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2-12-12 03:2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第1篇

文字信息通常以静态方式呈现,而几何直观可以化静态为动态,使文字具有动感,变得鲜活。化抽象文字为几何直观,在几何直观中细品文字内涵,能快捷把握数学问题。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这样写道:“图形不仅是几何题目的对象,而且对与几何一开始没什么关系的题目,图形也是一种重要的帮手。”

在六年级教学《分数除法》中,教学例1时,量杯里有 eq f(4,5) 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教材在出示文字后,出示长方形图,平均分成5份,用阴影部分表示 eq f(4,5) 升,让学生在图中分一分,再算出结果。例题通过文字加直观图来表达信息,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信息,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

二、借几何直观,引导分析数学问题

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其灵感往往来源于几何直观,人们总是力求把要研究的问题尽量变成可用几何直观呈现的问题,借助具体可感的几何形象帮助他们从整体上分析数学问题,看到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关联,从而获得真正的解题思路。关于倍数关系的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利用线段图,使学生通过对所画线段图的观察和思考,观察出倍数的本质、两数之间的关联等等,然后就能分析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法就比较容易得多。

例如:爸爸今年38岁,儿子今年10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 可以利用线段图,用图表示就更清楚了:爸爸的年龄:38岁 几年后?岁 几年后?岁 儿子的年龄:10岁 他们的年龄永远差是28岁 SHAPE * MERGEFORMAT

年龄差不变就是38-10=28岁,这道题的问题是几年后爸爸年龄是儿子的3倍,那么几年后他们的倍数差就是3-1=2,再用28÷2=14(岁),也就是说儿子14岁时,爸爸的年龄是他的3倍,再用14-10=4,答案是4年以后。利用图形来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几何直观在发挥优势,引导分析数学问题

三、借几何直观,帮助解决数学问题

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通过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来直接感知复杂问题中的对应的数量关系,用“形”来帮助解决“数”的问题,使问题变得直观、简单。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直线、射线和角”后的思考题:经过纸上的2个点,可画一条直线;经过3个点中的每2个点最多可画3条直线;经过4个点中的每两个点最多可以画多少条直线?经过5个、6个……点呢?

第2篇

小学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并不是特别大,在主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会有着比较良好的效果,如何让学生能够学习去,能够主动地学,这就是我们教师要花费心思的地方。我们采用一些适当并且有效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和精神状态保证在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就能有比较高的效率,教学质量自然而然的能够提高。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这样做。

1.合理的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对于数学知识的讲解前,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好奇心都是比较强烈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对于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学习以后就能解决存在的疑问,教学质量在无形之中就有所提高了。倘若能够长期的将这种理念运用下去,每节数学课学生的思维状态一直保持着活跃,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然就能够提高,同时也会喜欢上学习数学,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从而保证数学的成绩。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问题的回答,课堂的良好氛围也能够得到保持,学生们就更加愿意学习数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会有所保证。

2.多媒体技术运用。

多媒体技术毫无疑问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课堂的氛围。很多比较适合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不习惯于使用多媒体,但是多媒体技术的独特优势是传统教学中所无法替代的。比如在对小学数学中图形旋转以及投影三视图这部分知识来进行教学时,由于传统的教学中只是使用板书和教师的讲解,对于部分学生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难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用动画效果更加清晰地展现出三维的空间构造,这就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这样就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教学质量就有所保证。同时多媒体技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比较新颖好奇的,他们在课堂上会对多媒体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会使课堂保持良好的氛围。

3.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现。

在教学中,我们的语言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绩。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只是单纯地对课本知识读一遍,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毫无生气的,学生们也会感觉到单调乏味,难以保持对数学的兴趣,数学的教学质量注定也是比较差的。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采取一些幽默的语言,甚至于开一个小玩笑,让学生能够笑出来,这样课堂的氛围就能够有所保证。此外,在让学生进行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回答的比较正确,我们应该赞扬一下学生,即使回答的错误也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好好听课,这样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拉近了很多,学生也能够从心理上开始欣赏教师,进一步喜欢我们所教授的课程,从而能够更加乐意与学习数学,慢慢地进行下去,他们的数学成绩则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质量就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二、教学模式改变

对于教学模式来说,新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也应该运用到新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来说存在着一定弊端,忽略了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来做。

1.改观传统模式,实施分组探究学习。

传统教学中多是教师单纯地进行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教师完全可以进行一些改变,让教学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在学习模式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的模式来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探究,在课前进行预习,几个学生在一块发现问题,有些问题在学生之间就能够得到解决,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印象也能够比较深刻。学生之间主动地学习的兴趣也能够被激发,探究学习就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规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几个小组分配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对于新的知识进行讲授,各个小组的模式还可以激发竞争的效果,积极主动性也能够提高,在学生进行讲授完毕后,我们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补充。学生教学生的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讲授者和学习者的印象也会更加的深刻,能够得到不错的效果。

2.强化学习效果,精心布置作业。

学习效果如果想要得到长期的保证,那么强化职业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及时地将作业布置下去。作业的设置不一定只是追求一定的数量,尤其是对于需要理性思考的数学科目来说,作业的布置一定要精,每个课后作业题最好能够找到与之对应的知识点,通过对该题目的联系,能够将对应的知识进行一轮的复习,这样作业设置的最根本的目的才能够实现。作业不能单单为了让学生做了就好,还应该在学生完成后,及时地将学生不懂的地方和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趁新的课时还没开始的时候,及时地解决上节课遗留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课堂质量的提高。

三、灵活地将知识与实际结合

第3篇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 ]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4篇

直从施行了新课程以来,一线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改变,主要是以创设教学情境为主[2]。但是,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的满意,因为情境的创设只是一种美丽的谎言,它只有花俏的外表,本质上违背了新教材的意念。面对新课改的实验中,我发现很多的教学由于对新课改中情境创设的认识、理解不足甚至还出现了偏差,导致情境式的教学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甚至还出现了为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这种只是流于形式上的情景教学是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当前的情境创设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1.1偏重“趣味性”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偏重学生的兴趣化,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在情境创设中的教学活动中缺乏了教师的比必要时的引导,只是关注学生“好玩”与“不好玩”,但是主干问题、活动等很少进行观察与思考。

1.2创设的情景不切实际

由于部分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面积太广泛,致使学习的目的性很不明确。通常情况下后出现过多与学习主题无关的信息,导致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很难分辨出知识点的主次轻重,使他们的观察常常游离于学习的主干之外,从而浪费了宝贵的学习实践。部分教师的情境创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在认知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从而缺乏现实的意义。

1.3情境教学的死板化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逐渐走向绝对化,致使教学的功效低下。不论什么样的课程都创造情境缓解,导致数学教学好像脱离了情境创设就体现不出教材的创新点、新鲜点;因而很多教师为了创设情境教学硬是捏造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情景,导致这样的情境教学知识徒有其表,根据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率。

1.4创设的情境教学形式上过于的单一、内容方面过于单调、功能较为狭窄。

当前的情境创设教学不是在讲故事,就是在脱离了主干。起初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新鲜感,但是一旦时间一长,情境教学教学就失去了新颖性、好奇心。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创设的适当的生活情境

2.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我们可以根据现实性的原则以及教学实践,直接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情境作为素材,再进行加工修饰或者是创设部分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若是选取的情境学生不熟悉或者是不感兴趣,那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两人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出黑板、桌凳、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我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2塑造开放性的生活情境

根据开放性的原则,教师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我让8个学生上台模拟买电影票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数学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3.1创设疑问式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欲罢不能的亢奋状态。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时,笔者先让学生随便说出几组数字,然后立即把数的大小关系表示出来。学生就问:老师,你怎么那么快就能判断出两数的大小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吗?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判断的规则吗?学生们立即就很有兴趣想知道老师是怎么能快速判断这些数字的大小的。就此开展要研究和学习的问题。在教学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时,得出结论: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教学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得出结论: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数大。这时激发学生们思考,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再怎么比?这样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就一下子上来了。经过学生们的讨论一致认为: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临下课的时候,笔者说下节课要教万位数,提出:“那么它们又是怎么比较大小呢?”又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

3.2创设愉悦情境,以趣引知

儿童的天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空间与图形”时,开展“图形捉迷藏”的游戏,使学生动手摸图形、动脑想图形特征、动口说图形名称,从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较深刻地掌握图形各自的特征。又如教学“相遇问题”时,笔者组织学生模拟实情的表演,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什么叫“相遇”,什么叫“相背而行”,什么叫“终点的含义”。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动手激发了求知欲望,既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了大脑思维,推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保证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很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3创设议论情景,力求创新

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能让学生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提高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产生独特、成熟的见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议一议、论一论的情境,让他们自己去争论。在学生激烈地争论当中,很多疑难、复杂的问题会在学生们随意地“高”谈“阔”论中很轻松地梳理清楚并明白。如教学“复习元、角、分”时,分组讨论购物方案(每本练习本4角钱,每支铅笔2角钱,每把铅笔刀1元钱)。请学生用3元钱正好买这几种学习用品,每种学习用品至少买一件,可以怎样买呢?问他们能想出几种购物方案?然后笔者让学生4人一组在一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了5种购物方案。这样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和创新。

3.4创设激励情境,促使学生进取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课堂上可开展以下活动: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等。然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做得又快又准,老师都佩服他了!”“你回答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很好,你真聪明!还能继续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3.5创设应用情境,培养创造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多年来,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长期这样的训练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知识,教师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学了简单乘法后,以家里的母鸡生蛋为题,提问:小朋友小明家里共喂养了6只母鸡,一只母鸡一天生一个蛋,那么这6只母鸡一天能生多少蛋呢?一个同学就写起来:1+1+1+1+1+1=6。另一个同学就说:老师,这个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6×1=6。笔者对他们进行了表扬,然后笔者又问:小明的妈妈每个晚上又煎1个鸡蛋给小明吃,那么还剩多少鸡蛋?有同学立马就回答说:还剩5个鸡蛋。又如学完了“比和比例”后,让学生算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完“长方形”后,让学生算出家里彩电屏幕的周长。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意识到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第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学习某个概念之前,学生已对周围与之相关的事物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初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看法我们称之为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模糊的,但也有一些是正确的。基于对小学数学前概念教学的调查与分析,可把学生的前概念分为三类:与科学概念截然不同的,与科学概念部分相似的,与科学概念完全一致的。那么大家知道小学教学论文排版怎么排吗?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的分享,欢迎阅读!

(1)论文题目:宋体三号字居中,可加黑。

[摘要](四号黑体)空一格打印内容(四号宋体,200-300字)

[关键词](四号黑体)

关键词内容(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

目录(居中、四号黑体)

引言(小四号宋体)

页码(小四号宋体)

(2)提纲及正文:宋体五号字两端对齐,段落首行空两字,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落标题除可以加黑加阴影外,不得再使用其它任何样式;单倍行距,段落间距都为零;不得对整篇文章使用表格嵌套;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

(3)参考文献、注释:宋体五号字。

第6篇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在万忙中抽空到我校指导工作!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大家的关注下,他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从县级文明单位到县级最佳文明单位,从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到连续七届的县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从县一级甲等学校到县级示范学校,他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郑公人民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在座的各位。为回报家长、回报社会,值此学校被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为县级示范学校的今天,我们决定举全校之力、兴办特色班。

下面,由我隆重向各位家长推介此届五年级特色班的教师。

五年级拟任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雷三玲老师也生于1977年11月,94年以高于一中录取起分线二十多分荣录洪湖师范,9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分配到原松桃小学任教。

2000年6月和2004年9月通过自己刻苦自学获得湖北大学专科和本科文凭,小学一级教师、是公安县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员,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雷三玲老师到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担任高年级班主任及教学工作,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着母亲般的爱心,善待自己的学生。她致力于教研教改,她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县级获奖。她还参加了国家级课题<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她在吸取他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同时,努力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004年11月28日,公安县小学语文教学比武在县胤陵小学举行,来自全县二十六个县、乡镇直小学参加了角逐,雷三玲老师代表我校。一节<可爱的草塘>征服全县教育家及各校代表,荣获县一等奖,而县一等奖仅有8名,其中县直实验小学、实验二小、胤陵小学、斗湖堤小学共占有一等奖名额6名,而我校雷三玲老师就是乡镇获一等奖的两名教师之一。

数学科任老师刘华,1974年出生,公安县明星教师,公安县小学数学学会会员,学校电教中心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刘华主任92年参加工作,一走上工作岗位,就一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近三十余篇,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近百名学生获国家、省、市、县级奖,他自己也被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学会评为国家二级教练。

刘主任与时俱进,在新的世纪,他致力于电教工作,用三年时间迅速成长为市级电教专家,二00四年十月,全市教育专家在荆州济济一堂,听刘华主任的汇报表演,当声演示自己做的课件,赢得全市专家啧啧称赞,他制作的课件、脚本屡获省、市、县大奖。

凭着自己出色的教学业绩,刘华主任在全县八千名教师中脱颖而出。二00四年被评为公安县明星教师,公安县获此殊荣的教师仅五十名。

第7篇

一、培养数学兴趣,增强数学意识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以便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建设的要求,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作出应有的奉献。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接受教育的开端,他们获取知识的多少的关键因素包括两个,即外因——教师的教学;内因——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的内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因素,而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靠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维持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作为数学教师,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疑问,激发数学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疑问,自然就想解决疑问,因而就非常自然的诱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探索结果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因为,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是对任何陌生或者神秘的东西都感到稀奇,都有想要解开谜团的欲望,所以在教学当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总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制造悬念,设计疑问,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对学生要积极地予以肯定和表扬。心理学证明:任何人都有希望被赞扬和鼓励的愿望。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比大人更愿意被表扬和鼓励,在被表扬和鼓励的心态下,会有更大的学习欲望,其目的就是愿意继续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所以,教师就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平时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长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及时地进行表扬,就一定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远远超过言辞苛刻的批评。批评学生时,教师因为批评学生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学;被批评的学生就会因为受到批评而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会对教师产生一种逆反或者仇视心理。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就与我们的教育目的大相径庭,背道而驰,是所有教育者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表扬,少批评”这一教学原则。

教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有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对一视同仁,消除他们的消极心态,重新树立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时候,除了适当降低对于他们的要求,还可以采用个别辅导,在精神上进行鼓励,在生活上要多关心,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只有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才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才会更愿意学习数学。

3.联系生活,增强数学意识。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有用人才,服务与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小学阶段应该加强学生实际与理论结合的思想意识,从而加强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观念。在培养学生这种意识的过程中,不应简单地进行理论教导,而是把数学知识借助生活实例,进行交互式的学习,就能使学生自己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引导数学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但是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那么知识就会变成无限的。学生就会运用正切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时间里,自己学习新知识,补充知识的不足,使知识得到更新。但是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总是存在许多令人遗憾的弊端。比如,过去教师定位不准确,不能摆正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位置,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宰,是整堂课的主角,因此“一言堂”“满堂灌”“拖堂”,就成为非常普遍的事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就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没有任何的主观能动性,只能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加之许多教师不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讲课就像是威力无比的“催眠曲”,上课不久很快把学生进入“催眠状态”,昏昏欲睡,又何谈什么提高教学效果呢?因此,改革数学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是搞好数学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

1.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新课改之后,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学习别人新进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快速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捷径。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比如网络,因为现代网络已经普及,信息量大到无限,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网络中的教学视频、教学文章,获得优良的教学资源。报纸杂志也是较好的途径,尤其是有关于教学方面的杂志,如《河北教育》中就有很多优秀的教学心得体会与教学论文。我们还可以多听其他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也是很好的方法。

2.认真实践新的教育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许多教师能积极学习新教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能认真地予以践行,说是一套,做事一套,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因此,要想使新的教学形式发挥真正的效能,必须要广大教师从自身认真做起,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把教改工作贯彻落实。

第8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程;教师专业化;策略;类型

1 教学反思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引用“反思”一词,反思性教学是美国学者斯岗提出的,他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反思在我国古代就已有雏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五日三省吾身”道出了反思的重要性。我国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和解决自身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或教学形式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回顾、审视和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过程。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实现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经验有机融合,不断澄清、质疑自身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在行动研究中建构全新的“教育自我”,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应用与实践者,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思索、研究、改进的过程,教学反思则是教师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的、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师自身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个人成长,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达到专业标准,得到专业成熟。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评判标准,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①满足学生要求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为标准;

②以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发展为标准;

③以教师为他人或集体所作的贡献为标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支撑,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及能力,而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教学实践和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

3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类型

按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我在教学中的反思,主要是教学后的反思。

按反思内容,分为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教学反馈的反思。

4 教学反思的策略

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教师首先具有反思的人格特征,其次教师应具有反思的知识基础,再者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具体做法:

4.1 加强理论学习,潜心教科研,有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并将教育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加以剖析,再到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实施,才能使教学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所以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反思水平的有力保障。

4.2 勤思多记。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持之以恒,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教学中的点滴感受随之记录,积少成多,以促进教学反思的提高。

4.3 多听观摩课,多与教师同行相互交流,分析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原因,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通过观摩他人的教学活动,自己可以取长补短,尤其是学习他人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组织形式,可以使自己教学上少走弯路。

4.4 自己上公开课,借助他人的反思,促成自我发展。中国有句俗语“旁观者清”,有时自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而听课老师对自己教学上的优缺点剖析很深;备课时的预设,教研组各位老师群策群力,共同反思推敲;课后的交流评课,又一次各种反思的碰撞与交流达到了很高境界。因此这种方式是我们教师个人发展的最佳途径。

5 我个人的亲身体会

我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回顾十五年之多的教育之路,有汗水和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前几年是在教学中“摸爬滚打”,了解教材,走近学生。而新课程改革的这十多年,我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是最快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对教学新理念能基本理解,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市优质课评比的几年中,本级段的老师对我教法的建议,我视为珍宝,认真领悟,真心改进。有时在头脑中回想自己当天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有时用笔记下当天教学的不足之处。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好,在级段6个班评比中均居前三名。与此同时,自身教学素养也不断提升,参加了市级、省级、国家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近10篇。其中《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获省级一等奖,《新课程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获国家级一等奖,课件《找规律》获国家级二等奖,并积极参加了川汇区教研室的国家级课题研究《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如今此课题正在校内进行推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近两年在我校轰轰烈烈的展开,我也不甘落后,课前细心备课,反思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以至于教学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法,课下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找出改进措施。针对我校大班额现象(每班100人以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就更为重要和必要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前,一年级的小朋友对钱的知识理解很少,课前反思后,我给孩子布置了课前作业,向家长了解或上网查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上课时,学生说地很好,知道中国的钱叫人民币,美国的钱叫美元,日本的叫日元,香港的钱叫港币……,还知道了课堂上的很多知识,本节课孩子的学习欲望很高,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课余,我积极参加学校的数学沙龙组织,和沙龙会员听研讨课,授课教师先进的教法和理念,我细心揣摩,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优秀教师的带动下不断成长。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小学数学教学》等课改著作,学习名师的教学风格和教法。

总之,教师是课改的关键,教学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不少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显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对自己教学的有效反思。老师们,朋友们,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让我们从自身专业成长的现状出发,通过不断优化的反思,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5-01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1. 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1.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1.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 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3. 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4.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5. 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第10篇

她个子中等,衣着俭朴,满脸慈爱,从教30多年来,勤勤恳恳犹如老黄牛,在教育园地用双手托起希望的太阳,以一片丹心培育芬芳的桃李。她,刻苦钻研,爱岗敬业,撰写教学论文数十篇,其中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6篇,在《班主任之友》《江西教育》《江西教育科研》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多篇;参与研究的国家级科研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学表达能力实效性研究》已经结题,教学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先后获全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省教子有方好家长、抚州市优秀教师、优秀电教工作者、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入选抚州市首批“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梯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学会会员。她,就是东乡县实验小学特高级数学教师陈红莲。

潜心钻研抓教学

年近半百的陈红莲,17岁就参加工作。她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由于自己知识底子薄,她一有空闲就是钻研教材,或在新华书店查找资料。经过不懈努力的自学,她获得了江西师范大学的专科文凭。如今,她还学会了网上冲浪,对上网查阅教学资料、观看全国优秀教师讲课视频等事情驾轻就熟。她常说:“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学习,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就跟不上。”为此,她自费订阅了《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之友》《江西教育》等教育教学杂志。当新一轮课改的热潮在全国掀起之际,她积极参加了第一批次的新课标培训,回校后还将学习体会及时与其他教师交流,并就课堂教学渗入新课标理念进行了充分研讨。

在教学工作中,陈红莲尽力做好教学中每个环节的工作,把教学质量的提高贯穿于平时的教学过程。她严把“备课、上课、辅导”三关,每备一课,除了花许多时间认真钻研教材、新课标、教参外,还从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将新课标精神融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让学生乐学愿学?陈红莲因人施教,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她认真搞好课外辅导,经常在教室、办公室给这些学生“开小灶”,还常去家访,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六年级学生周宇峰在日记中写道:“陈老师太厉害了!她的课、她布置的作业我从不敢马马虎虎应付。”

每天上班,陈红莲都至少提前半小时到校,而下班却是最后一个。几十年来,她从没有因私事请过一次假。2007年,她爱人遭遇车祸,双脚粉碎性开放骨折,在医院住了半年。其间,她没有因为照顾爱人而耽误一节课。她将教材、学生作业装进挎包,带进医院,服侍好爱人饮食后,就趴在病床上备课、批改作业。2008年11月,她身体不舒服,经检查患有子宫肌瘤,医生建议马上手术。可是,她考虑自己带毕业班,学生面临毕业考试,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她置自己的健康于不顾,硬把手术推迟到寒假。2009年,全县小学毕业统考中,她所带班的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合格率高达98.7%,优秀率达55%。

爱生如子送温暖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陈红莲正是这样,她爱生如子,像严父慈母般地关心、教育自己的学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春天般的温暖。

2010年,她接到一个新班,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李志红的父母离异,学生王东宁、李华、李花英的家长无职业、家庭生活困难。这些学生由于在家享受不到应有的温暖,变得性格孤僻、不合群,没有兴趣参加班级活动,学习情况的好坏也无人过问,自尊心受到伤害。面对他们,陈红莲不灰心、不放弃,多次登门家访与家长促膝谈心,帮助学生一起干家务,用爱的甘露滋润着学生心田。陈红莲在班上经常开展“献上我的爱”“和老师说句心里话”“送温暖”等活动,还时常掏钱给生活困难的学生买早点、买文具,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们穿,用无私的爱换回了这些学生灿烂的笑容,使他们由自卑变得自爱,从自弃变为自强。期末考试,这几名学生的语文、数学都获得了80分以上的好成绩。

学生何俊的父母在四川打工,跟着年过六旬的爷爷奶奶生活。他平时贪玩,常常缺课,不努力学习,成绩很差,但特别乐于助人。一天,有名同学在下楼梯时摔倒了,何俊主动扶他到医院治疗。陈红莲知道后,及时在班上公开表扬,并在好人好事登记簿做了登记。何俊受到鼓励很开心。之后,陈红莲常找他谈心,以一颗慈爱之心去温暖他、感化他。经过半个学期,他的学习习惯与成绩取得了明显进步。

学生陈爱楠的父母在遥远的新疆打工,爷爷奶奶早逝,由外公外婆照管。去年10月,外婆不幸患脑溢血,外公要照顾外婆,便无力照料外孙。为了让陈楠能安心学习,陈红莲便将陈楠带回自己家里,管吃管住管学习20多天。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陈红莲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在学生心里、在家长眼中树立了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大蒜素,超声提取,优化,正交试验

因此,此实验以超声波协同酶激活剂,选择正交实验分析方法,研究了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料液比、酶激活剂Fe2+浓度5个因素对蒜素得率的影响,从而确定超声波协同酶激活剂法提取蒜素的最佳工艺,以期为大蒜的深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1 试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

RE-5285 A型旋转蒸发仪(上海医械仪器厂);WFZ756PC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US3120DH超声波清洗器( 北京优晟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1.2 工艺流程

大蒜去皮后用植物组织捣碎机捣碎20 min,称取10 g(精确到0.01g)蒜泥于250 mL三角瓶中,添加酶激活剂Fe2+,调固液比,调pH值至6.0。然后放入超声波清洗器中进行超声处理,离心分离,取其上清液,加入体积分数95%乙醇萃取,用旋转蒸发仪减压蒸馏,得到浓缩大蒜素溶液,最后将提取液定容至100 mL并测定蒜素含量。

1.3 正交试验设计

在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的基础上,选用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表(见表1),特针对一些影响其收率的主要因素做了大量的实验,并借此确定其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案。

1.4 品分析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定硫法测定大蒜素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相关因素正交试验及结果表

实验结果见表2。

2.2 极差分析

正交试验结果以大蒜素的提取率为主要考察目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大全从表中计算分析最佳条件为A2B3C1D4E2,即超声波功率36 W,超声温度30 ℃,超声时间10 min,料液比1∶4,酶激活剂的浓度5 mmol/L,在这条件下,应有最高的提取率。

2.3 各反应因素的影响与最佳方案的选择

由表3可知,各处理组合的极差的关系为RD>RE>RC> RB> RA。可以看出5因素中D因素即料液比对大蒜素的提取率影响最大,为主要影响因素。

3 结语

通过L16(54)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大蒜素的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了大蒜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36 W,超声温度30 ℃,超声时间10 min,料液比1∶4,酶激活剂的浓度5 mmol/L,大蒜素的提取率1.56%。试验方差结果表明:料液比、酶激活剂浓度与超声时间是提取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常规有机溶剂提取法相比,大蒜素提取率为原来的3倍多。

参考文献

[1] 李娜.大蒜的功效成分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1):25-27.

[2] 陈雄.大蒜油抗菌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调味品,2002(10):14-19.

[3] 自传记.大蒜油抑杀菌效果的试验研究[J].肉品卫生,1998(7):3-4.

第12篇

长期以来,小学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偏重“科学世界”,而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导致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数学课,觉得语文课“老一套”,数学课“太枯燥”。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与生活的沟通,固守旧有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导致知识目标至高无上,能力目标被不断放大,思想和情感目标则成为点缀与装饰。课堂教学仅仅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在生活大课堂中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偏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满足于形式上的模仿与套用,由此,教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活力。数学教学呼唤个性化的教学,关注个性,关注生命,关注智慧。教学只有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改革源于教学思想的变革,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思想与理念开展教学实践呢?“回归生活”就是对人的每时每刻所经历的感性世界的崇尚。只有把握住回归生活的教学方向,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树立“生活数学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研究与准确把握学科教学生活化的课堂特征,操作结构和教学方式,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注重生活体验,探索社会生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研究过程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构想及实践。

基于上述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审视和反思,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生活认识论、活动建构理论为依据,我展开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构想,并进行了操作实践。

1.整合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的广泛引入,使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这些课程学习的资源不仅来自教材,而且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我们认为,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是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便于学生更广泛、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学习。为了让动态、鲜活、感性的生活资源走进数学学习,拓展学科实践的空间,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我们开展了“师生共建”的学习实践活动。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努力突出三个方面。

①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围绕学习的主题收集生活素材,可通过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方式进行准备,在新课引入阶段或抽象、疑难的认知环节,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素材,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建立丰富的感性形象,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入。

②教学媒体的有机整合。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的题例和文本,虽然题例的素材与情节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呈现的方式是文本化的、静态的。通过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选用相关的教学媒体,可以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为形象生动,教学氛围更加社会化、生活化。

③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如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教学,通过创设购物情境,将教学环境资源与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机整合,将学生自主探索、个性生成的对购物时应找回的钱的不同的算式,与学生对“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的不同算法的个性化的理解有机整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活事实的理解和表述,与规范的数学结论的导出和建立有机整合,将生活数学和书本数学有机整合,使学生在丰富中完善认识,在历练中建构理解。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知观认为:知识总是要适应于它应用的环境、目的和任务。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其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或在适当的情景中组织学习活动,促进知与行的结合。利用情境进行学习活动是课堂生活化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尽可能地进入现实的环境或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其所学的知识,我们精心组织、科学引导,促进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在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

3.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呵护与现实存在的尊重。生活化的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将自己放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做到:营造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信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激发学生走进生活探究实践的欲望,欣赏学生的生活实践成果。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所取得的成果

通过教育实践,生活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表现为:

1.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科学把握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感悟、生活经验、生活实践的结合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强化学生感性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形成“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丰富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应用—回归生活实践”的教学模式。

2.把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进程

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素材、情境、实例、经验、延伸这一组关键词,使课堂教学进程凸现浓浓的生活化情韵。

(1)捕捉生活素材,充分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在真实的生活背景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

(3)采撷生活实例。生活实例是知识的源头活水,生活原型与课本知识之间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联结与沟通。

(4)激活生活经验。基于经验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生活化最显著的特征,生活经验是学生感知的基础,因此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缩短文本感知与学生个体认识之间的距离。

(5)回归生活实践。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要注重引导学生将习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回归于生活实践中,进行验证、运用与发展。

通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操作个案、案例和教学片段,学生拓展实践学习作品,教学论文。教师教学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开发利用资源,重组教材,创设情境,激活经验,向生活世界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与用的意识和操作能力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素养获得提升。教学实验使教学直面学生的生活,能将学科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强,形象化思维活跃,动手实践、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三、存在问题及需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