隐患,进一步明确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根据新大纲要求,调整学生专业课与文化比重,优化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加大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范围,创造学生实践良好环境,进一步突出实习实践。

(二)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重新编制机电类的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秩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完成的教学任务,确定项目教学中的各项目任务。

2、创新校本教学内容。从农村市场对职业学校的需求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精心编写一到二本具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优化教学模式、技术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使技术、手段、方法优化。在方法上改灌输式为启发式,改单一接受式为重视发现式、导学式、分块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专业实践。

5、建立测评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教学成果的检测考评,建立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学期的成绩测评等环节,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生政治思想评价体系,完成对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化工作。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3、专业指导计划的修订。

4、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实习实训操作流程;学习和借鉴有关项目驱动教学的实录案例的方式方法;补充质量测评体系的漏洞;完善指导性计划的内容等。

2、问卷调查法:设计制定面向全校师生的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和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 ,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五、研究进度

1、前期准备与开题阶段:

时间为XX年6月至XX年11月。内容为实施方案的制订、相关文件的出台、专家讲座、教师培训。预期成果:各种方案、文件的制订。

2、专题研究阶段:

时间为XX年9月至XX年8月。阶段工作为:(1)XX年9月至XX年3月:调研、讨论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新体系并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教材初稿,同时在09级各专业中的《机械加工》、《c语言》、《作文教学》、《静物色彩》、《职业生涯》课程中试用。推行“项目教学法”教学方法,举办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总结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不断进行完善,并推行到其它的课程中去。(2)XX年3月至XX年8月:完成各项目内容电子课件制作工作,归纳、总结使用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缺点。预期成果:过程监控体系方案、评价体系方案出台,完成若干篇论文。

3、综合研究阶段:时间为 XX年8月至XX年11月。阶段工作为:(1)XX年8月-XX年3月:在XX级学生中试用教材并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完善各专业项目教学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2)XX年3月-XX年8月:在XX级学生中继续试用新编教材。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科研论文4篇,教学论文2篇,教材出版。

4、课题结题阶段:XX年12月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项目驱动教学法校本教材开发

负责人:

组成人员:

2、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分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探讨,学生心理教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完整的项目教学法过程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

负责人:

组成人员: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与成果推广

负责人:

组成人员:

七、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机电专业教学指导计划的完善,课程项目的确立及开课规划的形成,校本教材的开发,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过程评估体系、效果评价体系。

成果形式主要有:⑴完成《机械加工》等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相关校本教材;⑵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及教育教学论文10篇以上。编纂论文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3) 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各一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预期先在校内机电专业进行实践,然后进一步向校内和校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取得预期效果后进一步申请成果并争取在湖南省范围内的广泛推广。本课题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此项目受益面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于社会而言,为国家终生教育体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且能以此进行扩展,优化了社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职业教育类学生也有了技能终生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2)其次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由于确定了专业指导计划,明确了各项目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设置方法,对于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促进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3)再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更多有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根据情况,能随时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4)最后企业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为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八、经费概算

1、图书资料、材料费:0.8万元

第3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研究异彩纷呈,教师素质也今非昔比。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需把自己的探索、体会、经验写成教育论文,因此撰写教育论文已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迫切愿望。

然而在实际中,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虽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遗憾的是没有及时总结,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写成教育论文,也就是说,只会教学,只会研究,但不会写作,结果研究成果推广不出去,这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有的教师虽然已准备了很多材料,也很想写教育论文,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写,如何去下笔,始终感到难度很大.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写作经验,(如何引导和鼓励教师写好论文)谈谈教育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写作方向

绝大部分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还兼任班主任,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写教育论文。因此,根据自己当前教学的实际确定教育论文写作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你当前是从事学科教学,那么你的写作方向可考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和教材其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设计,还可以研究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教育思想方法,等等.总之,你的写作方向最好同你当前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另一方面教学为你的写作提供课题和素材,而你的写作也促进了教学的提高,做到教研相长。

二、要注盘选好课题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既关系到论文写什么的问题,也决定着所从事的教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所以论文写作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并确定好

NK 现金网 WWW.BEIJINGJY.NET

研究课题。人们常说,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办事需量力而行。同样,在教育研究中,在选题上,也必须从自身的、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在论文选题时要注意:

(一)题目难易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如果急于求成,好高玲远,选择的题目过大,那么即使勉强定题,也不知从何下笔,不但力不从心,往往举步维艰,久攻不下,则常常是半途而废。

(二)题目大小要适中。初学写作的同志在选题上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大求全,以为题目越大越有分量,其实论文的分量与题目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追求大题目,全面论述一个问题,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很容易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个道理也论述不深,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题目越小,钻得越深,论文就越有分量”。因此,若能抓住本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是小问题,深人展开,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见解,把问题解决了,那么,这篇论文就很有分量。所以我们选择课题,应尽量具体一些,范围小一些,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大题小做。

三、要注意提纲的设计

论题选好以后,就要设计提纲,考虑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思路.编拟提纲如同建筑设计蓝图,又像画家作画,先勾出大的轮廓,再勾细部分,然后再描画。有了提纲,文章才能按顺序从容地写下去。编提纲要做些什么呢编提纲就是规划好论文的结构层次,将全文分几个部分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段,每段讲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各部分主要选用哪些材料。一般来说,3000字以下的论文编一级提纲,论文较长最好编二级提纲。提纲宜细不宜粗,如写得过粗,就起不到提纲的作用,写时难把握,容易出现“跑题”、“放羊”,顾此失彼的情况。

四、要注意资料的搜集

定题定纲以后,就要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认真钻研了。我们要盖一座

楼房,就需要用钢筋、水泥、白灰、砖瓦、材料,有了这些材料,楼房才能建成,写文章也是这样。没有材料,文章就会空洞,主题也难以实现。俗话说:“广采白花酿佳蜜”。搜集资料是起草论文中一项基本的,没有必要的资料,后续将寸步难移。资料同时也是选题的基础,是完成论文的保证.我们搜集到大量资料后,怎样从中选取所需要的资料呢这里需要注意“四个标准”.

五、要注意执笔写作

撰写教育论文除了应注意上述几个问题外,在具体写作时应将教学和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教”中“研”,“研”中“写”,“写”中“教”,才能撰写出符合实际的有价值的论文.经过选题、定纲、备料一系列的准备,教学研究进人了总结阶段,也就是把教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对于有一定写作水平的人来说,起草论文初稿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把构思内容转化为文字形式就可以了。但对于刚刚从事教研的人来说,开始撰写教育论文是会感到相当吃力的,他们经过一定的酝酿和准备,但提起笔来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才能写好教育论文,这是每位初学写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同时你可以关注:如何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和如何撰写职业教育论文

六、教育教学的

注意事项

撰写教育论文要站在时展的新高度,也就是说要以教育发展的新走势,以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去观察、分析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只有这样,选题才能站得高,望得远,这样的文章,档次高,去投稿,命中率也很高。如何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大家应注意:

(一)要选准投稿对象。首先要了解刊物栏目,看一看想投的刊物栏目有哪些内容,并从中获知刊物栏目的动态及读者对象;其次明确文稿类别,

也就是说要明确自己所撰写的稿件符合什么栏目有哪些刊物有此栏目所适合读者对象是谁

(二)要把握投稿时机。好的稿件未必一定能被采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投稿时机间题。通常应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注意教学进度。一般来说,有关教材分析的稿件一般要比正常教学进度提前4个月寄给有关刊物编辑部;二是新开栏目投递稿件的作者比较少,因而向有此栏目的有关刊物投稿,被采用率就高.三是给缺稿件的栏目撰稿,这方面的稿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很大。

第4篇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教科研;教师专业化成长;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J8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89-2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加强艺术职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是关系到艺术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发展和前进的关键要素之一,只有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化教师队伍,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本文根据艺术职业学校教科研存在问题就如何加强艺术职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作用以及采取的方法和途径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是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发现或创新职业教育体系为导向,以获得职业教育规律为目标的一整套研究过程。从教育科研的分类看,可以分为一是以发现、发展和完善理论为目的的探索式研究,也称基础性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二是以寻求解决问题答案为目的的对策性研究,也称应用性研究。它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三是也有二者兼而有之的综合性研究,既发展、推进和探索理论,也寻求改进和解决的路径与对策。

二、当前艺术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师教科研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 思想上不重视

艺术类职业学校教师过分强调口传心授,不接受改革,从教师的思想观念上看,有些教师观念陈旧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认为教学工作与教科研工作联系不大,甚至认为教学质量与教科研无关。有的教师认为,搞不搞教科研无所谓,以前没搞不照样教了这么多年?还有的说:“平时教学这么忙,哪有功夫搞这个。”更有“明白者”,竟说出“搞教科研哪是教师的事”这样的“明白”话。思想上的错误导致了教育科研动力不足,热情不高,自觉性不强。

2 能力上不支持

艺术类职业学校教师重技能,动手能力强,文字能力较弱。表现在:一是科研素养较低。许多老师缺乏科研的基本素养,至今不知科研为何物,更不知课题申报是怎么回事,对科研毫无热情和兴趣。二是科研能力滞后。缺乏起码的选题、填写课题申报表、搜集检索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概括提炼观点、形成逻辑思路以及成果撰写能力。三是成果贫乏。视论文写作为畏途,要不是职称评审逼上梁山,恐怕一生都不会染指论文写作。

3 方法上不得当

科学研究方法是指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技巧,也是一门艺术,其实质在于规律的运用,遵循规律就成了方法。方法不得当表现在:一是对方法的无知。即并不知道到底有哪些科研方法,更不清楚它们的准确内涵。二是方法运用的茫然。由于对科研方法的陌生,当然就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于研究过程中,往往都是“跟着感觉走”,并不能自觉清醒地意识到我是采用什么方法在进行研究和写作。

三、提升艺术类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他才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亮的恒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如何提升艺术类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教师教科研水平,我觉得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1 制度规范人

教育科研机构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学校应根据发展需要,必须大力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为开展教育科研搭好台。学校应形成从校长室到教科室到教研组一条龙网络管理,使学校教科研任务层层落实,职责分明,逐步建立起一支乐于奉献、素质优良、层次合理、工作负责,相对稳定的教科研专兼职队伍,在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的纽带,示范作用。教科室除建立系统的教科研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教科研评价体系。没有法规局面就会大乱,如果法规固定不变,局面也会引起混乱。由此看来,教科研工作也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要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使教科研工作科学有序地稳步进行。学校应制定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对每一个教研组、每一位教师量化教科研要求,建立必要奖惩措施,用制度规范教师。

2 活动培养人

(1)培训、学习活动提认识:

学习是时展的主旋律,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要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人们往往将师生知识储量的大小以“一桶水”与“一碗水”相比拟,但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多元价值观的出现,教师的思想、信息、认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等均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抱着陈旧的观念,拥着陈旧的知识来参与教育工作,势必被滚滚的教育改革洪流所淘汰。现实中,不少教师以事情多,工作累为由将读书学习作为“软任务”,置于一旁,也有教师认为读书是学生的事,自己能将教材读懂读透,能把课讲清楚就行了,读与不读关系不大。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学校应做好几项工作。

第一,营造学习氛围,搭建学习平台。学校应响亮地在教师中提出“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需要”、“拥抱名著,对话大师”等口号。同时积极地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三网”学习平台:“地网”――开通校园网,让教师在互联网上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天网”――开通广播电视系统,收看有关的教育节目;“人网”――通过听讲座、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切磋技艺。无论学校经费多么紧张,都应该为教师订阅相关的教学刊物,充实学校图书馆,以保证教师的学习内容。

第二,创建“学习型”班子,榜样示范引路。有什么样的班子,就有什么样的教师群体。一个爱读书的校长能够带出一批爱读书的教师。因此学校班子是否具有学习的热情和进取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从这一点上讲,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的校园,要求校长首先成为学者型校长,给教师树立好榜样,以引领教师学习。

通过学习,第一,提高教科研认识。使广大教师重视教科研,克服写文章,搞课题就会影响教学的片面想法,树立教科研是为了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彻底改变教科研与教学是截然剥离的想法。只有广大教师把教科研看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科研才能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而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第二,增强教科研意识。课题从哪里来?课题研究有哪些必要的程序?教研论文怎么写?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可以说,一开始谁都不会,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坚持下来,而有的人有半途而废了呢?我认为只要坚持不断学习,脑子中有了研究的意识,课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

(2)评比、竞赛活动提技能: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本质上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很注重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学校,应该为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课堂――教师试验田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校领导对教师也应该有多岗位锻炼的打算,如可跨学科,跨年段锻炼。对上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等机会,一要公平公正、推荐能者;二要强化指导、多方督促;三要注意发挥年级组、教研组、教科室人员的集体智慧,使更多的人得到锻炼和培养。这样,年青人的成长将会更加迅速和顺利,学校的人才库才会更加充盈,学校的师资力量才会更加雄厚。

学校还应定期举行校内论文评比、教案评比、优质课评比、课堂教学评比、教师基本功比赛、技能大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汇编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向上级教育科学研究所及各级各类刊物、学术研讨会、各类评比交流推荐本校教师的优秀论文等。通过评比、竞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3 奖励激励人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模具,改革,高职教育,任务驱动,双师型

 

引言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与革新,模具行业在制造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电子、汽车、航空等各个行业对模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珠三角地区的模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一现状导致对模具设计、制造人才的需求激增。高职高专院校担任着培养模具行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然而,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却制约着模具行业的人才质量和数量。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入手。

冲压模是模具行业中重要的模具类型之一,约占整个行业比重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模具专业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是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课程功能的改革

课程需从单纯注重教师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并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教育教学论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

教学模式必须从传统的学科体系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构建以“任务驱动”的新教学结构与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是在学科体系下诞生的。学科体系是以知识框架为依据,注重陈述性。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分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离,知识排序的方式与知识习得的方式分离。这是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的,而且与职业教育追求的整体性学习的教学目标相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旧的课程体系主要如下:

 

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案实施

考核方案

教学效果

绪论

1.冲压工序的分类;

2.冷冲模的分类;

3.冷冲模设计与制造的要求;

4.冷冲压现状与发展方向;

5.常用冲压设备。

按照章节和知识体系,教师按部就班理论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布置作业的形式和期末纸质试卷考试。

理论教学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好。

冲裁模具

1.冲裁件工艺性分析及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2.选择模具的结构形式;

3.进行必要的工艺计算;

4.模具的主要零部件设计;

5.模具闭合高度及压力机有关参数;

6.绘制模具总装图和零件图。

弯曲模具

1.弯曲模典型结构的设计方法;

2.弯曲件的工序安排原则;

3.单工序弯曲模、级进模、复合模、通用弯曲模的选用。

拉深模具

1.拉深工艺确定与计算;

2.拉深模具典型结构的设计与选用。

第6篇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其中重点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中职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特点以及笔者从事中职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本着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为了适应中职教育特点,我一方面经常参阅相关资料、信息,学习中职教育文件,中职教育教学论文,不断学习中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校督导交流思想,听取合理建议。在讲授《建筑力学》时,由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完整性转变重视知识的实用性;由单纯理论讲解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仅仅面对课本,有时还面对的施工现场、教学模型等;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交流、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由单一以分数来评定学习效果的结果性考核转变为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考试等方面的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全过程考核。中职教育理念逐渐清晰,教育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课程是中职校工程施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课程,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整合了《理论力本文由收集整理学》、《材料力学》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工程结构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职业技术课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由于它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知识点多,难度大,并且中职教育要求减少理论课时,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对于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以及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暂时用不上的知识点不在课堂上讲授,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学方式去拓展视野;对于难懂的知识点注重实践应用而弱化理论推导;对于在教材中整合不当的问题进行修正。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不能完全受课时的限制。比如平衡条件、内力,是强度计算十分重要的基础,并且对于不同的计算结构简图,表现形式又不相同,初学时很容易迷惑。因此在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安排课时。总之,讲授的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让学生感觉它有用,而不是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进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少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模式下很容易疲劳,养成依赖性,思维懒惰、僵化。而中职教育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转变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启发、引导、讨论、自我发现下掌握知识。

4、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授课时,不能单一采用课堂讲授法,而要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挂图、构件模型来演示结构或构件的受力和变形。

5、抓好课程考核环节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采用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纪律性、作业表现、考试成绩,重能力和素质的全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等方面,分别占有一定的权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让学生对阶段性学习进行检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找准努力的方向;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计算题,题型丰富多样,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6、加强师生交流

第7篇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员;知识;能力;素质

一、任职教育的内涵

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就是指“为使受教育者适应岗位职务以及逐级晋升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就其内涵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国防的职业教育

任职教育与职业教育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不能完全吻合。任职教育中的“职”不是“职业”而是军队岗位“职务”、“职责”。军队作为国防力量的主体,是一个特定的利益集团,这就决定了军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尤其是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他们负有特殊的使命。因此,军人为履行岗位职责所接受的教育必然带有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个性特征。

(二)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岗位的专才教育

任职教育对象的教育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学历教育阶段,主要是学习基础性科学知识、陶冶公民意识、健全人格养成以及培养一些非专业性的实践能力,使其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岗位任职教育面对的是特定的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所以任职教育是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深加工,是一种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的专才教育。

(三)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职责的能力教育

所谓任职,通俗地说就是能够胜任特定的职务,要求任职者能够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能够有效解决职责范围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显然,这是需要能力的。知识再丰富,素质再全面,不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是潜在的资源,而不是现实的动力。为此,岗位任职教育虽然也注重知识的传授、素质的蓄积,但更看重的是任职能力的生成与应用。

(四)岗位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需求的随机教育

随着新军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作战理论、新的武器装备以及新的保障方式都将应势而生。战争样式的不确定性和军队建设的发展使得军队在不同时期的工作岗位会有所不同,同一岗位在不同的战备状态下和在军队的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职责诉求。因此,岗位任职教育必然以岗位任职需求的不断变化为转移,在随机应变中不断地调整自身,以使每一个军官(或士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都能接受必要的培训。

二、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鉴于以上任职教育的内涵,为了适应任职教育的需求,教员必须要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改变学历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传统观念,使教员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学,也能担任专业技术工作。

(一)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既然任职教育同时具备了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能力教育以及随机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的特色,那么单一的知识结构必然不能满足其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员必须要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作为教员必备的常规性前提性知识,包括大学本科程度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一般社会知识、大学外语、大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工具性知识等。这种知识是任何一位军校教员都应基本具备的。基础知识既是教员胜任任职教育工作必要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是任职教员继续学习,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

2.专业知识

本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是教员的“立身之本”,包括本技术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本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本技术领域前沿问题的了解、对本技术领域技术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的了解,等等;没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教员就无法顺利从事教学,也就不能够胜任任职教育工作。

3.相关知识

所谓相关知识,是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关或交叉的科学知识。包括对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新兴学科的了解,对边缘交叉学科的了解等等。任职教育是学历教育基础上的扩展教育,在满足岗位任职需求的基础上,要尽量扩展学员的思维以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相关知识作为强大的后盾来支撑。

4. 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员的“傍身之木”,包括军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方法等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任职条件下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承的活动,更表现为一种军事科学的研究活动,一种军事实践的操作活动以及一种教学过程中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在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这是任职教育教员的“傍身之木”。

在教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专业知识是重心所在,相关知识是有力支撑,而教育科学知识则是激发潜能的磁石。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二)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胜任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教员的能力结构应着眼于任职教育的需要,围绕教学实践,突出实际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来看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教学能力

(1)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料的选择与利用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实践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等。

(2)教学开发能力

教学开发能力包括: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资料设计与制作能力、新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课程评价与改进能力等等。

2.教研与科研能力

(1)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论文与著作的撰写能力、专业课程的探索改革能力、任职教育的研究能力等等。

(2)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包括:学术与科研课题的研究能力、学术论文与著作的撰写能力、学科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等等。

3.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专业设备的操作与指导能力、军事训练的组织与指挥能力、解决或指导部队专业训练(演习)的能力等等。

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训法、技术、理论等各个方面的改进、创新,甚至是打破原有模式的全新创造能力。

5.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工具(外语、数学、计算机及网络等等)的运用能力、信息运用能力(获取、选择、利用)、学习能力(获取、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等等。

(三)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1.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包括: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健康身心、正直人格、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强烈的求知愿望、科学的思维习惯等等。

2.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包括:理解并积极研究任职教育、对学员充满热情、具有创新精神、对与本专业有关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变化高度敏感、有教育质量意识等等。

3.相关素质

相关素质包括:自觉遵守军事职业与教育规范、对军革与政策高度敏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对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是单一分离的,而是三位一体,统合发展的。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任职要求(见图1),才能成为任职教育教员在职培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2]周华丽. 试论高职专业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与途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7)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训练

1 实施背景

佳木斯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农机制造产业、粮食产业、煤电、矿业、木材等加工制造业十分发达,数控加工人才紧缺,据相关部门统计,佳木斯地区每年就有2000人的需求缺口。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成立于2006年。经过几年的发展,2012年数控专业被黑龙江省人社厅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支撑。

2 主要目标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为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良好契机。针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我们设计了本次教学改革的三个基本目标:

2.1 深化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全程参与,要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学生技能提升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中不断巩固提高。

2.2 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培养质量。以生为本,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是学生导向的,要落脚在学生的“学”上,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数控加工人才。

2.3 增强教学效能,探索有效模式。从国内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看,目前尚未发现数控加工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本次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要探索一种适合的、特色的数控加工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以发挥示范效用。

3 实施过程

“四级递进”技能训练是指在数控加工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技能的习得和训练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学生沿着“从新手到专家”的路线,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级:一体化教师技能认知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一体化教师中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要掌握的技能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为学生进入角色奠定基础,其考核形式主要是过程性考核。

第二级:校内实训基地技能提高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实施,重点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附带在一体化教师进行技能认知。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企业一起开发的项目课程,内容占到一半以上,其考核形式也是过程性考核,主要测试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

第三级:校内企业体验式实习阶段。第四学期,学生进入校内企业实习阶段,但这种实习主要是体验式,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了解整个生产流程,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试错性”生产,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所学技能,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即进行真实的生产做好准备。这一阶段评价主体由学校教师转向企业的指导师父。

第四级:校外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最后一个学年,是学生企业顶岗实习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在企业中承担真实的生产任务,身份逐步从学校学生转变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成为一名“准专家”。这一阶段,虽然是在企业实习,但它却是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和提升的关键阶段,我们提出要把这个阶段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管理,派教师入驻企业,跟企业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共同考核。

4 保障条件

4.1 制度前提

学校先后与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宝玛数控有限公司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设了畅通一体化教室、佳电一体化教室、畅通产品研发中心、宝玛产品研发中心。这些企业不仅是佳木斯市技工学校学生企业实践基地,还是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企业根据学校情况,提供给实习实训机会、研发项目、技术人才、生产产品等资源,确保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紧密贴合,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

4.2 物质基础

技能的习得与科学知识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情境依赖性知识,它不能脱离真实的工作环境而独立存在。构建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需要。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力度,购买和引进先进设备,成为衡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4.3 智力根本

近年来,学校先后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兼职教师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一方面引导、激励教师走向“双师型”的专业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从企业引进专家型师傅,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为实施“四级递进”技能训练,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5 主要成效与成果

5.1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企业满意率逐年提升

经过两年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对企业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企业普遍反映对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十分满意;在2013年佳木斯地区杏花杯职业技能大赛上我专业学生囊括了数控车前三名,普车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2014年在黑龙江省第六届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工学生组团体第三名。

5.2 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专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两年来,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地区的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佳木斯电业局、佳木斯四海印刷厂、三江开关厂等提供技术服务6次;为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佳木斯常发佳联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开展企业员工专业知识培训,年培训200人次以上,且培训人数规模不断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知名度。

5.3 师资队伍成长迅速,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期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队伍成长迅速,培养出具有专业开发能力的专业带头人2名,具有课程开发和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12名,专业教师队伍中的能够承担理论和实训教学任务的双师教师团队比例已经达90%以上;教师教研教改能力明显提高,申报建设了某级精品课3门,发表省级以上科研教学论文28篇,开发出版教材4本。

5.4 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产学研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逐步增加了本专业的吸引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建立了起来。我专业带头人与部分骨干教师参与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PCD铰刀技术开发与G10震动清芯机研发项目,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为企业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我专业与苏州宝玛数控有限公司经过深入调研,共同开发,成功制造出数控雕铣机,不仅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而且为学生专业能力拓展提供了基础。

6 体会与思考

通过实施本次改革,我们的体会主要是以下两点。

6.1 企业的主导性参与是“四级递进”技能训练法的关键

“跨界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学校职业教育在默会知识传授中的缺憾只有通过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弥补。企业参与必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四级递进”技能训练,通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转换,实现了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与企业人才知识需求无缝接轨;通过教室与车间的转换,实现学生学习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高度统一;通过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转换,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完美融合;通过学生和工人角色的转换,实现技能人才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通过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角色的转换,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第9篇

【关键词】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已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且办得红红火火。而许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了生存先挂牌招生,其教学计划却未经过调研制定的,或将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照搬过来用。部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专业实训实习管理不到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办学质量不佳等问题。电子商务专业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只有将电子商务本土化,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溶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才能办好电子商务专业。笔者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积累有一定的专业建设经验,试以我校如何进行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为例进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办于2000年,专业建设从零开始,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注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技能型人才。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走向一条科学办学的道路。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在开展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制造业、商品流通业、服务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从事企业电子营销、客户服务、网站建设维护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技能应用型中初级专门人才。相对应的职业能力有:掌握市场营销、财务、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地利用Internet获取商务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具有商品推销与广告策划的能力;能够进行网上交易、网下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维护。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1.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建立高水平、示范性“双师型”队伍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办学的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专业课教师28人;高级教师16名,中级教师16人。外聘教师3人,占专业教师比例为11.1 %;“双师型”教师19人,占专业教师比例为76%;专任教师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我校电子商务专任教师创新创优意识强,教学水平高,能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90%以上专业教师能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一定的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能力;每人每年能够坚持撰写两篇以上教育教学论文。以科研促教改、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2.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学校制定了教师长、中、短期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培养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近三年,学校选送该专业教师63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师资培训;同时派出专业教师42人次分赴本地知名企业事业单位学习实践。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科学制定实施性教学方案

本专业针对每届新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场调研及论证的结果,认真制定年度实施性教学方案,使教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市场。专业实施性专业教学方案以《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教学方案》中的《电子商务专业示范性教学方案》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结合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设置课程,整合知识内容,突出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

2.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

探索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 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全程介入“2+1” 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生校内两年学习和企业一年实习两个阶段的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培养的方式。在整个三年学习时间内,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不断线。整个过程采取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它分为基础课程学习、专业学习、专长学习、企业跟岗、顶岗实习四个层面。在与企业共同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实现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和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即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技术课程模块、企业运营课程模块、职业发展课程模块。根据国际职业教育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教学一体化的方法。

3.课程实施重成效

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实践性。一方面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另一方面优化组合实践性教学课程。专业技能训练围绕本专业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同时提供各种机会让在校学生有深入社会、了解现实、接受锻炼、获取实践经验的机会。每年分层次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校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技能节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座。以赛代练,以练促学,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

四、加强实训实习教学管理

(一)实训制度与实训设施。职业教育中关键是实训教学,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教学强调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这样才能培养出受市场欢迎的人才。目前,本专业的实训设施齐全,拥有商贸自治区示范性校内实训基地1个,“十二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此外,我校是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点,学生可在本校实训基地参加电子商务员、计算机办公软件中级操作员的职业资格考试。本专业的实训室设备完好,实训场地能满足学生实训工位的要求。

(二)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专业教师编撰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指导书,做到实训有计划、有总结,实训结果有检查、有评价。科学的实训教学管理机制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落实,学生技能水平很快得到提升。

(三)注重实践体验,完善教学实习管理

1.教学实习管理规范化。专业部负责安排教学实习,做到实习前有计划、有动员、有协议、签订安全责任状;实习中做好过程的督促检查与管理记录;实习后及时总结与评定,使学生实习管理规范化。

2.强化实习与教学的联系和互补。要求学生每月回校报到一次,带回在企业实习期间学到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全专业师生面前进行演示并讲解,通过交流学习,使本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不断增强更新,做到实习与教学相结合。

四、 多元化、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合作进程

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建立起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的合作方式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集团化办学、实训基地共建共赢、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学生实习就业接收等。

1.与企业密切合作办学

先后与区内外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及真实工作过程,推进校企合作进程,创新“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2.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与多家知名商贸企业和事业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满足了学生实训的需求,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为企业培养了充足的后备人才。

3.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以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研讨会主要任务是研讨专业建设,整合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等。

多年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结下了累累硕果:近三年,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人次,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13人次。2012年该专业学生参加2012年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大赛广西赛区总决赛获团体三等奖;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三等奖。目前,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的四个重点支持专业建设之一,形成了以其为核心,带动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房地产营销与管理等专业和谐发展的专业群。电子商务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毕业生分布在区内外及南宁市100多家商业、贸易、物流服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校本科研创新;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1 校本科研创新必须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1.1 校本科研创新承载着提高质量的重要使命

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内涵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过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4000美元的工业化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阶段新要求,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呼声从未如此强烈。而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质量、规模、结构等方面却存在着诸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固然需要国家以创新的体制为依托,但更需要职业学校从实际出发,探索出破解难题的有效机制做保障。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总体思路强调,要“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教育科研就承载着这个使命。作为教育科研的一个特定范畴,由于校本科研从根本上克服了我国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更加关注“小现象、小矛盾、小问题”,呈现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和在学校之中”等鲜明特点,使校本科研在“解决突出问题”这个环节上具有传统教育科研无可比拟的特色和优势。

开展校本科研,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我们探寻科研推进的多样化方式。搞好校本科研,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树立教学、德育、管理、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工作皆科研的思想,以科研的视角、科研的心态和科研的方法反思、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教学、研究与生活融为一体,促进学校提高质量、内涵发展。

1.2 校本科研创新根植于雄厚的教科研实力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从2001年至今的十余年间,学校每年一届、已连续召开十二届教科研工作会议,教师共462人次参与49项国家、省、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研究,公开193篇,在市级以上交流的论文(研究报告)26篇,正式出版专著2部,正式出版教材、教参12部,获市级以上奖项的教具、学具24件。“十五”、“十一五”期间,学校连续两次被辽宁省教育厅表彰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被中国教育科研学会表彰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大批教科研骨干和丰富的教科研成果不仅是学校教科研实力的综合体现,也为学校扎实推进校本科研、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了强大支撑。作为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理应在校本科研创新工作中突出重点、加强普及,以较高的校本科研水平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2 校本科研创新必须着力凸显创新主题

校本科研是“以校为本”的科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科研先行”和“抓科研就是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科研”的理念,全面认识和充分发挥校本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战略地位和先导作用,建立科研管理长效机制,打造鲜明校本科研特色,提升科研工作探寻规律、创新理论、服务实践等能力。

2.1 创新选题立项方式,转变学校教育科研单纯依靠申报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的传统做法,研究重心下移,引导教职工将自上而下的定性命题与自下而上的自选自报课题相结合,并争取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审批立项。通过拓宽科研思路、拓展科研内涵,构建定性命题与自选命题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学校教科研工作多元发展的崭新格局。

2.2 创新科研管理机制,转变各科研课题组在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研究工作中直接与上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沟通的传统做法,加强学校在校本科研管理工作中的突出作用。强化学校的策划、指导和对科研过程的管理,实现校本科研各个环节、各个侧面的协调发展和预期实施。

2.3 创新参研人员构成,转变学校教育科研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做法,邀请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共同参与校本科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职业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坚持“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校企一体理念,高度重视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作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参研科研课题,不仅能够从教师的视角找准问题点,更能够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和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实际出发,将课题置于“理实一体、校企一体”的框架下,使课题研究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也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学与产业、企业发展实际对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为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服务。

在上述三项创新的基础上,校本科研工作要全力凸显三个特色:

2.3.1 全员参与,校本科研以全体教师为研究主体,其“关注小现象、研究小问题、形成小策略”的特点显示出群众性和普及性,这是校本科研有效开展的物质基础,让教科研走近一线教师,引导教职工围绕日常工作自主选题进行校本研究,深层次、多侧面地发掘和培养校本科研队伍,提升参研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完善教科研梯队建设,形成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科研、校本研究内容多样、校本成果不断涌现的局面。

2.3.2 全面覆盖,校本科研立足学校,以教育教学、队伍建设、行政管理、校企合作等各个层面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必须指导教师将工作过程变为学习过程、研究过程,完成从研究者到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为一体的角色转变。要使他们从原有的认识框架、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中解放出来,将工作、学习和研究过程融为一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发现规律、提炼理论、指导实践,促进校本科研的发展和完善。

2.3.3 全程管理,为避免校本科研可能出现的质量不高、易流于形式的弊端,从课题组组建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从组织学习培训到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从指导选题到课题立项到研究过程,从开题报告到中期报告到最后结题,学校都按照“责任到人、管理到位、评价到果”的模式进行全程管理,建立起完备的校本科研评价体系。在体系建设中,学校不只囿于自身这一单一层面,而是广泛邀请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过程相衔接的成果评价标准,使校本科研成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推广性得到了更加切实的体现。

3 校本科研创新必须明确实施路径

3.1 建立校本科研组织管理网络。成立校本科研特色创新项目建设工作小组,受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以课题组和教研室为主阵地,建立起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示范指导、中层干部贯彻落实的三级管理网络,制定校本科研工作推进计划,丰富教科研办公室的职责范围,为校本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3.2 培育校本科研队伍。按照教师气质类型、专业素养、岗位特征,结合“十一五”期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情况,建立起相对固定又交叉融合的多个课题组,囊括校本教学研究、校本管理研究、校本德育研究、校本文化研究、校本教师培训研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研究等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评价考核模式改革等示范校建设的七项重点任务。采取“以会代训”、聘请专家授课等方式,对科研骨干进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训、对科研队伍进行教科研一般方法的指导;各课题组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开展讨论,使小组成员掌握发现问题、确定课题、做实过程、取得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建立校本科研激励机制,将教职员工参与校本科研情况与学习培训、评职晋级、选优评优、年终考核等挂起钩来,提升教职工参与校本科研的积极性,培植校本科研生根发芽的土壤。

3.3 构建国家―省―市―学校四级课题体系。学校研究制定《校本科研管理办法(细则)》,要求校本课题大中见小,以小见大,侧重教育教学实践,关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所有课题都以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推广性作为命题依据,确保科学性和实效性。

3.4 搭建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科研平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校本科研,由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针对研究课题共同提出解决思路,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学校办学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校科研、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过程的深度对接。

3.5 建立校本科研评价体系。在行业、企业和科研部门专家的参与下,将校本科研成果是否具有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等能力作为评价标准,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的评价体系。对于优秀科研成果,可通过参与行业专题交流的方式进行推广。

3.6 规范校本科研过程管理。定期组织各课题组开展理论学习,做好材料积累,确定课题后,加强对研究过程的指导监控,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计划,保证课题运作规范、有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一方面,鼓励教师承担课题研究,要求课题研究必须制定具体方案和研究计划,按计划开展调查、实验、研究、总结、反思。另一方面,教师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合理配置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和资源,保证课题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3.7 强化校本科研阵地建设。以课题组和教研室为阵地,以教研为基础,以科研促教学,将教学、科研融为一体,同步推进。通过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搭建教师对话平台,注重交流研讨,实现共同提高。

4 校本科研创新必须以推动校本发展为己任

4.1 打造校本科研创新的强势队伍

队伍是前提,质量是关键。在校本科研创新工作中,学校提出“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扎实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善于发现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和对策,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善于合作分享、勇于开拓创新的教育科研队伍;构建一套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全员参与校本科研、推进学校机制体制创新的校本科研体系,全面提高校本科研的层次、质量和水平,以校本科研促进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始终坚持对教师的科研素养培训,如召开国家规划课题《个性化学习平台开发与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开题会,安排主持过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教师阐述课题产生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问题等,重点介绍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综述法等研究方法,并对研究资料及数据收集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提炼科研成果等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各课题组明确研究方法、明晰研究思路。

在学校“第十二届教学暨科研工作会议”期间,进行了学校全国获奖教师的说课展示、新入职教师达标课展示、评优课展示、教学设计评比、教学论文评比及说课材料评比等,帮助教师在研究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式和表达习惯,在有效拉近科研与教师距离的同时,起到了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业务及教科研水平的目的。

4.2 建立校本科研创新的课题体系

2013年度学校新申报的5项国家级课题均已审批立项。此外,依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和需要,学校在校本教学研究、校本管理研究、校本德育研究、校本文化研究、校本教师培训研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研究等方面确立了16个科研课题,实现了校本科研覆盖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这些课题进入实施阶段后,按照“引导教职工将自上而下的定性命题与自下而上的自选自报课题相结合,并争取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审批立项”的工作思路,学校从这些课题中遴选出8个与示范校建设密切相关的校本课题申报2013―2014年度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其中《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实践研究》、《学校资源信息化整合的实践研究》、《基于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经营性实训研究》、《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研究》、《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实训基地有效运行研究》等5个课题已获审批立项;另有9个课题获批大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构建起四级科研体系。通过拓展科研思路,进行以自选命题申报省市规划项目的新尝试,学校已初步建立起自选课题与定性课题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课题体系,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崭新格局。

4.3 强化校本科研创新的保障措施

4.3.1 加强领导,责任到人。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成立校本科研特色创新项目建设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领导和组织项目实施。

4.3.2 及时评价,跟进调整。制定《校本科研创新特色项目建设计划书》,将项目建设内容进行分解,明确目标任务,明晰时间安排,保证项目严格按照进度要求推进。项目建设小组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会议,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动态,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使项目建设更加优化。

4.3.3 协调配合,一体推进。项目建设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反馈项目建设进程,协调解决问题。

4.3.4 跟踪检查,确保落实。制定《特色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每半年对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和效果进行一次评估。建立预警制度,实行项目问责,加强阶段验收,未能如期完成阶段性任务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环境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6.010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ion

——Take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XIA Qian, LIAO Xiaodong, ZENG Xin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3)

Abstract In the school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Rega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nicipal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social culture, corporate culture, the role of the campus culture in the municipal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novation statu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play and so on, to explore places how to optimize the municip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ir own way,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ideas and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innovation and municipal vocation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ion; cul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1 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现状

1.1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社会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对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当代青年很少接触我国以及地方社会文化,他们更热衷于流行歌曲、西式快餐以及网络世界。高职生受到生源层次水平的影响,在文化素养上处于明显劣势,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文化素养,对传统社会文化的认知度比较低。学院作为地方政府公办的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时间短,基础建设任务重,办学体制比较单一、管理机制不够灵活,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社会文化融入到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淀不够,氛围不浓。

1.2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建设要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养,必须突出职业特色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色彩。学院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联合名企建专业”,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与学院人才培养相衔接。根据宜宾市酒类食品、机械制造、化工轻纺、综合能源等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及宜宾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需要。

设置专业,与五粮液、丝丽雅、天原等地方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逐渐形成了以酿酒、制造、物流、化工为主体,符合区域产业布局和社会需求的专业结构。但学院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重视与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转化,忽视了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利用企业文化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还做得不够深入。

1.3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为核心,具有特色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共同参与的各类文化活 2.2 促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应始终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规章制度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创新。制度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以其导向、塑造、激励、凝聚功能在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中发挥作用。制度文化环境一旦形成,有形管理成为无形管理,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完善。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大多从事团队工作,在组织纪律性、操作规范性、技术稳定性、劳动效率性上有高要求。由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并实施一套完整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形成严格的高效管理体系来促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3 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优化对策

地市级高职院校文化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将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为一体,融入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过程中,通过校园新风建设、职教文化建设、文明氛围营造等载体来实现,以期形成具有浓郁职教氛围的文化环境。

3.1 提高对社会文化的理性认识,突出区域品牌特色

十报告中提到:“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养出既能够适应现代高技术快速发展,又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社会文化可以教化社会成员、规范人们行为、保护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生动教材,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宜宾市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白酒之都”的称号,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勤劳的宜宾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独具特色以“五粮液”为核心的宜宾白酒文化、大江文化、哪咤文化、三国文化、茶文化、食文化,李庄抗战文化等,形成了宜宾文化特色体系。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因此,作为地市级高职院校,学院立足于实际,理性提高认识,办学专业覆盖地市主要行业和产业,依托五粮液股份公司、普什集团、安吉物流公司、天原集团等知名企业建设重点专业,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3.2 加强育人硬件环境建设,突显地方文化特色

建设具有特色的硬件环境,可更好的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学院在校园环境打造上以“鼎承大同,钵传天工”的 校训为基本思路,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体现宜宾地方文化特色为主要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元素,实现建设“人文校园、绿色校园”的目标。建设中十分重视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与学院的实际结合,通过十多年的建设,逐步建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景观区:工业文明博览中心、生命之源、中华源流石刻浮雕,大榕树景观区,川南石刻文化青石围墙等,并针对学院古树较多、绿化基础较好的特点,正逐步形成宜宾石刻园和三江生态园等特色美丽校园。通过上述育人硬件环境建设,对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了明显作用。

3.3 创新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在文化环境建设的有效联动

高职院校要使学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就必须开拓出新的路子来丰富文化环境的内涵,努力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合理融合。通过企业优秀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以此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有效联动,为学院营造多样化的企业文化环境。学院高度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广泛合作,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学时的校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全真的企业环境中参与生产实践,让学生充分吸收企业文化元素。同时,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的有利资源,把宜宾市各种行业、各类企业的核心理念引入校园,打造实习工厂、车间基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业教学室,考工考级场所等,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能接触到企业文化。

3.4 搭建平台,提升校园文化环境育人氛围

一是搭建素质积分管理平台,实现全员育人的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学院以学生在“素质课程、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环境建设”中的表现为积分节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积分。构建四大观测体系,确定十大因子:言行文明、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守纪守法、热爱劳动、组织才能、团结协作、身心健康、生活朴实、情趣健康。积分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形成我院学生的素质教育特色,即“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学习勤奋、文明向上、特色见长”,全院形成浓厚的教书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是进行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构建基于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课程。学院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化和素质教育课程活动化改革,着力推进“思政课程”、“专项课程”和“特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全面融入,使“素质教育系统化课程”成为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特长课程中纳入了五粮液企业文化、五粮液酒文化、文明礼仪修养、书法创作、文学写作实践等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素质课程,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打造学生技能大赛、师生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三大文化特色品牌活动。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培育浓郁的职教文化。每年定期举办的师生运动会,科学设置项目,重在团体项目,广泛提高师生参与面。每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系列活动,重在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创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特长。通过多年的实践,现已形成了我院三大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参考文献

[1] 陈定樑.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现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2):79-80.

[2] 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3]2号.

[3] 林广梅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研究.北京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2). 动和文化设施为表征的。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还比较年轻,其文化环境建设还存在一些大问题,比如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只注重物质投入;与企业文化衔接不紧密;管理模式以招生、教学、就业为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

2 文化环境对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作用发挥

第12篇

一、顶岗实习是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顶岗实习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想浪潮,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观念的形成和新制度的建立。教师职业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所教学科知识,还应具有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提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要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要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①。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策略,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教师专业化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则需要师范生通过教育实践,在真实教育情境中获得。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而内的授受过程,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伙伴)帮助,以个体已有经验为基础积极地建构过程,即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据此,高师院校应重视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对个体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使师范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建构知识、能力。而传统职业教育的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实践在形成缄默知识、个体的教育信念、专业情意和专业能力方面的价值没有足够的重视。

3.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它的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我们对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②也就是说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以“行”求知,“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教学做合一”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为高师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实用型人才,进行实践环节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顶岗实习是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顶岗实习是实现高专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初等教育专业则主要是为小学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即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必要专业知识的“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这就需要为师范生充分提供以真实教师身份接触小学教育教学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2.顶岗实习是基础教育教师角色转型提出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教育培养出能“生产、创新”知识的人才,因而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教师角色要从过去那个复制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能不断调整、改进、更新教学方法,使师生双方都获得长足发展的“教育家”。面对基础教育的变革对教师角色转型的要求,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紧密联系中小学,产学结合,从封闭单一转变为开放多元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并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二、初等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实施

(一)分阶段、渐进式的全程教育实践

在反思、总结过去师范教育得失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原来的教育实习时间太短、太集中,不利于师范生职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自2005年以来,我校教育与管理系初等教育专业进行了全程教育实践的探索和研究。该探索研究主要是把原来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期的一星期的集中见习和一个月的毕业实习,改为贯穿大学三年的具有过程性、阶段性和渐进累积性的全程教育实践。具体实施步骤为:

1.第一、二学期是认识性实习,进行教师职业感受教育活动。聘请优秀小学校长、优秀小学教师到校开展讲座活动;带领师范生到小学进行参观,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状况等,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一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良好职业意识。

2.第三、四、五学期每学期进行30个课时的专业性实习。组织师范生到小学当教师的助手,进行参与性观察,观察小学教育的诸环节、班级活动的开展、师生的一日生活等,并深入课堂听课,学会评课,尝试组织班级活动,进一步体会教师职业的特点。

3.第六学期进行8周240个课时的毕业集中实习。毕业集中实习在原有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等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在大学教师和一线小学教师的指导下,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全面担任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亲身体验、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和一般过程。

(二)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

通过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集中实习,师范生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能力,有了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体验,因此,在第六学期七周的毕业集中实习结束之后,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愿意今后当老师的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联系小学,进行近十三周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缺少老师的城市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有经济报酬;另一种是到比较偏僻的缺少老师的农村小学去顶岗实习,没有经济报酬。顶岗实习要求师范生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全面参与所在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独立处理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这种工学结合方式,有利于师范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激发其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顶岗实习延长了实习时间,让师范生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突出了师范生的实践性和探索性,使其体验了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完成由生到师的角色转变。

三、顶岗实习的效果

经过几年来实践与探索,初等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学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师范生在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集中实习的基础上进行顶岗实习,做到了工学深度结合。这种实习改变了以往师范生易脱离教育实际、“临床经验”少的局面,而且师范生还有机会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没有依靠”的独立实习。因而每个师范生需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态度来对待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碰到问题时必须独立面对和处理,遇到困难还得主动向一线老师请教。通过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百分之百的“面对面”、经历碰到疑难问题的质疑、思考以及反复钻研,师范生不仅能较快、较熟练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技能,培养了班级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工学结合方式的顶岗实习提高了师范生职业能力,促进了师范生的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很多毕业生由于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特别是2007届毕业生谭凌强和麦茜,参加桂林市秀峰区小学教师录用考试,均以优异成绩被正式录用。谭凌强工作后获得2007年桂林市和广西小学美术课现场执教比赛一等奖,自治区教学论文一等奖;麦茜在2008年广西全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暨首届教师教科书美文诵读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二)产学结合,服务基础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与一线教师重视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与反思是分不开的。顶岗实习让师范生全面真实地参与、体验教育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师范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实现高师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

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今天,师范生到偏僻农村小学去顶岗实习,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紧张,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多,流动也比较少。同时,农村教师的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容易形成“高原”现象。相对而言,顶岗的师范生拥有较新的教育理念,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弥补农村小学教师的不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顶岗教师的不计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顶岗教师能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改变部分学生由于厌学而辍学的现象,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农村教育情况的了解,顶岗教师还可对学校的管理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进而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师范生通过顶岗实习,产生热爱农村教育的感情,进而也可能留在岗位上继续从事教育事业,这对于解决农村缺乏教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总的来说,工学深度结合的顶岗实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说,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适应并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

[注释]

①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9.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91.

[参考文献]

[1]许凤琴.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2]冯晓燕.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现实意义[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2006(7).

[4]陈英,郭寿良.高师学生“顶岗实习”的社会价值探讨[J].教育探索,2007(8).

[5]吴文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6]易联云,卜越威.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