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1 03:4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学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数学教师,笔者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忘光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这句话听似令人匪夷所思:学校教育中知识以外的能算真成果吗?其实这句话真正道出了教育的主导功能和内涵价值,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教育的真成果不在于知识,而在于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和素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四种意识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努力创造数学教育教学的真成果。
一、关注学生的定位意识
我们知道,足球比赛每队11位队员,每个人都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分工不分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这样才可能进球赢得比赛。同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每个学生都应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的定位,包括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所要参与的学习过程、所要发挥的学习功能等等,以实现课堂学习的“有位”和“有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连自己的学习定位都找不准,把握不好,那么即使教师再用心也是徒然,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这节课,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底和高的测量、角的度量以及周长和面积计算,他们似乎认为没什么可学的了。为了驱除这种轻浮心理,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定位。在组织三角形的探究过程中,我让各学习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探究任务进行定位,做到有的放矢,有效行动,为接下来的汇报交流和互动总结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学生的挑战意识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这就要求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必像过去那样总是“洗耳恭听”“默默无闻”,甚至“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而要懂得质疑反驳,敢于挑战、善于挑战、勤于挑战,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挑战自己,以凸显课堂主人翁的地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绽放生命的活力与精彩。有些老师总是担心课堂上个别学生会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总是小心翼翼,唯恐出乱,课堂教学自然平淡无奇。其实适当地“放任”一下学生又有何妨?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尚显幼稚,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调整思考的方向;即使因为学生之间的争论引起课堂的“混乱”,但这种争论至少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种“错”与“乱”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取得了超越于知识范畴的另一种收获。例如,学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学生对“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我顺势利导让其说说理由,这位学生拿出两根筷子在空中演示了一下,事实的确如此,我表扬了他并相机渗透了空间三维的知识。
三、关注学生的求异意识
曾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开始,而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予以充分关注。数学课堂教学在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解题的结果和问题的答案不是最重要的,解题的过程和学生的参与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实现新课程三维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历程。我们必须倡导数学的一题多解,殊途同归,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加深理解;解放思想,活跃思维;抽象提炼,多解归一。解题不在于量多,而在于质精,有时精心设计一道题,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发散求异,亦能收到解决多道题的效果。因为解同一道题有利于在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通过设不同的未知量和寻找不同的关系量来列方程,方法不拘一格,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确定出最佳的解题路径,以上过程对于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的发展均有好处。
四、关注学生的学术意识
“学术”一词听起来似乎是教师的事情,与学生相距甚远,其实不然。新课程已经隐约指出了学术研究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倡导学生从小进行数学学术研究,应当成为数学教师关注的内容。围绕初中数学内容,值得学生研究的课题大量存在,可真正引导学生去研究的教师又有几人?教师不去重视,学生自然也不会重视。学生如果对“学术研究”相当陌生,对“学术论文”知之甚少,今后踏上工作岗位若有机会进行学术研究又怎能做到胸有成竹、镇定坦然呢?近几年来,笔者开始重视指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行捕捉、实践和研究,并以学术小报告或学术小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积极向相关报刊、杂志投稿或参与相关学术成果评比,取得了一些成绩。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数学研究热情,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收获不是成果,而是成长。
总之,一位成功的教师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关注,挖掘学生生命本质和灵魂深处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为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而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样才能创造数学教育的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