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时间:2022-01-29 11:1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第1篇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而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新大纲中也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结合幼师教学的实际特点,我形成了如下这篇教学设计。(幻灯片2)

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效果预测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说说我的设计。(幻灯片3)

一、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幼师专业二年级学生,这个专业要求具备熟练舞蹈、音乐、绘画、书法技能,此专业在语文课程上则强调培养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如编纂和讲述幼儿故事的能力。而本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语文能力缺乏普遍自信心不足,心理较自卑,缺乏自我价值感,同时,文化素养不高,口语表达能力也比较欠缺。但是,由于初中《登幽州台歌》、《题西林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乐游原》以及杜甫《登高》、《登岳阳楼》的学习,已积累了部分登高诗题材,只要课堂上适当引导,是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幻灯片4、5)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三册第六单元诗歌教学以及初中学过《登幽州台歌》、《乐游原》等登临类诗歌基础上的专题总结。第六单元为唐代诗歌,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欣赏唐人诗歌,培养诗歌的兴味,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用1课时来完成教学。既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又补充相关的例证帮助学生理解登高诗不同主题、兴起原因以及发展脉络。(幻灯片6、7、8、9)

三、教学目标:根据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以及前面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我拟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背诵登高诗代表,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利用联想思维,归纳、提炼登高诗歌“抒怀”、“思乡”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反复吟诵,深入体会登高诗歌所抒之情,所表之意。(幻灯片10)

四、教学重难点:

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正在于蕴含期间的情感。因此,改变传统教学中,肢解诗歌意象,进行支离破碎的教学,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归纳、提炼登高诗歌“抒怀”、“思乡”主题,进而深入体会登高诗歌所抒之情,所表之意。这既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幻灯片11)

五、教学方法:

中职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让学科课程教学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朗读法,归纳法,提问法,情景教学法,而学生的主要学法则是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幻灯片12)

六、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课前,我让学生利用手机互联网上网优势,收集10—15首登高诗,并对其主题做简要概述,目的是为了节约时间,同时也为上课做好相关铺垫。

我的课堂教学流程由四部分组成:导入课题,计划用时5分钟;第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对登高诗主题进行归纳,并分析原因,计划用时10分钟;第三部分,以杜甫《登高》、欧阳修《踏莎行》为例,引领学生进入情景体验,这是教学重难点,计划用时20分钟;接着是学生活动启迪和思考,计划用时5分钟。(幻灯片13)

在导入这个环节,简单介绍学生收集的较集中的几首登高诗,引领学生进行主题认识,并对学生预习情况作简评。第二个环节,以学生较熟悉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崔颢《黄鹤楼》为例,设计两个引导性问题:1、这几首诗的情感基调如何?(提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必忧、登高必愁,大方多悲、哀婉凄恻的感情基调。(幻灯片14)

2、表达怎么样的主题?——思乡、忧国、怀念友人。(幻灯片15)

然后自然引申深化一个问题,即:中国古代登高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主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个问题我主要运用讲述的教学方法,从地理、心理、文化等几个因素作简要概述,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基调做好理论铺垫。(幻灯片16)

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体会登高诗“所抒之情,所表之意。”这个环节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同学们收集的登高诗中,重阳节登高占的比重很大,同学们对重阳节了解多少?(这个问题学生以前了解些,能够回答出诸如“茱萸节”、“节”、“老人节”、“重九节”等相关信息),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重九相关传统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日登高时候的感受,登高而招见者远,……登高而,把学生带入登高情景。继而我以杜甫《登高》和《九日》、欧阳修《踏莎行》、王安石《桂枝香》、王昌龄《闺怨》为例,分别讲述登高诗主题中“抒怀”、“思乡”两类。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突破:1、抓体现情感基调的句子和字词,“哀”、“悲秋”、“离愁”、“独浊”、“萧条”等。2、知人论世。3、情景创设,想象和构思登高情景。同样抓关键词,从字形入手,分析词义演变,联系语境,帮助学生对诗歌情感进行体验分析。如“候馆”的“候”,“征辔”从文字字形演变和词义演变角度解读,有助于理解“登高而”4、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设备优势,播放古筝曲,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幻灯片17)

七、拓展训练(幻灯片18)

1、自选一首诗(词),根据诗歌的登高主题,绘一幅登高简图。

2、以简单的甲骨文字,构一幅登高简图。

3、背诵杜甫《登高》、自选一首登高诗写一段简析文字(主题、艺术手法、背景、典故、艺术效果……)要求:字数50—100字。(1、2题选其一,3必做)

八、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方面:提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以及情境创设时多媒体的运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方面:通过搜集和补充相关课外材料,如:相关的登高诗,中国登高诗产生的地理、心理、文化因素;重阳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知人论世中作者背景材料;中心句分析时,结合文字性知识,讲解词义。

九、教学亮点

1、来源教材,不唯教材,高于教材

第2篇

自我县普及安装了SMART Notebook交互式白板软件以来,教师的学习热情高涨,逐渐掌握并熟练地运用SMART Notebook为教学服务,电子白板为师生提供了交互式的教学平台,使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下面我结合平时实践的具体课例,谈谈SMART Notebook软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子白板SMART Notebook软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种形式地呈现教学内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和感知的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授《普罗米修斯》这篇神话故事时,导入环节我准备了各种神话故事的图片,利用白板里面的选择匹配模板,制作成一个神话故事,让学生上来操作。学生点击白板,呈现神话故事的图片,学生再根据图片选择相应的文字,竞猜神话故事的名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接下来的新知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画笔、魔术笔、克隆等功能进行重难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书写、板书、选择、批注等。如,在上《詹天佑》的第四段和第五段时,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型线路设计的妙处。在这堂课上,我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先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图用白板的图像匹配模板呈现,然后请学生走上讲台,根据文字画出两种不同的开凿隧道示意图,学生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用箭头表示出开凿隧道的方向。在学生画的过程中,全班孩子的目光都聚焦在白板上,师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中来,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SMART Notebook交互白板软件可以将即时性资源自动保存下来,这可以使学生随时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同时,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开展教师互助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在执教完《詹天佑》公开课后,根据电子白板上自动储存的课堂教学再生资源,利用电子白板回放教学实录的每个细节,听课教师针对我的课进行交流点评,我根据教研组的意见很好地对原有的教学流程和教学中的细节进行反思,重新修改并优化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研讨更有利于教师之间开展研究、探讨,共同改进和总结,给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

四、运用白板资源,整合教学资源

由于SMART Notebook交互白板软件简单易学,此时,便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协助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中所需的资源。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会适时布置学生参与到交互式白板资源建设中来。如,教授《题西林壁》时,我会分组布置学生收集诗人的资料、写作背景、庐山风景图等。同学们会马上分工合作,上网搜索图片,到学校图书室查找资料,我会将已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到我的资源库里,上课时适时拖动使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上面批注,交流学习,这样可以做到资源共享。

总之,SMART Notebook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作为一种新技术,使灵活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课堂效率,不仅能促进常态课堂教学创新,而且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技术条件。

第3篇

1 精湛的教学环节的预设与生成

1.1 精妙绝伦的点题情境预设与生成

记实1 3号参赛老师:刚上课,老师一言没发,直接用多媒体播放手影戏的片段,此时无声胜有声,播后老师接着说:“同学们你在享受这形象逼真的手影戏时,是否思考着它是怎样形成的?其原理又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老师顺手板书了课题.

点评 精美的手影戏,寥寥数语,轻松愉快、自然有趣、快捷提神地营造出了一个学生所想要迫切解决的一个数学悬念,切中了课堂主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精、气、神.

记实2 6号参赛老师:上课铃刚响,在多媒体里播放出我国某次阅兵式的部分记录片,它从不同角度展示出让人为之震撼的军威,顿时学生精神大振,停播后老师平静的说:“如此逼真传神、反映全貌的动人立体场景,它的拍摄技巧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投影与三视图”.

点评 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并把学生的情绪调控到最佳学习状态时,进行主题教学,自然合谐又高效.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记实3 4号参赛老师:从《题西林壁》不同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感受的特点点出了课题,接下来又介绍生活中的三视图的应用,从汽车到飞机,从生活到军事展现出三视图用武之地.

点评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由文学诗歌引入数学概念,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和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从中说明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展示了数学的深层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三视图画法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自然过渡的铺垫.

1.2 一题多变步步攀高的变式预设与生成图1

记实4 7号参赛老师:

如图1所示,以概念形

成的长方体的三视图素

材为中心,通过平面的切、割手段为主线,在空间几何体作出对应三视图的指令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集体合作,进行反复思辨,逐个作出对应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系列过程中,突出了一个几何体“变”字,变出了一组相互关联各有侧重的趣味题组,变式1是由长方体沿底面对角线竖切一半后的三棱柱;再旋转180°为变式2,突出眼见为实,不见为虚的线条画法,与同一几何体正视面不同,画法难度不同,三视图也不同,由此得出画实体的三视图,合理确定正视面的重要性;变式3是由变式2沿两侧底面对角线切去一半的三棱锥;再将长方体切去一角为台体的变式4.

点评 问题演变亲切自然又有趣,这些变式,变在了当变处,抓住了重点,切准了关键,练在了该练处,突破了难点,提升了能力;一题多变多用,使学生在较为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步步升高,由简单到复杂囊括了常见几何体柱、锥、台,不仅省时省力,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又暴露出问题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对于三视图的理解与应用更广更透;例题、习题的选择不追求“新、奇、特”,不使用大量缺乏相互关联的题目,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连贯性、目标的明确性、概念和方法的目的性.

1.3 水到渠成自然过渡的衔接预设与生成

记实5 6号参赛老师:在学习完第一个问题――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后,教师给出了一幅画面,画面上一翩翩少年坐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里的一个长椅上,紧紧依偎着一个后脑勺微微卷发的“人”身旁,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视着对方面庞,老师让学生猜一猜他俩是什么关系,学生窃窃私语,指名一学生回答时,他面带羞色地道出是情人,绝大多数同学点头识可,接着老师又给出了这“人”本来面貌,学生几乎都惊叫了起来,原来是一只家犬,这时老师平静地说道:“两图片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的视角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物体面貌,我们必须从多视角观察物体,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三视图”.

点评 老师仅用两幅图片,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引入了学习主题,谐趣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拓宽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联想与类比能力.

1.4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预设与生成

记实6 7号参赛老师:把学生按前后座位分成六组,每个小组分给若干个积木,问题指令是各组自由组拼积木,画出对应几何体的三视图.各活动小组首先对几何体组拼、测量、画主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等工作细化分工,老师也参与到各小组进行交流指导,并提醒学生要细心观察和认识几何体的几何特征,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自实践、合作交流完成了三视图,最后选择各组的典型错误和优秀作品,用实物投影展示,在全班交流分析,对画法的缺陷作补充完善,易错问题得以纠正.

点评 授课老师所选合作交流的主题,抓住了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特点;分组合理,组内分工明确;老师先明确学习目标,教给学习方法;虽然每个小组成员的资源、角色以及责任不同,但能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老师巡回参与监控整个学习过程,最后在全班交流讨论疑难、关键、重要之点,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通过辩论,使原本“填鸭式”的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动态的、闪烁着学生智慧之光的生成过程,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好.

1.5 提纲掣领、结构严谨的板书预设与生成

记实7 1号参赛老师:如图2所示.图2

点评 最上面写空间几何体,正下方对着三视图,中间用双箭头连接,书写出了三视图的两个核心问题:由几何体作三视图与三视图复原几何体;在三视图下方将三个视图自然摆放,在主视图上方写前后两字用单箭头连接,下方写高宽二字,同样的方式板书侧视图与俯视图,类比书写出概念要义与最本质的区别和联系;在三视图后面写正投影,三个视图之间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给出了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及三个视图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数量关系,从而提升了作三视图的方法规律,让人一目了然,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1.6 精导妙引生生互动的全程预设与生成

记实8 2号参赛老师环环相扣的系列活动:

活动1:投影仪呈现两幅桂林山水图片和《题西林壁》诗,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有不同的发现引入课题,而后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入三视图相关的概念,说明了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一种表示方法.

活动2:以两个放置方式不同的正方体的正视图为例,讨论探究一几何体对应的三视图是否唯一?为什么?

活动3:探究长方体的三视图大小的数量关系,先让学生在三视图上标出对应长方体的长宽高,再由学生讨论归纳出三视图的三个视图在量上的关系为“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活动4:作出四棱锥和圆锥三视图的尝试性练习,方式是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注意留心学生的易错点,评讲时重点突破.

活动5:再作圆台和球三视图的深化练习,并通过两个变式练习巩固加深作三视图的注意事项,其中变式1为:画出圆台和球的组合体的三视图;变式2:通过变化球的大小,探究三视图的变化,从而说明实虚线的画法.

活动6:给出部分几何体三视图说出原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其方式是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教师启发引导.

活动7:能否根据一个或两个视图确定几何体的结构特征问题讨论,从中说明“三视图是统一的整体,片面看待是无法全面把握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的”其中问题是:画出一几何体(小立方拼出的实物图)的三视图并变式练习,变式1为,通过增加小立方体来探究三视图的变化;变式2为,通过给出三视图中的两个来探讨所有可能出现的对应几何体(用小立方块垒出).

活动8:讨论:既然两个视图不能确定一个几何体,那么三个视图可以么?提问学生,并寻找不同意见,引发讨论,刻意形成两种对立观点,为后续活动做铺垫.

活动9:辨析提升,“给定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是否唯一确定一个几何体(忽略几何体内部镂空,忽略尺寸)”.

点评 用恰时恰点的一串串问题搭建学生活动平台,引领驱动学生,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区设问,以大问牵主题、以小问抓重点、重关键、突破难点;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的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步步深入;在思维冲突最尖锐之处精导妙引,掀起了教学的一个个;问题活动序列设计起点低,步子小,师生、生生交流,质疑、讨论等双边、多边活动多,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好.

2 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

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课改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进行了情境创设、过程设计、变式设计、活动设计,忽视了教材挖掘与利用,我认为值得推敲的地方有:

2.1 关键点处理过粗

三视图不是零的起点,小学、初中通过最简单的几何体两次出现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已有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高中教材是第三次学习,必须要求达到理性的深化,要形成完整理论系统的同时,还应从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线、面三要素揭示三视图的本源.三视图是三个不同方向上的正投影,每个视图其实都是仅改变正方向维度的压缩“饼”,从概念上说应是一个阴影图,为美观又简约,全面突出平面图形中点与线这两个基本元素,画为一个对应多边形的轮廓图,其长、宽、高分别指几何体所在空间的左右、前后、上下的最大距离.一次性投影生成的三视图,学生很难看出问题实质,因此,动作要分解,过程要细化,一要慢镜头投影,先投正视面看到的几何体顶点,再以点代线,由线再定面;二要呈现平展过程,三个视图位置摆放形成过程是,主视图不动,侧视图逆转,俯视图下旋到同一平面的结果.在此埋下伏笔,再由三视图来确定几何体时,自然是前者的一个逆向过程,平展变旋转,压缩变平移或拉伸,即主视图不动,侧视图沿高顺转90°后平移或拉伸,与主视图高对齐;俯视图沿宽上旋90°,与主视图宽重合,由此形成空间几何体的轮廓图后,再连线成面复原出对应几何体.这本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参赛老师都停留在了一个感性认识层面上,给出一个三视图,学生猜出一个几何体,至于为什么,都没有给出正面回答.

2.2 PPT堆积、喧宾夺主式教学

表面热闹非常,又很“现代”,实则是一种严重的“冷堂”现象,反映了课堂教学中主导和主体之间不能产生联动或互动的僵持状态!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频繁地转换媒体、展示课件,可学生却走马观花,应接不暇,来不及记忆、思考和归纳,对所学知识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2.3 PPT制作与导学案编写,删减了课本中一些经典习题,增补了大量的资料题,我认为课本课本,一科之本.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本”,因为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专家们反复考量的,语言是字斟句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精挑细选的.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内容顺序的调整要十分小心(否则容易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例子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和当地教学环境替换,但所换的例子要反映教科书的意图,要能承载书上例子的教学任务.

3 两点启发与反思

(1)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要更新教学理念,摆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非教非授”教学方式之间,在营造的“感之悟之”学习环境之中,使学生“身心皆行道”.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一要设计自然流畅水到渠成的教学过程,使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认知过程相融合,在推陈出新中不断归纳和概括数学概念、原理,在多个为什么中加大知识的应用,把数学教得平易近人、精简实用.

二要有问题引领驱动的强烈意识,在情境设置的巧妙处、经验与新知的衔接过渡处、教学环节间的转换处、课堂上的随机应变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关键点处、学生理解难点处、当前内容的本质与核心点处,恰时恰点为学而设问.

三要有饭要自己吃的行为方式,使学生在多个为什么中,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集体交流、相互补充的学习活动中去学习.

(2)落实好集体备课磨课的长效机制,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活动设计、导学案编写等工作,量大面广、费时费力,每个课时的教学设计都由一人独立完成,困难很大.为此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分工合作,每课时定一位主备老师,广泛搜集整合资料,拿出预案后,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下,由4―5位老师参与备课磨课活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来优化设计,并反复琢磨修定预案.

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情境教学;小学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几年语文教学不断深入的改革,语文教学进入新的时代。在教学方法不断革新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并困扰着教学工作者。古诗文的教学就是一大难点。尽管老师花了很多心思备课,在课堂上介绍背景、解释字词,但在小学生的眼中,这些内容艰涩单调,难懂难记,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

一、情景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上世纪末。该理论的四大要素主要是创设以学习者为主的认为情境、学习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协调这四大要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学热情和创新精神,最终建构出整体的知识意境。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因此,作为建构主义四大要素之一——情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建构主义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倡导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关注学生智力和认知及情感的发展,避免学生学习情境的被动化。构建主义三种教学模式分别为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它们都需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教师有必要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帮助学习者增强建构整体知识体系。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是当前在西方备受推崇的学习理论。《理论与实践中的情境认知》一书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批判了传统教育中对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的过分关注,对文化和物理背景认知方面的缺失。他们认为知识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应该高屋建瓴地将学生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网络中,从而将认知的研究重点从关注人转向关注人和环境。

二、情境教学的原则

(一)自发自主原则

自主自发原则注重师生间彼此信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境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实际角度出发,从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面去考虑,改善教学方案。

(二)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指的是无意识与意识的统一以及非智力与智力的统一,从状态上表现为轻松与精神集中并存且互补。高质量的教学课堂不但使学生思维集中,还要充分调动其兴趣无意识潜能、愿望等能动因素。

(三)愉悦轻松体验原则

学习效率与心理的激奋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轻松愉悦的环境更能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境时得到快乐感。

三、低龄段古诗词情景教学的方法研究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应用广泛。借助科技的力量,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形象、直观,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连,并且相对独立,便于与学生互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地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地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在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学习时,开课时就选择明快的乐曲,来激发学生对于古诗整体情境的想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则选用柔和富有意蕴的古筝曲进一步开拓意境,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水、山、彩云、猿声、小船飞流而下,学生在诗与音乐渲染氛围中,入境入情地随诗人去领略文字中展现的风光。又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空灵、静雅的古曲则带领学生走进寂静的古寺,感受到诗人宁静淡泊、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带领学生真情品读

王国维这样说过:“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这里的“境界”即“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这方面就需要教师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启蒙作用。老舍也曾这样说过:“教师的语言要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要有光彩。”在教师的导读中,语言描绘与直观手段的结合非常重要。在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中,教师言语导向作用十分明显。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小学生对于诗歌的主观感受,从而帮助他们领略诗歌的意蕴,欣赏诗歌之美。

例如,《赠汪伦》这首李白所著的离别诗。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千尺”与“送我情”相照应,诗人将友情之深巧妙地用“潭水”来做比喻,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踏歌送行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一首令人称道的名诗自有其过人之处,一字一句慢慢品味细细推敲方显韵味。这一方面的教学显然离不开教师悉心的引导。

(三)注重教学活动拓展

角色扮演是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的好方法。结合诗歌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角色表演来感受情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表现的角色,贴合诗歌但也不局限于诗歌本身,充分调动活跃的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位置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主地调换成诗词中相应人物的心理位置,必然有全然不同的体验。这种教学互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使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及时联想也是帮助小学生复习巩固学习过的诗歌的方法。例如,在学生外出活动过程中,如看到有人垂钓,即问:“咱们学过哪些诗句与眼前情境相似?”学生们可能联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春天的时候,看到枝繁叶茂,可能会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看见夜色中农民扛着锄头归来,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锄禾》)脱口而出。将诗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明显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掌控力。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条件、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

1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1.1 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准备(如,阮老师通过《题西林壁》的诗句引入观察物体的教学)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准备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1.2 处理信息,启动问题

教师只要出示解决问题题干,而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对发现、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如教学“人民币的计算”。结合教材创设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例如: “小军有5元钱,买一个铅笔盒还差多少钱?”“小亮有10元钱,他买了两种不同的东西,他可能买了哪两样东西?”。

1.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比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的结果。有的是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的,每一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力和创新的意识。

1.4 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2 解决数学问题有哪些策略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为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而苦恼,普遍比较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教师若能在平时的教学或辅导中交给他们若干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对学生将会起到启迪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解决数学问题技巧的作用。

2.1 对比分析策略

大多学生在做一些计算题时,不善于观察题中运算符号和数字的特征,就急于动笔计算;而对于一些能采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学生又不知怎样简算。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策略。写出对比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异同,让学生自己发现简便算法,并要求他们以后按照一看(看题中运算符号和数字的特征)、二想(想采用什么方法计算)、三算(动笔计算)、四验(每算完一步及时检验)的步骤进行运算。

例如:简算“125×32×25”,学生初看这道题时,难以找到简捷的途径。为此,可以出示“125×(8×4)×25”一题,与上题进行对比,学生经过两题的对比,就知道例题该如何简便计算。

2.2 实际操作——知识迁移

实际操作就是通过学生的摆一摆,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等,对事物进行调整理顺,直到发现正确的答案。所谓知识迁移:就是把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没有现成计算方法的,通过化简,拼凑,变形的方法将新的知识转移到学过的知识上去,从旧的知识中得出新的知识来。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就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如拼成一个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将要学的知识化成旧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推理获得新知识,感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3 设数计算策略

有些数学问题比较抽象,若按常规方法去分析、解答,则很难求解。如能突破常规,先将题中的某些条件设为具体数据(所设数据要便于计算)或简单实例,便可从中发现解题规律,使问题化难为易。

例如:甲、乙、丙三人称体重,甲最轻,丙最重,乙和丙差不多。那么,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应该在( )。

a、甲和乙之间

b、乙和丙之间

假设:甲=1、乙=8、丙=9,(1+8+9)÷3=6。6在甲和乙之间,所以填a。

又如:在一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与差三个数的和是20.6,求被减数是多少?

这道题要按常规的方法分析,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先任意举出一个减法算式,如:10-7=3,再将三个数相加10+7+3=20。不难发现:20刚好是10的2倍。从而类推出例题中被减数是20.6÷2=10.3。

2.4 数形结合策略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在数的问题与形的问题之间互相转换,使数的问题图形化,形的问题代数化,从而使复杂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如画线段解决植数问题,在按首尾是否植树分四种情况:只首种,只尾种,首尾都种,首尾都不种。

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教学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归纳和演绎、画图等。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等,更好地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建华.“解决问题”目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J].教育导刊,2010(1)

2 江乙临.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 林洪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