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影梅兰芳

电影梅兰芳

时间:2022-03-18 21:5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影梅兰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影梅兰芳

第1篇

著名导演陈凯歌的《梅兰芳》以1400个拷贝的投入量超大规模发行上映,仅2008年12月4日上映首日便拿下1500万的票房收入,位列2008年国产片单日票房第四名,首个周末票房已经达到4218万元人民币,在2008年打着贺岁旗号的多部影片中,《梅兰芳》的首部周末票房目前最高的影片。一般而言,贺岁市场是以大投资、大制作、全明星阵容、狂轰滥炸立体式的宣传推介为集体特点的纯商业片为主的,而2008年,作为人物传记类型的艺术片《梅兰芳》却在一片厮杀声中取得不错的战果,这为国产艺术电影实现商业诉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商业外壳与文化取向的有机整合

文艺片一直都是令电影制作和院线发行方比较为难的选择,中国文艺电影往往存在“市场感觉”不到位的现象。随着观众欣赏品位的逐步提升,在经历了一些内容空洞、故事性不强,只追求所谓“视觉盛宴”的大片之后,今天的消费者对于电影的选择越来越理智。而现实生活的高度物化使人们对于那些能够对世界进行审美判断与思考,引领观众进行精神超越的艺术电影更加青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投资方中影集团北京电影制片厂、中环国际娱乐和英皇电影不惜斥资9000万,搭造了88个大型场景,动用10多万群众演员参加演出,并重金邀请章子怡、黎明等国际巨星担任主演,来打造一部以艺术人物传记为主要题材的年度贺岁巨片。对于中影集团这只电影市场的“大鳄”而言,打出的这张“文艺牌”尽管有些冒险,但是按照电影市场的规律和消费心理来说,这种胆识和勇气其实已经使电影成功了一半。正如导演陈凯歌所说,《梅兰芳》拍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希望《梅兰芳》能为中国文化留下点东西,为中国人留下点东西。由此不难看出,与一些商业大片相比,《梅兰芳》具有更深远的文化意义,也恰恰正是对于这种文化意义的选择,让电影《梅兰芳》包括中影集团一下子就提升到了“高品质”、“责任感”、“文化传承”、“主流价值取向诉求”等高度上,这无疑成为该电影最大的营销。

大众一般对于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认识存在有明显的区隔,其实二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分,艺术电影也需要观众和票房,而商业电影也必须维护一定程度的艺术内涵。电影《梅兰芳》无疑是一部华语商业艺术大片,虽然影片充斥着不少京味儿十足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但是商业大片与生俱来的商业元素还是处处可见的。《梅兰芳》其实是试图运用现代电影商业营销手段来运作的一部文艺片,与前一段时间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不同的是,该部电影有着准确而明智的市场定位。《太阳照常升起》在影片的艺术色彩上是成功的,但是却遭到票房的滑铁卢,根本原因是投资方硬把一部纯粹的艺术片当成商业大片去打造,结果明明创了文艺片的票房记录,结果却制造出了商业大片票房惨淡的结局。电影《梅兰芳》的票房注定了不会高得离谱,投资方聪明地运用商业途径来全力推介这部艺术片,如果是对票房没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这其实是件并不十分困难的事情,相反,倒是会轻而易举地拔得贺岁档商业艺术片的头筹。

名导演与名演员的双重保险

梅兰芳在中国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艺术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并不新鲜,稍不留心就会拍成了“英雄”式、“德艺双馨”式的主旋律艺术人物片,在这个没有多少文化耐心的时代拍摄这样的电影的确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情。但是,《梅兰芳》选择的是陈凯歌这个有着较强市场号召力的导演,观众对于沉寂了三年的著名导演的新作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是否能借《梅兰芳》雪《无极》之耻,是否可以超越当年的《霸王别姬》都成为电影《梅兰芳》的重要卖点。在《梅兰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陈凯歌的真诚,如他自己所说:“这部影片我不是为了拿奖而拍的,我是为了向全世界介绍梅兰芳这位京剧艺术大师的一生。”陈凯歌体现了自己的大家风范,不得不让人对其肃然起敬,这让拍摄和制作影片的商业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让文化薪火相传,让电影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艺术家,这就赋予了这部商业电影更加深远的时代责任,成为该部电影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当然,也只有《梅兰芳》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才能创造《梅兰芳》艺术价值的最大化。

《梅兰芳》据说在日本、韩国卖得非常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名导演+名演员”的明星效应,购得该片版权的韩国艺家娱乐有限公司总裁李成硅就曾经坦言,《梅兰芳》对韩国最大的吸引力是章子怡、黎明的人气以及导演陈凯歌在国际上的声望。同时,又有陈红、孙红雷、王学祈、英达、安藤政信等巨星的通力合作,超强的阵容自然就成为岁末国人举目期待的文化盛事。《梅兰芳》的拍摄和制作陈凯歌选择的是一直以来合作的日本精英团队,而这个班底是华人商业电影市场中最具有文艺气息的组合,也是当年《霸王别姬》的制作团队,既保证了电影的文化内涵,又借助了商业片高水准的推手力量,这让《梅兰芳》拥有了最完美的拍摄和制作保障。陈凯歌、黎明、章子怡等众多国际电影人的加盟和优良的制作班底,让《梅兰芳》在影迷心中的认知度迅速升高,《梅兰芳》也从一部题材并不新颖的文艺片迅速升级为值得期待的商业大片。

大投入与全方位的推介宣传

马尔罗在60多年前就已提醒人们:“必须永不忘记,电影是一门工业。”今天中国电影的产业定位和电影产品的商业属性已经不容置疑,中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认为,电影贺岁市场的票房应该在十个亿左右。而影片的竞争是异常激烈和残酷的,不难发现,《梅兰芳》从筹备之日起,以往贺岁大片用过的宣传推广手段,《梅兰芳》几乎全部都进行了采用。有消息称《梅兰芳》投资9000万,而在广告和宣传前期的预算起码在两三千万元,在拍摄前期,尽管投资方奉行保密策略,但还是“不小心”透露出了章子怡、黎明、梁朝伟、王力宏等候选人,而导演是陈凯歌、李安还是关锦鹏也都成了话题,演员黎明苦练兰花指、章子怡拜师学唱戏等消息的散布又让观众对这部电影增加了不少期待。为配合发行,中影集团还将在中央电视台投放2000万元的硬广告,同时也不放过各大城市的流动媒体、路牌灯箱等媒介。为杜绝盗版发生,《梅兰芳》在正式上映前还进行小范围试映,所有看片人员均需执请帖并接受安检才能进影院。

为配合《梅兰芳》的全球上映,主创特意剪出多个不同版本的预告片在不同的时间段推出,同时制造了一些新闻事件如纸手铐的侵权事件、电影主演章子怡、黎明的绯闻以及阿娇在影片中的留删、陈红打击盗版、官网卖高价、章子怡、黎明深情献唱主题曲等消息以引发人们对《梅兰芳》的关注。北京、深圳、

广州等多家影城还纷纷举办了各种与电影艺术气息相匹配的电影主题活动,纷纷加入了为影片造势的行列。而梅葆玖先生对电影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对梅兰芳做了精准的概括,对黎明和章子怡这两位人选是满意的。这一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最“权威”的评价把整个电影的推广宣传送到了新的。

举办试映会与调整原档期的战术张力

第2篇

[关键词]电影;《梅兰芳》;评论;取巧

《梅兰芳》电影拍摄的消息在几年前一直在转播着,因此很多观众对该片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当《梅兰芳》真正问世以来,却遭受着一些观众的批评。面对这部毁誉参半的历史正剧,下面从《梅兰芳》这部电影的各个角度分析一下梅兰芳拍摄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影片的情节存在的问题

《梅兰芳》整部片子给人的一种感觉是视觉感受有余,而情感感受不足。这样讲的原因是,整部片子没能够再现出当时的历史沧桑之感。从整个情节的构思方面来讲,都不能够达到一定的立意和境界。套路非常陈旧,有些内容是为了显示而显示,走的基本上是多年前郭沫若的《屈原》等一类历史剧的路子。在有些情节的处理上显得非常生硬,也不能够展现出梅兰芳的性格特点。甚至有一些剧情的“原创度”非常高,这样偏离了历史的史实,例如,在《梅兰芳》电影当中有一个情节是戏迷的刺杀事件,就存在了非常大的错误。本身这一段历史的史实是比较模糊的。但是,在影片当中却擅自将齐如山归为刺杀梅兰芳的幕后操作者,这样的胡编乱造不仅仅有失客观,还影响到别人对影片的评价。不仅仅没法从侧面反映出梅兰芳的精神品质,还歪曲了一定的史实,对于影片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

另外,前面已经说过,梅兰芳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部电影只列出了几个故事:与十三燕打对台,与孟小冬的恋爱,蓄须明志。而这些情节处理得并不好,有取巧的嫌疑。下面本文来逐步分析一下。

第一,关于与十三燕打对台的情节。

关于这段情节,稍微对梅兰芳历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看出,实际上的十三燕就是谭鑫培作为原型的。这种创造性情节不仅仅没有体现梅兰芳的个性,对于当时梨园行的情理也不符合。这种任意渲染的所谓历史情结,与20世纪50年代的为显示而显示的历史剧极为相似。这部分的情节虽然可以说是精彩。但是要知道“尊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当时的观念当中,师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连最起码的师道也不能够尊重的话,那么梅兰芳本人的名声也就一落千丈了。因此,这个对台的情节很明显是不符合梅兰芳本人的性格特点的,在梨园行中也属于错误之举。本是应该摒弃的情节,却被陈凯歌拿来进行“创新”,不得不说是这部戏的第一大败笔。

另外,梨园行当中,琴师是非常重要的。在名角进行练习、吊嗓的时候,一般都会有琴师跟在身边。但是《梅兰芳》整部戏都忽略了这些细节问题,在整部戏当中,不乏唱戏的情节,但是却不见一个琴师出现。导演在了解京剧方面很显然是存在着知识上的漏洞,也可以看出,导演在拍摄的时候存在着取巧的思想和态度,没有从细节上面做好,让整部片子更加严谨。

第二,关于与孟小冬的爱情情节。

这一段情节,导演完全没有对爱情的两位主角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对于本应该是史实的情节,却做出了模糊的处理。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故事,并非是虚无缥缈的爱情,他们两人的成婚,是历史上的真实案件。但是,陈凯歌导演在这方面却进行了模糊处理,将两人成婚的史实改为恋人。俗话说:“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传记电影既然是以历史作为根本进行拍摄的话,就必须要尊重人物的历史,反映最基本的史实。否则,越过底线的话,再好的故事也是失败的。

第三,关于梅兰芳对待日军的问题。

在这一方面,《梅兰芳》这部电影就与以前的一些片子如《关汉卿》有着相似之处了,也是通过伪造一系列的时间,通过这些伪历史事件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大,为求能够树立人物的光辉形象,而忽略了客观的历史事实。在编写日本军的剧情的时候,无限度将梅兰芳的人物形象高大化。最典型的就是关于的情节。要知道,历史上的梅兰芳在抗战之前,和日本人的关系是不错的。体现在几个方面,在之前,梅兰芳曾经到过日本那里做过演出,并受到了日本人的欢迎。在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的时候也进行过募捐,这些都是梅兰芳和日本人关系友好的证明。而当年的时候,日本兵虽然肆虐我国,但是也不会至于那样骚扰梅兰芳先生的。导演通过这样改写剧本,突出了日本兵的可恨之处,但却没有真正体现到梅兰芳先生的人格魅力。

另外,梅兰芳在抗战的时候也的确是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并且做出了蓄须明志的举动,并一直坚持到抗战的胜利,这样的行为为人所敬佩。但是这部影片对此进行了夸大化处理。历史事实并非像影片所说的那样,梅兰芳先生虽然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是他毕竟是一位艺术家,是一位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舞台是他的一切。历史上并没有描述他陷入一个如何有计划如何有预谋的圈套当中,也没有描述他有着视死如归、横眉冷对的革命家态度。相反,像梅兰芳先生那样依舞台而生的艺术家,从备受尊重的舞台艺术生活沦落到远离舞台,从高额的出场费沦落到抗战时期变卖字画维持生计的生活,从表演的巅峰沦落到不能再演戏,要为日后的生计所担忧;正是盛年的他,却不能够演戏,这样的内心,这样的伤痛,这样的经济压力又有谁能够有深刻的体会?然而,面对种种的不济,梅兰芳先生依然选择拒绝为日本人演戏、蓄须明志,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赞颂吗?抗战八年时期,梅兰芳先生所面对的困难、苦楚并不是一两个大义凛然的面孔可以表达出来的。导演没有从这些地方突出梅兰芳先生的伟大之处,却胡乱编造历史,以盲目突出梅兰芳先生的高大形象,这与《关汉卿》一戏对关汉卿人物进行“改造”,通过胡编乱造来盲目突出关汉卿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关于梅兰芳先生抗战时期的内心心态表现,导演最起码应通过梅兰芳先生的回忆录《梅兰芳舞台生活三四十年》了解一下梅兰芳先生的内心变化。在远离了舞台一段时间之后,梅兰芳先生曾经试过在家中紧闭窗户,偷偷地唱了一段昆曲。但是嗓音已经比不上之前,几不复能唱,梅先生颓然许久……电影在拍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从这些侧面,通过描写梅兰芳的惆怅,来反映梅兰芳的伟大之处呢?

二、影片的内容本末倒置

导演在拍摄《梅兰芳》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彻底地了解到梅兰芳先生历史。因此也只是哗众取宠地凸显出几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而且还是进行了不必要的改编的。梅兰芳被誉为四大名旦,但是这并不是他名气大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在世界上的地位。在1935年,他曾经访问了苏联。梅兰芳先生访问苏联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但遗憾的是《梅兰芳》这部电影却没有很好阐述这一事件。虽然说《梅兰芳》并不是纪录片,但是与其花心思对历史事件进行胡编乱造,不如将有意义的历史事件融入影片当中。导演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完全是有能力处理好这些细节的,但是很遗憾的是陈导演并没有这样做。

三、影片的选角方面存在着问题

《梅兰芳》电影选择了著名的香港歌手黎明担任主角。在商业的策略上,这一点是无可反驳,黎明担任主角或许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这里就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黎明的气质问题。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黎明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身材上,都与梅兰芳先生本人有着很大的距离。另外,黎明所担任的主角是一位艺术大师。因此这对 于演员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求演员的气质要像,还要要求演员对于以前京剧演员的一些生活特质、职业特质进行深入的了解,这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黎明在电影当中的表演不得不说有一些生硬,这也是导演在走捷径、取巧所导致的败笔。

四、影片采用叙事割裂法导致的问题

电影主要是通过三个部分组成的,然而三段的故事叙述存在着严重的割裂现象。例如,在讲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主要讲述了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爱情,上面已经讲了其历史不准确的问题,故此不一一叙述。孟小冬和梅兰芳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这是第二个故事的结局。然而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第二个故事结束之后就再也没有相关的叙述,孟小冬也再没有出现在观众的眼前。那么,梅兰芳对于孟小冬的感情又是如何呢?第三个故事是讲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这一段的故事和前一段爱情故事,并没有什么相关联的地方。但是其实导演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的,在《勇敢的心》里面,导演就很好地将华莱士的爱国情怀和爱情相结合,这样华莱士的人物形象也就丰富起来了。

《梅兰芳》当中这样的拍摄手法完全割裂了故事的完整性,这样导致的后果主要有两点。

第一,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性。一部电影的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影片的叙事当中,情感要有起伏,才能够避免电影乏味。《梅兰芳》一片当中,没有贯穿整部电影的感情主线,有的也只是分割了之后的小故事情节,在电影当中,三个故事的情节和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电影的分散,缺少统一的情感线索,导致了三个故事缺少必要的联系,换句话说,将三个小故事单独拿出来制成电影是完全可以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电影的内容分散,拼凑感觉明显。这种整体感的缺失,导致观赏上乏味无趣,影响了观众的观赏。

第二,破坏了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塑造是否成功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演员,黎明的演技在上文已经描述过了,无论是在气质方面,还是对京剧演员生活的深入了解方面,黎明都不是出演梅兰芳先生的最好选择。第二点,就是电影本身的拍摄问题了,就拿第二段故事,梅兰芳先生和孟小冬的爱情故事来讲,在第二段故事当中,梅兰芳先生和孟小冬的爱情来得刻骨铭心,电影当中运用了一切的手法对两人的爱情进行刻画,突出梅兰芳先生真挚的感情。但是当第二个故事结束之后,孟小冬就再也没有出现了,在第三个故事当中,梅兰芳转眼之间就与原本不和的妻子患难与共。这样的剧情不免让人觉得非常突然,到底梅兰芳对孟小冬的感情是否真挚呢?

在整部电影当中,每一个故事,陈导演都竭尽全力凸显梅兰芳先生的性格。但是陈导演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每一个故事段突出梅兰芳先生的精神的时候,完全忽略了他的另一品行。因此,梅兰芳先生的形象特点就由本来丰满变成后来形象的单一化,这是影片的又一大败笔。

五、结语

综上所述,《梅兰芳》充其量不过是一部商业化的电影,陈凯歌也不过是拍了一部人情电影。并且由于拍摄手法、剧情内容等硬伤,影响了观众对历史的认识,梅兰芳先生如此丰富多彩的一生,被一部电影如此糊弄过去,实在是不应该,作为拍摄过《霸王别姬》的陈导演,拍摄出《梅兰芳》这样的作品,不得不让人唏嘘。

[参考文献]

[1] 叶宏涛.浅谈电影《梅兰芳》的叙事割裂[J].文艺生活,2011(11).

[2] 孙玫.取巧,终究难成大器!――我看电影《梅兰芳》[J].艺术百家,2009(02).

第3篇

在沉寂三年以后,陈凯歌的新片《梅兰芳》仅2008年12月4日上映首日便拿下一千五百万的票房收入,位列2008年国产片单日票房第四名,首个周末票房已经达到四千二百一十八万元人民币,在2008年打着贺岁旗号的多部影片中,成为一部周末票房目前最高的影片。一般而言,贺岁市场是以大投资、大制作、全明星阵容、狂轰滥炸立体式的宣传推介为集体特点的纯商业片为主的,而2008年,作为人物传记类型的艺术片《梅兰芳》却在一片厮杀中取得不错的战果,这为国产艺术电影实现商业诉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为陈凯歌的导演生涯画上了绚丽的一笔。

按照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的统计,2007年中国内地电影的票房总收入达到了三十三点二七亿元。其中,国产电影占到了十八点零一亿元,但是文艺片一直都是令电影制作方和院线发行方比较为难的选择,中国文艺电影往往“市场感觉”不到位,多数的文艺片常常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在贺岁档推出一部以艺术人物传记为主要题材的年度贺岁巨片,无论是对于中影集团这只电影市场的“大鳄”还是陈凯歌本人而言,这张“文艺牌”打得都有些冒险。但是,正是这种冒险,让陈凯歌获得了“商业诉求”与“艺术诉求”的双赢。陈凯歌一直强调,《梅兰芳》拍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希望《梅兰芳》能为中国文化留下点东西,为中国人留下点东西。他在不同场合还表示,大家辛苦工作三年,如果只为票房这一个期待,那这三年是不值得的。有些电影不是拍给自己的,不是自娱自乐的,不能只关注票房得失。而这一点同样也获得国际影星章子怡的认同:“我觉得《梅兰芳》是可以让全世界人们了解他的最好方式。”

其实,作为一代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中国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艺术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并不新鲜,稍不留心就会拍成了“英雄”式、“德艺双馨”式的主旋律艺术人物片,在这个没有多少文化耐心的时代拍摄这样的电影的确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情。正是通过《梅兰芳》,陈凯歌再次彰显了他的深厚传统文化烙印和贵族气质,在商业片的外壳里我们可以嗅到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感觉到他扑面而来的书卷气后的深邃的思想,欣赏到他内敛而不张扬,传统而又不失现代的风格。对于陈凯歌而言,《霸王别姬》是成功的文艺片的典范,而《无极》则是失败的商业片的教材,电影《梅兰芳》正是继承了《霸王别姬》的厚重,而避免了《无极》的肤浅。

在《梅兰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陈凯歌的真诚,如他自己所说:“这部影片我不是为了拿奖而拍的,我是为了向全世界介绍梅兰芳这位京剧艺术大师的一生。” 陈凯歌体现了自己的大家风范,不得不让人对其肃然起敬,这让拍摄和制作影片的商业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调查显示,观看带有中国元素的电影,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最有效途径,让文化薪火相传,让电影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艺术家,这就赋予了这部商业电影更加深远的时代责任,成为该部电影的最大的价值所在。《梅兰芳》在商业电影市场中探索出了一条实现艺术片价值最大化的道路。

《梅兰芳》是在提醒陈凯歌,也同样是在提醒中国的电影市场。

第4篇

关键词:《霸王别姬》;《梅兰芳》;陈凯歌;导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58-01

一、从影片题材上来讲,都是围绕着京剧来展现的,深刻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这恐怕也是外界总将二者拿来比较的首要原因

两部影片对京剧艺术都有很大篇幅的描绘:《霸王别姬》中,京剧表演既是剧中人物的职业,也是贯穿电影始终的主线。那一曲“霸王别姬”,见证了蝶衣与小楼一生的情仇牵绊,也哀叹了蝶衣如戏般痴魔的人生。《梅兰芳》同样有很多京剧的展示。作为一代京剧大师的传记,京剧当然是作为重头戏被着力描绘的,从少年时期与十三燕的精彩比试一举成名,到与孟小冬的合演,再到赴美演出,以及抗日期间的拒演,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京剧来铺展,所有的段落也都离不开京剧的展示。一幕幕精彩的戏剧唱段既体现了梅兰芳扎实的京剧功力、向人们展示了京剧的魅力,更是从中反映了梅兰芳的优秀的人格品质。

二、影片的叙事结构都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影戏电影”模式,并融入自身的特色

陈凯歌的电影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影戏电影讲述方式,并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个“陈凯歌模式”的电影叙事手法。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彰显了对“人”这个主题的关注。

《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使得电影剧本本身就有很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搬上大银幕之后,更是充分运用了电影语言的丰富多彩,将段小楼和程蝶衣历经了半个世纪风雨沉浮的恩怨情仇演绎地淋漓尽致。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叙事的影戏化,突出人物命运的阐释,尽可能地突出矛盾、深刻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真实背景下的人物经历给人以很大的心理认同感,使影片的故事讲述极为成功。

在经历了《无极》的滑铁卢之后,陈凯歌经过长时间的休整,终于重新回归了将人物命运作为影片的核心。他将梅兰芳的人生境遇以及情感、道德诉求作为影片的内容核心,最大程度地汲取了中国戏曲的营养,即情节曲折、人物鲜明、线索清晰、结构相对封闭。从根本上讲,它折射了观众希冀在艺术中求得心理满足的朴素愿望。在这点上,梅兰芳是成功的。

三、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物内心的刻画

对人性的关注是陈凯歌电影的又一大特色。在他的电影中,这一点往往表现为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表现一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陈凯歌《霸王别姬》中所展现的悲欢离合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个哲理最好的诠释。“”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压抑让我们重新审视那段人性泯灭、颠覆一切的历史;旧社会京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所造成的表演者人格扭曲和精神摧残的后果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在经历了《无极》视觉造型语言尝试的失败之后,经过长时间的休整,陈凯歌又回归了挖掘人性的影片叙事当中。《梅兰芳》是他回归的典型代表:它让我们认识到,电影还是应当表现人道主义情怀,对历史和现实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梅兰芳》中展示的人物命运关注、历史和个体关系的思考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优良传统的复活。正如《霸王别姬》以程蝶衣一生命运和情感作为主线一样,《梅兰芳》截取了梅兰芳的生活片段来展现他的人生选择和命运。通过对他一生的展示,我们发现,“挣脱枷锁,走向艺术――尤其是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自由”,是陈凯歌在影片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虽然《梅兰芳》在很多地方都是沿袭甚至照抄了《霸王别姬》的思路,使两部影片多少有些“神似”,但陈凯歌也应该很明白,作为一部已经成为经典了的电影,要想使《梅兰芳》延续甚至《霸王别姬》的辉煌,又是多么的困难。

首先,《霸王别姬》是一部剧情片,而《梅兰芳》是传记作品,完全不同的影片体裁决定了表现方式上的诸多差异。《霸王别姬》中虽然人物所处的环境是真实的中国历史时期,但片中的人物却都是虚构的,根据影片表达的主题和思想的需要,人物的形象、经历等都可以随时为剧情所需随时做出改动,使之可以更好地为影片服务。但是《梅兰芳》却不同,它是一部人物传记,影片的内容是由真实历史左右的,固然可以有一些艺术上的演绎,但大方向上都是要严格按照史实来讲述的。特别是梅家人对影片的监控和操纵上可谓过于严格:在演员的挑选上、剧本的审核上、甚至每句台词的把握上都亲力亲为地把关,这从另一方面也成了束缚陈凯歌的艺术发挥的“纸枷锁”。

其次,演员的表演方面。在看完《梅兰芳》之后,我不得不觉得,在演员的选择方面,影片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演员的挑选历来是决定影片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初《霸王别姬》的深入人心,除了上面说到的主题、结构等方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演员丝丝入扣的表演。张国荣表演的程蝶衣,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妩媚生动与京剧演员不差上下;舞台下的生活中更是将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痴情戏子形象演绎的出神入化。而《梅兰芳》中扮演成年梅兰芳的黎明,却多少显得有些呆板了。

第三,影片的结构方面。《霸王别姬》的故事结构是连接紧密,连贯始终的。半个时代的风风雨雨,将程蝶衣和段小楼的一生展现的淋漓尽致;每个故事的选取都恰到好处而不显突兀,很好地贯穿了影片的主线。但是相比之下《梅兰芳》的故事结构就相对弱了些,首先是要讲的东西太多也太杂,一一阐述不仅削弱了影片的表现力,更会使观众感到枯燥而冗长;另外梅家人严格的操控让影片在几近成型的时候又经过了大范围的删减,虽然陈凯歌后期的裁剪基本修复了影片的故事线,但经历了多次删减的《梅兰芳》在剧情的连贯性上还是打了很大的折扣。

第四,影片的主题方面。虽然两部影片都深刻地挖掘了人情人性,但两者的深刻程度又是有着很大差别的。《霸王别姬》里没有太正面的、直接的教导,而是通过了一系列的故事和人物经历使观众自己去体味,影片所要表现的一切都在其中深埋,要靠观众的感悟去形成自己的判断;相比之下《梅兰芳》就太直白也太急功近利了些。影片中提升人物形象的台词比比皆是:“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这份孤单,谁就是毁了梅兰芳”……配合着千挑万选的场景段落,一个“高大全”的人民英雄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观众们真正想看到的全面的梅兰芳吗?恐怕在这里要打一个问号。

总之,《梅兰芳》作为陈凯歌执导《霸王别姬》十五年后的回归之作,成功地一洗之前《无极》之耻,在票房和艺术上双双获得了成功。虽然时过境迁,我们不能过于严苛地要求他将《梅兰芳》拍摄成完全超越《霸王别姬》的颠覆性力作,但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上绕不开的重要作品,《梅兰芳》已经成功了。对一个电影大师来说,一生中能有一部代表作,就已经算是极为成功的了,陈凯歌的《梅兰芳》终究还是在《霸王别姬》面前败下阵来。不知道他的下一步作品,将会是重复还是超越呢?

参考文献:

第5篇

2008年世界注目于中国。当中国正以一个更为开放的心态迎接五湖四海宾朋之际,更多全球瞩目的文化事件相继在中华大地上发生,而由国际顶级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就是备受世人关注的中国电影巨制。在中国电影喜迎又一经典力作之际,以挑战迪拜世界岛而闻名于国内地产圈的星耀集团,成为了《梅兰芳》房地产行业首映礼尊荣合作伙伴,将牵手《梅兰芳》共同绽放于神州大地。

据悉,此次星耀集团将邀请启明东方暖公关公司承办《梅兰芳》牵手星耀五洲大型活动,即11月20日起《梅兰芳》全球体验馆落户星耀五洲售楼中心现场;11月30日《梅兰芳》牵手星耀五洲绽放住交会;12月1日《梅兰芳》协同星耀五洲进行大型电台直播;12月2日《梅兰芳》与星耀五洲一起进行全球会暨全球首映礼盛典。为了解星耀集团此番携手《梅兰芳》进行跨界合作的初衷,《楼市》记者特意对星耀集团总裁颜勇进行了专访。

“《梅兰芳》作为2008年中国电影的代表力作,它反映了梅兰芳先生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中国京剧的迷人神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完美诠释。而由星耀集团所开发的星耀五洲,则是在天津东南1 1000亩的天嘉湖水域填筑一片4100亩的陆上板块,在尊重湖水生态原貌的基础上,按照真实的世界版图水陆7:4的比例,微缩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五大洲板块,并汲取五大洲建筑的鲜明特色、地域文化特色、风景名胜及风土人情所建造的中国版‘世界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星耀五洲和《梅兰芳》一样,都将人类最美好的文化和文明得以重现,因此星耀五洲携手《梅兰芳》将文化经典为世人所共享。”颜勇表示道。

随着“京津一体化”、“大首都”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崛起的利好影响,位于天津津南板块的以世界版图为设计元素的星耀五洲,成为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焦点。据颜勇总裁介绍,星耀五洲在所有公建规划之初,就定下了做世界之最的基调,包括世界规模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世界最舒适的七星级360。全水景豪华酒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湖心豪宅“海之钻”,以及被称之为五大博览园的建筑博览园、园林博览园、桥梁博览园、雕塑博览园及谚语博览园。

颜勇指出:“星耀五洲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定位,就在于天津是个开放化、国际化、高速发展的城市,而星耀五洲的建造不仅突出了世界五大洲的文化特色,更把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展现了魅力的新天津,宜居的新天津。”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国内众多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着资金链紧张的问题,而星耀五洲作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地产项目,是否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成为了业内外人士关注的话题。对此,颜勇表示,星耀集团日前已经联合中信信托发起成立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房地产基金――中信盛景星耀地产基金,基金规模达到了68.9亿元,所有募集资金将用于星耀五洲的建设和发展。

“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我希望能在5年时间内,将世界五大洲的建筑经典和完美园林展现在星耀五洲,让这里成为世界经典居住文化的展示地和国际化的宜居所在。”颜勇透露,未来中信盛景星耀地产基金很有可能成为星耀地产的上市平台。

第6篇

人们认识余少群,是从2008年底上映的电影《梅兰芳》开始的,他在片中扮演的青年梅兰芳,英俊洒脱、气宇不凡,尤其在片中男扮女装的表演,从面部表情、身段体态,到一举手一投足,靓丽、娇媚,柔骨百转,充满了“女人”味,形神兼备的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舞台神韵展现了出来。梅兰芳大师的儿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看过电影后,对余少群的表演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再现了我父亲当年的英姿。一夜之间“青年梅兰芳”余少群红遍大江南北,很多知情人说:“他的成功,除了天赋条件和刻苦努力外,关键缘于他对机会和自己命运的把握,他是一个非常懂得取舍的人!”

第一次取舍:放弃中考报艺校,执意踏上戏曲路

余少群1982年出生在武汉,父母是一般职工,干的工作和艺术八竿子都打不着。他的爸爸妈妈和天底下绝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余少群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安安稳稳的生活。可是,余少群不知道像谁,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蹦蹦跳跳,尤其喜欢戏曲,一听到铿锵有力的锣鼓和丝弦悠扬的戏曲曲牌,就手舞足蹈的跟着比划、哼唱,浑身兴奋,他的这个爱好让父母非常头疼。

余少群14岁那年,武汉艺术学校汉剧专业招生,他在学校听到消息非常高兴,决定要去报考,用他自己的话说,“连做梦都想当演员”。谁知他兴高采烈的跑回家和父母一说,他们当头就是一盆冷水坚决反对。于是余少群就跟父母央求,说自己如何如何喜欢戏曲,将来在这方面一定能有发展,可无论他怎么央求父母依然不答应。一看好好说不行,余少群便使出小孩子所能使的浑身解术,又是软磨硬泡,又是死打烂缠,还找遍了家里所有的亲戚,让他们帮自己劝说父母,可父母还是那句话不同意。一看这架势,余少群竟破釜沉舟,使出了“杀手锏”,以绝食向父母抗议,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坚决不出来。万般无奈之下,他父母只好妥协,极不情愿的同意了他的要求,同时和他约定,如果这次考不上艺校,就安下心来好好读书。没想到天资聪慧、面容姣好的余少群还真不含糊,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最终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一举中的。

余少群如愿以偿进了艺校后,学校根据他的条件让他专攻文武小生。别看余少群当时还是个毛头小子,可志向很高,一心要当一名有出息的演员。他不仅上课认真听讲,细心揣摩,课后还刻苦练习,学校的练功房里常常留下他不知疲倦的身影,既使放假回家,也要抽空在楼院里练身段、跑圆场,时常惹的邻居们驻足观看。春秋几度,在辛勤汗水的陪伴下,经过6年的刻苦学习,余少群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走出校门,进入武汉汉剧院,圆了自己的演员梦。

第二次取舍:辉煌时华丽转身,汉剧名流甘做越剧新秀

由于功底扎实,进武汉汉剧院一年后,余少群就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2004年他因成功主演《玉簪记》,被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看中,将其收为“关门弟子”。入门后余少群虚心好学,刻苦练功,深得师傅喜爱,在陈柏华大师的悉心教授下,表演水平大幅提高,2005年,年仅23岁的他就举办了个人艺术专场,并获得了“武汉市艺术人才津贴”,这在汉剧,乃至全国年轻戏曲演员中都是十分罕见的。一时间,鲜花、掌声向余少群涌来,地位和待遇也节节攀升,他成为汉剧界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汉剧界业内人士一致断言,他在汉剧领域的前程不可限量。然而谁也没想到,此时风光无限的余少群,却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产生了忧虑,他认为:“汉剧在地方戏剧种中,影响力不是很大,甚至比不上黄梅戏、豫剧。作为青年演员,要在这个剧种中有更大的发展,恐怕很难。”思忖再三,余少群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改学越剧。余少群改学越剧的消息一传出,剧院上下一片哗然,领导、师傅、同事纷纷劝他留下来,可不管谁出面劝说,余少群都不改决定,不久便在一片挽留声中,毅然放弃汉剧、放弃拥有的一切名利和高福利待遇,义无反顾的奔赴上海,踏入了越剧界。

一名戏曲演员,以23岁的“高龄”改学其他剧种,并非易事,但余少群是那种认准了的事就会全力以赴去做的人。刚学越剧时,表演尽管由于剧种不同有些差异,但对于戏曲功底很好的余少群来说,还非什么太大的难事,最大的难处是唱腔和念白,因为越剧中柔绵似水的吴侬软语,与湖北话差距很大,余少群必熟练掌握好江浙话,才能登台演绎角色。为了尽快过语言关,余少群想了很多办法,除了买来相关书籍仔细研读发音,买来大量越剧经典剧目光碟认真观摩,还自己只做了小卡片,把一些常用的江浙话写在上面,再标上读音,随身携带,只要一有空就拿出来背记。有一个周末,他乘公交车去看一位朋友,上车后正好有座位,他一坐下便拿出卡片看起来,结果由于过于专注,车子过了四站他才发现。

此外,他还经常利用外出办事等机会,主动找人搭讪,锻炼听说能力,就是靠着这样一股劲头,经过一番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练,没用多长时间,余少群便掌握了越剧的念白、行腔及表演程式,表演技艺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连一些科班出身的年轻越剧演员都自叹不如。余少群的进步,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进院不到一年便被委以重任参加越剧电视连续剧《杨乃武平冤记》的拍摄,在剧中挑大梁,担纲主角杨乃武。拍摄中,余少群凭借俊美的扮相和精湛的演技,将杨乃武的坎坷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剧拍摄完成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即在越剧界和戏曲观众中引起轰动,人们从此记住了这位飘逸潇洒越剧新秀。余少群自己也暗下决心,要加倍努力,争取在艺术上有更快的进步、更大的发展。

第三次取舍:告别贾宝玉角逐“梅兰芳”,一举成名

2007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组开始面向全国选秀,余少群一得到消息,立即觉得这是提升自己表演技艺的一次绝好机会,他立即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了“贾宝玉”一角的角逐。在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形象出众,戏剧功底深厚,余少群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杀入”五强,且在五个贾宝玉候选人中,胜出的呼声最高,甚至有传言说,投资方已认定贾宝玉一角非余少群莫属。

然而,就在红楼选秀进入倒计时,即将见分晓时的一天,余少群突然接到电影《梅兰芳》剧组一位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陈凯歌导演正在筹拍电影《梅兰芳》,经过全国遴选,他认为你演青年梅兰芳比较合适,不知你愿不愿意接这个角色,如果愿意,陈导希望你能马上过来面试!”“,我考虑一下就给您答复!”放下电话,余少群非常兴奋,然而很快他就陷入了沉思:毫无疑问,无论是饰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还是《梅兰芳》中的青年梅兰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但红楼选秀已接近尾声,自己经过艰苦拼搏,已经获胜在望,而梅兰芳只是面试,能否通过,未知因素太多。是停止选拔,舍弃眼看到手的贾宝玉,还是去面试,争取未知的梅兰芳……一时间,这成了一道摆在余少群面前的选择题,等待他的抉择。

接完电话后一连大半天,余少群满脑子都是贾宝玉、梅兰芳,梅兰芳、贾宝玉……当天晚上连饭都没吃好。一位好友看到余少群心思重重的神情,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余少群就把情况和他说了,好友一听立即说:“这还用琢磨呀!你为‘贾宝玉’付出了多少辛苦!眼看要到手了,却要舍弃,这不是犯傻吗?”“喔!”余少群应了一声,没再说什么,他知道,朋友是好意,说的也是实情。然而自己还是下不了决心。当天晚上,余少群躺在床上,碾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眠,经过一夜的反复思考,最终他认为: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饰演他,肯定离不开戏曲表演的东西,自己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通过剧情,也能把自己台上台下的风采全面展现给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讲,饰演梅兰芳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余少群还认为:能参加梅兰芳青年梅兰芳角逐的演员,必定都是年轻戏曲演员中的佼佼者,与他们拼争,即便落选,这个过程对自己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为了这个机会,舍弃贾宝玉,都值!想到这,余少群下了角逐梅兰芳的决心。很多亲朋好友,以及《红楼梦》投资方有关人士知道了余少群的选择后,都表示出极大的惋惜。

余少群做出选择后,马上打电话告知了《梅兰芳》剧组,随后便赶往北京见陈凯歌。见面后,陈凯歌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交谈接近尾声时,余少群落落大方的对陈凯歌说:“陈导,您就选我吧,肯定没错,我不会让您失望的!”这话一下逗乐了所有在场的人,连一向不苟言笑的陈凯歌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大家对这个年轻人的自信赞赏不已。此后不到一个星期,余少群便接到了剧组的入选通知。

第7篇

梅兰芳与孟小冬的传奇婚恋

孟小冬是北京的旗人,至今她的侄子侄女仍然按旗人规矩称姑母孟小冬为“大爸爸”。她的故里在卢沟桥畔的宛平城,而出生在上海,到她这一辈已然是三代京剧世家。她8岁学戏,12岁在无锡首次登台演出《捉放曹》,13岁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挂牌唱戏,演过《空城计》、《乌龙院》等正宗谭派戏,也唱过《狸猫换太子》和《刘罗锅》等海派戏。但是为追求谭派艺术的真髓,她毅然在1925年到北平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鲍吉祥、苏少卿、言菊朋等京剧名家请益谭(鑫培)派老生艺术。因行家认为谭派艺术炉火纯青,臻于化境,孟小冬遂多次寻找机会希望立雪余门,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梅兰芳出现了,而且出现了电影《梅兰芳》中与梅兰芳合演《游龙戏凤》的一幕。

当时北京一方是杨小楼、余叔岩、荀慧生和陈德霖的“双胜社”正与从日本演出凯旋的梅兰芳唱对台戏,而孟小冬的进京使本来的“两军对垒”立即变成了“三足鼎立”,大有与梅杨余三大贤分庭抗礼的势头。因此当时的重要堂会戏非杨、梅、余加孟小冬不可。1926年下半年,梅兰芳与孟小冬在梁燕荪公馆合演《四郎探母》,梅先生男扮女装,饰演铁镜公主,孟小冬女扮男装,饰演杨四郎,人称“钗弁互易”。后来,时任民国政府财政总长兼银行总裁的王克敏五十岁生日,大唱堂会戏,席间有人提议,请孟小冬和梅兰芳两人合演一出《游龙戏凤》。孟小冬演正德皇帝,梅兰芳演李凤姐,人称“阴阳颠倒”。根据当时记载:“18岁的孟小冬在32岁的大名角梅兰芳面前并不胆怯,演来落落大方,非常潇洒,台下不断地拍手叫好。许多梅迷和孟迷更是希望二人能就此假戏真做,成就一段传奇姻缘。”此后孟、梅两人又不断合演《梅龙镇》、《四郎探母》和《二进宫》等戏,不断的艺术合作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1927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四,经时任中国银行总裁的冯耿光等人撮合,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洞房花烛就设在东城东四牌楼九条35号冯公馆里。

然而,连续发生的两件事情给这一天作良缘亮起了红灯。原来梅兰芳当时有两位夫人,宣统时娶原配夫人是京剧名旦王顺福之女,武生王毓楼之五妹,名明华,虽生一子但早逝。梅兰芳于1922年又娶崇雅社的旦角福芝芳,但分居另过。所以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婚时特别强调“名定兼祧”的平等身份。后王夫人因肺结核病逝。不久,梅兰芳的大伯母逝世,孟小冬前往奔丧,被福夫人拒之门外,顿觉羞辱异常,后经梅兰芳一再赔礼,才有所缓和。不料又出现了一位追星族李志刚,为追求孟小冬竟带着手枪到东四牌楼九条冯宅要与梅兰芳火并,当场李志刚击毙了调解人张汉举,自己也被军警乱枪击毙,枭首示众。此事有警察局的告示贴在九条口,刊登在报纸上,使梅孟婚姻雪上加霜。一时谣言满天飞,弄得一对恩爱夫妻形同陌路。这也是孟小冬从东四牌楼三条迁徙到钱粮胡同隐居的原因。

但生活上的打击反而激发了孟小冬在艺术上的奋进。1938年,她终于拜师余叔岩先生,从头开始学习谭、余派老生艺术真髓,持之以恒,五年不辍而修得正果。她每学好一出戏就公开演出一次,大约三十余出。虽然演出不多,但总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被同业尊为须生楷模。1947年,她在上海为杜月笙祝寿暨赈灾义演《搜孤救孤》,全国的京剧名老生前往观摩,著名须生马连良和香港《大成》杂志主编沈苇窗竟然挤在一个凳子上看了一出戏,没有买到戏票的戏迷都在家聆听话匣子的实况转播。据著名科学家王选回忆,那两天晚上的上海滩真可谓万众空巷。演出后观众不走,要求谢幕。孟小冬不解,说:“我又没有唱错,凭什么谢幕?”后经寿星杜月笙央求,孟才答应只要观众再凑够10万大洋,赈济陕西灾民,就亲自出面答谢。台下一齐响应,纷纷认领捐款数目,孟小冬才卸了装,穿着她一生不变的服装,即孟氏旗袍上台向观众致谢。

为了使自己从梅兰芳的婚姻中走出来,孟小冬经师姐妹、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撮合,1950年正式嫁给了杜月笙并随杜到香港定居,杜死后到台北闲居,1977年逝世,葬于台北县南山之上。目前,孟小冬的唱片在音像市场的排行榜上始终名列前茅,堪称经典。

梅兰芳与陈伯华的知己情谊

文/遗失

梅兰芳生前对汉剧事业十分关怀,与汉剧大师陈伯华有过很好的交往。

1934年,16岁的汉剧艺人陈伯华以“小牡丹花”的艺名名噪江城。她刚成名时,有人说她是“小梅兰芳”。可她对外界的情况了解很少,竟不悦地说:“我不是小牡丹吗?又当什么小梅兰芳!”当时正是京剧的黄金年代,“四大名旦”名震南北。武汉由于战乱荒灾,多年交通阻塞、市场萧条,很少见到第一流的京剧演员南下演出。这一年,梅兰芳偕谭富英、金少山等京剧“四大名旦”来汉演出。消息传开,盛况空前,人们纷纷涌向剧场,不惜连夜排队购买戏票。

武汉头面人物黄连斌在大舞台附近的饭店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陈伯华作为武汉演员的代表出席作陪。席间,主人向梅兰芳介绍了陈伯华及她扮演的虞姬。梅兰芳彬彬有礼地向陈伯华致意。

次日,梅兰芳在大舞台(今人民剧场)演出京剧《霸王别姬》,陈伯华在长乐演出汉剧《霸王别姬》,无形中成了打擂台的架势。结果,两家剧场均告爆满。有一天,梅兰芳来观看陈伯华的演出。陈伯华当时有些紧张,梅兰芳亲切地鼓励她说:“陈小姐,你别着急啊!”

这次交往,使陈伯华萌生了对京剧的兴趣和爱好,对梅兰芳人品的尊重和敬佩。梅兰芳来汉演出,大舞台附近车水马龙,观众云集,这使陈伯华感到十分震惊。按照当时汉剧行当的旧例,一位名演员公然坐在台下去欣赏另一位演员的演出是很失礼的。强烈的欲望,促使陈伯华大胆地让母亲托人买了票,趁梅兰芳的正戏开演前挤进人丛中,终于一饱眼福。梅兰芳扮演的虞姬,雍容华贵,气度庄重,双目传神,使陈伯华看得入了迷,也明白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

1936年底,陈伯华告别了酷爱的舞台和亲爱的观众,和曾任冯玉祥参谋长的刘骥将军结婚。抗战爆发后,她和丈夫流离上海。在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下,她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在剧场里尽情观赏京剧表演。特别是梅兰芳的演出,她场场必到,甚至不惜搭船乘机匆匆地赶场。她充分吸收梅派艺术的精华,为日后创造“陈派”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沦陷后,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寇演出的举动使陈伯华深为感动。他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梅兰芳经常结合自己的经典剧目对陈伯华说戏,他的精辟见解,使陈伯华开始真正接触和理解到梅派艺术的真谛,从过去的盲目求新,逐渐变成有意识地追求创新了。

抗战胜利后,51岁的梅兰芳剃须后首次登台,在黄金大戏院(今上海大众剧场)演出。他演《霸王别姬》时,唱腔更圆润了,剑舞得更美了。这使陈伯华更加热爱梅兰芳的表演了,同时也激发了她致力于汉剧艺术革新、登向新的高峰的决心。这时,她的汉剧表演艺术更趋于成熟了。

武汉解放后,陈伯华参加了抗美援朝义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称赞。1950年,陈伯华返归汉剧梨园,重新焕发出艺术的春天。1952年,她参加了全国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表演的是汉剧《宇宙锋》。她发挥出“金嗓子”优势,荣获演员一等奖,轰动了京华。她刚谢完幕回到后台,就见梅兰芳含笑走来,诚恳地说:“你这是陈派。”过了两天,梅兰芳看完她的演出后,又一次亲切真诚地说:“你演得好极了。真的,你这样的表演不可多得!”

第8篇

引起业内关注

日前,第二届中国玩具展在沪举行。国内动漫界新秀米粒影业力推的“动画片定制化开发”受到众多制造厂商的关注。米粒影业作为一个专业影视制作公司,专注于动漫形象的开发及电影情节的创意,将最原始的需求分析和后期的制造生产留给专业的制造厂商;根据制造厂商的推广策略,为其定制动画影视作品。整体来说,米粒影业扮演的是动漫产业链发展的推手角色。今年夏天,米粒影业与盛大游戏联合制作动画大电影《龙之谷—黑龙崛起》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3ds Max高级平滑插件推出

日前,个体3ds Max插件开发工作室Marius Silaghi推出高级平滑软件TurboSmooth Pro。

该新扩展组件主要用于“为你的模型创建自然、流畅,并有‘半尖锐特征’的折缝”,这些折缝远比TurboSmooth内设调节器生成的折缝效果要好。

在TurboSmooth Pro中,设计师可通过轮廓厚度或平滑组来控制折缝。而此前,用户须解决众多问题并通过一系列辅助工具才能实现人工折缝。今夏,Pixar动画工作室完成了OpenSubdiv的,其开放源程序库透过平行运算架构进行高效细分曲面评估。此后,该插件便采用了这种细分法。

TurboSmooth Pro目前支持32位和64位及以上版本的3ds Max,售价为40欧元(约50美元)。

漫画家林莹推出梅兰芳漫画

近日,著名漫画家林莹推出的长篇梅兰芳系列漫画作品第三部《梅兰芳·竹之卷》上市。这部从2008年开始创作的全套漫画作品,目前已经创作过半,第三部以“竹”为名,是因为竹子作为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文化象征。

在本卷漫画的故事之中,林莹着重讲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从一个小有名气的京剧艺人逐渐成长为征服一个时代的梨园“梅大王”的故事。画作还首次还原当年读者在电影《梅兰芳》中无缘看到的梅兰芳与夫人福芝芳相识、相知、相伴的爱情故事。

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也在不同场合多次称赞林莹的画功和创作精神,并称通过这个形式,可以把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展示给年轻人。

50米漫画相约50年后

第五届中国国际漫画节日前在广州首次现场了“2012中国动漫流行词汇”——“正能量”,并展示了50多位国内漫画家共同绘制的50米长卷。敖幼祥、姚非拉、BENJAMIN、客心、寂地、夏达、童亦名、十九番、朱斌、爱欧等参与绘制。跨界艺术家黑马大叔用睿智小语的讽刺漫画贯穿始终。长卷将埋入地下,等待50年后开启。

自动面部动画系统FaceFX

2013版

第9篇

他有着一张典雅的脸和一颗不羁的心。

从汉剧、越剧到京剧,不同剧种的三次跨越,

他说,每一次都留下了脚印。

学汉剧10年,名誉鹊起时却又从零开始学唱越剧,

随后从一个文武小生到电影《梅兰芳》中的花旦,

每一次选择都义无反顾。

他说: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只要自己认定了就去做。

虽然只有20余岁,生命的一半时间却都在粉墨人生。

余少群觉得自从学戏曲那天起,

似乎就是为梅兰芳而准备的。

我不想要一览无余的人生

9岁那年,爷爷奶奶带他第一次去看戏,他幼小的心就被那个舞台深深吸引,“我觉得戏曲特别美,特别有意思。”

在没有报考武汉艺校之前,谁也不知道粉墨人生的种子已在他的身体里扎根。12岁那年汉剧院来学校招生,刚上初中的他背着父母向同学借了30块钱去考试,一年后拿到录取通知书,他才向父母吐露实情,这个从小听话的乖孩子头一次让大人认识到他其实是个“认定了就要去做”的倔小子。

余少群不会争吵,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父母说话。冷战数日,走出房间后的他向父母说道:“如果不让我学戏,书我也不想再读了。”最终父母遵从了他的意愿,13岁的余少群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

在武汉市艺校汉剧专业学习的6年里,余少群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在戏曲表演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获得首届武汉市艺术人才“艺蕾奖”;2004年因主演《玉簪记》被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收为关门弟子,第二年,20岁刚出头就举办了个人艺术专场……他迅速成长为汉剧院的台柱和当家小生,一个年轻演员应该得的和不该得的他全得到了。

但这时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他要以23岁的“高龄”改学越剧。

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还不知足,有的人在汉剧团工作了一辈子也没办过个人专场。“我不是不满足,而是恐惧。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人生尽头――拿一个一级演员的头衔,当个团长,我提前看清这条路才对自己说:我不能这样。”

从另一个角度说,余少群确实还不满足。因为爱戏曲,他就更想突破自己,寻求更大的发展。从小喜欢看《红楼梦》的他,最先从书中知道了越剧。“越剧那么美,让我眼前豁然开朗,它不是演流派,不是皮黄剧种,而是演程式、招式、路式――你看这一招耍得多好看。越剧以表现人物和情感为主,创作氛围是自由的,用声情并茂感染你。”

比这次改变更困难的是说服家人。终于过了这一关,他才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浙江省越剧团。一切从零开始,重新开始跑龙套,他也毫无怨言。一年多后,他就举办了越剧个人专场。“正是有越剧的过渡,才让我在《梅兰芳》中有比较到位的表演。”冥冥之中他等来了拍梅兰芳的机会,在拍电影之前,他以为自己会很紧张害怕,但当站在镜头前,他马上知道了自己可以驾驭的东西是什么,于是把自己多年在戏曲中得到的经验与功底都倾注在青年梅兰芳里面。

也有人说,余少群没学好汉剧就学越剧,没学几天越剧又学京剧。

“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会告诉他:我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脚印。”余少群看似柔弱其实果断的性格,令他做事情理直气壮。“中国人讲外圆内方,我的性格就是这样,不会把很极端的东西表现在外面,也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影响一生的恩师

余少群的从艺之路看来几乎是一片坦途,但其中的甘苦付出只有他自己知道。

进入艺校后,余少群最自卑的竟是自己的个子太高。“当时我已经快长到了1米70,但我的师弟师妹们比我只小一两岁,个子才有一米四几。老师说,你这么高以后怎么办,谁给你配戏?”

老师告诉他用砖头吊膝盖,可以把腿功练好了还能不长个,于是每天同学们下课后,他继续留在排练室在把杆上再吊两小时;老师说不吃鱼也能少长个,于是他就不吃鱼。他不去想在今后的生活中身高对于一个男人的重要性,他想的只是舞台。为了舞台和戏曲,他觉得这样做值得。心诚则灵,几年后他长到1米74就真的再也不长了。

年少学戏,余少群最难忘的是严师――年龄上可以做他爷爷的宋老师,感情上却如兄如父。

“当时宋老师已经70多岁了,他一生未婚,把所有热情都放在他喜欢的戏曲上。从来都与世无争,每年都是优秀教师。”余少群作为他的最后一批学生,宋老师对他既慈爱又严厉。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练功,但宋老师不到6点就推开宿舍门,站在床边看着还没睡醒的少群,伸出手里的刀坯子就朝他打一下。“吓醒来看到是他,迅速穿上衣服就跑到练功房去。后来他一来,如果看到我们已经开始练功,就非常开心,否则还要挨打。”“等到下课了老师把自己做的好吃的带过来,说吃吧吃吧。这种单纯的快乐也让人忘不掉。”

“18岁那年的情人节,很多同学都出去过节了。虽然我没有女朋友,也特别想出去玩。但宋老师说不行,要我把大刀再耍多少遍。他说:以后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了,小小一个外国的节算什么?要学会约束和克制自己。”

“演《梅兰芳》之前的培训期间,师弟打来电话说宋老师病危,让我赶紧回去。听说当时他已经神志昏迷了好几天,我一见到他,说:宋老师我回来了。没想到他清醒了,对我说:小兔崽子……乖乖,我就想你呢。”

“你在拍电影。”他说。

“同学们告诉我,宋老师一直在等我回来。”

“送走宋老师,我回到北京,《梅兰芳》就开拍了。了解了宋老师这个人,一直到今天进入娱乐圈,我的心态都很平和。宋老师让我知道:人的一生什么是最快乐的。”

由《梅兰芳》改变的道路

很多人说余少群是学戏的,所以饰演梅兰芳是件很容易的事。“生角到旦角的转换其实很困难。不要说太多招式,只说坐,小生坐是端着挺着的,教我学梅派的李玉芙老师说――少群你不能这样,腿要收回来,交叉放好!腰别老挺着,肩放松。看人别瞪着看!过去妇女看一眼就收回来,是用余光扫过去,而不是真看。李老师帮助我全部改过来。开始经常出笑话,一个招式上边是花旦,下边是武生。”这几乎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影片中《汾河湾》那段戏,梅兰芳不听十三爷爷的话要改戏,但怎么改?即使改又不能有大的变动。其实改动就是一个小的转身、一个眼神。梅先生说,这点就充分体现出梅派了。”

“当时他对我说:我来教你――抬起你的手,托住你的腮,凝神回望。那一瞬间,我找到了梅派的感觉。”

2008年12月初,余少群签约海润影视,预示着他将朝着全面艺人的方向发展。在单曲《戏梦人生》中唱到的“音乐响起,锣鼓声疾,大幕徐徐开/凤冠峨眉,蛮腰细步,我入戏中来……”,正是对自己10余年的戏曲经历和在电影《梅兰芳》中“戏如人生、人生如梦”的切身感受和总结。

回望学戏十几年,给余少群留下的多是快乐,“即使是当年的困难,如今想来也全是好玩。”一路学戏走到今天,问他最要感激的人是谁时,他的回答是:“要感谢这么多年来带给我困难的人。也就是为难我的人,给我压力的人。没有他们,我不会成长得这么快。”

第10篇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从电影《梅兰芳》及一些书籍中可以得知,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戏曲艺术大师,而且还是一位讲究饮食保健的养生学者,这从他的饮食习惯和食疗的一些秘籍中即可看出。梅先生非常欣赏淮扬菜,坚持不饮酒,不吃冷饮,不食酸辣。滋补甜品、汤水的食单也多有讲究――核桃蚕蛹汤、核桃酪是他心爱的食品。

梅兰芳还常服用各种保健中药,他护嗓的秘诀是常年用石斛煎水,代茶饮用。中医认为,石斛味甘淡、微咸,性寒,药性十分平和,能很好地保护声带。

按理说,梅先生的养生之道有利于延年益寿,但他仅活了66岁,为何他会早逝呢?笔者结合中西医养生理论,认为梅兰芳先生精于养生而不能长寿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劳累。诱发心肌梗死的原因很多,而劳累是重要因素之一。梅先生到了晚年,还忙于演出、排新戏、拍电影、应付写特约稿和参与社会活动。由于忙,一部由他口述、秘书执笔的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时断时续地写了10年,因为连口述的时间也挤不出而没有完篇。

二是神伤。精神因素是冠心病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梅先生待人宽厚,但感情太易冲动。他得悉爱徒李世芳飞机失事,精神几乎崩溃。当得知老友费穆的死讯,也是痛哭不止。而程砚秋先生患心肌梗死溘然长辞,更使他在晚年受到了沉重的精神打击。看来,多愁善感,不善于调节心理平衡,也是养生保健的大敌。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从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不善于控制感情的人,不但容易发生疾病,还会使疾病发展至严重程度。多愁善感对预防疾病也极为不利。

三是慢性烟害。吸烟是导致发生冠状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吸烟可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重冠心病。另据研究表明,凡吸烟者,痛阈升高,可掩盖胸痛――冠心病的重要预警信号,放松对疾病的警惕。梅先生虽然不是烟不离手,毕竟也吸烟,而冠心病人都应该绝对戒烟。

医学家一致认为,冠心病的形成是综合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少运动、糖尿病、遗传因素……虽然遗传是不可改变的因素,但形成冠心病的其他许多因素却是可以变化的。我们每个人应注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坚持平衡膳食,与烟绝缘,适度运动,积极防治高血压病、糖尿病,少饮或不饮酒。这都是预防冠心病实实在在的举措。

保健是全方位的,顾此失彼将前功尽弃。

第11篇

似乎选一个在大众看来越不靠谱的演员,来演一个众所周知,深入人心的角色,已经成为拍电影的时髦。前一阵子,《赤壁》选角,吴宇森选梁朝伟演诸葛亮,尤勇演刘备已经够让人倒胃口的了,现在又传出陈凯歌选定黎明来演梅兰芳。黎明的演技已经够让人质疑的了,而陈凯歌的拧巴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心态,是否还没从《无极》的失败中调整过来。

笔者对黎明的质疑,首先是其形体外貌和梅兰芳的差距太大,其次是对其演技的不认可,再次是对其京剧方面的修养担心。大家都知道,黎明演戏向来是以木讷、呆板,沉默寡言“取胜”,《甜蜜蜜》、《半生缘》乃至《三更之回家》中,这种风格虽然多少和角色本身贴合,但因为其过于“本色”,总不能让观众从他身上入戏,老是以为这还是黎明,而不是黎明所扮演的那个人。而梅兰芳一代名旦,本身就是一个大师级演员,让一个二流演员表演一个大师的一生,算不算是对大师的“矮化”呢?

况且梅兰芳当年演戏之所以好,不单单是唱腔绝佳,更重要的是练就一身无人可比的“舞功”。我听说他为把眼神练得“飞光流转,顾盼生辉”,特意在自家院子里养鸽子,每天早上一左一右放飞鸽子的同时,顺便练习甩眼神,鸽子往哪边飞,眼神就往哪边瞧,久而久之,臻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境界。试想,以黎明那双呆若木鸡的眼睛,怎么来演好梅兰芳大师的那一双眼睛,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更遑论其他了。

《梅兰芳》一直被看作是陈凯歌《无极》惨败之后的翻身之作,是其重获大众对其艺术信任的关键,可如果他依然一意孤行,继续挑战大众对其“艺术探索”的容忍底线,自食苦果的时候,就怪不得别人了。

吴宇森当然有理由认为自己能够拍一部自己心目中的赤壁之战,哪怕这《赤壁》跟《三国演义》毫无关系,但你陈凯歌难道还可以拍一部和大众心目中的梅兰芳毫无关系的《梅兰芳》吗?真到那个时候,你遭遇的也许就不仅仅是一个馒头的问题了。

所谓“自救之人,不行危途”,陈凯歌现在重要的是重塑大众对你的信任,就不要再冒险用些怪招了。怪招杀人,诚然出其不意,但怪招伤己,就大大地得不偿失了。不靠谱就是不靠谱。千万别把不靠谱的事情当成成功捷径,这是只有投机分子才会干的事情。

陈大导演,你准备好蒸馒头了吗?

第12篇

根据笔者的研究,在手绘的电影海报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电影海报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它成就了中国手绘电影海报的辉煌。时至今日,当人们再来欣赏半个多世纪前的经典手绘海报,仍能让观者产生强烈震撼和视觉冲击力。那么,为何五六十年代创作的手绘电影海报有如此魅力和魔力,笔者以为,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众多的画家、美工师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电影海报的创作中,他们不计报酬,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海报艺术创作。据笔者观察,那时艺术家创作中有两支队伍,一支笔者称之为“正规部队”,他们是中国电影系统的美工师。如著名美工师颜地、石天、樊楠(女)、王延陵、李念淑(女)、海雄、焦焕之、谷梅(颜地夫人)、何建国等,这些美工师都是旧社会过来人,绘画功力深厚,有的尽管不是科班出身,全靠自学成材,像樊楠就是靠自学而走上美工师道路的。她创作的《六亿人民的胜利》(纪录片)、《南岛风云》(故事片)、《骄傲的将军》(动画片)、《杨门女将》(戏曲片)等海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并让观者看后回味无穷、刻骨铭心。至于颜地、石天、王延陵、李念淑、海雄、焦焕之、谷梅、何建国也是佳作迭出。另一支队伍笔者称为“特种部队”,这部分艺术家主要是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漫画家等,如蒋兆和、叶浅予、黄胄、关良、程十发、黄永玉、张仃、胡若思、詹同、赵延年、廖炯模、华君武、郁风、蔡振华、郑克捷、孟光、何孔德、陈逸飞、赵友萍、沈尧定等。如此众多艺术家投身电影海报创作,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其次是电影海报的创作手法丰富多彩,除了过去常用的水粉画和摄影外,又将国画、油画、白描、版画、剪纸、连环画、漫画、雕塑、素描、年画、版画、卡通等运用到电影海报的创作中,如此众多的创作手法在以往是没有的,像版画《红色娘子军》、《林冲》、《英雄小八路》、《和北京五十万革命群众共庆十八周年》国画《早春》、《枯木逢春》、《不尽长江滚滚来》、《周信芳舞台艺术》、《中国花鸟画》,漫画《女理发师》,雕塑《白求恩大夫》、《贝多芬》,素描《谁是凶手》、《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连环画《金银滩》、《智取华山》、《列宁在十月》、《两家春》,剪纸《金色的海螺》、《尤三姐》、《钢琴伴唱红灯记》,白描《》、《垂帘听政》等海报让人耳目一新、百看不厌。

再次是这一时期无论美工师还是艺术家都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经典海报,如美工师中被誉为“海报泰斗”的颜地,他创作的《南征北战》《梅兰芳舞台艺术》(下)《刘胡兰》《金银滩》《保卫胜利果实》《翠岗红旗》《内蒙人民的胜利》《葡萄熟了的时候》《大地重光》《光芒万丈》《拾玉镯》等众多海报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至今仍大受藏家的青睐和追捧。而石天的《赵一曼》、《人民的战士》,王延陵的《智取华山》、《淮上人家》,李念淑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结婚》,焦焕之的《渡江侦察记》《梅兰芳舞台艺术》(上)《抗美援朝》(与王延陵合作)。海雄的《鸡毛信》《平原游击队》《夜半歌声》,谷梅的《土地》、《少年游击队》,陈述的《铁道游击队》、《护士日记》,何建国的《梅兰芳》、《姹紫嫣红》等海报脍炙人口,经久耐看。同样,其他门类艺术家创作的海报也是精彩迭出,像蒋兆和的《马兰花开》海报以写实造型取胜,程十发的《枯木逢春》和《》海报以线条取胜,《林则徐》海报以气势人物取胜,黄胄的《阿娜尔罕》以速写人物取胜,关良的《周信芳舞台艺术》以神取胜,胡若思的《红楼梦》以工笔色彩取胜,詹同的《女理发师》以人物夸张取胜。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八仙过海,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许多海报即使几十年后重温仍具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总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手绘电影海报影响很大,不少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它令人难忘、令人回味、令人骄傲。如果用“创作巅峰、世纪辉煌”来概括,恐怕是再恰当不过了。(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