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17 05:39:41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

第1篇

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学习了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之后,加深了我们对舆论宣传工作紧迫性的认识。”

半年前,清远市201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便明确把今年确定为“新闻施政年”,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宣传工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公务员“触媒”,建立民意的“大数据”系统,落实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增进干部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新闻施政打造为民服务新平台

“现在做宣传工作比以前难很多,体现了四方面的矛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入矛盾多发期,但民意表达通道仍显闭塞;人民群众积极‘发声’,意见多元,但官方呼应不足且经常失语;新媒体格局下广东乃至全国媒体纷纷渗透,但清远本土媒体竞争力较弱;广东网络问政已经进入制度化阶段,而清远公务员群体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新闻发言及舆情处置经验与体系相对滞后。可以说,清远正置身于全新的、极具挑战性的传播格局之中。”崔建军介绍说。

确定2013年为新闻施政年,清远市希望通过媒体新闻来执政,运用媒体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施政形象、施政公信力和执政的合法性,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运用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清远提出的新闻施政具体包括十大计划,比如公务员“触媒”计划、民意收集计划、“全媒体门户”计划、“微施政”计划、信息公开联网和新闻策划计划等方面。

崔建军介绍说,“触媒”计划要求市级以上党政机关部门负责宣传信息工作的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员开通微博、微信“触媒”。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与媒体建立“结对”关系,负责宣传信息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与媒体建立长期互动、沟通的关系。并通过举办模拟新闻会,提高新闻信息工作人员与媒体沟通实训能力。

民意收集计划则要求各单位、系统建立所涉领域的“民意数据库”,汇总媒体、微博、论坛、海外舆情信息,挖掘各个平台及渠道上“沉没的声音”,为常规决策及突发事件处置提供智慧参考。清远重大政策的决策、制定与,在决策前、过程中及实施后,在全社会征集意见、动员与获得反馈。

“微施政”初见成效

不过,十大计划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微施政”计划。

“传统的‘宣传’观念的本质是‘堵’和‘禁’,而这已经严重不适应新传播格局的要求,新形势下,要求我们按照传播规律处置公共事务,转变为更注重互动与沟通的‘传播’理念。”崔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清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微施政”计划,旨在搭建清远“微政务”平台集群,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微媒体,在全市垂直系统开通官方微博、微信,成为新闻施政在微媒体平台的延伸。

“微施政”包括四方面:通过微媒体平台监测、畅通民意;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的网上信息即时与沟通(微访谈);开展网上政务,以群众为中心,重构行政服务流程;多媒体形态、互动式推送信息,集合微力量传播清远文化。

“微访谈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平台,也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到的三个创新之一,即手段创新。”崔建军表示,“通过微访谈的形式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出去,第一批上线的有26个单位组成了清远微平台,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容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

据了解,今年以来,清远当地诸如交通、噪音、环境污染等民生问题,都通过“微访谈”平台收集起来,及时转办、交办,由纪委监察部门、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的督查室及时进行跟踪和督办。

舆情监控为民生矛盾预警

除了“微施政”,清远还希望通过“舆情监测全覆盖”计划改善化解民生矛盾的难题。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清远已经在全市设立市、县(区)、镇(街)、社区四级“舆情专员”,建立起一张舆情监测网络,形成定期舆情汇报与分析制度,与媒体或大学舆情研究机构合作出版《舆情内参》、《舆情蓝皮书》等报告。

通过舆情监控,清远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例如关于连州分流乡镇教师的舆情处置。

今年7月7日,清远市委宣传部监测到一则舆情:“连州市瑶安民族学校老师来帖称,连州市政府在省政府给山区教师加补贴之际,出台政策分流‘富余’乡镇教师,短时间内三番五次修改通知,甚至使用高压手段强迫教师填申请表,引起了众多乡镇教师不满。”

几天后,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市长江凌在《舆情快报》上作出批示,并要求其他县关注此类情况。

第2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爬虫;关键字排名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1.009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1-0038-04

舆情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1-2]。网络舆情信息是指社会民众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所表达的情绪、态度、信念、意识、思想、意见、要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对现代社会物质、政治、精神和社会4个文明建设活动的各种反映[3-5]《2012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蓝皮书指出,2012年微博成为社会舆情的发动机,在本年网民重点关注的是社会转型、环境问题、问题、南海问题等热点话题。据统计2012全年关于“与反日游行”话题的网络博文合计17 742万篇,“伦敦奥运”话题博文7 583万篇,“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的话题博文3 923万篇。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基本都是在短期爆发的,且影响范围广泛,都是些对国家、对社会意义深远的热门话题。因此,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与推广,网络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广阔、自由的交流平台[6],互联网成为了社会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平台。而网络舆情主要来自于BBS、博客、微博、点评等,在网络中网民平等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可以说真话,也可以说假话,言论相对自由,网络的开放性直接决定了网络舆情的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网络舆情的独立属性,信息流和环境会影响舆论的传播[7]。网络舆情主要来自BBS、博客、微博、点评等,在网络中网民平等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言论相对自由,网络的开放性直接地决定了网络舆情的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本文设计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对主流的社交网站、门户网站的网页、帖吧、文本文件、新闻评论、微博、博客等近期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处理。(2)对指定的网站上的近期信息,包括网页、帖吧、文本文件、新闻评论、微博、博客等数据进行采集与归类存储处理。(3)对采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关键字分词处理,分词存储,分词评分,分词排名等处理。(4)建设关键字检索系统,检索的结果按照标题与内容的综合评分进行合理的排序。(5)本网络检测系统,采用合理的框架,预留更多未来开发的扩展接口,方便开源与二次开发。

2013年11月第33卷第11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Nov.,2013Vol.33 No.112013年11月第33卷第11期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Nov.,2013Vol.33 No.111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1.1 网络舆情的采集模块根据设置的检索条件,如限定域名的http:∥/的所有页面的信息,将采集的数据适当的过滤,留下有用的关键数据。爬取的对象为重点新闻网站、知名社交网站、各大论坛,博客,以及政府网站等。

1.2 数据处理模块对从网络上采集而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的手段包括:归类、分词、标注、加权、存储优化等。

1.3 关键字检索为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提供一个搜索引擎的功能,方便对网络蜘蛛爬取的数据进行查看管理。在一次检索的基础上,提供二次检索。提供智能的检索方案,按字索引、按词索引以及字词混合索引,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名与统计。

1.4 舆情分析与统计舆情分析是对舆情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内容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信息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提示信息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做情报预测。实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大量案例和相关数据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经过分析后,可以自动提取关键字,提取一段完整的内容进行智能提取摘要,也可以根据已经设置的检索条件进行动态地提取摘要。对标题进行分词检索与排名。智能识别数据并归档到本地数据源。网上数据的表示可以采用“点”与“线”组成的模型图,来表示互联网中的各类数据。用“线”来表示各个页面之间的URL链接关系,用“点”来表示网络中的各个页面。在这样的一个由点线组成的网状结构的图形中,每一个点与线都表达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互联网中的文本类型的数据可以简单的划分成由页面标题、页面的内容、页面的超文本标记以及页面之间的URL链接等构成。一般的HTML页面由Head标签和Body表组成,主要的元素有标题Title,表格Table,层div等信息标签组成。然而每当用户浏览器收到数据时,去掉多媒体信息数据,如视频数据、flas、图片数据、音频数据等非文本文件数据,其余的文本文件所包含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结构控制的HTML标签,HTML由“〈”和“〉”构成一个标签,如〈div〉、〈head〉等标签;另外一类就是内容信息了,这些信息就提供给我们可以直接阅读的文字。也就是我们最终需要分词处理,存储处理的,建立索引的文本数据。在页面设计的时候,为了方便搜索引擎搜录其页面的信息,通常会在页面添加关键字,在页面的〈head〉标签中,可以添加〈meta name=”关键字1,关键字2,关键字3”content=”页面摘要描述……”〉的标签信息来描述本页面的主要信息,方便搜索引擎的网络蜘蛛爬取信息。

1.5 关键字高亮显示在查询检索结果中,对关键字进行统计并高亮显示,虽然是一个小功能,但是技术实现的难度大,对用户体验有较高的提升,使得在检索结果中对关键的信息对用户一目了然。

1.6 网络舆情的预测通过分析近期捕获的网络舆情,对这些数据进行自动分类,进一步聚类,并统计出各个关键字的数据图表,周期升降率,从而预测未来的舆情演化与趋势。

2 系统架构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用MVC的设计模式。MVC的全称就是Model View Controller的缩写,意思为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MVC是最常用的一种程序基本结构的设计,使用MVC架构可以使业务逻辑模块、数据链路模块、UI界面模块具有良好的分层,这3个模块在具体的实现内容上彼此分离,在关系上又彼此调用,可以使各个模块的负责人集中精力编写各自的模块,只需要对彼此的调用关系提供接口,以便降低程序关系的耦合度,达到高内聚低耦合的目的,在MVC架构发展的近些年中,许多有经验的程序员习惯用Java的反射特性来更好地控制UI界面模块和业务逻辑模块的耦合性。利用MVC独特的界面层、控制层、数据模型层的良好解耦的特点,本系统基本架构为:

图1 MVC系统架构示意图

2.1 系统的功能架构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按功能模块划分,可大致划分为网络爬虫采集模块、中文分词系统、UI界面管理模块、索引文件管理模块、内容搜索及搜索显示模块、中文全文检索系统、关键字智能评分系统、关键字高亮显示模块等模块。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爬虫采集模块中文分词系统UI界面管理模块索引文件管理模块内容搜索及搜索显示模块中文全文检索系统关键字智能评分系统关键字高亮显示模块图2 系统各个功能模块

2.1.1 网络爬虫网络蜘蛛(Web Spider),也翻译为网络爬虫(Web Crawler),不管用其中的哪一个翻译都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其实,网络就好比蜘蛛网一样,上面有无数个节点,爬虫Crawler就好比是在网络中爬来爬去的一只虫子。网络蜘蛛在搜寻的网页中检索一个个超链接URL,再对各个URL进行判断是否曾经检索过,如果没有,则通过该链接进行信息爬取,并且一直循环爬取,一直到把该网站所有的页面都爬取完为止。

2.1.2 中文分词系统英文单词之间是以空格作为自然分界符的,而中文只是字、句和段能通过明显的分界符来简单划界,惟独词没有一个形式上的分界符,虽然英文也同样存在短语的划分问题,不过在词这一层上,中文比之英文要复杂的多,困难的多。中文分词系统用于将一个又一个的单个汉字进行分词。一般中文分词是先判断前面和后面的几个汉字能否和本汉字组成为一个词语,并把前后连续的几个汉字,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语法进行重新排列或组合成为一个词序列的过程。中文分词最重要的是把最相关的结果排在最前面,这也称为相关度排序。

2.1.3 中文全文检索系统中文全文检索是指把一个中文的文件中的全部的文本和检索项,进行全文式的匹配检索文本文件的方法。中文的全文检索可以把一个数据库或者一些文本文件,一个Web页面的内容进行全文查找检索。该系统还能分析文中的相关字、词、句、段、篇等内容,并带有统计功能,如果我们给一本书的每一个分词都加上一个分字标签,那么就可以统计分析全文的内容了。比如,我们要统计“中国名著《西游记》这本书中,‘孙悟空’一词在本书中共出现多少次”就可以通过这个检索方法实现。

2.1.4 UI界面触发的事件反射到逻辑的处理事件的反射处理是利用Java的反射原理将View层中的事件反射到逻辑中来执行,UI响应反射事件时,需要通过事件动作配置数据Relation.java类,判断事件的类型,事件分为“无条件跳转”和“执行逻辑函数”两种类型。

图3 响应事件流程图

3 网络舆情的统计与分析如果人工采集互联网上的信息,这个工作量将会是巨大的,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在网络上进行自动实现信息采集,并及时的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处理,由人工采集信息的防拥塞,变为自动采集的自动归类,梳理,建立索引。图4 中文分词的输入输出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是处理已采集信息的核心功能模块,具体功能如下:(1)可以对热门话题与敏感词汇进行标识。(2)可以根据新闻机构的权威度、回复数量、评论的频率,对信息进行评分加权,使得检索时排位靠前。(3)可以识别出采集的信息在某一段时间内是否是最热门的话题,使用关键字的分词、排序、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来辨别各类文章中是否包含敏感话题。互联网页面上的数据不仅包括页面的内容数据,还含有一些HTML超文本标签主要用来对网页的结构进行设计。目前,部分国际化组织制定HMTL5协议对页面上的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的标记,但是这一类协议仅仅用于内容信息的表述形式上,这样做的原因是让浏览页面的用户能够更好地阅读页面信息。

4 结 论本文在现有网络舆情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系统性、科学性、可靠性及可操作性原则,对如何采集监测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剖析,这有助于了解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并据此设计了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当然,该系统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以便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亚倩,邓尚民.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主体挖掘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6):45-49.

[2]石彭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2):27-31.

[3]Xiao Qiang.The Rising Tide of Internet[R].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Nieman Reports,2004:103-104.

[4]Guo Liang.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China[EB/OL].http:∥china.usc.edu/app-images/guoliang.Pdf.

[5]戴媛,姚飞.基于网络舆情安全的信息挖掘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6):873-876.

第3篇

网络舆情是极具现阶段中国政治与社会特色的研究领域。作为新兴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领域,网络舆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舆情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涵盖了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情报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兰月新老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建模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CXW015)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系统研究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问题,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了参考。本专题共八篇文章,分两组刊发,其中第一组所刊发的四篇文章主要围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展风险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模式、网络舆情首发信息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主体交互机理研究等;第二组主要围绕网络谣言风险治理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谣言风险发生机理与治理、网络谣言综合分类方法、面向网络谣言的网民心理评估、网络演化博弈分析等。

本刊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对大数据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风险问题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作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是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异常波动,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政府公信力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的风险。在这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就是指具有价值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根据发送者的意愿,按照一定的渠道途径和方向,从信息源到达信息接收端的整个活动过程。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建构,是准确及时评价其风险,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健康舆论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

1 相关研究评述

风险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具体指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一项基础工程。就这个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如张一文等[1]学者根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作用机理,建立了总计44个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李玉海、李友巍[2]则从社会环境、网络舆论主体、主体行为以及网络舆论本体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网络舆论风险评价体系。喻国明[3]从时间维度、数量维度、显著维度、集中维度、意见维度来构建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兰月新[4]所建立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则包括3个层面,即网民反应、突发事件信息特性及其事态扩散状况。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第三方学术机构的中立视角提出了一套社会舆情指数,内含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5]。此外,戴媛、郝晓伟等[6]也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设计的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就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Welty C、Murdockj W.等[7]提出要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朴素贝叶斯等方法技术实现网络舆情风险的评价与安全监控。Gil-Garcia[8]则认为网络舆情风险采集、评价和预警主要是运用文本聚类等方法来实现的。Tsou等[9]认为通过对网络舆情的主题分类和倾向性分析,可以很好实现网络舆情的风险评价与监管的目标。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整理,可以发现,以上学者在探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特别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注意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以便于指标体系能够切实反映其实际面貌、发展状态以及风险情况;二是注意结合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阶段。演化阶段不同,其风险也就不同,着力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过程和演化阶段,对于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很有启迪;三是注意学术整合和研究成果的彼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积淀,为当前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积极吸取其宝贵成果,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深远;四是注重技术方法的应用。应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带来便利。本文将在借鉴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基于UML建模方法实际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构建的遵循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时,还需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2.1 以政府发展规划为指导

政府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作重点的描绘,它阐明了政府的战略意图,明晰了政府的活动纲领,对于防范、化解突发事件,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也做了重要部署。因此,我们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政府发展规划的相关指示精神,做到基本精神不背离。在这里,政府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关于互联网发展与舆情应对方面的规划。当然,如果风险评价涉及到具体的地方政府,还应结合当地政府制定的相关发展规划。

2.2 正确定位评价的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是“目的价值导向与工具价值导向的辩证统一”[10]。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价值导向决定着评价指标体系的规模、结构、功能、性质以及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1]。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确立服务大局、系统评价与效益评价的价值取向。服务大局就是要求我们所做的风险评价要有利于揭示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真相,摆正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维护当前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系统评价就是要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定性评价指标设计与定量评价指标设计、局部性评价指标设计与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效益评价就是指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实质作用,同时又要兼顾风险评价成本,提高风险评价的效益。

2.3 处理好评价指标规模化与集约化的关系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涵盖一定数量规模的指标,不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但是也不能事无巨细,滥设指标,使整个指标体系背离集约化原则。

2.4 科学选择评价指标设计工具

评价指标设计工具是一种评价指标构建的方式和手段。在此,本文选取了一种科学并且简便的风险评价指标设计工作,即UML方法。UML是目前比较标准的建模语言[12],是第三代用来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可视化产品说明和编辑文档的方法[13]。该种方法坚持用户导向,包括需求分析、词法分析、用例、类图构建及分析几个环节。其主要应用是计算机相关系统的研发,如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视频点播系统、计算机销售系统等。将之应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外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文献。就国内看,也是较少的,其中有魏庆平、张秋文[14]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 ,刘渝妍、赵卿、陈媛[15]构建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UML指标体系框,其研究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总之,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属较新的尝试。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法,更显直观和有效。它有利于充分吸收专家调研和既有研究成果的智慧成果,同时又能够把复杂的指标以较为直观的图形和表格的形式加以描述和解释,提高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易操作性、便利性和科学性,是十分难得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这也是本文选用UML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的重要理由。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UML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应用UML语言,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我们前面所述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然后按照UML方法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实施,即首先进行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内容,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奠定基础,然后依次进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筛选、修饰、模型构架,最后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实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1 资料收集与专家访谈

UML建模是一个迭代和增量的过程[14]。整个指标体系设计、建立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相关的具体资料的收集,并对一些专家开展访谈。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对大型数据库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如中国知网多个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查找汇聚有关风险评价的资料;二是学术会议专家咨询。如作者参加“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2013)”(上海,2013年5月)、中国特色防灾减灾高层论坛(北京,2013年6月),就风险评价的相关问题,向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这些工作使我们获得了初步的认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尽管内容驳杂,涉及范围广,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3个方面。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就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网上酝酿、产生网络舆情信息流进而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延伸。即在传导扩散过程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入,使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所包含的意义更多;二是范围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波及人群更广泛,使得更多的人受到突发事件的牵连和波及,也使得更多的人把关注精力投入到该信息流传导扩散中;另一方面是信息流的传导扩散地区扩大,使得一些范围较小的区域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上升成为全国性问题;三是危害增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快速传导扩散,使得导控成本快速增加,导控困难加大,给突发事件的现实处置和应对带来诸多不便,其现实危害和不利影响呈现上升趋势。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波及范围增大,影响加重,使政府倍感压力,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必会采取措施,应对舆情信息流的风险与危机,使之逐渐衰退平复。但是这种衰退平复背后往往也不是绝对性的,在某种情况之下,也存在着死灰复燃、话题重启的可能性,也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

3.2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工作包括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指标初选。对现实实践中的概念进行认真研读、分析、选择,得到初始指标:地区、网民、网民知识、生活保障、地区GDP数值、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和谐、地区和谐程度、收入、网民浏览次数、上网群众、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类型、信息流、网站、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主要网站议题回复、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政府舆情响应速度、指标、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教育水平、网民职业、个人收入情况、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政府回应情况、跟帖情况、监测人员情况、温饱、监测平善程度、和谐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刊登突发事件议题数量、地区网民、突发事件解决情况。

(2)参与者提炼。基于UML建模语言规范,同时结合我们现实询问访谈中所涉及的实际人群,可以将参与者提炼划分为三大类: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和研究人员,一般而言,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是系统信息的提供者,研究人员则是系统信息的分析者。

(3)指标的复选。就是对初始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挑选出更加适合需求的指标。其一,删除语义清晰度不明的词汇。如地区、温饱、生活保障、网民知识、教育水平、类型、指标、信息流;其二,保留语义近似的词中表达更为准确恰当的一个词汇,如地区和谐程度(和谐、地区和谐程度、和谐情况)、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收入、个人收入情况)、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网民浏览次数、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跟帖情况)、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政府舆情回应的民众满意度、政府回应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地区网民(网民、上网群众、地区网民)、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网民职业、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见表1)。

3.3 评价指标的用例修饰

根据表的顺序,依次对每一个候选指标按反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不同方进行文本描述(见表2、3、4)。

3.4 评价指标的构架模型

一是分组。分析“shall”语句中的内容并提取名词对象: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对这些名词进行分组,以获得抽象的实体类。(1)含有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这些词汇的用例,均从不同角度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2)含有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这些词汇的用例,反映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方面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3)含有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这些词汇的用例,展现了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

二是包图和初始构架模型确定。在上述分组的基础上,用包图表示各子系统(类)的边界(见图1、2、3)。

d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将矩形作为系统的边界,将上面已经构建的四个包图做整体合并,这样得到了初始构架模型(见图4)。

三是关系引入。建立用例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用例进行泛化处理,同时加入参与者,分析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步骤,得到图5、6、7。

四是完善初始构架模型。初始构架模型建立后,并不是意味着全部工作的结束,下一步工作就是得到各用例图作进一步的规范和抽象。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用例做更深层次的规范、抽象和替代,使指标更加科学有效。(1)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包图。由于地区网民用例只是一个客观情况的说明,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来评价,因此用地区网民数量用例来代替,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上访人员的具体情况;(2)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包图。用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数量用例代替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的分布省份数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数量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用例;(3)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包图。用突发事件解决民众认可度用例代替突发事件解决情况用例。用监测人员素质水平用例代替监测人员情况用例。经过处理,每个包图内没有出现超越包图界定范围的用例。

笔者将引入新的参与者,即研究人员,同时将五个包图合并为完整的用例图,从而得到比较完善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模型(见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抽象用例的具体表现,在三个包图之下是各个具体的二级指标用例。

2.5 评价指标体系的体系结构类图分析

“UML中的包图是从专家抑或研究人员的观察角度收集系统的需求,而其中的类图则能为分析人员提供模仿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让分析人员使用研究人员所采用的术语与研究人员交流”。[16]我们通过一系列步骤,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各级指标进行优化处理,从而获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随后我们又应用UML的辅助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见图9)。显然,从结构上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根类、大类和实现类三个层次组成。最高层面的属于根类,根类往下是大类,这两者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大类是根类的深入拓广,体现的是根类的要求和特征,而根类又不能脱离大类而存在,离开了大类,根类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再往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又是由各自的实现类组成。各个实现类通过属性的详细描述,展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诸多特征,进而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创造了条件。可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是由较低层次的对象构建并支撑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结构类图,我们就能够明晰地确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的指标项。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UML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后,为检验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我们对之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检测。

3.1 效度的检测

衡量我们所构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评价指标的内容效度比(CVR)来实现的,计算公式为:

CVR=■

其中,ne为评定人员中认为指标很好地表示了评价对象范畴的人数;N为参加评定评价效度的总人数。若半数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即为负值;所有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为-1;评定者认同与不认同的意见出现相等时,CVR值为0;所有评定者都认同评价指标体系时,CVR值为1。就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我们征询了21位评定专家的意见,并通过统计得出了内容效度比CVR(见表5)。

我们发现,约有80%以上的指标效度比值在0.71以上。因此,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大部分能够较好反映评价对象的特性要求,具有较高的效度,达到了指标构建的要求。

3.2 信度检测

对指标体系的效度检测合格后,我们采用计算克朗巴赫(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的方法来检测我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其中克朗巴赫?琢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4 结语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设计既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在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注意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即UML方法,来探讨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属于一种新方法的应用。同时,基于该方法,可以实现评价指标构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即能够充分发挥专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在风险评价指标遴选中的作用,进而有助于增强评价指标遴选的科学化和包容性,同时这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工作,提升政府和公众风险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效果。当然,除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要成功实施还需要很多支持性的举措,简单来说,包括:一是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透明化及回收、处理机制,保证风险评价数据能够有效、及时和准确的获取;二是尝试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系统。即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科技,建立联网、快速、高效的风险评价系统平台,实现风险评价迅捷化;三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价人力支持体系。即为我们要开展的风险评价工作配备良好的操作人员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及特定行业专家组成;四是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真正使风险评价成为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政府风险沟通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将这些工作进行系统落实,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才可能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11):71-75.

[2] 李玉海,李友巍.网络舆论风险评估体系探讨[J].情报杂志,2010(01):128-131.

[3]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1-13.

[4] 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1(07):73-76.

[5] 谢耕耘,刘锐,徐颖,等.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6] 戴媛,郝晓伟,郭岩,等.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04):12-15.

[7] WELTY C,MURDOCKJ W.Towards knowledge acquisitionfrom information extra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06),Athens:GA,2006:709-722.

[8] Gil-Garcia R,Pons-Porrata A.Dynamic hierarchical algorithms for document clustering[J].PATTERN,RECOGNITI ON LETTERS,2010(31):469-477.

[9] Benjamin K Y,Raymond W M Yuen,Qi Yee Kwong,et al.Polarity Classification of Celebrity Coverage in the Chinese Pres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telligence Analysis.Mc Lean,USA:2005.

[10]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0-351.

[11]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13-114.

[12] [美]施穆勒.李虎等译.UML基础、案例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15.

[13] OMG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Specification[EB/OL].[2016-03-20]http://.

[14] 魏庆平,张秋文. 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的UML模型[J].水力发电,2006(9):13-17.

[15] 刘渝妍,赵卿,陈媛.基于UML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0):14-19.

第4篇

一、XXX年信息宣传工作的经验做法及成绩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院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逐步建立了信息宣传良性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职能科室具体抓、全校上下协同抓的信息宣传工作格局。宣传部草拟了《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并把信息宣传纳入全局性工作,在学院日常工作和重大活动中,同步布置安排信息宣传工作,明确信息宣传的重点和要求,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做好信息宣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增强信息宣传工作能力。明确报送要求,确保内容真实,数据准确,文字精炼,突出特点;注重时效,及时报送。对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及突发事件等动态类信息,既主动出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又注意协调配合,互通情况,保持上下级、左右侧的协同一致,努力做到在信息宣传上多创精品、多推亮点、多出成果、多造声势,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同时,注重在拓展信息的高度上、挖掘信息的深度上、及时准确反映学校情况上下功夫。

三是加强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官方微信的推广力度,营造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宣传氛围,涌现出一批学生自主创作的以学校宣传为主题的歌曲、影视作品,励志微电影XXX点播量高达五万余次,学校官方微信影响力创“全国职业院校微信公众号排行榜”第10名的好成绩。与教育部、教育厅、人民日报、央视、江苏教育发布、南通教育发布等官方微博及时互动,转发正能量信息;转发学生爱家爱校爱国信息、学生社团的创新活动和先进做法,第一时间发布校园新闻、专题通讯报道,发布“早安商院”和“晚安商院”;重视学生回复、了解学生诉求,为网络舆情工作把好关。新媒体平台成为学校对外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

四是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做好信息宣传工作,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宣传部逐步健全通讯员网络,加大对教师信息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力度,要求通讯员多看央视新闻联播、新闻报刊,尤其是认真查看自己写的原稿和发表稿的区别所在;对大学生记者进行集中培训,邀请资深晚报、日报编辑和记者亲自授课,传授新闻写作方法、新闻采编和报送技巧。通过培训,通讯员提高了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增强了信息员写作能力,提高稿件质量和采用率。

五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聚焦学校重点工作,积极向省教育厅、省供销合作社、市教育局等网站投稿160余篇。通过中国教育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新华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以纪念建校六十周年为契机,举办座谈会、校友创业论坛、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是构建舆情应急联动机制。学校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对全院网络信息进行网上网下实时监控,对热点话题、敏感问题重点关注,及时解决好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牢牢把握校园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提升有效处置舆情的能力,降低网络舆情的风险,促进了学校与师生的和谐。

二、XXX年宣传思想工作计划

XXX年,学校将深化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特点、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推进宣传思想工作领域创新,扎实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新发展。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利用主流媒体的强大优势,加强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管理和应用,努力构建上下联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适应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新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舆论监控,增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

1.进一步加强校园宣传环境管理。加强校园张贴物及悬挂横幅的管理,严禁乱挂标语、乱拉广告,营造健康、高雅、和谐的校园宣传环境。

2.进一步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校园网的栏目功能,及时更新内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认真做好学校二级网站的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二级网站建设水平,使校园网成为学校展示形象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继续发挥党建网的宣传阵地作用,宣传学院“两学一做”特色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做法,宣传各党支部党建工作亮点。

3.进一步加强校园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的作用,优化栏目设置,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策划主题活动的宣传,确保学校重点工作、重大成绩、重要突破得到及时准确的宣传,提高学校公共平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4.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学校新闻信息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做好学校新闻发稿量的统计和存档工作。对于学院主页的新闻发布,继续严把采编关、审核关,切实增强学院新闻的价值性、时效性和导向性。

5.进一步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及舆情工作的引导和管理。各党支部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课堂教学活动要遵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政治纪律;加强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热点问题及特殊时期、特殊时段的校内舆情的分析和研判,努力维护校园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

6.进一步加大学校对外宣传的力度。密切结合学校办学特点与工作实际,围绕教学、科研、人才、管理、服务、党建等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策划高水平、高质量的学院专题片、宣传画册等形象展示品,系统梳理办学成就、特色和经验,挖掘宣传亮点,讲好商院故事,传播好商院声音,阐释好商院特色,提升对外宣传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7.进一步加强学院媒体科学化水平。完善学院宣传工作制度,努力提升做好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及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与水平,维护校园稳定。

第5篇

关键词 营养改善计划 安全管理 舆情管理 教育管理

2011年底开始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至今已有5年时间,这一计划主要取得了两方面的成果:一是通过营养干预,学生的饮食得到优化,体质明显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二是通过当地采购,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成效取决于实施过程的管理水平,这一计划的运作主要涉及到安全管理、舆情管理和教育管理,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制度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等。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安全管理

营养改善计划免费营养餐的制作不能只注重效益,还要确保营养餐的数量和质量安全,强化安全管理。数量安全涉及资金使用,质量安全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管理的原则应该是坚持“防患未然”,管理部门需要事先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参与生产的人和物进行有效控制,并能通过技术、组织和管理上的有关手段,来消除安全隐患。

1.营养改善计划安全管理的意义

营养改善计划要“把食品安全摆在首要位置”。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低、自我保护意识弱、身体抵抗力差,稍有不慎,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营养餐安全事故通常是群w性的,涉及成百上千的家庭,一旦发生,影响深远,将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声誉造成巨大损害。

资金安全也是营养改善计划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果操作不当,容易滋生腐败,影响资金使用效益。营养餐资金如果没有足额用到食品的制作,必然会导致营养餐份量减少、营养不足,甚至出现假冒伪劣食品,对食品安全威胁很大。

2.营养改善计划安全管理的有关措施

(1)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目前,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模式主要有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家庭托餐等。部分地区认为企业成品供餐更安全,又好管理,其实是对食品安全的误解。营养餐成品不仅要保证源包装的食品安全,还要保证食品运送、存储过程中的安全,破袋、超过保质期、霉变都是营养餐成品的安全隐患。而食堂供餐能保证食材新鲜,营养餐温热可口、营养充足,是保证食品安全最好的供餐模式。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是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规定了食品采购、贮存、烹饪、留样等环节的管理措施。食品采购是从源头上对食品进行把关,大宗食品一般采取县里招标和配送的形式,新鲜食材由学校自行采购;食品贮存应当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有些食品需要冷藏保鲜,注意及时清理、销毁变质和过期的食品;食品烹饪时应烧熟煮透,严禁使用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留样的时间为冷藏48小时,以便万一发生中毒事件,能够及时查明原因;食品分发应及时,注意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消毒,并防止学生分发食品和吞咽食品时被烫伤。学校要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加强食品安全培训,强调学校老师陪餐制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学校应该采取应急处理办法。

(2)资金安全管理措施

从2014年11月起,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标准由3元/人,天提高到了4元/人/天,达到每生每年800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资金安排、拨付、使用、监督等作了详细规定:中央财政每年9月按教育部核定的学生人数向省级财政拨付资金,然后由省级财政在25个工作日内拨付到县级财政;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纳入国库,分帐核算,集中支付;营养餐补助资金应足额用于购买食品,不得用于水电煤气费、劳务费、宣传费、管理费、运输费等,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不准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各县要加强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核准营养餐受益学生人数;资金落实到学校,要求学校有专(兼)职财会人员,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并定期公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使用明细帐目,接受学校膳食委员会或有关社会机构的监督。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管理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试点地区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注重舆情分析,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焦点问题、重大事件,要及时正面回应,公布真相,避免造成被动局面。教育部下发的《全国学生营养办关于切实解决好当前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五个突出问题的通知》,把“加强正面宣传,及时处置突发事件,解决好舆论引导问题”作为五个突出问题中的一个,再次强调了营养改善计划中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状况

2012年4月到2013年5月,是各地营养餐舆情事件集中爆发的时期,镇雄县、织金县、洛宁县、石门县、大通县等地先后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那坡县、凤凰县等地营养餐资金被克扣等,瞬间将营养改善计划推到全国舆情的顶端。以凤凰县营养餐严重缩水事件为例,据美亚舆情网监测统计,2012年11月24日至11月27日,该事件的网络信息总计3259条,其中新闻1665篇,微博631条,论坛560篇,博客35篇。2013年6月之后,全国性的恶劣舆情事件大幅减少,媒体关注较多的主要有2014年7月滕县营养餐问题招标事件。

2.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焦点

全国多地爆发出来的营养餐食物中毒事件及营养餐资金被侵夺事件,使部分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产生怀疑,营养改善计划的公共话题由政策的宏观面转向执行的微观面。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焦点集中在:营养餐食品和资金安全中的漏洞;政府渎职和政策执行力危机;舆情当事人的安全保障;营养餐事件处理结果的暗箱操作;营养餐制度建设。

3.政府应对营养餐舆情事件的管理措施

(1)舆情监测

舆情监测是对公众的言论和观点进行监视和预测的行为。互联网时代,公众的议论和观点经常在网络上,因此,舆情监测的重点是要加强网络上的舆论监测。有些地方政府处理营养改善计划舆情事件时,没有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导致信息不全面、发现不及时、分析不准确,为舆情管控留下隐患。2012年10月30日,凤凰县支教教师梁栩哗在新浪网上一条微博,指责营养餐严重缩水,侵犯了学生利益,微博迅速被转发5141次,评论1007条。舆情已经达到一定的强度,但当地政府毫不知情,没有任何应对措施。11月20日,梁老师再发微博,称“两天的营养餐都未送达,山区的孩子们饿肚子”。25日,全国各大媒体迅速跟进报道,网民言论纷纷,舆情达到危机程度。第二天,凤凰县教育局才出面表态,努力平息舆情。从舆情形成到政府表态,经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政府错过了管控舆情的最佳时机,最后被媒体批评,政府形象严重受损。

(2)舆情管控

如何平息舆情或引导舆情走向是考察政府舆情管控能力的重要表现,从多起营养餐舆情事件的处理经过来看,许多地方政府对舆情的管控能力较弱,无力引导舆情走向,只能任由舆情非理性发展。

2012年3月29日,贵州省织金县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政府最后得出结论,排除了人为责任事故,认为疑似中毒事件的原因为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2014年10月11日,江西省石城县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政府调查的结论与织金县如出一辙,是天气变化导致的身体不适及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两起调查结论不仅没有平息舆情,反而让舆情再起波,网民质疑心因性反应怎么会导致大面积的学生头晕、呕吐、腹泻甚至昏倒等症状。遗憾的是,织金县和石城县在公布调查结论后,都没有作进一步解释,对网民的质疑置若罔闻。

舆情管控的目的不是压制舆情,面对舆情危机,政府应以人为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确权责,及时处理。对群众的疑问政府应选择易于接受的措辞,反复耐心地解答。舆情管控得当,政府才可以把“危”变为“机”,得到群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教育管理

营养改善计划不仅仅是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而且是学校唾手可得的教学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在学生营养餐的制作、食用、清理等环节对学生强化营养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

1.营养和养成教育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之后,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与此不协调的是,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学生的营养知识并没有明显提高,挑食偏食、不吃早餐、爱喝碳酸饮料等行为依然普遍,这种情况恐怕和学校疏于进行营养教育密切相关。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养成,极有可能重返头晕、贫血、消瘦、体弱等亚健康状态,而且导致亚健康的原因可能并非贫困。

农村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营养和养成教育,必须落实每两周1课时的健康教育课,此外还可以利用营养改善计划这一教学资源,采取“寓教于餐”的形式。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到食堂去参观,现场讲解食物制作过程中营养搭配和营养流失的有关知识;学校食堂推出“自助餐”,让学生自己选择饭菜的数量和种类,学会营养均衡;在用餐时间,老师要强调用餐礼仪和用餐习惯,让学生互相检查是否有挑食偏食、吞咽过快等毛病;对个别有厌食症、食物不耐受症或盲目减肥的学生,学校要安排营养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学校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避免学生在学校形成的良好饮食习惯到了家里又变了样。

2.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励志品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许多学校重“智”轻“劳”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学生歧视体力劳动,实际的劳动技能也非常低下。因为体验不到劳动的艰辛和幸福,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成果,营养餐随意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2015年7月,教育部强调用3―5年时间,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营养改善计划中的营养餐是一项很好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制作、食用、清理等整个过程都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在营养餐制作阶段,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厨房参加简单的劳动,如挑水、劈柴、烧火、拣菜、洗菜、切菜、烹饪等,先观摩学习再亲自动手;在营养餐食用阶段,可以安排全班同学轮流值日,值日生负责把全班同学的饭菜和餐具从食堂端到教室,然后分发给大家,并监督同学不能浪费;在餐后清理阶段,要求值日生整理餐具、清理垃圾,帮助食堂做好清洁工作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学校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可以建立蔬菜或家禽基地,学生在老师或农户的指导下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开展集体劳动、分组劳动竞赛或蔬菜、家禽认养活动等。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考虑到中小学生没有劳动经验,而且活泼好动,在学生劳动的时候,老师应该精心组织、亲临指导,防止出现安全意外。

3.感恩教育

第6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引导管控;策略探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日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已然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网络舆情也成为影响社会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网民数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1]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形成的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尤其是负面网络舆情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应引起政府的重视和监管。强调,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党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公众对政府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高,期盼越来越高。如何更有效地回应公众关切,准确地把握舆论生态,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与时俱进,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研究新策略,切实增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正确管控网络舆情

(一)立法部门:加强网络信息立法建设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依法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有力保障。要求,“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2]从法律角度上讲,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均以网络运营运行管理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又先后颁布和实施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随着互联网应用向纵深方向发展,网络问题也日益凸显,现有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存在定义界定不清、认定过于笼统、法条使用困难、缺乏可操作性等缺陷。面对新的形势,依法治网要用法制思维来引导,用法制方式来加以规制,要加快我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法制建设的步伐,建立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管理方式,才能促进依法管网、依法上网、依法用网,才能确保网络治理事半功倍,维护国家安全,建设网络强国。

(二)政府部门: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网络舆情引导和管控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把握互联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网络舆情的新形势和新特点,理顺工作机制,完善监管措施,改变治理模式。从机构层面讲,我国传统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事务分散于国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安部等部委,或多或少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问题,造成“九龙治水而不治”的尴尬局面,因此迫切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厘清权责。就目前而言,网络治理要在党委领导下,以及政府的主导下,不断提高部门之间的合作水平,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使互联网安全治理各责任主体有序协调和高效运转。从制度层面讲,要健全网络舆情工作制度,筑牢网络舆情应对保障基础。建立网络舆情事前应对预警机制体系,如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信息采集和报告、媒体应急应对等机制;建立网络舆情事中应对处置机制体系,如根据舆情处置工作流程,建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新闻机制、多方合作机制等;建立网络舆情事后应对保障机制体系,如责任追究制度、人员培训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促使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执法部门:加强网络信息整治力度

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提高对传播非法内容、刊载虚假新闻和传递谣言等网站、平台及个人的违法违规成本,加大违规违法的惩治力度,切实维护法律权威,保障治理政策落地。一方面要严格网络监督执法。各级网信部门、公安机关等,应完善举报渠道,加大处置力度。对网络违规、违法行为坚持有案必查、有诉必应,做到“零容忍”,不断增强网络监管的震慑力。对网络谣言、涉黄涉毒、网络恐怖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则要长期保持“严打”态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培养网络舆情队伍。“打铁还要自身硬。”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常抓不懈,才能久久为功。培养网络舆情队伍要注重抓好四支队伍建设:一是网络宣传队伍,二是论坛管理队伍,三是网络监管队伍,四是网络执法队伍。[3]具体来说,要完善舆情队伍建设,培育吸纳精兵强将,注重网络舆情队伍专门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同时争取意见领袖,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促进网络舆情队伍专门化、常态化,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网军”。

二、正确处置网络舆情

(一)政治基础:着力放大主流声音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声筒”。面对新的形势,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必须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强主流舆论,唱响主旋律。一方面是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做好新时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针。各级政府要把握好主流媒体“影响力”“权威性”这一有力武器,充分整合媒体力量,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动,着力壮大主流舆论。各类主流新闻媒体要在强化主题宣传中壮大主流舆论,以科学发展、辉煌成就鼓舞人心;要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中壮大主流舆论,以解疑释惑、明辨是非凝聚人心。切实构筑大宣传平台,形成大宣传格局,营造大宣传气势。另一方面是深化网络阵地建设。不断加快网上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官方、权威网站以及重点媒体的标杆示范作用,抓好政务、新闻、民生等重点网站的建设和规划,管好论坛、“三微平台”等网络平台的引导和管理,使之成为党和政府占领舆论阵地、主导新兴媒体、维护信息安全、引导社会舆论的中坚力量。同时,充实网络技术力量,开展网络治理专项行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抢占互联网产业制高点。

(二)群众基础:着力践行群众路线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联系群众、沟通民意的桥梁作用,拓宽网络民意表达诉求渠道,重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网络民意真正落实到政府部门具体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一要提高政府公信力。“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政府公信力不仅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对于政府来说,在思想上,必须为民着想,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行动上,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舆情处置中,杜绝对突发事件的隐瞒、回避、逃脱、敷衍,要以积极的心态、负责任的态度及时作出应对,认真做好群众沟通工作,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美誉度。二要创新模式。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探索建设网上、电话、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和视频接访等多种渠道为一体的新平台,引导群众变上访为上网,变、来访为网访,网上具有公开透明、快捷高效、方便群众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办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拓宽和方便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例如,兰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市网上大厅,广大人民群众只要坐在家里动动鼠标,便可将投诉、建议或举报等通过互联网反映到相关单位。

(三)工作基础:着力强化信息公开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信息公开。”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透明化的媒介社会,不再是以前那个可以藏着、掖着、瞒着,靠封、靠堵、靠删就可以稳定危机的时代了,信息的不透明只能使政府承担更高的社会成本。一是实施政务公开。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是增进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要增强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对于网络舆情要时刻保持警醒的态度,另一方面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谣言止于公开。政务公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民利、维护群众利益,是为了老百姓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二是回应民众诉求。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诉求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因此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应当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坚持实实在在解难题,扎扎实实办实事。对于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要立即给予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以实际行动解民之忧、取信于民。

三、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一)宣传教育:重视网络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网络管理部门和网络宣传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网民应尽的义务。“民无常俗,教则移风。”一是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修复网络,做到正能量更充沛、主旋律更响亮。二是开展网络文明活动。通过开展扎实的文明上网活动,引导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讲求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积极传播健康信息,扩大正面主流舆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这样才有利于摒除网络言论暴力,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给网络一片明净的天空。

(二)技术手段:建设舆情研判预警机制

舆情信息预警是指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在对舆情信息进行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临界值的程度所做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网络舆情的预警是现代政府进行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职能部门全面掌控社会动态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政府应积极建立网络焦点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体系,着力打造网络舆情权威监测网站。在日常工作中,将网络舆论监测作为本部门的日常工作。运用舆情监测专用软件,如百度大数据、人民网舆情监测等,对主题、关键词条等进行跟踪监测,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并积极探索诉求回应机制,使网络民意在现实决策和监督体制中得到反应,避免网络舆论危机的发生。其次,要建立舆情的研判机制。根据舆情监测的原始数据分析,将网络舆情进行整理分类,对于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报送下达舆情信息,并要求作出应急处置预案,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例如,衡阳市委网信办出台了“四个第一时间”工作制度,即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分析、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

(三)媒介素养:提升媒体的应对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4]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2]一方面要强化网络学习。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不回避、敢说话,早说话、会说话,不失语、不乱语。另一方面要科学监督舆论。各类网络媒体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抓住那些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舆论监督,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监督得准、监督得好、监督得有效,使舆论监督达到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目的。要坚持客观公正、事实准确,着眼解决问题,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提升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避免舆论监督中出现歪曲事实、刻意炒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01-01.

[2]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党的十以来关于互联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综述[DB/OL].新华每日电讯,2016-11-14.

[3]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4-257.

第7篇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深化、理论推动,新闻策划作为新闻改革中出现的新思路,已经在实践层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渐步入了成熟期,结合新闻策划活动的实际来看,新闻策划实质上是新闻从业人员对如何有效地、更完善地传达新闻事实信息而想办法、动脑筋;是对报道新闻事实的作业思路、作业方法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合理规划的思维过程。当前,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弘扬主旋律,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要求。尤其是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其受众面广,影响力大,舆论导向的引导作用尤为明显。新闻策划的着力点一般是在新闻报道主题的设置和突破上,传播者在客观世界无数的事实信息中重点突出处理某些信息,引起受众注意,使受众更倾向于关注和思考传媒所注意的问题。因此,精心设计新闻策划,努力促使新闻报道的主题产生强烈的“舆论场”效应,是新闻传媒发挥舆论引导功能的一条好途径。

构建鲜明的舆论导向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新闻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新闻媒介担负着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责任,传媒要提高引导水平,胜任引导任务,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调整自己的眼光,在报道中体现一种思想的制高点。新闻策划是集团性操作,是把整个团队的智慧、创意、能力调动起来,从而在思想的制高点上发掘事实内蕴,剥离混乱的现象而凸显和展示事实本质信息,从而达到化解矛盾,引导读者拓宽思路,积极向上,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它在加强媒介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功能方面,有着一般零散的新闻报道无法比拟的优势。

2005年11月中旬,《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连续刊发系列消息、人物对话和读者来论,编辑策划报道了“浙商清华深造”这一新闻事件。《人民日报》跳出了报道单一事件的套路,紧紧抓住“浙商为什么要到清华学习”、“清华官方如何看待浙商清华深造”、“其程序有无值得反思之处”等更高层面的问题并连续报道,持续而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公正合理地使用公共行政手段培养非公经济人才”的问题,多次解读,使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廓清。从报道效果和各方评价来看,此次精心策划的系列报道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此外,从舆论引导“要讲究宣传艺术,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要求看,有理有度有节的策划报道抛弃了呆板的说教方式,能使受众在生动的报道形式当中接受宣传和教育,这也是它能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的一个方面。

凝聚有效的引导优势

在我国实行向市场经济全面的体制转轨过程中,大众有了充分的选择信息、享受文化产品的自主和自由。可以说,大众从未像现在这样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关注自己的生存质量、追求快乐和即时的情感宣泄。但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意识和观念上的多元化造成大众文化消费的盲目性和非理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合理的引导,新闻媒介的新闻策划,通过对信息的发掘、取合和归纳,按其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特殊处理,可以调动受众的注意力,间接影响受众认知。许昌电视台《许昌新闻联播》选择在临近春节时推出了《讨薪过年》系列策划,主要是考虑到许多农民工要讨回工资回家过年,在这特殊时刻,由于恶意拖欠,许多农民工有家难回。在年关前将“农民工难讨工资”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报道出来,最容易引起各方面对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注。而且“双节”期间政府和劳动部门也都将清欠工作作为关心群众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媒体与执法部门配合,所反映的问题基本会顺利解决。此外,一提起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话题,人们自然会归罪于黑心老板,但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是老板恶意拖欠有的是企业三角债造成的;有的是农民工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的是劳动力市场管理混乱造成的。因此,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并没有以感情代替法理,并没有把解决欠薪这一社会问题的责任完全推给某一方面,而是提出消除这一社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加强教育和管理,收到了良好的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总之,新闻策划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脑力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媒介,可以大胆使用新闻策划这个重磅宣传武器,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这不仅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对媒体的形象塑造、提高媒体的综合竞争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8篇

2021上半年以来,县行政审批局在市县委、县政府,以及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中心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规范舆情处置工作。现将县行政审批局2021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一是高度重视。我局党组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主抓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落实“六个纳入”,不断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二是风险点防控。先后召开3次会议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突发事件敏感舆情的主动应对,规范舆情处置流程。梳理中心窗口、舆情风险点,制定风险点防控分解表,每月反馈舆情情况。三是理论学习。制定2021年度理论学习计划,扎实开展学习活动。目前,已开展理论学习活动3次,重点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做到既要及时了解大政方针,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落实宣传教育舆情处置

一是加强新闻宣传。新闻宣传工作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建立微信联络员、网络阅评员队伍。制定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掌握各进驻窗口、单位的工作动态。今年上半年向县委宣传部报送信息共4条,中心微信公众号共工作动态36条,确保舆论正确导向。二是严格公共宣传载体管理。规范公共宣传载体审核流程,中心大厅LED和上墙广告审批流程,实行三审三校,确保宣传内容的政治性、准确性、适用性。三是宣传标语口号。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宣传部关于规范悬挂标语横幅的通知》要求部署,我局围绕集中整治内容,认真对照排查,组织工作人员对单位内部、工作群设置等过时过旧及“低级红”“高级黑”等内容的宣传标语进行梳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针对辖区内张贴悬挂制作的各类临时性和永久性宣传标语进行全面清理整治,除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决策部署、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民族团结创建内容外,其他标语原则上不再保留,对办公楼内悬挂粘贴的横幅、宣传标语等软体广告进行集中筛查,同时,重点针对“一室多牌”“满门有牌”“满墙是牌”的问题进行拉网式排查。经自查,共排查出标语2幅、海报6张,其中发现重复的标语1幅,现已进行了拆除整改。

三、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待进一步落实。个别进驻窗口工作部门的风险防控意识不够,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

(二)舆论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阵地意识不强,信息、新闻采用数量不多,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培训,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重要内容,强化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政治意识、底线意识。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能力,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定期分析研判,排查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因素。

(二)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及时工作信息动态,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强化阵地意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开展宣传活动,播放主题宣传标语、公益广告,在中心广场设置宣传牌,营造浓厚氛围。

第9篇

规范市场主体与行业标准

当前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最明显的标志是舆情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科研机构、媒体单位及第三方实体三种类型的市场主体,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

首先,政府既是舆情管理的主体,又作为大客户推动舆情产业发展。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衍生了数千家软件,引发舆情监测软件领域混战,但大部分软件专业技术含量低,目前通过国家工信部资质认定的监测软件不到100家。

其次是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单位拥有舆情产业的核心资料――信息源及一定垄断程度的客户源,于是各大媒体据此优势,推出舆情分析报告、舆情公关等相关服务。媒体既作为运动员又作为裁判员,透支自身的影响力,各自为战。

再就是第三方实体包括科研机构、民间机构以及从公关公司、媒体公司转型的商业机构。第三方实体应该是真正市场的主体,但目前缺少完整连续的产业链。无论哪一种产业化模式,都缺少规范而成熟的商业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及富有特色的舆情业务。

所以目前政府部门一方面要主导制定统一的舆情产业服务标准,细化行业服务准则,另一方面则要大力扶持新型有特色的舆情企业,如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大瀚舆情”实体,从学术研究、舆情调研与应对等角度入手,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化发展。同时在一些舆情企业相对形成规模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规划设计有利于舆情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舆情产业园及互联网产业园,以拓展舆情产业链。

加强政策引导与市场环境优化

舆情产业是信息服务产业的一个新型业态,更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如何将舆情数据转化为有助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通过舆情数据分析来辅助决策,这显得相当重要。尤其在政府治理层面,为应对层出不穷的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必须掌控复杂的舆情并引导舆论,政策资源应向舆情产业倾斜。一方面在充分调研舆情产业市场的前提下,制定有益于舆情产业化的优惠政策,优先舆情产业实体享受财税支持等。另一方面,将全国舆情产业发展纳入整体规划,制订舆情管理师、舆情分析师、新闻发言人等舆情行业专业人员从业资格及其培训机构标准等,国家工信部、人社部及国信办等主要主管部门形成统一规划,将舆情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升级舆情产业的培训市场,以此形成系统化、全覆盖的舆情产业政策体系。

开发衍生产业链,激活隐性商机

第10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行业;监督抽查;管理体系

监督抽查是政府实施产品质量管理的一种制度,交通运输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简称行业监督抽查)是交通运输部对进入交通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市场,并影响交通运输安全和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有关单位或用户反映质量问题较多的产品,进行有计划的抽样、检验,并对监督抽查结果公布和处理的活动,是行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一种方式。统的行业监督抽查包括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通过组织、实施、信息、抽查后处理等过程得以体现。抽查体系除涉及相关组织、实施、协助、被监督等实体单位外,还需配套法律、法规、管理政策和相关技术保障条件作为支撑。鉴于行业监督抽查相比国家监督抽查而言尚处于起始阶段,循序渐进、有重点地对管理和技术内容进行研究,逐步完善行业监督抽查体系是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本文将对行业监督抽查管理体系近期需要明确的产品准入制度、抽查能力支撑、抽查舆论监督等进行系统论述。

1产品准入制度

1.1产品准入制度总体要求

产品准入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质量管理手段限制不合格品进入市场的过程,涉及事前预防型准入和事后补偿型准入两种方式。具体而言,事前预防型准入主要是通过检测、认证、生产许可等事先预防手段保证产品的质量,防止其进入市场的方式,而事后补偿型准入是当出现质量事故后,通过采取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如建立黑名单制度,强化事前预防型准入条件等来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监督抽查产品的准入,主要关注的是当不合格品出现后,如何规范不合格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防止不合格品再次进入市场的行为,准入过程涉及不合格信息的采信、准入条件的限定、后续监督、质量追究等内容,需要综合运用检测、认证、黑名单制度等多类质量控制措施。如何协调这些措施,保证产品准入条件和制度的合理性,国家尚处于起始研究规划阶段,目前仅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了一些总体性的要求,具体如下:《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在“创新质量发展机制”中提出了“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的要求,其中规定:发挥质量监管职能作用,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及资源浪费的行业和产品,严格市场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对涉及人身健康、财产安全的产品和重要敏感进出口商品,进一步严格质量准入条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健全缺陷产品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对不能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法强制退出。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坚决依法取缔。同时,在《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3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严格高耗能、高污染、质量低劣项目的准入和退出管理要求。《纲要》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中提出了“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要求,其中规定了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惩戒力度的要求。同时在《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年行动计划》(简称2012年行动计划)中有关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中提出了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做好质量失信“黑名单”建章立制工作,公布一批严重质量失信企业的要求。《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简称检验检疫规划)提出:综合运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生产许可、市场准入、监督抽查、进出口商品监管、原产地证书签证管理等多种手段推进主题主线服务工程的要求。《检验检疫规划》在丰富国际合作内容中提出:推动质检立法国际交流,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和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此外,《检验检疫规划》中还要求: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完善质量信用信息机制,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公布失信企业名单的相关要求。

1.2行业监督抽查产品准入制度

当行业监督抽查出现不合格情况后,明确不合格产品信息,尽快制定相关整改方案,并就相关责任方追究质量责任,同时,为了杜绝相关企业生产的不合格产品再次进入交通运输行业,限定准入条件,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是确保抽查真正发挥实效的保证。总体而言,行业监督抽查产品准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问题发现、问题整改、改进措施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不合格信息采信、整改方案制定、整改实施、质量追究、准入条件、后续监督等要素,如图1所示。

2抽查能力支撑

2.1抽查能力支撑总体要求

监督抽查的实施具体由检验机构来完成,确保检验机构的能力是保证抽查有效性和公正性的前提,也是抽查能力支撑的具体体现。检验机构的能力保障涉及机构自身的人、机、物、料、环、法、测的相关要求和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国家对检验机构在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要求,具体如下:《纲要》提出,应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建设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政府实验室和检测机构建设,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有效监督。《2012年行动计划》提出,应强化检验检测技术保障,在食品、玩具、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组建检验检测技术联盟。《检验检疫规划》中提出了强化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管理,制定配套监管规范,完善考核、评价、监督及责任追究机制,规范检验鉴定行为。积极推动检验鉴定市场开放,将监管重点转移到对检验市场、检验机构的管理和对产品质量总体状况的监管,引导第三方检验机构有效发挥作用。同时提出完善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省级、地市级和县级检测机构和区域性中心常规实验室建设,形成有效覆盖检验检测需要的检测技术机构网络。深化技术机构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内部管理改革,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等要求。同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委托检验行为规范(试行)》和《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承检工作规范》以期规范实施监督抽查的检验机构的委托检验行为,提高工作质量,促进检验机构建立健全自律机制。

2.2行业监督抽查抽查能力支撑

实施行业监督抽查,其广度取决于检验机构的数量,其深度则由检验机构的能力决定,而能力则包括检验机构自身的能力和检验机构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2.2.1检验机构的数量分析

目前交通运输部对检测机构的管理涉及科技司和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原部质监局)两个部门,科技司主要负责管理交通评审组涉及的35家检验机构;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主要负责工程建领域相关的检验机构的管理,其中,公路工程类中,综合甲级100余家、综合乙级1000余家、综合丙级1000余家、交通工程专项10余家,桥梁隧道工程专项70余家;水运工程类中,材料甲级30余家、材料乙级100余家、材料丙级80余家、结构甲级20余家,结构乙级40余家。

2.2.2检验机构能力建设

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或出具的报告,其科学、准确、公正是检测机构工作的根本宗旨,对工程项目(或产品)进行合格检测,是法律赋予检测机构的权力。质量检测机构具有监督职能、仲裁职能和技术职能,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交通基础建设项目的质量(或交通产品质量),对交通基础建设项目的质量优劣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科学、准确、公正是检测工作的3个关键要素,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质量声誉。(1)科学性,是质量检测机构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检测项目(产品)的各项特性值,取得科学的依据,以求准确地、客观地评价项目(产品)质量水平。同时要提高工作效率,来保障检验报告的时效性,确保检验报告的实用、科学。(2)准确性,必须严格地按照检测程序进行检验,其他以保证执行标准准确、检验方法准确,出具数据准确、判断结论准确,质量分析准确,综合评议和汇总分析准确,向上级及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情报准确。(3)公正性,公正性是质检机构工作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只有检测公正,才能数据公正,公正的数据才有真正的法律效力。才能对所有的受检对象(项目、产品)提供相同的服务质量。科学、准确、公正的检测工作,是检测机构的通过不断的自身能力的提高而获得,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及时了解相关检测新方法、新技术。严格按照委托检测的标准及规范进行检测工作,绝不出具不负责任的检验报告。不断提高语言、文字、图表表达能力、判断能力。(2)合理配备设备,确保环境符合检测要求。检测设备是否合理与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因此,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要符合检测工作的需要,要建立仪器设备的定期校验制度,确保检测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对于检测的环境,如温度、湿度、试验场地等也均要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对温湿度要按国标规定的控制范围有专人控制,专人记录,必须责任到人。试验场地必须满足试验要求。(3)精心检测,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对于检验工作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对仪器设备要做到勤检查,能预先排除仪器设备故障因素,仔细对照检测程序,稳步操作。检测结果及时记录,对检测原始数据不轻易涂改。(4)加强检测机构的内部审核。为使质检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准确、公正,质检机构内部必须按照已经建立的质保体系定期进行内审、管理评审。(5)加强法制观念,严格遵守检测机构的行为规范的要求。

2.2.3检验机构协调机制

检验机构的协调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针对特定的抽查产品,合理安排检验机构实施抽查,同时保证抽查的质量。由于实施行业监督抽查的检验机构能力各不相同,为了利于抽查的实施,有必要根据检验机构的授权范围及相关技术能力,就不同产品区分牵头技术机构和地方承检机构,并对相应机构进行公示管理。同时在开展行业抽查时,应明确各机构抽查的区域,各类机构的相关职责,同时实施必要的联动抽查。另外,基于地域分布情况,考虑组建检验检测技术联盟,规定联盟内的相关检验机构的抽查的方式、工作规范、管理要求等。协调机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

3抽查舆论监督

抽查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实质上还包括舆论宣传的相关要求。《纲要》提出,应加强质量舆论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加强质量舆论监督,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质量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质量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各类媒体客观质量问题信息。同时《2012年行动计划》也提出大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和先进典型,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的要求。《检验检疫规划》提出密切与新闻媒体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充分依靠媒体力量,有效应对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加强新闻宣传培训,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大新闻力度,规范新闻行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整个舆论监督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阶段,鉴于行业监督抽查的范围较小,相关诚信制度正在建立过程中,舆论监督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主要应集中在交通运输行业系统,对于加强新闻宣传培训,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大新闻力度,规范新闻行为等国家和相关行业普遍采取的方式,目前还不宜实施。较为可行的方式是通过交通主流媒体,如报刊、网站等实施相关抽查信息的报告制度。为有效开展上述工作,首选应确定开展舆论监督的相关负责机构,其次应与相关交通主流媒体明确信息的具体要求。

4结语

第11篇

一、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宣传,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

立足反腐倡廉建设全局抓宣传,做到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正确引导舆论,有效凝聚共识,积极营造推进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对反腐倡廉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阐释。深入宣传党的十和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省纪委十届二次全会、市纪委六届三次全会、县纪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化认识理解、抓好贯彻落实。

(二)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形势任务宣传。大力宣传我党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和重大举措,宣传中央将要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和省的实施办法、及市县的工作要点,宣传我县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反腐倡廉形势,坚定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

(三)加强反腐倡廉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对公众普遍关心的反腐倡廉热点问题,科学解疑释惑、澄清认识。提高反腐倡廉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科学、妥善回应社会关切。

二、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夯实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

紧密配合全党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风纪律教育、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夯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突出抓好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在广泛开展示范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的同时,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省纪委最新拍摄制作的警示教育片、学习省市纪委组织编辑的警示教育读本,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参观一次警示教育基地、观看一部警示教育片、组织一次专题讨论”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二)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培训。坚持参加县委党校和各类干部培训机构组织的反腐倡廉教育,保证课时,提高质量。

(三)开展“廉政教育大讲堂”活动。认真落实好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和纪委书记带头讲廉政党课、作廉政报告制度,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作风纪律教育、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

三、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培育廉荣贪耻的社会风尚

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中,创新推进工作。

(一)深入推进廉政文化“九进”工程。按照我县、规划系统廉政文化建设规划,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等。尽力打造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九进”工程示范点,形成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

(二)继续做好廉政文化产品的传播。结合全国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在机关单位或专栏设置“倡廉洁、树清风”标语,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

四、围绕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切实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

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越来越重要的新阵地,做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崭新课题和重要任务。

(一)加强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和应对处置工作。按照《关于实行分网监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的通知》要求,实行分网监看,健全传递迅速的舆情信息工作网络,及时收集报送相关涉腐舆情信息。

(二)加大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力度。加强网络评论员管理和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围绕反腐倡廉工作积极开展网络评论,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加强反腐倡廉网上宣传阵地建设,支持和鼓励重点新闻网站办好反腐倡廉频道、网页。通过开设个人专栏、博客等方式,扩大网络评论的影响力。

五、围绕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宣传教育工作水平

第12篇

贴近是最有成效的创新与突破

随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并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规划”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和全国电视新闻的热点选题。按照“重大主题、系列报道”的思路,各台纷纷开设专栏,掀起了第一轮宣传热潮。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新闻联播》开设了专栏“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焦点访谈》推出了“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今日观察》推出了“期待‘十二五’”,《经济半小时》推出了“展望‘十二五’”,《经济信息联播》推出了“我家的‘十二五’”和“提问‘十二五’”系列报道。同时,各地方台也闻风而动,陆续开播“建议”解读专栏,以本台品牌栏目聚焦“十二五”,打出“组合拳”,使此轮宣传报道主题突出,声势浩大。

电视媒体这轮宣传以动态消息、演播室访谈与深度分析报道等形态为主,以多种形式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和有关官员,对“建议”进行解读,同时分析和判断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与趋势。为强化宣传效果,部分节目有意识地关注到了受众的需求。譬如,央视《今日观察》栏目“期待‘十二五’”系列报道《我们的收入会更多吗?》《就业会不会更容易?》,都根据选题开展了大型网络调查并采制短片,邀请专家走进演播室与主持人互动,围绕网上调查与记者采访的素材结合“建议”进行深度分析,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节目关注的如分配、就业等话题,都直接来自于网友的期待,与网友、观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凸显了节目的贴近性。

尽管“建议”还不是“规划”本身,但它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已经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等内容融入其中。新闻媒体对此的造势宣传,成了今年“规划”宣传报道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电视媒体继续完成好这项工作积累了经验。

总体来看,第一轮宣传报道还多停留在解读“建议”、展望“十二五”阶段,且以专家和官员说为主,把国家在“十二五”将要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解读了一通,但还没有讲透、讲明白“十二五”与广大人民群众有何关系。一些报道较少采访普通观众,即便采访也是让他们将“建议”已经明确的内容复述为对“十二五”的期待、展望,其真实意愿未得到应有尊重;一些地方台的报道则放弃了电视声画合一的传播优势,或在节目中大量使用字幕摘录“建议”原文来替代画面,或过多地重复使用以往节目中画面,导致“声画两张皮”。很显然,这些节目沿袭了电视媒体宣传中心工作时惯用的“主持人+字幕配音/记者出镜短片+专家/官员解读”的报道模式,虽说反应迅速,造势强劲,但是,这种快餐式解读往往给人以“贴标签”的感觉,报道贴近性差,加上受到节目时长和受众认知差异等因素影响,解读不透、不到位甚至误读的现象并不少见。

正因为此,全国荧屏解读“建议”热潮兴起之初,就有人批评“社会各界都对‘建议’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其中不乏精彩评论和权威阐释,但也出现了一些解读误区,形成了一些片面性的舆论导向”;①国家发改委也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误读而出面纠偏;《人民日报》则围绕“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话题,密集发表经济学者、企业家的署名文章,对被误读了的“建议”内容进行纠谬补正。②

“规划”是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行动纲领。如果说这以前对“建议”的宣传报道着力解决的还是“谁来解读”“解读什么”的问题,那么,今年电视媒体给力“规划”需要重点在“向谁解读”上做文章,而不是此前纸上谈兵式的空对空。换言之,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电视媒体对“规划”宣传应面向广大群众,在强化报道的贴近性上下工夫,既要让“规划”的重点内容与重要目标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更要凝聚民心,汇聚民智,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各地干部群众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干事创业之热情与信心,实现“十二五”开局良好的阶段性目标。

笔者认为,在这个媒介融合时代,贴近就是突破。就在报纸积极向电视学习写视觉新闻(如新闻特写、侧记类现场报道)、强化视觉版面、关注网络舆情、开设微博专栏,以内容创新伸长报道贴近性与交互性“两条短腿”时,电视人不可只热衷于从报纸和网上寻找报道线索和选题。对电视媒体而言,节目形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内容有声有色、可触可感、贴近生活真实,是其与生俱来的优势,应该努力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宣传报道的良好效果。所以,电视媒体在宣传“规划”时,如果能使报道形式和内容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贴近、再贴近一些,就是最有成效的创新与突破。

增强贴近性的三大途径

时至今日,专家、官员解读“规划”的高潮已经过去,下一步是如何结合各地实际工作与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宣传报道“规划”,强化宣传报道的贴近性,为推动“规划”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具体而言,有三大途径值得尝试:

第一,采用多样性叙事方式。当前,电视媒体在宣传报道中心工作时,为求叙事准确不出纰漏,颇倚赖被报道对象提供的资料采写报道,辅以相关事例,配以相关画面镜头,再采访一些专家或官员就完事了;或是采用演播室访谈专家、官员的专题模式。这些以电视记者采写为主的叙事方式使得报道平铺直叙,不容易吸引人。其实,此外尚有两种叙事方式可资借鉴:一是讲故事,二是采用新闻特写的体裁。

“新闻就是讲故事”,如今已成为新闻界的一个共识。电视媒体在宣传报道“规划”时,最好不要就事论事、只见“规划”不见人,因为人民群众才是“规划”实施的主体和直接受益人。只有围绕“人”来做文章才能吸引人,若能把“人”的命运、机遇与实施“规划”和时代变革等大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注意挖掘人物故事,就能更加吸引人和感染人。2010年11月8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提问‘十二五’”系列报道播出了一期题为《深圳农民工我也要圆大学梦》的节目,讲述一位在深圳务工的“80后”得到当地总工会“圆梦计划”资助免费上大学而改变人生的曲折故事。这个故事被置放在全国亿万农民工群体工作不稳定、收入偏低和受教育水平有限,我国未来五年将“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宏观背景下,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合点,又寓说理于动情的叙事中,故事性很强,令人印象深刻。只是在之前声势浩大的聚焦“十二五”报道中,类似作品并不多见。

新闻特写是报纸受广电新闻的启发,嫁接传统新闻体裁时效性强、故事性强、现场感强的优势而创立的新体裁,篇幅一般在千字以内(广电类特写报道时长3-5分钟)。因为特写报道日益显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广电媒体开始采用这一体裁做宣传报道,也推出了诸如《地震灾区第一夜》(江西电视台,2005年)、《一场特殊的婚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9年)等中国新闻奖获奖报道。然而,总的来说,广电记者还未能很好地运用此体裁进行政策宣传,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造势。许多标题注明为“新闻特写”的报道,文体与内容几乎与常规的消息报道无异,毫无特写的特点。实际上,对一些重大题材和中心工作的宣传报道来说,新闻特写类报道因为鲜活的现场感与生动的故事性而深受记者青睐和受众欢迎,在新闻实践中屡试不爽。

第二,促使口头舆论与新闻舆论“合流”。人们可能对GDP、CPI不感兴趣,却会关注自己的钱粮袋子、菜篮子,关注住房、就业、就医与养老等现实问题,而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正是国家今后五年着力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人们围绕自己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形成的口头舆论正从现实生活向网上虚拟空间延伸,网络舆情已成口头舆论新的表现形式,影响日益深远。

这就要求媒体在宣传报道“规划”时,把宣传党的主张、政府工作与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相统一,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努力增强报道的贴近性和影响力,实现口头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合流”。前述《今日观察》“期待‘十二五’”系列报道,就是打破常规、一改以往那种抽象统计数字加图像资料的“灌输式”老套路,充分关注到了网络舆情,从网友、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说开去,在报道手法上采用主持人演播室访谈、述评结合的方式,让口头舆论与新闻舆论一拍即合。

在充分把握“规划”本质内涵的同时,以此为引导,面向群众宣传报道“规划”,大胆让群众以切身感受来说话,现身说法,然后由记者整理成文播发,是促进口头舆论与新闻舆论“合流”的又一途径。这一模式可称之为“口述新闻”。“口述新闻”并不掺杂记者观点,把有助于受众作出判断的信息与方法直接交给受众,让其自己得出判断,越来越受到受众欢迎。

口头舆论永远只是碎片化信息,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却有着超强的传播力,尤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而新闻舆论通过把这些从不同媒介传播来的信息碎片,包括相关背景和各方面的评论,整合、转化为结构化的信息流,发现事实真相,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等,让受众获得了更多、更全面和更有利于自己作出正确判断的信息,既吻合了口头舆论,又引导了受众深度关注的需求,既增强了贴近性又更具说服力。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电视报道的贴近性以关注受众利益诉求、贴近受众生活及受信习惯的报道内容为基础,这就是媒体强调的“内容为王”。

第三,增强宣传报道与受众的互动。“十二五”宣传全面展开后,央视将本台相关报道全部上传中国网络电视台,汇聚为专题网页,便于网友上网浏览各个频道的“十二五”报道。同时,网友还可以通过网络视屏两侧的“收藏”“提建议”“分享”“顶/踩”“评分”等字幕提示,参与节目互动。这是电视媒体针对受众收视习惯新变化推出的一项创新之举。现在,越来越多网民通过手机和电脑收看电视节目,通过网络参与新闻话题互动,无怪乎有人惊呼“一块屏幕已经不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消费信息的习惯。

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拥有网民总数4.57亿人,移动电话用户跃至8.59亿户。如此庞大的新媒体受众群,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接收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与其说他们是获取新闻信息,毋宁说在轻松、愉悦地“享受”媒体信息带给他们的与兴奋。因为,他们有着积极参与互动的需求,正如学者所称,“对于网民而言,新闻不仅在于‘读’,还在于‘玩’,评论、转帖、改编、PS才是新闻的乐趣所在。如果不能参与新闻的原创,至少我要参与新闻的再创;不能第一个新闻,至少要再次控制新闻的传播;不是我想要的新闻,至少可以按照我的意图改编和再传播。参与互动,成为新闻中人,是当前人们需要新闻的重要动力。”③所以,电视媒体需要借助互联网延伸、扩大传播效果。这也是传统媒体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生态下寻求突围的必经之路。

虽说媒介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对强化电视报道的贴近性和传播力都将带来深远影响,但是,电视人似乎尚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笔者注意到,一些电视台的节目虽已上网,但并未根据报道内容进行分类,搜索不易;上网节目可供网民有效互动的渠道不畅。与“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媒体环境相比,媒体本位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向受众本位的转变。随着受众消费信息的移动化、轻松化,电视媒体声画结合带给受众视觉冲击、纪实性、亲和力强的比较优势,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或许电视人已经注意到,体育明星刘翔开通腾讯微博后不足一个月,其粉丝迅速突破千万。网民热切关注刘翔,传统媒体岂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新媒体所蕴含的强大传播力,由此可见一斑。对传统媒体而言,无视新媒体和网络舆情就等于主动放弃了未来。在今年新一轮“规划”宣传中,电视媒体要想胜出,就必须努力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以使电视报道更加贴近受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正确引导舆论,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

做好“十二五”规划宣传,是全国新闻单位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在各新闻媒体宣传策划创意百出、纷纷致力于报道创新的情况下,电视人需要有这样的自信,“电视无疑是迄今为止最接近生活真实的一种媒介。”④面向广大受众宣传“规划”,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贴近性的优势,努力做好、做足贴近性的文章。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注释:

①刘 锋:《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误区》,财经网,2010年11月23日。他指出,社会各界解读“建议”存在六大误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十二五”时期是内外失衡向内外平衡转变的时期、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标志着一个新经济格局的建立、中国将按照“以人为本”的方向快速调整经济结构、“十二五”时期中国不会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决定性角色。

②参见彭小丁《正确把握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2011年1月24日人民日报07版)、吴敬琏《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2011年2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01版)、马相东,王跃生《从刘易斯拐点看“腾笼换鸟”》(2011年2月11日人民日报07版)、卫兴华《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2011年2月14日人民日报07版)、王小兰《做实业如何感觉“低人一等”》(2011年2月15日人民日报10版)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