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贸年中总结

外贸年中总结

时间:2022-05-16 11:3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贸年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贸年中总结

第1篇

MBA是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工商管理硕士是一种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但是你有了MBA的学位,不代表你不用参加面试。相反,面试就显得更为重要,在面试中你的学习能力也许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确实是可以体现出来的。而面试中自然是少不了自我介绍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mba面试中文自我介绍范文,仅供参考。

mba面试中文自我介绍范文一:早上好,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教授。我很高兴在这里为你的面试。我的名字叫歌永好,我22岁。我来自洛阳,一个非常美丽的古城。我的本科阶段将完成在长安大学今年7月,2004;而现在,我在我最好的获得同济大学的关键。

一般来说,我是一个努力工作的学生尤其是做我感兴趣的东西。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完成它无论多么困难。我二年级的时候,我发现网页设计很有趣,所以我学到的是非常困难的。为自己编织一个主页,我和我的个人电脑待了半个月,我班里第一个他自己的主页。此外,我是一个有大毅力的人。在天准备第一次考试,我坚持每天跑步,不管天气是什么样子。就拥有,我可以专注于我的研究,最终获得了成功。

嗯,在我的业余时间,我喜欢篮球、网球和中国象棋。也英语是我最喜欢的。我经常去英语角练习我的英语口语在每个星期四,和写作文要提高我的书写能力。但我知道我的英语不够好,我将继续学习。

好的,那是所有,谢谢您的关注。

mba面试中文自我介绍范文二:大学好,我叫刘明杨,20XX年毕业于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同年就职于一家仅有四人、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的外贸公司,并一直工作至今。

我的教育背景和最初的工作背景都算不上优秀,但是我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大专生并不比本科生差,小公司一样会有大发展。下面请老师允许我举三个小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

我的家乡在辽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十年九旱,家境贫寒,高考前夕,为了筹集上大学的学费,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我在家里办起了“酿酒厂”,进行粮食加工转化,饲料喂猪牛,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个小厂极大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在封闭落后的乡村掀起了科学致富的春风。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创业尝试。

以2分之差与本科失之交臂之后,我来到了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我没有抱怨,没有气馁,为了破解当时大专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和就业难题,我创建了创业者协会,提出了“创业就是就业,而且是更高起点的就业”口号,用创业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和所有会员,通过有效的策划和组织,带领会员进行各种创业尝试,最终实现了两个目标:一是协会所有的运营资金都来自于协会各种实践活动的收入,没有向会员收取任何会费;二是绝大部分会员经过协会的锻炼后,重拾了自信,在日后的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比非会员更强的优势。据我最近对母校的了解,目前这个协会仍然在运作,依然是学校中最务实、最具影响力的协会。

2002年7月毕业后,我选择了一家小型外贸公司。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刚刚加入WTO,外贸必然有大发展;二是小公司里可以接触到外贸全过程,能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从对外贸一无所知到精通各个操作环节,我付出了巨大努力,白天上班请教,晚上自学研究。在完成工作目标的同时,有意识的对业务流程、单证进行规范,自编了外贸制单系统,使制单效率提高了75%,同时保证了单据的准确性。在过去的六年中,先后协助公司建立国际业务部与国际市场开发部并担任主管,建立健全部门规章制度。我负责的国际市场开发部在过去的3年中创造了近亿元的销售业绩,为公司创造利润2000多万元。目前我所服务的公司已经成为当地水产龙头企业,员工近千人,年产值超过亿元大关。

我认为我具有以下的几个优点

1.思维活跃,悟性较强。

----- 耻于安于现状、能够迅速识别利用机会,并迅速的付之行动。

2.淳朴诚信,务实上进。

----- 父母影响、贫苦经历。

3.胸怀大志,连接城乡。

----- 整合城乡供应、加工、流通产业链,助农民增收、令市民感动。

4.善于学习,总结提高。

----- 自学能力强,经常总结,做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个人缺点

1.行慢于言,相对保守。

2.内心焦躁,急于求成。

3.沟通不主动,还需修炼。

第2篇

会议认为,积极稳妥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的重要举措,既可吸引大中小企业集聚,促进新业态成长,又能有效便利监管,对推动“双创”、增加就业,使外贸更好适应新形势、赢得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专家认为,这是今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常务会议,而首次会议的研究主题就是跨境电商,可见高层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相信今年跨境电商将会迎来大的发展和提升。

跨境电商将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议决定,将先行试点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初步探索出的相关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向更大范围推广。按照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东、中、西部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进出口和电子商务规模较大的城市,新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复制推广以下经验做法:一是构建六大体系。包括企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信息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体系,一站式的在线金融服务体系,全程可验、可测、可控的智能物流体系,分类监管、部门共享和有序公开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以及为企业经营、政府监管提供服务保障的统计监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二是建设线上“单一窗口”和线下“综合园区”两个平台,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汇聚物流、金融等配套设施和服务,为跨境电子商务打造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新模式释放市场活力,促进企业降成本、增效益,支撑外贸优进优出、升级发展。

目前,我国外贸形势很严峻。由于传统的外贸模式增长空间有限,必须拿出新的模式推动其更好地发展。有关专家认为,跨境电商是在我国外贸呈现下行趋势背景下的重要拉动引擎之一。它符合当前消费模式转化的新特点,外贸正在从生产为导向转向更多以消费为导向,跨境电商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有利于企业捕捉市场新变化,引领外贸转型更加符合消费模式的转变。

目前据市场统计,跨境电商完成份额占外贸进出口的比重大约是17%,其中90%都是B2B模式,跨境零售部分只占外贸进出口的3%左右。跨境电商综合模式的试点与跨境进口试点不同,将带动整体跨境电商的发展,尤其下一步探索尝试的重点是B2B。如果经过探索试验,能够解决当前没有税收配套政策、缺少支付体系以及国际物流支撑的问题,就可以起到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外贸活力,以及带动外贸增长的效果。

至于具体新增试点的选择,专家表示,思路应该和自贸试验区思路一致,要能带动当地跨境电商整体发展,并产生示范集聚效应。现阶段,郑州、深圳、上海等地入选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方面,根据用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提供新支撑的思路,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将成为可借鉴样板。据悉,先行先试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已经初见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份,杭州试验区纳入海关统计的跨境电商规模已经超过17亿美元。

跨境电商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商务部有关人士表示,当前对“杭州经验”的推广恰逢其时。原因在于,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团打响了跨境电商头炮。同时,除了杭州,各个地方对跨境电商也是非常支持,热情度很高。据悉,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开始争相申报跨境电商试验区,包括郑州、天津、深圳、广州等。据了解,河南省已向国务院申请设立郑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计划引进国内外电商企业在综合试验区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加强与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合作,并重点支持世界工厂网、企汇网、中钢网等本土企业发展。

资料显示,2015年跨境电商出口增速超过30%,带动了大量中小微企业出口,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为稳定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到20%,年增长率将超过30%。预计未来中央将有更多配套政策推出,跨境电商试点也将更大范围的推广。

据了解,包括财政部、商务部、海关等部门关于跨境电商进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早已经在酝酿中,目前各部门已达成一致,相关方案已经出台:一是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将试点城市的税收政策推向全国,各地都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二是在现有行邮税税率的基础上提高三至五成,既有别于目前的行邮税,又有别于一般贸易税,税率水平介于二者之间,这样既可以减少差异,又可以鼓励传统进口企业向电商转型,对跨境电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即b2c)主要分为直购进口、直邮进口和保税进口,而保税进口只有在上海等8个试点城市才可以实行。

与此同时,试点城市的进口税收适用行邮税这一方式。保税进口即是指跨境电商进口企业采取在保税区建仓库的做法,通过一般贸易的方式先将商品进口到国内保税仓中,通过电商平台来确定购买者。国内消费者下单之后,商家直接从保税仓发出小包裹货品,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和时间,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更加便利。从行业来看,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因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跨境支付相辅相成,其发展将带动跨境物流和支付行业的发展。此外,特色产品尤其是特色食品行业将会迎来发展机遇,尤其是中国国内产能相对过剩的产业,也可以借助电商平台缓解库存压力。

有助于拓展新的外贸发展空间

2015年以来,总理已4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推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成长。去年年中短短一个多月内,有关部门还曾三度发文就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做出部署,包括提高通关效率、鼓励开展跨境电子支付、支持境内银行卡清算机构拓展境外业务等。在我国外贸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的背景下,跨境电商有助于拓展新的外贸发展空间,并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较低水平的定位,从而实现外贸优进优出、升级发展。在近期一次新闻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商务部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是坚定的‘促进派’,下一步,将在总结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将该模式复制推广至全国。”

跨境电商之所以如此受“重视”,源于中国外贸的“压力山大”和跨境电商的逆市上扬。在世界经济总体不振的大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寒冬”,进出口双双表现不佳。据海关统计,2015年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8.5%,其中出口同比下降3%,进口同比下降15.1%,全年进出口“双降”态势几乎已成定局。另一项数据显示,外贸仍将不容乐观,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官方PMI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15个月低于荣枯线,显示外需依旧疲软。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跨境电商却持续发展火热。据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2017年还将增长至8万亿元的规模水平,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到20%,年增长率将超过30%。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超过20万家。目前中国主要跨境电商平均年增长率在40%左右,其中跨境零售增长率达40%-50%。跨境电商商品类别主要为经营手机、配件、服装、电子产品。跨境电商为大量中小微企业出口提供了便捷通道,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

第3篇

随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贸易投资不断扩大,“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逐渐增多,为使“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充分了解海外市场所面临的风险,实现企业“走得出、走得稳”的效果,以及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此次会议以《进出口经理人》杂志品牌会议――“进出口经理人年会”为平台,特邀研究界和实业界知名人士,为外贸企业提供一次务实性的交流机会。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周宝东为研讨会致开幕辞。他说:“这是一个波动的年代,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又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机器换人’‘互联网+’‘智能化’和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他表示,面对日益复杂的贸易环境,外贸企业只有最大限度地认清海外市场风险,掌握规避风险的策略,从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中汲取经营智慧,才有可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正是此次研讨会召开的意义,也是《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的媒体责任。

主旨演讲发言,大咖齐话外贸事业

此次研讨会嘉宾和企业相聚,大咖效应彰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编辛本健、阿里巴巴集团国际事业部北方大区副总经理相新风、北京基业长青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啸东、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律师朱韶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用险发展处处长贾宁和德国莱茵T?V集团大中华区市场研究副总经理郑勇出席了会议,并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和“走出去”风险管理做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大数据让中国外贸更美好

互联网让网络贸易盛行,大数据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阿里巴巴集团国际事业部北方大区副总经理相新风对当前中国跨境中小企业的生存境况认识很深刻,他总结为四大问题:一是制造业转移和当前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并存,中小企业在“传统”的发展思路下进退两难;二是贸易摩擦加剧,TPP等贸易协定挑战,外部需求整体低迷,买家采购方式多元化,买方波动风险加大;三是对贸易流程及多地区不同情况下贸易风险的掌握不足;四是内部成本上升及人员流动加剧。他还指出,外贸未来将越来越朝着“智慧外贸”的方向发展,大数据技术将应用在外贸流程的信息、交易、服务、物流和金融等各个环节,让工作更智慧、决策更前瞻、盈利更简单、资源更互联。

相新风说:“外需市场的低迷给中国出口带来挑战,但中国跨境电商逆势增长。跨境电商是外贸转型升级的主要渠道。”他引用了一系列数据,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4.8亿元人民币,预计2020年将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201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9.5%,2020年将达到37.6%。相新风还表示,因为有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产业支撑和信用保障四大增长动力的保证,中国跨境电商的未来越来越令人期待。

互联网时代的 “质量管理”

产品标准准入一直是传统出口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必修课,互联网时代赋予它更多内容。对此,德国莱茵T?V集团大中华区市场研究副总经理郑勇表示,相对于以大规模生产、销售和传播为特征的“工业化思维”,“互联网思维”正通过对市场、用户、产品及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把人类带入一个以开放、平等为特征的信息化革命的全新时代。他解释说,互联网思维包括“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参与感和用户体验至上”的“用户思维”、“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的“极致思维”和“不断进行微创新、快速迭代”的“迭代思维”。

在这3种思维特征之下,质量管理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增加了管理的对象,扩展到了智能、系统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等方面;其次,质量概念有所外延,要对虚拟和现实、线上和线下信息的一致性进行验证;最后,新的思维要求提升管理效率。比如,过去在做产品质量时,用的是抽样的方法,现在大数据时代,不需要抽取一项对它进行全面的测试,而是对所有产品进行全面管控,通过数据的相关性进行产品质量的判断。郑勇说:“由于外贸价值链重构,价值链缩短了,利益相关方改变了,更多面向最终用户了,质量管理也超越了‘法令法规’的模式,要求溯源和优选,以机控替代人控。”他向外贸企业推荐了“企业身份标识”工具,针对外贸企业和工厂的专业审查,展示全球通用的企业信用度评估。

海外参展的知识产权风险

来自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的朱韶斌律师与企业分享了出国参展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旨在保护外贸企业参展时的知识产权(比如商标、设计和专利发明等)。朱绍斌介绍说,中国企业通过不断竞争和成长,在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已经有大幅度的提升。所以,现在一方面要避免如何被诉,另一方面,要思考如何在去参展之前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他建议企业对参展前期、中期和后期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有一个系统的概念。

通过分享近期发生的指甲油、轮胎和平衡车等一系列案例事件,他生动具体地告诉企业如何降低诉讼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第一,企业需要在展会所在国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策略,保护自己的创新;第二,在参展前,企业应进行 “自由运作”(Freedom to Operate)的尽职调查,对竞争对手尤其是参展竞争对手的专利进行分析研究;第三,聘请展会所在国知识产权律师出具不侵权法律意见书;第四,企业应规避设计,跟对方做许可与交叉许可,或是在专利局无效对方的专利;第五,企业应积极应诉,反败为胜。

全球转型、“一带一路”与企业机遇

“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也是外贸企业的新机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称赞其重要意义相当于是“中国人第四次睁眼看世界”。第四次睁眼意味着更大、更全面和更多元化,不只中国和欧美,每一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很伟大。

王文分析称,世界正在发生全面变化,我们正处在全球转型时期,全球转型呈现出全球重心的亚太化、国际互动的网络化、国家资产的金融化、利益竞争的公域化、经济增长的常态化和价值观念的分裂化的六大特征。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全球转型有重要意义。所以,从此角度思考,如果欧亚大陆形成一个统一的资产服务网络,有更多统一稳定的货币体系、金融体系,有更多贸易便利化,有更好的统一标准、统一知识产权体系等,那么整个欧亚大陆未来的发展可能就会更加顺畅、更加强大,而中国和中国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就会更加显示出自己的作用。

对话交流环节,风险管理答疑解惑

对话环节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探讨“风险管理”的话题。在《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社社长李鸿的主持下,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编辛本健、北京基业长青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啸东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用险发展处处长贾宁3位嘉宾就“一带一路”市场风险管控问题进行了交流。

就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最大风险问题的理解,3位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辛本健从个人的感受出发,通过缅甸的调研经历,感受到最大的风险问题来自文化风险。他建议“走出去”的企业多研究当地文化,注重社区建设,让项目更好地与当地文化融合。对于同一问题,贾宁分别从大型央企和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谈开去。对央企而言,最大的风险就是投资有没有回报、回报的安全性能否有保障的问题;对中小企业而言,则面临更多是金融资源短缺的问题。他说,如果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不解决微观的技术问题,可能“走出去”就会落为空话。周啸东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风险是“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即对“风险是什么”存在“盲点”。他不仅介绍了风险管理的“PESTLE”体系,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和生态6个要素,而且分享了央企“走出去”的案例,建议“走出去”企业不要盲目乐观,而是真正重视风险管理,冷静思考。

随后,3位嘉宾就“为什么当下中国对全球治理话题如此重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有无门槛和标准”及“中小企业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分别作了精彩解答。

品牌报告,获奖企业贡献杰出

“中国外贸服务市场调查报告”是《进出口经理人》杂志一年一度的品牌报告。当前,外贸行业正在发生一些转变。外贸进口和出口“双降”现象从最初的“罕见”已演变为现在的“习以为常”。对于外贸形势的“动荡”,身在其中的外贸企业有切身体会。要化解难题、在逆流中保持竞争地位,外贸企业还需借助展览、认证和物流等众多服务机构的支持。2016年已经是《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第11次对外贸服务市场进行调查。

第4篇

外贸发展战略是关系一国对外贸易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和,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直接和重要影响。“八五”至“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提出了四大外贸发展战略,即 “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大经贸”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四大战略提出和实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的奇迹,为我国贸易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十一五”以及今后较长时期,要进一步拓展我国对外贸易,实现贸易强国梦想,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就有必要在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制定和实施新的外贸发展战略。

四大战略的主要内容各有不同

尽管四大战略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总体目的都是要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额,提高我国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四大战略的具体情况见表一。

四大战略功不可没

四大外贸发展战略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成果,是有效提高了我国进出口的规模。在我国首次提出外贸发展战略的199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1154.4亿美元;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7.4亿美元,14年间增长了整10倍。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中,我国对外贸易出现7年逆差。实施外贸发展战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上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8年顺差。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000亿美元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1991年之前用了13年时间,2004年仅用了4个月(见表二)。

由于进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序,由1990年的第15位跃升为2004年的第3位。我国贸易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30%,提高到2004年的69.3%。世贸组织不久前发表的报告指出,中国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对一个拥有如此贸易规模的国家而言,是“史无前例的”(unprecedente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也积极评价中国对外贸易。报告说,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地区间贸易,为亚洲和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四大战略实施的具体情况看,各战略都部分或全部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分别在不同方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出口市场的分布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在上世纪整个90年代,我国对美、日、欧盟、香港等四大传统市场的出口绝对额大幅上升,但这四大市场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下降了6.6个百分点;我国对东盟、韩国、台湾等三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绝对额增长了近四倍,占比上升了3.5个百分点;我国对原、中东、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分别增长了186%、397%、810%、404%和501%,对中东、拉美、非洲、大洋洲的出口占比分别提高了0.9、1.8、0.6和0.7个百分点,合计提高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在深度开拓传统市场的同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得到明显加强。

为了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提高出口商品质量的政策法规;在全国大面积采用和推广ISO9000系列标准,保证出口产品在开发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等各阶段都符合相关规定;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制成品快速增长,促使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大幅提高,使彩电、洗衣机、电冰箱、DVD等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计算机、数字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设备、汽车等产业和重大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空前提高;积极培育名牌企业,在家用电器、电子、服装、机械等方面形成了若干一批国际名牌商品和国际知名企业,出口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实施大经贸战略最重要的成果,是外经贸经营主体的数量极大增加,形成了千军万马参与国际经贸竞争与合作的崭新格局。国家逐步放宽了取得外经贸经营权的资格标准,实现了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指定公司经营的商品范围逐步放开。上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只有不到100家专业外贸公司具有进出口经营权,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极少。截至2003年底,共有11万家内资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达23万余家,各方面发展进出口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从1999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我国引进技术的速度明显加快,1999―2003年五年间,我国引进国外技术总额752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技术总额的4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加,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1655亿美元左右,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前1998年的8倍半,年均增长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已从1998年的11%跃升至目前的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拉动整个外贸出口的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国家还先后形成了年度性的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上海工博会等高科技展会,成为了高新技术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桥梁。

四大战略缺陷日益明显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之后,我国外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外贸发展战略已经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

“大经贸”战略已完成其历史使命

国家1994年提出和实施“大经贸”战略,意图十分明显,针对性很强:一是为了打破当时进出口由少数外贸公司垄断的局面,实现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二是为了跳出部门和行业的框框,从国民经济全局高度认识和促进对外贸易,形成扩大出口的合力。随着新《外贸法》的颁布实施,所有法人或自然人均可依法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目标已经实现。当前,对外经济贸易已不再是个别部门和少数行业的事情,而是已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经贸战略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继续作为外贸发展战略已失去基础。

部分战略需要充实新的内涵

这主要体现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受当时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外贸发展水平的限制,最初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意图比较狭窄,主要是为了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减少国际市场风险。提出以质取胜战略,是针对当时一些出口企业不讲信誉,出口商品质量不高的情况,强调要“重合同、守信用”,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附加值。经过14年的发展,市场多元化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已经成为广大外经贸企业的共识;质量意识已经成为广大外经贸企业的重要理念,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显然,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的传统内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如果没有新的政策措施出台,就有变为空洞口号的趋势。因此,应重新审视这两大战略,根据形势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研究制定与新内涵相适应的政策措施,使之能够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继续成为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针。

战略仅限于出口,对其他方面考虑不够

四大战略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我国外汇相对短缺,外贸发展战略着眼于扩大出口是完全正确的。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截至2004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6099.32亿美元,外汇短缺已经成为历史;当前我国与多数贸易伙伴均存在顺差,而且贸易摩擦趋于增加,适当扩大进口的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近年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重要,能源、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越来越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因此,新时期的外贸发展战略应同时涵盖出口和进口;应对石油、金属矿产等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以及主要行业的进出口予以充分考虑。

战略对服务贸易和贸易方式等缺乏考虑

现行外贸发展战略的出发点是促进我国商品出口,而且促进商品出口时缺乏针对性。除科技兴贸战略外,其他战略的政策力度对各类商品是相同和近似的。近年来,世界服务贸易飞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也增长较快,贸易方式不断创新,电子商务、跨国采购等新的贸易方式不断发展。如何使我国外贸发展战略适应新形势,在更大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调整四大战略的初步思路

借鉴美国做法,制定我国的“国家出口战略”

为了扩大出口,振兴美国经济,美国政府从1993年开始制定和实施美国“国家出口战略”,其内容包括:改善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环境(如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开拓新兴市场;扩大贸易融资;提供信息服务;扶持中小企业出口;多双边贸易合作、强化出口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责任及财政预算等。美国“国家出口战略”每年公开发表,由总统或商务部长作序,内容和侧重点每年都根据形势变化有所调整,是美国政府促进出口的一揽子战略、政策和措施的集合,对促进美国经济和就业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完全可以借鉴、消化和吸收美国的做法,逐步形成更加具有中国特色、针对性和指导性强、推动力大的出口发展战略。

在现有外贸发展战略基础上进行完善

制定我国的“国家出口战略”工程量较大,需要一定时间。近期应争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可考虑以下几点:

――不再使用“大经贸”战略;

――保留“市场多元化”战略,重新研究战略的目标、内涵,研究制定开拓新兴市场的新的政策措施,深度拓展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使之更加符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保留“以质取胜”战略,在这一战略框架下,重点培育出口品牌,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技术标准,促进出口商品附加值和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进一步完善“科技兴贸”战略,在其内涵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发展服务贸易、培育新型贸易方式、支持外贸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等内容。

新的外贸发展战略应确定优先支持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目前,我国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不同出口商品的重要性和产业关联度差异很大。如果外贸发展战略、政策措施、财政资金等对各类出口商品平均使用力气,就会出现“撒胡椒面”的现象,使政策效应大打折扣。因此,新的外贸发展应优先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吸收就业多的部门和行业。目前,可优先扶持能源、信息产品、汽车、环境、服务贸易等行业和领域。对石油、木材、金属矿产、农产品等重要商品,应有专项的贸易发展战略。

新的外贸发展战略应对贸易促进体系予以充分考虑

目前,多数国家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在出口促进政策方面已竭尽所能。我国近期在促进出口方面也难以出台突破性政策。因此,制定新的外贸发展战略应十分注重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应按照国际惯例和新《外贸法》的要求,在改善贸易环境、制定贸易标准、发挥促进出口的金融机构作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加强贸易信息服务、扩大国内外中介组织合作、推广电子商务等方面挖掘潜力,积极推进,争取在调整外贸发展战略的同时,逐步形成完整、规范、适合我国国情的贸易促进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进出口银行)

相关链接:

外贸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美国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成员、经济学家Michael Porter(1980、1985、1990)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甚至发展成为超级大国,主要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支柱产业、企业效率、重大机遇和政府作用等6个方面。其中,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可以促进一国形成和积聚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样,政府制定外贸发展战略,也会有利于提高一国外贸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进口替论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外贸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关税、汇率、配额等手段实现资源配置,以此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生产,培育支柱产业,减少和替代进口品,为本国经济发展和赶超争取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41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政策进行评估,认为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有利有弊,实施效果总体不佳。

出口导向理论是对进口替代政策总结和反思的结果。出口导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国可以通过扩大制成品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出口导向政策需要贸易自由化的密切配合。亚洲“四小龙”主要通过大力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在较短时期实现了经济腾飞,给予了这一理论生动的注脚。一些学者认为,出口导向理论和政策只适用于地域狭小的国家,对大国经济不适用。但也有学者认为,出口导向政策对所有国家都适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前提,强调政府的适度干预对贸易、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在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因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形成的租金和超额垄断利润。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进行干预,影响本国或外国竞争者的行为,达到增进本国福利、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第5篇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际贸易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全面抓紧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于,提升改革和开放的速度,为国际贸易的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中的最大受益国。当前无论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还是国家外汇储备和外贸利用数量,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我国在亚洲范围内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在世界范围内帮助亚洲经济实现国际贸易的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下图展示了我国在近些年来的对外贸易走势:

图1 1978年-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情况

如今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逐渐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格局,资源格局和市场格局,我国也将进一步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战略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和开放的政策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同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深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对外贸易中也需要不断地突破壁垒。只有这样我国的国际贸易才有可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好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与要求。

1.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全世界的贸易格局中处于交底的产业地位,同时从事相关产业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局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具有较快的增长幅度,但是相对应的国民收入却没有得到增加。我国的国际贸易应当在传统的产业基础优势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努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改善贸易条件,在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进行渗透,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更好的地位。同时我国也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拓宽国际化贸易空间,扩大贸易规模,从大国逐步发展为强国。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从我国的经济实际出发,国际贸易的改革需要完善市场体质,宏观调控体质和法律等等,推进改革中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注意同时兼顾国内外的市场,发挥好两房市场的共同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数量增长,但是在当前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制约,因此我国必须深化改革,在全球化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良好的位置。

3.打破贸易封锁壁垒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全球许多国家都开始逐渐取消了国际贸易的相关税金,因此在贸易壁垒上减少了大量的非关税壁垒,早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我国就规定了在15年以后拥有市场经济地位,并且同时也承诺了如果我国能够提供市场经济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改变。我国可以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机遇,以积极地态度和高效的工作加速经济产业的升级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规避风险能力。例如我国的广东沿海地区可以申请电器市场,青岛沿海地区可以申请饰品市场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我国形成在未来国际贸易中的优势点。

4.适应国际贸易竞争

我国在参加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按照市场经济来建立和帮助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稳步推进,全球格局中逐渐出现了地区集团化的现象,同时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也加大了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难度。

第6篇

总结来说,国外对隐含碳的认识忠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而国内学者对隐含碳这一概念的理解侧重于国际贸易中被忽视的那部分碳排放。闫云凤对“隐含碳”的理解是指在产品生产或者服务提供过程中所直接和间接排放的总量CO2,并且认为“隐含碳”作为一个环境指标,是用来描述产品供应链从上游生产过程到下游生产过程,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全部污染[4]。对于贸易隐含碳,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更强调“隐含”二字。学者陈曦认为“隐含碳”和“碳转移排放”的所指基本相同,只是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衡量时,“隐含碳”的表述更具科学性。之所以要用“隐含”二字是与国际贸易污染责任的认定原则分不开的[5]。出口隐含碳是指,为满足进口国的消费需求,生产国制造出口品在国内所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了碳排放从进口国转移到了出口国;进口隐含碳则恰好相反。隐含碳净出口是指出口隐含碳的总量大于进口隐含碳的总量的部分。可以看到,国内学者对于贸易隐含碳的研究大多数侧重于“碳转移排放”“、碳泄漏”等方面。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国内外对“隐含碳”这一概念认识的区别,作者认为是与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分不开的。

2国际贸易污染责任的认定原则

当前关于碳排放责任如何公平分担也成为气候变化领域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2.1基于生产者负责原则的研究目前,国际社会上公认的是采用“生产者负责制”作为其环境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但是,此方法只是局限性地考虑了国内部门直接相关的污染排放,忽视了当今世界贸易化所带来的影响。若仅仅考虑国内部门对环境的直接污染,一个国家只是通过进口国外制造的商品来代替国内生产,就会出现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与低污染排放水平相伴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而且隐含碳出口国大部分技术条件和能源利用率较低,这不仅达不到全球减排的目标,反而会加大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6]。

2.2基于消费者负责制原则的研究随着当今全球贸易化以及对隐含碳问题研究的加深,学术界针对“生产者负责制”的弊端,提出了以“消费者负责制”为原则的国家温室气体目录。研究普遍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皆为碳排放的净进口国,而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资源密集型的小型发达国家则是二氧化碳净出口国。国内学者也指出,中国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国际贸易内含在产品中出口到国外的。对贸易中隐含碳量的研究为国际社会重新界定各国碳排放责任提供了依据。

2.3基于共同分担责任原则的研究最近有学者提出,以消费为中心的碳计算方法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有效。若是从消费角度考虑,生产者就不会积极地去减少碳排放,也会降低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加清洁和有效的生产过程的积极性;而消费者由于缺少奖励和政策的约束,并不像理想中那样选择污染程度低的生产者,这些显然对全球碳减排是不利的。针对上述弊端,学术界出现了“共同负责”的碳计算方法。共同负责制不仅可以鼓励消费者选择具有更好环境保护措施的生产者,也可以刺激生产者主动地去减少自身的排放,且此分配方法能够体现公平性,与单一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负责原则相比,更容易被接受[7]。这3种对国际碳排放责任的划分方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隐含碳”这一热点话题的研究越来越成熟、系统,并逐渐认识到依靠目前国际条例很难达到全球碳减排这一目标。虽然共同负责制是最理想的一种责任划定方式,但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仍然是生产者负责制,因为目前国际条例的主要制定者仍然是发达国家,而使用生产者负责制显然对其是有利的,而且共同负责制这种新型的责任界定方式缺少相应的制度约束,因此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

3隐含碳估算方法

虽然当前国外估算隐含碳的主流方法是投入产出法,但随着对隐含碳研究的加深,也逐渐出现几种其他的计算方法。

3.1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IO)是分析特定经济系统内投入与产出间数量依存关系的原理和方法,此方法区分了直接排放系数和间接排放系数,便于对不同的部门进行相应的改良措施。Wyckoff和Roop是最早采用此类计算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的,1994年他们研究了美国、日本等6个最大的OECD成员国1984—1986年间国际贸易的碳排放,指出6国国际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占到6国碳排放总量的13%[8]。目前国外诸多文献都是采用此类计算方法来估算碳排放,例如,Peters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87个国家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结果显示在2001年,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为隐含碳净出口国。美国、日本等都是包含这些污染物的商品的净进口国,他们将部分环境负担通过贸易途径有效地转移给了世界其他国家[9]。根据Yan和Yang的实证结果,如果按照美国的碳排放率水平,1997—2007年中国累计BEET为11.32亿tCO2,其中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占国内生产的10.03%~26.54%[10]。国内对此类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有大量的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隐含碳。例如,较早的有齐晔等采用投入产出法核算了1997—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结果显示:1997—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量仅占当年国内碳排放总量的0.5%~2.7%;而到2006年却增长到10%左右。中国为外国的消费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11]。

3.2生命周期法虽然投入产出法较其他方法所得结论更为精确,但只局限于行业数据,无法获悉产品实际情况。生命周期评估法虽然可以深入分析产品情况,但由于计算过程复杂,可操作性较低。因此采用此方法的学者较少,不具有普及性。刘强等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评估了中国对外贸易中的46种主要的出口贸易产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结果显示:这46种产品的出口贸易大约消耗了国内13.4%的一次能源,其碳排放量约占全国14.4%的碳排放量[12]。

4贸易的环境效应

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又复杂,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在学术界存在两种理论。一方面,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国际贸易能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技术的交流与发展。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全球贸易规模的不断发展,势必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并产生更多的污染和排放,从而破坏生态平衡。当前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为3种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一般定义为,规模效应是指贸易额加剧会增加隐含碳排放,从而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结构效应是指由于存在相对价格的差异,贸易改变了一国的部门生产比例,若非排放密集型部门在这种变化中占据优势,则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若如果这种优势体现在排放密集型部门,则对外贸易将会增加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效应是指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这被认为可以减少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及对环境的破坏。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净影响就是上述影响的平衡[13]。何丹丹分析了2003—2008年中美贸易的贸易隐含碳数据,发现规模效应为23207.06万t,贡献率为96.31%,说明此期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隐含碳基本上是由于出口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14]。通过对关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后可以看出,由于研究目的、数据选取、核算方法以及实际分析对象的不同,关于贸易隐含碳与环境的关系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由于没有统一的研究标准,很难形成对隐含碳与环境影响一种连续的系统研究。但学术界基本均得出中国是隐含碳进出口国的结论,少数研究持相反结论。

5研究局限性

第7篇

关键词:外贸函电;实训教学;实践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48-02

《函电》是融国际贸易业务与英语为一体的应用型专业课程,学好的前提是必须要掌握国际贸易操作的基本流程和进出口业务的基本常识。结合多年来得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模拟公司实训”的方式引入外贸函电的教学,进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如地“能用”与“会用”,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环境的学习机会与氛围,引导学生自主进入“专业知识与英语表达融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其过硬的动手能力和敏锐的创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一、国外实训教学模式的类型

(一)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模式

“一元”为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教育,“二元”为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学生的实训、实习主要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学生在实训、实习阶段直接使用的各种实验设备是当时许多企业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这就保证了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学校的仪器、设备和各种工具有的由企业直接投资,有的则为了开发新产品或技术创新,由企业联合投资,还有的是企业无偿捐献。“双元制”的教学内容包括学校负责的基础课和企业负责的实践课两方面。学生经过企业实训,加深了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了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

学校设立“合作教育部”,负责筹建“合作型”实训基地,寻找合作伙伴。代表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谈判和签约,安排学生实训,解决学生在实训期间的各种实际问题,保证“合作型”实训项目顺利进行。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实训。学生上岗实训前,由学校讲解实训目的,任务和学校要求;学生上岗实训后,学校会经常去企业监督和指导,征求实训单位对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学生、学校和实训单位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三)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模式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是建立在明确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基础上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或企业是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者,院校是实施者;二是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照产学研结合的实训模式。在专业教室只是完成必需的理论教学,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实训车间操作,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完成规定的各个操作环节,合格后可得到相应的学分,毕业时完全能直接上岗。澳大利亚政府全额投资建立了许多较高水准的实训基地,使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从而保证TAFE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实训模式

所谓“教学工厂”,实际上就是由某个或某些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开办的,以提供或借用方式在学校装备一个完全与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用以开展基于项目训练的实训模式。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协调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被新加坡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对外贸英语实训教学的启示,“模拟公司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函电课程再不能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纯理论的学习最终的结果就是与实践脱节,学生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或只会“纸上谈兵”,动手能力很差,不能适应实际的业务操作。应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些真实的情境,调动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模拟公司”实际上就是教师根据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创设仿真的工作情境,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各项操作过程。通过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商务情境中进行业务往来和函电写作,学生能够逐渐体统了解整个商贸业务流程和所涉及的理论系统,在操作和检验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不足,迅速进行调整。创设的模拟情境是:从陌生到建立业务关系,经过价格协商、支付方式协商、包装、运输及保险等几个方面的谈判,到签订合同、开立信用证、发货、付款及结束贸易等执行合同步骤的完成。如在讲授建立业务关系一章时,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8人,6个卖方和2个买方。教师为这8个公司准备好中文的公司简介,让6个卖方分别给2个买方写邮件建立业务关系,由2个买方从中各自选出一个想做贸易的公司并回复。各小组写完后组织讨论,2个买方给出选择的原因,最后由各小组总结如何写建立业务关系这类邮件。这样具有竞争的小组活动.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从买卖双方建立业务关系、迂回谈判、签订合同、开立信用证、缮制单据到交货结汇,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让学生呆在企业里进行跟踪学习是不可能的,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业务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如果每项业务活动都采用真实操作,那必将是一笔巨额开支,对学校和学生本人都是不现实的。所以“模拟公司”是比快速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实训教学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函电任课教师更应与时俱进,不断研究该课程新的发展趋势,并将“模拟公司实训”形式融人教学之中,从而为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共同打造,想方设法提高实训效果,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落到实处,为企业输送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孙兴.进出口英语函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6).

[2]李景霞.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论坛,2007.

[3]黄日强,邓志军.国外企业如何参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4]隋思忠.外贸英语函电[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贸易顺差;贸易平衡;调控措施;对外贸易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持续贸易顺差19年。巨额的贸易顺差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就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从顺差的主要来源以及特点两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现状,分别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阐述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2、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概述

2.1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时期处于贸易顺差的阶段,尤其是1990年后,除了在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的逆差,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外汇体制改革效应充分显现,外贸增长较快,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2001年全年进口总额达到2435.5亿美元,同时全年出口总额达到2661亿美元,全年的进出口总额为5090.5亿美元,较加入世贸组织前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我国对外经济的影响巨大,在2009年和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余额呈现下降的趋势,2010年3月份还出现了贸易逆差。虽然我国的对外经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下降,但是在我国政府的积极政策的实施下,我国对外贸易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2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分析

第一,贸易顺差多集中于有比较优势的产品。2012年我国机电、纺织、高新技术三大类产品的顺差之和大约是全部贸易顺差的两倍,其中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是利用我国劳动密集型环节生产的产品。

第二,贸易顺差多集中于加工贸易。一方面,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增值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制造业水平显著提高,加工贸易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迅速延伸,进一步助推了加工贸易顺差的规模。

第三,贸易顺差多集中于美欧地区,东盟增速明显。美国、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2.3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特点

第一,以货物贸易顺差为主。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项目上来看,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顺差,多年来一直在增长,而服务贸易却是一直保持逆差的状态,而且逆差呈现逐步增长的势态。

第二,加工贸易占较大比重。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方式上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的顺差占全部的比重较大,并且逐年增长,而其他贸易的交易方式却是一直逆差的。这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依靠加工贸易。

第二,有明显的国际区域性。由于近几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制造业需要的原材料、元件零部件等需求较大,这些大多是从东盟及周边邻国进口的,所以就会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逆差。

第三,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换效果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竞争力为出口产品的价格以及数量。

3、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

3.1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大

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的增加,固然是我国经济实力的象征,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巨额外贸顺差使人民币饱受升值的压力。主要发达国家政府一再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尽管面对巨额外贸顺差人民币依然坚挺,但是升值的压力十分巨大。

3.2导致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国(地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的指标,2000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增速比较平稳或是在波动中上升,2000年以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一路激增,从2000年的39.5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7%,达到历史最高点1。虽然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在2007年之后开始影响我国的进出口,导致2008―2009年外贸依存度呈下降趋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开始回升,2010年相对2009年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2011年为50.1%,较2010年有所上升。

3.3外汇大量流入加大通胀压力

贸易顺差使得大量外汇流入我国,这又促使央行不得不印刷更多的人民币来购买外汇,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还会增加通胀压力。

3.4巨额顺差加剧环境污染

对外贸易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换取外汇的重要途径。过去为了追求外贸利益,我国的外贸发展走的是一条以量取胜,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道路,造成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尽合理。

4、解决我国外贸顺差影响的对策

4.1对外对策

4.1.1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我国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加剧了与贸易伙伴的摩擦,并且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将长期存在,应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积极应对经贸摩擦.同时,我国也应该充分利用WTO规则防范贸易摩擦,自觉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共同监督发达国家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利用经贸规则维护自身利益。

4.1.2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促进贸易平衡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性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我们和广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4.2对内对策

4.2.1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适当扩大人民币波动幅度,指导人民币在逐步升值过程中实现升降波动,能调控我国贸易增长的速度,可以对我国的国际收支进行更为经常性的调节,实现适度增长,保持适度规模,从而避免外部失衡的长期积累。

4.2.2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经历了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国外的依存度过高,这会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市场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沿海周边的对外贸易产业,很多企业也因此而面临着倒闭和破产,因此应该重视国内市场的发展。

4.2.3加强外汇管制,鼓励对外投资 。政府应加强外汇管制,以对经常性项目收支管制为主,对资本输出入进行限制。针对为套利、套汇、套价而流入我国的热钱,我国要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积极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4.2.4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时期,起步发展的往往是低成本高污染的行业。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是导致我国环境日趋恶化的重要原因。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结论

面对我国巨额对外贸易顺差的现状,通过对我国外贸顺差的来源与特点分析,我们既要高度重视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也要正确认识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性。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贸易顺差存在的问题,才能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只有关注顺差的现状,才能让我们在行动时做到有的放矢。我国应正确认识到贸易顺差带来的结果,制定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秀珍.我国外贸顺差发展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经贸研究,2012,(07):58-60.

第9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商务英语;实作技能

一、跨境电商的崛起与英语人才必备技能

1.跨境电商的崛起迅速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互联网在全球的广泛应用,中国的互联网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跨境电商业务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近年来,我国传统外贸发展速度放缓,相对而言,互联网跨境电商外贸的优势逐渐显现:外贸流程得到很大程度优化,交易环节更为简便、营销成本大幅降低;电商外贸门槛也有所下降;能够促使外贸转型升级加速,使进出口贸易持稳定增长趋势、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等。我国的跨境电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外贸及相关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将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增长点,因此越来越多的传统外贸企业正在向跨境外贸转型。目前在我国,支撑和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已初具规模,诸如电子交易平台服务、物流配送、电子支付手段等。根据尼尔森(Nielsen)的市场研究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跨境电商交易额为6512亿元,5年内有望达到19034亿元。我国也不例外,跨境电商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011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人民币1.6万亿元,2012年是2万亿元,2013年约3.1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左右,远远超过线下传统交易的增长幅度。电商业务的蓬勃发展,势必需要大量的英语人才,所以培养高素质的电商英语人才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教学任务。

2.跨境电商业务中英语人才必备技能

近年来,很多研究结果表明,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需求迫切,尤其是最缺乏能够利用电商平台把公司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的人才,因为不仅要懂外贸,与外商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懂电商平台的操作。跨境电商人才指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尤其注重交流沟通的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具有电商知识和外贸业务技能,熟悉境外客户网购的消费观念和文化,懂得跨境电商平台交易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概括而言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必备技能有三点,即外贸基础知识、英语实作技能及电子商务知识。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跨境电子商务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涵括互联网金融、多渠道在线支付、物流运输、外贸交易基本条例、电子商务法规等。现如今大多数大型跨境电商平台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英语,比如易趣网、亚马逊网站、兰亭集势、速卖通、敦煌网等。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被广泛应用于跨境电商平台实际操作的一系列环节,从注册认证、新产品、商品推广、在线沟通、商品发货、交易确认,到售后服务等各个阶段。具有较强的英语实作能力的人才是跨境电商做大、做强,实现更稳、更高发展的必要条件。此外,跨境电商人才需要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风土人情(包括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消费观念和人文特点),从而根据这些迥异的人文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而这些实际操作都需要掌握较高水平英语实作技能。总之,英语是成为跨境电商高精尖人才必须要掌握的语言工具,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电商、外贸知识及英语实作技能的人才称得上是合格的电商人才。

培养外贸电商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得依托商务英语专业,基于跨境电商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从事外贸电商工作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

二、跨境电商业务中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

1.听与说的培养

语言学认为,听是一个机械被动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听就是指能听懂和理解别人的说话内容。说就是用有声的语言,输出或释放自己想要表达自己意思的过程。说是在听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续意思表达。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商务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英语听说技巧和应对技巧,达到提高他们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听说是比较难掌握的一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首当其冲的是摆正听力在英语学习中的位置,即:听力为先。没有输入,何谈输出?

如何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在商务方面的听说能力,笔者归纳为以下三点:首先,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尽量采用英语授课,以听带说,以说促听,听说结合,反复练习,把情境式教学融入日常实践教学中。情境教学是英语教学方法之一,它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商务英语环境中体验并获得知识。在听说课堂上由教师提前设计一定的商务情境,将学生带到虚拟的商务情境中,让学生参与模拟演练不同商务流程中的各项商务活动,担任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商务活动的过程中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商务听说能力的目的。第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尽量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有说的愿望,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善于开口;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师要注意不能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教,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学一点就会一点、还能够用一点。以此来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突出培养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三,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是提高其英语实作技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样学生就有机会亲临商务活动第一线,在真实的电商企业中进行实习,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比较全面的熟悉电商外贸企业的生产运作、生产过程及相应的专业管理知识。在这过程中学生更好对自己的英语听说水平有更好的认知,发现自身知识与素质的不足。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无需太长时间就能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2.读写译的提升

阅读是增长学识、改变思维惯势的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写的技能要求包括内容完整、详略得当、语句通顺、语法规范。文章中语言表达的好坏决定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效果。商务英语翻译则是囊括了所有商务活动的内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能提高对商务类英语文章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达到提高他们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也能掌握英语笔译和口译的翻译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在涉外一线岗位中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读写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长期的坚持。比如说提高商务阅读能力,可建议学生增加专业阅读信息量(包括:生产、销售、信息、保险、金融、商法等方面的知识,文章难易程度适中。在写作方面,教师可以多介绍各类商务书信、个人资料、等企业日常行政管理所涉及的各类文书等应用文体,引导学生进行英文写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入地加强训练。在翻译方面,教师可以多向学生介绍关于翻译技巧与方法及实际例句的操作,让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升。只有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核心思想,并且在整篇文章处理上做到风格统一、语句优美,那样的翻译作品才称得上优秀。

综上所述,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做到相互兼顾,相辅相成。听与说的结合――就是把输入的语言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再输出,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读与写的结合――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尽力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的撰写技巧,很多研究表明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写的能力自然会得到很大程度提升,写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模仿读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意思表达的过程。听与读的结合――听力与阅读二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共通性,都需要对大量的语言信息进行吸纳、辨识及加工处理,最终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说与写的结合――书面语言来自于口语的加工,口头语言反过来也需要书面语言的指导,二者相互影响。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是写作能力扎实的体现。翻译则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五种技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在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反复实践练习,才能真正地提高英语实作技能水平。

三、跨境电商企业人才英语实作技能培养的重难点

一是学生专业英语基础不扎实,基本概念和相关专业术语学的不清楚。其原因在于很大一部分教师本身对该新兴行业不是很了解,都是在边学边教,导致学生在校专业英语基础底子薄,跨境电商方面的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和术语模糊。基于这种现象,我院不仅加强了对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监督指导,还经常举办跨境电商的名师和相关专业人士来校进行公开讲座,以便广大师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体验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的真正区别,并要求授课教师加强自身对跨境电商基础概念和专业术语的英语学习,做到在自己深刻理解的基础,再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能在学校做到概念清晰、术语精通,相比其他类似人员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是在实际教学中难于真正实现场景教学。首先授课教师不是都具有跨境电商工作的经历,对跨境电商的理解也不是十分深刻,这就要求加强对教师进行跨境电商系统的专业培训,并且投身于实际的跨境电商的企业,根据切身的体会,结合英语实作技能的特点,完成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导。而我校除了上面提及的邀请名师来校讲座外,还要求教师在寒暑假投身于相关合作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得教师具有真实的跨境电商体会,做到来源于实践,总结于实践,再用经验反过来指导学生,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用于实践。其次,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合适的合作跨境电商企业供教师、学生体验,而且很多校企合作都是形式上的,而非真实意义上的。为了解决这种教学上的重难点,我校积极寻找合适的相关企业,在深入考察后与多家跨境电商企业进行协商,举办联合办学,针对各企业的不同的具体要求,组建了来鑫班、义乌豪华德订单班和明想班等订单班,这样不但解决了如何丰富教师实际教学经验的难题,还使得学生有了真实的跨境电商学校、实习的具体平台。

三是英语实作技能如何更好地应用于跨境电商中。在打好专业基础底子后,怎样在跨境电商实际操作中应用好,是每个学生最难把握的。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根据不同类别的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加强英语实作技能的能力。比如说,学生倾向于做销售接待,那就必须下功夫苦练听说能力,力求你说的每一句话,对方都能听懂,对方说的话你也能及时理解,做好沟通第一步。如果学生想做文案仓库等方面,那在读写译的能力上就必须有一定的功底。其次,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跨境电商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多方面的积累,熟悉操作程序,做到听说读写译能力更加适合分别在应用于哪个环节应用的更多,哪些领域更注重书面语言,哪些领域更注重口语等等。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2-2013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DB/OL].[201

5-02-22].http:///link?url=OYQMc HSE9 if_Oh X2Guw B8uvl F7Cf V2Msj Msye OHfbdt9fut H5Au2Vatg0x n-IG3VZm0WZ9t Qh G8tc Gl Lj L9ZFei ZTL-y3En D-2LM6z VZz_.

[2]尼尔森.2013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1050亿美元[EB/OL].[2015

-02-22].http:///others/20130802/207239.shtml.

[3]陈长英.浙江省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5,(2):184-187.

[4]余祖光,冯大军.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J].职教论坛,2003,(13):14-18.

第10篇

关键词:水足迹;虚拟水贸易;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蔡振华(1984―),男,湖南长沙人,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3603

1 引言

据世界水资源理事会(World Water Council ,WWC) 报道,到2020年将没有足够的水源来生产可以维持全世界人口生存的粮食。中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其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 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现状缺水量在400×108m3左右,全国31个省、市中,有20多个省、市干旱缺水,其中15个省、市严重缺水;全国66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以上的城市缺水,其中110座属严重缺水,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109m3。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限制性因子。

2 虚拟水与水足迹概念的提出

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在自然及人为驱动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水生态系统日趋退化、水资源供给能力严重萎缩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此背景下,全球都在努力探索应对破解水资源危机的新途径。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虚拟水以及随后提出的蓝水、绿水以及水足迹等一系列概念为解决缺水国家和地区水资源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成为水资源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1993 年, 英国伦敦大学非洲和东亚研究学院的Tony Allan教授首次提出了虚拟水( virtual water) 的概念。如生产1kg粮食需要耗水1 000L,生产1kg肉类需要消耗1. 3万L水,则1 000L和1. 3万L水就分别是1kg粮食和1kg肉类的虚拟水含量。此前,他已使用“嵌入水(embeded water)”[6,7]这个术语,但并没有引起水资源管理机构的重视。随着虚拟水概念的正式提出,逐渐成为水资源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学界开始对此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为后来的提出的蓝水,绿水以及水足迹等一些概念提供了研究基础。

水足迹(Water Footprint)是由Hoekstra在2002年12月12~13日荷兰代尔伏特举行的虚拟水贸易国际专家会议上提出的。该概念反应了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系统的真实占用情况。它的提出,是仿照1992年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m E.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终归结为对土地面积的占用情况的表达。而水足迹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占用情况定量的表达,反映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水足迹”是任何已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 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因此,水足迹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对水资源的真实地使用情况,量化水足迹能反映人类对水资源系统水资源量的压力大小,为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在不降低人类福利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改善水资源利用模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 水足迹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自水足迹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水足迹理论主要被用于区域水足迹的测算,分析区域水足迹状况。

龙爱华,徐中民等(2003)首次以虚拟水为基础,对西北4省(区)2000年的水足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四省(区)总的水足迹为6.13×1010m3,人均水足迹为712.3m3/年,高于统计的水资源利用量。并指出,以虚拟水为基础的水资源足迹更真实地衡量了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状况,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和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提供了新思路,产品形式的虚拟水贸易是解决干旱区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的有效战略工具。

王新华等(2005)引入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中国2000年各省水足迹进行初步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部省份水足迹较大,南部和中东部省份水足迹较小,青海省水足迹最大,其值为935.75m3・(人・年)-1,广西水足迹最小,其值为466.31m3・(人・年)-1。全国平均水足迹为601m3・(人・年)-1。分析了几个典型省份水足迹的构成,并探讨了降低水足迹以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几条途径。最后提出通过提高水分生产率、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及使用虚拟水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

马静等(2005)借助水足迹和虚拟水的概念,计算了我国各区域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通过分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关系,计算了国际和国内区域间的虚拟水流量,以及相应的水足迹和水的自给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高度自给的国家,但区域间差别较大。他同时认为,人的消费模式,特别是膳食结构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非常显著,我国人均水足迹的计算结果与这一结论基本吻合,因此倡导节约的消费方式,研究并推荐符合中国国情的膳食结构,将有助于全面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龙爱华、张志强等(2005)对甘肃省水资源足迹与消费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甘肃省全社会的水资源足迹总量基本稳定在220×108~240×108m3,总体上呈现微量的下降趋势,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并没有增加对水资源系统在数量上的压力。从消费模式分析看,随消费结构多样化的增加,人均虚拟水消费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因而,增加消费结构的多样性有利于减少对水资源系统的压力。

项学敏(2006)归纳了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中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并总结了有关产品虚拟水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工业产品虚拟水的计算方法,以辽河油田为例,计算出石油制品中虚拟水含量。在此基础上,建议中国石油行业今后应有计划进口石油制品,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邓晓军等(2008)以上海市为案例,计算了2005年上海市的水足迹,并分析了1999~2005年间上海水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市总水足迹为243.04×108m3 ,人均水足迹1 366m3/年,水匮乏度高达8.16 ;7年间万元GDP水足迹逐年下降,但人均水足迹明显上升。这说明上海市水资源利用呈不可持续状态,今后需要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倡节约型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实施虚拟水战略等来减少其水足迹,逐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高孟绪(2008)通过对2000年中国各省人均水足迹与人均用水量的比较,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各省区人均水足迹进行了系统聚类,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将中国31个省区的人均水足迹划分为5类,其中人均水足迹在480m3/年以下的仅有广西,480~550m3/年的有四川、贵州、江西、浙江,700~850m3/年的有新疆、甘肃、宁夏、山西、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850~950m3/年 的有内蒙古和青海,其余省份介于550~700m3/年,制作了中国2000年各省人均水足迹空间分布图。

陈秀端(2009)以虚拟水、水足迹理论为基础,结合生态需水理论可以测算和分析西部城市西安市的水足迹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主要食品的虚拟水消费量呈出口状态,其中以粮食和奶类为主;西安市的虚拟水总量中以食品消费和城市生态需水所占份额最大,2007年分别占到60. 63 %和17. 32 %;相对于西安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西安市的水足迹呈现赤字状态,2007 年的水赤字为38. 29亿m3 ,因此西安市需要从区域外输入水资源承载力,并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蔡燕(2009)采用2002年黄河流域流经的主要省区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研究区以及三产业的用水系数、水足迹和净外部水足迹,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第一产业的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均最高,其次二、三产业;地区间用水系数相差很大;2002年黄河流域的总水足迹是1 461.0亿m3,46.9%缘于地区内最终消费、53.1%缘于资本积累;人均水足迹是359.7m3・年-1地区差异明显;2002研究区净外部水足迹132.5亿m3,占总水足迹的9.1%。

赵旭(2009)利用投入产出法对2002年中国的水足迹做了研究。他计算出中国的每万元产品的水足迹是每年381m3。和以往的研究不同,通过他的计算,中国是一个净虚拟水出口国。同时,他利用水资源压力系数得到各个部门不同的用水压力,建议那些高耗水部门应成为节水的主力部门。

朱启荣(2009)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算了2002~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虚拟水量,并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向国外输出的虚拟水量大于进口贸易从国外输入虚拟水量,而且由于前者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后者,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净输出水资源量迅速增长;研究还表明,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高耗水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而进口贸易中高耗水产品所占比重较小,这说明,我国的外贸结构不利于节约水资源。

孙才志(2010)在总结国内外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虚拟水贸易流动格局,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广义虚拟水战略,对其驱动因子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就广义虚拟水战略在我国的实施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广义虚拟水战略在我国实施的直接原因是水土资源的不匹配,而根本原因与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布局密切相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陈俊旭(2010)利用水足迹对北京市水资源占用进行估计,得出2006年北京市水资源实际占用量为138.28×108m3,能更真实反映北京市水资源实际占用情况。从产业结构及消费构成分别分析了水足迹的情况,得出农作物和动物产品虚拟水消耗是水足迹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粮食及肉类是耗用水资源的主要消费产品。北京市水资源压力为1.37,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产品引进、生态环境保障、动物类及农作物产品用水相应水资源压力分别为:0082、0135、0570、0016、0350和0213。市外引入水资源高达59.78×108m3,对外依存度为0.43,说明北京市本地水资源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北京市水足迹组成及水资源保障情况得出结论,市内用水结构优化、虚拟水引进及南水北调是水资源安全保障的基本措施。

雷玉桃等(2010)以广州市为案例,分6个账户对广州市的虚拟水进行计算,最终得出广州市2007年的水足迹为989.32×108m3,其中工业产品的水资源需求最大,其次是农产品和畜产品。近年来广州市水资源的污染严重,水足迹理论的提出对于广州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国内学者还从生态需水量角度、生态足迹角度等对对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研究。

吴志峰等(2006)从淡水生态足迹和水产品生态足迹两个方面测算了广州市1949~1998年的水生态足迹,并运用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对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进行模型拟合,据此预测1999~2003年期间的水域生态足迹变动。

黄林楠等 (2008)将水资源账户分为生活用水足迹、生产用水足迹和生态需水足迹3个二级账户,并建立了水资源生态足迹以及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据此对江苏省1998~200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

谭秀娟等(2009)对我国1949~2007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并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动趋势作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7年,我国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呈下降态势,而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则逐年上升,从而造成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逐渐增大,我国水资源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

虚拟水概念的提出,改变了水资源研究围绕“实体水”展开的现状,拓宽了水资源研究的领域。水足迹概念自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等领域得到初步应用,并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量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研究案例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宽。首先是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细化;第二,此前的水足迹研究仅仅考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水资源量的影响,而未考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水资源质量的影响,即水资源污染问题未纳入水足迹研究中,此外,针对水足迹的提出的预测方法几乎没有,且极少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因此,要使水足迹成为一个现实,需要深入探讨水足迹的深层次含义。

参考文献:

[1] 蔡 燕,王会肖,王红瑞,等.黄河流域水足迹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5):616~620.

[2] 陈俊旭,张士锋,华 东,等.基于水足迹核算的北京市水资源保障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3):528~534.

[3] 陈 雷.中国水资源情势不容乐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2-20(22).

[4] 陈秀端.基于生态需水的西安市城市水足迹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81~85.

[5] 邓晓军,谢世友,王李云,等.城市水足迹计算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3(1):62~68.

[6] 高孟绪,任志远,郭 斌,等.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水足迹省区差异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1):131~136.

[7] 黄林楠,张伟新,姜翠玲,等.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8,28(3):1 279~1 286.

[8] 雷玉桃,高 帅,卢丽华,等.广州市水足迹的估算与分析[J].特区经济.2010(8):274~276.

[9] 龙爱华,徐中民,王新华,等.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10):3 358~3 365.

[10]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虚拟水理论方法与西北4省(区)虚拟水实证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577~584.

[11] 龙爱华,张志强,徐中民,等.甘肃省水资源足迹与消费模式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5,16(3):418~425.

[12] 马 静,汪党献,来海亮,等.中国区域水足迹的估算[J].资源科学,2005,27(5),96~99.

[13] 孙才志,陈丽新.我国虚拟水及虚拟水战略研究[J].水利经济,2010,28(2):1~4.

[14] 谭秀娟,郑钦玉.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报,2009,29(7):3 560~3 567.

[15] 王东坡.建立节水型社会之刍议[J].辽宁师专学报,2008,10(2):56~57.

[16] 王新华,徐中民,龙爱华.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J].冰川冻土,2005,27(5):774~779.

[17] 吴志峰,胡永红,李定强,等.城市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与模型[J].资源科学,2006,28(5):152~156.

[18] 项学敏,周笑白,周集体.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2):79~184.

[19] 赵 旭,杨志峰,陈 彬.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中国虚拟水贸易及消费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2):286~294.

[20] 朱启荣,高敬峰.中国对外贸易虚拟水问题研究――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5):40~45.

[21] Allan J A. Overall perspectives on countries and regions[C]// Rogers P, Lydon P.Water in the Arab World: Perspectives and Prognoses.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第11篇

[关键词] 国别风险;贸易;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6-0022-02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经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面临新的风险变化,本文就各类风险进行具体分析。

一、国家风险加大

(一)国家风险国别表现

国家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由国家行为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传统的国家风险主要包括战争、汇兑限制和政府违约等。近年来由全球性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以及社会冲突、恐怖事件和贸易摩擦等引发的国家风险对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日益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已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特别是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不散,信用风险不断暴露,各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负担显著上升;中东北非局势持续动荡,国际政局走势的不确定性有增无减;国际金融稳定性趋弱,市场风险不断加大;全球贸易增速回落,国家风险日益凸显,企业避险需求不断攀升。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公布的2011年国家风险报告来看:

北美地区贸易摩擦日渐增多。随着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报损案件总量和金额出现回升迹象,小规模买家的逃匿和非法停业情况明显增多。

欧洲地区债务危机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等国的国家风险加剧。

亚洲地区国家风险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日本、蒙古、巴基斯坦、泰国、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也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国家风险值得关注。

非洲地区政局稳定性明显下降,政治风险凸显。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北非国家,以及安哥拉、尼日利亚、刚果(金)和津巴布韦等国的国家风险提高。

拉丁美洲地区风险有所缓和,需关注各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措施。需重点关注委内瑞拉、阿根廷、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古巴等国的国家风险。

(二)国家风险对我国外贸易坏账率影响分析

欧美发达国家表现出经济增长滑坡走向,中小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购买力下降。居民紧缩消费支出,政府财政赤字庞大,对外支付能力及对本国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下降等因素是导致贸易违约和坏账率上升的直接根源。

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为5%,达300亿美元,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企业在出口收汇环节的违约率比2004年增加了189%,而近年来的情况仍未有改观,我国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放账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50天,在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对我国原本就资金紧张的外贸企业来讲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外国进口商的坏账比例明显增加,例如中国对美出口坏账率在2008年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增长了2~3倍,正常年份坏账率约为1%,而2008年的坏账率高达3.3%,且有不断升高趋势。这意味着在2011年中国出口贸易按1.8万亿美元规模估算就有近千亿美元的坏账损失发生。

(三)应对措施

在新形势下,我国应主动防患风险于未然,事前采取措施规避国家风险,预先掌握风险的变化与发展方向,以便转移并分散风险,将构建并不断完善出口经营风险防避机制作为避险重心。首先要做好出口前的市场风险调研;直接在合同中加入保护性条款措施。同时实施出口经营中的配套防护措施,特别是针对大宗商品和投资项目必须采取出口信用保险措施,事先筹划保险费用成本。这种涉外保险与出口信贷、担保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常用的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进出口,集促销、信贷、融资与灵活贸易方式四位于一体,以国家信用保障商业和银行信用利益的重要外贸政策。同时亦可采用国际保付,这是当代金融业专门为以托收和赊销等商业信用与融资方式作为促销手段而量身定做的一种综合性的金融信用服务,顺应了非信用证结算方式扩大化的发展趋势。利用这项服务,卖方因此可以毫无顾虑地向买方提供有条件的商业信用与融资,如托收或赊销,从而增强了卖方巩固原有市场、提高在新市场的竞争能力,卖方可将应收账款无追索权地卖给银行或专业保理公司,从而迅速地将远期债权转变为现汇收入,既加速了资金周转,又消除了汇率变动、商业信用与融资等多重风险。由于出口销售与结算独立分离,卖方可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到出口经营与发展中去。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收付结算期限在半年之内的一般物品的出口。而金额较大,融资期限较长(一般为1~5年)的资本性质货物出口可采用国际包买票据服务,有效降低或避免经贸活动中的坏账风险。对于增加的保费成本,相比一旦产生大额坏账损失和减少的利润,显然利大于弊。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一)贸易保护主义使贸易摩擦加剧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世界制造中心”,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组织产生双边或多边的摩擦。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贸易摩擦形势空前严峻。根据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与金额均创历史最高。仅2009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3起,其中反倾销67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此外,中国还遭遇美国337调查6起,涉案总金额约120亿美元。而且,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和轮胎等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贸易摩擦不仅恶化了我国的出口环境,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我国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大量人员就业,对我国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二)应对措施

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需要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认真研究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预警,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

深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被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风险,减少贸易摩擦。不仅要扩大商品、服务出口,也要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今后,大部分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将与我国互为主要进出口市场。要鼓励企业到海外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的国家去投资设厂。要选择净出口额大、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受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产业及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引导这类企业走出去实现市场内部化,并在市场内部化的过程中,掌握科技的最新动态,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同时选择一些在国内即将淘汰,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定生存空间的产业,以及独具民族特色,可以对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产业。这既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还可以将一些国内销售市场已超饱和的如机械加工、机电等部门的企业转向海外,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三、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显现

(一)全球面临通货膨胀威胁

现阶段所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实质上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与发展,是一次债务危机的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初期,债务危机主要体现在金融衍生品危机。第二个阶段,即现阶段的经济危机,债务危机主要体现在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较第一阶段更为严重。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经济衰退,甚至出现经济大萧条。

由于一些国家已长期债台高筑,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货币流动性,又有一些国家纷纷采取大规模“救市”,使全球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的威胁。

目前,货币市场货币存量充足。在一些国家与企业捉襟见肘、无力还贷的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却坐拥巨额资金,只是因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不稳定背景下,其缺乏投资对象与投资信心。他们一旦发现投资机会,资金就会趋利而来,之前进入我国的大量“热钱”就是实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银行的准备金是2008年8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17倍。由此可见,各国实际是“干柴遍地”,暗流涌动。随着更多救市措施的出台,世界经济显露复苏势头,大量资金将“浮出水面”,势必推高商品、资本等几乎所有领域的价格水平,达到甚至越过历史最高点。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并非主导价格变化的惟一因素,其背后往往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庞大金融资本透过国际期货市场人为地掌控价格趋势。

(二)应对措施

今后仍然是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是一个资源不可复制、货币可以大量发行的时代。虽然目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行情短期回落,但无法改变长期货紧价扬趋势。我国有关部门与企业应制订全球资源布局的长远战略,积极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稳定资源市场。还要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改进口原材料为进口成品。实现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综合多方面情况,应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降低出口依赖性以及近期“热钱”撤离的有利时机,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逐步降低到2万亿美元的合理水平。要利用有利时机,加大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输入性通胀影响,维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综上所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低迷,我国面临的不确定风险有增无减,我们应不断强化风险意识,研究新的应对策略,将各种风险降至最低,使我国不但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更能充分抵抗风险,成为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南康家具;跨境电商;B2B;B2C

近年来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对中国传统外贸产业影响较大,与之相对的是跨境电子商务仍保持快速发展,并成为中国外贸新的增长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额约3.1万亿元,同比增长近35%,预计至2016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6.5万亿元。京东商城、敦煌网、兰亭集势开通了跨境电商平台;支付宝、PAYPAL、西联汇款等支付机构提供了便利的跨境电商支付手段;香港邮政、DHL、比利时邮政等也为跨境电商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物流条件,助推中国传统外贸产业转型升级。

一、南康家具产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优势

在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处赣州市南康区的家具产业,借助赣州市国家级战略规划优势、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优势,依托201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的赣州综合保税区及其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将具备发展跨境B2B和B2C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

1.赣州市国家级战略规划优势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州市将建设成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南康家具作为赣州市特色产业,产业优势明显,将打造成家具产业聚集区,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业基础。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设在赣州市的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

2.赣州市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优势

赣州市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优势明显,根据《赣州市外贸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了《2015年赣州市外贸发展扶持资金实施细则(试行)》和《2015年赣州市跨境电子商务扶持资金实施细则(试行)》,支持企业组织本地产品出口,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大力引进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通过加入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3.南康家具实体产业支撑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南康家具已有8个实体专业市场,市场规模仅次于河北香河和广东乐从家具排全国第三。2011年南康被授予“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称号,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家具产业集群”;2015年7月,南康家具市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为江西省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之一。南康家具在获得各种“荣誉”的同时,线下交易也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中东、非洲、欧美等国家或地区,家具成品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

二、南康家具产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康家具产业发展跨境B2B和B2C电子商务具有国家级战略规划、政策支持和实体产业的优势,但也存在阻碍其发展的问题。

1.家具产业跨境电子商务的普及率不高

目前,南康家具产业跨境电子商务的普及率不高,整体应用水平偏低。南康家具产业主要依靠线下分销渠道销售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仅占20%左右,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不到1%。另外,部分家具企业虽然利用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京东商城等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但利用率不高,深层次应用缺乏,宣传力度和品牌拓展能力亟待加强。

2.家具产业信息化水平落后

南康家具产业跨境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发展程度较低,实际应用较少,整体信息化水平落后。家具产业信息化水平落后,势必影响产品报关、报检等环节,也影响与国际贸易伙伴间的信息交流、单证传输,降低了国际贸易效率,阻碍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3.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业有待培育

随着赣州市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园区与物流园区已具备雏形,并已聚集了网络运营、软件外包、物流配送等支撑服务业态,跨境电子商务服务链条初步形成,但是目前赣州市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还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能力弱的问题,难以满足跨境电子商务的需求。

4.政府引导有待加强

南康家具产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政策支持、园区建设、引入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报关报检等方面都需要赣州市政府的引导。赣州市政府虽然重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但还需要建立更高级别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分工与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三、南康家具产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根据南康家具产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在借鉴上海、重庆、杭州等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经验基础上,可从企业对企业跨境电子商务(B2B)和企业对消费者跨境电子商务(B2C)两个方面探讨南康家具产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1.发展企业对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策略

南康家具产业发展企业对企业跨境电子商务,一方面要进一步普及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借助《2015年赣州市跨境电子商务扶持资金实施细则(试行)》支持政策的逐步实施,鼓励更多的家具企业通过入驻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方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减少传统外贸中间环节,提升家具成品的竞争力,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鼓励中国制造网、敦煌网、阿里巴巴等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目标国际市场为南康家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网络推广、个性化贸易撮合和线下供需见面会等电子商务增值服务;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家具企业与国外采购商、国际物流、银行、保险等国际贸易相关方实现信息系统对接和国际贸易单证传输,提高贸易效率,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关系。

2.发展企业对消费者跨境电子商务策略

南康家具产业发展企业对消费者跨境电子商务,在交易方式、货物运输、支付结算等方面与跨境B2B电子商务差异较大,现行管理机制、政策、法规及现有环境条件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赣州市推进南康家具产业跨境B2C电子商务,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政府联合工作小组

建立由商务、海关、税务、外汇、工商、质检等外贸各环节管理部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按照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的规定,协调解决海关监管、出口检验、收结汇、出口退税等管理模式创新和政策衔接问题。

(2)建立家具成品零售出口园区

总结上海、杭州、重庆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试点的经验,依托赣州综合保税区,建立家具成品零售出口园区。园区内建成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和木材烘干、喷涂、质检三大中心,保障零售出口家具成品的品质,加强对经营主体的管理。

(3)推动跨境B2C电子商务平台与海关通关等信息系统对接

鼓励家具企业自建跨境B2C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零售出口家具成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行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系统运行现状,稳步推进跨境B2C电子商务平台与海关通关系统、检验检疫系统、结汇系统、退税系统的对接,建立清单核放、汇总申报的通关模式和集中申报、集中办理的检验检疫模式,简化家具企业申报,提高监管效率。

(4)引入跨境B2C电子商务专业服务机构

鼓励家具成品零售出口园区引入香港邮政、DHL、比利时邮政等物流服务机构,为跨境B2C电子商务提供物流配送服务;引入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其提供跨境支付服务;引入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体系,为家具企业提供信用咨询和信用评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岚.跨境电商环境下保税区存在问题分析[J].当代经济,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