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

时间:2022-11-04 13:1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厂供电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

第1篇

1.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设计环节的实际训练,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小组分工协作,查找资料、现场参观、考察,小组讨论、小组计划、小组决策、小组展示、小组工作、小组评估等环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兴趣。定期的学习汇报,也是对所学内容的总结和反思,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立刻解决。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制图、运用标准和规范、查阅设计手册与资料以及计算机绘图、文档编辑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初步训练,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要求

4人一组,由组长负责,结合企业调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自选的设计课题。

4人中要有明确的分工,包括题目的确定、气象资料的调查,平面图的设计绘画、外部电源的选取、变配电所位置确定、总容量的计算、变压器的选择、一次供电系统图确定、二次保护计算等。

各组独立设计,在18周内完成。

画图要规范,按照国标符号画图。本着节能、安全、可靠的原则,结合一定的前瞻性要求进行设计。

3.设计任务

主要步骤为:企业调研;根据当地供电情况以及本厂负荷情况确定变配电所位置;设备容量计算,确定变压器的型号、容量、台数;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电费构成情况;了解电源选取的地理位置、形式以及电压的高低;确定变配电所的主接线形式;功率因数计算以及补偿柜的确定;短路电流计算以及高低压设备选择效验;各供电支路开关、电缆选择计算;撰写论文。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1.行动导向法的定义

行动导向法是指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针对许多职业不断提高的复杂度和抽象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关专业和跨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职业行动能力,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2.行动导向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学生互相配合工作和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结合书面资料或教师提供的虚拟的或实际的信息,在理想的情况下,学生积极参与全部教学过程。这样做的学习效益是最高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对教师要求非常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要提高,教师自己要加强学习,如自学或参加各种培训。 三、开展有特色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

此次设计任务的执行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设计。在此次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工厂供电工程设计分级进行引入,将复杂任务进行切块、汇总,与企业的工程设计实现零对接。主要特色如下。

1.小组合作完成

课程设计的难度较大,需要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设计任务。4人一组比较合适,人少任务重,互相缺少交流,不容易完成;人多会出现意见不统一,个别人没事做,容易偷懒。按照优差互补结合自愿原则进行分组,设立组长一名,通常是有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每次任务的下达、布置、实施和完成,成功与否都需要组长的辛勤付出,在项目考核评估时,组长的评分有加分。鼓励更多有能力和责任心的学生踊跃担当组长,激发潜能,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敢于承担重任奠定基础。

2.开展企业调研

以小组形式,参观当地供电局和工厂配电房,让学生初步了解工厂供电情况、主要设备、参数容量、规章制度及用电安全。企业调研之前,先制定调研计划和方案,经过几轮的讨论,确定联系人负责与企业联系,经过出行安全的测评,确定调研方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业参观。在参观之前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准备好技术问题的调查问卷,在参观的时候结合企业员工的现场讲解,完成问卷调查,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回来后做表、文档录入、资料整理和归档,制作汇报PPT,对课题实施有了更直观的参考价值。通过企业调研任务的实施,学生在现场获得更直观的教学,对后续的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起决定性作用。

3.引用项目管理机制

按照企业项目管理的模式开展计划和进度跟踪,每周提交课题进展情况,完成相应的工作量,给予考核和奖励,让小组成员每人都有具体的任务。学生分阶段完成了小组调研计划、调研汇报、开题汇报、难点分析、中段检查、课题总结、结题验收评比。教师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机制把控时间和进度,学生们也逐渐适应这种高效地管理方式,不再拖沓。

4.提高职业素养

在企业调研及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电工专业素养和语言沟通能力,学会用现有的专业知识与企业技术人员无障碍沟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下一步的毕业实习奠定了基础。这样能够了解企业现场的规章制度、设备管理规范、安全用电知识,大大提高职业素养,并将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带回课堂,在日常教?W中得到升华。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非常明显。

5.体现指导教师的核心作用

指导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把握课题的难度和进度,负责解决学生在课题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由于该课程任务难度较大,对指导老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要求较高,在指导过程中花费的精力较多,每周要花大量时间核对学生完成的工作,及时纠错,布置下一周的工作任务,调动课题组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特长。整个行动导向实施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课题设计,集结了指导老师和课题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心血。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强调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模拟教学、引导文教学法等。工厂供电工程设计偏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小组企业调研任务为例,分阶段展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信息收集

教师布置企业调研任务,学生为解决这个任务,必须首先自己完成所需信息的采集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文、小组分工和头脑风暴。

2.调研计划

小组独立地制订出一个企业调研计划,寻找资源和辅助工具,考虑安全性,制订出行方案,主要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分析、时间表、计划书和问卷调查表。

3.方案决策

此阶段对企业调研计划进行审查并决定接下来如何执行,具体采用哪种方案。此时的教学方法采用与教师交流、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

4.现场实施

此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企业现场调研,需遵守现场规则和安全规范,主要采用现场教学、交互式互动和小组学习。

5.过程控制

此阶段为整理阶段,将计划与实际完成结果进行比较,工作任务是否在内容上和专业上达到要求和预期目的,主要采用对比、总结和整理的教学手段。

6.项目评估

学生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馈,综合小组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思索今后还能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主要采用项目评估、小组展示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五、总结和体会

笔者通过几轮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发现学生对工厂供电课程设计这门课,不再有畏难情绪,随着项目的开展,逐渐激发潜能,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进步很大。对于教师来讲工作量虽然增加,但知识面拓宽的同时个人实践能力提升很快,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选择合适的工厂供电项目,保证难度适中和可操作性。

第二,如果教师要去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大量的引导问题。

第三,布置任务要明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

第四,掌握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做好记录和评估工作。

第2篇

关键词: 工厂供配电技术 项目化教学 教学单元

引言

《工厂供配电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项目式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一门课程的骨架,而单元设计是课程整体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基于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单元设计是项目式教学应用于《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整体设计的关键。

1.教学目标

本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倒闸操作常识性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票的填写内容、格式及操作方法。同时,对供电系统一次主接线图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倒闸操作技能。

1.1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按下达的工作票填写相应倒闸操作票;使学生能够按倒闸操作规程及要求,正确执行操作票;使学生能够处理操作过程中的异常问题。

1.2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倒闸操作标准术语;使学生掌握倒闸操作的规程及倒闸操作票的内容及填写格式;使学生掌握倒闸操作步骤;使学生掌握生产中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二票三制)。

1.3素质目标:扩展学生相应的信息收集能力;提高学生企业规范文档编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执行“二票三制”的严谨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

2.课程内容

2.1确定工作任务:熟悉并理解倒闸操作标准术语;学习倒闸操作规程;学习倒闸操作票的内容、填写格式;练习填写倒闸操作票;模拟演练倒闸操作步骤;落实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二票三制)。

2.2项目情境引入:事故经过:1999年5月5日,天台城东变电所进行35kV母线压变、母线避雷器实验工作,9:04分,县调陈某向城东变值班员(正值)丁某下达调度操作指令:35kV母线压变由运行改为检修。丁某接令后,即会同另一值班员(副值)赵某带上预先拟好的操作票、验电笔、接地线等工具到达户外现场。正值监护,副值操作,9:12分,当操作到第三项:在35kV母线压变闸刀压变测验电,挂11#接地线时,由副值验明无压后,误合上35kV母线接地刀闸,造成35kV母线三相短路,110kV天台变天坡3677线速断动作,重合失败,后加速动作,同时,热电线低电压动作跳闸,桐柏3512线低电压动作跳闸,电站(厂)解列。城东变、南山变全所失压,10:34分经事故处理,改变运行方式后,由城坡3511线恢复对城东变、南山变的供电。事故造成两变电所停电11时22分,少供电量7694kwh。

事故原因:虽然操作人员在操作时持有操作票,但没有认真执行倒闸操作“两票三制”,没有核对操作票中的操作项目、内容,而是凭经验和记忆进行,以致把操作“挂上接地线”误操作成“合上接地闸刀”;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操作时麻痹大意,操作前,虽然把接地线带到现场,却在操作时没有对使用接地线产生疑问,而是凭直观想象用接地闸刀代替接地线;(3)操作人员对设备性能状况不十分熟悉,监护人和操作人未能及时发现操作错误。

3.课程实施过程

3.1熟读项目任务书: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自主熟悉模拟屏;

3.2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获得倒闸操作的基本知识;

3.3整理、汇总资料:各运行班将收集到的资料汇总;

3.4创设教学情境:进入学习情境;

3.5熟悉模拟屏:教师演示“10KV变电站一次系统智能模拟屏”的操作方法;学生熟悉模拟屏及操作方法;

3.6误操作案例分析:各运行班对误操作案例进行分析;汇总案例分析结果;交流确定事故原因;教师以主任身份听取案例分析结果并发表意见;

3.7进入岗位:学生进入模拟工作岗位,确定操作人和监护人,准备填写任务1-1操作票;

3.8填写任务操作票:由各班操作人执笔,填写倒闸操作票;

3.9评估、总结:各组之间展开讨论、评估、总结;

3.10资料整理:填写工作日志;整理记录资料;编写工作报告;

3.11清理工作场地。

4.实施效果

学生以各运行班值班工作形式完成了10KV变电站由运行转检修倒闸操作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对倒闸操作标准术语、倒闸操作规程及操作票内容和填写格式有了更为清楚地掌握;学生亲身演练了倒闸操作步骤并更加熟悉了生产中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二票三制)。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相比,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更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结语

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一门课程的骨架,而单元设计是课程整体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通对“10KV变电站由运行转检修倒闸操作”项目化教学单元的设计,使学生更扎实地理解倒闸操作规程的安全作用及倒闸操作步骤的科学性。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供电技术课程的改进方法

针对供电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我校进行了课程改革,教学质量与实践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供电技术课程改革中,主要完成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1)撰写了与当今供电水平相符,能够反映当今供电系统特点的新教材.本校在多年供电教学与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立足于城市供电系统范畴,适合于当今城市供电技术发展,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工厂供电概念的教材.例如,书中给出了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演化.这是随着城市电缆化水平的提高,供电系统出现的新变化.教材中努力做到理论性与工程性相结合,基本概念与新型技术相结合;突出课程内容的系统与衔接,以及与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同时,还注重各相关内容的解释、衔接与联系,强化了学生对于供电技术的深刻理解与系统掌握,以满足系统设计、设备选择、安装调试及运行操作等工作的需求;

(2)开发了能够应用于教学的《供电系统运行模拟软件》.针对教材相关内容,本校以模拟环境替代现场环境,创新性的开发了应用于教学的供电系统运行模拟软件.通过对供电系统运行进行模拟实验和演示,学生进一步强化了系统的概念,深化了对专业的理解,全面掌握了供电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规律;同时通过实验中的参数设置,使学生深刻体会系统中各参数对整个系统的意义和影响.该软件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及实验教学的操作平台,又可补充教学,引导学生自发性与研究性的学习.目前,该软件正在进行再开发,争取能做更多的演示,更贴近于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并最终作为典型的教学工具商品向全国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加以推广;

(3)加强了参观考察环节.为使学生能够将课程与实际相联系,建立更为完整生动的系统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我校还加强了实际参观考察的环节,使学生亲眼看到现实中的供电系统.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学校35kV变电站、10kV变电站和学校附近的220kV变电站,观察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以及变电站的平面布置、线缆走线等情况,尤其对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讲解.另外,考虑到运行中的供电系统无法深入设备内部,我校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开关厂和变压器厂,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设备内部,彻底了解设备的构成与工作原理.这些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响良好;

(4)强化了工程概念,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设计与运行的思路贯穿课程始终.我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程设计任务甚至毕业设计内容提前发放给学生,同时将课堂教学过程与课程设计的大部分过程融为一体.这样,在课堂教学阶段,随着教学进度的延伸,课程设计的内容也相应逐步深入,学生能够明确了解课本每一知识点在实际系统设计与运行中的作用,学习目标明确.而在课程设计阶段,则注意突出课程设计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完善与提高.通过此种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双重质量,使得教学质量好,实践效果好;

(5)与学校背景和其他相关课程相结合,突出了课程特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我校属于建筑类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今后将进入建筑设计行业,因此供电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流程尤为重要.在供电技术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我校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思想,甚至在有些内容的教学中,直接把相应的设计规范作为授课内容,且与配电技术课程相结合,形成具有突出特色的、完整的建筑电气课程体系.

二、结语

综上所述,“供电技术”作为电气工程专业一门重要专业课程,目前在教材、实验、授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多年来,我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供电技术课程改革,撰写了能够反映当今供电系统特点的新教材;开发了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及实验教学的操作平台的《供电系统运行模拟软件》;组织了学生到变电站、变压器厂及开关器厂等进行实地考察,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强化了工程概念,将课程内容与学校背景及其余的配电相关课程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突出特色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些方法都大大改进了供电技术课程,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实践效果.

作者:陈建伟靖大为黄民德郭福雁陈建辉乔蕾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

第4篇

关键词 电气工程基础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Curriculum Reform

YANG Caixia[1], YANG Lei[1], YU Yu[2], MAO Zhe[1]

([1]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24)

[2]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specialty, we explore methods and means about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situation and student's learning level of the two universities,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were united to attain good reform effect.

Key words foundation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电气工程基础是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必修核心课之一,内容涉及面广,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专业课,很多一类大学已经将该课程作为考研课程。改课程在该专业课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在该专业领域的学习研究,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②

1 教学改革的目的

实施教学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综合人才。电气工程基础是一门内容广的专业基础平台课,涉及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远距离输电技术、高电压技术、配电网自动化等专业课的相关内容,如果对这门课实行教学改革探讨,可以为今后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原有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对电气工程基础原有课程设置的内容及课程设计环节进行多方面改革,主要思路为: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利用计算机辅助功能,强化理论教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手段方面,首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采取措施,其次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增加课外设计内容,让学生学会讨论、总结和归纳。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由于课程的总学时数为56学时,其中实验8个学时,相对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内容而言,48个理论学时偏少,所以在教学中,以本科生的学习难度挑选内容,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2 实验教学方法的整合

实验环节往往是不被学生重视的,很多同学认为实验就是互相抄抄实验报告,所以在实验的开始就要告诉学生实验的重要性。在实验环节中,尽量将本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因为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在理解概念的同时,能将原理在计算机上编写程序实现,内容由浅入深,慢慢引导学生跟上步伐。由于实验只有8个学时,要做两个完整的综合实验时间比较紧凑,为了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尽早把要上机操作的题目通知学生,让学生在平时就开始思考,上机过程,做到一一指导,有问必答,并且在每次上机课结束后当场查看实验结果,并予以打分,迫使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实验中来。在改革之前,要求学生最后交一份实验报告即可,抄袭现象相当严重,改革之后,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都是自己写的。通过综合实验,提高了学生对电气工程基础这门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毕业以后读研或者工作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背景。

2.3 教学模式的改革

2.3.1 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在本课程的开始,要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虽然本课程是在大三学习,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特别是在合班上课的时候,课堂秩序较差。如果第一堂课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可能一部分学生一个学期都对这门课提不起兴趣。所以第一堂课很重要,比如在介绍各类发电厂的核电厂时,可以引入最近发生的日本核泄露来勾起同学们的兴趣;在介绍到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时,可以提到寒冷地区高空电缆除冰技术,一步步引导同学们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3.2 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在改革之前,由于多媒体教室不够用,本课程采用板书教学,板书教学优缺点很明显。③最大的优点就是同学们对所讲的知识掌握得较好,最大的缺点的教学速度慢,影响了教学进度。近两年,学校在教学设备上投入了更多,大部分教室也都安装了多媒体。为了弥补之前板书教学的不足,本课程改革之后开始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等内容,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好重点知识,学生通过课后习题、作业等对知识点进行加深理解和拓展。对电力工程基础,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输电线路的继电保护,远距离输电技术等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效。

2.4 教学方法的改革

2.4.1 增加综述整理环节

通过综述整理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会在网上搜索资料,能够独立从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下载相关文献并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例如,在课程的第一章提到的电能质量问题,从课本上学到的内容非常有限,如果同学们能从期刊网上下载到一些有关的优秀毕业论文阅读,将受益匪浅,对电能质量问题也有更全面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学生学会了讨论、总结和归纳。

2.4.2 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电力系统中为何要采用标幺值计算?”“为何国家要大力推进高压直流输电?”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讨论,注重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2.4.3 鼓励自学法

由于学时有限,很多内容在课堂上无法详细讲解,只能鼓励学生课后自学,在自学部分章节之后安排一次辅导,这样既节省了上课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总结

通过在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建设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实践证明,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课程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注释

① 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7.

第5篇

摘要: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铁路供电的重要性,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详细阐述了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实践教学;专业改革

一、根据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实地走访校企合作单位,确定本专业的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针对供用电技术专业岗位(群)要求,确定本专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此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供用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供用电设备安装调试,供用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及工矿企业、民用建筑电气设备和控制设备的运行、检修和管理等工作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1)进一步突出职业岗位针对性。根据专业特点,本专业教师和校企合作单位一起开发符合岗位特点的项目式教材,将工作任务引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的全过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在学习中完成项目,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我院供电专业已和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到企业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学校上实训课,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3)实现“双证融合”。大力推行“双证书”培养制度,通过建立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鉴定的教学环节,使毕业生不仅取得学历教育毕业证书,还至少获得一项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课程整合优化。根据电力行业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原有培养模式中《微机继电保护》课程改成了《电力系统远动》,并将《工厂供电》、《电力设备运行与维护》、《变配电二次》课程的学时进行了优化。增大了实训比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主要从事电力网和变配电站电气设备运行、检修、管理及用电检查、电能计量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培养模式的确立。围绕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中心。实现两个突破:突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突破原有课程理论授课模式,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坚持三个不松懈:计算机训练不松懈、英语训练不松懈、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不松懈。实现四个扩大:知识面的扩大、适应能力要素的扩大、综合能力的扩大、就业领域扩大。(3)实践教学模式。1)三线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实习―设计三条线。2)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即职业基础实践―职业技能实践―工程实践三层次。(4)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

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1)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良好。近年来该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英语证书、高级维修电工证、高级电力线路工证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毕业生的满意度。2014年2015年曾连续两年以问卷的形式向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将问卷中反映的问题总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同学们和用人单位还是满意的。

结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将进一步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契机,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不断培养出契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第6篇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 实践教学 教学管理

1.引言

建筑供配电是楼宇智能化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一定数量的实验,理论教学结束后有一周的实训环节。针对近几年生源质量下降,理论课时减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和巩固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供建筑供配电技术由于其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要全面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理论课程教学,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楼宇智能化专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沿袭以往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以往的建筑供配电实验和实训就是参观变压器室,或者认识一些低压电器,这种方式对实践教学帮助不大,体现不出高职特色。有些老师虽然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工程上的建筑供配电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实践教学仍以演示为主,从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2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我们学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改制后,时逢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高职院校为地方办学,它的发展往往受地方财政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添置和更新教学设施,以至于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2.3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招聘而来,缺乏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不强。这些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基础必然薄弱,在教学方面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实践教学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对实践教学进行统—管理,打破系(部)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全院实训设备进行统—的综合管理,以期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有些学校既开设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又开设了楼宇智能化专业。而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建工厂供电实训室,楼宇智能化专业需要建建筑供配电实训室,但是两门课程的内容有大量的重叠部分。这就可以考虑两个专业共同建立一个实训室,最大限度地进行有效配置,减少浪费。建筑供配电主要侧重低压部分,学生通过对相关项目的操作,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

3.2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供配电实训是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实训结束后,学生在暑期有三个月的顶岗实习。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校外顶岗实习是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实训环节,可以使学生亲临生产现场,使他们系统全面地了解整个生产的所有基本环节,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校要加强同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选择符合学院专业实习条件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部分企业的骨干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确保教学质量。顶岗实习结束后,有些同学会与实习单位签署就业协议。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促进了就业。

3.3利用专业知识自行开发软件实验系统

随着我校计算机房的增加和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较以往越来越强,我们可以把软件实验的开发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在第三学年,学生有8周的毕业设计,对于毕业后有志于从事建筑供配电工作的学生,可以由老师指导学生针对某个硬件实验项目进行软件模拟,通过硬件实验的结果验证其正确性。这样不仅加强了本课程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

4.总结

建筑供配电实训教学是楼宇智能化专业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建立健全不但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多方面的协调,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认真的实施。相信通过全体同行的共同努力,建筑供配电实训教学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王纪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第7篇

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二、教学背景

工学结合一体化是职业教育对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将职业教育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劳动相结合。随着学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将各门课程按模块分成若干个工作活动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既能相互协作又有竞争的学习活动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按照一体化教学六部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研讨探究、动手操作,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工作原理。

2.技能目标

会正确安装、调试、检修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操作技能。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责任感、荣誉感、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安全目标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7S标准。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为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工作原理,难点是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线路安装。

五、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启发引导教学法,以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准备

教师要结合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撰写适合学生特点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教案及学习工作页。

2.实习用料、工具准备

按每两个学生一套准备出满足学生安装用的接触器、熔断器、时间继电器等电器元件以及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

3.一体化工作站准备

工作站准备要既便于同学互相探究和讨论,又尽量接近实际工厂的生产场地。最好按研讨区、实训区、资料区、成果区四个功能区来布置。

4.学情分析准备

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功底、学习能力心中有数,分组要均衡。学生学习工作小组设组长、技术员、质检员、安全员、记录员各一人,分别负责组内的管理、技术、质量、安全操作和活动记录。

七、教学过程

1.明确任务,获取信息(20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同学们,经过各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顺序启动和多地控制工作任务,考核结果是:三组为最佳工作小组,XX为最佳小组长,XX、XXX为最佳成员,希望取得成绩的小组和同学再接再励,其他同学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回想一下:前面学习电动机启动时定子绕组加的电压和额定电压是什么关系?这种启动方法称为什么启动?”(多媒体课件展示砂轮机启动)

请思考:全压启动有什么缺点?(视频:电动机启动灯立刻变暗,日光灯熄灭无法再启动,同一供电线路电动机动力不足声音变闷)如何减小启动电流呢?

引入降压启动概念(多媒体课件:展示降压启动的四种方法)。

(2)下达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工作任务)。某电动机厂二车间增加一台V-6/8-1型号的空气压缩机,需要配37kW额定转速为750r/min的电动机作为动力机械,车间动力供电电压为380V,供电变压器容量为80kVA。请你完成车间扩建工作。

(3)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能够理解电动机降压启动概念;能设计出合理的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会分析控制原理,并绘制电路原理图;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常用低压电器元件;能按图样正确连接控制线路,会通电试车。

(4)教师宣布学习过程所需时间和需要提交的内容。

教师:“建议你在18学时内完成,你将获得1学分。请认真阅读学习工作页,通过查阅《电动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与技能训练》《安全用电》等参考学材学习相关知识,获取设计方法和技巧,按照学习工作页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作计划、异步电动机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原理图、控制盘成品和活动总结报告(课件:工作计划……总结报告)。”

2.小组研讨,制定计划(25分钟,课件展示学习工作任务)

教师发放学习工作页,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头阅读工作页内容,查阅参考学材,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对疑难问题小组集体进行研讨分析,或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待小组解决完所有问题后,组长再带领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工作方案——完成活动任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然后根据工作方案,绘制控制电路草图(这里教师需要提醒同学,设计控制电路可以不拘一格,完成同样控制功能的电路可以有几种,但是实际应用的是最优化的电路),并进行修正画出正式电路图。

因给定的是37kW额定转速为750r/min的电动机,查阅电工手册得知电动机为6极,额定电流为72A,型号为Y250M-6。以此为依据选出实现控制功能的开关、按钮、接触器等电器元件、材料和工具。(这里教师要提醒同学元器件的选用并不是单一的,满足同一功能的同一器件有好多型号,这要视器件价格、尺寸及使用者习惯而定。)最后做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流程表,完成整个活动的实施计划。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各小组的进程会有一定差异。进度快的小组探讨启动电阻的选用原则是什么,时间继电器的定时设定长或短对电动机的启动有什么影响,启动时间如何设定等问题。同时教师对进度慢的小组加以引导,对不能按时完成的小组课后进行辅导。

3.相互探究,做出决策(1学时)

6个工作小组依次到讲台上汇报小组活动实施计划,大致过程类似,只是存在的问题略有不同,因篇幅限制这里仅摘录一组汇报过程。

先将小组设计的电路图、活动流程图粘于黑板上,然后汇报:第一步备料,接触器CJ20-40两个,熔断器RL1-60/40三个,……;第二步电路原理分析(略),展示设计的电路能完全实现控制要求,时间继电器启动时间调到10秒;第三步准备常用电工工具一套,指针式万用表一块。

根据同学汇报的情况,教师和其他组同学进行提问,由该组同学回答。

问:为什么采用降压启动?

答:根据给定电动机的功率和变压器的容量,不符合电动机直接启动的条件。

问:手动控制除了用转换开关控制还有别的方法吗?

答:用按钮控制。

问:串电阻降压启动缺点是什么?

答:耗能,只能空载或轻载启动。

教师:“6个小组通过团结协作、查学材、查资料均按时制定出活动计划,且活动计划可行,这很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精细程度不够,电路图潦草;二是时间继电器启动时间调整不够准确,启动时间调整要恰到好处,要既能控制启动电流在限制的范围内,又能不致使启动时间太长。启动是过程,串接电阻减压启动消耗电能,要用在不经常启动的场合。”

4.规范操作,实施计划(12学时)

学生两人一组,按本组制定的计划,完成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的安装。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除了完成相应的安装工作外,还要按分工完成好自己所负责的检查工作。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指挥和领导,安排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相当于车间的调度员;技术员负责控制柜安装过程中的技术指导;质检员负责控制柜安装过程和成品质量的检查、指导和监督;安全员负责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规范及7S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记录员负责记录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尤其要注意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操作。

这个过程时间较长,教师要时刻注意各小组的情况和每个学生的活动。一是时刻掌握课程动态以利于更好地掌控;二是为评定积累资料,最后给同学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观察学生是否按按照操作规程作业,杜绝一切危险发生。

学生动手能力不一,完成这个过程最多能相差2个学时。对于完成任务较早的同学,教师可以为其设置故障令其排除,实现分层教学。

5.质量控制,作品展示(2学时)

学生必须在任务提出后规定学时内上交活动计划方案、设计原理图、控制柜实物以及活动总结报告,然后到成果展示区展示作品。在作品展示前小组做最后检查,技术员检查作品是否存在技术问题,质检员检查作品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安全员检查作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记录员做好记录。小组检查无误后,经教师批准通电试车,逐步验证各个控制要求是否实现,验证作品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有应用价值、作品质量是否过关等。

6.客观真实,评估反馈(2学时)

八、教学反思

首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学生有任务、有目标,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好。

其次,小组划分合理,各小组之间实力均衡,有协作、有竞争,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电路分析基础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70-02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等相关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与后续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关系紧密[1]。如何以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为依托,全面提升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为日后的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结合几年讲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经验,探索出以下几点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总结如下。

1 教学内容设计改革

1.1 设计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

基于电子技术的深入发展,对于电气信息类学生来说,新知识、新技术下对新课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势必会使电路分析基础等基础课程的学时数被不断压缩。依据独立院校对本科人才的要求,以及学院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采取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施教原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授课策略与授课内容[2]。结合学院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战略理念,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进行了改革,挑选出经典、实用,与后续其他课程关系紧密的章节,精简陈旧、实用性差的章节。对于电气和自动化专业学生,以“直流电路基本定律”“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一阶电路”“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耦合电感电路”以及“三相电路”为主,将“运放电路”放到模拟电子技术课、“复频域分析”放到自动控制原理课讲解,避免了知识串联性差的困扰。同时,对于“非线性电路”等与考研相关章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课下指导的方式来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对于通信和计算机的学生,由于学时有限,主要讲授“直流电路部分”以及“放大电路”,为后续课程如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打下良好基础[3]。

此外,针对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及毕业设计中电路设计能力薄弱的问题,在电路理论课及实验中加入Multisim计算机仿真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利用仿真软件来仿真、计算及分析电路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1.2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在高中及大学物理中所学习的知识去启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解电阻的星-三角变换时,可以先回忆电路的串、并联知识,通过实际混联电路模型中采用简单串并联知识无法解决该类问题,引出星-三角变换的意义。

此外,对于三相电路等贴近实际生活的理论部分,也可结合工厂供电的相关知识,举出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工厂大型设备中电动机部分三相五线制的连接方式、教室墙壁三孔插座中零线、火线、地线的接线方式等。

2 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改革的精髓在于教学方式的革新。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理解能力不强的缺点,必须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2.1 采取科学的教学理念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普遍开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学生此时还没有真正地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灌输型教育模式下,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方,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此时不宜继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教授知识的模式,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采取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解决案例的课堂探讨模式,这些案例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身边的电子物品随机选取,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学生们学习电路的热情。从而使教师由授课者转变为助学者、导学者。

2.2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不可否认电路配套实验是学生验证、理解理论知识的良好方法,但电路器件往往都封装在实验箱内,学生并不能实际观察电路器件、改动具体的电路,其具有单一、枯燥等局限性。因此除了经典的实验理论验证外,教师可以在实验室利用电子器件在面包板上搭建实际的典型电路模型,增强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为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打下良好基础。

2.3 以网络教学为辅,提高学生课后学习效果

由于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学生的实践学时比例,这势必会缩减理论教学的学时数,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内容又相对较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授经典的知识章节,对其公式推导过程,习题的讲解往往不能很好的兼顾,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这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随着网络上慕课(MOOC)的兴起,教师可以将课上没能讲到的相应章节及习题的视频传到校园网,相关学生可以自由下载,反复学习,教师在指定时间进行在线答疑,来解决课上时间不够的难题,同时也使学生作为期末考试复习的依据。

3 评价体系方式的改革

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学校的期末考核方式多为70%的期末卷面成绩加上30%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以作业和考勤成绩为主,这部分灵活性较大。鉴于课后作业往往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建议此部分成绩可由上述的课堂探讨模式取代。具体方式可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模式[4],几个人一组探讨一个实际电路问题。如简单电感量测量装置、三位数字显示电容测试表、禁烟警示器等,这些工程项目贴近相应的电路知识点,也涉及到了一些简单的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充分体现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根据讨论的结果及个人陈述由教师给定小组及个人的相应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可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于实验课的考核方式除了给定题目的现场操作外,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自主设计电路,教师根据设计结果提出问题,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通过上述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电子设备及电路不断推陈出新,本科阶段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独立学院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需求,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改革做了初步探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工程实践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窦建华,潘敏,郭铭铭.“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21(6):131-133.

[2] 王喜魁.基于全方位工程教育的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12):45-49.

第9篇

【关键词】电力;配网调度;调度管理;技术探讨

生活中的家用电器、工厂运行的机器设备,这些随处可见的电气设备都给国家电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东西部电力分布不均匀,耗电量差距较大,电力缺口也给国家电网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电力发电网是一个系统性的运行工作,它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首先,作为原始电力提供者的发电厂,它是源源不断电力的制造者;其次,作为长途输送电能所必须的变电所,它是改变电压的枢纽程序;再次,作为电力传输通道的输配电线路,它是电力有价值的前提条件;最后,则是电力的最终用户。依靠着电力配网调度管理的协调运作,发电厂、变电所、输配电线路才能按照各自的职能工作,电能才能安全的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电力的保障成为了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持。电网调度是稳定电网运行的中枢系统,试想如果没有电网调度稳定电压,居民家中的电视荧幕就会忽明忽暗、电脑就会随时开关,人们的生活将会被打乱,更不必提国家的经济秩序的井然,因此电网调度对于保障用电功不可没。电网调度管理基本工作包括:调度组织管理、调度运行管理、调度计划管理、断电保护与自动化装置管理、调度自动化管理、调度人员培训等,只有将以上各项阶段性程序做的完美,才能达到在电网网损最小与发电消耗最小的情况下,安全、持续、稳定、正常的供电,促进电网的高效运行。

1 配网调度管理的要求

1.1 配网调度管理员的要求

人具有最大的创造力,“以人为本”更是工作中应贯彻落实的工作理念,调动人的能动性,工作才能事半功倍。调度管理员对于电网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其的要求也应更加明确。首先,配网调度管理员在工作上应认真负责,细心精致且严肃、有原则,严格的遵守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录音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同时要求配网调度员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与大局观念,配合各级电力调度部门做好本职工作,确保供电网络的运行。其次,在业余生活与学习中,调度员要根据自己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向部门领导反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课程,达到精益求精的目标。最后对于调度管理员的上岗与晋升制度要有明确的规定,上岗前要进行严格的系统性培训,具备专业知识是上岗的条件,严把源头观,培养合格的调度员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考核方面,结合工作表现,经考试合格报批上级部门后再做最终抉择。

1.2 对调度员值班工作的要求

电网运行具有复杂性、电力输出具有可变性,因此电网调度员值班期间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应对突发事项,保证电网在当值期间能够持续、安全的运行;出现职权范围外的突发事件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寻求解决方案。其次,下级调度员原则上要遵循上级调度员的指令,对于上级调度员发出的调度指令接受之后要复诵、核对,在经过此程序确定无误时方可执行;对于上级发出的调度指令存在疑虑时,不复诵指令,因为复诵指令表示认同指令的正确性,而应直接对上级调度人员提出疑问,质疑得到合理解释后方可按照调度指令运行;对于上级调度员对于质疑的解释认为不合理的,并且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判断执行此指令会给国家以及人民群众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指令,当值调度员可以拒绝执行调度指令,并将原因告知本单位领导,由本单位领导向上级相关部门反应,以确定指令是否执行。最后,对于当值过程中指令执行情况的记录,要求记录全面、及时,例如接收指令时间、指令内容、指令执行情况等都应记录在册,以便交接班核对与日后清查,保证电网工作的有序开展。

1.3 配网设备调度的要求

除特殊情况,例如威胁人身安全以及国家利益时,未经地调调度员的指令,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擅自更改设备运行方式以及对设备进行任何操作。若需要调配、更改设备运行方式,需经地调调度员同意,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的设备进行操作,以保障电网正常运行。

2 配网调度操作管理的要求

2.1 电力配网调度设备操作的管理

对于电力配网系统中的倒闸操作,我国实行的是调度管辖范围内的分级管理制度,任何人不得擅自进行操作,这样能够保证操作效果,对于调度管理也是有益的;在运行工作中为了确保倒闸工作的顺利完成,一定要遵守严格的操作执行规范,各部门各调度员要认真填写操作单。事故的发生总存在偶然性,不能机械的遵循规章制度,若涉及国家利益与民众安全的危急时刻,无操作单以及自己管辖范围之外的配网调度下也应及时进行调度调整,以保障国民利益为先,只需将操作调度流程计入调度员值班日志中,在详细记录改变操作方式与步骤后,执行完毕要加盖“已执行”,事后向相关部门当值人员作出解释与汇报。

2.2 电力配网并网的调度管理

电力并网是一项难度较高、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发电厂、机组、变电站等部门,要做好并网工作,需将相关部门纳入统一管理的范围内,实现系统化的分级管理;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电网并网时,分级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根据比对自动选定高级电网,有利于明确上下级关系,提高工作效率,顺利完成统一调度。电力并网中的信息沟通尤为重要,保证发电站、变电站、各系统部门通信畅通与一致是进行并网运行的前提条件。

3 配网事故调度管理的要求

电力系统集技术与科技于一体,复杂性高、掌控性弱等特点决定了电力配网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在发生事故时,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保持冷静,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并简明扼要的向调度员反应,例如开关跳闸、电压负荷变化、设备异常状况等,判断可能产生的连带反应范围,寻求解决方案。

若发电站、变电站等发生事故时,系统性的电网必将出现连带反应,影响上级电力配网的正常运行,此时应抓紧与上级电力配网部门取得联系,详细说明存在的问题与状况,以便及时解决,以最短的时间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将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必要时,上级配电调度员对下级管辖设备进行直接指挥操作,事后向下级调度员进行解释,并由地调人员记录在案,以备复查。

4 结语

电力配网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提高国家电网的运作效率,保证国家安全、持续、稳定的用电,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有序奠定了基础。本文从电力配网角度出发,浅析了电力配网调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简要探讨了管理实践与技术,希望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能够为国家电力部门进行配网调度工作提供一些启迪,保证电网的运行与经济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志锐.电力配网调度管理实践及技术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2]刘元龙.新形势下电力配网调度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电力,2009(10).

[3]蔡洋.当前情况下做好电网调度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J].电网技术,2008(9).

第10篇

关键词 兴趣和动力 演示 情趣 探究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的高低则主要来自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谓的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知识所产生的发自内心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自主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强大动力。学生高高兴兴的学和愁眉苦脸的学习相比较,效果迥然不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本来他们的学习习惯就不是很主动,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强迫、压制式的“死记硬背”或“照本宣科”,只能造成师生关系冷淡、僵化,甚至对立,这样对于职业教育是“百害而无一益”。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对《电工内线工艺》这门课感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便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 重视“首次”课教学

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在《电工内线工艺》的前几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他们对于“电工工艺”的“认知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自觉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内线工艺》的兴趣和动力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于是,在首次课上设计了一些问题:照明电路为什么有时候忽明忽暗?电力系统中和自然界的雷击现象是怎么一回事?而短路跳闸时电力系统中又会产生哪些异常现象?电费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都是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二、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实验

《电工内线工艺》是一门以动手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根据《电工内线工艺》的教学大纲,我在教学进度中安排了“课堂实训”环节,即“多说不如多做”,因为单纯学习基本的“电工工艺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不如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以便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刚开始安排几个有趣的实训,如:电工常用工具和仪表的使用,简单的常用照明线路的设计和计量等项目。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反复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并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尽量采用直观教具、演示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电工内线工艺》主要是学习(高低压电气的人员所必需具备的)电工工艺和安全知识,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实践实训课程。在《电工内线工艺》教学中要加强直观和实训教学,采用电器实物、电气模型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互相配合作用。例如,在学习“电线和电缆”等绝缘线时,通过教师对常用规格的线缆进行详细的描述后,然后在多媒体演示屏上展现出某供电系统电线和电缆的放大镜头,依次让学生按照各型线缆的特点,寻找出该供电网络所采用的电线和电缆,并对号入座,然后分析这些线缆的使用环境和敷设方式。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电线和电缆的基本外观、型号,了解电线和电缆的区别,以及各型电缆的使用场所和应用情况,这样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愉快。再如,学习变压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时,在学生自述已知的变压器工作原理和用途的基础上,通过模拟的实物模型和零部件分解图例,引导学生了解变压器的内部结构、推导“变压”的机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掌握和理解,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2、注重演示教学。演示教学是展示电工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它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谈为神奇,为理解和掌握好新知识创造条件进行演示教学。这样在教学中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演示实验中,就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由学生自己动手,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和使用仪表、设计常用导线连接方法,在自我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乐趣。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实践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事实来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强调正确的操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信心。

比如:在讲授交(直流)流钳形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说出常用交直流电流表的测量方法是:必须将仪表串接到被测电路中。在此基础上,强调钳形电流表是检测运行中“电路电流”的最常用且最直接的仪表,优点是测量电流时不需要断开被测电路,进行串接,就可以直接获取运行中线路或设备的电流,为监测设备的运行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然后讲解:交流钳形电流表主要由一只电磁式电流表和穿心式电流互感器组成,利用互感器原理完成测量要求。叙述测量过程:测量电流时,打开钳口,将被测载流导线置于穿心式电流互感器的中间,当被测导线中有交变电流通过时,交流电流的磁通在互感器副边绕组中感应出电流,该电流通过电磁式电流表的线圈,使指针发生偏转指示电流值。然后要求学生利用钳形电流表,设计准确测量“5A以下小电流”的实验如下:

将钳形电流表由大到小逐渐更换量程来做实验,重复读数,并逐一记录,反复比较,从中找出精确测量的方法。很多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测试,利用互感器工作原理展开讨论和分析,大家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商讨,最后同学们兴奋地得出:可以简单地用增加匝数的方法来精确测得单根导线电流。老师此时要给予肯定。

三、利用多媒体,制作形象的课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电工内线工艺》主要是研究电气应用技术的基础实践课程,如果不配合适当的课程实训是极其抽象枯燥的。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工艺操作的图景难以被学生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而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学习,就比较困难了。

利用多媒体制作逼真的模拟电工工艺操作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工艺过程的认识障碍。例如:高压电缆敷设方式、线缆接头的制作工艺过程等。用课件简单模拟制作过程,将整个电缆接头(中间接头和终接头)复杂的操作过程通过模拟分解操作予以完成,这样不仅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直观化了,学生也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电工工艺”学习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营造富有情趣、探究性的课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情趣和探究性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上如果有情趣、针对性的提问,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增加对学习《电工内线工艺》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采取悬念激趣法。在“电工工艺”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时,我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 “磁悬浮列车”的构造,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 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他们还不断向我提出问题。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把教学内容由抽象的书本知识向社会延伸,并把教学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这样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了。

2、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想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实际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电工工艺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任何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要帮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结束后养成:善于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最理想的结果应该包括: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有效的认知方法,探究学习规律,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就教师的教学而言,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思索本节课的“探究教学”是否对提升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有帮助。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总结经验比检讨过失更加重要,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指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才是我怎样做得更好。最后把“探究教学”反思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性”的课堂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总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创设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积极尝试应用“探究式课堂教学”,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方法,把握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有机统一,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内外线电工工艺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11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实验

作者简介:周勇(1990-),男,山东淄博人,曲阜师范大学电气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张强(1990-),男,山东枣庄人,曲阜师范大学电气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07-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理论水平外,还需要开展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充实自身理论水平,通过实践来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全面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逐渐推进,构建特色专业,发挥高校专业特长,努力推荐实验教学改革,全面地创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的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实验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一些电气、电子电路等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他工科类的课程学习以及科学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

1.实验教学方面

当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手段较为简单,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实验教学手段的简单化也造成了实验教学成绩评估缺乏真实性,实验设备的落后致使学生动手能力与理论水平能力不足;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力不足等。

2.校外实习方面

高校工科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这是高校专业特色的重点所在。但是当前由于高校经费不足,实习单位接待困难以及其他安全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更多的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或者虚造实习单位,无法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

当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设计题目较为单一,每届学生的设计题目都大同小异,缺乏更新和创新。学生实践性少,极易出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加之指导教师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因此整体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乏一定的创新,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欠缺。

4.开放性实验

由于当前高校实验室更多以科研为主,科研设备的投入资金较大,因此实验室开放性能力不足,学生对于实验设备和实验平台缺乏应有的了解,一些开发性的实验就无法开展,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也就缺乏创新性。对此,高校实验室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同时不断提升实验室的软硬件,以适应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案

1.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同步进行

电气工程实践训练课程的设置是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一般来说,该课程的设置共分为工程实践训练基础和工程实践训练实验两个部分。前者以课堂教学理论为主,主要是从课程理论的方法和技术上为后面的工程实践训练打好基础,其目的在于能够将用于工程实践训练实验的理论学习透彻,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讨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步走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以实验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知识搬到实验中,带领学生熟悉有关的电气设备,并且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测量,使讲课和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边学边用,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电气工程实践实验训练中。

比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实训基地大都有成套的装置和设备,都是模拟一个变电工程,一般2~4个学生可以共用一套装置。而课程设置则可以涵盖到供电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测量、信号、控制等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工程实践训练。每个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课程进行独立的设计实验方案,绘制相关的图纸并且根据设备的型号和有关的技术特性,将设备安装到实验屏上再亲自进行全部接线、核对和通电检测,并且进行各种参数的测量和一些事故的试验排查等。教师也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事故,让学生们反复实践和探索,逐一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2.结合学生就业单位开设专业综合实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一般大学四年级会开展有关的实验课程,而专业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特长来为学生开设不同的实验课题。专业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签约单位生产特征来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课程设计,使实验能够与生产实际工程结合起来,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开展。

一般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实验主要有小接地电流系统的实验、铁磁谐振实验、电网调度自动化通信综合实验、发电机综合实验、变压器综合实验等等。要出色地完成这些综合实验项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资料的查找工作。学生可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查阅相关的资料,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拟定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和有关的实验费用。第二,对实验方案进行解释和论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要学会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复核,指出其方案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保障

1.建立创新研究理念,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理念是指在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入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和一些先进的现代研究成果,以此来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教科书。在教学手段上,要综合运用诸如多媒体实验教学、现代通讯技术等来活跃实验课程氛围;教学方式上则可以采用一些诸如回归启示法、故意出错法等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和双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简单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示范和学生探索为主,积极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验项目课程的安排,有选择性地设置一些课外研究课题,教授学生如何独立地对有关的课堂进行立项、分析、论证和方案设计以及实验成果总结。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使学生的实验课程与当前的实际生产相结合,以课程群方式建设数字化的工厂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通过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因此,要深化管理制度的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办学水平的全方位提升。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项制度之间常出现互相抵触的现象。为此,有必要以现代管理理念对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进行研究,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要积极制订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有利于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和完善的教学计划,健全实验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加强科研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教师队伍管理,重视高校工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意义。

3.开放实验室,开展科技活动

实验室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加大了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力度,购买和开发了许多的先进仪器设备,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建设涵盖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众多,课题研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实验室还配备了实践经验丰富和责任心强的实验教师,部分高校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专业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到高校的课题研究项目中。另外依托一批实验系统开发平台,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到电气工程实验课题的联合实验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平台对实验进行模拟,与学生一起联合进行课题实践。因此,实验室的开放既解决了学生找不到开展科技活动的仪器设备和实践场地的难题,又有效地避免了高校实验室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康重庆,董嘉佳,董鸿,等.电气工程学科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第12篇

教材分析:

“电能的输送”是学生学习了电、磁规律之后,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它是电磁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应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获得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影响高效输电的因素有哪些,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解决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输电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提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电能输送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减少输电线路上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

教学难点:

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学生电源(1)、铁架台(2)、小灯泡(2)、带灯座、长导线(2)、短导线若干、变压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三峡发电站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182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将核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30万千瓦;新疆达坂坡风力发电站将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功率可达12.5万千瓦.这些发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送到城市、乡村,使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展示每个发电站,展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录像.)

进行新课:

实验:请一名学生到台前来做一个小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第一次:给一个额定电压为6V的小灯泡供电,让其正常发光.

第二次:电源电压不变,教师把小灯泡拿到距离电源尽可能远处,让学生连接输电电路.(教师可以将两个带铁夹的铁架台并排连接两根导线,模拟两根电线杆的输电).学生会发现两次小灯泡的亮度有明显的不同.(用计算机出示电路图.)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分析输电线上有电能损失,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减少或输电线上有电压损失.)

师:电能的输送需要解决问题是减少输电过程中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题.(分析输电过程中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

展示例题:

本校发电机的功率为110KW,输出电压为220V.用横截面积为120mm2的铜线给相距120m的教室供电,铜的电阻率为1.7×10-8Ω.(1)计算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在黑板的左上角画输电电路图).

U损=IR=500×3.4×10-2=17V.

(2)若发电机与教室的距离为1200m时,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又为多少?

P损=I2R=5002×0.34=85KW.

U损=IR=500×0.34=170V.

(用投影仪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师:通过两次计算,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对比两次计算结果, 发现距离为1200m时, 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太大,无法使用户正常工作.

师:该怎么办?

探究问题一: 如何减少输电过程中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两次计算,得出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计算的一般数学表达式,并对该式进行分析,发现解决方法.

P损= I2R.U损=IR(P=IU).

(1)减少输电线路的电阻.(长度不变)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和选电阻率小的导线.

(2)减少输电线路的电流提高输送电压.

教师布置学生分成两组,对得到的两种方法进行计算,论证解决发电机与教室的距离为1200m时,如何减少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若P损=10%P).

第一种: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

第二种:提高输送电压.

(用投影仪同时展示学生的两次计算过程.)

师:通过计算,对于距离为1200m的输送过程,采取哪种方式更好?

引导学生分析,应采取高压输电.(采取S=9.27cm2, 导线太粗,耗原材料太多,不经济,会使输电导线太重.给架线带来很大困难,这种应采用高压输电.)

师:是否都必须采取高压输电?

探究问题二:采用哪种方式输送电能更合理?

学生分析讨论:

距离为120m时,用横截面积为120mm2的铜导线是可行的,即经济,又不会损失太多的电能.

距离为1200m时用S=120 mm2的铜导线时,电能损失太多,电压损失太大,教室内的灯几乎不亮,通过计算发现,若让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势为10%,则铜导线太粗(通过计算结果,结合实物模型说明).即耗原材料太多,不经济,再有导线过长、过重.对于架线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远距离应采用高压输电.

(1)近距离输电可适当增加输电线的横截面积.

(2)远距离输电应提高输送电压(高压送电).

让学生对刚上课时做的第2个小实验进行改进,怎样才能更合理?给出器材:变压器2个,导线(细、粗),变阻器.通过实验,学生归纳远距离输电模型,先采用升压再降压的方法.

师:把远距离输电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的右上角,并对此输电过程进行分析:

师:是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可以无限制提高电压.

学生讨论回答:电压太高危险;设备要花更多的钱……

教师总结:电压越高,对输电线路绝缘的要求越高,线路修建费用就会增加,输电电压越高,变压器上的电压越高,制造变压器时在绝缘、结构等方面要求也要相应提高.再有在输送交流电时,感抗、 容抗对输电线路的电压也会造成损失.

小结:电能输送时,要综合考点各种因素,如输送的功率大小,距离的远近、技术、经济的要求等.依照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输电电压、输电导线,以达到电能输送的最佳效果.输电电压 (110KW 220KV 330KV),数少地区以达到550KV.目前世界上正在试验的最高输电电压是1150KV.你知道我国一般的输电线路吗?大型发电机发出的电压等级为10.5KV,13.8KV,15.7KV,18.0KV,都不符合远距离送电.如果输电电压是220KV或330KV,到了用电区,先在一次高压变电所降到110KV,再由二次高压变电降到10KV,其中一部分送往需要高电压的工厂,另一部分送到低压变电所降到220/380V,送给一般用户.(展示图片或录像.)

课堂练习:

1.在电能输送过程中,若输送的电功率一定,则在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

A. 随输电线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B. 和输送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C. 和输送电线上电压降的平方成正比

D. 和输电线上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

E. 和输送电压的平方成反比

2.一电站向某地输送一定功率的电能,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100kW,若把输送电压提高为原来的10倍,同时将输电线的直径减为原来的一半,则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为 瓦.

3.某变电站用220V的电压送电,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是输出功率的20%, 若要使导线损失电功率是输出功率的5%,则输出的电压应为 伏特.

课堂小结:

1.输送电能的两种方式.

(1)近距离输电可适当增加横截面积;

(2)远距离输电应提高输送电压(高压送电).

2.掌握远距离输电模型.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力争体现出新课改精神,重在过程,重在发现,而不是只重结论.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结论.

3.本节课前设计的实验,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关系;本节课的实验环节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更使学生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完成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这一环节的设计和开发.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更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视听感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