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11:0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卫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与老年护理》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它涉及环境、营养、医疗、护理等多门学科,需要社区相关人员互相配合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理想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以社区为基础的正三角形结构。宽大的底部显示立足于社区,被社区居民广泛利用,提供基本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保健服务能充分利用卫生资源,以家庭为服务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增进健康为目标,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使人们享受到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最终达到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最贴近和适合老百姓,深受老百姓欢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老百姓服务,能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社区的关怀,加强了党和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密切联系,在构建和谐社区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2《社区与老年护理》授课时的技巧
《社区与老年护理》是社区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健康观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疗费用的增长,《社区与老年护理》已经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此门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条条框框较多,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以下几种技巧。
2.1提高教师的素质及授课的吸引力
兴趣是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和注意力稳定的重要因素,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他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原动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感到获得知识是一种美好而有兴趣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讲每一节课时都应该认真备课,同时注意仪表,授课时口齿清晰、充满情感,幽默生动,课后随时听取学生的反应,与学生保持良好关系。
2.2造良好课堂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积极思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老是过分严格,学生将心情紧张,不敢发言,课堂气氛严肃呆滞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反之,教师管理太松,会造成课堂秩序差,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断利用各种技巧或变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兴趣。在教学时当看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表示他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教师应设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常用的方法有:
(1)案例分析法:在讲到孕产妇保健时,我们先不讲具体内容,先给同学一个案例,社区护士对正常分娩后第4天的产妇进行一次家庭方式,发现产妇体温38.8摄氏度,心率88次/分,血压116/74毫米汞柱,血腥恶露,量与正常月经相似,无特殊异味,产妇精神状态较好,意识和睡眠都正常。肿胀明显,有胀痛,但吴红、肿、热,奶量充足,婴儿能正常吸吮。请问产妇发热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处理此种情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然后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非常好。
(2)影片播放法:在讲到精神分裂症时,学生很没兴趣,我们给学生放一个小录像片,讲的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的年轻人用打气筒将自己的母亲给活活打死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有利于进一步授课,并提高学生的兴趣。
(3)顺口溜法:顺口溜简洁明快,顺口押韵,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记忆不易忘记。在讲艾滋病时为了便于学生的记忆,我们用顺口溜的方式进行讲解如艾滋病,行为病,无疫苗,防才行;染此病,三途径,血和性,母传婴等。他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说得非常全面、准确到位,学生一边读一边记掌握得非常快。
(4)三字经法:讲到健康长寿时可用三字经人到老,莫烦恼,忧愁多,催人老。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误过劳。经常笑,变化少,心胸宽,寿自高。它能使学生在兴趣中解读,在兴趣中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总结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较系统的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防治疾病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中强调“复合”,中西医并重,要求较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社区全科医学教育,是以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为目的,运用整体医学临床思维模式解决健康问题。当前,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在社区内担任全科医生的,学历结构以大、中专为主,专业多为医疗和护理,医疗模式更侧重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西医注重中、西并重,在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作为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中西医结合人才在社区全科医学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我校在构建社区卫生实践模式中的探索
为了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结合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注重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医学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开展实践性教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努力推进医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与地方卫生部门合力育人,探索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社区卫生实践模式。
2.1组织结构
围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需求,我校与合肥市庐阳区卫生局本着“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对共建社区卫生实践基地。双方通过共建活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学校人才科技优势,促进双方科学发展,卫生实践基地分别在合肥市庐阳区卫生局下辖的8个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学院分别成立领导小组、教学实践组、学生临时管理组,形成领导-教师-学生三级管理联动制度。
2.2教学目的
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预防为主、群体和社区保健的观念;
②熟悉社区医疗机构相应的卫生法规和全科医疗模式,明确“三级预防”知识;
③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逐步理清全科医学知识结构,逐步完善全科医学知识体系。
2.3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为我校二、三年级中西医临床、中西医临床(全科方向)专业五年制大学本科生。教学内容:熟悉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查、医疗咨询服务,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定期安排健康知识宣讲等。
2.4教学安排
采用内容上课本回顾、临床实践、社会活动相结合,形式上固定实践与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我校把社区卫生实践时间定在本科第三、四、五、六学期,此阶段学生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
2.4.1固定实践
(课本回顾,临床实践)分两个阶段开展,“课本回顾”以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主要学习内容有:社区卫生实践动员大会,使学生明确卫生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国家关于医疗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简介;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包括健康档案的建立;学习听诊器、血压计等仪器的使用原理,进行心肺听诊、血糖采集、血型快速检测等技能培训。“临床实践”阶段是学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科室轮转,分组见习,重点掌握社区常见慢性病的保健康复;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随访和家访技能的教育和实践;个人及社区健康档案的内容、书写与管理规范;医患沟通技巧等。固定实践阶段要求本科二三年级学生都参与其中,纳入社区课程教学计划。
2.4.2自主实践
(社会活动)自主实践课程是提供学生自主实践的平台,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宣传普及卫生知识等。为提高自主实践内涵质量,我校以社区为依托,成立了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以基层、社区、学校、工地、农村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围绕中医药养生保健、慢病管理、药物合理使用、合理营养、食品安全、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卫生政策、法规等宣讲模块,开展健康宣讲。该阶段分学生自愿申请、带教老师指导、考核认定三部分,作为社区卫生实践附加分纳入教学考核体系。
2.5保证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选取具有奉献、敬业精神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队伍,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卫生实践,定期讨论、总结、分析,做到全程指导。
(2)举办知识讲座邀请公共卫生专家、卫生局负责人等作为主讲人,开设社区卫生相关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3)与公共卫生课程开设相结合社区卫生实践与公共卫生课程《社区预防保健》、《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2.6评价体系
以每名参与社区卫生实践的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学生自评,带教老师评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评,学院考核,以及学校从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馈回的健康知识宣讲群众反映效果等方面考核评定每名学生社区卫生实践成绩,并纳入当学年综合测评体系。
3我校社区卫生实践效果
3.1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特质
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明显的专业特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医学生人才培养中的趋势和方向。临床与学校课堂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缺少职业环境。我校在制定社区实践方案更多的考虑让学生融入社区的职业环境,培养具有相关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特质。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专业能力(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卫生法规的熟悉和运用能力等。
3.2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是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振兴中医的责任感,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源自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教育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然而,受当前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今的中医药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中医药文化教育减少与削弱的情况,反映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则显得尤为突出。以我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报考研究生专业情况为例,近五年来,报考研究生中,有80%以上人报考西医院校。强化学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已是迫在眉睫。我校在社区卫生实践中加大了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并且要求学生参与中医药实践、感受中医药魅力、提升中医药能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如经常性的跟随中医专家义诊,成立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对中医专病专科的宣讲,社区中医药文化调查等。另一方面是人文科学素养和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中西医临床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尤为重要。我校在卫生实践中对其加强医学文化能力的训练,强化文化能力培养,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引导。
4讨论
大家好!
首先感谢医院给予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中层干部实行公平、公正、公开地竞争上岗,这是我院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我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益尝试。我一是拥护,二是支持,三是参与。我将珍惜这次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勇敢地走上台来,接受大家的评判。
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医务科科长,是因为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敬业、务实的态度,打好了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我的敬业精神比较强,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善于接受新事物,爱学习、爱思考,工作中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诚实做人,踏实办事。
第二、不断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常学习、勤看书,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通过坚持不断的学习,先后完成上海职工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四年制大专学习;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一年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习;交通大学医学院夜大临床医疗三年制专升本的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扩展。工作以来,在国家级、省市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医学论文。其中发表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和《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的2篇论文分别获中华医学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宝山区医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三、多年的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自1982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对医院和临床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20*年,我担任社区卫生科科长,负责家床、社区卫生服务站及预防保健的几项工作,其中预防保健工作连续三年在宝山区名列前茅;20*年7月任医务科科长至今,全面负责医疗、护理、医技、药剂等部门的业务工作,熟悉了本部门的职责任务和规范,具备了本部门工作的素质和要求,掌握了搞好本部门方法和策略,同时对全面开展“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院部交给的各项任务,并在医疗质量管理上狠下功夫,使我院的医疗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多年的医疗及管理工作养成了我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成为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内在动力。这是我做好这一极富挑战性工作的最大优势。
如果竟聘成功,在院部的领导下,我将努力做到坚持“一个中心”、实现“二个转变”、抓好“三项工作”具体地讲:
一、坚持“一个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工作的永恒主题,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尺度。近年来,在医疗服务中,患者不仅关注医院的医疗质量,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医院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上,贯穿在医疗服务的细节之中,贯穿于医院各项活动的全过程。把方便病人、有利于病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实现“二个转变”
一是实现角色的转变。从“你是我的病人向我是你的保健医生”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要正确认识现代医患关系,它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二是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不仅仅需要治病,而且需要人心化的关心。那种只注重治病、不注重待人、只注重技术、不注重心理的行医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医疗服务的需求。
三、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抓好以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进一步完善我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形成院、科、组三级质控网络;要抓紧"三基三严"训练,从每一份病历、每一张处方抓起,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规范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要认真落实质量检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环节质量与终末质量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质量检查与考核评价相结合。重点抓全面质量管理(TQM)、PDCA循环的管理、目标质量管理等,使质量检查制度化、标准化、经常化,把各类医疗缺陷和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抓好全科团队服务,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上新台阶。我将做到“四个进一步”:进一步配合院部完善科室设置,理顺工作程序;进一步要求医务人员转变观念,从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变;进一步开展以团队、户籍制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全方位开展“零距离”贴身式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全科团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是坚持人才为本,抓好学科人才建设。贯彻我院“人才兴院,管理强院”的战略。重点在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要深入基层,开展社区调查,分析社区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作出社区诊断,提出对策;二是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全科服务团队应该具有参与制定和执行社区卫生计划,组织和利用社区卫生资源的能力;三是提高团队医护人员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四是加强技术操作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动手能力。通过请进来(请上级医院或业务站所高年制医师来院业务培训、指导),走出去(对有发展前途的业务骨干和送到二三级医院半年进修或到新华医院干部病房为期1-2个月的短期业务进修)等形式,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能力和岗位技能。同时,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研队伍素质,力争07年启动一个局级或区级社区卫生课题。
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政府职能
1 政府推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国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能有效减轻医疗费用给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有利于构筑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防线,是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最佳方式,在提供优质、价廉、方便、快捷、连续、综合的卫生服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政府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1.1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这种特殊服务的宗旨是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从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考察,无论是属于公共产品的社区公共卫生,还是属于准公共产品的社区医疗,政府都应当重视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资金和政策的投入,这也是政府真正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1.2是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卫生服务结构的必然途径 现阶段民众享受不到高覆盖面、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因之一就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以及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一种恶性循环,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医患关系的紧张以及卫生资源的极度浪费。而社区卫生服务强调采用符合成本效益的适宜技术而不是昂贵技术,其预防疾病的成本远低于治疗成本,有利于扭转服务机构靠向患者收费赚取收入,希望患者越多越好的错误激励机制,有利于患者合理分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能避免大医院的重复建设和重复购置,从而减少政府的重复投资,使居民享用低医疗成本的服务,并可通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培养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发病,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但是,完善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布局、功能,使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依赖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合理地引导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使卫生服务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2]。
1.3是政府工作"以人为本"、保证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3]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贯穿于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同时,考察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重大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健康问题。政府投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彰显了其"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政府职能概述
2.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属性和分类[4-5]
2.1.1社区卫生服务的属性 明确界定社区卫生服务的属性是研究该领域政府职能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按照其内容的不同性质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及范围划分明确,才能进一步确定政府、集体、市场、个人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相应责任,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其中应当承担的职能。从总体来说,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以下属性:①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双方信息不对称,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动权掌握在全科医生手里;②社区卫生服务消费是基于维护生命健康权利的基本消费,需要社区从解决疾病向解决居民健康问题发展,不仅要求诊治常见病,而且要满足健康教育、康复保健等多方面的需求,预防性、干预性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比重逐步加大;③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增多,供给方式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社区卫生服务市场却是有限的。随着人们卫生观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提高,不同背景的社区和人群其需求层次也是不一样的,而在一个社区内开展卫生服务,其服务时间和范围、对象和病种是有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④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中,卫生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直接导致"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存在医生谋取"垄断利润"的可能,影响了医疗市场的公平,侵犯患者的利益。因此,要求政府必须干预,强化有计划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
2.1.2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分类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两部分。根据卫妇社发(2006)239 号"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控制、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等,并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一般常见病诊疗护理、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医疗服务、转诊服务等,以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的医疗服务。按照这些内容,可以将社区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和私人卫生服务三类[6-7]:①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特点,受益面大、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和外部效应,主要用于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但个人不愿购买和私人机构不愿或难以提供的卫生服务。从经营的角度看,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个人对这类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动需求很小,供给者提供这类产品也不会获得理想的利润。同时,由于消费人数的增加一般不导致成本的增加,而且一经提供就有众多的人享受,所以从社会角度上考虑,公共卫生服务会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率;然而,在市场机制下这种具有高经济效率和很强公益性的公共服务是没有人愿意主动提供的。这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市场完全失灵的领域,自由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包括卫生监督执法、重大疾病控制与预防、以及健康教育等[8]。②私人卫生服务:个体根据自己的健康需求、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其提供的特殊而非必需的卫生服务;受益者主要为个体,且不具有外部效应的卫生服务,可由个人、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付费。比如,病因明确、疗效明显的急症就诊、外科手术等,有着价格弹性小、成本--效益好等特点,随着经济发展,可以逐步纳入准公共产品进行提供;而有的病种,价格弹性大,没有确切的治疗和防病效果,成本--效益差,就属于私人卫生服务。③准公共卫生服务:介于公共和私人卫生服务之间,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和一定外部效应,但根据现阶段国家或各地区的财力和卫生资源状况,还不能完全由政府保障,需要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卫生服务。这类服务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资源,必然会出现市场失灵,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也不宜完全采用市场提供方式。如果为数众多的低收入群体得不到这类应有的正常的服务,对公民健康、劳动力资源供给的潜在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是一种损失,严重影响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因此,对于这些具有"公"、"私"两种属性相结合的社会效益较高的公共产品,虽然它具有部分私人产品的性质,但由于是在社区这样一个特殊具体的环境下,涉及到广大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公共产品的特质,宜归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
2.2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主要职能[9-11] 政府职能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从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演变的规律是:从以经济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12]。
在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宏观调控和信息服务是国外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游戏"规则,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服务。具体就是管执照、管规划、管考核、管监督;以及协调疾病基金或保险公司等医疗保险机构和医师协会的关系,做出最终裁判;此外政府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利于患者更好地选择卫生服务。
而在我国,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中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又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公平性、公益性等特点,从而决定了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注定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者和主导者。因此,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所履行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政府是建设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要点,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是切实加强预防战略,增进健康的重要环节,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起步阶段,政府应成为卫生事业筹资主体、卫生机构建设主体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支付主体。②政府是组织者。社区卫生服务活动是由多种要素有机构成的复杂的运行系统,政府是这个系统高效公平运行的组织者和调控者。为实现这一职能,政府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经济行为,包括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为系统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③政府是管理者。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和行政力量对社区卫生服务实施管理。颁布与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社区卫生服务行业标准与社区卫生服务指标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监督与评估制度、社区卫生服务行业职业技术支撑与队伍建设等政策法规,把握其可操作性、稳定性、导向性原则[13]。
3 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处于研究的需要,对西山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以及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3.1资料与方法
3.1.1一般资料 采用非概率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前卫、福海、金碧、永昌、棕树营、西苑、马街、海口、碧鸡、团结10个街道办事处抽取1个总中心共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而在每个办事处抽取 30个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3.1.2调查内容 ①西山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②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3.1.3方法
3.1.3.1 查阅相关资料 统计报表,年度总结等。
3.1.3.2 问卷调查 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社区居民和前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 总共调查人数为300 人,回收有效调查表297 份,回收率 99%。
3.1.3.3 现场调查和访谈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基本情况,资金投入和财务收支情况,医疗服务项目开展与提供情况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 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个。
3.1.4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资料采用 EXCEL2000 建库。 另外,也对一些资料直接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
3.2调查结果
3.2.1西山区卫生机构、床位、人员数和运营情况(含驻区省、市医疗机构) 截止2010年底。辖区内共有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176家,民办医院23家,个体医疗机构488家;辖区内医疗机构总床位数6505张,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床位数5388张,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床位1117张。辖区内共有医务工作人员13220人,其中:执业医师7204人,护士3437人,药剂人员366人,管理人员56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623人,乡村医生135人,非卫生技术人员892人。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7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服务站50个。公办38个,民办28个,国有企业转型11个,卫技人员1302名,执业医师172名(全科医师108名),,护理人员485名(全科护士67名)。
3.2.2西山区居民卫生需求和利用情况
3.2.2.1调查居民的就医可及性 在所调查的人口中, 有近 68%以上的居民最近的医疗点在 2 km以内,有11%左右的居民看病要到 4 km以外的地方;有接近 45%的居民可在 15 min内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有近 20%的居民前去就诊要耗时 30 min以上。综合上述两项指标可以看出,15min社区医疗服务圈:即居民从家中步行 15min均可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有方便、快捷的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构建规模尚未很好形成。
3.2.2.2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及费用情况调查 在所调查人口中, 有70.4%的居民患病后都首选市区级及以上的医院就诊, 只有 27.3%的居民患病后选择社区卫生机构。 同时,还了解到其实有近 80%的患者的病因都是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和康复治疗,完全可以在社区得到解决。 而患病的居民选择就诊单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按比重大小分别是医疗技术好、离家近和价格便宜。由表3、表5可以看出,在这次调查的 297 名居民中, 只有81 名居民利用过社区医疗服务,占 27.3%,患者平均每次就诊费用约为 180 元。
3.2.2.3社区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 在所调查的人口中,居民对社区医院最不满意的方面主要是技术水平差,普遍反映在社区医院看病不放心,担心误诊,耽误了治疗。 除此以外,也有部分居民反映社区医院有时会提供一些不必要的服务,导致医疗费偏高。
3.3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查结果
3.3.1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都是由原城区卫生院拆分或由部分中小型企业职工医院变身而来,成立时间都有十几年以上。但以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时间为准,都是在 2006~2008年建立的。 10间社区医疗机构中,均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均属于非营利性机构;由公立医院办的有2间,民营资本办的有 1间,由卫生院转型的有6间,由厂矿医务室办的1间。
3.3.2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财务收支情况[14] 所调查的 10 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只有 6所为当地政府部分提供使用, 而其余的 4 所卫生机构的业务用房的资金来源全部是自筹。从区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了解到,2006~2008年,按城镇人口每年人均8元标准,由市级财政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008年开始,按照农村人口每人年均6元标准,市级财政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9年开始,中央和省级财政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增加到人均15元。到2011年达到25元,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在所有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政府的财政补助,其中,政府提供财政补助最多的达到了 40余 万元,最少的也有 5万余元。 所调查的 10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日常运作的过程中, 据卫生局报告统计,2012年我区社区医疗的财务收支情况为盈利。
3.3.3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 所调查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平均服务半径 3.1 km,最小服务半径为 0.6 km,最大服务半径为9.7km;平均服务人口49351人, 最少服务人口 26722 人, 最多服务人口为 99871人,服务人口在 4.00 万~5.00 万的较普遍,有 5 个,占 50%。
3.3.4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项目的开展与提供情况 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作以来,都是以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为主,而其它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开展不理想甚至没有开展,特别是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转诊"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只有社区医院单方面向上转诊,而大医院的下转患者次数为零。
3.3.5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状况 在所调查的 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虽然全科医生配备都符合标准; 但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员兼职情况,从而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服务功能的开展。
总之,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成本和医疗资源,从根本上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必须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目前,政府虽然提出各医疗结构分级负责并努力推行,要求大医院发展高技术,负责疑难杂症,社区负责预防、保健、康复和基本医疗,以真正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的,但现实是,居民的医疗保健观念还存在滞后和误区,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建设也存在硬伤,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一方面,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不够深入,对社区医院所提供的服务认同度还不够高,担心被延误病情或误诊而难以放心托付。居民们往往无论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门庭若市;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也得到一些居民的认可,但社区医院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仍然十分微小。另一方面,由于主客观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软件建设均存在一定问题,居民缺乏对机构的信任,直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低下。随着人们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员素质、软硬件设施、服务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质的提高,很难让居民放心就诊。
在调查中,充分反映出医疗安全问题与服务需求的矛盾。如患者在大医院配好的注射类药物,要求社区医院上门注射,其中部分药品为易于发生药物反应的生物制品、抗生素类药物等,社区医师出于医疗安全的考虑往往难于满足患者的要求,虽然经过解释大多数患者能够接受,但也有不少患者表示不满。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如:由于区卫生公共服务的筹资机制不合理,而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分配不均,致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成本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改善、基本医疗设备的购买、人员的培训、职工工资与福利待遇的提高;进而又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稳定性差、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功能无法进一步拓宽、预防保健工作难以真正落实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居民中的声誉,导致居民满意度不高,最终减少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
以上调查的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要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和谐发展,健全和规范"六位一体"功能,除政府给予政策、财政等外部大力支持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需苦练内功,增强自身软实力,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培养大量具有优秀资质的卫生人员、拥有可靠的医疗设备和过硬的服务能力;还需要加强宣传引导,更新观念,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还需要各级职能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合理、有效、可行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转。
4 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分析
4.1宣传引导机制的缺失导致社区医疗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 由于长期以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双向转诊制度"缺乏有效的广泛宣传,导致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一直较低。
在本次调查当中,有近64%的居民在选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担心的选项中都选择了"技术水平低"。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无人问津,居民们通常只是感冒发烧的小病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或者先在大医院确诊后到社区医院进行治疗和后期康复。很多患者担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备、药物配备和医生的资质等方面都不如大医院,担忧在社区就诊会延误病情。一般而言,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居民们都希望能够到医疗条件好得多的大医院去就诊。
4.2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兑现机制不合理、投入分配不均[15] 西山区在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每年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两次量化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兑现相关经费。但是,在考核过程中,区卫生局只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总中心进行考核,总中心又对所辖区域内的分中心和服务站进行交叉考核。这样一来,考核标准的把握程度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最终往往会因考核中的主观因素过多而导致政府兑现经费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分配不均,多的可兑现到几十万,少的则只有几万甚至几千。调查表明,仅2012年的兑现款中,政府提供财政补助最多的达到了40余万元,最少的却只有 5万余元甚至几千元。
4.3西山区在城、郊两个区域的社区卫生服机构设置不均衡 据本次调查表明,西山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77家,其中城区7个办事处共61家,三个郊区办事处共16家。由表8可以看出,从服务人口来看,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多出5个百分点,即至少多设置了4家。而郊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不足5个百分点,以城区为标准,即在郊区至少还需设置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服务区域来看,出现严重比例失调。这也是导致西山区尚未很好形成"15min社区医疗服务圈"的主要原因。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2方面,①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布点布局上,未出台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文件;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引导有失偏颇,致使社会资本筹资举办方考虑经济效益问题而不愿到郊区投资[16]。
4.4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调查中,许多居民反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提供不必要的服务和医疗费用过高等问题。而同时,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认为运行资金不足,只能以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来维持日常开支,导致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项目只能开展部分甚至不开展。 但从其财政收支状况来 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处于盈利状态,而他们的盈利基本上都来源于基本医疗服务。由此判断,居民所普遍反映的一些问题确实存在。这与政府对社区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
目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手段主要是考核,但在实践中,只是把考核作为体现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力体现方式,把考核指标的设定以及考核的操作作为平衡多方利益的重要手段,而没有真正把综合评价体系的设置与评价作为干预、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方向的指挥棒;考核内容及指标设置不尽科学,容易误导形式主义。同时,比较重视强调政府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但对如何细化内部运行规程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微观管理的合理度和科学性等缺乏系统的思考。比如对健康档案的管理,往往只重视健康档案建档率的指标考核,却忽视档案信息变更率,从而容易误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视表面文章,弱化服务实质,重建档,轻管理,出现健康档案从建档之日起就成了死档案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转诊制度形同虚设,导致在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工作机制一直未真正形成[17]。
4.5政府缺乏吸引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 本次调查表明虽然现在社区都在加强全科医师及其他人员的配备,但由于资金问题,全科医师除了工资以外不能享受其他福利和保障,再加上根据政府的规定补贴只针对岗位而不对人,以致退休后也不能享受应有的待遇,所以很难吸引优秀人才。
5 现阶段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政府职能实现的途径
5.1明确政府责任,强化管理和监督职能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从业人员的行为符合居民的利益,明确政府责任,制定规则和严格监管非常重要。
5.1.1合理提出本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布点的原则。重点以满足区域范围内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原则,可以充分考虑结合城市的大小、原有卫生资源的设置、人口的密度、交通状况、居民的经济收入等来综合考虑。同时,也不能片面强调几分钟服务路程的要求,既体现工作的原则性,又要有相对的灵活性。
5.1.2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实现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行业的有效监管。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在准入方面,凡是申请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要具有能够提供"六位一体"综合的能力;实行年检制度,对年度评估不合格的或受到行政处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摘牌和取消医保定点单位资格等措施,直至取消举办者的资格;通过公开招标重新建站[18]。
5.1.3理顺服务价格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非常广泛,有些项目如家庭护理、代请会诊等,按现行医疗收费标准难以套用,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价格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是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结合,疾病的诊治费、药品费等为个人提供的卫生服务,,应该实行非营利性的有偿服务,按照服务成本收费;而健康档案建立费用、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为公众提供的卫生服务应实行无偿服务,但也要按核定成本,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得到合理的补偿[19]。
5.1.4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双向转诊"制度。强调两级医疗卫生网络机构的责任。要将双向转诊制度的执行纳入两级机构的职责范围;建立合理的转诊机构和工作流程,双向转诊单位要制定双向转诊制度实施细则,明确服务流程,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强调对"双向转诊"情况的监管和考核,将"双向转诊" 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与医疗机构负责人个人绩效考核挂钩[20]。
5.2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居民的认同感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要让居民明确其定位、特色以及发展方向。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和大医院在功能方面是不相同的,除了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提供居民的保健服务。因此,现阶段政府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用来引导居民的就医方向,并且对我们所做的工作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各项便民优惠政策,能够通过亲身体验真正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便捷与实惠[21]。
5.3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科学的补助机制 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房屋、设备、人员进行的大力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居民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惠,社区卫生机构的效率依旧低下。因此,有必要改变社区卫生投入的方向,在加大对社区硬件设施和人才投入的同时也重视对社区参保人群的投入。另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量化考核时,提前培训好一批专业素质强、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直接利益关系的考核专家组,由经过培训的专家组统一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避免因考核标准把握不一致及人情关系影响最终的考核兑现经费。
5.4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人才 要解决好社区医疗人才的瓶颈问题,首先应该对社区医务人员继续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同时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的任职资格制度。同时,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医务人员下基层,如给在社区卫生中心服务的医务人员适当的补贴,并将根据实际情况对在社区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 再者,要加强人员和技术交流,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22]。
6 结论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和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赋予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政治责任是指政府官员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并且推动其实施的职责,与公共权力密切相关。政府对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最基本的健康保健,保证公民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了健康的公平性和医疗服务利用的均衡性,由于区域间、各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和基本公共卫生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成员之间依靠自己的力量享受到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肯定存在差距,政府的政治责任就是要从政策上主导,建立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努力缩小这种差距,提高人居幸福指数,力求实现居民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保障公民健康公平。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的功能是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而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发挥街道、群体、各社会团体、医务人员、家庭的优势,依托严密的组织网络结构,作出快速敏捷的反映,在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构筑起三道防线;还可以建立有效的防范、治疗、保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环节,在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卫生监督执法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加强社区卫生工作,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强化综合一体化服务,拓展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坚持质量效益优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努力为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发挥其双重网底功能,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鲍勇.社区卫生服务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崔树起,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士雪,曹艳民.政府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实用全科医学,2005,3(41).
[5]马智容.基于昆明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的调查分析[C].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韩子荣.中国城乡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王瑜.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的政府职能[D].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史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职能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卢 希.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政府职能[C].长沙: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2009.
[12]曹闻民.政府职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西山区卫生局.2008-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总结报告,2012.
[15]屈凡伟.云南省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试点补偿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医学院,2004.
[16]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山区社区医院设施布局布点规划(2010-2020),2010.
[17]鲁文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障碍因素研究-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D].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8]孔毅.云南省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评价指标研究[D]. 昆明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6.
[19]龚幼龙,庞连智,施永兴.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构思[J].中国全科医学,2002(12).
[20]昆明市卫生局.昆明市发展社区卫生文件汇编[C].昆明:昆明市卫生局,2007.
一、城市社区医院的功能构成
我国城市社区医院从1997年开始试点,发展到今天已经覆盖到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地级市覆盖率达到90%以上。对于社区医院的定位和功能,我们从模糊到逐渐清晰。根据卫生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2008讨论稿)》,城市社区医院的基本服务内容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教育、计划生育”等。在内部结构上,围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形成“医防相结合、条块相结合、团队相结合、医院内外服务相结合”的格局,主要分为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医技部和后勤办公等功能。其中,医疗康复功能主要包括门、急诊和康复医疗、日间观察病房,主要职能是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失能老人和残疾人康复医疗,老年人护理和临终关怀,安宁护理。预防保健功能主要包括计划免疫、生命统计、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主要职能是负责辖区内各类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治、伤残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技部分主要指放射用房、B超、心电、化验等,主要为各临床医疗提供诊疗依据,或配合治疗,直接或间接为门诊、急诊提供技术服务。后勤办公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包括物资和财务管理,负责中心内外联系协调,档案统计与下属社区卫生站管理工作。
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功能构成上,除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外,又根据所服务区域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要求,增加了高端体检功能,主要包括体检中心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和体检病房等。
二、城市社区医院的设计理念
城市社区医院首先应立足于社区,从城市、医院和建筑各个层面加以把握,使设计既能满足医院对规模和功能的需求,又能优化资源,保证功能的合理性、流程的体系化和资源的共享性。同时,城市社区医院也应以人为本,通过设计合理的平面布局,创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一)流线组织与功能配置
组织合理的流线和配置稳定的功能是本方案设计的重点。城市社区医院的各部分功能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为确保流线便捷,体系稳定,效率更高,在医疗流程布局上,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流线分离
城市社区医院的主要流线分为人流和物流,按照洁净程度又可分为洁、污流线,设计要求各种流线相互分离。首先,总平面的出入口分别设置了体检人员(出入口3)和各类诊疗患者(出入口1)使用的出入口,保障健康人群和非健康人群相互分离;同时,独立设置污物出口(出入口2),使院区产生的废弃物流线与其他流线分离,避免交叉。
其次,将人流流线进行分类设计,主要分为普通门诊流线、儿保流线、妇保流线、感染科门诊流线以及体检流线等,在流线的起始点进行分类分离,分别设置各类独立的出入口,避免不必要的交叉干扰。
最后,对于独立的感染科门诊来说,按区域划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三区,三区分区明确,避免交叉。在流线的设置上,把医生专用通道和患者通道加以分离,同时强化医护人员的卫生通过,以便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减少院内感染的几率。
2.区域稳定
医疗功能的稳定,可以使各类人群的使用空间明确,以便形成良好的医疗秩序。对于社区卫生医院来说,首先要合理地布置门诊、检查、保健、预防等功能,把相关的功能集中布置,使服务半径更加合理化。新江湾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医疗功能为单位划分楼层分区,底层设置挂号、收费、药房、全科门诊、感染科门诊以及门诊和体检公用的B超、心电、X光;二层设置儿保、妇保、康复教育以及门诊和体检公用的五官科等功能;三层设置行政办公和体检配套的设施;四层、五层主要为体检区域。楼层功能分区明确,避免了人流交叉,创造出清晰高效的内部医疗环境。
3.资源共享
在医疗流程设计中,考虑部分门诊、体检都会用到医技资源,将医技用房进行共享,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集约化资源,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缩短医疗流程,实现医疗功能运行的高效化。医技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门诊和体检区域之间,设计了共用功能模块,主要为B超、心电、X光、五官科、口腔科,供门诊患者和体检人员使用。
(二)流程布局与人文关怀
社区医院主要服务的对象为该区域的老人、儿童和妇女,所以在医疗流程布局和空间的设计上,首先要分析患者的行为和心理,一方面要注重流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为患者和医护人员营造亲切宜人的医疗空间,让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消除紧张的心理。具体到建筑设计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医疗流程
使患者的流线变得清晰,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进一步方便了患者的就诊流程。首先,在管理机制上,可以在社区医院挂号、收费、门诊、检查、取药的流程中,采用类似“一卡通”服务流程和智能型“医生工作站”的有效机制,将患者的就诊、检查和等候的时间降至最少。其次,在流程布局上,采取分区、共享的模式,既分散人流,又可以提供高效的专科化服务。
2.营造宜人空间
为患者和医护人员营造宜人的医疗空间,创造优美的医疗环境,是“以人为本”最直接的设计体现。社区医院主要服务对象为老人、孩子、妇女和体检人员,为这些人群提供高品质的空间环境,是本方案的设计重点。在空间营造上,借助自然采光、人工照明、文字、色彩、配合绿化的植栽景观,设置舒适的家具,提供轻松的背景音乐、区划亲切尺度的候诊空间,来创造人性化空间。一方面缩短了患者从家庭到社区中心的心理距离和适应过程,另一方面也使前来体检的人员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假期式的体检”。
3.空间的识别性
社区卫生中心中各功能空间的设置应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以减少患者盲目的流动和由此产生的焦躁情绪。因此要根据使用者的动线规划便捷、清晰的标识系统,以便缩短步行距离,为患者提供方便。
三、结束语
城市社区医院将是未来医疗服务设施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有着不同于诊所与中心医院的基本功能要求,建筑师不仅要满足其功能和技术的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以健康为中心”的人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空间。 (编辑 吕志新)
参考文献
[1]杨红阳.北京市社区医院建筑设计研究 [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1-35
1.建立适合我校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参考国内有关高校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性设计,逐步建立起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坚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调查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实验教学改革
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科学的实验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首先明确实验目的,认真操作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科研渗透,将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试验,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提高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2.1.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改变过去单一实验间的重复性、验证性,适当增加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例如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环境卫生学》进行有机融合,形成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课程,涵盖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将重复、交叉内容整合。同时在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编写《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实验教程》,剔除原有的交叉、重复的实验内容,形成从实验室内讲解、操作到与现场结合,学生能将实验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应用于具体环境检测中,将所学内容综合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2.1.2改革课间实习环节,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安排高年资教师和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向学生较全面介绍预防医学有关课程的实验室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按教学计划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试剂、调试仪器、样品测定及结果计算和评价。已开设的此类课间实习包括空气中的测定、水中溶解氧和化学耗氧量测定、“三氮”测定、职业中毒病例讨论、三聚氰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膳食调查等个实验项目。
2.1.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以科研带动实验兴趣
通过实验室开放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教室延伸到实验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付诸实施。加大对学生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如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等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科研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课题立项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活动。通过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作风。我院科研小组积极参加学校的课题申报,年来累计已申报课题103项,获批在研课题项,社会科学类项目项,自然科学类项目项,发明制作类项目项,篇。在第九、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项,三等奖项,优秀奖项。
2.2加强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课外实践能力
东莞市年月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卫生服务站近家。目前我们已与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家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实行预防医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区医学人才,医学生必须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之中,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同时进行医疗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每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环境保护日”、“艾滋病日”等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宣教活动,培养学生社会活动和创新能力。例如利用寒、暑假期或周末,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慢性病调查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同时要求他们对亟待解决的社区卫生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实践能力
在保持原有专业教学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压缩部分专业课程,同时加大当前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及现场模拟和现场见习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
2.3.1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
预防医学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基地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近年来非常重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广泛的调查和走访,已经在全省建立了家实习单位,并与家签署了协议,建立专业定点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检验检疫机构实践的机会。这些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既为本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又为本专业招生和毕业分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2调整实习计划,增加实习时间
实习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获得现场工作能力及基本科研能力的关键阶段,而以住的教学计划中仅仅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现场工作能力的训练。为适应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机构改革的需要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过去传统的安排周时间进行预防医学现场实习和周毕业设计的实践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修订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改变了这一传统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专业实时间达周,具体做法如下:⑴第一阶段为周现场实习,分别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检验检疫局和职业病防治院(所)完成;⑵第二阶段为周专题实习(即毕业设计),分别在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环境与职业卫生方向)、卫生监督所、检验检疫局(国境卫生检疫方向)和职业病防治院(环境与职业卫生方向)完成,详见表,具体实习内容增加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职业病防治、艾滋病防治、慢性病防治、检验检疫和国境卫生监督等内容。
2.3.3依靠实习单位力量,完成专业实习任务
目前我院预防医学教师只有22人,教学与科研任务重,无法解决实习点专职带教教师定员问题,而实习单位的医务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不同实习单位的工作特点和任务,分类拟定具体实习计划,确定实习进度及内容。实习单位负责按照实纲的要求具体安排学生实习,把学生的毕业专题设计放在实习单位完成,由实习单位兼职教师与学校老师一起具体指导学生完成毕业专题设计。同时每年由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一起到实习单位检查学生实习和专题设计完成情况,与实习单位交流经验,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2届毕业生的实践,证明改革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较高,毕业设计结合了现场资料,克服了以往只在实验室完成,脱离实际工作的问题。
2.3.4严把毕业专题实习关,提高科研及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做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解文献查阅方法,课题设计的特点。例如环境卫生学专业教师通过收集有关环境与健康的资料,启发学生从生态平衡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吸取经验和教训,要求学生通过企业卫生达标情况、“三废”排放情况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等环境卫生质量情况来选择专题,进行课题设计,从各个途径收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经过相关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及撰写相应的论文,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这一形式,提高了学生动手的科研素质及查阅文献能力,为学生工作以后的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每年进行毕业实习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开始下到实习单位实习前,指导老师对每位学生提出毕业实习的总体要求,然后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科研思路,写出课题研究设计方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整个科研工作过程中,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完成本课题的各项内容,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2a来先后有366名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篇,已有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2.4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预防医学专业属于社会应用性专业,取得技能资格证书往往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砝码。如何使他们在校期间达到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根据兴趣和社会需求,自愿参加感兴趣的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获得岗位技能证书,如“公共营养师”等。从2004级和2005级预防医学专业的就业情况看,证书拓宽了就业渠道,明显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信心显著加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大家好!
首先感谢医院给予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中层干部实行公平、公正、公开地竞争上岗,这是我院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我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益尝试。我一是拥护,二是支持,三是参与。我将珍惜这次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勇敢地走上台来,接受大家的评判。
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医务科科长,是因为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 敬业、务实的态度,打好了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我的敬业精神比较强,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善于接受新事物,爱学习、爱思考,工作中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诚实做人,踏实办事。
第二、 不断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常学习、勤看书,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通过坚持不断的学习,先后完成上海职工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四年制大专学习;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一年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习;交通大学医学院夜大临床医疗三年制专升本的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扩展。工作以来,在国家级、省市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医学论文。其中发表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和《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的2篇论文分别获中华医学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宝山区医学会04-05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三、 多年的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之,多年的医疗及管理工作养成了我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成为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内在动力。这是我做好这一极富挑战性工作的最大优势。
如果竟聘成功,在院部的领导下,我将努力做到坚持“一个中心”、实现“二个转变”、抓好“三项工作”具体地讲:
一、坚持“一个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工作的永恒主题,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尺度。近年来,在医疗服务中,患者不仅关注医院的医疗质量,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医院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上,贯穿在医疗服务的细节之中,贯穿于医院各项活动的全过程。把方便病人、有利于病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实现“二个转变”
一是实现角色的转变。从“你是我的病人向我是你的保健医生”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要正确认识现代医患关系,它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二是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不仅仅需要治病,而且需要人心化的关心。那种只注重治病、不注重待人、只注重技术、不注重心理的行医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医疗服务的需求。
三、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抓好以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进一步完善我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形成院、科、组三级质控网络;要抓紧"三基三严"训练,从每一份病历、每一张处方抓起,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规范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要认真落实质量检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环节质量与终末质量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质量检查与考核评价相结合。重点抓全面质量管理(TQM)、PDCA循环的管理、目标质量管理等,使质量检查制度化、标准化、经常化,把各类医疗缺陷和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抓好全科团队服务,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上新台阶。我将做到“四个进一步”: 进一步配合院部完善科室设置,理顺工作程序;进一步要求医务人员转变观念,从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变;进一步开展以团队、户籍制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全方位开展“零距离” 贴身式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全科团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这种情势下,医联体的诞生就是一种试图走出社区医疗困境的探索。很多医院甚至地方政府,不远千里,寻求大医院或知名医院为支撑,哪怕仅仅是挂个牌子。目前的合作模式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四种:医院支援社区模式、院办院管模式、托管模式、松散型模式。
卫生部并没有确定哪一种模式是符合中国社区医疗发展的固定模式,而是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也就是我们提出的大医院支持小医院的政策驱动。“大手牵小手”的合作模式未必不好,这是计划经济模式最具优越之处。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由于地方政府对医院的投资不足,且医院的筹资渠道不同,因而各怀鬼胎,效果就会差强人意,达不到预想效果。政府虽然已意识到,社区医疗借大医院之势谋发展的初衷遭遇阻碍,但却无计可施。
究其根源,中国医改存在三个致命弱点:一是缺乏理论性的研究与支撑,因而想到哪儿做到哪儿;二是政策不配套;三是资金不到位,其中也包括购买服务的资金。
试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医院主动寻求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医院相应政府的号召,发展社区的动力又是什么?直白地讲,就是寻求自身势力范围的扩张。现如今,中国的医疗大环境就如同《三国演义》在医改时期的演绎,作为被动扩张的公立医院明显缺乏协作动力。虽然政策上鼓励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可是政府相应的配套支持资金却没有完全到位,而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公立医院正值在市场中的奔跑时期,现有帮扶社区的合作模式却需要公立医院自筹人力、物力、财力,且投入后的回报并不能及时显现,公立医院的协作积极性有可能高涨吗?
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也让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协作关系流于表面。大部分地区均缺少医院与社区分工协作的质量控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对大医院也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相应的激励措施。部分地区分工协作的考核结果与医院的年终考评和奖惩的相关性不强。这些都影响了医院领导参与分工协作的积极性。对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帮扶的医生来说,大部分公立医院都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故医生只重视在本院期间的医疗服务。
双向转诊的下转难,也是社区医疗机构借势发展遇阻的原因之一。有的公立医院为了应付医改任务,把门诊搬到社区,甚至只在社区登记,但最终还是把患者虹吸至医院本部诊治,将其作为医院创收的另一途径。此外,双向转诊缺乏规范的转诊标准、医院和社区利益划分不清,以及手续繁琐等原因,都令此政策的实施困难重重,也给居民带来了不少麻烦。
而政府的一些领导者更是尚不清楚办好社区医疗的重要性,只看重经济效益,因此对发展社区医疗的积极性不高。市场是非常残酷的,而操作市场的人是非常现实的,并非一句口号就可以动员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下基层。
各司其责谋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有三个基本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政府主导是关键。社区卫生机构提供的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管从伦理学还是经济学上,这些都是政府才能提供且必须提供的服务。因此,政府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能将此职责转移给医院。实践也证明,凡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地区,各部门之间就能妥善协调;只要在政策和资金上能够满足必要的支持,公立医院的积极性就能体现出来。如此一来,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协作将更加顺畅,公立医院的任务也得以圆满完成。
在广东,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为突出的地区,比如深圳福田、佛山禅城、顺德等地,之所以发展得好,在于政府对社区卫生的职能定位准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一一解决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问题。这一定位也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应当是“小而实”,而非大型公立医院的“大而全”,从而落实了医改所提出的“小病进社区”。
其次,政策引导是手段。双向转诊是多年来社区卫生服务的短板,卫生、医保部门应相互协调,制定医疗保险制度与双向转诊衔接的政策,制定转诊标准,以及拒绝转诊的处理标准。
随着医保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一些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尤其是康复医疗项目,也列入医保范畴,从而吸引社区居民在社区看病,从最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再次,人才培养是基础。在日本,医学生毕业后必须进行临床研修,在研修计划中还明确了研修时长和地点。其理念是培养医学生的初级卫生保健能力,并将此作为培养医生的一项制度。此模式值得学习,因为社区培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而是“社区服务专家”,也就是说培养的人才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当然,培养人才离不开政府投入,真正地变鼓励为吸引,才是解决之道。在收入待遇上,要给予保障,并以健康绩效作为考核标准。只有政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买单,才能让其安心工作,并从降低医护人员的技术性收费方面,减少居民的看病费用。目前实行的“10元医疗服务费”是一个没有吸引力的政策,将来培养的全科医生下不去,即使下去也会离开,因为他们的劳动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在职称晋升上,也要给予倾斜,譬如降低论文和课题数量的标准。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中国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为主的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此提高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为目前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将疾病预防的重点落实到社区,成为慢性病防治最好的平台。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东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常住居民,以高血压,糖尿病人为主,其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40岁——86岁,高血压117例,糖尿病83例。
2 健康教育方法
2.1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通过门诊、社区巡诊、入户随访等方式对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知识水平进行评估。针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疾病进行健康教育。
2.2 具体措施
2.2.1以横幅、板报、宣传栏、宣传单等进行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医疗氛围。定期到社区,为已建立健康档案的慢性病人群,进行简单的健康体检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咨询。
2.2.2定期在医院和社区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讲课,讲完课,进行答疑,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并进行知识测试,内容应通俗易懂。
2.2.3定期组织专题沙龙,邀请慢性病人群和社区居民参与,将营养饮食,疾病防治,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知识传播给群众。
2.2.4 定期进行随访,积极解答健康咨询问题,指导健康行为,巩固健康教育效果。
3 体会
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群的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老龄人口占据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范围内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约占12%(国外约占8%)。因此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方面要面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管辖社区健康人群的慢性病预防工作。对慢性病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社区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对患者生活的干预、体现指导的权威性,强化责任医生团队整体素质,对居民进行追踪式管理,进行个体化健康及疾病管理,使被管理者化被动为主动,双方有效合作,营造有利于慢性病的环境,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从而提高慢性病的综合防治规范管理率及检出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J].《慢性病学杂志》.2010(7):669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分级诊疗;社区人才;信息化;药物政策
[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6(a)-0154-05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munity healthinstitutions in the new period
HU Yang
Fuwai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health system reform,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develop rapidly, but as part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must reform to promote the basic health service fairness and accessi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that th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are fac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both national level and community level.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and to overall coordination, to focus on creating th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and health informatization, adjusting the current grassroots-level drug policies, fully 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actual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 in population layout; from the community level, to encourag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actively, to transform the service mode,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service abi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urrent.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mmunity talent; Informatization; Drug policy
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在机构建设、能力提升、服务模式转变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量快速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单兵突进”难以冲破体制机制障碍,当前在分级诊疗、人才培养和激励、药物政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国家在政策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中西部边远地区和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这些都将严重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1.1 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难以实现
从患者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够信任,不愿意到社区首诊或转回社区康复治疗[2],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医保制度允许患者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就医,患者一般倾向于直接到技术水平较高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
从医疗机构的角度看,各级医疗机构尚未形成合理分工格局和利益共同体,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存在“上转难”和“下转难”,一方面由于患者的“自由就医”状态,大医院不缺患者,社区上转的患者在大医院基本没有绿色通道,仍要和其他患者一样排队挂号,很难预约;另一方面是大医院因趋利动机,即使是社区能处理或可在社区康复的患者,也很少主动将其转回社区[3]。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还没有制订出强有力的关于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规范和措施,也缺乏强有力的关于价格、医保、用药等方面的引导政策。
1.2 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1.2.1 工作量大、收入待遇低医改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量快速增加,工作内容也不断补充和细化,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加大,但收入并没有较大改善。以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医生人均门诊量已接近北京市三级医院平均水平,而其人员核定的年收入只有三级医院的一半,收入低成为社区卫生人才招聘和引进的最大障碍,社区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
1.2.2 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社区医务人员普遍感觉社会地位低于大医院的医务人员,缺乏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和业务上升空间。在职称评定上,考核内容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内容不符,往往和大型医院一个标准,社区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处于劣势,造成晋升难。职称晋升难也是基层医务人员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往往在外语、科研、论文等方面很难达到要求。
1.2.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用于奖励性绩效的工资额度极小,灵活性差、激励性不强,难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区服务的供给及质量。
1.2.4 不发达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在中西部等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全科医生、医护人员、检验、放射等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现有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力量不能满足医疗业务和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的需求。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配置的X线机、B超机、自动生化仪等新设备长期闲置。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目前的人员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人才问题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3 信息化建设薄弱,形成居民健康信息“孤岛”
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还没有在区域内联网,医疗机构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仍局限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居民健康信息碎片化问题突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一个体的健康档案、儿童计划免疫、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以及慢性病患者等内容分散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信息没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造成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与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信息系统割裂。由于地区间没有建立起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当人口在地区间流动时,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居民健康信息难以衔接,既往的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诊疗服务利用信息也随之“丢失”,造成诸多问题,难以对居民进行全程、连续的健康服务管理[4]。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影响社区卫生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系统没有顶层设计和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健康信息缺乏有机融合,没有形成区域性、统一的居民健康信息平台。事实上,过去几年许多地区为完成指标,虽然有了较高的建档率,但健康档案并不能及时、准确、全面提供居民健康信息,往往闲置不用,无法发挥健康信息化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的政策目标[5]。
1.4 现行的药物政策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
1.4.1 社区只能使用基本药物的政策亟需调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在确保居民基层用药、降低药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各地的反应来看,基本药物的种类难以满足居民基层用药需求,也难以实现引导居民到基层就诊的目标,国家和各地不断扩大基本药物的种类。各地实践表明,我国目前社区只能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的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实现其政策目标[6]。此外,基本药物目录和社保报销目录由不同部门制订,两者不衔接,一些地区基本药物目录中的部分品种并没有纳入社保报销目录,严重影响了基本药物的使用。
1.4.2 药品供应保障、招标采购、使用报销等政策存在问题在社区一些常用药、廉价药经常难觅踪影,长期处于断货状态。主要原因是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压低药价,导致企业对中标价过低的药品不再生产,而监管方也没有有效措施保障这些基本药物的供应。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和基层社区机构用药目录不衔接,同一个通用名的药,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使用的是不同厂家的药品。在社区常用药买不到,买到的药还和大医院的不一致,对此社区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反映强烈[7]。
1.5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政策没有充分体现地区和人口布局差异
1.5.1 中西部边远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高,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时,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高、难度大。中西部一些地区往往地广人稀、环境恶劣,交通条件差,人口密度小[8],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东部等其他地区开展相同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明显偏高,按照每年人均30元的相同标准拨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明显不合理,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开展,群众也难以及时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同等水平的服务。而且由于服务半径大,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人均服务时间长,工作量大,现有医务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要,编制总体偏紧。另一方面,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在这些地区,地理、气候、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造成房屋使用寿命短,危房形成率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维护成本高。但国家的建设项目往往是统一建设标准和投资额,较少考虑这些差异,致使一些机构的建设压缩了建设面积或降低了建设标准[9]。一些建设项目没有考虑到当地取暖、用水的实际情况,取暖、用水等生活设施严重滞后,造成职工住宿难、用水难、生活难等问题,条件十分艰苦,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
1.5.2 在流动人口较多地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划和相关服务规范中没有明确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具体要求和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中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中央是按照常驻人口下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补贴标准不一,有些地区按照常驻人口拨付,但也有很多地区按照户籍人口拨付,通常没有考虑流动人口的经费补助,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深化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加快改革,解决制约社区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问题,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总的来说,要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抓住重点、统筹协调,主要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调整完善基层药物政策,充分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和人口布局差异性等情况进一步完善政策等;同时,也要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现行条件下,积极探索和实践,转变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2.1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可以让社区和医院实现优势互补,不仅能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节省医疗保险统筹资金。
2.1.1 尽快制订规范、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建立严格的分级诊疗标准和办法,规范转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形成法律强制力。综合利用医保、价格等激励约束政策和信息化手段,促进患者有序流动[10]。
2.1.2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探索大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医联体的有效实现形式不能把医联体作为大医院进行市场分割和牟利的手段,更不能把社区作为大医院的门诊部,而忽略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要使医联体成为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的联合体,通过大医院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转诊、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多点执业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把患者尽可能留在社区就诊[11]。配合医疗联合体的建立,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如对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促进医疗机构主动分级诊疗,有效控制费用。
2.1.3 及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结构和规模进行调整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量必定快速增加,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数量、布局也在变化,要统筹规划,对现有医疗服务体系结构进行调整,控制大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适度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
可以探索以省或地级市为单位开展试点,在地方立法、编制、人事、定价、医保等方面给予试点地区更大自,鼓励地方大胆探索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实现形式和有效方法,逐步形成强制基层首诊。
2.2 打造高水平的卫生人才队伍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关键。
2.2.1 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理顺与财政、人事、编制、社保等部门的关系,合理界定职能分工,建立社区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社区中心主任年薪制,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打破社区机构用人在编制等方面的政策限制,赋予社区中心主任充分的管理权和用人自,合理设置岗位和人员,实现有效开放的人员进出制度,真正做到养事不养人。
2.2.2 改善社区医务人员待遇缩小社区与大医院医务人员收入差距,使收入水平和服务价格体现医务劳动价值,建立薪酬合理增长机制,发放基层工作津贴,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发放特岗津贴,提供周转房等。
2.2.3 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研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依据服务质量、服务数量、费用控制和居民满意度情况考核,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12]。对超负荷完成工作量的,应在科学测算基础上对社区医务人员给予相应劳务补偿。
2.2.4 拓宽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建立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单独考评体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增强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可考虑调整考试内容,如对执业助理医师,重点考察其公共卫生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处置能力,减少对理论、机制和疑难杂症治疗的相关内容。也可将执业(助理)医师分为两个类别,医院类别和基层医疗机构类别,在考试内容、录取标准等方面进行调整,并限定执业机构类别。
2.2.5 创新人才发展模式,提高社区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依托医学院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教学基地,通过带教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本科生、研究生,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促进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二是开展全科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单独设立社区卫生科研基金,促进各项适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鼓励社区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研申报和教学工作,将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运用到工作中,以科研项目的开展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品质和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全科医生定期到三甲医院接受临床技能的轮训,聘请专家顾问团队,通过专家带教提高全科医生诊疗技能。
2.3 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
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甚至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2.3.1 要实现较高层面的信息系统整合,打造区域性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统一标准、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有效整合居民的健康信息、预防保健信息、诊疗信息、医保信息等于一体。
2.3.2 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居民健康档案是实施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必须动态维护居民健康信息,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这样健康档案才能真正有利于医生的诊疗工作和对患者有效的健康管理,也才能真正调动医生和居民维护健康的档案的主动性。
2.3.3 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管理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收费、医生行为监管等有机融合,使信息化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特别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质量、数量等医疗行为数据库,并据此测算和决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总量和员工绩效工资。
2.4 进一步完善药物政策
针对基本药物目录满足不了居民基层基本用药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调整完善现行的药物政策。
2.4.1 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不是医保报销目录,基本药物应该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建议参照国际经验,调整目前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包括成人基本药物目录和儿童基本药物目录),以不超过300种为宜,对基本药物实行国家招标、定点生产,简化包装并实行统一配送,建立独立的财政筹资机制免费提供或者实行医保全报销。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配备和提供国家基本药物。通过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促进医疗机构首选基本药物。建立严格的基本药物使用监测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除了配备国家基本药物之外,可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适当配备非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报销目录[13]。
2.4.2 对接社区用药目录和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要实现分级诊疗,必须确保患者诊疗的连续性。将社区用药和二、三级医院用药招标采购平台合二为一。针对同一种疾病,社区的药品和二、三级医院的药品必须来自同一个厂家,由于治疗对象和治疗方式不同,可以同一品种不同规格和剂型。
2.4.3 确保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实行药品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诚信制度,建立不良记录避免恶性竞争,对不生产中标药品或者不配送中标药品的企业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
2.5 充分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和人口布局差异性,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上进行分类指导
2.5.1 提高中西部边远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充分考虑中西部边远地区卫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测算调整补助政策和经费标准,不搞一刀切。根据测算结果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
2.5.2依据流动人口的流动趋势,合理配置基本公共卫生资源国家应充分考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卫生服务需求,明确相关政策措施,在资源配置上向流动人口聚集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保障流动人口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对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开展绩效考核,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口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2.6 转变管理和服务模式,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2.6.1 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要把社区全体居民作为服务对象,而不仅仅是患者,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增强服务主动性,做好居民健康管理,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不断拓展和延伸服务内容。要实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及慢病管理服务包[14]。鼓励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与社区家庭及慢病患者签订服务契约,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明确服务项目和内容,通过实时家庭随访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个人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逐步改变群众就医习惯,推进社区首诊[15]。因此,通过“家庭医生式”服务健康管理模式能够取得多赢的效果:实现全科医生利用社区资源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综合化、个体化疾病和健康管理;建立了良好医患关系;引导患者进行社区首诊;提高了诊疗效果,节约了卫生资源。
2.6.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加强与社区街道办事处、学校、企事业单位、养老院、流动人口管理站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居民健康管理,形成多方参与机制,促进民主决策,共同维护居民健康。
2.6.3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健康教育投入小,社会效果好。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和风俗习惯,采取多种形式,围绕健康观念、卫生习惯、合理用药以及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内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使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厂矿、进家庭,使居民更加主动和有意识地维护好自身健康,改变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16-20]。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1-23]。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分级诊疗、人才、药物、信息化建设等新问题,需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纳入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中,统筹规划,加强财政、人才、编制、医保、价格等配套政策支撑,逐步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方式更加贴近百姓,居民可就近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秦怀金.关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3):1-3.
[2]聂梦溪,李伯阳,张亮,等.我国城市社区纵向连续性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3):30-33.
[3]马晓衡,李燕.发展中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分析探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51-153.
[4]吴妮娜,白波,张晓.北京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4):221-223.
[5]王芳,尤川梅,王斌,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剖析――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现场预试验结果[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2):34-39.
[6]张晋萍,黄晓光,吴月华,等.某市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前后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32):2992-2995.
[7]张国红,武阳丰.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778-2781.
[8]沈骥,郑小华.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1):4-6.
[9]张媚,肖艳丽,颜丙约,等.四川省民族地区政府卫生投入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6):11-13.
[10]任长乐,毕芳,张春娜,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6):84-86.
[11]雷光和,陈琴.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558-2560.
[12]刘元凤,荆丽梅,娄继权,等.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3,(9):20-22.
[13]王宏锐,石欧敏,李东,等.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调查[J].中国药业,2013,22(14):1-2.
[14]秦江梅,张艳春,张丽芳,等.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典型城市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621-2623.
[15]朱颖,林伟良,杜丽君,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33(8):873-875.
[16]罗建.健康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突破口[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89,(6):362-366.
[17]谢云.卫生宣教在边远地区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人民军医,2010,(2):26-27.
[18]王春英.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内感染存在问题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86-87.
[19]方莉萍,罗玲.风险管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57-158.
[20]韦微光,黄凤珍,洪卫辉,等.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35-36.
[21]吴映玫,谢满容,黄笑芳,等.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对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传染病控制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3-5.
[22]赵翼洪,汤学军,赵宗权,等.城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建设示范[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11-113.
关键词:全科护士; 工作规范; 护理质量
全科护士是相对于医院专科护士而言的,它是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面对社区的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团体,集预防、保健、护理康复为一体,以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主动性、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可及性的卫生服务工作。它体现了全科医学的全病种服务(不分科)、全病程服务(未病、欲病、已病)、全生程服务(优生、临终关怀)、全面(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服务(时间、空间、人间)的特点。全科护士是向社会、群体、家庭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管理者,更是健康教育者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者。由于社区是慢病管理的主阵地, 护士是社区慢病管理的主力军。全科护士除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外,还经过社区医疗服务知识和系统培训,获得结业证和上岗证,其思维模式和服务模式已向社区卫生"全科"转变,且利用在医院工作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规范化培训与考核为切入点,以规范护士行为为重点,提高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析现状 我院是一所集体所有制的一级甲医院,本中心参与了2005年海珠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全院护士有 65人,年龄18~5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5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22人,护士 30人。本中心管辖的社区居民有9万人。存在情况是:①护士数量少,护士人力配置难以满足社区日益递增的护理需求,护理工作压力过大,造成护理人员流失多,护理队伍不稳定;②护理队伍整体力量薄弱,护理质量难以提高,护理安全存在隐患;③护理工作面临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和引入,加大了护理风险,扩大了专业的内涵。以上情况提示,加快护士的培养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
1.2方法 制定培训计划以6个月为一阶段,分脱产和半脱产两部分学习:①前两周脱产学习,第1w培训从护士的礼仪举止到训练语言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专题讲座来提高社区护士文化传统的修养,伦理道德的修养,人际关系的修养和语言文字的修养;。第2w主要为规章制度、职责、环境、规范要求培训。②专业知识学习,根据2007年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制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将培训内容确定为:理论课,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概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特殊人群的保健、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及康复、社区紧急救护等;操作课,内容包括外科换药技术、心电图基本操作方法、包扎、吸氧、导尿、灌肠、心肺复苏等。计划中详细列出每月须了解、掌握的相关制度、操作标准、护理工作方法,集中培训内容、授课时间、考核方式。按达标要求开展阶段性的规范化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水平,使护理人员在培训活动中有共同的关注点,能参与交流切磋,培训后有所得益,在工作中能切实运用,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质量。
2考核
由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组成规范化培训考核管理小组,分别对参加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阶段考核和全年总考核。
2.1 护理部根据培训目标及内容,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定期进行业务(临床实践,理论水平,操作技能等)和思想政治,工作态度(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阶段考核。
2.2 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制定科室规范化培训计划,护士长定期检查科室培训人员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及手册登记情况,由护士长对其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每次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下一阶段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积极参加并严格执行计划,如实填写《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2.3 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应积极参加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认真填写《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按时完成基础护理量化指标,按时完成综述或论文。
2.4 每月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测试。平时要加强技能操作训练,特别是对一些常见急救操作要不定时抽查考核。采用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日常检查监督力度,
2.5 护理部年终对规范化培训完成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对不能完成计划及相关要求者,取消其年终评优评先的资格,年终考核定为"基本合格",对连续3年不能按计划达标者则实行解聘。
3 结果
①全院护士"三基"考核合格率从2011年的83.5%提高到2012年的98.3%。②患者满意度从2011年的91.5%上升至2012年的97.8%。③护理差错发生率从2011年百张床年一般差错发生率8%下降至2012年的2%。社区护理人员在素质、护理水平、护理业务技术和工作效率都有相应的提高,有效地保障了工作质量。
4讨论
4.1 提高了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以护理规范保证护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4.2 规范了护理行为 从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到护理操作,使护士通过规范纠正偏差,强化服务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
4.3 提高作工作效率 通过规范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庭的配合,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发生,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5结论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全科护士工作规范使护士的交流沟通、综合应用各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灵活应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通过系统全面地对护士进行教育培训,使护士在任何岗位、任何时候都能胜任工作以确保护理安全,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建辉,张选,禹震.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建立城市社区慢性病管理新模式[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2):23-34.
[2] 王春香,杨颖,来彩芬,等.责任医生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07,19(7):73-74.
[3] 马晓伟.立足国情加强建设开创我国护理工作发展新局面[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01-806.
[4] 王秋韵,陈娴洁.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8):750-751.
论文关键词:工作满意度;护士;研究;文献分析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所在工作环境中各个方面的一种积极的、主观的评价,即个体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的程度…,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的质量、人员的流失,甚至护理专业的发展。国外自1940年起就开始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开始注意到护士的流失率,将流失率当作护士工作满意度的一个衡量指标,70年代后,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多种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环境里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包括对急诊科护士、助产士、ICU护士、康复护士和社区护士等的研究。但对聘用制护士(俗称合同护士)的满意度则关注较少。
为了解我国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现状,笔者收集我国1997—2065年有关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的论文25篇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国内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并提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是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和重庆维普科技期刊网3个光盘检索系统检索1997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
1.2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就测量工具、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影响因素、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1997—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具:见表1
表1结果示,国内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是根据基础理论或参考大量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且未经信、效度验证,而信、效度是衡量测验客观性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测验的客观性又是决定一个测验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59.3%的研究结果是值得我们质疑的;而使用的标准化的量表也大多是引用国外的,有14.8%的研究论文是直接根据国外量表设计问卷的,由于国内、外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医疗保健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直接引用国外量表易导致问卷内容不符我国国情;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尚未研制出一套标准的、可被推广应用研究的护士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这方面的研究急待拓展。
2.2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2.1研究对象:76%是集中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24%是关于精神科、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研究,其中仅有2篇是关于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说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管理者对社区护士工作满意度还不够重视;绝大多数针对女性护士,极少数针对男性护士,说明目前护士群体中仍以女性为主体,再者男性护士还没有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对男性护士的关注极少;仅有8%的研究是主要针对聘用制护士(即合同护士),92%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在编护士,说明管理层还没有意识到合同护士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对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其他如年龄、职称、学历及工作年限等均是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各个层次。
2.2.2抽样方法:其中24%的论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取研究对象,而76%的论文均未明确说明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说明绝大多数研究均未严格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因此所抽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
3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绝大多数均采用SPSS软件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处理。
4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资及福利待遇;②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③工作负荷及排班;④家庭/I作的平衡;⑤管理方式及工作自;⑥工作被称赞和认可;⑦社会、专业上交流交往机会;⑧与共事者(医生、护士、管理者)及患者的关系;⑨工作环境和条件;⑩工作/职业本身。其他如工作年限、年龄、学历、科室、班次及从事护理工作的目的等也会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2。表2示,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最低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上四个方面,说明目前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还比较低而护士的工作量又比较大,尤其是合同护士,因此表现为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心理严重不平衡,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护理职业的高风险性、经常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及人身安全问题等工作/职业本身的特点也是导致护士工作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急诊科及精神科护士,说明我国目前护理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还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对护士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及满足她们低层次的需求;护士对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的满意度低,说明医院、护理学院及学术团体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晋升机会也不多,而且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缺乏经济支持,护士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护理科研工作和撰写护理科研文章。
此外,28%的研究认为管理方式与护士工作满意度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说明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管理方式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提倡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5对策
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对策研究,缺乏干预性研究,多数属于推测性对策。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奖金报酬分配方面:应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按工作质量、效率、职责合理分配,做到奖罚分明。②帮助护士实现自我:管理层应大力开展护理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使护士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她们能顺利提职、晋升,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③培养护士的自我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完成紧张工作后善于调整自我心理,如进行自我放松,召开讨论会等,使护士的心理压力有机会释放,以保持心理平衡。④合理配置,减轻护士的工作负荷: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工作情况及护士的能力、特点合理配置人员,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采取弹性排班,兼顾护士的个体需要,使工作与个人需要的矛盾降至最低;⑥对护理管理者的启示:护理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直接影响到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团体的凝聚力。护理管理者应该把握现代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通过积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并按管理规律实施护理领导,以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士气和护理工作质量。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