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批评教育论文

批评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08 07:5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批评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批评教育论文

第1篇

从教二十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一直用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理念来武装自己,用我的爱心和责任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一、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校里我始终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我是一名年轻教师,虽然工作热情高,但经验不够丰富。我一边向老教师请教,一边经常与同事切磋教育艺术,不断创新、不断上进,为了巩固自己的教育成果,我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提高业务理论素养。

二、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三、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的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效果不大,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又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相反,在一片混乱中发现做得好的,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激励性的语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效果

 

教育是心与心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里去。”老师与学生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整体。只有发生心灵的碰撞,才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激发其成功的激情,这中间的纽带,就靠诚信。然而,在工作实际中,常常会看到有的师生关系恶化,产生隔阂,甚至对立,发生冲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逃课,对老师冷漠。致使师生都很苦恼。

众所周知,受社会大环境某些阴暗面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会蒙上一层尘土,我们的教育绝不是单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更重要的应该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呼唤诚信,我们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讲诚信,我们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树一座诚信的丰碑!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我们要作学生真诚、守信、“言必行,行必果”、敢于负责的典范。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建立协调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实现老师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大多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老师的服从者,师生间的交往是制约性的交往,缺乏对话的平等。在我们这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度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尊师重教已为人耳熟能详。老师因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而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尊崇自不待言。所以,在我们的学校中,教师的尊严一般来说不成问题,而学生的尊严却是个向来被忽视的问题。据调查,许多学生(特别是暂差生)在回答教师的问讯时往往有“履冰邻渊”之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现代教育的宗旨应是培养和谐的人,对这一点至今仍要大声疾呼。要培养和谐的人,就必须首先把孩子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通过发掘孩子的自身特质和潜能,让其身心与智能健康地成长。但在我们一些教师包括家长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学生,孩子不是有情感、有自尊,有自主意识、需要激赏与关爱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什么都不懂,必须讲导、塑造、打凿之“物”,甚至是达到预定目标(如学校的升学率、家长的理想)的一种手段。因此,现代教育思想要构筑新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保证学生活泼、主动全面地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重新定位,不能以长者、尊者自居,随意地指手画脚,而要以民主的心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构筑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才能保证教育结构实现良性循环。

二,加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在工作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头脑敏捷,反应敏锐,感知外界的能力相当强;能很快对老师的一言一行作出反应,即使我们一个小小的动作,也可能对学生形成一种暗示,影响其心理的稳定性,如果我们只能讲一些大道理,他们会很厌烦;如果只是对学生讲这不许,那不许,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生疏感,距老师于千里之外,躲起老师来;师生间缺乏相互的信任。所以,教师应作好“学生朋友”的角色,赢行学生信赖。学生心中有话才能毫无拘束地跟老师直说,甚至把不愿告诉父母的内心秘密也倾吐给老师。这样,我每次给学生提要求,都要从学生自身的利害关系出发,告诉他“为了。论文格式模板论文的格式。。。。。”你“应该。。。。。。”。这样,变强迫命令为学生自发行动,师生间的隔阂减到最少。所以,真正有尊严的教师,是那些懂得自尊与尊重学生的人。在我看来,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让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比让他多记住几个单词重要得多。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误解

在工作中,师生间难免会产生误解,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华解与学生的矛盾,用自己的热情去融化学生心中的冰。一次,一位同学拒绝交作业本,我找到他问为什么,他说“看别人的作业认真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你看我的作业不认真”。当时我非常生气,但没有发作。而是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把学生带到办公室,打开办公桌上的作业本,和学生一本一本地看,没几本,学生就说“老师,我错了”。我告诉他思想上想不通,生活上有困难都可以和老师讲,也可以写条子。他心情舒畅地走了。

可见,即使学生误解了自己,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那样只能加深师生间矛盾,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要坦城以待,以心换心,用一腔赤诚的爱,换来一片真挚的情。教师对学生出自内心的爱如“润物细无声”的三春甘霖,学生从教师的辛勤耕耘中体会、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尊师情感。

四、正视自己的不足或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每一个教师都难免在教育学生,处理矛盾,课堂教学上产生失误。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形成诚实;光明磊落的品德。但自己有错的时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文过饰非,知错不认错,学生会认为教师言行不一,好唱高调,从而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最宝贵的机会。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

可见,诚信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进而推动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实!

参考文献:《中国教育》、《教学研究》

第3篇

1、以打造品牌职工队伍为目标,充分挖掘职教资源,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学历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一体化。

2、坚持以继续教育为重点,培养一批会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级人才。

(1)进一步加强干部学历教育。期间,干部学历80%达到大专以上,为企业外出创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在培训形式上采取内培与外培相结合。

(2)继续开展专业技术干部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培训。组织多层次的培训讲座,到重点院校和知名企业请学者、教授、专家来矿传经送宝。

(3)开展管理干部的计算机等级培训,干部计算机达到中级以上水平。

3、坚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突出专业技术工人培训,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满足创业发展人才需求。

(1)加大教学基地“现代化”建设。在教学设备、实验设施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信息管理等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对人才的需求。

(2)实行岗位技能“按需”培训。在培养目标上,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要与所需人才挂钩,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缺少什么技能就补什么技能,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果。

(3)实现两个转化。一是从注重理论培训向注重实践培训转化,切实提高职工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从注重短期培训向注重中长期培训转化,加大高级工和工人技师的培训力度。

二、下半年职工教育培训主要工作

1、发挥四级安全技术培训机构功能,强化职工的安全技能培训工作,继续搞好一般工种和四级安培中心培训的特殊工种的安全资格培训、复训工作,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2、认真执行号、号文精神,做好职工日常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节约型企业的相关工作。

3、继续执行号文和号文精神,圆满完成全年品行习练计划。

4、继续执行号文精神,认真做好三违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5、做好省安全培训系统的资料输入工作及安全培训一人一档工作。做好办证、换证、发证存档工作。

6、在全矿范围内广泛发动,认真落实职工教育论文征集工作。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人,把教育培训状况、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考核任用挂钩。三是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四是制定奖罚标准,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

第4篇

关键词:教师威信;形成;维护

人们历来看重“威信”一词。古语云:“威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要把天下人集结起来靠的是威信。在学校教育这个集体性活动中,要把师生凝聚起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威信。那么,何谓教师威信?它形成的机理怎样?如何维护发展?究其学理,得之法度,自觉践行,确实是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要件。

一、教师威信的基本特征

威信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指人的一种影响力。“威信”与“威严”、“权威”有所区别,从师生关系处理的视角看,威信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到有尊严、值得信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种精神感召力。威严是一种威逼力量。只能引起学生的惧怕心理。威严使学生敬而远之,威信使学生亲而近之。权威往往与教师的地位和角色有关,可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权威有时使学生口服心不服,威信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马卡连柯曾肯定地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需要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品质,连在单纯的儿童的眼里也是明白的。”可见,威信比威严或权威在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要深远的多。有威信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典范和榜样,能够生发出“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威信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生坚信其传道、授业、解惑是真实可信的,愿意主动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导。二是学生相信、爱戴、敬佩、崇敬教师,善于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会不断增强追求学问、谋取进步的能动性。三是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更能够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真正有威信的教师,或表扬或批评,甚至是合理的惩罚,在学生看来都是善意之举,对自己有益,其情感共鸣是积极的,进而会深入领悟自己的优缺点,并努力谋求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可行办法。如果教师威信不足,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哪怕是真诚实意的,也会使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是虚伪的,对己之无益,自然引起不了快乐的情感体验,甚至会与老师“唱反调”,把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当作“耳边风”。四是学生从内心把有威信的教师当作自己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一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榜样,学生就会时时处处接受其思想。方方面面模仿其言行。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机理

教师威信的树立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即使具有老师的资格和经历。也不一定就有威信。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诸如社会对教师劳动的重视和关怀,尊师重教风尚的树立,教师政治经济地位和待遇,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等,都是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客观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教师的内因及其积极的实践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根本条件。调查发现,教师的体貌特征、家族背景等对其威信的树立无直接重大影响,而知识能力、道德品行、工作技巧等才是教师赢得威信的要害所在。

其次,保持与学生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威信是在师生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威信的教师,一定是与学生保持有良好交往的教师。疏远学生。故意“摆架子”,与学生少有往来。很少与学生沟通,学生无法了解和理解老师,老师的威信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仪表端庄、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的仪表与他的精神风貌紧密相连。教师朴实无华、衣着整洁、自然大方,表现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可以给学生以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感知,能够增强对学生吸引力。当然,只注重仪表,而生活懒散、作风漂浮,甚至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学生会认为老师表里不一,教师也就无威信可存。

第四,“先入为主”是教师威信顺利形成的一个关键点。教师能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威信的打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教师在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学生往往对新教师抱有一定的期望和新奇感,对老师的修饰、言谈和举止特别敏感,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教师威信树立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好感,产生先入为主的理想效果,威信就会初步树立。实际上,若是教师给学生留下了惊慌失措、语无伦次、言不由衷的初步印象,威信将会丧失大半,并且恢复起来也更为困难。第五,严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精神动力。教师严以律己,始终保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时时处处注重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威信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日生日成。当然,一个人的过失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也不例外。老师有了过失和错误,敢于自我暴露,善于作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赢得学生的崇敬,本身就是有威信的外在表现。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发展

教师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稳定是相对的,只要教育对象和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教师威信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维护和发展已经形成的教师威信也应该与时俱进。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主要包括:一是巩固已经获得的威信;二是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促进低水平的威信不断上新的台阶;三是防止威信的下降和消退;四是提升威信的教育影响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教师要具有全面的威信其实很困难。维护和发展教师威信,应从以下方面着紧用力。

1、历练胸怀坦荡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威信较高的教师并非没有一点错误,也并非不会犯错误。关键是有了错误和过失以后,能够正视,勇于修正。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积极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仅不会降低威信,而且还会使威信不断提高。

2、能够正确评价和合理运用自己的成信。

威信是相对的,它与威严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要对自己的威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否则,威信的维护和发展将会遇到大的阻力。比如,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运用高压的威逼手段,甚至恐吓、体罚学生,从而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与尊崇心理,其结果也只能使教师的威信大打折扣。

3、铸造开拓进取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要求和工作对象的变化,更新知识水平,完善素质结构,提高教育能力,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发展变化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永不满足,勇往直前,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而使教师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得到巩固和提高。4、树立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的形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榜样。如果教师的外在表现与学生的内心印象不一致,那么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来的形象与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形象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教师的榜样地位就可能会进一步巩固,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性和影响力就会不断增强,教师的教育功能也就会发挥得更为充分,从而使教师的威信得到更好的维护和提升。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4.音乐与教育

第5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一片绿叶的成长历程(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演讲稿决赛定稿)

尊敬的领导、评委、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为大家讲述绿叶的成长历程:《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此时此刻,站在这里,感觉诚惶诚恐。因为我既没有“病魔缠身,情系讲台”的可歌可泣,也没有“绝境之中,保护学生”的壮怀激烈。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也不认同孩子锁在家中,毅然上课的老师。如果红花的绚丽需要舍弃亲情、健康甚至生命来换取,那么,我宁愿做默默无闻的绿叶。说点什么呢?就说绿叶的成长经历吧。

记得师范刚毕业,迟迟得不到上班通知,就主动请缨。结果被告知:一年后正式分配,现在上班,每月只有一百三,而且年底才发。你还坚持吗?当然!我不是来挣工资的,只是来教书育人的。我好像在奔赴一场盛大的约会,这场约会,关乎全身心的投入,关乎爱心与责任,关乎神圣的使命感,却无关金钱与报酬。那时,吃饭,从家里带米面自己做,穿衣是清爽的学生装扮,没什么开销,微薄的工资几乎全用在了工作上:给孩子们集体过生日,给思想进步学习优秀的买奖品。就在前两天,已身为人母的芳芳发来微信:老师,您送我的笔记本虽已泛黄,但您带给我的温暖记忆却永远不会褪色!孩子,老师又怎能忘记你呢?芳芳父母离异,从小跟奶奶生活,患有自闭症。为了让她走出自己的世界,课堂内外,我都睁大眼睛及时捕捉她的闪光点,然后,亲切地拍拍她的肩膀,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奖励一个本一支笔,甚至一条花裙子。终于,她黯然的眼神发光了,肯主动开口说话了,甚至能参加辩论会了。难以忘记那一瞬间她带给我的震撼!芳芳,老师也谢谢你,是你让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让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满满的幸福。

作为老师,每送一届学生都像是在用青春画圆。我们要用仁爱做圆心,用夯实的专业技能做半径,才能尽量画出没有缺憾的圆。

作为学校资历最浅的一员,我总是攥紧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辅导学生朗诵、撰写教育论文、参加技能大赛等等。感谢领导搭建了那么多平台,它促进了我专业成长的加速度。参加工作第三年我就执教了市优质课,事情已经过去十多年了,现在想起来就像发生在昨天。为了参加大赛,我三天一小练兵,一周一大练兵。一节自我满意的课准备好了,先接受教研组同事的批评指教,然后再参加学校领导的模拟现场比赛。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指教,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批评得越体无完肤,我的收获就越大。每次练兵过后,我都像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感觉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于是就见缝插针地给自己充电:下班后,睡觉前,节假日,翻阅教育著作,研究学生心理,摸索PPT……那时的我,就像永远都吃不饱的饿汉一样,如饥似渴地恶补着各种知识。熠熠闪光的荣誉证书上有我的勤勉钻研,更有领导同事的支持和帮助。

工作中到处充满了变数。2011年春季学期开学两周后,领导让我接替当时的窗口班四(9)班!一位好友说:还是推了吧,这个班背景特殊,大多是慕蒋老师、范老师大名而来,数学老师刚换两周,现在又换语文老师,别说学生不适应了,家长都不好摆平。但是这个烫手的山芋总得有人接。好吧,我来接!走进新的班级,我看到的是孩子们哭红的双眼和抵触的表情。“孩子们,我知道你们舍不得蒋老师,今天我们不上课,李老师陪你们一起哭。”孩子们擦干眼泪好奇地看着我,“你们想蒋老师,我也想我的学生啊。”就这样,我摇身一变成了知心大姐。在后来的班队会上,我组织开展了各种师生互动活动,像“真心话大冒险”呀,“说说我们四9班”啊等等。渐渐地,我的身影穿梭到了孩子们的作文本、日记本上,而且被描绘得那么美丽!那一瞬间,我落泪了:我这个忍辱负重的后妈,终于熬出头了!两年后的七年级学情调研,我们班成绩名列榜首,参加县教师节表彰大会时我百感交集:不管你是后妈还是亲妈,只要你真心对孩子好,终有一天,他们会用最茁壮的成长、最优秀的成绩来回报你!一群毕业班的孩子送走了,又迎来另外一群。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连续三年送毕业班。忙并充实着,累并成长着。

教师的生活是富足的,因为我们有“春蚕”“蜡烛”“灵魂工程师”等闪光的称号。教师的生活又是清苦的,所以,才有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风靡网络。其实,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如果你想做好都会很辛苦。你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你的付出就会有多大。也许你和我一样,即将不惑;也许你是我的师哥师姐,已然不惑;也许你是我的前辈,已然知天命。但是,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让我们尽可能秉承刚踏上讲台时的饱满热情。如果激情已被岁月消磨,已被世故圆滑打败,那么,就让我们来一场离谱而真实的设想——设想教室里听自己讲课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相信,你一定会邂逅当年那个激情澎湃的自己!就让我们用理性召唤未曾走远的激情,用激情点燃孩子们求知的热情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谢谢大家!

第6篇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面对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严重问题,西方各国相继进行了多次的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出现众多的教育理论流派。其中仅美国就产生了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受布里奇曼操作主义影响的、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教育,把时间作为重要变量、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掌握学习等教育理论流派。这些流派的理论曾经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西方近现代历史上,每次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飞跃,都会出现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都会出现受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影响的教育理论流派。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都致力于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所谓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理论的可操作性或热衷于对理论作数学公式的表述。50年代以来,美国许多教育家用“知识迁移”、“评价策略”、“同样教学”、“合成图表”、“发现学习”、“反馈矫正”等术语来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他们从行为主义、结构主义、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角度来考察教育,提出一些颇有价值的构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的教育危机,因为他们往往把理论的发展禁锢在人的经验所给的领域中,企图以直接的观察和经验,以对表层现象的量化来衡量一切。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对唯科学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许多批判。美国斯坦弗大学教授,教育艺术论的一位重要人物埃斯纳(EisnerElliot)在1986年出版的《教育视一野》(美,63期)曾指出:“美国许多学校都把注意力放在可操作的标准化测试上,放在因此达到分类目标的要求上。除此之外,他们还把对学生的期待标准化。这种做法的程序本身常常对教与学做出写实化的反映。正是这种事先按排好的程序,虽然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成绩,却使许多教师忽视了其不愿再去鼓励学生去探寻自己成功的独特道路。同时,为了完成成绩责任制而产生的学校气氛常常对那些学生创造性发展最重要的过程起阻碍作用。埃斯纳的批评触及了包括掌握学习在内的教育理论,以及在这些理论影响下的教学实践。这个批评是切中美国教育时弊的。前面提到过的苏珊•奥哈宁曾对流行很长时问的美国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提出批评。针对这种评价强调精确量化,强调可操作性,他援引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戴维•霍普金斯的一句话:“胡说,问题不在于好用不好用,而在于是不是真理。”当代西方教育艺术理论认为这些理论貌似科学,却并没有揭示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教学行为和它的内在实质则被忽视、被越过、被放弃。1983年美国教育全国调查委员会提出了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该报告惊呼美国教育质量的低下,疾呼真正教育改革的到来。这个报告以及在这前后出现的教育艺术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标志着美国教育的危机,标志着在唯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形成的教育理论的危机。而首先在美国产生的当代教育艺术论正是用对现代教育理论的批判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它是为挽救美国、乃至西方的教育危机进行的一种探索。

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认为教育不仅从方法技巧上,而且从教育J性质、特点、内容等主要方面都应该视为艺术。埃斯纳在其1985年出版的《教育想象》一书中曾从4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是艺术这一命题。他认为,教育是艺术,第一是由于教学可以运用自己的技巧和能力,使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一种美;第二是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像画家、作曲家、演员和舞蹈家一样,是根据行为过程展开的性质来作出评价和判断的;第三是因为教学不需要受事先安排好的行动程序的束缚,教师必须以不断创新的方式来应付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料和始料不及的事件;第四是由于教学的成绩常常是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对于其中第四点,另一位美国教育家希尔(HinJohn)曾指出:“教学是人类行动的这样一种方式,运用这种方式,许多行动成果取得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就是说,教学行为的许多成果都是在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进程中产生的,而不是事先构成的某种东西,更不是高效率所达到的”(《教育论坛》美.1985.冬)。教育艺术论作者们强调教育劳动的复杂性,认为教育绝不是生产快餐面的工厂,不能像工厂那样成批地产生出规格标准化的产品。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成长和教师的劳动是不能靠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简单地量化出来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所的巴瑞尔(BarrieBarel)在美国《教育论坛》1991年复刊发表了题为《课堂艺术》的论文,对教育是艺术的命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教育是艺术不只是从方式而言,而且更是从内容上讲的。他认为,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教师头脑中的思想,教师思维的内容。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提请学生注意一个方程式的和谐美或一个建筑线条的简洁的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回避对教学和建筑知识的运用,而是更强调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看到数学或建筑材料的整体性。教师要求学生高度注意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在几个不同的层次如何展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而学生则围绕着教师专门提出的一个问题或概念旋转,以便使概念的各个不同侧面都得以认识,受到注意。所以,重要的是,教学艺术不仅包括怎样进行教学,更包括都讲了什么。巴瑞尔提醒人们,在构筑完美的教学实践背后是教师对于以尽可能多的方法表述一个思想的探求。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还批驳了对教育是艺术命题的非议。一种典型的观点是:对教育教学任何美的鉴赏与判断对于评价教学质量来说都是次要的。教学作为一种职业,人们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而不是美。教育艺术论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对艺术的理解是片面的。他们把对艺术的理解局限在图画上“好看的颜色”上,或乐队演奏的“声音的集合上”,没有看到艺术内在的东西,本质的东西。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并不把自己的视野主要放在美的鉴赏上,它最主要的是企图揭示作为艺术的教育内在的特点,如它的复杂性、创造性和成果形成的特殊性等。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教育学所忽视的或掩盖的。因此,教育艺术论对教育特点的独特看法,它对教育有别于其他职业和劳动的特点的强调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1959年美国科学院全国会议上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理论,试图以此挽救美国教育,进而保持美国在世界的实力地位。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发展智力。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培养智能型的人成为美国乃至西方其他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则认为,科技的发展,智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学校正在成为一利,消极的适应力量。为了这种消极的适应,师生为竞争驱使,为提高成绩而竭尽努力。其结果学生的智力没有获得理想的发展,一正如1989年美国公布的调查材料所显示的,美国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些重要的学科仍呈下降趋势。不但如此,不少学生已经丧失了上学的适意感、安全感.而孤独感和厌学情绪却在与日俱增。西方教育艺术论把种子技术和培养智能型人材看成是造成青少年精神危机的罪恶的渊蔽。作为西方,特别是美国教育危机产物的教育艺术论认为,要想在下一世纪适应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摒弃那种所谓科学的、实证科学的教育理论,使教育成为真正的艺术。其核心问题是教育的目的的改变。教育艺术论认为,学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一作用大部分是间接的。为了成功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必须停止那种关于学校教育是救世主的虚伪的说教。学校为社会应该做的就是培养真正的人和公民。这里,教育艺术论针对西方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现象提出了人性化和公民化的教育目的观,反映出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它既宣告了单纯培养智能型人的教育目的观的失败,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当代人类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在质量上的要求。奥尔(DavidW.)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教育目的。他提出:“我们时代自由艺术的使命绝不在于能评价经典的价值,也不是教授市场所需要的技能,而是培养平衡发展的,完整的人”(《哈佛教育评论》,1990,57。可以说,正是教育艺术论在西方教育目的上实现了从智能型人到平衡发展的、完整的人的重要转变。这可以说是教育艺术论对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何为平衡发展的、完整的人,具体内涵是什么?对这些内容,奥尔作了明确的阐述:人的完整性要求人的综合性,即有分析力的头脑与情感的结合,智能与动手能力的结合。他指出,智力与情感的分离,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弊病所在。他指出,作为艺术的教育应该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有深刻的智慧,善于从正确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人又是实践的人,能胜任工作;这种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能自觉投入建设一个美好世界的斗争;他们不仅会读书,而且在生态学意义上也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能使身体免受不良状况影响保持健康,能审时度势地生活;这种人还把自己与我们时代的危机联系在一起,不倦地去关心人、教育人,提高生命的价值。以上奥尔对完整人内涵的阐述说明了当代教育目的的内容在拓宽,正在形成一个高于时代特征的系统。这个系统力图包括当代社会人的所有方面,具有相对的完整性。虽然,教育艺术论的教育目的本质上与我们不同。但其在内容维度上的变化确反映了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十分重视创造性教育,并对之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瑞特曼(Rejtman,Sanfordw)指出:“教育是创造性艺术,而不是如世俗的社会学观点所认为的只是需要中等技能的行业,或是一种职业实践”(《教育论坛》,1986.冬)。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正是从这个认识出发,大力倡导创造性教育的。它认为:创造性教学大大高于关于备课、课堂管理、座位安排等技术性知识,因为创造性教学注重的不是形式上的东西,它是要在人们的头脑中、心灵上播下追求真知的愿望,唤醒学生中间蕴藏的巨大潜力。当代教育艺术论十分重视想象在创造性教学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教育是艺术,是通过想象用智慧表达思想。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运用想象传递富于意义的思想,并要求学尘把学习过的思想和概念联系起来。当学生重建了这些联系,表现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后,教师再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加以评价。技能型教师的教学目的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创造性教师则常常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成果。创造性教学不同于技能型教学那样强调讲课的程式、评价方法和教学途径,它更愿意使课堂教学的节奏、速度多样化。教育艺术论的这些观点来自于他们对教育特点的深刻认识。教育艺术论还认为,创造性教学,注重想象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在解题和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都感受到美的存在。教学就是阐释各学科复杂的内在本质,揭示出它们内容的美。每当一门学科的真理被揭示出来,老师和学生就分享着拥有知识、思想的快乐,分享着美的体验。学生也就会继承珍视知识、掌握知识、热爱知识的传统。学生的想象力在创造性教学中也得到了培养。所以,他们能超越一般的教学终点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同时,创造性教学,在教育艺术论看来,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给教师以充分的自由。弗雷塔科(Fr比昭He:ta.T)认为:“只有当教师拥有教育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的时候,教育才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教育论坛》,1991.冬)。他并把这点看成是教师的哲学。因此,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力主教育摆脱行政上官燎主义的干预,摆脱唯科学主义教育理论的束缚,摆脱教育管理_.匕的量化评价方式的压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创造性教学正是在这过程中产生的。西方教育艺术论认为创造性教学应当充分认识教育的复杂性,认识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它提出“给儿童以成长的空间和时间”的口号,并且要求教师要善于等待,善于退一步看一看,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此外,西方教育艺术论在创造性教学方面还强调二点。一是教师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大有“当教师理想的光芒照亮他的方法时,一种令人惊奇的,巨大而无形的感染力才会产生。”教师还因此会把自己的激情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站在教师的肩膀上,达到人类文明的新高度。同时,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有责任感,有自觉的纪律,绝不能在精神世界播下不负责任的种子。二是教师要激励学生获得成功。教育艺术论认为,教师工作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成功的渴求。一旦这把火燃烧起来,人就会被精神力量所鼓舞,就会克服浅薄。而对教师来说,学习如何激励学生,这是终生的事业。教育艺术论是从资产阶级教育人性化的目的出发来论述创造性教育的。但其中对想象的作用,教师的创造权利,如何对待学生等问题的阐释不无一定的启发意义。

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常常称自己所主张的教育为自由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历史渊源和它的教育思想的轨迹。自由教育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自由教育,其内容是自由发展理性。中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以个人身心的自由发展为自己的教育目的。近代英国的赫青黎在《论自由教育》中则把自由教育解释为文、理兼备的,使学生知、情、意都受过陶冶,体、智、德都能得到发展的教育。处在近现代之交的蒙台梭利倡导的自由教育则鼓吹使儿童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不同历史时问自由教育的内容不一。但中世纪到近现代的自由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宣扬儿童在资产阶级允许范围内的所谓个体的自山发展,都是有着明确的资产阶级政治目的的。产生在本世纪末的西方教育艺术论可以说是当代的自由教育思潮。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流派所反映的哲学倾向来看,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受唯科学主义哲学影响的;另一类是受人文主义哲学影响的。当然也还有一些理论二种哲学倾向是交错在一起的。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哲学主张。但是毫无疑义,它是在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哲学思潮逐渐抬头的情况下,在以强调哲学和直觉的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它站在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对唯科学主义倾向的教育流派展开批评,用模糊的“直觉”“信念”向既成的理论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当代教育的深入的思考,这种对自然科学的片面的思考,但这种对自然科学的片面排斥态度,把作为艺术的教育与作为科学的教育对立起来的做法,这种对灵感、美感的摆脱实际的强调,则又显示出教育艺术论的唯心主义的倾向。当我们用分析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看清了它的思想本质和哲学倾向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所提供的能引起我们思考的东西,这包括:对唯科学主义教育理论的批判;从教育艺术论角度对教育特点的揭示;对当代西方教育目的的重大修正;对创造性教育的论述,等等。20世纪初叶在西方广泛开展的大规模教育改革和资产阶级自由教育思潮是逆着19世纪理性主义、机械主义教育正题的实践运动和理论运动。那么,作为20世纪唯科学主义教育理论反题的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等教育思潮,是不是正在酝酿着一场将在21世纪初发端的西方又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注视的西方教育思想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动向。

第7篇

关键词:火学生;媒体;教育;媒介素养

概括地说,媒介素养就是公众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养。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其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1]。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公众进行媒介认知能力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公众正确认识传媒的性质,提高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正确使用媒体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加拿大等国家。80年代后随着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开始纳入许多国家的学校课程教育体系;90年代以来,教育思想又有新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青少年接受、处理与鉴赏传媒信息的能力,并渐成全球规模性的教育运动,甚至为此立法。目前,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几个北欧国家,它己被纳入全国或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课程内,并出现了许多教学模式和教材,甚至发展为白成系统的教育体系。[2]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毕业论文尚未引起充分和广泛的重视,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比较早且有计划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多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同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WWW.medialiteracy.org.cn)。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中国传媒火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出版了儿本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如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同时一些新闻传播期刊和网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高校硕、博研究生中也出现了有关专业论文,这都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硕士点;2004年10月,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传媒人学召开;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还有大量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个案研究出现,如调查发现,上海火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存在着媒介素养的缺陷等。[3]

总之,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1.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性

最初,以李维斯为首的英国学者是出于对大众传媒文化的强烈批评,才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的。直至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大众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欧美国家更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信息时代对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必备的基本素质,并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青少年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而今,全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在我国,大学生对网络、手机短信、校园DV等新媒体的接触与使用率越来越高。可以说,大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新兴媒体的主要接触和使用者。然而,在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的时期,可能会受到媒体的某些误导,甚至是诱导和某些不良暗示,可能会影响到其价值、行为判断的偏颇。2003年3月哈尔滨某大学生创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学自习室》在高校中几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学生形象却令人担忧;2005年4月四川成都某学院的4l位在校男女学生露天,上演了一幕名为《@41》的行为艺术:以身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此行为艺术在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的发展也越来越个性化,这些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等系列媒介认知教育,可能会对其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2.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06年l0月,一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女生“露腿学士照”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中国人民大学方面则表示,大学生的自由开放思想不应该受限制;2006年10月中国戏曲学院大四女生,自称为自居易后代,被网友称之为“国学辣妹”,其针对孔子的大胆言行在网上引发热情“辣评”一片。在大众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火众媒体逐渐转向手机短信、网络、DV 等新兴媒体。然而,从诸多的传媒事件中我们感觉到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缺失,特别是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传媒认知能力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的开放性吸引了整个青年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可以利用手机、视频、QQ空间、博客等传播着自己的个性人生,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可能会对社会起着负面影响,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知和媒介认知起着消极作用。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高校传媒教育研究理论的提升,也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论文和专题讨论也越来越多,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均不再是纸上谈兵。大学生群体容易为新的技术、新的潮流所吸引,对于互联网上新鲜的东西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国高校传媒教育课程体系如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广告学等学科体系均已成熟,加上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课程的支撑,它们能为善于探索求知的学生群体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专业知识基础。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

正确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概况,硕士论文有助于我们在学校甚至是在社会各个层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有多种途径与方法,作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关键问题还是在于以下三点:

1.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必须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目前诸如《媒介素养概论》、《媒介素养》等专门教材已经出现,加上传媒教育课程列: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体系的诸多课程,已基本可形成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出现使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成为可能。各个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人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丰富利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2.学生参与传媒实践能力的提高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对于大学生是具有强大诱惑力的,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

上,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给大学生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他们每天都在网上体验着信息时代的传播乐趣,但也因为意识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能力。他们可能沉迷于传奇、魔兽等游戏的虚拟世界,他们可能热衷于FLASH、DV的制作来展现自己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他们可能醉心于论坛(BBS)、QQ空间、博客的制作与维护,但是“铜须门”事件、“国学辣妹”甚至是更多的网上“愤青”“网络暴民”却使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因此,必须要用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教育大学生,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有更多的自我约束,有更多的责任意识,不至于自己的个人行为对学校、社会有负面作,也不使自己受现代媒介技术发展消极作川的影响,从而达到正确的认识媒介、理解媒介、运用媒介,提高传媒实践能力为自己认识社会、发展个人综合能力服务。

3.媒介素养评估标准(体系)的确立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论能力,医学论文刨造利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体现的是一个人内在品质,是一种内在思想意识修养,所以对于如何衡量一个人媒介素养的高低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据目前的了解,媒介素养的评估体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明确的评估指标。但不管怎样,在衡量利判断一个人媒介素养的高低时,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评判依据。它应该包括一个人: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对媒介的信息有基本的是非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对不良的信息有辨认能力和免疫能力;能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为自己学习、生活等诸项人生发展服务[4]。完善的评估体系的确立,不仅仅是一个评价标准的确立,更重要的是使社会、学校和个人在这个评估体系里有一个明确的媒介认知导向,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则不至于在纷繁的媒介信息海洋中失去辨别、接受和使用信息的交流能力。

在实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媒介素养专业教育的实施,不仅能使我们的学校、教师等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基本认识,而且能使其在教学、生活等领域对学生起着影响表率作用,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媒介性质、功能并且自觉用于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样对于其学习和今后步入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及其实现途径、方式的创立,对目前社会公众阶层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实现也必将起着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作朋。

参考文献

[1]郑智斌,樊国宝.论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05,(5):158—162.

[2]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45.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双差生

一是严格要求,严而过格。有些教师对“双差生”采取强制性措施:强制他们遵守纪律,强迫他们学习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上,再制定更高要求的班规班纪,并落实到差生写保证书,对待越轨不守纪律的学生,动辄训斥、处分;学习方面,不管学生懂与不懂,限时限量完成作业。这样久而久之,不但收效甚微,反而加剧了师生的对立情绪,甚至导致流生。

另一种是企图以情感化。老师待差生以温情,谆谆告诫,苦口婆心。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一有机会就找学生谈话,学生一有错误就促膝谈心,讲了许多大道理,说了许多知心话,但学生不是腻而厌之,就是阳奉阴违,受感化者甚少。

上述两种方法,我曾尝试过多次。多次的失败,迫使我去探索新的方法使“双差生”能够转化。一般说来,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本能的畏惧感。“双差生”似乎尤为突出,个别的还具有反抗意识。作为教师首先应努力消除其畏惧感,使其不躲避老师,愿意与老师接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潜力

“双差生”既然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教师如何把握时机,最大限度的挖掘“双差生”的潜能,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教师把他们每一个都看成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发展前途的,可以获得成功的前提下,通过赏识激励“双差生”的优点,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其发展。

二、关注心理

“双差生”相对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大多自我封闭,自卑心理重,厌学不自信。教师应当首先尊重、信任“双差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帮助走出心理误区。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会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就会成为他们发展前进的绊脚石。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 “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小学教育论文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扬长避短

人的智力结构通常有很大差异,学生不可能在任何学科,各个方面都很出众。“双差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点,比如长于文史,或长于数量,或长于制作或长于艺术。因此富有特点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细心观察他们的进步,适时的加以表扬激励和心理暗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经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而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更可作为一个有力的例证。不难看出及时肯定激励“双差生”,可以为其发展创造契机,帮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

四、培养非智力因素

第9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 成长管理

小学青年教师包括刚从高校毕业和走上教师岗位不久的教师群体,针对目前的教育形势,这类教师往往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终身课题,即要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获得更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人民教师,自身的成长具有三方面的意义:这是作为教师职业所特有的使命,教书育人,首先要求的就是自身的知识与个人修养,只有自身的知识和修养上升到一定高度,才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第二,教师的自身成长是适应高效能时代的要求,整个时代的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也在迅速更新,这就迫切的要求青年教师必须迅速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第三,小学青年教师的自身成长也能够自身终身享受,这与教师本身的职业特殊性是分不开的,作为教师来说,必须是将终身读书学习,终身不断思考融入自己血脉的一个职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一个辛苦并且幸福的过程。而小学青年教师的成长管理便是引导教师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的有效途径,以下就小学青年教师成长管理的可行措施做简单探讨。

一、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师德修养。教育工作也是职业的一种,任何一种职业,都具备面对职业不同态度的三种人:第一种是谋生者,这类的教育工作者就是完全将教书育人当成一种工作,赚取工资,;教育工作可以产生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兢兢业业,将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同样的工作状况也可能产生的只是很平凡的教书匠;最后一种在教师行业中凤毛麟角,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同时,教育事业也具有长久的激励作用,两相结合就产生了教育界的名家。

二、辅助考核评价,升华教学激情。一般学校的教育评价工作都是定时定期的,一般以年为单位,比如年终考核,甚至有些学校三年才考评一次,这个过程其实是相当漫长的,如此长周期的考评制度,会给青年教师在思想上造成一定的惰性,没有紧迫的压迫感,容易影响教学质量。适当加快青年教师的考评频率,既可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表彰考绩优秀者,让他们产生成就感。

三、注重自我管理 提高自身素养。小学青年教师接触到的学生群体相对年纪比较小,很多好处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所面临到的困难和挫折也更加多,在面对这些困难挫折时,小学青年教师平和、快乐和坚定的心态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心态的转变改变自己教学的方式也同样重要。

1、小学青年教师要处理好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之间的关系。

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将需要学习改变成自己喜欢学习的学习状态,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有些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来教育自己的学生,虽然有些教师知识面比较广泛,但往往教学针对性不强,只有通过对新时期小学生的现状加以分析,对此凭借理性的态度,以学习需求为中心出发设计和制作具有丰富趣味性的课件,从学习中寻找乐趣。

2、小学青年教师要处理好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的关系。

小学的上下学时间规定就注定了小学生的集中学习时间比较少,而分散学习时间比较多,现在的小学一般放学时间都比较早,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青年教师要为自己的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分散时间学习计划,甚至可以说,在小学教学中,分散学习的重要性和集中学习处于同样的地位。因为在集中学习中,课程内容和学习时间都是可控的,而分散学习所占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为没有自我节制意识的小学生制定出合适的分散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

3、小学青年教师要具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识。

时时反思自己,将反思养成一种习惯,将这种习惯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这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营造共同合力,促进教师发展。青年教师的成长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更需要来自学校集体的合力,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切实行动共同努力一起成长。

1、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大多数高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都比较有干劲,对教学工作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因此,要多给这部分青年教师展露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的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和优势。

2、积极鼓励,给予动力:小学青年教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群体,他们往往对教育工作怀有初衷,因此,要在精神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激励,充分发掘他们的工作热情。

3、充分信任,增长自信:要对小学青年教师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于这些刚刚不如教师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在成长管理方面还应做到不能急躁,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加强对工作的熟悉度,要始终相信他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对他们的一些创新想法给予充分的信任,并且要允许他们在工作中会存在一些小差错。

4、提供机会,更新理念:要重视小学青年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以教授知识为本职工作,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青年教师的成长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他们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对他们多家引导,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依托校本,提高业务:以校本培训为依托,加强业务培养。目前,课改是每个学校都在进行的政策,以课改为主题,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发挥出最大的功效。通过课程改革,依托校本培训。

6、合理规划,促进成长:要对小学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做出详细规划。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检测,正确评估自己的优缺点,并根据这些优缺点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规划,并根据这个计划,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并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总之,对于小学青年教师,特别是那些刚走出高校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我们在完成成长管理中,学校领导必须要保持这正确的态度,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特点,从开始就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工作上,思想上,生活中更多的给予关怀,确保每一位小学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 乔景春;小学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综述;现代教育;2014

第10篇

1、本学期,我们重点抓了省级“十五”美育课题的成果总结和结集工作

为了更好地总结我校江苏省“十五”立项课题《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的成果,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推动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学校组织、落实了“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的编撰及出版工作。为保证编撰工作顺利开展,学校组成了由陆琪校长、宗甄副校长为主任的编撰委员会,领导此次编撰和出版工作。教科处负责了具体的组织和落实工作。

计划中的“美育文丛”由七本书(题目暂定)构成:

《美育论丛》主编:陆琪 洪敏 约20万字

这是学校开展“美育”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包括对学校三个“五年计划”中美育课题研究的概述;“十五”课题美育研究的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学校在办学目标、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美育的做法总结;教师撰写的在德育、课堂教学、环境建设中实施“美育”的论文,教师撰写的以开展审美教育为主题的教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美苑漫步》编撰:王积庆 约15万字

这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校本教材,分美学概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四个专题,共10-12讲。

《三贤诗文选读》主编:徐俊良 约15万字

这是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养成美好心灵和人格的校本教材。

《昆山咏赞》主编:宗甄 鲁德俊 约15万字

这是让学生感受家乡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美好人文环境的校本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论文集》主编:姜红珍 徐永琴 朱小英 约20万字

这是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法和成果的专题总结,主要包括案例、调查报告、活动方案及学术论文。

《昆中植物志》主编:徐俊良 约10万字

这是我校打造绿色校园、美化校园成果的反映。此次编撰的主要工作是充实、修改。

《美苑撷英》主编:俞菊明 殷金方

这是展示我校师生审美、创美能力及成果的画册。要求编撰者在已有的师生文学作品、摄影、书法、绘画作品中筛选或进一步征集优秀作品。

为了保证“美育”课题顺利结题以及校本课程按时开设,本文丛将在XX年暑期出版。各分册编者将在六月底拿出初稿,七月份修改并定稿,八月份印刷并出版。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

学校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3月9日,学校召开了全体组委会成员会议,要求各分册主编认真制定、落实编写计划,明确分工,把好质量关和时间关,如期完成编撰工作。教科处也已经多次下发通知,在教师中征集有关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众多教师的积极响应。

此外,我们还在师生中组织了第二次美育摄影比赛;在“涵青班”青年教师中组织了美育摄影创意比赛和以美育为主题的教学比赛。

2、教科处召集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培养学校的教育科研骨干力量,教科处向学校推荐了教育科研骨干人选,并于4月6 日召集了由他们参加的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教科处主任洪敏向与会者介绍了近几年江苏省参赛获奖论文的写作特点以及给予我们的写作启示。宗甄副校长对与会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多读书、勤反思,积极投入课题研究,切实发挥带头作用。陆琪校长到会并作讲话。他指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投入教育科研既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他要求与会者在教育科研方面确立目标、勇挑重担、多出成绩。他表示,学校将会为教育科研工作和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并优先给予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今后,教科处将继续组织他们学习、研究和交流,力求使他们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突破教育科研方面的瓶颈,更快地发展,为壮大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作出贡献。

3、认真编辑《昆中教育》、《昆中教研参考》等教育科研刊物

本学期,教科处编辑了《昆中教育》第44期,并对版式进行了改进;编辑了《江花》第六编第5、6期;编辑了以“美育”为主题以及以“课程改革”为主题的《昆中教研参考》第5、6、7期;编辑了《传是》“杏坛论语”版第25-26期。这些刊物已经成为昆中教师发表教育科研成果、开展学习的良好平台和园地,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

4、认真做好“导师制”工作,青年教师培训及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重视教育科研骨干的培养,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树立教科意识、改进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条件

本学期,XX届“导师制”工作将告一段落,我们按照惯例组织了14节由“徒弟”开设的汇报课,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通过三年的师徒结对,这些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的不少老师已经能够承担并胜任高三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还有部分教师在省级论文比赛中获奖。

本学期“涵青班”青年教师培训继续进行。为了切实提高“涵青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在上学期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认真组织了“3+1”比赛,即板书、演讲、美育摄影创意及学科教学比赛,进一步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为了使学校“美育”课题研究能够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我们特别要求他们在教学比赛中贯穿对学生开展美育这一主题,并专门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评课表。目前,这些比赛已经全部完成,评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通过一学年的培训,“涵青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学生的成绩和学生的评价上,都显示出了良好的表现和发展势头。在昆山市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中,有3位“涵青班”青年教师获奖,其中一位还荣获了特等奖。

5、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

根据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教科处先后下发了有关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评比、创新教育论文和个案评比、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评选、教育技术研究论文评比的通知。在学期结束之际,我们还将下发有关省“五四杯”、省“师陶杯”等论文比赛的通知,要求教师利 用假期认真学习、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心得和成果,积极参与这些赛事。

6、布置教师撰写学期专题总结

上学期,我校教师专题总结的撰写率急剧提高,而且大多数老师的专题总结符合要求、质量较高。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少数教师用工作总结代替专题总结,有的教师的专题总结字数不够,有的教师用以前的文章代替专题总结,甚至有的教师的专题总结是全文“借鉴”来的。我们将针对这些情况,在通知中重申并进一步明确要求,并提醒老师们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7、认真执行已由学校教代会通过的《江苏省昆山中学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核条例》,从常规工作和成绩成果两个方面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全面、合理的考核,教师反响良好。

第11篇

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一、《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管理学》是国家教委认定的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是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平台课之一。与其同名或者冠以《高级管理学》、《管理学精要》、《管理学原理》等课程是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和MBA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有关内容还作为公务员考试重要内容进入考核范畴。作为一门拥有自己的规范和日趋严谨体系的学科,其理论知识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管理实践,其思维方式有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和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原理、流程及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这是《管理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从学生本科毕业后的职业取向来看,除极个别的学生要攻读硕士研究生外,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要投入社会,从事形形的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所以,《管理学》教学的使命不光在于传播知识,当然这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而提升超越知识掌握层面之上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传统的做法显然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强调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从客观上说,多年来人们对工商管理“华而不实”的印象以及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报考热情明显滑坡存在相当的关系。显然《管理学》教学的最重要定位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增强管理意识、市场意识及竞争意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情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管理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长期的《管理学》教学实践,与很多同行一样有着很深的体会,同时也有相当的困惑。

现有的教材和教学体制与机制不利于《管理学》的教学。目前国内各类高校大多采用的《管理学》同名教材或相似教材,都是来自国内各著名高校的主编教材,也有部分院校采用主授院校自己编写的教材。但不管哪种情况,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都使我们清楚认识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教材从理念上都基于西方理性,尤其是美式理性;从内容和语言上都有翻译,甚至照搬照抄的迹象。因此,这些教材与中国管理实际脱节严重,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很大困难。所以,老师和学生在这门课程投入的精力和情感都很大,但在指导实际方面却不很理想,在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方面的贡献不高。常常是学生把一个个管理名词背得滚瓜烂熟,说起来也头头是道,充满了激情。但一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本门课程一般在本科四年的第一年开课,有时甚至就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课。面对年龄不大,涉世也不深的青年新生,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授课内容很多无法使学生充分接受,学习者常常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解了问题的表面而浅尝辄止。由于本课程有较多的鲜活人物和诱人的故事可以传授,所以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常常不会太低,但客观上说来,主讲教师通常难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由衷地满意。以至于不少从事《管理学》教学的同仁们都有这样的感慨,管理学难教,越来越不敢教。

《管理学》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俱强,即本课程具有比较完整的科学和知识体系,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强调管理的环境和时代要求。就其理论体系讲,管理学立足历史、人文和职能等主要脉络,围绕管理活动,道德与社会责任,决策理论及方法,计划编制及组织实施,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理论及方式,激励原理及方法,沟通机理有效沟通,管理控制与控制过程,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研究。管理的实践性通常是指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由于不具备完全符合管理理论的典型条件,因此要求具体管理活动要实施因人、因地、因时、因环境、因管理主体的意图而变的权变管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忽视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固然与教学主体本身实践知识不足以及理论知识相对容易传播而实践知识不容易传播的原因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学体制和机制上存在较多的弊端。比如在教学计划安排时没有或很少设置实验和实践学时,即便有也往往是走形式而徒有虚名。还有在考试环节对实验或实践的内容只做参考,并不计入成绩评定。在考试成绩的评定上还绝对地盛行主讲教师一统天下的模式。所以,现实流行的仍然还是一份考卷定成绩的旧习。

总的说来,管理科学教学中出现典型的“实践迷失”现象,也即为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管理理论(管理学研究成果)难以指导实践、难以解决实践问题[2]。突出表现为管理学教学者和研究者“自娱自乐”、“做练习”式的教学和研究,对实践“插不上嘴”(实务界不应用管理学研究成果)。根据实践者的感知界定,明显的脱节包括重复常识,违背客观事实,颠倒因果关系和同义反复,根据时空适用性来界定,理论在较短的时间后失效等都属于明显的脱节。

三、《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目标

《管理学》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应是在巩固现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保证课程内容的学术完整性和先进性,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管理素质为目标,努力使课程教学从理论型向理论实践型教学模式转化,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精干、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方法灵活,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

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实现以下目的: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作为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教学要注重管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以及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常规教学外,还通过网上课堂向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相关性学习资源。包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拓新、管理学术论文、中外企业案例、管理大师、知名企业家、著名品牌、大学生创业、MBA考试、就业面试等内容。通过这些教学和辅助手段,拓宽学生知识面,牢固基础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的认识和领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与教学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人”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管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说到底,管理学是关于人性的科学,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从“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发展到“复杂人”、“权变人”、“知识人”。因此《管理学》要培养学生洞察人性、洞悉社会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与研究如何做人、做事、求知和处人的本领[3]。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步入职场才不会感到恐慌和一筹莫展。

立体化教学模式得到强化。《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思路,是坚持基本原则、基本观点不动摇,又不唯书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当今管理前沿理论和观点。同时,为了克服管理理论抽象难懂难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案例分析、习题演练、情景模拟、漫画故事、成功者箴言、管理游戏集锦等内容,创新并推广结构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真情模拟演练法、管理漫画教学法、管理故事教学法、管理游戏和管理名人名言教学法等,采用这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样化考核方式得以实施。依据项目改革与建设目的规划与设计,采用书面考试、口试、案例讨论、小论文等多样化考试方式;同时,变革考试成绩仅有教师一人决定的做法,改变为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估小组、自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四、《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过程和活动是:

第一阶段:《管理学》教学内容的再设计。要重新定位本科生《管理学》授课内容,在教科书基础上编写包括编写《管理学教学辅导》、《管理学案例分析》等其他教学参考资料。

第二阶段:《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文件整理汇编。要采撷管理学研究、管理学课程建设和管理学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优秀成果,并作为网络资源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研究共享。

第三阶段:制作《管理学》教辅文件。主要是在精炼和完善《管理学》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学文案的基础上收集与制作《管理漫画集锦》、《管理故事集锦》、《管理游戏集锦》和《管理学名人名言录》等教辅课件,并作为网络资源供学生参考使用。

第四阶段:实施管理学教学过程改革。综合运用以主讲教师为主,辅助以学生发言、问题辩论赛、焦点与热点问题评述等手段和方式,充分体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五阶段:《管理学》课程网站建设。包括完成网上课堂多个栏目的内容规划与选编。

第六阶段:《管理学》考试方法改革与建设。依据项目改革与建设目的规划与设计,提出书面考试、口试、案例讨论、小论文等立体化考试方式;同时,变革考试成绩仅有教师一人决定的做法,改变为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估小组、自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4]。

第七阶段:《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总结与反馈。构建《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评价体系,邀请专家、同行以及学生代表进行评审,总结成绩,纠正不足,以有利于本课程向更好的目标发展与提高。

实现《管理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推进《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推进和实施,关键是要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表明,以案例分析为主导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管理学的教学[5]。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有机会试验他们的主意和想法;有机会彻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机会获得别人批评性的建议;有机会和别人交流思想、分享思维成果;有机会试图说服别人。通过案例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看到公开的、正直的讨论价值,逐渐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善意地批评别人[6]。关于案例教学的设计及实施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由另文专论。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96-100.

[2] 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J].教育研究,2013(2):111-119.

[3] 张德江.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0(1):38-40.

[4] 周光礼.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中国的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12(2):10-14.

第12篇

论文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也是核心的部分。在新的课程理念、教材、评价观的冲击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建设者和开发者。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让我更加感受到了教师的魅力,也使我明白要育人,先要育己,育人是永远的,育己更是永远的,战胜自我不容易,超越自我更需要毅力,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他在很多方面值得我继续认真学习与实践,教会我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基础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种影响不仅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与教学的方法、技能,更依赖于教师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能,能够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带动多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和学生更是密不可分。下面就我工作的经历浅谈一下在基础教育改革下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我认为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学生充满爱。因为爱学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教师把自己对学生热爱的感情,准确、及时地传递给他们,他们就会将教师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不断内化,从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内驱力,自己更加努力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如我教的一位学生张帅,由于他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比较拖拉,导致他与教师及同学之间相处不太融洽。针对这种现象,我经常和他谈心,在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后就在班上鼓励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不仅在学习习惯上有所改善,而且与任课教师及其他学生的相处关系也有所好转。

由此可见,以爱为前提,师生关系将会融洽,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达到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不能居高临下,一定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蹲下去倾听学生的心灵对话,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让每一位学生都敢于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让每一位学生都敢于有自己的思想,真正在课堂上实现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在学习动机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学习最好的营养剂和动力源,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对象高度注意、认真观察、积极探究,并且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乐此不疲。否则,将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策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快乐地学。再加上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达到最佳的动机水平。

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意志情感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情感培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让他们自己去反复尝试成功与失败的滋味,来面对将来更多更新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堂教学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信息线路上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加强教师情感的培养,更有助于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改革下,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健康的素质的培养。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对话。只有当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多亲近,勤观察,多调查,善分析,学生才会感到教师可爱、可亲、可信。学生才能对我们敞开心扉,说真话,吐真情,才能用心灵赢得心灵,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付晓,《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教育研究》, 2002

3.韩清林,《关于“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河北教育》,1999

4.欧阳国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理性思考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