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课堂管理论文

高校课堂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05 04:16:03

高校课堂管理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育历来备受重视,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第二课堂对培育创造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锻炼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和功能发挥的情况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新时期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摘要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教育应该是在学生的互动参与中完成的,而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学生对于参与过程有充分的选择权、自主权,因此第二课堂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和中和性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互动性和灵活性

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中,大都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单向交流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差,而第二课堂则多以团队活动形态存在,较好地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个性、不同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知识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获得相互的交融与促进。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学生自主性强,学生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性、创造性

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相比,第二课堂的活动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身亲实践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与社会、领悟人生哲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阵地,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在获得锻炼和体验的同时,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形式和就业的需求,完成“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4、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第一课堂多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而第二课堂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将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开阔视野,培养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二、现阶段第二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不足

现阶段,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尚不成熟,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范运行机制当前教育管理论文,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教育发展趋势的不适应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生活、交往、学习、工作的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许多活动的开展是就活动而搞活动,缺乏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且许多活动的内容呆板、形式单一、层次不高,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步调不一致。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要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不仅在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作用越来越多,而且在第二课堂活动上,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如,缺乏活动场所、经费短缺、活动内容不丰富、层次不高,活动多而杂、系统性不强等现象。

3、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不适应性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社会适应性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不同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它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缺点,特别是由于一些高校没能把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与其他教学工作系统考虑,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往往与第一课堂教学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导致教学与学生工作的矛盾,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第二课堂活动受到影响与冲击。

4、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机制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适应性

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对各种学生组织(含社团)的管理也是松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比较与评价,什么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活动,这些很少有人去思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跟踪、调查与反馈,即没有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

三、优化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措施

1、促进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高第二课堂的参与度

有关调查表明,第二课堂主要是部分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的,虽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仍然有相当部分同学没有参与第二课堂,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采取如学习互助小组、“一助一”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更多同学参与第二课堂,切实扩大第二课堂的影响力。

2、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思想需求,进一步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保证不偏离社会主义大学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不同需求,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第二课堂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比如,可以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热点问题,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解决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困惑。

3、提供活动开展的资金保障,进一步改善第二课堂的物质条件

资金是第二课堂组织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第二课堂组织的资金有多种来源渠道,其中主要途径是学校院系拨款、企业赞助和参与学生自筹。要摆脱单一依赖拨款的被动方式,积极主动地通过外联、自筹、节俭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教育管理论文,设立课外活动创新基金,并科学引导和规范企业赞助,使第二课堂开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4、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的制度保证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构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对创新环节的评价,要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先进性,不仅要评学生,更要评教师,不仅要评结果,更要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第一课堂成绩不好,就剥夺他们在第二课堂展现自己的机会。高校还应更多地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态度、表现和各种能力等,而且应该把大学生是否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尤其要注重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结果的评价则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考虑。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7月

【2】魏保立.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6).

【3】陶丽.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4】周玉,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3).

【5】罗伟.探索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德育),2009,(Z1).

第2篇

【论文摘要】课堂是学校实施教学的阵地,不同层次的教育应针对自身的课堂目标对课堂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居于高中以上教育层次的高校而言.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基础教育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对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是建立有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一般而言.高校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为社会培养能胜任社会工作的人才。高校课堂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阵地.但当前高校课堂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使高校这一目标不能更好的实现。针对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冲突管理这一角度进行探析.认为高校课堂应是冲突之下的和谐课堂.这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冲突管理与高校课堂管理

1、冲突管理

一般认为.所谓的冲突是指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况感受到的不一致的观点差异。所以冲突的实质其实是观点差异。管理学上的冲突管理侧重于对难以避免的冲突的合理妥善的解决。

现代冲突理论认为:过于融洽、和平、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的需要会表现出冷漠。冲突水平太低的组织没有创新精神.工作过于日常,不易暴露出工作中的错误,因此组织显得没有活力,对外界的变化反应缓慢。不利于组织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因此领导的任务是维持适度的冲突。当组织内部冲突太多时。应设法尽力消除冲突.当组织内冲突太少。应通过各种方式适度地激发冲突,以维持组织的生命力。

2、高校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计划、决策、组织、监督和调节,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最大效率地利用课堂时间,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据此,课堂管理一般可分为三大要素: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气氛的营造。

不同教育层次的课堂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特点.笔者认为高校课堂有自身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一些特点:(1)开放性。高校教育的大环境决定课堂所教授的内容应该是有极大开放性,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2)学术性。与基础教育相比。高校课堂所传授知识更具有学术性,处于一种百家争鸣、不断前进的状态。(3)思维性。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决定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高校培养目标之一。所以.高校课堂中学生不应该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而应该是积极思考并形成个人观点的主体。(4)先进性。高校课堂知识的传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避免课堂教学内容陈旧。

3、高校课堂的冲突管理

在冲突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笔者结合高校课堂管理的特点.对冲突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做了适当的补充,认为高校课堂的冲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所授知识所产生的不同有价值的观点。因此,所谓的高校课堂的冲突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很好的引导学生建立适度的冲突.并对冲突进行妥善解决.从而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素质有所提高的目的。基于此。高校课堂的冲突管理应该包括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形成冲突、合理控制冲突的进展、结束冲突并总结冲突价值

二、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实施冲突管理的必要性

虽然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在不断地完善提高。但还存在着很多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的地方.使高校课堂的功效发挥尚不够充分和全面。概括而言。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评价标准与评价实施相脱节

从课堂管理的学校环境来看.高校对课堂的评价标准表面上看来逐渐素质化.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忽视学生非理性发展,造成学生知识观的狭隘。同时,评价标准的存在意义进入实用功利主义误区,评价成为教师晋升、奖惩实施的依据,失去了自身的发展性价值。从这些方面看。当前课堂管理的评价标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决定了.高校课堂管理很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发展要求也不相吻合

2、课堂内容未来适应性不够强

当前社会知识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但是高校中还有很多教师所授内容的更新还是处于落后状况.一次备课之后的授课基本上是第一次授课的重复.夸张一点来讲.包括第一次授课所引用的笑话都没有改变。这样的授课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很容易造成课堂反应过于平静,甚至呆板。同时.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系统化.依然停留在基础教育所追求的结论的完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激活

3、教师忽略课堂教学中情感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通常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互动相对来说不足。同时,课程评价所存在的不足更是导致教师盲目完成授课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情感投入甚少.不顾及学生内心情感的变化,忽略对学生社会情感的培养。这样的课堂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过长,适应成本过大。

4、课堂问题行为不能很好处理

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导致教师一味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对课堂追求表面的和谐.无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行为.甚至刻意压制学生的行为以防止问题行为的暴露。这样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问题行为和思想不断累积.这违背了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最终导致不良社会行为的产生。

基于前文对高校课堂的特点的分析.以及此小节内容的阐述.笔者认为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的是有其必要性的:首先.冲突管理的实施与高校课堂的特点相吻合。冲突管理是一种相对开放的管理.校能使高校课堂教学时刻处于开放、前进的状态。高校课堂上实施冲突管理,能够使课堂在知识传递的同时.成为新知识诞生的另一阵地。

其次.冲突管理能有效弥补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冲突管理能有效沟通教师和学生,增进彼此的了解.及时觉察学生的动态。同时.冲突管理的实施能使课堂评价与评价实施有效结合起来.避免两者的脱节。

最后.冲突管理下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相吻合的。冲突管理能使学生的思维时刻保持一定程度的活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迅速适应生存环境,在工作和生活处于困境时,能够另辟蹊径.立于不败之地。

三、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的建议

笔者认为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当前高校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做起:

1、转变课堂评价标准,为课堂实施冲突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结果往往决定过程.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实施的落后必然会导致课堂管理的落后。评价标注应该是发展性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同时,在评价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反馈。防止重大偏差的出现。在评价手段方面.不能过于强调量化而忽略“质”的评价手段.要全面准确的理解教育工作,不是每一个指标都可以准确、科学的运用量化手段来衡量。具体实施上。可以采取课时冲突总结的手段.教师定期缴纳课程总结,将学生“冲突观点”进行总结备案。

2、建立课堂“冲突文化”,将“冲突”看做学习的必需品

从学校到班级.全面进行“冲突观念”的培养.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从害怕“冲突”和一味压制“冲突”.片面追求课堂“和谐”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和定位课堂冲突。合理的课堂冲突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去制造必要的“冲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必要条件。譬如可以在课余时间.甚至课堂上开展类似辩论赛的文化探究氛围,将批判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综合素质,正确引导“冲突”走向

教师应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很好的定位.适当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冲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应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制造适度的冲突,避免极端现象的发生。在“冲突”产生之后,从细节上讲.教师应该有敏锐的嗅觉觉察出学生的问题行为.及时纠正。从整个课堂来看.教师也应该有能力对其进行很好的管理。从大局上控制冲突的走向和局势的发展。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将会陷入被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4、培养学生和教师角色转化意识,保证冲突管理中正确的角色定位

学生和教师的现实角色不利于冲突的形成、文化的碰撞。传统意识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毕恭毕敬。“好学生”的标准就应该是好好听老师讲。现实中形成的习惯让课堂上缺少活力.缺少“冲突。课堂冲突培养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和教师各自在冲突中的新角色.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虚拟的新角色.能使学生和教师摆脱传统意识的枷锁,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潜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5、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包括对学生的激励和对教师的激励

适当的激励是形成良好习惯的保障.在课堂实施冲突管理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老师和学生制定合理的激励方案。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对已有知识进行深人的冲突思考并有所收获的同学应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对于进行课堂冲突管理有一定成绩的教师,学校也应该考虑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冲突自律的培养,又能提高教师实施课堂冲突管理的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 制度 文化管理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计划”旨在建构理想学校模型,研究从优质学校到理想学校的行动战略,山东省高密一中承担了该课题“制度与文化建设”的研究。从基于学校的问题出发,我们从学校制度与文化的共融贯通、集约合成、重建与经营、反思和实践等方面切入,对学校实施文化管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对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理论认识

从归属性上讲,制度属于文化,是一种次文化,在文化的同心圆中,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中层圆。现代管理理论将制度与文化一同纳入了管理学的研究视野,从企业的管理,移植到学校的管理,形成了新的学校管理理念。

用制度管理学校,体现了依法治校的思想,这种管理重在凸现一种预设的规范,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学校工作的秩序化运转,有利于指挥畅通、落实目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造公平、量化考评,是现代学校普遍采用的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是,这种刚性的科学管理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情感和谐、内力驱动,有时可能会造成一些意料之外的矛盾,有着先天的硬伤。人本主义的兴起,又进一步对这种游戏规则提出了质疑。一些管理学家提出了文化管理的理念。

文化管理就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来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试图实现物质与精神、理性与价值、个人与整体在管理中的融合与统一,契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所引发的劳动方式、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时代特征,是一种更符合人性、更有效率的新的管理理论。它一方面重视以制度化、理性化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卓越的团队精神、高超的管理艺术以及精神的激励方式等,以文化价值等人文因素统摄物质、制度等理性因素和整个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含蓄代替严厉,以微妙取代精确,以人性充实理性,把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更大程度上诉诸人的自觉性和自我激励,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住管理的灵魂所在。因此。文化管理理论是对传统理性管理理论模式的全面超越和扬弃。成思危先生认为,20世纪是由经验管理进化为科学管理的世纪,21世纪则是由科学管理进化为文化管理的世纪。

对学校而言,文化管理即以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为核心价值观,确立为人生幸福奠基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掘、创造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将个人的发展与团体的发展并联接通,形成共同愿景,通过建设科学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发师生内驱力,形成卓越的团队力量,最终实现个人愿景与集体愿景的达成。从而为个人发展奠定理念、精神、意志、习惯、态度、品格和素质基础,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的基因。

二、切入文化管理的探索

从文化管理的视角审视学校管理,我们在深入发掘60多年办学历史的文化内涵,借鉴国内外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管理模式从实然状态到应然状态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研究,自觉地转换管理理念,着力剔除旧有的体制性障碍,更加注重切合文化管理要求的机制建设,开始了对管理范式的调整和探索。

1 发展策划:从影子规划到愿景行动策划

从目标管理理念来讲,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不可或缺的管理环节,对于统一学校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凝聚心智和力量,进而形成激越奋进的行为状态,形成学校新时期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认识上和执行力的原因,我们常常在事实上淡化了它的功效。虽然也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形成了学校的制度,但是却没有转化成为集体的行动力量和价值取向,缺乏起码的认同性,使学校的规划沦落为一种雾里看花的幻想、虚无缥缈的“影子”。

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开始,就注重了学校未来品牌的影响力、师生主体的参与和群体智慧的合成。我们广泛征集全校师生的建议,5年后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子,让师生们广泛地思考、讨论、表达,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大家主动思考、求同存异、建立形成共同愿景的过程。师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在教代会上,我们又经过了接近10个回合的“交锋”,最后确定出了我们的发展蓝图。很明显,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发展规划已经在每位师生心目中留下了烙印,成为全校的精神追求。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适时地把学校发展规划制作成可视可感的宣传文化,我们制作了宣传版面,树立在学校的主路旁,让所有的师生每天在经过它时,都会感受到它的感召力量。同时,我们将学校发展规划进行分解,各部门围绕这个大目标制定更加具体的部门工作目标。教职工、学生也要制定个人的发展目标,包括阶段性发展目标、年度发展目标。这样,就把共同愿景分化成更为具体的部门愿景、个人愿景。每年年底,我们要对照目标进行考查,对发展卓越的,帮助他们调整发展方向和层次目标,向更高水平发展;对于不能实现计划的,我们要求他们做出说明和整改,帮助他们查找原因,提高进步,将个人与集体发展结成共同体。在这种激励引导下,共同愿景就融入了每一个人的血液,成为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学校文化。

2 人才培养:从单一的行政提拔到打造职业化团队

在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似乎有着这样一种惯性:当一名教师发展得非常出色时,就会被提拔为干部。在别人看来,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其本人来说,也得到了极大的成就感,这本来无可厚非。可是,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奥却告诫我们,在科层式的管理体制中,一个人最终将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阶层位置上,对一个组织来说,没有比这种失败更糟糕的事情了。一名教师可能是一位卓越的名师,但他未必是一位称职的领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乃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我们当前的管理体制对最高需要的满足仅仅定位在了行政提拔上,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专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就开始思考,如何创造一种能够有效地激励教师追求卓越,引导实现自我价值,却不单单是提拔为领导的文化管理机制。我们设计了一个层级式发展的体系——名师锻造工程。在这个体系中,共分5个等级:学校名师、县级名师、市级名师、省级名师和全国名师,而在校级名师中,我们又细分为学术委员、首席教师、首席班主任、未来首席教师等,在教师评聘的职级中也分为10个等级,等级越高,专业要求也就越高,待遇也相应增高。与此同时,我们还实行了教职工记功办法和系列教育教学奖励制度等等,不断创造教师们成长的台阶,使我们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了打造专业化发展的团队上来,引导教师们走专业化的发展途径,逐渐形成了我们的人才矩阵。主动进入矩阵,成为教师们自觉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的需要,而矩阵的规模效应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准备了充足的优质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成长方面,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转型。

3 高效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从关注教学规范到关注生命价值

反思我们的教学管理,不能不说是严密谨慎、认真细致,从集体备课到教学常规检查,从课堂诊断到考试分析,从绩效考核到学年聘任,我们制定了大量关于教学管理的文件、规定,但教学仍不能尽如人意,促使我们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什么?事实上,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课堂程式化、规范化的建设上,我们制定的所有教学管理规定都是在围绕着这中心服务,却忽略了课堂应有的文化价值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选择、多元发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部学习机制,所以,偏离了教学规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我们认为,真正的课堂一定是师生互动、以学为主的课堂,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真正的课堂一定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充满思维碰撞和心灵交融的课堂,而不是静态化的课堂;真正的课堂一一定是民主、和谐的课堂,而不是固化的课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还课堂文化本色、注重激发教学智慧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

首先是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我们在课堂中实施了“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优化组合、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结果共享、教师释疑,构建了“自主互助型”学习课堂,把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其次是改革教学方法,在全校开展了“自学一讲解一检测”为基本流程的高效课堂三段法教学,以导学案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堂检测,做到课课清、堂堂清、单元清;三是加强课后实效性反思和课堂质量研究,查找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重点和影响学习的典型性因素,开展了破解教学难点、研究学生认识点和知识点的90度角问题,积极搭建学生思维和知识体系的“引桥”工程,努力寻找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引导学生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强化知识与人文的联系,达成知识、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了课堂教学从单纯的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范式转换。新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主体意识、合作需要、创新精神和多元思维发展,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4 校本研究:从要求到习惯

科研是学校文化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面对更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多元性,需要重建新的课程文化,校本教研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校本教研机制进行了改革。

为了搭建校本教研平台,我们聘任省市特级教师,组织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负责名师培养和引进教师、教科研工作、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策略研究、科学评教机制研究,并定期组织课堂诊断、学术报告、教师论坛等活动,为校本教研提供了组织保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实施了教研组和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制度。教研组每周两次集体备课,重点对教学目标、难重点、三易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以及教案、学案的编写、检测题命制、课件的制作进行研讨,引导广大教师通力协作,打造优秀教研组团体和强势学科。班级作业组是以班级为单位联结的任课教师工作团队,我们每月组织一次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协调各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分析学生各科学习发展情况,研究分层次教学和个别辅导;交流优生优培和希望生转化措施,研究学法指导;诊断学生在思想、学习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结合学生评价,对各科教学提出建议等,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一盘棋思想,同心协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围绕学校管理机制、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效益、学科教学难点、弱科教学突破、分层次教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建立了教科研支持政策,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不但使一些教学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更使校本教研由原来的硬性要求转变为教师们自觉行为和工作习惯,促进了学习型组织建设。

5 学校管理:从集权到民主

科学管理体现了一种法制化、规范化、科层化的集权式管理,而文化管理则体现了人本化、民主化、情感化的和谐性管理。我们当前推行的学校管理机制,基本上是科层管理,在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人事聘任制的实施,又进一步加强了集权,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民主则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是人心所趋。学校管理从集权走向民主,是时展的必然。

我们提出了“学校是大家的,大家的事情大家说了算,学校的事情师生说了算”的治校原则,在校园内大力倡行民主、建设民主、推进民主,对学校的民主化机制建设进行了探索。

首先是学校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成立了由教学督查委员、参政议政委员等13人组成的工会委员会,作为教代会常务机构。工会委员是教职工代表的代表,直接对校长负责,即时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征询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审议学校工作和重要文件,破解了许多管理难题。学校还健全了招标采购、绩效考核、评优晋职等各层面的民主管理小组,将学校管理中的热点、敏感问题,由民主小组阳光作业让全校师生监督。

其次是我们创立了民主理校座谈会制度,定期召开征询意见会、听证会等,对学校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座谈会决议,作为学校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师生的参与决策,解决了民主决策中的干部“越位”和师生“缺位”问题;同时实行民主建议奖励制度,对“金点子”建议实行重奖,为广大师生搭建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平台。

再次是让学生民主管理、自我教育。建立了团员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审议修订,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学生对制度的认同度,增强了执行力和教育效度;通过竞选招聘,成立了领导干部学生助理团,让学生参与管理,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组织能力、责任意识;组织成立了自律委员会和法治委员会,让学生进行自律自治,加强遵法守纪教育,法治委员会还负责化解、仲裁学生纠纷,对违纪学生,通过听取申诉或辩护、集体讨论、民主评议,根据规章制度,做出令学生满意的处理意见,并进行跟进教育。从而加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在教学中,我们也大力倡行教学民主、师生民主,尊重差异、尊重特长、尊重发展,在课堂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了分层次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全员发展;选修课、活动课也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我们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等专业化组织,充分发扬教学管理民主和专业自主,像课程设置、课时增减等问题,由教学研究会组织全校教研组长集体研究,大家同意,学校即予以批准,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民主性,创造了宽松政策环境。

实行民主管理,使我们实现了人心思上、崇尚卓越、不断创新工作,形成了民主的学校精神。

三、思考与启示

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存在职业态度不端正、职业技能不过硬、职业知识不扎实等问题。高职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不能适应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问题的根源。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对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知识,满足酒店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概念解析

(1)三个课堂的概念。“三个课堂整合”即“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第二课堂”的专业活动、“第三课堂”的专业实践质互补、合作、协同。国内高校关于第一、二、三课堂整合的理念也提出一段时间了,重点强调“三个课堂”互补、合作、协同教育的功能。本文提出三个课堂整合的理念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的运用就是指坚持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主体,发挥“三个课堂”的联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干劲、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实践各种活动。坚持贴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通过“三个课堂”的整合训练开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高端能力。其中,基础能力训练与开发的重点是应用写作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能力的重点是专业技能,高端能力的重点是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

(2)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酒店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够全面掌握现代酒店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掌握酒店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基层管理人员。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借助特定的训练为主要形式,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培养一定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并为目的的教学。

2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在第一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重点发挥第二三课堂的作用,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2.1构建专业活动平台

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的原则,重点搭建讲座、竞赛、培训和专业品牌活动四大平台。

(1)讲座平台。按训练与开发重点,对讲座的内容及实施进行整体设计和分类规划,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精英来校讲学。讲座要有一定的“干货”,不能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应该把酒店管理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热点问题和学生分享,在形式上要做到生动有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2)竞赛平台。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各类竞赛运作模式,形成“班、级、院、校”四级校内竞赛格局,与全省、全国的竞赛平台对接。竞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业知识的竞赛,不断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二是专业技能的竞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三是管理技能的竞赛,如演讲、专业形象竞赛。

(3)培训平台。利用校内资源或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实现学生培训不断线。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进知名酒店品牌来校培训学生,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前沿的技能和知识。

(4)专业品牌活动平台。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操作能力为目的,结合专业特点,打造1~2个特色鲜明、覆盖面广、受益面宽的学习型、专业型活动品牌,形成示范带动、相互促进的格局。如酒店技能大赛、职业形象大赛。

2.2构建实战平台

专业能力的提升源于实战。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平台要坚持“立足校内、挖掘资源、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和拓展各种社会资源,搭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平台。

(1)校内实践平台。每年举办专业创新创业项目遴选,公布学生研究项目和创业项目指南,组织学生广泛参与,重点组队推进,力争每年产出一批质量好、档次高的成果。

(2)校外实践平台。实现“学校—合作单位”模式向“学校—行业协会—整个行业”模式的转变,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学生能力训练与开发服务。如安排学生参与酒店顶岗实习,把课堂搬到酒店,让学生更多体验酒店的实操。

2.3构建网络虚拟平台

依托校园网和现代教育技术,重点搭建网络资源和虚拟活动两大平台,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课堂整合新优势。

(1)网络资源平台。基于Blackboard平台,开发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基本信息库,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研究项目信息库,应用写作、英语学习、创新创业等专题资源库,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方便的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体系。

(2)虚拟活动平台。完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网络虚拟活动软硬件支撑平台,开设网络互动社区,组织网络主题讨论、网络专题调查、网络专业竞技等网络虚拟活动,使二、三课堂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得到进一步拓展。

2.4构建团队机制

(1)教师团队建设。加大二、三课堂活动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力度,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勇于创新、专兼职结合的二、三课堂指导教师队伍。鼓励更多优秀教师和社会人士参与到二、三课堂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壮大指导教师队伍,优化指导教师结构。

(2)学生团队建设以“重点建设、严格管理、加强指导”为原则,加强学生团队建设。以学生社团和竞赛项目为依托,重点建设学生研究团队、创新团队和创业团队。建立健全学生团队管理制度,实现学生团队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并从活动经费、活动场地以及仪器设备等方面为学生团队提供良好的运作条件。

3“三个课堂”联动促进专业实践平台建设

大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三个课堂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因此三课堂应该“大会师”,才能打好素质教育“攻坚战”。

3.1第一课堂注重专业知识理论教学

首先强化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架构了课程设置结构,促使学生系统、扎实、灵活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第一课堂是教授专业知识的主阵地,要根据酒店行业特点来设置课程,将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安排进教学计划。同时,要根据酒店行业的特点,要将职业道德、管理知识等内容安排进教学计划。职业道德知识课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在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灵活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还要运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2第二课堂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层次和质量,结合专业来设计活动。进一步科学规范学生活动的场地申请和宣传管理工作,规范了学生活动的场所,缩减了学生活动的数量,促进了学生活动宣传品的有序、规范摆放和张贴,进一步优化了校区学生活动的质量,提高了学生活动宣传的水平,净化了校园,推动“美丽校园、活力校园、文化校园、秩序校园”建设。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开展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在班级管理中引入酒店管理机制,如学生宿舍管理可借鉴酒店管理的方法。每年举办专业创新创业项目遴选,公布学生研究项目和创业项目指南,组织学生广泛参与,重点组队推进,力争每年产出一批质量好、档次高的成果。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内涵发展,按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围绕“在快乐阅读中成长、在创新实践中成长、在能力拓展中成长、在文艺熏陶中成长”的理念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生自我形象设计大赛”、“舞蹈大赛”、“创业大赛”“演讲大赛”等十大精品活动;注重学生素质、才艺、兴趣的培养,分别举办英语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节、艺术团成果展、院际篮球赛比赛等活动;开展了新生自我形象设计大赛、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中文演讲大赛、司仪大赛、辩论赛、艺术团文艺表演、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服务基层”社会调研等精品活动,引领校园文化活动朝着精品化、示范化方向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强素质、长才干。

3.3第三课堂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教学,通过校园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和丰富的文化产品,牢牢把握引导社会观察、开展教育活动的主动权,形成网络文化育人大平台。第三课堂”是将第一课堂的知识和第二课堂的素质训练提升的载体,通过第三课堂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学校—合作单位”模式向“学校—行业协会—整个行业”模式的转变,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学生能力训练与开发服务。如安排学生参与酒店顶岗实习,把课堂搬到酒店,让学生更多体验酒店的实操。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通过“点面结合”,全面拓宽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普及面;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开展了爱心义卖、“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雷锋活动月、雷锋月小品赛、志愿服务月等。

参考文献

[1]刘洁灵.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市场,2008(4):99-100.

[2]林红梅,梁悦,胡爱清,蔡龙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4):188-190.

[3]刘伟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企业导报,2009(2):176-177.

[4]魏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职业时空,2010(1):56-57.

[5]陈江.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44-45.

第5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管理学原理 教学模式 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84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inverted class-room)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深度融合的典范,近年来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翻转课堂主要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将课程的主要内容制作成视频、声音、图像等重新规划和设计,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实现了“先学后教”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翻转课堂的实质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和做学习的主人,促进生师互动和知识应用,鼓励高阶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引导学生面向职业实践。

一、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

翻转课堂通过教师将知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制作教学视频、图像、声音等信息,使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中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的讲解,提高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中参与以及课后巩固的教学形式。

二、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经过调查发现了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很多设置都是以理论为主,缺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另外,这些《管理学原理》教材版本落后,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教师的教学的主要模式就是课堂授课,教师照本宣科在台上讲课,对学生被动的学习形成“填鸭式”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方法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迫切需要改进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三)学生成绩考核不合理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应用较广泛的学科,注重能力的培养、善于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等,而目前很多高校τ凇豆芾硌г理》课程教学的考核方法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平时学生作业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最终期末考试分数一般高校的比例为70%,造成部分同学考试前对理论的快速突击,考试结束恢复原状,并未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能力的提升,考核面过于狭窄,不够科学。

三、翻转课堂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翻转课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非常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能有效缓解目前传统教学的弊端;2.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意识;3.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4.有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翻转课堂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翻转课堂采用新媒体视频+互联网技术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教师通过《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提前制作成视频、图像、声音相结合,是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三)翻转课堂完善了考核方式的科学性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考核方式的单一和缺陷问题。翻转课堂可以采用线上考核和课堂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分或者在课堂上根据实践测试。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助于提高《管理学原理》的学习效果。

(四)翻转课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应用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翻转课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翻转可以根绝学科特点进行设计。首先,通过理论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自主学习的引导,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案例分析引导,教师播放相关理论案例和视频资料,通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小组讨论,并有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提高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翻转课堂《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将面临的挑战

尽管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现实中还需受到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挑战。

(一)学生对翻转课堂的影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受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影响,教师很难解决课题出现的学生对课程参与问题,制作微课程时学生是否参与,属于单向的传递,不能像传统课堂做到随时调整。学生参与人数与理想人数存在矛盾,只能展示和使得真正参与的同学收益最大化,而其他同学则长期作为观众参与其中。

(二)教师对翻转课堂的影响

有关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任务中被视频教学所代替,并没有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同时,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兴趣、专业特征等制定相应的视频,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并未能深度参与其中。另外,翻转课堂要求课题高度数字化,网络安全,完善的教学设施等。现实缺乏相适应的配套设施,不具备完全的网络教学环境。

总之,翻转教学课堂符合时展潮流,虽然目前依然处于尝试阶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但对于研究生管理学教学是可行的。要想全面、高效地应用于管理学课堂教学仍需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辛巍巍.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5

[2]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01)

[3]蔡兴红.翻转课堂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生教学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5

第6篇

着力课改,打破坚冰与自信选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了学校的必然选择。为此,学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学校部分教师在不断探索课改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反馈显示多数教师期望改革课堂,学生期望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这两个方面都有助于学校进行课堂改革,并为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学校班子正反两方面多次比较、分析,学校统一思想并决定,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班子成员齐抓共管,顺应形势落实课改,全面推行教学改革。

强化培训,更新理念与提升技能

校长的决心决定课改的进程,教师的理念决定课改的质量。为彻底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坚持围绕“名师建设工程”,创新拟定“专业引领――外出学习――网络学习――骨干培训――同伴互助”的多元教师培训模式。多次组织学校领导和教师赴重庆、成都考察学习;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教研员为学校课堂教学传经送宝、点拨指导;多次学习、研究《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等核心期刊上有关课改的经验并借为己用。同时,学校着力做好教师示范带动,要求骨干教师争当课堂教学改革的策划者和引领人,组织教师开展模式课、试点课、展示课,以听课、评课、说课、赛课、同课异构等活动为载体,在全校上下形成勇于课改、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

提炼模式,深层探究与深度融合

经过甄别、分析、归纳、提炼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校确立了课堂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人,是学习者、参与者、创造者;教学的重点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结合师生实际,学校提出推行新课改“模式化教学”思路,着力构建“六环”课堂教学模式,即学案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检测反馈、拓展深化等六个环节。“六环”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六环”课堂教学模式的载体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它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学校要求各班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力量平衡”的原则,将全班分成八个小组,通过学习小组内外的互动、合作、交流,结成“同伴互助,以兵带兵”的对子模式。学习评价上,学校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为让“六环”课堂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生命力,笔者认真研究和借鉴人本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找准着力点,不断创新、丰富、完善“六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健全机制,强化管理与激励导向

现代管理学强调,学校管理是经营学校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此,学校在抓课改的同时,也注重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引导、激励、评价等形式,为课改实施保驾护航。一是注重过程,常抓不懈。学校定期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全体教师课改专题会议、教研组备课组会议,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化促使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强化课堂改革意识。二是制定一系列与课改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学校以“抓三品、铸人生”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学生“每周一星”评选活动,深入挖掘学生的特长、优点;以“名师建设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教师六个“十佳”评选活动,让教师在课改中体会到成就感。

为了丰富和拓展“六环”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反复研究提炼,学校提出“三模”创新理论,即把“六环”作为学校总括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宏观模,各学科在宏观模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科模,在学科模的基础上根据课时和自身风格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个性模。同时,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努力为教师搭建课改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校本教研论坛,积极参与各级课改学术研讨;利用校刊《教改通讯》刊发教师教研文章,形成经验总结,转化教研成果,打造有特色的校本课改文化;通过课堂文化建设,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激发求知兴趣和欲望。

第7篇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教育以外进行知识、信息传递,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大学生全方位素质提高具有极大促进作用。面对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跟时展之变,既要针对第一课堂教学设置与安排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践环节等进行调整,更要从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等方面进行二者的衔接和互补,使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不断完善第一课堂教学前提下,认真研讨如何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以及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行业特点决定旅游教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前沿性,同时,旅游学科是综合叉学科,其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和快速的适应能力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素养的培养必须重视和完善第二课堂的辅助教育功效。第一课堂教育是围绕专业培养计划开展实施的,其调整既受限于时间,一届学生的教学计划一般不变动,同时也受限于内容,教学计划一部分课程设置从学分、学时到开设学期必须根据国家相关专业培养要求制定,是面向该专业所有学生的通识教育。另一部分课程根据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特点进行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统一模式的。第二课堂具有内容安排灵活丰富,形式多样富于个性化,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等优势。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拓展多渠道学习方式,促进信息沟通和新知识的跟踪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弥补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便于不断跟进、学习和掌握业态和产品新的变化。

二、第二课堂教育研究现状

关于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针对第二课堂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些学者大部分是从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出发并进行分析。教师教学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某一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探讨其现状和发展对策或建议,如英语,物理学、病理学、临床药理学以及思想政治等课程;(2)围绕人才培养探讨第二课堂建设,如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过程中的作用、如何设计经营第二课堂以及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等;(3)围绕第二课堂的定位进行思考。学校管理角度出发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度及教师的意识等方面展开,如彭惠芬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中就指出: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学生或教师管理者进行资金或举办场地等资源申请时,如果是与学校其他活动的安排相冲突的时候,以第二课堂活动退让或者是首先保障第一课堂教学而导致活动的不能正常开展;教师意识不到位,学生积极性不强;(2)学校在第二课堂的规范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或对策,张科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指出,要引入学分制和课程的理念,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第二课堂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呼吁教学辅助部门制定管理办法,使学生社团活动有序渐进,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参与社团活动。具体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相关研究比较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目前共发现文献数量仅有7篇,主要探讨该专业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目前缺乏。

三、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内容

(一)培养目标

确立科学的第二课堂培养目标是在第一课堂教学基础上切实完善和落实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核心问题。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的延续和必备的补充。因此,第二课堂应该具有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的相应独立的培养目标。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把握未来高等教育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针对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面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教学科研部门,着重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围绕第一课堂以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为原则确立该专业第二课堂培养目标:立足地方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将“寓民族文化于旅游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特色培养环节;依托桂林旅游行业优势,在强化校地协同基础上强化实践能力,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就业能力;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优势,注重学生内涵发展,拓展国际化视野。

(二)课程体系

分析、总结目前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开展第二课堂的相关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对其进行对比,并结合实际,从拓宽学生业务素质的广度、延伸其深度,同时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驾驭知识的业务能力等角度出发提出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内容设计既要根据培养目标完成第一课堂延伸和补充作用,提升专业素养,又要实现学生社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其内容设计可以分为针对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两大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行业发展急需的新课程和反映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旅游相关课程,对于行业新动态因没有系统的或成熟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报告和专题讲座方式完成,民族旅游方面可以将一些已成体系的民族旅游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借助于国外相关高校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及桂林涉外旅游等相关平台,在第一课堂相关双语课程基础上进行拓展,设置部分双语专业技能和实物操作类课程,培养对外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最后,通过校企联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学习机会,可以采取职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立项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该种模式要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组织。社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借助于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类竞赛、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该种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组织进行,同时自我组织过程也是社会能力培养的一个环节,实现学中教,教中学,学生自我教学相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专业教师以顾问或参谋的角色定位进行建议和指导,具体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教辅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以学生为本,突破第一课堂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地位,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使学生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乐于在该领域探索并自我感觉良好,因此必须分析、论证适合的、突破传统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角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内容,因其课程专业性较强,所以,一方面避免类似于第一课堂的讲授方式,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seminar和演讲并辅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主题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围绕业态新知识进行探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针对比较成熟的相关知识体系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慕课等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学科相关知识,专业教师负责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点问题的解惑,遵循以问题为基础的自助学习教学手段。专业教师给出某方面的核心问题之后,学生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和归纳,最终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针对社会能力培养模块内容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目前各高校在此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其内容和形式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教育通过党校、团校进行,社会实践和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社团活动和文体类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但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管理和避免活动随意性以及如何使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相互补充和受益。

(四)建立师生双向交往系统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直是困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一课堂是专业素养教育的基石,是通识教育,教学主要是讲授为主的师生单向交往系统,学生的参与、选择性和自主发挥受到一定的局限。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应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又符合学生多方智能发展的要求,同时在授课方式上,贴近生活和现实,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具体实践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如何建立第二课堂双向的师生交往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实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目前,高校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基本是围绕课程开始和结束,教师完成指定的教学时数后结束一门专业课程,师生交往也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雁山校区,教师居住在屏风校区或市区,大约1小时的两地交通使得学生基本是课外与专业教师很难随时相见探讨问题,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存在实际困难,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可以搭建多种网络平台,如网站、论坛、微博客等实现网络化教学和师生的即时沟通、信息共享。根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不同模块,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进行具体分工,几位教师负责网络平台某一模块内容的课程设计和指导,学生在该网络平台上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网络提供的多渠道、可交互的开放环境,建立高效的师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沟通双向交往系统以促进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核算教师的工作量和进行考核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监管。

四、结语

第8篇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我们确定教育方针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理论依据。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注重以学生为本,关注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努力把高校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相结合,以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一、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关系

高校大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进行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第一课堂理论学习外,还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即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来对理论知识进行升华。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以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托,具有局限性,它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地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然而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通过行为实践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与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不同的一种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任何一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是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如果说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以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那么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则以第一课堂理论学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正确指导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具体实践,正如有学者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效能,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可以使学生学到多种新鲜知识,有助于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学校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辟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旨在促进学生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及素质的提高。然而大学生也应该做到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去正确指导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反之,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又能深刻地反映出理论知识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优点与不足。实践证明,经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可以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之真正目的,两大课堂活动相得益彰。

二、高校第一、二课堂活动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一)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系统的活动章程,使高校第一、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目前,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无论挂靠在学校、学院哪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都缺乏系统完备的管理制度以及统一的社员培养目标和整体发展规划,甚至缺乏与学生个人具体的培养方案的衔接。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是严格遵循学生个人培养方案进行的,为了实现高校德育目标,当下每所高校都会不同程度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环节制定的学生个人培养方案,甚至有时会冲淡其实效性,使学生兴趣偏向某一方面而荒废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够辩证地处理好第一、二课堂的关系,这就制约了高校使每一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目标的实现。

如果想做到第一、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两大课堂性质制定一个完备的学生个人培养方案,并且健全管理制度和活动章程,使两课堂中的管理制度和活动章程完全服务于这一完备的学生个人培养方案,以达到使每一个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高校社团的成立、建设和发展大多是由学生自发、自治来进行的,管理方面较为松散。由于缺乏校级高层面顶层设计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再加上低年级的学生干部缺乏组织经验、换届流动性大等因素,使得社团无法摆脱学生社团“因人兴社,因人废社”的问题,这些使学生们失去均衡发展两大课堂的实际能力,破坏了真正意义上的两大课堂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和意义。

(二)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使得学生不能够辩证地对待两大课堂活动。

专业性指导的缺失是制约大学生正确认识一、二课堂活动的关键原因,各类第二课堂社团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其指引方向,而不是单方面地发展一、二课堂的一个方面,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所以要不断引导学生立足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然后参与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再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经验去充实书本理论,真正做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一、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启示

(一)搭建“四位一体”的两课堂社团指导管理机制。

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管理中,要开启全员育人的观念,形成由校级高层面顶层设计相关政策和培养方案、由相关部处牵头、由各学生管理部门实施、由各专业教研中心具体负责的“四位一体”的联动管理机制。在具体的工作中,由各专业教研中心为挂靠的学生两课堂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校级高层面顶层设计和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及两大课堂性质,制定一个完备的双向的学生个人培养方案,并且健全管理制度和活动章程,使两课堂中的管理制度和活动章程完全服务于这一完备的双向的学生个人培养方案,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确定二课堂社团的工作目标,规划它的发展前景,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一、二课堂同时并存的重要意义和明确自身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以达到使每一个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二)强化高校教研中心在二课堂社团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应该安排各专业教研中心 与相应的两课堂学生社团进行挂靠,让学生们在课堂之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并学习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发展前景。各两课堂学生社团在教研中心的指导下,还可以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常态化活动。在两课堂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次实践活动都能够超越其活动本身的表层意义,将深层意义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学生达到理论内化的实现,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一、二课堂的关系和发展前景,避免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出现散漫而失“神”,在内容上出现做作而失“真”,在操作上出现过于娱乐而失“效”的方向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整体规划大学生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优势互补,以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为主导,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去正确指导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整合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大学生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进程,使学生理论知识过硬,道德素质循序渐进得到提升,最终实现每一个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N].光明日报,1978-05-11 .

第9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业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1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风暴的席卷下,曾被寄予厚望的“鸟巢一代”――80后高校毕业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国家出台各项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谋出路、求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当前的社会形势,更应该深思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实施好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第一课堂是难以完成的,积极引导和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对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文试图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视角出发,探讨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优势,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增强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一、 第二课堂与创业教育

(一)第二课堂的含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与第一课堂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学校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外,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系列开放性活动,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丁丹、王芝华,2008)。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第一课堂是主阵地,但第二课堂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第二课堂活动对于第一课堂并非可有可无,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样性等特点,不仅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良好的品德素质,更是大学生积极实践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阵地。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各类文艺体育活动、技能竞赛、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已在高校学生培养系统工程中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创业教育的含义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挖掘人的创造性潜能、开发和增强人的创业基本素质、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在大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年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能力、创业综合知识的创业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拓展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协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知行统一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提出了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强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口号,以实现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三)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行的教学资源,是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果说第一课堂重视的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么第二课堂关注的则是人文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较之第一课堂对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二课堂推崇自主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个性和优势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培养创新性品质。第二课堂打破专业限制和系科界限,实现了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不仅给各种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能够刺激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职业技能和素质发展上,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2、第二课堂的活动时空具有开放性。第二课堂活动由于组织机制的灵活性,活动方式的自主性,活动环境的广域性而表现为活动时空的开放性,打破了原有的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第二课堂可以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而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不仅可以走出课堂,也可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这就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统一起来,使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在实践中检验、深化所掌握的理论,最终效果要比单纯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好得多。3、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第二课堂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可以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交叉互补的创业团队,从而提高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有分工、有协作,取长补短,能力互补,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能力,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本身就有利于大学生和社会需求接轨。

二、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创新教育理念在各高校都逐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末(郭涛,2007),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学界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相关论述停留在搞好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业与创业等理论层面,集中、系统、全面地探讨创业教育的文献十分欠缺。

(二)教育教学方面,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缺乏对实施创业教育的计划、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等的研究和探讨。第二课堂活动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指导,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都导致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

(三)目前承担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部门是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归属于学校的党组织领导,这种格局的结果是第二课堂活动在很好的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职能的同时,对于其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的作用发挥不足。以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目前很少有高校将之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就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和初级阶段,必须在改革现有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创业教育的指导精神。

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一)提高思想认识,确保第二课堂建设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正确导向

高校应重视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统筹规划,加强整合,明确分工,从体制机制的完善、教学资源的配备、学生参与的引导、硬件设施的保障等方面入手,将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整个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第二课堂建设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

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科学化程度。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实行第二课堂与教学计划、课时、学分相结合,赋予第二课堂制度保障,从而克服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教育弊端。适当改革学习考核体系,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评中所占的比重。

(三)明确组织机构,实施第二课堂建设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科学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第二课堂一般都由学校的团委组织,如校团委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在本校组织一定形式的比赛,临时组队、临时培训、临时指导,整个过程是一个临时性的环节。从受教育者知识的连贯性、创业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创业教育的效果等方面来看,目前这种临时性创业教育理念和活动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高等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第二课堂组织机构来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建立一套良性的管理运行机制,从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力量的配备、学时安排等都要科学地进行组织和管理,明确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分管教师、任课教师的职责,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四)创新活动内容,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建设和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完善的创业教育应该对学生创业的全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跟踪培养教育,不仅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而且配有相对完善的理论教育。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突出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心理、创业技能、创业实践和创业成果的良性循环和相互渗透,在内容安排上除了常规的创业学理论知识讲座、创业知识培训之外,高校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以及各种大学生社团组织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创业模拟”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此外,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将社团活动、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等作为大学生在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还可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电子技能大赛”、“计算机技能大赛”等活动来展示大学生的创业实力创业成果,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帮助学生申请科研课题和项目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

(五)设立专项经费,保证第二课堂建设和创业教育的硬件投入和成果孵化

高校应该设立专项经费为实施第二课堂创业教育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如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由学生进行项目申报,对于可行的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并对项目进展把关,保证经费落到实处,对于学生的科研项目报告可编成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集进行宣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对于在创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高校更应该积极为第二课堂创业项目的产业转化提供经费支持,激励更多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提供第二课堂建设和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得到深化。一是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开放性实验室或创新型实验室;二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共建等方式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创业教育实习、实验基地;三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创新人才必备的身心素质,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实习等活动,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专业思维,开发和提升自己的创业尝试能力。

总之,高校要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体系,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创业方向,探索出一条“第二课堂――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就业”的联动机制,使高校第二课堂真正成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成才的支撑点和平台。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进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7~219

[2]张金辉.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教育机制改革.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6,(2):27

[3]刘三宝.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技信息,2008.24:182-192

[4]郑学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农业信息科学,2008,8:462-464

[5]张首芳,李月强.从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活动抓素质教育.煤炭高等教育2006,24 (3):110~112

[6]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89-90

[7]李桂英.构建和谐大学校园视野下的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索,2008,7:110-112

[8]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103-105

[9]周钰,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5:24-25

[10]黄新宇.高校第二课堂刍议.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11]刘当远.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5-186

[12]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91-92

[13]庄青竹.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商业时代,2008,20:65-66

第10篇

一、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的一切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最根本的是对人的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制度只能管人的行为,并不能管人的思想。因此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重点,从而使每个人参与学校管理,真正实现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主题,通过制度的约束和理论的学习,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每周坚持业务理论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专题研讨、专题讲座,又有观摩录像、心得交流,其中“人人听我课、我听人人课”的研讨活动已经成为教师们的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舞台;此外我校还主动参加各级的培训学习,积极争取机会听专家的专题讲座,参加听课研讨活动,从而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三、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校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科研的工作重点,加大教研力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充分利用每周周三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做到每次教研有主题、有理论,有发言、有讨论、有记录,教研后由中心发言人汇总大家的意见总结成文。通过教研,使教师明确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

强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理清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不断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和人才观,有力地促进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当教学观念转变了,我们还因势利导,要求全体教师把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深入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活动,同时关注新的教研信息和课改动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理论指导实际,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我校还健全“人人上公开课,人人参与评课,人人撰写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的教研制度,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着手研究。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教研成果,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教研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边听课边做好听课评析,保证听课时认真听、认真记,每次评课时以指定的中心发言人为主,人人有发言,发言有条理、有重点、有记录。通过评课,促进全体教师思想上和业务上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能“教”会“评”,还要会“写”,引导教师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教学随笔和教后感,上交教案和教学论文。最后从课堂教学、业务档案和评课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学期目标考评奖励的依据。

四、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校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课程设置的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做到了不随意增减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成立了科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兴趣,增减学生个性和特长。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认真探索落实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诱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体现“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精神,我校广泛成立了兴趣小组,有乒乓球、书法、绘画、鼓号队、作文、数学等多项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举行的各种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书法、朗诵、绘画、乒乓球等活动,并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科上来看,活动不光有语文、数学的比赛,还有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的较量;从形式上看,大部分活动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全员参与,再从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参加上级的竞赛,以体现活动的公平性、群众性、基础性和拔尖性,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特长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体现成功的喜悦。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农村,教师,教学改革

 

随着农村学龄儿童的减少,各地的小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合流,中心小学的校长面临的是辖区各校的规模不大,但覆盖面积广的工作环境。但在中心校的内部管理上不像城区学校那样分管领导专一化,这就需要我们跟上改革的步伐。

1.深入课堂

作为农村小学校长要深入到教学管理中,最有效的捷径就是走进课堂。带上听课本,亲切地走进课堂,用管理者的眼光去听课,透过课堂现象挖掘背后潜藏的教学管理的问题,逐步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提供第一手真实的依据。

1.1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学校管理制度问题

校长听课可以不像教研员那样去深层次地分析教学现象和规律,但在透过课堂教学现象中,一定可以发现学校哪些教学管理制度是合理的,哪些管理制度还有待去完善。例如,校长不打招呼走进了课堂,你可以更真实地发现哪些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哪些教师渗透了课改,还有谁没有做到这些?这些没有做到的教师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实行新一轮课改前后,村级学校教师在课堂上有了哪些变化,变化大不大?凡这些,只有在听课之后,校长才能有所思考,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才有可能进一步完善。

1.2从课堂教学中寻求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所学校在外界看来没有特色和明确的办学方向,那这所学校不会是一所成功的学校,校长自燃也不是成功的校长。因此,校长日常所要思考的就是在抓好教学的前提下,如何体现学校的特色。尤其在是农村学校,要让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等得到别人的认可,更是困难重重。论文检测。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提供给校长的思索空间更大,关键是校长如何在听课中去发现。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教师在后进生中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为此,在本校教师中提出了“在心灵上运作教育”这一思想,并拟定作为本校的一个办学理念来重点研究和实践。

1.3在课堂教学中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必定是一个成功者。一个将来可以走向成功的教师,也必定是在课堂上磨练出来的。校长要发现这些即将走上成功的教师,也只有走进教师的课堂。同时,也只有在课堂上,校长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个性特点,从而有效地根据教师的特色调整工作岗位,从而达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才能更有效地调整学校的教学管理。

2研究业务

农村小学校长由于年龄、学历、资历等各方面的原因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在教学管理上难度相对加大。多年来,人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小心探索。

2.1做一个懂行的校长

要管理好教学工作,逐步提高辖区各校教学质量,校长必须做一个懂行的校长。小学校长必须参加新课程标准的通研培训,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方方面面都要想到、做到,虽然辛苦,但一个不懂教学业务的校长很难是管好一所学校。小学校长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习,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和新课程改革以及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分析本校特点的基础上,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论文检测。

2.2带头教研,带动教风

校本教研自90年代末提出到现在,经过艰难的历程,逐步为更多的人所认同。校本教研对学校教学管理及提高教学质量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被更多的校长所重视。为此,一所学校的校本教研的水平,是检阅教师队伍的关键,也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生命线。

校本教研在我们贾悦镇的农村小学,还刚刚起步。校长带好头,亲自动手搞教研,就会带动你的学校整体教风的好转!当教师们还在为教研如何才能入门大伤脑筋时,作为校长已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和指导教师们如何就一个教学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和行动研究。教师们自然会茅塞顿开!从而便会尝试,从而静下心来搞自己喜欢的小课题研究。学校的教学管理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地。论文检测。

3关注教师

3.1力争在管理上做到因人而异

任何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都应该与本校本地相适应的。因此,校长要真正深入到教学管理中来,就必须和广大教师一起,共同研讨出适合本校教师的办学思想。如果教师理解不了你的办学理念,那你的办学思想就只有等到了太空中去实现。

3.2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在管理中,单靠制度管理是不全面的,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协同全员管理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管理。为此,校长要多接触教师,在闲谈中讨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或许,一个新的研究难题就在这闲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也只有这样,在你和老师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校长才会被教师们从心灵深处所认可。从此,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也才会被教师们所随同。校长所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去为教师搞教学提供更有利的环境。大胆地让教师们去研究,去实践。

4立足发展

4.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

农村小学的校长不能故步自封,做井底之蛙,而要立足发展。在教学管理中一切都要为创建名校而做好准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当一年级的学生入学后,就要构思六年的教育计划。根据学生和教师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而从横向看,形成一个系统的竞争激励机制;在全市内,自己学校与兄弟学校的差距在哪里,有多大的差距,做校长的要清楚,要思考。

4.2加大宣传,走向外界

当今时代,甘醇的美酒到处有。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落后。因此,校长要考虑跟外界多交流,既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好。加大宣传,走向外界。当你在将自己管理方面的成绩向外界宣传时,你也会在做更进一步的改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总之,教学管理是学校的工作重心。农村小学的校长只要敢想敢做,抓住重点,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第12篇

在高职院管理学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是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本文从分析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性质入手,指出案例教学对管理学这门课程的作用及意义,及该方法在当前管理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案例教学;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问题对策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尤其是在商科类高职院校的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中,该门课占有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面对高职学生的资质特点,作为在高职院校讲授管理学课程的老师,肩负着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的重任。就如何提升该门课程的课堂效果,充实学生的管理知识,激发学生的管理兴趣,是值得管理学课程专业老师不断探索的永恒问题。选择良好的、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也是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因为这门课的老师对培养日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技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学课程不同于理工科的课程,学生只要掌握了公式的应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或者是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悟性。没有“悟性”老师的理论功底再深厚,如果就理论讲理论也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点,学生对概念理论再熟记也不过知晓一隅。在此情形之下,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现实的案例做支撑来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习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案例教学,以一种开放的、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展开。该方法在使用之前,通常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材料,之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采用案例教学也要结合一定理论,将案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与管理理论形成交集与碰撞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思维的目的。案例教学(CaseMethod)最早起源于1870年,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首创的,案该方法最早用于医学教学通过病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诊断推理能力。后来,于20世纪初,学院将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知识情境或事件编写成案例应用于哈弗商学院的教学。此种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颇具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老师通常是告诉学生做些什么、怎样去做,怎样做是对的或者错的,其教学内容甚至与现实脱节得很厉害,学生的主动性被剥夺了,常常感到课堂枯燥乏味,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案例教学则不同,在课堂上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整个授课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传统教学所说的“教师一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此外,学生通过对案例发表见解的这一形式,增加了彼此的交流机会,能互相取长补短。现在的学生都有奋进、不服输的性格,在发言的过程中,会产生超越他人的内动力,这种内动力会激励学生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二)引导学生由注重知识记忆转向注重能力发展。

在现今的时代,许多管理者都认同“知识不等于能力”这一观点。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转变为能力才是有效的。在工作中,我们强调更多的是管理能力和实践效益,如果只强调学生一味的死记书本知识,不重管理问题的实践操作,最终不但理论知识不能正确理解掌握,也会对学生能力培养造成影响。案例教学正是要规避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利因素。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死记硬背书本”向“灵活展现自我”发展。

(三)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提升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占有极大的主动性,偶尔对学生的提问也是简要的了解一下授课的情形与学生学习情况,至于老师讲多少,学生到底听懂、听会多少,要以考卷来说明,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性强的、死记硬背的知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缺少互动的默契。案例教学则不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通过老师发放的案例,要结合一定的观点、认识进行事先消化,从而加深了对案例的理解,课上学生能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的答案能在老师那里得到引导和解释,这也能促进老师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师生的互动交流在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如前所述,这种教学方法起到了好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管理学课堂中的案例教学所达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经过思考及与其他同行老师的探讨交流,找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案例在管理学课堂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任课教师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

像市场营销类、管理类等高职院校中的商科专业基本上是随着1998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的实施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校入学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不得不从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再有,经管类专业办学门槛低,院校为求发展专业开设的也很匆忙,高职院校原有教师经过备课也可以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学,但这些教师通常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即使通过阅读、网络资料收集等途径找到一些案例资源,这些案例要么比较“久远”,要么不够完整,不足以充实课程的内容,也不能充分帮助学生理解管理的理论。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主动。

我们在课堂应用案例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讨论热情。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效果需要学生做好提前量。即按照老师的课前引导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在课上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与老师互动才能透过案例的现象真正把握管理理论的本质。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考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这些学生尽管聪明,却不好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对案例的学习也只是“悉听尊便”不动脑、不思考,这样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案例内容较薄缺乏完整性与连续性。

管理学因其课程本身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要求所选用的案例应是丰富多彩的;根据课程模块、章节内容要求案例应是有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所以,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除了严谨、认真、符合教学内容本身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连贯性。现如今,多数管理学老师课上所匹配的案例过于单薄,仅仅是一个小片段或者是小例子,表现在课件上显示的仅仅是一页PPT的文字或者一张简单的图片,如此短小不足以成为相关理论或知识点的有力支撑。面对较复杂的理论“小案例”起的作用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四)学院为案例教学配备的基础设施薄弱。

把实际案例应用与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从产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该方法在管理学课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独特的教学魅力,我们都已知道这种方式的好,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为案例教学这一模式配备相关的物力资源。比如方便展现案例的教学设备,方便建设管理学案例题库的软件设备、方便收集一手信息的畅通网络以及良好的课堂环境等等。现如今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还基本上是60人以上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案例讨论和学习的感受,势必会影响案例应用的效果。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为教师创造实践机会,增强管理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己任的。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具有职业资格证,具备双师资格。讲授管理学理论课的老师也不例外,尽管日常工作繁重,科研等工作压力大,也应该定期创设条件到企业事业单位去实习,设身处地的感受实际的管理环境,把书本的理论与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对老师丰富上课内容,充实案例材料都有帮助,校方也应该站在学生角度着想,为老师为老师提供更好的实习渠道进行定期培训。

(二)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我国传统的授课模式是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为基础的,学生在指定的上课时间里聚集在一个教室中,由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录的形式展开,这种做法可以大规模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等优点。但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已经不太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教学实践性不强等。学生需要在活泼的互动的环境下学习。所以,教师应该做好案例示范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案例学习的优势,并且让学生感觉到通过案例分析更容易理解管理学纯理论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做公开课,给学生做案例讨论展示;2、开展管理学案例分析大赛,找相关专家或企业人事给予点评,并给与奖励。这样,既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体现了案例教学的价值。

(三)立足管理理论,选择“适宜’案例。

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要选择适宜的案例,以此吸引学生喜欢学习管理学。教师要保证,案例的选择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做的,不同的案例着眼点不同不同的案例会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但要切记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中所富涵的鲜明、强烈和错综复杂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争论与思考。总之,完整、适宜的案例会吸引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学院相关专业的老师应立足于教材的管理理论,齐心协力寻找案例素材,实时更新案例,做到彼此信息互通,是任课教师的思想发生碰撞,避免任课教师的思维过窄,一例举多次的状况,学校应通过教务资源系统为老师创建案例库提供方便,老师有了资料来源,就会更好的充实上课内容。

(四)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创设案例教学的环境。

案例教学适合在轻松的环境下,以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讲解的形式进行,班级的班型不宜过大,学生人数过多会影响讨论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要进行必要的硬件、软件投入。比如: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教室配备清晰度高的投影仪、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多媒体设备要随时方便上网;为了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教室最好是无台阶的,使教师和学生能站在同一个平上。为了方便案例讨论教室内的桌椅要设成活动式样的,便于任意摆放,方便学生形成讨论组。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帮助是不容置疑的,管理学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做事的能力。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的丰富高职学生的课堂,帮助学生成长进步,是值得高职院校专业课老师继续思考、探索的问题。

作者:梁莉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华,余凯成.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