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

时间:2022-03-28 09:0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题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题设计

第1篇

关键词:钳工实训课题 课件 错料加工 综合能力识图

技校主要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学生所学知识应贴近企业生产实践。故在钳工实习课题设计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本文所介绍的小虎钳课件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综合技能训练水平的课题。

一、课件分析

图1 小虎钳

如图1所示,小虎钳是个较复杂的课件,它由钳座、活动钳身、梯形导块、挡板、丝杆5个部件组装而成,需要进行锯削、锉削、钻孔、刮削、研磨、装配等操作技能的训练,并使用规定的设备、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下面对该课题进行课件分析。

第一,加深学生对小虎钳的整体和各部件的印象。首先教师将已制作好的小虎钳分解开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各部件的结构、尺寸配合的要求、加工制作时应注意的环节。

第二,教师让学生按照图纸,对照实物,绘制出1:1的主要部件图(钳座、活动钳身),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该部件结构和尺寸精度等要求的了解。

第三,教师归纳出加工该课件的重、难点部分。教师根据图纸要求,分析出加工该工件的重点:钳座与梯形导块的装配、装配好梯形导块的钳座与活动钳身的配合;加工该工件的难点:钳座和活动钳身两侧面圆弧加工、钳座与活动钳身圆弧面的加工、钳座与活动钳身丝杆孔的加工。

二、课件的加工技巧

教师把学生分为6人一组,让每个小组制订出初步的工艺。教师把每组的工艺汇到一起,组织全班学生共同分析各组的工艺,再对具有可行性的工艺加以完善,最后得出小虎钳制作课件的加工、装配及工艺要求如下所述。

1.取料

按来料毛坯的尺寸(如图2)要求,在毛坯料上进行钳座和活动钳身两个部分的取料。

图2

把配料锉削到尺寸108mm ×42mm×60mm,并画线:

(1)划出2-φ24mm圆弧(必须借料画线);

(2)划出φ20mm圆(锉与活动钳身合二为一划出);

(3)划出各锯缝线(包括钳座(26)(23),活动钳身36mm);

(4)按锯缝线锯下余料部分,保证(23),活动钳身36mm尺寸留有锉削余量;

(5)把余料两锯面锉平与相邻面垂直;

(6)钻2-φ24mm圆弧面(借余料夹在一起合钻)钻φ20mm圆;

(7)按锯缝尺寸线锯下活动钳身。

2.钳座的加工

图3 钳座

如图3所示,钳座中内圆弧的加工是重点。以往在教学中遇到内圆弧的加工,都是用半圆锉去锉削加工,这样既费时,过程又枯燥,而且不美观。本次教学笔者采用的是企业的加工方法,即采用借余料的方法,在立钻上用钻孔来完成(如图4所示)。

图4

(1)按钳座零件图划出加工线;

(2)锯削,按画线锯去各角余料;

(3)锉削,按照线锉好各尺寸加工线;

(4)钻孔:攻丝,钻φ6mm通孔和φ3.5mm底孔(深12mm)孔,攻M4螺纹孔;

(5)去除毛刺,用中、细纱布打光外表部分。

3.梯形导块的加工

(1)按梯形导块零件图画线锉削;

(2)钻φ5mm通孔、φ7mm锥形埋头孔;

(3)两梯形面与活动钳身配作达到配合要求;

(4)两梯形面用铲刮法,刮削-0.05~-0.08mm油槽,再用油石、机油轻微抛光两梯形面。

4.活动钳身的加工

(1)按活动钳身零件图划出各处加工线;

(2)按画线锉削好各尺寸加工线;

(3)钻φ3mm工艺孔,锯去余料,锉削到尺寸要求;

(4)用油石、机油、抛光两梯面配合面;

(5)去除毛刺用中、细砂布打光外表部分。

5.挡板的加工

(1)按挡板零件图划出加工线,锉削到尺寸要求;

(2)按画线钻孔2-φ6mm通孔。

6.装配

(1)把梯形导块按装配要求位置,用夹钳固定在钳座上,两螺纹孔用φ3.5mm钻头配钻底孔,然后拆开,用φ5mm钻头把梯形导块上面两孔扩大至φ5mm,再用φ7mm钻头钻出沉孔,钳座用M4丝攻攻螺纹,再把梯形导块用M4梯形螺钉固定在钳座上。

(2)把活动钳身装在钳座上,用平口钳夹牢,校正好垂直度,丝杆螺纹孔用φ6.75mm的钻头配钻,然后拆开,钳座孔用φ9mm钻头扩大至9mm,再用φ12mm钻深5mm的沉孔,活动钳身M8丝攻攻出螺纹。

(3)把挡板用夹钳固定在钳台上,钳座上面两螺纹孔用φ3.5mm钻头配钻底孔深15mm,然后拆开,钳台用M4丝攻攻螺纹,挡板两孔用φ5mm的钻头扩大至φ5mm。

(4)把车好的丝杠穿过钳座φ9孔,顺时针旋转连接活动钳身,再把挡板用M4螺钉固定在钳座上。

7.注意事项

(1)加工钳座与活动钳身丝杠孔时,把活动钳身装在钳座上,用平口钳一起夹牢,校正好垂直度,再用φ6.75mm钻头配钻,这样能保证钳座φ9mm丝杠孔与活动钳身M8螺纹孔的同轴度。

(2)画线钻φ9mm孔时,活动钳身按画线钻孔φ6.75mm孔,要在钻床上校正。

三、小结

本文通过“小虎钳制作”课题的教学案例,把较复杂的复合作业分解为各零部件的加工步骤和难、重点,如本文工艺分析3)的难点和加工步骤6、装配2的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小虎钳制作”课题中的加工技巧,加工过程既省时,产品又美观且保证质量,所掌握的技能更贴近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品文.钳工工艺与技能实训[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第2篇

1.1课题一为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知识Photoshop的启动与退出主要知识点:

启动、退出Photoshop。Photoshop的操作界面及文件的操作主要知识点:菜单栏、工具箱、工具选项栏、控制面板组、状态栏、工作区;文件的新建、打开与保存;PDF格式文件的导入、AI格式文件的输出。Photoshop的新增功能主要知识点:笔刷面板、文件浏览器、修复画笔工具、修补工具、液化、图案创建、Web照片画廊。Photoshop工作环境基本设置与优化主要知识点:常规设置、文件处理设置、光标与显示设置、单位与标尺设置、网格参考线设置、增效工具与暂存盘设置、内存与图像高速缓存设置等。重点:Photoshop的操作界面、文件的操作、工作环境的设置。难点:快捷键的自定义、文件新建的参数设置。实验、实习项目为Photoshop工作环境的熟悉与优化。教学建议以多媒体演示教学与实习操作相结合。

1.2课题二为Photoshop图像的选择与编辑基本选择工具主要知识点:

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图像的选择与选区编辑方法主要知识点:工具选择、色彩范围的选择、通道与蒙版选择;修改选区、变换选区、存储选区、载入选区。通道与蒙版主要知识点:通道的建立与应用;快速蒙版、图层蒙版的建立与应用;图像还原、复制操作主要知识点:还原、复制、删除工具;命令方式还原、复制;历史记录面板功能及应用。图案、画笔定义与编辑主要知识点:定义图案、填充图案、定义画笔。重点:选择工具的功能、选区的建立与编辑、通道与蒙版的建立与应用、定义图案、定义画笔。难点:通道与蒙版的概念、建立方法;画笔定义参数的设置。实验、实习项目:选区的建立与编辑;图像的选取与编辑;定义图案与画笔。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1.3课题三为Photoshop图层、路径、文字编辑、文字编辑主要知识点:

文字工具组、文字图层、文字的录入与编辑。图层主要知识点:图层的概念及分类;图层面板组成与功能使用;图层链接、更改图层顺序;图层编辑、图层组建立、合并图层;图层样式应用;路径主要知识点:路径的概念、建立、编辑;路径面板及各功能使用;形状工具组、路径工具组的功能与应用。重点:文字录入方式;图层、路径、通道的类型与概念;形状工具组、路径工具组的功能与应用。难点:图层转换;路径与选区的变换及编辑;通道与选区关系及转换。实验、实习项目:文字编辑技术;图层的建立与应用技术;蒙版与通道建立与应用技术;路径的建立与编辑应用技术。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1.4课题四为Photoshop图像颜色与滤镜效果专用着色工具主要知识点:

画笔、铅笔、渐变、油漆桶、取色工具;图像的色调、色彩调整主要知识点:色阶、曲线、色彩平衡、亮度/对比度、色相/饱和度调整、替换颜色;内置滤镜和功能与用法主要知识点:内置滤镜的概念、类型、参数设置、效果应用。外挂滤镜的安装与应用主要知识点:外挂滤镜的概念、类型、下载、安装及参数设置、效果应用。重点:色调、色彩的调整,滤镜效果的合理应用。难点:图像色彩、色调调整的用法,滤镜参数的设置。实验、实习项目:专用着色工具使用技巧及图像色彩色调调整;滤镜应用技术。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1.5课题五为CorelDRAW图形设计基础知识CorelDRAW的软件界面介绍主要知识点:

CorelDRAW工作环境的组成部分;菜单介绍;工具箱主要工具介绍。CorelDRAW工作环境基本设置与优化主要知识点:各选项参数设置文件操作主要知识点:文件的新建、打开、编辑、保存;其它格式图形图像文件的导入与导出。重点:CorelDRAW的工作界面及主要功能;文件的操作。难点:工具选项栏参数设置,其它格式文件的导入与导出。实验实习项目:CorelDRAW软件界面熟悉、基本工具使用技巧、文件的基本操作。教学建议:采用演示与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教学。

1.6课题六为CorelDRAW基本操作基本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

挑选工具、矩形工具、椭圆工具、多边形工具、螺旋工具、方格纸工具、手绘工具、贝塞尔工具、度量工具、交互式流程工具、缩放工具、文本工具的功能与应用整形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形状工具、刻刀工具、擦除工具、自由变换工具效果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交互式填充工具、交互式透明工具、交互式调和工具、交互式轮廓线工具、交互式变形工具、交互式立体化工具、交互式阴影工具等。对象的操作主要知识点:对象的选取、群组、锁定、合并、拆分、变换、分隔;对象顺序的操作、对齐与分布。重点:工具箱工具的功能与用法;对象的操作与组织。难点:节点的编辑、交互式工具的用法、对象的顺序管理与组织实验、实习项目:图形绘制与编辑技术;交互式工具使用技巧;对象的组织与选取。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方法教学。

2教学模式与考核要求

2.1教学模式

(1)本课程要求学习操作性强,但又要兼顾图形图像设计方法,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和实践相结合方式。

(2)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讲授,实践教学以机房网络演示、学生实际操作为主。

(3)为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上机时间不少于72学时。

2.2考核要求

第3篇

关键词:WEB;;VB;Sql数据库;课题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3047-02

传统的课题申报、审批工作基本上是靠人力来完成的,课题的传递途径都是通过简单的人工传递,即由课题申报人员将申报书层层上交,再由评审单位或专家逐级审核,然后公示结果,并组织最后的验收工作。这样的复杂拖沓的审批过程必然导致审批工作效率的降低,此外,各个分散机构在收集本部门的申报后如果不能及时的集中上报,必然也就不利于后面的评审工作,因此,借助WEB技术实现课题申报、审批流程网络化必将大大扩展了课题审批管理的灵活性,同时也将大大提高了审批工作效率及透明度,更保证了课题管理的安全性,同时较易于实现记录的管理、查询及共享。

安徽省地震局课题管理系统是一个能够实现科研课题管理工作网络化的在线平台,可以对科研课题进行实时、有效管理以及对科研活动进行全程跟踪。该系统既能全面、准确的提供科研课题的申报服务,又能够满足课题评审专家对科研活动的实时评定需求。系统充分结合地震部门工作特点,运用ASP及网页编程技术,结合sql server 2008数据库技术,形成了一套集浏览、申报、审批、验收等为一体的课题管理管理平台,能够更好的为防震减灾工作服务。

1 开发环境

1.1 服务器平台

系统采用的服务器平台是微软的windows 2008 server操作系统,采用该操作系统主要是因为微软公司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群的操作习惯,同时也能够保证系统的平稳运行。因此,在该操作系统上面进行的产品开发,也兼具软件开发难度和成本降低的好处。

1.2 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8 server自带的IIS 7.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网络信息服务器),该WEB服务器与windows 2008 server紧密集成,具有很高的执行效率,同时也易于管理,便于开发具有强大功能的网络应用程序。

1.3 数据库服务器

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平台,能够提供安全、稳定、高效、智能的数据库服务,能够满足课题管理系统目前和将来管理、使用数据以及数据扩充的需求。

1.4 开发语言

安徽省地震局课题管理系统是以ASP为系统开发框架,结合脚本程序编写语言,构建的一个基于B/S架构的管理平台,开发技术成熟,系统运行高效。

2 系统设计

2.1 设计目标

对于课题申报管理的实际需要不仅仅需要存储各类课题的申报资料,维护课题的审批进度情况,还要求能够满足课题评审专家的评定需要。本系统针对地震部门的实际需求,设计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实现申请人以及所申请课题资料等信息的保存;

实现课题审批进度的维护,申请人方便查看审批进度;

实现评审专家、依托单位等信息的维护,方便评审意见的发表;

实现系统内新闻公告的发表;

实现用户及系统管理员的权限管理。

2.2 总体架构

2.3 系统工作流程

本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是先由注册课题申报人登录系统填写项目申报书,然后由申报人所属部门和科学技术处进行课题初审,再交由评审专家打分,最后由科学技术处汇总并决定课题是否立项。对于批准立项的课题由课题承担人与科学技术处签订任务合同书,项目完成后提交验收报告,由评审专家打分确定课题完成情况。

2.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全系统设计的核心,系统的数据库采用了Sql Server 2008,系统中所有数据均保存在数据库中,对数据库内容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一直贯穿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中,并预留了扩展的模块。整个数据库系统采用三层结构,首层为表现层,其次为逻辑和数据处理层,最底层为数据库层。为便于数据的操作、提高数据传送的效率以及数据冗余的避免,本系统内数据均采取关系表进行存放,主要课题基本信息表、课题申报书表、课题评审立项表、申报人信息表、评审专家信息表等。

数据库建立好以后,利用中的数据源控件SqlDataSource创建与数据库的连接,同时利用数据绑定控件从数据源控件获取信息,并在网站页面上予以呈现。

3 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B/S功能架构,前端设计采用ASP搭建网站框架,后台设计采用VB脚本语言调用Sql数据库的结构,做到了界面友好,可操作性强、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拓宽了课题申报、审批的渠道,大大的提高了安徽省地震局课题申报及审批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使课题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 王仕琼.基于网络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江苏科技信息,2012(6).

[2] 俞燎宏.基于网络的课题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

[3] 刘兵.基于Web工作流的毕业设计课题管理系统的设计[J].电脑学习,2009(2).

第4篇

一、确定课题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课题学习的设计之前,教师应当根据该课题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设置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先阅读材料,进行组内讨论、交流、探讨,发现并总结出课题中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指导学生自己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探索,将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提出猜想,根据个人特长对分解出来的小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人员分配。对问题进行类比、实验、对比、观察、联想、归纳、化归,形成数学化的问题,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清晰的数学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先组内讨论再组间探讨。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

课堂的结束不代表课题学习的结束,教师可以适时将课题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课题学习之外相关的现实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和学习。

除此以外,研究报告模式、调查报告模式、论文研讨模式以及课外活动中的“四部模式”也都是比较适合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课题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和使用一种或几种模式来进行教学设计。

二、数学课题学习环节设计

数学课题活动与平时的教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课题学习中更注重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类比平时的教学步骤,注意到数学课题学习本身的特征,按照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好整个课题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

1.建立学习小组

教师在建立学习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班级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特点,将学生平均分组。在组内,教师需要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课题学习的计划,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从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此次课题学习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与能力。

2.收集和分析资料

初中生对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还不能做到主动收集,对于一个课题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哪些渠道来收集资料,如上网、查阅书刊杂志、讨论等;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甄别真假信息,淘汰垃圾信息,选取对该课题学习有意义的信息,从高层面上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终总结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并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或实施方案。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不应将自己或大众的理解强加到学生的头上。

3.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组内,组织学生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在集体探讨中思考如何完成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对学生不明确或认识错误的地方要给予说明。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个大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策略,确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并验证解决方案是否合理,逐一解决课题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实施过程中遇到严重困难的小组,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指导,并对实施方案的有关步骤进行调整,但不可代替学生自己动脑,要尽量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如果各小组合作的步骤、结论都大同小异,也就失去了课题学习的意义。

4.小组交流

完成课题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将本组对该课题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解决问题的想法、步骤、实施情况、结论、收获、不足等进行总结,以小论文、研究报告、作品展示、幻灯片演示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并展开小组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对其中的数学原理加以解释说明,并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学生分享成果,以促进共同进步。

第5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图形设计;课题设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

一、关于研究性课程

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总体而言还是“灌输”式、“填鸭”式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地学习“确定的知识”“制度化了的知识”“早已被证明了的既成事实的知识”,不利于学生探求精神、批判态度、选择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

本文所指的“研究性课程”是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它是指学生在主动选择的前提下,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研究性课程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所具有的形式,是在独特的极具实验价值的课题设计中包含诸多的知识点并进行学科的重构,学生对作业进行深化设计,并在资源、方法、程序、媒介、形式等方面展开实验。因此,研究性课程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课题价值的设计。

二、研究性课程的建构方法――从课题设计进入研究性学习

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都存在着两类不同形态的知识,即概念性的知识与过程性的知识,前者表达某种研究的结果,后者反映知识获得与验证的方法。而过程性知识正是以课题设计――作业编制的方式实现的。而如何将课程内容的原理、规则、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课题,或怎样将讲义演绎为可供实施的作业,可以认为是使课程获得研究性的意义所在,也是课程活动中最具戏剧性的技术游戏。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面,我们可以以《图形设计》课程为例,

《图形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学生必修课和其他方向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创造图形新形式和有效传达信息的视觉语言的基本技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现代设计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笔者有机会完整地听取过四次由不同教师讲授的《图形设计》课程,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对授课过程作了详细的笔记,并完整地参与了其课后作业的实施。笔者通过对以上授课过程的比较和分析,大致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虽和学生作了有益的互动,但基本上还是以灌输式讲授为主。

二、教学内容方面,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其内容基本按照以下教学单元来进行:(1)讲授图形设计的概念;(2)讲授图形设计的发展史;(3)讲授图形设计的方式方法;(4)讲授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段及技巧;(5)布置作业(作业前教师大量让学生观看相关作品);(6)教师讲解作业。

三、课题设计方面,大部分老师都采用了让学生看图,看相关内容的视频以打开思路的方法,作业的主题基本为环境保护类,诸如“水是生命”“保护物种多样性”“反对全球气候变暖等”课题。

诚然,这样的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通过让学生对既成作品的分析和模仿而获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通过相关理论的“灌输”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识记”目的,也让学生获得了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系统”“完整”性的知识。

然而,这样的授课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方法带有很强的定势,建立在模仿之上,习惯于从各个学科的特定角度出发提出问视觉转换,在认识音乐的过程中寻找视觉创作的切入点,为之后骤1中对音乐要素与结构的理解以及步骤2的视觉形式资料来编织画面,对一首完整的乐曲或片段进行视觉转换与表现。创作1幅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课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的兴趣,通过精心的课题设计把不可靠的感觉妄伪科学的理性的视觉法则,把课程从技巧的模仿转变为对艺术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的体验与认识,变为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发掘。学生在实施作业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去了解音乐,挖掘音乐和设计的塑关关连点,教师与学生满怀游戏般的乐趣中将无限的实验材料和自由的实验手段放入开放的空间,将思想与愉悦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01-02

一、大学课程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1.大学课程设计目的与作用。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为了提高我国总体上科研创新能力,本世纪初全国各级教育机构都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教学非常关键[1],其中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各高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课程设计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明显增大。高质量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设计除了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课程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国家教育部教学质量评估强调“各高校必须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课程设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实践教学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教育工作却普遍存在两个极端问题,本科阶段教育“重教学、轻实践、轻科研”,教师考核激励机制“重科研、轻教学”。造成以上问题与高校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等密切相关。课程设计教学缺乏新颖性,教师在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作用下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项目上,却忽略了本科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的创新性改革,针对一门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固定不变的题目,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为例,全国大部分高校特别是以教学型为主的院校多年来的题目固定为“减速器设计”,并且全专业一个题目,仅仅设计参数不同,学生抄袭现象严重,各种参考资料、网上资源等有现成的范例,甚至有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及参考图,特别是目前采用计算机绘图和编程计算,学生之间相互抄袭更加容易,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能完成,难以实现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和针对课程设计的调研,目前高校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单一固定,缺乏新知识和生产实践的应用;(2)时间短、走过场;(3)采用网络下载,学生之间相互抄袭现象严重;(4)设计过程缺乏创新和主动性,仍以考试通过为目的,难以开阔思维;(5)学生对课程设计缺乏重视,教师考试缺乏严谨。针对以上问题,当前国家教委和高校都提出多种举措,希望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6(教高〔2007〕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6(教高〔2007〕2号文件)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课程设计与科研实践教学

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试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了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未知。而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1.课程设计过程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改革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所学课程的最新应用和研究进展,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文献阅读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以上综合能力的锻炼将自然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2-3]。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完全的创新是不多见的,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实施创新确实随时随地都能够产生。钱学森生前曾五六次向同志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点有些人将其归结为应试教育。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应该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在中国,如果说高中及初中教育教学是以最后的升学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那么高等教育特别是教育部及各省市的重点大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培养课程和培养方式都是以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培养,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但现实却是:学生以考试通过为标准,教师以期末通过率来衡量教学效果。在职称评审压力下,教材多以编著为主,真正的著作却非常稀少。与此同时,在高校现有激励机制下,科研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科研课题大多是引领当前科技创新的前沿,利用科研课题与课程设计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课程设计与科研相互促进。教学和科研构成了高等学校工作的主体,并且大学教育普遍认为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和促进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工作主要体现是完成课堂教学,科研对教学帮助较小。这些仅是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短期认识,用发展的观点考虑,科研与教学必须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大学本科教学的课程设计环节与科研更具备相互促进作用。美国经济研究机构NBER发表B.Jones,B.A.Weinberg,E.J.Reedy的研究论文[4],文章比较了伟大的发明家和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事业巅峰期,通过比较发现著名科学家人生创新能力最强阶段集中在20~40之间,巅峰时期的年龄最集中在35岁左右,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科学产出是由20多岁的科学家提出的,虽然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但其原创性的论点(发现)对现代科学却起着巨大推进作用。如牛顿在20岁时创立微积分,24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其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正处在快速上升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学教育并非中学教育的自然延伸,而是教师从传授各门功课的基础知识到讲授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跨越,是从为应试而学习到为认识和掌握真理而学习的跨越,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跨越。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程设计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该类型的学习主要是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完成。另外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与学习主要在实践环节实现。大学课程设计是学生接触实践的一个过渡形式,而科研却是高校教师结合当前工程及社会发展需求所进行的最为前沿的探索性研究。课程设计若能与科研相结合,既能给本科教育提供及时的知识更新和探索新方向的途径,同时利用大学生非常活跃的思维方式为科研创新提供新的方法和人力资源帮助。

三、利用科研课题改进课程设计方法与对策

将科研课题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既有创新性培养,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工程与生产需求应用背景,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认知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科研课题与传统的课程设计相比存在一定的难度,若组织不当或实施方法与学生认知存在较大偏差也有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要做到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科研选题难度要适中。科研项目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涉及的知识能够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给定参数,降低研究难度和解决问题的周期。要求指导教师在写课程设计大纲时能将课题内容分成既难度适中,又有一定探索性的设计,提高教学成效。同时,科研项目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指导教师在选题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和学科的全面训练,不仅能完成课题任务部分,而且要从教学角度出发,对研究内容和深度做适当延伸,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研项目资源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实现本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5-6]。

四、结束语

科研项目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课程体系和科技发展,知识结构在不断地更新。而原有的课程设计模式单一、程序固定,难以适应新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本文阐述了科研课题与大学课程设计相结合的特点,提出二者相互促进和提高的方法对策,希望通过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培养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倪师军,曹俊兴,孔繁津,等.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68-71.

第7篇

一、铁路勘察设计中BIM技术应用的现状

BIM技术主要是指一种数据化工具,能够有效应用在工程设计、建造和运维过程中,从而提高设计质量,通过与工程施工有关的参数模型以及项目有关的各类设计信息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维护,实现在工程的整改生命周期中将数据进行共享与传递。此时,工程技术人员就可以直接通过各类数据的总结和整理制定出最佳的设计、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节约经济成本。

当前时期下,我国各个铁路相关单位已经陆续开展了在勘察设计期间的BIM应用探索,但居于宏观视角而言,国内对于BIM技术的应用还处于伊始阶段,相关经验和手段并不成熟。具体而言,与普通建筑行业相比较,铁路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工序十分复杂,专业学科关联也比较多,这是BIM技术现阶段在铁路工程中应用面临的主要难点。在此期间内,我国整体铁路部门对于BIM软件的研发工作开展相对还较为薄弱,另外,国内BIM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数量十分匮乏,这就导致了该项技术的应用水平迟迟得不到提升。

二、未来铁路勘察设计中BIM技术的发展对策

1、加快对于BIM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

目前,应用铁路勘察设计工作开展的主要困因就是现有的BIM软件困乏,导致勘察设计工作的开展质量长期达不到理想效果。在这一基础上,作为铁路勘察工作开展单位研发人员,应该带有针对性的开展BIM软件的二次开发工作,严格按照工程的实际勘察需要及相关标准进行软件的研发和优化,使得二次研发后的软件能够更加符合工程的勘察条件,最终为铁路勘察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2、积极培养BIM技术应用人才

在未来的铁路勘察设计工作中,想要充分提供设计工作的开展质量,BIM技术应用人才无疑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在这一前提下,就必须针对BIM技术应用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培养,继而组建成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应用团队,提升铁路勘察设计工程开展质量。具体而言,首先应该在单位内部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及时为技术应用人员普及和更新技术应用创新点。其次,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对于应用技术的自我创新意识,对于勇于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技术人员予以嘉奖,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BIM技术在铁路勘察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在针对BIM技术在铁路勘察设计工型和信息的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分析时,应该注重对于勘察成果的有效交流,通过该项技术对铁路建设的实时状况进行全局性呈现。换言之,就是通过三维立体呈现的模式将勘察数据在整个技术部门内进行共享,最后将各类数据参数传输至施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手上,为其后续的相关施工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在铁路勘察设计工作中,BIM技术在相关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也比较高,对于工程设计人员按照施工要求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同时,也能够为后期勘察工作的推进提供研究成果,实现更好的数据管理效果。

第8篇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课题管理;科研

需求是系统开发的基础,系统的开发过程都是以获取需求为目的的活动,即理解用户根本需求和目标。准确获取用户的需求是系统成功的开端。

通过需求描述,完成需求分析的最终目的,即建立系统的需求模型。

1.现状调研与分析

通过走访和调研高职院校科研处参加课题项目的教师和主管,了解到通常的课题的管理流程如下:省级课题主管单位(下发科研课题指导文件、选题目录等材料)校级课题管理人员及教师(校级课题管理人员组织教师进行选题并申请课题)校级学术委员会(对申请的课题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校级课题管理人员(根据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对课题进行推荐)省级课题主管单位(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研究审查,决定其可行性,进行意见反馈,对可行的课题下达课题研究任务书,并批准立项)校级课题管理人员(提示反馈省级课题主管单位的意见)各课题负责人(①根据课题任务书要求进行开题和课题的研究,并审查课题参与人员上报的阶段成果。②根据研究成果及开题计划,提出结题申请、申请课题延期或撤消课题。③提交结题材料或课题延期、撤消申请。)校级课题管理人员(①对各课题的阶段成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②对课题负责人提出的各种申请进行审查并上报③结题时检查结题材料并上报)省级课题主管单位(①动态监管各学校各课题研究情况。②对上报的结题材料,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对结题申请进行批示,并下达结题证明。③对延期或撤消课题的申请进行审查,并进行批示,反馈意见)校级课题管理人员(提示传达课题主管的批示)各课题负责人(根据批示,进行一下步工作,如同意结题,表示此课题的研究周期结束,自动转移到结题成果汇总;如果同意延期则重复课题的研究过程;如果撤消,则此课题取消。)

2.系统功能总体目标需求

在开发设计本系统时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要便于管理,这种管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输入、输出、查询等功能的实现对各系部科研课题工作的进行管理、监督和服务支持。二是利用信息化的工作方式来减少科研主管部门繁重、复杂的手工科研管理;第二是系统要进行安全性设计。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心血的结晶,为此系统通过进行加密算法设计,以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以及系统在网络环境安全运行。第三要可扩展性,即系统开发完成后,不仅仅只能满足现阶段的科研工作需求,还能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信息处理对工作量、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处理能力的需求。

从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待开发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应达到以下几点:

(1)待开发科研课题管理系统既要有利于科研处的监督管理又要有利于协调各个部门系办的科研工作。

(2)科研课题管理工作涉及到对院校科研处管理员、校学术委员会专家、科研课题参与人员等人员和工作的管理,也涉及到科研成果奖励信息、科研课题项目信息的管理。

(3)对科研项目课题要及时进行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并督促教职工将各种科研成果信息及时录入到系统,以便于统计查询各个职工的科研工作情况、各部门的科研工作情况;查询统计全校的科研工作情况。

(4)教职工根据学校的科研计划,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课题申请人进行立项申请,每个部门负责审核,并把符合条件通过审核的课题,提交到校科研处审核。学校科研处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已经申请的科研项目课题进行审批,对审批通过的项目课题进行立项。

(5)对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课题应组织相关的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成果鉴定,并及时收录到系统中,实现成果共享。各项成果可作为学校评定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依据之一。

3.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根据目前的流程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课题管理系统功能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管理、课题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管理等。

3.1信息管理。由院校科研课题负责人,采用内容管理的形式,对需要进行通知和公告的信息进行及时,方便相关人员了解信息和情况。也可以修改、删除相关错误和过时的信息,并进行分类和整理。并根据管理者和使用者权限,设置功能和权限。

3.2课题项目管理。课题项目管理是科研课题管理的重点内容。课题项目从申请、审核、专家评审、立项、中期管理、结题等各环节完全借助本系统来管理,根据流程和用户决定对应的功能模块。课题有其生存周期和各个阶段。根据课题管理要求和通常流程,课题管理需要课题信息管理、课题申报管理、课题评审管理、课题研究管理、结题管理。

3.3科研成果管理。各个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可以进行个人科研成果信息的录入、修改和删除,以及成果的统计,部门科研负责人可以对各个成员的成果信息进行审核,查询和汇总。对于审核通过的成果不能修改和删除。院校、部门科研负责人可以审核全校或本部门所有人员的成果信息,并可以进行汇总统计。

3.4系统管理。进行系统信息、系统参数、系统初始化等信息录入和设置。由于使用本系统的人员比较多,所以应该根据各自的人员和角色,决定各自的功能和模块。如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信息设置、系统信息初始化、数据库管理等。

4.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非功能需求源于用户的限制,包括预算上的约束、机构政策、与其他软硬件系统间的互操作性,还包括安全规章、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等外部因素。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性要求等,具有以下:

1.可靠性与安全性;2.系统的可扩展性;3.系统的性能指标;4.易用性和兼容性

第9篇

一、移动web与课题研究档案管理

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什么是移动互联网?①广义上讲它是指移动终端(包括手机、PDA、上网本等)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访问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业务。它因其特有的移动性、个性化、融合性而逐渐被不同行业所关注,目前移动互联网主要提供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下载上传、即时消息、位置服务、移动搜索、移动社区等服务[1]。而作为移动互联网一个分支的移动web,则是指移动网络的web服务,它通过手机、PDA,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连接、浏览www内容、应用和服务,并从事大量的数据和事务处理,真正将web应用从桌面扩展到移动设备,满足了广大移动用户对计算机方面的需求。

2、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现状

传统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主要是基于纸质文档或电子文档的集中手工处理方式。然而,在当下这种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管理过程的精确性,时间上的及时性和空间上跨地域性的信息化办公的需求[2]。目前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课题过程监管力度不够

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时空分离等原因,面对众多课题,课题研究管理者难以得知课题进展的最新信息,无法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因此出现了一些课题往往只注重申报,申报后的研究过程受到忽视,导致“重申报,轻过程”,甚至出现假数据、假经验、假成果,给科研事业造成极坏影响[3]。

(2)工作效率低下

课题需要申报立项、开展研究、阶段成果总结、结题鉴定一系列过程,数据交换频繁,传统课题管理方式中,数据量大且复杂,不但不能够实现很好信息沟通、数据共享、简化工作程序,还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错误、影响课题进度、还会大大增加管理成本[3]。

(3)课题组沟通协作困难

一个课题的完成,需要由来自多个单位的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内部大量的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但目前由于空间的距离和管理的分散,课题组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途径。

(4)课题资料难以查阅和重新利用

在进行教育科研课题时,产生的结论性文档、相关资料、过程性文档以及课题成员的沟通记录等课题相关信息都是重要的知识财富。但是目前课题管理现状是:这些资料分散而凌乱,并经常出现丢失的情况,给课题资料的查找和重新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3、移动web对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支持

随着移动网络带宽的提高,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的加快,依托于移动web的各种服务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传统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这种通过移动设备连接web平台管理课题研究的档案成为一种趋势。移动web对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移动性[4]

通过无处不在的高速无线互联网络和WLAN,它不仅让用户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访问大量信息,还可以让课题的管理者实时查阅课题状态信息并进行相关处理。这大大扩展了系统的应用范围。

(2)高效性

移动设备一般都以远高于PC的使用时间伴随在其用户身边。数据的实时传递和实时处理,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延时带来的不便,加快了课题管理者和课题参与人员之间的沟通速度,同时实现动态管理,缩短决策周期。

(3)针对性

移动web可以为不同角色、项目组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依赖包含大量移动用户个人信息的数据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提醒,系统将针对不同课题人员和课题实行个性化、差异化管理。

(4)共享性

移动web可以为用户提供即时消息、移动邮件、移动博客等同步、异步信息交流服务。课题研究人员可根据系统提供的服务,方便的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

(5)安全性

移动设备是私密性极强的个人专有设备,一般仅限用户本人使用。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与移动用户是一一对应的,可以用来唯一识别用户身份。只要通过个人移动设备对系统进行操作管理系统,它就会对客户进行有效性的认证,从而能够防止其他用户的恶意篡改,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二、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将是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在基于移动web条件下,构建一个功能完整、使用方便、实时性、灵活性和互动性较强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十分必要。设计管理系统需要考虑多个因素,比如:实时的过程管理、便捷的信息查询、实时系统提醒、同步异步的交流讨论等等,笔者认为基于web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提供实时的过程管理功能

系统根据课题的类别成立相关领域的评审专家组,然后向专家组各成员发送科研课题资料。专家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像接收彩信一样下载并查看所申报课题的内容,浏览后将自己的决策结果和意见,通过决策回复模块提交给管理系统。系统则把专家的反馈实时发送给课题申报者,并告知其申报结果。同时,此阶段所产生的材料、决策、意见则会自动地保存到系统的相应课题文档中。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后,系统也会根据课题安排自动进入下阶段研究,从而完成对科研课题进行实时的过程管理。

(2)提供实时便捷的资料查询功能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系统会积累数量庞大的课题资料,因此实时便捷的资料查询功能必不可少[5]在查找资料方面,系统应做到内容全面、方式便捷。在内容方面,系统应该能查询到课题基本信息、申报材料、合同、课题组信息、人员信息、课题研究状况、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成果、专家建议、课题组的讨论和其他与课题相关的所有信息。在查询方式方面,系统则应该提供搜索引擎检索和数据库检索两种检索方式。此外,在查询过程中考虑到数据量大、查询条件复杂等因素,我们采用了通用查询方法。即把所有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取出提供给用户让用户自己选择要查询条件字段和操作条件,系统会根据条件进行组合得到查询语句,然后返回操作结果并采用报表的形式输出给用户。

(3)提供同步、异步相互补的信息服务和博客功能

系统为用户提供基于网络的多种通讯方式:主要包括即时消息、邮件服务、移动博客等电子化交流方式。即时消息是一种为移动用户之间实现同步交流而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支持实时传送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需要明确的是,移动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即时消息实现个人对个人的交流,还能实现课题组的群体讨论。邮件服务是为用户实现异步交流而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通过移动邮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查看、编辑和发送邮件。并且,它具备操作简单、投递迅速、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的特性,避免了课题信息的丢失。移动博客功能的增加则为每个用户提供私人空间,用户可凭借账号、密码对其博客空间进行管理,还可以针对科研过程中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允许其他用户查阅或转载该博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

(4)提供个性化信息提醒功能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系统要对重要时间、任务的下达、执行、检查日期进行提醒,确保用户按时按量完成任务,从而大大提升科研课题的执行力。智能提醒相当于给科研人员配备了贴身秘书,手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准时提醒主人在某时某地做某事,从而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把精力用在需要创造力的重要工作上[5]。

三、基于移动web的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笔者结合基于移动web系统设计结构模型和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具体功能,构建了一个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其整体结构如图1:

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由客户端、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基于三层架构(UI、BLL、DAL)[6]的网络平台构成。

1、客户端

这里所提的客户端指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用于将系统内容呈现给用户,它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媒介。其支持设备可以是手机、PDA等移动设备。系统可以为课题研究者、课题负责人、课题管理者三类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个性化功能和服务。

2、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

用户使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与网络平台进行通信。无线网络既可以是一些机构建立的专用网络,也可以是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公共网络,只要它具有无线和移动接入的功能并且达到一定的带宽。

3、基于三层架构的网络平台

该平台承载着与课题相关的所有数据和服务,为终端的服务提供支持, 是整个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分为显示层、逻辑层、数据层三个部分。显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逻辑层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上,也就是说它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相关。数据层也被称做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允许用户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该平台针对移动课题管理功能的需要设计了基础数据、流程管理、信息查询、系统提醒、交流讨论五个模块。

基础数据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将科研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归档存档,并针对不同的用户角色提供查阅、增加、删除、修改基础数据的功能。其中的信息资料主要包括课题信息、人员信息、科研成果三类。课题信息主要是指课题基本信息、申报材料、合同、课题进度、经费使用、验收报告等。人员信息则是各个成员的基本信息、角色权限、所属课题组、科研任务。而科研成果主要是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以及经验总结等。

流程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课题研究每个过程提供实时过程管理服务。在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过程、定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各个阶段,系统都会自动进行流程跟踪和动态事务处理。记录课题记录研究进展、已完成了哪些任务和存在什么问题待办任务,并针对问题即时的提供专家意见、建议。动态事务处理则是处理与课题相关的各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事务如课题申报、审批、评审等事务。

信息查询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实时查阅在报、在研和已结题的所有课题信息服务。该信息查询模块可查阅课题信息、人员信息、课题进度、经费使用、课题成果(阶段性成果、最终性成果)、对课题经验感悟等信息。除了具有丰富的资料查询功能外,该模块还可以支持移动分角色查询,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查阅到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所有资料。

系统提醒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在课题研究过程提供智能提醒服务。它针对不同用户将通知、公告、待办任务、重要时间等以短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移动用户终端中。用户接到信息后可根据回复确定其收到情况,从而做到重要信息的个性化智能提醒。

交流讨论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同步、异步通信和交流服务。该模块有同步的即时消息交流工具、异步的移动邮件服务、和移动博客功能。

四、结束语

目前,基于移动web开发的系统已在医疗、煤炭等行业率先开展了简单应用。如移动临床信息系统在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7]、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8]、安全信息移动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9]等,但移动web在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应用则是明显不足。本文就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课题管理领域提供一个方法,进而提高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尽管目前基于移动web技术还不特别成熟、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方案不尽完善,但是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移动web技术必将会对课题管理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Min Dong,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浅析Analysis of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J]. 现代电信科技, Moder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2007年第7期.

[2]刘天真,董彦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2009-12期.

[3] 李金清; 莫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改善科研课题管理――对开发《科研课题在线管理系统》的思考[j].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Zhejia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6年1期.

[4] YU Tian-chi; NI Yan-rong; FAN Fei-ya,Study & Implement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Mobil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Computer Engineering,2008年18期.

[5] HE Wei; HAN Qing-jing; YAN Dian-tao; WANG Yi, Primary Analysis on the Mob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J]. 电网技术,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年S2期.

[6] 段升杰; 浅谈软件三层架构开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2010年5期 .

[7] 季新华,陈磊,陈宇,移动临床信息系统在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4期.

[8] 杨喜群等,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年第4期.

[9] 孙汉玉,安全信息移动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J].应用与实践.2009年第12期.

第10篇

现在社会手机“低头族”越来越多,无论是走路、吃饭、公交车还是同学聚会都低着头,不知道怎样和别人交流,也不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自卑感、孤独感、学校适应困难等问题,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本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活动目标:

(一)认识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二)掌握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方法

(三)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活动对象:

高一年学生

活动形式:

案例分析、游戏体验、小组讨论

活动过程:

一、案例导入

新东方俞敏洪的创业故事。

卡内基理工学院分析了一万个人的记录后得出结论:15%的成功者是由于技术熟练、头脑聪慧和工作能力强;85%的成功者是由于个性因素,即具有成功与人交往的能力。反之,在生活中失败的人,90%是因为不善于与人展开有效交往而导致的。

阿尔波特博士在自己的联合报业专栏“探索你的心理”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4000名失业的人中,只有10%,即400人是因为他们不能干这种工作;90%,或者说3600人,是因为他们还不曾发展自己与人成功相处的良好品质。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则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二、一吐为快——“爱”的冲突

1.你和父母发生过摩擦和冲突吗?

2.你和老师发生过摩擦和冲突吗?

3.你和同学发生过摩擦和冲突吗?

4.在这些矛盾中,是谁之错?你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鼓励班级同学主动谈谈自己的故事。

教师总结: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呢?

三、游戏体验

(一)游戏一:爱在手中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在人际交往中主动伸出友谊之手的重要性。

1.两个学生为一组,在老师口令的指挥下做出相应的动作。

(1)伸出剪刀表示我不了解你,我跟你比较陌生;

(2)伸出石头表示我想进一步了解你,想和你成为好朋友;

(3)伸出布表示我很喜欢你,你是我的好朋友。

2.当老师发出开始的口令,学生就按下列规则做出相应的动作。

(1)如果两人伸出的手势不一样,则站着不动,什么动作都不需要做;

(2)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剪刀,那么各自把脸转向自己的右边,并重重地跺一下脚;

(3)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石头,那么主动热情地握住对方的双手;

(4)如果两个人都是布,则开心地击一下掌。

3.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1)刚才自己做了哪些动作?心里有什么感受?

(2)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教师小结。

(1)要想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先要怎样对待别人;

(2)与人交往,需要我们主动伸出友谊之手。

(二)游戏二:形式聊天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距离的重要性。

1.游戏内容。

(1)几个同学面对面地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2)几个同学背对背地聊自己喜欢看的电影或电视剧;

(3)一人站着一人坐着聊自己将来希望做的工作;

(4)脚尖对脚尖(很近的距离)聊喜欢与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2.引导学生分享感受:什么时候感觉舒服,什么时候感觉不舒服?为什么?

(1)适当距离、面对面最舒服;

(2)背对背感觉距离疏远,心不在焉,没有眼神、肢体各方面信息的交流,感觉自己不被对方重视;

(3)一人站一人坐,感觉不平等;

(4)脚尖对脚尖距离太近,有一种压迫感。

3.教师小结

(1)人与人的交往需要相互尊重、相互重视、彼此平等;

(2)交往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四、解开人际千千结

设计理念: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和技巧,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在长春某重点高校念热门专业的大一学生小蕾(化名)几次找到班主任老师要求退学。“小蕾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入校不久,她就因文笔出众,被校内文学团体破格吸收为会员。”小蕾的班主任说,听说她要退学,大家都很吃惊。小蕾的退学理由主要是:觉得同学们瞧不起她,总在背后议论她,以至于她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老师们也描述说,“当小蕾讲到这一点时,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

点评:人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才有了支持力量,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心情才能愉快。小蕾主要由于在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环境中遇到了挫折,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对同学比较敏感和多疑,心里感到紧张和不安,进而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产生心理压力。遂产生退学想法。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该如何解决?将答案写下来,与他人分享。

(二)解决自己尚未解决的“爱”的冲突(联系活动课的第二环节):解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师生间的冲突、同学间的冲突等。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生;力量素质;运动处方

一、选题依据

人体的所有运动都是由对抗阻力产生的,而力量在各项运动中都是重要的素质之一。力量素质是衡量体质强弱和身体活动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在中学生阶段,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相对来说,力量素质比较薄弱,重视力量素质的提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造成的。训练引起肌肉中蛋白质的增加,主要是使肌球蛋白增加。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横断面增大,除蛋白质增多外,同时伴随着肌肉胶原物质的增多。肌肉周围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起着肌纤维附着框架的作用。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动员的肌纤维数量多少成为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但即使运动中枢处于最大兴奋状态,也不能使所有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的最大肌力。

6.年龄与性别

10~12岁以下的儿童,男孩的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力量性别的差异加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有效地促进了男孩肌肉和骨骼体积的增大,使其力量明显大于女孩。成年女子由于性激素等原因,其肌肉发达程度远较男性差,故肌肉平均力量大约仅为男性肌力的2/3,但不同肌群力量差异不同。如女子前臂屈、伸肌群的力量只有男子的50%,而大腿屈、伸肌群的力量是男子的80%左右。

7.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除了上述因素,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及毛细血管的分布密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肌糖原和肌红蛋白是分布在肌浆中的能量物质和氧贮备物质,其含量的增加有助于肌肉长时间进行较低强度收缩时的能量和氧供应。肌肉毛细血管数量的增加有助于肌肉运动所产生的酸性物质和CO2等代谢产物的运输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这些因素都与肌肉的耐力有关。

三、研究对象

以临沂市神山中学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男生15人,女生10人。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力量素质和力量练习的相关文献,收集相关资料。

2.实验对照法

对初三男、女生力量素质试验组试验前后所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对照、比较。

3.数据统计法

通过试验前后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比较,获得相关数据。

五、试验的目的与任务

力量素质是人体综合素质的基础,掌握不同肌肉群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可在体育实践中指导和促进中学生力量素质的平衡发展及训练中力量练习的准确性。

六、试验器材

杠铃,海绵垫,腰腹练习凳。

七、试验步骤

1.在进行试验前,指导老师给学生讲清在实验过程中的一切注意事项,在实验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实验结束后,做好充分的放松活动。

2.本次试验期共八周,运动强度控制在中等强度,心率在120―150次/min;每周练习两次。在每次练习过程中,每组之间休息5分钟。

3.上肢力量练习:(仰卧推举练习)

①发展的肌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胸大肌。

②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平仰于卧推板上,双手正面握杠铃杆,将杠铃缓慢落到胸前,然后推起。要注意屈膝时两脚踏住地面。(男子另外加4公斤的杠铃片)

③练习组、次数及重量的选择。

1―2周,8次*4组,用最大力量的60%max;3―4周,8次*5组;5―6周,8次*6组,用最大力量的80%max;7―8周,10次*8组,用最大力量的90%。

④评定方法:测试原地正面推实心球。男生用2公斤,女生用1.5公斤。

4.发展腰背部及腹部力量的练习:

①腰部及腹部力量练习可选择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骶棘肌。

②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在练习时,受试者仰卧在海绵垫上或骑在腰腹练习凳上,手握4公斤的杠铃片放在脑后做仰卧起坐。在练习过程中,头要尽量去触摸膝,动作要完整。

③练习组数、次数及强度选择。

1―2周,10次*4组,用最大力量的60%max;3―4周,10次*5组,用最大力量的80%max;5―6周,10次*6组,用最大力量的80%x;7―8周,10次*8组,用最大力量的90%。

④评定方法:测试1分钟仰卧起坐的个数。

5.负重半蹲练习:

①发展的肌肉:股四头肌、臀大肌。

②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颈后负杠铃,双手分别正握杠铃杆,缓慢下蹲屈膝成90度,然后伸膝还原成站立姿势,要求在下蹲时上体保持正直,不要踏腰,脚跟垫起,下颌微朝前,重心落在前脚掌上。

③练习组数、次数及重量。

1―2周,8次*4组,用最大力量的60%;3―4周,8次*5组,用最大力量的70%max;5―6周,10次*6组,用最大力量的80%;7―8周,10次*8组,用最大力量的90%。

④评定方法:测试立定跳远。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84-287.

第12篇

一、课题准备与启动阶段情况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的研究,自申报课题开始,课题组就开始积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这一阶段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情况

(一)做好开题论证、明确研究内容

2月21日下午,工作站召开了关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开题会议。在开题会议上,课题主持人陈述了课题开题报告,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分工和预期研究目标及课题研究保障条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学校领导及课题专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对课题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并对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学校领导对课题组课题的研究表示了高度的支持,期望课题组能把课题研究工作搞得扎实有效,并拿出研究成果推进我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二)抓好文献研究,提升理论水平

在2月中旬到3月初,课题研究处于文献研读阶段,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学习。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并及时撰写了文献研读心得体会。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因为,通过学习我们得知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着弊端。传统教学设计形式过于单一化,机械化,无法适应教学现实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不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便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地“表演”,那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参与”。

然而,参与式教学设计则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参与式教学设计具有独特的学习观。这种教学设计的理念提倡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个过程本身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学习过程不再是学生去接受他人提前预设的、选取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其次,参与式教学设计提供了独特的教学设计思路,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由教师独自进行设计的观念。它着眼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设计,真正实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能有效生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为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对话与协商能创设出师生相互信任、尊重的氛围。通过参与到教学设计来,学生中对教师的教学构想和意图会更加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加清楚学生的个性需求。这种氛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提升。

本阶段扎实的理论研究提高了课题组教师开展与推进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后期的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构建及运用研究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三)立足课堂实践,有序推进模式构建

为了能有序推进高中英语不同课型教学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工作,课题组积极开展了基于课堂实践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活动,并进行定期交流以了解研究的动态信息,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模式作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本阶段,我们开展了高中复习课、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和写作课的课题实验课。每次上课前,课题组针对课型特点与学生情况确定具有特色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方案,并认真研讨。上课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的方案,进行个性化备课之后,组织学生执行参与教学设计方案,并做出评价与反馈。上完课后,课题组对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分析、评议与优化。每次活动后,成员都及时撰写了活动感悟和改进意见。

扎实有效的课题实践研究活动逐步提高教师了的教学水平、更新了教学设计理念、优化了教学设计模式,促进了教师成长。目前高中英语不同课型的参与式模式初步成形,但还需在后一阶段的实践运用中继续完善与改进。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