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8 04:2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长对孩子说的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孩子的事不简单,这里也不说什么太高深的问题,但是有些错误至少有99%的爸爸妈妈都犯过,这可得跟您说说,有几句话,爸爸妈妈经常说,但是也是最不该说的!
揍死你
很不幸,如今仍有相当多的父母用打骂的手段来管教孩子。打骂孩子的时候,气愤至极的父母还常说这样一句话:“揍死你!”
“揍死你”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因为当他说这句话时,表明他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由于这说的仅仅是一句“大话”,根本无法兑现(父母也不准备去兑现),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有时我们发现孩子使我们越来越气,直到非惩罚他们不可。他们所有的行为确实促使我们想揍他们,这种挑衅的行为就是他们的目的,如果我们真的揍了他们,就中了他们的计策,帮助孩子达到了他们的报复目的。孩子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
打骂孩子的父母是最无能的父母。如果你不喜欢打骂孩子,只是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如果你就是喜欢打骂孩子,那么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疗的病人。
他有个尿床的毛病
一位母亲跟人闲谈,话提扯到孩子身上时,“他有个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的小男孩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
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位母亲的话,也许是在无意中说出的,但孩子却误以为母亲在当众出他的丑呢。
孩子尿床,是因为脑子里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周全,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虽然此事不算什么大毛病,但孩子的心理负担却很重,他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是个“废人”,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因此如果孩子尿床,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只需勤洗床单就可以了。同时需要牢记: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辞,更不要将此事到处宣扬。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终生感激你的。
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兔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嘲笑我。我心里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被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来就是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的耳朵,然后老师在讲台上轻轻说一句,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你真笨
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最笨的,他什么都不会,连吃都不会,也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为什么我们不说他笨。
原来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为什么别的同学考试全对,而你总是做错题?还是你笨吧!
懂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出错,学东西这么费劲。也许,多年之后他能证明自己不笨,可当时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你真笨!”这三个字从自己父母口中说出来,孩子心里有多么难受!他想说:“实在对不起,我怎么这么笨呢?”
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听人说过这三个字,或者在心里对自己说过这三个字,如果你知道这三个字的份量,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孩子说呢?
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如今社会进入了竞争时代,孩子的父母也与时俱进,不再讲究“温良恭俭让”了。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打架,回家后不免向父母诉说一番,有的父母就问:“他打你没有?”
“打了。”
“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父母把敢不敢与人对打看作孩子有没有竞争意识了。现实教育人们,太老实了容易受人欺负,就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反正不能吃亏!
照这样的逻辑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别人不讲理,你敢不讲理;别人偷你自行车,你就偷别人自行车;别人腐败,你就腐败……
这是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什么样的未来?你就准备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你准备让孩子变成一个“占便宜没够、吃亏难爱”的人?
妈妈求求你了
教育学家克劳蒂娅认为: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有连续性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会受到上一代的极大影响,往往将父母用于我们身上的一套,纹丝不动地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奖惩便是一项传统的工具。
先说惩。传统教育中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已被现代文明和公众舆论所抛弃。国家法律也不允许父母再打骂孩子。
再说奖。现在父母一般用奖励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妈妈常说:“别说话,一会儿给你买冰淇淋。”这种方法也许当时有效,用多了就会失灵。
其实孩子不需要贿赂,不需要用交换的方式使自己变成一个好孩子。从本性上讲他们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孩子的好行为产生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觉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原则的遵守者。纪律约束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知道大人是尊重他们的,他们就会接受大人的领导和指导。
最怕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识破了大人的一切动机,软硬不吃。父母恐怕就只好说:“妈妈求你了!”
但是就连这句话也不能说,因为说了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内心里更加蔑视你,纪律约束的基础就土崩瓦解了。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教育失败,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父母的话逼出家门的。
冲突爆发时,父母与子女双方都摆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抛开不管一类话来恐吓孩子,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离家出走。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当然这话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这场口舌之争。
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
他当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这样真的离家出走了。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这句话来要挟子女,迫其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大约是“狼来了”的故事广为人知的缘故吧,有些父母至今还拿“狼”这张王牌来恐吓孩子。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再不听话,把你送给要饭的”、“让公安局来抓你”、“让大夫来给你打针”等等。如此去恐吓孩子,会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婴幼儿正处在身体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恐吓会给孩子的精神带来压力,加剧内心冲突,使其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降低,植物性神经和内分泌失调,内脏功能紊乱,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父母若常用鬼、神、狼等恐吓孩子,可能会使他建立一条条件反射,对同类事物产生惧怕感,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有的孩子常常夜里哭闹,也与此有关。
恐吓使孩子产生错误概念而不容忽视。在他眼中,狼、要饭的、公安局、大夫等概念都与恐惧相连,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
因此父母不能为图省事而胡乱吓唬孩子。
我没本事
“我没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把自卑感表露无遗,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被自卑感“传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我没本事”来开始你们之间的谈话。你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安金鹏,出身于河北武清县一个贫苦家民的家庭,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为了供他上学,母亲卖了家里的毛驴,又四处借债为他攒足了学费。为了不让他饿肚子,母亲每个月都步行十多里路去批发一口袋方便面渣给他送去,他用的数学草稿纸也是母亲从印刷厂要来的废纸。他是天津一中惟一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是惟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衣服上打满了补丁。
但是他从来没有自卑过,因为他觉得母亲是一位从不向苦难和厄运低头的英雄。
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这句话多属于玩笑话,却也是不能随便乱说的。
除了父母亲,孩子的姨妈、姑妈之类的亲戚最爱开这种玩笑了。“我好还是你妈妈好?”她们常用这话逗孩子。
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吃的了,还是你妈妈好?”
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还是不会。
不久,孩子就会答了:谁问他这个就说谁好。
要说书店里什么书种类最多,当属养生和教育的书籍了。不仅因为养生和教育是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最关键的是没有一本书可以尽数囊括长命百岁或是教育成功的所有方法,解决所有问题。
为什么书上给出的方法多如牛毛,我们还是经常无计可施?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孩子,是鲜活的生命体。生命有两个特征:独一无二,发展变化。正因为独一无二,所以别人的教育方法是无法照搬的,只能借鉴。所以说,我们并不缺乏教育的方法,我们缺乏的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我经常看到诸如《怎样与孩子说话100句》之类的书,通常翻过之后一句都记不住,因为那是作者对自己孩子说的话,体现着他的价值观、教育观和生活智慧。我们每天要对孩子说的话不知有多少,即使学了100句,遇到其它的问题说的还是自己的话。而且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延续的教育套路,突然学了别人的招数,用起来也未必能得心应手。
这并不是说家庭教育书籍有什么问题,书上的道理没错,但真正实施起来却不容易。比如,一本书上这么教家长:如果你今天在单位工作不太顺心,下班回到家又有一大堆家务等着你,你看到15岁的女儿在玩手机,应该这么说:“妈妈今天上班有些不开心,很累,我到房间里休息一会,你先帮妈妈洗一下菜。”书上的方法肯定是正确的,但我们做得到吗?我们可能会发一大通牢骚:你知道我上班多辛苦吗?养你这么大也不会帮我做一点事,整天就知道玩手机,也不好好学习……这就是问题所在。很多教育书籍比较适合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家长衣食无忧,心理健康,夫妻关系好,足够重视教育,并有时间和耐心陪孩子。而现实中大部分家长要面临生存的压力,带着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和烙印,很难照搬那些正确的书上教的方法去面对孩子的问题。所以看书看什么?要看书里的教育理论,然后与实际结合,力争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个性化解决之道。
在看书学习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家长要先审视自己的心态。在实际的家庭教育研究中我发现,很多家长提出的孩子的问题并非来自于孩子本身,而恰恰是来自家长的心态。从家长心态的角度来看,孩子的问题可以分为下面三类:
属于成长中的正常过程。比如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学习问题很多,是因为孩子的心智发展还没跟上,长大了会自然消失。青春期的某些问题也是暂时的,那些成长的烦恼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消失。
实质上体现了家长的焦虑。家长的焦虑来自几个方面:社会不公带来的不安全感(觉得读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与别人孩子比较造成的压力(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就觉得是问题)、生存的压力和原生家庭带来的性格问题导致的心理紧张(把孩子正常的事都当成问题)。
孩子的确有些“与众不同”。其中还分两个情况:有些只是个性的问题,比如孩子内向,内向是个性而不算问题;有些确实是问题,这就要分析相对于孩子目前的年龄,这个问题可以改变吗?比如一个19岁女孩的家长跟我说孩子生活中很马虎。我说:你应该也做过很多努力去改变她了吧?她承认,并说没有效果。我说:19年养成的习惯是比较难改变的,除非她自愿地改变,你就留待今后的生活去改变她吧。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的许多困惑就来自于努力改变无法改变的问题,导致自己和孩子都很焦虑。我认为解决问题不外乎两点:接受难以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而对于那些可以改变的问题,找到方法不会太困难。
(张旭玲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专栏作家,家教专家)
责编:肖云
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的女儿来不及放下书包便迫不及待地对我说:“妈妈,刚才我们班有个女生居然在电话里骂她妈妈!”
极小的事,却让女儿的心泛起了波澜。我知道,这年头,孩子对家长不恭的现象并不鲜见。不过,面对女儿不解的表情,我还是装作很惊讶的样子看着她,问道:“不会吧,那么严重?”“真的,因为她妈妈告诉她,现在没工夫听她说话,有什么事回来再说。她还说,她妈妈经常这样跟她说话,所以她很伤心。”
女儿困惑的眼神、急急的话语,让我突然想起,平日里我们常说的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是不是从家长不愿意倾听孩子心声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我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孩子主动跟他们说话时,只顾盯着报纸或电视随便地应付几句;也常常看到,一些家长总在孩子面前说自己很忙,没闲工夫跟孩子交流。我常常听到,一些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说他们“什么事也不给我讲明白,光说自己想说的话,我想说的话,他们都不听”;也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无奈地叹息,说孩子“有什么话也不跟我们说,我们说什么他也不入耳”。如此,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静心想过,这种种无奈,在我们第一次拒绝倾听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其实,学会倾听,是父母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作为家长,真的很有必要“浪费”一点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因为,孩子对你的信任感越深,就越会乐意向你袒露内心世界,让你感受到他对事物、对世界的看法和感觉。
学会倾听是一门艺术。父母的倾听,不光是听孩子讲话,更是一种“交心”。在倾听中,一定要让孩子感到,你正在听他说话。当孩子开口向你讲话时,无论多忙,都要记得提醒自己,停下手中的事,转向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他说话。同时,还可以通过点头或不时的询问,来显示你在听他说话。家长如果在某一重要原则上表示不同意孩子的看法,应在倾听结束后告诉他并说出理由。
与孩子谈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放下手中的事倾听孩子的心声,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因为他能感受到自己对于父母是多么重要,自然也就更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
倾听孩子,才能开辟出一条通往相互理解的路。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不喜欢和自己父母说话,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父母永远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和父母在一起应该是最无拘无束的。孩子有高兴的事,首先想到的是告诉父母,与父母分享快乐;有烦恼的事,也首先希望得到父母的开导,从而为自己分忧。父母如果能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特别是情感上的倾诉,就会与孩子贴得更近。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倾听,能使孩子及时获得心理上的调整与生理上的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只是,我们做父母的,常常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尊重孩子。尊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孩子虽小,却有着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更需要倾诉的对象。家长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倾听孩子的诉说,这绝不是纵容,而是一种家教的艺术。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父母,才会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最终愿意把真心话掏出来。这样,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才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无论生活多么忙碌,也无论工作多么繁重,当孩子向我们倾诉时,让我们“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及时为他排忧解难,鼓励他、支持他,与他建立起朋友关系,做他最信任的人。记住,孩子的诉说,永远是父母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金钥匙。
孩子是不是总有说脏话的语言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得看家长做了什么。要想杜绝孩子说脏话,家长要做到:
告诉孩子哪些词是不可以说的
选一些孩子日常可能接触的脏话,让他认识到这些话说出来不好听,会让听他说话的人产生厌恶情绪,是不能随便说出口的。这一点需要所有家庭成员了解并遵守,包括你自己,如果你偶尔会说,那么就别指望孩子不说。
扩大影响
号召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成为合格的长辈,不说脏话,告诉他们孩子说脏话的坏习惯,请他们帮忙在与孩子交流时帮他指出他说脏话了,并教孩子怎么说才合适,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他们。如果你有多个孩子,可以号召老大去引导弟弟妹妹,你会发现老大很乐意,因为他和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2~4岁的孩子说脏话,别反应过度
小孩子总是喜欢尝试和探索,不断试探底线,也许有时他会不停地重复某句脏话,其实他是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你最好不要有什么反应,假装没听见,孩子自觉没趣,便不会再继续说了。
如果孩子说脏话让你很生气,暴跳如雷,那么你越不让孩子说孩子越会说,你越生气孩子越会认为他说的话威力很大;如果你笑,孩子会认为他说得对,还会继续说下去。保持平静,严肃而清晰地告诉孩子脏话是不可以说的,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停止。
5~6岁的孩子说脏话要具体分析
大点儿的孩子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说脏话,或许是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或者真的是在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果是前者,平静清楚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如果孩子还要说,那么走到他身边,可以这么跟他说:“我不想和说脏话的人在一起。”然后就离开,别再管他。如果是后者,先安抚下他激动的情绪,稍后等孩子平静下来,再帮助他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可以这么说:“我刚才说的真的让你很生气,所以你说了脏话,如果你可以礼貌地跟我说,我完全可以和你讨论并作出改进,但是我不希望再听到任何脏话了。”
帮孩子找些合适的词语替代脏话
语言是可以变通的,如果孩子真的有比较强烈的情绪要表达,可以帮助孩子找一些词语句子代替说脏话,既能表达出强烈的情绪,又不失文明,孩子一定会乐意学习的。
评论听到的脏话
与孩子说话是艺术,也是技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说法,会导致全然不同的结果。比如,同样是劝孩子少玩游戏这件事,妈妈说法不同,孩子听进去的程度也不同。
事例一:
妈妈带着嫌弃的表情和语气对儿子说:“你就知道玩游戏,不知道学习,真是不懂事!去,学习去。”
儿子不满妈妈颐指气使的说教和命令,心里很不快,依然端坐不动。
妈妈见儿子不听话,火了:“我说你听见没有?别玩了,学习去!”
儿子负气离开电脑坐到了写字台前,40分钟过去了,依然不见进入学习状态……
事例二:
妈妈温和地对儿子说:“游戏好玩吧?”
“嗯!”儿子点点头。
“妈妈也喜欢玩游戏。不过玩得时间长了就不好了,视力下降了多麻烦呀!”
儿子笑了。
“而且,玩游戏时间多了,学习时间就少了。老师夸你很聪明,但如果不花时间去学习,聪明就浪费了。”
妈妈说到这里,儿子懂事地说:“妈妈,我知道了。我再玩10分钟就不玩了。”
还不到10分钟,儿子就离开了电脑,去写作业了。
同样是劝孩子别长时间玩游戏而要认真学习的一件事,不同的做法导致了不同的效果。第一位妈妈对孩子进行命令和说教,这种情绪传递了不愉快、紧张、严厉,这与儿子玩游戏时开心放松的感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孩子心目中,妈妈在剥夺自己的快乐,因此,逆反情绪瞬间产生,与妈妈进入了对抗状态。最后,虽然妈妈强行阻止了孩子玩游戏,但是,被负面情绪淹没的孩子,根本没有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妈妈没有达到让孩子好好学习的目的。
而第二位妈妈首先表达了共情,说自己也喜欢玩游戏,这让儿子觉得妈妈和自己一样,妈妈理解自己。接下来,妈妈温和的建议,也让孩子觉得妈妈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的,自然就容易听得进去。妈妈还趁机鼓励了孩子的学习潜能,激发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孩子很主动地离开了网络,进入了学习状态。
父母应避免的说话误区
误区一:用“嘴”提要求。
“不要看电视了,快点睡觉”“见了人要打招呼,做个懂礼貌的孩子,听到没有”“要讲卫生,东西不要乱放”……很多家长总喜欢通过提要求来让孩子不断地建立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但实际上,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来讲,父母有什么样的行为,会成为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榜样,孩子通过模仿习得父母相应的行为。如果家长不能做出榜样,要求是很难奏效的。
家长希望孩子建立一个习惯时,应该自己先孩子一步开始这个行为。比如说,希望孩子少看电视,家长先要做到少看电视。然后,再把少看电视的好处分享给孩子,孩子就很容易听进去了。
误区二:唠叨地说。
生活中有些父母,特别是妈妈,喜欢唠叨。在妈妈看来,她持续不断地说,是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是对孩子的爱。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相反,对孩子的语言刺激过多,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听不进妈妈说的话,从而降低教育效果。
家长抛弃一厢情愿的做法,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对自己的感受,并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家长可以问孩子:“妈妈提醒你一遍,你能记住吗?”得到孩子肯定的答复后,家长就要时刻提醒自己避免重复。而对于很多安全、卫生类话题的唠叨,实际上是家长焦虑情绪的体现,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不妨把安全的知识编成童话、歌谣等形式来教给孩子,既让孩子得到了提醒,又避免了孩子因为“烦”而听不进去。
误区三:撒气地说。
有时候,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很生气,于是,便会无所顾忌地批评孩子,有些家长甚至说:“爸爸妈妈为了你这么辛苦,你却总是不懂事,早知道不生你了!”殊不知,这种状态下,家长已经不仅仅是批评孩子,而是在宣泄情绪。这对孩子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
有负面情绪时,父母可暂时离开孩子,去做些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借此管住自己的嘴巴。等情绪平静后,再教导孩子。
误区四:压制孩子说话的机会。
“错了就是错了,哪来那么多借口?还狡辩!”很多时候,家长急于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允许孩子说话。也有一些家长,给孩子讲起道理来滔滔不绝,却很少给孩子说话的机会。然而,就算孩子犯了错,他也希望表达自己委屈惭愧的情绪。家长强行将孩子的话压制下去,时间久了,孩子不但不愿意听父母说话,也不愿意将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了。
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耐心倾听孩子的理由,在表示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此一来,父母的建议孩子才愿意接受,心里话才愿意告诉爸爸妈妈。
这样说,
话才能进到孩子的心窝
1.小声批评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父母高声责备会让他们觉得没面子,如果有外人在场,孩子就更难堪了。如果家长能够压低声音对孩子进行批评,反倒更容易引起孩子重视。有一个妈妈带着女儿去出席宴会,开始时女儿吃饭很不规矩,常常伸手去夹远处的菜。这位妈妈只在女儿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女儿就很规矩了,整个餐间,她都只吃妈妈夹到碟子里的菜。
压低声音批评孩子的另一好处就是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一个自尊心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孩子,也更容易进一步建立自尊心。
2.自我袒露
―抚平孩子受伤的心。
对于闯下的“祸”,即使没有遭到父母的批评,孩子心中也会害怕、自责、难过,有些孩子会用摔东西、哭闹来释放内心的感受。如果父母此时不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还生硬地责怪孩子的话,很容易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伤害,甚至埋下心理伤痕,影响孩子日后的行为。比如说一个小男孩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花瓶,单是妈妈那惊愕惋惜的表情,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刺激了。这个时候,父母最好的做法是告诉孩子,自己曾经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同时告诉孩子,自己是如何避免再次犯错的。孩子一旦觉得父母也曾有过这样的错误时,内心的负疚、恐慌等感觉就会大大降低,也容易从错误中总结经验了。
3.大声赞扬
―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被当众表扬,总会让人觉得很有面子,让人更自信、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对于成人如此,对于孩子更是如此。父母在别人面前大声赞扬孩子,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以自己为荣的,从而信心倍增。
另外,赞扬也要及时,否则,孩子相应的积极行为就很可能会逐渐消退,甚至再也没有热情去做这件事。
4.“不信你试试看”
―说服孩子的心。
5岁的彤彤在妈妈收拾衣服的时候,看到了裙子非要穿,当时已经是冬天,妈妈不同意彤彤穿,彤彤却偏要穿,母女俩争执起来。爸爸见状,对妈妈使了个眼色,让彤彤穿上裙子,领着彤彤到外面楼道里站了两分钟,彤彤马上就喊冷了,回到家乖乖地把裙子脱下来交给了妈妈。
很多时候,如果父母只是强制孩子去做或不去做某事,孩子并不能领会父母的心思。相反,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给孩子尝试的自由,孩子就会进一步知道父母是为自己好,父母再提出的建议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了。
5.感兴趣的话题
―打开孩子的心。
有些孩子在父母看来是“闷葫芦”,很少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孩子一般与人交流会有障碍,或者是表达能力欠佳。
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必然是先有理解,后有语言。理解的程度也有讲究,正常儿童从基本上能理解成人所说的话,过渡到自己开口说话,一般需要3~4个月的时间,有的则会更长些。如果儿童仅仅是部分理解成人说的话,那么,他距离自己开口说话还要有相当一段时间。
那么,为什么孩子的理解会先于说话呢?这与大脑的功能有关。当儿童在听父母说"眼睛"一词而作出的反应时,这意味着儿童是在父母的提醒下(说出"眼睛"),回忆起声音和眼睛的条件联系,但一开始口腔运动、发声器官还不具备说出这两个字的能力。当儿童在日复一日的强化中牢牢地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且发声器官已具备说话的生理基础时,孩子终会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说出"眼睛"这个词语。
对于这些孩子的语言干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孩子建立词汇与实物或词汇与动作之间的联系。选择的词汇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偏向名词一类的,如称呼、人体五官、食品、衣物等等。
2.教孩子交流的基本形式。语言是交流的手段。交流能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传递各种信息。只懂不说的孩子难以向外界精确地传达自己的需求、愿望及感受,也难以让外界知道他是否完全理解了较抽象语言信息的全部含义。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学会交流,最初可在游戏中用轮流的方法,如轮流扔球、吹泡泡、推小汽车等,在一动一静的玩和等待中,使孩子懂得交流的互动性,并且体会到其中的欢快,这一点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此基础上,逐渐延伸到用语言和外界沟通。
3."轰炸"所教的词汇。在教孩子说某一个词汇如"车车"时,要突出"车车"这个叠词,尽量在句子中多次重复这两个字,如"车车开了","车车是绿色的","宝宝去公园乘车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轰炸",以此达到强化的目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车车"保存在长时记忆的仓库里经久不忘,再看到车时,无需大人提示,孩子的小嘴就能自发地用这两个字表达,这就是"轰炸"的效果和意义所在。
有的家长也一直在教孩子说话,但是,由于方法不对头,比如说,教孩子时用的句子较长,而且句子与句子之间又没有特定的重复词汇,结果是劳而无功,于事无补。
4.要符合孩子的发育水平。儿童语言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先是说一个字,然后是重复这个字的叠词,接着是两个不同字的词语,当词语累积达到50个以上的数量时,就出现了短句。以后,句子的长度不断增加,儿童会用句子讲故事、叙述事物,与他人交流。
如果家长在教孩子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可能造成孩子紧张,父母失望。当发现你的孩子迟迟不肯开口时,你可以考虑请专业人员评价孩子的语言发育水平,有的放矢地教孩子,这样才容易收到成效。
关键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纠正
现今,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庭唯一的孩子,难免会得到家长的宠溺和纵容,而这往往也正是孩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温床。这些不良行为习惯若没有及时纠正,将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日趋严重,极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找准原因:
任何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都有其形成的原因,要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就要找准原因。首先应当从幼儿的行为细节发现不良习惯形成的根源。例如,许多幼儿都存在任性的习惯,具体表现为以自己为中心,不听教师的话,稍有不顺就大发脾气等。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孩子都是在家被父母和长辈宠坏了,他们对孩子的需求有求必应,时间一长,也就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当然,也有些是孩子心理上的问题,例如,有的幼儿患有自闭症,与其他的小朋友都玩不起来,这与孩子平时与人缺少沟通有关。以说谎为例,有的孩子说谎之后并不会感到紧张、内疚或恐惧,这是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低,将幻想与现实混淆而造成的无意说谎。因此,教师有必要分清孩子说谎的真正原因,以免错怪了孩子,对他们的内心造成伤害。
对症下药:
找到了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就能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首先,教师应在课堂中妥善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有的孩子在玩游戏时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教师应当及时制止,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其进行疏导。其次,教师还要配合家长共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要让家长明白孩子身上存在哪些不良习惯以及形成原因,当家长了解到这些行为习惯的危害之后,一定会乐于配合教师共同帮孩子纠正。例如,孩子说谎有可能是在大人的影响下学会的,也有可能是害怕自己说了真话之后被父母批评打骂而说的,如果家长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那教师做出的努力多半要白费。
幼儿就像早上五六点钟的太阳,他们还有着美好的未来,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课堂下,与家长共同携手,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丁燕.对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1(12).
以前的家长会都是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纪律情况,如果班里出现了大的纪律问题,还要向家长通报。因而,学生都不想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在校表现,不想让家长来参加家长会,有的家长来了,在家长会上,老师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通,但效果往往不显著。我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以及与同事们的共同研讨下,我发现家长会效果不显著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长会没有学生的参与。为了提高家长会的效果,我设计了由学生来主持,学生参与的“真诚沟通,从心开始”的家长会。我的目的是想通过这次家长会给家长和学生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让学生把平时想说又没有机会说的话,说给爸爸妈妈听。同时,也让学生听一听父母的心声,从而,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目的。准备:
每位学生写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信,主题是“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由于时间有限,事先让班委会成员筛选出5~6封信,这些准备工作先不要让家长知道。让每一位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也想好一句最想和孩子说的话。班级为每一位家长准备一个纸杯,在家长会进行过程中,让学生给家长沏茶、献茶。我选择了《一封家书》作为这次家长会的主题曲。在家长会的中间,学生共唱《让爱住我家》。在家长会的结束时,播放孙悦的《感谢》。让班里的板报组成员在前面黑板上写上主题“真诚沟通,从心开始”,在后面黑板上写上“欢迎爸爸妈妈”。
过程:
开家长会时,学生和家长坐在一起。主持人宣布家长会开始,录音机放音乐,学生沏一杯茶水放在父母面前的桌子上。接下来班主任向全体家长汇报班里的情况,各任科教师介绍各科的教学情况。这一切结束后,主持人演唱《一封家书》,紧接着开始家长会的重头戏——学生朗诵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中间穿插同学们共同演唱的《让爱住我家》,然后,每位家长说说自己最想给孩子说的话,家长自由发言。开始,家长还有些拘谨,后来,被家长会[:请记住我站域名/]真诚的气氛所感染,逐渐融入了这个临时组成的集体之中,畅所欲言,真情感人,最后在《感谢》的歌声中,我们结束了这次愉快而有意义的家长会。
效果:
会后,许多家长向我反映,这次家长会对自己的触动很大。通过孩子向自己说的心里话,更加了解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也体会到了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从而检讨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误。学生们也体会到了家长的良苦用心,由此,拉近了学生与家长的心理距离。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上,而是深入到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家长理解体谅自己的孩子;同时,孩子也理解爸爸妈妈的辛苦,真正做到了心心相连。通过这次家长会,使学生彻底醒悟了如何来回报自己的父母——那就是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
感受:
在整个家长会的过程中,看着学生与家长的真诚沟通与交流,我万分感动。这次家长会开的很成功!家长们用最真诚、最纯朴话语表达了他们对孩子的爱,表达了他们对孩子的关心,从他们的言语中,孩子们读懂了父母头上那几根稀少的白发,读懂了父母那饱经风霜的面孔,深深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爱,什么叫付出。通过这次家长会,拆掉了阻隔他们心灵之间已久的一堵无形墙,使他们之间彼此心心相连。是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心与心的交流沟通,学生、家长、老师之间又何尝不是呢?当《感谢》在教室响起的时候,我的眼圈红了。我感谢这些纯真的学生,感谢这些善良纯朴的家长,感谢他们带给我的这份感动!
真诚沟通,从心开始,愿我们在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的天空下,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去奋斗!
附学生感言:
回想起我们用心编排的家长会的全过程,我感触很深.。当听着同学们的心声,听着同学们一口气把心里话说出来,听着父母亲发自内心的声音,我思索着、沉思着``````
多年来的奋斗与拼搏,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的劳作;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节俭,为的只是儿女们的吃饱穿暖,为的只是儿女们未来的幸福,这是多么感人至深的举动,多么震撼人心的创举,谁又有什么理由不黯然泪下呢?
家长会以前在我心中是一个可怕的名词,可经过这一次后终于明白了一些事情。
以前开家长会总是怕成绩差,使父母伤心生气,可事实并非如此,在这次家长会中,母亲看到了我的成绩,她脸上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笑容,可我知道母亲心中的苦闷、失望和对我的绝望。但是,母亲并没我想象的那样做,而只是说:“一次的失败,谈不上什么失败。在同一个地方拌倒两次才是真正的失败,希望你能再努力起来。”听到这些话,我很欣慰,很震撼。当时心中感到一股暖流滚滚而来,大脑中闪现出一个念头:一年后的高考,我一定要捧着鲜红的录取通知书来报答您。
听到这么多父母的讲话,我终于明白了父母心中的想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期望,他们这了这个目标而督促我们好好学习。而我们呢?是否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了呢?当面对父母的善意的批评,我们是否又理解了呢?当面对父母的关怀和爱护,我们是否又重新振作,向着新目标奋斗了呢?想到这些,我揪心自问:“你做到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想到这儿,我不敢再想了,泪水已打湿了双眼。
爸爸妈妈及老师借此我想对您说:“请你们再给我一次机会,再相信我一次,我会尽全力去学习,去拼搏,不会再让你们失望,再让你们伤心;最后再向您道一声您辛苦了。”
我以后会为目标冲刺,并打算在下面的日子里如何去学习:别人吃饭慢,我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别人睡觉早,我会抓住熄灯前的每一秒;以前考试抄过,在以后每次考试中绝不抄袭,考出真实的成绩,考出优异的成绩。请父母相信我吧!
04级数控(3)班李凤翔
家长感言:
12月23日,高二全体对口班召开了家长会,家长会前学校发了 邀请函,并且女儿反复叮嘱我:“您一定要去开家长会”,所以,我已经感到这次家长会的重要。
回想起那次家长会,对我的触动还是颇深的。
开会那天,“真诚沟通,从心开始”几个大字赫然写在黑板上,后面黑板上写着“欢迎爸爸妈妈”,顿时有一种温暖的家的感觉。大部分学生家长已经坐在了自己孩子的座位上,孩子坐在旁边。女儿见我进来,笑眯眯的扶我坐下,那天天气很冷,我端起杯子想让坐在身边的女儿喝口水,暖暖手。她笑着摇摇头:“是给您喝的!”,我的心里甜甜的,知道这是老师精心安排的。会议进入“真诚沟通,从心开始”的主题,首先,主持人请大家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烦恼和希望,以及对父母的理解。乍一听,想笑——每个孩子都是大人似的,说话挺有意思。后来笑不出来了,有的孩子说:“希望爸爸妈妈忙里偷闲抽出时间陪陪我”;有的孩子说:“考试成绩不好,请爸爸妈妈不要责怪我”;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多注意身体,女儿理解您挣钱的辛苦。”听着孩子的心里话,我开始反省自己。过后,主持人请家长针对孩子们的心里真心地讲句话。起初,家长们有些拘谨,可孩子们的纯真热情感染了家长,家长才开始热烈发言,当时的场面太感人了。
说来惭愧,我虽然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但由于平时太忙,在孩子教育上有时缺乏足够的耐心,没有与孩子更多的交流与沟通。“真诚沟通,从心开始”家长会触动了我,我不由得站了起来,面对全班家长由衷地说了句话:“咱也是种地人,都知道为了孩子,辛辛苦苦一辈子也不容易。孩子现在长大了,懂事了,知道体谅父母了,我感到十分的欣慰。我作为一位父亲也倍感惭愧,给了孩子不少生活上的压力。今后,我会加以改正,希望在座的家长都能改变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和他们心对心的去交流。其实孩子们心里有是非标准,只是有时自觉性有点差,把握不住自己罢了,需要我们耐心对待。”
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初春,在阳光明媚的小区游戏场上,聚集了几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跳绳,而孩子们的家长则在不远处晒着太阳,聊着家常。
这时,4岁的芸芸跑过来找妈妈,她带着告状的口气说:“妈妈,小丽不让我玩跳绳。”芸芸的妈妈听后,慈爱地说:“孩子,没关系的,你去和小丽好好商量一下好吗?”芸芸听了妈妈的话,转身一边跑一边高声喊道:“小丽,我妈妈说让我玩一会儿!”很明显,芸芸没有按照妈妈的意思去做。不一会儿,她就红着眼睛、噘着小嘴又来找妈妈了,委屈地说:“小丽还是不让我玩跳绳。”说着,芸芸的眼泪就掉下来了。
妈妈一边帮芸芸擦眼泪,一边耐心地说:“孩子,刚才你是用商量的口气和小丽说的吗?我看不是。如果我是小丽,听了你的话我心里也会不愉快,怎么可能同意和你玩儿呢?你说对吗?”芸芸点点头。妈妈又继续说道:“芸芸,你这次试着用商量的口气再和小丽去说说好吗?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和小丽协商好的,对吗?”这次,芸芸来到小丽身旁,一声不吭地看着她们玩儿。不一会儿,当小丽停下来休息时,芸芸用很平和、很友好的口气对小丽说:“我能玩儿一下吗?就一下,好吗?”小丽看了看芸芸,递过跳绳,说:“你可以玩儿一分钟。”芸芸高兴地接过跳绳说:“我玩儿一分钟,然后就给你玩儿。”小丽点点头,说:“可以,我们轮着玩儿。”这样,两个孩子在友好的气氛中一同快乐地玩耍起来。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和锻炼孩子,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融入社会?上面这个故事就是生存教育的很好实例。
要有意识去
锻炼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
目前,儿童约占我国人口的1/4,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城市中的儿童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之前,几乎都局限在与家人之间的横向交往。但当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之后,他们就会面临新的挑战,除了与家人之间的横向交往外,还要开始与社会上其他同龄人之间的纵向交往。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每一个正常人最终都要融入社会。在孩子还没有正式走入社会之前,家长要有意识地去锻炼、培养孩子们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生存技能,而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融入社会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家长遇到类似芸芸的事情后,往往采取的不是芸芸妈妈的做法。孩子家长一般有4种反应:一是家长拉着孩子的手,带着孩子去交涉,以达成两个孩子在一起好好玩儿的结果;二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宝宝,算了,我们找个玩具妈妈和你玩儿吧”;三是家长漫不经心地对孩子说:“去,自己解决,小孩之间的事别来烦大人”;四是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批评别人的孩子,“命令”别人的孩子“好好”地跟自己的孩子玩儿。
专家建议
针对家长的不同行为,我们谈几点看法。
1.家长替代型。在家长拉着自己的孩子去与其他孩子“交涉”时,无意中剥夺了孩子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这会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心理,严重的会让孩子因缺少人际交往的锻炼而成为难于融入社会的人。
2.注意力转移型。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相处受委屈,但自己又不愿意去“招惹”孩子之间的“是非”,于是就用其他的玩具或游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种方式要比“家长替代型”好一些,因为这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启发孩子,让他们知道,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但最终的结果,仍是使孩子错过了锻炼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敢直面挑战,一味逃避矛盾的懦弱性格。
3.忽略型。这类家长以为,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应该任其自生自灭,家长根本不必去过问。比起前两种家长而言,“忽略型”似乎更有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但在有些时候,家长还是有必要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这会使孩子更好地养成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有利于孩子将来以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去融入社会。
在百货公司一楼的化妆品专柜旁,一个顽皮的小女孩绕着专柜跑,不时动手摸摸展示的试用品,还一边说“妈妈,我要看这个;妈妈,那个给我看一下……”可妈妈正忙着和专柜小姐厮杀价格,对女儿的行为显然感到不悦。妈妈生气地对女儿说:“你不要一直乱跑,再跑就让警卫叔叔把你抓去关起来!”小女孩看了看旁边的警卫一眼,连忙乖乖站好……
这样的场景在家教中很常见,中国的家长总有“威胁”孩子的习惯,并以此作为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孩子说话时,老以“警察”、“大灰狼”来恐吓孩子,让孩子乖乖就范,虽能收到短期成效,却非长久之计。恐吓语句表面上看起来,父母有极大的权威,其实并不具备实质意义,只是在“吓”孩子。下面3句,就是父母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再哭就把你扔给叫花子
解析:不论父母是否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只要说出这句话就会让孩子没有归属感,就连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能被父母丢弃。人都有情感表达的需要,父母应该先了解孩子哭的原因,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拥抱孩子表示支持。若孩子不愿意谈,则允许他发泄情绪,等他哭完后再好好讨论。若父母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哭声,也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像:“你一直哭会让我觉得心烦,我不知道你需要什么,你要不要跟我说?”父母不妨先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以引导孩子说出原因。
再不听话就叫警察把你抓走
解析:警察、医生或等职业,往往成为父母管教时的利器。心理学家发现,有些孩子即使长大后,看到警察还会有惧怕感,这都是因为长辈从小为这些职业加诸权威所致。这样的恐吓话语会让孩子对这些角色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警察、医生是不好的,等到孩子真正需要看医生时,便怎么样也不肯去了。
一直看电视会变笨
解析:家长多半不希望孩子老是盯着电视看,一方面影响视力,另一方面可能也影响课业或思考逻辑。不过看电视和笨蛋并没有直接关联,且对爱看电视的孩子来说,此举一点效用也没有,因为他或许还能从电视上获得乐趣和知识。“看电视会变笨”绝不是有效的教养语句,父母应该直接口述希望孩子做的事,并说明原因,比如“看电视可以,但是不能看太久,说好只能看30分钟,要不会把眼睛弄坏的。”
幼儿阶段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恐吓的话语会对他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察觉到父母说的话并不能实现,只是吓人而已,就会不再信任大人,也不再害怕或受教。而如果父母的恐吓过于严厉,会对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造成创伤,甚至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虽然会因此而听话,却也会让孩子变得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有的孩子会为了不被警察抓走,或者给大灰狼吃掉,而尽量听命于父母、讨好父母,长期如此,孩子就会变得懦弱无主见、失去判断事情的能力,从而缺乏积极进取的魄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都说明,用恐吓的话语教育孩子,是有弊无利的。
大多数的孩子在1岁半左右时就会开口说话了,尽管这时说出的话不成句,只是个别单词,但也足以让父母兴奋不已。但有的孩子即使到了1岁半,还不会开口说话,只会咿呀乱语,做父母的就会非常着急,并担心孩子有智力或其他方面的问题。那么,像这种情况的孩子是否是异常呢?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语言的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孩子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要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首先要学会发音,然后是理解语言,最后才会表达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孩子会说话了”。而语言的发育必须要具备正常的发音器官(包括喉、声带、咽、舌、唇、齿、腭等结构)、听觉和大脑,这三个环节是保证语言发育的先决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语言发育的障碍。如果1岁半的孩子只是不开口说话,但他对成人的语言有反应,能理解大人说出的话,又没有其他方面的异常表现,可以说这孩子说话只是早晚的事,家长不必太担心。所以,不能说1岁半的孩子不会开口说话就一定异常。但是为人父母者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不开口说话的原因。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缺乏学习说话的环境,如父母本身就沉默寡言,平时不爱说话,在照料孩子时,也经常沉默不吱声,很少与孩子交流,这样弦子就少了许多学习说话的机会,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习说话主要是“师从”父母。缺少锻炼的机会,如父母平时过分地顺从孩子,没等孩子试着说要什么时,就已经把他想要的东西给了他,这种做法会使孩子懒得去用语言表达,而是习惯用手指去指点,这也妨碍了孩子的语言发育。不良的语言环境,如家庭中人多口音杂,或者主要的看护孩子者本身说话口齿不清,孩子也难以学习讲话。不妥的教育方法,如父母过分地关注孩子的说话,对孩子的说话要求过高,不是注重引导孩子说话,而是过分去纠正孩子的语言且态度严厉。这样会使弦子说话时感到压力,孩子就更难开口说话了。上述种种情况。父母平时多注意观察、仔细分析就可找出自己孩子说话迟的根源,并加以改进。但对另外一种情形,孩子不会说话,又不能听懂大人说的话,这时就要考虑孩子有可能存在听力或者智力方面的问题。父母应回忆一下孩子是否用过耳毒性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一类的药物,是否患过中耳炎等,最好再带孩子去医院检测一下孩子的听力与智力,智力落后的孩子除了说话迟还会出现运动方面的异常,且平时表情呆板,反应迟钝。这种“说话迟”就是异常了,应早日治疗。
总之,要想让弦子早日开口说话,就要为孩子说话创造良好的气氛,对待孩子说话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当孩子发音时,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要多利用日常生活的事情,引导孩子说话,每天花些时间教孩子看图说话,给他讲故事,唱儿歌,提高他学习语言的兴趣,促使他“早开尊口”。天生胆怯、不爱说话、比较沉默的孩子,更要给予爱护和鼓励,千万不能急躁,逼迫孩子说话。
一、幼儿说谎的原因
这些数字如此惊人,那么孩子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要编织这些谎言呢?说谎原因归结起来有很多,总的来说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一)幼儿的无意说谎与心智发展有关
无意说谎中有幻想型、理解性心理错觉型。幻想型,孩子分不清想象和现实,会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当成事实、甚至夸张,与虚荣型说谎不同的是,幻想型说谎通常是孩子想象的反映,这类说谎通常是出于幼儿满足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而没有特殊目的,这种说谎行为并不能归结为孩子的品质问题。理解性心理错觉型说谎,由于孩子的记忆不完整,易受暗示,易将现实与想象混淆,加上孩子的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都会导致孩子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中不确定的情节。如:我们的家长在QQ中向我们反映,孩子回家自己坦白午睡不乖,时而看看别的小朋友,时而看看老师玩电脑游戏。老师们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怎会在工作时间玩电脑游戏呢?究其原因,孩子对电脑的认识有限,认为电脑就是用来玩游戏的,也不排除老师在搜索课件时弹跳出了游戏广告网页,这些都是造成孩子说谎的原因。
幼儿的无意说谎与幼儿的心智发展水平有关,无意说谎的现象会随幼儿的认知发展、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家长与老师的正确引导而慢慢减少。
(二)幼儿的有意说谎关系幼儿品质
有意说谎中,有虚荣型说谎、逃避(责罚)型说谎、习惯性说谎等。虚荣型说谎,如缪缪说了我们家书房里有一台电脑,我每天吃完晚饭就和爸爸一起玩小游戏,而泽泽听了以后当即就说我家每个房间都一台电脑,我每天都玩五六个小时。这显然是不真实的,泽泽是出于一种攀比心理脱口而出,这样的谎言满足了孩子的虚荣心。还有逃避(责罚)型,孩子在生活中总是会犯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而勇敢承认对孩子们来说是需要勇气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错误面前选择了编织谎言来逃避责罚,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还有习惯性说谎,这是典型的弥补一个谎言而继续撒一百个谎言的现象。导致孩子习惯性撒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对孩子的疏忽、不关心、敷衍、不信任(语言暗示、质疑的语气)都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正大家都不相信自己说的话,于是就不再说真话。
幼儿的有意说谎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为之,他们的谎言通常并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也说不上是品行恶劣,但也客观地反映了幼儿道德品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家长与老师都应当引起重视,不可放任。如对此现象不加以干预,说谎就会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成为其道德品质的一部分,今后无论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针对幼儿说谎的应对措施
针对幼儿的说谎的不同种类与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一)正确对待、客观分析
面对孩子谎言,家长多半会感到失望与愤怒,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所有,而孩子的说谎则会造成家长情感上的巨大落差。因此,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既是孩子学习管理情绪的正面例子,又能冷静下来客观分析。然后结合幼儿的谎言分析,找对应分类,并且找出原因。
(二)找到源头,对症下药
在找到对应类别与原因后,应该对症下药。
1.幻想型说谎
家长切不可一味批评孩子“瞎说”,这样不仅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而且不利于今后与孩子沟通。可以用孩子听得懂的话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发生的,什么是想象的,逐渐建构现实与想象各自的概念。
2.理解性心理错觉型说谎
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应该抓住教育契机,让孩子获得正确的知识,引导孩子公正、全面地看待事物,教导孩子不能用想象代替事实,并且向孩子说明这样做的后果。
3.虚荣型说谎
这类说谎的孩子常常是由于现实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出于虚荣心,想要引起同伴或大人的关注而说谎,而且一旦有过成功体验后,就会造成一种满足感,就会逐渐演变成习惯型说谎。对此,家长与老师应该反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正当需求,并且认真履行。如孩子说谎的内容是正当需求以外的,则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
4.逃避(责罚)型说谎
首先,家长与老师应该反思自己以往对幼儿采取的惩罚措施是否得当,是否使幼儿产生了恐惧心理。可在平时向幼儿教以名人诚实小故事,教导幼儿要勇于承认错误,作一个勇敢的孩子,并在幼儿犯错时克制自己的情绪,针对幼儿犯错的原因与幼儿分析,采取适当有效的小惩罚。
5.习惯说谎型
如孩子平时习惯说谎,可在孩子说谎之前提前告知孩子:“回想起事实经过了吗?准备好了吗?我要提问了。”以此来提醒孩子,他的说谎想法已经被预知,并且家长与老师并不生气,有利于孩子自主选择说谎还是说实话,并在获得说实话的体验后逐渐改掉习惯性说谎。如果孩子没有选择说实话,继续习惯说谎,可对孩子采取个性方案,如:让孩子体验被骗的感受,并让孩子切实体验到说谎的坏处。但是若第一次不到位,很容易为孩子树立一种:老师和爸爸妈妈也在说谎,所以说谎并不是错误的做法。
三、为孩子营造诚实守信的环境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说谎,我们都应当反省自己的行为有无过失,是否给予了孩子说谎的暗示,与孩子间建立的惩罚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在生活中有没有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为孩子营造诚实守信的环境尤为重要,孩子认知与经验毕竟有限,但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们应当对孩子耐心地引导。首先我们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爱孩子,给予孩子平等的权利。其次,要尽可能给予孩子正面教育,通过树立典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在家庭中做到诚实守信,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讲故事、诚实任务评选等活动。还应对孩子的价值观进行关注,认清什么是合理的需求,什么是不必要、不切实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