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概括论文

土木工程概括论文

时间:2022-10-28 11:5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工程概括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木工程概括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建筑与土木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49-03

[作者简介]张华 1974― ,男,湖北宜昌人,博士,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

有研究者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结合水利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探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1]另有学者以车辆工程专业学位为例,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情况,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各培养环节改革。[2]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展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3-6]我校自2010年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结合学校特色和培养经验开展了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导向,以实际动手和实践创新培养为重点,以推进校企联合和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一、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各司其责和相关监督的和谐体制,行政上通过校院两级实施过程管理、绩效评估和质量保障,学术上通过校院两级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 组 落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学位标准。

学校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学院按工程领域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组,其中来自行 企 业的委员均不少于3人。

二、招生录取

复试分为面试和笔试两部分,复试成绩=面试成绩×60%+笔试成绩×40%,总分100分。专业课笔试环节重点考查考试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调对公式、理论记忆和推演。面试环节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总体认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三、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掌握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门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分设置:总学分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其中课程学分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分组成,实践学分通过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助教助管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2学分,实践学分不少于6学分。

课程类型:公共学位课,主要是政治英语类、公共知识类,如“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基础学位课,包括数学力学类、职业资格类等;专业学位课,按模块化设计,应包括相应研究方向最新工程技术和方法、研究前沿专题系列讲座等;公共选修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促进文理渗透而开设的选修课程,如“实用文体习作”“演讲与口才”等;专业选修课,主要供本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生选修;补修课,主要为前期学历非建筑与土木工程相近学科学生设置的2~3门专业基础课。

实践学分可从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科技竞赛和“三助”活动中获得,其中必须参加10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累计一年以上或到企事业单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达3个月以上。

四、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加强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和模拟训练。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原则上理论教学课时不超过总学时的1/2,实例或实验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2。原则上公共学位课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余类型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考查方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定,可以是试验或实践技能操作,或者综合调研报告、初步设计等。

五、实践基地

依托学科特色,加强与地方和行业的合作,建设好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完善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校企“双导师”制为保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学位论文标准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论文研究成果要具有工程应用价值,所研究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技术革新,或是理论认识创新,或是技术集成创新。根据全国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委员会关于学位论文标准的要求,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但结合学校培养特色,主要分以下四种类型:应用研究论文类、勘测设计类、工程施工类、产品开发类。

一 应用研究论文类

应用研究论文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工程应用与检验、结论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主要阐述所研究问题的工程背景、开展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应对该问题的国内外现状做全面的综述,要明确指出该问题当前的主要研究理论、方法、结论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部分应该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采用专业技术手段对所研究的工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或数值模拟,得出合理的结论或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工程应用及检验部分主要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检验,从而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等。结论部分概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见解、理论、技术或方法等,简要描述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价值,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展望或建议。

二 勘测设计类

勘测设计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勘测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勘测设计工程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工程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设计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要列出本工程要求开展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量。设计报告要求详细说明工程勘测设计所依据的各类规范、依据的主要理论、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勘测设计工程的情况;对于重要设计部分要有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思想、经济效益、工程技术等比较分析;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计书应包括计算分析、测试分析、仿真实验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结果验证等内容。总结部分应概括工程勘测设计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勘测设计中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和见解等;简述推荐工程勘测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勘测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三 工程施工类

工程施工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施工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工程施工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对施工技术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施工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施工组织及实施的主要内容。施工报告应详细描述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施工的特色、技术难点和局限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工程施工方案,并进行方案比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施工方案应包括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等方面。总结部分应概述工程施工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提出的新思想或技术革新;简述推荐的工程施工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工程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四 产品研发类

产品研发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研发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论证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研发产品的工程背景、必要性和应用前景,重点比较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现状及趋势,并简述研发本产品的主要内容。研发理论及分析应包括研发产品的用户需求分析、需要达到的性能技术指标和总体设计,详细说明设计思路、依据的技术标准和原理、详细设计和校核计算过程,并对产品各项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应包括研发产品的试制、样品性能测试分析和同类型产品设计指标比较等,提出进一步改进性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部分应概述产品研发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产品研发中的创新点,包括新思想或新技术;简述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对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进行展望。

七、“双导师”制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拓展专业实践经历。将优秀教学案例、教材编写、行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专业学位教师和单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定期表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优秀单位和个人的机制。

八、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建立内部全过程质量评价制度,覆盖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就业质量跟踪等方面。建立外部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引入校外行业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对在校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建立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和委托有关专门机构评估机制,以评促建。

完善专业学位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在学校和学院两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办法;完善校院两级研究生视导机制,突出专业学位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完善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机制,建立企业专家库和各类型学位论文质量总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动态信息平台,全面反映学校、导师、学生培养动态过程,及时进行培养质量分析和。建立培养质量与教育资源分配挂钩机制,对于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约谈整改。

参考文献:

[1] 拾兵,梁丙臣,刘勇.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0 :218-219.

[2] 梁德东,于爱国,陈雪梅,高振海,田文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吉林大学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12 :17-21.

[3] 任刚,余燕.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以工程硕士领域为例[J].教育观察,2014 13 :13-16.

[4] 初旭新,乔俊飞,刘赵淼.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 1 :72-74.

第2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97-02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中提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千米,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千米,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千米,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建设其他城市群城际铁路网主骨架。从此规划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和铁路、公路网、轨道交通新建及改造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道桥工程技术人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高校的培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创立CDIO教育模式。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使学生养成现代工程技术的职业素养[1]。

2007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出版的专题报告《2025年的土木工程》,在有关工程师培养改革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大学教育将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指出了持续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21世纪土木工程师的立业之本。这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对土木工程这一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我国及世界多个国家都认识到:当今社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素质,造就适应现代土木工程需求的“高素质”人才[2-3]。

本文将结合我校土木工程道桥方向桥梁工程毕业设计这一教学计划中最后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首先指出我校在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接着,针对这些问题分析讨论如何在毕业设计环节更好地贯彻实施“高素质”具备工程能力本科毕业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桥梁工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待毕业设计态度不够端正,不认真,不积极主动,缺少钻研精神。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是敷衍了事,但求及格能毕业就行。在这样的态度下,进行桥梁方案比选时尽可能地选择较为容易完成的等截面的简支转连续桥型方案。只有少部分同学进行变截面连续梁或者连续刚构的设计。对于钢管混凝土等桥型则基本没有同学愿意做。在进行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冲击系数等手算内容时也是根据范例照葫芦画瓢,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于计算结果的对错也不加判断,直接将其带入进行后续的内力计算,从而导致最后的结果也是错误的。例如:有的同学连续梁的基频算出来小于1.5HZ,有的是大于14HZ,明显不符合连续梁的基频合理范围,从而导致求得的冲击系数过小或是过大,影响活载内力结果。

2.CAD工程图绘制能力弱,缺少基本的绘图常识。毕业设计要求提交的图纸成果较多。主要有方案比选图、桥型布置图、主梁构造图、钢束布置图等。很多同学在图纸绘制时犯一些低级错误:例如不按实际尺寸绘图,各部分构造比例不协调;立面图与平面图不对应,尺寸标注字体太小,图纸布局不合理等。由此反映出很多同学对于基本的绘图常识不了解,平时对实际工程图纸关注少,对一些基本的绘图命令掌握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图纸绘制习惯。

3.利用专业软件完成毕业设计主要的计算内容,缺乏对结果正确与否的判断。由于毕业设计桥型为多跨连续梁,为多次超静定结果,学生主要依靠桥梁博士软件或者MIDAS完成主体计算内容。在毕业设计中需要花时间学习如何利用软件进行建模,特别是施工过程如何准确地在软件中加以模拟费时较多。所以很多同学只管利用软件能算出个结果,而对于结果的对错却缺少初步的判断。例如有同学在支座不均匀沉降值输入时小数点搞错,多输入10倍,造成活载内力结果很大却还继续往下配筋,做了无用功。有的同学在施工过程中边界条件设置错误造成计算结果有误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在进行配筋后的验算时,很多同学对于截面应力验算不能通过的情况不知道如何进行调整,乱调一气,造成越调整问题越多。出现以上问题,总的来说还是学生基本力学概念不清晰,出现问题时不懂得如何从受力原理出发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来解决问题。

4.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投入时间、精力不够。部分同学在毕业设计初期尚未找到工作,因此无心做毕业设计,耗费较多时间外出找工作。另外,考研同学因为要准备研究生复试,在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也基本没有进行毕业设计。这样就导致这部分同学需要在毕业设计剩下的时间内赶进度,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不佳。

5.“双师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近几年学院教师学历学位的不断提升,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走上了大学的讲坛,尽管这些年轻教师理论基础雄厚,自学能力强,思维敏捷,但大多从高校到高校,从书本到书本,理论知识具备但缺乏实践锻炼,动手能力欠缺,普遍存在“重科学研究,轻工程实践”,再加上高校“重论文、轻应用”等评价体系的错位,使专业教师自身不重视工程实践。

二、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途径和方法

1.将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及今后工作相结合。我校道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总共八周。同时将暑假的时间也利用起来实习,所以学生在实习单位能够有16周的实习时间。在安排实习时,详细了解实习单位将来的用人需求,然后将符合条件的学生安排过去。由于有足够长的实习考察期,用人单位一般都会优先录用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这些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跟生产实习期间的工程项目结合起来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兴趣较高,愿意主动思考解决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还有的同学毕业设计选题为今后工作的内容,为了提高在今后就业单位的竞争力,这部分同学愿意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并且很积极主动地完成。例如:有个同学的就业单位主要是进行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施工,他的毕业设计桥型就选择了钢管混凝土拱桥,且利用MIDAS软件进行建模计算,虽然该同学之前从未用过该软件。但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钻研下顺利地利用MIDAS软件完成了钢管混凝土拱桥的3维建模以及施工过程的模拟,最终很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该毕业设计还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

2.对学生进行工程图纸绘制基本常识的培训。在进行毕业设计前,在计算机房,花两天时间对毕业生专门讲解工程绘图的一些常识,包括图框怎么确定;说明字体、标题、标注字体大小如何确定;如何利用分层进行绘图;图纸如何合理布局;常用的一些绘图命令的讲解。并且针对以往同学容易犯的错误专门进行强调。然后结合交通部T梁和斜腹板小箱梁标准图进一步让同学们认识到正规的施工图纸应该绘制成什么样。实践表明通过这样集中培训后,基本可以杜绝以往同学易犯的绘图中的一些低级错误,且绘图效率和图纸质量明显提高。

3.加强过程控制,定期组织集中讨论。指导老师除了平时在网上通过QQ、微信等方式及时解答同学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外,每周至少组织所带同学集中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毕业设计进展以及讨论相关问题。通过这样的交流讨论更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许多问题也在讨论中迎刃而解,且大家印象深刻。同时也锻炼了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

4.提高专业课程教师工程素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向专业教师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培养培训工作,健全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鼓励支持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工程项目设计、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和技术服务。二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选派教师到国外高等院校学习和开展合作项目研究,选派教师到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培训。三是建立一支数量质量稳定、来自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健全专兼结合、校外专家兼职授课机制。四是提倡、鼓励、促进教师积极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认证、申报工程系列职称,努力承担工程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各种工程技术评审会议,全方位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

三、结语

通过对近几年来在道桥方向桥梁工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探讨。文章给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手段。通过将其运用于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指导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改善,毕业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包秋燕.基于CDIO理念探讨大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培养[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6(5):451-454.

第3篇

一、论文篇幅:3000—4500字,论文必须包含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及3-4个关键词。

二、论文格式:

(一)题目、署名及层次格式、文字、字数要求:

1、文稿采用A4幅面word文档;中文标题为三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仿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NewRoman,标题字号为三号,字母全部大写;如有副标题,另起一行,首字母大写,正文为小四号字体;文稿应加注页码。

2、题目居中,署名及单位标在题目下,例如:数字城市化进程王赵(大学系,北京100001)(设计院,天津300001)需作叙述时,可在当页下方划一条横线,在横线下加说明。

3、摘要和关键词,写在题目下、正文前。

4、论文的层次,统一要求采用:11.1(占一行或接排。当接排时,标题后要加标点)1.1.1*1.1.1.1

(二)文稿和图稿其它要求:

1、正确阐述技术内容。名词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如所采用的名词术语尚未编定时,可采用各业务部门和科研单位常用的名词术语,不要任意用简称、方言。

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1)标题、图题、表名后及公式后不用标点;(2)阿拉伯数字的起止(范围)号用“~”,如:“20~30”,“8%~10%”,“0~10oC”

3、对正文中的某些问题需加以说明时,可用“呼应注”(也叫脚注),即在所要加注处的右上角标注“①、②……”,同时在本页末留出位置,划一横线与正文隔开,在横线下注明“①、②……”。

4、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一律用拉丁文书写。

5、外文字母写成印刷体,同时注意将正斜体、大小写分清楚。

6、数字的书写(统计数、各种计量及图表编号等各种顺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年代、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并一概用全称。

7、表格、公式、样图均要编号,每篇论文加注流水号,例如:图1、图2,表1、表2,公式⑴、公式⑵。

8、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非彩印书尽量用黑白照片。墨线图要大小适当,图线要规整。照片、图稿等电子文件需备份一份随稿件一并提交。

9、参考文献的项目要列全,例如:[1]主编.结构力学.北京:出版社,2003[2]主编.城市规划.上海:出版社,2001

(三)文稿最后应有附件页,注明作者个人信息,内容见下表:作者基本情况表姓名性别职称工作单位职务联系电话(固定电话请注明本地区号)传真通信地址邮编E-mail

知识扩展:英语论文的标准格式

英文论文格式均以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出版社的标准格式为准。

英语论文用激光打印机打印,打印稿为黑白稿,彩色打印件会影响出版效果。版心:A4纸,上、下页边距3.5cm,左、右页边距均为3.25mm。论文内容宽不得超过14.5cm,长不得超过22.5cm。

字体和字号:正文,标题,作者联络信息和图表中的文字均为TimesNewRoman12号字。可以跟据需要使用同类字体中的粗体,斜体。

行距:单倍行距。

页码:论文正文和文后所附图例都需添加页码。页码为阿拉伯数字,位于页面下方居中。

文体:文章应语法正确,技术用词准确。标题应该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如果标题较长,请采用Title:Subtitle的形式。

数学公式:文中的数学公式不得手写,必须打印。公式如果在文中多次被引用,应该编号。公式之间,公式和正文之间都应该空一行。单位:文中所用的度量衡单位应为国际单位。可在括号内,单位对应表中列出其他单位。有关国际单位的使用(StandardPracticeforUseofTheInternationalSystemofUnits)可以通过电话1-800-548-2723向ASCE索取。其他相关使用参考文献,如ANMCMetricEditorialGuide,5thed,1992可向美国国家公制协会索取(AmericanNationalMetricCouncil,1735N.LynnStreet,Suite950,Arlington,VA22209-2022)

图表:

标题说明和图例:插入的图表应该以出现顺序编号(Figure1,Figure2,Table1,Table2)。图的说明和标题,包括图的序号应该位于图的下方。表的说明和标题,包括表的序号应该位于表格上方。

位置:图可以插入到正文中,或者集中放在文章最后。如果在正文中插入图,尽量放在页面的顶部或尾部。不要选择文字环绕图形的对齐方式,可选择上下环绕方式。

底纹:插图中不要选择带阴影或底纹,否则会影响印刷效果。

照片:如果文中需要附上照片,在文中出现照片的地方贴上其黑白光面冲洗照片,标题说明位于照片下方。照片将和正文一起缩印,请不要提供彩色照片,以免影响印刷效果。

扫描图:印刷后的扫描图不如原件清晰。如果文中有扫描图,请提供灰标扫描图。

第4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土木工程;基坑支护

Abstract: the processing of foundation pit is related to many aspects, generally the most common and most important only two aspects, that is, the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and waterproof.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rrects the two aspects of, especially the foundation pit support technology, do a detailed discussion, simply introduc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m, compares and analyses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addition, st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deep foundation pit do some simple in this paper.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Civil engineering;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来,尤其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完满实现,近几年我国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相应地,深基坑的开掘使用日益增多,深基坑处理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多采用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深层搅拌水泥土墙、加筋水泥土墙和土钉墙等支护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较计算理论上有很大的改进。支撑方式有传统的钢柱(或者型钢)和混凝土支撑,亦有在坑外采用土锚拉固;内部支撑形式也有多种,有对撑,角撑,桁架式边撑等。在地下连续墙用于深基坑支护的方面,还推广了“两墙合一”和逆作法施工技术,能有效的降低支护结构的费用和缩短工期。

一、深基坑技术的发展

基坑由来已久,自古就有放坡开挖,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加深,知识技术的丰富发展,自产业革命以后,土木工程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带了基坑技术发展的新契机。深基坑技术的发展主要伴随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在国内主要集中于本世纪。

1、 规模方面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前进,以及城市化标准的不断提高,城市建筑逐渐朝着超高、超大的规模发展。基坑的发展相应也向着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前进,再加上工程程度的加深,基坑开掘面临的自然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2、 技术方面

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发展都较为超前,相应其深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较为领先。在国内,基坑的开掘、施工,主要是借助于人力和大中型地上挖掘机。对于深坑的开掘,技术手段和施工措施还是较为落后,小型地下挖掘机的使用比率就相对较低。

深基坑的支护方案有很多,常规的有土钉墙支护和桩锚支护,后来发展出来的又有逆作法,即采用两墙合一的技术方案,施工相对简单,工程造价也较为低廉。另外,用于深坑工程施工的其他技术也有不同形式的变化和发展。土钉墙支护就对湿式喷射技术的发展起了一个很好的推广作用;防止基坑变形方面,深层搅拌和注浆技术的使用变得较为广泛;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帷幕式支护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工程建设中。

二、深基坑支护方法探讨

1、土钉墙支护

土钉墙在实际工程中有时又被称作喷锚网加固边坡、喷锚网挡墙,是在原来的天然土墙上打入角钢、粗钢筋等,起到抵抗土层压力的作用。施工中,为保证土层加固,一般都是边开掘边打入墙钉,并铺设钢筋网和喷射混凝土,起到固化墙体的作用。常规的施工流程是,先掏挖土方,同时紧跟着修正边坡;然后确定墙钉位置,钻孔打钉;最后喷射混凝土,铺设钢丝网,在喷射混凝土。在施工中要对每一个环节实时监控把握,保证符合工程技术要求。

1) 挖掘。挖掘要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地基尺寸进行,保证位置准确,坡度、台阶适合当时的施工环境。严格控制好每一层的挖掘深度,以保证土钉墙的正常安装。

2) 钻孔打钉。先要确定好孔的具置,并做标记标明。选择合适的钻孔工具,钻孔到设计要求,并要对可能出现的局部塌方、漏水等做好处理。选用尺寸合理的钢料作为墙钉支架,并要确保不影响后面工序的完成。

3) 喷射混凝土。每一遍工序都要进行两次喷射,第一次喷射主要防止松土掉渣的现象发生,待钢筋网铺设好以后,立即进行第二次喷射。厚度一般根据设计要求或者实际工程状况决定。

2、 连续墙

随着设计技术以及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地下连续墙的功用也被扩大。目前,地下连续墙既可以起到地基的围护作用,又可以用作建筑主体的地面侧墙。它主要是采用钢筋笼,混合浇灌混凝土,在泥浆护壁下方形成一个连续的混凝土墙。虽然地下连续墙在工程中运用的比较多,尤其是在深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环境复杂的的地基中使用广泛,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其经济效益并不高,环境效应也不够好。因此,为了作业方便,降低环境影响,常常用逆作法进行施工。综合来说,地下连续墙在深地基工程运用中显示出了多方面的优点:墙体结构稳定,刚度、强度大;能有效防止地下水渗入;作业时震动少、噪声低。

3、 桩支护

钢板桩支护技术也是深基坑支护工程中较为常用的。钢板桩支护,其实也是采用“墙”的形式,桩体的常用材料是热轧钢和槽钢。钢板桩支护墙的主要功用是护土、防水,在工程施工中它所体现出来的主要优势是:材料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因为是钢质材料,质量上有保证;施工简单,尤其是在软土工程中,能大大缩短工期。但是也有很多应当避免的缺点:刚性材料本身具有很大的柔性,很容易受压变形,因而在较深的基坑中避免使用,一般以地下6~-7米为界;对于亲水性强的土质层,其防水性能显得比较逊色;施工噪声比较大,对人口聚集密度大的地方污染就很大;钢料表面容易附着泥土,因而施工结束拔出的过程中,可能对地基造成影响。

4、搅拌水泥土桩支护

深层搅拌支护是将土和水泥通过搅拌机搅拌,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的,连续搭接的水泥柱状体加固围墙。它主要是用于土质粘度较大、质地松软的地基支撑处理,在其他土质的地基施工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是否可以采用。

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支护,因为在基坑内只有墙体作为挡护,所以方便其它施工作业的进行;同样,墙体既可以起到护土的作用,又能防止地下水渗入;其施工工艺较为简单,因而经济性表现良好。但是,水泥桩柱的位移比较大,而且施工噪声大,污染环境。故在工程上,常在水泥桩柱之间加墩、起拱,来解决上述的不足。

5、支护

排桩支护是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采取柱列式间隔布置的形式,将基坑钻孔灌注形成的一种挡护结构。他一般有两种布局方式:疏散式排列和紧密式排列。按照支撑方式的不同,排桩支护可分为悬臂式(常用于Ⅲ级基坑的施工)和支锚式(常用于Ⅰ、Ⅱ级基坑的施工),支锚式又有两种:单点支锚和多点支锚。排桩支护的优点可疑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得桩体具备良好的刚度、强度性能;对桩体顶部加上“帽梁式”联接,又能提高其整体的稳定性。

2) 施工工艺简单,对施工技术要求也比较低。

3) 防水性能好。因为在施工中可以采取高压灌注的方式,有效防止了土粒混入,避免了结构漏隙出现。

4) 震动底,噪声小,一般不会造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即便是施工工艺简单,但是由于其施工速度较慢,因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并不突出,同样水泥的处理也是一个问题。

6、 其他基坑支护技术

1) 加劲水泥土搅拌桩法(SMW工法)

在日本,加劲水泥土搅拌桩法被称作SMW工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对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加劲,采取的方式是在其中植入H形钢条或者拉森式钢板桩或者钢管等。这种结构体,结合了钢材料优秀的刚度性能和是泥土墙良好的防水性,因而实现了护土防水的两全作用,同时也避免了钢材料易受压变性的特性,提高了结构体的强度。以国内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这种支护方式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尤其在较深基坑中,几乎不被使用。

2) 旋喷桩帷幕墙支护

就目前来说,旋喷桩是传统注浆方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出来的一种较为新型的支持技术,通过深入钻孔,将混泥土喷入地基形成帷幕一样的墙体,起到加固地基和防止地下水渗入的作用。在形式上同传统的水泥土墙极为相似,但是施工工艺上略有的差异。旋喷桩帷幕墙的施工,一般是先进行打孔,然后使用高压泵将混凝土快速喷入土层。工艺上的关键在于,注浆的同时要不停地旋转喷头,以使浆液混合均匀,而且也避免了掉落的土料给桩体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窦晓楠. 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2] 沈保汉. 深基坑工程技术讲座.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地基所.

[3] 黄强. 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技术[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5.

[4] 陈炎光. 浅谈深基坑的围护及降水[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年24期.

第5篇

【关键词】 整合;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发展了近30年。经众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层面,已经由部门内集成的财务软件发展为企业内集成的管理软件;在理论层面,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也逐步成形。会计信息化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引擎”,为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在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某种程度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问题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密切关注。

一、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若干现象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结构长期以来难以趋同

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会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出来。我国会计类课程群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相当不稳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大同大异”的特征,相同之处高度趋同,相异之处又有很大差异。限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现象是很正常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涉及计算机技术的其他相关课程中也有表现,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但是与这些课程相比,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不仅在内容上稳定性不强,甚至在结构上也缺乏相对稳定性。基本上是在侧重开发、侧重应用、侧重复合三条线上摇来摆去,长期以来有关各方各执己见,难以趋同,课程结构难以定型,再加上相关内容必须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与时俱进的调整,某种程度上难免给人造成课程体系较为混乱的印象。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复合性内容的比重不高

会计信息系统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一身,边缘性和复合性突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接受教育者达到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水平。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这一教学目标,有关各方是高度认同的,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方面也形成了复合派这一流派。但是分析众多复合派的教材内容结构,发现基本上是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知识进行结构化合并,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重复较多,真正能够体现出会计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课程“整合”特征的内容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不高,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一体化程度不高,交叉特色不明显。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受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

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某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学者在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师座谈会上,向几位同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AIS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同行提出,现在AIS已经快要被ERP代替了!以后很快就没有AIS这门课了。至今,众多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对此仍有颇深感受。

笔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源于实践层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诺兰阶段模型非常吻合。即率先在各种组织的财务部门开始初装,随后开始在其他部门蔓延。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会计信息孤岛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催生了具有财务业务一体化特征的所谓企业级会计软件,并很快升格为集成程度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ERP),这种趋势迅速蔓延并普及。许多国内会计软件厂商,如新中大、用友、金蝶、浪潮国强等知名厂商等,因此纷纷转型为管理软件公司,并不再推出单纯的财务软件。这迫使教学单位使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软件开展配套的AIS实验教学。ERP软件所蕴涵的理念已超越出传统的会计观念,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知识与技能,才能使软件流程运行下去。目前已经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众多专业的师生共同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所谓的“沙盘大赛”的局面,其必然会对传统的AIS形成冲击。

伴随着会计信息孤岛的消逝,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地位也在动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出现边缘化倾向。

(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人才的复合特征不明显

目标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人才应该是复合性人才,即所谓的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通人才。通过我们的观察,真正达到这种水平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在教师层面,与其他会计类教师相比,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方面差异非常大,基本上可划分为强计算机强会计,强计算机弱会计、弱计算机强会计、弱计算机弱会计(如部分由管理信息系统转型的教师)的分布格局。除第一类教师外,其他三类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复合特征弱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要求,部分教师纷纷离开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岗位,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

在学生层面,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会计类专业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化方面的复合能力不强,处理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技能有限。在人才市场上被评价为不精通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既不懂会计又不懂计算机”,这类型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会计信息化岗位,经常被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替代,目前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不理想。

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交叉性知识是表现学科特色的关键构成

如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知识的交叉成份不浓厚,个性特征不强。与相关学科知识相比,就没有显著的区别。这将导致学科特色淡化,这也许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应是会计学科相关知识与计算机等支撑性技术学科相关知识经过“内生性”融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整合”特色的知识。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相对独立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在复合性基础上,对会计知识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支撑知识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与源知识既要有联系,更要有区别,如果能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的程度,就非常理想了。

二是整合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具有会计信息系统个体属性,其有关概念应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套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比喻,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既不是“会计类”,也不是“计算机类”,而应是经过系统整合后的新类,即“会计信息系统类”。

三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难以被替代。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既难以被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替代,也应难以被单纯的会计专业能力替代。计算机专业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财务部门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也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

三、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知识建设,应坚持牢固树立“整合”观念、强化交叉性知识的研究和积累、突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集成性的原则,才能凸显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特色,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独立学科地位,避免被边缘化。

在众多学科专业领域中,有许多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具有边缘性、复合性突出特征的学科专业,如工程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建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建筑学与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思路值得移植和借鉴。

(一)建筑学与工业设计专业复合特征分析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建筑、城市、园林”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上述专业的复合特征分析:

1.建筑学专业主要从事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要求既懂土木工程基础,又精通建筑艺术。其形成的专业能力形成两个依赖关系,一是土木工程师要依赖注册建筑师,土木工程师虽然也具备建筑学基础知识,但是其建筑物设计水平难以超越建筑师;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也依赖建筑师,虽然房地产开发商可聘请艺术家帮助其设计建筑物产品,但是由于普通的艺术家不懂工程结构,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建造出来。基于建筑学专业知识形成的既懂建筑工程又懂艺术的复合专业能力,很难被工程师或者艺术家的专业能力替代,其工程与艺术整合的特征突出。

2.工业设计专业主要从事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专业能力的特征本质上与建筑学专业类似,只不过领域不同。例如汽车造型与功能的设计工作,汽车工程师和艺术家很难替代汽车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3.上述两个专业具备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目标产品(如住宅或汽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阶段,基本上不涉及“具体做”方面,产品的实现依赖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二是非结构化思维与结构化思维的有机融合。技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化特征,艺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结构化特征,两方面的知识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及技巧差异较大,将二者整合起来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一旦通过专业培养,形成以复合知识为支撑的具有整合特征的专业能力,就具有非常强的难以替代性;三是知识结构具有强艺术含量和较强工程技术含量的复合属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上述专业的比较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总体上可以看作是基于会计专业需求的软件工程,需要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专业知识的高度融合。会计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非结构化特征明显;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结构化特征明显;二者的整合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

软件工程从根源上说,是移植了建筑工程的原理,模拟建筑工程分为勘察、设计、实施三大阶段的思路,将软件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大阶段。即按照依次解决系统“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问题的先后顺序,逐步搭建软件系统,避免返工,降低风险,最终实现系统目标。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一软件工程来说,会计专业知识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尤其是在系统分析阶段,作用明显,价值凸现。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适应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的要求;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在系统实施阶段的价值体现非常明显。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类似,专业能力价值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做什么”与“怎样做”阶段,科学与艺术整合特征突出。

(三)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初步设想

1.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专业能力的目标定位。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目标,通俗地讲,就应该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要求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处理会计业务。而且要掌握软件工程的方法,结合会计业务需求,分析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并具备一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会计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主要应用于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阶段,形成强会计较强计算机的能力强度分布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和设计环节,至于软件的实施(编程),应交给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2.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应该是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知识和系统设计知识。除传统的软件工程知识并结合会计业务与相关管理业务加以整合外,为提高整合效果,还应该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专业的思路,增加软件设计美学、软件设计心理学、软件安全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支撑知识。所有核心知识均应体现出突出的“整合”特色。

在具体的构建路线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层次,可以考虑设立“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专业。以本科专业设计为例,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适当增加计算机类课程;专业课程分成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审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三大模块,丰富并强化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性内容;毕业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职业定位应是会计软件系统分析员。二是课程层次,应对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强化整合性内容,弱化合并性内容;强化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应用方案设计与管理方案设计能力,弱化系统实施(编程)能力;显化会计信息系统知识,淡化管理信息系统知识。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应在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结合处狠下功夫,强调会计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形成难以被替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复合性知识,突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特色,维护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技术伦理;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德育价值

作者简介:吴太胜(1965-),男,安徽五河人,硕士,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2-0055-04

技术伦理是技术人才的职业伦理,是社会伦理在技术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主要调整技术人员之间以及技术人员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技术伦理对技术应用的指导和技术人才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教育,应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在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专业能力训练的同时,加强技术伦理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提高技术道德行为能力和技术道德评价能力,降低和缓解技术人才的技术伦理风险,减少技术伦理问题造成的事故和损失。

但是,目前由于认识不足,技术伦理教育尚未引起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仅没有开设技术伦理相关课程,而且对技术伦理问题的关注也相当欠缺。许多高职院校不仅学生对技术伦理不知所云,就是教师也多缺少技术伦理教育的知识,甚至缺少技术伦理教育的意识。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使为数不少的高职毕业生精于技能,鄙弃人学;重于利益,荒疏精神。在受过高职教育的人群中,滥用技术、误用技术和引发“技术污染”等不良社会现象屡有发生,技术伦理教育的疏忽已经成为当今高职的一项教育缺憾。为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技术应用的“人本化”要求,迫切需要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伦理水平。教育高职生在技术活动中遵循技术伦理要求,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实为当前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德育主题。

一、技术伦理教育与高职专业技术人才的道德素质拓展

高职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深谙工程技术并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更应当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如果仅仅掌握专业知识,而缺乏有关与专业活动相关的伦理准则和道德判断的知识,不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职业责任,就不能很好理解不同服务对象的利益,也不能很好处理各种责任之间的冲突。因此,开展技术伦理教育成为高职专业人才道德素质拓展的必然要求。

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看,如果说高职专业训练专注的是培养“技术人”,那么在高职专业教育中融入技术伦理教育,则是培养有道德的“技术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张岂之先生曾设想:“如果将自然层面的技术与人类层面的理论相融合,即通常所谓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这就会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史’与‘人类史’的整体研究。”而技术伦理“这一主题恰好体现了这两者的内在融合。”技术伦理教育是促进高职学生树立技术公平、技术正义的观念和崇高职业操守的重要途径。也只有当高职学生兼备了这些技术应用的品质,我们才能负责地说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专业人才。

从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实际看,高职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在一线工作岗位的许多抉择,并不总是技术性的,他们时常要为一些技术伦理问题所困扰。某些专业如化工、建筑、计算机等涉及的环境伦理、信息伦理、网络伦理等应用性伦理难题,客观上要求他们必须从技术对社会、对自然的影响,来理解他们的职业职责和伦理责任。然而,目前高职学生对工程技术领域的伦理原则和技术人员的责任、义务以及道德底线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很多人认为“技术精神”就是精确和效率,技术人员要做的就是求真、求实和求精,就是把本职工作做好,开发、设计和生产出高质量、有效益的产品,至于这些产品如何在社会上起作用,可能起什么作用,依然认为是政府、企业家和使用者的问题,技术人员没有责任管、也管不了。即使是工程项目,也只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工具,工程的目的和结果是外在的、固定的、与技术人员无关。高职毕业生遭遇的这些道德困境,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加强技术伦理教育以发展高职学生基本的技术伦理判断和选择能力。

技术伦理教育作为一种融合了工程技术和伦理道德的交叉学科,它为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赋予了一定的专业特征。它在专业技术教学的同时,使学生自然地接受工程设计、实施、评估和验收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地形成以伦理标准来衡量工程技术的责任感。这种结合专业进行的德育不仅更生动具体、更具说服力,对高职生技术道德行为和道德信仰的养成将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技术伦理教育对高职生技术道德价值观的教化功能

技术伦理教育匡正高职学生的技术行为目的。技术伦理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学生扫清对技术认识上的障碍,确立正确的技术行为目的。有关技术伦理方面翔实的资料、充足的证据、严密的逻辑证明以及科技正负作用的巨大威力,能为学生选择善的目的提供认识上的依据和情感上的动力,学生在道德选择时会更理性、更明智。

技术伦理教育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技术功能的两面性要求每个从事技术活动的人都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便保证技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爱因斯坦说:“在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担负着特别沉重的道义责任。”“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通过介绍和分析技术发展曾经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和造成的巨大危害,能够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的使命感;同时,借助历史上许多工程师为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奋斗的事例,还可以正面引导学生培育社会责任。

技术伦理教育能够发展高职学生技术伦理认知能力。技术伦理认知能力是个体对各种技术伦理现象和关系进行感知、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对各种技术伦理规范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在科技巨大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技术行为离不开伦理判断和评价。而缺乏必要的技术伦理知识,是难以辨别技术应用后果是善良还是邪恶、诚实还是欺诈的。丰富的技术伦理知识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能帮助人们对技术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因此,学习技术伦理无疑有助于发展与提高学生的技术道德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能帮助学生透过技术伦理现象认识技术伦理本质,把对技术伦理规范的简单记忆上升到深刻的理性认识,并成为自己的道德需要。

技术伦理教育可以提升高职学生技术伦理行为决策能力、控制能力。技术伦理行为决策能力是个体所具备的一种确定技术伦理活动策略的能力,它包括技术伦理行为选择方式和方法的能力。技术伦理行为决策能力是个体意志品质的重要表现。只有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德必然性的深刻认识,并具有坚定的道德意志,主体才可以面对冷峻的现实而无所畏惧。技术伦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些规律和必然性的认识,因而有利于学生技术伦理决策能力的发展。技术伦理行为控制能力是个体通过自己的意志抑制、消除与目的不符合的意愿和行动的一种能力,它是主体在对自己的活动不断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主体需要不断地运用技术伦理知识、技术伦理方法、技术道德指导自己、调节自己。在?技术活动开始阶段,主体需要运用技术伦理知识、科技道德审视自己的活动是否合乎道德。在技术伦理活动过程中,主体需要运用技术伦理方法分析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行动。通过技术伦理教育,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规范学生的科技行为和科技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技术行为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技术伦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基本任务

高职院校技术伦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各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道德修养,有比较成熟的专业技术伦理认知,养成专业技术伦理实践的习惯;对于本专业曾经涉及的技术伦理议题有一定认识,熟悉本专业常涉及的一般技术伦理问题和解决思路,并能做出正确的事实判断。高职技术伦理教育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三个层面:

在技术伦理认知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对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积极意义。认识技术成果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道德进步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伦理冲突。了解当代技术特别是所学专业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了解当代技术所面临的伦理难题;了解当代技术伦理特别是所学专业技术伦理方面的基本问题,以及解决这些技术伦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认识技术人员工作的重大社会责任。

在技术伦理辨别能力方面,要通过技术应用对社会发展存在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案例,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理解技术应用中的伦理困扰,进一步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认识机械工程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建筑工程技术等应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探寻技术发展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提高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有关技术价值信息的收集、筛选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技术应用的价值观方面,要使学生关注技术发展和社会生活,明确技术应用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确看待技术发展中新出现的伦理困惑,在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中提升道德境界。

高职技术伦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未来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树立明确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意识和对技术效应的道德评价意识,掌握对现代工程活动进行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基本规则,以使他们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做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判断和抉择,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敬业精神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具体包括:探讨所学专业技术领域的道德课题,如以土木工程技术、机电工程技术、电气工程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工程技术学习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预测和展望各工程技术领域面临的伦理难题及其解决的前景;思考技术伦理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着重寻求对技术实践中的价值选择具有约束力和共通性的指导原则;对技术伦理进行理性的审视,通过对技术应用的价值冲突和道德问题的讨论,引导大学生对技术活动中伦理课题的关注与研究;加强对技术应用过程和应用结果的伦理鉴定,探究技术运作中道德审视与约束的内容,理解技术应用的目标和社会影响。

四、加强高职院校技术伦理教育的实践理念与基本着力点

(一)确立技术与技术伦理和谐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推动教师的专业技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之上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坚定不移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仅仅着眼实用目的传授知识与技术,它最终是帮助学生在无法预料的未来技术实践中能够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具体的职业,也不论日后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上积累多少经验与本领,他必须有相当的专业技术素养,具有社会参与的热情与能力,有对技术的理性的批评态度。技术的卓越和技术伦理的完整应是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两个基本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师的技术教育观念要实现五个转变:转变片面的职业技术应用观,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转变职业教育的短期效应观,树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观;转变技术教育评价的专业倾向性,树立技术教育的综合评价观;转变技术伦理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树立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观;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的单向度,树立德育与技术伦理教育的辩证统一观。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技术伦理视角看待技术活动,在科技与伦理之间寻求合理平衡,自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将技术伦理纳入课程体系,在专业课和人文素质公共课中融入技术伦理内容

技术伦理课程既可以融入专业技术课程,也可以融入非技术类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首先,与人文课程的结合形成如技术与伦理道德、科技与社会、工程技术与伦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应以选修课形式编入教学计划,以便避免学生产生接受技术伦理教育的被迫感,使学生能够在无学业考试压力前提下,自主地、潜移默化地思考所学职业技术目前正面临的人文问题。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社会”整合,还能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工程、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完整理解工程伦理责任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工程学生的兴趣。另外,在思想品德课或其它社会科学课中适当增加的技术伦理内容,可拓宽学生的技术人文视野,激发学生对技术多元性的思考,使学生发展和建构新的技术伦理观。

其次,结合专业课进行的技术伦理教学,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把技术伦理与技术运用紧密结合。这种将技术内容密切有关的技术伦理案例分布于某门课程的渗透式教育,不仅具有实践性,而且不需要增加任何新的课程分量,它可以使学生结合技术学习来认识伦理问题,并将技术伦理问题作为工程技术的一部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案例的能力。如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计算机教师能借助合法软件教学主题,与学生探讨著作权、计算机病毒、智能财产权、软件合法化等问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市政工程等课程,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专业伦理,提升工程道德的辨识与抉择能力;生化教师在讲解制药技术时,在指导学生掌握过硬的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理念。

(三)加强专业课教师和技术伦理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工科教师和人文教师的智力整合

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承担的学科内容本身就赋予他们一定的“育人”职责,而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原理、定理、公式等的讲解,疏忽专业的伦理意义,学生将来出于什么目的、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他们往往觉得与自己无关。结果一些学生虽有高深的专业技术,却难以正确有效地加以运用。学校如果对教师无技术伦理方面的要求,社会赋予高职对学生进行技术伦理教育的职责就难以施行。因此,在学校层面,要为专业教师创造探讨技术伦理的平台,有意识的提高教师的技术伦理意识。首先推进教师层面的交流和探讨,帮助教师对所从事专业的社会意义的理解,培养科技道德意识和科技道德判断力。其次,通过技术哲学教师的技术伦理流派讲解或案例分析,提升教师的技术伦理认知水平,培养融专业与伦理于一身的合格教师。再次,要有计划地对工科教师进行技术伦理教育和培训,提高技术伦理教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使他们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把课堂教学作为技术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最后,教师应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促进大学生在技术伦理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四)注重高职专业教学体系的实践环节,指导学生领悟技术活动蕴含着的伦理价值

社会实践是工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伦理教育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为此,可以利用生产实习等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现实,通过科技利用的正反事例使学生意识到虽然科学技术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但科技成果的应用却渗透了社会、经济、文化、伦理和道德等多种因素。同一项技术可以为不同的力量因不同的目的所利用,产生完全不同的社会后果。只有正当、正确地运用,技术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审慎考虑,自觉运用伦理价值规范制约其活动。学院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与企业联系的优势,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讲授技术运用中的道德标准,介绍他们所体验到的技术误用、滥用给自然、社会带来的危害,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技术以及技术与人类、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为学生将来从事技术工作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

在学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中,应强调技术伦理意识和规范原则,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准。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到工程活动的第一线去亲自实践,参与工程设计、管理、考核与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亲自感受和认识工程技术活动对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领悟工程活动中蕴含着的伦理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安心.技术伦理教育与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59.

[2]王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

[3]张岂之.论科技伦理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1(2):6.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49.

[5]王冬梅,王柏峰.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41.

第7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66-03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过去一直定位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1991年国家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旨在改变研究生教育类型单一的不利局面;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进行了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改革,扩大了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比例[1-2]。目前,我国已设置40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年招生总数从2009年的11%提高到2015年的50%左右[3]。目前,全国已有51所高校设置了安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人数逐年稳步增加。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与国家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差距;(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缺少职业性,与学术型硕士没有区分度或者不明显;(3)师资队伍不足,“双导师制”落实差强人意;(4)生源结构单一、质量相对较低、学生认同度还不太高;(5)校外创新基地还不完善,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南华大学于2006年获首批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资格,学校在该领域最早开展铀矿山通风与辐射安全、核电安全人因可靠性分析研究,形成了以铀矿冶通风与辐射安全、气载放射性安全监测技术、核电站安全人因工程、核电建设安全技术管理等具有核特色的研究方向。学校拥有“国家核应急教育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实验室”,“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4]。该专业领域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此外,学校还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合作,每两年联合培养40名左右的安全工程在职硕士研究生,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近年来,学院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其目的是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5]。

二、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流程,主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6]。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近年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创新基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其中培养目标着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创新基地着重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要求“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研究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具有定向、调控和评价等功能,处于培养模式的核心地位[7]。本学位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前后经过两轮的修订和优化,修订过程中主要调研了兄弟院校的做法及结合了南华大学的实际情况,使该目标能满足国家和行业需求,特别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需求。南华大学对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安全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安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

第二,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要求掌握现代安全工程和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家的安全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生产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火灾与爆炸、公共安全应急等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以及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现代生产企业以及各类安全机构服务。

第三,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应该拥有扎实的安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多种能力:(1)有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3)有进行安全系统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4)有根据安全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5)有多种安全科技训练的综合能力;(6)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7)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深层理解;(8)有很强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包括外语能力;(9)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知识;(10)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对研究生的培养要实现以上全部10项能力确实比较困难,但是要求学生达到以上大部分要求,或者在培养过程中要求相关方注意培养学生以上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经过两轮的修订,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课程设置。工程硕士研究生应修满不低于32学分,其中实践环节为必修,不计入总学分。总体上来说,课程的设置较好地体现了南华大学的核特色。

此外,学院定期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以丰富研究生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近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校内外专家作了“台湾核电发展与核专业人才培养”、“改变观念,夯实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铀矿通风技术体系”、 “大气扩散物理模拟技术与进展”、“人因安全工程”、“现代安全管理概述”、“铀矿开采中的辐射安全”和“安全核能源的发展与可替代前景”等学术讲座,这些学术讲座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进一步彰显了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办学特色。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包括研究生理论课程授课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研究生导师(含校外导师),文中没有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展开讨论和研究。

在近年来,安全工程系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先后从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和培养了数名安全工程专业以及相近专业(如安全技术及工程、矿业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核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博士。安工系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超过80%,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接近50%。毕业于不同高校和专业的博士加入可以优化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学队伍,增加师资的多元性,改进教学效果。

在校内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比如学校在岗位津贴的评聘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导师有一定的要求,学校的关键岗位中的第九级、第十级岗位都要求是硕士生导师,且必须领衔指导一名以上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安全工程系先后有四名年轻教师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进一步充实了导师队伍,指导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要求[8]。安全工程系近年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中核272有限公司、中建一局等,经费由学科建设平台经费进行资助。近年来,有两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七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六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资格证书,五位教师取得高、中级爆破工程技术人员作业证。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中核272有限公司、中核北京化冶研究院和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十多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近年来指导十余名硕士毕业,成效显著。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近年来学院建设了三个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是与中核272有限公司建设的“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与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AP1000建造安全技术中心”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与中核北京化冶研究院合作建设的“铀矿通风与安全环保技术中心”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近年来,有10名学生在基地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且情况较好。近三年来学生在基地完成的论文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近三年来学生在基地完成硕士论文情况一览表

三、成效

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硕士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表现在:

第一,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优化,能满足国家发展和核工业发展的需求。第二,课程体系设置具有明显的核特色,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对课程体系形成有效补充。第三,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明显提升,硕士点办学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目前,安全学科领域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硕士生导师15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项目20多项,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签订了横向科研项目近30项,年均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在国内核心专业期刊和国际会议150余篇,出版专著6部。第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基地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系统内就业渠道拓宽。2014年有2名学生分别就业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和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2015年有3名学生分别就业于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中核深圳凯利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核电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四、建议

第一,文中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结合国家的需求和学校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进行改革。

第二,结合学校的核特色,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主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外实习基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第三,该学位点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工作:(1)课程库的开发与建设;(2)实习基地的拓展与巩固;(3)提升导师的科研能力,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为培养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筱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

挑战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2]杨国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

浅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

[3]崔华华,刘信鹏,施晓娟.权力制衡理论视角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重构[J].研究生教育

研究,2013,(5).

[4]李向阳,蒋复量,旷梅华等.“铀尾矿库退役治理

技术中心”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J].湖南

科技学院学报,2013,(12).

[5]蒋承,罗尧.专业硕士的就业意愿研究[J].北京

大学教育评论,2014,(4).

[6]别敦荣,万卫.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

[7]杨秋波,陈金龙,王世斌.职业能力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目标生成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3).

第8篇

关键词:路桥过渡段;桥头跳车;处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U24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中国沿海地区软土分布广泛,在这类地基上修建的公路及桥梁等构筑物都涉及地基沉降的问题,特别是公路与桥梁搭接处的差异沉降所产生桥头跳车现象一直影响公路运营的舒适性及安全性,甚至存在路堤失稳、桥台桥墩侧倾、墩身开裂、挡土墙开裂侧倾等现象,这些都加大了公路桥梁的养护维修难度,同时增加经济投入,因此在软土沉降严重的区域内进行加固处治是十分必要的。

1.常见的路桥过渡段病害

由于早期缺乏相关技术经验,桥梁及公路存在着长期的病害,其中路桥过渡段的病害情况比较普遍,常见的有:路桥过渡段的路面平整度变差,路面坑洼现象严重;有些高填方路堤由于路桥衔接处路基沉降严重,致使道路两侧护栏断裂甚至倒坍;桥梁台前挡墙由于受台后土压力推挤作用破损严重;桥梁墩柱式桥台受台后土压力作用,出现变位现象,且在桥台墩柱上出现环状裂缝,桥台盖梁防震挡块附近也出现裂缝;路桥伸缩缝周围的路面破坏严重;台后排水及抗冲刷设计不当,台后填土受冲刷流失严重。

2.引起路桥过渡段沉降差的原因

桥台后路基与桥台沉降不一致,致使两者产生高差,车辆行驶过程中会引起跳车,即常见的桥头跳车现象。处治桥头跳车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通常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主要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地基土质

沿海地区的路桥通常修建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土以软弱土为主的地段,而软土具有天然含水量往往大于液限、有机质含量高、压缩性高、渗透系数小、灵敏度高、抗剪强度低等特点,最关键的是承载力低,一旦受到扰动,天然结构受破坏,强度显著降低。

2.2台后填料

台后填料的压缩沉降主要与填料自身性质、台前台背的防护排水的设置及台后路基路面施工条件等因素有关[1]。在路基自身重度及车辆振动荷载作用下,填料挤密、压缩,最终产生路基沉降。因此,为减少台背填料自身压缩引起的路基沉降,填料一般宜采用具有多孔隙渗透性的材料,但由于靠近桥台边沿附近,施工时压实机具对路桥搭接处填料压实度不够,填料积聚的孔隙率较大,会引起路桥过渡段的沉降差;台后路基排水设计不合理,可能会使得台后填料受雨水冲刷流失严重,造成台后路基局部脱空,抑或填料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或施工不规范不合理,也会使得路桥过渡段出现桥头跳车的现象。

2.3刚度差异

路桥过渡段是桥梁桥台与路基的衔接部位,两者的刚性是不同的。桥梁对基础的要求高,一般在墩柱桥台下方都要求有坚实的支撑,使得桥台墩台处的沉降变位可以忽略不计;而道路的路基本身的刚度比桥梁小,路基下方的土基一般都具有松散性,属于柔性基础,在相同的路面自重及车辆荷载作用下可能产生的变形是不同的,柔性结构物产生沉降变形相对较大,必将造成路桥过渡段上的沉降差(见图1.1)。许多桥头处治方法都是从改变路桥过渡段刚度的角度进行研究。

图1.1 路桥过渡段处治前后刚度变化图

Fig.1.1 Change of modulus before and after treating bridge approach

2.4其它原因

其它如道路在前期的设计、施工不当,以及营运时大量车辆超载等原因都能使桥头路堤产生沉降,加剧桥头跳车。

3.常见的路桥过渡段治理方法

在国内,由于近十几年来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和城市道路的不断兴建,路桥过渡段的处治方法研究集中在80年代后期开始。目前国内的桥头跳车处治的主要措施:

(1)路桥间刚度沉降均匀过渡:如桥头搭板、柔性桥台等。

在路桥搭接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搭板,搭板一端连接在桥台上方,另一端搁置在路基上,下端一般搭配枕梁,形成路桥过渡段平滑过渡,以防止桥头错台式跳车现象[2](见图1.2)。桥头设置搭板的目的是消除纵坡突变,从而改善桥头段的行车状况。显然,确定合理的搭板长度是搭板设计的关键[3]。

(2)增加地基整体刚度及承载力:如各种桩基复合地基处理的方法。

通过采用打桩的方法对天然地基土体的加固,来增强地基整体的承载能力及刚度,这种桩基复合地基是国内外消除路桥过渡段沉降差较多运用的处治方法。打入地基的桩可以根据工程实情采用木桩、预制桩、碎石桩、灌注桩、石灰桩、水泥土搅拌桩等。其优点在于:处治后地基强度增长快,强度高,侧向水平位移明显减小。在国外,灌注桩、预制桩使用较多;在国内,出于经济原因,一般采用碎石柱、石灰桩、水泥土搅拌桩。

为了使沉降变形达到递减变化的目的,可以通过调节桩进入地面以下的长度来控制地基的沉降量,即采用渐变桩实现桥台与路堤的刚柔过渡[3]。也有将桩基的顶端用相应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搭板来连接,这样能很好的避免由于个别桩的破坏而导致路面的错台式沉降,有钢筋混凝土板的过渡连接,使得所处理的地基有较好的整体性[4](见图1.2)。

图1.2 桥头搭板处治示意图

Fig.1.2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bridge approach slab

图1.3桩基混凝土桥头搭板处治

Fig.1.3 Typical configuration of pile-supported approach slab

(3)提高台后路堤的密实度,减小台后路基的压缩变形:如塑料排水板法、土工加筋、加载预压法、强夯法等。

土工隔栅是国外上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种新型工程加固材料,因其优良的力学性能、良好的抗变形能力与抗老化性能在欧美国家广泛地用于路基路面加固、软土地基处理。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应用土工织网和土工网处理桥头跳车问题,主要有两大作用:首先可以减少桥背填土的沉降,其次是可以将桥路衔接处沉降产生的错台变化成有一定斜度的,即将沉降差缓慢过渡[5]-[6]。

土工格室是目前国内外运用较多的新型高强度土工合成材料,它是一种三维网状格室结构,在网状内部填入泥土、碎石、混凝土等松散物料,将能构成具有强大侧向限制和大刚度的结构体。长安大学开展了很多在此方面的研究[7]。

真空降水堆载联合预压加固地基是先在软土地基上施加一段时间的真空降水预压,再进行路堤堆载的施工,当地基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固结度后,卸除真空和降水[8]。

台后填土压实度也是引起桥头跳车的原因之一。填方路段的台后填筑施工中,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施工机械及施工质量都将影响台后填土的压实度,对应的台后填土压实施工方法的研究也较多[9]。

(4)减轻对地基的附加应力,降低地基沉降:用轻质材料进行台后填筑物换填,如EPS块体换填、泡沫混凝土换填、粉煤灰换填等。

EPS块体是一种泡沫聚苯乙烯材料,具有质轻、耐腐蚀、不易老化、自立性强、施工便捷等优点。其在高填路堤及台后填筑等工程的运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

泡沫混凝土是一种轻质、流动性强、强度可调节、耐久性好的材料,它轻质高强的特殊性质在建筑物的补偿地基中有工程运用。作为轻质回填材料它可降低竖向荷载,减少对结构物的侧向荷载[11]。

另外,轻质固化粉煤灰作为台后回填料也有相应的应用原则方法、具体设计及施工控制标准研究[12]。

(5)直接对路桥过渡段路面进行处治,如设置特殊的过渡段路面等。

4.路桥过渡段分析处治研究展望

路桥过渡段处尽管采取了多种处治方法和防治措施,但在路桥使用中,桥头跳车现象仍发生且影响道路桥梁的正常使用及寿命。国内外对桥头跳车问题提出了许多处治方法及养护加固经验,也进行很多试验及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新建或已经建设完成的桥梁,如何检查、如何处治直至彻底解决桥头跳车问题,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个需要从工程实践及理论双方面继续完善研究的课题。

路桥过渡段研究需要在路桥过渡段地质条件、桥梁桥台类型、道路设计等级、已采用的过渡段处治方法及效果、路桥过渡段养护维修记录等一整套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而目前路桥过渡段的处治方法仅是针对性的对于某几座路桥过渡段进行讨论,使得各种处治方法、处治效果及处治背景之间缺乏可以比较的信息平台,大大局限了路桥养护工程中路桥过渡段处治方法的合理选择。因此,有必要建立路桥过渡段养护及维修工程信息系统,为路桥过渡段的科学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数据及相应信息。

参考文献

[1]黄良钦.解决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的理论与施工[J].桥梁建设.1999,(3):52-54.

[2]Kwak H G., Filippou F C. Nonlinear FE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under monotonic loads [J]. Computer Structure.1997, 65(4):585-592.

[3]蒋应军,武建民,达.桥头跳车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J]. 2004(7):125-131.

[4]孙文怀,崔国喜.高速公路桥台背填土压实的RIC工法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5) :702-705.

[5]陈永福.Netlon土工网在高等级公路桥台跳车处理中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长沙交通学院,1996,29(1):41-47.

[6]田小革,应荣华.应用土工格栅处理软土地基上的桥头跳车问题[J].岩土工程学报,2000,22(6) :744-746.

[7]俞永华,谢永利.桥头楔形柔性搭板作用性状的仿真[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6):29-32.

[8]谢弘帅,宰金璋.真空降水堆载联合预压加固高速公路桥坡软基技术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3,16(2):27-31.

[9]温高峰.高等级公路桥头台背路基回填处理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21(6) :33-35.

[10]高燕希,张军.软弱地基桥台台背填筑EPS的结构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3,16(3) : 27-30.

第9篇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硅粉钢纤维渗透性和耐久性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一、绪论

混凝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有更高强度,更长的耐久性,更好施工性,比传统的混凝土性能更好的新型建筑材料。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在抗震结构,大跨度桥梁,水工结构和其它大型结构中运用,将导致建筑结构更轻,成本效益更好。同样,使用高性能混凝土使建筑耐久性得到改善,降低建筑结构的生命周期成本。由于这些优点,近几年世界各地已广泛运用高性能混凝土,如核电厂重要的混凝土结构建筑,高架桥,桥梁,高层建筑等。

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复合材料,钢纤维离散随机分布在整个混凝土中。钢纤维混凝土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钢纤维混凝土除了能单纯的提高强度,还能提高耐久性,韧性,延展性,开裂负载,导电性等[4-5]。由于钢纤维混凝土的良好特性,在过去20年里, 它在世界各地各应用领域都逐步的广泛使用,包括目前的机场和公路路面,抗震和防爆耐火结构,矿山和隧道内衬,桥面以上规定,水工结构,岩质稳定边坡等。

文献调查表明,虽然有一些研究人员研究了微型硅或钢纤维对普通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但迄今还没有人研究过微硅粉和钢纤维综合在一起对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是什么效果。

二、研究意义

现代建筑要求结构材料要日益改善性能,如强度,刚度,韧性,延展性和耐久性等,耐久性虽排在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是,当其应用到现代结构建筑中时,它的整个寿命应该保留其原来的形式,质量和适用性并没有恶化。也就是说,它应该有一个长期的耐用性。混凝土的耐久性取决于其抗水分渗入的多少。其中水分进入可具体可导致钢筋腐蚀,降低了结构寿命大幅下降。因此,混凝土的耐久性标准,具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抗透性。虽然耐用性是一个关键因素,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寿命,但在此只进行了有限的研究,以探讨在正常的和高耐久性的要求下微硅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另外,对微硅粉和钢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综合效果影响至今还没有被研究过。因此在这项实验中,已经对微硅粉和钢纤维综合对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

1、实验选用材料

表1选用的材料参数

材料 描述

水泥 43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比表面积412.92 m2/kg,

砂子 可用当地河砂,细度模数2.92,比重为2.62,符合二级区间,

粗骨料 花岗岩碎石粗骨料 ,最大粒径20mm ,细度模数6.94, 比重2.82。

水 水符合浇筑和养护的要求,符合国际标准:4562000[9]

矿物掺合料 市售微型硅粉

化学外加剂 市售聚羧酸减水剂

光纤 镀锌铁的直钢纤维,有0.50毫米口径及有三个不同长宽比(长宽比是纤维长度和纤维直径之间的比率)50,75和100。纤维的屈服强度是420.19MP

N/mm2

表2微型硅粉的性质(数据由制造商提供)

性质 参数

比表面积 m2/kg 22000

堆积密度 kN/m3 1.96

二氧化硅 % 最低 88

碱含量(即氧化钠) 最低 1.5

水分含量 % 最低 3

烧失量 % 最低 3

2、实验方案

在这项实验中,主要对 C50级的高性能混凝土进行研究。混合比例为1:1.08:2.57:0.31(水泥:砂:粗骨料:水)。该混凝土配每 m3水泥的含量为512.55 kg。按照这个配合比例,总共做84个直径为100mm、长度为100mm的标准圆柱混凝土试件。加入普通混凝土的微硅粉参量从0.0%至10.0%,不断增加,大至取代2.5%的水泥重量为止。为了使混凝土有更好的工作性,混凝土中外加剂剂的最佳参量为水泥质量的1.4%,搅拌具体使用可倾式实验室搅拌机,并在模具浇筑前参入外加剂。混凝土是用一台振动器压实。标本在模具浇筑后的24小时后进行注水。经过28天的养护,进行渗透测试,使用的标准水渗透实验仪:图1所示。

图1用于水渗透试验测试的装置

3、实验结果讨论

试验获得渗透性研究结果由表3和图2所示出。该报告是6个标准实验的平均结果. 实验个体差异不大于平均水平的15%,从表3中可以看出,参7.5%微硅粉的混凝土试件有效的渗透速度为16.09×10 12m/s,此值是混凝土没有参微硅粉时的渗透速度的63.86%。这种渗透速率的减少是由于微型硅填料效应影响的效果。

表3渗透测试结果

混凝土种类 微硅粉的参量% 钢纤维的长宽比% 钢纤维的体积比% 有效渗透(1012) m/s

普通砼 44.53

高性能砼 2.5

5.0

7.5

10.0 41.15

25.72

16.09

33.55

钢纤维砼 7.5

7.5

7.5 50

50

50 0.50

0.75

1.00 12.43

9.78

8.71

钢纤维砼 7.5

7.5

7.5 75

75

75 0.50

0.75

1.00 9.36

6.24

5.43

钢纤维砼 7.5

7.5

7.5 100

100

100 0.50

0.75

1.00 6.93

4.80

4.27

三、矿物掺合料的影响

本实验选用比表面积为2000m2/kg硅粉,此值约是水泥比表面积的53倍。这清楚地表明,硅粉是微观粒子,比水泥颗粒尺寸小很多。因此,当微硅添加到普通混凝土中,它会填补了水泥颗粒之间的空隙,以及水泥颗粒于骨料间的空隙。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填料效应。它减少了孔隙率,从而降低了普通混凝土的渗透性。

可以从表3 中看出,微型硅参量超出7.5%时并未减少混凝土渗透性效率。这可能是由于混凝土试件的原因,因为即在只参硅粉的纯混凝土中,对于一个给定的微硅参量,大于一定水平会导致普通混凝土灌装现象。在混凝土空隙中微硅粉参量过剩,只会增加水泥(即水泥+微硅粉)粘贴,因此对这种具体浇筑试样使用混凝土量一定时,样本中混凝土每m2 的水泥量是一定的。这也许是微硅参量超过7.5%后,混凝土无法实现渗透效率进一步降低的原因。

此外,有人指出,在制备测试的样品时,微型硅粉在混凝土中参量超过10%后,会使混凝土搅拌困难,干燥,工作性能不良。这是因为由于微硅粉其极高的比表面积需要较高的用水量。由于微型硅粒子加入,额外的薄膜涂层表面要与水结合。概括地说,要实现于先前的试件同样的工作性,需要加更多的水,否则,工作性会很不良。因此,超过10%的微硅粉混凝土标本,在这个研究中没有出现。

图2纤维体积分数于渗透速度的关系

图2显示了参入不同体积分数的纤维,混凝土有效渗透速率的变化。很明显,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纤维体积分数增加,混凝土渗透性降低。对于钢纤维给定一个长宽比,体积分数越大,纤维的数量就会增大,混凝土渗透性降低。然而,减少纤维含量渗透速率会增大。在渗透率相当高的混凝土中引入钢纤维,渗透率减少可能是由于下列因素:

1、钢纤维的补充会大幅度减少混凝土中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24h可从试样表面扩展到里边50毫米深。收缩裂缝的减少有助于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

2、在参入钢纤维后,混凝土养护到28天龄期后,干燥收缩裂缝会降低到原先程度的25%[15]。

3、钢纤维有助于打破混凝土中连续性的孔道,及多孔通道的连接。

此外可以从表3看出,如果钢纤维的高宽比为100和体积分数为1%时,渗透速率从16.09×1012 m/s减少到4.27 ×1012 m/s,也就是说,渗透速率降低了约73.46%。因此,很明显加入微硅粉和钢纤维的混凝土渗透率比纯混凝土的可减少约90.41%。但是,在试样的制备中,钢纤维长宽比超过100%,体积分数超过1%,往往会导致球化效果。因此,纤维含量超过1%的标本,在这次研究中没有出现。

结束语:

1、微型硅粉在纯混凝土中参量高达7.5%时,可减少其渗透性,但进一步增加不会减少混凝土的渗透性。微硅粉加入量超过10%是,混凝土会塑性增强,干燥,工作性不良。

2、参7.5%微硅粉可使混凝土的渗透率降低约63%,继续参加长宽比为100%、体积比为1%的钢纤维,混凝土渗透率会降低约73%。因此,微硅粉和钢纤维都参的混凝土渗透率降低约90%。

3、如果混凝土参入的钢纤维是一定的长宽比,混凝土的渗透性会随着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下降。,但是,随着纤维含量下降,渗透速度会回升。

参考文献:

[1]混凝土技术进展,国际混凝土技术,21卷,6号,1999.6,69~76 。

[2]. 高强混凝土老化的特点,土木工程与建筑评论,12卷,2号,1999.2,14~21。

[3] 新千年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工程杂志,28卷,第1期,2001.6,17~26 。

第10篇

一、指标在稳步增长

全年招收中专、高职学历生598人,录取函授学历生180人,两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度增长6%和10%。各种培训、鉴定3193人次,净利润较上年度有明显增长。全年财务收支相抵小有赢余,同比增长9%。全年基建、设备投入超过100万元,人均收入上涨了17.6%。

二、形象在迅速提升

上半年,取得了“长沙市建设行业起重作业人员操作培训及鉴定”资质,组织进行了首次培训,获得长沙市建设局技能鉴定部门的好评。下半年,迎接长沙市教育局组织的就业工作检查和函授站的年检评估,分别被评为先进单位。组织两个大型歌舞参加2006年长沙市职业学校(院)文艺汇演,其中集体舞蹈《希望》荣获二等奖。另外,学校还邀请了局领导参加今年的招生工作总结大会,邀请局和省市教育部门领导参加学校第二十五届校运会,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地宣传了学校,上级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今年,还申办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学校影响进一步扩大,形象在迅速提升。

三、定位在日渐清晰

今年,中专、高职学历生招生工作再获丰收,学校规模得以巩固;函授教育进一步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教学安排,并和南华大学签定了办学协议,成为了南华大学长沙函授站,为函授教育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培训工作注重服务质量,加大了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取得了更多的支持。在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成为了所属局教育培训中心,为进一步打开培训市场,做大做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中专、函授、培训”三大块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已初步形成。

四、管理在不断强化

(一)强化了员工管理。今年2月,修订了学校机构调整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围绕绩效考核办法,力抓执行力。坚持每周一期的考核快讯,将情况及时公布。每月一次的绩效考核总结讲评大会,表扬先进,批评后进。上至校领导,下至普通员工,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奖罚分明,不讲情面。一年来,规范有序和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逐步形成,员工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强化了教学管理。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主管部门加强课堂、课间巡查,将学生表现与教师的管教挂钩,与绩效考核挂钩,强调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教师基本功。如开展了“板书比赛”“普通话考核”,组织上、听公开课。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联系、提供实习工地,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为适应市场需要,突出建筑特色,进一步调整了课程计划,改革了考试方式,强化了能力培养,实行了“零距离”岗前培训,今年毕业生就业推荐率达95%,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明显好于往年。

(三)强化了学生管理。继续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抓好以班主任为主的德育工作队伍,以学生会、团委、护校队为主的日常管理工作队伍和学生处工作人员为主的督管工作队伍的三支队伍建设,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实行每周主题班会制度,由班主任组织有针对性的系列思想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学生处牵头组织现场办公会7次,组织全体员工观看照现场摄相,查摆问题、整改提高,给相关管理人员或部门施加了压力,又非常客观实在,一些不文明现象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得到及时治理,班主任的责任心大幅度提高,班与班之间比学赶超的风气逐步形成。尤其是下半年,通过开展讲卫生、讲纪律、讲文明、树新风的“三讲一树”活动和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学生行为习惯大有好转,校风校貌明显改观。

(四)强化了后勤管理。一方面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决策,向节约要效益。与学生宿舍辅导员和锅炉工分别签定了水电管理协议和用油协议,一年下来节约费用近6万元。与班主任签定了财产管理协议,财产管理责任落实到班级,落实到人头,公共财产损坏率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源创收。将无法使用早已废弃的澡堂进行改造后,对外出租。根据市场行情,上调出租门面价格;食堂实行公开招标进行承包,租金上涨了,服务改善了,到食堂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还出租了少量闲置的办公室和实习场地。

五、硬件在明显改善。

全年固定资产投入超100万,将进入校门的路面铺设了广场砖,台阶墙面改成了文化墙,修缮了阶梯踏步,改造、维护了通往实习工厂的路面和护坡,对教学楼地面、墙面、黑板、门窗等进行了彻底的装修,添置了30余台电脑,充实了学校机房,购置了车辆以满足办公需要。学校更美了,硬件更强了。

六、人气在有效聚集。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人心。一是大力抓有效的学习教育,激励人。年初,我们制定了员工政治学习计划,给每位员工发放《为你自已工作》一书,并组织学习讨论。坚持了管理服务人员和班主任必须参加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坚持了每周二下午的政治学习制度。全年,共召开员工大会17次,班主任学习交流会3次,部门负责人外出学习交流会1次,座谈会3次(骨干教师座谈会、新进员工座谈会、党员教师座谈会),观看光碟3次。通过这些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大力抓和谐的文化氛围,陶冶人。一年来,我们共组织全校员工参加文化、娱乐、体育活动4次,招办、学生处组织外出学习休闲活动2次。工会每周二、五下午开放了员工活动室。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了干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陶冶了情操。三是大力抓良好的生活环境,温暖人。今年,我们挤出资金改善了硬件设施,还在学生宿舍、校园增设了文明警示语牌,增强了校园氛围;为每位职工定制了工作服;提高了员工工作午餐的标准,改善了质量;上调了住房公积金比例;上浮了工资;组织了女职工妇科检查和全校员工的全面身体常规检查;对生病住院的职工及时看望,对员工家中的丧事及时抚慰,对个别生活暂时有困难的职工,及时组织了募捐活动。一年来,逐步营造出了一种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人际环境,人气在有效聚集。

回顾一年的工作,成绩喜人,硕果累累。我们深刻体会到成绩的取得源自“五个坚持”:

一、坚持“3367”工作思路不动摇。

在认真分析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提出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观”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突出特色,强化能力,建设品牌”的办学思路,定下了六项工作目标,布置了七项工作任务。一年来,全体员工按照这一整体思路,逐一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3367”工作思路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前提条件。

二、坚持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动摇。

今年2月,我们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学校员工绩效考核办法》,使之更科学,更便于操作。全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和组织学习,使员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违反了怎么办。在考核中,领导以身示范,一级考核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做到考核及时,谈话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确保了各岗位职责的有效履行,逐步形成了一种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三、坚持三大板块协调发展不动摇。

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注定了“中专(高职)、函授、短期培训”中的任何一块都无力支撑起整个学校,只有充分利用建筑业的行业优势,整合办学资源,争取企业出题目,学校做文章,形成“血肉”交融关系,确保“中专(高职)、函授、短期培训”三大块协同发展。今年的“中专(高职)”这一块巩固了规模,稳定了队伍;“函授”这一块利用了资源,增强了后劲;“短期培训”这一块夯实了基础,确保了发展。

四、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抓质量,树品牌不动摇。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品牌是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今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改革了课程体系,改变了教学方式,校风校貌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五、坚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学校影响。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主动走出去、请进来,进行校际交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已小有名气了。今年学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分别去了多所学校,学习取经。圆满承办了长沙市土木工程类教研活动。迎接了省市教育、建设部门组织的各类检查,参加了长沙市教育局高函协会和湖南省建设协会的教研活动,送评的教学论文有3篇获奖。诚请了局和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参加学校各类活动20人次,有效加强了与局内部各公司和社会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学校影响。

成绩催人奋进,不足使人更新。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改革纵深推进不够。

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我们不能满足于形式上的完成,而更需要实质上的推进,不论是“零距离”的岗位教学,还是模块式教学,还亟需建立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人才队伍,进行广泛调研,实施改革措施。这将是我们来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员工观念与时俱进转变不够。

学校发展到今天,规模空间已非常有限,下一步将面临的是“质”的提升。如何对待前进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适应时代的发展,员工的思想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

三、基础管理有待完善和加强。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1-0023-07

收稿日期:2012-10-2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省级一般资助课题“知识类型及相关教学研究”( XJK012BGD049);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TOC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文486)。

作者简介:彭道林(1969 - ),男,湖北天门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流行的两个概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热门话题。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否具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是否具有概念本应具有的明晰性?新建应用型本科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多大意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再思考的。

一、现有的关于应用型人才及应用型本科的论述

关于应用型人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具有相关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或专业人才,其知识和能力特征强调明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且其知识应该由“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三大要素组成,具有“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1]的特点。

关于应用型本科,也有比较权威的说法。中国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被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第三种类型是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学院(高职高专);而介于其中的则被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指出它有四个特点: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

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也是围绕这两种基本的界定而展开的。那么,这两种界定是否能够作为研究的基础呢?

应用型人才的上述定义,不仅冗长,就说“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这三个特点,即便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国内顶尖大学培养的学生,也很难是完全具有这些特点的。那么,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呢?

更为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凭什么把人划分为“XX型”?雅斯贝尔斯有句名言,“人能够达到的境界,这在本质上是不可计划的”[2](P36)。他还说,“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事先能预料的”[2](P65)。大学可以对学生提供侧重于应用知识的传授、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最终每一个个人到底是走向理论研究还是从事应用开发仍有不确定性,这取决于个人而非被他人“塑造成型”。即使有某种特定的目标,也不是为了框定或是像翻砂那样造型。教育是提供,而不是塑造;教育是培养,而不是框定;教育是期盼,而不是造型。真正的大学应该秉承着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人的理念,把学生自己培养成为自己,更高大的自己,更有鲜明个性的自己。在类似哈佛、斯坦福、MIT这样的大学里,对于学生的培养完全不必有一个预设的模型。即便是职业技术学院也只是基础理论知识比重较小,技术、技能知识偏多,但这种人才培养也有其多样性特点。学生发展前景也是多种多样的,职业转化的发生也是极为正常的。这与定“型”也不是一回事。

有学者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原则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全面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3](其中,第五条原则和其他四条是不相协调的),而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归纳为“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设置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人才评价体现多元化”[4](P34-37)。事实上,这些概括的原则和归纳的特征很难让人看出“应用型人才”与“非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至于普通高等院校定位和分类的问题,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钦定,某些高等教育学者对这种做法持支持的观点,其依据是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高等教育结构,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但这种划分和定位来自教育的外部,而非教育内部的逻辑。这里就牵涉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问题。

教育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基于人,又为着人自身。从逻辑上说,它具有独立性,它的基本使命首先不是适应的问题。

关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否“必须主动适应”,就值得商榷了。

大学产生之后才具有了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至今它还不到一千年的历史。大学最初产生在11世纪末的欧洲,当时欧洲的经济是相对落后的,11世纪正值中国北宋的鼎盛时期,其生产力水平在全球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位。然而,大学却在经济落后的欧洲出现了,可见大学的产生与经济并无直接的联系。在随后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随着人类知识的迅猛增加,大学由传统的经典四学院(即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哲学院或文学院)发展出了许多的学科和专业(相应地产生了更多的学院)。然而,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替、经济如何发展、社会需要如何变化,大学在产生之初最根本的一些东西一直保留着,那就是“心智的培养;以事实和逻辑证据为基础的客观性;说理的法则而不是权力的法则;广阔的个人自由幅度”[5](P10)。难怪布鲁贝克说,“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种种的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5](P30)

大学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并不为适应而生;大学既因智慧而生,又为发展人类智慧而在。这是谈论大学的其他特性与职能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绝不是一个消极的适应者,真正的大学既向着遥远的未来,又守望着悠远的过去。它在人类文明史中生,又在人类文明史中长,并为人类文明史添上浓墨重彩。

美国大学的办学层次是由大学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科研层次自然形成而非人为地预先划定的,更不是外部机构拿来框定和管理大学的。芝加哥大学几乎是与北京大学同时成立的学校,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便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这既不单纯是经济因素,也不是可以预设的。而我们的北大至今也仍只在亚洲一流大学的边沿徘徊,这也不纯粹是经济问题或人为分类和定位的结果。

关于大学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学导论》一书中有专门的篇幅论述。它以诸多的论据、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严谨的探求,指出“在大学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上,将两者关系作形式化、简单化、线性化(即作直接的、直线式)的理解是最大的缺憾,以至于由此难以真正理解大学”[6](P52),同时也提出了“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大学”[6](P39)的观点。而相对地,那种口号式的“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观点则多少有点显得苍白无力。基于这种观点而得出的关于大学的分类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的结论也就值得怀疑了。

二、基础理论的意义与地位

以上的分析并不是对于应用研究的否定,相反,我们希望在更加清晰界定相关概念的前提下进行探讨。这种探讨也许更具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有学者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实用技术型教育而言的”[4](P34),这种说法相对前面的观点似乎更具合理性。

对于应用的理解,有必要从知识的分类入手进一步讨论。知识的分类属于科学学的范畴。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知识的类别也就被划分得不一样。一种比较普遍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知识的对象确定的。从大的方面来说,知识的对象有三: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三是人本身,相应地也就有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

还有一种分类是根据知识的层次来划分的,相应地也就有基础理论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开发性知识(或工艺性知识),这三类知识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基础理论性知识是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乃至具有某种形而上的特征;而开发性知识(或称工艺性知识)是偏向实用的,可以说是具有形而下的特点;应用性知识则介乎两者之间,它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特点,不妨以“形而中”来描述它。

无论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还是人文知识都可分为理论、应用和开发(或工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的普遍指导意义,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

有学者总结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科技革命①(见下表),并注明了发明者的学历和职业。我们就此表稍作分析。

从个案上来说,不排除个别应用研究先于理论发现的(例如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就先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后者的精确表述产生于1853年)。然而,在普遍意义上,科技革命是依赖于基础理论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引发的欧洲工业革命,其原动力乃是牛顿的经典力学;发电机、内燃机、汽油内燃机、柴油机以及汽车的发明,离不开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的发现;原子弹的发明离不开核物理理论;载人航天技术则仍是牛顿力学与宇宙科学的应用成果;核磁共振技术缺少了核磁共振理论的发现便无从谈起;克隆技术则源自于DNA双螺旋体的发现……这些事实都能说明基础理论是应用研究的原动力。

对于发明者个人的学历、职业的分析也能说明问题。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三位技术发明人尚与大学没有直接关系;第二次的八位中有五位接受过大学教育;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九位代表人物不仅全部接受过大学教育,并且其中的7位具有博士学位,4人是大学教授;第四次所涉及的三位则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并且本身都是大学教授。这些事实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与所接受的教育关联度越来越大,博士和教授本身就需具备很高的理论水平。

我们还可以从发明者的国籍来分析。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三位发明者中有两位来自英国,这与牛顿的经典力学发现于英国不无关系;第二次科技革命八位发明者中的五位来自德国,而那个时候的德国恰好站在了世界科学(包括基础理论科学)的最顶峰;二战以后,美国取代了德国的地位而引领着世界科学的发展,因而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共计十二位发明者,九位来自美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另外再分析一个案例。众所周知,德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发达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其应用科学大学也相当发达。因而,有人以为,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秘密武器。其实,一个更为基本的事实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即德国拥有极为雄厚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拥有众多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德国的许多学者都有极高的理论兴趣和哲学兴趣。这使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拥有了雄厚的基础。

康德是德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人物。若要说德国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那就是它哲学的发达及其深远的影响。康德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海涅曾盛赞康德,“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而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大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7]。的确,康德之后,德国出现了如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胡塞尔、雅斯贝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等一大批哲学家,哲学的繁荣理所应当地引领了科学的发展。

德国柏林大学的成立是近代大学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创办者是洪堡。他本人曾说,“若真要说我拥有什么别人没有的,那就是在柏林成立了新的大学”。洪堡对于大学的论述于柏林大学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科学的探求。洪堡所说的科学即所谓的纯科学,“纯科学是不追求任何自身之外的目标”[8](P37)。纯科学完全不考虑应用和其他功利目的,这是为科学而科学、为真理而真理的典型观念。

洪堡还认为,“寂寞和自由……为支配性原则”[8](P39),值得关注的是“寂寞”这一原则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大学应“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其二是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生活;其三是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沉潜于科学。关于德国古典大学,陈洪捷作过非常严谨的研究,提炼出了德国古典大学的四个核心概念——修养、科学、自由、寂寞①。这对于中国大学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哲学的繁荣、柏林大学的成立,使得德国的科学事业在19世纪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遥遥领先于世界,德国在19世纪站在了世界科学的顶峰。据统计,“在1820~1919年中,40%的医学发明是由德国人完成的;1820~1914年,生理学中65%的有创见的论文出自德国人,德国人在1820~1900年中在物理学(热、光、电子和磁)方面的发明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8](P1)(英法为当时科学发达的少数几个国家中的两个)。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最伟大的三项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其中细胞学说由德国人施莱登和施旺提出,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也是最先由德国人迈尔发现,后由英国人焦耳和威尔逊证实,并于1853年精确表述出来。20世纪最伟大的三个发现(相对论、量子论和DNA的双螺旋体结构),其中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和量子论的普朗克均为德国人。德国大学在19世纪末深深影响了美国的大学,从而造成对世界的影响。

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无疑受益于其高度发达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样,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也有发达的职业教育,但他们同时也具有雄厚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强大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发达职业教育的必要条件,世界主要国家无一例外。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相当发达,正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

基础理论是应用研究、职业教育的坚实基础和走向繁荣的源泉,缺少了它,应用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可能只会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

三、中国基础理论的状况

中国的基础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传统。中国古代,无论是在天文、地理、数学还是技术、工艺等方面,都为世界科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贡献是明显侧重于技术的,基础理论式的贡献极其稀少。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的科技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指出:“在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史中,最大的缺点是缺乏严格求证的思想”[9]。的确,中国古代的数学是偏于计算而缺少论证的。不仅如此,由于古代中国的相对封闭,中国未能受惠于类似《几何原本》这样严格求证的著作。《几何原本》正式翻译成中文已经是17世纪的时候了,而完整的译出则晚至1857年。爱因斯坦也说道,“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10],其中的“形式逻辑体系”就主要体现在《几何原本》之中。

中国古代技术性的成果在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的手中高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受惠于此,中国曾经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是这个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即便是到了晚清时期(之前的1820年),中国的GDP仍然位居全球第一(超过当时的美国15倍以上)。可是,也正由于实用技术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成功,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兴趣相对淡薄也产生了影响,实用的思想则逐渐根深蒂固,“学以致用”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的天经地义的观点。然而,在之前至随后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欧美诸强以及日本等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则由经济最发达国家沦为经济落后的国家之一,其间的原因是发人深省的。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知识爆炸性地增长,而中国对此茫然不知。缺乏理论知识支撑的中国,经济虽仍在发展但明显缺乏后劲,其发展速度远低于欧美国家。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从而步入了落后国家的行列。

直到19世纪末,中国才意识到科学的落后导致国家的落后。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大学出现得最晚的。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于1895年由清政府创办。和欧洲古典大学不同,中国大学从一开始注重的就是实用学科。1895年清政府创办的北洋学堂(天津大学前身)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冶金、法科四科”[11](P1544),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设“商务专科、铁路工程班”,后“增设电机、航海专科”[11](P1322)。可以说,中国大学是根据实业发展的需要来创建的。1898年创建的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所设之专科虽有所不同,但其宗旨仍是“讲求时务”。“学术自由”并潜心于学术研究的局面,也只在执掌的北京大学、梅贻琦执掌的清华大学以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短暂地出现过,其中北京大学是中国保持这种学术精神做得最好的大学。从整个过程来说,自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出现至今,中国大学里重实用轻理论的局面几乎没有根本的改变。

2.哲学的落后与哲学兴趣的微弱。德国的崛起得益于其哲学的繁荣,而中国的哲学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曾出现过“百家争鸣”,可惜这种局面未能维持下来。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德克·博德曾用二十年的时间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翻译成英文,他称赞“在25个漫长的世纪里,凡西方哲学家所曾涉及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思想家们无不思考过”[12]。可叹的是,中国古代的贤哲对于哲学的探求仅仅停留在思考的层面,而未加以系统的、科学的论证,因而也不利于传承、延续和发展。史宁中指出了中国古代哲学未能得到西方重视、也未得到国人发扬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比较务实,对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们的先哲们过于言简意赅,常常简单到没有定义,没有推理,只有结论,使人难于理解”[13]。严格说来,中国古代有哲学思想却并无具有系统理论特征的哲学。

3.近代以来基础理论成果极度匮乏。鉴于以上两点,其结果亦必如此。对人类产生长远影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成果,诸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亚里士多德以及黑格尔所研究的辩证法,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培根的实证逻辑,康德的古典哲学,黎曼、罗巴切夫斯基所发现的非欧几何,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及转换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没有一样是出自中国人,中国人对于这类成果的贡献令我们汗颜!

四、基本的结论

我们对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这两个概念,基于史实、相关文献和一些案例进行了分析,应可得出如下几个基本的结论:

1.由于人的发展的难以预期,把人的培养归于某种类型,例如“应用型人才”的提法是缺少学术依据的,基于这种分类的实践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大学里对学生侧重于某种类型知识的传授,某种能力的培养,但是,教育的结果有很多是未知的。中南大学的理论数学教学与科研并非全国最强,却出了个本科生解决了“西塔潘猜想”,这又一次证明了雅斯贝尔斯的论述是成立的。

2.大学的办学层次应该更多地交给大学自己根据本身的师资力量、科研力量来决策,并且这样的层次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力量增强了,办学的层次自然可以提高。机械地把大学分为几种类型,并由此归纳出某种类型大学的特点,既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并且,掩盖了问题的根结所在,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教育强国,甚至建立发达的应用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无益的。有人说,如果全国的高校办学都是这样,都挤上同一条道路,都奔清华、北大的方向发展,这显然是错误的。全国大学“都奔清华、北大的方向去”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假设,对这一假设的正误再加以评判就更没有必要了。

有必要向全国的大学发一条指令“你们不要奔北大、清华的方向去”吗?全国的大学有可能都办成北大、清华那样吗?中国的北大、清华多了吗?如果有数十所、百余所大学能够办到北大、清华的层次,中国不就成了教育强国了吗?未必这也错了,还显然错了吗?更何况,北大、清华也并不见得就是中国大学的终极目标,北大、清华至今还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它们本身就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新建的大学就不能成为一流大学吗?和北大几乎同时期建校的加州理工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已经分别拥有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早已是世界一流大学,谁能预测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一定会出现在北大、清华?谁又能保证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一定是北大、清华而不是别的大学?全球排名前一百位的大学,美国占了一半左右,美国嫌多了吗?美国大学有极高的办学自,联邦政府从不干预。美国大学也无所谓定位,而是自由地发展。越是这样,越能出现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

3.尊重基础理论研究、培养基础理论研究的兴趣是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唯有雄厚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才有可能出现高水平的应用科技、发达的职业教育。教育管理机构如果要发挥作用的话,在这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而中国的高等教育学者则责无旁贷地需要为此努力。恩格斯的一句众所熟知的话十分经典地阐明了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他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4]

陈洪捷对于德国古典大学四个核心概念的提炼是值得中国大学借鉴的,相应的成果早在十年前就出现了,为何我们的大学没有给予注意呢?对于基础理论的重视是需要长远眼光和广阔胸怀的,马克思是一位典型的代表。恩格斯在赞扬马克思时说道,“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15]。如果我们拥有马克思那样高瞻远瞩的眼光,将是中国大学之大幸,中国教育之大幸,也是中国之大幸。

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的东西、实用的东西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大学,大学在保持其基本操守的同时也作出了妥协。然而,真正的大学仍然是排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弗莱克斯纳就此曾论述,“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去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16]博克校长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的演讲也是值得人们反复思考的。他说,“……如果说350年来哈佛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们总在心神不定地担忧,即使在从外界形势看来没有任何理由这样时也是如此。当我们为取得的成就而高兴时,会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阵痛……”,他进一步分析“为了寻找我们忧虑的根源,我们最好从观察学校的外部环境着手……各种集团……希望利用学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你将会发现他们都在强调哈佛的成就——在社会上的影响,基金的数量,在高级职位的毕业生的数量......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描绘的,只是一幅对哈佛和其他大学真正贡献歪曲的图画……”[17]。而一位国内知名的高等教育学者却说很高兴地听到一些“211”工程大学,甚至是“985”大学都说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与博克和弗莱克斯纳不同的是,这种说法就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对于中国大学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相比马克思的眼光、弗莱克斯纳的论述以及博克代表哈佛对于功利主义表示出的忧虑,这样的观点不可谓不值得警觉。真正的学者,最高的境界是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而不是强调某种功利目标。真正的大学不是一个数字,也不是一个符号。

1852年恩格斯在评价奥地利的大学时说道,“大学都办成这个样子:只容许它们造就充其量在某种专门知识部门可能有比较高深造诣的专家,但无论如何不允许进行在别的大学里可望进行的那种全面的自由的教育”[18]。整整160年过去了,恩格斯当年的批评对于当今中国的大学仍然是一针见血的。

参考文献

[1] 王云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学业三维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11(6):102.

[2]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3] 岳爱臣.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原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101-103.

[4]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5] [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 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509.

[8]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337-338.

[10]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74.

[1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编者引言)[M].赵复三译.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

[13] 史宁中.关于教育的哲学[J].教育研究,1998(10):10-14.

[14]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15]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16] [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17] [美]博克.哈佛350周年(1636-1986)校庆的讲话[J].转引自眭依凡.学术之魂[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298-308.

[18]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7.

In Query of the Concept of Applied Talents Education

PENG Dao-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