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9 22:2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这首先就要求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更加适合现代社会教育教学所需要的语文教材内容,使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更加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材从生活实际当中来,再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这样反反复复,一来二去的,就会产生经验与体验,吸取经验,摒弃不足,这样不仅仅可以优化语文的教材知识内容,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了初中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开放化和实践化,把最优质的语文教材知识内容在无形之中,教授给了学生。同时,语文学科,可以直接地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加强学生对听、说、读、写全方面的指导练习,可以说,一个学生,在他走出校园之前,这个学生身上所具备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人交际能力,几乎都是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所锻炼出来的,在这其中,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内容学到了,掌握了,是根本不够的,语文教师还要加强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例如,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大自然,去亲近大自然,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二、语文教育的开放性
语文的教育特点中,根据我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可以得出,学生最乐意接受的,还是语文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因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在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上也有所体现。初中的学生学习语文,不应用语文。这样子,语文的教育教学效果会受到社会生活的检验。所以,必须要根据社会与学生的发展实际与发展能力,来采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的教学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相结合,相联系”。在新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规定说:“初中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所以说,作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师的我们,不仅仅是能够做好课堂教学的任务就可以的,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学习与实践,比如,加强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应用到课外阅读上,学校应该开放图书馆,优化图书室,让学生由课堂内教学走向课堂外学习,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同时还可以发现和寻找一些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资料和信息,学习和感受到课外新鲜灵活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语文教师精讲教材
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大部分的教师不分重难点,把知识点全都教给学生,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再应用到现代的初中学生身上了。现代教育教学,教师要注重把眼光放在那些重点、难点、关键上,不能够全抓起来,一股脑地再塞给学生。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要给出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要做到简而精,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动手。语文教师也要适当地采用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培养自身能力,初中的语文学习,并不是其他学科一样从完全不知到知的过程,语文学科更加地贴近生活,所以学生完全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知识自己去学习。另外,教师有一点不可以忽略,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学习,要求教师要主动地去与学生交流,比如,可以设立讨论课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可以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同时讨论课还可以让学生有最大限度活动的机会,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只是发展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发展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智慧和能力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地锻炼了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总而言之,初中的语文教师要能够熟练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特点与现代教育的新要求,来积极寻找最佳的语文教育教学方式,要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整理,教学内容要具体化、清晰化,这样,教师才能够方便地总结规律,把知识迁移到学生的大脑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对学生只进行引导和点拨;要经常为学生准备课外的阅读材料和实际生活中与课内有关的资料。总之,教师一定要重视起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作者:王志刚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双望镇总校
关键词:教育;朴素;朴素教育观
欲探讨“朴素教育观”,就得先从“朴素”二字说起。《说文》曰:“朴,树皮也”,厚重的树皮不加雕琢,呈现出最初最质朴的面貌。“素,生帛也,”帛布未加染色,呈现出原料最初的模样。大概有人会以为,“朴素”就是原始,甚至就是落后。其实不然,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的创造,包含丰富的哲思和底蕴。而人类的所有伟大创造,则无不在对大自然的了解与模仿中得以完成。一言以蔽之,就是“道法自然”。《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起点,亦是人类创造的终点。“大巧若拙”,深得要旨。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外乎一个“美”字。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美”,才能在陶冶学生情绪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然后让他们感受发现创造之美,以此完成一个“美”的循环。那既然美的极致是“朴素”,那么“朴素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准则就似乎就是顺理成章了。
最好的教育方式又是什么?我们因为经常去谈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而且经常把这二者对立起来却少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素”就是“朴素”,“质”就是“质朴”,从这个意思上来说,素质教育基本等同于朴素教育,所以说,所谓朴素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一切手段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天性,然后去创造独一无二的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寻找人类及自身初心与质朴的过程。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无疑是离学生的性灵最近的学科。语文教育所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无疑也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语文之所以成为基础教育学科的最重要原因)。既然如此,在语文教育与教学中贯彻“朴素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近几年来我们语文的教育教学越来越呈现功利化的色彩。重技巧而轻思维,重应试而轻素质。诚然,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比以往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由于观念上缺乏自上而下的改变,再加上考试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没有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反而更加浮躁与功利。就我省而言,考试内容增设了先秦诸子的孔孟以及文学名著等内容,这原本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但由于考试题目设置的相对机械,从而导致了教学中投机取巧的行为比比皆是。我们对孔孟思想中那些最质朴的内容缺少深入的解读,对文学名著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思想中的天真之美更是缺少进一步的挖掘。其实,对一个高中生而言,仅仅掌握文化经典中一些相对表面甚至是肤浅的内容远远是不够的,这不利于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我们去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这“万里”的第一步,就是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我们的下一代去认识中华文化中最质朴,最具“天真之气”的部分,真正把“朴素教育观”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去贯彻“朴素教育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一些尝试与探索:
1 感受汉字的古朴之美,挖掘汉字的文化底蕴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亦是我们感受人类精神文明的工具。是我们的祖先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是中华文化灿烂的基石。是我们语言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汉字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质朴之美,更是我们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的文化泉源。然而,我们现在的汉字教学却存在着只重今义不重古义,只重词语解读不重单字释义的问题。造成学生对汉字词语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用不够灵活的状况。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很难避免汉字简化这一敏感的话题。的确,汉字的简化对简便及规范汉字书写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也难以避免的产生了若干问题:一是造成汉字的本意不清,二是造成理解的混乱。另外,在汉字教学特别是古汉语实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在汉字词义的演变上多下一点功夫,让学生加深对字义理解的同时,深刻感受汉字的古朴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激情。
2 理解经典著作中的“天真之气”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明代著名文学家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天真之气也。”可见一个人具备“天真之气”的重要性。一个人具备了“天真之气”他才具备了一种超越功利的创造性。古今中外,所有人类的文化成果,无一不是天才怀揣“赤子之心”的伟大创造。然而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因为它要求我们首先在知识面的拓展以及阅读品质的提升上要有所作为。量变必定产生质变,通过解读经典作品里的“天真之气”,我们不仅强化了语言教学的美育效果,而且还活跃我们的思维。
3 强调“独抒灵性”的写作原则
庄子曰:“学而不能行谓之病。”语言教学中的“朴素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天真之气”,而这一点最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上。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现代传媒的兴起,语言粗鄙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不仅语言表达上的质朴之美越发少见,就连最基本的规范表达都成了很大的问题,出现了很多诸如“佩胡”“灰常”“小盆友”之类的“颠覆性词语”,那种让人不知所云的表达更是比比皆是,张口就是“然后”“各种”“节奏”,该用的不该用的一锅烩。至于学生作文,则普遍呈现出虚假空洞的特点。比如在议论问的写作教学中,笔者就经常会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强加因果”“以摆代论”“以偏概全”等逻辑错误。几经讲解,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在写作实践中却依然没有很大的改观,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发现,学生头脑普遍存在着一些僵化的模式与套路,遇到说理,则缺乏从问题的根本上去找原因,或者说,他们不会用一种纯粹,质朴的眼光去看问题,所以经常写出一些看似深沉实则肤浅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72-01
1、语言的基础性作用
孩童时期是人们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时期。全世界范围内有多种语言,不同的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字也是尽不相同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是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一方面,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语言文字记录了民族的文化使其得以继承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地位特别重要,孩子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可以打好基础,尤其是语言文字基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亦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开始的。因此,语言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为孩子把好语言文字的关尤为重要。
2、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德育与素质发展
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使用现代社会,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时德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教学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围绕德育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展开,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德育与素质教育。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当中,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发展智力学习知识的同时,适时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语文教材中蕴含的道德因素得有发挥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手段唯物辩证主要的启蒙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的思想和做风的教育等。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2.2 美育教育在于对人的修养的提高与情操的陶冶。因此,应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教材的语言文字也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作美的能力,从而手段美的熏陶与感染,从中受到启迪,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3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因而,现在的教育要面对现实,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注意对学生自信心、意志、情感、竞争意识和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将来可以更好的面对社会。
2.4 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很大,应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手、眼、脑、口、耳并用,协调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培养学生趣味性教育
3.1 培养学生的趣味性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天门山》时,事先设计好课件,独立出现在屏幕上,浩瀚的江水、小船、山峰、绿树……然后,上课时让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意境,当场演示,组成画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组成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在这种情景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了极大地冲击,记住了诗句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作品中独特的意境。
3.2 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提高认识能力的活动,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非智力性活动。教育心理学家潘淑认为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它对认知过程及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动力、激发作用。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这样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3.3 运用独特的语言训练,强化学生人格的养成;语文课堂语言文字训练具有工具性和趣味性,两者相互统一,语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陶冶趣味和语言文字工具训练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锻炼学生的独立人格,确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陶冶良好性情。
4、在课堂上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使学生能够丰富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1 在识字教学中计算机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对汉字的结构进行直观的观察,通过打字训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汉字的笔顺、读音、词组、部首。
4.2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出现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网上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教育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并集合语文课程,提高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效互动的意义及其作用
首先,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互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尽管初中语文是中考的重点考查科目,但是其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语文课堂可有可无,对语文学习也是采取了一个较为消极的态度。而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仍旧是知识的单向式传输,并没有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关注,也没有对学生加以引导,所以学生很难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去。互动式教学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活动,教学氛围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活泼,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教学质量也就自然得到了提升。其次,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能够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胆革新,为了满足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改变。在这一改变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就会逐渐发生变化,而为了探索出更好的、更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师便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而这本身也是一个教学水平得到提升的过程。最后,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能够更好地兼顾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比较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时,这些优等生便成为了教师的首选,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就没有表达的机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就越来越低下,如此一来,两级分化现象就更为严重。而有效互动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人人参与,学生通过不同的参与方式投入到学习当中,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征,使后来的学习能够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效互动的措施
1.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师生之间沟通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应当以语言沟通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沟通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增加,并且,科学合理的沟通能够营造出一种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这个氛围中随意地表达自己关于某一知识点的观点。另外,教师还应当积极鼓励学生,使其能够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言,这样一来,学生语言逻辑的严谨程度也能够得到训练,进而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2.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课本中的知识其实是很有限的,而语文又是一门知识延伸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教材之中,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有效互动的。比如,教师在对鲁迅的《社戏》一文进行教学时,如果仅仅就是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文章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理解就可能不会很深刻。而初中的学生已经普遍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初中教材中关于鲁迅的文章其实还有很多,教师便可利用这一点,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就是搜集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并分析其主旨,看齐是否有和《社戏》一文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识。
3.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
单向式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当中,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不能再完全依靠灌输和注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情境创设、固定小组学习、游戏型学习等都是极为不错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对《孔乙己》一文进行教学时,便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在课前,让学生自由分组,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一部5—10分钟的《孔乙己》话剧,还要在话剧中融入小组成员自己的思考。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是只需选择3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余的可适当穿插在其他比较枯燥的课堂学习当中,用于活跃课堂气氛),表演完成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对本组话剧表演进行解说,教师再对其解说做出点评。
4.体现互动的实用性及针对性
语文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话题扩展性,而这些话题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但是,所有的话题都不是随便选择和设计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所喜爱的,所关注的话题进行互动课题设计,让课堂互动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得更好地应用于生活。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语文教学产生了实际性的效果。
三、结束语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体验;价值;意义
人的生命是人所有一切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原点。在某种角度讲,教育要面对的是人的生命问题,从教育教学的方面而言,关注生命价值意识是所有教育的归宿,是践行对人的最高根本存在的关怀,在教学中贯彻生命意识,才能深刻领悟教育的魅力,才能让教育生发出盎然生机,才能体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它和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相互映照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价值意识的启发与引导呢?
一、启发学生,感悟生命之价值
语文教学是一种以人的生命纵横拓展与个性积极延伸为旨的教学。它强调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彰显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王国维先生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目的之所在。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不断体验和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不断激活他们对生命存在之价值的敬畏与珍惜的心灵。
因此,我们要理解并感同身受般的去把握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不赞成做无谓的牺牲的真实原因之所在,“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而背后蕴含了作者呼吁青年们珍视生命,彰显生命价值的良苦用心,而非苟且偷生,无所作为。因此,理解生命的存在的价值,领悟生命的意义,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引导学生,感受生命之顽强
生命是一条曲曲折折的,有去无回且不断延伸的线,其间有辉煌的腾跃,也有低迷的消沉,因此语文教师要用深刻的生命价值意识和生命精神为学生提供方向和引В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不完美的人生中去寻找生命之光彩,犹如真的猛士有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万丈勇气,有即使只见微茫的希望仍奋然而前行的顽强意志。这就好似司马迁之于《史记》、曹雪芹之于《红楼梦》以及史铁生之于《我与地坛》,他们所依附的坚实的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信仰,就是他们对人生与理想的执著眷念与追求。虽是天道不公,但也从从容容;虽是窘迫不堪,却还坚持向前;虽是野草荒藤,但无时不洋溢着生命之律动,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命意识促使作者从生活与现实的泥潭中走出来,勇敢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追求,去填补生命中潜藏的空白。伊瑟尔在谈及文本内容时说:“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已实写出来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
生命中的空白就是生活中的未被发现的美,就是有待我们去品味和咀嚼的意义。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接受自我,引导学生要去积极直面自我;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发现自我生命价值。像海伦一样不惧怕黑暗,而是努力欣赏思想中的一切光明;像霍金一样不恐惧身体的残缺,而是努力享受脑海中当今无人可及的大地与太空般的完美。
三、丰富学生,拓展生命之体验
一、改变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语文教学中的人本理念,也就是强调人的培养、关注个性发展。语文,最关键的是言语体验,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课应尊重学生言语实践亲历和亲历语感的积淀,让学生在独立自由的写作中表达个性化的思考、感悟,在广泛的阅读中体会语言的奥妙。学生不能被当成一个用来灌输知识的容器,也不能被当成一块毛坯,用来机械加工成什么器物;更不能被当成考试机器,用来应付考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不盲从,勇于质疑,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判断和选择,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并能激发他们潜能的环境。
单有观念上的创新,如不实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取得成效,必须身体力行。在日常教学中,教参、课本或前辈的经验,很大程度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人非圣贤,难免会有疏漏,使用时,贪图方便或出于崇拜而不加以辨别就会谬种流传。因此,需要我们独立思考、评判,且敢于破旧立新,阐述自己的见解观点,赋之以新意,这便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当然,这里强调的否定旧说绝不是盲目的,应是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后采取的行动,质疑不等于怀疑一切,造成不可打着的创新的幌子否定一切。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做到使教学手段丰富、新颖,有独创性,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列举儿时的游戏和儿时的乐园,然后又放映与鲁迅有关的影视资料。教师这样做可谓别出心裁,富有独创性,学生们兴致勃勃,思维的闸门被一下子打开,大家各抒己见,课堂上气氛便会活跃。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能较快进入情境,很快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二、培养学生个性,在语文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必须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为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长处。在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挖掘出来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的个性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信心。
彰显学生个性,必须尊重、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讲“爱莲说”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反过来思维,你自己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梅花;有的学生说喜欢兰花;甚至有的学生说喜欢野草“狗尾巴草”……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这些独到的见解,哪怕有些是错误的,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对某些错的看法,教师可以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这样他们可以大胆地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
1.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广泛汲取知识的琼浆,真正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涵义。语文的特点是厚积薄发,体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如此,它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知识底蕴而谈创新就是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
2.让学生养成辩论的习惯。思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日常教学要着力培养。训练中可以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辩题,让学生展开论辩、在唇枪舌战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新的思想认识就会就此产生。当然,这样的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期强化全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定期安排质疑答疑课。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每周尽可能安排一节质疑答疑课。先由学生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可由教师回答,但应给学生以补充发挥的空间。教者可以提些有争议的问题,让他们展开讨论。
4.作文要体现创新意义。题目设计要有创新意识,如时下流行的半自由命题、自由命题及想象作文等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应大力提倡。还可同时出几个题目,给学生以选题的自由,以利于学生发挥的创造水平。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教学改革 教育资源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等鲜明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强大的技术优势。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贯彻和落实好十七大精神,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其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以求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能促进教育现代化,有助于语文教学方式的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教学效率。对扩大语文教学规模,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技术是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的,新的教育理念,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也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思想理念,它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更加人文化。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知识型教育转向了智能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资料方便、快捷的查询与整理,使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调整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使静态的理解变为动态的分析,使感性认识由外部形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结构,有助于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真正把语文教师从备课、讲课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把精力转移到教学设计和解决问题上来, 促进了教与学的交流,学与学的交流与合作,课堂上师生的双向互动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培养学生高度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概括能力和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智能乃至知识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3.现代教育技术满足了人才双向培养的需要。现代教育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 同时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也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培养双向人才,要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语文教师可以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协调教学中的矛盾,以媒体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评价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去编制和选择各种教学媒体,在课前将众多能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加以选择和组合。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
1.基础理念的转变。在整个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宏观层面,新课改能够充分体现民主、开放、自由、科学;在涉及方法论的中观层面,始终贯穿了平等、合作、交流。
2.培养目标的转变。在这不断更新的社会中,新课程改革试图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生活,改造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个性。
3.教学方法的改变。新课程倡导,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有兴趣;变教授为导学,让学生学会学习;老师、学生、教材平等地对话、交流、探究、发展。
4.教学内容的改变。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新编教材降低了课程教材的难度,简化了知识,强化学习兴趣和方法,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5.评价方法的改变。再新课改中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重过程性评价,并实行评价的多元化,让评价给学生成就感与自信,视学生的不足是其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是其成长的基础。
6.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科研为依托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此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吸纳了世界上教育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技术平台建立在依托小班化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 在这样一项系统的贯穿了很多当今世界文明理念和先进技术的新课程的改革中,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力支撑,我们很难获得成功。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转换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传递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对语文越感兴趣,语文能力也就越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在科学人性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中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传统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传统教育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被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教育注入的结果。最终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书呆子”。主体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辨证的否定,它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把学生当成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塑造或代替他的发展。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实现主体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想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在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下进行的。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教育信息的学习环境,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课上负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的途径之一。
四、语文教育教学中使用教育信息资源面临的现状及不足
1.教育资源从整体上来说还不够丰富,可用总量很少。在看似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很多资源的内容重复,大同小异。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资源质量水平不高,特别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适合网络环境特点、真正能够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市场上的一些教育教学资源,仍然以作业题库、考试题库为卖点,背离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2..资源信息量巨大,但是无法精确定位。网上教育信息资源丰富,但是,用户极容易在检索到的海量信息面前迷失方向,无从下手。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可以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来表现。HTML虽然能将各种形式的资源以网页的形式进行,但总是难以对资源本身进行描述。所以,计算机很难知道一个HTML网页究竟讲的什么。特别是随着垃圾信息的日益增多,资源的精确定位就变得更加困难。
3.多数资源库中教学案例不足,部分资源处于封闭状态,课件的源程序很少,无法进行二次修改。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教师对每门课程、每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不同,那么,各个语文教师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的组合方式就会不同,而目前教育资源库中的教学课件,多数是打包不可修改的,无法使使用者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使用。所以,资源整体应用率不高。
参考文献:
[1]高利明编著:《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9。
[2]尹俊华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
[3]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成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应达到的水平标准。而目标教学,就是将教学目标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的实际内容,制订出严密的教学目标并付诸教学实践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
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教学一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必须解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实践中各阶段应做到:
课前要做好目标展示与自达。这是调动师生双边积极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一环。所谓目标展示,就是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时,把所需掌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生字新词、语法修辞等,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自达即学生按所定目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已有的旧知识,解决识记、理解和一般运用这几个低层次的目标。目标展示与自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表示满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检测等都不错,但在关键性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阅读分析题的失分情况更加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语文课目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应解决学生自学兴趣和自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识记、理解,进而运用。只有这样,预习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为教师在导读讲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难点和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目标展示后学生能够自达,那么,目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课间是协同实现目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就语文课而言,所教授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双基怎样,特色如何等等,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才能讲有依据,授有章程,循序渐进,得心应手,经过师生的双边努力,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诚然,课堂教学还必须教法得当,设疑、点拨、诱发、拓展都要恰到好处,在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如“咽”字,在课文中就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1)yān,如把握命运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伤。只有这样纵横联系,紧靠课文前后贯通,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散发性与综合性的反复练习,目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要提高语文成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课堂教学不管是授课还是板书,语言都应精炼、准确,富于条理性和启发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上面所举到的“咽”字,若归纳则为:用作名词谈yān;用作动词读yàn;形容哭泣读yè。这样的概括,学生定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识的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与公历换算时,更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已知1968年是农历戊申年,以此推算,1898年和1993年是农历什么年?象这样的题,除了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础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纪年换算向右推;年份减少的,向左推。这样,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实际上六十甲子轮回转,所以只须向左推10年即可,则得出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础上向右推25年,实际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须向右1位,则得癸酉年。经过这样画龙点睛的概括性总结解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一练,“换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趣味无穷,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换,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解决问题了。
课后是目标教学的补救和延伸。课堂教学的结果,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了所授的知识,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并顺利地通过了达标测试,那么可以说,目标教学算是成功了。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的领悟程度必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对那些领悟较差的“后进生”进行填漏补缺,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则应指导他们在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以课内学到的知识或规律向课外扩展延伸,去研究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我深感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做得还不够。不少教师注意了差生的辅导,却忽视了尖子生的再提高,或反之。因此,要想使语文成绩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课后的补救和延伸实在不可或缺。差生辅导好了,我们丰收的面积就扩宽了;尖子生辅导好了,我们的“单产”则更可观。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语文课才更加显得阿娜多姿,妙趣横生。
一、教学手段的反思
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效,而且也为语文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活力源泉。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教学手段仍然比较单调与落后,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现有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教学手段,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可能。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座谈式、游戏式、表演式以及问答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中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积极地说出自己对本课学习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布置“回家为父母做一件贴心的事”的家庭小作业,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中学习到其中的精华;其次,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炙手可热的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魅力,为语文教学增色。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程之时,单纯地依靠讲解是无法让学生体味到其中的景象的,依靠多媒体技术,让苏州园林的整体景观以立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并且搭配上怡人的音乐,让学生仿若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不仅学习到了语文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
二、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的反思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阶段作为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更是要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其一,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小组,不仅可以方便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和交流,而且也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适时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去支配,比如在《皇帝的新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课堂中将其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热情与兴趣,而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拓展了他们对本课的理解;其二,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展示他们在课堂中的小主人地位,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语文课堂“搬出去”,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带领学生进行踏春、参观景区以及环保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其作文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素材,也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好强而有力的铺垫。
三、师生关系的反思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活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经常性地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以平和的态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与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获得一箭双雕的成效。比如,在教学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的真谛,教师可以先讲述自己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的,进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彷徨与迷茫,在类似谈心交流会的课堂环境中走近学生的内心,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学生的拥护。还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教师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通过海量的书籍阅读、网上资料、信息的查阅、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见解和看法,并且对于学生所感兴趣的生活内容要有所熟知,以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除了平日必要的家庭走访、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外,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实时的学习主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诸如亲子活动、拓展训练营活动等,鼓励家长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将班级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培养心理上更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融洽的氛围中让学生、家长、教师的关系更加稳定。
四、结语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阶段比较基础性的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但时代和新课改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反思,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出初中语文的教学功能,让初中语文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素质教育普及等方面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苏丽.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J].教师,2012(16).
[2]杨正龙.浅谈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改研究,2013(11).
(编辑:陈 岑)【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完善,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更好地满足最新形势的需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而教学反思则为教师教学的顺利性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保证。在最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合理的反思,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改的实行对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不少新要求,教师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而增大。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于扩展性较强的语文教学。
一、自主合作学习含义及其特征
对自主合作学习而言,学习的主体已经不再是教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发挥指导作用,学生才是开展学习活动的主体,通常具备如下几方面特征。首先,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目标的确定中去,类似学习进度制定、评价目标设计等环节都有学生参与,但是,学生参与并不代表教师就要完全退出。其次,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会对学生进行一定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所发现问题的原因,并将其解决,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一种主动姿态呈现,更容易获得更多积极向上的感性体验。最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一旦发现问题,便能够及时作出调整。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对自己的各种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并在反思中取得进步。
二、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语文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的意识强化,逐渐使其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进而为其后续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例如,语文教师在对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邹忌讽秦王纳谏》一文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通过对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正式进入教材内容讲学之前,教师可以先邀请1—3位表演欲强的学生上讲台表演,表演的主题就是“怎样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劝诫”。表演完成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无论学生的表演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师都应当先对参与表演的学生予以鼓励。总结完后,再已学生的表演情况为切入点,引出邹忌进谏的方法。这一情景创设的方式定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合作意识,因为如果不合作,就不可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只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就会积极地开展后续的自主合作学习,这样一来,不仅使课堂学习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提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思考的手段,尤其适用于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便让学生自主解决,解决问题的方式不限,可以一人解决,可以同桌互助,还可以小组合作。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选择和他人合作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来,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学起于思”就是说学习是从思考开始的,而思又源于疑,这是在说思考是从疑问或是质疑开始的。疑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教师提出问题的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引导的一个过程。例如,教师在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中《愚公移山》一文进行教学时,便可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所提问题可作如下参照:即,课文中的妻子对愚公移山的质疑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质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让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开展合作,进行探讨交流,这样一来,便能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导,进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三)教师转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此处的转变教师教学是指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认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越多,教学就越成功,所以教师就就极力的争取教学时间,只为多向学生注入一些知识。然而,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教学了,教师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要始终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并不是靠时间堆砌起来的,而是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在不断的合作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其他形式的任何学习之中。
三、结束语
因为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越性,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就目前而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不仅是教师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学生也要更加配合教师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1.
一、 总结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沿用的是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腐朽的观念被人们抛弃,教师们意识到,要想是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是教学效益最大化,变化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多元化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根据经验,总结起来有下面几个具体策略:
(一)营造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建立在师生、同学之间感情融洽,平等交流之上的,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在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的时候能增加对学习的兴趣,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要想学生在上课时保持着积极的情绪进行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轻松。游戏化语文教学是个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游戏本身就是具有活泼,积极的特点,在游戏教学开始乃至课堂结束学生都处于一种热情,欢快,愉悦的氛围,能从学生的内心挖掘对语文的兴趣,大大的提高学生在游戏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
(二)培养语文兴趣,引导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最佳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动,能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同时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兴趣式教育在对子今后的成长中有着重要意义。当学生对某个科目感兴趣了,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动力,形成自发的意识去主动学习它。西拉斯说过“学习要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而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我認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进行趣味课堂导入,使学生以一个良好的状态投身于课堂学习。2,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通过朗诵比赛,趣味游戏等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语文兴趣。3,与学生频繁进行课堂互动,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巧用课前导语,活跃课堂气氛
高一时期学生对即将要接触的新知识或多或少会感到好奇,但是在得知化学知识难度跨越太大之后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这时适当的使用一些导语会让学生重燃学习的激情,以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进入课堂。那么如何能巧妙的运用课前导语呢?这里总结了一些方法:1、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好奇心 2、承上启下,通过对上堂课知识的温习,再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知识点,能让学生有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3、利用多媒体展现有趣的图片和视频。
二、 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定位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发育、观念形成都还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老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密切相关。要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与良好的行为修养。在素质教育中,着重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语文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而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小学语文教授的不仅是课本知识,还有品德层面的教学。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传递榜样的力量。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专业的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 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出现了,现在,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语文是门语言类的学科,同时也是门基础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不光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情商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应当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学生身上,时刻关注学生的成绩和情绪的变化,保证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优化小学语文教育,从学生角度思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知识起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应用于生活的,为了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用于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生活的元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是个锻炼。在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上,确立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终生受益”。在教授学生能够读懂、读懂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分析其中的立意角度、写作意图以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阅读理解的能力,以此提高小学语文素质。
(二) 涉猎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素养
语文是学习是靠一点点的知识,一次次的阅读积累而形成的,仅仅满足于课堂上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会让学生对语文的视野局限于小范围。所以,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课外资源加大阅读量。比如,学生可以多看《唐诗三百首》、《弟子规》等,在阅读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老师和家长的指导。课外书籍能开拓学习语文的知识面,得到知识营养的滋润。小学生通过自主地为自己打造课外语文“课堂”,能够进一步感受语文魅力,加强语文素养,塑造语文人格,提高语文素质。
总结: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想学生得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那么,教师就应当花费实践和精力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每一次反思都能得到新的启发,每一次探讨都会是一份收获。优化小学语文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语文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来说,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在过往的教学中,吸取经验,创新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重点问题;科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23-01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科学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科学的塑造。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科学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科学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科学也就无从展开。
二、构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科学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科学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科学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科学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科学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2、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