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必修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总结

时间:2022-09-30 21:2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化学必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化学必修总结

第1篇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高中化学教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科目与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紧密连接,具备有螺旋式课程特征.所谓螺旋式课程是指根据学科知识的整体内容和框架,以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目的而进行课程编写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的编写设计使课程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态势,故称之为螺旋式课程.而衔接教学是指将初高中两个教育阶段通过教学的适当教学安排紧密连接起来,教师要设立精确的教学目标,利用这种教学把学科知识进行模块分解,实现学科内模块间的衔接教学,充分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完成机制上的衔接.

一、高中化学的教学困境

目前,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编写一般都是是螺旋式课程.然而螺旋式课程存在一个弊端,由于课程编排既涉及必修课程又对选修内容有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所以螺旋式课程让课堂教学内容太过宽泛,这样容易造成消化知识能力降低,知识点难以被理解,缺乏知识深度,容易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螺旋式课程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中的内容是高考中的所涉及的知识要点,而选修内容主要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必修与选修教学的重点.另外,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事实上,直接将《考试大纲》中的知识重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会超出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范围,从而形成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此,教师要摆脱这种教学困境必须明确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使自己的教学不会偏离教学主题和重点,实现从根本意义上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螺旋式课程虽然是模块教学,模块与模块间存在独立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掌握,但是忽视模块间的知识联系,采取片断式教学会使化学教学脱离正常轨道,使整体高中化学知识内容变得零零散散,杂乱无章,造成学生对化学内容的学习和复习混乱,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针对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中作为一种拓展性课题,而高一教材则将其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知识内容,导致在两者衔接上出现断层,例如初中新教材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仅在质量守恒定律章节中出现,而将实验过程删除,在高一讲解氧化剂与还原剂时则采用氢气还原氧化铜作为反应例子进行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氧化铜是氧化剂,氢气是还原剂.除此之外,初中新教材并未对共价化合物概念有所涉及,只是讲解了离子化合物概念和离子形成过程,不利于学生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并在高一教材中则直接使用到共价化合物概念,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偏移情况、共价键等.由此可见,部分理论仍需要进行补充,这对模块之间的衔接教学十分重要.因此对高中化学教学模块进行准确定位、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做好模块间的衔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二、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特征

螺旋式课程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先进理论.我们讲的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主要是指根据初高中化学课程安排设计呈现出阶段性、递进式地上升状态,这种课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过程,在学生不同的学习过程中,课程内容也有不同的难度和重点,它是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而变化的.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极具螺旋式课程内容特征,比如化学必修1与必修2是高考的知识重点,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它们构成了高中化学完整的知识体系.选修模块教学是建立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的知识构成,主要是丰富化学知识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高中化学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建立起高中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的螺旋式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递进式特征,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

三、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模式

衔接教学是指将初高中两个教育阶段通过教学的适当教学安排紧密连接起来,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模式强调初高中课程内容的衔接以及高中化学选修与必修之间的衔接.教师要设立精确的教学目标,利用这种教学把学科知识进行模块分解,实现学科内模块间的衔接教学,充分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完成机制上的衔接.比如:有关于化学自发反应的判断,在这个课程,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即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Δ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但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而Δ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但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化学反应的是否自发同时取决于ΔH和ΔS两个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渗透观察,并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分析、最后根据观察分析结合知识要点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能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认识身边的事物和变化的世界,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证伪”和“证明”,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基于“熵增原理”上的类比,实现体验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另一方面也能巩固发展其他知识点和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高中化学教学因新课程的普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课程中高中化学与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紧密连接,具备有螺旋式课程特征.高中化学的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使化学的初高中两个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紧密联系,充分融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了学科知识教育与学生兴趣发展的有机统一.衔接教学讲究“循序渐进”的原则,它首先明确了学生的能力,认可“最近发展区”这一观点,讲究知识的衔接递进过程,尊重过程中的顺序应由简单过渡到复杂,由容易进入有难度,循序渐进,与儿童认知规律相契合。

作者:田亚雄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

第2篇

关键词: 理科综合考试 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思考

一、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分析

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广东省实行“3+X”的试点工作,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从2005年开始我国各省市的高考科目都采用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2010年,广东省将原有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科”更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实施了一套全新的高考方案。理科综合考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总分为300分。在理科综合考试中,强调以能力为主导,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基本技能的使用,加强对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化学科目的分数根据各省市的不同有适当的微调,但总体与物理、生物科目保持均衡。在新的理科综合考试中,对于知识的覆盖范围有所减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把握,同时注重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在题目分布方面,一般采取的是三科交叉分布的方法,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之间还是会遵循一定的出题顺序。题目难度的分布不均匀,需要较快地转换学科思维,答题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更要对理综考试的出题特点和难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科思维转换能力和时间分配能力,加强训练,使成绩稳步提高。

二、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思考

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变化和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教学应当根据考试改革的趋势,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相应的更改。笔者根据近些年高中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的考试情况,对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法问题作思考。

(一)突出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些知识主要集中在高一的化学课程中。根据新的理综考试发展趋势,教师应当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当突出重点。高一化学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对于一周仅有的2个课时来说,时间安排非常紧张,因此要改变高一化学教学课时紧、内容多的情况,就应当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突出重点,对于必修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扩展,但不宜过深过透。例如: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只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合物就可以了,在今后的学习中再详细了解,而无需将金属分为过渡元素区金属、碳族金属、氧族金属等类别进行讲解。

(二)整合高中化学教学模块

高中化学教学应当进行模块整合。首先,教师应当理清头绪,将必修模块中的内容串接成一个体系,在模块中突出重点。高中分文理科一般从高二开始,现在也有很多学校为了尽早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向,在高一就进行了分班。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化学必修中的内容总结相应的模块主题,比如化学实验、化学物质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规律、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应用等内容,可以总结为化学实验操作模块、有机化学模块、物质结构和性质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化学与生活模块。这样分模块学习,有利于使学生树立构建框架的意识,能够很好地将分散的知识串连成一个个主题后,组成整体。采用这种分模块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分清重点,理清头绪。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理科综合考试中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此趋势要求高中化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改变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收集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化学实验的能力和总结能力。在课堂上开展自主讨论,小组合作组织实验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惰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化学教学课堂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

(四)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化学教学是学生积累化学知识、增强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据理科综合考试的要求,应当明确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目前,高考理综化学科目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化学应用的题目。如:2013年陕西省高考理综化学部分的题目就非常贴近生活,涉及了侯氏制碱法和检验天然气管道漏气的问题,还联系了目前我国饮食健康安全的问题,以及火药的发明,等等。这些考试内容无一不涉及化学课本中的基本知识,但又紧密结合生活,考查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日常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突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高考理综真题,在习题和课堂讲解中着重分析讲解这方面的内容。

三、结语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的不断改革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与时俱进,探究和积累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结构安排、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于改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0,02.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HPS教学模式;化学素养

高中化学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HPS教学模式概括

HPS教学模式是一种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学科内容的一种融入式教学方法。此教学模式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分为演示现象、引出概念、学习历史、设计实验以及呈现科学观念、总结结论等阶段,应用于理科教学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

二、高中化学HPS教学模式的设计

1.设计思想分析

教学模式的应用首先要有教学设计思想,HPS教学模式的应用也首先要有一定的教学设计思想,要先对高中化学教学有一个系统的教学安排;确定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科学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在HPS教学模式下社会学、科学史和哲学史都必须统筹兼顾,使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促进的整体,以便能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2.设计内容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化学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与社会学、科学史等关系密切。所以,HPS教学模式的应用比较适合于高中化学的各个部分。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实际教学进度进行内容设计;设计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选择高中必修一的内容,第二阶段选择必修二和选修四的内容,第三阶段选择初中化学内容。在开始应用阶段可以同时选择两部分内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部分;设计内容一共涉及两个主题:物质的变化、化合物和金属。

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选择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氧化反应以及离子反应等几部分内容为HPS教学的实践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分别分布在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教学中、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中以及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而在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部分,一般会选择金属化合物部分内容为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第三章节第二节中分布。

3.教学模式

HPS教学模式的应用程序包括四个环节,第一环节问题的提出,即为显示自然现象阶段,学生通过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环节引出观念: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三环节学习历史:教师采用各种措施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中的时代局限性;第四环节为设计实验: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学生根据从多种观点中选择某种观点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检验。以上各个环节均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合理整理,形成科学观念。

4.总结和评价

通过实验研究与分析,学生对实验设计实施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习的本质,认识以往的科学探索过程和科学观念,学生从科学本质观、学业水平、批判性思维等角度进行检测,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教学效果的检测。

在高中化学中应用HPS教学模式,能够对化学教学做出更加系统、全面的设计,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对HPS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实施,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实施HPS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实验设计,分析此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教学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便能够利用HPS教学模式解决化学教学难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文章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课时要求与教学容量的关系、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必修教学与选修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过程关系

Three relations that should be dealt with well in the teaching course of the new senior chemistry

Xue Guifeng

【Abstract】The author has pointed out in this article that in the teaching course of the new senior chemistry, teachers must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hour demand and the teaching capability, between the knowledge learning and the exploratory activity and between the required course teaching and the elective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Senior chemistryNew courseTeaching courseRelation

高中化学新课程有着许多与以往课程不同的特点,针对基于模块的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领会课程改革思想,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还要结合课程的内容标准研究教材的体系结构,切实把握内容的深、广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以下关系:

1.课时要求与教学容量的关系。必修教材涉及的化学知识不少,但课时却大大缩减了,怎样处理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呢?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内容的深、广度,确定教学的重点。例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专题中,教材只用一个单元讨论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一般要求教师用2个课时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化学平衡视为教学的重点加以系统展开,而应将重点放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探究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至于化学平衡内容只要学生通过实验和交流了解其概念即可。其余有关知识将在选修课程中进一步学习,以免给学生增加负担。教师并非所有内容都要讲解,教学的“轻重缓急”应按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来处理。

2.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根据模块课程要求编写的高中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作了较大的改革,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过程自己归纳总结。化学用语、概念等陈述性知识固然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在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上下工夫,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3.必修教学与选修教学的关系。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体系中,必修和选修课程是有序展开并互相依存的,必修、选修内容随意穿插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必修基础上,学生必须选修至少一个课程模块,从而完成6个学分的学习要求。从理论上看,6个化学选修模块都有被选择的机会,因此必修与选修的内容衔接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选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衔接教学的内容,既不能对必要的知识“置之不理”,也不能“顺藤摸瓜”,随意地延伸和扩展知识。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结构特点,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一概而论。

第5篇

关键词:认知发展 教材素材 发现学习法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 ,而教学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是化学教学目标之一。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观点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形成一个认识上、态度上、动机上和能力上有意义的、并相互关联 ,结构越来越完善的认知结构。在学科层面上 ,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具有关键作用。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所弱化,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较强。而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要求则没有放松,在认识化学科学的主题下就有“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的明确要求。知识是能力和方法的支架,知识的掌握对能力和方法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为此“知识弱化了,怎样培养能力和方法”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是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以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纵观整个高中化学课程,在选修三,四,五课程中这部分内容没有再深入涉及,但在整个高中化学课程又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往往因为安排不当,对必修二处理重前轻后,对本章的处理过于轻率,匆匆而过,如何用好本章教材,构建学生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谈谈我的一些教学实践。

一、树立一种思想――绿色化学思想

环境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章教材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三个主要领域,即环境情况的监测、三废的治理以及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绿色化学)等。利用教材101页“思考与交流”活动,学生查阅资料交流汇报,认识含硫、氮氧化物形成酸雨及其化学控制的原理,分析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的成因,联系现阶段环境问题,如雾霾的成因和控制,让学生学有所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讨论在化学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归纳绿色化学的内涵――5R,即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拒用,利用102页“思考与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绿色化学对化学、化工提出的新挑战,让绿色化学思想贯穿化学体系。

二、做好两个实验――铝热实验和海带中碘的提取

“承前启后”在这两个实验中表现彻底,如学生已经具备的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如①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其应用,②金属活动性顺序,③典型非金属元素──卤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转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蒸馏、萃取;作为高中必修模块结尾的实验,对于学生总结复习,对将要选择的选修模块动手实践都很重要。

三、实践三个归纳――金属的冶炼,海水的资源的利用,化石燃料的利用

1.利用课本89页表4-1常见金属的冶炼原理从熟悉的化学方程入手,减少陌生感再用多媒体展示多种金属矿物及当代矿物开发水平,展示从金属矿石中提炼金属的步骤,让学生身临其境,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所学有关金属制备的知识,由具体到一般进行归纳总结,造成表格――金属的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强调几种常用金属冶炼方法。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

2.利用课本92页图4-5海水综和利用联合工业体系作导航图,搜集海水资源开发资料,小组汇报 ,结合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相互评价,研讨,强调90页图4-3海水蒸馏原理示意图,复习蒸馏原理及操作;利用91页资料卡片海水提溴体会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在化工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3.利用96页图4-6原油的分馏及裂化的产品和用途示意图体会为了提高石油的利用率,应当将石油中的各种成分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学生思考对于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应当如何分离?归纳石油分馏原理,各种石油馏分的用途,比较石油裂化和裂解。

学习是一个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关)系或者规律的内部认识系统。一是学习过程中就是学习者主动在认知结构方面从就旧到新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环节,即新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二是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知识是具有层次的结构,可以通过类目及其编码系统表现出来,教师通过提供的编码系统越好,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迁移。第三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学一方面要考虑现有知识结构、教材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采用发现学习法,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胜于关心学习结果,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从而,挖掘智慧的潜力。教学的实效性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态度上从不积极到积极,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认知上从不懂不会到既懂又会。

第6篇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教学首先需要关注的重要步骤。高中化学由于其复杂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没有兴趣。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教学的重中之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教学技巧有很多,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主动将所要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关联,再通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充满兴趣。

【案例分析】笔者在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教学时,结合日常生活常出现的氧化还原反应,向学生提问:食物为什么会腐坏?铁丝为什么会生锈?苹果切开后放置一会儿为什么会变色?其中又包含了哪些化学原理?等等。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产生好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在学习过本课之后再次发问:请说出日常生活中的氧化反应或者还原反应现象以及它们的反应原理,通过最后的发问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总结所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找出相关答案,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对高中化学产生好感、充满兴趣。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回答错了,教师要注意

纠正的

方式方法,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一过程,再加上高中化学本身的复杂性,很容易使得课堂教学的气氛沉闷。因此,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方面的教学技巧也十分值得教师们关注。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通过幽默的讲课方式,或者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来实现。

【案例分析】笔者在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进行章节复习教学时,在课堂上开展了有关活动。活动的开展方式主要以“抽奖”的形式进行,利用相关的抽奖软件将全班同学的名字输入软件,由教师抽取控制和“中奖”结果。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参与活动,活动的内容以答题的形式展开,活动的题目全部是由学生通过自行复习所出的相关题目。活动的开展流程是首先由教师通过抽奖软件抽出每一小组中要答题的学生,并让每个被抽中的学生在众多题目中抽出自己需要回答的题目并进行回答。小组成员不可以提示,如果回答错误,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回答,最后由教师评判。回答错误不扣分,补充回答加四分,回答正确加五分,回答不完善加一分,违反规则扣十分。除此之外,如果答题者未回答正确,出题者所在的队伍加五分。最后比较小组的总分分出胜负,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通过活动,首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先进行相关学习内容的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其次,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后,活动的主要构成――答题过程,可以在检测学生的复习成果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相关所学内容。另外,规则的制定让学生明白,回答错了也没关系,还有补救的机会,但是违反规则就会受到严厉惩罚。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原本压抑紧张的高中课堂变得活泼轻松,也为学生繁忙的高中生活添上色彩斑斓的一笔,达到了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快乐学习的目的。

第7篇

一、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思考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面向全国范围,对化学科目教育中某个学段或某个具体模块中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带有一种规划性质。课程标准属于指导性文件,给教师界定的是具体的模块,每个模块具体的内容主题,以及每个主题下的若干个内容标准。课程标准界定的内容条目,是由模块中的主题阐释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这种组织和呈现方式,最突出的功能在于确定了具体化学知识的价值取向。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表明了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价值是什么。每个具体知识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内容主题的认识发展,而主题的认识构建又是为了体现课程模块的核心功能。

分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要关注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层次性和建构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不仅仅是知识点,还有很多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的内容,还有很多涉及实验方法技术、化学学科思想的内容。课程内容线索包括了核心的知识与技能,核心的科学过程、方法与化学思想,以及体现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的STS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现了多元化。新课程的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一些知识不仅在必修中有基本要求,在选修中也有深入发展的要求。

二、对实施化学新课程中教师转型的思考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在相同的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的情况下,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等因素,会影响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就。对此,我认为:(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化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不仅是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化学新课程的探索者和开发者;不仅是化学教学的施教者(教师匠),更重要的是实施化学新课程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要充分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探究和合作学习,不能实施“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教师要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要多考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及其有效的组合,要想一想我教什么,我怎么教,我教会什么。(二)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化学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策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主动学习、努力学习,才能适应化学新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教师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新教材在设计理念和思路上均有较大的变化,为了达到化学新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进行设计和实践,对新教材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发展新课程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能动而不是被动,创新而不是守旧,超越而不是自满。

三、对化学新课程中选修课程的思考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上述八模块化学课程中的前两个模块为“必修”内容,后六个模块为“选修”内容。前者着力于为学生整体打下共同的基础,后者侧重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二者不可以相互替代,但可以互相补充。目前的高中教学,往往在高二甚至高一下学期就开始分文理科,很多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偏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根据化学课的八模块学分制,学生在高一的学习主要以必修课为主,修满合格得4学分,选修课放在高二和高三第一学期来学习,学生必须再选修一个模块,合格的得2学分,即共需6学分才能毕业。我认为,学理科的学生除了要得到6学分毕业外,为了高考,所有的选修课《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最好都要学习,其中前三个模块涉及“物质”、“结构”、“反应”等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第四个模块《化学实验》涉及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注重操作技能,最后的两个模块属于“STS”类型,是从高考考点引入的内容。进行高考相关选修模块的学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必修模块的学习。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对教师而言,执教的内容不再是以往的按年级划分,而是按模块划分,这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生而言,化学新课程实施得好,则学得轻松有趣,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对学校而言,面临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乡下普通高中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设备、设施落后,难以适应教学形式(选课走班)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使得某些模块的教学难以开展。目前教师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淡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高中教育城市化发展的形势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何进行,这些摆在面前的问题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的解决急需各方面的支持。

四、对实施化学新课程高考的思考

第8篇

关键词:探究度;模块;兴趣

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高中化学新课程进一步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旨在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积极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构建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化学知识,并获得对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设计为螺旋上升的不同阶段,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有计划、分阶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适应高中生不同年级的能力基础和学习的特点,整体考虑探究度的把握,安排设计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由简单到综合,先扶后放,循序渐进,使学生探究能力逐渐发展。下面以“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探究学习在苏教版教材不同模块中的活动设计为例加以阐述。

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探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必修模块具有全面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就模块1而言,其在课程内容上的功能定位,简言之,就是“承前启后”。

所谓“承前”,是指必修模块内容与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对于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同义务教育新课程一样,依然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谓“启后”,是指必修化学模块要为选修模块打下必要的基础,为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准备。但是,这种打基础并不意味着选修模块内容的所有基础都由必修模块承担,有的基础性内容可以在选修模块进一步提升,这是由必修模块的教学时间决定的。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改变了,所以也需要我们改变教学策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时候,不要像以前那样过多地关注全面透彻。在必修1中,“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是安排在离子反应学习之前,是离子反应学习的铺垫知识,所以在这节内容学习时不适宜探究碳酸钠溶液与盐酸互滴反应、碳酸氢钠与碱的反应。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核心观念的建构,尤其是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分析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站在观念的建立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层面上。

对于必修化学1、2模块,应以指导性的实验探究为主。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老师提出问题逐渐过渡到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理猜测与假设,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自己思考并与同学、老师思维交流碰撞,感受到探究学习带来的快乐,并且能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相对原来的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和知识量,必修不要过多延伸,重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因此,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在必修1模块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根据碳酸钠所属物质类别探究它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建立分类观,学会合理假设)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了解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根据物质的类别预测物质可能的化学性质设计并实施实验验证预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和方法。

初中学习碳酸钠没有将它作为钠盐或碳酸盐来研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则强调从物质的类别及通性的角度来学习物质性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从钠盐和碳酸盐的性质特点来推测碳酸钠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组织学生讨论: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酸碱盐试剂的选择(简单实验设计),实验后汇报实验现象与结论,归纳总结碳酸钠的性质。

2.根据碳酸钠的俗名和用途探究其溶液的酸碱性。(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碳酸钠为什么称为纯碱?它的水溶液为什么可以作洗涤剂?)

学生会进一步提出问题:碳酸钠属于盐类,可它的水溶液有碱性,为什么?

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碱的概念,引导学生从问题的矛盾性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碳酸钠可能是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接着介绍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会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兴趣。

3.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水溶性、碱性、热稳定性、与酸反应剧烈程度的性质比较探究如何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学会查阅资料提取相关信息,交流与讨论,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

4.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相互转化及其在除杂中的实际应用。(以课本上习题学以致用,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学习成果)

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

《化学反应原理》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规律,是基础理论模块之一。由于高中化学课程不再是学科中心课程,而且课程分为若干的模块,原先基础理论在中学化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和主干地位有所削弱。但是,化学反应原理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能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能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本模块应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和专题研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获得对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般原理即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根据模块的要求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探究与交流研讨、问题分析和推论、解释说明等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适当增加过程比较完整的、综合性较强、自主开放程度大一些的、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活动。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在《化学反应》模块中只出现在盐类水解的信息提示中以及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的资料卡中有涉及,但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是元素化合物重要内容,跟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它们之间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特别容易混淆。探究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各类反应实质,不仅有助于对它们性质的掌握,而且对离子反应、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沉淀平衡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问题分析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在这一基础上制订高中阶段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磊,刘克文,等.高中化学选修课教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认知因素;研究;分析

前言:现如今,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改革已经逐步从理论阶段过渡到实践阶段,并得到的不断的深化,现阶段,从新课标改革实施区域来看,高中化学新课程推出后引发学生学习难的问题不容我们小觑,具实际调查研究显示,学习困难这一问题在不同教育阶段都存在一定的比例,这一数字虽然无法得到有效的精确,但是经过专家多年的研究总结出这个比例大于百分之十,而这一比例在某一个特定的学科里会表现的更高,研究者专门对化学这门学科展开过调查,高中阶段化学学科学习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学科是相对困难,而在这部分比例中又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学生因为化学学科的难而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因此,新课程改革后化学学科学习困难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化学教育教学界所存在的一个普遍显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实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这一问题重视起来。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展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分析了新课改后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并提出了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有效策略。

1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分析

1.1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下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我们知道,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相对于初中化学来讲,在内容上得到了深化,知识点也明显增多,在强度增加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出现学习难的现象。高中化学学科在新课程改革后,出现了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在选修课程中知识点就有二百多个,必修课程中知识点也达一百左右,所以,这就给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带来了难度,而化学学科过于理性,知识点过于分散,导致学生在记忆化学知识点时难度加大。再就是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深入,知识点的抽象%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知识的运用也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在化学专业用语的学习中,由于抽象度升高,学生一时间难以理解,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或者恐惧心理,影响学习的信心;最后,高中化学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对两种相似现象的教学却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知识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在区别的时候容易混淆,比如,水解与电离等。

1.2其次,我们再来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下化学学科的特点。高中学生相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大多数习惯于机械记忆,而到高中学习阶段,这种思维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更深层次的学习。尤其是对于高中化学这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内容较多、逻辑思维较强,导致教学教学节奏的加快,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的学习节奏,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其次,除了学习思维意外,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造成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有效的教学,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的解决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

2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有效策略

2.1高中学生在化学新课程学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要想解决高中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就必须从根底查找原因,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从学生方面和学校方面来进行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优化化学课程设置。第一,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锻炼。由于思维方式的限制,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并且布置适当的课下作业,学生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使学习有规有矩,养成良好的习惯,当遇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者有难度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讲述与提问,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起真正的抽象性逻辑思维。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高中化学知识系统,让学生展开有条有理的学习。因为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较为零碎、繁杂,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建立起一张完整的化学知识点网络,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且要让学生掌握好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优化知识体系,避免学习的盲目性,突出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主干,这样,学生在不断完善枝干的时候,对知识点也加深了印象。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解题思路的讲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真正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要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监督力度,防止学生因为不适应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业,着重加强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的指导,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3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出现学习化学难的问题是普遍的,但这一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找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最终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化学的知识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卫华,等.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3(3)

[2]王后雄.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及其成因[J].化学教育,2003(11)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初高中知识衔接 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的量

我在高一化学教学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加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些初中的尖子生,进入高中后化学成绩一落千丈,感到学习化学十分困难,产生不少困惑,丧失学习的信心,厌倦学习化学。这就要求教师先对学生高中化学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熟悉初中知识,找准初中和高中知识的切入点,应该复习的就复习,应该补习的就补习,消除“高一时间紧,忙着上新课”的思想。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初中化学更强调基础性与一般性,主要是常识性介绍,要求学生进行简单记忆,对能力素养方面要求较低。高中化学在许多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就是从背诵、记忆具体知识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理解的基本含义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领会那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在具体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笔者认为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理解能力起了很大作用。

《必修1》中离子反应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也使学生感到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学习,教师在备课时可能要动一翻脑筋。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造成学生难以掌握离子反应的条件、离子反应实质等知识点的原因在于初中的基础知识跟不上。为了让初中与高中顺利衔接,我首先复习学生在初中熟悉的化学反应如下:

CO■+Ca(OH)■=CaCO■+H■O

NaCl+AgNO■=NaNO■+AgCl

HCl+NaOH=NaCl+H■O

Fe+H■SO■=FeSO■+H■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学生在心理上感到熟悉、亲切,同时教师再适时与学生一起复习溶解度表,使学生平稳过渡到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条件、离子反应实质的学习,轻松地掌握新的化学知识,获得成就感。

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教材在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首次提出氧气反应的概念,在铁的冶炼原理时提出还原反应概念。只是从得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所学的仅是知识点,并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割裂开来。而在高一化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使学生,从化合价的升降去分析、判断,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并会判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剂和还原剂,从而加深理解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实现能力的提升,促进知识层“面”的形成。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发展入手,揭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深化,逐步达到比较完整的阶段,即做到初高中知识衔接,让学生脱离初中的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易于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此反应的理解。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常见原子团化合价,能运用化合价守零和电子守恒。同时学生也完成了由知识点到知识面的建立,而且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第三个反应,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比较铁和铜的活泼性,从而理解还原剂的还原性比还原产物强。教师可提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让学生用集合形式表示出来。

从化学学科发展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引入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习这个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好地掌握这个这物理量,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自主讨论常用的基本物理量、符号及其单位,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展示讨论的结果,再及时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采用这样推导的方法设计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使学生发现新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的物理量,必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知识,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深刻理解领会那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在具体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中的计算有化学式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高中化学的计算网络是以“物质的量”为核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完成由初中的“质量计算”到高中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的过渡。同时通过复习相对原子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意义,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一些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比如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因此在高一时要适当补充。还有其他如有关“量差”法,十字交叉法,平均法,极端假设法等的应用,这些方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而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那么在教课时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强化训练,并使学生逐步掌握并熟练使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高一起好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初中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深刻领会那些抽象的概念、原理,拥有超越教科书的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地度过初高中的过渡期,为高中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课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也是它的关键组成部分。事实上,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抓好实验教学不但帮助学生亲历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能有效的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化学原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意识和化学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平时化学实验教学。但现今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将分析化学课堂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与教学内容相脱节

高中化学学习的知识点种类并不是很多,主要以基础知识点为主,同时配以部分稍有难度的知识点。随着近几年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安徽省的化学教学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化学的实验部分变得更加灵活和综合。对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要求也相应地有所提高。从安徽省使用的教材来看,实验课程还是使用传统的教材,实验操作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并没有进行多大的改进,实验课堂上,教师自己先示范一遍,再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重复操作一遍,整个试验就结束了。这样的试验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2.探索性的教学流于形式

高中生学习的化学知识比较基础,化学实验是建立在化学课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高中化学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生今后的大学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指标,匆匆了事,并没有事先仔细备课,很多的探索性的实验课程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效果。

3.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虽然说高中生学习的化学知识点多是基础知识点,但是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需要适当考虑教学的要求,充分体现出化学实验课的作用。实验课程安排的实验内容过于简单,没有真正地适应一个高中生的水平,而且学校安排的实验时间较少,高中生并没有时间去钻研化学实验课,限制了学生探讨研究的思维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验课程的开展也受到一定的阻碍。

二、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改进措施

1.重新编制相应的实验课教材

为了做到与时俱进,高中化学课的实验教材必须跟上教科书的更新。化学课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进行了修订,相应的化学实验课的教材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改,更好地满足新课标下化学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新的实验教材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实验指导方法,用创新的理念培育学生,逐步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化学实验,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总结相应的实验规律。

例如,在进行甲烷实验室制备的实验中,首先采用的是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的加热,二者在反应的条件下产生甲烷,这个方法虽然可以产生甲烷,但并不是最佳的方案。在实验室进行操作的时候,教师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每一组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是实验过程所用的催化剂的种类、量的多少可以由小组决定,最终将产生的甲烷的量和催化剂种类、量记录下来,并进行实验的对比,从中总结相应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操作、规律总结,可以得出实验中加入氯化钙对整个反应的发生是有一定的催化作用的结论。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2.重视化学实验课,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实验课是学好化学课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化学实验课上需要使用各类仪器、原材料,这些仪器的选择和使用,对于实验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端正态度,在学生面前做好榜样,以此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需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好相关实验器材的准备,包括必要的试管、镊子、铜棒、稀硫酸溶液等,并将这些仪器完整地摆在固定的位置,学生们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去固定的地方拿就可以了,按照教师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完成整个试验课程。

3.对实验药品进行优化

化学实验使用的药品事先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化学药品的选择,会直接对整个实验的成效产生影响。因而,在实验进行之前,必须按照相应的标准选择合适的药品,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

例如,在实验课堂上进行“钠的燃烧”时,在燃烧过程中煤油会影响整个实验的结果,煤油燃烧会产生很多的黑色物质,使得生成的产物无法与过氧化钠进行对比。为了降低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在实验之前需要先把金属钠表面的煤油吸收干净,保证煤油完全去除之后,再开始进行过氧化钠的实验。通过观察这一现象,学生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不同的反应条件会产生不同的产物,进一步了解化学实验的本质。

第12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化学新课程 创新教学

关于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教师常常将原来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性的参照。例如,元素化合物内容,教师认为要求的具体物质数量减少了,基础性就降低了,其实这不是因果关系。从认知角度看,教师不应该关注知识点是多了还是少了,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化学认识是否发展了,并不是知识点少了,学生的化学认识和化学素养水平就降低了。课程标准更凸显元素,要求学生学习的典型元素都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有价值的元素都提出了学习要求,基础性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加强了。

第二,新课程注重选择性,选择结果对有些学生来说要求降低了,对有些学生来说要求提高了。以往化学学习要求是没有层次的,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使化学学习要求有了层次。对于将来要学习化学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仅仅学习必修模块内容,要求就是降低了;对于将来不学习化学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求提高科学素养,必然跟过去不一样。所以,对于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判断,不能用原来的统一标准衡量。

第三,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是由必修和选修共同保证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必修学分体现。必修学分包括2个必修模块和任意一个选修模块。所以必修模块不等于必修内容,必修模块的要求不等于学生的整体化学学习水平。

第四,基础是螺旋发展、层级构建的,并不是只有“一竿子插到底”才是有利于基础的。凡是称为基础的内容都应该是核心的,都需要螺旋上升、逐步建构。实际上,新课程是非常重视基础的,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基础性的。此外,螺旋上升的这种课程结构本身也是有利于基础的,因为核心知识需要不断积累。

新课程下应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呢?

1.激趣设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集声、态、味、光、色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譬如,教师通过镁条燃烧和钠与水反应等演示,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再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玄机,使学生在好奇的基础上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的前提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并萌发求解的愿望。因此,教师只有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题,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途径,进行双向交流,真正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譬如,在课堂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自然营造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

2.通过“学本”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本”教学以学科的作业本为载体,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听课、认真笔记、及时巩固和反思的能力。它是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活动。

(1)在“学本”教学中注重计划策略的实施。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将要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例如,学生在完成学本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可进行自主目标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我要学什么?”“使用何种方式学习?”“如何分配学习时间?”“若遇到问题,如何利用其他信息?”等。通过计划,学生走在学习的前面,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2)在“学本”教学中注重监控策略的实施。监控策略指学生在学习中对学习全过程实施的自我注意、自我提问、自我监视等策略。这些策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学生可以使用自我提问法监控学本完成过程中的思维过程。“我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哪种方法最好?”“解决问题时,我用了双向推理吗?我注意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了吗?”“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我注意归纳总结了吗?”等。通过监控策略,学生能发现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的问题,以便及时加以解决。

(3)在“学本”教学中注重反馈策略的实施。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通过监控和反馈,学生能制订出更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减少学习上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例如,学生在“学本”完成过程中,能及时准确地接收来自教师、小组、自我对学习结果评价的相关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出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效果。

(4)在“学本”教学中注重整理策略的培养。整理策略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学习结果的一种总结、补充和再调整的过程。例如,在“学本”的第三环节——课后整理中,学生总结学习体会:“我有什么收获?”分析原因并应用于其他学习活动中。“我有什么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学生在整理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合作交流,或请教老师,或调整研究方向。通过具体实践,学生能逐渐形成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整理调节策略的能力。

3.合理评价。

(1)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判断每个学生的特征及发展潜力,为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