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础训练管理

基础训练管理

时间:2022-05-09 08:0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训练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础训练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艺术体操; 基础训练;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8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70-03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Basic Training Phase of Rhythmic Gymnastics in China

XIONG Ping

(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Hubei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review, experts interview, comparis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viewpoints of the experts on the related problems about the basic training of our national rhythmic gymnastics are collected an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and the basic training practice of rhythmic gymnastics, how to lays down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basic training is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basic training of rhythmic gymnastics can avoid the blindness of the basic training in our country. Referring to the standards, coaches assess and supervise the basic training level of gymnasts at different ages, examine the training effects immediately, and adjust the training plans in order to make the basic training of Chinese rhythmic gymnastics become scientific gradually.

Key words: rhythmic gymnastics; basic training; evaluation standard

考核是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阶段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检验,而且也是对基础训练阶段训练质量与效果的客观反映。考核标准与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考核工作的核心。通过调查统计和研究分析发现,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艺术体操基础训练大纲,对基础训练阶段的考核和监督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从而使教练员的训练工作缺少正确的指导性文件,使训练工作缺少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使训练工作无本可依。因此,制定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阶段监督与考核评价标准,为艺术体操基础训练提供准确的信息,以利于提高我国艺术体操训练水平,使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逐步走向科学化。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基础训练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对中外基础训练研究现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结合艺术体操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归纳和分析。

1.2调查法

1.2.1专家调查

用“特尔菲"法对全国13名艺术体操专家进行两轮调查,收集专家对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其相关方面问题的观点;

1.2.2问卷调查

通过在2002年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比赛期间和2003年全国艺术体操教练员、裁判员新规则培训班期间对教练员、裁判员进行基础训练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的基本概况;

1.2.3 实地考察

对江苏省的南京市、扬州市,浙江省杭州市的艺术体操业余体校进行现场调查,并对教练员进行实地交流,了解我国艺术体操省体校和业余体校基础训练的实际情况。

1.2.4访谈法

在对基础训练的训练内容、方法、训练计划、考核指标等方面内容确定过程中,与多名艺术体操教练和长期从事基础训练方面研究的专家进行交流。

1.3图像解析法

解析2000年奥运会、2001年第24届世锦赛、2002年第25届世锦赛有关技术数据。将乌克兰艺体专家、功勋教练柳德米拉•科瓦丽克来华进行艺术体操训练的授课录像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1.4统计分析法

用计算机对收集和测量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阶段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

缺少全面、系统的基础训练大纲一直是我国艺术体操面临的困境之一,各个业余体校训练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各自为政,艺术体操训练缺少科学性是我国艺术体操训练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训练大纲和考核评价标准,从而使教练员的训练工作缺少正确的指导性文件,使训练工作缺少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使训练工作无本可依。致使基础训练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

艺术体操项目在我国开展已有20余年,但其训练水平仍与优秀国家有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训练的无系统性,科学性不足。基本训练阶段缺少系统、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与方法是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阶段中存在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课题组深入研究,并通过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基础训练不同阶段的考核标准体系与配套使用方法。为我国尽快制定艺术体操基础训练大纲做了一些前期的研究准备工作和提供客观依据和理论参考。

2.2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阶段考核评价标准与方法的制定

艺术体操的考核是控制训练过程的基础,通过考核可以得到少年运动员身体发育、身体和技术训练的有关信息。因此,教练员可以根据艺术体操基础训练各阶段的考核评价标准,对不同阶段的运动员训练水平进行评价和监督,指导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工作,使训练工作科学、合理。

表1基础训练阶段(9~10岁年龄组)身体技术动作考核标准

2.2.1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阶段身体素质考核标准制定

我们经过专家调查后得出,艺术体操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中重要程度顺序为:柔韧、协调、灵敏、弹跳力、速度、力量、耐力等。结合艺术体操少儿运动员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规律,以及其遗传情况,认为柔韧、协调,弹跳力、动作速度及灵敏这几项素质在艺术体操身体素质中最为重要。通过深入研究和验证,制定出基础训练阶段身体素质考核评价标准,教练员可参照制定身体素质考核评价标准,对此阶段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进行考核和评价,以便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进行及时地监控,使训练工作有本可依。

2.2.2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阶段身体技术动作考核标准制定

一般基础训练阶段(7~8岁)的考核评价标准应符合以下要求:完成动作应包括左右两个方向,考虑到机能活动的不对称性;动作与音乐节奏协调;考虑到动体形式;选择对艺术体操具有代表的动作。

此阶段(7~8岁)的技术训练考核测试内容主要是看完成身体和器械单个动作基本功(意识);音乐听力节奏感,舞蹈表现力。必须检查基本动作的完成质量(跳跃、平衡、转体);持器械基本功的情况(必须注意完成动作时面部不紧张,手腕和手指不紧张)。每个考核内容可采用10分制评分方法,每个动作左右手(腿)轮流做4次,对每次稍差的动作扣0.5分,明显未达标准扣1分。没有完成的动作每次扣2分,该动作的最后得分是从10分中减去4次动作减分的总和。考核应由专业的、有经验的公正的专家来评定。

专项基础训练阶段(9~12岁)的技术训练考核内容主要选择专项基础训练阶段的重要训练内容进行测试(表1-表3)。

表2基础训练阶段(9~10岁年龄组)器械技术动作考核标准

3结论

1) 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阶段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避免我国基础训练的盲目性。教练员可以参照考核评价标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训练水平进行评价和监督,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和调整训练计划,使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逐步走向科学化。

表3基础训练阶段(11~12岁年龄组)身体技术动作考核标准

(据相关资料编制)

2) 建议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体操训练大纲》,为中国的艺术体操训练提供指导和依据,是我国艺术体操界迫在眉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刁在箴,谢颖,洪小平等.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1(6):35-37.

[2] 刁在箴,刘亚娟,马更娣.从新规则的实施剖析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之弱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3):54-58.

[3]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4] 徐本力. 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0.

[5] 徐本力,早期训练科学化的提出及系统化训练理论―对早期训练科学化中几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之一),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1-6.

[6] 赵玉华.中外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器械技术的对比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2001(1):24-26.

[7] 胡凯,明洁,刁在箴.从“UNIT"谈艺术体操身体难度的演变与前瞻态势[J].体育与科学,2003(1):56-58.

[8] 刁在箴,谢颖,洪小平. 艺术体操身体难度动作的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71-73.

[9] 洪小平,刁在箴,谢颖.艺术体操个人难度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77-79.第30卷

投稿日期:2005-08-23

第2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北京四中  徐克兴)

    注重语言的基础训练,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言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要使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必须经过反复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掌握些知识概念,而全在于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日积月累。对于字词,我们要求学生,不仅一般的生字生词要掌握,常见常用字词更需要牢固掌握。课内的如此,课外的也如此。例如“森然”这个词,真是太熟悉了,但是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呢?又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熟语)谁都会用,但是“雷池”是什么?不弄清楚含义,就难免误解和误用。语言的实际运用是不分课内课外的,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乃是终生之事,因此,培养学生“务求甚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基础训练是一种启发,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引导。

    下面是高三老师利用上课5分钟随堂练习的三个语言基础训练题:

    1.分别用“定”或“订”填空。

    (1)二人__交(2)__期开会(3)__价合理

    (4)__立条约(5)__正错误(6)装__成册

    2.判断正误(有歧义画“×”)。

    (1)甲乙双方一致同意,甲按八折优惠售给乙方1000吨钢材,乙方则须用被优惠的20%来购买××公司股票。

    (2)某厂93年改善管理方法,成效显著,产品合格率超过历年平均值的20%。

    (3)某校开设五门选修课,高一学生踊跃报名,第一天就超过规定名额的20%。

    3.解释加点词语。

    (1)故国神游

    (2)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唐·张祜《宫词》,写宫女哀怨)

    (3)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唐·刘禹锡《石头城》)

    (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上面第1题涉及普通(常见)字词的运用,第2题涉及到语句的实际运用,第3题涉及到汉语的多义性,延展到对四大“名”(名作家、名作品、名人物、名言名句)的记忆与理解。

    语言基础训练要讲求实效,必须提高练习题的质量。像有些题,所给四个选项共16个词,而这16个词里只有一两个是易混(易错)的词,其它词早已掌握,训练作用就不大。

    语言基础训练要注重实用,要避免在语法修辞的术语或纯概念性的东西里捉迷藏。例如:破折号的用法有几种?比喻和比较有什么区别?这一段话到底是描写,还是想象?等等。类似问题,有些连出题人自己也不大清楚所以然,怎能“使人昭昭”呢?而下面的训练则比较有意思:

    “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甲)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乙)南面正在运河上。”甲、乙两处的标点应是什么?(甲:分号;乙:逗号)作者为什么在甲处使用分号呢?

第3篇

关键词:竞赛与训练;竞走项目训练特征;青少年阶段

中图分类号:G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1-0105-04

运动训练的成效体现于运动员各个年龄发展阶段(纵向)竞技能力之间濮向)有机整合的最佳效果。竞走虽是我国田径运动中的优势项目,但近年来在世界大赛上获得金牌数少,难以形成“集团优势”且表现不稳定。这提示我们在竞走项目训练成效问题上,除了要关注成年运动员的训练外,更应该研究青少年时期的训练。青少年训练是运动训练纵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决定项目可持续发展及未来训练程度的关键。实践表明,许多一线成年竞走运动员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足和缺点,并不是目前训练的问题,而是在青少年时期训练不当造成的。为此,本研究以11个省市共22个“国家竞走项目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中的合格苗子、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山东省体校青少年竞走队员以及部分省队教练员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我国潜优势项目――竞走青少年训练安排状况进行研究,以提高基础阶段训练的科学性及后继训练操作的可持续性,为全面落实我国奥运金牌战略和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 目前我国竞走项目人才梯队情况

根据竞走运动项目长时间周期耐力性的特征及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年龄特点,把竞走项目运动员梯队分为少年的基础训练阶段(11~16岁)、青年的专项提高阶段(17~22岁)和成年的高水平保持阶段(≥23岁)。其中少年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555名(数据来源于参加2009年西安培训的22个竞走项目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员501名、非基地优秀竞走苗子54名);青年专项提高阶段运动员169名;成人高水平保持阶段77名(数据来源于2008~2010年度国内外竞走大赛的中国运动员)。3个梯队合计为801名,各阶段运动员比例69.23%、21.10%和9.67%。

2 我国竞走项目青少年阶段训练现状

2.1 少年基础训练阶段训练安排

1)训练时间和比赛次数。

竞走是对技术有特殊要求的体能类田径项目,运动员日常训练时间安排包括身体素质训练、竞走技术训练以及比赛3个方面。调查显示,教练员对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阶段身体素质训练时间最长的为2,5h/d,最短的为0.3 h/d,平均为1.12 h/d,标准差为0.55h/d;技术训练安排时间最长的为2 h/d,最短的为1h/d,平均为1.32 h/d,标准差为0.46 h/d;每周训练课次的安排,最多的为12次,最少的为6次,平均10.47次,标准差为2.22次;专项训练时间每周最多为13.5h,最少的7h,均值为10.28h,标准差为2,29h;每年5 km比赛次数最多4~6次,最少的1次,平均2.23次,标准差为0.78次。

为研究教练员之间在各项训练内容时间安排上的差异,对教练员在各项训练内容、训练时间及比赛次数安排的变异系数进行求解,变异系数小表明一致性程度高,反之则低。研究发现,不同教练员之间在各项训练内容、时间及比赛次数的安排上,一致性程度最高的是每周训练课次的安排(变异系数为0.21),一致性程度较低为每天进行身体训练的时间(变异系数0.49),其次是每天进行技术训练的时间与每年安排比赛的次数(/变异系数为0.35)。

2)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比例。

调查显示,竞走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平均每周进行一般训练为6.638 h,标准差为2.532 h;进行专项训练的时间平均每周为10.267 h,标准差为2.164 h。一般训练时间与专项训练时间之比为0.688,标准差0.329。调查还显示,基层教练员之间对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阶段专项与一般训练时间的安排虽在具体数字上存在较大差异(均存在较大标准差),但总体而言,专项训练的比重高于一般训练的比重,其训练时间约是一般训练时间的1.45倍,可见,我国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存在较为严重的早期专项化训练现象。

3)身体素质与技术训练的比例。

竞走是典型的耐力与技战术相结合的周期性竞速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素质与技术均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最为核心的两个要素。对于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身体素质与技术孰重孰轻的问题,在被调查的47名基层竞走教练员中18人认为技术相对更重要,占38.30%;11人认为素质相对更重要,占23.40%;18人认为两者在基础训练阶段重要程度相同,占38.30%。可见,在主观意识上,教练员关于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阶段的训练重点尚存较大分歧。关于素质与技术孰轻孰重的不同认识在两者训练过程时间的分配上也有所体现。如被调查的47名基层少年竞走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其队员每天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时间平均为1.147 h,标准差0.539h,平均每天安排技术训练的时间为1.345 h,标准差0.457 h,平均每天进行身体素质与技术训练的时间比为0.899,技术训练时间略多于身体素质训练。

4)多项与专项训练安排。

训练方式、方法手段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设备条件、训练环境以及教练员训练水平。调查发现,在对少年竞走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时全部选择在场地或公路长时间走或跑的教练员有41人,占87.23%(总数47人);把长时间竞走与爬山作为体能训练手段的教练员5人,占10.64%;选择越野、球类、游泳或其它运动方式的教练员1人,占2.13%。结果表明,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训练过程中进行多项(或跨项)训练安排较少,专项训练安排较多。

对于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训练方式的单一或过度的集中于专项化,其教练员给出的理由主要包括:训练条件有限、其它运动项目量或强度不好控制、容易造成损伤、不好管理,也有部分教练员认为其它项目会对竞走运动员技术产生负迁移。

5)协调能力训练状况。

在体能相当的情况下,竞走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经济性是决定耗能多少的核心要素。这是因为,“在竞走比赛中,技术经济性最好者,其耗氧量也最低”。而研究发现,“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并决定其技术经济性的首要因素。竞走是体能主导类长距离速度耐力性项目,就我国当前优秀男、女运动员(120±3.01)em、(109±3.55)cm的步长而言,完成20 km比赛,

男子大约要走16638,935步,女子大约要走18315.018步”,50 km比赛所需步数更多。所以,竞走比赛单步中出现的丝毫不协调所造成的多余能量损耗都是致命的。鉴于协调性对于竞走运动员的重要性作用,研究者对基层竞走教练员关于少年运动员基础阶段协调性训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9人经常安排协调性训练,占82.98%,8人较少安排协调性训练,占17.02%。少年竞走运动员协调性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正式训练课的专门性准备活动之中,例如:“8”字走、体前屈直腿走、正前方向交叉步走、臂向前绕环大步竞走、臂向后绕环大步竞走、双臂轮换前伸大步竞走、双手抱头大步竞走等。

统计结果还表明,在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大多数教练员都能认识到协调性的重要性,但仍有17.02%的教练员对协调性重要性认识与训练不够。

6)力量训练状况。

竞走项目的专项技术特点要求运动员要有很好的躯干力量、平衡能力、四肢力量耐力,运动员竞走过程中才能在维持较快速度的前提下长时间保持身体重心较小的左右偏角、较低的上下波动,保证技术的经济性。在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97.87%的被调查教练员认为进行以躯干部位肌肉为主的核心性力量训练很重要,只有2.13%的教练员认为核心性力量训练在训练内容中处于一般性地位。另外,对于少年竞走运动员小肌肉的训练,39名教练员经常安排,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47名)的82.98%,有8名教练员很少安排,占17.02%。

绝大多数教练员虽看重核心性力量与小肌肉力量训练,但限于基层训练的条件,训练实践中只能采取一些力量训练的常规手段,例如:上下肢力量的抗阻(杠铃)训练、练习腹肌的训练――仰卧肘撑直腿上下摆动、练习背肌的训练―仰卧抱头起、练习体侧肌的训练一侧卧抱头侧起、练腿外收肌的训练――侧卧时上侧腿上抬、练腿内收肌的训练――侧卧时下侧腿上抬等。现代力量训练理论表明,躯干部位的核心性力量(深层及表层肌力)训练、关节周围与大脚趾等小肌肉群的训练必须采用相对较为专业的训练器械才有良好效果,教练员采用的常规训练手段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相应部位力量,但远没有“悬吊训练、震动训练、非稳定表面训练等”效果好。

2.2 青年专项提高阶段训练安排

少年竞走运动员经过4~6年的基础训练,相对优秀者便进入专项提高阶段,致力于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本阶段运动员训练任务是:①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技术,力图达到自动化程度,适应并提高公路竞走比赛的能力;②进一步提高专项训练的比重,重点发展专项耐力素质;③提高比赛中的战术意识和心理素质,参加国内外比赛。为完成本阶段任务,训练中应以专项训练为主,多项训练为辅,加强战术和心理素质训练及专项理论知识的学习。

青年阶段男女运动员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导致了其所承受的负荷也不相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训练安排的量与强度方面,而且在训练时间及年度比赛次数等方面也有所体现。

1)男子专项提高阶段训练安排。

调查显示,教练员对于青年男子竞走运动员专项提高阶段身体训练时间的安排最多的为2 h/d,最少的为0.5 h/d,平均为1.07 h/d,标准差为0.43 h/d;技术训练时间最多的为3 h/d,最少为0.5 h/d,平均为1.26h/d,标准差为0.74 h/d;每周课次安排最多的为12次,最少的是6次,平均为10.11次,标准差是1.88次;在专项训练时间的安排上,每周安排最多的为10 h,最少的为6h,平均为8.39h,标准差1.05h;5 km比赛(教学比赛或测验)次数年度安排最多为12次,最少为0次,平均安排4.67次,标准差3.59次;10 km比赛(含教学比赛与测验)次数年度安排最多的是15次,最少为2次,平均5.56次,标准差3.72次;20km比赛次数(含教学比赛与测验)年度安排最多的为6次,最少的为2次,平均安排次数为2.89次,标准差为1.49次。

从各项内容时间及年度比赛次数安排的变异系数上可以看出,教练员在每周专项训练时间的安排上一致性程度最高(0.12),其次是周课次安排(0.19),一致性程度最低的是年度5 km比赛次数(0.77),其次是10km比赛次数(0.67)。在训练时间及比赛次数的安排上,一致性程度按照大小排序依次为:周专项训练时间>一般训练时间>周课次>每天身体素质训练时间>年度20 km比赛次数>每天竞走技术训练时间>年度10km比赛次数>年度5km比赛次数。

2)女子专项提高阶段训练安排。

青年女子竞走运动员专项提高阶段身体训练时间安排最多的为2 h/d,最少为0.5 h/d,平均为1.165 h/d,标准差为0.40 h/d;每天进行技术训练时间最多安排为3h/d,最少0.5 h/d,平均1.33 h/d,标准差0.78h/d;周训练课次安排最多的为12次,最少的为8次,平均为10.29次,标准差1.49;每周进行专项训练时间最多的安排为10.5h,最少的为7 h,平均为8.59 h;年度5 km比赛次数最多的安排为12次,最少的1次,平均5.06次,标准差3.35次;年度10km比赛次数安排最多的为10次,最少的为2次,平均为4次,标准差2.11次;年度20km比赛次数安排最多的为10次,最少的1次,平均3.06次,标准差2.29次。

从青年女子专项提高阶段训练时间及年度比赛次数安排的变异系数上可以看出,教练员在各项训练内容安排及年度不同段落比赛次数的规定上一致性程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周专项训练时间安排(0.11)>周一般训练时间(0.13)>周课次(0.14)>每天身体训练时间(0.34]>年度10 km比赛安排次数(0.53)每天专项技术训练时间安排(0.58)>年度5 km比赛次数(0.66)>年度20 km比赛次数安排(0.75)。(括号中为变异系数)

3)不同发展阶段训练安排比较。

(1)平均训练时间及比赛次数安排。

调查显示,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青年男女竞走运动员专项提高阶段平均每天进行身体训练的时间安排最多的是青年女子(1.16 h),其次为少年运动员(1.12 h),最少的为青年男子运动员(1.07 h),三者虽有差异,但差异不大;在平均每天技术训练的时间安排方面,青年女子安排时间平均最多(1.33 h),其次是少年运动员(1.32 h),最少的为青年男子(1.26 h),三者相差较小;在平均周课次的安排上,最多的为少年运动员(10.47次),其次是青年女子(10.29次),然后是青年男子(10.11次),三者相差不大;队员专项训练时间的安排,少年竞走运动员平均每周最多(10.28 h),青年男子(8.39 h)与青年女子(8.59 h)几乎相同。

(2)平均比赛次数的安排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在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只安排5 km比赛或测验,青年专项提高阶段,5、10、及20 km比赛年度均有安排,分别为4.67、5.56和2.94次。在年度平均比赛次数方面,少年竞走运动员5 km比赛或测验次数(2.23 次)明显少于青年男、女竞走运动员(4.67和5.06次),青年男女运动员在10、20 km比赛或测验次数的平均安排虽有差异,但差异不大(5.56、4次和2.94、3.06次)。

(3)不同阶段训练安排比较。

调查显示,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阶段每日身体和技术训练时间安排(1.15、1.35 h)多于青年运动员(男为1.01、1.15 h,女为1.01、1.26 h),每日身体与技术训练时间比值(0.85)略低于男子青年运动员(0.88),高于女子青年运动员(0.80);每周一般训练时间少于青年运动员,分别为男、女青年运动员的67.55%与69.46%,每周专项训练时间分别为男、女青年运动员的68.26%与69.04%,但每周一般与专项训练比值三者几乎相等。可见,少年竞走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存在早期专项化现象。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现状调查分析发现,我国竞走项目青少年阶段训练安排存在早期专项化、过量训练及训练模式成人化等问题。建议今后的训练应根据青少年阶段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训练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协调性,加强训练过程的系统性,避免再出现以上调查所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哈格伯格,科伊尔[美],决定竞走运动员耐力成绩的生理因素分析[J],美国运动医学杂志,1983

第4篇

关键词:甲A女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全过程多年训练;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G84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849-03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 Body Condition Change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ining of Chinese Series A Female Volleyballer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emale Volleyballers' Special Body Conditions

WANG Wei, WANG Mingzheng, XING Jiqing

(P.E. Depart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Beijing 102600, China)

Abstract:We chose female volleyball athletes who are from seven teams in the first level league match in 2004 and twentyseven coaches as experimental objects. Four kinds of volleyball special body conditions are measur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 body conditions and tendency of changes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ining of female volleyball athletes. In this way athletes can be fully aware of their own body changes and coaches can have a right training thought, so as to improve athletes' competitive ability.

Key words: Series A female volleyballers; special body conditions;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ining; tendency of chnages

现今世界上许多优秀球队都把体能作为衡量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而作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体能发展水平,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决定作用。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又有着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的水平,都会影响着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大家都知道,体能训练贯穿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从运动员开始从事运动训练到运动生涯结束都在进行体能的训练。体能训练不同于其他的训练,他要严格的依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体能在运动员的全过程多年训练中变化过程的描述:田麦久的《论运动训练计划》中的“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在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发展”描述了运动员5到30岁体能的变化曲线。田麦久认为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优秀排球运动员在全过程多年训练中专项身体素质的变化趋势。调研对象,参加2004年全国女排甲级联赛的北京女排、八一女排、天津女排、福建女排、山东女排、四川女排、浙江女排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河北女排的部分教练员,天津体校、上海体校的一线教练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研究生部资料室、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排球协会网(省略.cn)等处收集有关文献或文件。查阅1990年至今有关女排身体素质的研究论文及对本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论文、期刊近50篇。并对2004年的全国女排联赛的比赛成绩以及协会所做的竞赛总结和冬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相关专家、教练和运动员进行初步访谈了解,设计发放两种问卷:教练员调查问卷、运动员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

1.2.3 体育测量法 2004年9随排管中心在昆明海埂基地对我国甲A女排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测试,随测量组对天津女排、四川女排、浙江女排、山东女排、八一女排专项身体素质进行测量,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参看了排管中心近三年身体素质测试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电子表格)和SPSS软件,对各项技术指标的统计数据以及回收的调查问卷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处理,并且结合项目特点及训练实际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甲A女排基本情况现状调查 我国甲A女排运动员:(八一、北京、天津、四川、福建、浙江、山东, 共81人)

从表1看:现在我国甲A女排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是21.68岁,年龄范围大体在17岁到26岁之间;女排运动员的平均身高是183.72 cm,身高范围大体在179.3 cm到188 cm之间;女排运动员平均体重是70.99 kg,体重范围大体在65.5 kg到76.3 kg之间。

我国甲A女排运动员现在专项身体素质情况:(助跑摸高、100 m、网下移动6×16 m、负重全蹲)

从表2看,我国甲级队女排运动员四项身体素质成绩是:助跑摸高平均高度是3.09 m,大体上高度范围在3.01 m到3.17 m之间;100 m平均时间是14.87 s,大体上时间范围在14.72 s到16 s之间;网下6×16 m移动平均时间是27.11 s,大体上时间范围在25.6 s到28.7 s之间;杠铃负重全蹲平均重量是107.56 kg,大体上重量范围在89.84 kg~125 kg之间。

2.2 女排运动员全过程多年训练中专项身体素质变化趋势 根据尹洪满、田麦久研究,把女排运动员全过程多年训练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各阶段年龄划分:

根据结果显示基础训练阶段的平均成绩与其它三个阶段的平均成绩存在显著性。根据本文研究特征和前人研究经验,对于运动员全过程多年训练中由于对运动员个体纵向研究时间周期长、过程复杂的原因以及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彭杰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采用横行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说明女排运动员在全过程多年训练中,从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身体素质成绩提高很快。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的平均成绩两两不存在显著性。但从各阶段各项身体素质平均成绩上可以看出有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本文为了反映女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在全过程多年训练中专项身体素质整体、大致的变化趋势,对我国女排运动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专项身体素质平均植进行横向比较。各项身体素质具体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助跑摸高成绩在专项提高阶段从2.975 m增加到3.085 m提高了0.11 m;在最佳竞技阶段由3.085 m增加到3.10 m,提高了0.015 m;在竞技保持阶段成绩下降了0.026 m。

从图1可以看出助跑摸高在运动员训练年限里的变化趋势是先快速增加之后,在经过一个缓慢的增长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稳定在一定水平并略有下降。助跑摸高变化特点是从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增长很快,提升幅度最大,到最佳竞技阶段升到最大值,在竞技保持阶段成绩反而略有下降。

从图2可以看出,100 m成绩在专项提高阶段从15.3 s增加到14.29 s,提高了1.01 s;在最佳竞技阶段由14.29 s下降到14.317 s,稍下降了0.027 s;在竞技保持阶段成绩下降了0.243 s。

从图2可以看出100 m在运动员训练年限里的变化趋势是先快速增加,增加到最大,之后成绩稳定在一定水平并略有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继续缓慢下降。100米变化特点是从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增长很快,提升幅度最大并且增长到顶峰,在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成绩缓慢下降。

从图3可以看出,杠铃负重全蹲成绩在专项提高阶段从90 kg增加到105.68 kg,增加了14.68 kg;在最佳竞技阶段由105.68增加到114.29 kg,提高了8.61 kg;在竞技保持阶段成绩下降了9.55 kg。

从图3可以看出杠铃负重全蹲在运动员训练年限里的变化趋势是先快速增加之后,在经过一个缓慢的增长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稳定在一定水平并略有下降。杠铃负重全蹲变化特点是从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增长很快,提升幅度最大,到最佳竞技阶段升到最大值,在竞技保持阶段成绩反而略有下降。

从图4可以看出,网下6×16 m移动成绩在专项提高阶段从28.81 s增加到27.46 s,提高了1.35 s;在最佳竞技阶段由27.46 s增加到26.8 s,提高了0.66 s;在竞技保持阶段成绩下降了0.43 s。

从图4可以看出网下6×16 m移动在运动员训练年限里的变化趋势是先快速增加,增加到最大,之后成绩稳定在一定水平并有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继续缓慢下降。网下6×16米移动变化特点是从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增长很快,提升幅度最大,到最佳竞技阶段升到最大值,在竞技保持阶段成绩缓慢下降。

3 结论与建议

我国甲级女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在全过程多年训练中变化趋势是基本上是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之后有一个缓慢发展阶段,最后成绩略有下降这么一个过程。但各个专项身体素质不尽相同,各有特点。

1) 助跑摸高和杠铃负重全蹲的变化过程相类似,特点是从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增长很快,提升幅度最大,到最佳竞技阶段升到最大值,在竞技保持阶段成绩反而略有下降,竞技保持阶段成绩比专项提高阶段成绩小。

2) 网下6×16 m移动特点是从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增长很快,提升幅度最大,到最佳竞技阶段升到最大值,在竞技保持阶段成绩稍有下降,竞技保持阶段成绩比专项提高阶段成绩大。

3) 一百米的变化过程和它们都不一样,特点是从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增长很快,提升幅度最大并且增长到顶峰,在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成绩缓慢下降,竞技保持阶段成绩比专项提高阶段成绩小。

在训练中注意到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阶段,充分抓住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在身体素质快速增长阶段尽可能投入大量训练,使身体素质有最大的提高,甚至把身素质提高到个人最大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世勇,李遵,等.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2] 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

[3] 葛春林,尹洪满,等.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4]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 教育部高教司.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 王清伟.现代篮球运动中体能的作用及其训练[J].潍坊学院学报,2003(7).

[7] 李建平.排球运动之体能训练原理[J].体育节专刊,1996.

[8] 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

[9] 戴云鹏,李艳丽.优秀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0] 李安格,黄辅周.现代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12:136.

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三峡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93-02

三峡大学作为地方省属重点高校,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工程训练中心于2012年基本建设完成,厂房建筑面积15840平方米;中心主要任务是面向全校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自中心建立后,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心就如何体现三峡大学人才培养特色,如何构建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机制与特色课程体系,如何创建面向全校师生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一流工程训练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与目标定位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是指工程训练中心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自身资源状况和发展战略等确定的发展取向和建设类型[1]。依据各校实际,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定位有纯教学型;教学、生产型;教学、科研型;教学、科研、生产型等。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依据本校实际与现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站在多维度多层次的选择空间上确定了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构建省属一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

(一)功能

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是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特别是非技术性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方面为专业、学科教育提供工程技术支撑,为学校打造“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品牌提供支持,为实现三峡大学“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贡献力量。

(二)目标定位

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是面向全校学生,以大工程、大制造为背景,通过中心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现代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认识,初步养成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的基本工程素质,加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完成学生由技能型培训向创新能力型培训的转化。把中心建成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培训基地,同时具有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职能,最终建设成省属一流的、开放型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二、工程训练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按照组织结构理论,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大体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隶属于相关学院又隶属于学校;第二种隶属或挂靠于学校某一相关部门;第三种独立建制的直属教学单位。独立建制模式的工程训练中心不仅拥有一定的独立自,而且其服务对象广,在功能定位上既包括全校师生的实践教学,也将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根据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采用第三种模式构建独立的教学二级单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一)组织机构

1.中心独立建制为学校二级教学或科研单位,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教学计划由教务处下发,日常教学和管理以中心为主。

2.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对中心的人、财、物进行综合管理。根据中心功能与职能,中心设置如下三个机构:(1)综合办公室:负责中心行政办公、物资采购与管理、设备及资产管理、网络与安全管理等。(2)教学办公室(含教授委员会):负责中心教学管理、教授与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管理等。教学办公室下设工程实践教学部、工程综合训练部、创新与拓展训练部。(3)技术研发与对外服务部:负责中心的对外培训、校内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二)运行模式

1.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教学功能落实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构建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三大平台;科研功能落实在科研任务与成果转化上,为全校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开发与制造平台;生产功能落实在制造服务上,中心可充分发挥设备、技术和人员优势,进行生产制造与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功能落实在职业培训上,中心在获得相关资质后,可对周边学校、培训机构和管理单位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心实现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品牌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中心教学与科研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分年度引进人才,实行专、兼职混合编制模式进行管理;改变原有实习工厂以技工和技师为主的知识层次与结构,聘请社会上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同时鼓励校内人员调整,补充中心的师资队伍,逐渐建设成一支具有高水平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精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建设完善的网站与选课系统。中心作为二级教学单位建立自己独立网站,其中重要的是建设选课系统,完成中心内部训练课程安排。当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完成选课后,再在中心选课系统中完成进一步项目内容选择。中心选课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促进选课系统与学校选课系统的衔接,保证学生一次性选择;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确定课程名称与时间后,中心系统将学生进行自动分组,并将其所选课程中的训练项目的时间、地点排出,提供给学生;学生进出中心考勤;设备在线使用情况;机考功能(题库、成绩)等。

三、工程训练中心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

(一)培养体系

中心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建立工程概念;体验工程过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心的培养体系按基础实践能力、工程综合实践和创新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在制定时充分体现“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创新与工程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素质教育,意识优先;实践教学,能力优先;创新培养,个性优先”的原则。随着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可让学校全体学生由于中心的建设而受益。

(二)特色课程

工程训练中心实施分级、分层次的三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主要内容如下。

1.工程基础训练课程。主要面向全校新生,为公共必修课,安排在一年级进行,课程内容按文理科分为(一)和(二)。工程基础训练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工程视野,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并突破学生怕动手的思想障碍。训练项目的内容主要与日常生活和基本动手能力相关。

2.工程综合训练课程。为公共选修课,课程按模块组合设计五个单元,以作品设计、制作为主导;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动手、科研基础、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入中心,首先进行综合性实践性能力训练,然后分组联合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全过程训练。工程综合训练课程具体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等五个模块的训练。

3.工程创新训练、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为公共选修课,项目以赛事为主导,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鼓励专业交叉。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个性化项目制作;竞赛分两个层次:国家或省、学校(主要为中心自设竞赛项目),学生课外完成。主要包括电子大赛、机器人大赛、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等几十个比赛项目。

四、工程训练中心的探索与展望

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从2009年开始筹建,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心已经逐渐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体系,并在独立建制的基础上,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全校师生打造了一个工程基础训练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基地。随着我国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数量之多且各具特色,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突破传统的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跨越式发展新阶段。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探索创新,为三峡大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模式提供示范与借鉴作用。基于三峡大学的经验,并综合借鉴其他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今后的发展要实现三大转变。

(一)从“理工型”向“综合型”转变

大工程背景下的现代工程教育已从单纯的理工科工程训练实习转向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型工程训练,既体现在高校工程训练对象上从理工科学生扩展到文、医、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也体现在工程训练内容从过去单一教学内容到现在的涵盖机电、计算机、环保、人文等;中心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层次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型训练,也为高校普及通识教育打下基础。

(二)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开发研究,工程训练中心的科研功能日益突出,研究式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心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不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研究教学中得到科研从选题、开题、研究、试验、结题、论文的全过程训练;同时全校教师科研工作与科研成果转化也可以在中心完成。

(三)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

“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要走内涵式发展与创新道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用好社会资源。”[3]因此要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必须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主动对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开放;中心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及相关社会服务,如技术咨询与制造服务、科普教育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张辉,樊泽恒,孔垂谦.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江苏高教,2007,(3).

[2]张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个案[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王建伟,许学东,王丰晓.六大转变: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第6篇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师的基地,音乐方面的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幼师所必不可少的。其中,钢琴教学是音乐科目中的一门重要的技能课程。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着手,结合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对于钢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现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初次接触钢琴,在入校前没有弹奏钢琴的基本知识和弹奏的基本能力,这对于在高职高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钢琴弹奏课程,有着较大的难度。钢琴教学在近几年的学前教育已从对学生的简单要求发展到专业课中的必修课程。钢琴课必须贯穿于学生大学三年的学习。钢琴的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到了第二、三年,学生学习钢琴的难度开始加大,三年内要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和歌曲即兴伴奏等能力,对于学生是个挑战。现行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它的教学是让学生怎样利用这门技能来有效投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和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如:儿童歌曲、音乐游戏等幼儿园的日常课程。所以在本专业的钢琴教学中,钢琴的教学内容与其专业的特点要一脉相承,要更多地考虑实用性。因此,在钢琴教学这个环节中我们应该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的选取应当以传统实用为主,趣味为辅

学习钢琴弹奏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教材,一些优秀传统的教材如:拜厄钢琴基本教程、钢琴基础教程和车尔尼钢琴教程等,来学习如何放松、触键、怎样转动手臂等弹奏的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有音阶、琶音、和弦等弹奏技巧的练习曲掌握,再根据其中的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拓展,如:练习曲中左手和弦的各种弹奏音型在以后的歌曲伴奏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在学习练习曲的课堂里随即学弹一首简单的儿歌可使得学习的知识得到灵活运用,发挥教材的实用性。钢琴课程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必修课,不可能像专业院校的学生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来进行钢琴专业练习。所以,钢琴课应该在选取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再添加一些趣味性更浓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和主动。同时教学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二、教学中授课方式的安排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加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每一周大多只上一次的钢琴课,平均给每位学生也仅是十几分钟,由于时间限制等诸多原因,学生收获较少。另外全班学生弹奏的曲目大多是相同的,又显得特别单调。教师上课主要是检查学生弹奏上周布置的钢琴作业并做简要指导,再就是布置下一周需要练习的钢琴作业并讲解指导练习的方法和要点。因此在这样传统的上课形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难得到提高,同时也耽误了一些对钢琴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对授课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是必要的。集体课教学可以安排对钢琴弹奏技巧的训练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示范演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键盘的综合能力,如:视奏唱谱教学、移调教学、伴奏创编能力教学等,有增加授课容量并拓展知识面的优势。小组课教学可以将弹奏程度相当的学生编成一组进行统一指导,使学生的弹奏有相互促进的动力。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能够因人而异,教师能够细致观察到并解决学生钢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采用不同的教材或不同的曲目。因此,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加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首先应注重基础训练

在钢琴弹奏中,要求弹奏者能以熟练的弹奏技巧来表现乐思,要求弹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因此,在学生学习弹奏的第一个阶段,教师首先要注重基础训练,要强调钢琴弹奏理论和技能,要让学生掌握弹奏的基本概念和奏法,如:断奏、连奏、跳奏、重量弹奏法、左右手交替奏法、乐曲分句时的换气奏法等。在进入钢琴弹奏的触键学习时,手臂放松训练显得很重要。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会陷入一种困境,不知道怎样来控制各种弹奏动作。在训练学生手腕抬起时,整个手臂应处于彻底放松状态,身体要端坐在键盘前面,手臂要自然地从肩部往下垂,手指落到琴键上面的同时,大臂力量透到指尖,使指尖牢牢地落在键子上,然后放松。这样来进行练习放松,为后阶段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布置弹奏基本练习曲和小乐曲的同时,还可以安排学习各调音阶、琶音、和弦以及双音等技巧的训练,可从一个八度的音阶、琶音、和弦开始,增加到两个八度的练习,直到四个八度的练习。通过这些基础训练,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弹奏方法,同时训练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钢琴的基础训练中,指法应严格要求。指法训练在初学钢琴课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乐谱上设计的指法进行练习,促使学生体会出指法运用的规律,不至于给自己的弹奏增加不必要的困难。在指法顺利的状况下,有利于配合看谱和唱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弹奏习惯,使学生的弹奏更加连贯、流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对钢琴基础训练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为将来胜任学前教育工作,进行音乐教学活动而加强学习钢琴弹奏的技能。

四、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有效

(一)弹唱。弹唱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先将谱子中较难的节奏型挑出进行打节奏练习,即手打拍子而不是弹奏,从单手练习到双手合练,初步训练学生的双手协调能力。在节奏熟练后,再到键盘上进行练习。在单手练习的过程中,要求一边唱谱一边弹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看谱能力,为视奏作准备。在乐曲弹奏中,有时双手是同一个方向做弹奏,而更多的是双手弹奏方向是交错进行的,或者右手是连奏,而左手则是断奏。所以在弹奏简易的双手配合的练习时,就要练好双手的协调性,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有的学生手部的肌肉和韧带不够松弛,所以对较难掌握的连音弹奏,应进行慢练,练的同时要注意自然地调整呼吸并打开手指的触键动作,正确地运用手臂的带动,轻轻地哼唱旋律,使弹奏出的曲子自然优美。

(二)视奏。视奏是指为了表演拿起乐谱立即边看边演奏,谓之视奏。演奏者眼睛要面视钢琴曲的乐谱,同时双手按照乐谱的要求弹出乐曲的织体,视奏是钢琴演奏艺术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在弹起破坏作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而言,关键是要突出实践技能、能力考核的特殊性,即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需求,构建新的多元、开放、动态评价制度。从评价主体看,要从以教师评价为主转向实习单位评价及教师评价的结合;从评价对象看,要从“唯智育”评价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评价,从侧重理论知识评价转向侧重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评价标准看,要从单一标准为主转向多元标准的结合;从评价方法看,要从以笔试为主转向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7篇

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对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性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质量畜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对新时期的农业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动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要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就必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因此,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对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科学合理的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笔者对辽宁省内五所开设动物科学专业的高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各学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和具体的执行情况及质量保障措施,并采用现场走访的形式了解了畜牧行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梳理出适合辽宁省畜牧业发展的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本着目标性、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训练、综合能力训练、毕业实习训练和创新性训练五部分构成。

一、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熟练、扎实的操作技能和严谨、客观、科学的实践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改革过程中要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调整一些陈旧、落后的内容,增设适应畜牧行业发展的较先进的实验项目,对原实验项目进行必要的精简、浓缩并进行整合,避免相近学科之间不应有的简单重复和彼此孤立,充分体现畜牧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二、专业基础训练

专业基础训练按照畜牧业发展的六大技术支柱进行设置。分别是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及配方设计训练、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训练、家畜环境卫生及牧场规划训练、动物生产技术训练、动物医学临床诊断训练及畜产品营销技术训练。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及配方设计训练要求学生掌握饲料分析与检测技术;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家畜品种的选育和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熟悉人工授精的方法与过程,了解冷冻的制作技术;家畜环境卫生及牧场规划训练要求学生深入到畜禽养殖场进行环境卫生调查及牧场规划布局情况的实习;动物生产技术训练要求学生参与畜牧生产的各环节,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实验室分析技术及动物营养技术;动物医学临床诊断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动物普通病及传染病的诊疗技术,畜禽疾病的免疫程序等;畜产品营销技术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营销策略和技巧,增强个人的交际能力和承受能力,学会推销自己和产品。学校教学部门定期组织相关教师修正教学内容,紧跟时展需要,适时增加新的试验,为培养实用人才而努力。

三、综合能力训练

学校安排学生到校属实习单位或学校附近的奶牛场、养猪场、家禽场、兽医诊疗结构等参与生产的各个环节,实习期间要熟练掌握生产全过程及生产技术,掌握各种大型养殖场家畜疾病的防控措施要求,实验室分析技术、畜禽疾病的免疫程序等。

四、毕业实习训练

毕业实习是全面锻炼专业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实践训练。按照毕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要求,完成综合性实践训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企业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创新性训练

1.参加专业社团组织

专业社团组织是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该组织旨在给同学们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在课外时间提高实践技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社团组织。社团组织制定加入社团的相关要求,并进行理论及技能操作考核,考核合格的同学可以加入该组织。

2.开展实践技能比赛

设立学生创业比赛和操作技能比赛。学生创业比赛是由同学们自由组队,自由选择拟创立的企业,对创办企业的前景、规划、生产模式、产品、销路、运转、管理、分工、利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策划和说明。由评委老师评出名次并颁发证书和奖品;操作技能比赛是本着贴近生产实际、将实践和乐趣融于一体的原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技能比赛的内容,规则及评选办法。

3.参加企业短期培训

学校与企业结合办特色班。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请企业技术人员讲授生产实践技术,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学生再去企业生产实习,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接触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流程等。

4.参加科研训练

许多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学生可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其中的某一项内容。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阅,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以及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5.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县、镇、乡等社会第一线,了解当地经济及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和生活文化水平。开展科技咨询,给农民上课,传授养殖技术,开展义诊活动,为农户解决生产上的难题。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品质,并练就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物科学专业属于实践性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严格的要求。学校只有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折不扣地执行,才能培养出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胜球,乔灵,董小英.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动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2):92-96.

[2]刘国买,谭轶群.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68-70.

[3]何若钢,覃小荣,李秀宝.实践教学推进动物科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8,(3):110-112.

[4]王博,祝爱锦,黄国清.动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西畜牧兽医,2012,(2):9-12.

[5]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6]刘伟.实践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9):123-127.

[7]白文林,尹荣焕,罗光彬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1):156-158.

[8]罗洪林,谌剑波,王剑等.刍议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2):33-35.

第8篇

摘 要 构建成熟的梯队模式,形成良好的优秀运动人才选拔模式是高职院校运动队取得优异名次的重点。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特殊性,所以运动队的人才选拔培养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两年,除了队员本身努力外,还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如何加强田径队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促进比赛成绩提高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梯队建设 田径队 队员培养

一、我院田径队梯队建设背景

我院田径队梯队建设受建队初期管理制度和省内竞赛力度的影响,1998-2012年是有竞赛任务临时组队为主,培养没有梯队性。从2013-2016年,随着浙江省高校田径比赛与交流的增多及管理部门重视程度提高,在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了重点、次重点,梯队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至今我院田径队梯队建设逐步完善与提高,建立了备战各级比赛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较强的目标性。但与专业运动队人才培养相比,仍有差距。从事高职田径队训练的学生基础性差,个体在训练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训练时间统一管理难,主要是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人为主的特性所致,种种现状影响并制约我院田径队的发展。

二、田径队梯队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预备型队员培养

对于刚参加学院运动队的队员,相对身体素质较好的,作为预备型队员培养。加强最基本的专项素质以及基本技术等。

1.制定田径基础训练计划。首先,从队员的基本情况出发,发展最基本的跑、跳、投等相应的素质练习。从速度、耐力、灵敏、力量、协调等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素质练习。2.培养队员专项素质。其次,为每一位队员选择好适合的项目,针对该项目技能的身体素质特点,制定基础的专项素质训练方法。3.注重形体训练。最后,在素质训练的过程中,应根据队员的运动项目来注重队员的形体训练。

(二)后备型队员培养

对曾经训练过或者具有一定基础训练的队员进行后备型人才培养。在训练的过程中,根据每一位队员的基础训练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首先,培养每位队员良好的智能,学习每项技能或动作时,在今后参加比赛的临场发挥等,良好的智能都是最基础的保障。其次,需相应提高训练难度,每次基础技术训练后需要提升训练难度来检查队员训练效果。并在增强难度的同时可有效提高队员自身要求及心理预期目标。最后,还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学习能力培养。一直以来总有错误观念告诉学生,运动成绩好,学习就会差。其实不然,较高的理论教育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队员才能接受更高、更难、更艰辛的训练氛围及文化。在今后参赛与更多的社会活动中才有更好收获。

(三)参赛型人才培养

对于已接受一定训练并具有较高专项运动能力的队员进行参赛型人才培养,在这阶段中以培养创造良好竞赛成绩为目标。根据比赛具体任务,加强心理素质水平、促进比赛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培养。

1.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能力训练。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来自平时日积月累的心理培养训练,通过各种有效训练手段,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心理平衡能力的方法,以获得最佳心理状态。

2.加强比赛交流与视屏教学。通过参加和观看比赛及视屏教学,提高队员心理平衡能力、专项素质能力,对比赛动作与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田径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多参加比赛能增强院校间的交流,加强师生共同学习,促进高职院校田径项目迅速发展。

(四)奖励处罚机制的完善

在梯队建设过程中,保障良好梯队建设。制定良性奖罚机制,对从预备队到入选参赛队的优秀运动员给予日常训练补贴及学分奖励。对参赛队员获优异竞赛成绩后给予一定奖励。对平时训练作风不正,偷懒的运动员给予相应处罚。

(五)成效

自2013年组建特色队以来,学院田径队一直坚持队伍建设,梯队管理方针。不仅在学生管理,精神面貌及队伍的竞赛成绩都有着突出进步。

1.学习上:自特色队梯队建设以来,从思想上纠正学生体育好文化差的落后思想观念,每年学院综合测评奖学金,田径队队员都能获得三等以上奖学金。自2013年,学院田径队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有2人,获得过一等奖学金的有15人,获得二等三等奖学金的更多。

2.竞赛成绩:自2013年以来,学院每年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比赛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9金6银7铜,女团第二、男团、总团第一。2014年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十项全能冠军,女子标枪冠军。2015年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200米冠军。2015年浙江省第十四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收获11块金牌,包揽男团,女团,总团冠军。2016年获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团第一,男团第七,总团第二。梯队建设以来,总有优秀队员从预备队、后备队中不断涌现。

三、结论

为保证高职院校田径队向高水平持续发展,人才梯队建设是个必要的历程,只有建立科学的梯队建设体系,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人的潜力,才能推动田径运动队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多涌现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 房杰,刘争眷.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5).

第9篇

摘要:为加强学生软件设计能力,本文对计算机专业软件设计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对教学内容优化,构建新型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软件设计能力;内容优化;实践教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既要求扎实而广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良好的实践动手和自我学习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面向信息领域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需求,坚持“基础、应用、实践”的原则,突出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优化设计。在基础能力方面优化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新增了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在软件设计高级理论方面优化了软件工程课程,新增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课程;在综合实践应用方面新增了Java程序设计、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兼顾了软件设计理论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更加符合以软件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主线要求。2.构建新型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软件设计和开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基础。通过深度剖析计算机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特点,总结以往教学经验,以培养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从程序设计基础到软件开发综合实践的四层课程体系,每层都有相应课程群以及阶段性培养目标。(1)基础理论层。以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奠定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2)基础训练层。以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为核心的课程群,目标是打牢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并初步掌握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3)高级理论层。以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系统掌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设计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为高级应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4)综合应用层。以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Java程序设计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面向应用,全面提高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四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设计开发功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IT人才。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实践功底。鉴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立体化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层、综合训练层、实践应用层。(1)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编程应用能力。基础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组成。在课程实验设计中加大了综合设计类实验的比例,减少了基础验证性实验比例。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与课堂讲授同步,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紧跟老师引导完成练习。综合设计类实验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还需要提交实验报告。注重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组成。通过设计小型综合项目,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计的实施分为开题、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验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分组完成,最后答辩评分、评优。我们对课程设计考核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课程设计考核制度与考核方法,将课程设计考核变为答辩方式考核,包括小组答辩和年级优秀课程设计答辩两个过程和层次进行。(2)引导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层是由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毕业设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训和软件开发小组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培养和锻炼软件设计开发能力。

二、小结

围绕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突破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限,实现总体设计、综合布局、交叉穿插、协同配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谢中科,肖增良.程序设计系统化思维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4

[2]戎玫,张广泉,王辉.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突破软件人才瓶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作者:高攀 郭理 单位: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10篇

【摘要】目的研究机动卫勤分队如何适应当前实战化训练需求,不断提升军事基础能力。方法总结和分析目前机动卫勤分队开展军事综合训练存在的问题,结合在军医大学综合演练和机动卫勤分队基地化训练中开展军事综合训练的实践和体会,提出组织实施军事综合训练的基本方法。结果扎实搞好军事基础单课目训练、精心设计军事综合训练内容和严密组织军事综合训练实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结论客观认识机动卫勤分队开展军事综合训练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方法,可提高机动卫勤分队军事基础能力。

【关键词】机动卫勤分队;军事基础训练;军事综合训练;实战化训练;训练方法;训练实施

未来信息化战争在作战环境、作战样式、作战方法等方面都将发生彻底改变,势必给卫勤保障人员战场生存和行动增加困难。目前,加强机动卫勤分队建设既是世界各国军队的共识,也是我军卫勤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动卫勤分队的任务是战时执行战役或战略机动卫勤支援保障任务,其执行任务的空间环境在战场。未来战场多维复杂、紧张残酷,机动卫勤分队除了具备精湛的专业保障能力,还必须具备军事基础能力。军事基础能力的核心是军事训练,只有把军事基础训练搞扎实,才能经得起实战的检验。单独开展的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和军事体育等基础课目训练,必须要通过军事综合训练实践才能真正提高机动卫勤分队的军事基础能力。

1机动卫勤分队开展军事综合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单课目训练不扎实

1.1.1训练课目不全

机动卫勤分队在训练中,重视作业流程和人装结合训练等,对军事基础课目训练的内容涉及很少。共同训练课目漏训、偏训现象突出[1]。实弹、实投、实爆“三实”训练内容由于对装备器材、场地安全有要求,基本得不到落实。缺少素质过硬的教练员,指挥技能训练走过场的问题普遍存在[2]。

1.1.2训练人员不齐

机动卫勤分队成员平时保障任务重,整建制集中组织军事训练得不到落实[3]。部分人员因工作频繁离开训练场,训练计划难以落实[4],补训工作也没有及时跟上。训练中重战士轻军官、重专业技术军官轻指挥军官的现象突出,导致训练参训率达不到要求。

1.1.3训练标准不高

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训练、勤务训练和军事训练,但军事训练往往成为训练中较为薄弱的一环[5]。有的单位人为降低训练难度和要求,或者是倾向于训练难度小、要求低、保障易的内容,甚至只组织能体现“时间”“米数”“次数”的课目,还有的直接以体能训练代替共同训练内容,不同程度的降低了训练标准。

1.2训练内容设置不科学

1.2.1内容选取倾向基础

在涉及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军事体育等内容时,存在重基础轻技能的现象[6]。对经常反复训练的机动展开等基础内容较为重视,对训练复杂的武器装备操作等技能训练轻描淡写。还有的重基础轻指挥,对分析判断情况和组织指挥与行动的内容很少涉及,即使是涉及了,也是立足平时多,考虑战时少,训练多满足于演示和观摩。

1.2.2内容设置过于简单

在开展演练和野外训练时,往往局限于分队机动、展开和撤收等内容[7],并且把困难设置在能够克服的范畴,把情况限定在可以解决的程度。基本没有机动中的重装行军、野战生存、通信联络、临机情况处置和展开撤收中的组织指挥、现地勘察、警戒防卫、构工伪装等内容的训练[8-9]。夜间训练和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训练尤其少。

1.3综合训练脱离实战

1.3.1实战化理念不强

受“和平积习”的影响,人员打仗思想弱化,训练脱离实战。训练组织实施要求不严格、标准较低,情况设置针对性不强。综合训练不是把提高战斗力和保障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0],而是视综合训练为一项任务或者是对外宣传的亮点。严重制约了训练质量水平的提升。

1.3.2实战化内容不多

对完成应急保障任务时,指挥人员临机情况的决策指挥,卫勤专业分队和技术人员战时快速反应和生存防护能力等实战化内容和课目组织较少[11]。片面的将风险高、难度大的实装、实操、实弹等训练和野外训练理解为实战化内容。

1.3.3实战化氛围不浓

各单位在训练中单纯强调训练要求或训练方式[12],增加烟幕、设立“蓝军”、将营区训练内容移至野外等。实战化训练环境得到了加强,但实战化思想、观念、作风没有跟上。表现为日常战备教育流于形式[13],个人训练态度不正、积极性不高,训练操场化、程式化现象较为严重。

2机动卫勤分队开展军事综合训练的基本方法

2.1扎实搞好军事基础单课目训练

2.1.1训练内容要全面

要按照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要求确保训练内容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军事基础理论学习要结合专业特点,强调与国家安全形势相关的内容,突出与信息化局部战争相关的内容;体能训练是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综合训练的基础,要突出3000m跑、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基础项目;指挥人员还要增加指挥谋略、组织筹划以及部队管控能力的训练[14]。

2.1.2参训人员要齐全

①科学确定组训模式。战士(非现役)基础较弱,共同基础内容要专人负责,集中组织;干部工训矛盾大,要搞好训练前摸底调查,制定区分到单个人员、细划到具体内容的训练方案。②做好说服教育。全方面讲清机动卫勤分队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牵涉的利害关系,树立责任和担当意识[15]。③强化激励机制。从职称晋升、立功受奖等各方面向骨干成员进行适当倾斜。根据训练成绩对个人和科室给予表彰奖励和批评惩罚,以充分调动训练积极性[16]。

2.1.3训练标准要实战

在训练标准上,要杜绝“险不练兵、难不练兵”“练为考、演为看”等背离实战化要求和消极保安全的训练。轻武器射击和手榴弹投掷等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动作操作层面,还必须组织实弹训练与考核。体能训练不能只停留在操场层面,还要组织战斗体能训练,敢于在环境极端恶劣、身心极度疲惫的条件下开展。识图用图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室内量算层面,必须要开展野外教学[17],让队员在实践中提高能力。战备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战备教育层面,还要与机动卫勤分队应急应战任务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全员全装的战备拉动,强化快速反应和长途机动能力[18]。

2.2精心设计军事综合训练内容

2.2.1紧急出动

主要训练机动卫勤分队应急响应,依据战备方案携带物资器材,按预案完成行军、输送编组和序列,建立指挥通信联络。指挥人员熟悉指挥流程,是机动卫勤分队从常态向应急应战状态快速转换和应急响应的行动[19]。

2.2.2行军与输送

主要训练指挥人员组织徒步、摩托化行军的能力。分队能够实施长距离机动及机动中的警戒防卫,能灵活处理临机情况,是确保机动卫勤分队能够完成战时频繁机动的卫勤保障任务[20]。

2.2.3专项组合训练

卫勤指挥干部训练配置地域防卫的组织,包括侦查防卫组织、识图用图标图等;卫生技术干部训练搜救和前接伤员,包括地形图使用、战现场急救防护等;战士(非现役)训练战术投弹,包括战术基础动作、手榴弹投准等,是区分人员类别,提高难度和强度,易于实现的实战训练内容。

2.2.4野战生存训练

主要训练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所属人员的野战生存技能。指挥员掌握露营的基本方法,分队人员能够利用现有条件开展野炊和露营,同时要能够有办法寻找水源、获取野生动(植)物,是战场条件下的自我保障训练,是对作战部队实施有力保障的前提[21]。

2.2.5轻武器操作训练

包括武器分解结合、一般故障的排除和实弹射击。干部主要训练手枪操作和对隐显目标实弹射击,战士(非现役)训练步枪操作和对固定目标实弹射击,是机动卫勤分队利用手中武器,实施自卫和集体防卫的技能。

2.3严密组织军事综合训练实施

2.3.1成立机构,明确分工

综合训练组织机构通常以机动卫勤分队训练管理人员为主,加强必要的保障人员构成。不改变人员平时职责和业务范围,由训练部门一名领导具体负责,下设指挥组、训练组和保障组。指挥组,主要负责训练的整体筹划和具体训练内容的实施,协调训练场地、教练员、器材、武器弹药,军地关系等;训练组,主要负责现地勘察、制定方案以及组织训练;保障组,主要负责训练中本级范围内所涉及到的器材、装备和场地等保障。

2.3.2现地勘察,制定方案

要做到训练课目不少内容、不降标准、不减难度,必须进行现地勘察。主要是依据选定的训练内容和现有训练条件,确定每个训练内容实施场地和保障要求,以及周边有哪些兄弟单位训练场地可以利用、还需要协调哪些器材装备等。在场地保障上,必须要有轻武器射击场、按图行进野外训练场地、组织野炊的场地等。同时,还必须根据各场地之间的距离和道路等条件,确定转场方式,确保整个训练内容完整。根据现地勘察的实际情况,训练组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案。

2.3.3从难从严,严格施训

按照设想,军事综合训练通常依次进行紧急出动、行军与输送、专项组合训练、野战生存训练和轻武器操作训练。整个训练必须着眼实战,从难从严,严格执行训练方案。训练时间上,要把握好高效性,必须在24h之内完成所有课目训练,使训练符合快节奏、高强度等实战特点。训练场地上,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将营区、野外、靶场和露营等各个场地有效衔接起来,使训练符合连贯性、野战性等实战特点。训练内容上,按照训练流程逐个实施,各个内容的衔接要环环相扣,使训练符合系统性、激烈性等实战特点。

参考文献

[1]冯飞,王超,杨黎.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实战化训练浅谈[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9):1024-1025

[2]傅红亮,李杰鹏,纪伟平,等.基层卫勤分队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25(4):366

[3]阳林俊,王凯.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快速反应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7):641-642

[4]杨波,叶平,李运明.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开展野外驻训的做法与体会[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2):1169-1170

[5]叶廖沙,张波,梁韫洁.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实战化训练问题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4):359-360

[6]李泽,张岳,胡月静,等.联勤分部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3):285-286

[7]沈平,王兴华.军队医院卫勤训练按纲施训的难点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2):77

[8]陈礼潮,林晓城.军队医院卫勤实战化训练中主要问题及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6,30(7):452-453

[9]刘双喜,范晓强,段光锋,等.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1):1084-1086

[10]董自西,赵晋,张磊磊,等.强化军队卫勤训练基地建设的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9):881-882

[11]王汉祥.加强机动部队医院卫勤实战化训练的几点思考[J].武警医学,2014,25(8):851-852

[12]吴亚男.实战化训练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1

[13]易凡,支凯林.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建设现状及对策[J].东南国防医药,2005,7(6):465-466

[14]徐雪,黄勇,王国威,等.卫勤分队1小时快速反应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8):916-917

[15]罗晓明,何坤,肖军,等.某军队医院按照新大纲组织战备训练的做法[J].人民军医,2016,59(6):640-642

[16]李卫东,陈礼潮,卢敬飞.运用训练等级考评模式组织医院参谋技能考核比武[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51-52

[17]赵晓明,王佳,李向兴,等.野战医疗所训练的组织与实施[J].人民军医,2010,53(3):159-160

[18]徐克钧,刘非非,王艳林.医院机动卫勤分队训练的做法[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2):1408-1409

[19]李卫东,黄纯,吴冰,等.论应急卫勤专业力量快速反应能力建设[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1):48-49

[20]方建,陶勇,刘涛,等.野战医疗所(队)卫勤保障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J].东南国防医药,2011,13(1):11-13

第11篇

[关键词] 教学内容;阶段;实习项目;验证性;竞技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86-03

一 引言

现代产业要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及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等[1]。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正是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教育改革的新尝试[2]。

二 金工实训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

按照人才培养计划设置的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金工实训是工程实训的基础性实践教学课程,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模式下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个较长时间认识机械专业知识的工程实训教学环节,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习工程材料成型、数控技术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的先导课程。通过金工实训,使学生熟悉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掌握金属加工的主要方法,为后续专业理论课、专业实验课等建立感性认识,是专业基础知识与工程实际的纽带。同时,金工实训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遵守纪律、安全意识、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培养计划”中的通识平台课程,是最多地渗透和穿插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内涵的课程。因此,做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和企业实训实践的基础先行课程,也必须按照卓越计划的宗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三 卓越计划下金工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金工实训也不例外,它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实践教学,一是它具有学生首次接触机械知识及操作实际的基础性;二是兼备机械制图、公差互换、机械制造技术、材料成型工艺、数控技术、特种加工等多门课程基础知识的宽泛性;三是训练操作技能,应用现场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实践性。

根据金工实训教学的特点,它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在围绕预设教学目标的理论内容和掌握设备工具的操作技能,更要有体现合理选择应用、综合、实践理论内容的载体,即金工实训作品,同时兼顾卓越计划“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金工实训虽要求教学内容重基础,但围绕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宽泛,因此合理设置金工实训教学内容是实现“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重要体现。相对于传统金工实训,卓越计划下金工实训教学内容改革总的宗旨是让学生“印象深、多实践、打基础、立素质”。

1 分析学生特点,分阶段安排教学内容

多年的实训教学发现,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的表现可分为虚心求教、跃跃欲试和自我满足三个阶段。由于金工实训是学生第一个形式有别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加之受到实训动员的鼓舞,实训刚开始时大部分学生情绪高涨,学练积极性很高,这一时期是“虚心求教阶段”;随着几个工种的实践过后,学生具备了一定操作技能,已实训过工种的学习迁移效用也使得新工种的知识与操作接受理解起来更快,学生这个阶段往往表现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工作品,不满足于规定的实训内容,这一时期是“跃跃欲试阶段”;实训后期,由于体力疲乏,年轻人缺少恒心和只求已知不求熟练(甚解)的自满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操作技能、工艺知识,有的学生丧失了实训积极性,往往在最后两个工种实训时松懈随意,这是“自我满足阶段”。

为调动学生实训积极性,遵循学习认知规律,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三个阶段,将金工实训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按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方式分别对应每个工种学习划分为基础训练阶段、综合应用阶段、设计创新阶段[3]。由于学生缺乏机械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基础训练阶段在老师引领下按规定项目讲解基本理论和工艺,学习设备、工具等使用与操作技能,这阶段除学习基本操作外,作为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与考核,每个学生需独立加工一件作品,如小锤。

综合应用阶段以3~4名学生为小组进行基于工程实际的项目化金工实训。学生在已掌握的基础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自行讨论、制订一个多零件、多工艺的较复杂产品的加工,比如桌虎钳。学生小组独立制定各个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基本独立完成产品的加工制作,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和所学工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以满足学生跃跃欲试的思维要求。

设计创新阶段以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学生组成项目小组来共同完成产品的创意构思、结构设计、工艺制定和制作加工等整个产品实现环节[4]。三个阶段教学内容层次渐进,满足学生不断增高的知识渴求和实践欲望。

2 开发提升学生兴趣的验证性、竞赛性实训项目

金工实训项目是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的重要载体,项目的内容结构、功能检验与考核方式等会直接关系到实训内容是否充实,能否实现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否体现探索性、研究性、项目化等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否提高学生实训积极性。

基础训练阶段的实训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和练习,比如车削加工的基本知识,操作主要是车端面、车外圆、车圆锥、车内孔等,以及按照老师讲授的加工工艺车削一个锤柄,并以其做为本阶段考核的依据。那么接下来如何在基础训练阶段以后让学生的“跃跃欲试”得以满足。在以往的实训报告中很多学生提出能不能在掌握基本操作后不按老师给定的加工工艺,自己解决一下问题试试。因此,本次教改设想让学生依据所学操作技能及工艺知识,自主加工一件作品,并且作品蕴含其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可验证性,建立可验证、可竞技实训项目的目标,实现学生对自己加工作品功能的自我验证,并且可相互之间进行功能水平的比试,把竞赛引入实训。

基于此理念,在实训内容中开发出桌虎钳项目、油壶活塞项目和水管焊接项目等多个可验性、竞赛性实训项目。桌虎钳项目的零件需要在多个工种、用不同机床加工完成,由同台机床的学生自己讨论工艺过程、自主加工,钳工装配后,自己检验桌虎钳的动钳口滑动、配合间隙、钳口夹紧、与桌面的锁紧等功能。油壶活塞项目学生自己测试油壶上部小油缸内径,根据小油缸内径设计并加工小活塞杆及活塞,装配后油壶内装水检验能否将水喷出,学生之间可以比比谁的油壶喷水距离远,并将比赛结果做为第二阶段考核和加分的内容。水管焊接项目在焊接基础训练完成后进行,学生将两段水管对焊,然后将焊管的一端堵死,另一端连接试压水泵,检验所焊圆焊缝是否漏水。这些项目中融合了探究性、问题式、自主式学习,学生讨论积极,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堂外,遇到问题时教导老师启发,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验证性、竞赛性实训项目也较好地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

学生在每个工种经过基础训练阶段以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了基本的机械工艺知识和设备操作技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想法。

3 增设加工难度系数大、多种加工方法的实训项目

实践需要以具体任务为中心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如果实训项目只是一些简单的零件加工,实训内容单调,不够充实,不能体现出实践知识的综合过程,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更说不上对后续课程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有关选择合理加工方法、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起不到了解和铺垫作用。

以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训项目是加工一个小锤子,车工再加工一个包含T形螺纹、圆锥面、半球面、圆柱面的综合件,实训项目结构过于简单、加工精度低,不具有明显的“真实”产品的特征,实训过程不能将各个工种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工程体系,这对于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体验产品生产全过程,树立工程意识效果不明显。因此,在金工实训教学中开发出了微型桌虎钳。微型桌虎钳包括钳身、动钳口、静钳口、夹紧斜块、丝杠、手柄、压紧盘、钳口铁等11个零件,零件数量多、加工难度加大,加工精度也明显提高。加工内容大体包括车端面、车外圆、攻螺纹、套螺纹、锪孔、铰孔、铣平面、铣台阶、锯削、锉削、装配等多种加工方法,增加了加工方法和各工种之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类加工方法和操作各种加工机床。综合应用阶段使用有难度、各工种相关联的实训项目,增强了学生实训的目的性,调动了实训积极性。

4 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自我满足感

学生在完成综合应用阶段的实训后,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专业基础知识获得了综合应用,初步完成了产品全过程的制造和运行环节,按照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要求及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应把工程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环节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尚缺少设计及工艺环节。结合实训中学生出现的“自我满足”状况,为使学生全面了解、体验工程的全过程,使大学以来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教学内容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训的最后时期鼓励开展自选创新项目。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自己设计产品,可以是运动机构、实用的工装具等,但必须是机械方面的作品,要求具有装配关系和一定的加工精度。各组学生按照真实企业的生产要求画出详尽的设计图纸,细致地标注尺寸和各项公差。尤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每个加工零件的加工工艺卡,分析其加工过程,选择要使用的机床、刀具、夹具等,学生虽然还没有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有关“工艺规程设计”的相关知识,但有意识地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中的工艺规程内容提前安排在实训中,打破原来先学后干的顺序,让学生先接触和编制工艺卡片,初步了解和熟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原则、步骤和方法,增加工艺规程设计的感性认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时打下知识对接的基础[4]。

四 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这次的金工实训教学改革,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优于原有实训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和工程素养的提高

由于缩短了“基础训练”的实训时间,在后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专业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将实训延展至课外,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后续专业知识的预习。在国内知名企业与毕业生座谈时,多名毕业生对金工实训学习过程和指导教师印象深刻,并反映说金工实训时学到的技能在就业后对本岗工作帮助很大,有些技能直接应用在平时的维修保养中。

2 分阶段实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分A段实训和“竞技性”项目训练,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以强化,学生在实训过程的热情明显高于教学改革前。2015年卓越金工实训 的8名学生分2组参加了“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分获第3名。实践证明,参加过该项目训练的学生应知应会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员。

3 创新实践贯彻始终,侧重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本次教改中,对每个实训项目都强调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自行完成创意作品的设计制作,把实践创新贯彻于实训始终。按自己想法干,做自己想做的,大大提升了实训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3.

[2]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 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1(6):83.

第12篇

一、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课程体系实质上是课程的组织逻辑,它对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形成学科特色和就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知识需求,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为一体。二是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管理与工程并重,强化工程素质的提升和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加强真实项目情景模拟和职业岗位职责训练的实践环节。三是根据学校办学服务定位,坚持“应用型理论教学,工程技术型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办出专业特色。四是通过重体系、活模块,围绕完整的工作项目流程组织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构方式。五是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多阶段、多层次、多途径、全过程地了解职业岗位职责和企业生产运营流程,重视工业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二、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依据我校“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突出实践、完善创新、注意综合、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以及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从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出发,探索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模拟企业运营环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根据工作项目过程进行课程知识的集成和课程的拓朴结构设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将工业工程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渗透到相关课程中,从而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强化工程素质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体验式教育课程和教育形式。该课程体系具有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由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创新体系组成。

1.课堂教学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初步的工程能力和科技信息力,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由三个平台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为了适应企业需求,在考虑区域因素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认真研究工业工程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机械加工行业为背景,以知识能力组织为逻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课程体系。(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进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分为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创新创业基础四个部分。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机械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工程材料导论。人文社科基础课程组包括英语、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科学史、体育。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组包括创造学、创业基础。(2)学科教育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工程素养和适应性。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工程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的工程素质,掌握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科教育平台由学科教育必修和学科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组成,由机械工程学科、管理科学工程学科和工业工程学科三个学科组成。机械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制图、材料与成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管理科学工程课程组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供应链管理、工程统计学、工程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工业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专业概论、标准化工程。(3)专业教育平台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能力的实现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运用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解决产品的设计、工艺问题和具备从事系统的分析、规划、改造、设计、研究、评价和创新等工作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教育必修和专业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由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三个核心能力组成。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课程组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成本控制、精益生产、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课程组包括安全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系统工程导论、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课程组包括新产品开发创新理论、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

2.实践创新体系实践创新体系训练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职业能力,强调企业运营流程、岗位意识和职业能力等职业工作完整性的训练。实践创新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学科专业实践、毕业综合实践三个平台和第二课堂一个模块,共计42周。为了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适应不同企业的环境要求,在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业工程师,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体验平台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创新体系。(1)基础训练平台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强调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基础训练平台由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思政课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毕业教育环节组成。(2)学科专业实践平台训练学生的职业意识、工程素养和职业能力,强调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体验。通过现代企业认知和企业运营流程实践,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单项角色、各项角色和综合职业角色的体验训练。学科专业实践平台由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设计规划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环节组成。(3)毕业综合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和就业竞争力。毕业综合实践平台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组成。(4)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外从事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该模块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复合能力和个性特征的训练,通过完整的项目开发体验和企业工作流程体验来完成。第二课堂模块包括参加学术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听学术报告和讲座,企业的顶岗实习,课外兴趣项目小组,计算机辅助软件模拟仿真训练。形成的科技成果:如、各种专利、产品开发;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文化艺术体育竞赛;演讲、辩论以及艺术节重大文艺演出;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等。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满足企业需求。本文根据天津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从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制订了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企业人员岗位的工作过程来系统规划课程体系,使新的课程体系能体现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即包含人才的系统优化,更重视工业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更适合现代企业对IE人才的需求。

作者:张付英郑辉陈钢薛强孟延红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