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整治工作论文

整治工作论文

时间:2023-02-01 21:0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整治工作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整治工作论文

第1篇

论文摘 要: 文章明确提出了加强首都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这一 观点从提升城市整体管理水平、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区和展示首都城市良好形象 的角度,阐述了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是首都城市建设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分析了目 前 老旧住宅小区的管理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 的对策和建议。

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 体形象,必须对城市老旧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标本兼治,城市才能和谐发展。作为我国 的首都北京,更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完善综合整治机制 和配套的法规政策,切实把城市老旧住宅小区建设好、管理好。本文结合首都北京的老旧住 宅小区现状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 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是提升首都城市整体管理水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地对老旧小区的界定稍有不同,但一般是指早期建设的那些设计建设标准 低、配套不全、设备过时老化、管理不善、人文环境差的旧住宅小区。北京市的老旧小区一 般 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约有1580多个,在全市3000多个小区中占有半壁江山。如西城区 ,仅直管公房老旧小区就有76个,而在东城区138个住宅小区中老旧小区就有93个,占到2/3 。由于受历史的局限,这些老旧住宅小区无论在公建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标准 方面,还是在管理模式、运作机制方面,都无法满足首都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特别是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老旧住宅小区形成产权逐步多元化,小区维护和管理资金渠道逐步枯 竭,管理水平降低,管理功能退化,致使老旧住宅小区人居环境环境与新建小区形成强烈反 差,已经成为首都城市建设管理的落后地带。只有大力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尽快将老 旧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搞上去,提升首都城市整体建设和管理水平才有坚实的基础。

2.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需要。城市老旧小区大都先天不足,后天 营养不良,导致小区居民日常生活面临许多问题和实 际困难。比如,小区道路维护不足,路面坑坑洼洼,路灯缺失,影响居民出行;私搭乱建挤 压侵占市政管线和消防通道,造成安全隐患;小区雨水污水混流,房屋前后下水管道破损, 堵塞严重,基本丧失城市防洪功能,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每到汛期,能否确保老旧小区安 全渡汛,成为政府不放心、房管单位最担心、群众感到痛心的老大难问题。老旧小区的居民 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对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改善住用 和环境条件,并建立健全正规有序的管理机制,以形成小区维护管理的良性循环。从首都城 区近几年进行综合整治的老旧小区并引入规范管理的试点情况看,群众反映很好,小区居民 普遍感谢政府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实际问题,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

3.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一个安全优美、舒适和睦的生存空间对 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目标,首要的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努力寻求社会 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综合整治的意义不仅在于简单改善、维持社区秩序,保 障住户基本的居住条件,还在于可以协调社区内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各种不平衡、不和谐因 素引发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全面的综合整治,使老 旧住宅小区原有毁损的道路及时修补,严重缺失的照明设施得到增设,方便了群众出行;私 搭乱建被拆除,腾出的场地用来建设绿地、停车场和休闲健身活动场所等等,居民居住的条 件改善了,环境优美了,心气也就顺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4.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是展示首都城市良好形象的需要。

小区是城市的细胞。随着首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批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 理先进的新建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给居民们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已经成为展示首都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然而,一些老旧小区相比之下就黯然 失色,老 旧小区的“脏、乱、差”状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首都城市形象。可以这么讲, 没有老旧住宅小区居住面貌的根本改观,提升首都城市内涵和整体形象就是一句空话。从已 完 成综合整治并实行规范管理的老旧住宅小区情况看,都达到了整洁干净、亮化美化的要求, 较好地融入了首都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不仅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实现了物业的保 值增值,而且也为展示首都城市形象锦上添花。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创建文明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时候,更应该重视老旧住宅小区的建设和管理。

二、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现状及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

1.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现状。一是房屋本体和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甚至缺失,缺乏系统保养 和维修。也就是说老旧小区都到了“问题阶段”, 如房屋外墙粉刷面起壳风化;内楼道墙 面楼梯扶手脱落锈蚀,没有公共照明;多层楼房顶层防渗漏功能退化,房屋前后下水管道破 损、堵塞,雨水、污水混流,化粪池定期得不到清理;小区道路老化,路面破损甚至没有路灯;绿地杂草丛生、布局混乱,有些公共绿地甚至被人用来种菜。消防设施设计标准低, 高层楼房高层房屋电梯、没有专用消防泵和消防控制柜,消防设施自然损坏、人为破坏和被 盗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二是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 各类违章搭建多,破墙开门多,阳台改为厨房、厕所以及“房中房”现象多,无证摊点多, 车辆乱停乱放多,已成为影响城市容貌的顽症。几乎每一个老旧住宅小区都有违章建筑, 一些个人、单位、街道未经规划 部门许可,擅自在小区内主干道两侧乱搭亭棚,破院墙开门,影响小区交通和景观,破坏了 小区绿化。机动车、自行车无序停放,随意占用便道,造成交通拥堵。老旧小区的建筑一般 比较分散,难以达到相对封闭和独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有的小区由于没有围墙和门 卫值班室,车辆失窃和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老旧住宅小区中,由于多 方面的原因,房屋出租率普遍较高,居住人员和外来人口多,甚至是“三无”人员聚居地。

三是公共配套设施缺少、被占用现象严重或者说小区分布零散,公建配套无人问津。一 些老旧住宅小区,建设之初,只是为了解决居民住房困难,规划方案比较简单。居民活动场 所、公共绿地、自行车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与居民实际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环卫设施不 完备,有的没有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房、公厕、果壳箱等设置过少,有的地方甚至是 空白。大多数小区原有公建配套设施规划配置比例较低,仅有的一些公建配套设施有的也被 挤占挪作它用,一些小区居委会用房已转租或出卖给其他单位,小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 之间 关系不和,争房、争权、争地盘,矛盾重重。这些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改造力度,部分老旧 住宅小区条件有所改善,但上述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需 要认真分析整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予以解决。

2.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必须解决的有四大问题。一是整治合力能否形成问题。老旧小区整治涉 及 的整治任务重,内容范围广,涉及建设、规划、工商、城管、房管、街道、水利、自来水等 政府十多个部门或单位。无论是在整治工作方面还是在整治投入方面,仅靠个别部门是难以 承担这项任务的,必须条块结合,共同参与,明确任务分工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的 合力,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的强力推进。二是整治经费的筹措问题。首都城市老旧小 区1000多个,整治经费动辄数亿元。如果全部由政府或部门承担,财政将无力承受,如果全 部由企业承担,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再加上由于房改体制的推进,住宅产权已呈多元化, 因 此,不能再揪住开发单位或原产权单位不放,应立足于小区找资金,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 地合理利用小区闲置土地或简陋房屋进行二次开发,在不要政府和企业投入、不影响规划的 情况下,实现资金平衡。资金无法平衡的缺口部分,再由房屋产权人、原房屋产权单位、房 屋建设单位、政府及政府部门按一定比例进行合理分摊较为合适。三是综合整治完成,后续 管理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应通过建立市场机制来培育老旧小 区百姓的市场观念,即政府花钱买机制,百姓花钱买服务。要让广大居民懂得,房屋的产权 已经多元化,作为产权人要承担维修养护责任。只有通过成立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对老 旧住宅小区整治完的后续管理实施监督,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利益,落实长效管理的机制。 同时,要让广大街道、社区干部懂得,老旧住宅小区的维修养护及其他管理服务也应从过去 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要转变政府职能,逐步转换角色,积极主动地做好退位和补位 工作,把老旧住宅小区整治完的后续的管理工作让位于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 ,并加强监督管理。否则,整治成果将前功尽弃。四是一些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利益调整问题 。 整治势必牵涉到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尤其是腾退已被占用的原公建配套设施,回购街道办 事处、居委会等投资自建的配套设施,这将影响到一些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同时根据规划和 小区服务与管理的需要,补建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利益机制的调整问题。为切实维护广 大业主的合法权益,促进老旧小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只有强化政策 约束,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尤其是配套设施的腾退、回购与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 能巩固整治成果,扩大市政府对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社会效益。

三、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对策和建议

采取渐进式,逐步推进试点的方式,实施和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是一项顺民心 、得民意的利民工程。针对当前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对老旧住宅小区整治进行整体规划 ,制定专项计划,列为“折子工程”。按照政府组 织、居民参与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房屋维修养护、配套设施完善,延长房屋使用寿 命,改善房屋使用条件。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每年由区(县)提出计划,编制预算,并组织街 道(乡镇)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安排专项资金,保证整治资金来源;同时,要积 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力量共同参与老旧住宅小区整治。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强力实施综合整治。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牵涉面广, 经费缺口大,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 程。市、区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牵头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整治工作常设领导机构 ,作为市区各级常设综合整治办公室。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制定整治总体规 划方案,研究落实产权产籍清理、整治资金筹措、小区硬件设施建设等重要 事项,解决工作进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顺利进行。

3.因地制宜,建立适合老旧小区特点的管理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保持老旧住宅小区 综合整治成果。老旧居住小区整治工作完成后,要通过解决管理责任主体、资金来源、管理 机制等问题 ,建立适合老旧居住小区特点的管理模式、机制,杜绝整治后的反复情况,保持整治成果, 从根本上改变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政府的角色不仅仅在于前期整治时期的支援“造血”, 更在于从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入手,引导小区提升自己的“造血”功能;在管 理模式上,可以根据综合整治后房屋、环境、配套设施、业主或使用人的经济承受能 力 ,以及对物业管理的实际需求情况照符合老旧小区实际、尊重居民意愿的原则,区分小区的 不 同情况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后续管理模式,促进老旧小区管理的良性循环。对于配套设 施相对独立,较为完善,又有一定规模的老旧小区,可以采取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并选举业主 委员会,依法选聘物业企业,对小区进行物业服务。对于不具备实行物业企业服务条件的小 区,可以由社区居委会代表社区居民,依法与房屋和设施设备维 修、保洁、保安等专业服务企业签订委托管理和服务合同,专业服务企业按照合同的约定提 供服务和收取报酬。也可以由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待业、失业人员组成维修、保洁、绿化等 队伍,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4.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对新 建小区,国家和地方都有各种建设、管理方面的法规条例;但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及后续管理,各地均没有具体的法律规章和管理办法。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对老旧住宅小区综 合整治的经验与教训来看,首都老旧住宅小区综 合整治,同样面临与各地类似的重重阻力与困难,不仅需要落实整治的大额资金,也需要治 理历史“积淀负债”,如整治势必牵涉到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尤其是腾退已被占用的原 公建配套设施,回购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投资自建的配套设施,这将影响到一些单位和个 人的利益,同时根据规划和小区服务与管理的需要,补建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利益机制 的调整问题。为切实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促进老旧小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理 机制的建立,只有强化法律和政策约束,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尤其是配套设施的腾退 、回购与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巩固整治成果,扩大市政府老旧小区整治工作的社会效 益。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并非几个部门简单的短期突击工作就能达成目标,也并非简单对小 区面貌予以临时性的修补,而是对旧住宅小区居住秩序与居住环境的修复与重建。这样一项 综合系统的整治工程,需要制定相应配套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来加以规范,需要制定相应的 完整周密而又科学的整治方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和配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推进。

总之,要通过对北京市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把“老旧小区”建设成为一个个各具特 色的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全文明的和谐社区,建设成为首都居民的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陈刚.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问题初探.中国房地信息,2003(12)

第2篇

摘要: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在赛会前夕和举办期间,均通过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使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其经验做法对南京正在开展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南京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环境整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赛会;城市;环境整治

为迎接青奥会,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形象,南京市正在开展“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行动,旨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南京环境“脏乱差”现象。青奥会开幕在即,要在100天内彻底解决城市顽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筹办大型赛会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国际大型赛会举办城市环境整治经验

1.精细的目标任务是环境整治的行动指南

城市环境整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且任务繁杂,需要理顺部门关系、健全相互协作机制,制定精细目标任务,逐个攻破,逐期推进。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为了成功举办大型赛事,有效对城市环境集中整治,均较早地提出了精细目标和实施任务。北京市确立了三年三部曲的工作计划,提出“2006年治乱、2007年见新、2008年添彩”目标,制定出“三净、四新”标准,即:乱搭乱建拆干净、乱贴乱画刷干净、乱堆乱摆清干净,两侧楼房粉饰一新、沿街门脸修葺一新、广告牌匾设置一新、绿化植物改造一新。上海市出台了《市容环境建设600天行动纲要》,确定了“三大工程30项任务”,纲要具体细化到任务、配套项目和季节性项目。深圳制定了《迎大运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200天行动纲要》,分别就水治理、大气治理、绿化美化市容等采取十项行动计划。

为了迎接青奥会,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先后开展了“千日行动计划”、“动迁拆违治乱整破”行动、“363”计划和“9322”行动,但城市“脏乱差”现象并未根除。很大程度是由于在城市环境整治上,没能较早地、系统地提出整治目标和实施任务,并围绕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和实施。因此,全市“百日大扫除”应该制定详细目标任务,并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地区和相关责任人。

2.抓住重点是环境整治的有效手段

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提升,特别是要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需要政府各部门采取各项专项整治活动。2008年,北京市将环境秩序整顿治理作为工作重点,着重开展了改造“城中村”、拆除违法建设、治理重点大街和重点地区、整治广告牌匾、开展新农村环境建设等各项专项整治活动。2010年,上海着力加强了对乱设摊、乱张贴、乱发小广告等市容环境“顽症”进行综合治理,并取得显著成效。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推进,主要包括建筑立面粉饰,社区雨污水分流改造,园林、绿化美化,道路升级改造,夜景光亮工程,社区综合整治等六方面内容,共计919个具体项目。

城市环境治理职能分属在市政府的不同部门,城市环境改善需要涉及环境治理职能的各个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其他城市经验表明,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不仅需要全面突击,更需要各个击破,各相关部门和地区要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好各项专项整治。当前南京主要围绕城市环境中存在的卫生死角、污水横流、城市“牛皮癣”、乱搭、乱建、乱摆现象以及高速公路两侧绿色通道和快速道路、进城进区主要出入口道路两侧、青奥会场馆附近城市环境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

3.公众广泛参与是环境整治的力量源泉

群众是优美城市环境的最大受益者,城市环境的整治应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响应。北京召开“2008”环境建设志愿行动万人誓师大会,动员社会单位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同时,还启动了万个“环境建设志愿服务监督岗”。上海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作为根本方法,力求环境整治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上海世博会开幕前一个半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集中清洁城市环境行动,2010年全市约有610 万人次参与“环境清洁日”及其他迎世博清洁环境行动。广州在亚运会举办前和举办期间,发动“我的门前我清洁”行动,重点加强了主要道路沿街门前环境卫生责任制管理,积极发动沿街商店和居住小区市民积极参与。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针对当前南京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在于政府包办一切,没有把整治环境变成老百姓自己的行动。老百姓身边的琐事政府部门没当回事,而只重视面子上的事情。”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在举办赛事过程中,城市环境之所以能得到明显改善,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执行力,另一方面还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通过全市的宣传和发动,南京市民已发动到“百日大扫除”行动中来,对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监督,配合政府各部门做好整治和改善工作。但当前南京市民的参与度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市民相比还有差距,在提高环境意识、规范环保行为和参与环境整治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长效制度设计是环境整治有力保障

筹办大型赛会是提升城市环境的催化剂,举办城市应以赛会为契机,摒弃短期行为,着眼长远功效,突破体制机制制约,完善长效制度设计,推进环境整治常态化。广州积极探索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秉承“办赛事”与“办城市”并举的理念,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整治、建设和管理的各项长效机制,先后制定实施了两部地方性法规、18个政府通告以及一系列工作方案。上海市从机制、制度入手,重点完善和推进了“深化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七个方面,包括长效管理制度,为持续改善环境秩序提供了机制保障。深圳在筹备大运会期间,制定了深圳城市环境整治总体实施方案和12个专项方案,从法规层面保障了深圳城市环境显著改善。

南京历次城市环境整治收效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长效机制,环境治理措施缺乏可持续性。由于标准、规范和制度的缺失,一些部门、街道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时好时坏,力度时紧时松,未达到白天黑夜一个样,大街小巷一个样,检查不检查一个样,城市环境管理上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经验表明,南京“百日大扫除”要取得成效,不能把这次行动看作是赛会前的简单“大扫除”,而是短期内探索长效制度,研究制定相应法规和行政管理措施,促使全市城市环境管理从“根”上得到提升的机会。

二、南京城市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当前开展的全市城市环境整治,需要思想再统一、认识再提高、目标再明确、协调再一致,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全面改善市容市貌,以崭新的城市形象迎接青奥会。

1.分解目标、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确保环境整治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好目标任务。建议制定全市统一的城市环境行动计划,并将计划分解到各项任务,确保做到整治有计划、无盲区。二是明确责任。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与各部门、各区、各街道,与社区和辖区内的相关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防止出现遇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三是强化督查。市纪委要根据《关于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在“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行动中加强监督执纪强化纪律保障的意见》,对全市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做到铁面执纪、严肃问责。

2.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

围绕城市环境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开展好各项整治行动,力求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一是开展集中清理垃圾死角行动。以背街小巷、开放小区、农贸市场为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环境卫生大清理,全面清除各类垃圾、渣土和废弃物,确保不留卫生死角;二是开展整治流动摊贩行动。坚持严格管理,对市区主干道的摆摊设点要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取缔,同时对经营市民生活必需的早点、修配、餐饮等摊点,要实行定点经营,统一管理;三是开展拆违整治行动。针对破坏城市环境的各种违法建筑、违法广告和占道经营等违法设施一律要无条件拆除,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相关责任人要严肃追责;四是开展整治流浪乞讨人员行动。制定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有效措施,严格限制重点街区和行车路面的违法乞讨行为,做好救助、劝离工作。

3.制定标准,完善法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制定好城市环境整治标准。南京要以“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作为城市定位的名片,制定较高的城市环境标准,力争使全市总体环境面貌与自身定位一致,与国际大都市和国内先进城市接轨;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在社会治安、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市容环境、广告管理等领域制定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一些措施在青奥会之后可上升为政府规章;三是建立整治工作常态化机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当前各项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不搞刮风式的花架子,真正获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4.注重宣传、广泛发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是广泛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宣传。全市新闻媒体、各单位宣传部门要通过典型案例,对城市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脏乱差”等现象进行曝光,努力使人人知晓环境治理、人人支持环境治理、人人参与环境治理;二是积极开展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城市市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俗和卫生习惯;三是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积极发动城市志愿者,设立环境建设志愿服务监督岗,对全城环境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开展“我的门前我清洁”和“城市环境集体大扫除”等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还要积极鼓励公众对城市环境整治工作提出各项合理化建议,政府要充分听取和吸收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参考文献

[1]赵凤桐.全力以赴做好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确保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02).

[2]陈建华,李晓晖.2010年亚运会与广州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2010(03).

[3]程清文,高翔.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环境的优化[J].第8届中日韩国际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10).

[4]王晓东.城市市容环境治理研究[J].知识经济,2012(12).

第3篇

一、个人专业技术基本情况

本人在本科阶段的专业为草业科学,在畜牧方面主要学习了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饲草调制加工与利用学、饲草营养价值评定、动物营养学等相关专业,在优质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牧草加工调制、饲草营养价值评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能力。

参加工作以后,能够坚决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虚心向单位老前辈等请教,以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能力。在认真干好自身岗位职责工作的同时,还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协助其它同事完成单位工作。在工作之余,自觉不断学习各类畜牧养殖、动物疫病防治相关的各类专业技术知识,并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业务综合水平。

二、任现职以来技术工作

任职以来,本人继续坚持孜孜不倦、严于自律的工作态度,认真踏实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主要工作业绩有:

1、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设计工作。参与了全县30多个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的选址、规划、图纸设计工作,这些场(小区)都有配套设施管理房、兽医室、饲草棚、青贮池等,管理区、生产区、饲草料加工区、粪污处理区分离;参与了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前宅后院”暖棚圈舍图纸设计、修建指导等工作。

2、禁养区划定工作。参与了《民乐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的修订工作,优化了我县畜禽养殖产业的布局,切实加强了环境监管,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

3、动物防疫工作。根据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安排,我认真配合相关领导和同事,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了2016-2018年度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没有重大疫病发生。

4、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配合单位同事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和主管局相关文件精神,定期不定期地对辖区内养殖(大户)户、贩运户、屠宰户进行监督检查,与管理相对人签订各类责任书和承诺书,指导养殖场(户)建立养殖档案等台账,同时加强对兽药、饲料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管检测工作,深化“瘦肉精”专项整治,加大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通过加强畜牧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了动物生产经营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

5、畜禽粪污整治工作。配合单位同事对辖区内禽畜养殖场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督查指导,针对部分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不健全、随意堆放废弃物、畜禽粪便、生产污水、恶臭气体对环境产生污染等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并责令及时整改,严厉杜绝畜禽养殖污染事件的发生。6、草原减畜工作。积极配合镇政府、县畜牧兽医局完成了南丰镇草原减畜工作,有效加强了草原保护建设力度,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7、办公室工作。一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制作报送各类表格、文档;二是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免疫档案、养殖档案等各种存档文档,确保各类工作有迹可查;三是认真完成上级单位检查考核前资料的准备整理,确保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单位的肯定;四是对上级单位发放的文件通知做到及时上传下达,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以便查阅和管理。

8、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工作中,在实践中增强自身工作经验同时,还适时认真总结形成书面理论成果,积极向全国各类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9、主要获奖情况。2016年1月,荣获2015年全市畜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2018年2月,荣获在2017年度全市畜牧工作先进个人。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局的工作职能,结合我局今年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形式,动态报道城管执法工作开展情况,突出体现我局在全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的工作,展示执法队伍建设的亮点,培植和宣传一线典型,客观反映城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做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目标

通过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各界了解城管执法部门为维护城市秩序、净化市容环境、拆除违法建设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从而使广大市民理解城管、配合城管、支持城管;唤起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积极为城市管理出谋划策,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从城管部门的孤军奋战到全民参与,共同开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改善城管队伍形象,提升城管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宣传内容

1.城管工作职能以及行政执法范围。

2.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3.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动态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4.双十佳(十佳环卫个人、十佳城管卫士)典型。

5.城管履职(行政执法、环卫保洁、河道管理)的各项动态情况。

6.行政执法大队规范化建设亮点。

7.党建、纪检等其他动态工作的成果展示。

四、宣传形式

1.加强与新闻单位联系和沟通,积极向新闻媒体投送稿件。重点投稿方向是《日报》、《报》、电视台,力争在《新华日报》等省级报纸中展示城管工作成效。

2.发挥互联网作用,利用网络引导动态舆论,扩大影响。

3.突出市级信息和内刊的宣传作用。

五、主要措施

1.信息中心承担全局宣传报道工作职责,每月初制定局宣传工作重点和报道计划,并加强对宣传工作的指导与实施。

2.认真策划活动,开展城管部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社工委以及市民群众的互动(视察、座谈等),形成全社会关注城管工作的良好态势。

3.建好本部门宣传阵地,及时更新维护本局门户网站。关注网络和市民论坛,定期发表主题,对涉及城管内容的热帖,做好舆情汇报和处置工作。

4.加强与城管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开展互动宣传,利用《日报》“百姓城管”专版扩大舆论。

5.强化市委和市政府“两办”的信息报送工作,争取用稿量。

6.对宣传信息工作做出成绩的实行奖励。稿件被各级媒体和信息部门采用的,按季度奖励兑现,局年度总结表彰信息宣传先进个人。

六、工作要求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水库;生态环境;环境整治;河流形态;水质

论文摘要:我国现有水库约8.6万座。这些水库的修建给防洪、灌溉、供水、供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由于片面追求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水库的修建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水库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该的解决策略。

修建水库作为抗洪防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民基础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时间、空间显著的不均匀性,水库的建设开发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近年来,我国水电开发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科学的水库建设潜在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露出来,如:河流枯竭、泥沙淤积、生态恶化、物种减少等。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水库对生态的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通过分析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更好地协调处理好水库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生态健康水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修建水库对河流形态的影响

河流自身的健康也是需要用水来维护的,否则就不成其河流,一定的“河道内用水”才能保持河槽的相对稳定。水库拦蓄影响河道行水,以至不能满足河槽相对稳定的最低要求,并且坝库下泄的河水剥蚀下游河床与河岸,使靠近坝址下游的河道偏移、河床涮深、异常的淤积物聚集等会造成下游河道萎缩,降低其行洪能力。同时大坝蓄水对河流流量的调节,使河道流量的流动模式发生变化。筑坝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水面线由天然的连续状态变成为阶梯状,使河流片段化。河流片段化的形成或加剧,使流动的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泊,流速、水深、水温结构及水流边界条件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水库建设对河流水文特性的影响

水库拦断江河后,对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水文变化主要表现在河流流量、河流水位、地下水水位变化等。影响最大的是多年调节型水库,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日调节型水库。水库水位的变化与天然江河大不相同,这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调节方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水库,其水位的变化在季节上与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变幅较大,汛期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在汛末蓄水,水库处于高水位运行。与天然情况相比,增加了江河枯水期流量,减少了丰水期流量,尤其对洪峰流量有明显的削减作用,提高了下游防洪标准。同时,还可以提高下游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的用水保证率,增加水电站的保证出力。由于流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等。坝址上游水库蓄水使其周围地下水水位抬高,从而扩大了水库浸没范围,导致土地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同时,拦河筑坝也减少了坝库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片原有地下水自流灌区失去自流条件,从而降低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对灌溉造成不利影响。

(三)水库建设对水质的影响

拦河筑坝改变了河流的水动力特性,河流因建坝而经历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变化会极大地改变原有水质状况,主要表现为水库水体盐度增高、水库水温分层、库中藻类繁殖加剧等。

1.盐度的变化。大坝拦水以后会形成面积广阔的水库,与天然河道相比,大大增加了曝晒于太阳下的水面面积。在干旱地区炎热气候条件下,库水的大量蒸发会导致水体盐度的上升。此外,坝址上游土地盐渍化会影响地下水的盐度,通过地下水与河流的水力交换,又会影响河流水体的盐度。

2.温度的变化。通常,从水库深处泄出的水,夏天比河水水温低,冬天比河水水温高;而从水库顶部附近出口放出的水,全年都比河水水温高。

3.藻类的变化。大坝在截留沉积物的同时也截留了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使得水库水体更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在气温较高时,藻类可能会在营养丰富的水库中过度繁殖,使水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二、解决当前水库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库流域环境整治规划,树立水库环境整治典范

中国大陆水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水环境治理的投入往往十分庞大,如太湖和滇池的治理已经投入数十亿元,但效果并不显著。日本琵琶湖的治理从1972年到1992年间,总投入高达152,485,000万日元;巴西圣保罗附近铁特河的环境恢复,10年间花费了40亿美元。由于水库水资源和水环境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现阶段从流域整体出发,同时将水库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地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树立若干区域性水库环境整治的典范,建立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水库环境整治的模式,带动整个水库环境治理工作健康发展。

(二)重视科学研究,探索水库环境的技术难题

中国水库众多、分布广泛,水库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等特点,也存在不同于湖泊的自然属性,并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现阶段,要加强对水库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开展对不同类型水库环境的综合研究,对水库环境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协同驱动下的变化过程和机制、水库污染物类型和来源、环境沉积学和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等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面对日益增加的环境治理的需要,要加强水库环境工程治理技术的研究,建立系统科学的水库环境整治技术方案,强化方案的效益-成本分析,用最经济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环境治理效果。(三)加强水库流域的综合管理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的建设

水库流域环境整治规划和水库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依赖于实施水库流域的综合管理,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水库环境的根本改善。水库管理部门应负责建立协调水库流域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公众参与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发现水库环境隐患和环境污染的累积效应,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地改善水库环境。

(四)实施水库环境宣传和科技服务战略

中国水库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或远离城镇,公众环境意识薄弱,因而加强水库环境的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尤其主要。地方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要让水库流域居民认识水库环境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参与维护水库环境的行动,认真履行水库环境相关规划。管理部门要负责对水库及周边经济活动给予必要的科技支撑,让渔民了解正确的止富营养化的技术方法,科学地进行水产养殖;让农民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同时,鉴于多数水库存在渔业养殖的事实,加强对养殖户的科学技术服务,科学地减少饵料投入,也可以减少水库营养盐的输入,有利于水库水环境改善。

第6篇

关键词:村庄规划 风景旅游区 整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36-02

1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现状问题

1.1现状的主要特征

受旅游业的影响,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以单一性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业共同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的特征。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与一般的村庄相比较,一般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村庄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与风景旅游区的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风景旅游区的自然资源相比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脆弱稀缺,从而对景区周边村民的生活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限制了原住村民传统的自然资源获取方式以及生活生产习惯;

(2)风景旅游区的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景区周边村庄与一般村庄相比,往往拥有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

(3)由于旅游活动的强季节性,村内的流动人口的比重较大。在旅游高峰期,时常会出现用工短缺,有的村委会还会以临时性协议的形式招聘外村的村民,来帮助他们应对庞大的客流;

(4)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因地理位置、村庄内部或者附近景区开发程度的不同导致村庄之间贫富不均;

(5)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传统文化机理得到了保护。在有些村庄中的传统文化虽然失去了现实的功能,但独特的存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游客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使得景区周边村庄的传统文化“重见天日”,更使那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破土而出”。

1.2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源利用问题

现阶段尚缺乏有效提高和充分利用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研究,景区周边村庄旅游资源的利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2)系统规划问题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大多都拥有环境优越的自然景观和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然有一定价值的历史遗址却因缺乏有力的保护而逐渐湮灭。

(3)村民意识问题

目前村庄与景区协调发展的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原住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思维习惯难以一时改变,景区风貌形象受损的现象比比皆是。

2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发展目标

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等联合制定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将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长效机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因素以及当地原住居民的需求,通过双方资源整合来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有效引导周边村庄与风景旅游区的协调发展,是优化旅游综合效益,推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1突出村庄的协助效益

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地处风景区的边缘地带,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景区内旅游资源的消耗紧密相关,如果不对原住地居民有效的控制,可能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行之有效的保护,能使周边村庄成为核心景区与外界之间的过滤带。

若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发展观光型特色种养基地,或是建设农舍休闲屋提供接待住宿服务,景区周边的村庄则可以截流部分客流,缓解传统景点人满为患的现象,减轻其景区环境的压力,利于旅游资源的长久利用。

2.2完善旅游业的供应链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要发展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同时,也可以在不对景区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加工一些特色旅游商品。

此外,有些旅游地用水和食物供应不足,还需依赖周边村庄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在游玩时多重需求。

2.3丰富游客的旅游需求

随着游览经历的日益丰富,游客在某一地区的旅游方式已逐渐由多个点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转变为对某一目的地的深入了解,由对自然风景的单纯欣赏转变为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习俗。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作为一个原生态社区,是充分展现当地民俗风情的最佳场所。游客能通过对原住村民生活方式的观察、直接互动的交流,使整个旅游过程的体验更加丰富与完整。

3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整治对策

3.1加强整治规划的可操作性

风景旅游区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通过村庄整治,带动和促进景区的其他各项工作。而村庄整治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切实的整治规划。

着力把握自然资源保护、农村产业调整和历史文化内涵挖掘这一主线。在规划中,应注重村域人文传统内涵特色的认知和把握,不仅在规划上注重文化导向,更在建设中体现文化品位;注重整体乡村景观氛围,通过创意、设计、造景、整合等多种手段,重视对散落在民间的传说、历史典故、历史建筑和遗迹等历史文化细节和碎片的挖掘整理。

3.2突出整治示范的引导作用

建设村庄整治示范村,向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展示。如果按照规划建设,修缮建筑,拆除违章建筑和围墙,切实加强保护原生村落的风貌,可以使村庄发展成为能够吸引观光者的旅游点。在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从景区周边的村民消极对待、观望徘徊到积极参与整治的过程来看,可以体会到榜样起到的作用,使景区周边村民真正体会到只有通过村容整治,切实加强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突出景观特色,才能吸引旅客,才有可能开设“农家乐”,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3.3拓宽整治资金的筹措渠道

村庄整治的资金应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多方筹措解决。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限制,许多景区周边农村都没有解决自来水问题,更谈不上“截污纳管”。为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解决市政基础设施问题,既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维护景区水资源和环境的重要举措,实际上也是城市反哺农村的主要措施,应由政府为主财政支持。

涉及村民的建筑整治应由村民集体投资建设;涉及村级集体用房整治的,应由各村管理委员会经济组织承担,其余建筑按照“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实施原则,由产权单位负责;对一些与风景旅游区无关的企业,则需要逐步实施外迁,费用由政府承担。

3.4完善整治建设的政策体系

在村庄整治建设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整合资源、分步实施、逐个推进”的整治建设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分阶段实施,每一阶段规划一个村,整治一个村,宣传一个村。强调集中力量,每一阶段完成一个村的整治建设,还要考虑村庄整治过程中会给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也给景区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尽可能缩短建设工期,同时也可使景区周边村民在期间看到整治村庄的巨大变化和自身利益的改善。

坚持“四个自我”的主体原则,即自我筹资、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由原住地村民自身来解决农舍整治的资金问题;由村民按规划自行实施整治,不搞包办代替;整治后的农舍由农民自己经营,整治后的村庄由村民自己经营承包管理,实现村民自治。

为鼓励原住地居民积极参与整治,可建立完善的农居整治奖励办法,引导村民积极投入到村庄整治工作中去。对村民按照规划方案实施整治,效果明显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有序外迁安置,以降低景区常住人口密度。

风景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能够有效地带动周边村庄的建设发展,同时,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整治建设对于风景旅游区的深度开发也具有积极意义。合理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将对当地旅游的整体开发和形象推广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旅游地周边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结构更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1(3):95-97.

[2]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4(11):55-60.

第7篇

关键词:环境地质;废弃矿山;灾害类型;环境灾害则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废弃矿山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不仅是国内现状,而且具有全球性特点。对于废弃矿山造成各种环境地质灾害,应当加强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1、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分析

1.1环境灾害

(1)水污染对于废弃矿山而言,其引起的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水污染。在开采矿山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改变地质环境,而且在开采过程中会利用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然而,如果矿山废弃,废弃矿山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及防治措施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倪晓辉摘要关键词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生产生活中对矿产资源的客观需求量大幅度增大,新矿山大量开发意味着废弃矿山增多。实践中可以看到,大量废弃矿山的出现,对本地环境条件以及地质状况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废弃矿山对环境地质造成的主要灾害类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防治进行探讨。环境地质;废弃矿山;灾害类型;环境灾害则水位必然会随之回升;在此过程中,水资源与废弃矿山中的矿渣、垃圾等接触,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的污染。此外,在水流场影响下,被污染的水会影响更大范围、更为深层的水源,因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及其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比如,上世纪陕西黄陵沮河岸,超过40个废弃煤窑因出现沿河塌陷等问题,沿河道的地下水受到严重的污染,以致于下游水位明显升高,而且污染地下水从地表大量溢出,该地区形成了沼泽地,部分农田受灾,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严重。

(2)空气污染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废气、污染气体以及粉尘等,废弃的矿山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因环境发生改变而导致地下气体会逐渐进入大气之中,地表开采后矿体在环境中逐渐被风化,而且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对于空气污染而言,并非仅有空气粉尘增加,一些有害、有毒气体也随之释放到大气之中,对周边的环境以及群众生命健康产生的威胁。

1.2地面下沉

在矿产开采过程中,难免会对地质结构产生破坏。矿山开采,会对矿山地质结构造成破坏,然矿山废弃以后可能会形成二次破坏。矿山地下开采会产生采空区,上覆的岩层比较脆弱,而且覆盖的厚度也不够,在难以支撑地表时会出现地面塌陷问题。当矿山废弃以后,地下水水位回升,很多地层结构被淹没在水中,地表结构被破坏以后就会浸泡起来,变得非常的软,此时若遇到地震等较大范围的地质变化,可能会出现地层塌陷,该地区均会产生地表沉降问题。

2、加强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预防与整治的有效策略

2.1环境地质灾害治理原则

(1)坚持人本原则。对于废弃矿山而言,其环境地质灾害控制过程中,应当将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并且将受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的村镇、交通干线等地作为重点整治环节,减少环境地质问题造成的影响。

(2)因地制宜。实践中应当综合考虑整个矿山废弃土地的利用价植,宜地则地、适林则林,使其与环境统一起来,从而促进矿山事业以及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科学规划。结合本地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要求,综合考虑矿山地质条件,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方案,从而使矿山规划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规划要求。

(4)利益协调。在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政治设计过程中,应对兼顾多方利益诉求,在确保人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矿山防治过程中的占地、损毁耕地现象出现几率。同时,还要认真做好矿山整治过程中的大量占用土地以及赔偿工作,从而确保矿山整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总之,在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整治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的保护与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因矿山废弃而造成的地质灾害和影响;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当尽可能地杜绝一切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小影响,从而使矿山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同时,还要将已经被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改进该地区的地质环境;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植被恢复以及重建工作,从而提高废弃矿区内的植被覆盖率。

2.2加强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策略

(1)建立环境地质灾害监测以及预警体系

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和整治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影响,查明废弃矿山环境问题,然后对其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建立预警预报体系。同时,还要构建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监测以及灾害预报系统,改进技术,比如矿井地下水流、动态动力学预报与评价,同时还包括对流体动力进行观测、介质参数渗透试验等,通过监测废弃矿山水质、水位等变化情况。目前国内并未建立完善、健全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在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监测以及预报时,还应当按规定严格落实责任。

(2)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评估系统对于各种类型和级别的地质灾害而言,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应对。就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而言,需对其灾害级别进行准确评估。同时,还要针对废弃矿山地质灾害的威胁进行积极应对,即人文因素、环境因素。从这两方面来讲,最大的危害就是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比如舆论评价等。实践中,还要对灾害级别进行正确评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对救急方案进行指定和实施,以免破坏和影响扩大化。

(3)对废弃矿山加强整治在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控制过程中,除了要采用有效的监测和预报方法对灾害进行防治,还应当采用主动行为进行废弃矿山造成的灾害可能性进行控制。在废弃矿山整治过程中,需要技术和资金。对于所需的资金而言,应当建立完善的整治基金,确保有效充足的资金。从技术层面来讲,目前现有的整治技术,主要有矿井内填充净化材料、打造水平孔预排污水以及建立水力坝隔断污水扩散和将废弃煤窑与国营大井沟通以截断污水与洁净水的渗透等。同时,还要结合废弃矿山情况,优选环境问题解决方案,逐渐改善被影响环境地质状况,减少灾害影响。

3、结束语

综述,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条件,而且还会影响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因此应当加强重视。通过对废弃矿山进行政治,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会造成整治区以及周边环境土地获益,改善人文环境、居民的居住环境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实现了间接的经济效益。就矿山开采而言,应当坚持三原则,即“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谁复垦,谁破坏谁治理”,对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加强管理。从本质上来讲,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整治,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其涉及面非常的广泛,强化矿山环境保护以及地址灾害整治,各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协作,立足实际情况,结合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特点,才能有效整治矿山环境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王燕.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浅议[J].科技展望,2015(01):246-246.

[2]王新杰,王新然.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0):168-169.

第8篇

关键词 寺庙 寺庙人文活动 寺庙公共空间 什刹海地区 发展与保护

引言

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古桥、园林、寺庙、王府、名人故居、胡同民居、老字号等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上元灯节、西寺庙会、观莲赏荷、祭祀火神等民俗活动,和戏曲、诗词、书画、曲艺等文化活动。什刹海地区的寺庙以其分布密集的特点,与其所承载的许多民俗文化活动,共同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寺庙及其所承载的各种民俗活动逐渐退出了城市生活的舞台,成为城市历史的象征。如何在城市发展的新时期,妥善保护和利用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什刹海保护规划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即是将什刹海保护区的重要的保护对象之一——寺庙及其周边环境作为研究课题,对其演化发展和保护进行全面的研究,结合寺庙的历史和现状,对其保护和发展进行思考。

一、什刹海地区寺庙概述

(一)什刹海地区寺庙的特征

什刹海地区寺庙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数量多,分布最为密集;级别高,多为历代皇帝赦建。据有关文献记载,北京“佛寺至千余所”,“庙宇不下千百”。清乾隆年间绘制的《京城全图》中标有寺庙 1300 多座。而数什刹海地区的寺庙最为密集。什刹海地区的寺庙多为赦建,深为皇家重视。在皇家看来,什刹海是京城水域的水关,因此什刹海畔寺庙的神灵是最灵验的。例如:什刹海东岸敬奉火神的火德神真君庙,其资历要比明清皇宫里的火神资历高深。

(二)什刹海地区寺庙的民俗活动演变

在众多的民俗活动中,与宗教祭祀相关的活动主要有:盂兰盆会、祭祀火神、西寺庙会、城隍出巡和上巳春禊。这些活动有的已经停止,有的延续下来,并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之中。这既延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又增强了现代城市生活了文化底蕴。

盂兰盆会是一种宗教仪式,它在我国最早施行市在南朝初年(538 年)七月十五日,是曾三次舍身佛门的梁武帝首创的。由于皇帝的提倡,又符合民间孝亲的传统观念,所以盂兰盆会兴盛起来,一直到清末的一千年以来,延续不断。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宋代以前的盂兰盆会,以佛教寺院为中心,以供佛斋僧为主要内容;到了宋代,盂兰盆会从寺院走向民间,以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魂为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带有民间娱乐活动,形成了一种佛教习俗和民间习俗合二为一的社会新风俗。

北京的盂兰盆会活动,早年间是在什刹海举行的。活动分为水上和陆地两部分。其中,水上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放河灯。 可见,什刹海地区的寺庙无论在选址、命名、院落格局和公共空间的景观特性上,都与水有密切的联系。在对环湖寺庙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的过程中,营造亲近水岸的公共空间,形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融合,既是对寺庙历史文化脉络的一种延续,同时又丰富了环湖景观的历史人文特色。

(三)寺庙人文活动和公共空间的特征

寺庙作为一种祭祀的场所,它的兴衰与祭祀文化的兴衰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漫长的古代封建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以及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祭祀文化兴盛。无论是宗教祭祀,天地鬼神祭祀,还是对历史人物的祭祀,祭祀活动是全民性的,它反映出人们的精神信仰,是城市居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寺庙作为祭祀的场所,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是很有生命力的。近代 20 世纪上半叶,随着清朝的灭亡,受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各种宗教祭祀活动逐渐走向衰落,城市中的寺庙也因此香消火断,祭祀功能逐渐衰退,寺庙逐渐演变成了现代城市中的历史遗迹。

当然,寺庙作为现代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它与其所承载的祭祀文化一起,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若能对其进行挖掘和开发,用来发展旅游,将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在寺庙的祭祀功能逐渐衰退的情况下,一些寺庙周边的商业区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延续下来。有的保持了古代寺庙和商业街区合一的特点,如上海城隍庙;有的则完全演变成商业街区,古代庙宇已不复存在,如北京隆福寺。因寺庙而起的集商业、娱乐和祭祀于一体的庙会是古代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形式,对我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经济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可否认,由寺庙祭祀文化而形成的商业街区也因此具有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在这些商业街区的发展过程中,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强化其传统文化特色,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

(四)什刹海的功能变迁对寺庙周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政府再次组织了大规模的什刹海的整治工作,并打通了环海的道路,治理了整体的环境。由于当时的财力不足,难以对很多东西进行修复和保护更新,于是进行了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不当的建设对什刹海地区传统文化特色的破坏。什刹海地区的寺庙道观作为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物保护单位,部分也得到了重修和改造。随着后续多次的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工作的展开,什刹海地区的部分寺庙也逐渐得到了及时的保护和整治,其周边环境也正在逐渐改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宗教文化逐渐退出了社会文化的主流之列,寺庙也成了城市的文物古迹,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因而寺庙周边环境的发展趋势与什刹海地区的整治和保护规划有密切的关系。

二、什刹海地区寺庙及其周边环境案例研究

什刹海地区众多的寺庙,其古建筑风貌、使用状况和周边环境的现状情况各有不同,有的仍保持原建格局,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但未列入文保单位,如什刹海寺;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已经完全不存在,如丰泰庵、弥陀寺;还有很多文献记载的基本保持原建格局的寺庙还未被发掘。

(一)火神庙的历史沿革

火德神真君庙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占地约 4000 平方米,坐北朝南,南倚后门桥,北望钟鼓楼,西临什刹海,东临地外大街,是古都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道教庙宇。

火德神真君庙建于大唐贞观六年(公元 631 年),距今已有 1370 多年的历史了。建成之初规模还很小,元、明时期均有重修,并且规模有所扩大。如今火德真君庙的格局就是明代重修后留下来的。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 年)又重修,明清时期是火神庙的鼎盛时期。清末民初时,火神庙被挤占了不小的面积,但建筑和神像仍基本保持完整。目前火德神真君庙的主体现基本保存完整。西城区人民政府已将火神庙列为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深度开发重点之一。

(二)火神庙人文活动变迁

火神庙是一家道教庙宇。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间风俗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六月二十二祭祀“火祖圣诞”的活动。过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前往致祭,可见,火德真君庙也像其他皇家庙宇一样,列入了国家祀典。

在火神庙内,每年还有很多传统的活动: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夏至为上清灵宝天尊诞辰;冬至是玉清元始天尊诞辰;七月十五位中元节,中元赦罪地管清虚大帝诞辰。

但在解放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火神庙的功能发生了变化:道士们陆续离庙还俗,该庙院落殿宇成为公安派出所,后来变成了防化兵招待所和公安局交通队的家属宿舍,据说有 30 多户人家居住。

(三)火神庙周边环境的演变及现状问题

火神庙历来是一处游玩的胜景。唐代修建火神庙时,什刹海还是一片野水,庙宇周边主要是一片自然野趣的景观。元代,什刹海成为京城航运的枢纽,来来往往的漕船经过火神庙前,以致鼓楼前大街逐渐成为繁华的商市,火神庙原有的野景野趣的环境因此大大改变,成为繁华的商业之地。明代以后,漕运停止,什刹海成为游览胜地,但因地安门外鼓楼前成为了繁华的闹市后,火神庙失去了其清静怡然的幽雅环境。

自解放以来,由于火神庙内宗教活动的停止和庙宇功能的变化,火神庙在长期缺乏规划的使用下,其周边环境整体质量大大下降。

(四)火神庙周边环境的整治规划

火神庙以其显著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高级别的建筑形制,成为什刹海地区一处历史和宗教文化重要的人文景观,它引发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活动是古代城市居民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火神庙及其周边是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修缮完成以后,将由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它将为什刹海地区的旅游观光和市民生活提供具有文化底蕴的场所。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城市旅游观光和市民生活的公共场所,有利于城市公共环境的建设和人文价值的提升。

三、什刹海地区寺庙周边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思考

由于历史的原因,什刹海地区的寺庙许多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和荒废。在现在仍保存完整或部分殿宇的寺庙中,被单位占用的大多进行过整修,现状条件较好;而作为民居大杂院的寺庙,建筑大多比较破旧,且居民私搭乱建现象严重,院落内拥挤不堪。

寺庙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历史文化遗存,既要保护,又要开发和利用。例如火德神真君庙目前已在修缮整治中,修缮完成以后,将有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这对文物保护和地区文化内涵和人文活力的提升来说都是有益的。

什刹海地区的寺庙不同于建在深山密林中的寺庙道观,具有自然的野趣,它们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沿海及大大小小的胡同中,与民居院落比邻而建,它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更像是城市中的公共活动场所。依据寺庙的性质功能和所在社区的特点,创建既体现民族文化,又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休闲娱乐场所、文化生活交流中心、民间技艺的场所等,一些寺庙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传统习惯,定期举办一些小型的庙会活动,以弘扬民俗文化,改善社区生活环境,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结语

本论文是针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的寺庙道观进行的研究,包括地区内寺庙的整体概况、历史沿革和民俗活动,以及地区内现存的部分寺庙的历史和现状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寺庙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希望这些努力对什刹海今后的保护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

北京的寺庙是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寺庙及其周边环境的发展和保护思考对北京旧城内其它地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论文在第一部分中,从理论上阐述了寺庙的祭祀文化和寺庙引发的城市活动,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寺庙对城市的影响,希望在对寺庙的保护和利用中,不但从文物建筑的角度,更从城市的角度去看待古刹寺庙。

参考文献:

[1]吴英才.中国的佛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候仁之.什刹海志[J].2002.

[3]田尚.中国的寺庙[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4]张敏.北京什刹海地区规划建设的回顾与论述[J].1992.

[5]晓许.老北京的庙会[J].中国商贸,2000(4).

[6]肖艳.“盂兰盆会” 是怎么一回事[J].文史杂志,2000(4).

[7]陈康.火神庙[J].集邮博览.2006(5).

[8]张必忠.什刹海的历史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1999,0191.

第9篇

关键词:生态型护岸;河道治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传统水利工程将工程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做为主要目的,采用的材料多为便于施工。耐久性好的混凝土,其最大缺点是没有认识到人工修建筑造物对生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忽略了河岸同样是具有生命的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被人工修建的构筑物所阻隔,河流的各种生态平衡环境和系统受到破坏,导致了河流的自我净化及自我恢复能力的降低,应该认识到河流是各种生物的生存空间,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应该按照生态学理论,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现代水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生态型护岸的作用

(一)消浪防腐,稳定岸坡作用

河岸植物根系深入土层,能够增强河岸表层的抗腐蚀能力,提高河岸的稳定性。同时,芦苇等水生植物群落可平缓浪击带,有郊地消减浪击的能量。

(二)净化水质作用

生态护岸形成河流与陆地之间的生态隔离带,能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和其他污染物,阻止其汇入河流,减少河流污染。水生植物能够直接吸收来自农田等处的氧磷等营养元素,减轻面源污染对河流的影响。同时,水生植物表面与河流水体充分接触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有着的净化功能,可以通过表面吸附和附近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转化水中的污染物。

(三)生态系统保护作用

河岸带为水禽和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分散迁移的廊道。河岸带生态连续性为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创造了缓冲条件。当遇到洪水或污染时,浅滩湿地为沉水植物和浅水性水生动物提供了避难场所。当洪水和污染过后,这些生物可以逐步返回到原来分配范围,恢复良性生态。河岸带有着以下廊道作用:第一,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第二,能够促进相邻区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第三,能够使该区域的物种安全的存在提供空间并且能为其提供所需资源;第四,河岸带是生物分散和迁移的路径。

二、对于生态护岸结构的分析

石笼是一种生态格网结构,是指用表面经过防腐蚀处理的优质低碳钢丝经拧网机拧编而成六角网制成的各种规格的箱型网笼,现也称之为格宾网,重型六角网,拧花网,三绞节机编网,双绞格网。根据石笼钢丝镀层种类的不同,常用的石笼材质主要有4种:镀锌钢丝,镀锌一5%铝合金钢丝,镀锌一10%铝合金钢丝,聚醋膜镀锌钢丝。金属镀层石笼钢丝线径一般为2--4mm,聚醋膜包覆的石笼钢丝线径一般为3.0}4.Smm,钢丝抗拉强度不小于380MPa。石笼在施工现场经过满足粒径要求和强度要求的石料填充,构成具有柔性、透水性及整体性的结构。

钢丝网石笼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抗冲性。无结构缝,整体结构有延展性。即使由于某种原因使结构出现局部损坏,也不会造成其整体性破坏,特别在受地基土沉陷或石笼后土有小的变形影响时,结构能进行自身适应性微调,不易因不均匀沉陷而产生沉陷缝等,即使有不均匀沉陷出现,石笼整体结构也不会产生裂缝或出现严重的破坏。据试验研究表明,石笼防护工程的防冲系数是一般抛石防护工程防冲系数的两倍,石笼中石块即使产生位移,变形后的结构将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而整体不会遭到破坏。石笼良好的整体性和柔韧性可有效保护岸坡土壤不遭破坏。

(一)对于钢丝网石笼结构的分析

这种护岸结构方式主要就是将石料在钢丝的长方体中填满,主要由四部分结构组成,即隔板、底板、盖板和侧板四部分。在进行河道整治的过程中,要采用这种结构,就需要对实际的情况有一个严格的把握,对实际的尺寸进行严格的界定。在选择填充材料时,要确定好材料的质量,一般情况下,比较常用的填充材料是卵石,主要是因为卵石的尺寸相对来说比较适合。钢丝网石笼结构如下图(图1)所示:

(二)钢丝网石笼的施工技术

在进行钢丝网石笼的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钢丝运输到施工现场,然后再对钢丝进行人工的组装,即把底网和侧网以及隔网都要进行相应的组装,使其成为一个空心的并且无盖的长方体桩的网笼结构。其次,在将组装好之后的一个个的单个的长方体网笼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河道的坡面上进行序列摆放,保证摆放整齐,然后再用钢丝将相邻的两个长方体网笼结构进行绞合,其他所有的长方体网笼都以此这样进行,从而就会使所有的长方体网笼形成一个巨大的整体。第三,就是对整体进行填充,按照规定的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填充材料进行填充,在仔细的选取好填充料之后,对钢丝网进行填充。在将钢丝网填充完成之后,填充人员要对长方体钢丝网进行整理,保证其平整性。在上述所有的工作完成之后,最后对所有的长方体钢丝网笼进行封口,即通过使用盖板将钢丝的网石笼进行绞合。

(三)钢丝网石笼护岸的特点分析

对于钢丝本身来说,其具有抗腐蚀性,所以它的强度相对来说较高。钢丝网石笼的隔网通常都是由机器编制而成的。工人在对无盖网进行格网的组合时,要对网笼进行安装,并且还要将填充料进行填充,然后再对钢丝网石笼垫的网盖进行绞合。所以,钢丝网石笼需要具有良好的柔性,并且在透水性与透气性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性能。不仅如此,钢丝网石笼还能够对坡岸的变形现象进行良好的适应,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水流对坡岸的冲刷,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由于在钢丝网石笼的表面上,比较粗糙,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很好的使泥沙滞留在石笼中,长时间的积淀,就会有植被在石笼中生长,并且起到绿化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河道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进行河道的生态型护岸的建设中,应该尽可能的将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保证其多样性。比如对湿地的保留,以及急流、河湾、浅滩的保留,使得河道呈现出其本身固有的属性,既能够起到治理河道的作用,又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生态作用。

(二)在生态型护岸的建设中,还应该为本土的水生和陆生植物、鸟类、鱼类等生物的生长、繁衍、栖息提供一个方便的、良好的条件,尽量减少垂直河岸和硬质护面结构的建设。可以采用新型的材料与护坡结构,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得河水和地下水自然的交替,使得水体能够自动净化,保护水资源。

(三)生态空间布置。1.对水面生态的布置。要根据植物生长的适宜的水深深度,按照一定的次序在护岸上进行布置,使得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能够依据一定的秩序来布置。2.水面生态的布置。从坡脚一直到达坡顶,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岸边湿地带、暴雨过滤系统带以及草皮带。在陆地生态结构的布置中,应该结合周围的具体的景观平面的布置,通过自然式和混合式以及园林式的方法来进行生物群落的设置,使之呈现出带状或者片状的自然布设,形成一种自然程度高,对人与动物都具有很高亲近性的陆地生态系统。

(四)物种的选择。由于采用水生物种不仅具有比较高的景观观赏价值,并且在抗污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对于水质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另外在栽培方面和繁殖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一般都选用当地的优势品种。在进行陆生植物的选择时,可以选择景观观赏价值比较高的。易于繁殖的,并且在栽培以及管理上比较方便的乔灌木和草本植物。在选择草坪时,应该尽量选择多年生的品种。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景观的需求,选择一些具有季节变化和层次变化的物种,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生态效益的陆地生态系统。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河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休闲之处,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乐趣,所以,通过对河道的整治,建设生态型的河道,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建立生态型护岸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生态理念落实到位,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实现河道的生态化整治,这样不仅能够对河道的畅通起到作用,还可以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型护岸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显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周达.河道整治过程中的生态理念[J].民营科技,2014,01:210.

第10篇

一、县级机关事务工作现状

经过几轮政府机构改革,各县机关事务工作逐步从县委县政府两办管理中分离,成立了县政府直属机构——机关事务管理局,建立了专业性较强的管理、保障与服务模式,形成了制度相对健全,工作机制相对完善,职能配置相对到位的机关事务工作体系。并充分发挥着相关职能,推进了机关事务工作,保证了各县社会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了县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好评。但目前,各县机关事务工作主要以服务职能为主,管理职能较弱,管理方面的房地产管理,车辆审批、更新、报废管理工作与市局一样没有归口管理,机关事务主管部门管理职能较弱。

二、基本情况

1、机构名称:10个县称机关事务管理局,灵石县、开发区称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2、职能配置:在职能配置上,以现有工作分类设置,有的县股室设置的多,有的县股室设置的少,名称各不相同,但履行的职能基本相同,差别不大。差别最大的是寿阳县管理局,设置有6个股室,现有3个股室职能到位,其余职能空缺。除此之外,都承担着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院的安全保卫、卫生绿化、会务保障、公寓管理、车辆管理等后勤保障服务工作。

3、人员结构:12个县(区、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编干部职工547人,临时工456人,临时工占很大的比例,且年轻在职干部较少,趋于老化,办公自动化操作人员缺乏。

三、近年来主要工作实绩

1、机关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各县近年来加大了办公大楼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改造力度。除寿阳县、和顺县办公大楼在建外,榆次区、开发区、祁县、昔阳县、左权县、榆社县等6个县相继建设了新办公大楼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灵石县、介休市、平遥县、太谷县等4个县(市)也分别对办公大楼等服务设施进行了改造。在新建及改造上考虑的周到细致,功能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敞开式的机关大院体现了便民、为民的人性化理念,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方便了干部职工的工作和全县群众的生活休闲。以改造硬件设施为途径,为广大干部职工营造了舒适的工作环境,为群众提供了优美的休闲环境。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各县局在工程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加班加点,为工程的顺利建设改造倾注了主要精力,抓好了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从建设、搬迁、入驻到采取新的管理手段、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对干部职工队伍是一次很好考验,磨练了思想,锻炼了队伍,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奠定了基础。

2、环境的变化促进了服务能力的提升。各县基础设施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关后勤工作的发展,在新环境的要求下,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促成了新的管理与服务方式。随着各县硬件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变、完善,机关管理与服务也在不断的加强,并以创优环境为主线,以搞好服务为主题,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新环境、新条件下的新方法、新途径。细化了服务措施,做实了服务细节,提高了管理手段,出台了新了管理制度,有效地提升了服务能力。使得机关大院环境优美、安全卫生、文明有序,工作学习与生活休闲融为一体,面貌一新。

3、机关后勤改革有了新突破。近年来,各县(区、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机关管理与服务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有的县还把机关后勤服务不断地推向市场,迈进了后勤社会化步伐,有了新的突破。

榆社、昔阳、榆次区等3县局,把机关大院内各单位内设的文印服务进行了资源整合和人员整合,充分发挥人力、财力、物力,组建了机关文印中心,达到了资源共享,节约资源的目的。尤其是,榆社县进一步把文印服务推向了市场,进行了社会化运作,此做法和经验还被《中国行政管理》等多家报刊选登。

榆次区、开发区、左权3县局,把计划经济下的用人机制逐步向市场机制过渡,机关保安、保洁工作推向了市场,实行了市场化运作。分别雇用两家保安、保洁公司展开相互之间的竞争,以此达到提升服务水平的目的,有效地保障了机关的安全和卫生工作。

平遥县局在用人上大胆改革,对特殊岗位实行了试用聘任制和优化组合,做到了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能出能进的用人模式。并且改革了收入模式,结合经营单位实际情况,实行了市场化经济分配制度。极大地预防了工作效率不高,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介休市、榆次区2局,在建立学习型机关上有新的突破。介休局近年来了始终把学习型机关抓在手上,提出“建一流干部队伍”的口号,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坚持每周集中学习一次,并对学习进行了精心组织安排,严格落实学习制度。还多次组织了各类业务培训,多次选配青年干部到南方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通过学习使由“要我服务”的观念转变为“我要服务”的观念,极大地触发了工作积极性。榆次区局历年来,坚持学习不间断,鼓励全局干部职工真学实干,付诸行动,几年来坚持周二夜校制度,每周出一期学习刊物,内部交流学习。业余时间还写诗歌散文,论文感想,生活随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提高了文化素养,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全年合订本达10万字。

4、“四城联创”环境整治,政府机关带头先行。各县局在我市“四城联创”环境整治活动中启动早、行动快,带头做好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院及宿舍区的环境整治工作。把加强机关卫生环境、绿化环境和发展环境作为提高机关整体形象的主要工作来抓,按照“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县局大都成立了机关环境卫生工作领导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加强环境卫生工作的领导,建立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保证常抓不懈,落到实处。并对卫生责任区域进行了明确、细化,精心编排作业流程表,规范卫生工作程序,加大花园式单位的建设力度,提高花园式单位的档次。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扮美、扮靓了机关大院,12个县(区、市)委政府机关大院均达到了“市级花园式单位”的标准。平遥县局还能做到每周一,集中机关大院各单位对各单位责任区进行一次统一清理,统一评比。

四、调研启示与建议

各县(区、市)局在思想建设、制度建设、车辆管理、经费管理、设施维修、接待服务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做法好,有的还有一定的差距。

1、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管理工作规范化。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县制度比较健全,有的县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还停留在口头指挥,凭习惯办事,不讲效率的粗放式管理状态。领导标准高,管的勤一点,工作就好一点,领导不管,群众也就不会干了,随意性较强。

建议:加强制度建设,按章办事,强化自我约束的自觉性,使机关事务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

2、提高人员素质仍然是当务之急。从调查研究来看,县局均存在人员结构老化,管理、保障知识贫乏,不懂不会使用现代管理知识和手段的现象非常普遍。

建议:在当前人员进出不畅的情况下,市局可组织一些学习培训与外出考察。

3、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非常值得学习和交流。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基层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县里的集中供热;机关大院的电视监控系统;车辆管理的单车指标控制;宿舍小区业主管理办法等,值得推广借鉴。

建议:市局可组织观摩或经验交流,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

4、当前县局存在一些实际困难需要帮助解决。一是机构编制。县机关事务管理局都是事业编制,不便于乡、镇干部交流,要求市局反映一下,给一部分公务员编制,解决一些干部的身份问题。二是凭老经验办事严重,建议市局组织一些参观学习,提高能力素质,促进工作上水平、上质量。三是加强市县两级交流互动,必要时可邀请分管领导参加,争取县里领导对后勤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第11篇

关键词: 城乡土地规划;增减挂钩;实施;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

在城乡土地规划中增减挂钩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由于缺乏严格的规范制度的指引,不能妥善分配好城乡利益,侵害农民权益、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等现象还经常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规范城乡土地规划中增减挂钩实施行为,对于实施增减挂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意见及对策。

1 当前城乡土地规划中增减挂钩实施存在的问题

1.1对增减挂钩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

对增减挂钩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实施增减挂钩的重要作用没有足够重视,而是仅仅将其作为衡量城乡计划用地的一种指标或是一种解决城乡用地矛盾的一种手段,因此各项举措或是做法直接和增减挂钩的思想相违背,导致地区间土地建设止步不前。另一方面,由于对于文件精神和要求不能严格执行,或是不能将文件要求和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综合考虑田、水、路、林的整治工作,没有充分做好与当地农民就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和整体推进,往往实施过程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1.2 容易产生城乡利益分配不均

城镇和乡村两个不同的团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如果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那么如果利益分配不均,必将影响另一方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通常情况下利益多偏向于城镇,乡镇的利益往往不能被完全的顾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尽管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但是农村还保留着他们居住的地方,因此这就给土地的增减挂钩实施带来了困扰,同时城镇规模的不断壮大,也会使得政策或是利益分配更加偏向于城镇,当城乡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农村的利益保障力度还有待提高,还存在城乡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

1.3 对农民和集体的利益考虑不充分

首先,一些文件或是政策上规定农村居民的居住地面积是不能够超过150m2 的,但是按照以往农村的盖房习俗或是惯例,农村很多的房屋建筑是和这个标准相违背的,而按照文件的规定,农民居住房屋超出标准的部分就是新增耕地面积的主要来源,因此这就又涌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民超出部分的居住面积应该怎样处理,有没有相应的补偿手段和标准,其实这也是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一种体现。其次,一般情况下的增减挂钩的项目都是区域间的较大规模的项目,而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都必须政府出面或市场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然而在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的支持下的增减挂钩行为势必会损害农民或是集体的利益,比如一些农民是否愿意搬迁、是否适应家园环境改变等等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当然每一种措施或是政策的初衷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或是没有制定符合实际的土地管理办法,那么最终损害的仍是农民的利益。

1.4 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有待规范

首先,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明确定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土地是集体所有,村民没有土地处置权力。这与所有权实际上是矛盾的。在城镇化进程中,各类性质的征地屡见不鲜,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自身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其次,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的集体土地可以由村委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理,也可以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理或经营。然而,规定与实际的配套监督机制却并不匹配,导致一些道德素质低下、只顾自身利益的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权钱交易,从而严重影响村民的切身利益。如发生在山东平度的征地事件,在村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村长,私自将村民土地出让。村民对征地严重不满,与相关方面展开对抗,结果受到伤害的总是手无寸铁的农民。最后,所有权弱化。农民普遍认为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这种认识导致村委会等集体土地所有权组织实际职能弱化,执行力、约束力严重不足。其次,在重新建设农村住宅小区时会占用部分的耕地或是农村土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建设用地是否需要遵循严格的审批制度,是否有相关的制度对其进行规范。其三,农民搬出了原来的居住地,搬进了新建的小区,原来的房屋占地将会逐渐转变为耕地,那么原来的宅基地转化为耕地的过程中的土地用途变更的登记问题;当然在“宅基地换房”模式中仍然存在土地征收问题,增减挂钩的土地的审批问题等等以及增减挂钩实施地区的相关的管理制度、监管制度、工作制度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解决。

2 规范城乡土地规划中增减挂钩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城乡土地规划中增减挂钩实施行为本质上是想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更好的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它是一种全新的土地创新利用模式,符合各个群体的利益,非常值得推广和应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加深广大人们群众正对于相关政策的理解程度,不断提高他们的认可度,从而不断推进农村的发展。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正确学习相关文件的精神,提高认识,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将文件要求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在利用各种媒体手段进行宣传的同时还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实施增减挂钩的可行性及其强大的优越性和利民性。

2.2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乡土地实行增减挂钩工作其实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复杂性较高的工作,它需要整体把握,宏观控制,它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统筹安排,稳步的推进。各地区规划部门应该根据当地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确定挂钩项目区,合理布局新建区的区位、规模和空间,搞好农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同时要综合考虑土地开发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以挂钩为抓手,综合推进各方面工作,实现土地利用节约集约、耕地资源有效保护、农民生活切实提高、城乡建设协调共荣。

2.3 以农为本,推进协调发展

我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解决好粮食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保证一定面积的耕地的面积,因此在城乡土地规划中增减挂钩实施中绝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而是应该以农为本,推进全面协调发展。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把农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受惠不受惠作为衡量农村土地整治成效的根本标准,对于一些任意占用耕地或是曲解增减挂钩的行为要坚持依法取缔,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2.4 完善制度,强化监管

无论是什么利国利民的政策都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因此要想进一步规范城乡土地规划中增减挂钩实施行为,完善制度、强化监管是关键。增减挂钩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或是需要遵守的流程非常多,而每一个流程或是环节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进行规范的话,那么一些漏洞势必会造成利益的分配不均。因此增减挂钩的实施地区必须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包括财政、审批、管理、监管等各个方面,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一一落实,加强监管力度,保障这些制度能够配合增减挂钩的工作的顺利的开展。

2.5 进一步强化土地规划管理的原则

我国自2012 年之后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虽是如此,但我国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国,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耕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及产量,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所以保持一定的农业耕地面积是优先条件,这是首要的大原则性问题。其次是节约土地的原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自己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是舒适的、大面积的。然而这必然会占用大量土地,所以在节约土地的原则上,应尽可能的利用劣地或者荒山做建设用地,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其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土地规划利用也存在差异,所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国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

3 结语

增减挂钩是推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是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是一项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着手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非常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东作.“土地财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马克思地租

“国债( 国税) ”理论视角[J].经济问题,2010(08.)

[2]王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8(03).

[3]徐卫东,王增如等.基于挂钩政策下的山东省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及重点区域[J].山东国土资源,2009(01).

第12篇

今年来,金坛市卫生监督所在提高卫生行政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不断深入推进能力作风建设,着力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着重发挥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使卫生执法工作不断创新、思想观念进一步更新,能力作风进一步提升。

一、大力开展执政能力培养,在增强素质中夯实队伍建设

(一)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积极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了比较全面的业务、行政、党务、行风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岗位工作规范,完善《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卫生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岗位职责。今年又进行了增补和修订,并将各类制度和规范汇编成册,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各岗位工作职责,使卫生监督执法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工作的高效规范运转,建立了职权明确、责职明晰的工作规范管理制度。

(二)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为适应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需要,大力开展现代文化知识、管理知识、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的学习教育:一是以每周五“蓝盾讲坛”为学习平台,使学习系统化、制度化,让每个职工都有机会走上讲台,或进行学术交流、或进行专题讲座、或开展法律法规宣贯;二是以“法律法规教育月”为抓手,认真组织全所卫生执法人员和乡镇卫生执法员集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行政许可法》等各项卫生法律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三是以“蓝盾青年读书会”、“书香科室”为载体,通过邀请专家授课、观看科教录像、组织学习问答、交流学习心得等形式,丰富文化素质的内涵,充分发挥科室开放型学习互动作用,内外结合,形成多方面共享的教育体系。

(三)充分履行职能,不断提升执法办案工作水平

每月选一份有代表性的行政处罚案卷、执法文书进行点评活动,提高监督员业务水平、办案能力和整体素质。通过《能力作风建设考评方案》、《行政处罚案卷评审标准》,对每位监督员每月工作进行考评,进一步提高监督员的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工作质量明显提升,连年行政执法案卷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四)加大稽查力度,认真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

成立的监督稽查科,负责队伍建设,对执法质量和人员行为的稽查工作,今年重点加强对卫生监督员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规定》、《卫生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金坛市机关效能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制度进行管理及考核,坚决防止行政执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以罚代管、执法趋利化等现象,在执法过程中推行“全程说理”、“一事三卡“制度,通过对管理相对人(包括办理卫生许可和被行政处罚人)的电话询问、发放调查表等形式了解监督员在执法工作中是否遵守工作规范和“卫生监督员八条禁令”的情况,通过法制稽查,督促各项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

二、优化流程、创新举措,卫生监督工作高效规范

(一)强化服务观念,打造服务型执法队伍

在行政许可中积极推进窗口服务效能建设,在“提速”上下工夫,在“创新”上求实效,在“主动”上求作为,大力推行“三集中”,即:卫生审批项目向受理审核科集中、受理审核科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事项向网上政务平台集中,确保工作流转不留死角,真正使“部门围绕窗口转、窗口围绕百姓转”的理念落到实处。创新窗口服务内涵,制作了涵盖餐饮服务、集体食堂、理发、美容、桑拿沐足等十多种卫生许可申请办证指南和卫生要求,并将各类申请表填写样板、各种餐饮服务及公共场所的平面布局图一起制作公示栏,放于行政服务中心卫生窗口,便于群众的查询,全力打造信息型、简约型、阳光型、便民型和精细型的“五型窗口”。同时主动作为,公开承诺,全程跟综,服务项目,畅通重大项目审批快速“绿色通道”,不仅落实好“首问负责制”,更做好窗口人员的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对办证政策的变动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公开,增加办证的透明度。特别是当前开展对餐饮服务业、“五小”行业的专项整治工作中,涉及面大,标准严,要求高的实际情况,坚持上门指导到位,政策解释到位,坚持工作规范和标准到位。

(二)转变执法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服务水。卫生监督执法做到监督与服务相结合,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实行《首次不罚整改承诺制》等人性化执法措施,尊重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和申辩权,在执法主体、内容、程序合法、不越权执法的前提下,对违法情节轻微、非主观故意的一般性违法行为,通过约谈、回访、公示等形式,督促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对整改到位的,实施首次不罚,把执法重点放在纠正卫生违法行为和指导管理相对人提高卫生管理水平上,使卫生监督执法过程更加规范严谨,卫生行政处罚过程更加人性化。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不断加强

根据卫生部的《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工作要求,我所重视重大活动与节日的卫生保障工作,制订详细的卫生监督保障工作方案,投入数万元购置快检设备,在组织领导上、技术措施上、应急手段上给予充分保证。做到事前培训、监测、事中全过程卫生监督、事后总结,并强化责任,采取定人、定点、定岗与巡回监督相结合,圆满完成“省运会”、“华杯赛”等18次重大活动的卫生安全保障工作,未发生一起差错。同时,我所紧抓17届省运会在我市举办这一契机,全力推动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工作,充分利用,对市政府明确的接待单位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并有条不紊地推进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工作,现已有5家完成清洗消毒管理工作。

三、拓宽卫生监督信息宣传渠道,有效树立队伍形象

一是加强我市卫生监督宣传及信息建设,优化卫生监督环境,树立卫生监督执法良好的社会形象,积极与新闻媒体联系,年内先后向金坛日报社投稿13篇,利用市电视台宣传8次,人民广播电台3次,能力作风建设提升专刊2期,发表卫生监督类论文4篇。二是加强卫生监督信息网站的建设,定期维护,卫生执法信息及时上传,向社会公布行政许可、投诉举报电话等。进一步拓宽卫生监督宣传渠道,每月定期出刊《金坛卫生监督信息》,通过设立监督动态、专项活动、党建园地、八面来风、卫生信息等版块,宣传法律法规、卫生科普知识,向社会广泛宣传我市卫生监督工作取得的成就,及时地通报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科学有效地传播卫生知识,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宣传,有效引导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