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22:0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金项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基本要求:文章应具有创新性,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严密,文字精炼,结论正确。优先刊发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
2. 论文书写顺序: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所在城市;邮政编码;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注释;参考文献;英文标题;英文作者姓名;英文作者单位;城市邮编;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若论文为基金项目,请在正文之前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
3. 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中文摘要约200个汉字,英文摘要约300个字符。用词要客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修饰。关键词应反映论文主题概念,为3~6个的词或词组。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须对应。
4. 作者简介:在篇首页脚处依次注明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学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文末请注明详细的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
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标全并注意引用最新文献,文中采用右上角注,以[1][2][3]……符号排序,并按先后次序列于文后。
6. 注释:如果有附加说明或发挥性论证的注释应列于参考文献之前,文中采用右上角注,以①②③……符号排序。
7. 投稿方式:本刊接收电子文档,稿件可通过E-mail提交编辑部,本刊投稿电子信箱为:或。
8. 期刊数字优先出版:本刊是签约同方知网(北京)“优先数字出版期刊”,凡本刊录用稿件均视为作者已授权本刊在“中国知网”进行优先数字出版。
9. 版权与稿酬: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含“优先数字出版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资讯网”、“台湾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龙源期刊网”、“博看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及“我得杂志网”全文收录期刊。论文自发表之日起本刊就取得了出版权和独家使用与权。因此,向本刊投稿者则视同认可并授权本刊上述做法。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将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10. 保密要求:向本刊投稿应严格遵守保密制度,论文不得涉及国家的统计数据、内部指示、企业商业机密或技术秘密及专利秘密。
11. 本刊强调:作者应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文稿严禁抄袭和重复发表,凡发现载文有此行为并造成不良影响者,本刊将永不受理该作者任何稿件。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注重文章的理论性、学术性及创新性。
12. 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槐安东路136号(050031)
1.本刊系老年学杂志,研究对象应为≥60岁的老年人,基础研究应以老年动物为实验对象,为突出老年人疾病特点,实验设计中应设非老年对照组。
2.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000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简报等不超过2000字。
3.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4.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并请在首页脚注第一作者(及指导教师)的姓名、性别、出生年、单位、学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是否研究生导师、1~2项最主要学术兼职、研究方向,以及作者通讯地址、邮政编码、随时可联系上的电话(包括手机、区号、办电、宅电)、传真号码、电子邮件(Email)等。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需要确定一名能对该论文全面负责的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是一人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其他作者工作单位用数字1,2…以角注形式标于首页下方。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收集资料或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需要确定一名能对该论文全面负责的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是一人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
5.基金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国家、省部级等基金项目或攻关项目,应将项目及编号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例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820229),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对已获奖项的论文,请附寄获奖证书复印件。
6.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文摘的书写要求详见国际GB6447-86。考虑到我国读者可参考中文原著资料,为节省篇幅,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00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英文摘要中应列出全部作者的姓名。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标注方式为,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第一作者单位名称前(左上角)加“*”。
7.中国图书分类号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或第5版)标出。
8.关键词论著需标引3~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英文各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关键词第1个字母大写。
9.前言前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本研究选题依据的由来,给出既往研究的背景资料,指出尚存在的知识空白点、疑问处或争议面,并以角码形式给出最有代表性的最新文献出处。前言中不应只有“……(本课题)国外刚刚报道”,“国内研究报道不多”之类空泛无物的叙述,而要给出实际内容。验证性研究是大量的论文来源,其前言应给出验证的理由、验证什么、或用什么新方法验证;验证性研究不应是简单地原水平重复,也可能有新发现,得出新结论,引发新争论,使知识深化。②针对上述给出的背景资料,或待填补空白,或待解答疑点,或待解决争论,或待作出验证,强调本研究的创新点所在,前言行文要开门见山,精要简练。更不要叙述本专业普通知识,所占篇幅较小,通常为300~500字。
10.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11.图表每幅图表单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全文只有1幅图或表时,图或表序写作图1或表1。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以数字1,2…表示,不可漏项,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以计算机制图,高宽比例以5:7左右为宜。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图片不可折损。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及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表的书面材料。
12.计量单位执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血压及人体压力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mmHg),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Hg与kPa的换算关系(1mmHg=0.133kPa)。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单位可只写1次,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
13.数字执行GB/T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1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及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应写成5%~95%、50.2%士0.6%及4cmX3cmX5cm。
14.统计学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2.28),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当涉及到总体参数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对于服从偏态分的定量资料,应采用M(Qn)方式表达,不应采用xˉ±s方式表达。对于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前者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者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使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15.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使用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
16.参考文献按GB7714-87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右上标),并排列于文末。在表格或插图说明中引用的文献,亦应按照该表格或插图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顺序来编码。未发表的内部资料不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etal。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并以实心点"."结束。期刊类文献文题后标注[J],图书类文献文题后标注[M],参考文献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
17.投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
【中国老年学杂志投稿邮箱】: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时代;保护;宣传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79-01
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刚刚起步,且与见“物”为主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选择更注重如何留住看不见的文化传承,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其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一个新兴遗产名录体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公约》和名录体系寻找一定的方法,促进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延续。同时各国应该制订宣传计划、教育计划和科学研究等活动,鼓励社区和个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振兴中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宣传
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随着技术创新,数字化技术应运而生。数字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多优势,但数字博物馆不是万能的,它的数字化技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将具有“活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历史定格,参观者了解到的也只是固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活态的、变化的文化现象,这对参观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片面强调记忆工程或以人为本,应该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联系的各要素做通盘考虑,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中与之息息相关的其他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方法和原则不是僵死的,要根据文化遗产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区域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在遵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文化遗产规定的具体方针和政策的条件下,对保护原则与保护方法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或方法。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理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庞朴、朱维铮等学者都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本质进行了辨析,几位学者都认为文化传统是“活文化”。文化传统是活态的,其在民族共同体中产生、传承、延续,文化传统中蕴含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统的存在是民族存在的标志。近年来,“祭孔”、“祭黄帝”、“祭炎帝”等活动在各地悄然兴起,这是中华儿女通过这种形式在表达自己对民族和祖先的情感,是文化上的一次次寻根,表达了他们在心理上和组织上的各种诉求。只要民族的文化不断,民族精神就不会断,民族文化传统在延续,民族精神就会延续。
(二)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如我国东北和西南等少数民族的衣饰文化,云南地区保存有树皮衣制作技艺,即用“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衣服;北方黑龙江地区保存有鱼皮衣制作技术,这些技艺现在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但这些少数民族保有的树皮衣和鱼皮衣制作技艺是鲜活的历史材料,能够生动地反映各民族文化的特异性,证明民族发展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证明功能是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代替的。留存这些文化创造,就是留存民族的文化记忆,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起步时间晚,法律和制度还没有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族精神的延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构建文化和谐的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语
文化遗产见证了民族或地区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历程,体现了民族文明发展的高度和社会的进步状态。19世纪以来,人类对自身文化遗产创造的认识轮廓日渐清晰,并在100多年来的保护历程中形成了一套渐趋完整的保护框架体系,文化遗产的类别也从单纯的物质性文化遗产逐渐跨界到双遗产,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到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并衍生出了线性文化遗产,比如乡土建筑、记忆遗产、农业遗产、工业遗产等新形式,日渐丰富的文化遗产已经不仅包括历史的馈赠,也涉及当下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起居饮食等。总之,多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形势所需、时代所需和文明发展所需,文化遗产已经融入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c发展关系着现实的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文脉的传承,更关系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新宇.试析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一)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调查分析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刚刚起步,比起国外著名高校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就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企业工作站科研与生活、毕业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了已经毕业和在站的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生普遍反映,与同一工作站其他高校的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生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在站时间为1年半至2年,其他高校学生大多为1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在进入工作站之前已经开展了10周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站所安排的研究课题相对较快,他们在进站工作中和工作站的员工接触非常融洽,都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增长了社会见识,增强了沟通能力,而且企业工作站导师与校方导师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工作站的科研工作中。学生可以经常到油气田现场工作,对现场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场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学生也反映,尽管已有10周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导致进入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长,而工作站还很少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度进行考核和监督,致使课题的进展缓慢,最终影响论文的完成进度。工作站地点离学校较远,学生很少能回到学校和导师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致使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不了解,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导致学生不能对课题进行深度的研究。在实际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现场工作条件测试手段的局限性,学生只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检测技术,导致学生的学术深度不够。学生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包括:(1)研究生应带着项目进工作站,且在进入工作站之前,应该进行一些有关项目的培训工作;(2)要求进站研究生定期回学校汇报工作情况;(3)加强和工作站的沟通,由工作站抽查学生的出勤情况;(4)根据情况,实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与不同的企业工作站实行双向选择;(5)在派遣学生进入工作站之前,应考察工作站的食宿医疗状况。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1)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没有科研经验,不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2)学校导师不知道每个研究生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课题进展情况、现场导师的指导情况等;(3)作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并能够利用这些手段分析研究材料的性能、结构,但由于现场实验室的实验手段、仪器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导致现场的学生只是从事比较简单的金相分析、硬度分析、尺寸测量等没有科技含量的工作,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极为不利;(4)学生到现场后,认为自己不属于单位的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不去单位,甚至长期不到试验现场,缺乏自律性的学生没有把自己看做是一名研究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而现场导师也不能及时把他们的状况反馈到学校,导致学校、企业工作站和研究生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由此可见,真正培养出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仅靠企业工作站明显不能满足要求。
(二)授课与学术交流的现状
专业型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实践和应用能力。教育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在校研究生的培养大多仍然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考试”的本科化模式,即以教师为授课主体,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者教师布置要讨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某一专题的内容,然后由该生讲授。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低和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较低。从学术交流角度来看,研究生本是学科前沿的代表,应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研究生比例偏小,尤其是到工作站后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更少,大多以课题研究代替社会实践居多,不少学生没有安排实践,参与科研课题级别分布明显,牵头主持过课题的学生数量不多。可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区别之所在。因此,我们应对学生的学术交流、工程实践训练、企业站实习等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毕业论文现状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评价学位论文质量时要摒弃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传统思维。专业学位论文不像学术学位论文那样注重原创性,而是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体现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此外,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制约某个部门、行业或企业发展所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次,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但并不是不要求了解最先进的分析手段,只是解决具体的问题即可。而已经毕业的2009级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远没有达到上述目标,其存在一定缺陷。譬如,一名学生开展二氧化碳驱输送系统腐蚀控制研究,主要针对近年来国内几大油田均进行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后发现,二氧化碳驱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问题,导致某些工艺设施使用寿命仅为1~2年,为此必须开展缓蚀剂、防腐涂料等技术攻关以解决二氧化碳驱油注采输系统中金属设施的腐蚀问题。该生研究了二氧化碳驱采出水的腐蚀规律,针对二氧化碳驱的腐蚀条件,选择了多种材料进行筛选试验,确定了两种可行的金属材料,并筛选了缓蚀剂和防腐涂层。文中采用的实验手段包括压腐蚀挂片试验、高压腐蚀试验、腐蚀速率的测定、缓蚀剂合成及筛选试验、涂层优选试验。在论文中,只是开展了腐蚀试验,测定了腐蚀速率,没有提出较为创新性的试验。大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论文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创新能力不强、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企业工作站工作人员就可以开展的工作、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大多是比较普通的仪器设备,这表明专业硕士的培养环节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授课方式
要求在完善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启发讨论式为主,辅之以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在讲授基础知识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研究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表各自见解,同时将点滴的灵感融入集体配合协作之中。在授课内容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际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去组织内容,提供若干参考教材、课程相关论文以及在相关学科中具有影响力或者有争论的论文给学生,扩大学生阅读面,跟踪最新的与课程相关的热门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授课教师可讲授学科前沿领域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所对应的措施,使研究生少走些弯路,研究生学位论文也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引导研究生进行深入思考。
(二)招生与录取对策
我们对报考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生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政策,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大力宣传发挥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踊跃报考专业硕士的氛围。同时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推荐免试的人数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报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优先录取,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若不能被录取,没有机会转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录取为专业型研究生的,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更高的待遇,奖学金的评选也采取倾斜政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享受的待遇高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都要到工作站开展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导师也希望招学术型研究生而不希望招专业型研究生,为此,应制定政策要求带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每年缴纳不同数额的配套经费,带的人数越多缴纳的数额越高,而指导专业型研究生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并且给予一定补助。
(三)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以材料科学、机械和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主要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材料问题。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向高原、沙漠、山地和海域等地质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扩展,恶劣地质条件对油气装备用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需解决复杂油气田开采及储运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难题,因此提出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并进行调研分析的能力,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材料工程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提出、分析并解决材料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定了几个培养方向。(1)腐蚀与防护工程:开展油气装备金属材料的H2S/CO2腐蚀机制与寿命预测研究,研究钢和耐蚀合金在高温高压H2S/CO2条件下的腐蚀失效机理及防护措施,解决油气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关键问题。(2)高分子材料工程:基于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修饰新方法新技术,以高分子材料在高温高压高H2S/CO2介质中的老化机理为指导,开展高强、耐磨、耐腐蚀橡胶、涂层及工程塑料的研究与应用。(3)石油工程材料:基于材料科学理论,开发石油新型装备材料以及材料性能表征,满足日益苛刻的油气田环境对材料的要求。(4)先进功能材料:以材料的多功能化与智能化为目标,研发先进的功能材料及智能材料,满足现代高技术发展对先进功能材料的需求。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学校导师和现场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学习相关课程及进行资料和文献调查研究。每位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至少40篇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其中外文文献的数量不得少于15篇,并写出文献综述报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工程管理类型。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或来源于工程实际,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不同形式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要求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对于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项目论文,要求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对于工程管理的论文,要求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开展中期考核,包括考核学生的选题与工程实际、工程技术和产业背景的关联度,对工程实际产生作用或价值,以及是否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实际、工程技术面临的难题,是否对产业有重要技术创新。考核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与开题报告时相比,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的比例,是否在中期考核前取得相应科研成果;考核学生是否完成实践活动并提交实践报告;考核学生参加课题组内报告和参加国内外教授的学术报告情况,以及下一阶段工作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否能按期完成课题研究,是否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等相关工作。
(四)工程实践课程的制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研究生工程实践课程,安排在入学一年课程学习之后。以腐蚀与防护工程方向为例,我们开展10周的涉及腐蚀与防护相关的专业实习,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了解油气田生产开发过程中石油装备材料与腐蚀防护技术专业知识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现场材料与腐蚀工况、防腐措施的调研实习,辅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讲授等实践环节,熟悉油气田生产开发的主要设备和工艺流程,了解我国油气田生产开发过程中使用材料以及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应用现状,增强学生对油田现场所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场腐蚀与防腐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井下管柱系统、井口装置与阀门、集输站场等关键部件的材质、腐蚀工况条件及腐蚀失效现象;(2)了解油田现场主要采取的控制或预防腐蚀的各种措施及其效果;(3)了解油田现场采取的腐蚀速度监测检测技术、腐蚀评定方法和标准;(4)总结油田现场腐蚀失效规律,分析油田现场发生腐蚀失效的可能原因和腐蚀机理,评价防腐措施的有效性。
(五)试验平台建设
重点是筹措经费建立研究生专用实验平台,大力开展实验教学,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室环境、硬件设置、软件安装方面,按照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要求进行规划。如腐蚀与防护工程方向的实验室,设有制样室、常温常压室、高温高压室、电化学室、环境力学室等。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先后买入了多台电化学测量仪器、高温高压釜、慢拉伸试验机、拉扭疲劳试验机等,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在腐蚀与防护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需求,所提供的优质科研条件在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充分利用,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系统和全面,极大地提升了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企业工作站与学校优势资源共享,合作申报科研课题
重点是拓宽企业工作站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大幅增加前沿实践性、创新应用性课程,打通学校和企业工作站的沟通渠道,让三大石油公司相关机构参与大学课程体系建设。为此,学校组织导师深入三大石油公司相关机构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实践课题,根据企业工作站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创新性。与此同时,我们聘请了大量企业工作站的导师,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走进课堂,讲授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导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践性课题中的设计、研究和问题等,依托各企业工作站实践基地或以实践基地为主组织研究生课程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感受。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基金项目的基础研究工作,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从具有高技术难度的技术难题入手,其中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部星火计划和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我们与部分企业工作站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譬如,我们与一家企业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主要开展采输系统二氧化碳腐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入该企业工作站的学生主要围绕该计划开展如下工作。(1)开展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针对二氧化碳驱高含二氧化碳采出液性质,找出影响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的主要因素。(2)产出井及集输系统耐二氧化碳腐蚀涂、衬层以及耐蚀材料的优选研究:针对二氧化碳驱体系的特点,研究玻璃钢环氧树脂内衬层、煤焦油环氧树脂防腐涂层、纳米陶瓷涂层、超高分子量PE内衬复合管、玻璃钢管、合金管等在该腐蚀体系中的耐蚀性能并优化耐二氧化碳腐蚀涂、衬层。(3)产出井及集输管线二氧化碳腐蚀体系缓蚀技术研究:在确定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筛选、复配、优化等技术手段研究适合二氧化碳驱腐蚀体系的缓蚀剂,并研究缓蚀剂可行的现场加注工艺技术。(4)产出井及集输系统阻垢技术研究:利用筛选、复配、优化等技术手段研究适合不同部位的阻垢剂并研究阻垢剂的加注工艺技术。通过共同攻关,许多技术难题得到克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实践证明,共同合作申报科技攻关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
三、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自学考试;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10―03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均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实施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深化自学考试改革,不断提高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自学考试改革中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需要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动力。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研究,众多美国高科技企业都是大学生在校和毕业后创建,并在日后,成为美国经济发展引擎的。目前,我国处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时期。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客观上需要大批的创业者、实干家。
(二)创业能力是当代高素质劳动者必备的素质
当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学子的职业生涯选择时,高等教育自然应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良好的前期培养和准备,即便他们毕业后不准备创业,掌握创业基本理论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企业活动与运作流程,能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创业能力即创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力量,其形成需要有创业价值观、创业行为能力和创业资源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自学考试的改革要引导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其创业行为能力,为其创业成功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三)自学考试是创业者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之一,我国自学考试已经是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学习型社会特点要求的教育形式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满足普通民众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全日制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也应该成为自学考试等继续教育形式关注的重要内容。提升广大自考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成为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
(四)现有自学考试培养模式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比较薄弱
作为一种开放型的教育形式,自学考试在学习方式、培养学分、教学形式与考核模式等方面与全日制高等教育均有较大的区别。对比两者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特点,可以发现,当前自学考试在出题形式、课程设置、培养体系等方面对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强调文凭,忽视素质”的倾向仍旧存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改进。因此,在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中,增加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环节十分必要。
二、自学考试改革中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
(一)创业认知
据报道,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在如此就业压力下,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成为很多学子的万般渴求。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很多人失业的同时,却有诸多岗位无法找到合适的人,结构性失业十分典型。因此,学子们应及早准备,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前谋划。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或者说创业商机不断出现,政府也给予诸多优惠和扶持政策,创业已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关键在于学生首先应该有创业意愿。因此,自学考试改革中的创业能力培养,首要环节应该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认知程度高,就会主动地学习创业知识,统筹创业资源,强化创业意愿,投身创业实践。
(二)创业知识
创业是一种复杂的决策行为,充满艰辛和不确定性。商业竞争的激烈对创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对创业项目、创业过程有一定的理解,成为对该项目了解较深的专业人士。尽管创业项目和平台千差万别,但毫无疑问,对企业所需营销、法律、金融、财会、公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都必须有所了解和掌握。实际上,自学考试无法将学生在创业中用到的知识全部予以传授,但可以对创业中所需要的一般知识、方法和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较多的指导和考核,提出基本的要求,例如:怎么分析市场、如何发现商业机会、如何确立创业项目、如何进行项目论证、如何加强财务管控等,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三)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等创业品格的内涵和总括,也是创业教育实践的关键。古往今来,凡创业成功者,均具有较高的追求、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当今时代的竞争中,与知识、智力一样,创业者毅力、意志也成为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意志和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让学生对可能面临的创业风险有一定的准备,并告知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当然,更要培养学生审读项目的视野,提高宏观决断能力和控制力。
(四)创业能力
能力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延展和生成的。基于创业知识的层次,一般而言,创业能力可以细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其中,专业能力是指创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如对行业法规、安全、质量、经济、劳动等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了解,有能力管控项目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方法能力是创业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思辨和管理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接收和处理、市场机遇捕捉、商业风险防范、项目建设反馈等;社会能力则体现为对创业情感和人际沟通的认知与掌握,如团队合作、员工关系、人际交往、商业谈判等。总体而言,自学考试改革中创业教育的培养应该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业品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自学考试改革中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以观念更新为前提,科学把握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要义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自学考试深入发展的根本要求。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和课程改革方案》(考委[2011]4号)。该方案结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精神,对专业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实施步骤做了提纲挈领的说明,其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这无疑吹响了自学考试新时代改革的号角。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自学考试不仅要传承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发展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创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提升自我的重要内容,从客观上要求站在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审视创业教育问题,将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到与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同样的高度,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相应专业的培养方案,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把创业能力纳入自考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来培养和提升,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摒弃只有全日制教育才应该开展创业教育的思想。
(二)以开放协同为动力,积极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1.调整课程培养方案,增开创业教育类课程。基于自学考试的特点和定位,自学考试相应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尤其要注重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核心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体现“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避免重复、把握前沿、强化实践”的基本策略。根据《改革方案》,自学考试考试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由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调整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考课等三个部分,并加大选考课程比例。基于此,一方面在具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厘清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特别是在经管类专业中增加l一2门创业教育类课程,如“创业学”、“创业法律基础”、“创业管理学”、“创业个案研究”等,并采取措施,提高这类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以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提升创业的知识储备。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创业教育的比重。科学的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应有要求。为此,要认真制定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厘清课程教学的要求和边界,积极整合教学内容,防止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叠,为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的传授争取空间;要加强课程教学中创业教育的延展性,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应用与转化能力,包括专业课内容的设计要贴近实际,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对管理科学的渗透;要加强内容更新与传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变化与需要,将最新、最实用、最基础的创业知识告诉学生,尤其是“经济法”、“市场营销”等课程,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3.构建多元学习模式,积极推进学习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对于短线自考形式,学生实际上有机会接触到教师对课程的充分讲解,可以考虑采取集中讲授、小班辅导、个别答疑以及“课程+讲座”、“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重视开展案例教学,倡导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以加强学习策略与方法的训练指导,同时通过开展以自身体验为主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
4.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创业能力考核。考试形式是一种导向,是引导学生专心学习的“指挥棒”,加强考试的改革有助于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传统的考试手段基本上都采取笔试+小论文的形式,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考少;记忆知识多,创新能力要求少;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多,案例分析、材料综合少。为适应创业教育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可以考虑在相应科目的考试中创新考试形式,改革考试题型,以考试改革推动创业知识的掌握。
(三)加强创业实践,积极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
1.积极组织创业类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在我国自考学生中,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是在报考学校坚持全日制学习或在助学机构坚持上课的。基于此,各助学点应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创业类比赛,如电子商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创业知识,加强创业交流与体会,尝试以创业者身份开展创业相关管理,充分激发自我的创业意识,并通过教师的点评,提升创业能力。
2.重视学生社会调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社会调研是创业者的必备素质之一。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这对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升学生社交能力、科学评判商业机会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在短线自考师资的配备上,除了配备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功底的师资,创业教育课的教学应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市场学、会计学等专业人员,以期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3.加强环境建设,增加创业学习机会。利用学校、助学点等相关资源,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在相关课程中,增加模拟仿真环境的建设,同时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有不同实际工作经历的学生构建创业过程和知识交流平台,让学生充分掌握和熟悉相应的创业规则与运作机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建立学生创业辅导咨询室,安排专门的创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以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开阔他们的创业视野。
4.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创业教育教学保障。在国家出台自学考试课程改革意见后,各省自学考试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范创业教育开展的形式和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切实加强创业教育。
总之,在自学考试这一我国有重要影响的高等教育形式的改革中,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不断创新自学考试创业教育形式,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努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文娟,姚冠新,徐占东.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6―89.
[2]徐宇琼,杨水根.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88―90.
[3]朱元双.基于提高成教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13一114.
[关键词]河西地区;绘画资源;整理分析
本文是2015年河西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河西走廊绘画资源分类整理与利用研究”(QN2015-16)项目论文。
我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可以直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绘画艺术也在不断地从传统中改革创新。
绘画是需要题材的,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河西地区绘画资源,成为了画家们偏爱的选题。此外,古时河西地区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唐宋诗词引发的戍边情怀十分浓郁,这就使得画家不仅可以汲取河西地区的自然风光作为绘画资源,同时也将各类民族民俗活动以及军事故事和边塞诗词所描绘的人文景观作为绘画创作的资源,纳入到艺术实践中来。提到河西地区,就不得不提到石窟艺术,这是佛教文明与我国古代文明及西域文明融合的杰作,其所能提供给绘画者的绘画资源自然也是十分丰厚的。本文主要就河西地区绘画资源进行深度分析和归纳整理。
一、自然风光绘画资源
河西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由于其位置在黄河以西,因此称之为河西。由于其处在祁连山狭长地带,所以河西也称为河西走廊。河西地区的自然地貌十分复杂,包括了绿洲、沙漠、内陆河、戈壁、雅丹、草原及冰川等,这些地貌各自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此复杂的地貌使得河西地区的自然风光丰富而又独特,并且保持得相对完整,使得河西地区成为了难得一见的绘画艺术净土。
河西地区自然风光十分独特,既有雪山、草原,也有河流与原始森林,而近几年被发现的冰川更是驰名中外。在祁连山中,季节的变化会让其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其自然风光的多变和丰富,给了人们“马放南山”的憧憬,也给人们留下了神秘、悠远、壮丽的印象。可以说,河西走廊的地貌景致所带来的艺术资源十分丰富。描绘河西风光的绘画作品,当推张大千的《河西之游》。画家以细腻笔触,描绘河西走廊独具一格的地形样貌,崇山峻岭中错落几幢雄伟建筑,益显地势之高;险峰之中夹着一道白瀑,笔直流泄而下,直与绕树云霭相接;一名高士在童仆随侍下,独坐岩间,欣赏自然壮景。刻意上密下松的笔墨运用,更使得一片开阔潇洒之情跃然纸上。应当说是张大千让河西风光更加举世闻名,而河西走廊则给了张大千绘画的灵感。
河西地区的民风淳朴,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当地居民要长期和自然环境作斗争,其顽强的生命力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别样的震撼,而这种震撼本身也是一种绘画资源。丁方曾言:“我到中国的中部发现了一种很好的东西,那里的土地资源,除了了它的体量,它的高度、厚度、深度以外,还有它特殊的质感,这种质感我认为跟欧美大陆是有差异的,它有一种非常有力量的东西蕴藏在里面,像人的肌体,很坚硬。”对于河西地区的绘画资源而言,所能利用的除了客观存在的自然风光景色之外,更应该看到的是一种独特的人文自然,这种人文自然是一种精神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却可以让绘画者真切感受到,所以发现了河西特色绘画资源的绘画者应当能够将个人的人文自然也融入到绘画当中。尽管如今很多绘画者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来勾勒出壮丽精美而又生动的图画,但是却少了一种气韵。只有深入河西地区,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将自然风光与河西地区的神韵结合并且体现在画作中。
二、原始艺术绘画资源
艺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背景,体现这一时代历史文化发展的成就。原始艺术表现的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当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原始艺术正是认识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手段和特殊语言。人们通过在岩壁上刻画形象、在器具上绘制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这种原始艺术浸透了过去的痕迹,表达了原始人类的特定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在张掖肃南县境内遗存着题材丰富,数量广大的岩画资源,这些岩画都是以写实主义为主要艺术风格,运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丰富的象征意义赋予原始艺术更多的神秘色彩和精神内涵,同时通过这种原始艺术元素,可以同当代绘画交相辉映,这种原始艺术素材是河西地区绘画资源宝贵的一部分。
本土文化元素是绘画者必须要重视的一个元素,而本土文化的形成是与原始艺术不能分开的。河西地区的原始绘画艺术有着极高的价值,其对于抽象的理解和对事物高度的概括性,都是绘画者所需要的。由于其历史原因,河西地区保留了很多原始绘画遗迹,而这些原始艺术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那么细腻和形象,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由于在探索人类思想模式和意识形态的原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原始艺术绘画充满了趣味性和抽象性,与当代绘画中的意象趣味性是一致的。绘画者可以通过这种原始艺术找到返璞归真的感觉,从而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与现代思维迥异但是却具有独特性的思想,使得自己的画作独具一格。原始艺术也是河西地区留给绘画者的一笔极为宝贵的绘画资源。
三、河西地区诗画情怀所带来的绘画资源
河西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唐代著名的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也正是河西地区被侵扰不断的时刻,这就使得无数诗人对该地区有着无限的向往与想象,就连不曾到过河西地区的杜甫也曾写过数首与河西相关的赠别诗。通过这些边塞诗展示着河西的悲凉与壮烈。古代诗书画一体,诗人们利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幅又一幅或战争或守望或对峙的画面,这些画面也是河西所留给后代绘画者丰富的绘画资源。
王焕之的《凉州词》当中曾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句子,无论是黄河还是古城与高山,都让人有着豪情万丈却又无比凄凉之感,却也有细腻之处。这首诗所勾勒出的意境,如果绘画者可以亲身到玉门关去感受,必定会画出一幅悲壮而又精彩的绘画作品。边塞诗的豪迈悲凉与画作的壮丽苍凉,是来自于河西走廊本身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因素结合的结果。这与江南的那般温雅秀美含蓄柔情是截然不同的,其带给绘画者的感受也是迥异的。类似这种诗歌题材有很多,在当代绘画中可以将诗歌中的意境与绘画艺术形式相结合,使这种诗画情怀成为一种资源。因此可以说,河西地区成就了盛唐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也成为了河西绘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佛教石窟艺术与绘画艺术
佛教自公元1世纪后期传入了西域,而后又随着丝绸之路的传入了中原地区。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其沿途分布着无数的石窟寺庙,这些石窟寺庙集中了建筑、绘画、雕塑和书法等不同艺术形式。
河西地区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并且将西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信仰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佛教壁画、造像艺术以及绘画艺术观念等受到西域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色彩。河西走廊石窟壁画艺术将不同色彩融入其中,其绘画思想和技巧中西合璧。并且,无论是在壁画的刻画技术方面还是在色彩以及题材的选择方面都有了极多的突破,石窟壁画模式日趋成熟与完善。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在别离榆林窟时曾作诗云:“摩挲洞窟纪循行,散尽天花佛有情。晏坐小桥听流水,乱山回首夕阳明。”流露出对佛教石窟艺术的无限留恋之情。通过张大千、吴作人、常书鸿和吕斯百等对河西走廊石窟壁画的研究和推广,河西走廊石窟壁画的艺术资源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资源。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艺术家可以从中原文明与佛教文明的壁画石雕中找到绘画的灵感,使其古为今用。
在中国当代艺术绘画作品中,关于石窟壁画这种艺术资源的利用与借鉴很多,有的把壁画中的图像作为自己作品的背景或陪衬,有的借鉴壁画中残损、剥落效果,还有的作品从艺术构成方面去借鉴。尤其是甘肃美术界部分画家的绘画面貌,呈现出受石窟壁画影响的地域风格,突破了绘画取材方面偏重藏族牧区、陇原山乡等传统题材的束缚,融入更多新鲜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使得画作更加富有情感与意境。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之所以喜欢这种融入了敦煌壁画元素的绘画作品,重点在于将石窟作为背景,而壁画本身的残损、剥落效果可以使得绘画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时间的沧桑感、历史悠久的文化感。这种审美特征带给我的视觉体验,丰富了艺术的表达范畴,使壁画作为图像承载了宗教含义之外的意义。新的意义使石窟壁画实现了向审美符号的转换,这种转换使石窟壁画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展,也成为表达新审美情趣的语言,传递文化和审美的信息。因此,这种审美特征也是与当代绘画主体思想一致,这种绘画资源同样也是我们关注于本土文化的体现。
河西地区的绘画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自然风光,亦或是佛教石窟艺术而言,河西地区丰富的绘画资源都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河西地区是我国绘画资源的一块净土,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参考文献]
[1]安邕江,马国俊主编.甘肃美术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2]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3]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王韬的言论写作思想
近代最早以言论著称的是早期维新派报人王韬。作为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办报的过程中,不仅亲手撰写了大量时人莫能与之颉颃的报刊政论,而且在一些文章中零星地表达了对言论写作的看法。
“论时事”是报刊言论最基本的特点。报纸评论是《循环日报》最明显的特色,也是王韬对中国新闻评论的一大贡献。王韬说《园文录外编》“乃就客粤时所作,汇辑成书,中间多论时事”①。“论时事”,就是针对当前社会的各种问题,进行评说,发表看法。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重视理性学术而轻经世实用,“自帖括之外,一无所知”。王韬却与之相反,不仅忧世伤时,留心当世之务,而且每有心得,必尽倾吐而后快。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近千篇论文,均以内政外交等重要时事为题材,讨论的是现实的社会问题,贡献的是经邦济世的自强策略,表现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和爱国精神。只要读过《园文录外编》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文章都与当时的时事政治和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自始至终都洋溢着一股忧世伤时、愤懑郁勃之气。笔者觉得,读王韬的政论,仿佛感受到了“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屈子之风,看到了一颗“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②的拳拳爱国之心。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的王韬,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陶养,少抱用世之志,至老不衰。他虽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甚多,但内心深处崇尚的仍是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怀抱的是经邦济国的用世情怀。只是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才退而想到“以笔墨代衮钺,固儒者分内事也”。③
由此可见,王韬借日报立言,直陈时事,不仅是基于对报刊言论的理解,而且是他积极用世的方式。有理由认为,王韬虽然没有提出过“文人论政”的命题,但他的办报实践实实在在地开创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胸怀大局、蒿目时艰、关心国计民生的优良传统,成了中国新闻界“文人论政”的开路先锋。
“自抒胸臆”。王韬在《园文录外编•自序》中说:“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至其工拙,亦末也。鄙人作文,窃秉斯旨。”意思是说,写文章的关键在于:纪事也好、述情也好,都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明白你的作文意图,而不要过多地追求文字的雅俗和技巧的工拙。“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既是王韬作文遵循的宗旨,也是《循环日报》言论的一大特色。王韬所写的政论,无论是宣传西法,还是倡导变革,无论是抨击黑暗,还是臧否人物,他都能将自己的观点主张、好恶爱憎清新生动地表达出来,给当时沉闷僵化的文坛注入了新的生机,给读者以振聋发聩的影响。
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自抒胸臆、独陈己见的文章,对当时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分析和判断,明显高出于同时代的一般文人。他用自己“多谈时务”的政论,在努力实现“借彼事端发挥胸臆,……开悔悟于愚民”的办报目的。
梁启超的言论写作思想
如果说王韬只是回顾了自己言论写作的体会,并没有对言论写作进行理论阐释的话,那么梁启超的言论业务思想则是维新派报人中较为丰富的。
什么是言论。1902年,梁启超在《答和事人》中说:“凡言论者,发表一己之意见者也。言者与听者各有其自由,断未有能强之使与己同者。”④就是说,言论就是发表个人意见的文章,是作者在“言心中之所怀抱”。发表言论和阅读言论的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当然,梁启超所说的“言论”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新闻评论,其内涵比新闻评论要宽,既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普遍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看法的“论说”,也包括就已经发生的某一具体新闻事件发表意见的“时评”。梁启超说:“凡论说所论,则事之应举措者也;凡时评所评,则事之已举措者也。”⑤就是说,应该做的事是论说的对象,已经做了的事是时评的对象。论说和时评都属于言论。
言论必须有一定的宗旨。1912年,梁启超在回顾自己办报的经历时说,他的立言宗旨是一贯的,“若夫立言之宗旨,则仍在浚牖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使养成共和法治国国民之资格。此则十八年来之初志,且将终身以之者也”。⑥梁启超说自己立言的宗旨,就是开启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必造就中国的“新民”,而且这一宗旨要坚持到底,终身不变。康有为曾经批评梁启超流质多变,梁启超自己也承认:“若其见理不定,屡变屡迁,此吾生之所最短也。”⑦笔者认为,他的思想“多变”主要体现在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方面,而办报中“立言之宗旨”是始终如一的。惟其如此,他所办的报纸和开民智的言论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发表意见应该淋漓尽致、毫无隐蔽。梁启超说:“至立言者,必思以其言易天下。不然,则言之奚为者?故鄙人每一意见,辄欲淋漓尽致以发挥之,使无余蕴,则亦受性使然也,以是为对于社会之一责任而已。”言论是阐述个人意见的,观点不明确、不突出,就不能影响受众。他总结自己言论写作的特点是:“鄙人之言其心中之所怀抱而不能一毫有所自隐蔽(非直不欲,实不能也),此则其一贯者也。”⑧梁启超提倡写言论应该“淋漓尽致”的观点,是对王韬的直抒胸臆和郑观应“直言无隐”言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所写的大量酣畅淋漓的言论作品,对于提高当时言论写作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921年,他对自己的言论做过这样的回顾和总结:“吾侪诚不敢自谓其所见之必当。虽然常以天真烂漫的态度,自发表其现时良心所主张,一无瞻顾,从不肯以投合社会心理之故,偶发违心之论,尤不愿作模棱两可之辞,以逃天下之责难。”⑨可以说,“淋漓尽致、毫无隐蔽”是梁启超言论写作一贯坚持的思想主张和重要的特色。
为了一定的目的,可以发稍偏稍激的言论。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报馆者,救一时明一义者也。故某以为业报馆者,既认定一目的,则宜以极端议论出之,虽稍偏稍激焉不为病。何也?吾偏激于此端,则同时必有人焉,偏激于彼端以矫我者,又必有人焉,执两端之中以折中我者。互相倚,互相纠,互相折中,而真理必出焉。……夫人之安于所习而骇于所罕闻,性也。故必变其所骇者而使之习焉,然后智力乃可以渐进。”⑩这种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发表偏激的言论,使受众“变骇为习”的主张是否正确?从动机角度说,梁启超的观点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与合理性。人们往往习惯于已有的成见而难于接受新生事物,发表极端偏激的言论,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以惊骇其心灵。从矫枉过正这个角度说,偏激也有一定的作用。后,梁启超因受了谭嗣同“扫荡桎梏,冲决罗网”思想的影响,其政治情绪从平和转向激进,面对数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民众麻木不仁的状态,他提出了这种特殊的言论策略。自王韬以来,人们普遍遵奉的言论法则是“持论公平”,梁启超也提出过“言论要公允”的主张。他之所以提出“既认定一目的,则宜以极端议论出之”的观点,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宣传技巧而已。从梁启超的思想和实践中可以看出,他的言论不求深刻但求新颖、不求严谨但求实效的特点,的确是当时特定时代的产物。
言论写作的“公、要、周、适”四条原则和“四不”要求。梁启超在《时报》和《国风报》创办的时候,对于言论写作提出了新的主张。1904年6月,他在《〈时报〉发刊例》中,对“本报论说”栏目提出了四条主张:一是“以公为主,不偏徇一党之意见”。就是说,言论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说话,不要“挟党见以议国事”。二是“以要为主。凡所讨论,必一国一群之大问题”。言论写作应当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对象,而不是无关大局的琐屑小事。三是“以周为主。凡每日所出事实,其关于一国一群之大问题,为国民者所当厝意者,必次论之”。即对于新近发生的民众所关注的大事,必须依次全面论述。四是“以适为主。虽有高尚之学理、恢奇之言论,苟其不适于中国今日社会之程度,则其言必无力而反以滋病”。言论要切合现实需要和社会大众的水平,不要做脱离现实的高谈阔论。(11)1910年,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中,对论说及时评又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凡论说及时评皆不徇党见,不衍陈言,不炫学理,不作诙语。”(12)就是说,言论不要存党派偏见,不要蹈袭陈旧的观点,不要炫耀高深的学理,不要说诙谐戏谑的话语。从正面来理解,就是言论写作应该做到公正、新颖、通俗、严谨。梁启超提出的四条原则和“四不”主张,与过去所说的为达到一定目的可以发偏激言论的观点完全不同。《敬告我同业诸君》写于1902年,《〈国风报〉叙例》写于1910年。观点前后有变化本属正常,也符合梁启超思想屡变屡迁的特点。虽然前一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终究具有偏颇之处,而后一种观点则明显是对过去言论观的纠正与超越。公正、全面、新颖、通俗、严谨、实用,永远都是言论写作正确的原则与方法。
汪康年言论写作思想
自称“以言论救人国”的汪康年,在16年的办报生涯中,始终以写作言论为天职,晚年还办了一张“以评论及记载旧闻,供人研究为主,不以登载新闻为职志”的《刍言报》。(13)他在言论写作实践中,发表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言论要敢于批评政府的过失,鞭笞酷吏豪强的恶行。汪康年认为,报纸是用来监督政府和维护民众利益的。报人的“清议”之权,就体现在扶正祛邪上面。他说:“政府所颁之政令,官吏所施行之条教,苟有不便于民者,报馆得昌言而纠正之;酷吏之虐民,豪强之纵恶,民所痛心疾首而不能自达者,报馆得大声疾呼之。此报馆所不能辞之职也。”(14)汪康年的弟弟汪诒年在《汪穰卿先生年谱》中说:“先生平日绝不主张激烈之行动,以为天下大器,破坏滋易,建设实难,以吾国之人才、财政、内忧外患而无论,尤不当虚作一建设之理想,轻言破坏。故平素持论,恳恳,专属望于政府之能自改革,勿自蹈于危亡之域,以致危亡天下。”就是说,汪康年是一个不主张激烈行动的人,平时的言论恳恳,只希望政府能自改革。这只是汪康年的一个方面。其实,汪康年还有另外一面,就是敢于发表激烈言论。也许正是为了社会不发生“激烈之行动”,他才敢于发表激烈之言论的。例如,1907年2月20日,他在《京报》发表的《论偷安为贫弱之原因》中批评清政府“竭生民之脂血,以供外族之牺牲,对乎世界,无国际法人之资格”,其笔锋之犀利、言辞之激烈、思想之精辟、感情之沉痛,并不在梁启超之下。
写言论要有“百訾不馁”、“强御不避”的精神。言论写作就是对时事发表意见和看法,以公平之心评价事物的是非得失。汪康年主张,在写作中要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立场,对于自己所赞成的或者反对的要能坚持真理。他说:“若夫以昭昭白日之心,发慷慨激昂之气,言之急,无于诡,言之平,无近于阿,通上下之意,平彼此之情。所与者,必以言助之,虽百訾不馁;理所否者,必以言阻之,虽强御不避。固将奉以始终,勿致失。”(15)就是说,评论时事不能看评论的对象是谁,而是看其是否合理。维护和坚持真理是需要勇气的。从本质上看,言论写作,不仅是一个人思想水平和语言才能的展示,更是一个人精神人格的体现。
写言论要具有爱国的立场。晚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当时,有一些报纸,对于国家的忧患和政治的弊端,常常以置身局外的姿态,以嘲谑的口气进行评说,以致被外国人讥讽为“天空中人所作之报”。对此,汪康年深感忧愤,多次批判这种轻慢失职的行为。他认为,作为中国的报人,当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己任,没有理由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他说:“凡人痛伤本国之事,垂涕泣道之,可也;慷慨直陈,可也;婉转言之,亦可也;甚至微文刺讥,亦无不可也。若夫嘲谑轻薄,引为笑端,则不啻为本国之罪人矣。”(16)
汪康年认为,对自己国家的伤痛之事,用嘲笑戏谑的态度来对待,这不是一般的错误,而是本国的罪人,因为这种做法完全丧失了爱国的立场。在中国新闻史上,作为职业报人,汪康年是最早认识新闻的真实性与立场性关系的人。他既强调“记事贵实”,又强调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十分宝贵的思想。
言论写作的方法。汪康年在《刍言报》上发表的好几篇文章都涉及言论写作方法的问题。归纳起来,其中有三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写言论时,事实要有着落,事理要弄明白。1910年12月,汪康年在《刍言报》发表的《论报章立言之宜慎》,对当时报纸在许多事情上的以偏概全,以及“于应然者鼓吹之,而于不应然者绝不一遏止之”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并告诫报界的人:写言论时,“于事之理路,平时万不可不研究明白。至下笔时,尤不可不审慎。否则,于事无益,徒为笑柄,甚不可也”。评论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而言的,如果事实都没有着落,事理也没有弄清楚就下笔作文,那么这样的评论不仅没有正面作用,反而会给作者和报纸带来麻烦和负面影响。所谓“报纸立言之宜慎”,慎就慎在评论对象――事实的准确性,慎就慎在分析的思想高度――事理的正确性。二是言论写作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就事论事。汪康年说:“近来风气,既渐趋重舆论,则首须整顿者,即为舆论,而于论事论人,尤宜致谨。否则其结果,有令办事人鼓舞及令办事人灰心二种。毫厘千里,不可不慎也。夫论事无他,曰是曰非而已,曰措置之得法不得法而已。”就是说,报纸论事论人,关键在于评判其是非以及举措是否得法,就事论事,不必涉及别的东西。“吾辈所求者,事之妥善而已。果其事而是矣,又措置得法矣,虽有他故,何害焉?果其事而非矣,或措置不得法矣,虽无他故,奚赖焉?”(17)三是言论措辞应有一定的规则。汪康年在《续论报章立言之宜慎》中,批评了报纸言论用词方面的问题。说当时的报纸“于其事之是者,亦必以轻藐之意出之,或以疑怪之辞出之。如其题有云:‘外务部亦知重耶?’‘政府亦注意疆界耶?’‘贵人亦能助国债耶?’此等口气,触目皆是。”汪康年认为,这样的言论不是与人为善,也不是从大局出发,而是“蓄意乖睽”的表现。记者与官员之间,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发表言论,纯粹是为了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因此,他主张:“若果有事妨大局,迹属隐微,则应显言发之,直言攻之,不应作藏头露尾语;又不应作微文刺讥语;尤不应再作体谅语、婉曲语。”在汪康年看来,言论写作除了精神、立场、胆气等因素外,还应当是事实、事理、是非和措辞的统一。事实不清、事理不明、是非不分、措辞不当的言论,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害的。
总之,维新派报人对中国新闻评论的贡献,除了实务层面外,也有理论的贡献。虽然他们的评论作品远远胜过其理论的影响,但是他们毕竟是中国新闻评论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的言论写作思想,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理论的光芒。(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文,批准号:08BXW006)
注 释:
①王韬:《园著述总目•园文录外编》,《园文新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4页。
②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③王韬:《园著述总目•瓮牖余谈》,《园文新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4页。
④⑦⑧梁启超:《答和事人》,《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75页。
⑤(12)梁启超:《〈国风报〉叙例》,《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3页,第2214页。
⑥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9页。
⑨梁启超:《时事新报五千号纪念辞》,《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9页。
⑩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70页。
(11)转引自单波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13)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2页。
(14)汪康年:《论粤督限制报馆》,《汪穰卿遗著》卷二。
(15)汪康年:《京报发刊献言》,《汪穰卿遗著》卷二。
(16)宣统三年五月十六日《刍言报》,《汪穰卿遗著》卷八。
(17)汪康年:《贬国民公报》,《汪穰卿遗著》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