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原生态

原生态

时间:2022-12-19 11:4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原生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原生态

第1篇

辞别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车水马龙,歌舞升平的繁华,扑面而来的是静火暗光,烟袅云洁,舟少人稀,安谧深静。白天,日光轻轻地泻在桂影斑驳的墙上,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湖面铺上的一层碎银在梦中变为纷繁的银饰,静谧的湖面润色着眼球,一抹微蓝轻微被风吹起,又沉入无垠的湖底。湖上的小船静静地、微微地摇着,水面上的波纹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入夜,更是寂静异常,柔白的月光投下清辉,笼罩在四周,夜风拂起衣袂,宛若仙境。湖底的水草彷如鬼魅,缠绕着无尽的思想。

如同深入内心触摸到灵魂,生命越贴近大地也便有了安切的存在。浅浅的低吟是月光下披风而散的柳叶,浅斟低酌是月光下姗姗而动的桂影,栈桥上的千年寒霜凝固了黎明,傍晚的落霞辉映天际的流水,演化为繁花的谢幕。婉转的曲调,环绕在身边。常青藤化为修长的手臂,寂然地拥抱了一切,细瘦的花蕊倾吐着丝丝柔情。半夜风起,像个孩子跑过了天涯,而原地驻留的风还安静地停在那里。世界凝固,时间停止,悠悠然的梦想散落成花瓣,随着湖水悠悠远行。花容尽损,落香弥漫,沉醉在梦中,却渴望不要醒来。

如果说记忆只是虚幻,那么梦境更是一场空白的葬礼。白色的海鸥静静地驰过海面,飞近又飞远。翅膀掠起灿烂的水花,再次没入水中。繁华落尽,留下的不只是苍白清凉,更有寂静幽香,萦绕在回忆的湖畔,日复一日地重奏着清远的笛声。

梦,洒落在湖上

被纯白的理想

放在口袋中

夜一样的凄凉

被无数次地遗忘

黄昏的花香

争过朝阳的光芒

站在希望的田埂上

梦一般徜徉

我拥抱着这原生态的歌谣

转瞬过了栈桥

黎明作为桥段

谢了繁华至上

我只爱,清幽独往

再美的烟花,总是短暂地、空洞地绚丽而又被遗忘。四季的流水,停留不下脚步,只会换来不停地遗忘。无论是怎样地相对静止,我们仍同随着地球,孤独地自转,演绎着一次次演出剧场。演过了,该散了,冷静地遗忘思想,徜徉在这梦里,谁都不愿醒来。光明与黑暗存在缝隙,只是原生态永远像与繁华继续着隔海相望。

第2篇

关键词:原生态;以生为本;科学实效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但是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课堂?是新颖的形式与热闹的气氛,还是完美的设计与精彩的表演?《中庸》开篇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原始意义上的教育本来就是率性而行的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回归到其充满生命力的“原生态”。

那么,原生态的出路在哪?笔者认为:我们要打造一种取公开课之精华又不失自然,朴实的、精致的原生态课。原生态课堂就该在公开课与传统课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它的核心就是真正实践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朴素的课堂教学,是简简单单搞教学,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教研经历,谈谈自己的思考与领悟。

一、简单预设,自然生成,促进原生态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师的教学要注重放飞学生思维,在围绕目标的前提下,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和技能训练,要坦然面对生成。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中有“生成”意识,但往往过多的“生成”预设使教师失去精神自由:害怕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时教师应具有足够的勇气和智力资源来支持对生成问题的解决,给课堂以生成的自由。这样才能在不可预知的、有价值的交流中提升教与学的智慧。如笔者听了一节《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开课,授课老师设置了“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计划生育的“三个有利于”,但是一学生却提出了现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再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会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时授课老师急于想把话题引到他的预设,整个环节就有点生硬。笔者认为不如授课老师重新调整课堂教学,把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和中国国情的现状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就在教师灵活、巧妙的引导下自然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与交流了。当然在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做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只要教师的预设服务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善待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把课堂资源与社会、自然、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以教材为范例的理念,将知识融入生命,就可让学生体验自我成功。比如在教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为了让学生对不同民族的风俗有更深的了解,我播放了一些少数民族节日的录像剪辑。当播放到傣族的泼水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为之瞠目的时候,我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试想,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动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原生态的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不管重视预设也好,还是重视生成也罢,本质上都是想努力利用教学资源,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我们在预案设计时不妨“简单”一些、开放一些,为课堂的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要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学才能充满智慧和激情,我们的课堂也将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创新和挑战。

二、合作学习,凸显主体,增进原生态课堂的有效共享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和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我们的公开课的课堂中,两个、四个或多个学生组成的小组合作已成了一节课的必备环节。的确,小组合作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些合作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讨论,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如一位教师在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公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题:“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之处?”这个合作题非常简单,学生只要阅读书本就能很快找到答案。这种合作学习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而是泛滥型合作学习,是收效甚微的。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所以不妨先提出一个具有开放性与思辨性的问题,在合作前让学生根据材料,独立思考,在充分思考后,再实践,把各自的智慧通过交流与同学共享。如在讲授《知识助我成长》时,教师要求学生对照书本,设计了:“请你对你的学习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和本课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把自己想提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提的问题有新意而且让大家都感兴趣。结果学生所提的问题很精彩,有:(1)为什么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2)为什么没有知识的人照样挣大钱,过着十分舒适的生活?难道真的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吗?(3)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有用吗?……这些问题先在组内进行讨论,讨论不了的再在全班讨论。这样的合作动静结合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又感受到“一种思想和一种思想交换”的快乐。

一个人的独立和n个人的合作本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还学生一个绿色宁静的课堂,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正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生态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也应该是“不独立不合作、不思考不交流”。

三、关注细节,以生为本,激发原生态课堂的生命活力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原生态课堂的生命力所在。一堂成功的课需要上课教师关注课堂细节,该调动学生情绪时善于调动、该鼓励学生时适时鼓励、该肯定学生时及时肯定、该指出不足时恰当指出,学生的一个眼神、一句轻语、一番回答都可能有丰富的信息在里面,教师要善于去解读,及时捕捉课堂细节。原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要把学生当作生命个体,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真正让新课程理念的“真意”在教学行为的细微之处展现。

另外,新课改的理念也内化在一个个教学细节中,让课堂的魅力由一个个细节迸发。如在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引用书本上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助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引用这段细节,学生不仅能列举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来的无数民族英雄,他们或为国家或为民族,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此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他们的精神令后人敬佩。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无须教师过多的说教,课堂却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教学的细节很多,细节也很受学生欢迎,但再好的东西也应使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否则会“过犹不及”。原生态课堂教学内容的细节也是如此。要保证选用细节的科学性,将关键的细节用在关键之处。

四、因课而异,灵活施教,催生原生态课堂的科学实效

古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在互联网普及、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教师非多媒体教学不可,特别是在开公开课时,又是视频,又是Flash。我们知道多媒体课件固然有它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等特点,但它绝不是万能的,多媒体具有格式化、流程化、模式化的缺点和不足,然而,学生却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课堂也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教师如果按照课件设计的流程来进行授课,课件就会完全成为教师在预设课堂时的一个“预成品”,而不是课堂进行下来的“制成品”。而且正是因为它制作过程的过于严密使得教师们在运用它的过程中把“辅助”上升为过分地“依靠”,这只会让人感到整节课要么火候欠缺,要么本末倒置,要么矫揉造作。因此,多媒体代替不了教师的教学,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融合教师的讲解、启发引导、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生阅读、相互讨论、参与各种形式的讨论、辩论,社会调查、小品表演等活动,结合教材知识进行针对性练习等形式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都可以被我们采用,而哪种教学方法最科学则要根据具体课型而定。其实一切改革,其终极目标都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真正的课程改革应是多做“减法”――减掉那些附着在教育躯体上各种各样的外衣,让教育现出自己的真身,而不是做太多的“加法”。在原生态的课堂中,我们的教法设计一定要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目标,而不是为了形式上的华丽与氛围的热闹而费尽心机。原生态的课堂设计是基于凸显教学本质内涵、“质”胜于“文”的实践思考。

那么,一堂原生态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华师大叶澜教授在

2003年4月上海黄浦教育论坛上作了《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的报告,可以说提出了一堂原生态好课的五条标准:“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有常态性、有待完善。”师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共同经历着生命的成长,精神的同构,领略着学习带来的快乐和

甜蜜。

第3篇

一、什么是原生态唱法

以前声乐界公认在我国具有三种唱法,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但在2004年8月山西左权举行“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以后,专家发现许多民歌不经过任何雕琢、包装和美化,他们如自然界原始状态的东西清新自然,歌声美如天籁之音。这使专家们引进了“原生态”这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自然科学上的原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则是由本民族环境下的老百姓在生活与劳动中自然生活的一种表达。他们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唱着具有本民族风格的歌,由本民族独特的乐器伴奏。那什么是原生态唱法呢?它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学院派民歌唱法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吸取了西洋唱法的长处)的一种说法, 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未经过专业训练、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因此命名为原生态唱法。

二、原生态唱法的科学性

当代一些学科如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一种唱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不能完全用美声唱法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每种唱法各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用某种唱法去改造其他唱法,无异于用某种文化去取代另外一种文化。就拿美声唱法的审美原则来说,也是随着地域、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十七、十八世纪是“美声学派的黄金时代”,有人问著名的歌剧作家罗西尼,演唱歌剧需要什么条件,他回答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这就是美声学派黄金时代的声乐美学原则——唯声论。到了十九、二十世纪,歌剧更加要求演唱必须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也是进步的表现。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歌剧在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等不同国家的演唱方法和审美原则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亦是如此。

原生态民歌手们演唱的民歌,声音甜美、淳朴、高亢、音域宽广。他们的声音虽然没有经过音乐院校的专业训练,也没有我们所要的那种圆润、低喉器的混声,但事实证明他们这种唱法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优美的,并被大家所接受。各个民族的原生态歌手们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发声技巧、发声理论。如蒙古长调的唱法,它有着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艺术不同的要素和结构,蒙古长调有着悠扬的旋律、繁复的波折音和内在节律。演唱时,常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高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过程。它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蒙古的呼麦更是奇特,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的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声,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般的高音声部。再如,侗族大歌,它是“众低独高”的音乐演唱形式,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这种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民间所罕见的。还有藏族民歌“振谷”的唱法、青海的“花儿”、新疆的地区“木卡姆”等等,这些都是民族声乐的奇葩。原生态唱法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还有本文化背景下的声乐审美原则、自己的声乐发声方法和技巧等。只是还没有上升到理论上的著书立说,我们回头看看,意大利美声唱法在开始也没有现存的理论,当时主要是靠言传身教,随着许多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及歌剧演唱家的不断诞生,声乐教学方法渐渐成熟,声乐论著才不断出现,使美声唱法理论化。所以说原生态唱法不是没有科学性,只是有待我们更进一步挖掘、提升及理论化。

三、原生态唱法的多元性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我们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拥有每个民族语言、风俗、服装等文化背景,他们都拥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和歌唱风格。原生态唱法的多元性表现在:歌曲风格的多样性、演唱风格的多样性。

在这片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大地上,从能歌善舞的新疆维吾尔族到“歌舞之乡”的云南,保存了世界罕见的绚丽多姿多彩的原汁原味的众多的民族声乐作品。比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情歌等。其中劳动号子是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呼喊,根据劳动创造出来的音调,统一劳动,指挥劳动,并起着解决疲劳调节情绪的作用,有打夯、捕鱼、拉纤、插秧、装卸车等形式。山歌,其语言韵调有明显特点,地方色彩较浓,如陕西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蒙古族的长调牧歌等。小调,产生于城镇,反映城镇的生活的曲调,如卖货郎、锯大缸等。情歌,结构较大,内容复杂,包括很多乐段的东西,叙事曲,如侗族大歌、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长歌等 。这些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旋律优美、质朴,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

原生态声乐作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原生态演唱风格的多样性与发声方法的多样性,什么样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演唱风格,使声乐作品和演唱风格相吻合与统一。演唱风格的多样性,是指每种形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唱法和表演风格。我国民间唱法流派很多,色彩丰富,充满个性魅力。北方的民歌高亢嘹亮,南方的民歌委婉、细腻,陕北地区的民歌粗犷嘹亮。在演唱原生态歌曲时,一定根据地方语言、歌曲风格和内容去演唱。

四、原生态唱法的时代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大转型,人们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在快速衍变,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应与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人民需求相结合,我们要提倡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不同唱法的创新,原生态唱法也一样。比如,保加利亚的女声重唱,她们就是来自农村,采用乡村歌手自然、纯真的唱法,采用民间乐器伴奏,保加利亚的民族音乐家十分珍视这种民间音乐的精神和不可多得的特征,对它进行精心的保护和艺术加工,并将其升华提高。她们那神奇、美妙的音色和歌唱中清新、独特的韵味是如此迷人,堪称“声乐艺术的一朵奇葩”。 它可以让我们借鉴怎样对待民族音乐的态度,我们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背景下的多元“原生态唱法”,我们一定要加以珍视和保护,同时,对原生态唱法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得到生存与发展。

五、原生态唱法的艺术性

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大的即兴性,歌词结构短小,通俗易懂。音乐语言凝练,往往是极为简单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原生态歌曲直接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加修饰地追求歌人合一。原生态唱法演唱语言是本地方言,歌唱嗓音圆润明亮,演唱的旋律优美动听。这就是原生态唱法的魅力所在。

结语

原生态是培养艺术家的沃土,原生态的多元性是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原生态作为一种唱法有自己的声乐审美原则和艺术演唱风格,作为声乐教育者,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并为其保驾护航。同时也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民间声乐的可变性,它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得到延续,而不是简单的还原,更不是坚守。发展才是对原生态唱法的最积极的、最好的保护,作为音乐工作者应该共同探索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众所周知,以生态博物馆模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在贵州乃至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黔东南以生态博物馆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力图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之路的探索。从本期起,应读者要求,本刊将陆续推出解读黔东南原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的系列文章。

黔东南这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基因库里,最为宝贵的是传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鲜活的原生态文化

即使从最单纯的生态环境来看,黔东南也早已是令人心动的旅游目的地。这里,在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已达62.78%,莽莽苍苍,绵延数百公里的苗岭、月亮山间,分布着贵州省80%的林业重点县;黔东南是绿色的王国。在这个我国南方重点林区,2900多条河流环绕山林村落,山清水秀,令人流连忘返;黔东南是生动的生态家园。

但黔东南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

在现代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的今天,农耕文化的许多文化因子已被历史的浪潮所淹没,唯有黔东南保留最完整,人类文化学家因此赞誉黔东南为“人类农耕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文化基因库”。

黔东南这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基因库里,最为宝贵的是传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鲜活的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一般指初始、质朴,原生性的,更接近其源头状态的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广义的原生态文化,更包含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传统生活习俗礼仪等等。

黔东南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文化最多样最集中又富于原生态特质的地区。如今,生活在这里的苗、侗、汉、水、布依、畲、仫佬、壮、瑶等33个民族人口总数44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全州苗族人口约占全国苗族人口20%,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人口48%,是全国苗族、侗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区域。千百年来,在这个和睦的多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如今,全自治州有民族村寨3296座、文化旅游乡镇20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100个;珍藏着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有2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3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个中国民间绘画之乡、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东南民族服饰有64大类200多个品种,是中国民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黔东南是中国民族音乐富集地,保存有上千种苗侗等多民族原生态歌曲,芦笙舞、锦鸡舞、木鼓舞、板凳舞等极具魅力,蜚声中外;黔东南一年四季有重大节日200多个,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

1997年,黔东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1998年,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将黔东南列为世界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以“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最集中、最具多样性、最具吸引力”的评语评鉴黔东南。

黔东南苗、侗等各民族的原生态文化传承至今,不仅有利于了解苗、侗等各民族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更因其富有活力的和谐内涵,彰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与当地各民族血脉相承的载体,是塑造民族心理,形成民族性格,确定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寻找民族归属感所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因此,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还具有强大的文化价值和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黔东南旅游业的强劲发展,就是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文化动力,吸引海内外人士对原生态文化多层次关注和参与、体验的一个鲜活的范例。

黔东南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催生了通过体验生态博物馆来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从1998年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贵州六枝梭戛建成至今,生态博物馆已成为中国保护多元民族文化的新模式;黔东南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催生了通过体验生态博物馆来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1971年第九次国际博物馆会议上,法国著名博物馆学家雨果•戴瓦兰最早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并在法国、加拿大进行实践,随后诞生了法国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第一批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索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保存在农业社会中长期形成发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更长远而言则是如何在这个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上保持文化多样性。生态博物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人有物,有静有动,朴实自然,和谐共生,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向社会提供的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区的环境、经济、文化的整体,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多年以来,黔东南一直在寻求将丰富的原生态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和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优势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优势的路径,如今,通过生态博物馆建设为抓手的“旅游活州”战略,一条使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离土不离乡的转产就业道路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黔东南生态博物馆层次丰富,类型众多。国际性命名的有“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生态博物馆”;国家命名的有“中国贵州雷山上郎德生态博物馆”、“雷山西江生态博物馆”;社会力量命名的有“黎平地扪侗族生态文化博物馆”、“锦屏文斗生态博物馆”,以及“黄平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台江刺绣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条件已经成熟,等待命名的生态博物馆还有岜沙、小黄、银潭、占里、季刀、南花、卡拉、石桥等上百个各具特色的典型民族村寨。

北京奥运会环境顾问、北京地球村村长廖晓义教授说:“生态博物馆的基本含义,就是由原住民在原地进行真正的原生态保护,并通过这种保护,给当地原住民带来经济上的改善。”作为国际知名的环境问题专家,廖晓义认为,整个黔东南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博物馆”,而且是“中国最美丽的天然博物馆”。

以此观之,黔东南堪称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中国最大生态博物馆。

体验生态博物馆是指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性强的旅游活动方式。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通过参与生态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演绎等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受益,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在这一受益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宝贵价值,获取文化自信,进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本民族、本社区文化财富的保护与传承中,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真正的主人”。对外来游客而言,他们一方面亲身参与当地居民的文化实践活动,考察文化、参与文化、体验文化,从而感悟到民族文化的真谛。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找到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重压下“疲惫心灵的憩息家园”;另一方面,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为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提供资助,作出贡献。

已成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重要举措的黔东南生态博物馆建设及其体验旅游模式,既是创新之举,又是务实之举

无论从城市化、工业化还是信息化的进程来看,黔东南的广大民族村寨――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主体都还处于“未进入”或“落后”状态。换个角度看,这正说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可贵。黔东南是重要的国家植物基因库所在地,也是民族文化基因库所在地,这是构成其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天然博物馆”的重要前提。

第5篇

用味精烧出的菜肴,口味并不纯正,没有原料本身的鲜味,所有菜肴的鲜味口感几乎是一致的,单靠食品添加剂烹制的菜肴将导致中国烹饪的退化。

鲜味是仅次于咸味的重要味之一,它特有“新鲜”、“味鲜”、“鲜物”三种含义。鲜味的化学名为“谷氨酸钠”,是游离的氨基酸。它的作用可使菜肴美味可口。鲜味还有去膻味的作用,例如含鲜极强的蚝油与有膻味的牛羊肉一起烹制,其膻味就会自然消失。为此“蚝油牛肉”颇受大众欢迎。

鲜味早在公元前《诗经》、《楚辞》上就有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把汉字也统一了。当时人们就知道鱼肉和羊肉一起烹调就十分鲜美,“鱼”加“羊”,就成了如今的“鲜”字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就出现了“鲜味”多样化。如:“鲜洁”、“鲜腴”、“鲜润”、“鲜肥”、“鲜嫩”、“鲜辣”、“清鲜”、“时鲜”、“甘鲜”、“芳鲜”、“香鲜”、“咸鲜”、“香辣鲜”等等。

“鲜味”不单是尝味,而同时领受丰满度、肥腴度、柔软度、香鲜度、湿度等。味的表达复杂化了,对“鲜味”的追求成了美食家的重要方向。唐、宋时期鲜味的来源不只是鱼虾,还开始使用“雁”、“鹅”、“蟹”、“笋”、“豆芽”等。进入清代,“鲜”味的标识物质进一步增多,发展到“制汤”、“酱油”、“腐乳”、“豆豉”以及各种肉禽类、蔬菜、酒等。例如素高汤制造原料由各种菌类增加到“蚕豆”、“豆芽”、“冬笋”、“豆苗”和“豆豉”。《素食说略》一文总结了素食取鲜的方法。鲜味的烹法在清末的《依佯调鼎集新录》中有“鲜烹”、“鲜灵”、“鲜酿”、“鲜溜”、“鲜炒”、“鲜爆”、“鲜烩”之分。

“鲜”能表达“新鲜”、“味鲜”和“鲜物”的含义。

呈现“鲜”味的原料是相当丰富的。凡是用农家肥(有机肥)培育各类蔬菜和水果,特别新鲜、有清鲜、鲜洁的口味。我到过生态果园和农场,尝到不用化肥、农药培育的草莓、西瓜、葡萄、水蜜桃、香梨,咬上一口水灵灵的,又甜润又鲜嫩,妙不可言。农家饭菜不用什么“精”类调料,特别的“香”,使我终生难忘。

植物性原料以笋和蘑菇为首,包括香菇、猴头、竹荪、鸡(土从)等各菌类。是原生态的“鲜”味先锋,野生菌类更上一层楼。蔬菜为“鲜”者层出不穷,象豆芽、冬菜、雪里蕻是“鲜”味中的公主。还有豆苗、芦笋、紫苏叶、牛蒡、白菜、黄瓜、毛豆、芸豆、蚕豆、各瓜类,茭白、嫩姜、茄子、韭菜、蒲菜、蕨菜、水芹、菱角、莲藕等,只要是时令的,其鲜味各有千秋。还有黄花菜、西兰花、荷花、、玫瑰、牡丹、桂花等与其它原料配伍,烹制的菜点香鲜人间。用植物原料加工的“豆腐”为首的豆制品,咸菜、梅菜干、豆豉、各类酱油、四川豆瓣酱(蚕豆)、江南甜面酱(面粉)、腐乳、花生酱、芝麻酱,还有榨菜、泡菜、酿制的各类美酒,在烹饪中都是屈指可数的鲜味最佳配角。

以鱼虾为首的水产品原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论是河鲜、江鲜、湖鲜和海鲜,其“鲜美”风格,犹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神通。特别是各种贝类,像鲜贝、牡蛎、誉为天下第一鲜的蛤蜊,还有螃蟹、青蟹都是“鲜味”中的元老。用水产品加工的开洋、干贝、虾子、鱼子、蚝油、鱼露、虾油、虾酱、鲞粉、蛤蜊酱、蟛蜞酱、沙茶酱、海鲜酱以及腌渍、风干制品都是含“鲜”极高的美味,为“鲜”味中的王子。

以猪、牛、羊、驴、狗、兔为代表的畜类食品;以鸡、鸭、鹅、鸽、飞龙、鹌鹑、麻雀为代表的禽类食品;还有畜、禽类加工的火腿、腊肉、凤鹅等制品,都是“鲜”味中的干将。

其他的像“蛇”、“蛙”、“龟”、“鳖”以及像野鸡、野鸭、野兔等允许食用的野生食品,其“鲜”味可谓群星灿烂,在烹饪王国里闪闪发光。

还有用各种原料烹制的“清汤”、“奶汤”、“高级素汤”,其“鲜”味犹如汩汩清泉,滋润人们的心田。

以上列举的都是蛋白质、氨基酸含量较多的烹饪原料。我们要利用大自然赐于我们的各种含“鲜”食品,巧妙地应用、适当配伍,烹制更多的鲜美佳肴。

从古至今有许多利用“鲜物”正确烹制美味的“鲜经”。

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自古至今,在还未发明味精之前,厨师调味全靠“制汤”,这是原汁原味的“鲜味”。制汤有荤素之分。荤汤又分清汤与奶汤。清汤即为“高汤”,它是将母鸡、肥鸭、猪肘、猪骨等原料置于冷水中,一次加足水,慢火熬制,最后还需用鸡茸等吊汤。这种熬制鲜汤的方法是千百年来厨师实践出真知的典范。高档原料如熊掌、海参、鱼肚、鱼翅、鱼皮(鲨鱼皮)其本身没有什么鲜味。全靠众多原料熬制成的“鲜汁”(高汤)融合在这些原料中,才能做出美味名菜来。

第6篇

三句话,用了三个感叹号。不过这个消息本身确实很振奋人心。

就在8月8日这天,远在英国的chris正在伯明翰的家里收看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了画卷上的《欢乐黄果树》这张照片。chris很兴奋地告诉他的家人:“看,这就是贵州的黄果树!”

chris的妈妈激动地站了起来,这位英国老太太对儿子生活了6年的贵州有很强的好奇心:“那么chris,除了黄果树贵州还有什么?”

沿着贵州三届旅发大会的轨迹走下去,或许就会找到答案:

2006年,贵州举办了第一届旅发大会,地点即在黄果树瀑布――英国老太太口中念叨的地方。然后是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荔波,主推世界自然遗产和喀斯特风情。第三届举办地设在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此时此地,已步入文化与旅游的深情对唱了。

旅游,以文化的名义

文化有多种,这里只讲我们能听到、能看到的那一种。

今年6月,贵州省大型民族舞蹈《多彩贵州风・山里的节目》、京剧《布依女人》和交响音乐会《爽爽的贵阳》三台大戏晋京汇演。三台大戏,三种艺术。在舞台上,那些雷、雨、太阳、月、树、路……贵州大山和河流边氤氲的自然元素,在现代艺术殿堂上演绎出诗意和华丽。

2006年,电视剧《雄关漫道》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热播之后,更多的人通过荧屏了解了贵州。在提高贵州知名度的同时,对贵州的红色旅游作了一次高质量的宣传。

再说到“多彩贵州”。从几年前“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再到今年又一轮的歌唱大赛,以及多彩贵州城的建造,“多彩贵州”可谓是遍地开花。如今,从繁华都市到边远小镇,从大山深处到山寨人家,似乎没有哪个贵州人没听说过这个词。

可是,“多彩贵州”到底是什么?

是一个品牌?一句口号?一种描述?抑或一种文化浓缩?

20世纪8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就曾说过:“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贵州的山山水水,只有注入浓郁的文化色彩,才能更有吸引力,才能彰显其独特的品位,才能争取到更大的市场。

“体育旅游”,后奥运时代新主张

2008年10月9日,黔西南州,中国首届山地运动会。攀岩、负重登山、漂流、皮划艇、山地自行车、山地综合项目、定向越野。蓝天绿地,青山碧水,回荡着绿色和奥运的身影。

据了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如瑞士,仅滑雪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收入70亿美元。在我国,体育旅游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正以30%至40%的年增速快速发展。

目前,适宜贵州省的体育旅游项目有探险、漂流、登山、攀岩、徒步、越野、龙舟等,经过多年努力,一些项目已经成为休闲旅游的经典,如漂流旅游,仅全省就已开发漂流河流27条,年接待漂流游客达37万人次。

2007年,在贵州举办的国内外大型山地运动赛事达15项之多,如马岭河景区的国际皮划艇邀请赛,龙宫“龙在故乡”舞龙舞狮精英大赛,梵净山的山地越野挑战赛、攀岩邀请赛,紫云自治县格凸河的攀岩挑战赛,白云区的国际风筝旅游节,麻江县下司的“激流回旋国际公开赛”,六盘水市、开阳县的汽车拉力赛……举办地涵盖9个市(州、地)的23个县(市、区),来自美国、法国、日本、捷克等17个国家,全国3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及省内共190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观众达200多万人次。另外,有6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前来宣传报道,极大地提高了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只布老虎与贵州旅游产业链的延长

2004年的一天,宋珍平在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见到了精于制作布老虎的何婆婆。93岁高龄的老人被宋珍平的诚意打动,最后一次拿起针,用颤巍巍的手绣制了一只布老虎。不久之后,何婆婆去世。宋珍平手里的这只布老虎成了绝版,是她加工制作水族布老虎的唯一范本。她租下当地刺绣厂的车间,和当地100个刺绣女一同加工制作布老虎。

2007年11月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2007年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活动颁奖仪式在杭州举行。宋珍平的水族“祥云神虎”成为中国刺绣类惟一获奖作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卡贝丝女士颁奖授牌后评价说:“这是高水平的工艺,可以作为中国的一个精致高贵的吉祥物礼品赠送国际友人,推广中国的虎文化。”

据统计,在贵州民间,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商品种类繁多且底蕴深厚,大体可分为竹木类、泥石类、染织类、刺绣类、银器类、金属类、食品类、植物类、乐器类、纸画类、服装类共计11个大类,70多个分类。涵盖了高、中、低各个消费市场及消费层面,其文化内涵,价值与其工艺完全可以满足从高级礼品到旅游纪念品的各种需求。

成功的旅游商品可以把贵州旅游信息和旅游文化传播到中国和世界各地,增加贵州旅游的可观、可赏、可品性。总之,贵州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必将加速贵州旅游市场的系统化、专业化建设。据统计,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40%左右;我国一直在20%徘徊;贵州在“十五”以前,只占10%左右,2006年全省国内旅游总收入377亿元,旅游商品收入50多亿元,占15%左右。

第7篇

《邶风·匏有苦叶》第一章“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毛传:“兴也。匏谓之瓠,瓠叶苦不可食也。济,渡也。由膝以上为渉。以衣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掲,褰衣也。遭时制宜,如遇水深则厉,浅则掲矣。男女之际,安可以无礼义?将无以自济也。”笺云:“瓠叶苦而渡处深,谓八月之时,阴阳交会,始可以为昏礼,纳采、问名。既以深涉记时,因以水深浅喻男女之才性贤与不肖及长幼也。各顺其人之宜,为之求妃耦。”

“苦”通“枯”,匏叶黄说明匏已干,可以剖开制成腰舟了。当人们涉水的时候,如果水比较深,就把瓢葫芦挂在身边渡水。汉儒毛亨和郑玄一致认为这首诗与爱情婚姻有关,是以河水深浅而采取不同的渡水方式来比喻男女情感的。但毛亨由此联系到礼义,显得有些牵强。郑玄指出八月为阴阳交会之时,男女结婚正好顺从天时,符合阴阳之道。

陈鱣《简庄疏记》卷三:“《水经·河水注》云:‘段国《沙州记》云: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可见桥有厉之名,故《诗》亦梁、厉并举。此诗之意,以水深,必有桥梁可渡也。”①

赵茂林认为《匏有苦叶》全诗四章或隐或显,都写渡水,当时人们有把渡水与婚恋相比附的意识②。这一看法很有道理,如回顾自己不幸婚姻的《氓》中曾三次提到“淇水”,也均与婚恋有关。“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抒发难舍难分的恋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追忆结婚时的情景;“淇则有岸”说明被弃之无限痛苦。

第二章“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毛传:“弥,深水也。盈,满也。深水,人之所难也。鷕,雌雉声也。卫夫人有泆之志,授人以色,假人以辞,不顾礼义之难,至使宣公有昏之行。濡,渍也。由辀以上为轨。违礼义不由其道,犹雉鸣而求其牡矣。飞曰雌雄,走曰牝牡。”笺云:“‘有弥济盈’,谓过于厉,喻犯礼深也。渡深水者必濡其轨,言不濡者,喻夫人犯礼而不自知,雉鸣反求其牡,喻夫人所求非所求。”毛、郑对于第二章的解说因为拘泥于毛诗序而牵强附会,不符合诗意。诗序曰:“《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此序解题并无道理。因为从“雉鸣求其牡”这句诗来看,本章也是歌咏爱情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样,兴起的是诗人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

第三章“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氷未泮。”毛传:“雍雍,雁声和也。纳采用雁。旭日始出,谓大昕之时。迨,及。泮,散也。”笺云:“雁者随阳而处,似妇人从夫,故昏礼用焉。自纳采至请期用昕,亲迎用昏。归妻,使之来归于己,谓请期也。冰未散,正月中以前也,二月可以昏矣。”毛、郑解诗都言及婚姻六礼之“纳采”、“请期”、“亲迎”等,而这些仪式在古代一般都由媒人执雁前往,诗中“雍雍鸣雁”正暗示了这一点。《仪礼·士昏礼》云:“凡行事,必用昏昕”,即从时辰上看,旭日东升与昕时(拂晓)一样,都正值婚时。这一章完全明确了诗的主题——婚恋。

诗的第四章并没有接着描述结婚的繁闹喜庆场面,也没有对美满婚姻的祝愿,而是荡开一层,笔锋一转,把诗歌定格在少女的翘首企盼和殷殷等待当中:“招招舟子,人渉卬否。人渉卬否,卬须我友。”毛传:“招招,号召之貌。舟子,舟人主济渡者。卬,我也。人皆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笺云:“舟人之子,号召当渡者,犹媒人之会男女无夫家者,使之为妃匹。人皆从之而渡,我独否。”《正义》曰:“所以人皆涉,我独否者,由我待我友,故不渡耳。以兴招招然欲会合当嫁者,是为媒之人。”毛亨强调礼义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并注入了贞节观念。而郑玄则把“舟子”理解为媒人。牟庭《诗切》分析《柏舟》时说:“舟所以载人涉水,自此岸而达彼岸,如媒氏之合男女,故诗人多以舟喻婚嫁者。”转贴于

综上所述,此诗中的“渡水”、“雁”和“舟”等意象都与婚嫁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士如归妻,迨冰未泮”、“雉鸣求其牡”等点明主旨的诗句,所以,把《匏有苦叶》理解为婚恋诗是十分确切的。

刘文献在其《〈邶风·匏有苦叶〉这首诗》中指出这是一首可爱但不大引人注意的诗,说它可爱有两个原因:“常人咏婚嫁,总免不了要渲染一番,而这位诗人独能以超然的地位,写出他的闲情逸致,可谓不俗。其次,《诗经》中这种恬静的作品本来不多,能写得如此轻松自然的,除了这一首外,又几乎没有。”③刘先生可谓慧眼独具,读出了诗中别样的意趣和不凡的风格。

再则,诗人对于动作表情的刻画也是栩栩如生,“语言是生于姿态的,生成后又带有姿态的本质。‘招招舟子’,我们念这四个字柔美的声调,好像就凸现了舟子殷勤的动作,这仿佛就是从诗人脸上摘下来的微笑,它浮现着前面所谓的喜悦和自得——与新婚男士共享生命的喜悦,在现实圈外独抱其内心的自得。”④刘先生捏出“招招”这一动态进行了分析,可谓细致入微。在船夫的热情召唤下,熙熙攘攘的人们都已渡水离去,喧闹的岸边变得冷清了,而“卬”仍岿然不动地等待着……

语言的口语化也是此诗的一大特色,为全诗平添了很多风韵。“卬”字连用两次,使诗的民歌意味更加突出,既表现出女子的执著和深情,也流露出些许的矫情,同时还反映出她自信而又自得的心态。从“卬须我友”这坚定的口吻中,我们不难察觉等待亦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在等待中可以使情感得到过滤和升华,从而加深对恋人的思念,为将来美满的结合积蓄力量。翘首等待的芳龄女子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使整首诗显得含蓄蕴藉,荡气回肠。这种情感是现代社会中“快餐式”的爱情所缺失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从《诗经》这部古老的经典中,重新找回那种怦然心动的爱以及肯为真爱而付出的绵长的等待。

《匏有苦叶》短短四章十六句,就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一位少女等待情人到来的曲折心理。诗篇运用了渡水、雁、舟子等一系列“有意味的形式”暗示少女的心理活动,跌宕起伏,曲折微妙,具有意识流的特征。

英国美术史家林赛说:“在这早期的作品中,有一种圣洁,一种纯朴,一种孩童般的优雅单纯,一种清新,一种无畏,绝不矫揉造作,一种对一切诚实、可爱和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些赋予了他们一种独特的魅力,而成熟时代甚至最完美的作品也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夸耀这一特征。”诚哉斯言,对于这一评价,这首婚恋诗也是当之无愧的。一位天真无邪的少女在旭日东升的清晨,站在河水边,听着野鸡求偶的鸣叫声,引发了她对情人的思念,于是尽情表白心愿,希望阿哥不怕河水涨满,腰系葫芦涉水前来,献上雁礼,趁河水未结冰前迎娶自己。全诗触景生情而又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热烈且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一首鲜活优美的上古民歌。

① 转引自刘毓庆、贾培俊、张儒著《〈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上,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第376页。

② 赵茂林《〈匏有苦叶〉的“渡水”意象分析》,《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第8篇

关键词:原生态 民歌 思考 未来发展

原汁原味的民歌是民族根源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民族的血肉和灵魂,是我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欣赏性。我国有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有着深厚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个民歌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民歌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而不可分割的。民歌是代表中国的民族音乐,通过音乐,弥补各民族语言的不通,传递心灵的力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原生态民歌”,去细品它的滋味。

一、什么是原生态民歌

“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而“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所以民歌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原生态民歌”就是“原生态”与“民歌”的结合定义,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我们每一人都应该去认识、了解它。

二、原生态民歌的思考

1.原生态民歌的意义

原生态民歌对于我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其本身就是民族音乐、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了解原生态民歌的意义之后,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去了解去靠近原生态民歌的。

原生态民歌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它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音乐风格组成的多元性;其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如独特的民族服饰、民族唱法、民族旋律等;三是具有原生态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原生态的审美价值由于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一些民歌歌手的高音可以比美声中难以驾驭的高音或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合唱等,也是原生态民歌中独有的艺术魅力。

原生态民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尊敬、重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等。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原生态民歌,我们或许不知道少数民族的语言怎么说,但是音乐可以打破这一界限,让我们可以彼此心灵相同,便于我们去认识各民族的文化。

原生态民歌便于我们了解历史。原生态民歌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直接反应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它是交流情感、传播知识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情感、性格、历史、社会、民俗民风的宝贵资料。从古代牧童到现在河边洗衣的妇女,原生态民歌一直被哼唱着。了解原生态民歌不仅可以了解该民族的习俗与文化,而且可以感悟该民族一路走来的执着、快乐、心酸等情绪,了解它的历史文化,从而去尊敬它。

原生态民歌是代表中国的音乐。我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原生态民歌不仅是音乐之源,也是人类文化之始。自人类会吆喝算起,我国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民歌一直言传至今。现在的很多音乐选秀节目,大量的民族歌手涌现出来,使大家的视野变得丰富,使大家的视听感受更加精彩。所以,原生态民歌是可以代表中国音乐及文化的。

2.原生态民歌的发展

目前,原生态民歌遭受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并且原生态民歌难以进入音乐课堂,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也许多年之后,我们听到民歌却不认识了。既然,原生态民歌可以代表我国音乐,那么我们就应该去保护它,音乐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这不代表原生态民歌音乐的舞台中没有一席之地。

我们应该认识、保护原生态民歌,注重原生态民歌在国内的发展。例如:不断的收集原生态民歌的资料,将它整理起来,这样就不会轻易的失传;让民歌进入课堂利用一代代教授传承的方式去延续,发扬;利用原生态民歌去创作另外的民歌,“以歌诞歌”,这样既可以保持原生态民歌的味道又可以增添民歌的生命力。

3.我们应该支持原生态民歌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该忘记我国的文化、历史。而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综合的产物,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重视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能够会唱,但是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去认可、认识原生态民歌,从而发挥主动能动性去保护民歌。民歌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在华夏五千年的岁月洗淘中,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要懂得欣赏、聆听、陶醉,进而去发扬它。有一天,我们的民族音乐也能登上世界的音乐舞台,散发原始的魅力。

三、结束语

韩红曾诚恳的说过:“民歌是很难保护的,因为它的生存空间很少,传承下来的可能是一种表现形式,但文化内涵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去保护它,去明白它的可贵,去传承发扬它,不要让这么美好的音乐砸在我们手里!” 我个人认为,只有将民歌更好的继承发展下去,中国的民族音乐才会有更好的明天,因为原生态民歌足以有资格做中国音乐的代表,它是宝贵的,值得我们珍惜。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1).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第9篇

当今乐坛“原生态”是个热点,什么是原生态呢?就是原汁原味的声音和文化生态,也就是说,在某些乐坛人士更加注重功利性和沽名钓誉的时候,原生态用朴素、质朴、淳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看到了没有污染的“音乐青山绿水”;在世俗音乐注重商业性和赚钱的时候,原生态依然在用原始古老的自娱自乐表达心性,放松疲倦的心灵――原始、朴素、自然、不事雕琢造就了“原生态”独特的艺术潜质。听惯了矫揉造作的嗓音和虚情假意的垃圾音乐之后,人们的视听为之震撼、感染、感动。

一、原生态艺术兴起

曾经“土”得掉渣的原生态艺术在短时间内迅速兴起,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人们真正开始珍视民族的文化,也是商家凭敏锐的嗅觉进行的一种新鲜标榜。“原生态”民族艺术的走红并不是偶然。“原生态”演出广受欢迎,有人称它为一次“文化轮回”。目前商业演出中民族品牌的经营相对滞后,但是作为演出商应看到它的不同价值点和盈利点。民族艺术深入中国人的骨头中,只要有好的制作和时机,演出场次等技术性问题掌握得当,人们一定会欢迎。如果大人带着孩子来,民族文化又可以一代代传递下去。杨丽萍的歌舞集《云南映象》,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从杭州到上海到北京,一路征服了观众澎湃的心。一台名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陕北民歌经典歌会一度爆冷门,当时距离首演还有十余天,竟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2004年8月21日,全国近百名民间歌手会聚山西晋中地区的左权县,参加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南北歌王擂台赛。“原生态音乐”瞬时成了热门。一夜成名的刀郎将新疆民乐与各种流行元素相互融合,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有流畅优美的旋律。一个头上扎着白毛巾、身上穿着羊皮坎肩、腰间系着大红绸带的青年汉子,正赶着去录制央视《星光大道》栏目的年度总决赛。这个信心满满的年轻人就是获得中国民歌榜首个最佳原生态歌手的阿宝。在2005年10月的《星光大道》栏目里,阿宝以一首特有乡土气息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两个highC高音震惊四座。 阿宝说,他的嗓音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主要是由于他把晋陕内蒙古地区特有的“二人台”和“耍孩儿”等原生态唱法与时尚流行元素相糅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城里人唱不了他这么土的歌,而村里人又不像他这么会唱通俗味儿。上述节目无疑是“剑走偏锋”,却都受到市场的热烈回应。一台由杨丽萍和来自山寨的业余演员撑起的演出,究竟有何魔力?土得掉渣的黄土民歌、淳朴的农村汉子,吸引力何在?这一悄然发生的市场演变正在引起业内关注,一些专家把其归结为“原生态”现象。

二、原生态民歌在现代市场的冲击下产生了“变异”

一些人发现了民歌的商机,他们开始深入民间,挖掘传统的原生态民歌,然后再让音乐人利用民歌的旋律、节

奏,注入流行的元素进行加工制作,用市场化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并接受民歌,以“推动原生态民歌跟随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 一场场原生态民歌演唱会,散发着田野的气息和草根的馨香,使久居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人近距离感受到了民间音乐的魅力。一个个民歌节,通过媒体造势、名家加盟、明星捧场,让原生态民歌身价倍增。可是,在原生态开发成为“音乐时尚”的今天,“原生态”在某些音乐界人士那里却以一个噱头的方式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向大众推介原生态本是有意义的事情,但如果把原生态开发附加上种种功利性的目的,就会让原生态走向世俗和“流行痼疾”。

(一)传统民歌正走向现代化、市场化

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而把很多民歌进行改编等则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而来的“原生态”一词,一夜之间成了音乐领域描述“原汁原味”民歌的时髦词汇。不论是学者们试图借这一大众十分生疏的名词唤起人们对生存状况日益堪忧的民歌的关注,还是文化企业看准了大众强烈的文化审美心理回归的商机不遗余力的炒作,反正几乎一夜之间,从城市到农村,大街小巷、里弄胡同到处都刮起了“原生态”的热潮。

刀郎,这位此前从未听说的歌手突然火了,他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疯狂畅销。对传统民歌有些了解的人可能会发现,这是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融入简单上口的流行因素创作而成的。刀郎唱片热销之后,一些唱片公司对“刀郎现象”十分关注,他们悟出了对民歌进行风格化再包装的道理,纷纷开始行动,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时代审美内涵。在同一时期,张惠妹等演唱流行歌曲的歌手也将创作专辑的目标瞄向民歌。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发现了民歌的商机,他们开始深入民间,挖掘传统的原生态民歌,然后再让音乐人利用民歌的节奏、旋律,注入新的流行的元素进行加工制作,用市场化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并接受民歌,以推动原生态民歌跟随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

不过,真正地道的民歌需要由当地的歌手用当地方言来演唱,市场化是对原生态民歌的一种破坏。但现实是:传统的民歌用方言演唱的形式为其在本地区外的推介造成了障碍,加上原始民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更没有“包装”,很难得到现代人的认可,更难以让大众接受。民歌的发展应与时俱进,并且应同目前百姓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目前传统民歌现代化、市场化的趋势,似乎已势不可挡。

(二)原生态民歌受到了文化冲击

随着老歌手相继去世,不少优美动听的民歌也随之而去。一个民间艺人的消失,往往就是一个民歌博物馆的消失。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汉语普通话的推行、流行文化的冲击,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破坏,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演唱环境。一些民歌的功能丧失了,附着在这一功能上的文化也随之萎缩。由于缺乏明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原生态民间音乐教学渐渐被边缘化了,民歌、戏曲、曲艺课程越开越少,甚至被无端砍掉。专业院校少有可供学习和参考的音像资料,去民间采风没有经费支持,充斥音像店的民族声乐作品,大多是西洋或流行唱法演唱的创作歌曲和五花八门的民歌新唱。很多学民族唱法的歌手追求一夜出名,只是模仿已成名的大牌歌手,从不去认真学习民间传统风格和技术,因而某些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的民族艺术营养居然也严重不足,这不得不令人反思。

三、对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第10篇

现代生活的关键词中,随处可见“原生态”的踪影。许多时尚生活太化纤、太金属了,加工雕琢气息太重,人们不免产生了些许“审美疲劳”,于是“原生态”便成了备受青睐的“非常态”:“原生态”民间音乐、“原生态”土风舞蹈、“原生态”崖壁绘画、“原生态”走婚民俗、“原生态”植物公园、“原生态”民俗旅游……

说实话,开始我一直不知道“原生态家居”如何体现,可到了朋友阿绵的家,这一切都豁然明朗了。客厅、餐厅的大部分家具都是请人订做的,她挑的是那种看起来质朴却略带沧桑感的松木。她说,她喜欢松木的自然木纹和质地,还有略显陈旧的颜色。在这些家具上找不到一点工业化痕迹,就连柜门拉手也用麻绳所代替,阿绵说这样才不会破坏松木家具本身的味道。卧房的设计也颇有宜家的风格,原木的大床,花色别具一格的床上用品,看起来很是纯净、舒适、雅致。这一屋家具应该价值不菲吧?我询问道。可阿绵说,原木大床是从家具店里淘来的,才几百块钱,全屋家具总共花了不到3000元!我呆在原地肃然起敬,原来,生活情趣并不是用钱堆砌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原生态家居”让我们体验到了“纯棉时代”的感动。那是一种能让人在匆忙、疲倦、粗糙的现实生活中安安静静坐下来聊天的感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时,自然更渴望给疲惫的身心找一个宁静、舒适的港湾。所以人们追求会“呼吸”的房子,甚至想把家安在公园里,让生活更新鲜。我们“原生态”而来,自然对“原生态”有着原始的渴望。就像你拿着一团棉花,你会觉得它是温暖的,它能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而这些感觉是你拿着化纤物品绝对不会有的。一张经过人工修饰的脸,虽然很多人会认为她很漂亮,但却总会让人感到缺点什么。

正因为我们身处在化纤时代、金属时代,所以我们要给自己一个纯棉的“原生态”。而我们生命中最柔软的部分,爱情、友情、婚姻,应该是呵护我们生命的第一层纯棉,真诚就是这层纯棉的“核心组织”。当我们有了“真诚”,还可能“内衣外穿”,让大家都感受“原生态”纯棉的美。尽管包裹着化纤外衣,奔波于金属地带,我们仍然可以“原生态”地生活。

第11篇

一、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的文化学派翻译重要人物之一安德烈勒弗维尔认为,翻译研究的目标主要是研究与翻译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种种文化问题,以及对具体翻译技巧和策略问题和翻译中的对等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需要从社会文化的范围去考虑。他也强调对原生态文化翻译策略的研究[16]。原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自然生态性、民族性、民俗性和乡土环境因素等,它与一个民族的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俗融为一体,是非职业非专业非城市化非商业化的文化。原生态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它按历史传统,随时令和民间习俗演变,并在特定的文化时间和空间中展现[17]。因此,从自然生态性、民族性、民俗性和乡土环境等原生态文化特征看,苗族古歌所反映的是地道的原生态文化。苗族古歌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苗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献,其中的每一首古歌,每一句歌词都反映了苗族人民在纯自然生态环境下,苗族所独有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传统。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把这种自然生态性、民族性、民俗性和乡土环境等原生态文化特征内涵恰当翻译出来,才能保存苗族古歌原文的原生态文化韵味,也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界普遍强调的动态对等的目标[18]。因此,我们把安德烈勒弗维尔文化翻译理论和奈达动态对等理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翻译框架:原生态文化动态对等翻译框架。该框架对研究苗族古歌等文献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实例分析

苗族古歌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性、民族性、民俗性和乡土环境等原生态文化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把这种内涵恰当翻译出来,才能保存苗族古歌原文的原生态文化韵味,从而达到原生态文化对等翻译的目标。例1:射死岩鹰落地上,叫谁来审判,数说了它的罪状,才能剖来吃?[19]例1包含有4个小句,如果按照普通的翻译方法翻译,译文如下:译文一:Aneaglerockwasshottodeathontheground,whoshouldweasktojudgeandlistthefaultofusbeforeweslitandeatit?从表面上看,译文一似乎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但是,如果读者不是苗族人,或对苗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的话,他们对该译文就会觉得很迷惑,比如什么是罪状,什么是猎杀了岩鹰的罪状,既然知道猎杀岩鹰是一种罪过,那为什么还要猎杀呢?显然,该译文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主要原因是,译文没有对原文所反映苗族所独有的自然生态性、民族性、民俗性和乡土环境等特征的原生态文化传统进行科学翻译。具体地说,例1原文主要反映了苗族的一个关键的民俗传统文化:人和动物之间同根同祖、难以割舍、和谐相处的原生态民俗习惯。这正是例1原文中“罪状”来源,即苗族人民猎杀了动物就会感到内疚,需要先数说自己的罪状,然后才可以吃掉。这也正是苗族古歌自然生态性和民俗性的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对该方面进行科学翻译处理,译文与原文才能达到科学的动态对等,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因此,译文二比译文一更科学。译文二:Aneaglerockwasshottodeathonthegroundbyus,whoshouldweasktojudgeandlistthefaultofus(becausewehavethesameancestor,andweshotitnow,wefeelguiltyandneedtobeforgiven)beforeweslitandeatit?与译文一相比,译文二增加了注释部分(becausewehavethesameancestor,andweshotitnow,wefeelguiltyandneedtobeforgiven),通过注释将苗民俗传统文化:人和动物之间同根同祖、难以割舍、和谐相处的原生态民俗文化观念反映出来,这样读者就会很容易理解(罪状)“fault”的来龙去脉。当然,译文二的准确性可能受到质疑,因为它比译文一多出了注释部分,而该部分在原文中却没有对应内容。但是,这正是译文二的科学之处,因为根据原生态文化对等翻译理论,科学的翻译既要考虑原文的社会文化因素,又要考虑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即意义方面的对等,而不是形式内容方面的绝对对等,译文二兼顾了这两个方面,所以更恰当。例2:还有枫树干,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19]译文三:Thereisthetrunkandcenterofthemapletree,fromtheformercomesMeiBang(MotherButterflyinMiaoculture),andfromthelatterMeiLiu(alsoMotherBut-terflyinMiaoculture).译文四:FromtheunitedwholethetrunkandcenterofthemapletreecomesMotherButterfly(calledMeiBangorMeiLiuinmiaoculture)译文三和四都兼顾了文化翻译,对苗族文化中相关内容进行了阐释。从形式角度看,前者比后者似乎更符合原文,也更容易理解,但是根据原生态文化对等翻译理论,译文四比译文三更准确,因为它既兼顾了原文中原生态文化因素,又恰当处理了与原文意义对等的问题。根据苗族万物有灵而崇拜枫树的观念所产生,其中包含了枫树生人、枫树生成天地万物原生态文化观念。例2选自《枫木歌》,它讲的是人类起源的问题,其中“榜”和“留”系苗语音译,意为蝴蝶,“妹”指的是母亲。.苗族神话中把蝴蝶看作是人、兽、神的共同母亲,即枫树的干、支、心、叶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宇宙万物共同的祖先,所以译文四中把“枫树干”、“枫树心”等翻译成“theunit-edwholethetrunkandcenterofthemapletree”更符合苗族的民俗文化内涵,与原文在意义上达到了动态对等。而译文三把“妹榜”、“妹留”等用音译加注释进行翻译,虽然更符合原文的内容,让译文读者也更容易理解,但是它不符合原文的内容,即“妹榜”和“妹留”均指的是从枫树中生出来的蝴蝶妈妈这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思想。

三、结语

本文把安德烈勒弗维尔文化翻译理论和奈达动态对等理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翻译框架:原生态文化动态对等翻译框架,并运用该框架研究了苗族古歌中两个句子的汉英翻译过程。研究发现,在翻译苗族古歌时,我们既要关注原文中原生态文化因素,又要恰当处理与原文意义动态对等的问题,切忌过分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内容方面的绝对统一对等。具体的翻译方法就是:译文通过解释,或者补充说明的方式,将苗族古歌中的原生态文化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正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精髓,还保留了其原生态文化的韵味,从而达到原生态文化动态对等翻译的目标。当然,本文只是随机选取了苗族古歌中的两个句子作为实例来进行说明,因此该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全面了解苗族古歌的翻译过程以及策略,我们有必要运用相关翻译理论研究更多的苗族古歌实例或整个苗族古歌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作者:李燕娟杨瑛单位: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12篇

“原生态”是一个特指的历史和文化存续体,一个特殊的地方知识和民间智慧,一个特定族群的认知和认同依据,一个特别的文化表述类型和范式,一个特色的艺术系统和技术魅力。它需要我们谨慎地加以辨别,有效地进行保护。

时下“原生态”很时髦。它首次使用是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此次活动取消了以往专业和业余组的区别,并在美声、民族和通俗三个组别的基础上增加了原生态和组合演唱两个组别。此后“原生态”很快成为一个社会和媒体中最热的词汇之一。原生态走热大抵有以下几个特点:始于声乐,继而迅速在表演艺术、表现艺术等领域窜红;与现代传媒结合,成为带有媒体色彩的特殊社会语汇;与商业动作和市场化转换的一个文化符号。“原生态”一词虽热,但明白其中含义,明了其资源价值者并不多。大多数人属于追风附会,乐用时髦用语而已。

按社会的一般理解,“原生态”大概指那些原始的、原生的、原创的、民间的、乡土的、草根的、异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态。在传统的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里,“原生态”的这些意思与“异文化” ――落后的、无文字的、封闭的、原始的社会文化形态相通缀,被当作“文明社会”――以“欧洲中心”为主导、参照、分类化社会形态的比照。这样的分类带有殖民时代强烈的政治意味。在人类历史上,“原始文化”是“原始主义”的具体表达,它是针对“现代主义”的,即在时间和意义上与“现代”对应和对话。这种分类在福柯的“话语理论”,即“权力―知识―交流”的框架里已经浸透了强烈的“权力”性质。今天,当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发展中的反思性产物,“原生态”也因此需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

事实上,“原生态”所表现出的文化“多样性”恰好成了医治现代社会中许多“疾病”的良药。因此,今天对它的反思恰好使我们对其进行重新认识和认可,甚至将“原始文化”作为一种学习的榜样,并以此对当代权力化的、官僚化的、科技主义的文化再生产方式进行反思和反叛。毕竟人类已经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原始文化”的许多特点、品质正是人类不断求索的“自然”、“和谐”的形态和状态。人类湮灭了这种形态、中断了这种情态、破坏了这种状态,却又在致力寻求它,以期找到回归的途径。现代化越是发展,这种悖论就越加显现出来。我们曾经毁坏糟蹋的东西正是我们今天刻意寻找的。这大约契合着“原生态”的现代价值吧。同理,我们为什么在今天进行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以及对传承人的重视,也包含着类似的道理。

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透视,与“原生态”相关、接近、包容或交错的概念、语汇、范式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始的。意义包括:1、时间上的远古和所指对象的源起。但它不是“实时间”,而是“虚时间”。人们在事件起源的叙述上,比如神话、传说和族源的故事中,它往往成为遥不可及的开始和开端。2、形态上指远祖开基、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的原初形态,人们在追溯族群的祖先、事物的起源、风俗的由来等都会在源头上寻找根据。“原始性”强调时间纬度的原初性。

原初的。原初性说明事物、事件开始的客观事实和自然属性。“原生态”可以理解为生态关系。生态首先与地理、环境、自然等客观元素、因素构造发生关系,也与文化、人群、遗产的自然因素相辅相成。在文化生态学里,将环境、生态与人、文化间的关系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原初性”强调事物发生的客观性。

原生的。原生性与原初性具有意义上的相似,但指示上各有侧重。原生性主要指原始发生与后来、后续发展之间的逻辑性与关联性,刻意强调事情、事件与原初之间的关系。任何历史的人群、关系、事件都有一个原初的、可根据的(无论是器物性根据,比如实物、遗产等实物材料,还是叙事性材料,比如与神话、传说中与祖源、祖先有关的文字和口述材料,抑或是风俗材料,即那些已经化为日常生活的部分)传承与传袭、认可与认同,以区分“我群”与“他群”的差异和依据。“原生性”强调历史变迁的关联性。

原思的。原思性主要指学者们所概括的“前逻辑思维”、“神话思维”等。原始文化属于原始思维的特殊产物,其思维形态属于“生命一体化”,即我与自然、自然界的各种物种都在同等的生命尊重中友好相处。原始人的思维习惯和类型――“原思维”与现代思维有什么差异呢?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认为,由于“万物有灵”的作用,原始人以“互为你我”的方式贯彻着他们的思维形态。“原思性”强调原始思维的逻辑性。

原型的。原型性指无数个人相似经验中的共通部分,包括人类共通的潜意识部分,它影响了每个人的经验。原型还包含一种文化特殊的主题叙事和程式。原型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积淀、表述的类型,强调那些具有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的叙事主题,会在重要的场合和场景中不断闪现,因而被认为具有原型性的“社会结构”。原型包含着一种具有类型性的共通性和共同性。在特定文化中,它可以表达一种文化特性;在不同文化中,它可以表达一种文化共性。“原型性”强调文化类型的共同性。

原真的。主要指特定文化中的“本真”问题。它不是所谓的“客观事实”,也不是人们的主观建构,而是强调符合事物产生和发展的逻辑。比如在许多少数族群的族源神话中,有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是虚构的,但是,这些虚构却包含着符合这些族群产生的依据和逻辑。概言之,“原真性”包括了“原有的”,即具有发生意义的客观事实、事情和事件的部分;“应有的”,即经过人们通过记忆、选择的,带有主观的部分;“确认的”,即在特定范围内被特定人群认定和认同的部分;“公认的”,即具有权威性质的、被接受的部分。“原真性”强调文化构造的多样性。

原住的。原住主要是强调某一个地方空间最早的主人,也可称为“土著”,强调某一个地方与那些人与生俱来的渊源关系,即土生土长的人。“地球村”的出现,使原住文化相对独立的自我表达已经淡化。因此,我们需在“原生态”中加注、设限,特别对于创造、享有、认同、传承的所属民族、族群和人群来说,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三种权利”(创造权、享有权和接触权)在日渐衰落、丧失的今天,对原住文化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原住性”强调土著权利的合法性。

原创性。在原生态文化的表述中,原创性使人联想到与某一个民族、地方的艺术创造和创作的关系。在原始文化的分类中,艺术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从西方的文化史考察,“艺术”、“艺术家”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rs,artem,artis(技艺skill)。随着时间的演进,它的意思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逐渐演变成技术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其指涉范围越来越宽广,包含了许多具有美学意义的实践和作品,如民间歌舞、建筑样式、绘画风格、手工艺品、园艺技术、烹饪技艺等,它们来自民间,属于民族和地方性知识。“原创性”强调艺术创造的特殊性。

需要强调的是,“原生态”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产模式。比如原生态艺术的创作与生产包含着特定人群的智慧和劳动。是以特殊的技艺,通过技术化过程制作出来的作品。由于不同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包含了某一个社会特殊的“技术系统”,因此,艺术品首先表现出只属于某一社会或族群的“技术”特性,具有特殊的“技术”魅力,并被特定的社会关系所赋予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