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预防医学教学

预防医学教学

时间:2022-07-23 18:0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预防医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预防医学教学

第1篇

1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重视度不高、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实践课程、平台缺乏是目前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在本部分中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1.1宣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改革课程体系在开展课程前,应通过讲座、播放视频、卡片宣传等手段对预防医学的产生背景、预防医学在保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寿命延长中的重要作用、预防医学的应用研究成果、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关系、预防医学的发展前景等进行介绍,提升学员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踊跃参与到本项课程的学习中。而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医科院校应将预防医学纳入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范畴,并予以足够的课时、纳入实践课程,而对于部分医疗机构则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会议形式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5]。

1.2提倡创新式互动教学、调动学员积极性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创新力不足是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不强、影响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增强课程吸引力,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要求教师在课前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设定出课件,并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原则进行架构,还要保证课件的逻辑正确、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制作精良,如通过采用反映疾病症状的图片引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意义,将预防医学所应用的方向转化成图片、影像,将相关原理制成动态图形等;在互动性上,通过组织有奖问答、知识竞赛、课后测验、课堂分组讨论等活动则可增强学员的集中性、积极性,促使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课堂中,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6]。

1.3设置教学实践课程、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并不能完全体现教学质量,而对于预防医学课程而言,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比相关理论的掌握更加重要,这也要求我们在本课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开展。上文提到,预防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医疗人员对于疾病的预防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预防相关疾病和伤残发生、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而相关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合并症影响、环境因素、发病人群的社会学特征(饮食及生活习惯、性别、年龄等)具有密切关联,因此通过分析、评价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影响因素的风险系数,并通过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有效防控疾病则是预防医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7]。这也要求学员能够按照要求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可靠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通过组织实践调查活动则可增强学员收集信息、实际调研的能力,而通过设置专门的数据处理课程,则能锻炼学员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通过组织预防措施讨论会则能集思广益,帮助学员养成讨论、思辨、概括、总结措施的能力,而通过将学员推荐至医疗卫生机构、社区、乡镇卫生中心进行实习,也可促使学员将预防措施应用在实际过程中,以培养其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并能够通过观察预防效果评价其教学质量[8],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和实践。

2总结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医学学科,该课程不仅要求学员具备医学、社会学、管理学、营养学、检验学等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理论工具、科学技术去分析特定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预防对策和方案、并在管理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探索,而预防意识则是本门课程对学生的基本、核心要求,而预防医学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预防医学强调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人体保健,并要求本专业人才具有管理能力、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科研能力,因此预防医学在未来的医疗事业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在预防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重视度不高、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实践课程、平台缺乏等问题,笔者结合经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宣传教学、课程设置改革、创新教学、生动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性教学的建议,有助于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医疗从业人员疾病预防意识、能力的提升,值得参考和借鉴。

作者:凯赛尔江·艾合买提 杨晶 黄涛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2科 乌鲁木齐总医院关节外科

第2篇

预防医学的核心是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谱与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行为职业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的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取代传染性疾病,居于我国疾病死亡谱的前列。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加之伤害已被公认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应地,医学模式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群体一预防~社区保健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预防医学乃至整个医学将在传染病、慢性病及伤害这三条战线上捍卫人类健康。作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医生主要服务对象是基层和社区,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和残疾人保健等工作。预防医学尤显重要,因而加强医学专科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具有相应的临床预防知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1认识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医学分为三个学科,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而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广泛,与临床医学相比,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如工作贯穿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对象侧重与健康人群,研究中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求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尤其是当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临床医学人才,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先决条件。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为患者服务奠定基础。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准确,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而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充分利用互联网下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污染的经典事例,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与健康等,触目惊心的画面信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教学内容充实而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与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信息量大、可高度共享、迅速搜索、快速传播等特点,成为教师利用国内外广泛资源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进行学科交叉及渗透的重要方法。有益于教师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进一步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潜能。其方法是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预防医学中的一些问题,如食物中毒、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等,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对于在研究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该教学方法具有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特征,并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4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各种动手能力

《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始终贯穿以人群健康和个体保健以及“预防为主“的观念,因此在教学要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变化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自2003年非典爆发以来,诸多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接踵而来,如猪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及H1N1甲型流感等等,加之全球范围的频发地震,如2008年的震惊世界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人群健康和预防为主的观念,并把这些观念应用现实生活中,教学效果的考核不必要仅仅停留在卷面分数上,如考核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糖尿病病人的食谱编制;食物中毒爆发的调查与治疗;地震等自然在害的预防与自我防护和救助;或制定传染病如甲流的防治措施及效果考核等。都可以加强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和应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预防医学》教学中,要贯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面向基层和社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

第3篇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4预防医学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关键。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传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这些疾病单靠临床医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看清形势,在学好基础、临床的同时,重视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学会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强二、三级预防,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对人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健康素质服务。另外,国家在努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很多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是防治合一的。作为未来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三级预防”观念的强弱以及预防技能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对所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医学知识教育,其结果都会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会比预防专业人员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培养他们在未来社区医疗中,能从预防观点、群体观点出发,加强健康教育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和处理卫生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实力,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通过在课堂上逐步地、不断地向临床专业学生传输以上信息,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临床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未来角度、从自身角度、从实用角度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

4.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政府对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中央财政对预防医学专项投资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已将公共卫生列入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议程。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因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标准、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队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毕业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也较少,提高一线预防医学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4.3加强基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

第4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就业导向;教学改革

农村医学是河源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开设的一个特色专业,由政府资助开办,旨在缓解农村医疗人才紧缺以及农村医疗水平落后的问题。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农村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镇医疗机构保健科、基层企事业卫生机构等,从事乡村常见病防治、卫生保健、防疫和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担任乡镇医疗保健人员。乡镇卫生院没有健全的科室。乡镇医生既要治病救人,又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肩负着全科医生的职责。预防医学是农村医学专业的课程之一,是医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对乡镇医生实用性很强。预防医学能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加强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医生既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能够结合病人、家庭、社区的需求,开展适宜的预防保健[1]。

1学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预防医学目前在学校只在农村医学专业开设,课程定位为考查课,目前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该教材包括七大方面内容:环境卫生,职业卫生,流行病学,卫生统计,营养与食品卫生,传染病,社区卫生。课程安排为每周4节课,总课时72学时。其中,理论课56学时,实践课16学时。授课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主要采取案例讨论的方式进行。

2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预防医学课程不受重视

我国对于健康和身体的关注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病看医生的被动阶段,预防保健还没有深入国人的内心。预防医学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学校并不被重视。该课程目前是考查课。学生对考查课一直停留在有兴趣就了解,没兴趣就忽略的认识上,思想上没有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被当作业余拓展课。而农村医学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是乡镇,学好预防医学,在日后在乡镇卫生服务过程中非常实用。

2.2教学内容繁杂与实际需求脱节

本教材将预防医学七大学科浓缩成一本书,内容之间缺少联系,跨度大,部分内容难度较大。而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基础薄弱,自学理解能力较差,教师教得辛苦,学时学得辛苦。教材内容跟日后乡镇医生工作相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2.3授课方法单一缺乏实践和实验课

课程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纯学院式的教学使学生不了解乡镇的公共卫生现状,缺乏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考核内容不够全面,未能引导学生全面复习及系统掌握本门学科。

3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为了全面乡镇医生的医疗知识,提高学校农村医学学生的就业率,笔者结合多位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了农村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提高预防医学课程的地位

乡镇的预防保健是乡镇卫生事业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预防医学环境卫生部分系统讲解了农村生活饮水污染、住宅卫生、粪便管理、生活垃圾管理,流行病学部分讲到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营养与食品安全部分讲到食物中毒、肥胖、高血压等,社区卫生部分讲了乡镇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些都是目前乡镇普遍面临的问题,对农村医学学生日后从事预防保健及医疗工作非常适用。因此,这门课程首先应被提升为考试科目。只有学校重视了,才会引起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并给授课教师提供一个重视的平台。中职生对待考试课的态度和考查课的态度就像大学生对待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态度。不仅是学生态度不一样,授课教师也是如此。授课教师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授课目标明显不一样。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这门课程了,才能从行动到认真对待。

3.2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所选的预防医学教材内容太多,内容之间缺乏互相的联系,与乡镇实际相互脱节,缺乏针对性,而学生基本来源于本市乡镇并最终回到乡镇服务。据刘祯[2]等对某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查,现有教材中自然环境与健康、流行病学、预防保健的战略等内容,学生在工作中接触应用较少,而生活方式与健康、慢性病的预防、饮食与健康、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等内容在工作中应用较多,一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回到学校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预防医学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逐步编写并完善预防医学校本教材。在环境卫生部分减少生态环境、生产环境的相关内容,保留生活饮水污染、居住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管理等与乡镇卫生保健联系密切的章节。在职业卫生部分重点讲解粉尘与尘肺、农村主要劳动卫生问题和防制对策。在流行病学部分重点介绍病例对照调查、队列调查及现况调查方法。由于泶校学生基本是初中毕业,统计学对于这样一个起点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故卫生统计学尽可能安排在日后的继续教育的学习中,在本课程中不作保留。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乡镇居民患慢性病的比率不断增大,慢性病的防治应保留并更新。营养与食品卫生重点介绍乡镇常见食物中毒,如每年都有发生的毒蘑菇中毒。社区卫生保健方面保留健康教育、自我保健与群体保健部分,其余删减。传染病防治因农村医学专业有单独的传染病学这门课程,故在此删除。

3.3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理论及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应改变目前纯学院式的教学,尽可能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理论课适当增加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应重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如以乡镇近期发生的食物中毒案例为先导,将内容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情景问题。学生通过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进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课可适当采用项目教学法。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项目的题目。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始设计自己的活动。教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条件开始实地工作和实地考察。项目不在于大,而在于贴近生活,如生活饮用水调查、农村粪便管理、地方病的防治等。学生大部分来自乡镇。这些项目均方便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尽量利用现有的天然的实践基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转变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加强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技能。

3.4改革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最好的巩固知识的契机。一门课程,学生最认真的阶段便是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利用好这一个非常学习阶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目前,学校预防医学考核内容多侧重大体概念、、笼统的预防方法。农村医学学生在日后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更多是乡镇的个体事件应急处理、慢性病的个体预防保健方案、传染病的报告制度等。结合就业实际,改革考核内容,能有效地将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实用的领域,掌握更多实用性强、应用频率高的知识。此外,目前预防医学考试试题单一,或单纯以病例讨论形式性的考核,或全部以选择题形式出题,不利于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应适当丰富考试题型,集选择、判断、简答、分析为一体,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在传统期末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平时实践课方案设计、课堂抽查等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中职卫校要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开展教学改革,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建立结构合理的、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焕波,赵玉玲,鲁杨,等.以社区为导向的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16-717.

第5篇

围绕“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这一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公共卫生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开设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课程项目,建立八个实验教学模块,科学整合与创立跨学科的全新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可操作性平台。

关键词: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岗位胜任能力如何培养具有独立岗位胜任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者面临的现实问题[1]。目前,高校在理论课程教学计划中做了一些改革,但是尚缺乏形式多样、操作性好的实践教学平台与教学模式可资借鉴[2]。本次“以培养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正是顺应新时期我国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对预防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发展要求而提出。

一、实验教学新平台

学院围绕“环境与人群健康”这一主线,以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公共卫生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开设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四个层次的实验项目。整合现有省部级实验室平台资源,建立“预防医学基础实验、传染病与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卫生毒理与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估、妇幼卫生实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应对演练、公共卫生信息与管理”八个实验教学模块的“1—3—4—8”实验教学新体系。在系统完善、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上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1.夯实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公共卫生思维与实践及创新能力。一体化整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课程,建立上述预防医学基础实验等八个实验模块。开设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课程项目,巩固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性实验和以教师为主体的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性实验,积极探索实习基地与大学合作开设的研究性实验,提升实验教学层次,切实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思维、实践及创新能力,夯实学生岗位胜任能力。

2.强化“一个制度、两个对接、三个早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探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理念—思维—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转归过程,已经形成“一个制度、两个对接、三个早期”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并进一步强化、充实和拓展。(1)强化“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功能。加强师生互动,传道—授业—解惑,促进交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为抓手,培训教师的创新理念和技能,转化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开展设计性实验项目。(2)充实“教与学”和“理论与实践”两个对接的内涵。将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作为两个对接的结合点。结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大框架内跨学科、跨专业设计实验项目,通过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紧密结合丰富的公共卫生实践,尤其是当前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3)拓展“早期接触社会,早期了解社会,早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在三个早期活动中激发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灵感,激励学生创新实践,培育并养成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磨练意志,探索一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特色之路。

3.加强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设力度,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体,辐射研究生及卫生系统等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成员高校资源共享。在初步建立的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建设,联合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高校和卫生、食品监管、检验检疫等系统单位,开发建设虚拟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模拟实验教学项目,丰富网络虚拟实验内容,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4.个性化服务学生,建立大型分析设备使用培训制度。根据我国中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分析性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人才不足的实际,探索建立并实施本科生大型分析设备使用培训制度,并于2012年开始在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试行,帮助通过培训的学生毕业后尽快胜任岗位工作。

5.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实验室运行机制。按“统筹规划、模块操作、资源共享、有效利用”的总体原则,不囿于学科界限,打破原有专业实验课分属各学科系教师组织、实验中心提供帮助的管理格局。在运行机制方面,对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采取集中授课、集中实验方式;设计性实验和科研课题研究性实验采用分散预约方式;短期培训实验采取集中预约方式。

二、实验教学新体系

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和科研特点出发,结合三个专业(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和两个专业分流方向(妇幼保健医学、医院感染控制)的实际,突出科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教学特点,建成并完善科学研究带动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推动科学研究的科教实验新体系。

1.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体系的功能,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整合现有实验课程,丰富和提高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内容及比例,积极探索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本科生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校本部教师可通过参加现有科研课题、申报实验中心的开放式课题、申请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加有关竞赛、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好实验中心平台,寓教学于科研,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

2.强化“导师制”功能,激励学生创新,培养本科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平台,教师从低年级带教和指导学生学习,并要求教师将科研课题延伸至实验教学改革之中,培养学生钻研自然科学之谜,探究公共卫生问题成因,分析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结合学生研究兴趣与特长,指导教师利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资助,优化设计性实验。常规化开展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就公共卫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激发学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实践的热情,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促进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按公共卫生实践需要调整完善实验教学。根据公共卫生实践发展需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追踪最新科技成果,并充实到实验教学内容之中去。一是要让教师将研究方法和技术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学的进展。二是聘请国内外专家举行学术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三是定期聘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与检疫等机构专家就当前公共卫生问题举行报告会,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及公共卫生服务热点,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研究性实验项目;鼓励教师根据社会需求改进实验教学内容。

4.推进高校—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探索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与临床实习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所)、卫生检验与检疫机构、食品生产企业等教学实习单位协同育人。建设独具特色的实践基地,如现场流行病学铜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性实验基地、创业型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金域基地(合肥、广州),妇幼卫生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践基地(马鞍山、铜陵)等。积极探索社区实习教学基地模式,安排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普通老百姓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服务意识,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激发探究科学问题的灵感,自觉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社会服务中培养人才,全面提升安徽省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水平。

三、教学成果与特色

1.构建的“5个平台”具有明显的集成创新。课题组经过几年的集成创新构建的“5个平台”,为真正实现预防医学本科生公共卫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抓手”。这些平台的构建,改革了长期以来在预防医学教育教学中“重后期、轻前期”(通过早期“走进公共卫生”平台得到解决)、“重学科知识的条块分割、轻学科间的融合”(通过网络化“自主学习与训练”平台逐步得到改进)、“重理论,轻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对接”平台加以改变)、“重验证性实验、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模块化实验教学”平台加以改善)。通过5个平台,打破传统的公共卫生教育封闭式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和网络平台资源来弥补学院现有实践条件的相对不足,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宝贵经验。

2.研究性课程实验可望成为实验改革的一个方向。课题组鼓励学生设计来自于社会实践的课题,形成研究性实验,即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校本部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实施课题和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样本采集与检测,并完成完整的研究性实验报告。有力地将理论学习、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既发挥了教师驾驭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又发挥了学生创造性和钻研精神,可望成为今后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叶怀庄,余运贤,周旭东,等.高等学校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60-62,86.

第6篇

关键词 乡村医生 预防医学 模块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4-0009-04

Research of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of preventive medicine for rural doctors

JI Ying, ZHOU Zhiyuan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 rural doctors, it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improve the actual work abilit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t primary-level in the new period. The modular training system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s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for rural doctors. Through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by the questionnaire to the students, the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method showed the more advantage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rural doctor; preventive medicine;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现实需要,现代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传统的预防医学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转变要求[2]。社区预防医学人员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3]。因此,对医学高职乡村医生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课程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模块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4]。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嘉定区政府合作建设的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对乡村医生专业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作了改革和实践,以期为探索与新医改相适应的、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模块化预防医学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乡村医生专业G10级学生71人和G11级学生80人,该两个年级的学生均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程与相关临床课程,已具备预防医学实践的理论知识。

1.2 方法

研究方法:设计社区预防医学实践训练模块体系,经过社区现场实践训练后,采用学生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对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总体满意度比较、教师和教学内容对教学影响、实践教学管理效果以及对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学习方法改进和知识技能扩展等方面。

1.2.1 模块系统设计

本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块体系设计的目标是让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的医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社区基层预防医学工作,具有经过系统预防医学理论教学背景的医学生用本系列模块进行实训,可以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体现高职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信心的优势[5]。

从基于社区预防医学事件处置的实际工作来看,所有的模块实际上可以认为是预防医学在社区基层实际工作开展的适宜技术集。因此,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采用了富有弹性的模块化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实践训练单元,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部分训练内容依照上海市地方的业务规范编写,综合考虑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社区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模块化教学的要求,整个体系包含70个模块[6]。

1.2.2 单个模块结构设计

模块设计以素质为核心、以解决社区预防医学事件的能力为目标,设计层次清晰,语言简明,不出现大段的理论阐述,将知识点进行细分、归纳、精练,最终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应用现实层面。

模块的结构包含:①预备知识提示;②知识要点;③教学资源准备;④教学流程;⑤建议讨论要点;⑥思考与练习;⑦知识与技能扩展。模块前部的预备知识用于提示学生在模块的实践学习之前需要的背景知识,并提供知识溯源;知识要点含有知识、技能和心理3个层次,使学生清楚关键学习点,这些要点最终落实到社区具体的预防医学事件;教学资源准备阐明了模块教学执行中所需要的社会资源、设备资源等;教学流程是按照实际社区开展预防医学工作的规范和工作流程,提供了教学方法的建议,为教师编写个性化教案和组织教学扩展思路,并附有实际工作的表单和文件。考虑到各地业务流程的特点和侧重,教材中尽量按照国家规范指定的要求,其余则大多采用上海市相关规范文件规定的表单和信息管理工具界面,供教师和学生参考;建议讨论要点与思考练习根据教学要求,对该模块的知识要点进行应用层面的复习;设计教学器材准备、社区公共关系处理等环节,为教师组织教学资源提供方便;模块的后部提出知识与技能拓展的建议,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溯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和持续学习创造接口和条件。

1.2.3 实践教学中的模块选择

在进行实践教学训练时,根据本地公共卫生服务的特点和社区实际工作情况来选取模块,在社区现场的不同时空里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实践训练。同时,模块体系中有些是基本技能模块,有些是综合提高模块,这样可以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在本体系的模块群中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模块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模块调用,完成教案的设计。

本研究中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高职乡村医生专业的医学生,针对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选用的模块是:①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由性病教研室实施;②预防接种实施,由免疫规划教研室实施;③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现场准备和数据整理分析,由学校卫生教研室实施;④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由防疫消毒教研室实施;⑤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分组管理,由慢病教研室实施;⑥饮用水卫生建档,由职业环境卫生教研室实施;⑦蚊媒传播病传播媒介应急处置,由病媒生物教研室实施。

1.2.4 问卷设计

学生调查问卷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预防医学课程的喜好兴趣和重视程度以及预防医学的社区实践对学生的吸引力,含4个子项;第二部分是关于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现场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含29个子项;第三部分是关于学生经过社区实践训练后对自己的基本素质提高的评价,含18个子项;第四部分是主观描述,对实践训练的教学质量提出建议。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评价内容与其它学科实践教学进行类比,评价采用5分等级描述,1为非常不重要或非常不满意;2为不重要或不满意;3为一般;4为重要或满意;5为非常重要或非常满意。

2 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参加的学生共151人,发出问卷151份,回收151份。对各部分的子项分值进行累加后得出均值,然后作出模块化实践教学与传统实践教学的差值。

第一部分的选项中,91%的学生选择继续参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模块化实践训练,而选择二级医院临床仅占9%;毕业后就业意向选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生为86%,而其他医疗单位仅14%。

第二部分的选项中,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分值为703.00,传统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为541.00分,差值为162.00;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的满意度的差值分别为87.60、79.50和73.92(表1),显示模块化实践教学和传统实践训练的明显不同。

第三部分选项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扩展、学习方法改进、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提高方面,差值分别为83.33、75.12和163.84(表2),显示模块化实践训练在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社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的分值差达到163.84,说明模块化实践训练体系中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设计具有明显效果。

第四部分的学生对模块化实践教学的看法与建议中,大多数学生对模块化实践教学的新颖性表示感兴趣。喜欢用学过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公共卫生实践,尤其在基层公共卫生的实际工作场所,具备真正现场时空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实践教学场景,具备动态的社会环境和与之适应的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在课堂上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真正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和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生也提出了改进建议,建议集中在预防医学的实践能力训练过程中如何提高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3 讨论

通过本次模块化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设计、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对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模块体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进一步研究能够胜任基层社区预防医学工作岗位为教学目标的医学高职乡村医生专业的适宜教学模式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就模块化实践教学的优势而言,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对象和实践所在地的公共卫生资源和时空条件选择模块,进行灵活的教案设计,同时也是注重体现提高学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最佳教学路径与方法。

模块化教学要求训练对象需要有前期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和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具备实践教学所需的初步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和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另外,需要带教老师具备比较丰富的公共卫生社会资源来完成基于社区现场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维权, 王月云, 熊光练, 等. 新时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初探[J]. 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2): 278-280.

[2] 朱肖菊, 朱朝辉, 王晓杰.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5(5): 220.

[3] 井明霞, 唐景霞, 毛璐, 等.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应用Seminar教学法的探索[J]. 农垦医学, 2011, 33(1): 89-90.

[4] 周新源. 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 职教通讯, 2007(6): 37-38.

[5] 张青碧, 甘仲霖, 李祥, 等.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习预防医学的心理需求调查[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2(4): 46-52.

第7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现状;社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88-02

一、预防医学教学在临床专业学生中的现状

1.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片面地认为熟练地掌握临床课程知识即可,《预防医学》课程知识对以后工作没有帮助,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下降。课题组以前的调查发现,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以后工作有帮助的学生仅占45.6%,另外有调查表明,仅有不到1/3的学生对《预防医学》有兴趣,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学习这门课程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少安排实践教学。但临床学生具有着眼于微观个体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的特殊属性,仅仅靠预防医学的课堂理论讲授,很难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和全局观,很难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综合职能如何实施及其有何社会意义。

3.预防医学教学滞后于时展的需要。随着中国新型卫生体系的建立,需要基层医疗工作者具有“六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很显然,目前的临床医学专业仅仅重视临床医疗能力培训的模式还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仅仅增加部分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六位一体”综合能力也不合时宜。不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具体需求,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内容与模式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使得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或不能很快地适应基层工作岗位。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1.教学内容应更贴近临床工作的特点,真正做到预防医学的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据报道,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的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另有学者认为目前预防医学本科教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于偏重理论,教师花了很多时间讲解,学生费力许多心血学习,到头来收获很小,并且所学理论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用不上,理论脱离实际。本科教育只是基础教育,让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算达到了目的,而不是把他们都培养成为科学家。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应脱离实际一味地从理论的角度灌输预防医学的知识,应更注重与临床有关的实践性内容,以弥补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之间的“裂痕”。

2.具体方法。社区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是:根据社区机构的工作安排,辅助参与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每2~3人组成1个小组,设组长1人,以辖区所有居民为主要对象,以面对面访谈方式为主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主要是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现存主要健康问题、既往病史、主要用药情况等;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腰围、臀围、身高、体重测量,血压测量,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等,以及血糖及血、尿常规的检测,并在调查中进一步对居民感兴趣的保健问题进行适时的解答。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和带教老师沟通,并将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一起和老师、同学们讨论。参与社区教学的老师平均2~3天即召开学生讨论会,把同学们在实践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汇总起来进行讨论,各组同学互相交流各自情况,帮助大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使调查可以顺利完成。社区现场实践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在现场,边学边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加深了学生对预防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社区实践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素质。

3.教学效果。预防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社区现场实践完成后,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成绩分析以及社区实践基地评价等,对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成绩明显提高。通过与学生交流及现场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较支持这种教学方式改革,认为这样不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是给了他们积极思考、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使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牢固。成绩考核也显示,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实行教改前的学生,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2)着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掌握独立开展群防群治的基本技能。社区现场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知识上收获比较大,也比较扎实。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三、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探索的意义

1.社区综合实践有利于学生转变服务观念。社区现场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的日常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掌握初级卫生保健和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基本对策,使学生能建立社会大卫生观念。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仍定位于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传统公共卫生机构,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实习安排等方面都欠缺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岗位技能培养的模块。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有了切身体会和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主动服务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其专业素养。

2.社区综合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到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病人健康管理保健服务活动并进行调查研究,不但可以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学生科研与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实践相结合,注重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科研素质。

四、结语

现阶段,我校预防医学社区教学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规范地建立社区教学基地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学生参与社区实践缺乏资金的支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适合我校的预防医学社区医学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忠福.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3,(08):84-85.

[2]王秀兰.关于开展预防医学社区实践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1,(06):9-11.

[3]由娟.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探索[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1910.

基金项目:泸州医学院教改项目(2011040);泸州医学院教改项目(2011037);四川省教育厅项目(0310179)。

第8篇

成果

1一般情况2009级实验班学生51名,其中,男生14名,占27.45%,女生37名,占72.55%;51名学生均为英语考生,其中四级通过45名,通过率为88.24%,六级通过24名,通过率为47.06%。

2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英语水平、中英文衔接、重难点讲解、教学方法与手段、师生互动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

3学生对双语教学认同的效果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在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满意度、英语能力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

4对双语教学内容的效果评价

4.1学生对双语教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51名学生中,有3.92%(2/51)的学生表示完全能听懂双语教学的内容,有29.41%(15/51)的学生认为能够听懂80%以上的内容,有33.33%(17/51)的学生表示能够听懂60%~80%的内容,有33.33%(17/51)的学生表示仅能够听懂60%以下的内容。

4.2学生双语教学前后专业英语掌握情况对双语教学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测试成绩的构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435,P<0.001),表明双语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成绩存在着一定差别,意味着双语教学对专业英语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果见表3。

讨论

1双语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多数(74.51%)学生认为教师的英语口语发音与专业水平良好,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本院在教师英语能力培养上的成效,教研室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外语培训班的学习,强化教师的专业外语与口语水平。黑明燕等[2]报道,大多数学生认为使用双语教学是否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之关键在于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彭伟莲[3]的研究显示,我国医学专业人员的英语水平限制了其与国际间的信息和学术交流,为此,还应继续加大对教师英语能力的培养力度。教师中英文比例及衔接“良好”评价的比例为64.71%,表现的中规中矩,尚需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授课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评价良好的比例略有偏低(50%左右),在这些方面亟需改善,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做到生动、形象、直观,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用英文讨论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68.63%的学生对布置预习、复习、思考与讨论等方面给予“良好”的评价,每次进行双语教学前,教师都将双语教学内容涉及的关键词汇、概念的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就有足够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且对于一些重难点内容、疑难单词、重要概念重点加以解释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双语教学的效果

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认同方面,鉴于预防医学自身的特点,专业术语较多,相对起来不易理解:80%以上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总体效果、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等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60%~70%的学生对教学进度与综合英语能力提升方面给予较高的评价,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是比较认同的,另外侧面也反映了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双语教学在本科教学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54.9%的学生感觉双语教学会增加学习的压力,另有50.98%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现出不是很感兴趣。双语教学是一种中英文不断切换的一种教学思维模式,学生要想达到知识理解与接受的满意程度,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双语教学的预习、复习上,自然会感到压力所在。如果双语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上准备不足,可能会导致双语课堂趣味性的缺乏,学生听起课来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作为双语教师,一定要将双语教学课堂成为一种既能传授知识,又充满趣味、激情活力的课堂。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改进来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成为授课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4]。

3双语教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

第9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实验课程

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对学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临床各科以及“医学辅助诊断”的课程,还需要掌握“预防医学”的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等课程。预防医学的课程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疾病三级预防观念,且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们在大学和以后工作中从事科研设计和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与这些预防医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课程体系存在把重点放在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会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积极性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通过总结他人的成果,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制订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对临床医学学生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数据处理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3]。

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中,教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找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计算,巩固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计算好数据,不关心自己做的结果有何意义,更没有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去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这样的大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做事只看结果,对结果怎样,以后需要如何改进并不清楚。临床医学系学生最终要走向临床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病人,而这些病人中有很多症状相似,重复看病,不会总结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增加医生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国内外医学上很多著名的发现,都是基于医院的医生会总结,总结后再加工。医学上前人实践累积的数据和经验很重要,因此重复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要学会适时总结,及时发现不足,进行自身改进。“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就是教大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将数据进行再加工,从中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看问题。循证医学的统计软件REVIEWMANAGER也应该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进行介绍,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使方法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流行病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临床流行病的实验课上存在着给学生讲解一个案例,让学生计算相关的指标,掌握一些指标的计算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利用所得的实验数据怎样系统的论证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等问题,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思考。因此,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尤其是循证医学的思想并没有融会贯通到各种流行病学方法中,造成学生看问题单一片面,不会总结,无法通过已有的证据总结新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某一项结果用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得出很多的结果,那么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同一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不同,为何结果不同;这些方法间有何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到底如何取舍这些结果。传统的医学模式由于缺乏总结这些结果,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性,不能科学合理地解答这些结果是否适用当前的病人,教师只能根据经验和书本来讲授,其结论往往缺乏科学性。

3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生产、生活实践,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指导合理营养,预防营养相关疾病,并且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然而,在目前的实验课中存在简单教学生配餐的原理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基本不让学生发问。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但是营养和食品问题是存在争议的,标准也是时刻在改变的,应该用循证医学的观点看问题,及时总结更新自己知识。循证营养被定义为:“系统收集来的现有最佳证据,在制定营养政策和营养实践中的应用”。循证营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其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所有可获得的证据都被收集和评价,从而帮助制定营养政策与建议,并且有可能为那些存在争议的营养问题提供决定性的证据。在“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食谱编制和各类食物卫生检测是重点实验课内容,但是既往的食谱编制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有没有证据去证明确实需要改进。如: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阜阳奶粉事件对于奶制品卫生问题的检测,现有的三聚氰胺检测的证据到底准确性如何?奶企业是否已经不添加三聚氰胺,而去添加目前人们忽略的二聚氰胺。由于方法的缺陷,检测不出,及时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检测方法的不足,并为新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将循证医学应用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可以让临床专业的学生树立起时刻更新知识理念,改进一成不变的思想。

4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现有的“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程内容在设置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一些在实验室内进行的模拟实验、验证分析或形成物质检测等;对实际存在的现场实验内容设置很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实验检测对象现场的环境基本资料等方面的获取能力培养受限[4-5]。在以往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造成临床专业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实验课极不重视。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实验”课中的运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环境卫生学实验课大气采样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不同地点采样,将每个地点采样的结果作为一个证据,收集整理证据,最后总结比较不同地点空气污染状况的差别,发现问题,为具有争议的相关问题提供依据。例如在“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中余氯量和需氯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碘量法,滴定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二者使用碘量法差别在哪里,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总结发问,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

5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其主要以职业人群及其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的“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重结果、重演示,轻设计、轻培养,仅仅在实验室内对传统检测项且按已有的方法开展验证性实验,得到预想的实验数据,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满足不了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如:开展劳动现场空气质量检测、按国际标准进行气象条件测定、大气中SO2浓度测定、空气中铅浓度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等项目,并且强调一定要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现场,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紧张因素及工效学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等,开展实验。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就可以很好让临床专业学生去发现和收集很多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课上的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区别,分析整合这些数据发现相同厂房可能由于暴露地点不一样,不同地区职业有害因素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很好的应用。通过循证医学思想在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学生可以掌握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寻找科研证据、解决问题和进行证据评价的必要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循证医学的理念真正得到了灌输,并且能够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应用于解决临床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6]。

作者:穆敏 刘国礼 佟媛 白明杰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殷朝阳,钟才高,易露芮.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9-230.

[2]韩知峡,甘仲霖,熊炜,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868-1872.

[3]李幼平.循证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万伟,李晓红,贺圣文,等.《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20-123.

第10篇

1针对预防专业特点,精心设计典型案例,编写人体寄生虫教学的案例集

教学病例的编写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前体,教学案例的编写紧密结合教学目的,紧扣大纲。在病例编写中,要把教学病例的编写与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重点难点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相关病例的研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应内容。首先,要结合真实性编写教学病例:案例尽量为真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例子,来源于工作实践。如2009年云南兰坪群体暴发旋毛虫病,具有地方性、群体性和食源性等特点;2006年北京生吃福寿螺事件,23人得广州管圆线虫病,具有食源性和群体性特点;2010年河南蜱虫咬死人事件,等等,通过这些实在的病例,加深学生对于寄生虫病危害程度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其次,要具备知识性即有一定的知识涵义,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或经验教训,如2008年,一位老人因食用半生猪肉而导致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学习知识最终使学生掌握猪带绦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治病,又是如何预防如何总结经验;启发性即启发学生思维;针对性即案例与教学内容相一致;趣味性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性即能与学生的岗位需求和上岗需求相吻合,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如2006年疟疾在安徽省感染率跃居全国之首,针对这样严峻棘手的问题,在现实面前对我们预防专业的同学该如何应该,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2课堂实施案例教学法

2.1案例教学方法分别在预防医学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提前一周发放病例分析材料,学生5-8人分为一个小组,进行资料查找、分析、总结等准备工作,并制作PPT,在实验课时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适时的引导,并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使他们从中受到启示,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学生课后递交讨论报告,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时的表现及讨论报告综合评定成绩。学期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评价此教学改革的成效。2.2案例教学法结果案例教学组编写了适用于预防医学专业的《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案例集》,总案例数24个,并装订成册;所有参与案例教学的教师均参加了培训,胜任案例教学工作;分别在2009、2010、2011级预防医学本科实施了案例法教学,受教学生人数约4000人;对案例法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评价:召开了6场师生座谈会,发放了240问卷调查教学效果,评价效果良好。

3授课教师要加强培训学习

首先,授课教师要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只有在吃透教材、精通专业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提到的各方面疑问有正确、合理的解答。其次,教师要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时时关注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知识,对于教师的自我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要培训较好的教学技巧,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最后,授课教师要集体备课,总结不足,畅谈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师之间互相观摩学习,以期共同提高。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主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学生的学习重点引导到相应知识点上来,让学生在枯燥的专业知识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

4案例教学成果

通过项目的执行、总结,获得以下成果:编写了《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案例集》案例集;培养了学生能力:培养了预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资料查新的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取得了预期效果;锻炼了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全体教师均胜任各专业层次的案例教学任务;摄制了案例教学录像,并将其公开于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探寻了人体寄生虫学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模式,并在全国寄生虫学教学研讨会做大会交流,并在兄弟院校推广;编辑制作了学生案例讨论PPT集。

5案例教学执行中的经验与体会

首先,要选择典型案例,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这一教学法的先决条件。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必须选择与学生所学知识关联性强的案例,并提出问题,以适应教学需要;第二,要精心设计教案,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是设法引起学生的自主思考,调动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通过阅读、讨论、发言和总结等环节,让经验得到交流,使心灵得到沟通,让理论得到升华,使认识得到飞跃;第三,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还要引导学生去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的过程及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对案例教学的实验教学中的整体驾驭能力,有意识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第四,要有合理有效地组织实施模式,合理有效地组织实施模式是保证高质量进行案例教学法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对大量学生即实施案例教学,又能保证体现病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优势,这就需要在组织实施模式上进行有效探索。

作者:王媛媛 杨小迪 陶志勇 方强 夏惠 单位:蚌埠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第11篇

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1],培养具有提供综合能力的人才是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2]。

1现代医学所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规格

1·1现代医学所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规格: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五星级医生”应具备的能力为:卫生保健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和服务管理者[2]。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精于医术,同时应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并能承担包括临床治疗在内的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职责。

1·2在职医生、专家咨询座谈会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共计22人)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

2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既往的改革探索

2·1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预防医学》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预防医学教学,使医学生建立起现代医学观,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掌握有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健康危险因素与促进因素、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具备保护、促进人群健康等基本技能。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一是以所谓“三大卫生”(即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其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卫生学》规划教材,它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3]。二是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其对应的教材为《预防医学》规划教材[4]。

2·2存在的问题:综观国内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群体预防,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习内容均与临床医学相脱节,即使是诸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医学方法学亦与医疗实践相去甚远,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2·3既往国内的改革探索:目前,较有特色的改革如下:(1)以上海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5]: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人群-环境-健康观念,强化预防为主的意识,使预防医学教育贯穿于临床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即建立预防医学课程体系;预防医学导论教育;统计学学习;环境医学、流行病学和部分社区医学学习;实践教学。(2)以华西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6]:将流行病和卫生统计从卫生学中剥离开来,分成3门课程,并在卫生学中融入社会医学的内容,将社会医学和卫生学有机结合。(3)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7,8]:预防医学教学与社区实践相结合,重点是建立、完善并巩固社区实践的教学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院校分别采用了以上3种改革方式的部分内容,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9,10]。

3今后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改革的重点、难点

国内各高校既往在预防医学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如何加强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弥合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间的“裂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深晓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预防服务,是各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今后,改革的重点无疑应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突出针对个体疾病或健康问题的预防医学理论与实践,使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能够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亦即符合服务市场的需求。

第12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75-02

预防医学是由环境与职业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三大部分共同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由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组成,二者相辅相成,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补充。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轻视,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的重点已经开始由以疾病为主转向以健康为主,工作的重心也逐渐向医疗、保健、预防、康复靠拢,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社会更加迫切地需要大批同时兼备疾病和健康理念,能融会贯通预防、保健、康复等多学科知识的全科型医学人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轻视,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而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医学的新进程和新标准,因此,通过进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培养更多符合医学发展要求的综合性素质的人才,是当今时代下的必要之举。

二、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方法

1.明确教学目的以及更新教学观念。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设计思路、分析数据及独立思考能力。教学观念应从传统的实验教学到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的实验教学,教学目的应该要更加明确,为今后的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最新的案例且应与生活或工作密切相关,如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因此达到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目的。

3.更新适合学生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采用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压抑了课堂的活跃氛围。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我们提倡微课的应用,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视频加上音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微课的含义以及制作流程。所谓“微课”,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比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精简教学的一种授课方式,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视频为微课的主要载体,主要记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中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录制视频阶段、添加素材阶段、编辑阶段、美化阶段、生产视频、保存文件七个流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适合于个性化、深度学习的学习者,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于移动学习时代的背景下知识的传播。简而言之,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作为一种典型的泛在式网络学习资源形式,以其短而精的授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微课在新一代的教学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原则。(1)精简精巧。因为微课主要是针对几个知识点或者是对几个概念进行的教学,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五到八分钟,最长不宜超过十分钟,那么微课的内容划分得精细、语言表述得简洁明了就成了基本的要求,即通过精简清晰概括的文字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内容,掌握知识点。除了精简之外,微课的设计还应做到精巧,毫无疑问,精巧的视频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具体生动。每一次的微课不仅要有导入,还需要和结论,除了需要具体的教学内容外,还应做到主题清晰、结构完整。微课中的具体内容往往会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将一些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践,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微课的传达表述形式也需要做到灵便,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制作一些视频画面的设计,层层推进、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将教学的内容贯穿融合于具体生动的微课之中。

四、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不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环节,更是必备环节。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的计划确定下来之后,那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了然。此时,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来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而制作出相应的微课精美视频。

课前准备不仅是老师需要做的工作,还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和分析工作,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中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和理解学习,而教师同样也能从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种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领悟程度。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优化改进教学方案,更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的问题来做出详明的解答。

2.课堂教学。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落在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把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所遇到的不懂的疑难问题收集起来,再在教学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先前所收集的疑难问题。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以及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情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整个教学的过程应遵循“导入、讲解、总结”的普遍原则。

3.课后思考及评价。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进行思考并改进,还可以登录课后互动平台来进行反馈教学,进而完善微课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机会再次观看微课,来温习所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对于课堂上未能理解的内容进行再次的思考与推敲,完成课后拓展练习题,以此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及时掌握知识点。其次,课后习题应少而精,并且要与上、下知识点连贯,方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进行和反概括和思考,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进一步做好微课的完善改进工作。

五、结束语

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基础学科的实验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微课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从出现到应用,就以其趣味性、简洁性等一些优点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将微课应用于高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案、丰富备课资料,而且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综合而言,把新型教学方式――微课深入到课堂,应用于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微课建设能够深化学生们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知,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预防医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社会和各医疗机构供应合格的预防医学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光武,余跃生,林先燕.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28(2).

[2]史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医药前沿,2015,5(11).

[3]林溪.高职教学改革中微课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

[4]雷云龙,张莹,张春冬,朱慧芳,李轶,卜友泉.微课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