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22:1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院教育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Key words】Workers in coal enterprise;Correspondence education;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1 调查目的
通过对陕西省煤矿企业职工及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函授在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陕西省煤矿行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现状及其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对实际学习的过程、效果进行掌握,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传统继续教育课程教学的不足,并就此提出煤矿行业继续教育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的观点和想法。
本课题的调研内容是依据如下几个方面拟订的:1)陕西省煤矿行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现状及其对继续教育的需求。2)了解陕西省煤矿行业人员自身素质水平。3)学员对过去所参与的继续教育的反馈及今后需求。4)探索继续教育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2 资料来源
本调查题目来源于有关文献及在培训学员的实践中碰到的问题。问卷是陕西省煤矿企业职工及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函授在籍学生拟订的,共16个选择题;其中5题是多选题。
调查形式:问卷式调查,
调查范围: 陕西省煤矿企业、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函授学生
调查对象: 陕西省煤矿企业职工及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函授在籍学生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20份,回收率93%,排除没有继续教育经历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1050份,有效率88%。
3 资料内容与统计分析
3.1 问卷的代表性
针对回收的问卷中被调查企业职工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能反映陕西省煤炭企业员工的整体状况。
4 调查结论
4.1 陕西省各类煤矿企业均非常重视员工继续教育培训
我国煤矿行业人力资源正陷入一个不断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矿难不断的背后是文盲下井,文盲下井的背后是煤矿人才匮乏;人才匮乏的背后是名列十大“恐怖”专业的涉煤专业;“恐怖”专业的背后是煤矿高校生源剧减,生源剧减的背后是煤矿人才链断(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04页)裂;人才链断裂造成了文盲下井,文盲下井的背后是矿难不断。近几年我国为了使煤矿企业逃离这一怪圈,做了非常多的努力,陕西省在这一方面也仅仅围绕国家关于该行业的相关政策及时调整,加大了对这一行业的管理及监督机制,增强了相关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以及相关从业资质的审核力度,进行煤矿从业者的多样化培养模式,因此,陕西省各类煤矿企业对于员工的继续教育均比较重视。
4.2 陕西省各类煤矿企业多数从业者表示继续教育现状有待改革
虽然大多数煤矿企业及?囊嫡呔?表示参与继续教育培训是从业者专业技术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煤矿行业的自身特点,工作一般都在野外且偏远地区进行,而且员工认为系统化培训学习需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作为保障。目前的煤矿行业继续教育远远不能够满足员工的需要,不能很好的缓解从业者工学矛盾问题,从业者继续教育培训的潜能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大多数从业者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还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迫切愿望,因此,不够积极主动,从另一方面来看,继续教育培训本身缺乏活力,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未能很好的激发从业者们的兴趣。
(一)职教体系之外的优势与基础
教育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传授职业技能,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层面不可替代。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与文化水平方面扮演着重要且独一无二的角色,但是基础教育并不能使农民职业技术技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创业与再就业。每年不断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不少人都是仅仅接受了初高中教育后便直接走向劳动岗位,生产技能的缺乏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生阻碍,因此接受进一步的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扭转这部分劳动力所面临的窘境。与成人教育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对于市场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成人教育学校与高职院校一样是农村教育的主体,但成教学校往往受限于自身规模与资源,或是师资力量,或是资源制约,有时还存在政策局限,这些层面导致成教学校在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时效果并不明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培训目的与出发点上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成人教育偏向于学历教育,而高职教育在提供学历教育的同时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根据市场对于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就业与再就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同时,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扶持,也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发进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相比成人教育院校更具优势。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更具专业性。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在一定层面也可以并且能够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例如当前国内各本科院校里面具有成人与职业教育性质的二级学院,还有学校名头上带有农业二字的本科院校等。这类学校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及新农村建设中同样起到了较为重要作用。虽然如此,相对于高职院校,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首先,本科院校毕竟侧重于学历教育,即使对于专科层面的教学,在专业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方面都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大不同。其次,本科院校对于农村职业技术人才输出有限。一方面,由于当前国内的“现实”情况,导致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到农村去发展或是创业,而职业技能的缺乏也是主因之一;另一方面,大多数本科院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或是中心城区,就其所处地理位置来说,很难覆盖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科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而高职院校覆盖面较广,以黑龙江省为例,目前省内共有各类正规高职院校近50所,各地级市都有覆盖,甚至有的院校本身就处在农村乡镇,这对于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较大的优势。
(二)职教体系之内的优势
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相比职高与中职,高职院校竞争力更为明显。一方面,生源的逐年减少,加上高职、三本院校的竞争,导致中职学校的招生恶化,不少中职院校都努力升格或者合并为高职学校,而留下来的中职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办学质量大不如前。职高院校面临的处境与中职院校如出一辙,形势也不乐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主业”虽然是职业教育,但其同时也属于高等教育序列,在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学资源方面与中职学校相比有很大的提升,这对于那些既想要学历,又想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说,高职院校参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然能够提升农民朋友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参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一)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契机,转变高职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所承担的两个性质不同却又联系紧密的教育层次,在当前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形势下,理顺这两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群体是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更加倾向于对特定群体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其重心仍然是职业教育。高职学院要想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面临着如何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发挥其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如何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其职教的专业性就是优势所在,而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一味求大求全,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等于拿自己的劣势去碰撞对方的优势,势必会影响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应转变原有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学院所处地区,依托行业,以服务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并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设置培训项目,在提供农业技能培训服务的同时做好其他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健全高职院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机制,使其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普遍化、常态化
我国目前高职学校虽然数量众多,且分布均匀,但真正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大部分是农业类高职学院或者是各高职学院的涉农专业,非农高职学院及相关非农专业的参与程度较低。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为例,牡丹江地区共有高职院校5所,农业高职学院仅有笔者所在学院一所,即使就黑龙江省40多所高职学院来说,其中也只有5所农业高职学院而已。这几所农业高职学院承担了省内绝大部分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其他非农类高职学院虽然也有涉及,但所占比例较小。这里面既有学院自身的原因,同时也受政府、教育、农业主管部门政策制定的影响。农业类高职学院的主管部门大部分都是省农委、省农垦总局等农业主管部门,这些农口高职学院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农类高职学院即使有心参与,但在农业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政策制度等层面存在着较大的进入壁垒,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非农类高职学院参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有必要健全现有的高职学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机制,放宽非农类高职学院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限制,实现非农类高职学院与农业类高职学院优势互补,在优势专业、优秀师资等方面有机整合,同步推进农业类职业教育与其它深受市场欢迎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以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都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层面,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分散,未能形成合力,且随着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匮乏以及农业类专业生源不足的情况逐渐加剧,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整合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率,从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转移。一方面,在坚持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中职、成教、高职的三教统筹的教育体系,这里的“三教统筹”应有别于传统的普、职、成三教体系,要打破以往体系中过分强调政府行为,行政化教育色彩浓厚,忽略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因素的个性发展的弊端,要从市场、个人需求出发,做好中职、高职、成人教育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在院校与院校之间开展合作,构建院校间教师交流学习平台,同时也鼓励院校间联合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最大限度发挥1+1大于2的效应。[1]三是要规划好各层次职业教育,将职业高中、技师学院、民办职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2]细分到每个区县,都应建立起综合性的职业教育中心,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要合理规划高职教育布局,目前多数地区高职院校分布较为均匀,但是由于政策等原因致使不少高职院校的辐射面较小,降低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效果。而对于一些地区高职教育相对比较落后,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不足的现状,应在各地级市优先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整合各地市原有的电大、成教、高等教育助考机构,这不仅对提升劳动者素质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对于所处地区的辐射力度。
(四)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转变办学理念的同时应适时向农村倾斜,转变目前“城市职教”的单一局面,把握好建设新农村的大好机遇。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引导社会和私人资本投入,充实农村办学经费,降低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费用。面对农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高职院校还应从农村社会经济的实际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一方面,要降低农民入学门槛,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改革以往统考的考试制度,采取更为灵活的考录方式,如最近几年开始实行的高职单招考录模式,这种招考模式摒弃了以往必须要通过高考后才有机会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只要考生通过单独招生考试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就不用再参加高考,而单独招生考试的难度要明显低于高考,这就为一些由于自身原因不想参加高考但有志于学一门农业技能后回农村创业的考生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应对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给以积极回应,要针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实际出发,改革原有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使之更贴近农民的需要。
三、总结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观念、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转变学生观,增强课程意识,充分认识到参与课程变革是教师专业职责的重要主成部分。教师还要自觉地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任务、要求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宗旨,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传统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做法及其弊端传统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做法及其弊端在于培训认识上的模糊性;培训内容上的局限性;培训形式上的单一性;培训管理上的滞后性。
通过培训,努力使中小学教师,特别的骨干教师实现由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方法向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和飞跃。促使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从而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并创造符合这种课程理念的教学技能,确保课程改革深入到学校教育层面,体现在每个教师日常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真正推动学生的积极发展,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改革目标。
创新培训模式的具体做法:
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是增强继续培训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鼓励教师们的探索和创造,我市“十五”期间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再是仅由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组成,而是逐渐纳入了经验分享、案例教学、合作探究等突出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在“论坛活动”、“ 挂牌培训”、“骨干教师和名牌教师讲学”等多种开放、互动、多元、共享、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方面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1、挂牌培训(做法、资源共享、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自觉自愿参与、发等)
“教师教育”的新体制,“教师专业化”的新思维,“教育信息化”的新平台,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给我们带来了教育理念层次上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反思和重新定位。尤其是我们针对全市两万多名教师各具有“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培训方式、不同评价标准“的特点,决定要改变多年来全员性培训中课程要求统一,内容达到一致,学时符合标准,管理模式相同的传统培训模式,开发培训资源,拓宽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性,我院率先提出了开展“挂牌培训”这一新的举措。全市所有的教师包括教师进修院校的研训教师在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感兴趣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或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学校管理的实际,采取主讲人自荐,并自报讲座题目和内容,听课人自愿报名参加的互动方式,开展讲座和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全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及职业学校的校长、教师、教师进修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均可向市教师进修学院培训部门提交授课申请(内容包括:课题、授课内容提要、授课对象、授课时间等),学院审议通过后(主管院长、培训部及研训部主任)下发培训通知,在通知中要附加每位主讲教师的个人简介(学历、业绩、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等),以扩大每位主讲人的知名度。培训活动一般安排在星期四、五的下午业务学习时间。主讲教师由学院颁发证书和支付讲课费,听课教师免收一切费用。在管理方法上,采取培训部门提前一个月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培训计划、宣传主讲教师业绩,并把“挂牌培训”列入到学院年度工作计划中的重点工作来抓。其次是每年3月和9月份主讲人可申报一次,各校在培训前三天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听课教师名单报至培训部门。再次是将参训时点名册中所参训教师的学时计入到《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学分证》中,并在丹东市教育信息网上把主讲教师及各校参训人数及时公布与众,使基层学校与我院在教师培训管理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培训的灵活性,增强了教师教学中的针对性,提高了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并为青年教师搭建了良好的成长平台,目前为止丹东地区已有49名教师勇敢地走上“挂牌培训”的讲台,这些教师多数是学校知名度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这种在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张扬,得到了我市教育局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学科带头人的评选中量化为分数纳入进去,我院凡是参加挂牌培训的主讲教师,年终都被授以荣誉证书并颁发奖金。
2、名牌教师讲学
实施名牌教师讲学是我市“十一五”期间教师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开放教师培训资源、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所谓“名牌教师”泛指教师进修院校一线教科研人员和‘十五“期间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含骨干校长)。根据丹教[2006]15号《关于在我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骨干教师讲学活动的通知》精神,教师通过个人申报,教师所在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审核后将讲学教师名单及其个人资历简介和讲学申请表于每学期开学第一周集中申报至我院师训处(也可不定时申报)。师训处对上报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制成菜单式讲学一览表以文件和丹东市教育信息网形式向全市下发。各(市)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从讲学一览表中选择讲学教师,确定讲学时间后,向师训处申请。师训处根据全地区申请情况,统筹安排各讲学教师的讲学地点与讲学时间。
讲学教师的讲学内容要以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理论及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主。讲学教师讲课后,由聘请方按照讲学测评表对听课教师进行无记名测评(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写出教师建议,然后汇总,填写讲学鉴定表(内容包括学校鉴定、学校建议),并将鉴定表密封后报到师训处。师训处将对各教师的讲学次数与测评结果进行整理后,书面报至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将以书面形式予以通报。
名牌教师讲学活动是我市“送训到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还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和发挥名牌教师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名牌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今后,在认定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教育专家等中小学名师中,将把教师参加“名牌教师讲学”、“挂牌培训”等工作作为评选的必备条件,以实现名牌教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推进我市教育的健康发展。
3、论坛活动
这种培训活动的范围主要是针对我市教师进修院校的研训教师以及学校的骨干教师。在要求上起点高,标准更高。为了总结我市研训教师和骨干教师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将其实践成果升华到理论层面上,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自2003年开始,我市每半年举办一届骨干教师骨干校长论坛。请部分获奖的教师和校长在论坛上作典型发言,并邀请部分专家进行点评,同时将一等奖论文汇编成册,并发放到每一所中小学校。自2004年以来,就先后有26名教研员在全院研训教师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真正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教研风气。
4、其他形式
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1、为了充分展示课程改革给中小学课堂教学带来的新的变化,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市教育局每年举办一次全市中小学教师“创新杯”课堂教学大赛,通过大赛分别中小学教师中评选出 “十佳”课堂教学标兵;
2、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也应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师基本功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为此,我们连续两年举办了丹东市中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大赛和班主任技能大赛活动;
3、在中小学教师中组织开展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征集评选活动,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广大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在教育教学生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通过学术年会、教学观摩、教学评优、送教下乡、送课到校、培训到校等活动,推动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广泛开展,在次基础上,我们组织评选了新课程校本教研优秀教研组和备课组,聘任了中小学各学科兼职教研员;
5、设置工作创新奖:要求研训教师更新观念,拓展知识,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在本职工作范围内立新意、走新路,去年我院年初申报创新奖立项教师和部(处)
个,年终结题被评委会评为一等奖6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5
个。此项活动培养研训教师在教研和培训中不断创新的能力提高。目前我院已出台《工作创新奖评选办法》。
6、教育教学成果奖:研训教师要想切实充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引导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就必须以科研为先导,统领其培训工作。学院鼓励每个研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和积累在课改实践中结出的硕果,著书立说。每年可申报两次。年终给予表奖。
关键词:信息化;继续教育;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现状
高等学校依托自身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关系,成为学历教育及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致力于以教育服务社会,始终把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不断创新继续教育的形式和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创新理念为先导,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保障,以质量评估为手段,以精品项目为核心,以办学效益谋发展的清华教育培训品牌特色。此外,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直坚持与社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不断根据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革新上的需求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目前,学院已为上万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高管人员提供了教育培训服务,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石化、首钢集团、新兴铸管集团、神华集团、利郎集团、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等数百家企业提供了个性化培训和咨询服务,有效推动了企业自主培训体系的建立。建院27年来,特别是2002年学院体制改革之后,培训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1年,学院累积培训了56万余人次,覆盖了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领域。在教育培训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信息化环境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为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国家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人才需求量空前巨大的情况下,人才的培养速度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优质资源的学历教育规模是比较固定的,不太可能再扩大,而继续教育培训规模是可以扩大的,比如清华建校100年来,学历教育培养的学生是17万,而继续教育规模培养2年就可以超过这个数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移动读书、学习已不可逆转的进入了移动时代。现在人们由于工作繁忙,很难获得完整的学习时间,而移动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出行、排队等碎片化时间,这使得学习场所及方式都发生了显著改变。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央企业班组长岗位管理能力资格认证远程培训”,实施4年来,为112家中央企业先后培养了5.8万名班组长,覆盖了92%的中央企业并逐步辐射地方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全国残疾人就业指导员培训”,实施2年来培养了2.2万名残疾人就业指导员,为中国残联“十二五”期间实现“百万残疾人就业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干部远程培训”,每年培训7,000-10,000人。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被国务院办、人事部正式授予“全国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清华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与培训工作。其他开展的远程项目还包括“企业网络学堂”、“政府网络学堂”、“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员远程培训”等。这些项目的成果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探索出高校开展大规模非学历远程教育培训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建立了“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联动的运行机制”,探索出“大规模、可持续、有实效、低成本、高质量、能推广”远程培训新模式,并成功应用于多个万人以上远程培训项目。培养对象是国家重点行业、基础领域的基层人才。
第二,建立了一整套远程培训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根据培养对象,分别创新制定了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课程(课件),配备了特色师资队伍、配套教材、统一考试题库等,建设了专项教学资源库,特别建立了由清华主导、企事业单位指定专人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队伍。
第三,开发了适合成人学习的网络教学软件。包括:网络学习平台和课件,尤其在人机交互体验上进行了大量的细节优化与创新,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功能更强。
对于远程培训的学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筛选一批优秀人才,让他们再回到清华用优质资源对其进行提高班面授培养,以此达到优中选精的人才培养目的。自2006年以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河北省中小企业局全面合作,共同探讨“政府主导,大学与企业相结合,远程与面授相结合,长期系统培训、短期集中学习和高层论坛巡讲相结合”这一中小企业立体培训模式,在河北省建设了200个中小企业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培训企业员3230万人次;深入县市举办“河北省中小企业发展名家讲坛”近40场,参加学习的企业管理人员近两万名;举办系列高端研修班,参训企业家逾千人。中小企业立体培训模式受到了河北省广大中小企业的广泛欢迎,也为其他省市的中小企业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在体现清华社会责任方面,清华大学的远程扶贫工作也是一大亮点,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全国边远地区提供培训服务。截至2011年底,清华大学教育扶贫一级站总数达到1,018个,二级站总数达到2,440个,覆盖了53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远程和面授等方式,累积培训140多万人次。这些培训服务,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传承了清华文化,弘扬了清华精神。
另外,目前软性学科的继续教育培训很多,如管理、领导力类,而针对技能性职业教育的培训不多。这方面我们利用信息化手段也做了一些探索。清华职业教育自2002年起,一直紧扣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清华大学工科领域科研、教学优势,总结出“以就业为导向”应用型人才“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发出软件、网络、数字艺术、动漫、信息安全、游戏开发、数字影视、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课程,累计培训学员总数达2l万人次,学员遍及全国各地,就业率达到90%以上。清华职业教育目前已经从教学环节设计、人才测评体系、题库建设、仿真模拟项目实践、师资在线培训体系、教学资源库、就业指导体系等7个方面进行了教学产品的研发和大型信息集成系统的投入和建设,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
进入21世纪后,高校继续教育正在向着大众化、终身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以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一体,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促进资源共享,有利于教育普及、优化教学策略、学习个性化、提高学习效率,并为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资源建设一直是信息化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网络继续教育更多的是借助网络等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反映最新知识的教学资源建设显得特别重要。如我们的远程班组长项目,在教学实践启动前,历经18个月,对79家中央企业进行了调研,将班组长培养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岗位管理能力”,开创性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资源建设和教材开发等教学设计。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完成优质、规范、标准的教学资源建设,先后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课程(课件)46门,200学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持续改进,实行严格的师资准入与退出机制,先后有45名优秀教师授课,每年对30%以上课程进行了更新、升级、优化;编撰了一部21万字的《班组长管理能力培训》配套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累计下载使用4.2万余人次,目前已成为部分中央企业开展班组长管理技能比赛的指定参考用书。
第二,远程服务平台的信息化。现代网络继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受教育的学员、提供教育服务的继续教育机构和教师在地域上是分散的,知识传递和师生交流可采用有线电视、卫星广播以及互联网三网合一的传递方式。与其他方式相比,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服务平台具有费用相对低廉、能有效地传递知识、师生实时交互与非实时交互都很方便及时等突出特点。
为使远程服务平台更好地为网络继续教育服务,还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个性化的服务。对课程、教师、学员都能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如功能与界面的定制、各种个性化的设置、提醒等。
二是更丰富的交流工具。不但能实现文本和非文本的实时和非实时交流,也能实现音、视频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如小组会议等。
三是对协作学习更好的支持。教学平台应提供更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让教师更好地为各地学生服务。
四是对各种课件更广泛的支持。应提供对各种标准、非标准课件的最广泛的支持,使各种课件都能在平台上点播使用。
五是对教学情况的跟踪、评估、反馈。应提供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记录,对教学情况随时做出评估,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学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
第三,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包括门户网站与办公信息系统。门户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学员以及潜在学员了解学校重要的途径。学校应保证门户网站上的信息的权威性和实时性,此外还要保证信息有清晰的分类。另外一个就是办公信息系统。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原OA系统在管理功能上显示出了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学院专门组织力量开发新的“继续教育学院信息化系统”,并在2012年7月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小组。这种高效率的内部办公网,能有效提高办公效率、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服务质量。目前的办公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信息、公文流转、办公事务、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对外事务管理、教学服务、邮件收发、人员与权限管理等。办公信息系统与学院主页产生的许多结果信息,如师资信息、培训信息等,可以迅速到主页上,从而使受众者能清楚的看到自己所需,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的信息化学习条件。
三、新时期清华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2012年,是清华大学进入新百年的第一年,为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需要,学校正在起草“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将对未来十年继续教育战略定位、使命愿景、发展举措、品牌战略、资源建设、质量管理等各方面作出全面思考和规划。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战略目标选取上,清华大学继续教育要按照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战略和目标要求,创建具有清华大学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使该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一流继续教育机构。在制定具体发展战略时,还要统筹考虑如何处理好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规范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等各种关系。
二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加强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形成各单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三是要以树立精品意识、营造精品文化为核心,以打造精品课程、精品项目为基础,以一流的师资队伍、优化的学员结构、规范的教学管理、优质的教学服务为保障,推动学院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是要以国际化办学理念为先导,国际化人才培训需求为导向,国际化项目为基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新模式,开展相关国际化培训业务。
五是要以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一体,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
我国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完善,受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须解决。
第一,培训市场过于混乱。成人教育培训市场由于收入可观,因此吸引了许多投资者,成人教育培训的竞争异常激烈,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一些夸大甚至虚假的信息充斥着整个成人教育培训市场,并存在培训行业的培训垄断行为,这些行业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进行垄断性培训服务,不仅严重影响了公平竞争,而且不利于成人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训机构水平不一。我国的成人教育培训发展快速,大量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管理体系,对培训机构要求较低,一些培训机构的成立缺乏一定的经济实力,甚至一些从业者的素质达不到标准要求,缺乏自身的特色,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易被淘汰。
第三,教学存在缺陷。我国现今的成人教育模式是在普通教育模式基础上形成的,较少考虑成人教育本身的独特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但是,现今的成人教育的内容陈旧,严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不易吸引求学者的兴趣,也不利于成人教育的发展。
二、成人教育培训体系的优化
面对我国现今成人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总结各位专家的经验,提出了三条解决对策,以优化成人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全民教育的大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成人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混乱现象,亟须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只有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系,才能依法治教,成人教育培训才能良性发展。
第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针对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水平不一的现象,应集中对成人教育的管理,设置专门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使成人教育的地位相应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它的发展,向终身教育的实现迈近一步。
第三,完善教学,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人教育教学,应紧随时代的进步,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做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满足成人受教育者的需要。另外,应提高成人教育相关教师的素质,以及授课的水平。改变传统的模式,通过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模式,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动力,以提高成人教学的质量。
三、小结
2015年,我校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各类成人教育、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及社区教育活动,大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营造全民终身学习氛围,学校各项工作继续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今年,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今年共投入5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美化校园环境。其中28万用于增添教学设施设备,16万用于培训楼消防工程和教学楼防水补漏工程,6万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加大对校园环境的美化、优化、净化等工作。对校园内的围墙进行粉刷,对校园花草、树木等进行整饰,对校园宣传栏、报栏等进行重新规划,对校园的每一个可用之处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通过校园"三化"工作,使我校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人文教育气息,每一处不起眼的地方最终都变成了充满艺术韵味、能够展示我校办学特色的宣传平台,为广大学员提供了学知识、长见识、提素质的美好的学习场所。
(二)科学管理,促进学校发展规范有序
为了加强管理,增强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今年进一步修改了《xx成校教职工年终考核量化评比方案》。该方案根据每个人的工作分工和岗位职责,制定了不同的细则,将原来的年终考核改为每月一评,通过每月考核,互相打分,年终再将每月考评进行汇总,最终确定每个人的绩效考核分数,根据得分情况发放年终绩效奖。该方案内容详尽,针对性强,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普遍认可。此外,制定了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依法加强对全体教职员工及保安、清洁工队伍建设,每月由全体教师对保安、清洁工工作进行考核打分,作为当月绩效奖的主要依据。制定了学校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使学校财务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通过加强管理,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三)多元并举,全力抓好成人教育工作
2015年,我校继续围绕成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等方面全力抓好成人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发展。
2015年,我校办学规模在过去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学历班的招生人数和去年基本持平,而各类技能培训稳步增长,成人教育办学层次进一步丰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尤其在成人技能培训方面我们努力拓展新的项目,增加了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中医养生培训等新项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开拓思路,大力推进社区教育
2015年,我校着力打造"香市学堂"、"香城女人"等社区教育活动品牌,继去年"科学养育"家庭教育活动品牌获得全国100个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品牌之后,继续走品牌特色化建设之路。
2、"香城女人"."香城女人"是xx社区学院2015年倾力打造的又一个社区教育活动品牌。它以各单位妇女之家为主阵地,开展主要针对女性的系列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广大女性朋友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生活内涵,追求知性生活,课程同时整合了xx成校成人艺术培训以及礼仪、插花、品香、美容、保健、烹饪等内容。
xx镇社区学院"香城女人"以瑜伽、健美操课堂为突破口,采用"订单式"课程,送课上门,服务到家,方便成人学习,解决了成人学习难的问题。自2015年3月份开始以来,学院校本部"香城女人"课堂瑜伽班、健美操班相继开班。瑜伽课堂分别送课到河滨小学、香市小学、香市幼儿园、石龙坑小学、良边社区等,健美操课堂送课到香市小学、石龙坑小学、泉塘社区等,共开展了60多场活动,受益群众达到5000余人次以上。
(五)创新载体,全力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201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有力地宣传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激发人们终身学习的热情,掀起了全民学习热潮,对提高市民素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法治社会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推动了我镇学习型社会的全面建设。一场场丰富多彩的讲座和培训活动,为市民的学习带来了新鲜养分,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六)群策群力,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除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之外,我校还组成了社区教育课程研发小组,及时对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进行理论研究和反思总结,并编辑出版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教育相关读本,用以对社区群众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另外,2015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校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凝心聚力,携手创办了我镇第一份社区教育刊物《香市社区教育》。这份院刊,一方面成为我镇各社区教育活动单位相互交流、展示成果的窗口,另一方面也为我校以后开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二、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我校将延续以往的好势头,继续做好成人学历教育、成人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工作。
1、大力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治校园环境卫生,为广大学员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网络环境下课程,加大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为群众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2、努力突破学历招生难点。继续加强学历招生的宣传工作,保持现有的成人学历教育规模。2016年在现有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重点做好师范类、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教育的宣传招生,同时做好工厂、企业员工的学历提升教育宣传,增加网络教育等形式。
3、积极开发技能考证新项目。引进实力较强培训机构或挂靠行业协会,利用专业技术人员每年90个课时的继续教育政策,创新培训模式,承接各部门(单位)的专业(或校本)技能或继续教育培训,增加订单式培训规模。继续拓展香城女人等培训项目,开发实效实用、面向广大妇女、新莞人的培训课程。
国外实训基地运行状况
(一)德国的“双元制”实习实训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将在企业里进行的实践教学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基础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企业的实践教育培训为“一元”,职业学校基础课程教育培训为另“一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需求为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需求为中心选择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基础理论课程内容覆盖了职业活动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的实习、实训、实践主要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内部也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辅助学生实习、实训、实践。学生在实习、实训、实践阶段直接使用的各种实验设备是企业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这就保证了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顶岗。
(二)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推出一项教育计划:学生一年中要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实践。学生上岗实习、实训、实践前,由学校安排实训目的、任务和要求;学生上岗实习、实训、实践后,学校会经常去企业监督和指导,征求实习、实训、实践单位对学生的意见。学生完成阶段性的实习、实训、实践任务后,要写出实习、实训、实践的详细总结,各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实践的单位给出学生的实训鉴定。
(三)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模式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是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中,行业或企业是教育内容和评判标准的制定者,院校是实施者;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运行。技能学习与职业岗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包括校内实训和企业上岗实训,且顶岗的岗位就是学员未来的就业岗位。技术与继续教育特别重视实习、实践、实训课,所有教室都建在实训车间一角。只有必需的少量基础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实训车间操作,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学员毕业时完全能直接顶岗。
(四)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实训模式
“教学工厂”模式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前院长林靖东先生倡导推出的、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并结合新加坡国情实行的培训模式。所谓“教学工厂”,就是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以教学和技能培训为主要目的,用以开展基于项目训练的实训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在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的实训基地的运行具有以下共性: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学制灵活,在校理论学习与在企业岗位实习分配合理,在企业岗位实习的时间有保证;
2.企业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的机会,还相应地给予一定的工作报酬,可以提高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的热情;
3.学校实训紧贴企业岗位需要,真正做到了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虽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是并不能完全为我所用。因为复杂的系统、体系、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复杂的系统体系、模式由环环相扣的链条所组成,任何一环中断或者削弱都会引起整体失败,更何况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同时,社会体制、政策制度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应着力探索出适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展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中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探究
教育部最近下发的高职教育指导意见,要求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进入学校办学、深入学校办学、融入学校自身办学。积极探索推行“教学工厂”“企业校区”、“校企双体”等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可归结为如下三种:
(一)“教学工厂”实训模式
“教学工厂”的名称最初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克隆到国内的。“教学工厂”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传统高等学院学科教育模式,初步构建出与企业生产相匹配的真实生产环境,并依托真实的生产场境实现教学与实训、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井控培训中心”承担着中国石油天燃气集团公司及辽河油田公司、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公司等单位的井控培训任务。学员通过在井控中心的钻井模拟器操作台上的操作演示,学习钻井工艺流程,并且模拟体验操作失误产生井喷等一系列事故,使学员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学生所学即所用,在技术上“先进、实用”,在理论上“必须、够用”。“教学工厂”这一职业教育模式,要求学员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或即将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实习、实训、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实训基地,兼培训与生产功能为一体,机加专业的学员生产加工的抽油泵、抽油杆接箍、封隔器等产品都已直接运用到生产一线。这样就减少了培训费用并提高了学员学习的针对性,使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能即时顶岗投入生产工作中去。
(二)“企业校区”实训模式
“企业校区”实训模式要求合作企业提供大量的具有技术含量、专业优势的顶岗实习岗位;给予学员“同岗同酬”的待遇;为学员提供标准教室,以供顶岗实习的学员下岗后学习理论知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企业校区”承担了“三段式”教学过程,即:新学员的认知见习,此阶段使学员知道在相应的专业生产岗位做什么;学员在接受教育培训中期的企业实训,此阶段是告诉学员在相应的专业生产岗位怎样做;学员在接受教育培训后期的顶岗实践,此阶段是使学员理解如何做得更好。受训学员每个学习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两个阶段,流程设计依次为专业认知、职业体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岗位认知、专业技能考评、顶岗实习等几个层次,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与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等几家采油厂正在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在采油厂设置高技能操作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逐步探索形成一个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型。
(三)“校企双体”
就是将职业院校中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推广及员工培训等进行组合,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能动关系。校企双方在不断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不断产生新的合作意向和动力,进而推动校企双体进程,不断优化、更新、发展校企双体合作模式。
结论
Key words: staff education and training;Kirkpatrick Model;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116-03
0 引言
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可以说21世纪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职工教育培训是挖掘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广西的众多糖业集团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校企合作,由学院帮助企业进行职工教育培训。培训效果的评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企业对学院的培训满意程度是多少,培训后是否达到了企业的目的。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开展培训评估的重要性,这也是职工培训体系是否健全完善的要求。
1 企业培训评估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培训考核评估体系现状
作为培训质量的反馈环节,糖业企业在培训课程结束后以常规考试来对受训职工进行学业的考核。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内容的不同,考核分为试卷答题或者操作两种形式。作为与学院合作的培训,学院将发挥在考试管理的优势和特长,划分考场,公平公开的进行考核。结束后,结束后安排专业课教师批改和记录成绩单。
1.2 培训工作的一般流程
糖业集团等企业的培训工作流程主要有五个步骤,分别为培训需求分析和调研、培训计划制定、与学院联系开展培训项目实施、受训职工考核、培训材料的归档。如图1所示。
1.3 培训评估问题分析
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测评培训结果好坏。只有深入有效的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委托学院开展培训的企业才能掌握受训职工是否真正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分析培训效果评估,受训职工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职工的自身能力,更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自身实力[3]。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是将培训效果评估按四个层次评估:一级评估为反应层次、二级评估为学习层次、三级评估为行为层次、四级评估为效益层次[4]。在我们接触的糖业企业合作过程中,糖企的培训效果评估只局限在反应层次、学习层次两个级别,严格来说仅仅在一级评估(反应层次),认为本企业的职工的笔试结果就可以反映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能够体现培训效果。由于糖业企业对评估的认识导致了局限性,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培训的效果,也不能为企业人力资源提升,合作院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
2 培训评估体系改进设计
培训效果评估既是在每次已完成培训结果的分析,为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和运用提供了依据,更重要是为下一步培训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打下基础。是对企业自身、合作院校和企业职工三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企合作建立职工教育评估体系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对教育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受训员工技能的提高、对企业效益的影响等所进行的判定过程。广西大部分糖业集团企业原有的培训评估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受训职工的评估不够深入,过于表面,急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糖业集团培训评估体系进行改进设计。
2.1 培训评估模型
建立四层次培训评估模型,对照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进行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改进设计。在评估中从反应、学习、行为和效果这四个层次分别进行和展开评估,请受训职工配合完成四个方面的问答取得评估报告[4]。
2.2 培训评估体系的操作实施
2.2.1 反应层次评估
糖业集团企业反应层次评估可以针对所有课程进行,通过受训职工对课程的设置、任课教师的表现、教学过程、培训的组织安排、培训时间地点等的自我感受和满意程度来评价培训开展的效果。让受训职工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时间安排在培训课程的最后一次课的上课前,给受训职工充足的时间完成,如此是为了避免课程结束后受训职工消极应付的情况,同时也能够避免面对面交谈可能造成的失真等。要求填写问卷的时间不在授课时间之内,且控制在十五分钟之内。另外,为了最大程度的确保调查问卷的客观性,应采取不记名的形式。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将调查问卷收集起来进行汇总统计。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企业可以掌握受训职工对各培训项目和课程的看法和感受,改进评价不高的项目,制定整改措施,为以后的培训提供科学依据。
2.2.2 学习层次评估
糖业集团企业在学习层次评估阶段最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三种:试卷笔答、技能动手操作和撰写总结报告或心得体会。学习层次的评估更多是院校担任培训的教师对受训企业职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检验,对照培训目标考察受训职工达到的学习预期目标。而总结报告则是职工个人对知识和行为的转化和应用的认识和思考。学习层次评估必须在培训刚结束时开展。
笔试考核,针对的是知识和技能培训。合作学院安排专门的时间和场所对受训职员进行考试,考试方式(开卷或者闭卷)由授课内容和受训职工的具体情况而定,同时应安排专人负责监考。考试结束后将试卷交由合作学院教师批阅。
实际操作考核。技术技能培训一定要进行实际操作考核,糖业集团的职工很多工种是需要在现场实际操作完成的,考核中不能省略该环节,应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考核。实际操作的考核内容参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实施。
写学习心得或总结报告。考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培训班,比如态度培训及管理层研讨类别的等,对于这些培训适用的方式是写学习心得或总结报告。
2.2.3 行为层次评估
行为层次的评估目的在于明确受训职工培训前后在工作中的表现差距,他们能否将培训内容尽快的转化为自己的能力[4]。糖业集团企业在这个层次的评估上可以采用访谈法,由人力资源部门人员针对管理培训、技术培训和态度培训。糖业集团企业行为层次评估的时间定在培训结束后的3-6个月,而这个时间也恰好是糖厂榨季期末。检验者是受训职工的上级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培训结束后3-6个月时间内,学院继续教育处的工作人员亲自到受训职工单位,直接与领导和与学受训职工作配合密切的同事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受训职工培训后的工作情况。
2.2.4 结果层次评估
结果层次评估评定的是职工参加学习后能够实现的最终结果,个体、群体、组织的业绩是否得到了提升。这是培训效果评估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困难的层次,它上升到了企业组织的高度。糖业集团企业的结果层次评估时间在培训后半年至一年,采用年度绩效考核的方式,由企业总部在糖业生产榨季年度结束时进行统一的年度目标考核,将普通职工、领导干部和部门或单位培训后的绩效考核成绩与上年绩效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成绩差距的原因及与培训的相关程度。
3 培训评估体系对比
本文以广西X亚糖业有限公司2015/16年度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职工技能培训进行评估实践,从中看到实际的结果。培训项目为:食糖制造工技能提升与考证;时间2015年10月,安排10天,每天8节课;学院制糖专业教师担任教学,受训学员是糖业公司制炼车间一线职工32人;培训考核方式国家业资格标准鉴定考试(理论试卷、实操考核);评估小组成员:笔者、糖业公司黄经理、人力资源部冯部长。培训目的是配合公司发展战略,提升制炼车间职工技术水平,提高制糖优级品率。
3.1 处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
①我们采用基于集对分析(SPA)的同异反评估方法和基于零假设检验的评估技术对此次培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本次培训对老师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施等的评估是处于“优”的水平。
②我们将其中的10个职工在煮糖技术方法技能操作培训前后的测试结果对比,显著性水平0.05时,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获得表2的结论。
95%置信区间[-8.184,19.8184]包含t值(
③继续开展4个月后两个独立样本总体均值差异检验模型,将培训的30人(A组)和没有培训的30人(B组),在接受该项培训经4个月后,测试A组和B组的成绩,我们发现受训人实际的技术在培训前后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此次培训的效果不大[6]。对此次培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可以发现此次培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学员在学院上课虽然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但主要是为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没有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让所学的知识发挥出来,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有障碍等。
3.2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培训效果(表4)
关键词:现场教学;三化四现场;三学两讲解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05-02
一、现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提出及教学原理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现场教学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干部院校深受学员欢迎。教学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开展或实施,教学地点在教室往往被称之为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地点的“现场”以及作为教学环境的“现场”,实物形态和环境背后还深深地刻着历史的进程和时间的脉络,这里的“现场”提供了教学的素材。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有赖于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主要是来自学员的亲身体验、感受和交流。把“现场”素材加工为教学案例,将案例教学方法融入到现场教学体系中,通过对案例的解读、研讨,寻找领导干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从知识传授型向问题解决型转变。现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使用案例,以团体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训学员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员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式。
二、现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1.案例素材丰满。和一般案例教学一样,现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也必须撰写案例,提前发放给学员,但案例内容和传递给学员的教学素材则更为丰富。一方面现场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案例撰写过程中更多关注到现场素材的不足之处以及学员在现场感性认知基础上对教学素材的更高要求,从而使案例更为丰满。
2.信息获取直观。直观性主要体现在学员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只是来自案例及教师的教学导入,还来自学员从现场的观摩体验、现场教学基地工作人员的介绍等。此外,和一般案例教学不同的是,案例研讨的教学地点不是安排在学校教室,而是设在了现场教学基地的会场,所见所闻都能获得大量的教学相关信息。
3.互动研讨多元。一般案例教学互动研讨能够实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相互启迪和提升,现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还引入了现场教学基地工作人员,能够实现教师、学员及现场教学基地工作人员三者间的互动研讨,实现教师与学员、教师与现场教学基地工作人员、学员与学员、学员与现场教学基地工作人员的相互启迪与提升。
三、我院现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当前,我院在“五月田”有机农场实施现场教学,将案例教学的形式融入到现场教学中,开启了现场教学形式创新新篇章。在“五月田”有机农场案例中,现场教学将教学地点设置在现场教学基地,“现场”是教学地点,是教学素材,也是教学案例。
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有赖于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主要是来自学员的亲身体验、感受和交流。把“现场”素材加工为教学案例,将案例式、情境模拟、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融入到现场教学体系中,通过对案例的解读、研讨,寻找领导干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从知识传授型向问题解决型转变。
现场教学流程设计必须按照三个基本思路来探讨。一是现场教学流程设计是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组合,不能把现场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隔离、割裂;二是现场教学流程设计要根据教学对象差异、教学目的差异体现“现场教学”教学的层次性;三是现场教学流程设计中“现场”体验是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场教学”在形式上的“标签”。从“现场是教案”的语境理解,任何一个现场教学流程都需要教学教案,即有着现场教学鲜明特色的教案,因而下文不再从“教案”的现场视角开展相关论述。
我院设计了三大类现场教学流程。一是现场观摩体验式,“现场”主要提供教学地点。二是现场交流互动式,“现场”既是教学地点,也是教学素材。现场交流互动式流程是在现场观摩体验式流程基础上,融合其他类型教学方式,包括交流式、调查式、访谈式等,如目前在蒋巷村开展的现场教学流程。三是现场研讨分析式,“现场”是教学地点,是教学素材,也是教学案例,如目前在“五月田”有机农场探索的现场教学流程。
案例式教学需要关注三个细节:一是至少提前1天把案例发给学员;二是需要与培训主办方提前沟通,让培训主办方协助我院实施好教学;三是现场教学组织与控制。
四、现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1.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仍然是传道、授课、解惑,但角色定位是导演,由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案例教师就是使教学发生的人,其主导作用总的体现在对案例教学目的的设计、教学案例的编写和选择,案例展现形式的确定、案例分析讨论的组织以及对学员发言的点评、总结、归纳等环节。教师作为导演首先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需要的案例,然后使学员入场,进入被描述的管理情景现场;接着要使学员入戏,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探索组织成败得失的经验与教训,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案例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导氛围、导注意力、导问题、导结论的“四导”上。
2.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培训班学员的积极性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因素。要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对案例研讨问题设计上做到“三结合”。一是结合学员特点,针对我院培训对象各级各类的领导干部,年龄跨度大、岗位跨度大、级别跨度大,专业储备、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及学习风格等差异,现场研讨要根据每个人的差异、每个人对自身的理解、每个培训班学员的特点来选择善于提出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题,使学员有深入思考、发表意见的广阔天地。二是结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我院作为一所以基层干部培训为主要定位的学院,培训对象的培训期通常较短,一般为3~7天,在讨论交流中,教师主要通过启发、诱导,使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以行政决策者的身份进入“角色”,独立研究案例中描述的情况,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出决策。三是结合教学目的,要结合现场教学目的,善于引导学员围绕案例展开分析、研讨,避免脱离主题的“泛议”,要善于发现学员发言中的差异、矛盾和不同观点,并及时明确指出,引导大家讨论、辩论。教师要认真听取学员的发言,了解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必要时可挑出关键的问题让学员辩论,以调动积极性。
3.案例教学的总结。现场讨论的小结决非“即兴”发言,教师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围绕研究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进行深入分析,并注意充分反映讨论中学员的正确意见和闪光思想,对其认识的偏颇,则应明确提出,适当剖析。简而言之,现场案例教学对教师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第一,要充分准备,即资料的占有要丰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缜密;第二,对现场的控制和对学员的引导要恰当,如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控制时间,控制研讨的方向,等等;第三,对研讨进行总结和概括,课下补充相关理论。
现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编写现场教学案例是进行现场案例教学的逻辑起点。我院虽然整理了一些典型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参考,但是整个案例库的案例还没有细化,案例库的更新机制还没有建立,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场教学的需要。现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是干部培训方法的一种创新。通过对现场案例的教学,学员们既加深了对课题教学的理解,又身临其境地了解到当年发生事件的全过程,有助于开阔学员在以后的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增强其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我院应该大胆实践,认真总结现场案例教学的经验,探索现场案例教学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陈玉芸.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8,(07).
[2]陈敏.高职院校案例教学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5,(10).
[3]周海燕,王丽辉.浅析案例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升[J].石油教育,2009,(01).
江苏电力技师学院主要从事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农电、进网电工等专业技能培训、鉴定和竞赛工作。学院具有52年职业教育历史,2002年转型以来,围绕能力建设核心,致力培训理念、模式、手段的三大创新,形成了“服务发展、能力核心、实效为本、持续创新”的发展理念,成功实现了传统职业教育向新型员工培训的转型,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院是电力系统唯一同时获得省级、国网级、行业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的单位。
理念创新
学院围绕“能力建设”这一核心,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了“能力培养紧贴需求,产训一体” “实训设备同步现场,适度超前”以及“师资队伍高端引领,专兼结合”的持续创新理念。
首先,能力培养紧贴需求,产训一体。
一些技工学校的培训工作不被企业认可,根本原因在于培训工作与企业需求“两张皮”。对此,江苏电力技师学院提出了培训与生产一体化的“能力培养紧贴需求、产训一体”理念,和江苏省电力公司专业部室、送培单位共同开展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培训目标,策划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请专业部室和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培训项目实施;与专业部室和送培单位共同实施效果评估,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员工能力,培训工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其次,实训设备同步现场,适度超前。
学院提出了“实训设备同步现场、适度超前”的理念,积极争取主管单位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十年来在实训设备方面投入1.92亿元,在培训用房方面投入9000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实训场所73个,实训面积超过5万平米,实训工位超过1200个。
实训设备与生产现场同步配备,还有部分设备实现了超前建设。学院选用国际领先的主流设备装备实训室,并根据技术的发展同步更新,保证了培训设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培训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培训效果深受企业认可。先进的设备、过硬的师资和优质的服务使学院成为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首选之地,仅全国性竞赛就承办了7次。学院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成为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标杆。学院的实训设施建设理念还被国家电网公司采纳推广,写入了其《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意见》中。
第三,师资队伍高端引领,专兼结合。
学院确立了“高端引领、专兼结合、超前储备”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按专业成立了由技能专家、高级技师领衔的“技师创新工作室”,引领教师团队建设。高级技师李世倩的“创新工作室”不但研发成果卓著,还培养出了3名国家电网公司的专家,团队成员在全国教师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90%。学院还开创性地建立了“周期制”兼职培训师制度。从2004年至今,累计聘请119名来自生产一线的顶尖技能专家脱产一至三年,在学院任教。通过专、兼职师资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学院建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
模式创新
为解决工学矛盾、培训缺乏针对性这一顽症,学院解放思想,独创“单元制模块化”教育培训新模式――构建职业能力模型,开展“菜单式”培训,建立培训规范体系。这一做法荣获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一是构建“职业能力模型”。
职业能力模型构建是培训模式创新的基础。学院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和设备生产厂了解设备使用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岗位对员工的能力的要求,分析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结构需求,借鉴国际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吸收了能力模型建设、职业能力开发的先进经验进行创新研究,建立了20余个电网核心工种的职业能力模型。
二是开展“菜单式”培训。
基于职业能力模型,学院创新了“单元制模块化”培训模式,依据“知识够用、技能必备”“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小单元、模块化”的思路设计各工种、各等级的培训项目,形成培训菜单,由员工自主“点菜”,选择培训项目。新模式灵活、务实,体现了教育培训“实效为本”的原则。既解决了员工培训的工学矛盾,又提高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受到了企业和员工的认可和欢迎。
三是形成新型培训体系。
培训规范、教材、题库等是新型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牵头开发了34个职种的培训规范,形成了涵盖电网核心工种的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体系,此成果荣获国网公司2009年度“科技创新三等奖”,同时被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标准予以推广。为适应培训规范体系建设,学院牵头编写出版了34门基础课教材和38门专业课教材。培训项目标准化开发平台软件开发和34个职业能力考核题库建设正在进行中。至此,由规范、师资、设备等要素构成的一整套全新的培训体系已经形成。
手段创新
学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操作技能的提升,同时也包括职业习惯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围绕这一目标,学院从实施培训标准化、加强专业融合、研发培训相互促进等三方面实现了教育培训手段的创新。
一是实施标准化培训。
按照“培训现场等同工作现场”的原则,实现培训项目作业标准化。将各工种职业能力模型中各项技能按照现场生产岗位标准开展技能培训,有效推进培训作业标准化。严格按照电力生产安全规程规范开展技能培训。对技能实训项目进行危险点分析,编写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做到实训项目安全措施及危险点控制与生产现场一致。培训考核按照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要求进行综合评估,实现技能水平与安全素质同步提升。
二是开展多工种复合培训。
电网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学院贴合学员特点,满足岗位能力需要,加强专业间的融合,通过多工种交叉培训,着力培养跨工种复合型人才和高端人才。在培训过程中创新培训手段,设计各种类型的角色扮演、联合演习,为专业间的融合提供平台,极大地增强了学员的现场感,培训效果得到参培学员的高度好评。
三是研发培训相互促进。
1.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建立了相当完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通过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对职业培训进行管理,形成了独特、有效的管理网。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有关培训政策,确定全国职业教育学历机构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制定证书和文凭的国家标准。全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业和独立的机构,它专门负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评估、研究和统计,每年定期检查已注册的培训机构,对各州职业教育培训进行管理、协调、指导和监督。州教育培训部等作为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教学评估机构,根据培训规范监督和检查教育培训质量。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代表行业组织提供准确的行业当前和未来的技术需求和培训需求,制定行业培训计划、教学大纲、培训规范和考核标准。
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每年为150万人以上的劳动人口提供各类的职业培训项目,既包括传统行业(如畜牧业、制造业、建筑业、旅游、餐饮等),又向新兴领域发展(如信息、医药工程等),涉及3500多个职业。澳大利亚政府平均每年投入到职业培训的资金接近20亿澳元。
目前,澳大利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有近5000所,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立的。即由联邦或州政府举办,包括各类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移民教育服务学校等。其中TAFE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承担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培训任务,特别是对在校学生的职业培训,它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内最主要的培训实体,据最新统计,2012年全澳在TAFE就读的学生有180万人,其中:24岁以下占43.8%;男性占52.5%;有85.9的学生已经就业,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第二类是社区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它们主要是承担员工培训、失业人员短期培训和其他较低层次的培训任务。第三类是私立培训机构,它们没有政府拨款支持,主要靠竞争来求得发展,可以平等参与政府的培训项目招标,竞标成功也可获得政府的培训拨款。
2.职业院校教材开况
从1997年开始,澳大利亚推行了“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制度,并以此作为培训评估的标准。培训包由政府委托的研究机构负责制定,由行业委员会负责管理,其内容涉及到行业培训课程、学习资料、技能设定标准及评估方法。目前,“培训包”涉及170多个行业。各个行业培训包的信息可以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数据库免费下载。培训包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信息:该培训包的演变发展历史;摘要;概述;产业简介;职业资格的架构;该职业所包括的等级证书种类;就业技能要求;评估准则;能力标准;附录等。培训包的内容一般在3年左右进行更新,以适应行业发展对技能水平变化的需求。
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教材开发是依据培训包规定的职业标准和培训标准进行的,教学内容以国家颁布的培训包为基础,并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展。培训教材在本专业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由参与教学的老师们共同开发,其内容必须满足培训包的核心要求,并由联邦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审定。教材可通过网络自行下载或由教师给学生复印。
3.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特色
3.1政府对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定位清晰
澳大利亚政府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建设发展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就及时、有效地提供相关教育和培训。国家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职业培训中倡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方针,所指“能力”即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含紧急情况处置能力)、职业道德规范能力(含团队精神)、管理协调控制能力(含工作环境保护能力)和基础能力(含技术、知识、语言等技巧)。职业教育与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经培训后的人员具备实用的工作技能、自我学习和调整适应能力,能适应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实现了“所学即所干”。
职业培训的明确定位促进了培训成果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紧密结合。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拿到职业教育证书、操作能力强的,在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时不比上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差,待遇上也没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澳大利亚国民的观念中,去TAFE上学也能找到好工作,只要工作能力强暂时没有学位也可以被社会认可,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TAFE的教育指导思想不仅是为年青人提供技能培训,而且包括为已经就业者(即涵盖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就业准备,为其提供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TAFE在建设和教学特色上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招生上,它没有年龄上限,鼓励国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继续学习;第二,在培养目标上,它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者能很快适应职业需求;第三,在课程安排上,它的学制更具灵活性,设有阶段性、可持续的教育培训课程,人们能够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自由选择;第四,在教学组织上,它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为一切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人们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
TAFE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义务教育形成了有机联系,课程设置彼此衔接,学分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可从第11年开始(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二年级)进入TAFE学院,同时进行义务教育文凭学习和职业教育就业资格学习。学生在TAFE学院取得职业教育文凭后,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本科二年级学习。TAFE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别:学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拿到更高一级的学历文凭和学位,多数为全日制学习,以学科研究为主;TAFE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职业技能和从业资格,多数为在职学习,学习内容以应用性为主,所有课程按行业、工业标准提出的要求实施。TAFE学院与大学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发展,运行机制、功能定位各不相同。澳大利亚每年都有部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就读TAFE学院,以便取得职业资格证书。TAFE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能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就业率在80%左右。
3.2制定和实施学徒培训计划
学徒制是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把青年人(16周岁以上)的带薪工作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在企业岗位现场培训以及在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老技师指导下,迅速培养出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的一项政策。学徒制包括的行业包括建筑、汽车、美容美发、印刷、轻工制造等等。参加学徒培训的青年人,每周到实习的企业(岗位)参加一天的带薪工作,其他时间则是在学校里继续学习知识。
为了动员企业支持这项计划,澳大利亚政府向雇主提供了激励资金:一是学徒通过培训后获得三级以上的资格证书,雇主最高可获到4000澳元的补贴;二是如果雇主继续雇用在本企业实习并获得二级以上证书的学徒后,可以得到政府750澳元的补贴。为了鼓励青年人参与这项计划,政府许诺青年人通过学徒培训后,将来仍可进入高等职业和普通院校学习,他们过去的成绩和获得的证书可以算入学分,从而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他们在学徒期间还可以得到工作报酬(以从事电机机械专业的学徒工为例,学徒期第一年的工资标准为7澳元/小时,通过四年学徒期后工资标准可以达到14.8澳元/小时)。
4.由此联想到的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社会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落实产(行)业振兴计划、区域经济带动战略等的重要意义。不使用篮领、白领的概念来区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避免人为设置身份界限,从政策环境、社会氛围等方面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国民选择职业教育,彻底扭转以往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技能人才是“不入流人才”的片面认识。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妥善处理教育和人社部门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分工和合作,加大“双证互通”、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互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互通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尤其是对农民工培训投入力度,规范现有多部门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格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进一步扩大教育附加(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使用范围,并制定具体使用办法。要大力支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放开教师职称评定等级限制,完善聘用办法等。要一步完善技工院校现有招生模式,放宽招生渠道和相关限制。要进一步提高技能证书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大力推行凭证上岗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的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培训机构尤其是公共培训机构(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的改革发展方向。
三是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完善提高培训模式、质量和效率。要以学生就业和产(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方式、渠道等。要敏锐针对新兴行业、工种、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进行调研论证,及时开发、完善相应的培训课程。要继续积极创造、总结、推行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等好的模式和经验做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学生就业率,满足产(企)业需求。
四是建立技工教育、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与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之间课程、学分互认制度,构建立体互通体系。将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列入高等学校招生计划。
五是加大对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制定对企业学徒制培训和接收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
六是技工院校要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注重收集行业发展趋势信息,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企业更为需要的技能人才。
5.对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建议
一是大力开发编写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
二是积极组织力量开发编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材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积极开发编写适合农民工进城务工需要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教材和建筑、制造、服装、家政、餐饮、酒店、保健等技能性培训教材。开发编写种植、养殖、畜牧、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营销等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三是积极开发编写新兴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试验教材。新兴专业课程教材主要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兴行业和专业领域的教材。教学改革实验教材是指在认真总结、吸取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体系结构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具有较大创新,并能较好地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的新型教材。鼓励开发编写实训教材和案例教材。
四是开发编写风景园林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护理、口腔工艺技术、中药制药与检验、旅游服务与管理、幼儿师范、艺术表演等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及配套多媒体课件。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 名: 性 别: 女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9年2月7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58cm 体 重: 41kg 户 籍: 广东河源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广东海洋大学 学 历: 本科 专业名称: 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毕业年份: 2011年 工作年限: 一年以内 职 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人力资源
教师
贸易
职位名称: 教师 ; 外贸单证操作 ; 行政助理 工作地区: 湛江市 ; 待遇要求: 2000元/月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两周内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cet4 ; 其他语言 客家精通,粤语一般 ; 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能力: 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2007年9月 - 2011年7月 广东海洋大学 本科 2007年9月 - 2011年1月 广东海洋大学 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2009年9月 - 2009年10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职业资格证书三级秘书(涉外)合格证书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普通话二级乙等 湛江师范学院 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湛江文捷优青少年写作学校 时间范围: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 其他 担任职位: 湛江文捷优青少年写作学校教学助理 工作描述: 教学助理。 离职原因: 兼职 所在公司: 广东省河源市义容中学 时间范围: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科研院所 担任职位: 语文教师 工作描述: 教师,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 离职原因: 实习 所在公司: 柏劲服装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所属行业: 纺织品业(服饰、鞋类、家纺用品、皮具) 担任职位: 生产跟单员 工作描述: 服装生产流程跟单 离职原因: 实习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 我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公文写作能力,善于思考总结,积极好学,在大学期间曾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我在大学期间曾担任班干部,为班上出一份力,坚持负责,也培养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工作认真严谨,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在校期间,我曾担任过校学生会勤工部家教中心市场开拓部副部长,组织调查家教市场,服务同学,锻炼自我。
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经验,曾在广告公司、学校、商场等做过兼职,吃苦耐劳,积极工作。
我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工作认真负责,善于创新,敢于迎接挑战,乐业敬业。 发展方向: 教育培训,事业单位,外贸 其他要求: 五险一金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