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7 04:5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范大学自主招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果要评选最长时间的考试,刚刚结束的“北约”联考可谓“舍我其谁”。2月20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13所学校组织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考,在全国各地设立的29个标准化考点同时进行。考试从上午8:30一直持续到20:20,前后跨度近12个小时。一位学生家长抱怨:孩子上午考语文、数学、英语,下午考物理和化学,晚上考历史和政治,这种考试体力比智力更重要。
时间长、科目多还只是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反映出来的问题之一。这次自1952年高考以来第一次出现的高校集团作战在打破了高考旧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大堆新问题。
早在2003年,自主招生就已在部分试点高校实施了。而自主招生的经济成本以及考生在不同省份高校间奔波应试的尴尬,让高校联考走上了前台。于是数所高校组成联盟,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目前形成三大联考联盟,分别是以北大为首包括13所大学的“北约”、清华为首包括7所大学的“华约”,还有同济为首包括8所大学的“工盟”。
如果只是从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制度设计来看,似乎无懈可击。比如:学生通过学校推荐或网上自荐报名,报完名之后,高校会对学生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学生参加笔试,笔试将用统一考题,同时进行,科目分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政治、物理、化学。成绩出来后,联盟内各学校将依据各自的特色确定考试成绩的使用方式,例如复旦大学强调文理综合,就要求报考复旦的考生提供七科成绩。而北师大则要求考生除提供语、数、外成绩外,文科考生还要提供历史成绩,理科考生提供物理成绩。面试时各校还会对考生进行特色测试。
但为什么这样一种合理的设计,在执行时,却引起人们的争议呢?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告诉《北京科技报》,这是由于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目的理解偏差。“自主选拔录取,是作为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的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主要招收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这是教育部最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明确指出的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也就是高校通过自主招生招到自己想要的学生,学生通过这个方式找到自己想去的学校。但现在这种联考方式并不适合高校选拔适合学校的人才。
有媒体报道,某中学推荐参加高校联考的都是年级排名前5的学生,而这个排名是以综合成绩为标准的,这种推荐方式在很多中学都存在,很显然,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变成了抢夺尖子生生源的战场。
中学为了增加推荐学生考中联盟高校的比例,只能选择综合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推荐。在储朝晖看来,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报名制度设计,是导致只有综合成绩尖子生才能参加考试,而特长生无法进入理想高校的主要原因。他建议联考报名由学生自己选择并申请,高校可以进行资格把关,这样才能让真正符合高校特点的学生有可能进入选拔的范围,也能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应该给偏远地区中学一些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忽略贫困地区是整个教育大环境的问题。现在整个高考对西部贫困地区都是不利的,无论是教材还是师资、办学环境,东部发达地区都比西部地区要优越得多。只有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缩小,教育资源平衡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这次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内容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过去几年,北大自主招生试题风格鲜明,出现过“曲解成语”、“对对联”、“用歌词韵脚造句”等题型。前年的作文题是:“有腐败分子说,腐败能促进和谐,经济发展,购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要求批驳这种观点,并在文中恰当运用5个古诗词句”。而今年,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试题在题型和命题角度上都偏向常规。
对此,储朝晖指出,自主招生既然是为了选拔适合本学校的人才,让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进入理想的高校,考试内容就应与普通高考有所区别。如果还是考语数外等科目,无疑是变成了又一次小范围的高考,这样选拔出的学生仍然是综合成绩靠前的,这种简单的考试累加也会增加学生负担。
他还谈到,美国中学生毕业后先参加SAT考试,大学会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研究发展方向选择有潜力的学生,选择过程中,SAT成绩只做参考,而不是起决定因素。
项贤明告诉《北京科技报》,美国常青藤联盟中的高校在选拔学生时,录取因素是很多元的。除了笔试成绩外,更看重学生是否有知名专家、学者推荐,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如何,与人的交流能力怎样,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面试表现等。
2012年,香港大学与剑桥大学启动联合招生计划,首次联合面向内地招收优秀学生攻读工程类本科专业。申请者在向港大申请的同时,还须在填报志愿时注明希望参与港大与剑桥的联合招生计划。
此项计划名额不超过15名,所有参加2012年内地高考的学生都可申请。获选的内地考生将进入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学习一年,此后,港大将根据学生的学科成绩及英语能力安排面试,成功通过考核的学生将赴英国剑桥大学修读4年,毕业后可拿到剑桥大学的工程学硕士学位。
今年港大将开设7个新的本科生专业,包括中文、城市研究、教育学与社会科学、工学、教育学及理学、生物医学、建筑文物保护,新增专业也将接受内地学生申请。
12所港校
将招1400余名
内地学生
今年香港不少高校都将增加内地招生人数,12所港校将在内地共招收1400余名学生。
招生数量增加较为明显的是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2011年,香港大学在内地的招生计划数是300人,最后实际招收了291人,而2012年该校预计招生400人。香港理工大学2011年在内地招生计划为230人,最后实际录取了约240人,而2012年,该校预计在内地招生280人。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等院校的招生人数也有小幅增加。
虽然到香港就学有很多优势,但竞争压力也不小。香港大学透露,2011年,港大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内地本科生入学申请10362份,最终,港大只录取了291名内地学生,相当于每36个人中录取一个。被录取的学生中有11名学生为省级状元,6名学生为市级状元。
另外,高考仅仅是香港高校接受内地学生的一种途径,这几年来也有不少内地学生通过参加外国高考报考港校被录取。以港理工为例,其2011年就录取了约100个这样的内地学生。
内地63所高校
免试招
香港学生
201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3所内地高校将免试招收香港学生。内地高校招收香港学生不占学校当年招生计划名额,每校计划招收30至50人。
据了解,这63所高校分布在京、津、沪、苏、浙、闽、鄂、粤、渝、川、滇等11个省份,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
具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或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及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者,只要是2012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应届生,或是2012年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应届生,且愿意按照内地高校要求完成相应学制学习的考生均可报名。
每位考生可在内地63所对港免试招生高校中选择4所学校,在每所学校可选择4个专业。高校可根据香港考生报考材料组织面试形式的复试,除个别特殊专业需进行专业加试外,不再进行其他笔试。高校可根据考生复试情况、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成绩或高级程度会考成绩,参考考生中学期间学习经历以及招生计划决定是否录取。
国内百所高校
将免费
网络授课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3所高校宣布加入“高校课程资源向公众开放项目”。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在家学习这些高校的专业课。
据介绍,该项目的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较为完善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有数千名优秀教师参与、数万门课程开放的这一项目,希望探索建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服务的模式与机制。103所高校免费向社会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包括专业性课程资源,也有大众化学习资源。
高校自主招生
考生字漂亮
更吃香
在流行“握着鼠标忘记笔杆”的今天,写一手好字似乎变成了“稀缺品”。能否写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已悄悄纳入大学自主招生考察申请学生的法眼。
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简章要求,个人申请由考生本人手书,通过个人申请全面展示考生本人的申请理由、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学习能力、未来规划等各方面情况,字数不超过1200字。北京理工大学对此的规定简明扼要:“个人自述材料,1000到1500字,学生本人撰写,并手抄。”北京邮电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考生个人陈述应说明申请理由、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学习能力、自身成长经历及体会、进入高校的努力方向及设想等方面情况,必须由考生本人手写,字数1000字以内。
北邮招办有关负责人分析,通过个人陈述,大学招办既可了解考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还能直观发现考生的报名态度和部分素质。他举例说,两份自荐材料,一份字迹潦草,错字不断,一份字迹工工整整,这肯定会带给高校自主招生专家不同的印象。
北航
对飞行学员
劝退了事
经过历时10个月的4次身体检查和层层筛选,17岁的刘顺天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级飞行学院新生。然而,入学仅两个多月,他就因心率不达标被要求退学。后刘顺天重新进行心脏检测,结果显示一切正常。负责体检的民航总医院表示,复检结果不能替代异常心率检测,学生不合格的体检结果不可变更。
一纸“休书”,将云端上的刘顺天摔倒在地,17岁的美丽人生被改写,刘顺天以及他的家庭,除了承受巨大的失落与痛苦,还有困惑。刘顺天一旦被退学,不可能再被其他高校录取,哪怕他的分数再高。于是,刘顺天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重新高考,一条是自谋生路,这两条路对刘顺天来说都未免残酷。
朱立新是吉林省洮南市的一位家长,他的儿子朱猛是洮南市第一中学理科学生,2012年通过自主招生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报名后的纠结
回忆起当初朱猛报名参加北师大自主招生的情形,朱立新说,其实那是个“美丽的误会”。2011年12月一天上班的路上,他忽然接到朱猛的班主任也是他高中同学的电话:“告诉你一件好事,学校推荐朱猛参加北京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了!”“是吗?那我得好好谢谢你!”朱猛并不算洮南一中成绩最拔尖的学生,这次获得自主招生的名额,朱立新以为是老同学帮了大忙,赶紧表示谢意。不料老同学说:“谢我什么,是学校指定推荐的朱猛。”
既然获得了资格,接下来就要准备各种手续了,这一工作便落到了朱立新的手中。原本他只是听说过自主招生,但不是特别了解,于是在准备期间便认真研究了一下,还听到了一些关于自主招生的“小道消息”。比如他了解道,学校推荐了两名平时成绩更“保险”的学生分别参加“北约”和“华约”的自主招生考试,角逐清华、北大,而让朱猛与另外两个文科生角逐北师大。朱猛和其中一个文科生被推荐报名的是北师大“攀登计划”,所以专业固定,没有选择性,只要通过北师大和吉林省教委的审查、公示,即可直接参加第二年3月北师大自主招生的文化课考试、多项能力测试和面试,省了去长春初试的环节。接下来的时间,朱立新和儿子便开始忙北师大报名的各种手续。
当时,网上有这样一个说法:“北师大一类
的重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几乎是大城市重点高中学
生垄断表演的舞台,中小城市中学的孩子见识少,缺乏锻炼机会,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之前,洮南一中每年也都有学生参加自主招生,但从来没有考上过,很多老师私下里都说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纯属浪费时间。于是,朱立新和妻子便开始纠结:朱猛高中三年来,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只有一次低于600分,考上一个好大学应该不成问题;现在,朱猛一旦通过审查、公示,就要在高三复习最紧张的3月份去北京参加一场几乎没有任何希望的考试,要耽误一个星期左右最宝贵时间!所以他们反而希望出点意外,通不过审查。
1月中旬,朱猛的审查公示通过了。朱立新仍很犹豫,他甚至曾想试着和班主任商量,找个感冒之类的借口,不去北京了。结果这个想法首先遭到朱猛的坚决反对,“当初可以不接受推荐,现在难道要白白浪费学校的指标,牺牲别人的机会?”朱猛想要争取一下,哪怕只是看看北京也好。于是朱立新夫妻一商量,孩子愿意去就去吧,就当是一次增长见识、激励勇气的机会。
为了不耽误太多的课,也为了能赶上面试当天晚上的回程火车,朱立新特意给北师大招办老师打了个电话,说高三复习很紧张,洮南和北京之间路程很远,来回路上要用四天时间,车次又少,询问能不能把儿子面试的时间安排得早一点。老师说可以考虑,但要发一份申请传真,北师大要备案。朱立新就及时发了一份申请传真。
亮剑北京
在真正的自主招生考试前,朱猛仍像平常一样学习、复习,没有做准备,更没有进行专项复习。因为一方面要全力迎战高考,另一方面,觉得参加自主招生这样带点拔高性质的考试,还是要靠平时积累。特别是洮南一中的老师也反对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训练,认为效果不大,而且会耽误高考。
3月1日,朱猛放学后,晚上9点56分,才和朱立新踏上去北京的列车。朱立新在卧铺一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相对于父亲的紧张,朱猛却很快进入梦乡――也难怪,高三下学期以来他一直高度紧张,难得尽情大睡一场,而不用担心第二天早晨几点起床。
第二天下午3点,朱立新和朱猛下了火车,打的直奔北京师范大学。考场在北师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7号教学楼,他们到达的时候,楼前已经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家长。看完考场,他们遇到了洮南一中同样参加“攀登计划”的文科同学和家长,她们前一天到达,提醒他们北师大附近的旅馆恐怕已经没有房间了。等朱立新带着朱猛去找安身之所的时候发现果然如此,他们费了许多周折才在朱立新一位北师大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一家需要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赶到考场的旅馆。吃完晚饭,朱立新催促朱猛关上电视休息,而他则准备第二天应该带的东西,把手机闹铃调到了6点10分。朱立新回忆那天晚上,朱猛很快便传来轻轻的鼾声,
而他自己却怎么也睡不着,又不敢辗转翻身,分外清醒。透过窗帘,他看了北京一晚上灯火,无眠。
考试当天,父子两人早早爬起来,6点45分出门,走了很远才打到出租车,7点10分从西门进入北师大,朱立新给朱猛买了一份量很大的早点。赶到考场时已经7点25分了,楼前聚集了不少考生和家长。这时,学生们便陆陆续续进入考场。
2012年3月初的北京,连续几个阴天,寒风刺骨。学生们开考了,家长们则围在楼前,翘首仰望,久久才陆续离去。在儿子考试的时间段,朱立新坐在北师大的报告厅里,听了一场文科自主招生介绍会。10点的“中场休息”,家长们不约而同地又汇聚到考场楼前。朱猛出来后,朱立新只是问他冷不冷,需不需要什么。朱猛回答说不需要,又笑着走回了考场。
由于2012年自主招生考试科目还没有精简,因此要考全天,其中上午的考试12点半结束,下午1点半继续考――2013年自主招生笔试只考半天,并且考试是在3月中旬,天气已经变暖,相形而言,家长和学生则不必再吃那么多“苦头”了。下午考试期间,朱立新又去听了另一场理科自主招生考试介绍会。4点半,朱猛结束了考试,他们简单吃了晚饭,然后准备晚上8点开始的多项能力测试。夜晚的等待十分漫长,朱立新在寒风中等了一阵,朱猛才出来。然后,北师大老师统一公布了第二天上午面试的次序和时间。朱猛是理科第一批第一组,每组6个人,同组个人面试次序当场抓阄。朱立新知道那份申请起作用了,但这时又不由得担心面试的次序太靠前,朱猛的压力会不会太大?
晚上,朱立新提示朱猛面试时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如何从容出场,回答问题的语速要慢,声音要响亮,要注意条理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第二天早上,他们到达考场楼前,发现只有头几批面试的学生和家长,显得比前一天更冷。半个多小时后朱猛就出来了,看看时间还早,朱立新便决定带他到清华园参观一下。在水木清华,朱猛很兴奋,常常跑得把朱爸爸落很远。等到看着北京的高楼大厦渐渐远离了火车,朱猛把脸从窗外转向朱立新说:“爸,我喜欢北京,我要考到北京来。”
喜进北师大
对那场考试,记者询问朱猛还记不记得笔试的题目,朱猛笑着摇摇头:“时间这么长了,笔试的具体题目不记得了。但是数学题很深,面很广。”他回忆当时自己对语文、数学比较满意,尤其是数学,出来时很高兴,也很平静,而很多其他同学出来时都叫题目太难。
尽管对笔试印象不深了,但朱猛还记得一些多项能力测试的题目和面试题。比如多项能力测试有这样一道题:
某成人领邻居9岁的孩子去郊外山区野游,孩子走失,成人在找孩子的途中接到电话,回城里办事,结果第二天发现孩子被老虎咬死。对这个成人的过错分析有四个选项:1.见死不救;2.意外事故;3.过失杀人;4.故意杀人。
朱猛选择了答案“过失杀人”。显然,类似这样题目的答案不是从课本上能学到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法律常识是无法正确回答的,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虽然2013年以来,自主招生更加强调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但是在面试环节中,依然有不少考察综合素质的问题。在多项能力测试中,注重平时积累的朱猛发挥较好,从满分130分中得到了100多分。
朱猛回忆面试的情形,当时面试小组有一道共答题是:“你赞不赞成文理分科,为什么?”朱猛在与同伴协商准备时,提议回答赞成,因为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由充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严密,避免与多数组别回答雷同而降分。回答时,他自告奋勇第一个发言,回答说:“第一,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积累知识越来越多,文理分科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第二,样样通就是样样松,对大多数人来说把时间花费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是种浪费,学生有必要选择自己擅长的学科;第三,从某个角度来讲,通才教育对大城市的学生有利,文理分科则为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创造了一定的制胜机会,缓解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还有一道题:“你是什么性格的人,别人怎么评价你,你怎么看待别人的评价?”这样的问题侧重于能力测试和心理健康,朱猛的回答这里就先略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回答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顺利地答好这类看似简单实则回答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最终,在面试满分的270分中,朱猛得到了243分。在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60个学生中,折合成综合分数是这样的:有10名学生加40分;15名学生加35分;其余的学生加30分。朱猛得到35分加分后,洮南一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总结这件事说:当初推荐朱猛太对了。
在当年的3月,朱立新从北师大官网上查到朱猛通过了自主招生,并享受35分的优惠政策。然而,让朱立新哭笑不得的是,朱猛虽然通过了自主招生,高考却出现了插曲。从北京回来后,朱猛觉得自己发挥得还可以,心情很好,第二天参加考试就考了年组第二,后几次考试成绩也都挺好,再加上通过了自主招生,不免有点骄傲,高考却来了个大转折,发挥失常,只拿到595分。当年北师大在吉林省的录取最低分数线是617分,如果没有自主招生的加分,朱猛上北师大是根本无望的。9月,借助自主招生的成功,朱猛顺利地开始了在北师大天文系的大学生活。
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朱猛上大学一个月后告诉朱立新,北师大天文系最终录取的21名理科同学中,只有他一人是来自县级市,其余同学都来自直辖市或省会。
朱猛的成功是不是偶然呢?当然不是。虽然不是学校里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但朱猛有自己的优势。他喜欢理科,数学、物理、生物的学习不在话下,同时文科也学得不错,特别是对地理非常感兴趣,分科的时候,地理老师还说他不学文科可惜了。朱猛从小爱好画画、滑旱冰、打篮球,也像别的孩子一样喜欢看动画片,特别是和逻辑推理相关的《名侦探柯南》。天生开朗的他喜欢表演节目,曾演过戴胡子拄拐杖的归国老华侨。这些爱好不像学科学习能给他带来直接回报,但课外的非常经历确实给了朱猛很多的鼓舞,比如他画国画、滑旱冰等都获得过奖励。朱猛还有一点十分幸运,就是他高中期间,每周必玩一两个小时的游戏,而作为父亲的朱立新绝不会像有些家长一样横眉怒对。在公益活动方面,朱猛还时常组织同学去敬老院参加志愿服务等。可见,朱猛在高中的收获绝不仅仅是学科成绩。
朱猛的独立个性也是他自主招生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朱立新很注重培养朱猛的独立处事能力,比如朱猛小时候竞选班干部,都是自己打草稿、练习,朱立新只提醒他一些规范和细节。另外,朱立新也是很开明的家长,就如前面所说,他不会制约朱猛的课余生活,直到高三依然允许他看电视、玩游戏,只是适时提醒他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在学习紧张的高中三年,身为班级团支书,朱猛没有因为班级工作而影响学习,年年被评为校级或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模范干部。
[关键词]自主招生;历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31-03
一、高校自主招生的背景
“高考不仅是一项教育制度,还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高考是影响千家万户的一项公共教育政策”。长期以来,高考制度改革一直倍受关注。田建荣认为,“今后仍实行大一统的国家高考或纯粹让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考试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坚持在统一高考基础上走多元化大学入学之路,我国高考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与光明的前景”。为满足这一需求,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2003年,教育部开启了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的“破冰之旅”,首次批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该政策是区别统一高考之外的高校另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江苏省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实行自主招生改革的省份之一,2001年起即有三所高校在省内进行了自主招生试点。经过十多年发展,在江苏省进行自主招生的院校数量逐渐增加,已由2003年的22所扩大为2014年的79所;此外,还有11所省属高校在省内进行自主招生试点改革。与此相伴随的是,自主招生的规模也在逐年增长并趋于稳定,从最初的几百人扩展到近年来的3000人左右。
二、江苏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历史
(一)起步阶段(2001~2002年)
2001年,江苏省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等若干问题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三所重点高校宣布参加试点,正式拉开了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帷幕。三所院校的试点规则基本一致,即在本一省控线上,对于奥赛获奖、单科特别优秀、有发明创造潜能、有体育艺术特长、一志愿高分落榜的考生,不受1:1.2调档比例的限制,试点高校可按照考生填报的院校志愿,自主提出调档比例,择优录取。2002年,参加试点的高校增至6所。
起步、探索阶段的试点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为高校拓宽了选拔人才的渠道,促进中学进一步端正办学思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自主招生积累经验,对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扩展阶段(2003~2007年)
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次在全国确定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并宣布了参与试点工作的22所高校名单。根据要求,人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与招生高校同批次考生同时投档,招生计划单独公布,单独录取。2004年,教育部将扩大了试点高校范围,从22所扩大至28所,并首次允许考生通过自荐报考院校。2005年,进一步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到42所。2006年,试点高校达到53所,同时,为减少生源流失,提高自主招生效率,江苏首次提出自主选拔入选考生在高考前填报自主选拔录取志愿的要求,规定每个考生只能填报一所试点院校志愿。高考结束后,对高考总分达到第一批省控线的考生,按其填报的志愿,在本一批次批量投档前,先行向有关高校投档,由高校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2007年,试点高校增至59所,同时部分高校在优惠幅度上有较大提高。
通过扩大试点院校范围,原本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国统一高校招生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并逐渐适应世界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原则的基础上,为逐步探索建立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新型招生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已达76所。根据江苏省有关文件规定,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满三年、管理规范严格的高校,可申请在本一线下一定范围内破格录取少数特别优秀的考生。2009年,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的高校,可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或在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自行确定高考成绩的要求。2010、2011年,试点院校数量升至80所。从2012年起,根据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新增南京师范大学等省属高校在江苏省内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着力构建高校的综合评价体系,力求在特殊人才选拔机制上有所创新,在推荐录取和破格录取上有所突破,对特别优秀的少数考生,文化要求放宽到本科第二批省控线上,自主招生改革已发展到深水区。
三、江苏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伴随着自主招生的快速发展,其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自主招生过程中各种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使得这项改革呈现以下问题。
(一)高校选拔学生的自主性仍受高考制约
自主招生制度是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试运行”状态,虽然名曰“自主”,但实际上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录取学生。近几年,江苏省自主招生制度规定,考生在参加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通过后,根据考生不同的测试成绩,分别给予相应的录取优惠;通过自主选拔测试的考生,还须参加高考,只有成绩达到试点学校的规定要求时才能录取,自主招生再度回归分数线的问题,说明高校仅有限制性的自。以2011年江苏省为例,在高考前被高校确定为自主招生对象的考生共有3415人,最终被所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高校录取的考生为2125人,其中,因未达试点学校规定的分数线而未被录取的考生有1290人,占所有自主招生对象的37.8%。这一数据显示,高校着意自主选拔培养的考生仍然存在流失的可能性,而造成这种可能性的,除了考生个人意愿之外,统一考试的形式是最大的羁绊。
(二)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
由于高校在制定自主招生政策时受政府影响,加上“以高考成绩选拔人才”的巨大习惯,许多高校在人才选拔方面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个别高校即使对自身特色和人才需求有明确定位,但在面临大量个性特别的学生时,若无硬性的高考成绩作为指标,仍然面临怎样制定和把握软性指标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将学校的自身定位,落实到每一个考生的考核方式和录取标准中,在时间仓促和经验匮乏的当下,是始终牵制自主招生制度发展的大难题。
因此,大多数高校对自主招生对象的资格要求和选拔标准都是“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而且测评设计的内容和程序也基本一致,甚至与统一考试无甚差别,“唯成绩论”的趋势十分明显。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名噪一时的“北大实名推荐制”实际上也形同虚设,因为在方方面面的强大压力下,校长只能推荐学校最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力也能够考入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只是免去一道笔试程序而已,而所谓真正有潜质却没有高分数的学生,依然只能望洋兴叹。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也认为:“高校的自主招生本质上是高校按照自身培养人才的要求选拔学生,这与学校是否自主举办考试没有关系。把自主招生等同于自主考试,力图通过考试体现招生的自主性以及学校的个性,这是部分国内高校自主招生存在的严重误区。”正是这种“把自主招生等同于自主考试”的做法,使得“考试”成为“招生”唯一且必须的标准,考试成绩始终是最重要的考评因素。
(三)高校缺乏一定的招生自主性
自主招生受高考制约严重,加上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具有院校特色的与特殊人才相适应的选拔、培养机制,选拔考试已经成为变相的“提前高考”。部分高校无力承担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的巨大成本,参加自主招生有时是形势所逼。高校的“不自主”除了体现在参与动机之外,参与的过程也处处透露出被动的挣扎。“在高校办学自问题(尤其是自主招生)上,政府与高校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博弈的状态,在博弈中发挥各自的作用”。由于政府处于强势地位,拥有决策权和决定权,高校相对弱势,只好遵照执行。在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过程中,虽然高校可以自行组织考试择优预录取部分考生,但高校的招生政策、招生计划都是受政府控制,高度统一
除了政府干预之下的“不自主”,自主招生各高校之间的生源战也很激烈,许多高校提前进入中学进行宣传等活动,以至于教育部在最新的自主招生改革中,不得不明令各高校自主招生活动须延至高考后举行。目前,高校自主招生的掐尖行为已经从个别高校蔓延至“三大同盟”,并异化为类似“北约”、“华约”、“卓越”各自划分势力范围的抗衡战,纯属恶性竞争。这种自主招生“集团化”作战,与其说是高校的自主行为,不如说是各高校在形势所迫之下的“随大流”、“跟风”之举,高校的无奈较为显著。
四、切实提高自主招生效果的对策
鉴于此,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改善自主招生面临的问题:
首先,社会各界应达成关于“自主”的共识。自主招生制度推行以来,考生、家长、学校和政府各个行为主体对“自主”的含义存在着理解性的偏差,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自主”究竟体现在哪里?“自主招生”和“自主考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自主”的权限如何划定?怎样实施“自主”?这些问题有的被不断追问,有的已被错误地付诸实践,造成自主招生无法实现初衷。社会各界要进行充分讨论,一方面明确自主招生是弥补统一高考缺陷的重要手段,同时要理解自主招生是高校自在操作层面上的科学实现。
第二,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培养体系。自主招生改革的推进和完善,开拓了多元评价人才的新格局,但自主招生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直未受重视。事实上,自主招生制度是一项包括考核、选拔、录取、培养等各环节在内的综合性工作。尽管选拔机制不断完善,自主招生“后劲不足”的缺陷还是愈加清晰地暴露出来,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往往将自主招生考生与统考录取考生编排在一起培养,忽视了对自主招生考生的跟踪观察和后期培养。如果高校能够积极构建特殊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一条从“考试”到“培养”的道路,不仅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高校品牌的建设,推动自主招生走向成熟。
关键词 高校 招生 战略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招生工作的变革需求
过去高校招生功能单一,它只能“按照现有的杰出人才这个概念去挑选‘最优秀的人”。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在一个根据学术标准确立的正态分布中竞争自己的位置。这些有资格参与升学竞争的学生,经过了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淘汰后,只占适龄人口的20%左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倾向大致是同质的。然而,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而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参与升学竞争的学生不仅人数骤增,比例已达到适龄人口的80%,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倾向差异也日益拉大。
2 高等教育需求分析
在客观条件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高等教育产品的有效需求提供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水平,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在主管条件上,一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使得大多数家庭把对教育的投资优先安排;二是个人教育投资观念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把接受教育看成是生产性投资;三是社会发展对于个人投资教育的推动,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个人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教育投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此外,在市场经济下,个人对于教育需求的驱动力还在于预期的收益,这种预期收益包括:一是教育带来较高的收人,受教育越多,收入越高;二是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更大的职业机动性,容易找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工作,工作的保险系数大;三是教育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水平,使其获得更多的医疗保健条件,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四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会不断提高,从而为受教育者带来较高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
3 当前高校招生的特点
(1)招生成为一种社会需求。与计划经济下统招统分的国家需求不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变成培养经济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和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一种形式,学生需要承担部分学费,毕业后自主就业。(2)招生的主体逐步变为高校。在计划体制下,招生是为国家选拔干部,学校是国家举办的培养干部的场所,政府和学校都是招生的主体。在市场体制下,我国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具有逐步扩大的招生自,是招生的主体,按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一定范围具有自主决定招生的权利。(3)考生成为消费者与传统计划体制不同。考生的消费自也在扩大,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考生报考是选择自身所需要的教育、为将来谋取更好的就业机会的行为,这个时候,应该特别强调尊重考生的志愿。招生实际上是学校和考生双向选择的过程。
4 高校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1)政府的权力仍然过于集中。尽管一些高校具有一些自,但是由于政府仍然统得过多、包得过宽、管得过死,国家预定的招生计划即便与实际招生数出入很大也难以用市场手段去调节。(2)高校还没成为真正的主体。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自主招生权限,形成了对政府的依赖,难以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缺乏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缺乏活力和效益。有些高校招生主要靠政策保护,一旦政策放开,实行公平竞争,其生存能力堪忧。(3)高校招生的灵活性不够。尽管一些省份实行了自主命题,但是统一的高考制度仍然存在,这样忽视了地域差异、学校特色及专业特点,再加上考试内容和形式偏重于标准化和客观性,很难有效地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但招生又必须按分数进行,导致招生灵活度不够。(4)招生中腐败行为时有发生。由于招生计划的多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存在“双轨制”。校内校外常有人利用管理漏洞,利用手中权力或“资源”或损公肥私,有些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同时,一些高校利用手中自主招生的权力,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采取各种办法乱收费、高收费。
5 做好高校的招生工作的思索
从高校的角度出发,招生的目的是找到尽可能优质的生源,打造学校品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由此,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贴近市场开设专业。教育对于考生个人还是一种投资,因此他们必然会关注毕业后的就业,只有当一所学校所开辟的专业紧跟社会与市场的需要,让学生感到具有很好的职业前途,学生才会积极报考,因此,高校要注重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工作。
(2)要立足于创建品牌。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人认为,学校的品牌对于学生具有最大的影响,学校在某些学科和专业上树立了品牌,不仅使这些学科专业的生源旺盛,也会使考生看好相关学科专业前景,因此,学校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创建品牌,扩大学校知名度。
(3)规范招生行为。由于高校招生的特殊性,高校必须在招生中按照国家规定规范自身行为,以制度建设、信息公开、从严管理、优化服务、加强监督为重点,从制度和机制上建立和完善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给考生报考本校以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4)为考生提供优质服务。为了向考生、高校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高校应该组织举办招生考试咨询会,邀请有关中学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参加,向他们推介本校的优势专业、优势学科,鼓励考生报考。借助新闻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对招生考试各个重点时段的重点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宣传,最大限度地为考生提供服务,解答他们在考试和报考方面的问题。
(5)重视对学生的经济资助。扫除考生的经济顾虑不仅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同时也对确保高校能够招到更多的优质考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合理确定学费,实行高等院校“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的制度的同时,要实行多种激励和扶助学生的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以便使家境贫寒的学生能够通过申请奖学金或学生贷款进入大学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上学难”“就业难”与中国高教危机[J].社会科学论坛, 2007(1):54-81.
[2] Wylie C. Self-managing Schools in New Zealand: The FifthYear[M]. Wellington: NZCER,1994.
关键词: 管理现状;困境;理性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269-02
0 引言
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高等教育正实现着跨越式大发展。新疆高校也在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过程中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而有效提升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效能已逐渐成为提高高校管理质量的重要增长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涉及面较广,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切实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稳定。本文立足于新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实际状况,对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和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详实而全面的调研,阐析了新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出理性的选择。
1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价值分析
学生档案是高校档案群中的一个分支,也是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在学生队伍的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高校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抓好学生队伍建设,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而学生管理又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密切相联。高校学生档案真实地记载了一个学生从高中到大学整个学习期间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情况,反映了每一位学生学习成绩优劣、水平高低、能力大小,既方便又实用,不论在质方面还是量方面都有较强的可比性,为学生入党、毕业就业等方面都提供了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的依据,避免了凭印象、听反映、靠关系等日常管理中的弊端。高校学生档案的建立,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以丰硕的成果来书写自己的历史,充实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档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新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透视
2.1 学生档案的基本特点
2.1.1 过渡性 高校学生档案材料反映的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品德表现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如因考试作弊而受到处分;因身体健康状况的休学、复学等,这些变化都是今后形成完整档案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学生的毕业就业,最终其学生档案将移交就业单位等部门。因此,学生档案具有过渡性。
2.1.2 周期性 高校学生档案随学生毕业就业而去,在学校仅存放3或4年,最长不超过6年。学制越长,学生在校时间也越长,学生档案流动的周期就长,相反,学制越短,学生在校时间就越短,学生档案就流动得较快,周期就短。可见,学制决定了学生档案的周期性。
2.1.3 私密性 每份档案都记载了学生的很多个人情况,如家庭情况、成绩记载、奖惩情况等,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必须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管理,在一定的范围内需要保密。所以,学生档案具有私密性。
2.1.4 频繁性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档案的使用非常频繁,学生报考研究生、参加就业、出国留学、参军入警、报考公务员等,均需利用在校期间的档案。因而,学生档案的运用非常频繁,使用率较高。
2.1.5 多样性 就生源而言,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类学生:即普通高校招生、自主招生、保送生、小语种招生、单招、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等。学生的来源丰富,同时生源地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高校学生档案的多样性。
2.2 档案管理的基本模式 新疆各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机制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①校院两级共同管理模式。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由学生处宏观管理和调控,负责学生各类归档材料的最终审核工作,各学院(系部)对学生档案进行集中管理。这种模式有效地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系统化、责任化。石河子大学自2008年起开始采取这种管理模式。②职能部门联合管理模式。学生档案由学生处和招生就业处共同管理。其中,在校生档案的材料归档工作主要由学生处负责管理,毕业生档案的发送及留存毕业生档案的调取和服务工作由招生就业处负责管理。新疆农业大学就采取了这种管理模式。③学管部门集中管理模式。由学生处负责在校生和毕业生档案的全程管理工作,学生各类档案材料的归档、整理、调阅等工作都由学生处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如: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学院、昌吉学院的管理模式都属于此类。
2.3 毕业档案的发送保存 新疆各高校毕业生档案的发送和保存方式各不相同。各高校对应届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原则上是按照就业方案发送,在此基础上,对毕业生档案的转递和存留方式不尽相同,主要为:
①统一发档与院校留存相结合。毕业生归档材料入档完毕后,按照就业方案发送毕业生档案,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档案留存学校。如新疆农业大学和昌吉学院。②统一发档与档案转存相结合。在毕业前夕,毕业生自愿将档案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的,学生处将这部分学生档案抽出转往人才交流中心,并代收档案保管费。剩余的已就业毕业生档案按照就业方案发送,尚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留存院校。新疆大学近年一直采取这种方式。③统一发档与个人提取相结合。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凭报到证或单位调档函在调档期集中调取个人档案。调档期结束后,不再允许个人调档,统一按照就业方案发送,未就业的毕业生档案留存学校。此后,定期将超期保存的历届毕业生档案发往生源地。这种方式可大大减轻历届毕业生档案的留存压力。如新疆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在2008年以前采取这种方式。
学生如何走班选课
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学生们不再按传统做法分班,而是“选课走班”。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变一班一张课表为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课表由学生自选的各门课程组成。
选课走班是怎么回事?就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绩、兴趣,选择各科不同的难度层级、类型。学生人手一本《学生课程手册》,手册介绍了学校全部课程的设置目的及要求,比如初中语文为必修课,如果有余力想进一步提高,可以选修名篇欣赏、演讲与口才、议论文写作、古典诗词欣赏等课程。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就细分为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汽车技术、影视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19个模块。“我们开设了学科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每个年级都成立自主研修学院,有些学科不需要学习的学生可以在此相互切磋。”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说。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学校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在好多课堂上,相当一批学生已经不需要学习了,必须把这部分学生解放出来。还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学生听不懂。开发适合不同类型学生需求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正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从目前来看,除了北京市十一学校,我国高中的“走班制”尝试主要集中在选修课方面,还有的高中则在必修课方面进行分层教学探索。具体来说,学校推出几十门选修课,供学生选修,选修课程通过可以获得一定学分,作为学生综合评价所用;另外,在必修课方面,则推出A、B、C等不同课程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与以前学校按学生的成绩分班不同,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今年2月,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先拿英语试水,在高一年级实行英语“走班制”教学,该校校长申屠永庆说:“英语实行‘走班制’,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法,这是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其实,早在课改开始之时,浙大附中教科室副主任王保全就已着手研究走班。全年级12个行政班,英语分为三层教学班,包括2个A班,8个B班和2个C班。A班,着重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B班,着重学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加大思维力训练;C班,着重学生的基础强化。那么,对学生的分层依据是什么?除上学期的期中与期末成绩外,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建议,同样关键。“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并不一定出众,但英语素养很高,表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强,更适合在A班。”申屠永庆说。9月,物理与地理两科也将进行分层走班。因为,这两科的学生差异大。如果条件允许,数学也将进行走班。每学期结束,进行一次调整,有小部分学生可以升或降。流动的依据,同样,除了一学期的成绩,还有任课教师的评价。不再唯分数论,意味着,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将发生改变。“现在,得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发言、小组合作,还有完成作业等情况。这些,都是在考察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力和毅力。”王保全说。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也在新学期扩大必修课走班动作:所有科目都分层走动。12个行政班分为科学与人文两大类,由学生自主选择。之后,再进行各有不同侧重的走班。比如,人文类学生的物化生科目不分层,政史地分。科学类的学生,则反之。语数外三科,所有的学生均分层。
目前,人文类共有4个班,分A、B两个层次(B班学生的基础相对扎实)。科学类共有8个班,分A、B、C三个层次(学生的基础,逐级递增)。同时,配之相应的选修课。比如,人文学部侧重与历史、地理有关的课程,科学学部侧重与化学、物理有关的课程。成绩,是杭师大分层的主要依据。这由三部分构成,期中、期末考试各占40%,省考试院统测占20%。期中过后,将进行一次微调。再流动的依据,仍以成绩为主。
走班后怎么管理
2008年秋季,浙江省高中开始实行新课改,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的课程由以前的必修课改成了“必修+选修”的模式。学生在上必修课时,按照原来传统班级的模式,在自己教室上课,而选修课,则根据自己的选择去选修课教室上课。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从学习规律上来讲,这样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但“无班级管理”是组织管理方式上的改革,就要考虑学校的师资、班额等种种因素。
在郑州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咨询师王海勇看来,“无班级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速度推行,在多广的空间继续,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他认为,在没有班级的情况下,学生们能否做到自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有集体归属感,这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据了解,美国实行“无班级管理模式”的高中,基本上都辅有发达的学生自主测评系统,也都设置有负责学生指导和生涯教育的学生指导中心,并安排有全职辅导老师,但我国高中类似的专业服务还很缺乏。“只有把这些配套‘设施’做好了,才能让‘无班级管理’遍地开花。”王海勇表示。
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行政班仍保留,每班都有班主任。自习课管理、大型活动组织,由班主任操办。同时,搭配成长导师。每位学科的教师都担任导师,负责10名学生。上周五,学生们刚完成导师选择。导师的角色,更多样化,关注学生的学业与心理成长。今后,将由他们牵头各自的小型家长会。家长想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既可以给导师或班主任打电话,还可以登录新建的管理平台。每天,各科老师都会更新学生的情况,包括出勤、作业和状态等。今后,班主任是否会消失,渐渐被导师取代?“这肯定是趋势。虽然,这样会没有班级的归属感,但同时,给学生更大的平台,去更好地自我认知,增强社会化的能力。”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任学宝表示。
而当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还在保留行政班和班主任的向前过渡时,北京市十一学校已经取消了行政班,对相关管理职责进行了大调整。为了及时听到师生的心声,做出正确决策,自2007年开始,北京市十一学校减少管理层级,年级学部成为骨干部门,集教育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管理于一身,副校级干部兼任年级学部主任。中层部门由管理部门变为职能部门,与初中年级学部、高一学部、高二学部、高三学部、国际学部协商工作。学校用了近3年时间,把原有的十几个中层部门压缩到4个,即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工会。教职工的聘任由各年级学部、各部门双向选择,课堂教学的主导权在每一个学科和每一位教师。
学部下面分若干项目组,高二年级学部主任王春易说:“我们学部就分为自习、课程管理、咨询师、诊断与评价等项目组及学生管理学院,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咨询师、导师。”没有了传统的行政班,学校里少了些行政的硬力量,多了些平等的氛围。选课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班主任不复存在,代之的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导师和咨询师。
学校对于学生侧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占对学生评价比的50%。高中历史教师李亮说,应对高考只是教师和学生的短期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未来,要学会学习,要有更高的理想,这是师生的长期目标。李希贵说,学校领导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师生培养良好的感情,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当大家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时,变革之路上的坎坷才会被认为是暂时的代价。
试点推广的探索之路
2005年秋季开学,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老师们发现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则“吃不了”。面对此种情况,经过研究,校长唐一飞决定实行走班制。即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全面实行走班制教学:学生参加每天6节课的常规教学外,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需要,到学校开设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计算机等教学班,继续上课。这让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重新组成新的教学班上课。唐一飞说,走班制教学相当于大学生选修专业。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科有“跛腿”现象,或者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希望进一步提高,都可以自愿报名选择走读班。当时,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但专家多持肯定态度。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叶显发教授认为,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快、慢班,而是按学生能力分层教学,体现了“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自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提出深化课改,加上首批开展试点的4所高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青田中学和义乌中学),目前在浙江省教育厅备案开展走班的高中已有11所。除了这些省教育厅试点推广的学校,浙大附中也在新学期尝试:在英语课中进行分层走班。“初中进入高中后,是一个转变。不少学生,会发生变化。单纯以中考成绩分层,并不科学。先给他们一个学期的适应,同时,老师需要一个学期的考察。”浙大附中校长申屠永庆说。
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在内地的录取分数线只有470分,然而2006年这一年一跃就增加到了634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香港大学来内地疯狂抢夺优秀生源呢?并不是现在的学生崇洋,也不是向往香港的新生活,这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已经悄然展开。
高校争抢生源
2006年伊始,网上流传着“香港大学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大学”的说法。数据显示,从2006年港校在内地的招生范围增加到20个省市后,北大、清华招收“状元”的比例下降了22%。
在中国内地不同层次的大学围绕生源鏖战正急之际,近年来,港澳高校和国外高校也开始大规模抢占中国内地中学生市场。凭借高质量的教学、现代化的办学模式和较高的国际知名度,这些高考生源大战中的“外来者”,正慢慢地瓜分着内地优秀生源,甚至在中国内地名校的“掐尖”大战中,他们也屡战屡胜。
从考生来说,面对高校“掐尖”战,他们选择的对象不再限于北大、清华等内地老牌名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状元”选择去香港就读大学,而为了迎合内地考生,港校也不断扩大在内地的招生规模,积极争取内地优秀生源。
今年高考前夕,在各场招生说明会上,港校方面就加大马力吸引内地高分生。在学制方面,今年香港高校也面向内地学生做出重大改革,将从原来的三年制大学改为四年制大学,与内地大学学制接轨。在招生数量上,香港大学在内地大幅扩招40%,首次在内地招收工程类本科专业,并推出与剑桥大学联合招生计划。按规定,被录取的学生会先在港大读一年,通过剑桥考核的学生,将赴剑桥完成4年的本硕连读专业。
此外,为迎合中国学生的出国热情,国外高校也争相降低门槛吸引中国学生。今年年初,悉尼大学宣布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只要有高考成绩不用再经过复杂的考试就能到悉尼大学就读。而更多国外高校则是拿出高额的奖学金吸引中国留学生。有数据显示,近年来的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这与高考报名人数连年减少形成鲜明对比。
内地高校怎么了
日前,香港大学的新学年内招生结果显示:今年香港大学共接收12438名内地生申请,最终录取363名内地学生,其中21名为各省市的高考状元。
高考总分542分,又手握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线下40分加分的优惠政策,但上海中学文科考生汪容最终还是放弃北大,选择了香港大学。她说:“两个学校都很好,我在内地念了那么多年的书,现在有机会可以体验不同文化和教学模式,我觉得应该去尝试一下。”
面对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内地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问内地的高校:你们究竟是怎么了?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每年公布的《中国出国留学生趋势报告》显示,5年来留学人数始终保持在20%左右的递增,高中生留学已占留学总人数22.6%。2011年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比2010年增加了23%,达到了157558人。
中国顶尖的学生,正在改变非北大、清华不上的心态。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北大、清华是否很难再被称中国的一流大学?其实,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硬件比内地的一流大学领先一个时代不说,教授也是面向全世界广招英才,其师资力量内地大学早已不能望其项背。当然,长期以来,香港的大学相对于内地一流大学还有一个劣势,那就是学生素质不高。等学生素质提高了,香港的大学就会在各方面建立起相对内地一流大学的绝对优势。
北大、清华这些名校在内地本来比香港的大学有着相当的优势,但是,在过去几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中,大家只顾大兴土木、雇明星教授、扩张校园,而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的投资。加之有的学校内腐败盛行,长此以往,内地的这些大学就很可能被香港的大学打成二流学校。
名校的尴尬
基于此,学术界和社会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担忧:一流师资的缺失,以及固有校园精神或者说学术氛围的削弱,何以吸引一流的学生,做出一流的学问?没有一流的学问和学生,又何谈一流的大学?
北大现有在校生3万多人,超负荷的结果是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都在下降。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这几届学生素质确实要差了很多。”
有人认为,香港高校的强悍出击,瓦解了中国近30年的高考路线图。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北大、清华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就如同很难逾越的火焰山。现在中国的内地学生,可以先采取在香港念本科,然后再到哈佛等世界名校念研究生的方式,来实现一流大学的梦想,这很可能将北大、清华抛到一个边缘化的尴尬角色。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更是坦率地说:“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师资力量上看,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名校都要好于北大、清华。”
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其在国内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而我们被称为一流的大学究竟拥有多少世界级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呢?相关的数据似乎并不乐观。公开讯息显示,这几年北大、清华的人文影响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并未在繁荣的中国经济与科技进步过程中突显出来。
著名学者李欧梵表示,“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一般都拥有一批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分别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63位和35位。与哈佛、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北大、清华在原创性成果、教师质量、科研经费和国际化方面都与有着很大差距。”
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表示:“我到剑桥大学访问时,剑桥校长告诉我,剑桥全年经费10%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和基础建设,90%用于提高教授和研究生的待遇,他们从世界范围内吸引人才。”美国德州的达拉斯大学最初不过是一个三流大学,但他们不惜重金请来了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麦克迪尔米德以及几位相关专业的知名教授,建立起纳米研究中心。现在,没人能够否定他们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心中的改革
到目前为止,众人希望从内部改变的努力还没有获得显著成效。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南方科技大学这座最先尝试教育制度改革、拥有引以为傲的突破性管理原则的实验性大学,被教育部勒令其录取的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全国高考,而这正是南方科技大学试图摒弃的录取方式。三位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指责这所大学的管理层忽视了教育本身,为改革而改革,偏离了学校的办学初衷。
2011年高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边、河口、金平、绿春和红河五县,一本上线人数分别为1人、6人、10人、1人和6人,总数仅24人。
“今天上午,县政府召开会议,把新建学校足球场和实验楼、扩建学生宿舍楼列为今年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2月5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高级中学校长刘光虎高兴地对记者说,加上寒假期间建成的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屏边高级中学在建校近5年后彻底告别了没有运动场地的历史。
没有运动场地,还仅仅是这所边疆县城高中重重困境的一个缩影。尽管当地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努力,云南红河州南部边疆五县还是没能摆脱县城高中的困局。
困局:升学率奇低
“等我的小孩上到中学,我肯定也会把他送到建水、蒙自去。”屏边高级中学一名任课教师直言不讳,“屏边的教育水平真是……不好说。”
2011年高考,屏边苗族自治县仅有一名学生上一本线。从教30多年的刘光虎回忆,有一年,9名学生上一本线,是屏边高考的历史最好成绩。
紧邻屏边的河口瑶族自治县,与越南老街隔河相望。河口县教育局提供的材料显示,2011年,全县有188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6人,二本上线23人,三本上线25人。
据云南当地媒体报道,与屏边、河口同处红河州南部的金平、绿春和红河三县,去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分别为10人、1人和6人。南部边疆五县相加,不及全州一本上线人数1129人的零头。
高中教育质量常年偏低,导致当地人对于本地高中普遍缺乏信任。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家长无一例外地表示,他们的孩子正在或即将被送往内地就学。为此,许多人早早地在州府蒙自或建水、个旧等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置办了房产。
在屏边、河口等地,为照顾子女异地求学,夫妻分居两地的情况并不鲜见。有的家庭,一群孙辈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蒙自生活,等到放假时才能回到屏边与父母团聚。
困扰:生存压力大
红河州南部五县毗邻国境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与内地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记者在河口高级中学看到,没有专门的办公楼,一个年级的老师挤在一间大教室里办公。教学楼前左右两侧预留了科技楼和图书馆的位置,但至今无钱建设。
河口县教育局党委书记曾素刚说,中学实验器具匮乏的情况非常普遍,生物、化学等实验课不是学生动手做,而是以老师演示为主。
屏边高级中学的老师介绍,学校没有操场,老师在学校门口的大马路上拉线隔开一条车道,用于体育特长生训练。而艺术特长生训练的舞蹈室里,墙上的玻璃是老师们自己装上去的,地毯是歌舞团淘汰下来的,小音响是老师从家里带来的。图书馆由私人捐资修建,但至今尚无藏书。
在当地教育工作者看来,优秀学生和老师外流,是造成红河州南部五县高中教育质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中考高分考生很难留下来。”刘光虎无奈地说,2011年屏边高级中学的中考录取分数线为457分,而北部建水一中则达到670多分。“我们录进来的最高分,比起他们的最低分,还差着好几十分呢!”
河口高级中学校长文正高介绍,2009年河口高级中学仅招到两名600分以上的考生,500分以上的也只有38人。2011年招收的600分以上的考生上升到13人。
一些优秀教师也在想办法调走。2008年,屏边高级中学一下子走了11名骨干教师。“当时我就说,再这样下去,我就不干了。”刘光虎很无奈,但也很理解,“与内地学校比,我们老师的待遇差了很多,光面上的工资就差着1000多块。”
困惑:办学思路窄
文正高认为,目前的教育投入机制并不合理,“许多地方都是‘肥肉上加膘’,越好的地方越扶持。如果上级的教育资金投入不向边疆地区倾斜,差距会越来越大。”
“现在的教育政策大多是普惠制的,没有体现边疆特点。”河口县教育局局长张国林说,“前年有一个老师考到河口,结果来看了一眼,连校门都没进就走了。希望国家能够给予政策支持,让我们能定向在本地区、本民族中招考教师,这样会更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尽管现状严峻,但当地教育工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努力。2005年,红河州委、州政府决定投入10多亿元,实施“1650”世纪工程,即通过3年努力,在全州新建、扩建16所普通高中和职中,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屏边是贫困县,在农村地区,许多老百姓的房子还是用苞谷秆加石棉瓦盖的,但是你去看,乡镇上最漂亮的房子还是学校。”屏边县一位教育工作者对记者说。
南部五县还立足实际,在特色教育上下功夫。依托毗邻越南的优势,河口高级中学开设了越南语课程。屏边高级中学也提出“学校有特色、老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目标,大力培养音、体、美特长生。
“如果仅仅为了教出一两个上一本线的学生,那教育就失去意义了。”刘光虎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低分者有希望,让高分者更强。只要学生的能力有发展,品德很端正,不上一本,同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要从根本上提高边疆地区的高中教育水平,显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刘光虎说:“向下看——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平层看——中专、技校、职高,向上看——大学,都有国家大量资金注入,但高中是悬在空中的。高中教育以县级投入为主,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屏边县级财政力不从心。”
2011年11月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云南将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继续加大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隐形不公令人困惑
卢建超(河南省偃师高中党总支书记)
智春丽/整理
我所在的偃师高中,是豫西地区享有较高声誉的一所县城高中,早在1959年就被列入河南省首批14所省重点高中之一,也是一所以农村生源为主的省重点高中。1992年我们学校出过河南省高考状元,1997年我带的一个班有4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一所农村省重点高中,在历史上曾经可以和省城的重点高中媲美,可近年来,这越来越难了。
首先是县城高中的资源有限。大学扩招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旺盛。2001年学校投入7500万元扩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制约了教师待遇提高和教学设施投入。规模扩张后,管理难度增加,优质生源和师资也被稀释。好在去年市里宣布替学校偿还剩下的3600万元债务,这对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资源的有限,还表现在师资上。教师招录层次下降,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学校已退休的老师中,有北大、北师大、武大、西交大等名校毕业的。而现在新招的老师呢?能招到省师范大学的就不错了。许多优秀毕业生都愿意去市区条件好的学校,选择到县城的不多。30岁左右的青年骨干教师,还常常被市区高中或者私立高中以高薪挖走。
优质生源也在流失。随着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乡下的孩子想进县城,县城的孩子想去市区,市区的孩子还想去省会。
更令我们困惑的是,现在的高考究竟要考啥?目前很多高校动作越来越大的自主招生对县城高中很不利。自主考试的命题和载体往往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农村孩子苦于学习书本,知识面较窄,在这方面不占优势。城里孩子擅长的吹拉弹唱容易外显,可以量化。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等内在品质,不易外显,没法儿量化。会唱歌能加分,会干农活,能加分吗?这些都是隐形的不公。
也有人说,既然高考都提倡素质教育了,县城高中就不能“素质”一点吗?说实话,这对县城高中来说是不现实的。县级高中的生存压力很大,最迫在眉睫的是要出成绩。以2011年高考为例,我们学校上一、二、三本线的人数分别是160、567、1127。很多家长就问我:你们考上清华、北大几个?县里其他农村高中情况更让人担忧,基本成为复读生的后备学校了。
给农村生多元选择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近年来,县城高中出现的困境,可以说是“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的折射。而造成困境的根源,是目前的升学教育模式和社会上的“名校情结”。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启动扩招,当时的一条理由是,拓宽大学独木桥,降低高考竞争程度。然而,时隔十几年之后,高考升学率已经超过70%,可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依旧,原因在于,“大学独木桥”变为了“名校独木桥”。在这种单一评价模式下,县城高中在名校比拼战中越来越处于劣势,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的比例下降。
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农村孩子占高校新生的比例,已经从1989年的43.4%提高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然而麦可思教育数据公司的研究显示,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越来越多上大学的农村学生去了哪里?自然是上了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
这就是县城高中困境的真实内涵。在任何国家,不管高等教育多么发达,名校数不过是10%。如果大家都争着上名校,教育的焦虑可想而知,更何况是在资源有限的县城高中呢?针对这种现实情况,一方面,应该想办法提高县城高中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另一方面,应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回报率,让县城高中那些考入二本、三本、高职高专的学生照样有发展前途,这才能拓宽县城高中的办学思路。
在笔者看来,后者其实比前者更为重要。不管怎么努力,农村生在重点大学中的比例,最多能提高到平均30%左右。如果不提高二本以下院校的教育回报率,结果必然是加剧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县城高中的路也会越走越窄。
从长远来看,导致社会形成“名校情结”的一系列做法必须要改变。例如,对高等教育实行等级化管理,大学有着从“副部”到“副厅”不等的级别,形成大学自身的高低贵贱;各类教育之间严重不公平,公办学校的地位高于民办学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用人制度存在学历歧视,一些单位公开宣称只招“三个985”的学生(本科、硕士、博士都是“985”高校毕业)。在这种制度之下,老百姓能不产生“考不上一本有啥用”的想法?
摘 要:市场是一种把买卖双方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的机制。我国不仅存在教育市场还存在教育市场分割。中国教育市场分割的标准是行政区划,分割的特点是“内紧外松”,分割的手段是限制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和商品的自由流通。教育市场分割造成了教育活动效率低下、扩大了教育不公平,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必须打破教育市场分割。打破教育市场分割是可能的,但其间也存在艰难的价值选择问题。
关键词:教育市场;市场分割;比较利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分割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人们对市场分割的理解多集中在经济领域,较少涉及教育领域。本文关注的就是我国的教育市场分割问题。
一、市场及教育市场
对于什么是市场,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国内学者在理解市场时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般认为狭义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对于什么是广义市场,则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有人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一切领域和场所;有人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有人认为市场是商品买方和卖方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人认为市场是把买卖双方带到一起并便利交换的制度安排。国外学者在理解市场时并未作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是概而言之,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市场是商品的买者和卖者,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市场是一种把买卖双方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机制或安排。我们更倾向于市场是一种把买卖双方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机制。因为仅有买者和卖者还未必能形成市场交易,产生市场经济行为。如双方尽管想达成交易,但由于某种原因无法相互作用,就不能形成市场,即买卖双方的存在只是为市场行为的进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把买方和卖方理解为市场。同样,我们也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理解为市场的全部,因为这种场所的出现只是为实现市场的本质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这种空间下能促成买卖双方交易的实现和在这种空间之外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说,这种空间的出现只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市场机制活动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起因。同样,把市场看作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也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市场行为不仅衍生了商品买卖双方的交换关系,还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等方面。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市场理解为一种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的机制。
因此,教育市场就是实现教育商品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机制。目前,对于教育市场是否存在,学术界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有关教育市场的影响及其类型划分却有较大的分歧。所有关于教育市场的争论均是以承认教育市场的存在为逻辑前提的。对于教育市场产生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是积极的,有的认为是消极的,还有的持辩证分析的态度。
对于教育市场的结构类型,人们看法各异。杨明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可分为内部市场(学校市场)和外部市场(社会市场),内部市场分为学校市场、教师市场和学生市场,外部市场分为消费者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和知识市场等;冒荣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可以分为教育(教学)市场、劳动力市场、科技服务市场和办学要素市场;美国的伯顿·克拉克把高等教育市场分为消费者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院校市场三部分。但我们认为教育市场的核心应该是直接联系教育供求双方的教学市场(包括招生和教学两方面),其中的商品呈现形式是教学服务,因为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行为展开的。由此衍生的教师市场、资金市场、产品市场等尽管是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但在更大程度上具备了其他市场的特征,应归入相应的市场大类,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教育设备市场等。因此,教育市场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市场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供应方学校和需求方学生,教育市场中的客体(商品)就是教学服务。
二、教育市场分割
市场分割是对市场内部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限制或分离。分割的手段可以是通过对市场客体的分割——限制商品的自由流通,使商品的买卖双方不能自由相互作用;也可以是对市场主体(商品买卖双方)进行直接限制,使特定个体从事某些活动。有些市场分割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则是不可避免的,如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天然分割,尽管人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减少这种分割的影响,但其效果总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考虑到为改善这种分割而付出的成本时),而有些人为的分割则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来消除的。但无论是人为分割还是自然分割,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对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尽管对一些区域性市场在一定时期内是有益的),为人们交易活动的实现增加额外成本。
教育市场分割的实质是对教育资源优化机制内部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限制或分离。它既可能是人为活动的结果,也可能是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但本文仅讨论人为的教育市场分割行为。就目前状况来看,教育市场分割的标准主要是行政区域的划分,所以,这种市场分割的性质是一种区域性市场分割,分割的结果自然是区域性教育市场的存在。这些分割可以体现在初等教育市场,也可以体现在中等教育市场,但最明显的还是在高等教育市场。下面以高等教育市场为例,来论述教育市场的行政性区域分割。
(1)教育市场分割的表现。首先,教育市场分割表现在对市场主体活动自由度的限制上。如在目前的招生过程中,把供求双方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一定的区域(一般是省或市)内,而省内教育单位如欲与省外教育单位进行相互作用就会在活动方式、交换名额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典型的表现就是在高校跨省招生时,省与省之间在招生指标上要维持等额交换。这样,原本买卖双方之间的自由相互作用就变成了一定条件下特定买方和卖方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条件的设置无疑限制供求双方自由相互作用的范围,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其次,教育市场分割还表现在对教育服务商品流通的限制上。如在课程服务方面,学生要在某一高校获得一定的学位,必须在该校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或拿满规定的学分,对于校外所修的课程是很少予以承认的,有些课程即使在校外修过也要重修。
(2)教育市场分割的过程。教育市场分割与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学校管理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目前的招生方式是由教育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拟订年度招生总额,然后下发到各省(或省级单位),各省对本地区的高校进行名额配置。高校则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拟订招生计划以及生源的区域分布,然后上报省教育厅批准。省教育厅对报来的各高校跨省招生名额进行汇总,并与生源所在地的教育厅进行协商,双方就某一数额达成一致意见后进行备案,并上报教育部,然后把各高校跨省招生计划(可能已修改)返还给各高校,由各高校以招生简章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并正式施行。新生入学后要想转校也必须经过省级教育管理部门批准。教育市场的分割由此产生。也就是说,各个学校的招生名额以及名额的地域分布,在考试之前就已确定,招生时的教育市场已经处于被分割的状态。各个学校的招生份额与市场主体的参与能力,如学校的教学质量、招生能力、学生的考试成绩等,不存在严格的正相关关系。
(3)教育市场分割的特点。目前,教育市场分割的特点是“内紧外松”。“内”即国内省与省之间,“外”即国内高校与国内外资高校之间。“内紧外松”就是说国内各高校省际教育市场分割的程度要大于国内高校与国内外资高校之间的教育市场分割。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712个,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高校国际合作办学单位中,专科层次的有82个,本科层次69个,研究生层次74个。而国内各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在教育部的鼓励下进行合作办学,但真正进行实质性合作办学的高校则少之又少。
三、教育市场分割的影响
1.教育市场分割对教育效率的影响
教育市场分割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产生了教育活动的内部不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其内部不经济性可以从教育服务的数量、质量、成本上加以分析。首先,教育市场分割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育市场分割的情况下,教育服务单位之间很难展开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教育单位的自觉性。而个体的自觉性是有限的,在外界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个体必然会降低教育服务的水平,致使教育质量下降。其次,教育市场分割不利于教育服务数量的自然增长。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每个教学单位的服务总额是已经指定了的,这种服务额的划分尽管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学校的服务能力,但很难考虑到服务单位的服务意愿,因此,就出现了想多招的无法多招,不想多招的却无法拒绝的情况。再次,教育市场分割加大了教育成本。教育市场分割使高校之间各自为政,专业重复设置,设备重复采购,从而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不必要的教育成本。
教育市场分割对教育效率的影响,还体现在由此而导致的教育活动的外部不经济上。常见的有高考“移民”、高考复读,较少引人注意的是上下级教育管理部门之间为确定市场份额(如招生指标)而产生的其他交易成本。在高等教育市场存在人为的区域性分割的情况下,相同层次学校的同一专业在各省之间的录取分数是不一样的,因此,对某些考生而言,高考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他的学习成绩如何,还在于他在什么地方参加考试。为此,为考上大学或某重点大学热门专业,考生就迁移到对实现自己目标较为有利的省区,这些考生就是高考“移民”。这种跨省移动增加了不必要的社会成本,其外部不经济性是显然存在的,如个体为在省际移动要支付交通费、转学费、居住费等其他费用。教育市场分割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高中复读。有些学生为上某重点大学或某一热门专业,即使考了很高的分数,由于招生名额的限制而没被录取,就选择复读而不去其他学校或专业就读。当然,对个人来讲这也许是理性的、经济的,但对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行为,是在教育市场分割条件下教育活动外部不经济性的表现。
2.教育市场分割对教育公平的作用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就省内学生而言,因为市场分割,每一个学校在该省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同样考分或同样水平的学生便会有被录取与不被录取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显然是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的。对于省际学生而言也存在同样情况。从微观上看,因两省招生名额的限制,同样学习水平的学生因所在的省份不同便有考上大学和考不上大学两种不同的结果。从宏观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教资源相对集中,经济落后地区的高教资源相对稀少。但经济发达与否与人口尤其是高中毕业的适龄入学人口往往不成正比,在这种生源等额交换的情况下,高中毕业生较多、高教资源较少省份的考生就处于一种不利地位,而发达地区的考生则相反。因此,这种地域分割行为只会加剧社会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加大了省与省之间人口素质的差距。如2002年,北京高中毕业生占全国总数的 0.9%,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京的招生数分别占招生总数的13%和18%。
其次,对学校而言,也存在由市场分割而造成的教育公平问题。如有些学校力图多招外地素质较高的学生以促进本校的良性发展,但由于市场分割的存在,它可能只有在某些生源不尽如人意的地区进行招生,而在另外一个区域的高校却很容易招到素质较好的学生,这样,两个学校因所在地点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结局——它们很可能因起点的不同而导致发展结果的不同。对于高校来讲,这也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学生与学校之间也可能存在公平问题。如学生很难在各高校之间自由流动,使高校在招生后便不再担心本校的生源外流,这可能使学校在教学服务上敷衍学生以至教学质量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与学校进行的博弈活动中就处于一种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地位,这也是教育不公平的一种表现。
3.教育市场分割与教育发展
在存在教育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各省根据本地区需要来设置专业,而这种需要往往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因此,各省之间的专业重复设置现象十分严重。更重要的是这种市场分割导致了各高校之间竞争乏力,不思进取。因为没有竞争,合作的动力自然也就很少,各高校各自为政,相互少有往来。另外,由于我国教育市场“内紧外松”的分割特点,导致国内教育服务国外化,一方面使国内高校失去了通过自然竞争正常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把国内的教育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对手,导致教育资源的流失。这既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民族化,也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四、打破教育市场分割的可能性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追求比较利益是个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之一。比较利益就是在某一制度状态下,现有的内部既得利益和外部未来利益的比较。如果个体认为除去变革的成本,在风险可接受的范围内,外部利益大于内部利益,那么,个体就会产生变革现有制度的需求。而一旦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必要性,这种变革就由一种个人行为变成了集体行动,社会性的制度变革就有了可能。同样,一旦人们认识到打破教育市场分割的成本小于因市场分割而产生的不必要的交易费用,建立一种育市场下的教育制度就成为一种可能。
博弈论的有关理论也告诉我们,博弈双方每一次博弈活动的进行总是在既定的环境下展开的,由于路径依赖效应的存在,后一活动往往是在前一活动的结果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一次博弈结果的影响。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发展,它必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发整个社会变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力图固守雷池已不可能。如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行,户口管理已经松动,交费上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用人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进行调整,这样,本地就学和本地就业之间不再有必然的联系,力图通过教育市场的分割来实现区域利益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因此,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统一市场的形成将是必然的,打破教育市场分割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正如诺斯所说的:“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从历史决定的结果中一种安排的变迁开始的,然后逐渐延伸到其他安排。”
从实践层面来看,分割不是目的,分割的目的是为了利益的获得。主动封闭自我市场更多地是出于对竞争对手的恐惧。一旦自己的竞争实力增强,必然要求扩大市场,以自由竞争来求得发展,这就要求别人开放市场,而要求别人开放市场自己首先要开放本地市场。因此,打破地域市场分割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地区的苏沪浙三省市以及“泛珠三角”地区的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四川等省区均已签署教育合作的相关协议,迈开了缔造育市场的第一步。
余论:艰难的价值判断
教育市场分割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即使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教育市场中也存在一定的市场分割行为。如美国的州立大学在进行招生时,对所有申请者一视同仁,录取与否取决于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较少存在地域标准,但在入学之后,对本州居民和非本州居民收取不同的学费。如2003年,堪萨斯大学对本州学生收取的学费是2197美元,而对州外的学生收取的学费却是10177美元,差距之大,可见一斑。这里的学费也是一种教育市场分割的手段。这种分割与我国一样,也有其能够为人所理解的一面,因为一所大学的发展往往离不开所在地人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如经费拨付、土地划拨以及社会环境的营造等。就此而言,对本地生源实施一定的优惠也是合乎情理的。但市场分割的消极影响也是与生俱来的,尽管它对一定群体产生了有利影响,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影响了教育公平,也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尤其是在教育服务已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这种分割行为是与世界潮流相背的。于是,人们努力去减少教育市场中的分割,尤其是人为的市场分割行为。如美国的许多高校纷纷通过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或助学金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有的奖学金或助学金的金额还相当大,以减少学费标准差异的负面影响。但教育市场分割行为是不可能完全根除的(尤其是考虑到自然分割的情况下),人们所能做的只是对市场分割程度的大小施加影响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什么程度的分割是人们可接受的,如何在兼顾地方利益的同时又实现教育在更大范围内的高效发展,将是一个艰难的价值判断问题。
参考文献
[1]黎诣远。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30.
[2]白永秀,王军旗。市场经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3]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4]蔡继明。微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
[5]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6;罗伯特·E·霍尔,马可·利伯曼。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1.
[6]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9.21;坎贝尔·麦克康耐尔,斯坦利·布鲁伊。经济学:原理、问题和对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0.52;欧文·塔克。现代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58.
[7]邬大光。万里模式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1,(3);胡瑞文。教育市场的利用与规范[J].求是,2002,(23);劳凯声。教育市场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纪宝成。认清“教育产业化”的理论误导与实践危害[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8]杨明。沦高等教育中的市场失灵及其矫正[J].浙江大学学报,2004,(4).
[9]冒荣。高等教育市场的发育与控制初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3,(2).
[10]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J].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78-181.
[11]姜德波。统一市场和转型期中国市场分割问题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3,(9).
[12]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13]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关于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4]1号)[Z].2004-01-14.
[14]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2198.net.
[15]xinhuanet.com/comments/2003—02/21.content-750610.htm.
[16]刘青秀,贾云鹏。论高等教育中供求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J].江苏高教,2004,(4).
[17]田伯平。区域现代化与区域制度变迁[J].江海学刊, 2003,(2).
[18]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发展[J].经济学家,1997,(1).
[19]余秀兰。分工与合作:促进长三角高等教育新发展
[J].教育发展研究,2004,(1);赖红英。泛珠三角教育合作正式启动[N].中国青年报,2004-07-14.
[20]张晓鹏。美国名牌大学自主招生中的公平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