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7 22:5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业五年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运筹帷幄 逆风飞扬
做企业是一种谋略,需要企业的领军人物有着超脱局外的思想,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里透视方向、掌控大局,并看得够远。郭瑞平谈到,多年来美植公司的积累已为其奠定了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石,2009年之于美植公司将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始,是向着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市场影响力的中型企业这一方向迈进的前奏。这一计划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果上所制定的,是与公司现有资源相配套的重大计划。它不仅仅有品牌方面的凝炼与提升,更包含着企业在运营思维,营销机制上的创新与突破。
可以这样去理解,2008年突然而来的金融风暴,多多少少给国内美容产业的未来带来了不稳定的影响。这算是一种危局,这令按部就班发展的中国美容企业的方向感变得不明朗起来。是金融过冬静待市场环境转暖?还是迎难而上化危机为转机?美植公司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提出“运动过冬”的战略思想。郭瑞平说,别人也许是穿着棉袄休眠等着经济寒冬过去,而美植却是因时因势而变,适当地针对这个“冬天”做出战略调整与市场部署,认真务实地推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美植公司就围绕着“运动过冬”展开了基础准备工作,而这一切的谋略,都与美植公司所建立的资源配备与雄厚底蕴分不开。
生产工厂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基石,这可以让企业清除因发展速度过快而产生品质危机的后顾之忧。而且,一个自身具备充足生产能力的美容企业,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将更为考究和严谨。对于当前的美植公司而言,一座生产工厂已不足为其的市场扩张提供充足的生产供应。为此,美植公司耗资建立了两个占地30余亩的大型生产工厂,配备建设有数个国际一流的生产厂房,并引进多套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生产线,打造出国际一流的专业化妆品研发和生产基地,专门生产化妆品产品。
在运营机制上,美植公司的两个工厂实行自有品牌产品与OEM外加工分开运营,分厂生产机制。如今,美植公司的两个生产工厂已全部投入使用,并严格贯彻GMP标准及全球一体化的ISO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优质高效的产品和完善的质量管理流程,成为美植公司迅速发展的坚强后盾。据估算,美植公司现在已经具备有足够提供年产10亿产值的生产规模,这样可以从根本上保障美植公司化妆品产品的生产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美容产业中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否认科技的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来,美容行业的市场变化,使得纷纷扰扰的营销手段开始变得相形见绌。在市面上,销售得比较好的、比较长远的产品,还是那些品质相对优秀的品牌,消费者趋之若鹜,用完还想再用的产品,还是那些科技相对领先的品牌。而且,当前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因素也越来越重视。纵观市场上的所有品牌,可以发现:质量不好的产品想做好市场已成为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了。如果一家美容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开始与国际标准接轨或者说主动地向国际标准靠拢,可以说它已经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了。
从深层次来讲,营销还是得回归到产品本身,回归到技术领先性的本身上,否则一切都会变成空谈。一旦在科技领先方面不能得到保障,那么品牌、营销市场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适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发展,美植公司近年来建立了3000平方米的实验室特别聘请了几位来自日本,中国台湾的技术顾问及工程师,并与中国香港香精原料研究委员会等技术机构建立了合作联盟,精研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产品技术配方,并将之应用到产品的开发中去。在这个联合实验室中,各项机器与实验的设备都是国际一流的,并分门别类设立了研发团队,有专门研究皮肤学的,有专门研究工艺配方的等。在精细化工、生物学、中医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科技突破,并做到相互结合,精心用料,精心研制,并依据国际标准进行多项项目测试,务必为消费者提供最为卓越的品质产品。美植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美植公司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不是市场的占有率标志着美植公司迈上了新台阶。
一个企业的倒闭,往往是因为其内部运营基础不能与市场发展相匹配而导致的。美植公司近年来极为重视基础方面的建设,现在美植公司的广州总部进行了全新的办公布局,极为符合其旗下多品牌运作的运营体系,也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备下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扩展空间。
企业要做大做强,人才是关键,不少的化妆品企业都感叹人才难得、人才难留,而很少有企业会致力于从源头上开始培养人才。在人才培育方面,美植公司设立有人才储备机制,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会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20个储备干部,培养这些有知识、有理想、有品格、肯吃苦的大学生人才。这使得近年来公司不断涌现出一批又批扛得起大梁、有发展前途的储备干部。
公司人才队伍的建设,得益于公司受教育与再教育的培育思想。美植公司注重员工的全面教育和多技能培训,阶段性地安排员工到清华、中大进行继续教育。而且每一位新员工下市场都有老员工传、帮、带,并特别成立储备干部考核小组反复地学习与考核,把员工的思想与行为纳入到公司运营思维与机制上来。
同时,为适应公司的发展步伐,美植公司还重视对老员工思想层面与知识结构的改造特别安排公司的中高层干部到全国的各个高等学府进行再次的深造与学习。郭瑞平认为,只有思想体系的提升,才能适应公司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要求。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老员工的思想依然停留在发展初期阶段,往往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飞跃,所以美植公司格外着力于对老员工思想认识上的改造,把他们的思想提升到中等企业的发展思想上,用有知去探索无限,不断地充实员工有限的知识体系,充实他们的学识结构,充实他们的思想领域让他们放大眼界、扩张能力,去探索市场上无限的可能性,激发他们去接受更大的挑战。
激扬市场 指点河山
思路决定出路,市场决定走向。每一位优秀的企业家都是优秀的思想者,需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思索。而企业的飞跃,更需要公司自上而下做到在思想上的改变以及在行动上的勤勉。2009年,是美植公司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郭瑞平要求公司在市场营销上务必做到两个转变。
国内的化妆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演变成为无序,恶性的竞争。各品牌产品之间的打折,降价以及伪劣产品的冲击等,使众多的生产商与经销商都深感无奈,压力很大。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终端市场上的销售大多是无秩序的,生产公司的经营思想落到经销商层面时就变得非常散乱。比如说,公司要全力推某一产品,而不少经销商却自行推另一产品。另外,现在每一个美容企业的产品单品数量都很多,市场上如果都是自由无序营销的话,就会发现生产根本无法控制,因为你无法精确知道哪些产品销得好哪些产品销得不好。
自2007年开始,美植公司提出“黄金单品”的营销概念,即在公司众多的产品中挑选出几个单品作为重点在全国市场上销售。通过这两年时间的推行验证,得出很乐观的结果。
也由此发现,企业必须使终端市场的“自由无序营销”转化为“计划有序营销”,或者说推动市场向有秩序的计划营销进行转变。美植公司在美容领域率先实行“以销定产”的模式经销商先根据自身市场的需求,对每一年每一月中“黄金单品”的销售量做出计划预估,而生产商根据预估的计划量按批按量进行生产,每个月能销售多少即生产多少、发货多少,尽量做到零库存。这样一来,不仅企业的单品数量做到了急剧瘦身,由上千个缩减为数十个而且运营体系也可由臃肿逐步转为精干,把生产、推广、培训、服务等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这些“黄金单品”上,从而掌控市场的重心与主动权。
“计划营销”使生产商得以游刃有余,而经销商也同样乐在其中,将精力集中在黄金单品上省心省力。自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有序营销”将成为美植公司基本的指导思想,将全力引导并有始有终贯彻实施下去,坚持有序,坚持计划。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效的市场上,由“自由无序”转为“计划有序”的营销转变,这种改变是美植公司运营思想进一步成熟的标志,这也令美植公司在2008年比往年有了一个全新的超越与突破,更使美植公司从经营体系到战略模式都得以重新架构,脱胎换骨。
从某种程度来讲,“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被很多的企业家奉为金科玉律。这话没错,结果就是工作目标,以企业最终需要的目标为工作导向利于管理流程的简化。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的成长,“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原则就有些不大适应了。郭瑞平认为,在当前美植公司的发展阶段中,“以结果为导向”的市场管理思维必须向“以过程为导向”转变“过程”管理好了“结果”不会坏到哪里去。
以前,企业喜欢以完成的结果为标准来评定企业的员工以及经销商,例如:企业规定员工、经销商年度必须完成多少业绩,有奖有惩,而对过程不管不顾,这令得有些人员往往会对某些市场竭泽而渔,甚至杀鸡取卵。这种做法,使得企业所得的结果与原先的预期差距很大,为完成短期目标而毁坏了市场也就失去了市场管理的根本意义。
如何用“以过程为导向”的思维来管理市场呢?简单举例来说,如果给一个省级区域计划一千万的任务目标,那么负责这一省级区域的人员就须将这个任务细分到省级区域中的所有门店中去,清清楚楚了解到哪些门店能达到50万,又有哪些能达到30万……一个一个地分解得明明白白,并且计划出每一家门店每一月的销售量,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协助每一家门店达成每一月的任务。这样,只要每一个工作过程都细致认真地完成,那么其结果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而且,这所有的市场管理过程,都控制在计划之内。
把过程都管理好了,那么卖什么产品、销售额要达到多少都能做到一目了然,从而知道怎么配备市场资源,怎样配合店铺销售。美植公司坚持“以过程为导向”,对公司市场人员不定具体的销售任务,而定管理目标,过程管理目标做细化了,销售任务也将随之超出想象。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总人口已超过10亿人,其中劳动人口超过4.05亿人。印度的人口年增长率1991年为2.03%,1998年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这意味着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劳动力参与率1997年为41.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161页。)。因此,就业问题是印度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印度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持续的努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
独立5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印度经济仍然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就业问题仍然未能较好解决。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然而,5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如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10页。)。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经独立后50年的发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这一比例为41.7%,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3.548亿(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18页。)。据有关资料分析,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付出的持续努力却不能说没有作用。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努力以解决这一问题,今天印度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发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国家置于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直接参与并调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发挥经济调控者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经济计划,颁布法令、政策,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印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注:参见陈继东著:《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3页。)。可以说,如果没有50年来印度政府的这种双重作用,印度经济是不能取得显著发展和进步的。换言之,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印度政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从印度这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印度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的特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从“二五”计划开始,也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小型企业保留了部分行业领域,不许大型企业参与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亦显著增加,从1979~1980年度的670万人扩大为1997~1998年度的1670万人,增长约1.5倍(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84页。《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91页。),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三,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印度政府从“四五”计划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的出生率已从1961~1970年的平均41.2‰下降为1981~1990年的平均32.5‰。印度人口增长率也相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1971年的24.8‰下降为1991年的23.8‰,1998年估计人口年增长率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人口及劳动力增长规模控制,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减轻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
二、印度的就业计划及其措施
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这些计划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但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一)经济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失业和就业不充分是印度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一开始起,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目标。
“三五”计划明确规定经济计划的长远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目前条件为人们所接受的计划目标。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国家须致力实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这些目标没有哪一个能在排除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发展计划必须对所有目标给予均等的重视(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8页。)。”印度经济计划的制订者认为,增加投资就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随着投资的扩大而增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自动提高,就业便会扩大。因此,在印度的第1个五年计划至第5个五年计划中,虽然增加就业一直是这些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但在每一个计划里却找不到为每个经济部门和地区所专门拟定的就业计划,以便一方面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增加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这一弱点,在于计划的制订者未认识到只有在选择了适当技术的情况下,投资和国民产值的增加才能相应创造出更大的就业。其结果就是五年计划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落空了,失业率随着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持续增加。例如,“一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仅2.9%,失业人数为530万人;“二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上升为3.6%,失业人数增加为710万;“三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为4.5%,失业人数达96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0页。)。
“六五”计划在就业政策的序言里承认:“在就业方面,情况远远不令人满意。过去10多年来,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人数大大增加。因此,我们的就业政策应当包括两个主要目标:通过提高有偿就业的增长率来减少就业不充分和减少通称为公开性失业的经常性失业。”“六五”计划开始时的失业总人数为1200万,“六五”计划预计在1980~1985年间将新增劳力3430万,计划新增就业3430万个,到该计划结束时的失业总人数仍为1200万。“六五”计划的就业目标总体上得到实现,到1985年3月第7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失业总人数为920万(注:但印度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失业总人数为1390万。见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2页。)。
“七五”计划改进了计划方法,在计划方案中列出了各部门设想的就业增长指标,并预计在该计划期内的4756万个标准人/年的就业总需求中,有4036万个可望得到满足,即就业年均增长率为3.99%,那么,到“七五”计划结束时的失业率将仅为2.1%,失业总人数为722万。但鉴于80年代期间,劳动力一直在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而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5%,因此,失业人数增加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八五”计划开始时印度的失业总人数为2800万左右。“八五”计划估计在1990~1995年间将新增劳动力3700万。因此,“八五”计划文件把该计划期间的就业增长率定为3%,以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八五”计划的前三年,就业人数增加了1878万人,这使1992~1995年的就业年增长达2%,但仍低于计划的年均增长率。“九五”计划把在增长过程中创造充分就业机会列为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强调在高失业率和就业不足地区集中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项目、部门和技术。同时,鉴于失业率很高和临时工不断增加,“九五”计划决定实施一个国家就业保障计划来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计划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工具,在每个计划的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问题,前5个五年计划未对各部门、行业的就业增长作具体规划,而依赖于经济增长自动增加就业机会,其结果是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第6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文件对总的扩大就业目标进行了按部门的分割性规划,并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来增加就业,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助于减缓失业压力。但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中都存在就业平均增长率高估的问题,实际就业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计划指标,同时也低于新增劳动力的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失业的总人数仍在不断扩大。尽管有这种问题,但总的失业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还略有下降,应该说经济计划对扩大就业所做的安排和相应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总的看来,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
(二)乡村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印度政府还通过实施各种乡村发展计划来增加就业,因为印度最主要的失业者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而要促进广大乡村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给农村广大无业者或就业不充分者提供有偿就业机会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印度从第4个五年计划开始,就陆续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内实施了多种乡村发展计划,以促进增加就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发展计划是一种综合性计划,它包括乡村和安全饮用水、道路设施建设等项目,还包括在乡村开展扫除文盲和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等内容,而不仅仅是安排有偿就业。在此我们主要对乡村发展计划中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进行分析。
70年代初,印度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该委员会提出了农村电气化、修建公路和农舍及小型灌溉工程等方案,以缓解农村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该委员会还建议,应当最优先实施农村服务中心的计划,因为该计划有助于向工科大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就业或自我就业的机会。在1973年该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以后,印度政府为提供就业和缓解就业不充分而实施了以下措施:1.农村工程计划。该计划以修筑永久性民用工程为重点,以此来缓解实施该计划地区的落后状况。2.边际农和农村劳动力计划。该计划是对农村的边际农等贫困家庭发放专项贷款,使之用于饲养家禽、养鱼、养猪和从事园艺之类的辅行业,扩大自我就业。3.小农发展机构计划。该计划通过相应机构向小农提供专项贷款,帮助他们采用最新技术开发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活动,以此减少季节性就业不充分。4.综合旱地农业开发计划。该计划开展土壤保护、土地开发和水利等永久性工程。这些计划项目是劳动密集型的,据估算,每投资1000万卢比,就可为大约1.5万人提供就业,因此可为计划项目实施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5.农村服务中心计划。该计划是向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凭持有者自谋就业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等技术服务工作。援助对象主要是机械、农业、电机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地区发展计划。该计划带有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质,它涉及到在10个大型灌溉工程地区建设足够的公路、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也相应增加就业。7.为农村就业的现金计划。该计划对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小水利、土壤保护、造林、防洪、垦荒、养鱼业、饮用水和道路建设等各种劳动密集性和生产性的农村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该计划规定,在每个区设立的一个项目要向100人提供在一年里平均持续工作10个月的就业,同时,与当地发展计划相一致,每个项目要生产具有耐用性的商品或建立永久性的资产。上述各种农村就业计划在70年代中期(即“四五”计划期间),仅中央政府就耗资17亿卢比,但效果并不显著,因为这些计划的缺点是“应急”性的和地区性的,缺乏总体规划和持久性。它们可以暂时性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项目完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又恢复了。
1977年,印度政府所积累的缓冲储备粮达2000多万吨,印度的粮食自给基本实现。在经济学家建议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以工代赈计划,即用粮食来支付生活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劳动工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一是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有偿就业的机会;二是增加生产和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新创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三是利用过剩的粮食,开发国家的人力资源。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政府用粮食来支付在该计划项目中就业的全部和部分人的工资。中央政府以粮食的形式分配给各帮政府,以资助邦政府承担的正在进行的计划项目或一些特殊项目的资金,并授权由乡村自治会之类的基层权力机构来具体实施该计划。
印度中央政府在1978~1980年间分配了270万吨粮食给以工代赈计划。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受益者中70%以上是劳动家庭和农村人口中的最贫困阶层;各受益家庭的收入增加了17.17%;就业总共增加约10.9%,每户就业的平均人日数从计划实施前的403个提高到实施后的447个;创造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性的项目,以工代赈所占比重为60%。以工代赈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印度政府决定继续在更大范围实施。从1980年10月起,以工代赈计划更名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组织并提供50%的援助。该计划设想每年为失业者和就业不充分者新增30~40亿个人日的就业机会,计划所包括的项目有:饮水井、社区灌溉井、村储水池、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学校和乡村评议会议事场等基础设施。在“六五计划期间,中央和邦政府实际支出资金183.4亿卢比,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共创造就业17.75亿个人日,实现了162亿卢比的拨款指标和15~20亿个人日就业机会的预期目标。“七五”计划的拨款指标为248.7亿卢比,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125.1亿卢比,邦政府支出123.6亿卢比,预计总共创造14.45亿个就业人日。据“七五”计划前4年的资料,1985~1986年度至1988~1989年度共支出294.0亿卢比,已创造了14.77亿个就业人日(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8页。)。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是较为顺利的。
印度政府还于1983年8月15日开始实施一个称为“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的新计划作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的补充。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计划的资金完全由印度中央政府筹集。“七五”计划由中央部门提供174.4亿卢比资金,其目标是在此期间创造就业10.13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卢比,共创造就业机会11.54亿个人日。
1989年4月28日,拉·甘地总理宣布实施贾瓦哈尔就业计划。该计划是由现存所有农村工资性就业计划合并而来,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和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为贾瓦哈尔就业计划所取代。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间,该计划总支出共1107.2亿卢比,其中用于小水利278.6亿卢比,占25.2%;用于乡村道路247.8亿卢比,占22.4%;用于村落和房屋建设166.0亿卢比,占15.0%;用于学校和社区场所86.8亿卢比,占7.8%;用于人工造林48.0亿卢比,占4.3%,其他项目280.0亿卢比,占25.2%。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共建成水井44.7万个;村落49,478个:建房148万间;学校16.8993万所;乡村道路67.4万公里;饮水井48.9万个;村庄储水池32.9万个;人工造林65.5万公顷。(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版,第367页。)目前,贾瓦哈尔就业计划仍是印度政府所实施的主要的乡村就业计划。
(三)各种扶贫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甚至不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印度,贫穷被界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之下的状况。许多经济学家和组织对印度贫困范围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尽管他们据以进行分析的方法和衡量标准不同,因而得出的关于印度贫困状况的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印度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存在大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即贫困是印度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同时也都承认,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政府实施各种扶贫计划,低于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开始下降,但穷人的绝对数仍在继续扩大。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穷人缺乏财产基础;穷人受教育程度低因而收入也相应低;个人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等。因此,消除贫困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中,解决就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印度政府所实施的扶贫计划中,都包括有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历来是印度经济计划的目标之一。“二五”计划说要改变低层人民的“状况”,“四五”计划又说要提高普通人和社会贫弱阶层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保证“就业和教育”。该计划还强调要实施“全国最低需求计划”以便改善较低收入阶层的条件。尽管如此,印度穷人的数量仍继续增加。1971年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口号,从此把贫困问题提到了政府议事的中心位置。“五五”计划指出:“失业、半失业以及大量生产者缺少资源基础,特别在农业部门,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五五”计划提出,“将对失业、半失业和大规模的贫困问题发动一场直接的进攻。”(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对“五五”计划一种有利的方法》,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23页。)“六五”计划为此目的制定了一个反贫困计划即“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基本战略是,通过促进贫困家庭的自我就业,以便随着生产资料的转移,使他们得到收入,帮助他们跨过贫困线。该计划于1980年10月2日在全印5011个区开始实行,其主要措施是按逐级补贴的办法,即遵循穷者最先受益原则,对部落民补贴资本成本的50%,边际农、农业工人和农村手工业者占33.3%,小农占25%,通过对这些家庭的投资,帮助他们实现或增加自我就业。所需经费由中央和邦政府按50∶50的原则来分担。“六五”计划期间为该计划实际支出166.1亿卢比,受益者总人数1656万。
“七五”计划期间该计划使1820万户家庭得到援助,其使用经费331.6亿卢比。除此之外,由金融机构发放了537.2亿卢比定期贷款。这样,总共投入868.8亿卢比帮助1820万户受益者,其中45%的受益家庭属于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1990~1991和1991~1992年度期间,该计划共支出391.9亿卢比,受益者为540万户,其中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占受益者的比重上升为51%(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
“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加大对每户援助力度,帮助受援家庭跨过贫困线。具体措施一是把对每户家庭的投资额从过去的6000~8000卢比提高为12000卢比,二是实施“家庭信贷计划”,把金融机构对受援户的贷款额扩大为2000卢比~25000卢比,使之能够跨进贫困线。“九五”计划为了重新调整乡村发展计划的方向并加大其贯彻力度以减少农村贫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战略重点从个人受益转向群体受益,同时延长高投资水平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同时,援助的内容扩展为培训穷人的技能和技术改进以及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议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总的看来,扶贫计划中的扩大就业措施不同于就业计划,它是通过援助贫困户使之逐步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就业和最终脱贫。而就业计划则是为失业者安排就业机会从而使之得到收入。二者的区别在于,扶贫计划有“治本”的作用,而就业计划更侧重于“应急”。两类计划同时实施,可收相互补充之效。
三、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机制具有巨大的能量,但也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它带来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必须由国家加以协调,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宏观调控,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印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公共分配系统、社会保险措施、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等三方面内容构成。
(一)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
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专门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零售商业系统,即平价商店。印度现有45万多个平价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城乡,包括边远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开设有平价商店。按照规定,当局向低收入居民发放购物卡,这些居民持卡可到平价商店购物。目前平价商店主要供应小麦、大米、白糖。食用油、布匹、煤炭和煤油等7种生活必需品,有的还供应茶叶、肥皂、火柴、食盐、豆类等重要生活品。为了保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印度政府每年拨出巨款进行补贴,仅粮食补贴一项,中央政府的支出已从1991~1992年度的285亿卢比增加为1997~1998年度的750亿卢比,1998~1999年度达900亿卢比(注:印度政府:《1998~1999年度经济调查》第67~68页。)。为了对公共分配系统进行监督,还专门成立了消费监督委员会。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深受低收入平民百姓的欢迎。它既有利于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利于生产者。因为通过该系统,一方面使低收入消费者获得平价商品,另一方面使生产者获得政府的支持价格和稳定的国家市场。
(二)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
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目前主要包括疾病、事故和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其受益者主要是对工厂工人(20人以上的企业)和国家雇员,不包括小企业的工人和农业工人。其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令中:
《雇员国家保险法》。1948年通过,其目的是向工人提供强制和捐助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为病、孕、伤工人提供医疗帮助,现金补贴,为死亡工人的亲属提供抚恤金,为接受保险者在死亡时提供丧葬费。《雇员准备基金和其他专款法》,1952年通过,主要内容是向企业雇员提供准备金、家庭养老金和保证金相联系的保险。《煤矿准备基金和奖金计划法》(1948年),专门解决煤矿工人的保险。《养老金支付条例》,1972年通过,为企业雇员提供养老金。家属抚恤金方面主要有《1971年煤矿家属抚恤金计划》和《1971年雇员家属抚恤金计划》。在生育津贴方面主要有《1961年生育津贴条例》以及各邦的相关立法。此外,印度先后颁布了100多个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涉及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环境及人格保障等诸多方面,也是社会保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教育事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渝教发(2001)22号文件]指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要逐年明显提高。县教委根据《关于建设***素质教育基地的意见》[*委办发(2002)4号文件]规划,到2005年我县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就读的比例将提高到65%以上(其中升入普高50%),2010年提高到85%(其中升入普高70%以上),到2020年全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县教委《*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显示:未来5年全县普高常年在校生将比现在净增5000人,净差147个教学班。2005年下期,我县普高容量严重不足,急需**中学扩班增容,这是全县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中学的发展势头
**中学位于**镇**村,毗邻**工业园区,距县城3公里,占地面积35亩,现有高中教学班31个,初中教学班12个,学生共计2822人,目前学校将10间教室临时改用为学生宿舍,所有的教学、办公、生活用房无一剩余,完成招生任务面临着严峻困难。
近年来,**中学发展迅猛。第一、学校狠抓内部管理,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战略,高考升学率迅速攀升,04年获县高中教育质量一等奖,社会声誉显著提高。第二、师资有保障。新城建设的加快、**工业园区的全面启动,必然会推动城内城郊高中教育的发展,**的城郊优势能吸引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和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有较稳定的师资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第三、学校生源充足。据教育科统计,03年、04年报考我校的初中毕业生分别为3000人和3500人,03年我校实际招收高一新生866人,04年我校实际招收高一新生1061人;县计委和教委联合下文,我校05年高中计划招生1000人,而今年高三毕业297人,将净增700余人,急需解决配套设施建筑等问题以实现扩班增容,完成招生任务。
二、**中学的扩容计划
方案一:在学校对面征地27亩建分部供高中一个年级使用,拟建16个教学班的教学、生活设施和一个含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在公路上方架天桥与校本部连通,此方案将学校规模定位为60个教学班。
方案二:在学校右边靠公路方向征地2亩新建学生宿舍,将原来挪作学生宿舍的10间教室还原,一并解决新增学生教室和宿舍的需差问题;将横穿校园的村民过道(位于04年置换的**小学和原**中学之间)改道,将原来被村民过道隔开的运动场整合扩大为一体,此方案将学校规模定位为48个教学班。
县教委和**镇主要领导4月14日到我校论证,初步选定了“方案二”。
三、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请国土、规划、建委等部门,特事特办,简化手续,征地建房,以解决2005年下期学生的入住问题。
2、请**镇牵头解决横穿校园的村民过道的改道问题,相对地扩大运动场,解决全校师生做操等各种文体活动所需。
请领导们尽快解决上述问题,确保我校2005年下期正常开学。
2000年5月12日,当郭为从柳传志手中接过神州数码大旗时,虽然表情很自信,但心里却很迷茫。因为,他并不知道,会将刚刚从联想拆分出来的神州数码带往何方。
当时,被分拆时的神州数码只得到了占联想31%的营业额和15%的利润的资产,在品牌、自有产品都划归联想之后,剩下的只有分销和系统集成业务,软件业务的比例微乎甚微。当时联想PC业务的毛利率为13.16%,而神州数码最主要的分销业务的毛利率为8%—郭为和分到他手下的2500名联想员工毫无退路。
不过,在12年之后,郭为所领导的神州数码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整合IT服务提供商,中国IT服务第一品牌。可以说,在这12年间,郭为领导着神州数码,书写了中国IT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
传奇的背后总有曲折的故事。事实上,在神州数码的发展历程中,郭为也多次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从分销向服务的转型,先后曾经做过几次调整,几乎每一次都对公司的发展带来波动或阵痛;再比如,在手机分销业务上的折戟沉沙,让神州数码几乎面临资金链崩断的致命危险。
至今,回忆起当年的困境,郭为仍心有余悸。不过,在面对困境时,郭为坦言从来没有退缩,“犯了错误,是不是有很强的意志力去承受?”郭为说,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强的意志,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需要有这样一种勇气才可能做事情。
单纯依靠勇气或许可以暂时战胜困难,但如果想要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则需要勇气和智慧兼备。事实上,在神州数码每一次转型的关键时期,郭为的智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他为神州数码的转型定下了基调。
2000年郭为陪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出访加拿大,第一次从路甬祥那里知道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500多万,目前已经突破600万,这让他记忆深刻。“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每年毕业生的人口规模都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而这些毕业生源大都来自农村,未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将会非常快。”意识到这一点的郭为开始在寻找机会。
2008年云计算大肆盛行,随后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城市化成为发展重点。郭为认为时机来了。进入2009年神州数码内部开始研究“智慧城市”课题,并在2011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到来之际正式将“智慧城市”定为公司战略。
在此之前,IBM曾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对此,郭为并不避讳,直言“智慧城市”战略也是受到了IBM的启发,但是在商业竞争层面,只有差异化才有生存的空间。“IBM更多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我们更多希望从运营服务的角度看,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IBM是我们的一个供应商,我们是它的一个用户。这次转型,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在城市的信息化运营,或者说围绕着服务、运营的角度去发展,这个可能是我们‘智慧城市’的一个诉求点。”
2012年,神州数码在“智慧城市”领域斩获颇丰。而郭为距离他当初为神州数码所定下来的“数字化中国”的理想也越来越近了。
2007年以来,全世界遭受由美国次贷危机而袭来的金融风暴,各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我国经济也不例外,而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经济当然首当其冲。面对全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了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2008年11月,面对急剧恶化的国际金融形势,中央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出台了十项具体的“扩内需、保增长”措施,开启了“4万亿刺激计划”的序幕。在国家一揽子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初步遏制了增速快速下滑的局面,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的一年,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2009年年初,我国政府提出了8%的经济增长目标,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得这一目标越来越接近现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第一季度的6.1%上升到了7.9%。扭转了连续7个季度减速的趋势。三季度我国GDP增长8.9%左右,呈现明显的逐季回升的态势。专家估计,四季度可能达到10%,全年实现8%的增长目标已无悬念。
2009年我国城市经济虽然经历一定的曲折,曾呈现波动和起伏,但目前出现四个方面的向好发展。
1.城市生产总值增速稳步回升
1-2月,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3.8%,3月份增长8.3%,4月份虽有所回落,但5月份又继续回升,增长8.9%,到6月份,增长10.7%,进入第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的势头仍然不减。而且在工业生产领域中,60%以上的行业生产增长加快,在工业产品中近60%产品获得增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下滑势头在2009年2月份见底,3-6月份连续4个月回升,在经济回升过程中,投资和内需替代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上半年,在GDP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第三季度GDP增长3.8个百分点。特别是10月和11月,形势更加喜人。
2.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继续增长
城市是全国的消费中心,占全国消费总量的约80%。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而且内需增长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亮点,即商品房销售增长明显,汽车销售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1.7%和18.1%。预计全年的汽车销售总量超过1300万辆。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走强,城市家庭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汽车,同时受到政策的利好影响,我国二三线城市的汽车增长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因此,汽车产业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而我国城市将进入汽车“全民消费时代”。
3.经济结构调整正在积极推进
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中调整城市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从而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2009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任务和目标。许多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受冲击比较严重的城市,如,资源型城市、工业基地城市和结构比较单一的城市……等,更加重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围绕保增长、促升级,重点抓好工业结构调整。
在工业结构结构调整中,按中央部署和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一是认真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三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增加贷款规模。四是积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建设创新型企业。中央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主要用贴息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五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同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并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科技投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广技术、研发产品、创办科技型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产化水平;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4.城市居民收入稳定,民生得到改善
由于城市经济在整体上不仅企稳回升,而且继续平稳增长,因此,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居民的就业和下岗人员的安排,居民经济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提高了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同时城市政府改变了财政的支出方向,更加重视城市民生建设,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进一步增加。上半年在财政收入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同比增长29.2%,中央财政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支出增长49.9%以上。
从上述情况可见,2009年对我国城市经济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年初延续2008年以来的城市经济的低迷状态,进入了低谷,在中央的正确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城市的努力,摆脱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向好的方向发展,成功应对经济世界危机。
二、2009年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综观2009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和趋势,并与过去历年经济发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成为我国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不仅城市经济的外向度逐步提高,而且就少数城市来说,产生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因而在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特别明显,蒙受的损失十分可观。痛定思痛,转向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全国及各城市经济增长是在内需的带动下逐步回升的。国内需求加快增长是经济回升的主要原因,在上半经济增长7.1%中,内需拉动10个百分点,外需负拉动2.9个百分点。消费在国家政策的促进下持续较旺。前7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
(二)坚持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经济发展目的
只有充分就业、扩大就业才能保障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就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判断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2009年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66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分别为315万人和9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和93%。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目标的9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2万人,完成全年500万目标的8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100万目标的120%。
与此同时,2009年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城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过城市财政和其他途径,实行多种优民惠民政策,着力解决关系城市居民的诸多民生问题,如,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公共服务、交通出行、住房保障、失业救挤……等问题,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说,城市虽遭遇了世界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
(三)增加投资进一步完善城市市政设施建设
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中,由于对外贸易的萎缩,国家和城市更多地依赖于扩大内需和扩大投资来拉动经济,所以中央在一揽子计划中增加了4万亿元的投资。2009前三季度,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扩大了就业,刺激了消费,活跃了市场,有利于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后劲,克服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部门。在国家和城市的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投资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如,城市机场、市内交通、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铁路、城际高铁、能源设施、环保项目、生态建设……等。这些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四)加速了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步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并不显著。应对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良好时机,所以,许多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加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设施落后、产能过剩、产品过时、缺乏市场、严重污染、耗能过大的产业和产品,对厂房陈旧、设备落后、经营方式过时,以及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产业,进行改造和再建。如,广东省进行“三旧改造”,即对旧厂区、旧城镇、旧村庄进行改造,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加工业的科技含量,节约集约企业用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同时,调整城市经济的地区结构和类型结构。2009年城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小城市和中部地区城市的发展较快,这些城市由于外向度相对较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借助于正确的政策和决策,加速了自身的发展。所以,从全国来看,中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快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五)考量了城市财政制度和结构体系
2009年初在全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城市经济实体,特别是工业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效益下降,利润减少,因而影响城市的财政收入。但是,按照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土地出让金构成城市财政的主要部分,有的城市甚至占相当的比例或主要部分。在年初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所以土地收益必然下降,在企业税收和土地出让的双重打击下,使许多的城市财政捉襟见肘,面临一定的财政困难。然而,从第三季度开始,由于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土地市场的迅速复苏和土地价格的上涨,不断涌现新“地王”,使有些城市的财政立即复苏。解决了财政问题。如,截至11月23日,全国7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同比超过100%。排在前20名的城市,总额高达6210亿元,同比增长108%。而排在前三位的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总额都超过500亿元。其地价收入超过历史上最高的水平。这也反映了城市财政体系和结构的缺陷。
三、对2010城市经济发展的展望
2010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最后的一年,不仅要园满完成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而且要为第十二个五年打好坚实的基础,开创有利的环境,铺垫好前进的道路。
2010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继续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落实和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相关政策,加大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一)继续保持城市经济较快发展态势
1.全面完成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各城市一定会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通过各种努力全面完成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不仅注重完成计划的数量指标,还会提高完成规划的质量指标,提高完成的质量。使城市经济得到更和谐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普遍会高于2009年的水平。
2.中小城市和城镇得到较快发展。根据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国际国内城市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变化规律,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在未来15―20年,我国中小城市和城镇会得到较快发展,其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经济总量中占居更高的份额,发挥更大的作用。
3.中小企业继续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力军。2009年以来银行重点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上半年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54.3%,比年初增长24.1%,比全部企业贷款平均增幅高1.5个百分点。政府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引导和带动了民间投资增长。中小企业具有大型企业无可比拟有优势,特别具有可以容纳更多劳动力的长处,更加适合中国特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所以,2010年我国城市发展中,中小企业是必须高度关注的生力军。
(二)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经受了2009年经济发展的考验,从理论到实践,进一步意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成为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从目前来看,全国各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普遍不理想,离优化产业结构仍有相当的距离。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相对滞后。在第二产业中新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仍显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效益低)普遍存在,有的还非常突出。所以,要求得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和健康发展,必须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种情况下,虽然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慢一些,一般会略高于全国或所在省区的水平,但2010年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会明显改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比重过高的城市,会努力降低其比重,而提升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比重,实现三次产业三二一的格局。
从地区结构来说,总的趋势还是东部地区城市经济的增长继续略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中部地区城市的增速幅度可能会高于东部地区城市。
(三)城市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压力和挑战
1.就业压力。待业人口主要来自于进城的农民工,城镇企业因各种原因下岗的职工,历年累积的100多万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和2010年毕业600多万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以及城市自然产生的新的劳动力。四个方面人员构成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存量和增量,给就业带来极大压力,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其具体人员难以做出精确的统计和估计。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与上季度末持平。但是,真实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取决于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就业压力转化为GDP的压力,因为GDP增长每减少一个百分点,至少导致540万非农人口失业。
2.民生问题。近几年城市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但是,由于民生问题积累的时间长、问题多、情况复杂仍然需要继续解决,既需要进行制度、体制和机制改革,又需要增加国家和城市财力,完善分配和支出机制。所以,2010年只能解决和改善医保、社保、住房……等民生问题的一部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资产价格上涨风险。由于制造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食品价格涨幅较低短期通胀风险并不高。可是,由于流动性过度充裕,利率处于极低水平,加上美元贬值压力等因素,出现资产价格过度上涨,面临资金流入和资产泡沫风险。
(四)房地产业成为突出和棘手的城市经济问题
房地产是城市经济率先回暖的产业,同时也是动荡不稳的行业,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有的矛盾非常尖锐和突出。
1.住房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人多地少,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许多农村区域改变为城市地区,大量农地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对住房刚性需求越来越大,经久不衰,因此,住房供需矛盾是长期的。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30平方米,接近甚或赶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城市住房需求的矛盾除了总量问题外,更多的是结构性矛盾,即,城市富有居民占有远远高于平均占有量的住房,而城市工薪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和新近进城工作的居民,或买不起房,只能望房兴叹。这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城市分配制度问题和缺陷的表现,不仅需要通过发展房地产或推行保障性住房政策来解决。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都是2010年城市经济的重大问题。
2.城市房价过度上涨。进入2009年第三季度之后,我国城市房地产价格扶摇直上,不仅一线城市如此,同时也波及二线城市。价格不仅超出一般工薪阶层的购买力,而且与土地的炒作相结合,脱离了正常的经济运行轨道,带来了经济运行的混乱。房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引起,在土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住宅用地的出让的楼面价格已经高达1.5万元,甚至超过2万元。如,北京11月份住宅用地楼面地价大幅上扬,直逼3万元(29859.39元),不仅创下了2009年新高,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五年后,王伟伟如约把当初139名学生写下的139张“梦想纸条”传给每一位学生。这些已过了做梦年龄的学生,面对当初写下的那些五彩斑斓的梦想,有的已经实现了,有的早已经淡忘了,有的偏离了当初设定好的方向,有的还在逐梦路上徘徊着。穿越时空而来的“梦想纸条”,让他们可以和五年前的自己来场“隔空对话”,审视一下自己,是什么改变了最初的梦想?
五年之约,当初写下的梦想实现了吗?
31岁的王伟伟是山东泰安人。2009年7月,从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管理专业毕业后,她选择了留校任教,主要教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王伟伟性子活泼,总能把生硬难懂的理论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同学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课。
2010年6月25日,来自应用化学、法学、信息工程、信息科学、茶学五个专业的200多名学生即将升入大三,不再上“毛概”课。这是自己带的第一届学生,王伟伟和他们感情很深,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在最后一堂课上,王伟伟发给每名同学一张便签纸,让他们写下自己对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期望。所有的“梦想纸条”写完后,将由王伟伟统一保管。五年后,王伟伟会按照纸条上的邮箱地址,把此刻写下的纸条还给大家,看看那时的你,实现梦想了没有。下课时,王伟伟共收到了139张“梦想纸条”。随后,她买来一个精致的小木盒,把所有的纸条整整齐齐叠放在盒子里,并用胶带封住盒子,写下“2015年5月19日开启”的字样。
时间流逝,五年匆匆过去了,当初那些学生也都毕业离校,散落在城市每个角落。“梦想纸条”也被岁月尘封,静静地躺在那里,谁也不知道,这些纸条的主人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2015年5月19日,是“梦想纸条”开启的时间。王伟伟撕开胶带,轻轻地打开木盒,仔细翻读着每一张纸条,有些话让她感动,有些话则让她心情沉重。她一边看一边整理,然后用手机拍下来,发到当初学生们留下的电子邮箱中,每一封邮件中,她都写了长长的一段话。直到2015年7月12日,139张“梦想纸条”才全部发送出去。随后,王伟伟开始收到同学们陆陆续续的回复。
来自法学院的学生罗宁当初写下的梦想是:希望五年后的自己已经通过司法考试,在长沙或老家有一份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十年后能够有稳定的生活和婚姻。二十年后的生活不会太乏味,一切顺利。
收到王伟伟的邮件,罗宁很高兴也很惊讶,当即回复道:“我现在通过了司法考试,研究生刚毕业,在老家当律师。昨天刚刚拿到第一笔工资。我还跟当时的女朋友在一起,我们一起坚持了五年,感情也比较稳定,现在困扰我们的是留在哪个城市发展的问题,太多的东西都还是未知数。但我的五年计划还是初步实现了。我相信,所有的问题,只要努力认真面对,都会解决的!”
信息工程学院的李木凡收到“梦想纸条”后也第一时间回复了王伟伟:“亲爱的王老师,没有想到您还保留当年的小纸条,收到这个邮件真的非常意外。看到附件里自己写的纸条,不由会心一笑,五年真的好快,我也坚持着自己当初的梦想,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了,今年刚参加工作,目前在一家世界500强IT企业担任工程师。看完您的邮件,我突然发现有时候回头看看以前的自己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很期待十年后自己的样子。”
回望五年前的自己,时间改变的是什么?
一封封发出去的邮件,就这样带回来一个个不同的梦想故事,有些让人感动,有些则让人唏嘘不已。
2015年7月15日,从湖南农业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的曾雪打开邮箱,突然看到了一封“五年前你在课堂上写的小纸条”的邮件。
点开邮件的附件,曾雪一眼便看到了照片上熟悉的字迹:“算算时间,五年后,我刚好研究生毕业,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和现在的男友感情稳定,最好能把结婚的事敲定下来。十年后,我希望自己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父母身体健康,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到了中年,我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事务所,我和老公虽然有争吵,但感情依然很好,孩子上中学了,听话乖巧,不需要我多操心。这就是我的小女人秘密,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幸福安稳。”纸条是自己五年前亲手写的,看着看着,曾雪眼圈红了,当初美好的愿望早已被风吹得七零八落。
她在邮件中向王伟伟诉说自己五年来的生活:“亲爱的王老师,收到您的邮件我非常感动。反观自己这五年的生活,和纸条上写下的实在相差太远,我都不好意思称它为‘梦想’了。我来自农村,父母也没什么文化。当年为了供我上学,家里已经拿出不少积蓄。大学毕业后,我就对父母说,我要考研,父母当时没说话,只是叨咕着一个女孩子大学毕业就可以了,书读多了会把人读傻的。这些话我就当没听见,一门心思要考研,可最后还是没考上。此时,比我小两岁的弟弟当兵回来要结婚,父母的意思是让我赶紧找份工作,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就这样听从父母的话,最终在家乡小城找了份不上不下的工作,过着忙碌但却枯燥的生活。曾经的男朋友,因为分隔两地最终分了手。”
跟男朋友分手后,曾雪一直都没有碰到合适的男生,就没再恋爱。邻居又开始调侃,说都二十六七的人了连对象都没有,还那么挑剔,肯定是有问题。很多次,曾雪都想向父母提出自己要辞职继续考研,但看着父母衰老的脸,到嘴边的话又不敢说出口。如今看到自己当年的梦想纸条,她只觉得自己过得很失败,不仅一事无成,最后连个愉快的心情都没留下。
收到曾雪的邮件,王伟伟心里也很沉重,她知道再多的劝说都是那么苍白无力,便把一些同学回复的邮件截图了几个段落发给曾雪看。这些人曾经和她一样从起点出发,也曾遭遇过很多不顺心的事,但坚持到最后,要么有了一份好工作,要么有了一份好心情,两者到得了其一。王伟伟对曾雪说:“有时候想做就去做不仅仅只是一句话,而是让你看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还年轻,‘梦想纸条’从今天出发也不算晚。”
收到王老师的回复,曾雪很感动,她决定好好规划一下未来:要么好好上班,试着让自己快乐起来,终结这种半死不活的生活状态;不然就辞职,挑战一下自己,继续考研努力成为一名律师。她相信,不管哪种选择,都会比现在好,不是说比现在富有,而是比现在充实。
和曾雪一样,湖南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刘志忠收到邮件时,也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当年,因为不是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刘志忠对未来一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更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做什么。所以写“梦想纸条”时,他很茫然:“现在问我对未来的打算,我大脑一片空白,别说五年、十年、二十年,就算是问我毕业之后要干什么,我都不知道。我总觉得自己不太成熟,看事情看得不够透彻长远。不管五年后我的生活什么样,我都希望那时的我不被身边的小事影响,不会半途而废,没有辜负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就行了。”
收到邮件后,因为就在长沙,刘志忠突然有想回母校看看的冲动。毕业后,虽然在一个城市,但因为忙这忙那,他从未回去过。刘志忠很顺利地就找到了王伟伟,几年没见,彼此之间还是很亲切。这是“梦想纸条”发出去后,第一个回来看望自己的学生,王伟伟很感动。
刘志忠告诉王伟伟,三年前,他考上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这段时间,正在找工作,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去哪个城市,他正在头疼,父母也帮不上啥忙。收到邮件后,一开始他有些意外和感动,当初随手写下的便条,没想到还被老师保留着。后来,他又仔细看了几遍“梦想纸条”,慢慢地,似乎想开了很多,当初的他根本没想到能考上研究生,但现在,研究生毕业了,成绩还算优秀。所以很多事走一步是一步,把脚下每一步走好,才最重要。听刘志忠这么说,王伟伟很欣慰,她没想到当初一张小小的“梦想纸条”,会引发学生们这么多的思考。
梦想纸条成灯塔,奔跑吧滚烫的青春!
随着时间推移,王伟伟收到的邮件也越来越多,她衷心为那些已经实现梦想或者正走在实现梦想路上的同学们感到高兴,也期待能够看到那些正处在低落期的同学能够早日找到属于他们的路。在她看来,自己做的事很小很小,却没想到收获了那么多的感动。
不断有同学在朋友圈或者百度贴吧等社交平台贴出“梦想纸条”的事,有学生发邮件对王伟伟说很后悔自己当年最后一堂课翘课,结果错过了这么有意义的事。也有同学看到朋友圈信息后,赶紧查看自己的邮箱。那些邮箱地址丢失的同学还发送了新的邮件地址给王伟伟,希望她能把“梦想纸条”发到新邮箱当中。
来自化学专业的王倩,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毕婚族”,目前已经是孩子妈了。谈及当初写下的“梦想纸条”,她说:“那时候我就觉得有份好工作,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就是成功的人生。现在,在家做贤妻良母的我,觉得能把家人照顾好也是幸福的人生。人生,有成千上万种活法,自己开心才最重要。”
来自烟草专业的田霖说,收到邮件的时候,她正在做一件疯狂的事,步行去的路上。大学毕业后,她一直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一直被工作、家人牵绊着,始终没能成行。过完年,她已经26岁了,再不走出去,怕是出不去了。所以,她决然地辞去了工作,成了“背包客”。在空旷的田野中,田霖回复了王伟伟的邮件:“我现在能听见田鼠的叫声,可这又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比高档写字楼的空调声好听多了。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可走出了第一步,剩下的路就好走多了。不知道是谁说过:每个人的青春,都曾灸热滚烫,这样才能在来时的路上烙下痕迹,我想我应该是无愧于过去,无愧于未来的。所以,不管‘梦想纸条’上的事有没有实现,我都觉得我对得起自己,让自己开心才最重要。”
截至2015年8月20日,王伟伟共收到了89封‘梦想纸条’邮件的回复。每天,王伟伟都能在邮箱里收到学生们的回复邮件。在她看来,人是应该有梦想的,那些发着光的梦想,会成为人在迷茫时候,最有力的牵引。
虽然留学带来的收获有很多,但留学后的职业发展被认为是判断留学成败最为直观的方法。启德教育集团总裁李朱认为,部分海归就业不好是留学不成功的体现,其实留学失败可能发生在留学前中后期,但根本原因都是留学前准备不足。
留学前失败
晓晨是去年高三应届生,在刚升读高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申请留学第一选择的美国莱斯大学的语言成绩、个人陈述等。考虑到较高分数的SAT、AP成绩能帮助自己申请更好的大学,晓晨选择了暂时不参加当年的EA\ED申请。当他考到SAT2200,在常规批次申请莱斯大学本科课程,却遭到拒绝,最后被美国波士顿大学录取。然而,与他同班的王同学则早在ED申请阶段,以SAT2100的成绩成功获得莱斯大学本科录取。
事实上,高分生录取学校差的留学案例比比皆是。启德教育集团总裁李朱认为,“录取差”,也是留学前失败的一种。其中,学生自身语言成绩、学习成绩、个人经历都很好,但发放录取的学校,明显低于学生水平,就是输得最冤枉的情况。
这通常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学生不了解、不会用申请技巧,例如没有把握住申请时机,或者不会挖掘自身亮点。晓晨同学正是因为第一个原因:不了解美国申请特点,不知道ED申请的录取率相对较高且申请难度稍低于常规批次的特点,没有把握住ED申请时机,才惨遭莱斯大学淘汰。二是学生不清楚学校情况,例如在面对美国三千多所大学时,很多学生只知道借鉴每年美国名校排名,却不清楚每所大学的优势专业及企业合作机会,导致学生选择了排名靠前,但自己所读专业一般,缺乏企业带薪实习机会的大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留学中失败
周同学原来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预科修读,因为预科成绩不达标,只能被迫中断留学,回国重读一年国内预科课程。现在,他已经用新的预科成绩成功申请英国建筑专业排名前三的纽卡斯尔大学建筑系,重新衔接英国留学学业。“与国内常常有老师、父母监督不一样,在英国预科学习没人干涉,很讲求自己的学习自制力、学习方法。当时,我刚去的时候,没听懂老师讲课,不知道国外课程应该怎么学,也不知道问谁,很快就把学习进度落下了,越来越赶不上。由于英国的签证政策规定不允许学生复读同等级课程,最后我只能回国重读预科。” 周同学总结。
李朱分析:“中西方教育体制、语言环境的不同,导致留学生几乎都会出现海外教育的不适应,只是适应时间各有不同。由于国外课程涉及到如何选课修学分、怎样以国外思维写论文、如何选搭档完成课堂作业等方面,与国内很不一样,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高分学生,都可能因为不适应国外学习模式,导致学习跟不上,在留学期间被迫中断学业、延迟毕业,严重的甚至会被退学,也就是我们提到的留学中失败。”
留学后失败
关键词:印度;扫盲教育;经验及启示
一、印度扫盲教育的经验
(一)政府高度重视扫盲教育
首先,印度政府把扫盲教育当成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
独立后的印度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从而在经济和政治上实现真正的独立。然而教育落后、盲率高成为印度发展经济的严重阻碍。印度的独立之初,全国的识字率仅为14%,而女性的识字率就更低,仅为8%。因此,印度政府在建国后马上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扫盲教育在国家的重要地位。1988年成立专门指导成人教育的国家教育机构――国家扫盲教育委员会,统一协调和组织各项扫盲计划。1977年,印度政府的《成人教育――政策声明》中指出,成人教育为国家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并在历次的五年计划中都有对扫盲教育给予充分的考虑。印度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对于扫盲教育的目标是到2012年,男性的识字率达到85%,女性的识字率达到80%。政府组织和参与大量的扫盲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多种途径筹集扫盲教育经费。
1.国家采取直接拨款的方法。大力支持扫盲教育,扫盲教育经费逐年递增,仅在“十五”期间,就为扫盲教育拨款124.150亿卢比。并计划在十一五期间(2007-2012年)拨款 3 494.6亿卢比作为扫盲教育的经费。
2.各州政府也同中央政府共同分担扫盲教育的经费。在全民识字运动(TLC)和识字后计划(PLP)中,全民识字运动中每个识字者大约需要90-180卢比。识字后计划的项目中每个识字者大约需要90-130卢比。这些费用是由中央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支付,一般的地区是按照2∶1的比例进行支付,而在部落地区则是按照4∶1进行支付的。
3.民间志愿组织和社会团体对资金的筹集和赞助。
在印度,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志愿组织进行着各种扫盲运动,对于扫盲工作的推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仅2003-2004年度,非政府组织就为各种基础扫盲计划提供13.28亿卢比。而在奥里萨的117个非政府组织和北方邦的97个非政府组织提供了11.16亿卢比。
(二)多方面多层次的人力参与扫盲教育
政府除了组织专业的扫盲人员进行各种专业扫盲行动,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扫盲,其中各种志愿组织和社会团体在扫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印度政府放宽了对志愿组织扫盲经费方面的资助,仅在1989年度,就批准了198个志愿组织开展的272个扫盲教育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到12 615个扫盲教育中心的扫盲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克拉拉邦开展的“科学民众运动”,涉及到扫盲的志愿人员有三百万之多。1988年底开始,印度的科学家们在喀拉拉邦发起了全民识字运动。一群科学家到识字率低的社区开办识字课,并采用充满创意、活力的方式,赢得民众的参与。识字教育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超出了组织者的预期。由于识字教育能普及到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低阶级,许多人开始组织起来挑战不平等的种族制度,懂得争取自己的权益。
印度政府认为凡是公民都有参与扫盲的责任,对于有知识有文化的公民应该积极参与到全民识字的背景中来,在各种扫盲活动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而对于成年文盲来说,他们的责任就是认真接受扫盲教育。同时,广大的媒体给予了扫盲教育大力的宣传支持,广泛传播识字的意义。
(三)推行地域式扫盲式教育,开展大型远程教育计划
1.推行大规模群众参与的地域式全面扫盲模式是印度扫盲教育的一大特点。这种活动针对特定的区域,通过动员该地区所有有文化的公民和所有的成年文盲积极参与扫盲教育,其目的是彻底扫除这一地区的文盲。并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和传统习俗,充分考虑对象人群的地方性特点和具体要求后准备了教学和学习的材料,并根据对不同部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考察,致力于用各个部落自己的语言、方言或口语进行扫盲,来适应不同的地域特征。这一活动首先在安娜库林地区取得了成功,仅在一年时间就基本扫除了该地区的文盲。随后,这一活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2.推行大型的远程教育计划。在国家开放式大学(NOS)中推行成人基础教育。1998-1999年,仅国家开放式学校就从印度大部分邦和邦联盟属地招收了约130 000名学员。在迪拜和阿布扎比等地成立了900个学习中心和8个地区中心。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开设学习者选修的知识性和职业技能性课程,对象为14岁到29岁的弱势群体,多数为18-24岁。1998-1999年编制了大约650万册书。1998年,共有140 796名毕业生,每名学生的花费为10美元。
二、印度扫盲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一)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扫盲
扫盲不仅仅是关乎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而是关乎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各个部分。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协调非政府机构,带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扫盲。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作用,广泛宣传扫盲的重大意义,通过印刷品和媒体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识字环境。发动全体识字公民和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机构、公私企业以及各种教育机构都积极参与到社会扫盲的活动中来,由点带面,形成巨大的合力,扩大扫盲的区域和范围。
(二)充分普及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
一个国家的扫盲计划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各个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人口增长率过高,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适龄儿童不能入学或无法完成学业,构成了发展中国家浩大的潜在的文盲队伍,也使得各个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扫除的文盲数却低于新增的文盲数。因此,各个发展中国家应该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基础教育、切实普及义务教育,从源头上阻止新文盲的产生。
(三)强化扫盲教育的适应性
各国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地域文化不同,因而,在扫盲教育的方法上也应是不同的,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地缘文化特点与人民的传统习俗构建扫盲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语言方面,在扫盲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的国家中,大多数都是多语种的国家,应该慎重考虑语言种类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先用母语进行最初的识字,然后使用第二语言,这具有认知、心理和教育学上的优势。因此,采用包容性的多语言政策进行扫盲教育,以满足不同语言群体的需要,加强扫盲的社会效益。
(四)加强扫盲教育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覆盖
各个发展中国家的文盲中,女性和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人口占大多数。国家越穷,地域差距就越大,男女识字率的差别也就越大。而越偏远的地区,扫盲教育的影响力就越小。加强对这些弱势群体的扫盲覆盖工作就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落后地区缺少充足的资源用以进行扫盲工作的开展,因此,持续而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就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将教育资源提供给教育需求最大者。其次,促进各种扫盲机构对于贫困地区的覆盖,增强扫盲计划在这些地区的可持续性。再次,提高女性对于识字效益的认识,激发女性对于识字的内发动力和热情。
(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扫盲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扫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之上,而应该与最先进、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相融合。成人正规教育计划常常把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其他“数字化扫盲”作为学习目标。除了在这种计划中使用的技术外,远程学习和信息传播技术也能为人们提供大量机会接受成人和青年基础教育计划中非正式、非正规的继续扫盲学习。远程学习与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够促进学习者进行互动和练习,促进学习意识的提高,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支持并培训扫盲工作者,收集各扫盲中心和学习者个人对于现有材料和计划的反馈意见。这些对于扫盲工作的开展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永才.边远民族地区双语扫盲项目的开发――印度部落案例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0(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 2006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扫盲至关重要 [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2006.
1980年出生。
200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代绘画工作室,获学士学位,后留学法国归国。
主要出版、发表
《愫香》伊慧油画专辑2004、《清露晨流2001-2005》伊慧油画专辑、《花间词》2006年全国邮政明信片专辑、《龛中日记》2005年全国邮政明信片专辑、《绽放的自我时代――The blossoming selfhood》伊慧专辑、《伊慧・调情――作品专辑2007》、《响色回忆》伊慧专辑2008(Yihui Flirtation)、《中国当代艺术2003、2004年》
伊慧算得上“80后”新锐女画家中励志的标本了:百余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及联展,为中国城市公共景观建设不遗余力,拥有三个艺术工作室,经营画廊与设计公司,开捷豹、路虎,年纪轻轻已开始关注慈善――这些,与她大多数画作中的古韵女人大相径庭,却又相映成趣。
画画本行:女性意象主义代言人
坐在伊慧古色古香的工作室,抽空环视四周的画作,色彩艳丽梦幻,神奇地结合了中国词牌的精美形式与清丽婉约的女性意象写实主义,近乎呓语,她通过对意象写实绘画的表达、臆想,抒发着自己的快乐、兴奋、忧伤与困惑,意境深远。
毕业7年,伊慧在国内外举办了百余场作品个展、联展,已经在圈内小有名气,“荼靡花事”、“蒹葭伊人”等系列女性视角作品正在确立她独树一帜的偏古典艺术风格,而留学法国、游居于加拿大和北京的她,平日里又是个时尚健谈的现代达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你的作品风格,你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
伊慧(以下简称伊):比如静谧,唯美,空灵,和超现实,还有点与世隔绝的洒脱,能够给人一种对美好的无限憧憬。我运用的色彩你应该能感觉出温暖,毕竟一个女画家,不必像男画家那么深刻激进和有政治倾向――我的作品可能就是诗情画意的一种随性表达,但能营造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惬意遐想,这是我追逐的东西。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的精髓给了我很多这方面的灵感,东方文化讲究的是内敛含蓄、宁静致远。
记:有一点很有趣,生活中的你爱旅行、还开路虎、捷豹,属于自由奔放派,但画里面尽是“花径春风”这样的古典静谧。
伊:我觉得不矛盾。一个搞艺术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丰富的。我有AB血型的双重性格,要静下来的时候我就闭关创作了,要想热闹的时候,我会约上几个姐妹,购物,逛街,旅行,唱歌,因为创作者一定要有丰富的世界。
记:创作这些作品的养分一般都从哪些地方提取?
伊:我看诗词歌赋会多一些。另外就是阅读,旅行,音乐,体育,历史,哲学……靠一生当中不断的积累,因为当你画到一定的程度时,比的就是修养。到后来,一只草虫,一枝花,一个细节都能品读到画家内心情感的变迁。
记:你会一直把自己独特的女性意象主义绘画风格坚持下去么?
伊:艺术创作未来的方向不是刻意设计的,它是通过一个艺术家长期作品的凝聚,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一种风格语言。我只能说,我现在痴迷也擅长这样的艺术表达,但艺术创作是一件不能预测的事情。
记:你的画风很有些印象派的感觉,你觉得呢?欣赏哪些艺术家?
伊:对,莫奈、塞尚这些印象派大师给我的影响很深,比如对色彩的敏感度和想象力。罗丹的雕塑我也挺喜欢的,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甚至没有传播到中国的一些不知名的当代画家的作品,会让你眼前一亮,触动你的神经,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那种“解渴”的艺术享受。
艺术多元:慈善、雕塑、衍生品,一个也不能少
记:我看城市雕塑创作也是你比较侧重的方面,除了收入可观之外,还有哪些方面吸引你?
伊:我一直比较喜欢雕塑,中国的城市处于发展中,太缺乏城市景观艺术,不像西方,既发达现代还能保存像罗马古城这样的古代文明,三步一景,饮水池、小柱头、喷泉雕塑,你拿相机随便拍都是明信片。中国现阶段还比较缺乏,现在要靠我们年轻人来努力建设了,不管从国家还是个人来说,景观雕塑都是能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值得我悉心创作。
记:都能实现你的艺术创想吗?
伊:现在还有难度吧。资金、政府观点、艺术理念……很多不在艺术家的掌控之内,但我还是希望能创造和保留东方文化的艺术精髓。
记:我看你的画也印在了丝巾、瓷器上,关于艺术衍生品这块儿,你有哪些行动和想法?
伊:我就是想用DIY这种“创意无限”的理念来带动其它。现在引领世界奢侈品时尚文化的话语权没在中国,LV、爱马仕、Gucci、Prada、BMW、奔驰……当然人家的百年品质摆在那儿,但中国有五千年啊,连毕加索都曾说,真正的艺术在东方。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西方尊重和关注东方美学一样关注我们自己?
我是一个东方文化的推崇者,我喜欢的书法、书画、诗词歌赋,都是中国的文化。我把自己的画印制成丝巾,因为本身丝绸代表中国文化的产物;我平日里用的仿宋代影青瓷茶具也是自己亲手彩绘以后,再拿到景德镇去高温烧制,或者釉上彩,或者釉下彩,把它们完全艺术化定制,每一件器皿上都刻有伊慧的名字,这是我在生活中推崇东方文化精神的一种表达方式。
记:我看在近年拍卖网站公布上,你的油画作品《蒹葭伊人》在你个人的市价排行较高。艺术品的商业价值,由哪些因素决定?
伊:其实画家不太愿意关注市场,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也不回避这个问题。我说过不能学梵高,死了才体现价值,我愿意做“富有”的画家,因为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至于现阶段我所谓成功的作品,大多是因为能够深入人心,与读者产生一种共鸣。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不断积累,感动真正只收不卖的收藏家。
在刚刚过去的“歌声飞扬”新年音乐会中,我们师生又在学校的历史上画上了靓丽的一笔。我们用歌声抒怀,用歌声激励成长,用歌声展示智慧与才能,用歌声传承一六一人的文化与风采。
虽然给每个年级的时间只有8分钟,但每个年级师生都对这短短的8分钟进行了精心设计,都充分展示出了每个年级的特色与精神,每个节目都是年级的代表与宣言,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和呐喊声,证明了年级节目的精彩与成功。另外,两场音乐会之间20分钟的退场和入场的速度,让中山音乐堂的所有工作人员为之赞叹,台上台下默契配合与互动的热烈场面,令他们羡慕不已。所有这一切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与启迪:一六一中的学生热情奔放,但不失理智与稳重;勇于展示,但不哗众取宠;阵容强大,却秩序井然。这就是我们一六一人的高素质,这就是我们一六一学生的高素质。通过新年音乐会,增强了我们新的信心,一六一中学明天一定更加美好!一定更加辉煌!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20xx年已经开启,一个新的起点又摆在了我们面前。从国家层面,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起始之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开始实施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步走战略的起始之年,这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未来充满希望。
对学校而言,我们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背景。今年将是北京市区划合并之后的第一次新的定位与排序,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何赢得机遇,迎接挑战,需要我们全体一六一人共同努力,一起面对,共同担当。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努力争取最好。
今天,是20xx年的第一个学习和工作日,就让我们以崭新的面貌,去勇敢面对新的挑战。人生就是在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中度过的,同样也是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创造出生命的精彩。
对于不同的年级的同学们,有着不同的人生挑战。毕业年级的同学们正在全力奋战,为自己、为学校、为了站出来让祖国挑选,去努力争取最优秀的成绩。过渡年级的同学们正在展现训练有素的风采,进而为升入最高年级不留下遗憾。起始年级的同学们也要展示出自己适应新环境的成果,进而开启全面发展的新征程。
同学们还要知道,在你迎接挑战的征途中,你并不孤独,有我们老师在伴你同行。我们所有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目标:那就是你们——所有一六一中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都能够成才。
同学们,人生不能打草稿,生命不能再重复。
十天后的期末考试,以及全市会考,是新的一年第一次挑战,那就让我们从这次期末考试开始,在思想上树立必胜的信念,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期末复习备考中去。以诚实的品德,顽强的拼搏,扎实的知识,良好的心态,争取期末考试的优异成绩。
一、印度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印度基础教育经费在区域间的配置严重不均衡,少数几个邦承担了印度基础教育的绝大部分重任,然而教育经费却不能相应匹配。2007年,印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701卢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17个,最大地区与最小地区的差距达到9581卢比。可见,印度基础教育经费配置在各地区的差距也非常明显。此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城市占有量明显高于农村地区。据相关数据统计,印度城市中拥有学前教育设施的学校、寄宿设施的学校,以及饮水、通电、操场、图书馆和计算机等基础设施的学校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农村享受优质资源的机会远远低于城市地区。
(二)教育经费保障不足早在《国家教育政策(1986)》中,印度政府就规定了对教育领域的投资总量要尽早增长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20世纪90年代初,也进一步提出教育经费应逐步增加以确保在“第八个五年计划”(1992—1997年)以后将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6%的水平。但是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中,基础教育投资被政府摆在低级别的优先位置上,用于教育发展的GDP不到2%。21世纪初之前的公共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一直在3%-5%之间徘徊,明显低于国民生产总值6%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分配给基础教育的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也始终低于50%。这种现象直到2007年才有所改善,普及基础教育的经费才逐渐有了保障。但是由于辍学率的升高,印度要求在2007年实现完全小学教育的目标仍未实现。
二、印度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启示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其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多语言的特征也是和我国相似的。在基础教育方面,两国也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印度基础教育中的问题依然可见,但是印度在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中的探索对我国不无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完善立法,加强制度保障印度中央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工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从修改宪法做起,把接受基础教育作为儿童的基本权利。2002年,印度通过了《基础教育作为基本权利法案》决定将6-14岁孩子接受免费强制性教育作为他们的一项基本权利。随后又分别于2005年、2009年颁布了《教育权利法案2005》和《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案2009》,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未入学儿童的责任。自2001年发动普及基础教育计划以来,印度实施了多项教育计划,颁布了多部法案,不断完善教育立法,从法律层面保障接受基础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二)提高教师数量和水平为了解决师资短缺的困境,《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案2009》明确规定,不允许教师转行和控制编制空缺额。政府还规定教师一旦入职,由政府统一调配到具体的学校和地区,保证同工同酬。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印度成立国家教师委员会、邦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县教育与培训学院,负责教师教育与培训工作。印度还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标准体系。印度于2010年8月,最新颁布了《义务教育教师任职最低资格标准》,规定小学教师必须达到高中毕业加两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习文凭,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高小教师必须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加一年制教育学士专业学习,或高中毕业加四年制初等教育学士专业学习,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这从学历和实践上对教师资格标准提出了新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是发展教育的重点,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不断建立健全教师准入机制和培训机制,通过专业的职前教育和入职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
(三)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将长期受歧视、压榨的“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以及其他落后阶级”的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教育政策,同时提出了包括优先建立学校、设置补修课程、提供大学预科奖学金计等在内的多项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优惠措施,甚至针对其权益的提升制定了特别保护与照顾的法律条款,在高校入学方面也为其保留了一定的入学名额。政府为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提供基础教育设施,对少数民族给予更多关注,保证他们建立和管理自己的教育机构,保护他们的语言和文化。
这些都为维护教育公平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为了保障女童的受教育权,印度在教育落后的区、原住民族人口较多的区实施了全国女童基础教育计划(NPEGEL),为初等教育阶段的弱势女童提供附加的额外教育。这些都对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起了积极作用。
作者:朱灵媛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论文摘要:综述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并结合对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实际调研,对我国有关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相关政策做出了分析,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专门为科技产业化服务的机构,就其建设而言,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指导。而我国近年出台了多部指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指导文件,这些文件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却往往与各科技企业孵化器所遇到的问题无法完全吻合,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继续发展。
一、引言
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多部指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指导文件,如2001年制定和的《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等指出了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推进措施;2003年的《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提升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具体的意见。2006年10月又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推进措施。
但在施行中,政府的有关政策却往往与各科技企业孵化器所遇到的问题无法完全吻合,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未能有效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继续发展。
我国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相关政策,有何可取和需要改进之处?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之后的发展需要注意些什么?本文在结合参考相关资料以及在对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希望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二、文献综述
在对国内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相关研究中,一部分是有关国家对这一类孵化器的相关政策,如之前所提到的《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等。这些相关的文献一方面对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出了定义,一方面总结了往年的发展中国家层面科技企业孵化器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继续发展给予相关的政策指导。另一部分文献,则是对国外的相关情况做了一定的调研和分析,希望用国外的经验,对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成长起到借鉴作用。这些内容在2000年陈丽萍的《产学研一体化:发达国家政府的重大举措》以及科技部专题组在2007年所著的《外国政府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等文章中均有所涉及。最后一部分文献则是对相关专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出了相应的调研,从中总结出了该种孵化器的优势与不足,成果与缺陷,从实际的角度对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方方面面做出了调研。清华大学林强,姜彦福等人的《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摇篮,创业者成功发达的阶梯一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孵化模式”剖析》等文即其中的代表。
而本研究题目,正是在结合了上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对引言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从而期望得到相关政策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可实行改进的方向等内容的成果。
三、国内相关政策介绍
由于在相关政策方面,我国每隔数年就会根据前一个五年计划相关问题的完成情况总结经验并给出改进了的政策方面的意见,而今年正是处于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要紧关头,在此时有关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相关政策应以《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政策为主。
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总结了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未来做出了展望之后,报告也对这五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目标,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如在该纲要中就提出我国孵化器未来所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扩大孵化器总体规模,扩大创业服务的受益群体范围;将服务延伸到从企业初创到毕业全过程,以提高创业服务的质量;通过建设特色专业孵化器,突出对特色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基础性孵育作用,并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孵化器。
在努力发展实现该总体目标的前提下,纲要要求国家各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六个原则即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坚持质、量并重原则、坚持自主创新原则、坚持广泛发动原则以及坚持行业推进原则。
为了达到该目标以及实现这些原则,国家在纲要地强调,将以七个方向作为工作重点,并实施六重保障措施,以保障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顺利发展。其七个工作重点方向为:
1、加强领导,确立孵化器建设与发展在科技与经济工作中的地位;
2、增加投入,进一步扩大孵化器的整体规模;
3、拓展功能,强化孵化器的孵化能力;
4、突出重点,强化孵化器的“天使投资人”角色;
5、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孵化器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6、促进合作,重点加快孵化器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建设;
7、完善组织,促进孵化器的多元化、专业化、网络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而六项保障措施分别为:
1、加快孵化器相关法规建设;
2、支持孵化器孵化能力提高;
3、支持建立孵化器行业组织和操作规范,健全考核体系;
4、鼓励各种形式的孵化器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5、重视孵化器管理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6、拓宽社会基础,创造更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至今该项全新的政策已经实行了时日,那么该政策是否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继续发展?下面将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这一孵化器的发展为例,对政策的成效做出分析。
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简介及其主要孵化模式运行分析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建的、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的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研究院在1996年12月由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同投资8000万元而成,其中清华大学投资2000万元,深圳市政府投资6000万元,双方各占50%股份。
发展定位上研究院将自身定位为综合性科技孵化器孵化技术,企业及人才三种成果。这是由于将科学技术企业孵化的过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过程。而在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过程中,唯有将知识交给人才,将技术交给项目,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顺利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孵化必然获得技术,人才,企业的丰收。就企业来说,事实上企业是人才加技术的载体,也正是因为如此,研究院自身创办了不少的企业作为孵化器内部的孵化企业,应该说,这种形式的孵化企业是研究院培育人才和转换技术所获得的必然结果。
当然在企业孵化的过程中,研究院这一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由自身创办,更多的企业是由已存在的现有企业向孵化器内进行进驻。与其他的众多孵化器不同,研究院为这些企业提供的是全方位的支持。而为了提供这些支持,研究院创造性地将资本运作与高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企业创立结合在了一起,自身搜集人才,创立了一家创业投资公司一力合创投,以风险投资的方式对进入孵化器的优质企业进行投资以加速孵化。
创司成立以来,每年投资不少于8000万至1个亿。目前共投资公司57家,退出17家,尚有40家左右尚未退出。至今,创司的内部回报率维持在35%左右。
从退出机制而言,其方法有三。第一,创司可利用与下属公司之间关联交易型的“小循环”来施行相应的退出机制。第二,创司也有将旗下投资公司卖给其他公司来实行退出。如将深讯公司卖给微软的交易,就给创司带来了15倍的投资回报。第三,运作企业上市也是创投的退出方式之一。如2007年6月上市的创投旗下某公司,创投在投资时仅投入了约500万的投入,现在其所占股份的市值为2亿,投资回报达40倍。至2008年,创投旗下又将有近4家企业可以上市,保守估计可带来近3个亿的回报。
由于创投是归研究院所有的全资控股下属公司,使得创投的壮大事实上可以视为是研究院自身在不断地壮大。应当注意到,创投在项目的介入上并不会介入得太深。以研究院方面的解释来说是创投事实上是研究院用以接手创办,孵化各个企业甚至是企业的一个工具,而研究院办产业并不是要以自身为主导一手操办下去,当别人具有优势可以将一项目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运作下去的时候,研究院就会将这一产业通过创投进行转手。而这一转手事实上就意味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产业的顺利孵化。之前提到的深讯就是一例。该例生动地说明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与资本市场结合以后的优势:一方面,该项目得到了顺利的孵化;另一方面研究院壮大了自己。
依靠资本与科技结合的模式,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从开始依靠政府和学校共同投资的8000万起家,短短十来年时间内已发展为了拥有8亿净资产的巨大规模。在如此发展的同时,孵化出了一批如深讯,托邦电子,力合微电子等等知名的上市企业或成功企业甚至顺利地实现了国家标准的数字电视标准这一产业的推广并且还完成了以2003年非典期间7天创造出实际投产的红外测温仪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公关项目,可谓在企业孵化,自身发展,重大项目公关这三个都相当重要的项目上获得了三赢的优良成绩。
五、相关政策对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模式的制约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这一科技企业孵化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包含着很强的新意,并且很是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事实上在实际调研中作者了解到,研究院这种模式在今后的发展途中面临着众多的难题。其中之一即某些相关政策的制约。
首先,相关政策有对类校办企业之类的企业或者集团的发展模式的制约,而作为孵化器的研究院有向此类模式发展的倾向。早先,高等院校办企业或是做类似研究院的产物尚有支持。在特定时期,为了提高教工当时较为低下的待遇,这一类的企业或者是机构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诸如清华大学这样的品牌,是由中国全体人民共同建立的。而将这样的品牌赋予一些企业或者是机构使得其谋取收益,实际上只是满足了一部分人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如今也确实有要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摘下清华品牌的建议。在此情况下,研究院如何根据此类政策与形式的变化继续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成为研究院所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挑战。
其次,研究院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迅速。这种发展的目的,本来是要求带来研究院这一孵化器自身的自给自足,但在实际中,研究院这一孵化器却因过度发展而有向着集团公司的方向膨胀的趋势。而这样的趋势与一般要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基本应属于公益事业单位的要求所不相符,触及了某些政策警戒线。
最后,由于研究院的能力,其孵化的企业已达千万甚至上亿的级别。而国家定位的孵化的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规模则为200万~300万的级别。这使得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的国家战略中,迷失了自身,无法在相关政策的定位中找到自身定位。
六、对相关政策的评价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