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时间:2022-10-30 23:32: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二轮复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第1篇

高三历史复习,大体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知识,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首先,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夯实基础知识包括:两大线索中国史和世界史,三大模块政治制度、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其次,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犹如一条龙的眼睛,在当今的考试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主要有: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历史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所谓历史学科素养,在今年的高考中依旧考察五项基本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下我将高三历史复习的各阶段工作进行总结。

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结合考纲要求和学习目标,回归教材文本,并依据两大线索和三大模块对知识点进行顺序调整、知识整合,制定小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和具体计划。

二、阶段复习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轮复习:2018年3月-5月;三轮复习5月-6月。

三、复习工作中的亮点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石、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纵向整合。具体做法:1.在宏观上,每个单元的复习先明确时间线索,宏观总结单元知识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知识点结构。2.在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完整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现象)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复习时注重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点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多方面的,纵向的既有单元知识网络也有专题知识网络;横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时期专题知识对比网络。比如:纵向的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线索,中国经济文明专题发展线索,横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对比线索。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全面,具体做法:1.每个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2.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根据时间线索整合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3.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再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其中单元的思维导图和专题思维导图在一轮复习笔记中呈现,横向知识点对比思维导图以A4纸张总结归纳。

第三,习题处理,每课时练习、每单元练习扣准基础知识,对错题进行纠错整理,专题练习进行选择整合,选择题精选部分真题训练,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二轮复习,重在整合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阶段特征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同国家、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做好同一时期内部知识点纵向的对比梳理,同一时期中外阶段特征横向的对比。既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要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中外历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目的。

具体做法:首先,在每个阶段特征复习时继续坚持明确时间线索,以时间轴为中心,梳理出每个阶段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并构建阶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给学生总结了近十年高考重大历史事件大事件表,学生人手一张,进行时代线索的背诵记忆。第二,整合阶段特征知识点框架,进行阶段特征的默写。有了统一的模板之后,重点就在于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个阶段复习结束后,都进行阶段特征的背诵默写。每个阶段做到全部批改、订正纠错、个别复查等。目的是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又要训练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模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系统化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解决史实论证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轮分层复习。进入3月艺术生回归班级进行文化课备考。所以针对艺术生的特殊需求,对二班的二轮复习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1.坚持每个阶段特征的默写、批改、纠错。2.对一轮复习中的某些重点专题知识进行抄写背诵记忆。对艺术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知识点复习。第四,在作业习题方面,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甄选注意两个方面的选题内容,一是阶段特征内容知识选择,二是高考12题模板选择训练。将这两类选择题结合训练,尤其是第二类高考12题模板训练,每周布置两个15分钟的限时训练,让学生熟悉历史12道选择题考察顺序和知识点分布,总结选择题总体技巧和知识点漏洞的梳理。

三轮复习:注重知识点巩固、答题模板技巧总结。

三轮复习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轮、二轮复习的巩固反馈,是对做题技巧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具体做法:第一,确立模板意识,进行模拟套卷的做讲结合。训练时间、训练答题技巧和思路、训练答题格式、弥补知识点漏洞。确立模板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选择题训练做题时间、做题思路技巧、正误选择的命制规律。传统材料分析题整理三大类型模板,原因背景类、影响评价类、特点比较类。以及史料分析、分层信息、概括总结、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论文题的三段式答题格式和论题的概述表达。第二,关注时政热点,主题考点的总结归纳。注重热点主题和历史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应用。第三,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知识漏洞和错题,在后期模考、大练考、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对错题归纳整合,梳理知识漏洞和做题思维的常见错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整理错题或错题本搜集错题等。

四、复习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知识点思维导图中,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做的比较粗略不够彻底完整,所以纵向横向立体知识体系整合复习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纠错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前期基本在作业练习中以作业纠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期才用独立的纠错本进行整理。

第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应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能贯彻应用复习课课型。习题课应用比较粗略。只在题型类上实现了习题课的讲练,应该在知识点习题课、试卷讲评方面进行完善。

第四,史料解读能力的训练不够扎实,涉及相关能力的训练时间过短。同时选择题专项训练开展的有些晚,如果在一轮复习中每周加一个选择题专项训练,那么效果会更好。

第2篇

一、制定计划,科学把握全盘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通过高三这一年使政治成绩在高考中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制定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将起着决定性作用。高三政治总复习都是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不仅政治备课组老师要统一制定一份复习计划,而且学生也要参照老师的计划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制定好个人的复习计划。政治学科高考复习都是按照三轮复习模式进行的,大体如下:第一轮复习(2011年9月—2012年1月):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2012年2月—2012年4月):采用知识专题的方式将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力求让学生准确地理解,熟练地掌握;第三轮复习(2012年5月):集中复习时政热点。

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考生丢分,尤其是选择题的丢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导致的。因此,在政治复习时,必须夯实基础,过好三关。

一是依纲据本,过好基础关,将教材读“厚”。《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它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又是向广大考生正式公布的“透明度”最大、最全面、最可信的命题“信息”,它明确告诉了哪些要考,哪些不考。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必须对《考试说明》中所列的知识点逐个落实进行过关,不能抱有侥幸或猜押心理考攻或放弃某个知识点,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做到全面、准确的掌握,不能留下知识死角,也就是要把将教材读厚。

二是构建体系,过好联系关,将教材读“薄”。孤立、零散地对待知识,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而且在考试答题时,经常会出现思维狭隘,挂一漏万,少点漏点的现象,造成大量失分。所以,在第二轮复习时应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形成“提起一条线,放开一大片”的知识网络,也就是把教材读薄。

三是记死知识,过好应用关,理论联系实际。在第二、三轮复习时,将基础知识与时事材料相结合。近年的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现实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材料,创设一些新情景、提出一些新问题,要求学生整合书本知识来组织答案。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时事材料,这样做对解答主观题是很有帮助的。分析是建立在课本知识基础上的,因为无论时事材料多新、形式多活,我们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支点,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三、突出特点,把握学科逻辑思维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逻辑思维特点,政治学科也不例外。而政治学科的四大模块又有自己的逻辑思维特点。如:《经济生活》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为主线,形成“消费与交换、生产、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板块,构建基本框架;《政治生活》以参与政治生活的各个主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公民、政府、人大、政党、民族、国际社会”组成知识框架;《文化生活》遵循从文化的共性到个性的逻辑思维特点,以“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模块构建知识体系;《生活与哲学》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为线索组成知识框架。

四、强化训练,提升答题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力考查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一直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同学们在高考复习中必须进行适度的训练,提高自己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中考历史复习 基础知识 专题复习 回归课本

这两年有机会参加初三年级的教学工作,与孩子们一起迎接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战。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作为老师就必须把中考复习工作做得深、做得细,全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在中考中如期地发挥出自身的水平。

头一年进行历史复习时,因没有经验,虽然请教了许多同级科的老师并阅读了大量的教学文章,但是教学起来还是偏重于采用“题海战术”。自己做了大量的练习,学生也随着苦战题海,结果自己筋疲力尽,学生也疲惫不堪,教学成效并不明显。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近几年来,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都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所以面对历史课程改革,面对升学压力,教师的中考复习方法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改变。

有了一年教学实践后,第二年在进行中考复习之前进行了全面反思,制订了详细、有步骤的复习计划,边教学边调整,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尽可能地依计划,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地开展复习工作。主要是分三个阶段来进行中考复习,但是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复习模式,习题练习也依据不同阶段,做出不同的调整。具体做法是:

一、紧抓时间线索,夯实历史知识基础。

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只有有了扎实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做根基,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常说历史学习是“先死后活”,所以为了确保考试时概念清晰、思路准确、速度较快,在复习中必须毫不放松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紧抓时间为线索,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复习所有的考点,与考点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点历史现象以及在历史上起过的重大作用都尽可能地点出来、讲出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全貌认知。作为学生则要求必须背熟考点的相关基础知识点。老师的复习为学生的记忆而准备,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条件下来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

因我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旧知识的遗忘率较高,所以第一轮复习所需时间较长。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记熟基础知识点,或多或少得用强制的手段,如分组背诵,互搭背诵,不定时地抽查背诵、默写,我个人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中下层学生,得花更多的精力去督促其完成背诵任务。

但为了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复习中通常是每到一个阶段就进行习题练习,有时考试,有时让学生做练习,然后进行校对,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练习都做过了,是不是知识就掌握了吗?结果当然是否定的,知识没掌握,老师学生却很疲惫。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所采用的习题应多是选择题型,通过多练习选择题来夯实考点的基础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多做题,其概念也清晰了、思路也准确了、速度也加快了。如选择题中经常性会出现的关于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实质”的问题,学生通过多练题后就能够准确区分其中的不同之处,在考试中做出快速准确的选择。而在校对答案时,多提问学生为什么要选这个答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同时也注重举一反三,例如练习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时,就可以举美国的、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其中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方便学生比较和巩固基础知识内容,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其基本的历史技能。

二、着力专题复习,提高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有其前因后果,总是和同时代、同地域的其他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类似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比较是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整合联系、比较归纳是历史复习的主要思路。

在以往的第二轮复习中经常是再炒一次冷饭,以做练习题为主来巩固知识的掌握,同时训练解题技巧。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方法除了要掌握历史知识外,还要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也是当前历史基础教育的原则,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中也处处体现出这个原则,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就得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指导学生把所有的考点进行联系和比较,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在此阶段,老师既不能全盘放手让学生单干,又不能包办一切。要教会学生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如指导学生可以从主题整合、中外联系、同类比较、时事热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整合联系和比较归纳。或者帮学生定出主题,让学生找出与主题相配的考点进行复习。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后一种方式。

我先详细地解读今年中考的考点,参考各种资料后,列出九个专题,让学生按照我的思路找出相关的考点来进行复习。边复习边启发学生不同的专题,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给我们有什么不同的启示,不同的启示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帮助学生整合考点,比较归纳出相同点,为解决考试中的材料分析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第二阶段复习中因时间较限,所以只得偏重于知识的整合,而此阶段采用的练习题主要是材料分析题型,注重于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通过练习习题,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明白同一个知识在不同主题下,它的解题角度应不同。例“”这个考点,如它与“”放在一起,那“”的切入点应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探索”;如果它与“日本明治维新”放在一起,那“”的切入点应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改革”。

通过专题复习,重新回顾中考的所有考点,整合联系,比较归纳,清楚考点间的内在信息,让学生思路更为清晰,能够在考试中准确地掌握解题的切入点。

三、回归课本,精简作题,注重审题解题技巧。

考试万变不离其宗,课本是万题之源。从课标要求和各地考试说明来看,中考历史还是以课本内容为主的。因此,在考前熟悉教材、回归课本十分重要。

在第三轮复习中,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点拨,指导学生回归课本,读的内容,除课文大字外,还应包括小字、注释、文中插图和补充材料、自由阅读卡等,再一次落实基础知识点。回归课本的同时要配以适当的练习,精选综合性较强的题型来让学生思考与练习,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在此阶段中,练习题宜精不宜多,以保持考前做题的“手感”。

边练习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解题的技巧,如要善于把握题目导语或材料中的关键词,要明确不同的“动词”所表明的不同的答题要求。如解答材料题时当题目中出现根据材料回答……那就要按给出的材料来回答;当题目中出现结合材料回答……那就得根据材料与相关的课本知识结合来进行回答;而当题目中出现从材料中你得到什么信息?那一般就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不能照抄材料。而对于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试题,回答切忌漫无边际,要围绕题目中心要求,答案表述要使用学科术语,少用不规范的“自己的语言”,答案须要点化、序号化这不能“啰唆”。还应该给各个要点编上序号,如①②③④等,这样显得条理清晰,这样才能做到圆满解题。在此轮复习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改变以往那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最后阶段通过通读课本,查漏补缺,开展适度的有针对性、归纳性的练习,领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养成解题答题的好习惯,争取优异的成绩。

以上在中考历史复习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和实践,从学生的反应、考试的成绩来看,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经验是从教学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教学方法也得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作为老师应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的目的”出发,将各种教学模式烂熟于胸,根据学生的特性,制订确实可行的计划,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地实践,敢于探索,推陈出新,这才能在教学中施展出“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以无招胜有招”的上乘功夫,来指导学生做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来。

参考文献:

第4篇

1、试题的命制严格依据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

2、2009-2013年中考分值分布对照表:

各模块分值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4 2 4 6 6

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17 16 10 12 17

我们生活的区域 16 23 28 22 24

中国历史与文化 40 39 37 36 32

世界历史与文化 23 20 21 24 21

结论:五大模块的分值比例不同,对比以前,2013年中考历史部分分数有所下降,从往年的60分下降为50分左右,不过仍然是中考复习的重点,政治与社会的分数在2013年有所增加。

3、试题具有较高的知识覆盖率。2008-2011年《深圳市中考考试说明》所列考点约161个,这四年中考试题考查的考点约为117个,考点的覆盖率高达73%左右, 2012年新增的7个考点中6个考点都考到了,2013年新增5个考点中3个考点都考到。

4、试题呈现形式相对稳定,25道选择题(50分),4道材料分析题(50分),并且注重图文结合。

5、中考试题结合社会热点,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6、中考改卷中反映出的六大问题:

(1)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

(2)历史阶段特征不明确、以偏概全。

(3)不善于从题干中抓住关键词,提取、加工信息能力差。

(4)错别字严重。

(5)回答片面,表述不到位,不能做到一语中的。

(6)答题不规范,只会使用词组,不能表达成句。

二、解读中考《考试说明》,关注新增考点

2012年新增6个考点,2013新增5个考点。从近两年新增加的考点来看,考点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事热点,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时时关注时代热点,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尽可能联系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三、备考策略

1、总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考点复习(2013年12月―2014年3月)

主要针对考纲中的考点内容,解析考点、综合运用,重在抓基础,初步形成知识体系。即“精解、活用、抓基础”。

时间 内容、课时 主要措施

12.2~12.27

4周16个课时 模块一:我们生活的世界

1、获取和整理社会信息的工具、技术与方法(1课时)

4、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考点1---10 (13课时)

2、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则与制度(1课时)

3、基本的现代经济意识(1课时) 侧重点:

为落实夯实基础的目标:

1.填图过关(课堂、课后作业形式,重要地图每人印2份,以备不过关同学反复填图)

2.出中考复习提纲(考点版)

3.每周滚动练习注重对错题的归纳和整理

12.29~1.12

2周8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 1.课堂知识点梳理

2.期末复习提纲(背诵版、填空版)

3.期末模拟试卷4套

4.目标生抽背过关

5、引导学生重点复一次滚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题目

2.10~4. 4

1-8周

40个课时 模块二:我们传承的文明

1、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考点1-3(4课时)

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考点1-10(13课时)

3、近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考点1-5(5课时)

4、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

考点1-2 (4课时)

考点6-8 (4课时) 侧重点:

为落实夯实基础的目标:

1、课堂考点过关(以一问一答形式呈现)

2.每周滚动练习注重对错题的归纳和整理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4-5月)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整理知识,系统归类,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即“分专题、多联系、成体系”。

时间 内容、课时及分工 主要措施

4.7~5.9

9-13周20个课时 初步确定如下常规专题:

1.中国史线索梳理

(3课时)

2.世界史线索梳理

(3课时)

3.政治(3课时)

期中考试(4月16―17日)

4.经济与科技(2课时)

5.思想解放(2课时)

6.改革开放(2课时)

7图说社会(地图、人物、事件)(3课时) 课堂:学案分层

提升版:模式为中考考点――线索梳理――学科联系――典型例题――综合题训练

落实版:以专题串基础(填空或选择)

作业:综合套卷训练10套

滚动练习训练

课后:错题归档

目标生抽背、辅导

出中考复习提纲(专题版)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5-6月)

本阶段结合社会热点和深圳的社会生活出热点专题,做套卷训练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应考能力。即“盯热点,勤训练,查漏缺,应中考”。

时间 内容 主要措施

5.12~6.20

14-18周20个课时 1.结合2013-2014年时事热点出5个左右热点专题。

2.中考模拟题训练

3.查缺补漏 侧重点:

1.中考模拟10套卷训练

2.出中考热点专题,与传统专题相结合,具体热点及分工待当时情况而定

3.滚动练习

2、备考措施

(1)树立课标意识,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充分利用备课组智慧,敢于删除低频考点,加大高频考点复习力度。

(2)加强集体备课,及时交流总结。科组长与备课组长从课堂教学到作业落实进行监控。特别是后期复习的节奏全组保持一致,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备课组集体合作,把各个知识点挖掘到位。

(3)重视中考信息研究,积极参加中考教学研讨,积极和各区、各校联系,吸收有效信息和宝贵经验。

(4)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历社学科虽然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分出层次班,但我们在教学和备考中要有分层意识。每次考试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跟踪管理,研究数据,分析学生成绩发展轨迹,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策略和时间安排。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改; 新高考; 新课程教学; 无缝对接; 相映生辉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09-02

2007年9月,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我与陕西省一起步入新课改,新课改让我倍感压力与挑战。如何尽快适应新课改,如何尽快地改变自己的课堂,如何尽快地适应新高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涌而上,让我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一轮新高考后,我也有了许多收获与释然。

新高考命题充分体现课改精神,要在新高考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要走进新课改。要走进新课改,一定要逐步改变过去过多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模式,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研究探索的主动学习方式,要充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和注重体验。因此基于我的实践,我认为新高考最大限度地支持新课改,新高考也会逐步提高对新课改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加深入地走进新高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研究命题趋势,找准命题的切入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复习工作

1.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注意从新课程理念去理解,这样才会与高考命题人员同步思维。

2.必须处理好课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关系(如右图)

课标是高考命题的根据,超标的知识,不在高考范围。考查的内容是课标的一部分。高考的公平性要求试卷命题不以教材为蓝本,而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考试说明》是我们研究高考最有价值的具有法规性的文件。

3.做好教材、《课标》和《说明》的比较研究。

教材有的内容而《课标》和《说明》没有的——少讲

教材没有的内容而《课标》和《说明》要求的——建议扩展和补充

对于层次高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其他教材,拓宽知识面。

教师应该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资源,为备考提供复习资料。

4.研究高考试题。历年试题——整体研究中找共性;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相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不同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外省试题——集中研究找动态。仔细琢磨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及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熟悉高考命题的题型和要求,对了解命题走向,把握复习方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全程复习计划

从备考实际来看,高考的准备其实从高一就开始了。因此,历史教师要从长远考虑,加强高一、高二的模块教学,这是最初夯基奠土阶段。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以《考试说明》顺序落实考点;第二轮复习以通史序列复习,加强知识的整合,勾勒知识的内在联系,细析阶段特征。第三轮复习以“热点”引领,主要讲清“热点焦点”与历史的融通,主要大国英法美德日俄的国别史等。做到“两标”开道,计划导引,层层推进,加强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全面落实课改精神,加强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精耕细作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回顾我们的新课改实践,初涉新课改时,注重新理念的体现,强调学生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形式,一味地求新求异。而伴随着实践的磨砺,课堂的教学返璞归真,关注参与的效果,讲究教师的主导,追求设计的科学与合理,从求新求异回归到求真求实,从形式的创新到实质的创新,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课堂改革要反对另一个极端。即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愿境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辨、华丽彩排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手段等等。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忽略学科教学的一个最本真的问题——对于学科本身的研究、学科动态信息的了解,以及课堂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训练和积累。一支粉笔照样可以搞课改,关键在于理念而不是形式。

四、夯实基础,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什么是主干知识?在历史教材中前后纵贯,是有知识体系的历史知识,涉及到中外历史的大事如政治、科技、教育、思想、经济、国际关系等。这些知识现实感强,具有借鉴作用,对于我们当今科教兴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联系极为密切。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经常受用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有时在教材上简单地提及、分布零散,但其借鉴功能突出,在地位上也属主干知识。

如何有效复习主干知识呢?一是要系统阅读,由粗到细夯实基础。虽然考试的资源会向教材之外延伸,但历史能力是建立在教材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强化看书储备一定量的史实,使基础得以升化。二是东拉西扯,由细到粗构建网络。“东拉西扯”就是把相关的知识,只要能联系得上的,不管是什么角度什么模块的知识,都可联结起来,这样让学生形成联系习惯,自然熟能生巧,学生就会学会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系统。

另外,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即注重问题意识阅读,因为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更需要平时具备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五、对教材进行适当、必要的整合

高一高二新课有必要这样做,高三大容量的复习课更应当如此。一轮复习时,尽可能地将同一性质或前后关联的历史现象放在一起,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解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对教材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高考考试说明所列的内容条目来看,有的已经进行了整合。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应多联系,在复习政治史内容时,有必要将相关的经济史、文化史内容联系到位。不追求复习的进度,而强调复习的实效性,通过知识联系,实现反复复习。如我们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时,必须联系同时的近现代科技、政治制度和文学艺术。同时联系苏联工业化,将东西方实现工业化的不同途径与特点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原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特别关注必修内容的复习教学,选修内容可在必修内容复习时进行穿插或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从今年高考历史试题部分可以看出,52分非选择题,只有15分来自选修,且难度不大。因此,在一轮复习时不需要单独复习选修内容,至于在必修内容中无法联系的部分内容,可在新高考考试说明下来后再进行补充。

七、渗透史观教学,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联接

当前高考通常运用的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学研究理念,此外还有唯物史观与革命史观。新史观为学习历史和考查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但要把握好史观教学的“度”,在高考备考中不要刻意去堂堂渗透,适宜则用,自然点到,水到渠成,如用“全球史观”阐释的意义,即世界反法西斯的组成部分;用“革命史观”阐释,是中国人民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以史观去开阔学生的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运用新史观重新构建专题体系。

总之,新课改与新高考的适度平衡,可以提升中国基础教育的软实力。新课改只有通过新高考的检验,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二者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相映生辉。

作为新课改、新高考一线的教师,经历了一轮新课改、两次新高考珠洗礼,心里有许多释然,也有许多收获。我与新课、新高考共进步、共成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课改没有专家,新课改、新高考需要实践,需要总结,需要探索,我认为努力比能力更重要。“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让我们从课堂开始,在新一轮的课改与高考中奋力前行,走出一条更加稳健、更加坚实的新课改、新高考之路,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 陕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考试说明(文科 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2.

[3] 陕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参考答案(陕西卷).2011,6.

[4] 走进高中新课程.

第6篇

寒假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我们离高考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了,所以每一天都显得特别宝贵,寒假复习当然不能得过且过。寒假正是我们利用宝贵的自主时间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巩固、自我提高的关键时刻。

千万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龟兔赛跑的故事里,兔子就是因为自大轻敌,不把乌龟放在眼里,在路边酣然入梦,结果一觉醒来,乌龟已经到了终点,拿了冠军。一个人在心态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就难免会在行动上纵容自己。作为高三生,更是一刻也不能放松。

所以,寒假里,决不能因迁就自己的惰性而耽搁或搁浅计划的执行。仍然要怀着极大的求知欲不知疲倦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应该问问自己:有多少借口本是虚无,有多少退路可以堵死,有多少时间可以节约,有多大潜力可以挖掘!

树立信心,全面提升自己

由于平时上课复习的节奏很快,一些知识内容不少学生在平时根本就来不及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所以,更要充分利用这个寒假来巩固基础知识,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同时要注意构建网络,重点复习,归纳迁移,发展能力。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高度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应变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为下学期的第二轮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这个寒假,可以把高中三年所学的知识点强化、细化、条理化,对于弱势学科可以重点攻关,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减轻焦虑,平和心绪

“寒假怎么这么快就来了!”“我可不想过寒假!”不少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让笔者有些诧异,终于放了假可以喘口气了,为什么还不高兴呢?原来,他们不是不愿意放寒假,而是想到过完寒假之后,马上就要面临高考了,因此心慌不知所措,宁可寒假永远不要到来。

一些考生会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到这个时候,总感觉这个假期是高考前最后一个假期了,希望把相对薄弱的科目提高一块,让强势科目更强;也希望能利用这个寒假买些辅导书,希望能把老师推荐的名作名篇都读一遍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希望自己完成一套数学卷子的速度不要总慢半拍……

这一盘算一计划,该做的事太多,而寒假时间又太短,不好安排,再一想到高考已经小跑着向自己扑过来了,顿时就会乱了方寸。尤其是那些平时成绩中等或者是偏下的同学,还有那些学期末测试成绩不佳的同学,往往比较沮丧。

要记住,克服焦虑树立信心是高考考生在寒假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定要认真对待。

真题演练,剑指高考

高考复习中,无论哪一层次水平的考生都必须把握好备考“知识整理复习”、“历史真题练习”以及“模考实践体验”这三大阶段。在刚结束的这一个学期,考生已经对高中所学过的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地复习回顾。而到了寒假阶段就必须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进行知识梳理和真题演练。

寒假期间的复习是衔接第一轮复习和冲刺阶段的过渡时期,考生应该利用寒假期间对往年的高考真题进行演练研究,从“知识导向”转为“应试导向”。以语文为例,考生可以利用近两年的考题来体验考试命题的开放性趋势和人文素养的特色,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阅读进行语言积累,增强个人的人文素质、提升语言能力。

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在练习真题时要避免题海战术,最好在练习后把真题与第一阶段所复习过的考点进行对应,检查哪方面知识还没有掌握,马上进行查漏补缺。

合理规划,顺利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寒假是高三生自我调整、自我巩固提高的关键时期。寒假里,考生的学习将由在校时的被动学习变为完全靠自己的主动学习。因此,考生要制订一套合适的学习计划和假期作息时间表,做到复习有计划,生活有规律。

高三生寒假在家里没有在校集体学习的氛围,但是不能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或学到哪儿算哪儿。假期复习计划一方面要包括学习知识内容的计划,比如寒假作业、薄弱学科的补习以及课外学习等;另一方面还要包括整个假期的时间安排,比如什么时间和家人串亲访友、什么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以及什么时候学习等。

以往,很多考生放假后早上不吃饭,睡懒觉,尽情地放松,平时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开学后,这些考生很难适应正常的作息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新学期的复习状态。

陈艳燕认为,高三生在制订一份详细的作息时间表时,要把每天的学习任务、学习时间具体化。高三生寒假里要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每天上午学习三个半小时,下午学习两个半小时。另外,每天还要坚持看半小时的新闻时事(电视或报纸),并留出半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高三生制订完复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后,关键在落实。大家可以把学习计划及作息时间安排做成一张表格贴在书桌前。想偷懒的时候,它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让高三生真正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利用寒假变弱为强

根据老师们带毕业班的经验,考生在寒假期间应适当地放松,一般保持每天8~9个小时学习时间比较合适,主要用来查补自己在上个学期中的缺漏并且找出高考前最后一个学期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寒假还是让弱科变为强科的一个大好机会,考生首先要有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弱科。对弱科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基础知识方面,千万不要去尝试难题。如弱科是侧重点在思维上的数学或物理,就把时间投放在这两科的基础知识、基础题上;如果弱科是侧重点在记忆上的语文、英语、历史、政治或化学等课程,则把时间投放在记忆部分上,因为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增加总分。

不建议考生在弱科上“啃硬骨头”是因为,难题的解决需要对课本知识掌握得熟练并有相当强的思维能力,因此去尝试难题常会失败;而且经常性地尝试难题失败后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而这慢慢地培养出来的学习兴趣十分宝贵,因小失大未免不划算。对考试,只要希望能稳拿基础题分,尽量争取中档题分就行了,高难度题要该放弃时就放弃,有舍才有得。

养精蓄锐,迎接开学

考生应该充分利用短短的寒假来休养生息,首先要睡好觉。高效率地学习需要有敏锐的思维支撑,晚上没有好的睡眠或“开夜车”的学习习惯不值得提倡。

除了保证充足的睡眠外,考生还可以找一些方式来放松身心,这也是缓解紧张、减轻疲惫的好方法,能为今后的学习养精蓄锐。不要总埋头学习或者蒙头大睡。听音乐、做运动、朋友聚会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注意学会把握分寸,不要沉迷其中,每次时间不要太长,放松后要能及时收回心来才是主要的。

寒假期间,忙碌的一家人有充足的时间在一起,吃饭、旅游、走亲戚的机会很多,可以利用这些时机,多与家人聊聊天。相互的情感沟通会让你找到精神上的支持,在和谐的氛围中学比孤军奋战要好得多。玩开心了,聊尽兴了,要记得提醒自己:“我今天的心情真不错,复习效率肯定高!”

专业选择,尽早动手

一聊起专业和学校,不少考生和家长都会觉得话题扯得有点远,这与复习关系不大,还没高考呢,现在考虑没有必要。他们与去年不少高三学生和家长一样,高考结束后才开始考虑选择哪所学校,选择什么专业。

但有经验的中学和高校老师都并不看好这种做法。因为考试结束距离填报志愿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此时已没有充裕时间去了解足够多的信息,只能凭借一些所谓的感觉去判断和选择专业。

有些考生进入大学才发现这些专业和自己的想像相距甚远。其实,寒假尤其是春节期间,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机会比平时多很多。一家人不妨聚在一起读报、上网搜索些信息,饭桌上可以边吃边聊聊兴趣、爱好、学校和专业。虽然最终填报的志愿不一定是寒假选定的,但此时了解的情况越多,将来越不会临时抱佛脚,在专业的选择上吃亏。

利用假期,恶补“瘸腿”科目

市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小赵说,高中的最后一个寒假,怎么也不可能跟以往一样轻松快活了。“再过几个月就要高考了,一想到这个,就算是想玩也玩不起来了。”

他想利用假期的时间好好恶补一下“瘸腿”的科目。“没有补课,我自己在家里做卷子,看辅导资料”,小赵给笔者看了他制定的假期学习时间表,数学和外语两科安排的时间较其它科目明显多了不少,他认为这两科比较能拉分。

取消假期出行,“闭门修炼”

高三生小刘说,以往的寒假她会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放松心情。“高三是人生最关键的转折点了,父母和老师都说这个时候不拼命还等什么时候,因此这个寒假哪也没有去,待在家里备考。”小刘说,她偶尔出去一两次,都是和同学见面,谈论的内容也都是跟复习进展有关的。

家教陪读,挺到最后关头

高三学生小徐的家人给她请了家教老师,辅导物理化学等科目。她要完成家教老师布置的习题,记录下做错的和不会的,由老师帮忙理顺知识框架,并对错题进行讲解。“因为我这两科学得不好,每次考试分数都很不理想,老师一周要来三次,剩下的几天我还要复习别的科目。”小徐说,这样算下来,假期里基本就没有放松的时间了,但她同时也告诉记者:“就当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吧。”

调节生物钟,舒缓紧张

北京一所高校的张老师认为,考生要确保复习的高效率,首先就要确保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夜间的充足睡眠。如果调整不好生物钟,会有白天困而晚上精神的“倒时差”现象,会导致考场上因精神不集中而发挥失常。

他建议高三生寒假要为自己规划一个合理的生活节律,按时起居,规划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做到紧张有序。平时由于学业压力过大,难以养成良好习惯,假期恰恰是一次调节生物钟的好机会。如果自己意志不够坚强,可以请家长帮忙监督。

理清“库存”, 查缺补漏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假期恰恰是弥补个性需求的最好时机。建议考生不妨按照考纲的要求,重点分析一下自己有哪些知识点是已经把握好的,有哪些掌握得还不够牢固,还有哪些至今依然搞不明白。特别是对后两种情况,自己准备在什么时段内,通过何种途径加以解决。通过整理“库存”,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完善。

复习要点

薄弱学科重点突破

李晓辉建议,高三生首先应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一个大概判断,分辨出优劣势科目,同时针对薄弱学科在寒假期间进行重点突破。如果在假期中能重点解决2~3门薄弱学科,就能实现自己成绩的明显提升。

突破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可以对教材进行精读、集中突破做题,或者是参加一些校外培训,找老师进行针对性辅导等。此外,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开始接触一些综合性试题,特别是文综、理综试题。但这种练习的比例一定要掌握好,每天拿出20%的时间来做就可以。

教材、笔记缺一不可

除了对薄弱学科进行重点突破外,其他学科的复习同样不能懈怠。考生应根据老师讲过的主要内容,对照考试说明、讲课的笔记、教材,三样内容,进行知识的复习。

知识的复习有两种,一种是重现,对照考试说明、看笔记,看教材,在脑子里将所有知识重新过一遍。还有一种就是进行整理,按照学过的东西把自己想法加进去,构建一个知识体系。相比第一种方法,知识整理可能要难一些,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操作,但知识更新上必须要做的除了看书,做题也很重要,通过练习加深记忆。李晓辉建议,学生在复习时应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假期中除了个别想突破的学科外,尽量不要找难题去做。

第7篇

摘要:文章对地理高考备考策略的再反思,主要是从目标,自主权,组织结构:原理、技巧、工具,真、善、美这四个因素出发,结合对地理高考大纲和说明的解读,就地理学科的高考备考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地理;高考备考;策略;再反思;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08-02

美国公共政策学者查尔斯·默里在其《文明的解析》一书中,用严谨的数理统计方法,在近三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筛选出了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四千余人,并精彩地分析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各自领域取得如此成就,就在于他们自身及其所处社会环境具备了四个共同的因素:①目标;②自主权;③组织结构:原理、技巧、工具;

④真、善、美。 笔者这里提出来的地理高考备考策略的再反思,就是从以上四个角度来思考和检视,结合对地理高考大纲和说明的解读,试图为实际的高考备考策略带来一些有价值的构建。

一、注重对高考考点的全面、准确复习和领会

地理高考大纲和说明里规定的考试范围即各个知识考点,包括中学阶段所学的各种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图知识(属于地理工具)、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等,属于地理学科的“组织结构”。因此,在高考备考的课堂复习中,明确目标、任务分组合作和展示、纠错和点拨提升、达标反馈等过程都应以此为基础,强调全面、准确地复习,抓好基础知识,做到熟烂于心,并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掌握主干知识总是建立在全面的基础复习之上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课堂听课、笔记、练习、复习、识记、思考、纠错、测试和总结等活动来达到。通过这样的复习过程,学生复习的效果往往在第一轮快结束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解答试题的时候,会感觉对题意总是一知半解,试题读不透、读不懂?一道试题涉及的概念越多、各因素的关系越复杂,学生就越不知所云。根源就在于基础知识不扎实。以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经验为例:一个人在欣赏某件绘画作品的时候,如果他对这门绘画艺术的知识、历史以及创作方法和技巧有一定了解,他就能较好地去欣赏它,判断出这件作品是优秀还是低劣。同样的,只有当一个学生把基础知识和有关技能充分掌握了以后,才能快速、准确地读懂题意,有效提取材料里的地理信息,从而达到“看透”命题人的意图。

所以,为了使考生对试题快速准确地作出反应,成竹在胸,只有首先做到对考试大纲各考点作出全面、准确地复习,构建好自己的知识网络。因此,应首先记住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才能在遇到试题后马上联系知识、运用知识。高考复习如果计划进行两轮,那么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第二轮复习则根据情况分成若干专题,在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回归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基础意识”。如果并不打算搞“两轮制”,那么在所有考点复习完成后,在考前一个半月,即在四月份,除了要认真做好平时的测试与分析之外,还需要专门安排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对着考试大纲各考点认认真真地“查漏补缺”,检查每个考点的掌握情况,而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恰恰又是记忆量很大的,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成因等,那绝对是绕不开的,要求必下苦功记住。

对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来说,到了复习的后面阶段,还要主动把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我能够得分”和“应该得分”的考点上,如区域地理、人地关系、产业区位、旅游地理等,而对于部分难点如地球自转公转等,则因为整个试卷中所占分值比重小,要选择放弃。此外,经验表明,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积累本”或问题“纠错本”,这对于关键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准确掌握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二、注重有关答题能力的规范训练和总结

高考应试不是搞学术研究,要去探索人类未知,主要还是要求考生做好别人已经命好的试题,考分越高越好。所以,应试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把高考大纲和说明所规定的各层次地理能力都要转化为考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才能实现考“高分”的目标。整个复习过程实质上就是按照高考大纲和说明里规定的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包括各种测试)的过程,面对各种试题,要加强针对性,增加实战经验,不断提高应试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所依据的素材,大多是选择近些年来发表的地理科技论文、不同层次的教材、专题地图册或地理时事等,以保证高考试卷试题的新颖和原创,既体现生活化要求,又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的目标。各种地理地图和数据图表等都是地理特色工具,复习时能够做到图像、图表与文字的相互转换,千方百计提高地理的学科交流和表述能力;区域地理虽不直接考查,却是试题的落脚点和载体,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相当大。

根据地理高考明确规定的考核目标,考生的表述能力、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重点,在平时复习的各个环节中,加强地理书写表达能力的培养,一刻也不容迟缓。要求准确使用相关的地理学科术语,不用口语,角度多样,层次分明,逻辑清楚。而这恰恰又是中等及以下层次的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分值占了一半的问答题往往成为他们平时训练时最害怕、最不愿意做的试题,乐于等待教师来公布答案。我们知道,问答题比选择题更加能反映出考生的全面水平,反映出了一个考生到底“学没学过地理”。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经常鼓励每个考生重视非选择题,勇于作答,认真作答,否则失分会相当严重。在每次讲评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研究参考答案,根据评分细则,思考应该如何答题,一个问题分几个要点,如何展开表述。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有些要点在课本里可以找到相似的语句,不妨尽量采用课本中的语句去回答;答题要点可以标上数字序号,把自己最有把握的要点写在最前面;书写内容既要做到具体,又要学会在一定的场合适当地模糊。平时对参考答案可以多模仿,对课文出现的重点语句要多记、多背。

在复习一个考点的时候,做到联系有关高考试题和经典模拟题来展开;每道试题的讲评,则不妨要求很快地搞清楚该题涉及了哪些考点要求,进行知识点与试题的关联。不论难题还是易题,首先要“读懂题”,这对获得考试高分非常关键。切不能匆忙应战,审题要慢而细,这样做题才能快而准。坚持审题要“读”题而不是“看”题,沉着认真、细致耐心地准确读取

关键词 ,注重细节。做题时,先读材料还是直接先读题干,还是以“谁‘短小简单’就先读谁”为原则,提高审题效率。在审清题意之后,立刻与大脑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充分调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再按照一定“模式”进行创造性地答题。

三、注重积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

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突出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这对“终身有用”的教育目标更有意义。如何认识一个人在家庭、社会和宇宙中的地位,这对于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潜力及兴趣至关重要。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正确而敏感的感知。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努力建立一种价值观,即推崇自主复习能力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和大胆讨论,充分表达,树立正确的知识观,要求每个学生活跃、积极地参与到这种班级学习文化或价值观的构建中来,培养一种“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敢想敢学,而不是消极应对,或者认为“知识无用”。鼓励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天生我材必有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包括成绩目标和人生目标,目标宁要“远”但未必都是“大”。古希腊一个不知名诗人曾说,“在卓越的大门前面,众神放置的是一盆汗水。为了一圆大学梦,成就远大的人生梦想,鼓励勤奋学习,勇于挑战。培养考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以便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去追求学业的完美和卓越,而这也是能够得到全社会赞许的。

平时复习的时候,怎么考就怎么练,到了高考考场,就是怎么练就怎么考,做到自自然然的考。有的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信心容易受到各种无法排除的不良因素的干扰。比如,有的人由于自身的认识问题,好高骛远,学风浮躁,容易自满,结果导致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不肯脚踏实地做足功夫而知识漏洞百出,只是他们身受其害而不知,喜好空谈方法和技巧,好走捷径;有的人不明白前进道路是曲折波动的,结果遇到暂时的低谷,就容易动摇和消沉,看不到长远和转机,不相信自己,轻易认为自己高考没有希望;有的人遇到疑难点就回避,学习的心态不积极、不开放,常抱侥幸心理。当初的复习计划没有持之以恒地执行,造成各种问题积重难返,最后信心全无,干脆选择放弃;有的人复习的时候还“死要面子”,害怕在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各种知识问题而落人耻笑,不敢多疑多问,而是捂住问题。其实,在平时训练中不妨多出问题,暴露问题,并勇于正视问题,不断纠正错误,这样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到了高考考场才能实现少出问题。

越到复习的后面,越要调整好考生的状态,不可让急躁成为大敌。科学用脑,合理休息,这时最需要的是轻松又充沛的活力,做到有准备、有把握,有信心、有勇气,保持心理的适度紧张。要让考生清楚地认识到:高考绝对不只是知识和能力的选拔,同时也是考场上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选拔。

本文以默里所揭示的人类取得卓越成就的四个因素为角度,结合对地理高考大纲和说明的解读,对地理高考备考策略进行了深刻地再反思,为高考备考实践带来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构建,结论或许稍显“平庸”,但正因为如此,才值得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时刻保持,因为它最容易受到忽略。例如,复习要抓好主干,但前提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注重地理知识的识记和积累;要加强应试技巧的训练,规范答题;答题要注意细致“读”题;强调勤奋学习,建立平等而积极的价值观;考前心态调整,等等。

参考文献:

[1](美)Murray, Charles著.文明的解析[M].胡利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58-363.

[2]教育部考试中心编.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文科[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2.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毕业班工作为学校工作核心,以提高备考质量为宗旨,以提升中考各项指标为目标,科学设计备考方案,强化备考措施,抓好过程管理,以人为本,重点依靠九年级全体教师,举全校之力,力争2020年中考一分三率排名进入全县公办中学前13名。

二、20成绩回顾

20九年级共有考生177人,中考一分三率排名全县公办中学前14名,较2018届一分三率排名提升14位。升入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1人,升入遵义市第一中学1人,桐梓一中上线19人,上线率10.3%;桐梓二中上线23人,上线率13%;桐梓县蟠龙高级中学上线21人,上线率11.9%;上中考最低控制线72人,上线率40.7%。在20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被容光镇党委、镇人民政府评为2019年先进单位。

三、2020届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届学生共188人,在2019年春季学期八年级遵义市质量监测中,七科总平均分全县(29所学校)排名18位,全市(382所学校)排名257位,均处于中下等水平。

各学科在全市的排名情况如下:

2019年春季学期遵义市八年级联考统计

(全市382学校)(公办)

学校

总分750

四科-550.00

语文150

数学150

英语150

物理100.00

历史100.00

政治100

平均分

市排名

平均分

市排名

平均分

市排名

平均分

市排名

平均分

市排名

平均分

市排名

平均分

市排名

平均分

市排名

桐梓县

332.01

249.83

75.02

59.3

68.29

47.22

41.29

40.89

容光中学

303.75

257

230.23

217

64.93

323

53.98

207

63.34

189

47.98

130

34.57

323

38.94

270

从七科总平均分、四科总平均分处全县平均成绩以下。从学科排名来看,只有物理科处于全县平均成绩以上,其他科均为全县平均成绩以下。本届学生整体成绩不够理想,但提升空间很大。

(二)教师情况分析

本届九年级专任教师22人,其中高级教师共3人,占13.64%;中级教师9人,占40.91%;初级教师10人,占45.45%;首次上九年级教师3人,占13.64%。总体上看,中青年教师较多,这批教师业务强、干劲大,能吃苦,肯奉献,这是我们本届九年级师资的优势;当然本届九年级教师中,也有极少部分教师因身体、家庭等原因,目前还未进入最佳状态,希望尽快能够得到改善。我们如何激发本届任课教师的工作热情,潜心研究课标、考纲,全力提升课堂有效性,用心用情为学生服好务,这是本届九年级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四、总体目标

2020届,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学生辍学“双清零”,中考一分三率排名力争进入全县公办中学前13名,500分以上力争12人以上,力争有同学中考总分进入全县前50名,上普高最低控制线人数力争突破90人,力争考上桐梓一中20人、桐梓二中24人、桐梓县蟠龙高中28人,努力实现2019年度考评等次保B争A的目标。发扬“坚韧不拔、勇于创新”为内涵的容中精神,为把我校办成教学质量较高、校园环境较美、社会评价较好的桐梓县明星乡镇中学而努力奋斗。

五、整体工作思路及主要措施

(一)整体思路

抓班风,正学风;抓过程,提质量;抓临界短板,保稳桐梓二中升桐梓一中;抓优生培养,促省级示范一类高中再现。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

组  长:李大江

副组长:宋  晓

成  员:宋明亮  刘再平  唐伟章  张珊宝  汪俊  李莽飞 

王江洪  教研组长及九年级全体科任老师

(2)具体分工

李大江:负责九年级全面工作;

宋  晓:负责九年级常务工作;

宋明亮唐伟章王江洪

负责九年级教学常规管理、月考、培优补困等工作;

张珊宝:负责九年级后勤保障工作;

汪  俊:负责九年级学生(尤其是住宿生)安全教育、楼道、教室卫生;

刘再平:负责九年级学生行为规范、手机管理、教室布置;

李莽飞、黄昆:负责协助教导处做好相关工作。

2.下级管理团队和全体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与学校签责任状,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3.全面落实蹲级领导值班制度,督促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督促的项目包含早读师生状态、楼道卫生状况、师生课堂状态等。

4.明确领导干部挂帮九年级,制定挂帮九年级工作具体要求。

(1)挂班领导每月一次到班进行励志动员;

(2)挂班领导主持召开月考班级质量分析会;

(3)挂班领导每月二次到班听课;

(4)挂班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业绩考核。

5.广泛动员,营造氛围,激发师生斗志。

(1)2019年8月初在九年级教学楼布置标语,营造备考氛围,激发学习斗志。9月10日前,各班对教室及外走廊进行精心布置,营造备考氛围。

(2)2019年9月召开九年级毕业班工作会,毕业班家长会,师生动员大会。形成家校合力,为中考备考保驾护航。

(3)2020年3月开展中考百日誓师大会,进行冲刺总动员。

(4)2020年4月开展学生篮球运动会,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5)2020年5月开展考前学习心理调适专题讲座(冲刺中的减压会)、规范答题讲座、考试通用技巧讲座。

(6)2020年6月中旬开展毕业典礼活动,进行感恩教育,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母校、感谢社会。

六、复习备考安排

(一)第一轮“夯实基础”复习(3月中旬---4月下旬)

1.复习思路。全面系统复习,以课本为主,分单元、章节,依据课程标准,强化知识点、单元章节、考点过关训练,以“读、讲、练、评”为基本方法,夯实基础。

2.本阶段师生以书本为本,过好课本关。要求师生认真扎实地把中考所考知识全面复习一遍,对课本上的每一单元、每一章、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熟练、吃透。

(二)第二轮“专题训练“复习(5月上旬---5月中旬)

本阶段以分类复习为主,以突破难点、解决重点为重点,巩固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强化分块综合和专项知识训练,突出训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加强综合知识的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中考题的模拟练习。同时检查知识缺陷,强补优秀学生薄弱学科。

(三)第三轮“综合检测”(5月下旬---中考)

复习内容:中考全部内容的综合训练。具体训练答题的规范、训练答题技巧、训练学生考试心理,提升综合技能与应考综合能力。同时发现学生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指导学生回归课本。

七、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意识。

(一)中考备考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我校的中考复习备考工作,协调复习进度,收集、传达中考信息,指导和协调使用中考复习资料,统一组织阶段测试及有关工作。一定要形成以下共识:A、时间紧,任务重;B、学科成绩、学生培养做到既要统筹兼顾,也要重点突出;C、实事求是,依据各阶段的复习任务和复习目标确定不同的方法。

(二)分包学生的领导班子成员要建立学生的学习成绩成长档案,深入了解学生,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合理调整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更高效的学习;要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了如指掌,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学生的良好思想动向,做好心理疏导,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教师的职责

一是教师要根据县教研室的总体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复习计划,并组织教师认真执行。

二是教师认真学习考纲说明,准确把握中考内容的水平层次要求。研究近三年遵义市中考试卷。准确把握哪些是常考的,哪些是必须考的,哪些是重点考的,哪些是变化着考的,综合题的变化形式,各部分知识分值的分配比例等。

三是各科任教师要积极参加市、县教研室组织的中考复习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备课:教案设计要处理好“知识细节”与“整体把握”的关系,要体现与具体内容相结合的具体的教法和学法。上课:要讲究实际效果。该讲的讲到位,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即不考的不讲,懂了的不讲,讲不懂的不讲。该让学生自我训练,自我感悟的,让学生自主构建。使学生对每一个考点都能“记得住,说得清,写得出,用得上”。选题:要注重基础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力求由浅入深,触类旁通,体现效度要把知识的回顾与足够的巩固练习结合起来。批改:要有错误率的统计,错误原因分析及答题思路的解析。每一个阶段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集中纠错训练。要做到及时批阅,突出重点讲评,重点学生力求做到面批到位。辅导:对边缘生要有针对性地辅导,尽快提高成绩。

(四)班主任的主要措施

1.班主任要加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2.各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学校要求创造浓厚的备考氛围,有效地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备考。

3.不定期召开科任教师会议,向科任教师了解班级学生上课的表现。

4.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制定好备考计划,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会阶段性自我总结。不定期召开优、中学生会议,了解学生对科任教师上课的要求,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并及时做出调整。

5.抓学生管理,做好以下工作:①抓优秀生,“响鼓重锤”。造培育优秀生的声势,适当运用心理暗示,让优秀生定位,并做到广种博收。②抓边缘生,“推拉并举”。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千里马,创造条件,实施分层管理。③抓后进生,“百炼成钢”。认真分析原因,做细致工作,教给学习方法,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使他们认识学习的价值。④抓心理辅导,“轻装上阵”。⑤重视非智力因素对考生的影响,提高学生抗干扰能力。

(五)教导处的主要措施

1.教导处要带领毕业班教师依靠集体力量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中考说明。

2.经常与教研室、其他学校特别是遵义十一中、桐梓四中保持联系,增强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信息交流,保证信息畅通,共同搞好中考备考工作。

3.抓好毕业班老师集体备考工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4.抓好分层教学。针对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

5.加强学法指导,解题技巧的训练、知识归纳能力的训练。

6.指导各教师、学生收集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索。

7.要求各课任教师要把握中考命题方向,提高备考效率,做到:①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乐于奉献。②关注中考的信息动态,认真钻研《考试说明》。③精讲精练,找好、出好典型题目,结合应试技巧及应试心理进行针对性练习,突出讲、练、评的课型。每次测验结束后再针对共性问题讲评,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发现问题及时查缺补漏。④结合学生学科实际,分类指导。⑤合理利用时间,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好晚自习的辅导工作。严禁放任学生自习。

8.组织好四次月考工作,并对学生成绩做好考试质量分析,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意见并落到实处。

八、加强毕业班教学管理

(一)中考领导小组要覆行好对我校中考复习备考工作的指导、研究中考问题及对策,积极协调复习进度、收集、传达中考信息,协调班主任、科任教师研究中考的问题与决策,督导教师共同分析近几年遵义市的中考试题,找出本学科的考试规律,探讨中考命题方向。班主任要强化复习备考过程的班级管理,全面掌握班级学科动向,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科任教师关注学科质量,关注全体学生,最大程度的培优补差。

(二)协调工作、齐抓共管,创设浓厚的备考氛围和环境。班主任要遵循管理规律,讲究策略,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多争取学生家长支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有一个健康向上、拼劲十足的班集体。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的奋斗目标,并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学习计划,各科任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备考计划,制定出有可能达到的奋斗目标,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提高复习效率。科任教师要对所教班级的课堂纪律负责,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让所有学生积极投入到中考复习备考之中去。

(三)做好学生情况分析,为培优提供依据。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对每位学生进行认真分析,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各学科的优势和劣势,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对于优生要引导他们不断进取,在复习中可以给这些学生先行一步、面宽一点。要及时正确地掌握他们在测试、模拟考试中的失分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重点训练。对于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一方面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从身体、生活、学习、思想各方面多给予关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另一方面班主任要掌握这些学生的成绩差在哪科?差在哪?差的原因是什么?与科任老师共同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去补救。把贴近课本、打好基础作为提高中考成绩的重要措施。落实薄弱学科的辅导工作,使其均衡发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目标、途径、方法、评价上采取不同措施,让优秀生学深、学透,让后进生学会、学准,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四)把握中考命题方向,提高备考效率。科任教师要细心研究中考形式及动态、中考试题类型、难度、方向等热点问题,加强信息交流,多方吸取精华,把握中考命题方向,做好中考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针对考点,抓住易错点,提高学生应对能力,加强中考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备考效率。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渗透中考意识,并注重对学生进行答题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认真挑选符合中考方向、贴近中考要求的典型试题,强化训练。一方面要关注中考的信息动态,认真钻研有关资料;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学科中考会考什么,不考什么,哪些地方经常考,哪些地方很少考;针对考试重点、难点、疑点、热点、考点作全盘考虑,进行强化点拨。一节复习课下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作为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不能含糊。复习过程要有计划,针对性和系统性,避免随意性,杜绝盲目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四轮复习,把握住每一轮复习重心,各阶段的复习指导应有侧重面和突破点。

(五)加强方法指导,强化能力训练。教师要思考如何利用较少的时间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知识内容,在重点突出基础知识的环节上进一步发展能力,根据学科特点,采取灵活的课堂形式和检测手段,教师在备考中要讲究方法与策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多种类型的学习方法和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结合能力训练把方法转移成学生自主的能力。教师紧紧围绕教材,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把握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教学实现四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检测统一。科任教师在习题的设计上要做到“三精”——精选、精讲、精练;还要做到“四必”——有发必做,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

第9篇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坚持“追溯教育本源,助力师生恒远”的办学理念,以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的大形势为契机,以“爱心教育”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不断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激发办学活力,强化内涵发展,连续多年取得显著办学效益,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一、学校现状

1、文化浸润,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旗帜。仓中深入挖掘仓埠中学的历史文化根源, 结合仓埠街的区位特点,确立了“追溯教育本源,助力师生恒远”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学校办学方略以及“一训三风”等理念文化,以此来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2、锻造队伍,助推核心素养落地

学校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通过学习培训,规范管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教育教学呈现出如下变化:“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培养和提高;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意识日渐清晰;重反思、重实践、重研讨、重合作的适应新形势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过程管理、评价检测、教学研究的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3、科学定位,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仓埠中学在核心理念源·远的统领下,将爱心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对自己、对自然、对集体和社会、对祖国”的爱心为四大目标,通过环境熏陶、榜样激励、编创校本教材、举办爱心主题活动、完善爱心制度保障等五个途径,让师生员工去领略爱心教育,创造爱心教育,践行爱心教育。

4、环境熏陶,发挥隐性育人功能

校园主道路的硬化刷黑,路灯的架设,绿化带的布局移栽,门窗、天面、排水系统和供电线路的改装,确保了校园的整洁、明亮、温暖;教师周转房、学生公寓的修建,解决了师生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的改建、添置,既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娱乐场所,也为社区居民健身带来了福音;学术报告厅、职工书屋、录播室的相继投入使用,方便了教学又丰富了师生的精神生活;学校食堂的扩建、设施设备的添加,提高了服务质量,学生在校生活安心、放心、舒心;校园内的文化墙、主道路两旁的宣传橱窗,阅报栏,教室、走道和各功能室文化布置等,处处体现人文性、艺术性,富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和感召力。

5、质量强校,扩大学校品牌效应

除了骄人的中考成绩外,仓中学生近三年在各级各类竞赛中累计获奖百人次以上,在《作文指导报》《作文周刊》《初中生天地》等刊物上发表习作50多篇;周松平校长被评为“新洲区十大名校长”,万文勇、陈传发老师被评为“区十佳班主任”,孙先锋老师被评为“武汉市百优班主任”,夏福福老师被评为“新洲区魅力教师”,蔡艳霞老师被评为“新洲区最美教师”,谢春莲老师被评为“新洲区卓越教师”,学校黄惠芳、朱红英、蔡艳霞等20多名教师在省市区论文竞赛获奖30多次,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湖北教育》《初中生天地》等报刊杂志上、案例48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十余项个人课题及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农村中学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

仓埠中学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勠力同心下,创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业绩,但是如何保持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高位运行?如何实现学校的再提档,再升级?这将是仓埠中学下阶段必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二、学校规划

一年目标:力争中考八率重回巅峰;

三年规划:将学校打造成为武汉市名校;

五年愿景:打造文脉源长的百年学府、构筑盛名远播的荆楚知地

三、方法举措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增强学校发展的牵引力。

围绕学校管理运筹帷幄、统筹规划,出实招、出硬招、出狠招,全面提升管理效能。

1、组建以校长、书记牵头,副校长、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参与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每星期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有效地保证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务实、高效。

2、实施蹲点领导听、评课制度。各蹲点领导每周随堂听1-2节课,通过听、评课,切实加强对一线教学工作的指导,有效地保证了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3、实施值日领导巡查制度。当值领导当天巡视全校所有班级的上课情况、巡视各教研组及学校各部门,每天下班之前将一天的巡查情况形成总结反馈给校长,有效地保证学校课堂教学和部门工作的高效开展。

4、实施行政领导例会制度。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为学校的行政例会,所有领导将具体分管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馈,校长就学校的具体工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改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责任心和学校工作的透明度。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管理,挖掘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常规管理、成绩公示、综合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管理和约束师生及员工。

1、完善并严格落实《仓埠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加强对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对教学事故和教学责任的追究,常规管理主要以课堂高效为中心,突显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显上课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突显作业的精选和批改的精细化,保证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

2、推进、完善《仓埠中学绩效考核方案》,实行教学成绩公示、教学成绩末位警示、师德一票否决等措施,通过一系列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的强化,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敬业精神,提高全体教师的执著、求实、坚韧和奉献精神。

3、创立 “仓埠中学名师培育”工程。通过“走出去”,带领各学科老师奔赴名校拜师学艺,开阔眼界,提升为师为人的处事境界;“请进来”,聘请武汉市各名校各学科特级教师来校讲座,指导教学一线,让每一位老师都能触摸教学高度,增加教学厚度。融汇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使学校涌现出了“名教师”团队,形成了“名学科”优势,打造了“名学校”品牌。

4、完善《仓埠中学评优晋级方案》、《绩效工资发放方案》,大力营造“地位靠业绩诠释,成绩靠数字说明”的氛围,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营造 “拼内涵、比实力、讲奉献、竞业绩”的良好工作氛围。

5、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严格落实操行评定手册、学生管理手册,对学生的评价有章可循,使常规管理更加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

三、关注各项工作细节,细化管理过程,激活学校发展的潜在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保证学校的有序、高效运转,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缜密落实。

1、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统领全局。一是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每学期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等;二是制定年级组月工作计划;三是班主任工作计划和班主任月工作安排。四是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备课组工作计划、各年级各学科一轮、二轮、三轮复习计划,指导、督促、检查学生制定个人学习发展计划等。

2、确保各项教育教学制度落到实处。抓好制度落实,是确保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任务,教务处认真督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按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业务检查,及时进行总结反馈,使得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大力推进“本土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总结,依据“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研究之前不讲” 的“三讲三不讲”原则,落实“三个个别”,积极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导学、分层教学,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充分发展。

4、细化教学过程,严格做好动态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细化管理,突出操作性和规范性。如课堂教学做到:讲要精、督要勤、练要实,坚决落实学校“三讲三不讲”的要求,提高课堂效率;作业布置做到:精而实,体现分层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后都有事可做,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习的体会;辅导答疑做到:主动、耐心、细致,既要注重知识的解惑,又要注重学法的指导,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问问题、善问问题、多问问题;集体备课做到:备课组有计划,保证时间、保证质量,每次集体备课必须有主讲人,有学案设计,有活动记载。对以上各个教学环节,教导处定期认真做好检查和量化统计,做好过程性的动态评价。

(2)研究制定了新的《仓埠中学听课评价标准》《听评课记录表》,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检查、诊断和研讨功能,并以此为依托指导和改进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每次阶段性考试后,各教师必须作出详细而具体的《学科质量双向细目表》,对测试成绩进行质量分析,学校对此作出详细的检查,做到每次考试教师必做质量分析、每次质量分析学校必做反馈、总结。

5、有针对性地实施年级管理,突出年级教学特点。

七年级突出“养成教育”,主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纠正、培养和指导,把握好教学起点,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八年级突出“成人教育”,主要注重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意识;大力加强学法指导,既要全力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又要重视学困生面的减小,为九年级学习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