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学科论文

会计学科论文

时间:2022-11-06 22:5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学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学科论文

第1篇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第2篇

【关键词】会计学科;会计学术研究;会计教育;会计

一级学科;学术评价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属于会计学科的本科专业至少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三个专业,归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类。其中,会计学专业设置最早,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部分高校就设置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其后不久,少数高校还一度招收了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可以说是从原会计学专业中衍生、独立出来的新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于1998年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审计学专业则于1998年作为试点专业进入该目录,到2012年才正式进入该目录。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会计学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尽管财务管理学和审计学在该目录中尚不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专业),但许多高校已经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自行设置了财务管理学(有的高校命名为“财务学”)二级学科(专业),并招收普通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审计学也可以独立设置为二级学科,但目前尚不多见)。此外,在该目录中,会计和审计研究生均被设置为专业硕士学位。会计学术研究、会计学科和会计教育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学科的设置直接服务于会计教育;会计学术研究的成果、水平、质量、风气、活跃程度,以及会计学科设置的合理性,也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教育的水平。反过来说,由于会计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是会计学术研究的主体,所以提高会计教育的质量理应成为会计学术研究最主要的动力;会计学科设置也会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制约因素。会计教育的规模、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会计学术研究的水准,都是会计学科设置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本文重点从我国当前会计学术研究的导向以及会计学科设置的角度,论述了会计学科面临的发展瓶颈,以及对会计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会计学术研究的不良导向及其危害

(一)会计学术研究的不良导向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所从事的会计学术研究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将会计研究划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两种类型,而且基本上将实证研究等同于会计学术研究,同时对会计实证研究的理解和实际操作往往又非常狭隘。当前会计实证研究的基本做法是:利用一些公开的文献数据,参考一些英美国家的外文期刊,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工具,通过相关分析或回归分析来检验事先提出的假设。但是这些假设的理论依据及演绎推理过程常常十分薄弱,而且工具运用得并不娴熟。也就是说,时下流行的会计实证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从形式上看具有数理化、数量化、模型化、科学化、多学科交叉性等明显特征,比较符合目前高等学校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极推进高校国际化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前述特征的会计实证研究几乎变成了会计学术研究的代名词。而除这类会计实证研究以外的会计研究类型往往被笼统地称为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一度在经济学中非常流行。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兴起经济解释思潮,试图将经济学改造成像物理学一样的实证科学,其研究类型当然首先是采用研究“是什么”及“为什么”的实证研究;“应该是什么”及“如何做”的研究被称为规范研究,并因其不符合经济学所追求的实证科学目标要求而受到排斥。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会计学界追随经济学的这种发展趋势,将这一分类应用于会计学,并将实证研究作为正宗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也受到相当程度的排斥和抑制。事实上,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并不符合会计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社会科学的学科特征,因为作为一门工程性质的社会科学,规范研究必然是其最重要的研究类型。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会计学界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升高校国际化的进程中受到了美英会计实证研究模式的深刻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将会计实证研究搞得更加模式化、更加极端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会计学博士生及学术型研究生所做的研究几乎都是实证研究,这些论文往往局限于资本市场等比较狭窄的领域,对于政府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不太适合实证研究的专题则很少涉及。高校为了使得博士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尽快掌握会计实证研究的技巧和方法,不但成倍增加“计量”课程、削减会计类课程,而且举办的校内外会计学术讲座也几乎都是“实证”风格的。学术型研究生对于大量来自于会计理论及实践的会计问题视而不见,因为其难以写成实证研究样式的论文而不再感兴趣,或者由于知识结构所限只能去写实证研究类论文。在这种氛围之下,会计实证研究的课题设计也更容易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师对于写非实证研究类的会计论文没有积极性,因为写了也难以在被认可的杂志上发表。

(二)会计学术研究不良导向的危害

不可否认,开展一定程度的严谨的实证研究对于会计学科的发展是有益的,它有利于会计学与经济学等解释性学科的交叉联系,从而开拓会计研究的新视野。但是,盲目推崇会计实证研究,不理性地任意拔高实证研究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甚至将其视为会计学术研究的“正宗”或全部,则是很有害的。首先,尽管会计实证研究也进行一定程度的经验研究,但由于受其总体研究目的所限,更由于其形成的模式化状态,此类研究往往缺乏通过运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试验研究等多种手段对会计实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无法满足解决会计实践问题、健全会计(包括管理会计和审计)制度及发展会计理论的需要。其次,由于受到研究目的及定量研究方法的限制,会计实证研究热衷聚焦于资本市场等比较狭窄的领域,对会计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会计、会计史及会计思想史、法务会计、国民经济核算等)缺乏应有的关注。再次,会计理论通常表现为用于指导、评价会计实践及其结果的建设性理论,在会计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会计准则、制度、方案、对策,通常表现为定性假设而非定量假设,而这种理论和假设往往难以纳入以定量研究为特征的实证研究模式。因此,该类研究通常表现为与会计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脱节。最后,由于社会科学概念操作化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更由于会计研究工作者自身统计技术以及严谨性的欠缺,大量会计实证研究的研究假设缺乏比较成功的操作化过程(如对有关概念未经严格的定义、武断地以某一单一指标代表内涵丰富的抽象概念、相同概念或指标采用不可比的计量方法等)。因此,会计实证研究往往在经验层面上就缺乏可比性,也难以取得共识,而且相当多的此类研究中的研究假设缺乏明确的理论检验对象,其理论意义也就变得含糊不清。

二、会计学科未能实现有效整合且学科设置层次有待提升

(一)会计学科未能实现有效整合

会计学术研究之所以走上与自身的学科性质并不相匹配、进行会计理论与实践比较脱节的会计实证研究的道路,与会计学科未能实现有效整合且受到强势学科的挤压有密切的关系。自卢卡∙帕乔利于1494年发表《簿记论》起,会计学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50年代,会计学正式分化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分支。众多的会计分支学科(如成本会计学、税务会计学、国际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学、银行会计学等)也在此后陆续形成,但这些分支学科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纳入财务会计学或管理会计学两个分支。更令人遗憾的是,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分支后,放弃了会计学长期以来的形成的原则和理论框架,从而使会计学失去了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基础。财务会计学主要采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放弃了传统会计学的原则和理论架构,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然而其概念框架却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之中;而管理会计学虽然是一个多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却与理论框架独立的财务会计学并列为会计学的两大分支。由于缺乏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基础,将其他已经有所发展的会计分支学科硬性纳入财务会计学或管理会计学框架的做法,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另外,从会计学中分化、衍生出来的财务管理、审计学,以及法务会计学、国民经济核算等会计边缘学科,长期以来也未能在理论上实现与狭义会计学的有效整合(曹伟,2015)。因此可以说,整个会计学科体系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界兴起经济解释和实证研究的思潮,试图将经济学改造成像物理学一样的经验科学。196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可以认为这是对于经济学科学化努力的一种肯定。在这种背景之下,经济学无疑成为社会科学中的显性强势学科。20世纪50年代以前,会计学尚未受到经济学实证思潮的影响,长期以来会计研究者从会计实务和会计实践出发,探索会计自身的发展规律,归纳总结出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架构,并将会计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拓会计学发展的新局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美国会计学术界,追随经济学的新的发展趋势,将会计研究纳入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中,逐步将实证研究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此外的研究方式一般被认为属于规范研究,进而受到排斥和抑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会计实证研究在美国迎来全盛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会计学术界开始对实证研究进行反思。但是,实证研究范式目前仍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会计学术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断,在美国的普通高校中,会计学这种实用性学科,受到经济学这种强势的基础性学科的强烈挑战。高校会计学的研究人员为了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主动将会计学纳入经济学的羽翼之下,使会计研究更多地成了经济学研究的附属品。但是美国是一个价值多元的国家,其高校也是高度自治和价值多元的,因此,实证研究以外的会计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会计学科设置层次有待提升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几乎全部是公立大学,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在学科设置方面执行国家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规定,高校自行设置学科的自微乎其微。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之前,会计学属于经济学门类之下的一个专业,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及博士后制度均设置齐全,当时还没有设置财务管理及审计学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及审计学的人才培养均通过会计学专业进行,并授予经济学学位。1997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管理学学科门类,会计学成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二级学科是学位授予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第三条)。从此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开始突出一级学科的作用,并按照一级学科对普通高校进行学科评估(此前是更突出二级学科的作用,并按照二级学科进行学科评估)。应当看到,会计学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特征,属于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础性学科,其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畴;另外,只要有受托责任关系及其相应的会计活动,就需要相应的审计活动作为保障,因此审计的意义也早已超出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也是如此。尽管这三个专业具有分立的必要性,但是三者相互依存、密切联系,有共同服务于相同目标的一面,若不以宏观综合的视角看待和管理这三个专业,很容易画地为牢、人为割断联系,从而难以实现三者共同的目标。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科的评价和管理开始采取突出一级学科、淡化二级学科的背景下,各普通高校也开始按照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划定自己的核心期刊范围,并对核心期刊进行分级,以此作为对论文科研成果质量评价的依据。普通高校拟定的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大多以SSCI以及教育部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依据。CSSCI收录的期刊主要由中国社科院及省级地方社科院、各高校学报、国家级专业学会主办的期刊组成。该期刊目录很难照顾到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会计学和审计学各自只有一本期刊入围就是例证。高校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为了能够在学校认可的更高层次期刊上,纷纷转向与会计理论、实践、教学比较脱节的、与经济学联系更紧密的、逐步模式化的实证研究。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存在多方面原因,然而会计类学科设置层次低、自身缺乏话语权,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三、会计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社会和市场需求旺盛,就业门路宽广,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是很热门的专业,办学高校多、学生多、生源好、教师多是这三个专业的重要特点。会计类专业办学层次齐全,本、硕、博都有,其中,硕士层次又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类型,有条件的高校学术型硕士开始采取硕博连读的方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培养质量;专业硕士不被鼓励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直接到实务部门就业。普通高校师资主要有两个来源渠道:一是国内外博士毕业生(也有少数优秀的学术型硕士毕业生);二是从国外高校教师中引进(会计类师资主要来自美英国家或擅长在美英国家期刊的英语系国家或地区)。近年来,会计学术界本来就存在对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片面认识,而在按照期刊大类进行分级评价论文质量的制度背景之下,经过有关利益主体的博弈,最后在会计学术圈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固的均衡状态,即会计学术研究只有做“会计实证研究”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种学术评价制度和学术氛围之下培养的博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由于将大量时间用于“计量”课程,满足于依据一些现成数据及外文资料制作实证研究样式的,对于会计、财务管理及审计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这些学生又成为将来国家最重要的会计学术力量和师资来源,他们作为教师又将同样的学习和研究方式传递给未来的学生。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日新月异,由此产生的会计、财务管理及审计方面的问题异常复杂、难解,不管是在政府监管层面,还是在社会和组织的管理层面,都对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端财、会、审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将由制造型大国转型为创新型和金融型大国,不管是宏观的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的企业管理,难度都将成倍增加。财务管理作为金融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被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师资状况、教学状况和博士生的论文状况来看,会计教育不容乐观。先不说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能否满足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就拿具有基础性、规范性、法规性的财务会计来说,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采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政策,而后者不仅不断公布新准则、修改旧准则,而且越来越复杂化。而研究生由于热衷于实证研究,对实证研究以外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其他领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因此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资产负债观、公允价值、资本保全、决策有用性等)存在似是而非的理解,对于会计准则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样势必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的正确运用,而会计准则则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和企业财务评价的重要基础。

四、关于会计学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会计学科进行理论整合,充分认识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后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分支,并衍生出财务管理、审计学、法务会计、国民经济核算等众多的分支学科。可以看出,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遵循着不断分化的总体趋势。在对这些会计分支学科进行理论整合时发现,会计学科体系其实应当分为如下几个层次:基础会计学、狭义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边缘会计学科、广义会计学。基础会计学反映了长期以来支撑会计学发展的最基础的理论结构,用来实现最基本的会计目标——分期核算企业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通过基础会计学可以形成企业基本会计报表:综合收益及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狭义会计学是建立在基础会计学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分为对外报告会计和对内报告会计两个子系统。有人将财务会计等同于对外报告会计,将管理会计等同于对内报告会计,这种认识其实并不科学。因为如果是这样,税务会计、政府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对外报告会计系统就无法整合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则容易被误解为不具有内部管理职能。另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学科缺乏共同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二者各自发展其概念框架且共同称之为会计学,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目前由FASB及IASB所主导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自身也陷入了理论困境。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会计学科重新进行理论整合。理论整合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构建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基础会计学;其次,以基础会计学为基础,根据具体会计目标,建立对外报告会计和对内报告会计两个子系统(狭义会计学)。狭义会计学依然符合会计学的四大基本假设。从基础会计学(实质就是传统会计学)到狭义会计学,既是学科分化的过程,也是学科交叉发展的过程。如对内报告会计可以看作是基础会计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税务会计可以看作是基础会计学与税务管理的交叉学科等。典型的会计边缘学科目前主要有国民经济核算和法务会计学,它们属于狭义会计学与有关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前者可以看作是会计学(主要是基础会计学)与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等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后者可以看作是会计学与审计学、法学、检查学等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这两个学科虽然也是以提供货币信息为主,但由于它们不符合会计学的四大基本假设(主要是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不将其纳入狭义会计学下。目前,国民经济核算通常设置在统计学科范畴,法务会计学则主要由法学学者在研究。会计学者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重点从会计学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法务会计学。广义会计学则是对(狭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学科所做的又一次整合。财务管理是从会计学延伸而来,可以看作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会计侧重于资金信息的提供,财务管理则是对资金运动的直接管理,所以二者联系紧密。审计是对会计和财务管理活动的鉴证和监督,所以审计学依存于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由于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三者同属于会计主体价值管理(资金运动管理)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将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包括成本管理)等学科整合为广义的会计学。从已有会计学科的基本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会计学科是在满足经济和社会管理要求的过程中,通过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以不断分化的形态向前发展的。显然,这种学科分化扩大了会计学的视野和研究领域,提升了会计的功能和作用。学科的交叉和分化对于学科发展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是还需要经常性地对学科进行理论整合。通过学科的理论整合,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科之间的理论关联,从而对有关学科进行调整,形成学科体系或学科群。比如,通过整合现有会计学科发现,有必要恢复和建立会计学的最基础的学科——基础会计学;将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并不十分恰当;狭义会计学符合会计学的四大基本假设;一些会计学科之所以被称为边缘学科的理由;有必要按照价值管理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价值评估等学科整合为广义会计学;可以按照价值管理将广义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税务学进一步整合为一个以价值管理为特点的学科群。另外,会计学界应当有会计学属于基础学科的意识,将会计学同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来进行建设,认识到会计学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畴。会计最基础的功能是会计主体的货币计量和信息提供。会计主体不仅包括工商企业,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以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不仅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各种职能管理,而且服务于资本市场管理、金融管理、税收管理、国民经济管理,以及法务管理、社会责任管理等。作为企业或组织综合性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财政、金融、资本市场运行的不可分离的基础。会计还是市场经济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因为市场经济建立在产权界定明晰的基础之上,会计通过复式记账法清楚地核算了法人财产权、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以及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来源——利润,因此如果没有会计,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都是难以想象的。从会计学中分化出来的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也已经远远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畴。只要有受托责任关系及其相应的会计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审计活动作为保障。审计是国家财政资金运行的保障,是资本市场和金融运行的必要制度安排。这些都足以说明审计的意义早已远远超出了工商管理。另外,不仅工商企业需要财务管理,任何企业及有资金运行的组织都离不开财务管理,所以工商管理也难以涵盖财务管理。

(二)提升会计学科的层次,增加学科建设和评价的话语权

在目前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科管理和评价的情况下,原会计学科被分割成几个二级学科,各自为政,在政府和学校层面进行学科建设和评价的话语权很薄弱。因此,有必要在会计学科整合的基础上谋求建设会计学一级学科。在国家没有批准会计一级学科之前,会计界也应当有会计一级学科的意识,为会计学科的发展和评价出谋划策。事实上,成立会计学一级学科的条件已经具备,笔者对此也做了专门论述(曹伟,2015),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①会计学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基础理论结构;②会计学拥有众多的分支学科并已形成体系;③从会计分支学科中已经分化出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独立的专业;④会计学科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畴;⑤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三个专业既有分立的必要性,又有整合的必要性;⑥会计学科各专业具备很强的社会需求和较高的招生规模。最近一次政府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2011年)》,并没有将会计学列为一级学科。会计学界、教育界、实务部门,以及会计主管部门、有关团体,都应为此积极努力。尽管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如果主观上努力不足,准备不充分,可能下一次还是不能成功提升会计学科的层次。要做的准备工作至少有:①对有关会计数据进行统计,以示会计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影响之巨大;②对会计学科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以示会计学科和会计教育有着长期的渊源和共同的知识积淀;③呈现会计学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以示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④从理论上梳理和构建会计学的学科体系,以示会计学科逻辑严谨、根深叶茂;⑤整合属于一级会计学科的二级学科,论证这些二级学科的有机联系以及共同的目标;⑥论证会计一级学科独立的必要性,以及与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二级学科的关系。

(三)精心打造会计类学术期刊,发挥会计类期

刊及同行评议在会计学术评价中的推动作用我国会计类学术期刊其实并非很少,只是在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学术评价的背景下会计期刊被边缘化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目前归属在教育部学科目录“工商管理类”之下。工商管理中的二级学科很庞杂,强势二级学科是企业管理等;而且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学术成果往往难以区分。因此,在进行学术评价时,这两个一级学科通常是捆绑在一起选择和确定核心期刊目录的,导致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期刊几乎垄断了这两个一级学科的核心期刊目录。进入CSSCI目录的会计类期刊只有《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近公布的“工商管理”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通用的A类期刊目录,也只有《会计研究》属于会计类期刊。但是,设置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的高校数量、硕博研究生人数、教师数量等指标,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及工商管理类的其他专业相比,其相对数量要占绝对优势。在这种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下,会计研究的论文成果自然纷纷转向管理学和经济学期刊,这也是会计学术界不愿意触及会计问题、热衷于所谓会计实证研究的根源之一。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会计学术团体及会计学界的有识之士必须呼吁增加会计类期刊在学术评价核心期刊目录中的数量。提高会计类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也是这些会计类期刊提升办刊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还应当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创办会计期刊以及会计学与有关学科相交叉的期刊,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除了北大、清华等极少数高校分别创办了以实证研究风格为主的会计期刊,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一些老牌会计传统高校都还没有创办或形成有影响力且风格鲜明的会计学术期刊。会计学术评价最终还是要靠内容评价,因此必须建立同行学术评议制度。

(四)反思会计研究方法论,避免学术研究模式

化和单一化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一方面表现出“很热”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高校环境和评价体制之下,会计学术界人士(主要包括普通高校的教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尽管身在会计队伍中,但又有意无意地极力回避会计中的问题,“一窝蜂”式地热衷于比较模式化的会计实证研究。虽不能说这些会计实证研究与会计理论和实践无关联,实则是会计研究视野中的一个并非很大的领域;如此的“以偏概全”且追求形式化,又表现出会计学术研究“极冷”的一面。这一现象值得思考和研究。一位长期在国外任教、后来回国的著名会计学教授表示,在美国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他说:“一个头衔为‘会计教授’的学者,大概代表他是教会计的,他的学术专长很可能是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心理学。会计只是应用技术,经济学与心理学才是学术。”这段话的前一句,可能意在说明存在于美国的一个事实:教会计的会计教授研究专长不是会计,而是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充其量在其专长的学科中加入些会计的“佐料”。而后一句话,则意在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观原因:会计只是应用技术,无须多加研究;经济学和心理学是学术,所以教会计的老师要研究学术就要研究经济学或心理学。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分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中的工程技术学科更是包含庞大的体系,难道从事临床医学的,为了做学术研究就一定要从事生理或病理研究吗?从事土木工程的,为了做学术研究就只能研究数学或物理吗?从事建筑学的,为了所谓的学术研究和多发表SCI论文,就都要研究建筑科技吗?显然,这是不可思议的。会计现在难道还只是500年前的复式记账法吗?上述观点反映出对学科的片面理解和对应用性社会科学的歧视。存在这种教学专长与研究专长相分离的现象是不合理的,是需要扭转的,而不应当是被鼓励的。会计研究走上模式化的“实证研究”之路,就是这种教学专长与研究专长相分离的表现。现在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摆脱这种局面。深刻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并且端正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认识,端正对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认识,无疑都是必要的。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尽管与认识论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目前按照大类期刊等级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质量的制度背景下,会计学科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在制定评价规则方面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可以想象,在科研队伍十分庞大,拥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热门专业的会计学科,在一些高校的科研评价中只认可《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两本国内期刊,会形成什么样的学术生态和结果!

(五)在会计学术研究中重视“跨行业”和“跨学科”研究,拓宽会计学的研究视野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已经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事实。但会计学科的学术研究却不尽人意。高校会计研究的高端人才不愿意关注会计的核心问题,研究内容与会计理论和实践越来越脱节,研究成果也不太被社会所重视,表现出“空心化”和“边缘化”的趋势。这一现象形成的总体原因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学科在20世纪经过学科分化以后,缺乏有效的理论整合,自身存在理论困境,从而未能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二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处于世界会计学领导地位的美国会计学术界,在会计学科面临自身理论困境及强势学科的压力之下,将服务于经济学等学科的会计实证研究作为会计学术研究的正宗,从而使会计学术研究陷于狭隘的境地,并逐步偏离以解决会计问题为导向的正确道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引导下,我国高校为了尽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高校世界排名,通过制定有关学术评价制度,使美国高校学术界的会计实证研究方式迅速被我国会计学术界广泛接受,而且其在国内的应用比美国更为模式化和形式化。应当说,最早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开展的实证研究,是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与会计学相交叉的一种跨学科研究,不失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但遗憾的是,过分夸大了这种实证研究在会计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计学术研究应当在夯实会计学科自身理论的基础上,继续走跨学科发展的道路,以扩大会计学科在社会和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为庞大的会计学术研究队伍提供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学术空间。传统的会计实证研究应作为会计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领域来看待,而绝非会计学术研究的全部。会计学跨学科研究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首先,会计学研究应注重与不同行业的结合。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按照西方国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设置会计学科体系以来,一直很注重一般工商企业会计的研究,但是由于矫枉过正,严重忽视了行业会计的研究,而一些特殊行业的会计问题却非常具有特殊性和挑战性,如金融、保险、农业、互联网经济等。其次,会计学术研究除传统的纳入解释性学科研究循环的实证研究以外,应当大力开展与税务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企业管理、国民经济管理、法务管理、网络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提升会计学科服务社会和经济管理的能力,扩大会计学科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另外,在研究方法方面,逐步淡化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分类,突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和制度研究的结合;在开展经验研究时,提倡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鼓励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举。在进行学术评价时,应突出会计专业期刊,并注重研究成果的会计学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陈孟贤.当代会计研究方法:检讨和反思[J].会计研究,2007(4).

曹伟.论会计学科的理论整合及会计学的边界[J].当代财经,2015(1).

曹伟.会计学一级学科设置探讨[J].财会通讯,2015(1).

曹伟.应用型社会科学研究逻辑重构与会计研究方法反思[J].财会通讯,2014(10).

曹伟.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15(2).

葛家澍,占美松.关于会计实证研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7(12).

袁卫.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统计研究,2011(11).

第3篇

(一)选定论题范围

选定论题范围简称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即要选择确定所要研究论证的学术问题,或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本着将客观上的需要和主观上的可能相结合的科学的选题态度。

论题不同于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论文的标题,是从论题范围中选择出来的,研究的范围比论题小。选择论题范围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为论题范围一般比较大,比较广,是就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加以研究、探讨。作者在写作之前,应该先确定论文论题的范围,具体的论文题目可以在整理、加工资料后再加以明确。

1.论题的来源。正确恰当地选择论题范围与论题的来源是密不可分的。论题可以从理论研讨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得来:

一方面,来自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业务、新问题。

财会人员在实务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对此进行研究,进行探讨,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办法。比如,企业的存货大量积压,从而造成会计报告中的存货的信息严重失真。再如,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的加大,原有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需要进行改革。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解决,由此围绕着“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人员的职责”、“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展开了讨论。

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比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股票期权业务的开展,以知识资本进行的投资,资产重组概念的提出,通货膨胀的加剧等等,这些都对原有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提出了挑战,也迫切要求有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另一方面,来自科研领域中出现的新观点、新问题。

人们在了解、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时,又发现了新问题,从而需要使原有的理论更加完善或扩展。例如,在探讨研究受托责任会计时,财会人员往往只重视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而忽视了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反映,于是在1999年出台了具体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该准则实施后,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掀起了一场关于现金流量表研究讨论的热潮,而《现金流量表》准则,也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由此可以看到,一些新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然后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去实现它。

除此之外,我国良好有序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而且我国也已经加入了WTO,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我们的财会工作也要和世界接轨,接踵而来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经济关系势必要求我们的会计理论先行一步。比如,跨国企业会计、海外投资业务处理、金融保险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问题,都值得探讨、研究。

2.选题的一般原则。客观上讲,要选择有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观上讲,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展开研究,自己可以驾驭完成的论题。

这里所说选择有科学价值的、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要是指:其一是要有理论价值,就是指那些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能起先导、开拓作用,对各项工作起重要指导、推动作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二是实用价值,就是指那些经济发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即选题应该着重考虑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争论的焦点问题。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创造性原则。即在财会专业的研究中、业务工作上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选择会计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或会计工作实务中的新问题来研讨。因为每一项新的发现、新的方法,都将使该领域科学的发展、改革、业务工作向前迈进一步。

(2)现实可行性原则。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兴趣爱好,并考虑基本的实际研究能力、资料积累,以及可能争取到的指导、协调等条件去选题。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在自己熟悉或有浓厚兴趣的业务领域内选题。

(3)补充性原则。可以去选择那些在财会学科的研究中、工作实践中被忽视的领域和被忽视的环节,经过研究提出见解,填补空白。

(4)前瞻性原则。根据个人的能力,尽量去选择那些尚无人问津,或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或经验,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不再适用的问题,经过研究,将其发展、完善,使之更为丰富、完整。

3.选题的方法

(1)观察事物,寻找问题,发现矛盾,探讨解决方法。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从会计实务中选题、从会计理论中选题及从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发展形势中选题。在选题中寻找问题,发现矛盾,如从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中,从不同的观点和流派的争鸣中,从别人失败的经验中,从前人的不足、缺陷或漏洞中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自己研究的课题。

(2)多方面探索和一方面选择相结合。选题要将横向空间考察和纵向时间考察相结合。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的特点,所谓横向空间考察,就是说要树立科学的整体观念,寻找与会计学科相交叉的学科领域,如会计学与管理学、会计学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会计学与数学等,研究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找出学科结合部,探索用别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去研究财务会计,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财务会计学科领域。所谓纵向时间考察,就是要认识财务会计知识的层次性和不断抽象上升到新的具体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无穷性,树立不断开拓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态度,不断提出财务会计新的研究课题。

(3)想象、联想、直觉选择的方法。直觉是科学上重大发现的先导,是经验事项通向概念或假设的桥梁,研究重大课题大都是通过直觉选择出来的代表创造成果的概念或初步假设。直觉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原理模式为:经验──直觉──概念或假设──逻辑──理论。

4.选题注意事项

(1)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业务方法的探讨。拟定的选题,必须结合实际,针对现实,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最好是自己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经常关心的问题,或是时常思考的问题,这十有八九会成功。

(2)难度适中,量力而行,即要探索新问题,又要考虑自己的专业基础。

选题切忌过大、过难、过旧。选题过大,一是难以完成,二是不好驾驭。要选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地位角度、业务专长相吻合的题目。选题难度过大,会受到时间、精力和资料的限制,是很难写好写完的,若无可奈何,临时换题,时间更紧迫,不可能写好,所以要选与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相一致,或者是相关相近的题目。选题过旧,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还会让人觉得有被抄袭之嫌。

选题最好是略有点难度,难易适中,选择具有时代感的题目。总之,选自己熟悉、有兴趣,经常关心研究,有思想准备的题目。

(3)要有自己的见解,中心明确,避免综合论述,拼凑成章。

选题时,要掌握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要了解该选题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若是他人已解决了的问题,可以不必花力气重复进行研究。另外,不要人云亦云,凑热闹,找“热门”,要经过深入研究,冷静地考虑,确有新见。

此外,还要考虑个人的时间、资料和研究能力。盲目选择论题,一般说来是不会成功的。选择自己获取信息、寻找图书资料方便的题目,考虑自己能利用哪些社会关系,到哪些单位调查研究,获取哪方面的文书档案、统计报表、数据资料比较方便,这样有助于资料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有助于写作的成功。

选题只要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结合工作实践,能发挥业务专长,有占有资料的条件,能得到指导,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总之,写财会论文,首先要找资料,看文章,了解别人已有的观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启发自己思考。关注并了解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著名的理论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对于论文的写作必不可少;其次,对各种材料必须消化吸收、融会贯通,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和经验,重点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独到的见解。看材料、写文章,犹如春蚕吐丝,先吃进桑叶,经过咀嚼、消化,排除废物,然后吐出蚕丝,做成美丽的蚕茧,进而织成五光十色的锦缎,切忌搞大拼盘,进行简单的组合装配。

本书第三部分列示了关于财会论文的一些选题,可供参考。

(二)草拟论文提纲

提纲是文章的骨架,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以及全文的逻辑性和结构框架。通过草拟提纲,可以规划基本内容,搭好基本框架,使自己的思想明确、条理清晰,还可以发现构思的缺陷、材料的不足、论据的不充分、思路的不清晰,使论文写作少走弯路。论文提纲一般应包括文章的基本论点和主要论据,反映文章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说,提纲要列出一级题目、二级题目,如有需要,再作一些说明。有的人不习惯于写提纲,提起笔来就写初稿,结果由于构思不成熟,往往费时更多。

提纲写好后,要不断修改、推敲。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适合;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是否能阐明中心论点或说明主要议题;三是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段落是否合乎逻辑;四是验证材料是否充分说明问题。这些工作完成后,再开始动笔写初稿也不迟。

1.结构层次安排方法

(1)并列法。即表现为几个观点或几个问题、几类事情或若干事件并列在一起,形式上彼此独立,内容上共同为说明主题服务。这些内容(任务、原因、措施、成绩、经验、体会)没有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区分,但须注意的是,各层次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不能互相矛盾、重复、包容,分类的标准、角度要一致。

(2)递进法。说明主题(问题)的各个层次的内容,或者是按照事情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或者是按照事理逐层深入的关系来安排层次。用递进法安排层次,有明显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要注意的是,事情和整理的先后顺序必须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是实质性的,否则,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3)因果法。任何问题的发生总有其原因,任何做法、事态的发展总有其结果。层次的安排可结果在前原因在后,也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版权所有

2.论文提纲的形式

论文提纲按照详略程度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标题式提纲。用简要的词语概括内容,以标题的形式列出。在正文中一般可以作为主线、大的框框来处理。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2)句子式提纲。用一个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概括内容,该句子可以带有标点。

(3)段落提纲。是句子提纲的扩充,常用来编写详细提纲,故又称详细提纲。有时,当论文逻辑构成单位的内容不能用一个句子概括时,就写成一段话来进行表述。

上述三种形式可以综合运用。论文写作者可根据内容和篇幅的需要加以选择,只要用起来得心应手即可。

3.编写提纲的方法与步骤

(1)先拟标题。拟定标题时,力求简单、具体、醒目,或揭示论点,或揭示论题。需注意的是,编写提纲的标题一般是最后确定的标题。

(2)用主题句子列出全文的基本论点,以明确论文中心,统领全纲。

(3)合理安排论文各大部分的逻辑顺序,用标题或主题句的形式列出,设计出论文的结构和框架。

(4)对于论文中的各大部分,逐层展开,扩展深化,设制细项目,结合搜集使用的材料,进一步构思层次,形成近似论文概要的详细提纲。

(5)对于每个层次分成各个段落,写出每个段落的论点句子,并依次整理出需要参考的资料,如卡片、笔记等,标上序号,排列备用。

(6)检查整个论文提纲,作出必要的修改,即增加、删除、调整等。

(三)编写初稿与定稿

俗话说:“七分材料三分写”。会计论文执笔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为论文执笔成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何把会计领域中好的研究成果,形成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落实在书面篇章中,这是会计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

1.起草初稿。根据编写的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初稿撰写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头到尾、不间断、不停顿,一气呵成写完初稿,然后再从头仔细推敲加工修改;二是根据文章的层次结构,一部分一部分地撰写、推敲、加工修订,全文分部分写完后,再合并起来通读、统稿完成。

财会专业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在搜集材料充分的前提下,撰写论文初稿应适度掌握论文写作速度,不宜求快,应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井然有序,详略得当。

2.文稿修订。一般说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论文初稿完成后,往往存在不成熟、疏漏、重复、有误、用词不当等问题,需要反复推敲修改。修改前,应重新阅读有关参考文献和资料,虚心听取论文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论文,也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难得机会,因此要认真、严肃、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修改要注意精炼,简明。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会计学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会计人员应有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日渐成为必备要素。本科会计学专业是国内目前设置院校和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也是就业难度较大的专业。面对系统内(高校之间)、系统外(不同用人组织)多元素与多因素竞争压力,地方高校如何办出行色从而获得生存,是当前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燃眉之急。我们认为,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是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西华大学经过10多年的连续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地方高校实际且实践有效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简介如下,以求同行鉴定与斧正。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一)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各地竞相挖掘地方特色经济,甚至组成区域联盟,尤其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复合化,对会计人才面对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交易的会计事项应用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这些要求都是对人才应用性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反馈。

(二)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的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逐步形成,地方高校大都直接表达了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创新性”和“学科融合性”特色。同时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大量的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大学承担着这一任务。

(三)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需求

如何优化会计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何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处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等问题是当前会计实践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会计教育中的关键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基于上述背景,西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进行会计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2000年着力实施会计实验室建设,2004年就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模拟实验进行了专项研究。2007年会计学专业成为四川省特色建设专业,2010年会计学科成为西华大学重点学科。2009年申报的四川省级教改项目《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批准立项建设,2011年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批准立项建设,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工作不断深入。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西华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创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内容

(一)创立“七凸显”为核心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育理念

1.会计学专业教育思想中应用性的凸显

现代会计教育坚持培养特色鲜明的会计人才思想、培养复合型人才思想、培养应用型人才思想。

2.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中实践性的凸显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以“夯实基础,凸显实践,恪守诚信,服务地方”为宗旨,以特色凸显的复合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

3.会计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教育的凸显

会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满足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拓宽知识层面,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两基两能”的课程模块设计。

4.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中配合实践教育内容的凸显

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会计实验室、完善校外实习基地、提高会计教师素质等。

5.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中实践教育模式的凸显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创立了“两中心三结合”的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6.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中实践教育手段的凸显

有效运用实践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导向式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

7.会计学专业能力教育中实践培养能力的凸显

加强会计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创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方式

根据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加强了会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在多年的实践教学摸索中,我们创新了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从高校教学的实际出发,总结内部实践的可发扬经验和优势,运用各种实验手段建立高效、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在校内实验基础上延展建立稳定、经济类型丰富的校外实训基地。在这样“内外两兼顾”的基础上,采取校企联合培养、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结合、专业实践交叉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创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是由各个教学环节要素组成的。从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可知,实践教学环节要素包括实验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等。

1.实验室教学课程

建立独立的会计实验室,是开设会计实验课的前提条件。会计实验课是在讲授会计学专业主课程以后,按照会计实验课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的会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际会计工作的操作。

2.校内岗位实习课程

根据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的实践模式,按照会计学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到大三上或大三下后,到学校的校办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进行实地操作练习。

3.校外岗位实习课程

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按照会计实习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会计工作的实习,进一步学习会计理论与方法。

4.社会实践课程

按照会计学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兼职的实践活动。

5.社会调查课程

这是根据教学与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根据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采用一定形式对社会进行调查的实践活动。

6.毕业论文课程

由专业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事项,包括选定论文题目、拟定论文大纲、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告示。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四)创造“四结合”的实践教学手段

1.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相结合。会计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做到了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有机组合。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紧密结合。

2.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岗位实训以会计职业岗位群对会计核算能力的要求为主线,突出会计核算业务操作。完成内容分岗、组织方式分岗实训训练后,独立进行综合实训。

3.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根据社会的这种需求,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基础上,利用手工模拟资料开展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

4.校内仿真实验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内建立仿真实验室(工厂化的实训基地——会计记账公司), 通过校内具有双师资格、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聘请相关企业的会计师、会计工作者共同研究建立校内记账公司。在校内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检验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先后建立了如四川化工股份、郫县现代工业港、天兴仪表等实训基地。

三、创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从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出发,探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育模式,体现“夯实基础,凸显实践,恪守诚信,服务地方 ”的特色,根据模式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创建“两中心、三结合”的整体教学模式

建立理论教学中心和实践教学两中心;“三结合”为课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案例教学相结合、校内仿真实验和校外实训相结合以及校外观摩实习和实战体验相结合。

(二)创建“双平台,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高校教学的实际出发,构筑校内校外有机结合实践教育“双平台”,在这样“内外两兼顾”的基础上采取校企联合培养、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结合、专业实践交叉训练的“三结合” 的实践教学模式。(见下图3)

(三)创建独立的“三板块”的配套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层级出发,第一板块在基础课程完成后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建立会计学实践环节的感性认识;发展到专业课程时期完成进入第二板块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训、专业课程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第三板块更多体现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高层次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投融资实训以及ERP实训。

总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应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要求出发。要培养高层次的会计学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从实践教育模式和理论教育模式的双轨道发展前行中才能找到未来的实践教育发展方向,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和丰富理论,只有发展整个会计学教育,才能真正完善和发展会计学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西华大学“企业管理”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SZD0801-09-1),“会计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XZD0909-09-1)

[参考文献]

[1][美]Bruce Joyce and Marsha Weil, Models of Teaching, 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972.

[1]程腊梅,.本科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2]刘晓辉.关于会计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3

[3]包惠群.不规范会计实践性教学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07.3

[4]段丽萍.谈远程开放教育会计教学社会实践的形式[J].会计之友.2006.2

[5]郝建平,王成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3

[6]李萍.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7]贺彩虹.对构建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第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实践教学 优化 会计专业

一、引言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年)》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重大工程――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工程的要求中提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要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可见,高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方面,不仅要注重会计学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南北方高校对比分析,旨在分析我国会计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对实践教学设置进行优化。

二、我国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南方高校5家,分别是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宁波大学;北方高校5家,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燕山大学,共十份样本。其中,既包括211或985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也包括发展比较迅速的地方高校如燕山大学、宁波大学;既包括传统的财经学校,如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也包括工科背景浓郁的理工类高校,如同济大学、燕山大学。样本基本能够代表我国会计学科教学的中上等水平。

(二)样本分析

1.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中国人民大学等十所高校均设有实践课程,并相应公布了实践教学计划。各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军训、会计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等,具体学分要求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北方高校对学生的总学分要求相对比较高,其平均值达到182.1,而南方高校相对较低,其平均值为164.5,可见,北方高校学习时间安排的较满,而南方高校更多的是将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从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南北方高校相差不多,基本上在15%左右,其中中国人民大学高一些,达到25%,而吉林大学最低,只有11.9%。从国际上来看,在会计学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均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学分的设置均占总学分的30%以上。对比来看,我国高校实践学分的比例明显偏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限。

2.实践课程的学分结构。从实践课程需要完成的地点划分,可将实践环节划分为校内实践环节和校外实践环节,其中校内实践环节包括军训、专业实验(实训)、综合实验(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校外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各高校数据统计分析如表2。

从各高校开设实践课程结构来看,普遍存在校内实习比重比较大,校外实习比重较少的情况。而在英国,采用的是“三明治"教学方法,即“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体系,通过学校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的方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近些年,高校扩招,尤其是文科专业的扩招给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燕山大学为例,2009-2012年会计专业各年招生的人数分别为340、318、320、310人,如此庞大的招生规模导致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校外实习环节难度激增。

3.实践课程开设情况。上述十所高校在实践课程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或院校特色。

(1)公共实践课程。会计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必要的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因此,上述十所高校都设有公共的实践环节。在校内实习环节,均设有基础会计手工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校外实习环节,各个高校均安排1-2个月的实习环节,或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以上公共课程的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会计实践环节达成的共识。实践环节是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2)特色实践课程。各高校在会计公共实践课程的基础上,也有着自身的特色。例如复旦大学和宁波大学通过设置课程模块,按照大类进行选课,然后把实践环节融合到各类模块中,先按照通才进行培养,然后再按照专才进行培养。中国海洋大学通过开展“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研究发展计划(ACSRDP),由系里出资资助完成并验收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燕山大学结合自身工科特色,设置工程技术概论课程,学生通过参观、手工实践方式熟悉工业企业的工艺流程,为成本核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院校,通过与其他学院联合,开展模拟炒股、ERP模拟沙盘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环节。

二、我国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实践学分所占比重较低

会计实践环节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纽带,是学生以后从事会计工作的桥梁。调查发现,实践环节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集中体现为: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安排的教学比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重视财务理论的讲授,忽视实践环节;个别院校存在实践环节集中进行,将知识点短时间内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能够吸收的知识有限等现象。

(二)校外实习单位不愿接收

从校内实习环节和校外实习环节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校内实践环节基本能占到实践环节课时的60%以上,这与校外实践环节不好安排有一定关系。企业出于信息保密的需要,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因此,现阶段,会计专业实习的主要单位为会计师事务所,但由于实习生没有会计岗位的工作经历,很难发现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事的多是抽抽凭证、抄抄数据等基础性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基础性工作,实习的目的和效率因此大打折扣。

(三)实验平台设施陈旧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14年间在校生较之1999年的400多万增长了4倍多。文科专业(包括会计)作为“投资少,见效快"的学科,成为各高校扩张的突破口。各高校先后开设了会计专业,但实践教学的经费明显投入不足,甚至个别高校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导致实践教学严重落后于理论教学。

(四)实验师资缺乏,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师肩负着实验室建设、实验平台的搭建和教学任务的指导等工作。因此,实验教师应该受过良好的会计专业教育,并有一定年限的会计岗位从业经历。然而实际中,很多实验岗位的教师或是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或是学校为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偶而安置,他们大都缺乏工作经验,长此以往,导致大家对实验教师认识上存在偏见,不愿从事该项工作,实验师资的素质急需提高。

三、我国会计学科实践教学优化思考

(一)制度层面:学校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学校在制度层面,特别是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重视,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的保障。一是提高实践课程比重。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会计学实践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校重视。因此,提高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丰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已成为高校会计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各高校会计学实践教师缺乏,很多实验课程的指导都是由专业教师来完成,专业教师由于实践知识匮乏,导致很多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为此,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实验指导教师,已成为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三是构建会计学专业实践平台。学校应加大力度,打造完整健全的会计实验平台,使学生能够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手工实习与电算化实习相结合,为社会培养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二)业务层面:教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具体应包含表3所列的基本实践课程。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应从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优化实践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1.校内实验实训子系统。校内实验实训子系统应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实务等模块。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作为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应该设置相应比例的实践课,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成本核算要求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对工业企业会计的基本流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并相应开设成本会计实验。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也是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承担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因此,审计实务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必须的。

2.校外实习子系统。校外实习子系统主要设置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两个环节。社会调查环节一般应安排在第二学年的暑期,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有个感性的认识,熟悉工业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为成本会计、审计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实习一般应安排在第七学期,在学生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设置该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有理性的认识,实习单位包括企业、事务所、银行等。

3.综合实训子系统。综合实训子系统一般应设置在第七学期,在学生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一个企业的财务岗位设置和财务岗位职责,通过企业财务系统的运转,熟悉企业的财务岗位设置、内部控制设置等相关专业知识。

(三)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实践教学和学校科研成果推广为一体的实践基地。企业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建立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吸引和聘请企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力量;另一方面,实习师生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技术培训、科技开发和科研等工作,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从而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路子。在此基础上,加强“产、学、研”建设,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孔冬.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5).

第6篇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会计学专业开设实践环节系列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已普遍设置了实践环节系列课程,充分体现了会计学科的务实性特点。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设置会计学专业实践环节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有待探索。

一、现有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评价的困境

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系统的信息对特定课程产生的效果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促进课程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反馈调节系统。现有的实践课程评价标准与非实践课程没有本质差异,一般采用学生评教和管理部门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使用传统的和通用的课程评价标准,给会计学专业实践环节课程评价带来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现有通用课程评价标准与实践课程的特点相矛盾

课程的核心环节是教学,传统的教学采用“填鸭式”的灌输理念,学生是完全被动的。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是强调师生互动,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课程评价标准基于这样的理念之上,即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努力程度,因此现有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更注重教学材料的齐备性、学生出勤率、多媒体的应用和教学成果的规范性等。

实践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造不同程度的仿真实验环境,辅以必要的指导,培育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践课程教学特点更符合教学理论中的意义建构理论。意义建构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四个要素是意义建构、情境、协作和会话,教师的角色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实践课程有自身的特点,使用通用课程评价标准,不仅不能涵盖实践课程的某些评价要素,如实验条件和实验素材的建设等,而且与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相矛盾,它过分注重对教师表现和课程材料及成果的齐备性进行考察,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程度和职业素养培育成功度的考察不够重视。应用现有评价标准,不利于培养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利于实现实践课程的目标。

(二) 会计学专业实践环节的多样性与统一课程评价标准的矛盾

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实训课程、校内仿真实习、校外实地实习和毕业实践等不同的环节,各环节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和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均有所不同。课内实验的实验材料专门为特定课程设计,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于特定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会计实训课程的系统性较强,并不强调实验材料的完全真实性,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一般会计主体某一领域的实务操作程序和方法,如对会计循环的实验安排。仿真中心的集中实习强调在仿真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流程、方法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实验中不仅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且要通过创设问题和两难困境,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校外实地实习是一种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通过实际工作环境的观察和体会,了解和熟悉实际工作环境和岗位规范,强化会计工作的职能定位和职业意识,体会会计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掌握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单位选择不同,实习内容和效果千差万别。毕业实践是毕业前的综合演练,通过资料搜集、文献综述、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等环节的训练,培养较高层次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与会计学专业实践环节的多样性相矛盾,给评价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三)会计实践课程应用现有课程评价标准的评价主体问题

在现有课程评价标准下,作为管理者的实践课程评价主体一般并不具备会计知识,不能有效鉴别教师授课水平的优劣。学生是受教者,对于教师的授课水平有着直接的感受,以其作为评价主体是必要的。但确实有部分学生,在评教时感情用事,不能给出客观的评价。增强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一方面应增加硬性和客观评价指标的比重;另一方面,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会计学专家作为评价主体或以专家意见作为评价依据。

二、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课程评价活动是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和促进课程建设的必要举措,会计实践课程有其特殊性,有必要建立合理可行的会计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相对于定性评价而言,定量评价是一种更细致更精确的评价方式,其关键在于设置一套完备的指标体系。建立会计学专业实践环节系列课程评价体系,需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尽可能设置硬性评价指标,即有客观依据的、不使用个人主观判断和不存在过多争议的指标。指标体系中应兼顾过程评价指标与成果评价指标。过程评价不可或缺,其中学生的主动性、配合性和合作性等是评价的重要内容。鉴于会计学专业实践环节的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可有多个,可为校内实验课程、校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践分别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每项指标均应明确其观测点和计量依据,并设置不同的评价等级。基于上述原则构建的会计实践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一)校内会计实验课程评价指标

校内会计实验课程评价指标侧重评价以下方面:教学条件是否满足实验要求,是否有仿真性设计;实验要求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与培养计划和大纲相符合,是否随学科发展而更新;教学手段是否多样化、是否鼓励学生探讨和协作;指导是否及时有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否提高,合作沟通能力是否加强,实验过程材料和实验报告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师资培养制度,教材建设情况和教改课题研究和创新情况如何等。与非实验课程相比,校内会计实验课程评价的一级指标并没有显著不同,体现实践课程培养目标的是二级指标,如手工实验室、实验材料、实验成果和实验建设等,这些评价指标应适当赋予更高的权重。

(二)会计学专业校外实地实习课程评价指标

会计学专业实地实习课程与校内实验课程有很大差别,如实习地点分散、实习指导缺乏系统性安排、实习状况难以观察等。实习地点的联系和选择是决定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该实践课程的瓶颈。为了保证校外实地实习课程的顺利开展,学校应积极建设和维护实习基地。将实习基地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助于推动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由于校外实地实习实践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实践课程的特点,课程评价设置的特殊指标有实习地点和基地、指导覆盖面、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实习答辩等。

(三)会计学专业毕业实践课程评价指标

会计学专业毕业实践课程围绕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指导和质量控制等环节展开,可以从以下方面设置评价要素:论文选题和调研、教师指导、毕业实践成果和资料、毕业实践质量控制与创新。毕业论文选题和调研环节是决定毕业实践效果的前提,该指标着重考察选题是否属于会计专业领域、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大小难度适宜,选题重复度如何、选题过程中是否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资料查阅活动等。毕业实践成果和资料是毕业实践课程效果的直接体现和评价依据,包括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及其附件、答辩记录等,应分别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由于毕业实践历时较长,时间较分散,教师指导的时间安排、方法指导等构成了考察指导质量的必要因素。

(四)指标权重确定的原则

确定各指标所占的权重时,需要考虑指标的重要性和导向性。1.体现实践课程特点和目标的指标应加大权重。例如,校内会计实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材料”与“实验材料”相比,后者的权重应适当加大,这与实践类课程以学生为主、强调实践技能提高的理念相一致。2.过程指标和成果指标应兼顾。例如,毕业论文和其他体现工作过程的记录材料相比,权重应适当均衡。3.考虑各实验课程的具体特点设置指标权重。由于各会计实验课程的性质有所区别,如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前者比较注重遵守会计准则和制度等规范,不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后者则比较灵活,鼓励学生开发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具体应用时,各项指标权重可根据课程性质适当调整。

三、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评价标准的实施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评价是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鉴别优劣,而是发挥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督导、反馈和激励作用。主管部门利用评价标准对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环节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价,高校会计学科和会计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可以利用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诊断,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要及时修正。应基于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会计实践课程教学和管理的配套措施及基本制度。该制度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考核、教学成果的存档和教改项目申报等方面进行规范。该制度潜化为参加实践教学的师生的行为规范和发展指南,对于维持教学秩序和保障教学效果,促进会计实践课程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另外,为了保障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建立评价信息搜集、整理制度和评价主体资格认定制度。

进行会计实践课程评价时,所依据的信息来源有多种,对于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应给予适当的关注。所谓可行性,是指信息可能无法获取或获取的成本太高,如学生实习单位的联系方式更换等等。可靠性是指信息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如某些学生对于指导教师的评价,可能过于褒贬。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当事人进行主观判断的指标,不要偏信偏疑,尽可能多收集些信息,以相互验证,必要时需要征求会计专家的意见。

总之,会计实践环节系列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必要内容,应结合会计实践环节课程的特点设置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促建”是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以评价指标为标准,完善日常实践教学管理,才能取得课程建设的长足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评价:现象与思考. 教育学术月刊[J],2008,(6):35-36.

[2] 李莉. 谈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7,(5): 28-29.

第7篇

    1.1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其特色

    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现有教师10名,现有师资中有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入选“全国会计学术领军人才”计划。团队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已达到80%,一半具有博士学位,且均毕业于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以及山西财经大学等国内专业名校。自2000年较早获批会计学硕士学位点(下设财务管理研究方向)并相继成功获批“财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点下设)、财务管理硕士以及会计专业硕士(MPacc)、资产评估硕士(MV)、MBA等专业学位点以来,得益于踏实奋进的职业精神和与时俱进、多层次协调推进的专业建设理念,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已逐步成长为一支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且富有创新理念的知名教学团队,在其支撑之下,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水平得以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成果日益突出,相继主持和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8项)等重要科研课题20余项,多项成果荣获自治区、兵团及农业部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已出版专着(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被《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以及《财贸经济》、《南开管理评论》、《外国经济与管理》等CSSCI来源期刊收录40余篇,在疆内乃至全国公司财务学界均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多年来,石河子大学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紧密围绕新疆及兵团产业结构发展、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会计、审计、农垦企业财务管理等重要问题开展多元系统性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逐步形成了教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专业定位清晰、课程体系合理、研究成果丰硕、社会服务优良的崭新发展局面。2008年,校级精品课程《财务管理》顺利被评为新疆兵团精品课程,《财务管理研究》被评为石河子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得益于会计和财务管理两大专业的有效互动和共同努力,两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财务会计》早在1998年即被评为兵团重点课程,200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会计学基础》、《电子商务》和《审计学》均已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而《会计信息系统》更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2008年又成功中标“高级应用型财务与会计人才(CPA)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过近四年的发展,教学效果显着,教育质量广受业界好评。2011年,财务管理专业与我校工商管理系合作申报并成功中标新疆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这为本专业师生在更大更好的平台上进行更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绝好契机。这些成果标志着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及其科学研究已经走在了新疆高校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始终强调和重视专业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依托学院的国家级“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已逐步实现“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鉴证”的一体化实验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会计”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同时,在实践空间上充分拓展和利用本市及本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验平台建设有效促进了实践教学手段的计算机网络化,并利用其将(单一的)会计和财务信息处理向ERP扩展。近年来,由财务管理专业师生主要参与的ERP沙盘俱乐部和社团代表队,相继在“金蝶杯”全国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全国二等奖、在第五届“金蝶杯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新疆赛区对抗赛”和“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新疆赛区对抗赛”中获二等奖,甚至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决策管理大赛”中还获得全国总冠军的最好成绩。这是学校始终重视财务和会计学等应用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集中体现。

    1.2学科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专业发展水平与其所在学科建设休戚相关。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受所处地域偏远之局限及其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的缺陷,石河子大学的经济管理学科尚缺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及其带领的一流师资队伍,对于专业领军人才和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尚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和保障计划;(2)受制于非常有限的财政经费以及相对狭窄的增收或创收渠道,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仍然较少,师生对外交流的机会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撑;(3)学科专业实力虽有较大进步,但其整体竞争力仍然不够突出,重点学科对于社会的贡献力度尚未充分体现,与国内发达地区高校的专业学科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4)与校外政府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联系仍然不够充分,尚未建立起长期持续的合作关系和共赢机制;(5)校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理顺关系;(6)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的学科或学院布局(经管学院与商学院分设)尚未理顺,这显着影响着师资及专业的优化整合,制约了整体竞争力。随着新时期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尤其是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亟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予以针对性完善和解决。例如,除传统优势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外,2004年以来,我校财务与会计学科的优势也开始日益凸显,依托高层次人才优势以及对专业实践的持续重视,会计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尤其是实务技能)特别是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整体技能、学术水平、就业层次等方面均已获得大幅度提升。这可以从武书连教授的《中国大学评价》的“分专业排名”等研究成果看出来:2008年,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已有三个专业进入全国第一阵营(A类),分别是排名第9的农业经济管理、排名第13的统计学专业以及排名第27位的会计学专业。在全国几乎所有高校均设有会计学专业的背景下,石河子大学的会计学专业能够进入A类第一阵营(全国共27个)已属十分难得,但我校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国内排名却始终未进入全国前100名,这无疑受制于其学科专业建设的相对滞后。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对策及建议

    2.1改革导向

    2.1.1重新界定人才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目的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财务管理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据此,区别于会计学专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则应该表述为: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拥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管理基本素养以及财务理论与实践技能,能较好地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和经营战略所需的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2.1.2实现从技能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的转化。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是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对专业、职业需求的规模扩大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适应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育环境的变化,要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财务管理教育需要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互动。要实现从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复合型、应用性、适用性人才的教育培养。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就是要真正做到“宽基础、淡专业、重素质”。所谓“宽基础”,就是要在本科阶段实施复合型人才教育,要使本科毕业生有全面扎实的基本功,既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又有一定的专业广度,能适应未来市场的变化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所谓“淡专业”,就是要树立为社会各行业、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全新观念,改变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过细的状况。所谓“重素质”,就是要求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仅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结构,还应具有良好的品质、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研究创新的潜能。

    2.1.3充分利用好理工科突出的多科性综合大学的独特背景和已有优势。21世纪的经济是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技术含量比重提高、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迅速转化的经济。这对我国的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人才的高等教育即将并已经产生重大影响,而首当其冲的便是财务管理专业中信息技术,基础和数学基础的教学内容的不断革新,因为现代财务管理已经日益凸显出注重多学科技术背景和数学模型的两大特征。而一般工科院校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数学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因此,一般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所具有的办学比较优势,莫过于它自身厚重的工科理论与实践的积淀。对于这种积淀,在为财务管理专业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利用。在尽可能压缩、控制教学总时数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具有工科通用基础知识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如工程技术基础、工业概论、计算机系列课程、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电子商务、经济控制论、运筹学等,使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就有一定的接触工程实践的机会。因此,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的独特背景,使得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可具有工、经、管、文、法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特色。石河子大学属于理工科较为突出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发展和完善财务管理以及金融、会计等相关专业,自然也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学科基础优势,故要充分利用好已有优势,为其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是财务管理、会计以及金融等专业的纵深发展和体系化建设服务。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双学位 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为了迎合现阶段对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等学校把双学位人才培养列入重要的本科教学内容。

一、双学位教育定位及各国状况

双学位教育是指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在修读本专业的同时,修读了另一学科门类所属的专业规定的学位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另外一个学科专业的学士学位的教育形式。在本科教育中,双学位教育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突破本学科领域固有的思维模式,学习思路得以扩展和发散,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

美国高等教育最早兴起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开设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的综合性质课程,如杜克大学的“交叉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伦理研究”等方面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跨越时间或空间、国界之内或国界之外识别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技能。英国发表的《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l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等教育白皮书,提出高等教育要从注重人文教育转向重视现代科技教育,从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转向综合教育和跨学科培养,如牛津大学课程三分之一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如“哲学与数学”、“经济学与工程科学”、“生理学与哲学”课等。1985年我国《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为双学位本科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办学依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目前双学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普遍现象。

二、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双学位的实践探索

会计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中的重要专业,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理论基础扎实且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其适用性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就业前景,更是成为各个高校学生进行双学位专业的首选。各个学校就培养要求、学分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出台了相应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

三、关于双学位及会计专业双学位研究状况

从国外来看,哥伦比亚大学伍德沃思(R.S.Woodwoh)1926年提出了双学位(跨学科)概念,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深入理论探讨和精细实验分析的文献,国内近十年才开始展开了双学位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关于双学位教育必要性的研究。Batson ela1(2002)指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双学位教育能更好地提供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毕业生;Batson et a1(2002),North(2005)指出大学应至少在两个学科间发展技能并在学习之间进行切换,双学位学生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去适应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国内学者也指出双学位跨学科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趋势,双学位教育是教育的一次实质性改革(卢晓东,2003;徐体高,2004)。 第二,关于双学位的界定与属性研究。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而获取的学位(高艳芳,2005;谭家健,2007;叶双、曾志新,2008)。双学位教育应定位于独立于普通本科教育,并综合考虑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和学科渗透融合等多方面的教育模式(张彦丽,2008),会计双学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研究型、高素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赵宏杰、2010)。第三,关于双学位本科教育做法、存在问题与采取措施研究。Russell(2005)、Boucher et a1(2004)指出由于大学学科间明显的差异,跨学科教育可能会存在结构和文化障碍;针对我国高校的双学位,学者们提出目前高校还存在着缺乏灵活的学制、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等制度保障(龙艳,2009),同时国家也存在着缺乏专门机构进行审核及缺乏明确的国家政策(朱红,2007;丁峰,2012);针对管理方面的问题,吴亚男(2010)、杨宗仁(2011)等从明确政策、健全质量监控机制、指导教育学生、加强培养方案研究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关于会计学双学位,余兴无(2008)、邵军(2010)、徐伟航(2012)分别就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赵洪杰(2010)从引进兼职教师、完善会计学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会计学双学位的建议。

四、高校会计学双学位发展和研究现状述评

现有研究和各个高校实践为会计学双学位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目前实践和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尚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从高校实践发展角度来看,会计学双学位教育模式趋同化严重,尚未体现出差异化特征。从本文八所学校的培养现状来看,在培养要求上都定位于能在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而且开设的课程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在学分上有所差异。实际上,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科类型有较大的差异性,学科背景不同,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上应体现出差异性,如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大学科门类,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的高等学校,学校战略定位的差异化导致了其学生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等不同,差异化定位的学校应体现出不同的会计双学位培养特征,但目前在各个高校还没有进行培养方案的差异化和细致化的设置。

(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会计学双学位教育研究还缺乏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非系统性问题。一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关注的问题是客观事物“应当是什么”的规定和陈述,与价值有关,目前研究对会计双学位教育持肯定态度,在满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尚缺乏关于会计双学位目前高校状况的系统化实证的研究,尤其是要证实或证伪会计学双学位对于学生就业、素质提高等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目前尚无定量化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只局限在培养目标等单一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从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的系统化研究,如会计学教学模式应体现出会计作为应用型的特征,教学过程中研讨式教学、移动课程、抛锚式等教学模式的设计等,另外关于会计双学位的保障机制教学管理研究,就应从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环节、毕业论文环节等各个教学环节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才能保证双学位培养的整体质量效果,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注:本文系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182)

参考文献:

1.(美) Patricia L.Roberts,Richard D. Kellough 等著.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D].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龙艳.大学辅修专业实践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体高.试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144-145.

4.赵洪杰.会计学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0,(11):118-119.

5.朱红.双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教学建设与改革,2006,(2):40-41.

6.丁峰.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2,(11):79-79.

7.余兴无.中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4):170-173.

8.杨宗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J].江苏高教,2011,(3):102-106.

9.徐伟航等.中外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2012,(4):115-118.

第9篇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会计理论界开始引进介绍国外流行的实证会计。1994年起,真正运用实证方法进行会计研究的论文出现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同时,人们将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主要目的是对这个“舶来品”加以评析,而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介绍。直到1997年以前,我国实证会计的论文数量相当有限,所研究的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①。1997年以来,实证会计在中国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研究领域大为拓宽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实证论文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因此,我国实证会计的发展可以199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这样划分的依据有:大而言之,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对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中而言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按此标准划分阶段的,而实证会计的发展与证券市场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小而言之,《会计研究》1997年第七期发表了一组博士生所写、评价实证会计的论文,对我国实证会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发展实证会计,不但可以提高会计研究的科学性,为规范会计研究提供证据支持,还有利于完善会计理论体系,有利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从根本上讲,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服务。本文的核心是希望初步回答如何推动我国实证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讨论了影响实证会计发展的若干因素,当前限制实证会计发展的有关制度的完善,以及实证会计的运用技术与运用背景等。  

一、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性问题  

作为实证会计的主要代表人,瓦茨和齐默尔曼(Watts and Zimmerman)将实证会计称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理论和方法”(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葛家澍教授认为,“实证会计理论,确切地说是用经验——实证法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工具所形成的一套新理论。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和会计实务”(葛家澍,中译本序,1999)。为了明确讨论对象,需要澄清:  

1.实证会计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方法?  

众所周知,实证会计是规范会计的对称。如果它是一种理论,就应有自己的核心观点和比较固定的研究领域(就象会计目标理论、会计计量理论、收入实现理论等等)。显然,如果认定实证会计仅限于研究资本市场研究、会计选择研究等有限的领域,只会限制实证会计的发展。以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名著《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来看,似乎实证会计是一种理论。这主要是由于在七、八十年代,实证会计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结论大大不同于以往,而且相对比较集中。其实,不同的方法既可用于建立新理论,也可用于反思旧理论。现在的实证会计论题有很多都可以用规范的方法来研究,规范性论题也有很多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因此,实证会计是一种以实证方法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理论。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的根本区别在于,研究者所提出的命题是否可以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即研究对象是否可以通过足够大的样本进行随机性的观察。过去不能实证的将来或许能,实证会计的运用并不局限于既有的领域。  

明确实证会计是一种研究方法,并未降低其地位,相反将会有利于它的发展。在一些以会计理论体系为题的专著中,实证会计理论并未当成研究方法来论述,而被列为与其他会计理论并列的一部分(并且往往是最后一部分)。在研究生教学中也存在同样问题。这固然与实证会计的发展程度——尚未涉及会计理论的大多数领域有关,但是,如果认可实证会计是一种研究方法,就应当在详细展开研究之前予以讨论。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博士生导师吴水澎教授在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一书中,所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就是以方法论为最高层次的。明确实证会计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实证会计在中国的发展会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如此紧密的关系。关键在于后者决定了会计命题的可实证性。  

2.实证会计(Positive Accounting)和经验会计(Empirical Accounting)是什么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狭义的实证会计可作为经验会计的一个分支(张为国和徐宗宇,1997;蔡春和邹宏,1999)。第二种观点认为,1968年由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发起的研究称为Empirical Accounting,而1978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发起的称为Positive Accounting,二者合称实证会计(刘峰,2000)。据此,实证会计大于经验会计。区分二者的目的是为了给实证(经验)会计划分阶段。我们认为,“经验会计”一词在中国用得很少。为简便起见,即使只用“实证会计”,也完全可以区分其发展阶段。  

3.实证会计是否仅限于采用假设检验方法?  

从目前国内的实证会计成果来看,所采用的方法绝大多数是假设检验。但是,这并不是实证会计的唯一方法。其一,假设检验是推断统计的主要方法,而描述性统计也可用于实证会计。其二,实证会计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也可以是其他。如,调查问卷、模拟实验、直接观察等。从根本上讲,实证会计的特点是以观察到的经验事实为立论依据,但并不表示唯数学工具独尊。  

二、我国实证会计发展的影响因素  

很多学者曾经对实证会计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过概括。这些讨论多注重国外实证会计的发展。以下所述则侧重于我国的现实。  

1.相关学科的发展  

在理论基础上,早期实证会计的发展受到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影响。八十年代以来的实证会计则与企业理论、契约理论、管制理论等关系密切。此外,作为计算方法,数理统计的发展大大早于实证会计,也早于实证经济理论。这提示我们,从事实证会计研究必须首先了解相关学科。如果不满足于“旧方法+新数据”式的研究,要有所创新,则需要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高的造诣,甚至突破。  

将会计理论与经济理论相比,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在中国和美国,会计理论中实证之风的兴起都晚于经济理论。通过简单的统计可知,我国《经济研究》近年刊载的实证论文(不限于会计领域)的比重多于《会计研究》。《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财务与会计方面的论文数,近三、四年明显多于以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论文采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实证会计有无可能摆脱从属于、跟随于其他学科的阴影?(如,对于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在经济学界、金融学界以至管理学界都有人研究。尽管没有引起该论题的学科属性之争,但这种研究容易重复,不利于会计的发展。)换言之,是否存在以会计理论为基础的实证会计?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在盈余管理上的浓厚兴趣也许与此有关。亟待会计学界研究的论题应该更多的是本学科的问题。如,关于盈利预测、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等问题的研究。  

2.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库业务的发展  

这两者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可归为一类。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原始数据的整理加工,尤其是各种复杂的计算。国内常用的软件有TSP、Excel、SPSS等。各种软件各有优劣。TSP是基于DOS的小软件,略嫌陈旧;Excel是最流行的办公软件之一,容易找到;SPSS功能强大,专业性强。  

数据库业务是提供研究所需的原始数据。从笔者所看到的实证成果来看,多数研究者是从证券报刊上收集原始数据,可以想象其工作量之大、成本之高。少数有条件的研究者已开始运用电子版的数据,真可谓“羡煞旁人”。 如果有类似国外标准普尔(Standard-Poor)、穆迪公司(Moody)等的咨询机构专门从事信息服务,有Compustat Tape和Datastream International那样详细的数据可供研究之用,相信一定能推动实证会计的发展。  

最近,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2000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年度报告全文登载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网站上(sse.com.cn和cninfo.com.cn),年报摘要刊登在指定报纸上。上市公司可以在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上披露年度报告,但披露时间不得早于指定网站。这一要求对于研究人员的数据收集将产生重大影响。此外,有关网站经常一些经初步整理的关于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数据,值得实证会计研究人员关注。  

3.传统理论的危机  

按照库恩的科学范式革命理论,新的理论范式是在旧范式发生危机之后诞生的。所谓理论危机,是指理论的供求关系失衡,尤其是供给短缺,包括总量短缺和结构短缺。六十年代前后,美国的规范会计理论在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出现了危机,于是有了Ball和Brown(1968)、Beaver(1970)开创性的实证研究。我国是否存在会计理论危机?对于面临发展和体制转型双重任务的中国经济,对理论的需求无疑是巨大的。在理论的供给方面,如果仅从的数量来讲,我国会计理论何其繁荣。但是,其中的泡沫现象实在太多。从形式上看,包括重复研究、抄袭、一稿多投等。从内容上看,有纠缠于概念、原则而无实质意义的“论文”,也有“新瓶装旧酒”式的“创新”,还有草率提出新概念、新理论的“弥补空白”③。如何改变作为社会现象存在的学术泡沫,已不是本文主题所在。但透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到理论危机至少潜在地存在。近年,我们不时可以听到会计理论滞后于改革实践的批评声,也是理论危机的一个佐证。我们相信,早日粉碎学术泡沫,将理论危机明朗化,将有利于学术的真正进步。  

按照经济学理论,一部分人由于预期到制度变迁的收益可能大于其负担的成本,就可能发起变迁,成为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Primary Action Group)。我国会计理论范式变革的发起者是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几所高校的会计研究者。他们的收益——更高的学术地位是非常明显的。一批有远见的研究者正在努力成为第二行动集团(Secondary Action Group)。  

4.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外资本市场的发展远早于实证会计。而我国两者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其原因是,资本市场是实证会计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说国外最迟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计算机技术,而我国则是资本市场。  

实证会计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可概括为:资本市场的会计规范需要会计理论的指导,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实证会计研究创造了条件(张为国和徐宗宇,1997)。在前一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会计研究中“10%现象”④的发现对于证监会改变上市公司配股条件具有明显影响。后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实证研究所需的原始数据上。我国理论研究人员直接与实务界接触的机会不多,而各种统计年鉴上可找到的数据大都属于宏观性的。因此,资本市场上公开披露的信息对于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相当突出的影响,较之国外不可同日而语。  

5.借鉴国际惯例  

八十年代末期,中国会计界兴起了一片“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强烈呼声,但当时实证会计发育的土壤尚未具备。近年来,随着中外会计学术交流的增加,研究范式的转变逐步得到中国会计理论界的认同。其主要表现有:(1)一些理论精英为了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成果,不得不应用国外流行的研究范式——实证研究;(2)作为我国会计期刊中的权威,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会计研究》转变了办刊宗旨,日益推崇实证会计,无疑对会计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3)在一些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带来的成果多属实证性的,为我们进一步打开了眼界。(4)香港的部分会计学者先后受到大陆传统的规范式理论训练和西方的实证理论熏陶,他们曾对大陆的会计理论提出过善意的批评。这种批评很有说服力。同时也应看到,中外交流毕竟限于少数人,来自国际惯例的推动不足以使实证会计在理论界普及起来。  

综上所述,我国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必要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如果有足够的动力和正确的方法,研究者就可以深入了解相关学科和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不辞劳苦地收集数据,针对规范资本市场的需要,从事实证会计研究。但是,问题在于,事物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具备必要条件。  

三、推动实证会计发展:有关制度的完善  

如何推动实证会计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陆正飞博士认为,导致我国财务(与会计)研究基本限于规范研究的主要原因,一是研究动力的缺乏,二是研究条件的缺乏。研究动力是指现实对理论的需求和研究者的利益驱动。研究条件包括掌握实证方法的研究者和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陆正飞,2000)。笔者认为,推动实证会计发展的具体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外部环境存在的有关制度,它解决的是研究主体的培育问题,或者说有没有人愿意从事实证研究;二是实证会计本身的运用技术问题,可以从现有的局限着手分析,它解决的是愿意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人能够正确地从事研究。  

由于实证会计的相对研究成本远高于规范研究,而收益却没有明显差距,理性的研究者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当然会选择不搞实证研究⑤。这样,要推动实证会计的发展,就必须从制度安排入手,尤其是完善有关的激励机制,降低研究者从事实证研究所负担的成本,提高实证研究的收益。  

1.研究生培养制度  

如果说实证会计在中国早期的发展主要得力于以博士生为代表的理论精英,那么,其进一步发展应当致力于更高的普及率,从而有赖于包括硕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完善。  

一是研究生导师的选任制。博士生在报考之前,往往先与导师有所联系,而很多高校中,硕士生的导师还采用的是指定方式。即使有的研究生希望深入了解实证会计,也可能投师无门而望“实”兴叹。推行硕士生与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制度,有利于激励二者同时提高自身水平。目前,一些硕士生导师只要有了资格,就不再深入进行学术研究,把学术研究当成导师资格的“敲门砖”。这种“终身资格制”导致一种惰性。如果推行“双选制”,可以对此有所限制,而且有利于降低实证研究人员的入门成本。  

二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制度。绝大多数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论文要达到一定字数。其隐含的假设是,字数反映了研究水平。这显然不够合理。东拼西凑的十万字还不如踏踏实实的一万字。从研究成本来看,后者也可能高于前者。实证会计的论题通常较小,未必能“凑足”字数。这也使研究生们无法以实证会计的论题写作毕业论文。在国外,就算是“根据农贸市场的价格来对种族歧视的存在与否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也可以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我们的研究生却热衷于创立“新体系”。 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打破规范研究一统天下的格局,提高实证研究的地位和收益。  

2.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  

这两者都与论文质量评估制度有关。高校教师是最主要的理论研究人员。教师搞科研的动力(教师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主要是评职称和科研奖励。而目前职称评审和科研评奖的主要依据是论文数量,对论文质量的考虑仅限于字数、刊物等级。既然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本高于规范研究,除非受“道德觉悟”水平或其他因素影响,谁都会选择不搞实证。要改变这种状况,前提是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估。国外的经验是通过文献统计,以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作为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作法。从会计理论界来看,中国会计学会理应担起重任。在课题申报、科研评奖等方面,应当逐步向实证研究倾斜。  

3.高校师资交流制度  

目前,许多高校师资来自本校培养的博士,难以避免“近亲繁殖”的弊端。而且,容易形成“弱者恒弱、强者恒强”的格局,不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应当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如,本校毕业的博士生在若干年内不允许在本校从事教学科研;将一定比例的教师职位留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和在读博士生等(张为国和徐宗宇,1997)。  

4.科研合作制度  

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本较高,合作进行可以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每个研究者负担的平均成本;可以利用合理分工、差异互补,缩短研究进程,提高科研质量;可以通过学术上的“传、帮、带”,促进学术群体的形成和壮大;还可以增强研究主题的系统性,避免受个人精力所限而“肢解”论题。因此,应大力提倡科研合作。  

5.刊物审稿制度  

有的刊物编审人员不了解实证会计,也就将实证成果拒于门外。有的刊物在投稿须知中强调,能不用图表表示的尽量用文字表示。这显然不利于图文并茂的实证成果的发表。除了改变办刊观念外,应推行匿名审稿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的主要发表园地一是各大学学报,二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附属于财政部门的会计学会分会所办刊物,三是有关研究机构主办的刊物。总体上看,存在市场(读者)定位不明确的倾向。与其过于讲究兼顾而结果什么也没顾着,不如专门为某种特殊读者群服务。比如,普及性的服务于实务界,研究性的服务于学术界。  

6.产研联系制度  

职称评审、课题申报、成果评奖、获取稿酬都是科研活动的收益。这些收益多属间接性的、不确定的。而从事研究时所发生的成本则是直接的、现实的,而且往往要由研究者本人负担。国外实证会计之所以十分流行,数据收集成本低固然是原因之一,稿酬丰厚也是一部分原因,但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成本大多转嫁给了实务界——由公司提供经费、研究公司关注的问题。如,对某项会计准则持赞成或否定态度的公司希望获得理论上的“依据”,把利益之争掩藏起来,当然愿意慷慨解囊。尽管这种研究方式很可能有先入为主之弊,但如果参与其中的企业和研究人员足够多,也可以达成某种均衡。因此,应当鼓励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联系起来,共同推动实证会计的发展。  

四、推动实证会计发展:现有局限的改进  

1997年后我国实证会计发展迅速。但是,仔细研读,仍可发现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尤其在研究背景上对中国特色关注不够。  

第10篇

摘要: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会计研究生是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本文认为以学术活动为抓手,通过搭建校内学术交流平台,鼓励、指导撰写论文、参加学会会议,参与或旁听交叉学科的学术会议,参加同城校际间的学术活动等,从而激发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热情,培养其科研创新意识,进而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扭转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差的现状。

关键词:学术活动 会计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

一、引言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会计研究生是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以学术活动为抓手,培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更加重视举办学术活动,活跃校内学术氛围。长期以来,与其他学科相比,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比较不受重视。通过校内外学术活动的引导、激励,激发会计学研究生对学术活动的热爱,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增进师生情谊,培养团队意识。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指导,大都是老师业余时间的辛苦付出,在指导活动中有助于增进师生感情。参加学术活动的研究生们互相帮助、鼓励、合作,有助于增进同学情谊,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催生学术成果,提高自信心及知名度。会计学专业研究生通过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把握学术前沿,激发创新思维,鼓足学术干劲,积极撰写,参与科研课题,从而催生研究生学术成果。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尤其是取得发表学术论文等成绩后,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增强自信心,更容易激发上进。、获得科研奖励等,可以使研究生很快成为周围学生的“学术明星”,提高知名度。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同城或异地校际间开展学术活动,有助于增进校级间的友谊、交流与合作。取得学术成果丰硕的学校,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更容易找到科研合作伙伴。通过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开展,培养科研意识,引导并指导其参加学术活动与科研课题,从而培养了其科研创新能力,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高层次会计人才。

二、文献回顾

(一)国内文献 国内众多学者从科研能力的内涵、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学术活动形式及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参考,促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状况的改善,提高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形成中国独特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科研能力是科学研究能力的简称,是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之一。高希言、张五洲(2000)认为,科研能力主要是指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的科研设计,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实验操作和创造性劳动的技能。田新强(2000)认为,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黄忠仕(2004)认为,科研能力是指属于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主要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可见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研究生知识面、视野狭窄,缺乏学科前沿知识及研究方法,从而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李玉娥(2005)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大学的开放程度与国外大学相比还远远不够。这种封闭的、自成体系的格局不仅束缚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而且限制了研究生在更大范围内吸取新的思想,获得新的需求,掌握新的发展。学术活动是一个研究生展现自己研究方向、科研能力、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舞台,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一缺陷。吴照云(2007)分析了我国研究生学术创新上存在的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缺乏学术创新所必备的学科前沿知识、研究方法知识、跨学科知识以及研究论文写作知识等缺陷,进而得出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要取得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必须具备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知识和科研能力的结论。杨玉良(2008)认为,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研究生拓展视野、开阔眼界。他主张通过让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建立定期的研究讨论报告会制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项本武(2008)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测度,主要探讨了研究生自身的主体因素:具有创新意识、把握学科研究前沿、提出或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具有敏锐感知能力和理论抽象能力。他认为在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论文写作、以及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都应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和造就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研究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夏泉(1999)基于暨南大学学研会开展学术活动的主要做法,得出了如下结论:学术活动利于研究生培养,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学术活动还可以锻炼研究生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倡导新学风。宋梅(2003)提出要将研究生学术活动制度化——要计划性、经常性的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健全组织机构、提供必要经费、建立考核评估制度等途径,大力提升研究生学术活动效果。辛英(2003)指出学术活动可以增进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的各种能力、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在学术活动的作用下,研究生必然会更具创造性。夏阳、屈晓婷(2004)认为通过加强对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指导,分享成功经验,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研究生学术活动更加有效。最终,能够为研究生营造创新氛围,开发其创造思维和潜能,从而塑造创新人格。陈艳、吴永明(2006)针对研究生自发学术活动进行研究。他们指出:由于学校组织的学术活动存在诸多限制,不利于双向学术交流。因此,应当激发研究生进行自发学术活动。同时他们还认为研究生自发学术活动还应当处于学校、导师和研究生三方的共同组织管理之下。温志桃、邹波(2007)认为构建创新型的学术氛围可以促进跨学科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促使研究生更加及时的了解学术前沿,能够活跃研究生的思想、激发学术创新。他们指出学术活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来增强研究生的参与程度。另外,加强校际交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也是提升和构建创新型学术氛围的重要方式。翟丽霞、孙岩梅(2008)着重研究了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她们通过将跨学科研究应用于英语教学,得出如下结论:跨学科研究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术素质提高,科研兴趣的激发和学术活动的丰富。刘晓岚(2009)指出多层次的学术活动可以激励学术创新和跨学科专业流。而且,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可以共享教育资源,借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徐贵宝、范文辉、王泰鹏(2009)认为,研究生学术活动可以起到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拓宽研究生知识范围,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作用。闫杰(2009)从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研究生学术活动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利用激励理论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通过激励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和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培养。高博、张博(2010)利用自组织和他组织理论对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组织工作进行分析。他们指出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国外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具有常态化、功能性和开放性,因而其自组织特征更为显著。我国研究生学术论坛由于发展尚不健全,目前仍呈现出他组织的特征,所以研究生学术论坛应当从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变。张月玲、陈红丽(2008)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意识因素、责任制度与激励机制、环境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创新培养。张月玲、刘梅月、刘超(2008)探讨了课程设置改革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指出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程设置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又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作者在分析了我国现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创新能力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张月玲、王静、戴金川(2009)分析了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影响,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提供科研机会、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动手能力等积极作用。针对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存在的主观及客观影响因素,提出了规范研究生导师制度、建立有效的导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主要导师与导师组相结合的新型指导方式、注重导师的科研创造和创新能力以及师生关系中导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四个方面的建议。张月玲(2010)提出从校内校外两个层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各种平台,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学科文化氛围。校内第二课堂形式有: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以学院、学校团委为依托,搭建竞争竞赛平台、原创发明平台;校外第二课堂形式有: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参加省乃至全国的比赛或竞赛、参加名牌高校举办的暑期学校或参加专题学习班、参加学术交流。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学 双学位 培养 缺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55-04

[作者简介]钟子亮,范英杰,青岛大学会计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山东青岛266071)

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它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为适应这种形势需要,双学位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双学位本科教育是指高等学校允许本科学生在主修专业课程、攻读该专业所属学科学士学位的同时,跨学科修读另外一个本科专业的课程并授予其该专业所属学科的学士学位。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是指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允许主修其他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修读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并对成绩合格的学生授予会计学专业所属学科的学士学位。

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其他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实现会计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对接,为社会输送宽口径、多样化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对于创新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基本做法

目前我国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数开展了双学位教育,并就培养要求、学分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出台了相应的培养方案,表1是我们对有关院校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调查结果:

由以上调查可知,有关高校对于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培养要求不尽一致,但差别不是很大。

二、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招生条件不够科学

许多高校虽然对修读第二专业及双学位学生的报名条件做了严格限制,规定成绩优良、学有余力,例如主修专业平均成绩须达相应分值以上,必修课无不及格现象等,会计系在录取学生时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执行的,看似照章办事,实则不够科学、合理。毋庸讳言,双学位教育的开展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但确有一部分学生在申请修读双学位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有些主修美术、音乐专业的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而是随大流,申请修读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以至于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只好中途退出或勉强跟随,结果不仅第二专业成绩欠佳,也影响了主修专业的学习。

(二)教学管理存在误区

双学位培养单位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双学位学生同时也是主修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生,他们的日常管理由其主修专业所在院系负责,双学位培养单位安排教师上课、严格考核就可以了。事实上,双学位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学习时间紧、压力大、相互之间不熟悉,如果仅仅通过严格考试和论文答辩等出口管理,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半途而废。

(三)教师工作任务偏重

目前,各地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偏低的现象,而对于新进教师,门槛设得又很高,如要求应聘者具有“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称号或资格。就现有教师数量来看,基本能够满足主修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但如果同时要求这些教师给双学位学生上课,则显得力不从心。而会计学专业的双学位学生人数又比较多,因此,一般是在合班教室上“大课”。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老师的身心健康。

(四)实践环节教学课时偏少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会计双学位学生平时学习主修专业课程,业余时间(晚上、周末和假期)学习会计学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只能安排在假期,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巩固和深化,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

(五)师生沟通渠道不畅

众所周知,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同时要育人,二者不可偏废。而现实情况是,双学位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繁忙,时间和精力都很紧张,师生之间交流的余地非常小,老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思想动态了解甚少,学生平时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教师都不清楚,以至于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判都缺少充分依据,只能靠期末考试和布置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判和把关。

(六)缺乏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从事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学的高等学校、所属院系都了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关规章,对学生的申请条件、培养目标、学分要求和认定、课程设置和安排、教学要求、考试考核要求等都作了相关规定,但缺乏严格的监督保证体系。双学位学生的上课和考试一般安排在业余时间,相关文件和规章在执行上会打一些折扣,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也会打一些折扣。因此,表面上看,对于双学位学生的考试、考核要求与主修专业一视同仁,事实上却逊色不少。

三、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完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

会计专业双学位教育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创收的依靠途径,而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培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宽口径、跨学科、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实现会计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对接。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

1.在重视程度上与主修专业等同对待。双学位专业虽然属于第二专业,但都列于高等学校的正常培养计划,成绩合格后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代表着学校的质量和信誉。因此,在重视程度上,不能厚此薄彼,而应与主修专业等同对待。

2.强调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教育是劳民伤财。在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培养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保障。

3.体现特色。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应当体现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会计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对于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培养,应当既要重视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战训练,将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与会计专业知识融合起来,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特点。

(二)严把招生关

我们认为,学校有关部门制定的双学位学生申请条件是最低条件,招收双学位学生的院系应当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资源充足状况制定具体的入学门槛。就专业来讲,要向学生详细宣传介绍双学位专业的特点、先导课程,要求学生不要盲目跟风;就资源状况来讲,主要是考虑师资情况,保证教师教有余力。会计学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强,与数字打交道,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复旦大学会计学双学位的入学条件就要求学生必须预修8学分以上高等数学或数学分析课程。对于那些对数字不感兴趣或缺乏数学基础的同学,不应招收为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

(三)严格教学管理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由于年龄偏小,未走向社会,且多为独生子女,思想意识并未成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比较差,如果不对其加强管理,仅凭考勤、考试、考核等方法对其进行约束,难免导致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放任自流,跟不上学习进度,最后不得不中途退学或延长学习期限。因此,对于双学位学生的管理不能放松,但要与主修专业的管理有所区别。会计学专业双学位的教学管理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并保证严格执行;二是严格考试、考核,把好出口关;三是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实行导师制;四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监查督导,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

(四)保证实践环节教学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环节教学非常重要,不能因为学生读的是双学位,就放松要求。否则,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就难以巩固,毕业后也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当然,受教学资源和时间的限制,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双学位教学是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想修读双学位,就必须比一般同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教学单位不能因为他们是双学位学生,并在假期从事实践活动,就对其放松要求和管理,而应安排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占用时间按加班对待,并计算工作量。对于学生,应当要求其写出合格的实习报告或调研报告,否则不计算学分。

(五)加强师生交流

从事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学的教师,应当像对待主修专业的学生一样,既教书,又育人。如果课堂上时间紧张,可通过开座谈会、实行课代表制度、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学生建立日常联系,相互交流教学心得和感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条件的院系,应当与主修专业一样,实行班主任制和导师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主修专业与第二专业之间的关系,端正心态,在不影响主修专业学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会计学专业的学习任务。

(六)完善教学模式

科学的教学模式应当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师资建设、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内容。目前,开办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高校和院系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办法,设置了相应的课程,配备了相应的师资,但不够具体、详细,在很大程度上是会计学主修专业的翻版,缺乏特色和创新。因此,有关高校和院系应当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会计学专业特点,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和完善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培养质量。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学;综合改革;实践探索

近几年来,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坚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即“教高[2011]6号”文件的要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紧密结合我校具体实际,认真落实“四个着力”的具体要求,以专业综合改革为重点抓手,坚持在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下功夫,搞改革,推创新,抓建设,求突破,取得了一定了成效。

一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现状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成立于1984年12月,是新疆财经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层次齐全的专业院部。2009年会计学专业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会计学科申请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9年10月《管理会计》课程评为国家、自治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0年会计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专业教师7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0人,讲师19人,助教2人,博士25人,教师中有硕士学位及其以上学位的占72%。会计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资深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力量,职称、学历、年龄、知识结构配置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目前,学院设有基础会计教研室、财务会计教研室、成本会计教研室、审计教研室、财务管理教研室5个专业教学机构,公司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内部控制与审计研究中心和非营利组织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3个内设科研机构,1个自治区级会计仿真实验中心,2个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1个案例教学研究中心。目前,会计学院设有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是学校首批硕士点院部之一,也是新疆高校中的第一个获得会计学硕士点的院部。硕士研究生有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会计学专业硕士、审计学专业硕士和资产评估专业硕士4个硕士点,现有专职硕士导师58人(含外聘),在校硕士研究生308人。本科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3个专业,会计学专业下设会计学、国际会计(ACCA)、审计、注册会计师、非营利组织会计五个专业方向,现有本科在校生2122人。一直以来,学院坚持以培养“就业--创业”导向型各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凝炼学科方向,优化教研队伍和塑造学科品牌,全面提升各专业的核心竞争力[1]。

二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学本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我校会计学专业来看,本科教育依然是主体。因此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带动提升会计学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水平,是我校会计学专业落实“教高[2011]6号”文件要求的基本考虑,也是全面提升我校会计学专业办学水平的现实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落实文件明确提出的“着力优化专业结构,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着力改革体制机制”四个着力的要求,也需要找到现实的抓手。因此,我们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指导,以专业综合改革为抓手,统合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创新、质量保障体系等各项建设,整体推进“教高[2011]6号”文件的要求的落实。

(一)明确总体目标

我们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指导,依据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会计学专业改革总体目标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培养一支教学质量高,实践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队伍、改革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培养出国际化、信息化的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

(二)理清发展思路

着眼总体目标,结合我们实际情况,具体的发展思路主要是: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企业共建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会计实践环节,模拟实训室及配套软件投入使用。②改革课程架构,满足会计发展的国际化和信息化的需求。重点引进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许可的培训教材,自编会计实训教程。③建设和培养一支教学质量高,实践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队伍。④加强和改革教学管理,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改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基础。⑤加强学术环境建设,加大学术交流力度,进一步加强高层次科研成果建设[2]。

(三)坚持分阶段推进总体目标

在五年内分步实施。第一阶段,重点完成模拟实训室建设,软件配套率达80%。完成会计实训教程编写。与地区内2家以上的大型企业建立共建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加博士人才引进。第二阶段,重点完成课程架构改革。继续在实验班引进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许可的教材,用于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第三阶段,系统提升,完成全部改革建设任务,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全面实现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三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以国际化、信息化,应用型为主导,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模拟实训、企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培养,努力将学生培育成既精通国内外会计、又能熟练运用会计专业英语和企业信息化财务软件,具备在国内和国际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从事会计工作,素质全面、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外部人才。引进博士,并放到教学一线使用。二是培养在职教师。教师定期参加高层次培训班,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去国外进修和参加外校学习交流,提升教师外语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优化课程和教材设置

改革课程架构,按照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全球考试的需要,全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授课,在原有9门课基础上,增加5门选修课,使学生既掌握本国会计理论又掌握国际会计理论,培养具有现代思维和国际视角的国际会计人才。增加信息化课程比例,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计算机仿真环境下的信息化操作。不断加强会计信息化仿真教学环境建设及教学软件购置与开发,继续加大会计学模拟综合实习、实践活动。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培养优秀课程带头人,实行专业课课程负责人制度。形成课程组,以精品课为牵动,带动课程组其他课程的发展,建设课程,培育教师。

(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1.构建会计学实验课程结构体系。按照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专业基础课实验、主干专业课实验和实际应用三大实验模块,形成基本专业能力训练、核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会计学实验课程体系根据会计学专业的内涵发展以及我校的优势特色,重点提高学生应用性。

2.进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财务与会计综合实验中心的作用,满足学生参加专业核心课程实验的需要,并为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科研以及可向社会提供财会模拟实验等服务。3.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建设,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建立并发展校企联合机制。

(五)改革完善教学管理控制体系

建立了校、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并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涵盖了全部教学环节,评价渠道全面、依据充分,方式可行。制订《教学质量检查评价办法》,该办法包括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检查评价办法、教师备课工作检查评价办法、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检查评价办法、课程建设情况检查评价办法、听评课情况检查评价办法、毕业设计(论文)情况检查评价办法、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情况检查评价办法、实验(上机)教学情况检查评价办法、考试工作情况检查评价办法等9个部分。每个部分均包括检查评价点、检查评价办法、评价标准、评分计算办法等4项内容[3]。按照评价点的量化标准,评价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果展望

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将会使会计学专业打造成为新疆的国际化、信息化财务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将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成新疆会计学教育品牌,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国际化、信息化和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宝贵,徐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持续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10,(01):4-6.

[2]张雨.本科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