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06:5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材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英语重要性的逐渐被广大家长、学生所认识和接受,和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学生手中的英语读物和音像资料除了课本之外也正在逐渐增多,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和紧张,对这些读物没有引起必要的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又缺乏自主、合理运用这些资料的能力和耐心,据我发现,这些课外的学习材料大多并没有被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其实,在英语学习中,通过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和语文学习一样,能让学生扩大视野,获取知识,不断巩固和提高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同时,旧知识在新的语境中不断复现,新语言现象的频频出现,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合理的引导与帮助,能让学生起到触类旁通,拓展视野,深化知识的作用。如果开展的较好,必能加快学生英语学习的速度,提升阅读及理解的层次,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在中高考中,阅读的失分力一向是较高的,而学生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正是用这一种方法进行检测的。因此,如何让这些课外读物与教材相结合与配套,共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毕业时要达到二级目标要求——即除了能认读、理解教材上所示的单词、短语和对话、短文外,还应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正确朗读故事或短文,并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仅靠教材所提供的语片和材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材料的合理、有效利用,即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又是对教材学习的一种检测和提升,也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直接的方式。
进行英语的课外阅读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检测和反馈。
一 开展手抄报比赛
在教学过程的合理时机,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办一份手抄报,即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来展示,让大家
一起来评判。如在教学5A Halloween 时让学生作了一期关于万圣节的小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材料,做设计,忙得不亦乐乎,很多封存起来的书刊杂志都被找了出来,有的还从网上寻找相关资料,阅读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了。结果,学生所选的内容相当精当,有些甚至是教师都不熟悉的,版面设计得也很精彩,不免让人惊叹于学生的能力。
二 开展讲故事、作讲演、演短剧等活动
阅读的直接作用就是学生词汇量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学生继续保持并加深英语阅读的兴趣,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该为他们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除了everyday English之外,还可以抽出几分钟,轮流让一到两名学生用英语来讲一个故事,笑话,或作一段演讲,甚至是唱一首英文歌曲。学生为了展现自我,同时为了避免丢脸,必会在家仔细钻研手头的阅读材料,观看久已成了摆设的英语碟片。久之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如果能利用口语课,让他们表演自己编排的短剧,如在教了At a birthday party 之后,让他们为即将生日的学生去自己排一次Party,开一次party, 则兴致会更高,也是对小组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 让学生自画英语漫画作品
集知识味性于一体的漫画书小学生最喜欢看,因为漫画滑稽、夸张、幽默,对话简明、扼要,学生能通过图理解其大意。英语漫画也是一些学生英语杂志的重要内容。教师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漫画作品,即是对那些阅读材料的再利用,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Three little pigs 的故事许多杂志上都有,可以让学生创作一个结尾并配上一两句话,一方面学生必须阅读弄懂故事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用英语进行思考,同时还让绘画技巧得到了一次展示。
四 背诵和改编rhyme ,chant 等和唱一些英语歌曲
rhyme ,chant, songs 等是牛津小学教材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通常兴趣都比较高。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内容另外提供一些给学生背诵和演唱,并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编这些小诗和歌谣,这既是对阅读材料的巩固,也是英语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
五 鼓励学生互相交换英语课外书和视听材料
认清需要 “三看”先行
教材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功能,它的直接使用者是学生,是为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而出版发行的。但是,教材的产生并不纯粹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它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即培养学生在未来成为适应社会、维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成员,因此教材必需满足为社会培养下一代的需要。可见,在评价一本教材的好坏时,需要辩证综合地考虑学生和社会两个主体的需要。
那么,学生和社会这两个主体对教材各有什么需求呢?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需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全体学生有共同的需要,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的特殊需要。具体地说,学生需要通过教材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健全人格,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需要教材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为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服务;为传承人类的文化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服务等。
具体而言,评价一本教材的好坏,要做到“三看”:
一看教材目标的设定。主要考察:教材设定的目标是否有一定弹性,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特别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检验性,便于教学实施;是否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学科特色。
二看教材内容的选择。主要考察:教材的内容是否有科学性,是否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否为他们所理解;内容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看教材内容的组织与表达。主要考察:教材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文字与图表的使用是否科学、严谨、规范;组织体系是否违反知识传播的内在逻辑;表达方式是否便于学生自学。
正确认识教材的负面性
对于教材的正面作用,社会上历来少有争议,但对于教材的负面性,人们普遍认识不足。一般来说,教材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的滞后性。当今的世界是知识爆炸的世界,科学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但教材却不能将这些知识内容随时编入,致使教材的知识内容在短期内会变得陈旧而不实用。
二是教材易带有编写者的偏见。教材的编写总是或多或少地受编者的世界观等一系列主观意识的影响,即使编写者想竭力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但选择什么内容,删除什么内容,以及问题讨论的方式都反映出编者的主观意愿。
三是教材不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身心的发展及生长的环境各不相同,因而在智力、能力、兴趣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但是教材大都是以折中的态度编写的,难以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三点”并举克服教材的负面性
针对教材存在的上述负面性,我们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坚持“以最经济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的基本原则,即所选的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与知识首先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应该有助于学生最基本的人格和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的特殊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针对教材知识内容容易陈旧的弊端,在选择教材之前,就应该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进行预测,选择最先进、最基本的知识内容是很重要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城乡中学数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对师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1、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师最需要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宝库。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教师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根据农村教师的特点,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观念的转变上,教师们要积极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优化数学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资源的开发。
开发学具。我们依据城乡中学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一些学具。如学习第一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师生一起共同动手做各种几何体,如圆柱体、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等等。材料五花八门,从松软的泥土到自家的冬瓜、南瓜,从商店购买的橡胶泥到菜园中的土豆,从色彩斑澜的纸张到乡村木匠师傅干活剩下的边角余料……
办手抄报。我们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制作数学手抄报——学生不仅将自己感兴趣的数学知识、故事、奇闻轶事编辑其中,而且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独特的个性尽情展露出来。
创办刊物。
由课题组牵头创办一种面向学生的数学刊物,刊物上登载学生学习数学的收获、体会及感想,发现和提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展现和坦露自己的奇思妙想,以及对教材的建议等等。通过数学刊物,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二、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改造教材情境,增强学生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例如第一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中“水位的变化”,利用我县特殊地位,组织学生收集水文资料——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材料,而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园的美好情感进行了培养。
2、拓展教材学习素材,增强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在改造部分学习情境的同时,为学生拓展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数学教学活动资源的开发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这种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和实际。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如第二册《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师生走出课堂,来到操场或田野,利用田头水坝实地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城乡中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许多课外实践活动素材。让学生亲自实践与尝试,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学习了“生活中的数据”以后,让学生配合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在充分掌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计算一亩田的水稻的纯收入或计算一亩田种经济作物的收入或计算喂养一头牲猪的纯收入等。
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整合校内课程资源
1、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实验年级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探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具体问题,如教材情境的设置与学生活动安排等。
2、鼓励教师,特别是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教师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教师的整体性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有一次打扫厕所,我在墙面上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上学有三大害处: 1、毁眼2、伤脑筋 3、花钱。字写得较为规矩工整,仔细一想,觉得其内容也不错,反映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看看周围的同学,发现他们都在用欣赏的眼光在看它,见我看他们,学生们都笑了。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觉得写得怎么样?”我不置可否,只是说:“不是地方”。就让学生擦掉了它。
后来,这则厕所涂鸦一直搁在我心里放不下,它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我心口上。有一次我忽然心血来潮,心想,既然学生对这则厕所涂鸦这么感兴趣,何不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一下呢?一方面分析一下它反映的问题,一方面教育学生不可乱涂乱写。于是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就将全部内容原封不动写到了黑板上。我还没写完,班里的男生就纷纷大声地向周围的女生讲其来历和背景,气氛活跃极了。
写完后,我说:“大家先讨论一下,在墙面上乱写乱画对不对?”
大家异口同声:“不对!”
“那么,想写的时候,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写在文章里!”“写在作文、周记里!”
“为什么作文周记中见不到这样的内容呢?”
学生又是异口同声:“不敢!”
我说:“其实,老师以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听到的能够是真话,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可大家的文章里有很多是假话,为什么很多同学不敢讲真话?有老师的原因,也有你们自己的原因。我希望以后在作文、周记里大家都讲真话!即使讲错了,老师也决不怪罪。再说,墙面涂鸦是小孩子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成熟行为,而且有碍环境卫生。咱们是中学生,这种不文明是不是应该改掉呢?”
班里是一片善意的笑声。接下来,我让学生从背景、结构、语言、内容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这则厕所涂鸦。没有想到,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这段话实际上批判了应试教育。有的说是题海战术让学生变得厌恶学习……课堂成了声讨应试教育的战场。有位同学说:“大家讲的是大背景,我来说一说小背景。这则厕所涂鸦写得质朴、简洁,也有其小背景,他肯定用的是老师用剩的粉笔头,只能写几个字,所以写得很简洁。”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不敢写长,怕被爱打小报告的同学碰见,告老师罚他洗墙。(我过去规定,凡发现在男厕所乱写乱画者,罚他将墙壁冲洗一遍。)”有的说:“厕所里很臭,他急着写完出去。”
同学们很自然地由背景转向语言分析,而且联想与想象能力竟这么强,每一种分析又都很符合客观实际,这是我所根本没有想到的。
“这段话结构一目了然,井然有序。”
“这段话中毁眼、伤脑筋、花钱几个字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
“写这段话的同学很爱学习,因为他的眼睛可能近视了,他很勤奋,肯钻研,常常因为难题让他感到很伤脑筋,所以他写了毁眼、伤脑筋。”
“这位同学不写“浪费钱”,而写“花钱”,说明他知道珍惜父母的向汗钱。浪费钱指的是不该花而花的钱,花钱指的是应该花的钱,比如买各种学习资料。”
……
通过对这短短十几个字的分析、讨论,一个刻苦勤奋、懂事明理却又喜欢乱写乱画,被应试教育压迫得有点变形的少年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同学们的面前。同时,同学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从这堂厕所涂鸦评析课中得到了锻炼。下课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有的同学问我:“老师,语文课还能这么上呀?”我反问说:“怎么不能这么上?你们平时学习课文时为什么那么死气沉沉?这堂课怎么这么活跃呀?”,“这堂课很有趣,而且就在我们身边。课文很枯燥没意思。”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同学的话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习惯中的常态语文课,是不是有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呢?我们的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应该生活化一些。
首先,语文教材要生活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气息……适合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材编写和所选文章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七年级下册中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晦涩的词语、远离现实的背景,别说学生,很多老师也感到索然无味,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课程内容与教材是两码事,教材选文远远不是课程内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可以弥补一下教材选文远离学生生活这一缺憾。但是,就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看,在今天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教材仍然是相当重要的语文课程内容。
所以,语文课程生活化首先要做的是语文教材生活化。
其次,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过去重视“学教材”,现在应该强调“用教材学”,而且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怎样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我觉得语文课堂是否也应该生活化呢?过去我们上课,“起立―敬礼―坐下!”一本正经,老师道貌岸然,学生正襟危坐,“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八课。”老师一声令下,即使很生活化的文章也被严肃的气氛弄得紧张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讨论式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讨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拉家常式的讨论,自由发言,无拘无束,不追求统一的标准的答案,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那么,我们是否敢于恢复孔子当年在杏坛中的原生态讨论式教学形式呢?
这节课还告诉我们,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课程资源就有多么宽广。生活中的一切均可进入语文课程,都可作为语文课程内容进入语文课堂。语文课程资源是极其广泛的,应该进一步开发利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要深入研究体育课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兴趣,这才是主要的。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一般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一起活动,放手让学生去做。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不感到乏味。使学生感到我要做,而不是要你做。他们才会有兴趣。因此,加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当前中学体育的现状来讲,增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教师真正做到这点,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老师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
老师要掌握自己的学生兴趣点是什么?针对这些去考虑如何备好课。备课之前,重要的是要备好学生,然后,备教材知识点,备方法,如何传授知识和技能。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用什么方法去激发学生呢?这是老师备课、备学生、备方法重点。学生不感兴趣,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地传授知识和技能,那是白费力气,是事倍功半的做法。我们要改变这种做法。体育课如此,其他课堂也一样。如果不这样,那体育课就会变成一言堂,一片死水,没有生气。对体育课感兴趣,这是老师引导学生的重点,老师要发现学生特长,他会什么?你以此为切入点,去和学生说,去指导他们。你的话才真正有分量。因此,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应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根据体育课类型去指导学生,不能一成不变地总是一个模式。学生对课型变化很敏感,他们喜欢有变化的课堂。老师要根据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和考核课四种类型去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提起学习兴趣。我们知道,体育教师学习材料上说过:“新授课是学习的新教材,授课方式是以“练”为主,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以其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课的类型只是体现了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并不能体现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教材发生了兴趣,不管哪种类型课都是愿意学习的,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管那些学习内容,都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要让学生感兴趣,还要让他们学进去,有所得。老师及时与学生沟通学习情况,让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好处。否则,老师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上完课拉倒,对学生不管不问了,那样,学生有话也不会和老师说,也不会对体育课感兴趣了。
二老师巧于引导,呵护热情,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一节课上的好与坏,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而老师能否抓住学生一闪而过的兴趣点也很关键。比如,在一节室内体育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足球场,各部尺寸多少人员分配如何等等。老师画得很起劲,而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兴味索然。一名学生小声说,“老师,我们上外面操场上不行吗?在那里您边讲边画,我们学生也跟着您画多好啊?”我听了感到学生的建议不错,省的老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糊里糊涂地听了。于是我马上把学生拉出教室去,到操场上用米尺和米绳去边讲边指导,让学生去画,很快学生就掌握了如何画足球场的技能。我课后想想,何乐而不为呢?室内课也可以拿到室外去上啊。学生既感兴趣,对知识掌握的又扎实。此后,我在上课前总是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很好,他们的意见中,透漏着学生的兴趣点,我就按照学生的兴趣走,时间长了,学生和老师一起备课,他们有的成了小老师,老师稍加指点,大部分学生就会了。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掌握署联合扎实。我经常在课后反思,学生的兴趣是怎样产生的?我认为体育兴趣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的建议,包括老师征求的建议和他们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建议。书上说的好:“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有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就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这种热情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不自身迸发出来的热情,学生有了这种愤悱欲动的热情,何愁学不会知识?何愁不能掌握好体育技能呢?热情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中长跑课,又单调又累,大多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可是中长跑是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效手段,学生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以利于精力充沛的从事学习,情愿克服困难,进行中长跑锻炼,这样的体育需要就是一种见解的需要,因此说需要是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基础。我们作为老师要呵护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体育课堂上加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从形式到内容都感到新鲜。因为这节课他们感兴趣的,到了下节课就会兴味大减,所以老师尤其是体育课老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进新鲜内容,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学习,学习成效才会更好。
关键词:互动;出彩;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37-01
新课程改革以来,其"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教师们普遍认识到课堂教学绝不能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而更多的应是互动式学习。但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因缺乏对教材的细读和对学生的了解,所设置的问题往往游离于教材学生之外,学生根本不知从何说起;也有把"师生互动"转变为简单的"师问生答",问答频率很高,热闹非凡,但最后往往草草收场,对学生存在的一些有认识障碍悬而未决的问题也不闻不问,致使学生对疑点难点的理解依然云里雾里。更有的就是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点击课件,未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新生疑问点,课堂教学就变成"过一遍教案、课件"而已,课外的延伸要求更是未曾体现……以上这些或忽视学生或玩热闹秀或课件控或漠视课外拓展等种种做法,都未能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而使政治课课堂教学毫无生机,最终必将极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要真正让政治课教学精彩出众,就必须改变以上错误做法选择正确的互动教学行为,如通过"课前预设注重教材学生实际、课内关注捕捉生成资源和加强思辨能力培养、课外强化并落实延伸要求"等这些有效的互动使政治课堂焕发勃勃生机,让政治课堂出彩!
1.在预设解读中互动,贴近教学实际
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有效互动的起始点应是教师有效的预设,而有效预设必须贴近教学实际,教学最大的实际便是教材和学生。所以教师应在课前着重研读课堂互动的联结点即教学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是被期待内化为学生内在素质的依据,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文本教学内容为依据发展学生的智力。文本内容又是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它给学生的既是知识、科学,又是思想、素质,更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文本教学的呈现一般要通过学习材料如情境体验来实现,当然情境体验只是文本内容呈现的一个道具,情境的设置一定要切合文本内容。所以教师务必要在充分研读和把握教材文本内在本质的基础上筛选并设置相关情境,紧扣文本设置有效问题,能让学生感悟到教学内容的内在意蕴。这样才能使课堂互动良性开展。如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时,教师在认真读、研、析文本的前提下,"嚼烂、吃透"文本做到"腹中有本"后,在"了解中华文化是独树一帜、独领"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先以情境问题展开:"纵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让你引以为豪的有哪些?为什么?"学生如数家珍般列出中华文化的众多灿烂实例。教师为突出各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也为了落实"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一目标,教师可创设"我有我特色"情境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扮演来自吴越之地和滇黔之地的角色,并要求说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如服装、节日、饮食等)。创设该情境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经济发展因素影响下,各民族呈现不同的文化",并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创造力,也正因为他们的凝聚力才共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活动与标题"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紧扣得恰到好处。"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可设置"舞林大比武"环节,呈现各民族的舞蹈图片,让学生感受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却又有共同之处,并懂得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相应的贡献,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这样整个教学互动过程恰当地体现了文本所传递的编者意图、情感内涵,在师生愉悦轻松的互动中水到渠成地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有效的课堂互动在预设时还要研读学生,这可以说是成功互动的立足点。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必然影响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进程。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有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因此互动问题设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难或太易。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得不到学生的配合而造成冷场,太易则显"幼稚",让学生觉得无须多思又索然无趣。因此教师要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学生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立足于"学情",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心设计相关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呈现方式,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我们的课堂互动才会因此有效并精彩。
总之我们要做到在预设时研读文本、解读学情,才能顺利实现有效互动,落实教学目标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两不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在生成点拨中互动,彰显教学智慧
课堂有效互动挑战着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首先需要教师改变"一言堂"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勇于超越自我,洞察并捕捉课堂上的各种各样生成性"闪光点"资源,形成新的教学智慧,增强新的教学本领。教师要有应对教学过程的突发性情况和学生提出的可能性问题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要有开放性、前瞻性的教学意识。如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党等内容的教学时,基于现实中的某些负面因素学生往往会产生对政府和党认识的不同声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而且凭着高超的教学智慧和课堂驾驭能力,有针对性的列举实例让学生体会、理解,而不是强迫接受教材的正面教导,更不能对此不闻不问。教师还要有课堂旁逸的本领,比如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他们所了解一些逸闻趣事,如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时,可让学生谈谈父母在商业贸易过程中文化传播的见闻,既可调节课堂气氛,强化互动作用,又可让学生深刻领会理论来源于生活中的政治学科特点。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那些产生于历史上而仍然保留在现实中的传统文化实例,并谈谈自身的感受。教师也可以收放自如地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库中与所讲内容有关的相关素材,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教师可列举平时关注积累的"因不让座位给老年人而遭人恶打"的电视镜头和与之关联的电影《搜索》片段,以进一步印证课本的理论,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教材”是凭借,“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吃透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科学处理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得不考虑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堪称课堂教学的“金三角”。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
1.1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与“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智力活动,包含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和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满足自身需要的积极状态,完成情感体验的周期短,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强,获得信息储存的效果好,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个性差异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重视信息的反馈调控。但是,这种模式的教学仍然没有走出教师的“权威力”,学生要在教师的指挥下从这章走向那章,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学生要绞尽脑汁地从教材中搜寻出教师所需的、热切期盼的标准答案。求异思维不能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
1.2 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不难看出,在这一种观点中,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角色提得更重。教师的工作就是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就是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带着教学中的疑难走向教师,师生共同探求,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充分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服务生”。
1.3 学生带着教材走向世界。学生带着教材走向世界,即把学生从单一的教材学习中解脱出来,走向教师、走向同学、走向图书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网络……走向一切能够充实和丰富教材知识及其知识纵向延伸横向拓宽的地方。
学生带着教材走向世界,将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以下变化: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 细化和处理教材的方法
2.1 注重知识联系和逻辑关系,灵活运用教材。化学教学内容处理上,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章本节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前后教材知识的联系和在历年中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来确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知识逻辑关系进行调整,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版本可以很多,为什么我们教学内容处理上不能百花齐放呀。经过对近几年中考的分析,试题的重点或者说是学生失分主要点还是在物质的微观粒子构成、化学用语的书写和表述、酸碱盐性质及应用以及实验探究等内容上,在《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社会发展》上考得不多,失分也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述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要多分配一些时间,做到不做“夹生饭”,不留“后遗症”。因本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将核心知识分散教学,有点“天女散花”的味道,这样做既是为了分散难点,又是为了突出章节的主体内容,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如,分子和原子及离子的教学,如果集中在某一个章节,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和畏惧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多年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开始接触空气、水的知识时兴趣十足,可接触到分子时就有点不知所措,我们在学习元素知识时,学生很费力,等我们接触更多的化学知识时,特别是学习了第八单元后,很多学生对前面的抽象的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后面内容有很多都是对前面内容的复习和加深。所以,我们在学习上册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多花时间对每一个核心知识讲详讲透,必要时可以改变教材编排顺序和逻辑关系。这样,下册的教学就相对轻松多了,有很多知识就相当于是复习了。
2.2 教学过程的处理――突出化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化学化。化学的教学离不开生活,用生活中的内容丰满化学的羽翼,生活离不开化学,要充分利用化学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在教学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化学,学习有用的化学。我们的教学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构建生活化平台,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学习化学,提高教学效率。反过来,也要能用化学知识指导具体的生活生产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充分体现了“生活――化学――社会”的教学理念。
3 化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精读课程标准,分析中考试题,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课程标准是化学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的灵魂,无论什么版本的化学教材都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围绕着课程标准来展开。所以,只有我们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髓,才能做到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心中有数。同时,在精读课程标准的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各省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精读课标和中考分析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既有利于教师教学中准确把握教材意图和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避免做无用功,又有利于学生学得轻松,掌握牢固,避免学生大海捞针,逻辑混乱。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当今教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在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建构主义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若干启示。
1、引言
随着社会对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职高专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也备受关注。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并重,着力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尽管学生、老师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高职生英语运用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要有相当差距。本文拟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现存的若干突出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来探讨如何针对现存问题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
2、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英语教学不满意,开始他们满怀信心地走进英语课堂,渴望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够突飞猛进,但一段时间后发现现实并非如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大挫伤了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高职英语教学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高职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
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英语基础差。有的学生在入学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足,所以能积极使用的词汇更少,语法知识贫乏,有的连最基础的时态、语态都.未掌握,写作水平低下,写的作文句子不通顺,错误百出。可见,高职学生普遍薄弱的语言基础影响了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2.2内容滞后,缺乏实用性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英语教材仍然侧重知识的传授。这些教材往往课文冗长,练习多,内容缺乏时代性、趣味性。许多教材的各个部分缺乏联系性,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对教材学习的兴趣。
2.3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2.3.1教师依然是课堂的核心和控制者
英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一股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语法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对其他教师上课情况的了解,高职英语教学主要采取以下程序展开:先听课文示范录音,接着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及语言点,然后做每单元后面针对课文I容和语言点设计的练习。仔细推敲下,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一个个步骤和任务,而并非主动参与其中。学生成了老9币“忠实的听众”,在课堂上操练英语的机会、时间很少,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未得到真正的调动。显然,这种英语教学模式与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距。
2.3.2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有时会使用一些教学手段,如: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等,但总体而言,对于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利用还不充分,方式也不够灵活。
2.3.3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
师生间的交流尤其是课外交流不够。师生间有距离感,放任型师生关系普遍存在。许多教师上课以传授知识为主,只顾自己上课,不注重学生反馈,上完课走人,师生关系疏远、冷漠。
2.4考核手段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往往还是以书面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检验标准。这种考核形式不能对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而只是以一份试卷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手段最终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仍是以模仿、重复、死记硬背为主,不能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关于人“如何知道”、“如何理解”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最早由瑞士的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又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不完全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和书本的能力,而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以及他人协作的结果决定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情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牛由外部刺激的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要求英语教学界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活动,努力探索改进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要思潮,学习和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带来如下启示:
3.2.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把课堂从教师手中转交给学牛,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把当前所学内容尽量和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2.2设计学习任务,创设理想的英语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用问题来驱动学习,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出学习任务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学习情境设计有助于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因此,教师要注重适时引入新鲜的背景资料,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英语环境中学习。例如:新视野英语教程》提供了各种具体活动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尝试、犯错和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使英语变得更加流利。读写教程中的Leadin环节中有关的启发性强的图片,直观地反映了各单元的主题,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racticalwriting部分学生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名片、创作海报、制作请帖、填写出国留学申请表、填写银行储单及写公告等。在这些真实情境中,学生极大地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3.2.3丰富课堂活动,促进合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
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十分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协作”与“会话”,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是这种社会性作用的主要体现形式。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就是“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扮演角色、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助等合作原则建立起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如:在每次课开始前的5分钟让学生热身,把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在组员之间进行分工。每个组员单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或辩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牛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2.4积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丁.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信息技术是学的工具。计算机多媒体即使可以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结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但是,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应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向学生推荐实用的英语学习网站;帮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英语学习材料等。
自2004年初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单一的语言学习模式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师课堂讲授和辅导结合起来,教学中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大力发展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生时代获得的知识根本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对知识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完成正规学校教育之后能继续有效地学习,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高科技社会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高科技特别是电脑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与广泛使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质条件。如何在这种全新的、多元化的英语教育环境下培养大学生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学习观念的改变、自主学习习惯的训练到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过程。我国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学的严重影响,课堂教学都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忽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学教学与大学教学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接现象。因此,要引导学生改变外语学习观念,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在学生刚进入大学初始阶段时,教学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这一改革的成功不仅有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贯彻新的教学思想,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益于学生大学四年乃至今后的英语学习。
二、理论依据
自主学习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Holec的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于1981年出版后,自主学习开始引起西方学者和教育界的关注。虽然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受到了广泛关注,发展也较为快速。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及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让学生学会怎么学习比教学生外语知识更重要。认知主义心理学强调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习者自己去发现;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需要、情感和意愿;建构主义心理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其基本观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者、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何克抗,1997)。Holec(1981:3)把自主学习定义为能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并进一步解释所谓负责自己的学习,实际上就是指承担以下责任: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及对学习进行评估。他认为,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自然途径或专门系统的正式学习才能获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使他们具有管理自己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Holec 1981)。同样,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面临问题时,无论有无同学或老师的帮助,都应该发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大量尝试和失败,逐渐地训练自己(Holec 1981)。Wenden(1991)进一步指出,自主学习的实现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动机、态度,以及有关语言学习的知识等。
三、模式构建的过程
1.模式构建的内外条件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课堂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正是在这种教育理论或学习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它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论、思想或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外语教学系统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以及学生与网络多媒体等这些相关变量之间在互动中实现的一种组合关系,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这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学生自主学习,或是简单的个人独立学习,而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能够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当然,这也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支持,包括现代化教学设施和立体化、多样化的语料库。在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指导和反馈,尤其在培养自主学习的初级阶段,因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得到提高的一个过程,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开发其学习自主性。
2.模式构建的教学形式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小班,每班约30人,侧重于小组口语练习,每周2课时;大班,人数由两个小班合并而成,约60人,侧重于教师学习策略的引导,每隔两周2课时;每周课外1学时的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自主学习中心平台,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材料和方式。具体来说:
小班利用多媒体课堂授课,教学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基于教材《流畅口语》每单元中的口语主题要求开展活动(30分钟左右),一般以预先小组讨论和课堂汇报的方式完成。通过提供真实的交际活动,帮助学生强化教材中出现的常用表达。(2)处理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材有关的内容(约45分钟)。首先,两人一组轮流进行基于课文的口头问答练习(约5分钟),答的一方不准看课本上的问题和课文内容,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检测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和能力,以及灵活组织语言的能力。然后,花30分钟左右的时间解决课文中的疑难点,包括文章结构、内容和语言等,全班或小组讨论和老师讲解相结合。最后,基于课文内容并结合学生自身进行口语活动(约10分钟)。(3)每次课都留出约10~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心得。如在自主学习中心是否按计划听完了所规定的内容?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怎么解决的?等等;有时针对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全班讨论。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也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从而增强自主学习意识,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需要改进哪些教学方法,或者调整哪些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以教促学。反思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核心(Little 1996)。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定期即每个月初制订学习计划,月末对照该计划和平时的自主学习表现填写反思调查表,对自己前一阶段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并评估。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提到的时间分配只是一个参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不同课文、不同的学习情形等,灵活地分配每项活动的时间。
大班利用自主学习中心网络环境进行导读,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在入学初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帮助学生制定长、短期目标,包括学期目标、周目标;平时讲课时结合所教内容进行记忆策略、背诵策略、写作策略及听力策略等认知策略的培训;介绍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的学习方法和步骤(包括如何预习、如何应对生词、如何复习、如何处理课后练习等),学生课后根据老师在大班讲座时介绍的教材学习方法自主实践、探索。
课后网络自主学习的学习内容以听力和写作为主,分为必修内容和自选内容两部分,必修内容为《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一册和第二册;每次完成1个单元前三个部分,包括短对话、长对话和篇章。然后听自选内容,学生在线完成听力作业提交答案后,系统会提供录音文本,学生对照文本进行错误分析,带着较强的目的性学习,自然效果会有所改变。学生在线完成写作任务提交到系统后,教师结合批改网的修改信息,给予补充反馈并打分。
总的来说,大班突出知识性和策略性,小班注重实践性和交互性,自主学习中心体现自主性和能动性,三者互为补充、相互渗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得到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遇到什么困惑可以得到老师或同学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有利于及时调整、完善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模式构建的评估及结果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良好的评估体系作为保障。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的“自主学习”,评估方式应打破原来单一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能体现发展性和学习性的评价体系。例如,可采用建立电子档案袋、学生互评、测试、座谈和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另外,结合平时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各项活动进行综合评估。设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率、作业、自主学习在线时长、课堂表现、口语单元测试五个方面,每个各占10%,既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付出的精力和努力的程度,又结合最后的考试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1)调查问卷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总体来讲,学生对于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表示赞同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其英语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希望继续推广该模式。大部分同学认为该模式特别适用于听力和阅读教学,因为可根据自己的听力基础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听力材料、选择所听内容的遍数进行练习,而阅读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选择阅读模式和速度,能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该模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学校提供的网络环境有待改善,以及教师需进行集体专业技能培训,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四级考试成绩统计
该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班的学习整体上高于对照班,说明实验班的学习成效高于对照班,也说明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个人和集体访谈
访谈对象为一学年后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提高和提高不明显的受试代表各10人,采取集体访谈和个人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对基于课堂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满意度及改进意见和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如:(1)你喜欢目前这种小班+大班+自主学习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吗?(如果喜欢)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如果不喜欢)为什么?(2)在自主学习中心和课后英语学习时,你会有意识地尝试老师在大班讲座时介绍的那些学习方法吗?(如果会)你通常觉得哪些方法对你适用?(如果不会)为什么?无论是集体访谈还是个别访谈,同学们一致认为大班讲座使他们系统地掌握了英语学习方法,从而强化了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心和课后的学习效果,小班课堂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他们说英语的信心,而且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同学们还提到,在小班课堂上让他们展示自主学习中心和课外学习的成果,交换学习心得,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该教学模式对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效果不明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还没养成以前,要对他们的课外学习加强督促检查。
四、结语
经过两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和约束的前提下,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该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个人潜力得到了挖掘,而且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强化了教学效果。这种模式的完善还需要逐步解决一些问题:从学生的习惯来看,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完全适应这种有时间弹性、比较宽松的自主性学习。个别英语基础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显著。另外,学生在说的方面进步不大。因此,如何使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增强独立意识、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增强学生说的能力是今后教师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Little,D.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uthentic,1991.
[3]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287-289.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术研究,1997,(1):35-43.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关键词: 英美科学教育改革启示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进行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试点的省份和学校不断增多。然而,由于我国初中科学课程长期以分科为主,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一直占据主流,直至今日,全国范围内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分科科学课程的地区还是大多数,综合科学课程的普及仍然举步维艰,科学教育改革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对英美两国开展科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研究了这两个国家科学教育开展的情况特点,并结合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2.背景介绍
2.1我国教学改革和科学教育开展之回顾
我国在普通中学系统地开设理科课程,始于清政府颁发的“壬寅癸卯学制”。[1]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初中理科教学一直在分科制与综合制之间动摇,但分科制占上风。解放后,由于受前苏联课程体系的影响,分科制一直占据统治地位。1978年改革开放后,现代综合科学课程逐渐引起国内教育界的注意。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综合科学课程,也在局部地区进行了实验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综合科学课程热”。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3―9年级开设综合科学课程,随后制订了《3―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在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东北师大附中、上海和浙江的初中综合理科改革试验。浙江省的《自然科学》课程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在一个省范围内使用的初中综合科学课程。
2.2我国科学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尴尬
从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了一支综合科学骨干教师队伍,为繁荣我国综合科学课程作出了贡献。但由于综合科学课程在我国起步太晚,选择《科学》的试验区并不多,科学课程的实施相对来说还是缺少经验,初中《科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师资、教材、评价、社会理解和设备设施等重重困难,《科学》课程的推进步履维艰,甚至有些地区还走了回头路。
有研究者对综合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认为综合科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确实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实验区普遍存在综合课教师跨原专业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教师的业务素养特别是非本专业的业务素养亟待提高。大多数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综合课程的需要,对教材缺乏整体性的把握。经费投入少,实验设备严重不足。[2]
3.英美科学教育开展的情况特点
3.1课程理念方面
在课程理念方面,英美非常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1.1英国
英国政府在2000年公布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目标是促进学生精神的、道德的和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主要技能,如交流、使用数据和信息交流技术的能力;促进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如思维能力、专门技能、学习能力和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其基本理念是: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
3.1.2美国
美国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4]
3.2知识体系方面
在知识体系方面,英美都十分重视科学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关系,将自然科学涉及的各个学科融合,注重消除学科壁垒加强学科联系,同时将生活和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主题也纳入其中。
3.2.1英国
英国的科学课程依然保持着知识体系的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和优势,同时充分发挥了各种情境在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中的特点和优势,又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和应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以英国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为例,选用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的学生,手中拥有3本教科书Chemical Storylines、Chemical Ideas、Activities。学生可以在Chemical Storylines和Chemical Ideas之间自由转换,尤其是Chemical Storylines中翔实的背景资料包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能源、药品、新材料、生物工程中的化学问题均有涉及。这种接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材料不但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Chemical Ideas中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也适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理解所学的化学概念、原理等知识。[5]
3.2.2美国
美国科学课程强调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探究活动。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关系,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的统一体是科学探究。[6]
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英美普遍重视观察与实验,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以学生研究与探究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努力获取知识并培养能力和习惯。
3.3.1英国
重视观察、实验,提倡以学生的研究与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国外教学方法改革的显著特点。英国十分注重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实验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使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学会使用一些仪器、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实验的方法。在英国的科学课程学习计划中,不仅有全面而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在其达成目标中更有具体而系统的规定。例如,明确规定了整个实验过程中的预测、观察、测量、比较、记录、分析、解释、评估等各个步骤和环节。
3.3.2美国
美国中学科学课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提倡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注重动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感官活动,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随意、幽默,教学中穿插科学故事,使用大量的身体语言。同时,教师还经常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科学教学情景,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学校科学教育实施“探究式教学法”,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方式进行学习,不是把现成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他们自己亲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订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的完整过程来寻找问题的答案。[4]
3.4创新意识培养方面
在英美,中小学科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工具和图书资料的配备非常丰富,能充分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除了学校配备的各种教具外,教师通常还会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添加一些用来补充。例如,有些学校生物教室里,有饲养的蛇,有各种各样的鱼、蜥蜴、昆虫等(饲养这些动物的前提是要经过学校的认可)。在美国某中学,在物理实验室,学生可以拆卸和研究电视机、空调等各种电器的遥控器和学生计算器;在工艺美术课上,学做各种各样的首饰和工艺品,打制、淬火、镀膜工具和仪器样样齐全。[7]
3.5教材方面
在英美,科学课程所用的教材比较丰富,学校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教材普遍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将许多日常所见反映在教材中。教材的编排体系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生态学等学科知识作了很好的融合。教材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5.1英国
英国《国家科学课程》颁布后,出现一些新的理科课程方案。代表性的课程有:索尔特高级水平化学方案。
索尔特高级水平化学课程方案,强调化学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它旨在通过显示化学家所做的工作,描写目前正在出现并发展的边缘领域,以及扩大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的范围来增加化学的吸引力。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含有Chemical Storylines、Chemical Ideas、Activities、Teachers’guide四本教学用书。Storyline主要以专题形式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真实情景,包括以下故事专题:生命的元素、燃料的发展、从矿物到元素、大气、聚合物的革命、药品里有什么、聚合物的设计、蛋白质工程、钢铁的故事、农业方面、颜料的研制、海洋、医药研制。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自然引入理解故事的化学知识和原理来达到对故事中章节的理解。学生以Storyline为主体教材学习化学,在涉及的主要化学概念、原理、活动时,标出Ideas和Activities中的相应章节。[8]全部课程方案的试教工作于1991年开始,并且已经在欧洲七国范围内推广。
3.5.2美国
目前美国中学科学教育主要有3套教材,《科学探索者》、《科学・技术・儿童》和《面向中学的科学技术概念》。美国科学教育教材的特点是:知识呈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突出最基本的概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教材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很多,在内容上则重视从比较宽广的背景中对科学的理解。以《科学探索者》为例:
《科学探索者》教材是根据美国第一部科学教育的国家标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NSES),针对21世纪人才培养计划而编写。教材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编写形式多样,包括有趣的话题、生活化的课文,以及各种探究性实验。该书在每册内容的安排上,以各种有趣的故事性话题开始,然后把系统的科学内容掺揉进去。[4]
4.英美两国经验对我国开展科学教育改革方面的启示
介绍和分析英美开展科学教育的做法和经验,考察和反思我国科学教育的实际状况,对我们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4.1坚持教学理念的更新
科学教育不单单是指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近年英美科学课程标准和教育文件报告都要求科学课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科学课植根于生活之中。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科学,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善于提问,促进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合作活动达到构建自我。美国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动手操作、主动学习等能力方面颇有建树,对我国当前改革科学教学方式具有启示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对证据、逻辑和科学见解提出疑问的习惯的培养。
4.2学科知识的融合
课程的综合化几乎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潮流。在学科之间相互融合这方面,美国尤为突出。美国课程在内容的综合性上,主张软化或者排除僵死的学科界限,关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尽可能把各个学科知识融合贯穿在相关的情景和主题之中,这样,每一主题下自然地融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我国的科学课程虽然也强调综合,但综合的程度还不够,并没有将各学科知识贯穿在一起,还是比较独立。每一单元知识还是以分科形式出现,所以我国在这方面仍需加强。
4.3教师原学科背景和跨学科培训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设置科学教育专业时间比较晚。例如在浙江省,初中科学课程改革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普遍展开,但高师院校中从2008年才有了第一批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这种现状导致目前任教的大多是像物理、化学、生物等单学科专业毕业的教师,因而教师普遍缺乏综合的专业训练,缺少系统而全面的科学知识储备,所以,完善在职教师培训机制、增强在职教师的科学教学能力也是推进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需要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一方面,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已经作出了比较大的努力,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培训主要应围绕综合课的教学内容,补充教师所缺乏的其他理科知识及相应的科学实验方法,当然也包括学科的教学方法等。做好教师培训是我国综合科学教育改革取得应有成果的一个重要保证。
4.4让教师参与综合科学课程的开发
目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科学教师不理解、不接受综合科学课程,对研制出来的课程方案不了解。所以应该采取措施使教师接受综合科学课程、加深教师对科学课程方案的了解。根据索尔特化学课程在欧洲七国改编实施的经验,让科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比较有效的一个办法。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就会使教师非常了解综合科学课程方案的特点和要求,会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实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这都会推进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
4.5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
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导向和保障。像英国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其多样的评价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的评价分为四个部分:①笔试试卷1:包含了一些需要较短答案的问题。②笔试试卷2:包含了一些需要较长答案的问题,试卷1和试卷2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理解和应用。笔试试卷中的相当一部分题目都设置在一定的化学情境中,这些情境包括了化学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或化学家的工作等。③开卷考试:只包含一个问题。给学生提供某些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是科学文章,某些书籍中的节选或为开卷考试专门写成的一些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资料所考查的问题写一个800―1000字的报告,并要有50字左右的摘要,学生可以查阅其他书籍、资料,并要列出这些参考文献与资料。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与交流能力。④个人调查实践:学生自选一个感兴趣的实践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5]而我们对科学学科的学期评价,一般是以笔试的成绩为准,即使是对科学实验的技能有所评价,也主要采取笔试的方式。我们必须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的有效结合,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潜能。考试的形式应多样化,在对科学知识目标进行评价的同时,也注重对交流技能、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实验过程、探究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等。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7.
[2]郝琦蕾.国内综合课程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2008,(3).
[3]胡献忠.新版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1,(3):264.
[4]钱军,胡兴昌.中美中学科学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EB/OL].
[5]陈彦芬.索尔特(Salters’)高级化学课程述评[J].国外教育动态,2003,(7):24.
[6]周青,杨妙霞,杨辉祥.美国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