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蜜蜂教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05 14:1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蜜蜂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蜜蜂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散文;教学设计;文本研读

关于散文的界定,在文学、文章学、语言学学界各有说法。刘锡庆教授曾对散文这样界定:“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真实、自由的笔墨,主要用来表现个性,抒发感情,描绘心态的艺术短文,即谓之散文。”由此观之,散文应该具有个性化、自由化、情感化等特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向东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将“形散而神不散”奉为散文的唯一特征并反复强化,但真正的散文经典往往是主题多元、情感复杂、结构开放、形式多样、叙述角度多变的,这是封闭的“神”所无法囊括的。

一、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散文概览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古而有之,或骈赋碑铭,或序跋笺疏,或奏议策论,或题款尺牍,皆洋洋洒洒,读来朗朗如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谓蔚为壮观。较之古代散文,近现代散文作为教学“例子”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之中的比重还偏大些。

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篇目来看,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气息,如毕淑敏、余秋雨、张抗抗等具有浓厚的当代气息的作家作品出现在语文教材中。另外,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朱自清的《春》、《背影》等,教材虽几经修订却仍被作为保留篇目,可见其价值并没有褪色。由于中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强,选文也考虑了学生这方面的特点,选入的散文作品相对而言通俗易懂,文质兼美,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可以进行审美熏陶和情感陶冶。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呢?我们应先将目光聚焦在教学设计理论上来。R.M.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计划教学系统和系统过程”,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自1987年钟启泉等教育学界人士相继引进和介绍了国外的教学设计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设计上的理论与实践实践也相应丰富起来,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影响深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四大要素是:学习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在学生习得性经验基础上进行意义构建,那种教师侧重于将自己在课堂上“如何讲” 和“讲什么”作为中心的经验式备课( 计划) 活动, 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 或者说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三、文本研读是散文教学设计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散文,是真实生活感受的艺术性表达,有着思维的广度与阔度,对文字的使用相对灵活自由,值得我们对其文本进行仔细咀嚼,故而我们在散文教学设计时应该兼顾散文多元化的特点进行文本探讨。

(一)亲近作者及其与众不同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文心雕龙》中关于情随事迁的说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文本是作者与读者的闲谈的桥梁,走进作者及其相关的创作背景是品读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散文在创作之初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情经历和心路历程,在笔端流淌出来的是作者与读者如朋友般闲谈的结果,鲁迅、周作人等文学大家将散文比喻为与朋友的闲谈、漫步,倒也是恰如其分。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如果不了解宗璞和她的家人在中受到的不公待遇,不了解她与小弟的感情,又怎么能感受作者看到紫藤萝花花开花败的心境?读朱自清的《背影》,读到父亲的来信那一段:“我身体尚好,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痛楚是什么?1947年,朱自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22年前写的《背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加以解读,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创作动机。鲁迅写《风筝》,文章中写“精神的虐杀”一事是否有资料佐证,这些都需要回归作者的时空,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

这些散文写真人、记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在作品当中留露出的情感具有个体性,表达的是作者或憎或爱、所思所想,或慨叹命运,或追问和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出对自我价值的发掘和对生命意义的寻思,让读者回味无穷,这种个体情怀性可以直击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内心的共鸣。

(二)个性表达,品味多元形式

散文的创作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作者的个性化表达体现在其结构的精妙。如对“蜜蜂”的塑造,作者在第一段道出“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但奇怪的是,参观了荔枝林里的养蜂场之后,作者对蜜蜂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在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杨朔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将蜜蜂赋予其人格化,让我们从中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蜜蜂精神。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以“背影”为题,开头点出了父亲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作者却没有直接写父亲送别儿子的背影,而是先从徐州、扬州、南京开始,写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变卖典籍、还了亏空等等悲凉之事,时间由远及近,且多次蕴酿悲凉的气氛,由此铺垫出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和离别时的背影,细腻的笔触里,作者对父亲的真情实感呼之欲出。文章四次写背影,特别是后两处将父爱子,子惜父的深情写得淋漓尽致,其写作结构可谓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三)自由抒发,咀嚼语言的不寻常味道

散文的语言是闲散悠闲、灵活自由的,细细咀嚼,会有不同寻常的味道。如《散步》中开篇即写了一家四口在田野里散步:“我们一家在田野里散步,我和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在这里,作者并不是在每个人的后面加顿号,而使用的是逗号,这是怎样的情感抒发?我们知道,每个逗号都是一个分句,其主语是要分开的,用逗号就更能突出了每一个家庭成员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显现了人见中年,责任重大,这也为后文“走大路、走小路”的分歧作下伏笔。就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还有《背影》中的语言也是值得玩味的,“我把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在座位上。”作者为什么要突出“他给我做的”?

《济南的冬天》是写景的大作,老舍可以把生命气息不浓的场景写得轻盈而欢快,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古老的济南,……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个“卧”字将济南雪景图写“活”了。

(四)情感倾泄,感悟境中情

散文作品里蕴含着“人、事、景、物、情、理”,使得其文本传递给我们的是“景中有情,情寓景中,境中有情,情由境生”的绵绵情感。散文教学设计应该从散文的情与境出发,让学生仔细品读其中情感。但现在有不少的散文教学设计往往乐于借助于课文中的语句作教学延伸,品读作者的感情,这种“走到作者之外”,“走到了课文之外”,“走到了语文之外”,“走到了人文之外”,于是“把语文上成了非语文”的方式是要避免的。

当然,不同类型的散文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记叙类散文,要把握文章叙述时间、地点的转换及其串连的线索;抒情类散文,要把握文章优美意境的书写,从文字中品读作者的喜怒哀乐,吟诵涵咏就应该出现在教学设计当中;哲思类散文,要把握作者的情与理的表达。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代文学理论关注接受主体对文学作品的意义构建,强调读者的个性化创造。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并不是单纯对散文本身或作者意图的传递,而是对散文个性化表达的再创造。对散文文本的探讨从散文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特定的散文进行文本解读,期待来日再述。

参考文献:

[1]韩向东.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J]语文建设,2008.1

[2]乌美娜. 教学设计模式简述[ J] . 外语电化教学, 1987, ( 2) .

[3]钟启泉. 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课题[ J ] . 教育研究, 1987, ( 7) .

[4]裴新宁. 谁是教学设计者? [ J] . 全球教育展望, 2003, ( 5) :69- 74.

第2篇

1.提问随意性较大

提问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可有不少教师课前不精心钻研教材,不能根据学生实际预设问题,上起课来,经常随意提问。这些随意性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有些问题又过于深奥,使课堂出现冷场,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伏尔泰的形象之后,继续发问:“伏尔泰的形象有什么时代意义?”问得学生面面相觑。最终教师只能自问自答,学生也掌握得一知半解。这样的低效提问毫无意义,会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屡屡受挫。

2 .提问数量过多

有时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还自认为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体现。殊不知,学生根本找不到核心问题,不利于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3.剥夺了学生质疑提问的权利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疑”从哪里来?还是得由学生去自主探究、质疑发问才对。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可是,不少老师却认为:学生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时间交给学生质疑提问只会白白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殊不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

二、优化课堂提问、增强教学实效的策略

1.要把握提问的时机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仅问题要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从孔子的话来分析,最佳的提问时机,就应该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有个学生问:“‘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塞下风景与哪里的风景有所‘异’?”我抓住这一时机,告诉学生:“是和他的家乡江南风景有‘异’。”但随即又抛出一个问题:“从词中看,塞下风景与江南风景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答案。紧接着,我又再次发问:“‘异’的仅仅只是风景吗?”学生很容易就领会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要提得巧妙,问得精准

教师在备教材时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有的提问都应该是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针对难点,问题必须精要恰当,准确无误。一旦学生解决了所提的问题,教师也就解决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余映潮老师教学“荔枝蜜”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余老师在学生充分预习、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紧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一句,抓住“高尚”一词进行反复突破,设计了三个问题来进行课文的教读:①作者赞叹了小蜜蜂的高尚。大家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蜜蜂品质的高尚?②作者从什么样的角度描述、赞叹了小蜜蜂的高尚?③作者先是不喜欢小蜜蜂,后来又用充满感情和力度的“高尚”来赞美小蜜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从教学设计来分析,余老师以一词引出三问,提得巧妙。教师是真正在引导,学生是真正在学习,教学场面自然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显著。

3.通过巧提妙问激发学生兴趣

巧妙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巧妙地设计问题,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我在教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曾满怀激情地提出问题 :“从小到大,桥,在我们的记忆中总留有难以磨灭的印迹:从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到许仙、白娘子断桥一见钟情;从温庭筠的‘人迹板桥霜’到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从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桥,在人的心中总有一缕挥之不去的情结。”同时出示一组桥的图片,问学生:“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座桥?请描述一下?”这样的巧妙提问,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4.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解惑”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来解答。如果学生不问、教师不答,教育的基本功能不就缺失了吗?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是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表现。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机会提问,让他们养成喜欢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学生们思维活跃,他们提的问题往往是角度新颖的,有时还会让教师从中得到启发、获得智慧。

第3篇

一、小细节,大情怀

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高深莫测,它往往就体现在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中。教师只要心中有学生,具有博大的人文情怀,他的课堂一定会多一些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到舒适与温暖。

案例:“不能乱挤,要按顺序走下去。”

[教例1]

(教师把10张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请11~20中最小的一个数上来。”

生:“11是我,我是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师:“请由一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同学上来。”

生:“是我,15。”

师:“请比20少3的数上来。”

生:“17是我,我是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请11~20中最大的一个数上来。”

生:“20是我,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

师:“请11~20各数的持有者都站到讲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排队。”(学生整齐排好队)

当教师让学生回座位时,学生一拥而散,班级的秩序非常混乱。

[教例2]

(前面的环节一样,教师只是关注了教学的细节,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追问。)

师:“现在老师让你们回到座位上去,你们应该怎样做?”

生:“不能乱挤,要按照顺序下去。”

学生整齐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

教例1中,教师为了完成教材上规定的教学任务,仅仅是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和大小比较,不太注重教学细节对学生的影响。教例2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节,却让人怦然心动,教师心中始终装有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品行,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从小学会如何做人。

在这样的课堂中,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对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有意义的。这堂课正是“人学”的生动写照——因为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所以温馨;因为充满了生命的色彩,所以美丽。

二、小改动,大教育

给数学课多一些人文关怀,需要教师具有非凡的教育智慧。同样的教材和练习设计,教师只要稍作改动,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境界。

案例:“怎样分蛋糕可以让爸爸妈妈吃得多?”

[教例1]

师:妈妈把一块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胖胖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妈妈分别吃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胖胖吃了这块蛋糕的■,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谁吃得多,为什么?

生:胖胖吃得多,因为■>■。

[教例2]

(教师将教例1中的题目稍作改动,适时进行追问。)

师:妈妈把一块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

生:让爸爸、妈妈多吃些。

师:你认为胖胖吃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得一样多,又比胖胖吃得多些呢?

生:胖胖吃这块蛋糕的■,爸爸和妈妈吃这块蛋糕的■。

师:你不仅学会了思考,还拥有了善良和孝敬,真是一个好孩子!

在教例1中,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让人文精神在课堂中沦落。而在教例2中,教师巧妙设计,对教例1稍作改动,就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你认为胖胖吃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得一样多,又比胖胖吃得多些呢?”简单的一句追问,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智慧的同时,尊敬长辈和孝敬父母已然在心中。这是一席智慧的对话,没有教师居高临下的言说,但那种对人文内容的有效关注和巧妙引导,让人性美好的品质润泽着学生的心田,可以帮助学生积淀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素养。

数学课堂的人文性需要教师以智慧去浇灌、培植。智慧,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与态度上,更应体现在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漠视学生生命主体的存在与尊严,那么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只会成为海市蜃楼。

三、小课堂,大社会

数学课不仅仅只是小课堂,更是大社会。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数学课可以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人文关怀,让孩子从小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案例:“为什么蜂窝的外形是圆的?”

师:说到智慧,大自然是最伟大的数学家。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看看这是什么?

生:蜂窝。

师:这是蜂窝整体的横切平面图,这是蜂窝局部横切平面图。看到这些蜂窝,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生1:为什么蜂窝的外形是圆的?

生2:为什么一个个小蜂巢不是圆的?

生3:为什么不是正三角形?正方形?而是正六边形?

第4篇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做好备课工作。俗话讲:教学是一门艺术,备课是一门技术,要想掌握好备课这门技术,没有长期的实践和潜心的研究,是不可能达到的。针对如何备课,本人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基础教学工作,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见解。

备课不是单纯的“背课”,备课包含着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案讲稿等等全方位的准备。备课不是一次性的劳动,而是反反复复修改,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备课工作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备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总的规划,是人才培养的全貌。教师首先应该了解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白代好这门课程对于培育人才的根本作用是什么,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所代课程的宗旨和原则,并在授课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宗旨。

二、备课程标准

许多青年教师备课不看课程标准,这是不对的。课程标准阐明了这门课程总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理念,以及每一章的目的要求、讲课时数、重点难点,同时还包括了要求学生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它是备课的总指导。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的及教学理念是贯穿全课程的核心思想,是教学内容取舍,方法手段采用等的重要依据,任何脱离课程标准的授课内容都是违背教学要求的,是不允许的。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中对本门课程的具体描述是备课不跑题,上课不做无效功的重要前提。

三、备教材

教材是备课的主要依据。教师在反复研读完课程标准后,就要钻研教材。有些教师照本宣科,就是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钻研教材要经过“熟”、“透”、“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熟”,所谓“熟”就是熟悉教材,熟悉教材的整体框架,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熟悉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只有对整部教材的基本思路熟悉,才能做到层次清晰。第二阶段就是“透”,针对第一阶段中所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广泛收集资料,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进行钻研,将重点消化,将难点突破,将疑点消除。突破此阶段,就进入第三阶段——“化”,所谓“化”就是在“熟”、“透”的基础上,将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思路,将教材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重点难点转化为自己理解和钻研的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脱离教材,将课程讲活,讲精彩。

此外,由于教材受篇幅的限制,比较精简扼要,内容多为结论性的东西,特别是书中的难点,如果不查阅原始资料,不多看几本参考书,就搞不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教材还受时间的限制,不能跟上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收集和阅读一些资料,就无法发现新知识,补充新内容,讲课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阅读和收集文献资料是备教材过程中很重要的工作。收集和阅读范围包括与教材相关的其它一些经典教材、最新的技术书籍,以及通过互联网搜索的相关资料,从中提炼出对授课有价值的材料。

备教材的过程好比蜜蜂酿蜜,蜜蜂将无数花朵中的甜汁先采集储藏在蜜囊中,然后吐放在蜂巢里,晚上再将这些甜汁吞入胃中,经过消化酶的作用,将甜汁转化为蜜,最后再吐出来形成蜂蜜。

四、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备课的最终落脚点,不研究授课对象而备课,等于无的放矢。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针对实际设计出最佳的教学设计,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引导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不了解,教学就很难成功。

由于学生是不断变换的群体,因此备学生往往是最难把握的。采取的办法主要有:开教学准备会、填写调查表、找个别学生谈话等方法展开调查,通过这些方式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和知识基础,以及学生们对此门课程的认识程度。

一是摸清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例如对开设此课程的看法,对此门课程有无兴趣,学习此课程的动机是什么,以及对教学的希望和要求。

二是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逻辑思维水平。学生的学历水平是怎样的状况,学习过哪些相关知识,上过哪些先行课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什么样的层次,这些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才能获悉。

三是摸清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是对教师备学生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教学中要以多数人的接受能力为标准,兼顾个别学生的需求,既要照顾个别,又要注意整体,才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只有备好了课标和教材,讲课才能深入,只有备好了学生,讲课才能浅出,深入浅出教学才会成功;如果没有掌握课标和教材的实质,讲课就会浅入浅出,不了解学生,讲课就会深入深出;如果两者都不甚了解,讲课就只能浅入深出了。所谓浅入深出就是把简单的问题说得很复杂,难以让学生难以理解,这是教学之大忌。

五、备教学设计

在做好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就要着手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自己对这一门课程的整体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起点分析、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计划等。教学起点分析包涵了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对学生的分析了解,对教材的看法,以及自身应对教学工作存在的优势及不足;教学实施计划是结合课标制定的固定的课次授课计划。从本质上看,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教师对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后的一次综合性的总结,是教师自身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一种教学设计理念。

六、备教案讲稿

前几项是从整体上的备课,而教案是教师以章节或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熟悉、吃透教材后的总结成果。通过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思考的各种教学活动,经过深入细致的推敲,使之条理化,明确化地体现于教案之中,教案编写的好坏,不仅标志着教师备课的质量和程度,而且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教案还是重要的教学文件,是教务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检查的依据。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教案的编写工作。

教案编写每个学校都自己的模板,通常包括此次课的教学题目、学时、方式、对象、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后记。其中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包含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三大块。教学过程应简明扼要地列出授课章节的框架,每项内容的讲授时间,注明重点及难点,针对重难点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应该将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设计凝练出来的思想融入体现在教案之中,这是教师最为细致入微的工作,是备课成果的最终体现。

讲稿是教师将教案内容编写成的具体的稿件。讲稿通常包含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语言,主要使用口语形式,更类似于演讲稿,但又不同于演讲稿。撰写讲稿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熟悉上课内容,增强上课自信心,避免出现冷场情况,促进教师的临场发挥。

七、课后备课

课前备课容易被多数教师所接受,而课后备课往往不受重视,他们认为时光不能倒流,过去的没有办法重来,不愿对上过的课再花功夫深入思考,深入探究,时间一久,在教学过程发现的问题会逐渐被淡忘,而这往往失去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大好时机。课后要及时进行再备课,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愿对上过的课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和提高。这些宝贵的资料,是教师分析、研究自己的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的形成,常常就是在这种日积月累中实现的。

总之,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备课包括了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设计,备教案讲稿,以及课后备课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又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依存,互为递进的关系。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好备课是教师站好三尺讲台的基本功,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就必须将备课工作做到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王云,张旭涛,吴巧云.从“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来谈如何备课[J].中外教育研究,2009,(10).

[2]邓宏军,何振华.临床教师如何备课、撰写教案和讲稿[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5).

[3]王平忠.有备无患:谈如何备课[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5).

第5篇

关键词:云环境;学生参与;课前设计;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G434

一、传统教学模式状况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围绕教师该如何去教这角度来进行开展,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该如何去学这个问题,易产生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性,阻碍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容易造成教学内容设计与实际要求脱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不一致,课程评价难以检验学习效果等问题。目前出现的互动、小组合作、同课异构、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在课堂上通过转换角色,教与学相统一又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课堂设计上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活动等。但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最终教师还是“一统天下”,这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观点,引导和启发学生自觉或自发性学习,从学生的喜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不能真正地做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未必很好地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学生参与课前设计的教学模式概述

“粤教云”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优质资源及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实现了课堂内外师生移动终端无线互动,在云服务环境下的教学创新应用。云环境下学生参与课前设计的教学模式,可优化教学设计,是一种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进行沟通、交流和磨合等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课前设计,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备案中备学情方面就更精准;课前引发学生的思考,可基本掌握预知、生成和动态生成,大大减轻了课堂负担。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以达到高效率学习的目的。这种模式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空g和思维空间,按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这种模式有助于改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

三、师生在学生参与课前设计中的必要工作

1.教师课前精心备案

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策略定乾坤。要上好课,就必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作为学生引领者,教师要弯下腰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关注他们的真实想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

2.学生课前参与备案

(1)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参与课前设计的意义

学生在课前要参与备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课前教学设计过程中,借助云环境和互动平台,通过互联网等媒体途径进行查阅、收集、记录相关音乐资料,可了解和加深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学习、管理、问题自发研究;还可自动、主动获取知识,获得自学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和协作能力;考验学生能否自发地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体验创新设计中艰辛、困惑、快乐。

3.教师灵活引导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设计中感到困惑时,教师要及时采用启发性提问法、提示法、纠正法、帮扶法等以帮助解决问题。

(1)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用对比法、筛选法、整合法、收集资料法、情景创设法、互动讨论法进行选择课前教学设计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分组设计,各组统筹,再度重组,对教学设计进行“二度创作”。

(2)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策略

为鼓励学生参与可采用考勤来管理参与状况,并对能想到好策略的学生采用“加分制”鼓励学生。此外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打开欣赏的眼光,关闭挑剔的眼,精神上大大鼓励学生勇敢地参与教学设计。

四、学生参与课前设计的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实施策略

1.模式运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

在数字化技术运用中,学生参与课前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形态有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思维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得思维多元化。教师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创设者、组织者、技术的传授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助者或评判者、建议者、意见反馈者,甚至是“媒人”的角色。学生则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可以自主地、自发地进行设计学习,这样可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此外,师生还需进行磨合,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时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亮点进行动态调整。在教学设计时利用云互动平台结合学生的教学设计,采用 “调”“联”“扩”“删”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可使教学效果更快更好。

2.模式运用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他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教师要做智慧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有思考力的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且让学生自己探究方法,使学生学会自发学习,这样学生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尽智,要学着做智慧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做有思考力的人。

3.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落实课前设计,利用平台为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技术、粤教云、云环境运用教学模式发展,充分利用粤教云平台,努力做好如何用好工具促进我们的教学。利用Q群,平台,微信,社区、粤教云等随时随地了解新授内容、难点、具体方法等。

(2)小组合作组织要有序。合作的成功与否在于小组组织者的组织能力,所以组织的培养很重要。在课前教学设计中先安排恰当,教师在云互动中不断给予指导,并帮助学生掌握组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在课堂中学生就能很快全部进行状态,加强了合作关系。这种课前的交流使学生在不断思考和思维的碰撞中感悟所学教学内容。

(3)M织互动扩大交流。小组选择学习内容上的相同、学法上的差异为组织互动提供了机会,各组可以各展所长,个性化地去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学生有疑惑时牵线搭桥,巧妙地通过 “扶”和“放”的方法将各点相机引导理解。既节约时间,又能落实学习任务,且让每个学生都有闪亮的一刻,合作的效能也充分体现出来。

(4)划分区域:设置生生、师生之间的“商讨天地”还设置“决策区”。

(5)设计丰富实效的形式。可根据不同情况要求学生按小组、个人、集体的意见来呈现。为更有序教师可适当地按分配任务、分配时间段、定时定位法进行。教学设计要提供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多设计互动与分享环节,设计表演与竞赛环节。

(6)巧妙结合详简教学设计。教师适当对教学内容做详或简案要求,教师再整体统筹,用自己的详案和学生的简案相结合的方式,或自己也先以简简结合方式,最终重组编写教学设计。

(7)寻找相关理论的支持。寻找云互动、翻转课堂、最近发展区(以点、线、面的发展形式做到帮扶带的策略)、学生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方法论、学习评价(制定课程评价检验学习效果)、学习任务单和导学案等相关理论进行探究。

(8)学习养蜂人,构建“生本课堂”。教师要坚持践行这句话:“蜂蜜是蜜蜂自己酿造的,教师在学养蜂人,把学生带到有花蜜的地方,让他们去发现知识的秘密,在发现中学会思考,思考中学会分析,学会很多很多……”

(9)“敏于行”,与学生一起“取舍进退”。

教师要关注原教学设计和互动重组后的新教学设计,开发和利用师生互动中形成的新资源,并把这些新资源转化为学生的新知识和新能力,注重课前对学生“观其言,察其色”。 要有发现性,关键还要“敏于行,动态调整生态化设计的教案,基于教学支点,进行动态“加减法”,与学生一起取舍进退。

五、结论:

云环境下学生参与课前设计的教学模式给教学注入了新理念、新教法、新方式、新思维,改善了教学环境,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现代技术与时代气息于一体,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注重学习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的支配能力,是我国教育民主化的重要体现。但是,在云互动环境下,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互动的课前交流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驾驭学生的能力,也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或“说服力”、执行力、统筹能力;学生未免会借助云环境和云互动平台拓展一些不良的资源,或造成滥用资源,教师也许会被粤教云技术所捆绑。要注意避免以上问题,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香.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6):260.)

[2]蔡梦.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议与指导[M] . 新课标,2012,2(10)194-195

第6篇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孩子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来了解和认识世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呢?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怎样的环境呢?是像第一个父亲那样,只关心考试成绩?还是像第二个父亲那样,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或者像第三个父亲那样,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数学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第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导火线”。如果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也才能开发其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探究学习。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利用缺“排”或少“号”的电影票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使学生构建新知有路可寻,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学是真实的亲切的。问题的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会自觉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

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水平的自主探究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与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验证,推理和判断等教学活动,让他们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推导过程,思维的构建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和问题的探索过程等。通过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拼图与勾股定理》时,我向学生提出通过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你有哪些方法?并说说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差别。力求让学生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的多种验证方法,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代数和几何之间的联系,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研究的经验。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遐想、不断争论,形成相互质疑、共同探讨的前提。在教学时,学生能提出种种问题,说明教师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有了自己的问题,就有兴趣沿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刨根问底。如果老师一时不能解答,也就是在课堂上难倒了老师,那是老师这节课的巨大成功,千万不要认为这是老师的耻辱。

用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化,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少年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就是新课程给我们的基本要求。

作为新课程实施者,自身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形式,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另外,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脑想,动手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能说的说,能想的想,都展示自己的才华,既理解数学知识,又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原理,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容易,自主探究,教学相长。

第7篇

(一)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二)培养正确计算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算理,明白要借的数位上是0,怎样退1。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2.订正板演

你能说说计算过程吗?

3.总结并引入新课

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这两道题是对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的检查,老师知道大家掌握得很好。

师问:在退位减法的竖式中,带退位点的“4”你可以看作几?(生:可以看作3)带退位点的“7”可以看作几?(生:可以看作6)带退位点的“1”呢?(生:可以看作0)……

师说:在退位减法的竖式中,带退位点的数,我们都要少看1,那么如果遇到0带退位点,应该看作几呢?(师将黑板上的第二题被减数十位上的“1”改为“0”)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个位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该怎样退“1”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板书课题: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7

(1)指名读例7

师问:个位上2减9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零表示这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那该怎么办呢?“零”可是一个热心帮助人的好孩子,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好办法,谁知道到底是个什么好办法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计数器进行演示:

师问: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是0,该怎么办呢?(生:可以从百位退1)百位上的“1”表示多少呢?(生:1个百或10个十)师从百位上拿走一个珠子,同时在十位上拨出10个珠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从百位上退1后百位少1,而十位上变成了10。

师问:现在能不能从十位上退1了?教师继续用计数器进行演示:

请学生看着计数器说说计算过程。(十位退1剩9,个位加10是12,12减9等于3)

(3)对照计数器,学生互相说计算过程,并直观地看到结果是143。

(4)脱离计数器,看着竖式完整地讲出计算过程。

生说:个位2减9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再从百位退1,在十位上作10,然后从十位退1到个位是作10,个位上12-9=3,十位上剩9,9-5=4,百位上剩2,2-1=1。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的计算过程,板书:

(5)小结

师说:这道例7是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笔算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从百位退1,所以带退位点的“0”少看1时,要看作“9”。

(6)练一练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计算过程。强调0上有退位点,作9再减,前一位上不要忘记少1。

2.学习例8

(1)出示例8。请同学独立完成例8。

3000-628=_________

(2)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提问:这道题的被减数有什么特点?(生:被减数末尾有3个零)师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会的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出示竖式教具:

师问:个位上0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十位上、百位上都是0,该怎么退1?退位后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师问:被减数原是3000,退位后变成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生:退位后变成2个千、9个百、9个十、10个一)

师说:对,千位上的“1”分成9个百,9个十,10个一。

(3)订正自己在练习本上的竖式。

(4)改一改

将3000改成3010怎样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并与例8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被减数上的里应填几?为什么?

2.完成P119“做一做”。

3.下面这些小蜜蜂应飞到哪朵花上?

4.下面新生产的电视机合格吗?把不合格的产品检修合格,然后装进包装箱里。

5.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计算时,要从不是零的那一位上退1,0上有退位点的,作9再减。这样的题比较容易出错,计算时要特别细心、认真,做完后一定要进行验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的一个难点,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应把重点放在讲清算理上,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练习,还是能掌握这部分知识的。

在复习准备中,出示了两道连续退位的减法,通过复习提问,学生明白带退位点的数都要少看1。接着追问:如果0上带退位点,怎么少看1呢?引出新课。

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先通过演示计数器,学生明白0上带退位点时,要看作是9,然后脱离教具,直接看竖式说计算过程,最后通过两道练一练,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学习例8时,出示一个竖式教具,放手让学生说十位、百位怎样退1,扶助学生完成例8,再将例8的被减数改成3010,让学生想想应该怎样做,使知识活学活用。

第8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3.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速度的重要性,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白板。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电闪雷鸣”吧?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生: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出示课件:闪电

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生的,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学生回答(因为光比闪电传播的快。)板书揭示课题:时间、速度、路程

观察下面图片上的数据,它能帮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去闪电看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自主探究,收集信息

(课件课本62页主题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呢?谁来说一说?(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

(1)展示线段图,引导学生读懂线段图。

(2)你能知道哪辆车跑得快吗?学生尝试计算速度,指名汇报说算理。

要知道哪辆车跑得快,该怎么比较呢?(看一看哪辆车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多。)

(3)独立完成表格填写,说理由。

生1:先求出大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10÷3=70(千米)再求出大客车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70×2=14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卡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所以,大客车跑得快一些。

生2:把两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都求出来,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120÷2=60(千米) 210÷3=70(千米) 大客车跑得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给更拓展思维的空间,也能分享别人的学习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

(二)合作交流,凸显个性

1.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卡车每小时行60千米,可以写成60千米/时;大客车每小时行70 千米 ,可以写成70千米 /时。像这样,单位时间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分、每时、每秒、每天等等。

速度和什么有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路程÷时间=速度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你能记住这几个关系式吗?快来记一记吧。

(设计意图)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感悟生活中的速度

(1)课件展示:书本上第 62页“看一看”

思考: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听到雷声)

(2)让学生举例生活中你知道的速度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是120千米/时

火车全速行驶的速度高达2千米/分

(3)课件出示63页第二题

(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倾听别人的意见,培养互助、合作在的交流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

3.路程、时间的计算方法(尝试探究)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6小时它行驶多远?

(设计意图)独立思考,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点。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1)(线段图)战马每时跑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1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

(2)(线段图)小蜜蜂的飞行速度是300米/分,蜜蜂从花园到蜂巢飞了15分,一共飞了多少米?

(3)判断正误

a、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210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100千米。( )

b、速度/时间=路程。( )

c、飞机飞行的速度为14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5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 )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还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用了哪些数学学习方法?

五、作业教材63页第3题

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卡车: 60千米/时

大客车:70千米 /时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单位:千米/时 千米/分 米/秒 米/时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有:

(1)谈话导入,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入手,我设计了“电闪雷鸣”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合作学习,体现了自主探究的精神。比较两车快慢时,让学生合作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一定的激励,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3)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第9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荔枝蜜》一课运用的是导悟式教学模式,其教学录像课曾获全国首届素质教学优秀录像课一等奖。执教的海城市西四中学龚俊杰老师,其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好地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教贵引导,学贵领悟”的教学思想和“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媒介,导悟结合”的教学原则。导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符合素质教学要求的整体化学习目标为导学前提

    《荔枝蜜》一课,教者设计的学习目标为:1.知识目标:(1)生字词,(2)文学常识,(3)词语的搭配,(4)记叙的线索,(5)写作手法,(6)文章的主题。2.学法目标:(1)记忆生字词的方法,(2)掌握记叙线索的方法,(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方法。3.能力目标:(1)培养快速记忆生字词及辨析词义的能力,(2)根据主题选择材料的能力,(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能力。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样设计的学习目标(亦即教者的导学目标)体现了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设计立足于素质教育,以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为依据,首先考虑知识点目标,围绕知识点目标研究学习方法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和德育渗透目标。“知法能德”四大学习目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化结构,这样就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法能德”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前提条件。整体化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地规范了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单线教学,代之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特色的立体式教学。

    《荔枝蜜》一课,教者依据导悟式教学模式、整体化学习目标原则,恰当地确立了该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设计无疑对导学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导学与悟学相结合的特点

    本课教学是在第一课时达标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达标训练阶段。经过第一课时的达标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学习目标,对知识点目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的任务是以整体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学习目标,并能够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达标训练,使学生主体的原认知能力得到强化,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本课教学分为四大环节:展示目标,创设情境,达成目标,总结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上下贯通,结构完整。

    1.展示目标(指知识点目标,其它目标在训练中围绕知识点目标出现和达成)。幻灯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借助幻灯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请学生复述一遍学习目标以加深对学习目标的印记。

    2.创设情境。配乐范读课文激情入境,教者扬己之长,采取了以语言情感创设情境的方式。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充满感情和富于表演力的朗读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将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引导到了渴求新知的境地,有效地完成了学习心理铺垫。由于读前教者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了思考题,使读与思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学习心理铺垫与新旧知识同荒铺垫融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达成目标。本段教学的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会运用“自豪”说话。

2、能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的用处。

3、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惟有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言语活动应该是高质量的,不是在已有水平上的简单重复。任何提高学生的言语质量?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言语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本课的教学就是在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言语质量。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自己喜欢的话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课题。重心转移:谁?应不应该?感到什么?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和生词借助课后拼音拼读。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朗读,直到读得自己满意为止。

4、组织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话。教师可以插问:“你喜欢这一段话的什么呀?”

5、教师出示部分词语,看学生是否会读。

第一组:镜子委屈告诉疼爱走一趟

贮存养料足够多亏

第二组: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

松散的沙子陷进沙子里

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板块二:说自己理解的话

1、引导学生从第二组词句中发现:这组词句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沙漠的。)谁能根据自己对沙漠的了解,运用这些词句为大家描述一下沙漠的情景?

2、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这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那么,小骆驼明白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到底有什么用处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的3、4小节,然后试着说一说,用上“我明白了---------”的句式。

3、这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遇到了一匹小白马。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师生合作演说故事:小骆驼向小白马解说驼峰、脚掌和眼毛的用处。

教师就小骆驼的其他方面提出问题:(1)小骆驼,你身上披着褐色的绒毛又厚又密,多热呀!(2)小骆驼,你走路这么慢,谁会喜欢你呢?(3)小骆驼,你的鼻孔这么大,有什么用呢?(4)小骆驼,你这么高大的身体显得多么笨重啊!

板块三:说自己积累的话

1、教师给学生《沙漠之舟》的课外阅读材料,认真阅读,记住文中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的是——”或“我自豪,我是一匹骆驼。——”的句式说自己理解的话。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说一句话。可以将一组学生列成一排,轮流说话,也可以展开说话竞赛。

板块四:说自己创造的话

在上述说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说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附阅读材料:

沙漠之舟

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骆驼有单峰、双峰两种。我国所产的骆驼是双峰驼,身高2米,重约450公斤,寿命可达35—40岁。骆驼原为野生,四千多年前被驯化,现野生骆驼在世界上几乎已绝迹,仅在我国内蒙西部、新疆戈壁和甘肃北部人迹稀少的地方还能发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的适应能力。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热。

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的水,它的第一个胃一次可贮水近百公斤。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另外,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在茫茫的沙漠里,这个本领可谓至关重要。

野骆驼生活于极端干旱的戈壁滩和沙漠之中,那里人迹渺无,动植物极其稀少。由于无水,天敌(狼、猞猁、豹等)也无法生存。自卫能力不强的野骆驼,为了避开天敌的侵害,凭着独特的生理机能,选择了不毛之地栖居,生息繁衍后代。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为了获取美妙的食物,野骆驼有时也悄悄来到沙漠中的绿洲,那里水草肥沃,食物丰富,但是这要冒着生命危验,因为那里也正是恶狼出没的地方。动物学家曾记录了一场野骆驼与恶狼之间的生死搏斗:

七月份的一天,一头公驼离开了戈壁区来到水草地,被恶狼发现,狼向公驼扑去。机警的公驼顺来路向戈壁深处逃去,恶狼死追不放。追过30公里以后,野骆驼已无影无踪了。恶狼还不甘心,顺着蹄印寻找,追到40公里时才大失所望,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这时,烈日当头,热风烧灼,气温高达50℃,戈壁滩连一滴水也没有,狼在返回途中干渴而死。公驼凭着善跑的本领,摆脱了天敌的追击,终于返回安全的戈壁腹地。

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我”指谁?(出示骆驼图片)

你们见过骆驼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生介绍)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自豪养料足够多亏

贮存陷进铺天盖地又大又厚

镜子疼爱走一趟脚掌

疙瘩骆驼委屈松散

(生领读,开火车读)

二、初读课文

1、同桌间互相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读书情况

出示几句难读的句子:

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哪!”

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学生个别读,齐读)

3、流利地读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不唱读,不复读

(找朋友互相帮助读)

4、比赛读

5、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生字新词(生自由说)

6、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说)

三、学习生字

左右结构:镜料够陷铺

上下结构:委

上中下结构:豪

半包围结构:疼趟

独体字:亏

生描红

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要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作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题中的“我”是谁?

3、引读1、2节。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书上插图)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你的脚掌有又大又厚………”小骆驼觉得挺委屈……

4、问“小红马觉得小骆驼哪些地方长得挺难看的?

板书:

难看脚掌(大厚)

眼皮(两层)

背上(肉疙瘩)

5、追问: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

板书:委屈

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教师的引读与情境图相结合,不但复习了旧知,更让学生快速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我觉得: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更深地领悟课文内容。〕

二、感受沙漠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2、——沙漠,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说

3、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读一读后,把它找出来呢?

〔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可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课外书、爸妈的口中、师生的介绍、课文的语言文字……就像蜜蜂采蜜。〕

4、交流,——沙漠词语

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沙子松散的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的沙漠

第11篇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2、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

2、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大量关于夜行动物的图片或影片片段,有关植物一天活动的图片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早晨 7 点、中午 12 点和下午 6 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回答,可适当板书。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 学习新课

1、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 观察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 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交流每个人的植物日记,给予表扬与鼓励。

(3) 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 24 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4) 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5) 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些常见开花植物也编制一个花钟呢?

(6)学生分组根据课前调查的植物开花时间设计花钟。

(只要能表示大概时间就可以了。)

2 、昼夜对人的影响:

(1)植物有生物钟,人类有吗?那么你们的生物钟是怎样的呢?

(2)学生说说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要排除特殊日子或事件。)

(3)小结:我们发现大家的作息时间有着类似的规律,都是按 24 小时变化的,这就是我们的生物钟。

3、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 1 )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 2 )观看收集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学生讨论各自解释。

( 3 )看书上13页的图:你认识它们吗?这些动物哪些在白昼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夜间活动:蛾、猫、猫头鹰、蝙蝠。

白天活动:狗、公鸡、刺猬、蜜蜂。

(4)为什么它们会这样?——昼夜影响和环境的变化。

(5)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 ----- 调查。

(6)该怎样调查,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方法。 (可以举例启发学生思考,明确调查须知,课后进行。)

4、生物都有生物钟,你能不能改变它们的生物钟?

(1) 出示图片:夏天能看到吗?冬天能吃到西瓜吗?为什么?

(2) 学生发表意见,预测。

(3) 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交流,找结论。

(4) 小结:原来,当我们改变光照条件时,就能改变动植物原来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它们和人类一样都能自己调节生物钟。

第二课时

第12篇

关键词: 二年级数学 分桃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分的过程,掌握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能力;

3.让学生掌握没余数的平均分及有余数的平均分。

二、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老师今天带大家去智力乐园玩一玩,你们高不高兴?

情境创设:老师两只手各套一只猴子手套,课桌上放8个石膏做的桃子教具。然后老师把身子隐于讲台桌下面,进行表演。

猴子1先出场:“哇,这边有这么多好吃的桃子呀!太好了。”说着拿起一个桃子就要吃。这时,猴子2出场,并迅速冲上前去把猴子1的桃子抢下来:“慢着,这些桃子是我先看到的,你不能自己吃。”

猴子1:“哼,这些桃子是我先看到的,都是我的。”

猴子2:“不,是我先发现的,是我的。”

猴子1:“是我的。”

猴子2:“是我的。”

……(争论不休)

猴子1:“要不咱们把它分了吧。”

猴子2:“好,分就分,那,我要5个。”

猴子1:“不行,我要5个。”

……

猴子1:“要不,咱们请小朋友们帮帮咱们吧。”

猴子2:“好啊。”

2.新授

师:看刚才那猴子,为了几个桃子吵个不停,小朋友们,咱们帮帮它们好吗?现在请拿出你们桌上的小圆片当做桃子分一分(边说边板书课题:分桃子)。看怎么分,俩猴子才不会争吵。(每4人为一小组,让小朋友自由分,不限定方法,师巡视)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猴子们分好了,现在请每小组选一个小朋友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帮小猴子分的。(尽量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表述,答案可能有3和5;2和6;4和4等,只要小朋友们能讲出分的理由就可以,不必拘泥于平均分。)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你们认为哪一种分法,小猴子会最满意呢?(让小朋友们充分发表意见,在表述时,不拘泥于“平均分”这个词。学生可能用到“同样多”、“一样多”等都是对的。并让一个小组上台把桃子平均分成两份。

情境创设:猴子1、猴子2看到各自的桃子,高兴地说:“哇,小朋友们真聪明,谢谢你们啦,让我们俩分到一样多的桃子。”

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真的很棒,这么快就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了同样多的两份(边说边板书:平均分)。这边,有4只小猫咪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你们能不能用你们桌上的小圆片代替鱼儿帮帮他们呢?(出示课件:4只小猫咪围着一个装着12条鱼的盘子口水横流。并在每只小猫咪的旁边标一个“?”号。)

①小组活动(尽量留出充分的时间,老师巡视指导)。

②小组边表述边表演。

③教师加以总结、表扬、激励。

师:看来,小朋友们还真行,一下子又帮小猫咪们解决了大难题。咱们再来看看小狗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示课件:画面上画了18根骨头与3只绕着骨头转的小狗,出示问题:把这些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能分几根?)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带来的小棒当骨头帮帮这3只小狗呢?

①让小朋友们独立完成。

②请个别小朋友表述并示范,注意表述的完整性。

3.巩固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33页,把1—3题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看谁最快完成。

①小朋友们独立完成。

②评讲(让小朋友们说出自己的方法)。

师:老师这边有9个气球,要平均分给4位小组长,你们说说应该怎样分呢?(师拿出准备好了的气球,小组讨论怎么分。)

①小组讨论(先用圆片分一分)。

②请个别小朋友讲述分法。(师根据情况及时提问:“剩下一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让学生充分进行表述。)

4.小结

①师:小朋友们今天学得真认真,表现得真棒,下面,谁来说一说他都学了哪些知识。(让小朋友们充分表述)

②小朋友们刚才说得真好,那你们能不能举例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吗?(让小朋友进行自由表述。比如:当妈妈买来苹果时,我和姐姐平均分等。)

5.课后实践练习

(1)11只蜜蜂,飞走了一半还剩几只?

(2)6个木块平均分成2堆,怎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