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0 10:3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师见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说课技能;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1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对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其说课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有:
1.1说课技能理论与实践相悖
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本科学习的,在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和访谈可得知,有80.1%的学生表明开设过说课理论课程,但是只有15.2%的学生参加过说课比赛,有40.7%的学生写过说课稿但是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而有42.8%的学生没有写过说课稿也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虽然80%的学生都进行过说课技能理论课的学习,但是将近一般的学生没有书写过说课稿,这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进行过说课技能的实践培训,说课技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没有结合。
1.2师资整体素质及能力不够降低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并没有讲授教师专业专项技能的专门教师,在访谈中也可得知,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师所教授的都是比较笼统的教师技能,且每个技能分配的课时很少,讲得多但是不够深入,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训练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1.3教学环境与资源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针对某大学小学教育本科生培养情况调查分析,可支持说课技能的培训的有专门的说课技能教材、多功能教室、校内授课教师、学校的学习氛围等,但是通过调查可知仅有较少部分学生表明在说课技能培养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多功能教室,有部分学生表明没有专业技能实践和训练的平台和机会,也没有校内、校外专业课指导教师,学生反馈的这些问题暴露出了学校在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上对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的诸多制约。
1.4技能类课程的设置有待改善
通过调研可知,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理论课程中有开设教师专业技能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对专项技能的专门培训,也少有专项技能的专门教材。专业实践类课程只有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且微格并不经常使用,教育见习随机性强,对学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限制。
1.5中师阶段的培养有待开发
中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目标也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有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小学教师。由调查可知,调查对象中有大约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中等师范学校获得中专学历,然后考入本科学校的,其中有一半的学生表明中师阶段虽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说课技能培养,但中师阶段有关教师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本科的继续学习,由此可见,中师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是本科阶段的预备,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说课技能培养对策分析
2.1总结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路
2.1.1明确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视说课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小学教育人才。说课技能是教师必备技能,是高校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学校应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培养,多增加说课训练机会,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教师技能,为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打实基础。
2.1.2归纳培养经验,创新培养模式
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显示出了对高质量小学师资的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兼顾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并重集体成长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教学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高校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总结培养经验,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新思路。
2.2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师队伍
2.2.1提高教师的水平,完成培养任务
既然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那么小学教师的培养也应该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要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时必须配备更高层次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改善,例如聘请教师专业专项技能培养教师或在教学一线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2.2.2增加特级、骨干教师互动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多数为一线普通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有限,高校应与小学特级、骨干优秀教强强联合,增加小学教育本科生深入一线教学、训练教师专业技能的机会,形成专门培养小学教师能力和指导小学教师技能的模式,为培养未来的优秀小学教师提供保障。
2.3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训练机会
2.3.1巩固理论基础,增加实践训练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以及各种比赛中处处是说课技能的用武之地,可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极其重要的必备技能。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没有开设说课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多数是在教师专业技能课中一提而过;每学期一次的微格教学虽然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基本上起不到提升教师说课技能的作用;每学期还有一周的小学见习实践,但是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也没有起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小学应该在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的为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例如增加微格教学频率,与校外见习、实习学校实施一人对一班的培养计划、增加说课比赛或模拟招聘会等。
2.3.2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
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能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教师技能强、专业素养高,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优秀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该积极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动员一切师资力量支持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提高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的使用频率,分配有说课比赛评委资格或经验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等。
2.4调整课程结构,做到全面发展
2.4.1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所占比重较小,每学期仅有一门比较笼统的教师专业课程,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也体现不出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空有理论没有训练是不能够培养出教师专业技能强的小学教师的。高校应该适当调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增加教师技能类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培养中不畏惧讲台,没有紧张情绪,面对任何教学对象都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体现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2.4.2调整课程的结构,加强校内外实践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当然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可以拓展到校外。校外相对于校内的教学和训练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校外是教育前线,对于师范生来说是真正的锻炼平台,不仅接触一线小学的实际教学,还有真真切切学习知识的小学生,对于即将成为祖国花朵的护花使者的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来说,多到一线小学进行磨练才是真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最好办法。校外的见习可以和校内的理论课程相互对应,做到校内巩固教学加强,存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
2.5利用中师的培训,促进更好发展
2.5.1巩固中师阶段的学习成果
小学教师的培养层次越来越高,从中师到本科不断提升,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是虽然距离本科培养的小学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即使在中试阶段没有接受过说课技能或者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也对小学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在中师阶段培养结果之上继续进行本科层次的继续学习的话,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2形成校———校联手,培养优秀小学教师
要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需要中等师范院校和本科师范院校两个培养层次联手合作。中等师范院校可以主动向本科层次培养院校看齐,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师阶段的提升,如果本科培养的都是接受过中师培养的师范生,那么本科的培养将更加得心应手,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两个层次的学校可以形成互助关系,达到双赢,最终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优秀小学教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3结语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小学教师就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师专业技能,各大高校在对小学教育师范生进行培养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师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有时更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一点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够胜任新时代对小学一线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会平,梁伟.浅谈高等教育中“说课”的作用[J].商情,2012,18:165.
[2]赵宝荣.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范丹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一、继续扎实地做好非英语专业青年教师地英语口语培训工作。根据太教人(XX)9号文件《关于开展青年教师英语口语培训考试的通知》要求,今年上半年,将开展初中青年教师地英语口语培训及测试工作。针对全市初中的特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在全市的校长会议及教导主任会议上,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求各学校要将教育局太教人(XX)9号文件《关于开展青年教师英语口语培训考试的通知》全文再在教师中组织学习,对培训的意义及目的要求要讲清讲透。
2.周密布置,确保培训及测试对象全员参与。继续教育办公室在XX年底,就已经下发了调查摸底表,新学期一开学,将及时地下发正式培训、测试报名表,要做到学校花名册、调查摸底表与正式报名表三表基本吻合,确保每一个培训及测试对象都能参与。
3.合理安排培训点,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监管。针对本学期在各初中全面推开,点多量大的特点,我们继续教育办公室将本着方便教师,注重培训质量的原则而合理地安排相应的培训教学点。每个培训点上,继续教育办公室将安排专人加强对培训的管理,做好培训出勤的点名工作及培训监督。对各学校的培训情况在培训结束后进行及时通报。
4.严密组织测试,确保比较高的通过率。认真做好测试的组织管理,让每一个参与培训的教师都能参加测试。严格把好测试关,坚持测试的标准。
二、做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测试前期准备工作。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通过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实施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学期的具体工作是:首先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明确目的意义。其次是做好培训对象的调查摸底,核对各个不同层次培训的人数。三是合理安排培训的顺序,与目前进行的青年教师英语口语培训错开时间。四是选定相应的培训教材。五是制订培训计划,明确学校培训与本中心培训的内容安排,充分发挥各学校的培训资源。六是组织建立一支集全市最高水平的教育技术培训骨干师资队伍,对培训师资进行先期培训,为全面推开面上的培训打好基础。
三、继续做好各类短期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工作。
1.认真做好目前正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的结束阶段的培训工作,确保这些培训班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类短期教师培训班有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培训班、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中学物理、语文青年教师培训班。五个培训班在学期初要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结束阶段的相关工作。
2.切实做好见习期教师的培训考核工作。加强对见习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机检查力度,争取对所有见习教师都能进行听课检查,把平时的课堂教学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考试中,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确保见习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要求。
3.抓好中小学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的结业组织工作。中小学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是教育局培育名师工程的重点项目,继续教育办公室要与教研、教科室的相关部门一起全力抓好该班的结束阶段工作。要组织开展与导师的研讨、重大活动观摩、论文集的出版、培训工作总结等活动。
4.要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及已经制订的相关培训规划,继续在本学期中开设新的短期教师培训班。主要是开设小学语文骨干青年教师培训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班、中小学艺术青年教师培训班。具体培训班的计划及开班时间将另行下发通知。
5.在暑假中,组织开展英语引智培训,今年暑假,将分别举办小学、中学英语教师引智培训,由外籍教师承担培训工作,使我市的英语教师更能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方法上及口语的表达上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
四、认真抓好校本培训的建设及指导工作。各学校的校本培训要坚持有序、有针对性,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学校必须认真制订好学期校本培训的计划。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必须要有书面笔记记录。从XX年开始,各学校聘请外地专家、学者到本校讲座,要在活动前报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由继续教育办公室派人参与并记录,依此可以作为该学校教师专业培训的课时数。新学期开学的初期,各学校要认真检查教师的寒假学习笔记,组织开展寒假学习心得的交流活动。共2页,当前第1页1
五、加强干部培训,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管理者队伍。XX年上半年,正是各学校领导班子的换届时期,继续教育办公室要配合教育局党委做好相关的干部培训工作。一是继续办好目前正在举办的校长任期常规培训班,组织校长进行任期工作总结。二是继续办好教科室主任(负责人)培训班及幼儿园业务主任培训班的培训及结业工作,强化培训效果。三是根据班子换届的要求,在局党委的安排下,组织后备干部培训班,为校长换届培训新人。四是做好挂职干部的培训及考察工作。五是举办新一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培训。
六、充分挖掘培训资源及师资潜力,做好社会培训及教师学历培训工作。
1.继续做好公务员的普通话、英语三百句及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力争培训量比上年有较大的提高。
2.继续与市财政局合作,开展XX年会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要组织好培训师资,制订严格的培训计划,加强的培训点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确保培训质量。
(一)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学科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生心理发展、小学教育概论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三门课程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国内外教育家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了解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引导师范生理解小学教育的实质和意义,小学教育的目标与制度,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小学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他们参加小学教育见习、实习,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理论基础。
(二)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学论、小学课程论、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阶段,认识小学教学的实质、任务和内容,理解小学教学的规律、原则,掌握小学教学的方法、组织形式、小学教学媒体、小学教学评价、小学教学管理等;通过开设小学课程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课程现象、形式,理解小学课程的实质、结构与特点、目的与内容、课程理论流派与学说,掌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开设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德育现象,认识小学德育的实质与特点、规律与原则、德育理论流派与学说,理解小学德育的目的、内容、途径与形式,掌握小学德育的方法;通过开设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相应的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理解其目的与内容、规律与特点,领会其课程标准与理念,掌握其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知识与策略。
(三)学会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给师范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小学教育改革等课程,为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通过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科研的实质与特点,掌握小学教育科研的步骤和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开设中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本民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领会我国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形成热爱祖国教育历史文化的情感;通过开设外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领会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开设比较初等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认识开展初等教育比较研究的意义,理解比较初等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把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特点,认识我国初等教育的优势与不足,领悟世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通过开设小学教育改革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质、意义与任务,领会小学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未来走向。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在开设过程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课程,有的以必修课程形式开设,有的以选修课程形式开设,否则,可能会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比例的增加,挤占了学科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的课时。笔者建议将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育改革设置为必修课程,其他设置为选修课程。
二、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的逻辑
学科课程系统性强,有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教育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它过分强调系统的学科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学习,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以及探究创新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要求。在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还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活动课程,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完善教育专业课程系统。因为“实践性课程的拓展与开发,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支撑”。
(一)感知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感知小学教育,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感悟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小学教育机构的特点,培养初步的小学教育工作职业情感。在实施小学教育见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给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感知小学教育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见习日记,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认真分析、思考和研究,鼓励他们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向指导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交流,加深自己对小学教育的认识和感悟。
(二)实践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亲自参与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如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开设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亲身经历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参与教研、备课、授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核评价、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指导、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等教育教学活动,体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感悟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实施小学教育实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交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小学教育理论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实习日记和实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实习见闻、体会进行认真记录、分析思考、总结和研究,为他们毕业论文选题和研究奠定基础,加深他们对已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职业情感。
(三)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实践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为了给师范学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学年论文/学年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引导他们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教育研究、实践教育研究、体验教育研究,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宝贵的科研基础。当然研究小学教育的课程也可以与实践小学教育的课程适当结合,相互促进,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的逻辑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专业。按照它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教师职业技能,有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总体来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公共职业技能和学科职业技能。
(一)全面掌握小学教师公共职业技能
从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师范教育专业是一个服务于小学教育、小学教师、小学生的专业。因此,它有自己的专业个性特点,突出的特点有师范性、基础性、启蒙性、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身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书法技能、文艺活动技能、科技活动技能、体育活动技能等。除了日常教学教育工作技能外,还要有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外活动指导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四大部分技能。这一大纲的规定对师范生的基本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但也有不够全面完整之处,主要是没有考虑专业方向性的要求,如它只强调了规范汉字的书写,没有对外文书写提出基本要求。显然对一个外语教师来讲,书写规范的外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学者们的有关调查与研究的成果以及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如下几大基本技能,即德育技能、教学技能、社会工作技能、教育研究技能。这些技能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全面掌握的基本技能,即公共职业技能。
(二)熟练掌握小学教师学科职业技能
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教师任教课程的不同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小学教师在掌握好教师公共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学科职业技能。即不同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熟练的个性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这类职业技能由于任课教师工作任务的差异,其学科技能有自己的个性。如实验设计技能、实验操作技能、计算技能、视图技能、朗诵技能、演讲技能、写作技能、音乐示范技能、美术示范技能、体育示范技能等。
四、结语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59-03
自从1998年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南京晓庄学院率先开办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已有13年。这一专业,无论从专业的管理制度、课程设置,还是从教育实习的组织、实践技能的训练都与中学教育本科专业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已成为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瓶颈,成为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小学校长和教师普遍反映,当前高等院校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传统“三字一话”的教学基本功不如过去的中师生;毕业生教育教学技能薄弱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上岗后不能很快适应基础教育,严重浪费教育资源。不言而喻,教学基本功的退化与职前教育的教育实习的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梳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缩短新教师在小学教学中的“磨合期”,使师范生在毕业后快速进入教师角色、迅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尽快成为一名“熟练劳动力”;同时也为高师院校小教本科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为各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一、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1实习内容单一
目前的教育实习只注重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使教育实习单纯地成了上好一节课的教学实习。由于实习内容过于单一,流于形式,因此离教育实习的本质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并没有达到全面锻炼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实习生普遍只注重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诸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如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课外活动的组织、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另外,在理论知识运用的指导上,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观点不大一致:实习生希望指导教师能指导例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与实践如何相结合等问题,而指导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理论的指导,对实习生科研能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指导。其原因除了在职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不能有效指导实习生之外,实习学校本身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不够重视,往往只是形式化地布置任务,而没有安排具体的时间与内容来让实习生完成科研项目。
2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目前教育实习时间安排通常在第七个学期,共8周,在校准备1周,回校总结1周,在小学6周,平均每位学生上4~6节课,学生往往刚刚进入状态,上课刚有点感觉,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为了理论课程的点缀,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多数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建议实习不仅仅要安排在大四,还应该穿插在大二、大三学年同步进行。实习时间过短,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已严重影响了教育实习的质量,引起多数师范生的不满。
3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
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大学与小学严重脱节,使得校际间的学术活动、教研活动、专家讲座等很难共享。虽然有些大学与小学之间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但大多流于形式,协议缺少行政的约束力。就拿实习来讲,通常实习是实行双导师制,即以小学指导教师为主,大学再派几名带队教师指导。不少学校并不乐意接受师范生教学见习和实习,认为会打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但迫于面子实在推不掉也只能勉强应付。指导教师的指导受到自身教学任务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实习工作中去。指导教师的态度总体不够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实习效果产生影响,这是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表现,有待于高校、实习基地学校以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寻求解决的措施,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以提高指导质量。
4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
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当前小学教师指导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师范生进小学教育实习,小学指导教师不仅要开放课堂给实习生听示范课或随堂听课,而且还要指导教学、班级管理及科研活动,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就无可避免地增加了许多。他们承担了自己日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指导实习生的任务,同时,又担心放手让实习生上课、管理班级会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又没有对参与指导工作的教师的工作量作客观的评价,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因此,多数小学教师对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指导的积极性不高,接受任务只是出于学校的压力。所以,指导工作往往是走过场,不敢放手给实习生工作,严重影响师范生的实习效果。
5师范生主体意识淡化
部分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教师)以及对这一角色的意义和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对实习在自己今后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因此,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就表现得漫不经心,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备课,不认真去了解学生,自律性很差。有的实习生不遵守实习纪律,随便请假甚至自以为是,不虚心求教。大多数实习学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育实习仅仅是他们毕业成绩中的一项考核,他们常常认为教育实习不过是“走走过场”,到下面上几节课,马马虎虎过去就行了。有些不准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认为实习好坏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影响,将来的前途全凭“关系”。
6投入资金不足
资金的保障对于开展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提供的住宿、水电费、实习生正常的办公开销、交通费以及教师的指导费、两校领导沟通的工作餐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而这些开支通常要由高校给予支持,但实际上高校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十分有限,捉襟见肘,所以给予的实习指导费往往只是象征性的,与工作的付出不对等,小学可能还要为教育实习贴钱。因此,见习学校接受实习任务的积极性不高,能推辞就推辞。
二、小学教育实习的应对策略
1提升对小学教育专业重要性的认识
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的引导,抓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关注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从教意愿的培养。根据现实情况反映,实习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足关键在于对实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甚者是对自身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正确。因此,高校应该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以及作为小学教师所要承担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使师范生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具有热情、公正、真诚、执著的道德态度[1]。应当通过开设小学教师必备专业知识与道德素质课程,介绍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并且组织学习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和政策,让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使师范生从学习之初就给自身设定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
同时,及时有效地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端正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态度,加强实习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师范院校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逐步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相关内容与要求,使师范生根据实习所需知识、技能来规划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学校可以整理历届实习生所留下的宝贵的经验与心得,编辑成册,交给在校师范生相互传阅与学习,使之从中悟出实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给师范生以充足的时间,让师范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自身的实习目标。
2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
在强化教学技能与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师范生活动组织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教育调查与科研等能力的培养。丰富实习内容,有助于提高实习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才能。从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情况来看,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这两大块内容是教育实习中师范院校特别注重的,往往也是唯一落实较好的。一方面,安排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熟悉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之初步掌握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让实习生担任实习班主任,了解班主任的作用和任务,增长教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为达到逐步独立地从事班主任工作打下基础。事实上,实习生本身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其他能力的锻炼,但由于实习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偏向于这两大块内容,也就只能按照要求来完成实习内容。因此,高校应该丰富实习内容,给各项内容以科学配比并将其纳入最终的评分体系,以利于实习生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
实习是一个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不仅小学教育专业所在高校本身要制定明确而全面的实习目标,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目标的达成,每个实习生也应该给每个过程都赋予实际性的意义[2]。实习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个人目标,如培养交流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制订教学计划,改善自己的教学观,获得管理一个班级的经验,验证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理解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等等。要制订个人实习计划和个人努力的目标,再用这些目标的达成来验证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以有针对性地继续努力。
3加强技能类课程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本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科研能力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提升,依托“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书写”、“音乐”、“美术”、“各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程和由此延伸的任意性选修课来进行,并以学校技能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载体来实现。应当以院校共育、内外结合的思路,通过严格考核目标,增加课时数,更新训练方法,组织丰富的活动,如才艺展示、竞赛评比以及拜师学教、名师讲坛等手段来达到教师技能训练的目的。
4教育实习全程化
即延长实习时间,扩充实习范围,采取连续性、阶段性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实习的方式,将同专业的学生组队派往当地小学,时间一般为6~8周。在这段时间内,除去动员、准备与总结工作,中间只有6周左右的时间在实习学校。这6周之内,除了了解情况、见习、试讲、协助班级工作等,还包括真正上课与班级工作的实践。学生真正用来上课和实践的时间不多,并且往往是多个实习生集中在一个班级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熟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把握教学原则,极少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很难达到教育实习的根本目的。因此,实习时间可在总量上加以延长,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例如,可以在大一和大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小学听课实习;在大三时将微格教学指导与听课相结合,并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了解当地学校教学与学生情况,以便减少实习生适应的时间,在实习过程中快速进入状态,多参与实践尝试;大四的集中实习阶段,可以先安排实习上课一个月,在此期间,安排一个星期左右进行反思和理论指导,再回实习基地进行最后一个月的实习授课,最终给予综合性考评,真正将教育实习全程化。
5探索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实习保障制度
(1)加强高校与基地联系,建立互惠关系
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尽量减少分散实习,这就需要建立一定量的较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基本上有其独立而固定的实习基地,但是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往往是在见习、实习需要时才建立,而且这样的联系很多又是程序化的,即开会、制订见习实习计划、落实等,至于每一届实习生的区别、实习基地的变化等情况则很少去考虑。有的实习计划甚至几年不变。这样的见习、实习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帮助是很小的。因此,要加强实习院校双方间的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调整实习目标与内容,让实习双方能在长期合作中加深了解,不断协商改革,使得双方都有所收获。
此外,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仅仅是单向而非双向的。只有高师院校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却很少有实习基地的带队老师到高师院校去。针对这一问题,实习学校可以与高校相互交换学习,派遣在职小学教师到高校接受理论培训或为师范生开展名师讲坛活动;高校老师可以到小学进行教科研指导等。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当前在职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开展实践活动,而且也能完善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达到双方互惠的效果。
(2)加强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高师院校和基地学校都应重视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落实情况,沟通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来指导和激励实习基地学校,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目前的实习指导工作中,有些指导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指导实习不认真、不负责任的现象。表现在对教案的审批指导上敷衍了事,只签名,不把关;在对实习生的评课上,只是指出实习生的不足之处,而未能给实习生以具体详尽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原因说明。在班主任工作的指导上,要么认为既然有实习生实(见)习班主任工作,因此会对班级和实习生放任不管;要么担心实习生因不熟悉班级情况而不肯把班级管理交给实习生。还有个别指导教师缺乏指导实习的经验和能力[4]。针对此类问题,要尽量选派有指导经验、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都能胜任的教师去指导教育实习,充分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并且,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提供适当的倾斜性政策,比如对于参与合作并表现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适当增加其晋职、晋级、评比先进和优秀的机会,使其在评比时多一些优势。
参考文献:
[1]许惠清论师范生素质的培养[J]抚州师专学报,2003,3(1)
[2]郭黎岩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
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为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公费定向培养小学教师,一师承担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的培养任务。2008年,一师承担了湖南省启动的“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教育”(以下简称“四年制”)。2010年,在总结小学教师培养多种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一师又承担了湖南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六年制”),为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公费定向培养本科学历的多科型小学教师,此项工作开全国之先河,是湖南为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师资队伍的学历、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而实行的重大创举,是全国小学教师教育的重大创新。从2006年至今,已有3700多名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走上农村小学教师岗位,目前在校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9000余名。多年来,一师在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上积极改革探索,既遵循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基本特点,又立足为农村小学培养高素质教师,从基本制度、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创新。
一、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改革创新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基本制度
1. 创新学制与学历
四年制的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学历层次为本科。六年制的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六年,学历层次为本科,采用学籍管理“二・四分段”、培养过程“六年一贯”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入学后前两年注册为中职学籍,两年期满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省当年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升入本科层次学习四年,招生计划纳入当年全省普通高校对口升学招生计划。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培养学校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未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转入相应专业跟班学习三年后,成绩合格者由培养学校颁发专科毕业证书。从2012年起,一师已先后组织了2010级、2011级、2012级全部六年制学生进行了学籍转换考试,绝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了从中职到本科的学籍转换,正式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2. 创新招生标准与程序
招生标准要求考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品行良好,遵纪守法,志愿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四年制的高考成绩不低于二本线,六年制的中考成绩不低于当年当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内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招生过程按照“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初审推荐县市区教育局初选市州教育局和培养学校综合测试县市区教育局组织考生体检市州教育局预录县市区人民政府与考生签订培养协议书培养学校录取省教育厅审核”的程序进行。特别是为确保六年制生源质量,还专设了综合测试,在学生初中毕业会考基础上,进一步考查选拔,将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笔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化基础,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教师职业发展潜质和专业发展潜质,确保了选拔录取乐教适学的优秀学生,从源头上把好了生源质量关。
3. 创新教育与就业政策
按需培养和公费教育。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现有教师的补充和课程建设需要,提出年度小学教师培养招生需求建议计划,省教育厅据此编制全省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项目预分计划,根据预分计划确定县市区每年的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招生计划,实现按需招生;录取入学的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由省财政提供培养经费,免除学费、住宿费、军训费和教材费,在助学金、奖学金方面与其他在校生享受同等待遇。
定向就业和定期服务。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得转学、转专业,在毕业前和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毕业后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的县市区以下农村学校一定期限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其中四年制不少于6年,六年制不少于8年),由定向培养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任教岗位和编制,实现定岗到校,优化农村教师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近年来,历年公费定向培养的毕业生均已按协议到岗执教。
(二)改革创新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
1.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一师对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定位是:为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服务。我们针对小学教师职业具有多元性及实践性等特征,特别是针对培养服务湖南省农村小学教育优秀师资的需要,明确了培养综合性、多科型的师资人才。在四年制与六年制的培养上,我们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以“面向小学,突出特色;强化实践,注重能力;发展特长,倡导创新”为指导思想,采取“综合培养,分向发展”的培养模式。
首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显著特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依法执教能力,使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具有未来教师所必需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实行主辅修制。如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招生专业为小学教育专业,在此基础上分设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科学教育、教育技术学、音乐学、美术学和体育教育九个专业方向,实现小学学科(课程)全覆盖。在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在主修其中一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上,辅修其他1~2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使师范毕业生具备承担2~3门小学课程教学的能力。
2. 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科学设置各学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将高等教育共性、高师教育个性、小学教育特性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融为一体,使课程体系能较好地适应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品质。具体来说,课程体系力求凸显如下特点:
(1)注重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强化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从小学教师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应具备哪些素养等来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依照各阶段培养目标和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设计课程体系。例如,不仅将基础课程靠前安排,而且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艺体综合素质可塑性强的特点,一些需要可塑性强的课程尽量靠前,如声乐、琴法、形体舞蹈、美术、书法、普通话训练等;高年级则主要侧重知识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使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同时,不仅注重学生各科基本素养的全面培养,而且为适应农村小学教学及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要,设置与小学课程相对应的学科专业模块供学生选修,使课程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了空间。
(2)满足小学教育专业要求,突出师范教育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培养未来的教育教学骨干、小学各学科带头人的要求:一是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懂得小学教育规律,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二是强化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充分借鉴中等师范培养小学教师的丰富经验,通过专设教师技能课程的有形教学、开展课外活动的无形渗透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如“三字一话(画)”(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教师口语、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等。三是强化实践环节。实践课程课时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达到25%左右,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也力求创新,如在教育见习实习上,改变了通常的见习与实习接在一起,次数少、时间短的做法,将见习从实习中分离出来,并尽早进行安排,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短时与长时相结合,使教育实践形成一个多层次、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此培养师范生面对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和教育智慧。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色。
(3)关注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着眼学生职业持续发展。不仅关注小学教育当前的需要,而且关注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作为小学教师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而且关注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不断适应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为他们在职业、学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如课程设置中设有教育专题研究,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若干专题供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已设置的有儿童心理调查研究、小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现状调查、新时期小学教师素养研究等。通过教育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坚定学生的专业信仰和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热爱,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注重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培养。教育信息化对于小学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快速缩小城乡差距、服务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一师通过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培养师范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师范生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和实用技术,掌握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网络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维护和应用、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通过开展“微课设计与应用”第二课堂活动,让师范生在校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掌握理论、方法、思路,便于走上岗位后能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引领所在学校、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
3. 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师范生核心能力形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从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规律出发,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基本形式,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大量采取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仿真教学等教学基本形式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广泛开辟校外实习、见习基地,大量开展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对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职前培训和实习,充分熟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构建起“培养学校―实习基地―生源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其毕业后能直接走上讲台、站稳讲台。近年来,一师已在全省38个县(市、区)建立了师范生顶岗实习基地,177所小学成为师范生顶岗实习学校,其中有5所小学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三)改革创新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保障机制
1. 组织领导保障
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招生录取和学生培养由一师负责具体实施。一师党委、行政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班子,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项目初期,学校党委、行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项目论证会议,反复调查、研究、论证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培养的新模式;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党委、行政组织人力物力,研究制定六年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考试政策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尤为突出的是,学校党政领导、教职员工全体、全程参与,举全校之力担当起六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招考的命题、制卷、组考和录取工作;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入学后,又定期组织召开市州教育局负责人座谈会和专业建设、学生管理研讨会,听取对招生、考试、录取和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管理模式,着力提高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生源和培养质量。
2. 招生计划保障
一师每年四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招生计划为500人,六年制招生计划为1500人(五年制招生于2010年停止)。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本县市区每年四年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需求建议计划,省教育厅根据各地上报的需求建议计划和全省公费定向培养招生总计划,统筹安排下达各市州、县市区招生来源计划,使每年的招生计划落到实处、得到有效保障。从2006年至2014年,一师实际招生录取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2828人,四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2694人,六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7248人,顺利完成了每年的招生计划。
3. 经费投入保障
省财政每年按生均6000元(从2012年起,每年按生均6600元)标准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六年制师范生的招生、考试、录取,以及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军训费、教材费和助学金、奖学金等,如2013年省财政投入了3960万元资金用于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培养。
二、实施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模式的基本经验
1. 严把生源质量关
生源质量对能否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获取优质生源,省教育厅明确规定:报考四年制的定向培养计划的考生,成绩必须在二本以上;报考六年制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的考生,其中考成绩必须达到当地省级示范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其中六年制的还必须参加由培养学校组织的包括文化知识笔试、教师职业发展潜质测试和音体美专业技能测试在内的综合测试,对考生的综合测试排名实行公示,培养学校必须按考生的综合测试成绩排名从高到低进行录取,以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从源头上把好了生源质量关。
2. 强化专业情意养成教育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独立自主性差,在学校会把对父母的依恋迁移到教师身上,对教师形成强烈的依赖感。因此,必须强化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情意养成教育。一师通过充分发掘一师“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优秀教育传统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教师气质与人格精神的生成以多样化的、潜移默化的;通过观摩、演讲、校外辅导员、三下乡、义务家教、教书育人楷模进课堂、一线教师面对面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扎实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深植“服务农村,扎根小学”的人生信念,如将一师的优秀毕业生――十代表兰朝红、全国首届最美乡村教师吴金成等请进校园,请进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通过以上多种途径与方式,有效强化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儿童、热爱小学的专业情意养成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其养成了浓厚的专业情意。
3. 强化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
一是充分利用初中毕业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在第一、二年级重点强化学生的音体美素质养成教育和小学教师“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实施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测试认证制度,未能通过测试的学生不得毕业。二是充分利用学习期所提供的培养时间和空间,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大量由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构成的教学实践环节,特别是安排为期一个学期的小学顶岗实习,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程顶岗,经历完整的小学教育教学环节,以强化提高其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三是适应农村小学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实施主辅修制,由学生在其主修专业方向之外,任选另一专业方向模块进行辅修,以进一步增强其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4. 构建确保毕业生服务农村小学教育的体系
建立促使公费定向培养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并确保其毕业后能服务农村小学教育的体制机制是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建立培养计划协调机制。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各县(市、区)教育局会商同级财政、编办等部门并报政府办公会研究决定后,向省教育厅申报,以确保定向培养的毕业生有编有岗。二是实施合同管理。在考生被录取入学前,由考生及其家长、生源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培养学校三方签署公费培养、定向就业协议,协议中明确对不按协议就业者的处罚条款。三是建立退出机制,对定向培养期间学业成绩不合格者,予以留级或退学;非正当原因退学者、毕业后不定向就业或定向就业时间不足者必须按协议缴纳违约金。
5. 建立与地方政府、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要把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实现培养一大批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有仁爱之心的优秀农村小学教师的目标,还必须建立与地方政府、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高校需凸显在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政府需强化在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小学需提升在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中的协同配合作用。一师正是从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培养过程、实践培训等环节入手,强化与地方政府、小学的深度合作、有效互动,协同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了“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较为完善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优秀农村小学教师的长效机制。
6. 构建农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机制
一师积极探索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小学教师终身教育机制。一是承担“国培”“省培”项目,创新培训平台。自2009年以来,一师累计培训全国各地在职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及小学校长5500余名。二是开展为农村小学送教活动,定期组织培训专家团队送教到县以下小学及一师的小学学科研究基地,开展教学交流、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活动。三是探索“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机制。让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全程、全方位地体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培养教育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同时接收置换出来的农村小学教师,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促进其专业成长。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职前、职后的良性互动,有效推进了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培养工作。
7. 加强小学教师教育及小学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
一师创建了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基础教育学科研究基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整合资源,发挥特色优势,突出协同研发,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心理发展状况及规律、小学教育教学优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等系列问题,加强了小学教师教育及小学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为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三、实施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并在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传统的优势,现已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小学教育专业,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公费小学教师定向培养高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二是为湖南省农村小学输送了一大批优质师资。自2006年实施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培养模式以来,就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高初中毕业生报考,显著提高了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学校共培养合格毕业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3709人,毕业生全部回到县以下农村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由于是定向培养,针对性强,为湖南省农村小学提供了稳定的优质师资补充渠道,有利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小学教师队伍,对于促进湖南的教育公平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高。由于教育培养到位,绝大多数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思想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也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知识基础,毕业后热爱小学教育工作,很多已成为教学骨干,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走上学校的领导岗位。如在2012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共同举办的首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一师2007届毕业生吴金成荣获“最美乡村教师”称号,成为我国乡村教师的杰出代表;一师2011届毕业生蒲晴秉持“爱”的教育理念,潜心扎根基层,勤奋努力,乐于奉献,于2013年提升为学校教导主任,先后被新晃县评为“优秀辅导老师”“优秀教导主任”“优秀通讯员”“优秀乡镇教师”等,2015年3月19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亲自为其颁奖,等等。全省各县市区教育局普遍反映,一师毕业的学生好用、管用、可以放心用。
实习支教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
实习支教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教师教育一体化,是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点,对教师的职前、入职和在职培养、培训统一规划,使之相互贯通,建立起连续性教育的教师教育体制。[1](P2)实习支教在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可以促进职前教师培养、入职教师和在职教师培训为一体。实习支教一般由高师院校在地方教育局领导下和多所农村中小学进行合作,把农村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看成是多方的共同责任,改善了以往高师院校和农村中小学交流较少的情况。实习支教改变了以往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相分离的状况,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培训在职的中小学教师。首先,在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置换方式到高师院校进修;其次,在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指导师范生实习的同时,自身也可以得到专业上的提升;第三,高校的专家可以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以讲座、座谈、指导、讨论等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或直接结合农村中小学实际进行校本培训。通过高师院校和农村中小学的合作,以实习支教方式建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实习支教有利于促进高师院校改革
实习支教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高师院校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当今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在激烈变革过程中,实践导向越来越明显,教师教育重心日益向以中小学为场所的教育实践转移。而且,教育均衡也是欧美各国强调的重点,如美国就实施了“为美国而教”方案,招收优秀大学生到薄弱学校从教并获得巨大成功,随后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效仿。我国实施实习支教的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实习支教,这必然要求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突出教学上的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而且,对高校教师的分类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改变以往重教学轻实践的做法,积极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到实习支教工作中去,要组织一批实践型高校教师,让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能待在中小学。要改革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鼓励部分高校教师参与到中小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中小学一线开展教育教学调研,更好地为指导实习支教的师范生做贡献。
实习支教有利于促进高校师范生专业发展
实习支教的实施可以切实有效地促使高校师范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往的高校师范生培养缺乏对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视,实习仅2个月左右,有些高师院校甚至进行分散实习,实习效果无从谈起。由于实习支教时间通常至少为一学期,实习生有充足的时间融入到实习学校的正常教育工作中,在适应了学校环境后,就可以像正式的教师一样参与所在学校的教学活动。实习生在中小学指导教师和大学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经过早期的听课和班级工作见习,逐步过渡到正式上课和班级管理。这既是实习制度上的重大突破,同时又是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一大转变,标志着职前教师教育模式逐渐重视以实践为导向。实践在教师教学知识基础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把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教学技能。在美国,教学、实践研究、日常指导学生、临床指导、为中小学校服务等都纳入了学问的概念范畴,鼓励教师教育者加强与中小学实践的联系。[2]理论知识是教学的基础,而教育实践本身就是所有教学知识的最终目标。实习支教为师范生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机会,从而使实习生在充足的实习支教时间中习得教学技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实习支教有利于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实习支教在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过去,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往往体现为在职培训。有的中小学教师去高校培训,但由于许多高校教师对中小学实际了解不够,最终培训效果往往难如人意;有些中小学教师在地方教育局或教师进修学校进行的培训往往缺乏理论深度,而且由于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也不尽理想。在实习支教模式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多:第一,高师院校的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共同交流,就实习支教和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在指导实习生实习的同时,实现教学相长,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可以促使他们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第三,在实习生负责所在班级教学和管理的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自修、教研组讨论或到高师院校学习相关课程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高师院校的师资力量为支持,构建新的农村职后教师教育的培训体系,可以做到校本培训和在职进修相结合。
实习支教有利于促进高师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实习支教还有助于高师院校的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专业发展。以往很多高师院校的教师脱离中小学实际,在教学和科研上缺乏相应的实践支撑。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高校的教师教育者都有在中小学从教的经历,这样才更有资格培养师范生。通过实习支教,高校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进行对接,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丰富、形象的实际案例可以成为高师院校教师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利条件。这样就使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更贴近当前的新课改,又可以更贴近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还可以和中小学教师一起合作开展行动研究。既提高了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又真正做到了高师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在实习支教中,参与合作的高师院校教师可以经常深入中小学,参与各种教研活动,给中小学教师开讲座,与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上的交流,观察并指导实习生的教学与班级管理,组织实习生进行相关教育教学的讨论。这样,既促进了基层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的专业发展,也反过来有助于促进高师院校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在各地实习支教的反馈中反映出不少问题,主要体现为:高校传授的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结合不紧密,师范生在实习支教过程中缺少教学反思,高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存在问题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实习支教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在实习支教工作中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加强。
实践: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实习支教的有效开展,应当以实践为途径。师范生的培养和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也应当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当今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实践在教师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美国学者对“学问”(scholarship)有新的理解,除了“探索发现”以外,还包括教学、综合、应用。[3](P16-25)也就是说,教师教育除了传统的教学之外,也要注重综合和应用,实践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生着深刻、彻底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主流趋势就是支撑教师教育的理论根基已由以往的“理论”转向了关注“实践”。[4]而目前我国高师院校依然大多是以理论取向为主,改革相对滞后,理论脱离实践的造成的矛盾在实习支教中体现犹为突出。而实习支教对实践性的要求很强,因此在培养师范生时要有意加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支教前的见习、说课、试讲、教育调查等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
反思:教师教育发展的自由之路
在实习支教过程中,很多高师院校师范生缺少教学反思,或缺少有效的教学反思。师范生不仅要了解教学知识,掌握相关教学技能,而且要培养全面的反思能力。中小学丰富的教育实践可以提供最佳的教学反思场所,其效果远远不是在高校上课时的反思能够相比。奥特森曾对职前教师实习期间反思能力的发展做过深入分析,指出反思使师范生“从知道‘怎样教’到‘理解’教学,结果是概念的发展,反思成为在这个领域解决问题的综合知识的工具,于是出现对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贯通理解。”[5]而且,高校教师在实习支教中可以经常深入农村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一起帮助师范生学会有效反思,成长为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反思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自由之路。
第一,语言的亲和力与准确性。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的接收到信息。同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极强的亲和力,用一种柔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第二,板书的绘画能力。不同于中学生,小学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只有新鲜有趣的事物才会充分吸引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黑板板书活泼可爱,用醒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课堂活跃能力。小学生生性好动,不喜欢课堂上死气沉沉,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经常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轻松有趣的形式,寓教于乐。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
小教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目前,该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学能力
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能力。小教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能力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欠佳。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在校小教专业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二级甲等的过级率不高;学生在顶岗实习或教学见习中的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不够,使得小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不高;不少实习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不够协调、自然,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第二,板书呆板,书写不规范。不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板书呆板无趣,缺少设计。错别字、笔顺错误等问题也屡有发生。第三,过度依赖教材。一些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过度依赖教材,有些更是一成不变地根据教材和教参的设置授课,没有和学生的学情相结合,使得授课效果大大降低。
(二)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需各种能力的综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是教师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能力。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普遍不太成熟。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设计能力不高。不少学生在教学实习时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规范,对《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不明确,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第二,课堂调控能力不强。小学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在面对真实的小学课堂教学环境时,常常暴露出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或是不能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如期完成教学计划;或是对学生关注不够,教学分离,导致教学效果差;或是对学生的提问或突发状况惊慌失措,不能沉着应对;或是课堂纪律差,秩序混乱,教学过程无法顺利进行等。第三,教学反思能力不足。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但我们的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后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找出原因,教学反思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超越现有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可以说,教学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中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停留在模仿和学习阶段,过度依赖教材,知识传授局限于书本,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在更新和组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情设计课程最优方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同时,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也亟待提高。
三、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强化技能,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毕业时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具备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是由全校公共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四部分组成,而在这四类课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全校公共课,比例最低的是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教学实习和见习等),专门开设教师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的学校并不多。一些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忽略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没有联系小学教育实际,在实践环节上与其他教育类专业几乎没有区别。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陈旧,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离,不能满足学生作为未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力度不够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小教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明显不够: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在小教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纳入技能训练,即使有技能训练也不成系统,而是单一的、零散的训练,缺乏从组织到实施、从课程到师资的严格管理,训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缺乏对训练进行科学、规范的考核,大部分师范院校除了普通话按照国家语委的规范要求进行考核外,其他技能如板书设计技能、课件制作技能、班级组织管理技能、科研技能等的考核涉及很少,导致技能训练的动力不足,学生在校时的教师职业技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走上教学岗位时才暴露出问题。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形式单一
教学实践是学校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步提高的。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教学实践的时间长,并且实践的形式也多样。“在美国,教育实践分三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学学习。英国的教育实践也有两种形式:非正式教育实习和正式教育实习。教育实践的时间根据秋、春、夏三个学期来安排,一般不得少于20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学实践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时间短,落实不到位。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学实践一般为6到8周,如果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一个月左右。而这一个月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听课,辅助班主任工作,真正走上讲台上课的次数非常有限。一些学校甚至安排学生回当地自行联系学校,实行“放羊式”的实习,使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二是实践形式单一,很多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只有教学实习,缺少教学见习和模拟训练,学生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不断转化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而导致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思考
(一)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也就是说,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应突出师范性,强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其次应贴合小学的实际需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专业有所区别;再次是定位在本科层次的培养,与传统的中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分开来,培养出的学生才是能适应小学教育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师院校应完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进行调整,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办学特色。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就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的根本标志就是越来越容易地、有效地参与团体重要的实践活动。”这正是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实践教学不仅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高师院校应努力克服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不完善、与理论教学脱节,以及专业性不强等弊端,“以‘大实践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可将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大板块进行构建,将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从各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校内集中实训环节以及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入手,全面改革和完善小教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整合学科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小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设置课程,精简理论课程,加大技能性实践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增加与小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课程体系从单一转向综合,课程内容从封闭转向开放,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实践应用。
(三)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加强教育实习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教师资格认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认定,适用于各级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他们在校期间思想进步、成绩合格、基本功过关、体检正常,就可以由学校统一申报相应的教师资格。二是通过考试认定,适用于非师范教育专业的人员。非师范教育专业的人员要想取得教师资格,除具备相应的学历条件、专业要求外,还必须通过教育教学知识考试、教学技能考核、体检等一系列程序后,方可认定教师资格。2011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依据以上两个文件精神,改革试点省份2012年入学的师范生毕业时也要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而且,教师资格也将不再享有“终身制”,每隔五年就要经过考试,再重新注册相应的教师资格。
二、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的挑战
(一)生源质量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20世纪末,受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影响,许多大学扩大了招生范围和数量,大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投入本科院校的怀抱,导致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录取分数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在同批次录取院校中几乎处于最低水平。再加上师范生免学费政策的取消,贫困家庭孩子失去了报考师范专业的优惠条件,也是导致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近几年,农村基础教育在校生人数急剧减少,许多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大大降低,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阻碍了考生报考小学教育专业的热情,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的录取人数逐年下降,有的甚至无法完成计划的招生指标。生源数量的减少、质量的降低影响着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学制年限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冲突
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现有三种学制形式: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以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为例,学生要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完成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在内的30多门课程,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支配的学习时间。而且,学生见习、实习及参加其他实践活动的时间都很短,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和能力发展的需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压缩饼干式的教育”。具体到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高度综合为小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和小学专业课程教材教法三大学科。课程开设的形式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很少,就是仅有的几门选修课也以必选方式存在,学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三)素质培养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对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的一次全面检验,其考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教育心理知识与能力和面试三个环节。教育心理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是学生教师教育类课程基本知识结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能力;综合素质科目主要考查学生所学其他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内容多、范围广;面试或说课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能力,对于还未毕业的专科生来讲存在一定难度。面对考试的压力,容易导致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突击应对教师资格考试上,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训练,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是立足未来合格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还是侧重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或者协调处理好素质培养和应试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指在一个组织内以质量为中心、以全面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只有全面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了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2年2月10日制定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要求,也为培养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机构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定位于为广大农村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小学师资。教师资格考试虽然不是专科层次职前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但它却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而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具体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育类课程采用的是模块化课程设置,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也是以模块方式呈现出来的。模块化课程(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将课程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属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模块化课程模式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新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教育类课程的由过去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材教法三大学科,演变成现在的六大学习领域、二十多个模块;开设学时和所占比例都大幅度增加;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明确规定教育见实习的时间不少于18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课程模块可以单独开设,也可以几个模块组合在一起开设;课程开设的形式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课时分配也可以是弹性的,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课程改革是提高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关键,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集中体现。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也应采用模块化设置,与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接轨,既适应考试的需要,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面对较差的生源质量和庞杂多样的课程模块,学校不但不能迁就学生的水平而降低要求,反而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通过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努力实现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直接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研究和尝试采用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即教师教的不应是死的知识,而应重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应将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学会学习。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教育力量形成合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会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效率管理等,最终实现自我管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保证和监督教学质量的提高
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学业成绩评定基本上还是沿用中等师范学校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绝大多数的课程都安排到期末一、两周内集中考试。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应试,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适应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当前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教学评价机制也要随之变革,最佳办法就是尽快实行学分制,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全部纳入学分制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方法上,保留必要的考试科目,增加考查课的种类,考查课可以涉及更多的课程模块,测验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在教学评价种类上,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统一,采用多元化、灵活、弹性的评价方式,保证和监督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总结
关键词: 高校师范专业 见习实习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截至2015年7月30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37.5%[1]。在这十二年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7%上升至37.5%,可见高等教育发展的迅速。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这一现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而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科学知识与实践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确保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对高师院校的学生来说,提高其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习。
一、概念内涵
根据《教育辞典》,见习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结合某些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到有关单位和现场进行观摩,使其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环节;师范学校的学生在专业训练期间结合实际,参观中小学教育的实施和教学实际,观摩教师的言行、操作和教学。若进一步担任助理教师职务和课务并试教,就叫做实习。见习是实习的前奏,是实习不可或缺的步骤[2]。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3]。笔者认为,见习指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到学校、康复机构或康复中心等有关单位进行观摩,形成感性认识,了解教育对象,培养职业情操的过程;重点在“见”。而“实习”指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学校、早期康复中心、康复机构等有关单位,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校中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重点在于“操作与实践”,本研究中的“实习”过程包含“见习”这一环节。
二、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研究的文献数量多、内容丰富,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的意义
近几年,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的研究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不同能力提升的影响;二是实习对高校不同学科师范生的影响。
1.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不同能力提升的影响
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通过问卷及半访谈方式调查了实习生教学能力的发展。结果显示,实习生在教育实习阶段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教学认知能力的提高快于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4]。
2.实习对于高校不同学科师范生的影响
郭新婕通过个案法对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显示,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经历了一个动态的专业发展过程,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对学生的了解,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等方面是交织发展的;通过实习,实习学生的教师知识、执教能力和反思能力等都有相当程度的积累和提升[5]。
刘蕴秋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探究实习过程中的见习对于入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见习首先使师范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实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其次,见习能改变师范生对教育理念、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的认识,促进职前英语教师素养的发展。此外,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师范生很快学会从教师角度思考问题,激活他们在课堂上学过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使其教学认知和职业态度上发生明显的转变[6]。
(二)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现存问题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对于实习现状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许多学者不仅对现状进行阐述,对原因进行分析,还提出相应对策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孙卫俊、史晖。在现状提及的问题中,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过少、实习模式和评价方法难以适应发展、实习时间过短、高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和教育实习管理不到位等几个方面。
梁尚德在研究中总结了高师院校物理专业实习现状,从学校和组织实施过程、学生自身、实习学校和实习教师三个方面分析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这一方面存在实习目的过于简单,只是局限于实习生对中学物理教育现状的了解;实习时间不够、实习内容单一、高师院校物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课程、物理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90%,教育理论课程只占10%)、教育实习评价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组织管理落后[7]。
孙卫俊指出在当前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学生的实习存在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生和实习学校之间缺乏长期联系;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被认为缩水,实习范围窄小;教育实习时间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而且安排得过于集中;缺乏有经验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等问题[8]。
曹宁指出在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实习时间过短,实习内容贫乏,反思反馈缺失,指导教师难以给予及时准确到位的指导,实习活动因对中小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增加教学管理与后勤管理难度而遭受推诿[9]。
史的研究从实习院校角度分析了传统单向度实习模式的弊端,即高师院校通过实习院校提供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而实习学校很难通过教学实习促进自身发展,甚至一些实习院校认为教育实习会对其教学秩序产生冲击[10]。
林晖提出目前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中存在同一实习生具有多位指导教师,而各位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评价标准难以均衡统一;在评价中多用经验观察方法,此方法受指导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评价信度低、效度差、可比性差[11]。
王艳梅的研究阐述了高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实习时间过短,内容形式单一,实习管理松散封闭,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等问题。陈忻华在研究中指出在师范生见习实习中存在教育实习目标笼统模糊,教育实习时间过短,教育实习安排不合理,教育实习前的准备不足、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滞后,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欠缺,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机构与组织管理工作不够健全等问题[12]。
(三)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改革路径
在探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见习实习改革对策和路径上,我国学者多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优化实习指导教师配置;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实现高校与中小学校的互惠双赢;加强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搞好教育实习课程资源建设;完善教育实习成绩考核评价制度。
姚云和李福华指出应促实习资源、实习过程和实习管理的一体化,应构建“师范生教育实习平台”,从而实现实习资源丰富与更新,并使实习管理过程规范化和自动化[13]。魏彦红指出教育实习应本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设置,加强对见习过程的管理,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高等师范学校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见习基地[14]。
孙卫俊在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时提出实践教学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的模式,简称“TCPP”(The Teaching Course Penetrated by Practice),即安排师范专业学生进入中小学,进行经常化的定点和定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专业教学、班队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配合实习学校全面了解和参与,而师范院校则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检查和督促,使学生在第五、第六学期内分别从事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学生特点和自己的角色定位,巩固专业思想,培养职业情感,开展见习、实习和研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说课、磨课、试讲等教学工作及开展教育调查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熟悉人际关系处理和学校管理工作等。最终使学生一毕业就具有一定的中小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非常顺利地胜任教师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成长效率,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质量。
史晖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应基于“一个中心、两维目标、多元互动”的理念,并以此提出构建三种教育实习的新模式。“一个中心”,指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使双方都能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共赢。“两维目标”,指既培养未来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和合作意识,又提高实习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合作能力;既着眼于促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关注实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元互动”,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实习学校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习生、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以实习生为中介,形成实习生与在职教师、与大学教师、与实习学校、与高师院校、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大学教师与在职教师之间的多元互动。提出的三种教学实习新模式指,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定岗置换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15]。专业发展学校是指由学校和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共同创建的一种新型学校。专业发展学校为实习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场所。所谓顶岗置换,就是让师范生经过一定阶段见习准备之后,正式走上讲台,履行教师的全部职责。与此同时,原有岗位的教师脱岗进修,进入高师院校进行全程培训。这种模式既能为师范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又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电提高的机会,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互利互惠。尤其对教师学历不达标、教学水平较低的农村偏远地区,适切性更强[16]。建立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机制,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并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双向选择,让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侧重面向农村中小学)达成就业意向,可以有效缓解就业矛盾,达到多方受益的目的,使实习生成为“准教师”[17]。
黄兴帅针对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实习时间短、人数过于集中、实习生无法了解教学整体过程和教学环节等现状,借鉴认知学徒制的思想,提出师范生教育实习要实现四个转变:由教-受式指导学习向学徒式指导学习转变;从单一、细节化实习活动的学习向整体、全面教学过程和环节感知转变;从重视学科领域知识向重视策略性知识转变;从重视个体学习向重视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学习转变[18]。
(四)国外经验及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在近十年中,国外高校师范专业实习有如下特点。从国家看,多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主;从研究方法看,以比较研究为主,通过比较各国实习模式,总结出在实习方面的先进经验;从研究结构看,很多文献多是先总结、比较多国高师院校的实习经验,然后提出给予我国实习的建议与启示。给予的建议启示内容仍围绕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实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增加实习时间与采取多样的实习形式,与高师院校实习模式改革路径研究的诸多内容不谋而合,所以本研究在阐述国外实习模式的研究中,主要以可借鉴的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
1.英国
在英国,对于未来想要从事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师范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四年的全日制教育获得教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学生需经过至少20周的实习(包括见习),并且在高年级实习工作中,要承担实习学校教师的1/3工作量;另一种途径是PGCE模式(Postgraduates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从学制上看,学生至少经过3年的高等教育,先获得非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再接受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获得“研究生教育证书”,简称3+1模式,是培养英国中小学师资的主要途径[19]。这两种模式都具有“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
2.法国
法国的教师教育实致分为三类,即熟悉性实习,旨在让准教师们身临其境,初步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认识学校的组织运作、教学时间安排等方方面面,为即将开始的教师培训建立感性基础;(由指导教师)陪伴实践实习,指由指导教师带队,两三名学生一组,主要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分析,指导教师可安排少量教学活动;责任实习在实习第二年进行,实习教师尝试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期间还要进行学科教学法和普通教师培训学习,并由指导老师分析并解决实习生在责任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实习生在实习中实际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20]。
3.美国
教学实习时间长短因校而异,普遍在15周以上,大约有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习。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课程计划的最后,通常在第四学年进行,主要在专业发展学校中完成[21]。
虽然关于美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就内容上说,多是重经验介绍及与我国高师院校实习的比较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以不同州为主,如伊利诺伊州、俄亥俄州和德州等不同地区。
4.与中国师范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
许多见习实习的研究是与中国见习实习模式比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实习目标与要求
教育实习目标规定了教育实习的目的及学生通过实习取得的教学效果。对于教育实习目标的设定,美国与日本较具有代表意义[21]。
美国的教育实习目的与要求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以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为例):第一,了解教师的各种职责,认识教师的作用;第二,理解教学基本过程,提高指导学生的能力;第三,提高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主要指促进学生心智和体质成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四,提高对教学情境的认知能力;第五,发展认知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的能力。
日本规定实习生应实现的目标:第一,从总体上亲自体验学校教育实际;第二,培养基本教育实践能力;第三,认识教师职业活动的规律、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深对学生的感情;第四,能恰当地评估自己担任教师的能力和职业适应程度;第五,培养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的创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22]。
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目标虽然不同学校目标不同,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教育实习主要目标是加强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学的感性认识及教学技能的训练,旨在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教学理论。然而,我国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多数院校对实习目标的表述都过于模糊,缺少具体细化明确的目标;在实习过程中缺少具体的目标界定,难以评估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能力的提升。
(2)教育实习的管理
在英美教育实习中,有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即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教育实习计划、分配实习生、组织教育实习和进行实习评价[23]。而在我国,师范生的见习实习由师范生就读的高等院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制订,同时由高等师范学校负责管理及评价。
(五)不同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
随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发展,其模式越来越多样,对于不同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郑婕比较了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常见的单科集中定点教育实习、混合编队定点教育实习、定向顶岗试用教育实习、自主式教育实习及全委托式教育实习五种教育实习模式,分析了五种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实习模式的选择应从各地、各校、各专业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育实习模式,弥补单一模式的不足。另外,指出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学校应本着协作共建的方针,积极进行教育实习模式改革[24]。
黄龙通过对×师范大学的师范生的调查问卷发现,通过顶岗实习考查师范生专业素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研究发现,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其中专业情意提升最为显著。另外,研究表明师范生实习意愿、岗前培训情况、听课数、实习自由度是影响师范生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5]。
杨玉梅通过对顶岗实习和集中实习的效果比较研究发现。与集中实习相比,顶岗实习师范生实习时间长、力度大,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对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程度要大于集中实习。另外,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支教方式,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即顶岗实习补充了农村教师的数量、调整了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师资结构,但是顶岗实习在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仍不够完善[26]。
袁丽、陈林通过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大学指导教师和在岗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若要保证高质量指导有一定困难,原因是实习地点较远与分散,所以通常采取阶段性指导。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态度差别很大,因此实习效果差异明显。研究结果指出,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最重要的是完善指导人员的配备[27]。
总体来说,高校师范专业的实习研究有如下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三类――现状与对策、比较与启示、新模式探讨。“现状与对策”指许多学者在对高校师范专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定的建议与对策,如史晖、林、孙卫俊等。“比较与启示”指许多研究会通过比较不同模式或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实习经验为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发展提出一定的启示,如顾维勇、徐敏和李崇爱等。“新模式探讨”中的“新”并不是指以前从未有过的模式,而是指伴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而逐渐演化出来的模式。如顶岗实习模式、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模式等。
第二,研究方法更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从最初的文献法、个案法到现在的问卷法、访谈法等,呈现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并且由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发展,使研究结果效度提升,使研究结论更具代表性。
第三,研究对象更细分。这种“细分”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实习要素的细分,如对于实习效果评价手段的研究,对于实习前实习计划的研究等,这类研究使得对于实习模式的研究更全面立体;其次,“细分”体现在研究对象上,从最初的实习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到目前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学生、高校专业教师等多主体为研究对象;再次,“细分”体现在高师院校不同专业对于实习的研究,如物理专业实习、英语专业实习的研究等,体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为高师实习发展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第四,研究与现实的联系更紧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高校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如研究实习对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对专业发展、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其次,与社会进步发展更紧密,例如顶岗实习作为支教的一种方式,可以补充农村教师不足的现象,解决农村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等。
三、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发展趋势
(一)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合作的双向化
在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现状研究中,影响实习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实习院校存在“不配合”、“不欢迎”的态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观念,最主要原因就是见习实习的“单向化”,在高师院校师范生与实习院校进行合作时,只有实习学生得到了专业能力提升,而对于实习学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并无促进,这种“单向化”模式阻碍了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合作,所以促进互惠,切实使实习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确保高等学校与实习院校合作的基础,是高师院校实习基地建设趋势。
(二)习实习分布的弥散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见习实习这个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显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习见习时间过短,是目前影响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实习见习的弥散化是主要的趋势,即从大学第二学期开始,到第七学期的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两周的见习实习时间,第8学期则集中实习,这种弥散化的见习实习模式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见习实习过程安排的科学化
见习实习过程包括见习实习前的准备,见习实习过程的实施及见习实习结束后的反思。见习实习前的准备包括,教学示范技能的准备和相关知识准备(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准备等)及见习实习计划的准备。见习实习计划的准备,包括此次见习实习的目的,见习实习的对象,以及见习实习的主要任务等。许多研究显示在目前见习实习中,见习实习前的准备不足,学生缺少相应的计划或知识的贮备达不到实习要求。例如学生在大二进行实习时,若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并未学过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那么他就缺少相关知识准备,实习效果就会达不到预期。另外,在每次见习实习过程结束后,学生需要对每次见习实习进行一定的总结反思,弥补自己在实习见习期间发现的知识学习中的欠缺和教学能力的不足,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并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系统的完善达到“做中学”的效果。见习实习前准备的不足,缺少见习实习后的反思,是造成见习实习效果不明显的首要因素,所以见习实习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准备,而见习实习过程安排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将是见习实习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见习实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当前我国见习实习的评价现状多是单一主体,即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多是心得体会与填写实验报告。评价方式是检验见习实习效果最主要的途径,目前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不能适应见习实习模式的转变,所以多元化评价将是发展的趋势。评价方式多元化主要指评价目标的多维化,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1.评价目标的多维化
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目标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多维度多方层次,评价的多维度指在见习实习中的目标包括知识维度、职业情操、与实践能力三个维度;多层次体现在见习实习目标上包括学生见习实习前的计划,实习见习期间的目标任务及见习实习后的反思任务。多层次目标就是体现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目标,针对不同阶段特点进行目标设置。
2.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现今见习实习评价的主体是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这种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致使学生失去了反思与改进的机会。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评价更为客观,同时促进实习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评价主体将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使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指导教师为主体发展成为指导教师、实习院校教师、实习院校学生、同班同学及学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学者发现目前对于见习实习效果的评价,多是质性的定性评价,如教师的评语与学生见习实习后的心得体会,虽然定性评价能描述出见习实习的情况,但难以考核,并且难以对见习实习目标加以监控。所以,提倡多种方法相结合,如特殊教育专业的见习实习过程中,评价方法包括通过实习学生撰写的个案调查分析、见习实习学生为特殊学生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及单元教学方案等多项内容进行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总的来说,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功能、调节功能和反馈功能能,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见习实习前的诊断性评价、见习实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见习实习后的总结性评级相结合;实习学生、实习院校教师、高师教师等多人员参与;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与多样化的评价内容。
(五)见习实习管理的制度化和指导权责的明晰化
在对我国高师院校见习实习现状的研究中,多位学者指出我国见习实习制度不够完善,是导致见习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整个见习实习效果的保障,所以见习实习制度的完善化将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实习院校进行见习实习时,会出现无人指导,使见习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在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指导权责模糊,为了保证学生见习实习效果,指导权责的明晰化将是未来见习实习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7.5%,社会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吗[EB/OL].http:///gxbk/gaoxiao/ptgx/20150817/2520828.shtml.2015-08-17/2016-2-30.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34.
[3]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2-73.
[4]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1):73.
[5]郭新婕.教育实习与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3.
[6]刘蕴秋.教育见习课程对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8):95.
[7]梁尚德.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8]孙卫俊.实践贯穿全过程的应用型教师培养模式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12):105-107.
[9]曹宁.之前英语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系统生态走向[J].黑龙江教学学院学报,2010(29):41-42.
[10]史晖.从单向度到多元互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10(8):44.
[11]林晖.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改革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6-68.
[12]王艳梅.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6):87.
[13]姚云,李福华,张继华.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12(2):104-107.
[14]魏彦红.教育见习:教师教育的一贯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140.
[15]史.从单向度到多元互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10(8):45.
[16][17]叶叶.“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8]黄兴帅.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14(5):77.
[19]顾维勇.英法德美教师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继续教育,2007(7):59.
[20]徐敏.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27.
[21]宫振胜.反思型教师教育的实践典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18-120.
[22][23]徐敏,崔鸿,李娟.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27.
[24]郑婕.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130.
[25]黄龙.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3.
[26]杨玉梅.我国高师师范专业顶岗实习实施效果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7]袁丽,陈林.“顶岗实习”教师培养的政策分析及其争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4(11):66-67.
基金项目:
关键词:小学教师;转岗;培训;幼儿教师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扩大幼教师资来源。要以县为单位从农村小学富余学科教师中选择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经转岗培训后从事幼教工作,转岗教师身份和待遇保持不变。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解决幼儿师资短缺问题,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幼教师资队伍。
一、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课程解读
根据小学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背景、基础情况以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转岗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模块,共470学时。采取脱产集中学习和幼儿园见实习方式,学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
1.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共64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帮助转岗教师对学前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主要课程设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转岗教师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其教育目标和根本任务;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知道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与常规培养要求,学习安排幼儿园的周课程与一日活动;初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2.学前教育专业应用课程,共166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帮助转岗教师提升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能力。主要课程设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设计,包括幼儿园健康活动、社会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数学活动、美术活动、音乐活动和幼儿园游戏指导。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转岗教师理解和掌握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内容与要求,特点与方法,以及活动的设计、指导与评价。通过本模块学习提高转岗教师对学前教育各项教学活动的理解与认识,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3.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共150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帮助转岗教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技巧水平。主要课程设幼儿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和幼儿园美术等。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提升转岗教师的艺术综合素养,增强作为学前教育教师所需的表现力、感染力以及环境创设能力,使其具备策划、组织与有效开展幼儿园活动的能力。
4.教育实践课程,共90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保教见习和岗位实习。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帮助转岗教师深化对学前儿童和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了解,印证所学的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能力。
以上这些课程模块能够确保短时间内让小学教师经过转岗培训,在迁移、利用小学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和小学教师学科群知识的基础上,将幼儿园教师所必备的幼教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集中研修,能基本满足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二、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
转岗培训将针对转岗担任幼儿教师的年龄、专业背景不同,充分发挥以“教学研训一体化”为特色的教学理念,开展多种培训模式,转岗教通过学、做、教、反思和研讨,促进转岗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尝试教学法、精讲多练法等。
1.案例教学法。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幼儿园真实的情境或幼儿事件为题材,提供转岗教师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转岗教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可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转岗教师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将学前教育理论教学融入案例分析之中,使转岗教师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对理性的认识。
2.尝试教学法。转岗教师在先试后学、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中尝试学习,并在尝试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专业应用课程模块更多使用尝试教学法。由于转岗教师是在个人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尝试教学法有助于转岗教师对现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把握。
3.精讲多练法。本次的转岗教师其原有专业背景大多数是数学、语文学科出身,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了解与掌握相对较少。因此专业技能课程模块适宜使用“精讲多练法”,通过精讲多练法转岗教师初步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是作为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补充的重要举措,纳入各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转岗教师群体的学习经历和年龄层次以及社会经验各不相同,在培训中要注意三个问题:
1.尊重转岗教师。就是要尊重转岗教师的身心、能力和背景特点等。转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学习、再就业的过程。转岗教师新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转岗教师有新的热情以及不断挑战自我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它需要我们为其新专业成长提供宽松、愉悦的环境。
2.重视现场研究。转岗教师是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来促进自身教学技术和教学行为的变化,也就是说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现场上,转岗教师要善于从现场中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当作小课题来研究。解决现场中的问题也就是赢得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3.关注平台展示。培训者要为转岗教师搭建不同内容的展示平台活动。在平台展示中发现问题,总结不足,寻找策略,为下阶段改进把好方向。平台展示的过程不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从中发现潜质教师,为今后转岗教师梯队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潘丽芬.广西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模式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
作者:李果红 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职业技能培养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小学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和其他阶段教师相比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素质全面,一专多能”应是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是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其课程设置脱离小学实际,学科知识结构模式简单,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很难完成培养小学教师岗位关键能力与技能的任务要求。2.课程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比例过大,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比例过小,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课。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根本不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需要。再加上学科教学内容陈旧,导致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英语教育工作。3.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按照教学计划,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为5学分,仅占整个培养计划的4%。虽然实习时间为6周,但除去准备和总结的时间,真正实习锻炼的时间只有4至5周左右。学校对教育实习缺乏相应严格、多元化的管理,而且实习内容和形式单一古板,主要是课堂教学实习,学生在实习中收获不大,感受不深,基本教学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不能学以致用。4.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考核重知识、轻能力。考试形式的设计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在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考核上,经常以理论考试和笔试形式为主,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终身,缺乏对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导致教学结果与学生的从师任教能力脱节。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途径
针对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增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为教学理论、学科知识和社会背景知识三大板块。其中教学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学科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阅读、GESE口语、综合英语、英语写作基础、英语语言学、英语视听说和英语语法;社会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和英语报刊选读。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重视文化课程和学科课程,忽视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鉴于此,我们对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在压缩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增加职业教育技能培养课程比例的基础上,增设了《课堂教学设计与技能》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培养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包括课堂设计与教法的运用、熟悉中小学现用教材、英语书法、英语打字、口头表达等。2.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我们在保证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娴熟的英语技能的前提下,突出师范特色,以课程为载体,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1)英语书法及板书设计技能。专业英语教师应先作好示范教学,课堂上板书要做到规范、简明、美观、大方。然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书法技能和板书设计指导,在要求学生练习英语书法,使英语的书写更加美观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黑板,以便将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2)英语歌曲教唱技能。英语歌曲教唱技能是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课程的一部分。在一定环境下把英语歌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定期指导学生学唱英语歌曲,举行英语歌曲表演和比赛。学生通过学唱英语歌曲不仅能够训练语音、语调以及听力技能,而且还能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为将来的实践教学打好基础。(3)简笔画技能。简笔画可以使英语知识更加直观、形象,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灵活地使用简笔画,能够使所讲内容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4)多媒体教学技能。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能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开阔学生眼界,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幻灯机、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了解CAI技术和互联网辅助英语教学,为学生获得全面的英语教学组织能力奠定基础。3.开展教学模拟课堂组织学生观看优秀中小学教师主讲的英语教学示范课,了解课堂教学流程。然后师生角色互换,布置一些教学任务由学生亲自完成。从教案、教具、课件到教学方法等,都由学生自己准备,整个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教师教授学生掌握备课的关键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和加工备课材料。教师把自己在教案编写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经验与学生进行交流,加快学生对教案编写的理解和运用。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诸如交际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姿和教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我们制定了一套“教学模拟课堂评分标准”,每一位学生完成模拟教学后,教师根据这一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及时总结,并在全班推广,最终达到全班学生在教学经验和成果上的共享。4.加强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见习是高职师范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接触中小学教育实践的过程。我们定期邀请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优秀中小学教师主讲的英语教学示范课。并到一些中小学实地学习,深入中小学课堂,详细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最新动态,使学生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从中获得有关教学方法的启发。教育实习是高职师范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三个步骤来培养和锻炼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我们把教育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保证真正实习锻炼的时间不少于6周。学生实习活动的表现,包括听课记录、教学教案、教学日记、教学论文等都计入考核成绩。为了使实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实习期间,我们指导学生备好教案,分组试讲合格后再上讲台,并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实习日志,及时总结每天的工作体会。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提交实习报告,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并通过实习汇报会交流实习经验,互相取长补短。
结束语
通过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掌握了较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具备了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扎实的从教技能。应聘上岗后,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英语教学工作,比较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驾驭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教学,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还成为教学骨干。当然,对高职英语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其培养方法与途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英语教师。
关键词:实习支教;置换培训;教师教育
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是指组织高校的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在一定时期内顶替现职农村学校教师的岗位,被置换出的农村教师参加由高校组织的短期脱产培训。实习支教、置换培训是对传统师范教育实习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也是对贫困边远地区教育师资的一种有效的支援模式。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自2008年以来,坚持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进行积极实践和不断探索。
一、实习支教置换培训的目的和做法
(一)实习支教置换培训的目的。
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师范生的实习教育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习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师范生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学习与工作过程、高校与行业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对于师范教育来说,就是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紧密结合。因此,教育实习,就是要把实习生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教育其教学能力,以增强将来岗位的适应性。在实行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以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类学生的实习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河源市区小学,实习场所有限,实习生的实践锻炼机会不多,实习效果不够明显,有时还出现实习学校因担心教学质量受影响而不太乐意接受实习的现象,甚至不让实习生登台授课,这对实习质量造成一定的冲击。而实习支教作为一种新的实习模式,把实习直接提高到了完全顶岗的要求,如果说传统的教育实习主要是“扶”,在教师指导下亦步亦趋地实践,那么实习支教主要强调的是“扶”之后的“放”和实习生可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这样的“放”、“独立”和“完全顶岗”更有利于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实习支教、置换培训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内涵,是师范教育实现工学结合的最佳途径。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必然要求。河源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业务水平普遍较低。据2007年的调查,全市13812名农村小学教师中,非“科班”(第一学历为非师范院校)出身占了70%以上,有85%以上教师不能按新课标要求授课。二是学科配置残缺不齐。除中心小学教师配置相对好一点外,乡镇小学音、体、美课程几乎找不到专业教师授课。以东源县上莞镇为例,全镇应开英语班级数为68个,应配置22位英语教师,实际配置17位,其中仅有2位毕业于英语专业。三是缺乏竞争意识。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师一般年龄偏大,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安于现状,缺乏上进心,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四是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处于“一有二无”状态,即“有规划,无资金,无基地”。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几乎都挂上了电大和职业技术学校的牌子,其培训教师的功能正在迅速减弱。河源基础教育师资条件薄弱的严峻问题,迫切需要地方高职院校体现服务地方的重要功能,积极为小学师资培训服务。
(二)实习支教置换培训的做法。
首先,通过调研制定实习支教、置换培训的总体规划。按照规划,2008年在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进行试点,然后在全市五县一区全面铺开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用3年的时间,每年为30个乡镇实习支教点提供初级的培训服务,每年置换培训1500名以上在职小学教师,同时建立相对成片且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从2011年开始进行高级培训,帮助、指导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培养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培训的方式是就地集中培训与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集中培训相结合,培训对象主要是河源市小学的紧缺学科教师如音、体、美、英语等专业教师。
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一般安排在师范生即将毕业的第六学期,由学校统一组织师范生分派到河源市各乡镇实习支教点,由实习支教点(一般为镇中心小学)安排优秀小学教师作为实习生指导教师。置换时间历时5周,进实习支教点第一周见习,第二至第五周完全顶岗,实习生全面接替原任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任务。置换比例为1.5∶1,即3名实习生置换2名小学教师,实习任务包括:备课、说课、上课、班主任工作、观课议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考察考试、组织课外活动、教育调查等内容。被置换出来的小学教师集中在实习支教点进行为期4周的就地集中培训,采用“自主学习、专家引领”的方式,由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选派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授深入实习支教点,直接组织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此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还利用暑假组织乡镇小学教师到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突出基础性和观念性,新课标教法、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辅导理论与技巧、研究论文写作辅导、教学方法研究等列为培训内容,课程设置贴近农村小学的教学实际需要。
二、实习支教置换培训的主要成效
(一)实现教育实习模式和教师培训模式的重大改革。
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从体制上实现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它打破了原有的“培养不管培训,培训不管培养”,职前和职后脱节的格局。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注重学科教育和学科的自成体系,教师职业技能部分常常被忽视,基层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小学教师的状况也极少受到关注,采取顶岗实习,就地置换培训的方式,突破原有的师范教育的封闭体系,实现师范生培养和农村教师培训一体化,即对职前教师培养、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三个阶段作出统一规划,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此外,把置换出来的教师集中在当地的中心小学进行就地培训,可以拉近高校与农村小学的距离,使高校对农村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农村课改现状有更直接的了解,为高校进一步调整师范教育的办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提供更加真实的决策依据。同时,可以节约成本,减少支出,减轻小学教师的经济负担,也便于当地教育部门管理。
(二)促进师范生自我教育和能力培养。
实习支教,为实习生提供了全职教师的实习机会。实习生除担任班主任工作外,每周授课时数达到15课时以上,完全顶岗4周,每个实习生的授课时数达到60课时以上,比原来在城区实习多12倍以上,使学生能够在实实在在的教师岗位上进行教学实践。由于实习生处在与实习支教点教师同等的地位,学生得到了更加充分、全面的实践锻炼,通过这种教育实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完全投入到教学中去,获得丰富翔实的感性认识,不断从感性认识中总结、提高,并与学到的理论相联系,使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实习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对实际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提高了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顶岗实习还深化了毕业生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认识,加深对小学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增强了到农村从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毕业生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
(三)小学教师提高了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派出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能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担任当地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培训方式采用集中授课、观摩等常规形式,适当配以讲座。通过培训,补充和更新了小学教师的科学人文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提高了教育科学素养。通过传递大量新的有效的信息,介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研讨活动和专项技能训练,发展了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这种按需施教、传递信息、更新观念、发展能力的培训得到了受训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
三、实习支教置换培训长效机制的构建
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涉及面广,参与的人员多,没有政策的扶持和相应的机制,这项工作不可能持久、全面、深入地开展下去,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要努力形成师范生培养和农村教师培训一体化、互助共赢的长效机制。
(一)责任协调机制。
在现有体制下,在职教师培训实行的是省、市、县三级管理,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势必会打破现有格局,所以必须重新疏理关系,明确省、市、县政府和高校的职责,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彻底打通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之一体化。要将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目标管理,作为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市、县教育局和高校应加强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和联系这项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基地的规划,及时向高校提出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计划,配合高校积极选派和认真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培训,为在岗教师分期分批轮训创造良好条件。实习基地(镇中心小学)主要负责协助解决实习岗位和食宿条件,负责小学教师培训的管理。高校主要负责安排实习生和培训授课教师、授课计划和课程。
(二)经费分担机制。
应加大投入,建立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的经费分担机制。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费用一般由高校负担;置换教师培训工作费用由市、县(区)教育局、农村学校和高校合理分担,原则上市教育局负担农村教师培训费用,县(区)教育局和农村学校负担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鼓励县(区)教育局全额负担农村教师参训费。如果大面积推开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那么政府专项支持是主渠道,应该提供专项经费。
(三)管理督导机制。
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要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要在做好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强化管理督导,将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评估检查,保证实习质量和培训质量。要兼顾实习和支教两个方面,周密安排好实习时间、周期、实习工作量、生活、安全等问题。要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遵循教师教育的规律。特别要注意实习支教、置换培训的选点问题,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确定一批条件适中、集中连片、能安排实习生食宿的中小学校作为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如镇一级的中心小学。因为条件太好的学校不需要师范生实习,没有这样的需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支持,达不到支教的目的;条件太差的学校师资水平跟不上,实习生起不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生活、工作、安全问题也难以保障。
师范生的实习评价由高校负责,小学教师的考核由高校与当地中心小学共同负责,评价材料分别进入实习生档案和小学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毕业生就业推荐和教师继续教育成绩、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检查,把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作为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茗.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刍议[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