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初中知识点总结

生物初中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1-01 07:0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初中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初中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目前国内学者对初、高中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但是大多仅限于理论上的研究,可操作性不强,本课题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调查本市初、高中生的生物学学习现状,针对本地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策略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技术手段。

本课题组主要根据本市初中生物学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不能改变初中生物学教学课时、内容等教学安排,所以着眼于高中生的生物学教学,根据高一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缺陷,开展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的研究,具体策略如下:

一、对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建议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初、高中生物教师要做到通览教材、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初中生容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应使学生在初中解决而实际不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生物教师来说,还需要了解高一新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和生物学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初中阶段的课堂学习中,节奏比较慢,复习巩固时间比较宽裕。而高中生物学课程的难度、深度大为增加,知识密度加大,这就面临着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和难题。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考虑这种时间和学习节奏上的变化,引导学生由慢而快地接轨,这样能使学生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一些初中生物学知识做铺垫,所以要紧扣高中生物教学大纲,采用“集中复习”和“穿插复习”相结合的方法,适时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重点突出,对症下药,抓好衔接。

2.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

对于学生,要做正确积极的引导。高中知识是在初中知识的相关背景上做了深入的强化,引导学生在中考结束后能够对初中生物课本进行温习,高中生物教材上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其实或多或少都有在初中生物教材上得以体现。因此在初三中考结束,学生如果能够将初中生物做一定程度的温习,一定能够有效地提{他们高中的学习成绩。另外,高中教师还可尽量鼓励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初中已经养成了一定习惯,但是不一定适合高中,比如说生物,初中主要识记理解背诵为主,而高中显然不是这样,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是处理好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生物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

3.做好实验教学衔接

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有不少实验知识与高中的内容相联系,且是高中实验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初中已学的实验知识与现在要学的知识之间的衔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初中生物学实验知识在高中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考查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并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相关性、异同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辨别,帮助学生真正搞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融为一体,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此外,初中实验主要锻炼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相关操作。而高中实验则是要揭示本质,通过实验探究,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比如说显微镜实验,初中重在要求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功能用途以及低倍镜的操作方法,而高中,学生要掌握高倍镜的使用,观察质壁分离、有丝分裂等生命活动现象。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点做出循序渐进的安排。对于初中教师,要熟悉了解高中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尽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涉及高中的实验,适当做一些要求,强化学生的相关操作。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也应当了解初中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对高中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对初、高中学生的建议

第一,要认识到初、高中生物学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把高中所学的知识与初中的联系起来,并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完成知识再建构。要尽快摸索出适合高中生物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勤于动手、积极思维、归纳总结等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在学习中,应正视自己的主体地位,配合教,积极地调整和适应好高中生物学的学习。要明白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需要不断积累的学习过程。只有端正自己的态度、自觉自主的学习、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注意带动后进生的学习,学习稍差的学生也要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学习。

三、巧设微课,唤醒遗忘知识

微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初中基础知识融进新知识里。如在必修三“内环境稳态”教学中,我们首先采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有了这一铺垫,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较容易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必修一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学生观看初中学习的“人血涂片”的实验视频,在帮助他们回忆起红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特点,明确了人或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制备细胞膜要选用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第2篇

一、当前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上的断层

目前,初中在初一、初二开设生物课,高中在高一下学期、高二、高三开设生物课。由于生物不是中考科目,初二期末所进行的生物会考(开卷)成绩只作为初中升重点高中的参考。因此,初中个别学校存在着生物课时不足,实验设备配备不齐,部分教师由于非生物专业出身而难以把握知识的准确性等现象。

2.初中师资力量状况

在吴志华[1]等主编的《中学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谈到:师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笔者对学生所在学校的初中师资状况,调查统计如下:

调查数据显示:统计学生中原初中生物教师中非生物教育专

业毕业和兼教生物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大,达到27.1%;对初中生物教师上课态度的调查中,上课照本宣科者竟达33.3%,还有6.3%的教师根本不授课。

在中考的压力下,学校安排非生物专业出身的教师应付其所不熟悉的生物教学。而教师上课也只是把考试内容讲完,学生仅在教材上勾出重点;认真点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让课堂

充满趣味性。然而,在急功近利的评价标准的大背景下,学生忙于应付主课,教师的热情也逐渐被消磨殆尽。初中生物教学态度的放松和教学质量的低下给学生升入高中接受新知识带来很大困难,直接影响到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实现。

3.生物科目在初中阶段的地位

初中生物课堂被中考科目占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占用很多的达4.2%,而在中考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影响调查中,18%的学生觉得中考对他学习生物的态度影响很大。中考科目教师随意占用生物课时,学生也因为生物不是中考科目而主观意识上对生物不重视,在学生的心目中生物是一门副科,只要在期末检测时临时突击就可以。

初中生物地位低下,导致师生对生物课集体不重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4.学生生物基础

对学生生物基础的调查统计显示,有35%的学生不知道初中生物知识对其高中生物学习有何影响;几乎64%的学生认为没有生物基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而课外自己补充初中生物知识的人不超过30%。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学习习惯非常不好。例如,提前预习新课的学生少之又少,不预习的学生竟达70%以上。另外,不记或不会记课堂笔记的大有人在,很多人不知道要记录重点和难点,还有一部人认为听课的时候记笔记浪费时间,更有甚者,认为生物是副科,不需要记。

初中生物知识是学生高中生物学习的必备条件,但从以上数据显示,学生的生物基础较差,知识储备不足。另外,由于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不同,其知识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断节。初中生物教材与现在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之间不配套,部分知识形成了初、高中两不管的现象,也给学生的后继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如,高中生物必修Ⅰ(人教版)第一章里提到了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但是哪些具体的生物属于细菌和蓝藻,教材中并没有介绍,因此,高一新生在做题时,往往看到“藻”和“菌”字就认为是蓝藻和细菌,就属于原核生物;第二章第二节关于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的形成,学生没有有机化学及氨基酸的知识基础,往往一节课下来不仅内容讲不完,学生还不理解,碰到习题就更无所适从了。笔者深有感触,本来2课时的内容,笔者花费3课时还达不到教学效

果。所以,高中—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很有必要,也必须引起广大生物学科工作者的重视。

二、高中—初中生物教学衔接的对策

高中—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衔接初中生物知识,让老师觉得高中课程很难推进,学生的负担加重。笔者也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思考:在目前这种初高中生物课程现状下,用什么方法可以给老师减轻点负担,

也能让学生也学得轻松一点呢?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管理层面发挥作用

注重高中—初中生物教学衔接,如果只是一线教师个人的事

情,教学上因为要推进新课内容同时还要补充初中知识,必然使得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很大。而对于刚步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间隔一年再学习生物,知识点连接不上,学习中会感到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笔者觉得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初三增设生物课程,起码学生不会因为时间的间隔忘记太多的生物知识。另外,衔接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私事,应该形成规模。管理层可以对初高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衔接培训,搭建教师研究和经验

交流的平台。笔者在任教单位从教以来,每学期都要准备一节初高中教师组内公开课,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笔者也从这样的交流中获得了很多关于初高中生物知识教授、衔接的经验

和方法。再者,可选取高中生物学科学习所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初中未涉及的内容和初中已学过但因种种原因学生未能达到掌握要求的知识作为校本课程内容,再辅以其他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等领域与生物相关的内容,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2]。初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一线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压力,也是机遇与责任。对学生来说,校本课程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从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本学科知识进行安排,让课程更贴近社会的实际需要。

2.生物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生物学科无论在教法上还是学法上,都具有连续性、相关性和递进性。

在教法上,初中学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高中知识由于系统性、抽象性较强,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学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

发式教学法,辅以直观教学法[3]。对于一些结构性的知识往往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的展示帮助学生领会和巩固知识。如,必修Ⅰ关于细胞器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总结每种细胞器的特点、功能,然后教师仅做好辅助、评价和总结即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如必修Ⅰ关于细胞增殖的教学,教师则应利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领会、巩固知识。另外,教师要灵活地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不能为了赶课,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学做到该慢就慢,该快就快。在学法上,初中学生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不善于独立学习,且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差。但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增强,很多东西是需要学生课后消化的,所以,学生要继续在学习初中生物的热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初高中生物学习方法的自然过渡和衔接[3]。另外,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如何预习、上课如何高效听课、课后怎样复习等。

3.生物实验的衔接

初中生物实验多为重复、模仿等方法,而高中实验则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性的培养,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模型建构等,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完成。在学生的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的设计及多样化的思路,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释疑,从而使学生具备批判的思维品质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4.家长关注孩子高中—初中生物知识的衔接

高中—初中生物教学衔接是一个普遍且长久存在的问题。作为家长,关注学生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为孩子步入高中大门做好准备,必然会减轻学生刚进高中时的很多不适应。学生在中考结束后有很长的假期,家长督促孩子在假期阅读初中生物课本,此

时,孩子是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孩子一定会越看书越有趣味,毕竟生物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样学生不会因为放假而养成懒散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同时加深了孩子对初中生物知识的印象,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蒋永茂.浅谈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新课程,2011.

第3篇

2021年北京各高中录取分数线即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分数7月29日出炉,不知对于北京八中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你们了解了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年北京八中录取分数线须知大全,欢迎参阅。

2021年北京八中录取分数线2021北京八中录取分数线:631分

录取结果查询时间2021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录取统一招生批次录取结果7月29日可查,各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即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分数出炉。

高中新生入学须知1.培养自己多看书的习惯

虽然很多人说这看书的习惯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大了再养不是迟了。但是学大教育小编和你说一点也不迟。初中毕业这么久了,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看什么书,整天一起吃喝玩乐,抱着手机大半夜才睡。那么现在你就应该放下手机,拿起书看看了。高中语文与别的科目相比能占用的时间相当少,我们必须养成爱看书的习惯,然后才能让语文自然而然积累。

2.学会思维导图

和初中相比,高中的特点就是更系统,更复杂。初中你可能虽然不是很明确这门课的框架,但是考的知识点很小很少,你还是掌握了,但是到了高中,就不能这样了,很多内容你只有掌握了框架,才能系统掌握知识点,才能学好。而思维导图是很好的形成系统框架的方法,学会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学好知识,还能让自己的思维更清晰。

3.提前看看高中内容

很多家长会让孩子去参加高一预科班,这当然好,但是很多同学觉得作用不大,不想浪费大好的假期时间。那爱上学小编也建议你去看看高中各科目的书,去好好预习一下。为什么呢?首先很多知识会与初中内容相关,趁现在初中知识没忘,多联系一下很有好处。然后高中刚上去时间变紧很多人可能提前适应不了,如果你提前预习了就不会觉得紧张,也不会落后于别人。

高中新生开学计划一、做好预习。预习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预习应做到: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1、笔记要简明扼要;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四、做作业。1、做作业之前,必须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复习,理解其确切涵义,明确起适用条件,弄清运用其解题的步骤;2、认真审题,弄清题设条件和做题要求;3、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步骤;4、认真仔细做题,不可马虎从事,做完后还要认真检查;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累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6、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急于问老师,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要在复习功课的基础上,要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联系,理出头绪,要下决心独立完成作业;7、像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这些需要背的科目,要先背再做。

第4篇

通过这次实地调查,总体感觉是,各校领导非常重视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课改积极性也非常高,新的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的理念已逐渐被广大生物教师接受和认同,并开始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

亮点一、注重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启动,各校招进不少年轻的生物教师,我县高一生物教师整体上较年青,多数教龄在一到三年。面对这种现状各校不仅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级、各类培训,而且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能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研讨,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因材施教的设想与建议。我校的自主、探究、创新、教学法,以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法等都是校本教研结出的硕果。我校还实行师徒制帮助青年教师,解答教学疑难,并指导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才。教研组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利用教学以外时间,开发出生物校本课程。

亮点二、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往的“教学”是假教学。现代教学论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这次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均开始由过去的教师为主角转向以学生为主角,由过去教师一人讲转向师生共同讲,长期以来课堂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当演员,学生当听众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质疑的场面。都从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入手,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自由、尊重、宽容、亲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从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那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亮点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在新课程的生物教学中,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充满了每一个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葛老师在教遗传规律的习题课时提示同学们不要就题论题,要养成耐心仔细的审题习惯,,并要求审题时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读,找出题干中的关键字和词,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尤其要把隐含的信息挖掘出来,使之外显化,要把题目的要点勾画出来,突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使题目简化,或可把题目用图表示出来,使问题直观化。在总结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特点时,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精心筛选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出其规律之后师生共同编出口诀,这样既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又帮助学生牢记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特点,促进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这一切都体现出教师自身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注重。

亮点四、课堂教学效果扎实有效

调研中所听的几位老师的课上的都比较成功。成功之处体现在教师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准确,能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交给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方法,并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高中教材知识衔接上存在问题。一是初中课标与高中课标内容标准的衔接,初中在某一知识点上要求较低,而高中在这个知识点的深化上要求较高。二是学科之间的衔接,在讲解高中生物教材《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时需要应用到一些有机化学知识,而学生却还没学过这些知识,使学生理解产生困难。三是广大教师都反映高一学生对初中所学的生物基础很差,直接影响高中模块的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学校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补习初中知识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比较简单,首先是初中阶段很多学校只对中考学科教学引起重视(学生和家长更是如此),而非中考学科的教学往往被忽略,如生物等学科教学或应付,或被缩减课时。其次是在初中不少生物教师因得不到应得的待遇(评优定职称等),而纷纷改行去教所谓的主课,严重影响初中的生物教学。

2、课时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尤其是对教材的难度处理缺少把握。二是许多教师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对某一知识点的内容教学"一步到位","一竿子插到底",把许多高三复习知识点上的要求下放到高一。三是教师对目前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不适应,教教材而没有学会用教材,总觉得教材内容多,目前的课时完成不了这些教学内容。四是教材与教辅不配套,目前符合课标理念又与教材配套的教辅奇缺,这是调研中老师们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问题。市场上的教辅习题偏难偏旧,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应对将来的高考,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教辅上的习题。五是教师在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把握不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经常因为探究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安排不当而浪费学时数。

3、教师实施新教学方式和理解,践行课程标准的能力有待提高.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自主、合作等教学方式的理解不够到位,在应用过程中流于形式,各种教学方式所体现的教学有效性差。不少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理解把握不够准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思考不到位,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下一步工作建议

1、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钻研新的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分析比较新课标和旧大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认真研究教材的结构体系,整体把握各模块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高中生物新旧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化,克服原有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协调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让初中教师了解高中教材的体系内容切实抓好初中生物教学,尤其是加强对初高中衔接知识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生物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材的体系内容也是有针对性组织高中教学的一个好的办法。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效率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67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多个学科都有联系,实用性很强。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有很大的区别,想要学好、学精只靠记忆是行不通的,所以老师要让学生调整心态进入学习状态。高中生物相对物理和化学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老师要让学生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自己学习还有空余的情况下接着深入,让自己在生物学习中收获乐趣,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对高中学生的生物水平要求也有所提高,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生物的实践应用性较强,基于这一点老师应给课堂持续注入新鲜血液,提高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从多方面入手让课堂效率变得高效起来

高效的课堂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还要有老师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中的发挥引导。所以老师要在自身的素质提升上多下工夫,并在每堂课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措施来提升课堂质量。

学生在初中都接触过生物,所以老师要提前对初中知识网络有个基本的了解,以便与高中内容衔接,不让新知识的传授显得突兀,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生物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误区。理解才是最好的记忆,学生应在牢记知识点的前提下加以理解,对此老师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厌烦,老师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不是一味的灌输也不是把答案给出就完事,老师要清楚一点,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探讨机会。

(一)问题的设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稍作指点,让他们保持清晰的逻辑条理完善自己的回答,要多创造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用理论知识去应用解决的条件,让学生在体会到成就感之余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并能积极地配合老师互动。同时要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疑问,不被教科书和老师的讲解束缚住自己的思维,多反思才能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课间,教师应该多在学生之间走动,这不仅可以了解近期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还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放下心中对老师的畏惧,使其不论是在课堂还是课间都能畅所欲言。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细胞膜的流动性时,可以联系到主动运输、胞吞胞吐、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学到植物的顶端优势时可以联想到主动运输,进而回顾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打破学生的定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的提问可以从逆向出发,注重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

(三)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比如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是为了减少遗传病发的几率;吃的食物太咸会产生喝水的想法,大量出汗后应喝一些盐水,关于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在课堂开始时老师可以通过抛出一两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着进入课堂。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

一些知识点可以通过动画的放映来讲解,例如神经递质在突触中的传递,这样比老师的口述要直观清晰得多,并且动画音频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习题的练习

每讲完一个章节,老师应布置相应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最好是在课堂上组织全班一起,将题目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共同思考,这样他们在周围同学的感染下,自己也会主动去思考问题。而作业的批改和评讲不要拖沓,尽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让他们及时纠正,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老师讲题时要保持思路清晰,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解决该题的做法,这样从侧面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老师可以在自己的语言用词上下工夫,也可以多组织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放松紧绷的弦,让自己的思想得到更好的展现。还可以把课堂与娱乐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学习减数分裂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老师可以叫几个学生来扮演染色体,把复制――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一分为二等各个阶段进行详细演示,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七)要求学生准备课堂笔记本

老师要教导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因为有很多知识是老师补充总结的精华,并且学生把自己感觉模棱两可的重难点记录下来也方便以后回顾研究。考试之前翻阅一遍更能有效地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识图解题能力

现在的高考试题中,图表题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而学生又普遍存在识图粗心大意,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或思考问题不全面等现象。对此,老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

老师从最基本的做起,先要把书上的图形分析透彻,因为许多题目就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学生只有在基础坚实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去解决难度大的题目。其次传授学生一些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例如遇到坐标图类,要牢记“三看”:一看坐标轴,纵轴和横轴分别代表什么以及各自的单位;二看特殊点,曲线的起点、终点、转折点、交叉点、与横、纵轴的交点。三看曲线的走势,看每段曲线的变化是上升,还是下降或保持不变。面对遗传系谱图时,首先判断显隐性,再判断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演算。

分析图形时先要仔细审题,勾画出题干中的关键字词,并带着疑问去分析图,然后联想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理论,看是否能解决该题。图像题目中隐含的信息较多,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不要被无用的信息干扰;还要能避开出题人设下的陷阱。有些问题中暗藏着解题的信息,读题要认真不可轻易忽略,牢记答题要规范准确,不要图快捷而省字。

第6篇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帮助学生找回信心

一是教师应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本,解读课标,通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与高中物理教材的不同与相通之处,努力发掘一些相同与相似的知识点并讲解,找出问题之间的延伸点、连接点,从初中课本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教师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转变为学生看问题的方法。我们还要有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意识,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如何做好物理新旧知识的衔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自然地将初中的物理知识与高中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建立基础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做题有主人翁的意识,增强自信心。二是应经常针对一些特殊的专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如何理解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讨论摩擦力可能的做功情况,如何学习物理概念和定律,尤其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相关考点,利用基础的物理公式及解题技巧迅速找到题目的突破口,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物理现象的探索活动,改变原有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生活现象走进物理现象中。既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对本质问题的理解能力,并最终达到所期望的学习目标。

(二)列举实例、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思维模块的建立应采用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现象和具体的物理实验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实例中探索真知,教师将实验情景与物理结论建立联系,让一些难懂的概念瞬间变成学生追求真理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解决知识的愉,建立物理学习的信心,掌握基本的物理情景。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万有引力》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天体是眼睛看不到的,一点也不接近生活,认为难理解,这样就会出现很多奇怪的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处理呢?讲正课之前,建议拿一些球体的形象教具展示,并给学生讲解一些天体运动知识,或是一些天文学家的成长故事,这样也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物理学科无非是综合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适当改进教学内容,每一节课前需要教师讲解一个相关的趣味性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使知识简单化,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索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物理基本规律和本质属性。例如:物理量分为矢量和标量,我们在讲解他们区别的同时,还要讲解运算法则,告诉学生物理量的运算法则适用于高中物理的所有公式:在课下练习时学生能够应用发散思维,以简单的方式将复杂的题目一一解出。在教师的引导和实验道具的配合下,学生立即将问题简单的解决了,那么学生心里一定有信心,在做题中会联想教师的思维方式与物理情景,对物理的学有帮助。

(四)提高技巧和方法应用的能力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能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是明白物体的状态,其次是物理情景的建立,最后才是受力分析,运用公式等。例如:解决运动学问题时我们要多利用位移的定义式(平均速度*时间)等,这样避免了那些二次的运动学公式,使问题简单化。由于初中物理知识简单固定,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内容的精髓,遇到高中复杂的题目时无从下手,生搬硬套公式,不能灵活地运用方式方法,所以正确理解题目,正确使用方法与技巧对物理题目的解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从初中问题入手,引出高中新知识点

物理教学中应该采用阶梯教学的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基本的物理知识理解后建立一定的物理情景,将初高中知识点做到有效的物理结合,在基础中升华,最重要的是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常识,在真实情景中寻找知识点的学习。由于有些物理公式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讲解物理基本的知识点,对整个公式的来源与导出要有详细的讲解过程,注意到数学的知识点的强化(如国际单位制、物理量的运算法则、三角函数等)。课堂中的简单练习不宜太难,阶段性的考试难度要适中,让题目做到难易适度,让学生体会学习及考试中的乐趣。用简单的方式与方法与学生分享书本中的基础公式、概念与定理,不要使学习本身的难度扩大化,从不同方式解释(文字、公式、图像等)。例如“物体沿斜面自由下滑”其中的自由就是指物理无初速度这一隐藏的条件。最后,对学生那种凭空想象物理情景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发现并改正。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初高中新旧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更好地建立他们对这门学科的思想与观念,认识到思维的重要性。

作者:李安

第7篇

关键词:认识 动脑 自主 学习 生物教学与其它科目截然不同,我相信很多同仁都遇到过在班上综合成绩差的学生,生物不一定差,甚至有些人还是生物学科的尖子。这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通过反思问题和改进教学后可以帮助广大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取得佳绩。

首先我将这几年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的学生在学习生物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误区和我认为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归纳了出来。

一、认识误区,错过了最佳培养期

在教育落后的地区,学生初中时几乎没有正规的学习过生物知识,这主要与地方教育部门的忽视有直接的关系,也并不是老师所能改变的。使得很多学生一上高中开始学习生物就有点头脑空白了,认为自己生物没有基础从而丧失了学习生物的兴趣。而在此时老师的引导往往不够,没有肯定明确的告知学生初中生物虽然对于高中生物有一定的帮助,可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二者的连贯性也不强,可以这样说没有基础同样可以学好高中生物。

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第一堂课不应该是绪论,而应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爱上生物学,培养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好比生物中的全能性,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生物的潜能。只是要体现出潜能需要教师好好的挖掘。

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学生学习也就轻松愉悦了,成绩自然就好了。因此强调开局是我认为生物教学最重要的工作。

二、光动口不动手少动脑,课堂热闹成绩低迷

曾经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很多非生物教学的老师听完课后都发出这样的惊叹:你们的生物课堂氛围好好啊,学生学习好积极啊。此时我是感到哭笑不得,确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活跃,也很爱回答问题,却不爱动手记录。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由于高中知识体系的庞大且不是学生日常知道的知识,因此短时记忆很容易形成却很难转变成永久记忆,遗忘的速度很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耐心的提醒学习注意动笔;也需要在课后用一些辅助的手段检查学生的课堂记录情况,以此来要求学生。

“学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学者殆”懂得了如何思考,就懂得了如何学习。学生动脑少,往往与我们在教学设计时的忽略有关。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多,学生想的少得观点,在课堂上应更多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环节,充分的调动学生动脑的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识。

三、自主性差,被动学习

在现行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教师的职能更明确了,那就是要做好一名导师。可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一名合格的导师是完全不够的。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要扮演更多的角色,因材施教还要做一名管师。既要引导好学习,还要管理好学习。因此我称之为管师。

那么首先“勤”在教师的字典里就不能丢掉,除了在学生心中起着积极作用外,因教师勤使得工作完成的更好。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外,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作业的布置和批阅上。因课堂时间有限,真正要做到因材施教还是在作业上面。在此我仅提出自己的一点愚见供大家参考,作业布置最好不要有差别,避免造成学生产生不平等的心里,反而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那因材施教的关键就体现在作业的批阅上,对每个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率上应有不同的要求。还应备有作业统计本,对学生的作业情况作好记录,并找时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交流,加强沟通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对于一些自觉性特别差的学生,教师可建立一份重点关注名单。在作业完成布置后单独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强调,适量的给予他们压力,加强对其的督促管理,已达到完成作业的效果。

四、学习死板,盲目学习

在我从事的两届毕业班的教学中,都有几个班属于后妈式的工作,其中的一个班的学生更是让我头痛不已。整个班级学风都比较懒散,好不容易发现有几个认真学习的学生,却也让我哭笑不得。对于生物知识只会死记硬背,不去理解其中的原理和含义,当说到书本知识时基本都知道,可是一做题就傻眼了。做题时不会分析试题,不会去思考知识点和试题的联系性,不懂得如何归纳知识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学习。我思来想去,问题还是出在学习的方法上了。此后便要求全班同学必须要将做错的试题进行详细的修改,写出每一个选项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建立一个错题集,把自己很难理解或记住的试题摘抄下来,以便经常温习。

小结:这篇文章中记录的问题仅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部分比较突出的问题,分析和总结的也不是特别全面望大家指正。要解决问题有很多方法,但我始终认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知和态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多样性 求知欲 兴趣

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注重生物课堂教学的多样性,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目标教学”的大框架是“导标――导学――导练――导评――导结”五段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分对象地、机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来说。比如说,导标这一过程也许在高中生能够很容易让学生跟着教学所呈现的目标去学习,在练习、讲评中检验三维目标是否达标,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太明显。

一、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二、尝试――让学生学习自学

教师分发自学提纲,即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由学生按自学提纲,个体独自阅读教材,或四个人一组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时用老师将学习目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师作巡回点拨,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诱发启导,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

比如在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这一节时,可简单地将目标呈现给学生:⑴举例说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⑵举例说出一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⑶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认同保护生物的观点。接着采用学生依据要求:4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举出许多例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纠错与讲解,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讨论题目来进行讨论。对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指导他们在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以防讨论漫无边际,影响教学进度。当然,也要注意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再予以指导、启发和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通常重点、难点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学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三、反馈――尽可能了解学生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定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这样涉及的学生比较多,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总结――化零为整以保证教学质量

第9篇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的内容。它主要以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伴性遗传其实质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应用。本节课与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章中有着总结和应用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第5章第1节中“基因突变”的引出作铺垫,为第3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

(1)解释伴性遗传的含义。

(2)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进行问题探究,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运用伴性遗传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遗传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观察、提出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初步形成科学的优生优育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确定依据:课程标准中与本课教学对应的要求是概述伴性遗传,属于理解水平。伴性遗传的特点既是前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章节学习的基础,因此将其确定为重点。而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性遗传的典型代表,掌握分析其遗传规律的方法可以触类旁通地得出其他伴性遗传方式的特点,故将其确定为难点。

(四)教材处理

第一,教材中直接告诉学生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让学生运用该知识点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我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运用已经学过的遗传基本规律自主分析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及遗传特点,所以我将课本的直接呈现方式设计为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探究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遗传特点。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获得了新知,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分析伴性遗传病的方法,实现“授之以渔”的教育目标。

第二,将教材先给出伴性遗传概念再探讨伴性遗传的特点改为分析三种伴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找到它们的相同之处――与性别相关之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伴性遗传的概念。这样从现象到本质,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什么是伴性遗传。

二、学情、学法、教法

(一)学情

知识1.初中知识基础:八年级下册第2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4节《人的性别遗传》。

2.高中知识基础:必修二第1章和第2章有关遗传基本规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知识。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资料和处理信息、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1.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乐于探索研究。

2.对伴性遗传病有一定的好奇心。(二)学法

以学情定学法,根据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使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力量,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使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科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台阶,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资料不断分析、讨论、探究。这样既摆正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位置,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

为使以上的理论设计更具可行性和实效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和提升教学效果,我以图片资料、系谱资料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层次分明地展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建构主义主张为学生的知识构建创设丰富而真实的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

1.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引导学生识图辨认。

讲述:红绿色盲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红绿色盲带来的烦恼。

质疑:某女性因红绿色盲而无法考取驾照,她的孩子将来也会因此而无法取得驾照吗?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遗传特点如何呢?

【设置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二)探究新知

1.确定探究方法和内容。

(1)探究的方法。

调查法:调查该家族的发病情况,绘制出家族的遗传图谱。

(2)探究的内容。

包括基因的显隐性和基因的位置。

2.进行探究。

(1)调查分析。

向学生展示3个家系中红绿色盲的遗传图谱,观察并发现问题。

(2)提出假设。

学生已有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知识储备,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及小组讨论后,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

【设置意图:重温旧知,为发现新知做好准备。】

(3)判断推理。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设置意图:使学生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

出现新的问题:排除不合理假设,但仍有两个假设能对现有资料中的遗传现象进行解释,究竟谁对谁错?

补充资料:我国人群中男性色盲患者和女性色盲患者比例的调查结果及人类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差别。(学生再次分组讨论)

(4)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得出结论:人类红绿色盲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布置新任务:要求学生写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基因型上分析,总结得出男性色盲患者的比例高于女性的原因)

【设置意图:“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设问:通过探究得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这种遗传方式有什么特点呢?

以红绿色盲为例,利用上述材料,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人群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患者其子必患病),实现对事物的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飞跃。

设问:资料中III-6的色盲基因来源于I中哪一个人?

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与之相关的遗传图解,其他学生在下面写。通过分析遗传图解发现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得出第三个特点――交叉遗传。

追问:该家庭中第一个患红绿色盲的人其致病基因从何而来?(为学习“基因突变”埋下伏笔)

【设置意图:请学生自己书写、分析遗传图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利于难点的突破。】

综述:以上探究过程,既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红绿色盲患病类型的理解和掌握,又使他们理解了探究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为继续探究其他伴性遗传方式及特点打下基础。

(三)触类旁通

设问:我们分析了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呢?Y染色体上的遗传呢?(通过这一反问过渡到抗VD佝偻病和外耳道多毛症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总结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的方法,自主分析探讨得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及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设置意图: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迁移。】

(四)归纳、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

比较上述三种遗传病得出共同点,即都与性别相关,然后归纳概念,并引导学生以红绿色盲的遗传为例,分析发现伴性遗传仍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只是同时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

设问:色盲基因位于XY非同源区,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那么位于XY同源区的基因遗传是否也与性别相关联?(这一问题不要求学生马上作答,而是作为课后任务继续探讨)

(五)课堂总结

就像写文章一样要有“凤头”和“豹尾”,教学中同样要注重课后归纳。这一环节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整理知识点,提升其对知识的概括、总结能力。

(六)学以致用

在巩固新知这一环节上我没有采用传统的课堂习题,而是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给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实践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知识的运用价值。

(七)课堂延伸

设问:若你是一养鸡场场长,鸡场以产蛋为主,为了多得母鸡、多产鸡蛋,如何对早期雏鸡进行性别区分,以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学生课后结合ZW型性别决定及鸡羽毛特征的信息,合作探讨制定出合理的方案)

四、教学反思

第10篇

中日初中物理教材插图比较研究一、问题的提出

教材插图是指教材中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片、照片、图像、表解等储存和传递教育信息的系统,习惯上把它们看作是教材文字系统的补充[1]。插图作为教材显性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插图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

基于这种思考,本文通过对中日初中物理教材中插图部分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国教材插图的特点及其差异,期待对新课改实践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和教师使用插图的物理教学有所启示。

二、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声现象”为例,对中日新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比较研究。

1.研究对象的选取

教材取样为中日两国目前的主流教材。由于日本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综合理科教育,故选其综合理科教材中的物理部分进行研究。日本《理科的世界》丛书分1年、2年、3年三册,是日本初中一至三年级使用的综合理科教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的内容。本研究选择第一册即1年课本中物理部分《音的性质》一章为研究对象。国内教材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选取其中《声现象》一章为研究对象。

样本教材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样本教材基本信息

2.研究工具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根据插图在教科书中出现的位置,将插图分为章首图、栏目图、文中图。

其次,根据插图的内容将文中图分为科技生活图、数据图表图、史料类图、引导图、实验图、结构图、原理模拟图。

然后,结合梅耶的研究成果,将插图按照功能分为装饰型、表征型、组织型、解释型四种类型,制定出本研究的分析工具――教材插图记录表(见研究结果中表2前两行)。

其中装饰型插图是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其学习兴趣但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插图;表征型插图是用来描绘课文中一个单独内容的插图,如标题“航天飞机”一课中一幅航天飞机的图画;组织型插图是描述说明文中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插图,如概括课文核心内容的一张图表;解释型插图是用来说明某一系统工作原理的插图[3]。

三、研究的发现

通过对两个版本教材中声现象一章的插图进行统计与分析,其整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插图整体信息统计

说明:本文以《声现象》一章中为例,包括知识点总结和课后习题中的插图,由于日版教材中知识点总结和课后习题集中在教材最后,故按照其所占面积折合成相应的篇幅。

1.插图的数量和密度

人教版教材《声现象》一章中插图总数与日本理科的世界中《音的性质》一章中插图总数相等。但是由于日本教材篇幅较少,所以就插图的密度来讲,日本教材远高于中国教材。由此可见,日本教材编写时更重视使用插图。

2.插图的分布

(1)从插图的位置来看

由上表可知,中国教材中栏目图是日本教材的2倍还要多,而日本教材中文中图数量高于中国教材。栏目图属于典型的装饰型插图,对于知识的学习过程影响不大,而文中图主要用来促进各类知识的学习。可见日本教材在编写时更加注重文中图的使用。

中日两版教材在“声现象”这一章各设计了1幅章首图,但取材不同。日本教材的章首图是一幅场面恢宏的音乐会场景,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乐器,例如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圆号、鼓等,打开本章,使人一下子就有一种身临音乐会现场的感觉,仿佛能清楚地感受到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也为讲解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如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色、音调、音质等打下基础。中国教材的章首图是一群大象,如果只是看插图信息,让人很难立即与声音联系起来,教材在插图旁做了文字解说,提示读者“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4],不过大象使用的次声波并不是本章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由此可见,日本教材本章章首图在直观性、切合主题内容、选材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等方面更有特色。

(2)从插图的内容来看

由上表可以看出,两版教材的共同特点是都比较重视实验图、科技生活图和原理模拟图。其中实验图日本教材更为重视。

日本教材中实验图不仅数量多,而且重视通过实验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日本教材中的实验图多为实验现象图和实验操作图,侧重于展现实验的操作过程或是实验现象的对比,通常是一个实验用多幅连续的插图来表现。中国教材中的实验图多为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操作图,侧重于实验结果或实验装置的展示,通常是用一幅表示实验结果的图或是直接呈现一组实验装置图来代表整个实验。例如,日本教材在讲音调与波形的关系时,用了8幅图,其中有2幅实验装置图,4幅实验现象的对比图,2幅实验操作图。中国教材同样在讲解该知识时,只用了2幅实验装置图来代表整个实验。

不同点是相较于日本教材而言,中国教材更重视数据图表图和史料类图,日本教材较重视引导图的使用。

中国教材中数据图表图数量较多,且这类插图通常配有多幅与生活相关的小插图,这些小插图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表格中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而日本教材中的数据图表类图较少有这类配图,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如同样在讲分贝这一知识点时,两版教材分别用一幅表格图来列举在不同分贝强度下人的感觉,中国教材中该表格共配有4幅小插图,分别是飞机起飞、嘈杂的马路、一般谈话、轻声耳语的场景,这些小插图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将表格中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对分贝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日本教材中该表格共配有2幅小插图。同时中国教材本章还选用了3幅史料类图,分别是曾侯乙编钟、回音壁和圜丘,而日本教材中本章没有史料类图,这说明我国教材在编写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史教育。

引导图是指教科书中出现的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的图片,如日本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振幅与音调的关系、波形与音调的关系时分别用了一幅引导图,从而能够形象地指引学生寻求正确答案,把问题放到一个情境中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3)从插图的功能来看

由上图可以看出,两版本教材的共同特点是,解释型插图所占比例都不高。不同点是,人教版教材中装饰型插图最多,其次是表征型和组织型。日本教材中组织型插图最多,其次是装饰型和表征型。

梅耶将学生内部的学习过程分为三种形式:选择、组织、整合。经过研究发现:装饰型插图对上述三个过程没有影响,表征型插图只影响选择过程,组织型插图影响选择和组织过程,解释型插图则影响选择、组织和整合三个过程。而我国教材中却使用了过多的装饰型插图,比例高达37%,对学生学习过程影响较大的组织型和解释型插图的比例总和仅为33%,日本教材中装饰型插图比例为18%,组织型和解释型插图的比例总和高达66%。显然我国教材中组织型和解释性插图使用量有待提高。

插图比例的不同也反映了两版本教材对知识类型的侧重不同。装饰型插图与文本内容无关,故不能表征知识;表征型插图正面反映了事物本身的特征,能够表征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组织型插图呈现了事物的内部结构,能够表示概念性知识和部分程序性知识;解释型插图的出现可以对概念性知识进行解释。而元认知知识的习得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且这方面的知识不能完全简单地从教科书上学习得来。组织型插图和解释型插图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感,对学生元认知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教材中表征型插图和组织型插图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9%和27%,解释型插图比例仅为6%,可见我国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对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日本教材中表征型插图占19%,组织型插图占53%,解释型插图占10%,可见日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并注重促进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插图比例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两版教材编写理念的差异,表征型插图有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而组织型插图和解释型插图则说明世界系统的内部构成和作为系统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有利于学生科学地解释世界。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既要让学生认识世界,也要让学生能够解释世界,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借助于组织型插图和解释型插图。教科书的编者运用了大量的装饰型和表征型插图,说明在某种程度上认为科学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去认识世界;而对解释世界、解释某些自然现象的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还不够重视。

四、本研究的启示

对教材编排部门来讲。首先,应该减少装饰型插图的数量,增加组织型和解释型插图的数量。装饰型插图所引起的情景兴趣不具有持久性。组织性插图和解释性插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内部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提高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提高组织型插图和解释型插图的比例。其次,要提高插图设计者的自身素质。插图设计者除了具备画家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之外,还要具备教材插图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如要体现插图的教育性、要符合知识类型等。再次,还要增加插图设计者与一线教师的沟通。

对教师来说。首先,教师要重视插图教学。教科书中插图的潜在作用是无法忽视的,插图所提供的信息有时是文本所不能表达的。其次,教师要看懂图。再次,教师还要提高指导学生读图的技巧。最后,教师还要根据教学情况适当的补充一些插图。

――――――――

参考文献

[1] 张贺华.3-6年级科学教科书插图的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11篇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

(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

(2)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但初中学生升人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运动学中用v-t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学生却只学过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定义,一般三角函数定义和最简单的三角公式都还没有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不衔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学的难度。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即分解知识点教学;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①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②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③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第12篇

【关键词】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初中学生尽管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其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此教学设计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便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进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一、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能够概述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描述心脏的结构组成及特点;说出心脏的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辨认心脏的各结构组成,区别与心脏相连的不同血管,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说出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在观察、讨论、质疑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进师生间交流。在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中认识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通过学习理解心脏的结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延伸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后,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动一动,说出心脏的位置;看一看,描述心脏的形态;摆一摆,区分心脏的方位;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

2.局部探究: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开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探究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3.综合感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认同心脏健康的积极意义。

4.延伸拓展:教师提出若干与心脏有关的话题,使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进一步深入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心跳的声音,让学生听完之后说说是什么声音,借此引发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明确教学目标。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

教师组织学生用手感觉心脏的跳动,并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具置,最后多媒体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心脏:说出心脏的位置,描述心脏的形态,区分心脏的方位,推测心脏的功能。通过现场做运动,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体验学习和表达交流,自主构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知识。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更加直观、清晰,强化学生对心脏位置的认识。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提出问题:心脏的作用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师出示5道思考题,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心脏的结构组成,探讨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教师设疑:为什么骨骼肌也由肌肉为主构成,却不能输送血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心脏,了解到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并根据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生感受到了温故而知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根据心脏的结构特点推断功能,促进学生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勾画心脏结构模式简图

指导学生观察“心脏解剖图”,进一步探索心脏的结构奥秘,辨认心脏的四个腔、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并结合动静脉中血流的方向,推断心脏内血流方向的规律。利用课件让学生描述四个腔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明确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的规律。

教师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使其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自主构建心脏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运用课件进一步强化要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进行知识迁移。

鼓励学生运用心脏的结构知识,画出心脏结构模式简图。学生画心脏结构模式图,学习小组的代表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

4.引导学生推测和讨论

引导学生推测血液在心脏的流动路线,就其推测是否准确展开讨论。首先利用完整的猪的心脏和烧杯中的清水演示心脏灌流实验。其次提出问题:心脏压送出的血液总能沿一定方向流动,而不会倒流,这是为什么呢?再次是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说出其位置、作用、工作方式等。

学生提出检验方法:分别选择不同的血管向内注水,观察水从哪条血管流出。验证水(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学生述说自己的发现: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观察、描述房室瓣、动脉瓣的位置并猜测其作用。进一步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师以友好、平和的态度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实现创新:设计并实施“心脏灌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验证血液在心脏的流动途径。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5.认识心脏的工作过程

教师展示心脏工作高效且持久的数据,设问导学;利用心脏工作动态课件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提供信息:“假如一个人的心脏跳动一次需要0.8s,则三个连续过程分别占0.1s、0.3s、0.4s”。请学生计算在该过程中心房、心室分别收缩和舒张的时间,启发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

学生观察、描述心脏每跳动一次经过的一个连续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动脉瓣所处的状态和血液的流动方向。通过计算发现,心脏的跳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心脏每跳动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分别大于收缩期,进而解释在人的一生中心脏不倦地工作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学生通过算一算,了解心脏不倦地跳动的原因,学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记忆和提取,树立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意识。

师生一起总结心脏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表现:(1)心脏由心肌组成,围成四个腔,能产生有规律的收缩。(2)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能产生较大的动力将血液泵至全身。(3)房室瓣和动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教师展示引导式问题串,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判断心脏功能的强弱?如何做好心脏的保健?光从推动血液循环的角度说,心脏只要有一个腔就行了(为什么?)。可为什么人类心脏的结构却如此复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离开教室,在教师鼓励下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