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时间:2022-10-05 13:3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1篇

2001年IMF出台的新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财政统计范围、会计核算原则、收支分类体系、统计分析框架。

(一)财政统计范围。

IMF政府财政统计体系覆盖的是广义政府部门,采用的统计单位是机构单位。这套体系根据《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的划分方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五个互不兼容的部门:非金融公司部门、金融公司部门、广义政府部门、为住户服务的非盈利机构部门、住户部门。每个部门又进一步划分为一系列的机构单位。每个机构单位都是有权拥有资产、产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交易的经济实体。政府机构单位主要是履行政府职能,具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承担以非市场性条件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责任;或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收人和财富进行再分配。政府机构单位开展活动、履行职能所需资金主要通过税收或其他强制性转移的形式来筹集。有些政府机构单位还控制一些非市场非营利性的机构单位。这些非市场非营利性的机构单位主要是贯彻执行财政政策,它们履行职能所需资金主要由控制它们的政府机构单位提供。所有政府机构单位和所有由政府机构单位控制并主要由政府机构单位提供融资的非市场非营利性机构单位,统称为广义政府部门(GeneralGovern-ment)。广义政府部门还可以划分为中央、州和地方三级,它们都是政府财政统计的范围。可以看出,新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涵盖了政府全部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政府财政统计体系中,广义政府部门不具有金融部门的职能,如调节货币供应量、管理国家外汇储备、维护金融稳定等。尽管在某些国家中央政府履行了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能,但是在政府财政统计中并不包括这部分活动。也就是说,中央银行不属于广义政府部门。这主要是考虑到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交易对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将这两个部门明确地区分开来,对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力度和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另外,公共部门的公司也不属于广义政府部门。广义政府部门与公共公司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广义政府单位拥有公共公司权益的多少上。政府可通过权益的变化来控制公共公司的运营,以贯彻财政政策。广义政府部门与广义政府部门之外的公共部门之间的交易则仍属于政府财政统计的内容。

(二)会计核算原则。

在政府活动中,有时交易的发生与货币收支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交易并未发生;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政府活动而发生的。为了真实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政府活动状况和结果,IMF新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采用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原则。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人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当期的收人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人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人和费用。因而,在新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中引入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固定资产折旧”等概念。

(三)收支分类体系。

IMF新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确立了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即交易(Transaction)和权益(NetWorth)。所谓交易,是指建立在双方协议基础上的经济行为。交易可以是自愿的,如一个单位出售商品或服务,另一个单位购买商品或服务;也可以是强制的,如纳税。交易可以是两个单位之间的经济行为,如商品买卖;也可以是同一单位内部的经济行为,如固定资产消耗。对于同一单位内部的交易,可以看作是一个单位同时以两种身份存在。比如,对于固定资产消耗来说,这个单位既是固定资产的所有者,同时也是固定资产提供服务的消费者。所谓权益,是指政府资产减去政府负债的净值。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财政收支概念。所谓收入,是指增加政府权益的交易。所谓支出,是指减少政府权益的交易。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财政收支进行了分类。

在政府财政统计中,财政收人按经济性质分为四大类,即税收、社会缴款、赠与和其他收人。税收是政府部门得到的强制性转移,包括那些与政府提供服务成本完全没有对应关系的各种收费。社会缴费是为了使缴款人或其他受益人有权获得某些社会福利、由雇主代表雇员缴款或雇员、自营职业者或无业人员自己缴款而形成的收人。

赠与是从其他政府或国际组织那里得到的非强制性转移收人。其他收人是指税收、社会缴款和赠与以外的所有收人,主要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收人、利息和其他财产收人等。应该指出的是,在政府财政统计体系中,政府出售机器设备等非金融资产的出售收入不计作财政收人,因为它没有增加政府权益,只是资产存在形式的改变,即由一种资产形式(如机器设备)转为另一种资产形式(如现金)。

在政府财政统计中,财政支出有两套分类体系。一是按生产公共产品的生产要素的类型即经济性质进行分类。支出按经济性分为九大类:雇员补偿、商品和服务的使用、固定资本消耗、利息、补贴、赠与、社会福利和其他支出。应该指出的是,购买非金融资产不计作支出,因为它不改变政府权益,只是将一种资产形式(非金融资产)转换为另一种资产或负债(对资产的支付)。二是按公共产品的使用目的即支出功能进行分类。支出按功能分为十大类: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经济事务、环境保护、住房和社会服务设施、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和宗教、教育和社会保护。这两个分类体系分别从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政府支出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可以结合使用。

(四)统计分析框架。

IMF政府财政统计分析框架是建立在四个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的。这四个财务报表分别是资产负债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和现金流量表。这四个报表之间及其内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资产负债表反映政府部门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资产、负债和政府权益的存量。资产负债表里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资产=负债+权益。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某一日期资产的总额及其结构,表明政府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可以提供某一会计期初或期末的负债总额及其结构,表明政府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债务以及清偿时间;可以反映政府所拥有的权益,据以判断政府对负债的保障程度。但是资产负债表没有说明政府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政府交易表反映政府交易活动的情况。政府交易表中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收人一支出=由交易引起的政府权益的变化=非金融资产交易+净贷款或净借款=金融资产交易减去负债交易。通过政府交易表,可以反映政府一定会计期间的收人实现情况和支出变化情况,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资产负债和权益变动的原因。非交易流量表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受市场价格变化和其他数量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但由于政府交易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一汰和计量收人和支出的,它没有提供政府交易活动引起的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的信息。现金流量表就是在资产负债表和政府交易表已经反映了政府资产负债状况和交易活动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政府现金流人和流出方面的信息,以利于评价政府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

二、IMF政府财政统计体系对改普财政调控的,要宜义

(一)为财政调控决策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依据。

运用IMF新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分析框架不仅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这个框架为财政政策分析建立了一套程序性的方法,使得财政政策分析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为监测政府资源分配和使用效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考察分析资产负债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和现金流量表相互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政府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而且可以了解某一时期政府活动的规模和财政政策调控的力度;不仅可以了解非交易因素对政府资产、负债和权益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分析政府组织财政收人的能力,了解政府对债务的清偿能力和财政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为全面地、真实地、充分地考察政府活动提供了依据。

在IMF政府财政统计体系中,所有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机构单位以及受政府机构单位控制的非营利性机构都是政府财政统计的单位,所有政府活动都纳人财政统计范围。因而,统计数据是比较全面的,有利于全面考察政府的活动范围和影响程度,有利于避免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过度千预。

IMF政府财政统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的政府活动都计人当期的收支范围;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政府活动都不计人财政收支范围。因而,统计数据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期政府活动情况。同时,在IMF政府财政统计体系中,政府的交易活动实行单独统计,这样可以对政府活动进行比较详细地统计记录,便于对政府活动进行充分地考察分析。

(三)为通过考察财政状况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来考察财政状况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依据

IMF政府财政统计体系与其他宏观经济统计体系,如1993年国民生产账户体系((SNA)、货币金融统计体系、国际收支统计体系,都保持了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意味着政府财政统计数据可以与其他统计体系的统计数据结合起来,供分析使用。而且政府财政统计体系与其他宏观经济统计体系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

从政府财政统计与国民账户和国际收支账户之间的关系来看,存在着下述等式关系:

(X-M)+YF十TR=CAB=(Sp-IP)十(S}I}=(SpIP)+DS其中,(X-M)一对外贸易净值,

YF一净要素收人,TR一净转移支付,CAB是经常项目差额,SP私人储蓄,Ip私人投资,Sc政府储蓄,Ic政府投资,DS一财政赤字或盈余。

这表明,如果要保持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平衡,那么,政府财政赤字只能由私人储蓄盈余来弥补;如若私人储蓄盈余不能弥补政府财政赤字,则只能靠引进外资或运用国家储备来满足。

从政府财政统计与国际收支统计的关系看,存在着下述关系:FF=NBG。其中,FF一政府财政统计GFS中的政府融资F中的“国外融资FF",NBG一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政府外债净值NBG"。从政府财政统计与货币金融统计的关系看,存在着下述关系:BF=NCGo其中,BF一政府财政统计中的“政府融资F'''',中的“银行系统BF",NCG一货币金融统计中的“对政府净债权NCG"o

新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与其他宏观经济统计体系之间这种内在联系和一致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财政状况来研究宏观经济形势,通过宏观经济形势来分析财政状况,避免财政政策分析中出现就财政论财政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几点建议

我国目前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参照原苏联财政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对我国财政经济发展决策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等各项改革的深人,现行这套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借鉴IMF新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以提高财政透明度和财政管理水平。

(一)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在IMF新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中,要求将所有的政府活动都纳人财政统计范围,全面反映政府财政收支活动。而我国现行统计体系涵盖范围偏窄,一些本应纳人政府财政收支统计范围的预算外收支、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未能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影响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财政决策的准确性。因此,要进一步健全财政职能,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将所有政府活动都纳入财政统计范围,扩大政府财政收支的统计范围,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都纳人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财政收支活动,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

(二)调整财政收支口径和分类体系。

按照IMF的财政收人和支出定义,收人是增加政府权益的交易,支出是减少政府权益的交易。但我国目前财政收人与支出的概念与这一定义有较大差别。比如,政府资产的变现收人在IMF定义下不属于收人,但我国目前却统计在收入范围;政府设备的购买在IMF支出定义下不属于支出,但我国目前却统计在财政支出内。为了准确反映政府权益的变化情况,有必要按照IMF财政收支口径重新定义政府财政收人和支出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调整财政收支分类体系。按照IMF政府财政收支分类方法,收人按经济性质分类,支出按经济性质和功能分类。与之相比,我国目前收支分类体系还不够规范。比如,财政收人未按经济性质分类为税收、社会缴款、赠与和其他收人。支出分类标准也不

统一,有的支出按功能分类,如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外交外事支出等;有的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如社会保障支出补助支出、债券付息支出等,没有一套完整的规范的分类体系。这种不规范、不统一的分类体系,使得我国现行政府财政收支统计不能直现集中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所谓“外行看不懂,内行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种不规范的分类体系造成的。这种情况难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不利于加强财政管理,不利于增强财政透明度,不利于加强财政分析,不利于提高财政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借鉴IMF收支分类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财政收支分类体系。

(三)完善行政亨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1.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IMF新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核算方法。从国际上看,目前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正式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他一些国家已开始引人权责发生制。我国企业自1993年起采用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自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是现金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收人采用权责发生制方法外,其他业务也采用现金收付实现制。为了真实地反映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情况,适应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和财政改革深化的要求,提高财政统计数据质童,有必要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

2.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IMF政府财政统计与分析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童表、现金流量表等四个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执行的是1996年10月22日以财政部第8号令的形式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按照《规则》第39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告,包括由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和有关附表组成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还难以编制合并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向财政部门定期报送资产负债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告制度。

第2篇

内容提要: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为借款国提供贷款援助时,通过交叉设定贷款条件强化贷款条件对借款国的约束力。依交叉条件设置方式不同,可分为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与非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其中世界银行在贷款协议中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的交叉引用,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条约性质的贷款条件获得了法律约束力。中国应未雨绸缪,推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条件的实体内容与设定程序改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弱化贷款交叉条件的法律约束力。

贷款条件,一般理解为贷款方在向借款方提供贷款时所设定的条件,具体包括贷款的使用途径、还款日期、还款方式等,究其目的,主要在于保障贷款的安全性。对于发展性的国际组织而言,在保障贷款安全的同时,还着眼于贷款的功能性,即通过对贷款有效的、正确的利用,促进借款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金融援助活动中,贷款条件(loan conditionality)构成其核心要件,频繁出现在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正式文件中。

然而,何为“贷款条件”,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未对其进行过正式的、官方的定义。Goseph Gold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进行分析时指出,贷款条件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希望成员国按照组织协定的宗旨和条款的方式利用组织贷款而应遵循的政策[1]。笔者以为,从提供贷款的国际金融组织角度看,贷款条件是其为保障贷款安全与功能实现的限制性政策;从借款国角度看,贷款条件是借款国对国际金融组织所作出的一般性承诺。

学界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条件的研究相对较多(注:仅以国内研究为限,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的主要论文有:徐崇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的利益分析和法律性质[J]中国法学,1999(5);温树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改革的法律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06,(4);鄂晓梅.析IMF贷款条件的法律效力[J]法学评论,2002(5);曹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研究:以阿根廷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05(11);曹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与案例[J]国际政治研究,2005(4)。相对而言,研究世界银行贷款条件的论文较少,主要有刘音论世界银行政策贷款条件性的概念及其发展[J]保山学院学报,2010(1);方长荣世界银行非自愿政策与我国水库移民政策的比较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2002(2)),相对而言,对有关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最为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交叉条件的研究却较为薄弱。(注: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的研究论文涉及到贷款交叉条件,但均未展开深入分析。目前相关的专题性论文仅有Sidney Dell. The Question of Cross-Conditionality. World Development,Vol. 16,1988:557-568; Nicholas Kremmydas. The Cross-Conditionality Phenomenon-Some Legal Aspects. The International Lawyers,Vol. 23,1989:651-675. 国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尚付诸阙如。)然而,随着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功能界限的日渐模糊,以及金融危机背景下两者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金融援助的活动不断增加,贷款交叉条件出现的频率也日趋频繁,因而对借款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影响(包括负面影响)也在日益深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外汇储备充足,现阶段暂无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需要,主要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但并不排除未来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可能,从而导致贷款交叉条件应用于我国。对此,有必要未雨绸缪,对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交叉条件从法学角度进行研究,以便为我国在面临贷款交叉条件时提供应对之策。

一、贷款交叉条件的类型分析

有学者指出,贷款条件在严格意义上并非具有确定内涵和外延的法律术语,不具有规范性,只是对客观现实和事实状态的描述而已[2]。相较贷款条件,贷款交叉条件的内涵与外延更加模糊、混沌。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未在正式文件中对贷款交叉条件进行过定义。

一般认为,贷款交叉条件是指贷款方与借款方在贷款协议中规定,如果借款方未能遵守或履行另一贷款方在另一贷款协议中所设定的贷款条件时,则视作借款方未遵守本贷款协议。在国际金融法领域中,贷款交叉条件主要出现在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文件中,比如世界银行在贷款协议中提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某一借款国的贷款条件,并将借款国遵守或履行该贷款条件作为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借款国未能符合上述要求时,世界银行则拒绝提供贷款。依据国际金融组织在贷款文件中对另一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条件引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贷款交叉文件分为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与非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

(一) 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

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是指,某一国际金融组织在决定是否向借款国提供贷款,以该借款国是否遵守并实施另一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条件为必要的前提,否则该国际金融组织将拒绝提供贷款。在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情形下,成员国向世界银行申请政策性贷款(注:政策性贷款(policy-based lending),是世界银行用于帮助借款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弥补国内政策改革与制度建设方面资金短缺问题的短期贷款,旨在实现借款国的宏观发展目标。与世界银行的项目贷款相比,政策性贷款的贷款周期较短,贷款资金的支付程序也较为简便。)时,世界银行要求该借款国必须首先或同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并必须首先或同时遵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贷款协议中所设定的贷款条件,才能向世界银行申请政策性贷款。反之亦然。有学者对贷款交叉条件的具体情形予以列举,指出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产生于如下四种情形:(1)某一国际金融组织对另一国际金融组织拟提供的贷款或者既有贷款款项的支取行使或试图行使否决权;(2)双方达成正式的协议,在未取得一方同意的情况下,另一方不向任何成员国或特定成员国提供贷款或其他相关安排(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备用安排);(3)双方达成正式协议,规定在未取得一方同意的情况下,另一方停止向任何成员国或特定成员国提供先前同意的贷款或安排;(4)根据双方之间的安排,一方的官方行为,尤其是宣布借款国丧失向本组织借款的资格,可同时导致该借款国无法获得另一方的贷款[3]。

在贷款实践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备用安排的方式向借款国提供贷款。在备用安排方式中,借款国应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交意向书,并就为取得贷款资金拟采取的国内经济政策改革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协商、确定,并以此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否决定提供贷款的条件。由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程序中,贷款条件系由借款国单方面提出并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磋商后确定,借款国主动在意向书中设置贷款交叉条件的可能性极小,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协商过程中添加该贷款交叉条件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程序不太可能产生贷款交叉条件。相对而言,由于世界银行在提供贷款时,要求与借款国签订贷款协议,因此可能会出现贷款交叉条件。如1977年,世界银行在向牙买加提供贷款时,在贷款协议中设置的贷款条件之一,即是要求牙买加政府必须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获得一定额度的备用安排[4]。

构成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须符合如下三个要件:首先,贷款交叉条件系由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在考虑向借款国提供结构调整贷款时所设定,其目的在于实现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安全的交叉保障;其次,贷款交叉条件应包含在世界银行的贷款协议中,构成贷款协议的正式条款之一,从而确保贷款交叉条件的法律约束力;再次,贷款交叉条件应明确提及借款国与基金间备用安排所设定的条件。如果贷款交叉条件仅仅提及备用安排的贷款条件,而未将其作为世界银行发放贷款的先决条件,则不构成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

(二)非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

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在实践中较为少见,目前仅有一例,即前已提及的1977年世界银行在向牙买加提供的贷款协议中所设定的获得贷款的先决条件。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常采取非正式的、隐性的贷款交叉条件。

非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是指,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表示对对方的贷款条件予以充分的尊重,在不存在正式协议安排的情况下,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自、独立的贷款决策导致同样的贷款条件的设置[5]。与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相比,在非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下,另一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条件对本组织贷款条件的设置及是否提供贷款并无实质性的约束力。以政策框架文件(Policy Framework Paper,简称PFP)为例,借款国在贷款申请时应向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人员同时提交PFP并进行磋商,并最终交各自机构的执行董事会批准通过。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应首先就PFP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在于文件的发展性与结构性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参考世界银行的评估结果对PFP进行讨论,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保持相对独立性,不必一定接受世界银行的意见。

从理论上讲,非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包括如下三种方式:(1)间接的、非正式的磋商式贷款交叉条件,即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是否向借款国提供贷款进行非正式的最后磋商,并就贷款条件的设置达成一致。这种非正式的磋商被认为是间接的、非正式的磋商性贷款交叉条件[4]。在这种非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设置过程中,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是通过与借款国的磋商,说服借款国接受其贷款条件。如果借款国不予接受,则两个国际组织均无法在贷款协议中添加其贷款条件。即使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终拒绝贷款,也不会明确将借款国未接受或执行其他国际组织的贷款条件作为拒绝提供贷款的理由。(2)相互依赖性的、间接的、非正式的经济性贷款交叉条件,即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某一借款国的贷款申请设置了类似的贷款条件。(3)非正式的、间接的、金融性的贷款交叉条件:某一国际金融组织影响另一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条件的设置,是通过商业银行、区域性发展银行、双边或多边的贷款方等其他参与方,在多方间形成错综复杂的贷款交叉条件。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称某借款国未遵守其贷款条件,则其他商业银行可能降低对该国的信用评级,并将银行业务撤出该国,从而可能影响到借款国的的经济状况,进而可能影响到世界银行政策性贷款的提供。再如,世界银行可能影响商业银行对借款国信用度的判断,从而导致借款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下降,进而影响到该国的信用政策和外汇储备,最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否继续支持该国的项目贷款产生负面影响[6]。

二、贷款交叉条件的法律分析

(一)贷款交叉条件的法律性质

如前所述,在非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情形中,一国际金融组织所设定的贷款条件对另一组织的贷款行为并无实质性的影响,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在某些情况下,两个国际金融组织在贷款条件上的重合仅仅是一种巧合,并不具有法律上的联系。因此,非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并不具有在法律上进行讨论的必要。在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情形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会对世界银行贷款条件的设置以及贷款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在世界银行贷款协议中的法律性质进行探讨。

Richard Edwards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世界银行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备用安排或延期安排中对借款国的结论作为是否向该国发放贷款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在批准该项贷款前,贷款条件已经得到了满足,因此无须再在贷款协议或担保协议中作出特别约定[7]。Nicholas Kremmydas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备用安排或者其他类似安排并非世界银行贷款协议中的条件,而是先决条件(precondition),因而无须在世界银行贷款协议中对此予以明确[8]。普遍的观点是:在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设置的贷款条件构成世界银行是否与借款国签订贷款协议或发放一次性贷款或后续贷款的先决条件。

在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中,基金的备用安排以及其中所设置的贷款条件,被认为是世界银行促进成员国采纳并执行结构调整贷款项下成员国规划的必要矫正措施。在世界银行贷款协议中将其设置为贷款的先决条件,其目的是为了确保该成员国规划的成功实施。可以认为,这种先决条件构成世界银行贷款条件的延展,也是弱约束力的基金贷款条件借世界银行贷款协议实现“硬化”的方式。

在世界银行的结构调整贷款中,成员国应首先就贷款申请事宜与世界银行进行预磋商,并在磋商的基础上提交“发展政策书”(letter of development policies),表明其执行经济发展规划的意愿,以符合结构调整贷款的要求。在某些情况下,成员国提出的经济调整规划与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备用安排设定的贷款条件相近。发展政策书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意向书,是成员国向世界银行申请结构调整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政策书中,借款国需阐述引致此次贷款申请的特殊情况、政府的发展目标,以及拟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以表明其克服本国经济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等内容。世界银行对发展政策书进行审查,如审查通过,则与借款国签订贷款协议并发放贷款。

发展政策书的法律性质与意向书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意向书不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成员国间的国际性协议,在意向书基础上产生的备用安排也不具有法律约束力[9]。相对而言,发展政策书与在发展政策书基础上达成的贷款协议,具有国际条约的法律效力。有学者指出,成员国向世界银行申请结构调整贷款时,在发展政策书中表明本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为获得贷款而实施这些规划的意愿,可视作成员国向世界银行发出的要约,而世界银行接到成员国的贷款申请后与成员国进行磋商,并对磋商后达成共识的贷款条件表示接受,则视为世界银行作出的承诺[8]644。借款国与世界银行在共识的贷款条件的基础上签订贷款协议,如借款国未能遵守贷款协议,则应视为违反国际条约,其中包括借款国未能履行或实施贷款协议中作为交叉条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这一情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通过世界银行贷款协议的交叉引用,构成国际协议的一部分,对借款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二)贷款交叉条件的合法性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在其成立协定中提到应与其他相关的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第5条第8项规定,世界银行应在本协定条文范围内,与任何一般的国际组织和在有关领域内有专门责任的公共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在涉及贷款申请或担保事项时,世界银行应适当考虑其他相关的国际组织的意见与建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也有相关规定。《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10条规定,基金应在本协定条文范围内,与一般的国际组织和在有关领域内负有专门责任的公共国际组织进行合作。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世纪40年代产生之初,对各自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职能有着明确的分工。根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第1条,世界银行的宗旨主要在于通过促进私人投资尤其是国际私人投资,鼓励通过国际投资以发展成员国生产资源的方式,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的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1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着眼于借款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管理,旨在成员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下,为其提供短期贷款以促使其尽快恢复收支平衡,促进贷款资金的迅速回笼以满足其他成员国的需要。具体到贷款方面,世界银行旨在通过项目贷款为具体项目的建设提供长期贷款,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提供短期贷款以解决成员国短期内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两者在贷款事项上存在明确的界限。然而随着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业务的调整,两者在贷款事项上逐渐出现重合。自1980年以来,世界银行开始拓展政策性贷款业务,推出结构调整贷款等非项目贷款业务,旨在为借款国填补政策改革和制度建设方面的资金短缺提供短期贷款。世界银行在提供调整贷款时,对借款国设置的贷款条件包括债务管理、进出口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等传统上属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世界银行之所以将贷款业务拓展到调整性贷款领域,是因为世界银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国际贸易收支失衡、贸易限制、通货膨胀等短期经济平衡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进言之,后者问题的解决构成前者目标实现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对其国内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促进生产性投资,从而实现经济与出口的稳定增长,相应的贷款条件也逐渐转向以基本政策改革、部门平衡和长期调整为特点的“供给管理”政策,更加重视增收对平衡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作用[10]。

两者职能重合的区域越多,意味着两者在贷款条件方面进行交叉设定并借以实现交叉强化的空间更大。贷款交叉条件的出现,实质上是以交叉强制守约的方式强化两大国际金融组织各自贷款条件对借款国的约束力,有利于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与有效利用。

但是,细究之,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交叉条件缺乏合法性依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在有关贷款条件条款中,均未提及贷款交叉条件,这表明贷款交叉条件的设定与实施缺乏正式的国际法依据。根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第5条第8项第b款规定,世界银行在对贷款申请作出决定时,如果有关事项直接属于其他国际组织的职能范围之内,而且该国际组织的参加者主要为世界银行各成员国,则世界银行应对该组织所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加以考虑。但该款仅规定,世界银行应对其他国际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加以考虑”,并未规定世界银行的贷款条件应受其他国际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意见的约束。因此,世界银行如果在贷款协议中设置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可能导致其违反国际法。反之,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并未提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贷款或其他事项中应该考虑其他国际组织包括世界银行的意见与建议。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设置贷款交叉条件表示反对。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89年协定中对两者的职能分工进行明确时指出,两者应避免在贷款协议中设置贷款交叉条件[11]。

即使如此,就目前而言,尚很难一概而论贷款实践中贷款交叉条件的设置存在违反国际法之处。究其原因:

1. 宽泛的协定条款预留了贷款交叉条件存在的空间

基金在贷款业务中主要采取意向书或备用安排的方式,其中所提及的目的与政策主要源于经济学意义,这使得基金具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比如《基金协定》第5条的“收支平衡问题”并不仅仅限于收支失衡本身,还包括其他经济学意义上的平衡目标,如通货膨胀、就业问题、贸易限制等。《基金协定》第1条所设定的宗旨含义也较为广泛,除明确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维持外汇稳定、收支平衡方面的职能外,还规定基金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因此,即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借款国设定的贷款条件或业绩标准超出传统意义上的收支平衡范畴,只要该行为旨在实现遏制通货膨胀或促进经济发展等经济政策目的,都可以认定其行为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所设定的职能范围。根据国际法院在“经费案”中确立的目的解释方法,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的目的解释可以将设定非正式的贷款交叉条件行为纳入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合法范围。前已提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对世界银行宗旨的规定较为广泛,兼之发展性宗旨与短期国际收支平衡间的关系,世界银行的宗旨除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外,还涵盖推动会员国的经济调整计划以解决其短期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鉴此,世界银行将遵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备用安排的贷款条件作为成员国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先决条件,符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的规定。

2. 贷款条件合法性的解释权在于国际金融组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29条,成员国与基金间或成员国间对于本协定条文的解释发生任何异议时,应提交执行董事会裁决。成员国如对执行董事会的裁决有异议,可以在裁决后三个月内要求将该异议提交理事会作最后裁决,由理事会的“解释条文委员会”作出最终决定。Gold指出,鉴于基金有权对协定的条款进行解释,可以推断出基金有隐含的权力对自己的决议进行解释[12]。世界银行对《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条款解释办法的规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本相同。根据《协定》第9条,会员国与银行间,或会员国与会员国之间对于本协定条文的解释发生任何争议时,应即提交执行董事会裁决。对执行董事会的裁决不满的,会员国仍可要求将争议提交理事会作最后裁决。

有关贷款交叉条件的决议合法与否,最终决定权掌握在设定决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或世界银行理事会手中,这使得本组织的有关决议被认定为越权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小。

三、我国应对贷款交叉条件的对策

国际金融组织在贷款实践中使用交叉条件引发许多争议。贷款交叉条件的出现,实质上是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条件的硬化,而贷款条件内在的合理性缺失,导致贷款交叉条件缺乏合理性的基础。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学者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提供贷款时所捆绑的条件,其政策出发点主要是对西方国家的地理、政治、战略方面的考虑,偏袒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未能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无视发展中国家逆差的结构性、长期性和外部性,强令它们实行紧缩性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问题[1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呈现出从单纯注重紧缩货币和财政政策到重视结构性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转变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国内体制的改革,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贷款条件,以及贷款条件中所附加的非经济措施包括人权条件,使得发展中国家对贷款条件持反感与戒备的态度,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实质上是发达国家通过附加苛刻的经济改革条件,进而敦促或催化受援国的政治改革,从而最终攫取该国的部分国家主权[14]。与此同时,世界银行的贷款条件也面临着严重质疑,总体而言,以经济自由化为导向的贷款条件在借款国国内的实施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由于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存在的先天性缺陷,贷款交叉条件在强化贷款条件强制力的同时,也使得贷款条件不合理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放大。由于贷款条件的交叉关联,借款国如果不能满足或履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那么它们不仅无法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贷款,也无法从世界银行获得贷款。因此,贷款交叉条件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急需贷款的发展中国家的被动地位,只能接受不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某些贷款条件:从短期来看,有助于防止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恶化;但从长期来看,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然而,上述争议并不影响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向借款国提供贷款时使用贷款交叉条件的频率。有研究指出,近1/4的调查国在接受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时,被迫接受了同样的私有化条件。

目前,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较多。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我国利用世行贷款2010-2012财年世行贷款备选项目规划,贷款总规模高达53.94亿美元,主要用于农业(农林水)、交通、能源及节能减排、城建环保、社发及其他领域[15]。从短期来看,我国尚不存在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的必要性。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仍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均保持“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16]。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增长状况,至2010年3月已经达到24470.84亿美元[17]。因此,世界银行在对我国贷款协议中暂时不存在贷款交叉条件的情形。但我国并不排除未来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可能性,从而导致贷款交叉条件对我国的适用,因此我国应未雨绸缪,注意到贷款交叉条件对我国的潜在影响。具体而言,针对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交叉条件,我国可采取如下对策:

1. 推动贷款条件内容的实质变革。目前贷款条件主要强调通过外部压力对借款国的国内制度与组织机构进行大幅改革,并将贷款条件与借款国国内人权状况、环保问题相挂钩,往往对借款国国内经济问题的解决产生了反作用。可考虑促进国际金融机构放弃在贷款条件方面的主导权,建立以借款国自我约束为基础的贷款条件,从而使贷款条件更能反映借款国的实际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本国问题。

2. 推动贷款条件程序的改革,促进贷款条件制定过程的可信度与透明度。总体而言,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主要反映发达国家的利益,应积极推动扩大参与渠道,使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参与贷款审批与贷款条件审批的程序中去。同时,促进建立外部评审机制,通过强化发展中国家市民社会力量的话语权与活动能力,对不合理贷款条件的设置建立外部约束机制。

3. 弱化贷款交叉条件的法律约束力。如前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通过世界银行在贷款协议的交叉引用而获得法律约束力。建议在世界银行贷款协议中增加相应的条款,对贷款条件引用的法律性质予以补充说明,强调此类贷款条件的交叉引用不在于为借款国设定法律上的义务,而是仅仅旨在为借款国提供指引,借款国在获得贷款后即使不实施或履行该交叉引用的贷款条件,也不构成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注释:

[1]Goseph Gold. Conditionality[R]. IMF Pamphlet Series,No. 31,IMF,Washington,D.C,1979:2.

[2]刘音. 论世界银行政策贷款条件性的概念及其发展[J]. 保山学院学报,2010(1):87.

[3]Sidney Del. The Question of Cross-Conditionality[J]. World Development,198816(5):557-568.

[4]IBRD. Loan Agreement (Program Agreement) between Jamaica and the IBRD,Loan No. 1500 JM[R]. 1977:1.

[5]Richard E. Feinberg.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Bank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8(42):545-60.

[6]Azizali. F. Mohammed. The Role of the Fund and the World Bank in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G]//Adjustment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Arab World. IMF,1990:84-85.

[7]Richard W. Edward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llaboration[M]. New York:Transnational Publishers,1985:272-273.

[8]Nicholas Kremmydas. The Cross-Conditionality Phenomenon- Some Legal Aspects[J]. The International Lawyer,1989,23(3):657.

[9]鄂晓梅. 析IMF贷款条件的法律效力[J]. 法学评论,2002(5):39.

[10]Brian Trubit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Conditionality and Options for Aggrieved Fund[J].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1987(20):678-681.

[11]IMF. Bank-Fund Collaboration in Assisting Member Countries (SM/89/54,Rev. 1)[EB/OL]. (1989-03-09)http://imf.org/external/pubs/ft/sd/index.asp?decision=DN17.

[12]Joseph Gold. The Legal Character of the Fund’s Stand-by Arrangements and Why It Matters[R]. IMF Pamphlet Series No. 35,1980:40.

[13]大卫勃兰尼,宋小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发展中国家——关于基金组织“条件限制”的论争[J]. 世界经济,1987(7):30-31.

[14]张磊. 于IMF援助条件的本质辨析——以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为视角[J].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35.

[15]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010-2012财年备选项目规划获国务院批准[EB/OL].[2010-06-12] http://ndrc.gov.cn/xmsphz/t20090729_293299.htm.

第3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中心目的之一在于消除阻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与此相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私人各方可以:(1)获得准许支付当前的国际交易特定款项;(2)获得准许可以主张为上述目的要求以外国货币支付。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也承认成员国外汇管制的的效力,因为这些强行性的外汇管制条例目的在于保护本国的外汇资源,以期保持的稳定性,出于这种考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外汇管制的有限使用。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款(b)

为了保护合理采用的外汇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强行要求成员国的法院执行另外一个成员国作出的外汇管制决议。与此相关的是第8条第2款(b)中的规定:包含任何一个会员国货币的汇兑合同,如果与该成员国外汇管制条例相抵触时,在任何会员国境内均属于不能强制执行的合同,该成员国的外汇管制条例的存续与实行必须与本协定相一致。此外,各成员国必须相互合作,采取措施,使得彼此的外汇管制条例更为有效,但是此项措施与条例应当符合于本协定。关于这个条款的规定存在各种法律解释,原因就在于条款的规定较为宽泛,同时缺少详细的权威解释。

通过要求成员国承担执行其他成员国的外汇管制条例义务的方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实际上赋予成员国外汇管制法律的域外效力(extraterritorial effect),使得这种外汇管制成为一种强行法,其结果势必导致在其他成员国国内的涉及到外汇管制的汇兑合同属于不可强制执行的合同。

在1949年1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执行董事会(execu—tive director)了关于第8条第2款(b)第一句话的解释(下文称为执行董事会解释),主要包括:(1)合同,如果(a)属于汇兑合同;(b)包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何一个成员国的货币;(c)与该成员国的外汇管制规定相冲突,而该成员国的外汇管制条例的存在和强行适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相符合,则该合同属于不可强制执行的合同。(2)如果存在这样的合同,合同下的义务不能被任何成员国的行政或者司法机关强制执行,不论是采取不能履行债务的损害赔偿方式或者是通过判决强制执行的方式,都是不允许的。(3)如果当事人向任何成员国中的法院或者仲裁庭申请执行这样的合同,则法院或者仲裁庭均不得以“与当地的公共政策相冲突”为由拒绝承认其他成员国的外汇管制规定的效力。(4)如果当事人向任何法院或者仲裁庭申请执行,法院或者仲裁庭不得执行存在的外汇管制,尽管外汇管制法律所存在的国家的法律并非合同的准据法。

在实践中适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款(b)将意味着任何货币的发行国颁布特定的外汇管制的法律将在许多国家得以强制执行,因为货币发行国的法律被赋予了域外的效力,这种情况在离岸银行业(offshorebanking)中较为常见。从上述的考察来看,该项规定的适用将会导致任何属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中使用的“汇兑合同(exchange contracts)”概念范围内的合同都将变成不可强制执行的合同。

二、合同必须是汇兑合同

满足第8条第2款(b)适用要求的第一个条件是外汇管制条例将要调整的合同必须是汇兑合同。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来没有就汇兑合同进行定义,所以成员国就这个概念根据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目的的理解而进行各种各样的定义解释。通常成员国关于汇兑合同所采用的解释可以归为两类:(1)执行董事会的解释(the board inter-pretation);(2)狭义的(narrow)或者字面的(literal)的解释。

(一)执行董事会的解释

可能最为支持执行董事会关于“汇兑合同”一词解释的是JosephGold和Frederick Alexander Mann,他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的解释方面撰写了关于许多成员国不同的做法的文章和著作。根据这种解释,一个汇兑合同包括那些通过某种方式将成员国的外汇储备的合同。因此,一个汇兑合同即那些规定“以外国或者本国的货币进行的国际支付或者交易”的合同,一旦这些合同履行,将会增加或者减少涉及的货币所属国家的国际外汇储备的数量。Frederick Alexander Mann认为只有执行董事会的解释考虑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经济目的。在确定一个合同是否属于汇兑合同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处于外汇管制适用情况下是否会导致合同歧视性或者偏见的结果,而并不是考虑合同中所采用的货币本身。这种解释方法为英国的上诉法院在Sharifv.Azad案中适用。

在Sharif案中,L是巴基斯坦居民,在英国作短暂的访问并使用少量的资金。结果L从S手中获得了300英镑兑换其持有的6000卢比(rupee)。尽管L的支票在巴基斯坦的一个银行中得以开出,但是L并没有获得巴基斯坦的外汇管制许可,即不能将卢比兑换成英镑。结果S将支票转让给Azard,Azard在巴基斯坦境内要求支付,但是权力机关拒绝支付该款项,因此Azard也拒绝向S支付转让该支票的款项,S以Azard的支票作为诉讼标的而提起诉讼。法院最终驳回了Azard的上诉,法官Denning和Diplock都坚持:汇兑合同必须严格按照字面的含义进行解释,该案中涉及的合同显然属于汇兑合同,因为其实际上影响了巴基斯坦的外汇储备资源。

执行董事会的解释更多地为欧洲大陆的法院所适用,相比较而言,美国和英国的法院则较少适用。在欧洲大陆的法院中通过各种判例支持了执行董事会作出的解释,例如在Lessingerv.Mirau案中,两个奥地利的公民之间订立贷款合同,根据该贷款合同,一方准备分期支付30000奥地利先令换取1000美元的贷款,联邦德国的上诉法院(当时的西德)认为这个贷款合同构成汇兑合同。另外,在Moojen v.VonRichert案中,巴黎的上诉法院认为在荷兰居民和德国居民之间订立的关于股份转让的合同为汇兑合同。

因此,执行董事会的解释通常包含了发下几个方面的合同:(1)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2)国际货物销售合同;(3)国际服务合同;(4)国际贷款合同;(5)国际证券发行。

(二)狭义的和字面的解释

狭义的和字面的解释原则的支持者们认为一个汇兑合同是指一个将立即导致以一国的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合同。狭义的解释主要为美国和英国的法院所接受。学者曾经对于狭义解释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倾向于在该条款中支持狭义的解释,可以简单地删去汇兑(exchange)这个词,而仅仅保留合同(contract)这个词,然后再进行严格的狭义解释。英国的上诉法院抛弃了先前在Sharif案中所确定的遵循执行董事会解释原则的做法,而在Wilson,Smithett&Cope Ltd.v.Terruzzi案中采用了狭义解释原则。

在Terruzzi案中,原告是伦敦的一个金属经销商,被告是意大利居民,也是一个金属经销商。原告与被告订立一个销售1200吨的金属(锌)的合同,在3个月内交货。后来锌的价格不断上涨,原告要求被告支付押金。原告在没有收到被告的任何付款的情况下,停止合同的履行。因为锌的价格的上涨导致被告在新订的协议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原告还将被告就应当支付的全部款项提起诉讼。被告则辩称先前签订的合同属于不能强制执行的合同,因为该合同属于汇兑合同,与意大利的外汇管制法律相冲突。上诉法院在审理中认为,因为合同是以英镑支付的,该合同不属于汇兑合同,作为汇兑合同必须要求存在货币的兑换。法院拒绝了被告Ter-ruzzi关于合同含有商品交易属于汇兑合同的辩解,法院认为含有商品或者货物的合同只有在包含通过货币兑换进行货币交易的情况下,才能够属于汇兑合同。

在United City Merchants v.Royal Bank Of Canada案中也支持这种关于含有货物或者商品合同归属汇兑合同的限制条件。在UnitedCity案中,Glass Fibres是一家英国的公司,Glass Fibres承诺向一家秘鲁公司Vitro销售一套设备。为了履行这项销售合同,Vitro安排本国的秘鲁银行(Pemvian Bank)提供一个不可撤销的信用证,由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负责承兑。根据安排,由GlassFibres以美元的两倍的价格销售设备,然后将其中的一半款项转入Vitro的一个下属机构,这样使得Vitro能够规避秘鲁关于外汇管制的规定,而将秘鲁的货币兑换成美元。当Glass Fibres提供了合同项下的设备并且满足了信用证的全部要求之后,加拿大皇家银行拒绝承兑信用证。其后United City Merchants作为Glass Fibres的权利受让人起诉加拿大皇家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的辩解理由之一就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款(b)该合同为不可强制执行的合同,因为这是一个汇兑合同,目的在于规避秘鲁国家的外汇管制法律。英国上议院在审查销售交易的实质以后认为:因为所考虑的销售合同实质目的在于将秘鲁货币兑换成美国货币,从而规避秘鲁国家的外汇管制法律,信用证从表面形式来看是一种汇兑合同,根据第8条第2款(b)的规定应当属于不可强制执行的合同。

美国的法院也坚持适用狭义的解释。在J.Zeevi&Sons Ltd.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第1期Grindlays Bank(Uganda)Ltd.案中,纽约上诉法院认为争议的信用证不是一个汇兑合同。在Libra BankLtd.V.BancoNacional de CostaRi-ca案中,联邦地区法院遵循上诉法院在Zeevi案中所适用的狭义解释原则。

(三)应当采用执行董事会的解释

上述的表明法院在适用哪一种解释方法的问题上存在分歧。英国和美国的法院通常采取狭义的原则来解释“汇兑合同”这个概念,而欧洲大陆的法院则坚持遵循执行董事会作出的解释。但是,执行董事会作出的决议可以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理由。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致力于推进国际货币合作,包括支持和执行成员国的外汇管制法律,该管制法律的强行适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要求相一致,其目的在于减轻该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差额(balance Of payment)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汇兑合同”进行经济上的解释。只有对“汇兑合同”进行经济上的解释才能将所有影响一个国家外汇储备,最终导致国际收支困难的那些合同都包含在汇兑合同范围之内。狭义的解释只是单纯解释立法之上的问题,仅仅是限定于那些导致国际收支困难的外汇交易本身,而执行董事会的解释更多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目标范围内的金融和经济政策而作出,因此执行董事会的解释应当得以适用。

三、涉及的条例必须是外汇管制条例

第8条第2款(b)得以适用的第二个条件是所争议的条例(regu—lation)必须属于外汇管制条例。与“汇兑合同”一词相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针对“外汇管制条例(exchange control regulation)”进行定义。结果,各个成员国在解释怎样才能构成外汇管制条例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外汇管制条例包括所有的根据第8条第2款(a)规定的限制措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确定一项措施是否属于外汇管制条例的根本标准在于该条例是否包含在外汇交易的许可和外汇使用问题上政府的直接控制。

按照第一种观点,那些需要考虑的条例,可以从第2款(a)中推导出来解释第2款(b)的适用。其结果是成员国实行外汇管制条例的意图和动机与作为一个外汇管制条例的性质无关。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那些构成外汇限制的形式审查适用于第2款(a)的解释,但是不能延伸适用第2款(b)的解释。根据这种观点,外国条例或者的实行目的将决定其作为外汇管制条例的性质与特征。因此Mann得出结论:那些外汇管制条例是指其制订的目的在于控制货币的流动、财产的流动或者服务的流动,以便保护特定国家的储备。这种解释在Re Claim byHelbert Wagg & Co.Ltd.案中获得支持,在该案中法官认为:法官必须被说服所争议的外汇管制法律是真实存在的,其目的在于通过限制外国债权人的权利(当然这只是之一),而实现在出现时能够保护本国的经济。根据这种特定目的限制的方法原理,税则(tar-iffs)、交易限制(trade restrictions)、封锁指令(blocking orders)以及与敌国交易 的禁止 (trad-ing-with-the-enemy regulation)通常都不被认为是外汇管制条例。

如果根据那些形式主义的解释原则,这些外汇管制条例的范围甚至包括赋予外国政府以强制力,而并不是仅仅保护所考虑的成员国的金融储备,因此从目的出发的解释更为可取,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本意相符。

四、必须包含某个成员国的货币

为了适用第8条第2款(b),所考虑的外汇管制条例中必须包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某个成员国的货币。同样,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因此导致存在两类就此问题的解释:其一是严格解释(strict interpretation)或者是字面解释(textual interpretation),另一种是经济解释(economic inter-pretation)或者宽松解释(liberal in-terpretation)。

(一)严格解释或者字面解释

根据严格或者字面解释规则,“包含某个成员国的货币”这个条款被限定于那些汇兑合同:(1)该汇兑合同中包含特定数额的某个成员国货币的给付;(2)在该汇兑合同中,某成员国货币的使用是合同履行的必要部分。实践中也有司法判例支持这种解释方法。例如前文所讨论的United City案,尽管秘鲁货币并没有特定化为履行合同所采用的货币,但是秘鲁货币对于合同的履行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是因为合同的最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欺骗性的方法将秘鲁的货币转化为美国的货币。与此相似,虽然在Terruzzi案中法官认为合同不是一个汇兑合同,这个结论也可以从意大利货币并没有包含在合同中这个理由推导出。合同中要求支付以英镑进行,而不是以意大利里拉支付。考虑到意大利商人有足够的英镑储备用以支付英镑债务,没有必要将里拉转化为英镑,因此并没有与意大利的外汇管制条例相抵触。

(二)经济解释或者宽松解释

经济解释或者宽松解释重点考察的是“包含某个成员国的货币”这个短语中的“货币(currency)”一词,以便其对于成员国外汇储备的。这个短语被限定于那些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受合同影响的情况。主导性的对于这种解释方法的支持意见认为包含一个成员国的货币可以被认为是在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将会或者已经被所涉及的合同的支付或者转让所影响的情况下存在。根据这种方法,支付或者履行的货币并不是取决于货币的发行。成员国的货币可能包含:(2)无须考虑所争议的货币不是合同支付或者履行的货币这一事实;(2)与合同支付或者履行的货币为本国货币或者外国货币这一事实无关。在以外国货币支付的情况下,进一步来看也与货币的发行国是否为成员国或者是非成员国这一事实无关。判断的标准是影响成员国国家储备的后果。

根据这种支持宽松解释原则的观点,审查确定是否包含成员国的货币与是否包含成员国的外汇储备是重合的两个命题。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在下列情况下将被视为包含在内的:(1)合同的一方为该成员国境内的居民;(2)合同所涉及的财产在成员国的境内。在Termzzi案中这种宽松的解释得以适用,法官在陈述“汇兑合同”一词需要进行狭义的解释之后,认为“包含成员国的货币”这个短语必须进行宽松的解释,但是在该案中的法官Kerr J.看来,协定第8条第2款(b)的目的在于仅限于保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而不保护非成员国的货币。

五、外汇管制条例存续与实行必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相一致

所涉及的外汇管制条例的存续和实行必须与协定的要求相一致(maintained and Imposed Consistently with the Fund Agreement),属于第8条第2款(b)允许范围之内。虽然,多数人的意见认为在“存续与实行必须与基金协定相一致”这个短语中的“存续”一词是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开始生效的时刻的外汇管制条例,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解释必须包含该短语剩下的词语“实行必须与基金协定相一致”。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也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可以归结为两种分歧观点:

(一)第一种观点:条例必须获得基金组织的批准

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并没有规定基金组织有权宣布外汇管制条例的存续或实行与协定的要求相抵触,但是实际上基金组织有这个职能同意该外汇管制条例或者断定这种管制条例是非必要的,因为所争议的条例必须获得协定的授权许可,因此不论是诉讼当事人或者法院均须向基金组织咨询该条例是否与协定的要求相一致。其结果是法院不能自己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有资格作出判断。根据这种观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执行董事会具有排他性的权力来决定上述问题,法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则是错误的。在Termzzi案中,法官Omrod J.在上述问题提出之后拒绝就其作出决定。根据英国法院的审判实践,法院其他方面的资料,在证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认可所争议的条例基础上,能够判断所争议的外汇管制条例是否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要求相一致。

(二)第二种观点:只要求条例属于协定所设想范围之内

但是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法院可以独立解释关于“存续与实行必须与基金协定相一致”这个短语的含义,任何法院可以有权独立审查外汇管制条例是否与基金协定相一致。根据这种观点,所有的问题在于所争议的外汇管制条例存在而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必须与基金协定保持一致。这种观点在德国汉堡商事法院 (Commercial Court Of Ham-burg)的Clearing Dollars Case案件中适用。

在Clearing Dollars Case案中,比利时的被告同意自德国的原告购买化学制品,以每公斤46美元的价格通过票据结算,这种支付通过比利时一西德清算系统进行。但是被告并没有获得根据比利时法律应当获得的进口许可,因此对于合同产生争议。在德国原告提起的诉讼中,被告辩称合同本身是不可强制执行的,因为缺乏进口许可而导致与比利时的外汇管制条例相冲突。德国的商事法院适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关于“汇兑合同”的解释,并根据其他相关事项,断定该买卖合同为汇兑合同,并且该合同一旦履行将涉及到比利时的外汇储备,比利时本身又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剩下的问题就在于比利时的外汇管制条例的存续和实行是否与基金协定的要求相一致,法院认为:“如果外汇管制条例的存在和其性质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接受,则已经构成充分的理由。考虑到几乎所有的国家内都存在类似的外汇管制条例,因此答案是比利时的这个外汇管制条例是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肯定的。”因此,所有的必要问题在于,一旦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该条例作出肯定时,基金组织将会当然认可。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储备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局,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当爆发金融危机时,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共同遭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极易受到攻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愿极为强烈。随着近年来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改革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发达国家已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

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一)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创设了具有超主权货币性质的特别提款权,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缺陷,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别提款权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因此,当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推动改革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考虑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实现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应综合考虑一国国际收支状态和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以此来降低某些经济大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继续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有足够的可动用资金来应对危机。

    (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被弱化和异化,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广泛的改革。(1)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的范围,强化其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个国际的最终贷款人,显然是难以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实行资金援助时,不仅要考虑恢复受援助国的对外清偿能力,还要考虑促进其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变将短期内恢复受援国偿付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并把重点放在危机防范而不是补救上;(3)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当成员国经济出现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并为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4)促进交流与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加强与成员国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改善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金融全球化为资本的无序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世界上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波动,为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也使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发达国家应主动担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这就要求各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这是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基础。从国别上看,这种合作与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各发达国家之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沟通,共同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在货币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是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关系。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注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强区域性经济货币政策的合作。在总结欧盟与欧元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一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探讨区域性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体的冲击。此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还应加强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四)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制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2)抑制国际范围内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特别是加强对“对冲基金”、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对对冲基金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成为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这无疑中增加了资本无序流动的风险。因此,对银行的跨境监管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

方向.上海经济研究,2009.2.

    [3]周文贵等.国际货币体系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下面是今后数十年看来尤为突出的六大问题:

1.经常项目失衡

对于迅速增长的经常项目失衡,我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不支持,特别是在失衡现象初露端倪,似乎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我们对此如此担忧有何不妥吗?伴随着经常项目迅速发生逆转的往往是汇率急剧、并很可能是破坏性的调整,或更严重一些,是增长模式的急剧破坏性调整。可是,与此同时,如果我们未雨绸缪,那么很显然真正的挑战不是减少经常项目失衡,而是寻找办法,维持更大的失衡,尽管方向适当。

工业化国家的孤立主义者应当停下来,看看自己日益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随着本世纪晚些时候赡养和受赡养比率急剧增长,谁来为退休人员提供商品和服务呢?解决办法有很多,特别是允许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要年轻得多。不管怎样,一个可取的办法只能是工业化国家通过维持对发展中国家的巨额经常项目盈余进行海外储蓄。这些累积起来的盈余尽管眼下促进了较穷国家所急需的投资,但日后随着婴儿潮一代停止工作则可能有所下降。

正如我们在2001年5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讨论的那样,因此而形成的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可能发现:到2030年工业化国家累积的海外财富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0%。随后,这个进程将发生逆转,工业化国家将因为经常项目赤字持续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4%,而出现财富减少。此刻,这一体系无法轻易承受如此巨大的债务积累。我们必须对它加以改进。扩大贸易有助于支持资本市场进一步融合。改进国际货款合同的管理手续也同样重要。

2.官方债务

遗憾的是,尽管全球化进程增加了重新分配全球储蓄的好处,可是它也限制了政府增加用于管理特别庞大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收入的能力。由于生产要素流动日甚,对它征税也日益困难。

公司可能更加乐于将生产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随着全球投资选择范围扩大,对财富持有者进行征税也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不能指望劳动力留在国内。实际上,未能弥补效益(比如采取超过平均生产增长率的办法保证税后收入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可能发现:随着21世纪的深入发展,自己越来越难以找到贷款。否则,如果一个政府任凭债务无限增长,那么就会出现资本和劳动力外流,限制了回报留下的投资者和劳动力的能力。更严重的是,政府的借贷能力将降低,即使是在国内,如果债务不与主要货币挂钩的话。债务与主要货币挂钩也降低了可维持债务的水平,因为债务加大了受汇率调整的影响。

所幸除了提高生产率之外,政府仍有很多办法增加其日后偿还债务的承诺的可信性。改善国家税收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如此,在我们找到更好的答案以前,一些政府也许已经在循循善诱之下变得更加谨慎,至少在经济繁荣时期保持经常项目盈余,这样在急需的情况下还能留下一些借贷能力。当然这应当是阿根廷事件留下的教训之一。阿根廷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仍保留了赤字。

3.汇率

也许经济史学家将来回顾今天大杂烩式的全球汇率安排时会把它看作是一个巴别塔。但是,还有什么体系呢?由于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的预期寿命短得像好莱坞的姻缘。而且,整体上看,试图通过资本管制实行呆板的固定汇率的国家的历史经验并不令人满意。除非货币和财政政策与固定汇率的要求完全一致,否则一个平行市场很快就会在实际上的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繁荣起来。通常,平行市场不断壮大,资本管制失去作用,官方汇率本身不得不取消。

在战后历史上,大量所谓的固定汇率制度实际上都成了通过双重和平行市场进行“后门”秘密流通。而很多国家名义上实好浮动汇率,但由于种种原因,通常是因为某种形式的债务美元化,而对汇率进行干预,从而将汇率保持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

切实实行浮动制的汇率(如美元与日元、欧元与美元)的变化又令人非常难以解释,更不用说加以预测了。决策者必须认识到这一事实。

自1945年以来,世界货币种类大约翻了一番,几乎与国家数量相等。我认为本世纪晚些时候,货币将出现合并,最终可能只有两种或三种核心货币,同时会有一些零星的边缘地区实行浮动汇率。实现这个目标,在汇率变化较小的情况下管理宏观经济,这是下一个全球化时代面临的重要政治和经济挑战之一。

4.资本管制

必须承认,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日常监管中有时可能过于宽容而有所忽视,因为亚洲国家在尚未制定内部管理结构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短期资本流动市场。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有了细微差别。不过,我们应当理解,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平衡,原因很多。

首先,随着各国经济形成日益复杂的金融部门,资本管制也就得愈发难以执行。其次,在存在严重管理问题的国家,资本管制可能成为腐败问题挥之不去的源泉。第三,在某种程度上,资本项目和贸易自由化是并肩发展的。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多开或少开发票可能都会被用来逃避资本管制。如果资本管制太重,遵守复杂的规章就限制了贸易。发展中国家向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特别重要。外国直接投资是资本流动形式中变化最小的一种形式,而且近年来也是数量最大的形式,2001年达1700亿美元。这就是说,有限而暂时的资本管制,特别是处于金融发展过度时期的经济体,其作用需进一步研究。5.非洲

宏观经济稳定,包括某种程度的价格稳定,无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请考虑一下非洲的宏观经济决策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吧。内部冲突和干旱暂且不谈。许多非洲国家严重依赖少数初级产品出口(如棉花、咖啡、可可、大豆、金属和石油)。而所有这些产品都深受世界市场的价格波动的影响。此外,国际援助的可预测性非常差,因此可以发现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稳定都将难以实现。

在制度发展不完善的国家,就更困难了。决策者难免受到诱惑,采取大量价格和汇率控制的办法,企图保护经济不受变化波动的影响。不幸的是,完全封锁价格信号妨碍了通常长期存在的冲击调整,更不用说控制政策通常滋生的低效和腐败了。非洲的很多地区在降低通货膨胀、开放市场和恢复增长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予了帮助。尽管如此,未来的挑战仍然令人可怕,需要进一步重新思考标准宏观经济管理办法。

6.败德风险与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

人们普遍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风险贷款是裸的紧急救济,帐单主要由工业化国家的普通纳税人支付。这种观点的影响之大,怎么说都不为过。关于限制这类紧急救济及其长期负面影响的必要性几乎是所有已经提出的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方式的每一项重要计划的核心内容。紧急救济观点提出的挑战并不仅仅是缺乏透明度,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实际上是即时转帐,应当这样称谓。并非如此。它所包含的更加深刻、更加令人不安的含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败德风险”理论。简单地讲,如果放款者相信他们最终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大补贴的贷款得到补偿,他们就会以不能反映真正潜在风险的利率向新兴市场的举债者提供大量贷款。结果呢?

危机的程度和频率就会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存在的情况下更大、更频繁。人们认为,鉴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较广,它本意要减轻的危机反而会加重。

不错,这是一个上好的理论。但是,它的前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是补贴性的紧急救济”,这种说法正确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几乎一成不变地是要偿还利息的。为了保证富裕国家的纳税人支付帐单的主要部分,就得相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须不断重新贷出它的本金和利息,这样才能保护帐目。这个庞大的计划总有一天要彻底修改。不过,研究人员已经对这一主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认为,有些情况下存在非常有限的“紧急救济败德风险”,但似乎并不经常或大规模发生。

第6篇

摘要: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给2008年打上了历史性标记。世界经济也随之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如今,世界经济回升,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各国只有通过加强对危机的反思,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推动世界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体制性改革

一、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国际货币体系是规范国家间货币行为的准则,是世界各国开展对外金融活动的重要依据。它的形成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惯例和习惯演变而成的,这种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当相互联系的习惯或程序形成以后,一定的活动方式就会得到公认,当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共同遵守某些程序或惯例时,一种体系就发展起来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就是这样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种是通过国际性会议建立的,如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显然,这种体系具有主要是通过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和在短期内就能够建立起来的特点,尽管这种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不过这样的体系也不能完全排斥某些约定俗成的传统做法,是现行的法律与传统的习惯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与效力。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建立起来的货币体系。无论是通过哪种途径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都是世界经济发展客观的历史的必然产物。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

1.确定关键货币作为国际货币

2.确定各国货币的比价

3.货币的兑换性和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

4.国际结算的原则

5.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6.国际收支的调节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金融全球化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局,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很多问题,归纳为三点:①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②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③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

金融全球化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运动使得对货币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使对制度的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2.金融危机彰显出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层次缺陷

危机的发生本身具有偶然性,但发生危机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或者说,世界某个角落的某个缺陷,在过度供应的美元滋润下过度发展,最终破灭引发危机。而追求美元的过度发行,进而推动金融资产的膨胀,又是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能免费享受的午餐。危机出现的必然性,是由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决定的,同时也是美国过度利用这个体系缺陷为本国经济服务的必然结果。

也正是因为金融危机所暴露出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即全球治理结构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使得在后危机时代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一)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与霸权地位

在美元本位制下,国际储备货币的供应主要依赖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尽管,美元与黄金不再挂钩,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并没有变,美国的货币政策不再受约束。于是,当美国与世界的利益一致时,它会做出好的决策,当美国与世界的利益不一致时,它只会选择对本国有利的政策。这就造成美国能够超前消费,同时却不受制约。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以美元为核心,由美联储肩负美元货币发行和货币监管等职责。

美元的过度发行造成国际市场上美元泛滥,大量过剩资金充斥于全球金融市场,成为全球金融不稳定乃至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二)现行国际金融组织体系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体系主要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构成,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自它们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正式运行所采取的国际金融制度与货币政策就存在缺陷,当时是以美国和英国两个方案为核心,反映发达国家的利益,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货币协调和世界银行贷款方面的决策权操纵在美国、英国等10个发达国家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领导权被西欧国家所控制,世界银行的领导权长期由美国把持。

(三)现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1.监管理念上过分依赖市场的力量

2.经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的国别化的矛盾日益突出。

3.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机制不健全,相关国际组织以及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缺乏有效协调。

4.监管体制上存在漏洞。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一)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推动改革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考虑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实现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应综合考虑一国国际收支状态和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以此来降低某些经济大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继续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有足够的可动用资金来应对危机。

(二)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1.强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终贷款人的职能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个国际的最终贷款人,显然是难以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在增强IMF 资金实力的基础上,扩大其援助的范围,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2.IMF实施资金援助应考虑成员国经济长远发展

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变将短期内恢复受援国偿付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并把重点放在危机防范而不是补救上。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当成员国经济出现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并为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3.提高发展中国家在IMF等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改变过去由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国际金融话语权的状况,扩大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权有利于国家之间协调与合作效率的提升。

(三)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

要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共同关注和追踪跨国金融活动和资金流动,着重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统计与监测。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这无疑中增加了资本无序流动的风险。因此,对银行的跨境监管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四)开展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之间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汲取本次金融危机教训,改变“监管越少越好”的理念,在承认市场治理作用的同时看到其盲目性,主动加强监管,消除金融监管真空,特别是加强对信贷金融机构,即中介服务机构等非传统对象的监管,并加强国际监管协调。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一个被国际社会热议了半个多世纪但仍无结论的问题。改革将是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将取决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力量综合实力的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和减少外汇储备结构中对美元过度依赖。

虽然阻力很大,过程漫长,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呼声,有利于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发展。因此,这项改革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这项改革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前途必将光明!

参考文献:

[1]牛铁航. 论国际货币体系失衡及中国对策[J]. 南京社会科学 , 2009,(03)

[2]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88 - 100.

第7篇

一、反自由市场机制的政府干预

马来西亚的外汇管制:为了防止国际组织和外国势力掺活进国家内政,马来西亚一开始就拒绝了有附加条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企图凭自己的力量应付危机。然而,巨额国际游资的冲击实在太强大了,岂是区区一小国能够独立招架?2 马元和股市无法遏制地持续下滑,迫使总理马哈蒂尔最终选择了外汇管制。管制内容包括非居民的货币兑换、离岸户口转帐、沽售股票所得的转出、海外投资、进出口结算以及现金的出入境。简而言之,退出游戏,关门不玩了。公布外汇管制措施的当天,马元汇价上升了7.2%。3

香港的庄家下场和增加磨擦的“七招三十式”:面对国际炒家“按提款机”式的新一轮摧毁性攻击,香港当局忍无可忍,直接入市,大笔作多,买港元,买股票,买期货。8月28日一天,香港股市成交790亿港元,创历史最高记录。特区政府照单全收大量抛售的恒生指数股,抛多少收多少,大有不惜“国有化”恒生指数股企业的架式。

紧接着,政府推出“七招三十式”。其中“七招”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七项新措施,旨在强化货币发行局制度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资金,减少港元利率被人为操纵的机会。“三十式”则分别针对香港联合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中央结算公司、政府财经事务局五个机构,提出新纪律或重申一些交易规则,加强对股票抛空的监管。这些技术性措施,归根结底是给国际炒家的“提款”程序设置障碍、增加摩擦,让炒家没那么容易赚到钱,知难而退。虽然联系汇率发行局制度不变,这些限制性措施不仅在特殊意义上绊住国际炒家的脚,同时也在一般意义上为国际资本在香港进出的流动增加了摩擦。

各国家和地区政府纷纷出手,干预市场:早在1998年1月初,新台币兑美元在三天内大跌之后,台湾就立即关闭了NDF(无本金远期外汇交易)。 4 9月初,为了防止索罗斯旗下基金“空袭”,台湾金融当局指名道姓地宣布,不准台湾投资人将资金汇出境外投资索罗斯基金,严禁台湾证券商为索罗斯旗下基金下单买卖。5 新加坡则修改了股市指数,将原来以价格加权的计算改为市值加权计算,使炒家通过操纵指数成份股获利的难度增加。6 俄罗斯为了捍卫卢布,曾经在8月宣布限制商业银行购买外汇,其实就是外汇管制。7 后来又放弃了,结果,卢布汇价一路下滑,从8月17日到9月9日,卢布贬值超过60%,8 外汇交易几度被暂停,银行也一再停止卢布的兑换。最近又有消息说,总统叶利钦正在考虑限制美元在国内的流通。9

二、“资本神话”幻灭

自由派经济学贸易理论的权威巴格瓦提(Jagdish Bhagwati)说,资本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理念延伸,可是,鼓吹资本自由化的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象自由贸易经济学家那样拿出足够的实证分析。大量事实证明,不规则和难以控制的短期资本流动,是许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渊薮。越来越多的证据和逻辑推理都支持限制货币自由流动。贸易自由化和货币自由化是完全不同的是两回事,云云。10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说,亚洲的“病因”是资本市场过早开放。11 美国《新闻周刊》发表署名文章说,全球资本流动使穷国的经济越发不稳定,同时反过来损害了富国投资者的利益。12 投资银行Warburg Pincus & Co.的执行总裁Rajiv Lall说:“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本来就是“双刃剑”,人们原来以为好处会大于坏处,现在看来不对了。对国际资本流动作某些方面的限制,也许不是一件坏事。13 有迹象表明,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七国的政策制定者们都有可能改变反对管制资本流动的一贯态度。因为在“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下,可能需要某些特定的资本管制措施,应付特殊情况。14

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说得更直接,亚洲各国经济苦苦挣扎,丝毫没有起色,随时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资本流出浪潮和更严重的危机。对此,唯一的方法是外汇管制,尽管这是很多人所忌讳提到的。他认为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却能成为亚洲金融风暴中的“安全岛”,靠的就是有效的外汇管制。 15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能为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年度财政报告,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财政年度,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最多的是南韩、印尼和阿根廷。16 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己已经出现财政危机,希望美国国会尽快批准180亿美元的拨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执行总裁fischer估计,现在可用于援助的款项只剩下50至90亿美元。17 姐妹机构世界银行也发出警告,向遭殃国家提供大量援助贷款,已经影响了世界银行资产的稳定性,除非股东再注入资金,世界银行将无法继续向有问题的国家施以援手。到目前为止,世界银行已经向亚洲国家和俄罗斯提供了84亿美元贷款,占可提供贷款额度的77.7%。1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钱又出力,为受援国提出一大套进一步自由化的改革开放方案,要求那些急需刺激经济景气的国家紧缩银根、提高利率、严格控制财政赤字,而且不能实施货币局制度。19 结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的国家,至今没有一个可以摆脱困境。克鲁格曼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划不但没有将亚洲从危机中挽救出来,反而使情况越来越糟。20 虽然有种种资本自由流动和开放金融市场的理论,作为各国“最后贷款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在国际游资巨大的破坏力面前无能为力。

四、欧元面对严峻挑战

1999年1月1日,欧盟11国正式启动欧元。但是,要到2002年7月,创始国货币才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三年过渡期,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意大利里拉等货币与欧元并存,同时发行和流通。这样“双轨制”的过渡期,为国际炒家利用欧元中央银行与各国中央银行之间政策取向的偏差,选择薄弱环节各个击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典型的前车之鉴是1992年的英镑“阻击战”。 当时欧洲汇率稳定体制(erm)中,弱势货币英镑兑马克币值明显偏高。英国既要维持货币币值(维持高息),又要摆脱经济衰退,唯一的出路是要求德国减息。可是,德国刚刚统一,西德马克与东德马克按一比一的汇率合二而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率飙升的强大压力,非但不能减息,反而要加息。于是,弱势英镑成为投机者大笔沽空的攻击目标。一场恶战下来,英镑被国际游资打出欧洲汇率稳定体制。索罗斯志得意满,大赚10亿英镑,英国财相灰头土脸,被迫辞职。21

如今,参与欧元的11个欧洲联盟国家中,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政策取向也不一致。这些民主国家的民选政府,政治必须服从选票,关键时刻制定政策,只能从本国选民的利益出发,很容易在货币政策上不能共同进退。欧元挑战美元,是一伙钩心斗角的联盟与一个统一强大的巨人搏斗,前景令人担忧。22 如果说1992年,英镑和意大利里拉可以被相继打出欧洲汇率稳定体制(erm),不能说1999年以后,欧元区的其它货币,譬如德国马克,没有可能成为国际游资投机的目标。如今,德国对俄罗斯的巨额问题贷款已经可能冲击德国的银行体系。23 与原东德和俄罗斯经济关系密切的东欧国家,受俄罗斯危机的直接拖累,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的货币已处风雨飘摇之中。24 德国建议用欧元救援俄罗斯,希望由此把自己在东欧和俄国的利益卷成欧盟的集体行动。25 如果俄罗斯和东欧情况恶化,影响到德国的货币和经济政策,造成德国与欧盟其它国家不一致的政策取向,逻辑上,不能排除马克面临1992年英镑处境的可能性。倘若马克受到强有力的冲击,甚至被打出欧元体系,欧元、乃至整个欧盟的前景都将面临空前未有的严峻考验。

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国时代

第8篇

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可谓从西方营垒内部反戈一击,他在新著《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以令人惊讶的坦率态度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国际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受美国政府操控,而美国政府背后则是美国资本利益集团。

斯蒂格利茨在本书中将批判的火力聚焦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梳理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财政部――华尔街”这一利益关系链条,并对其所代表的“华盛顿共识”大加挞伐。斯蒂格利茨不无讽刺意味地指出,初始理念基于凯恩斯主义、旨在为面临经济衰退的国家提供资金、避免全球性大萧条、确保世界经济稳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今却转变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对通货膨胀高度过敏,热衷于推行削减赤字、增加税收、提高利率等经济紧缩政策――“如果凯恩斯能够看到他下一代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他可能会在坟墓里翻起身来。”作为信息经济学的开创者,斯蒂格利茨坚信,由于信息不完备、竞争不完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于过时的“标准模型”的“市场万能论”难以成立。他承认市场处于经济之中心,同时强调政府的重要作用,主张政府与市场之间乃是互补的关系,二者以伙伴关系而合作。在政策层面,斯蒂格利茨认为“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三大教条的负面效果远远大于正面效果:片面追求宏观稳定、一味推行紧缩方针造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停滞,过早开放国内市场、鼓吹资本自由流动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迅速推进私有化、产权结构无序变动导致前苏联东欧转型国家陷于动荡和衰退。

斯蒂格利茨也是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西方经济学家之一,在其风靡世界的教科书《经济学》第二版中,他专门为中国问题单辟一章,这种做法在西方学术界中是非同寻常的。本书中斯蒂格利茨依旧强烈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他对“渐进式道路”、“发展才是硬道理”、“竞争先于产权”等“中国特色”极为推崇,认为中国的奇迹应归功于“沿着独立轨迹前进”、自主制订经济政策。当然,斯蒂格利茨一再援引中国的例子,也有“托华立言”的意味,本书中的“中国经验”多是作为攻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华盛顿共识”的炮弹而出现的,我们切不可被斯蒂格利茨的褒扬冲昏头脑,而他反复提及的“制度结构和法律体系对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却值得我们仔细咀嚼。

斯蒂格利茨毕竟出身于象牙塔,虽有高层从政经历,仍不改其知识分子本色,本书即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倾向和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他不同意激进分子将全球化视为“华尔街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策划的征服世界的可怕阴谋”,却尖锐地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进程与其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如说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又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输家。与左翼对全球化持消极的、抵制的态度不同,斯蒂格利茨相信全球化具有改善世界上所有人的境地的潜力,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全球化的治理结构,拓展讨论空间,增加决策透明度,并呼吁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积极改变现行游戏规则。实际上,斯蒂格利茨的改革思路近于所谓“全球民主”,主张每个成员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但经济世界的逻辑却是基于各个群体所持有的“货币选票”数量而非他们的人头数,这就注定了他的理想方案面临重重现实障碍。不过,世事无绝对,也许“全球性社区”果真可以激发人们休戚与共的意识,某种类似“股份合作制”的全球化治理结构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全球化及其不满》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著

夏业良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汇率制度;监督机构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

根据宋涛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可知,国际货币制度是指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或有组织地对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汇率决定及其选择、国际储备及其构成等方面所作出的安排或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当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之间的政策措施如何相互协调配合,以使各国公平合理地承担调解的责任。

2.汇率决定及其变动。一国的货币与他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应如何决定和变动,一国货币能否自由兑换成他国货币等。

3.汇率制度及其选择。一国的汇率制度应该是固定还是浮动,各国政府都应该做出选择。

4.国际储备资产及其构成。一国采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以及怎么确定国际储备的规模和构成来满足国际支付和调节国际收支的需要。

(二)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

国际货币制度从产生至今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首先实施,以后西方各大国纷纷实行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金本位制宣告崩溃。金本位制采取过三种形式:一是金币本位制,即以金币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二是金块本位制,即以黄金作为准备金,以有法定含量的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三是金汇兑本位制,即将本国货币间接的与黄金连接的金本位制。

2.布雷顿森林体制。1944年7月,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从而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且保持固定汇率,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连年出现逆差,美元大肆泛滥,美国政府无法承诺外国用美元互换黄金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崩溃。

3.牙买加体制。1976年《牙买加协定》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二次修正案》正式确立了牙买加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承认浮动汇率制度的合法化,即成员国可以根据本国情况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增加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基金份额;推行黄金非货币化。牙买加体系形成后,对维持国际经济正常运行和推行世界经济继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加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使各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能够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多元化的国际储备大大减少了基础通货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国际收支的调节采取多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办法,除了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汇率变动外,还通过利率机制、国家外汇储备的变动以及债权债务、投资等因素来调节国际收支。

二、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弊端

(一)汇率波动较大,极不稳定

充当储备货币的主要是美元,仍然占主导地位,美国的国际收支及经济发展状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汇率的稳定。由于汇率波动频繁,汇率风险增大,这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汇率可以自由浮动,也加快了外汇投机活动,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尤其是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产生动荡,一容易受到别国经济的牵制和影响。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缺乏的相应的调节机制

在国际经济中之间,经常会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其调节的主要手段就是一国国内政策、汇率调节和国际融资调节。由于汇率机制无效,利率机制可能引起负效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能有效的发挥应有的作用,收支不平衡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因而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日趋严重。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防范意识薄弱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浪潮、近年来世界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兴市场的迅速崛起,这一切使得资本跨国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建立一个严密的、一体化的、行之有效的国际监管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但是,目前的监管机制较为松散,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割据状态,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和合作。风险管理方法和金融危机预警防范机制很不健全。

三、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弊端,现行国际货币制度需要进行改革的方面有如下几方面。

(一)建立稳定的汇率制度

在美元是主要储备货币的前提下,建立一种稳定的汇率协调制度,使汇率波动不那么剧烈,同时也让其他国家的经济可以平稳的发展。

(二)建立合适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对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长期发展下去,对本国的经济都会有不利的影响。因而,就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知,当国家出现逆差时,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当国家出现顺差时,使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当然,也可以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进行调节。

(三)建立健全国际货币制度的监督机制

一个好的制度要想很好的执行下去,监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监督机制却形同虚设,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因而,需要改革,健全监督制度,以保证货币制度更好的推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0篇

完结篇的序曲在1998年12月2日奏响,众议院当天否决了一项限制政府高薪官员收入的提案,它本可以节省将近50亿美元。205票对187票,议会毁掉了我们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少数巴西人的特权再次成功凌驾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之上。

每一个在20世纪90年代横扫全世界的危机都各具特色,尽管最根本的病因常是一样的。有些国家,比如俄罗斯,经济崩溃变成了债务拖欠。而在巴西,多年前就已很明确,如果我们失败,将是因为货币危机,也就是雷格尔贬值。

在高压之下,我们许多年来一直阻止雷格尔贬值。毫无疑问,雷格尔的价值被高估了,因为中央银行把雷格尔对美元的币值一直限定在一个较为狭小的浮动区域内。回想起来,如果能在相对平静的时期,在良好的控制下让货币逐渐贬值是最好的选择;但问题是,因为持续的国外危机冲击,巴西紧缺平静时期。恐慌的气氛无时无刻不弥漫在空气中,甚至当巴西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正确时也是如此。

在1998年下半年的情况下,我的经济小组和我都害怕,如果突然允许雷格尔以其真实价格进行交易——用经济学的说法,也就是变成“浮动货币”——这一转型将太过突兀和激烈,会使许多巴西人恐慌起来。他们会对雷格尔失去信心,而巴西旧时的妖怪——通货膨胀——也会复仇式地重新出现。因此,在进行货币贬值之前,我们一直在等待风平浪静的征兆重新出现。但它从没有出现过。

许多人都相信,雷格尔一发不可收拾地崩溃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不进行贬值,那么市场会帮我们完成这一工作。从8月开始,中央银行已经花费了300亿美元的储备金来支撑币值,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投资者都选择购买美元,以保护自己免受冲击,他们认为灾祸已不可避免。总计超过500亿美元的资金从巴西流出。就算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助,这样的趋势也不能持续下去。我们成为投机客垂涎的菜肴,在国内也失去了巴西公众的信任。

1999年1月13日,我们宣布会放宽雷格尔的交易幅度——实质上也就是容许雷格尔贬值。当天,雷格尔贬值8%,比整个1998年的总和还要大。股市受到重创,下跌10个百分点,将近20亿美元的资金逃离巴西。巴西的债券价格下降速度之快使得全球延迟交易。1月15日,我们全面放弃了货币交易区间限制。雷格尔,我执政的最大象征、巴西经济的基石,只能够自寻出路。全巴西都屏息以待。

萧条随之而来,却不是大部分人预期的那样。一开始,情景凄凉。1月中到3月初,雷格尔贬值近三分之二。经济学家们悲观地预测,巴西经济将会陷入衰退,国内生产总值将缩减6%。同时他们还预测,通货膨胀会达到90%。但是,无论是我们的货币还是经济都迅速反弹,这令所有人感到意外。我们最大的担忧——巨大的通货膨胀会重新成为巴西的噩梦——并没有在现实中出现。1999年物价只上升了8.9个百分点;算不上很好,却也没有造成大麻烦。

4月初,我接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号人物斯坦利·费舍尔的来电,他说:“恭喜你,总统先生。通货膨胀正在下降,整个经济也会很快恢复的。”

我并不确定我们是否“赢了”——这场危机至少在短期内毁掉了许多人的生活。但可聊以慰藉的是,我们没有因为议会阻拦改革政策,而遭到更大的灾难。国内工业因为采取了现代化基础设施而变得更有效率,这还要感谢强硬的货币和极低的关税。更严重的通货膨胀被避免,部分是因为雷格尔计划成功将经济中的指数化废除。我们也批准了一些新的政策以安然度过危机,例如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就可以减免税务。

第11篇

关键词:IMF 中国 金融危机 欧债危机 特别提款权

一、引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英文全称是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即IMF。IMF是美国所主导成立国际金融组织,它的建立是美国为了重建战后经济用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及交流与稳定,并加速全球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且为国际支付失衡国提供暂时的资金源助。它建立之后相当大程度弥补了二战前旧有货币秩序的缺陷,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国际金融的角度而言,货币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国家间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因此必须有一个全球治理的主体来维护国际货币体系。IMF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全球提供国际金融相关的国际公共产品,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国际货币汇率制度和国际清偿力及国际收支平衡力。在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2009—2012的欧债危机,IMF采取了一系列的全球政治经济战略予以回应。

二、IMF回应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全球政治经济战略

(一)改变援助贷款框架

在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发生之后,为了鼓励成员国能够尽快得到危机援助,IMF对贷款框架进行了一系列策略的制定。第一,借款人的贷款条件根据其政策和基本面状况来进行设立;第二,对存在着健康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的成员国采取新的灵活信贷额度;第三,增强IMF传统备用安排和优惠贷款机制的灵活性;第四,大幅度提升非优惠资金和优惠资金的正常贷款限额;第五,进一步简化贷款的流程以及期限结构;第六,将部分不经常运用的贷款机制进行简化;第七,IMF也增加了新的减贫与增长信托,增加对低收入国家的援助力度。

与此同时,灵活信贷额度(FCL)作为IMF在贷款框架策略中的关键举措,众多的国家和地区对此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主要包括墨西哥、波兰、哥伦比亚等中东欧地区和拉美地区国家。但是,在亚洲,因为韩国与马来西亚等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没有和IMF进行很好地配合,所以,它们并不愿意通过IMF 的灵活信贷额度来进行贷款。

(二)增强技术援助的效力

为了增强其技术援助的效力,IMF进行了一系列策略的制定。第一,对于接受技术援助的成员国,要求他们必须缴纳一定的费用,具体的费率是按照受援国的人均收入能力而规定的,从而能够保证IMF所提供的技术援助能够真正解决受援国的燃眉之急,满足他们真正的需求;第二,建立新的专题信托基金,从而科学有效地汇集捐助的资金,更加及时有效地对于成员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第三,进一步建立健全IMF技术援助的业绩衡量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评价框架,对于技术援助项目的一系列的指标和实现的效果进行系统地追踪。另外,IMF将在中美洲建立技术援助中心,援助中心将至少运行5年,建设需要3500万美元,主要由墨西哥、加拿大、西班牙和危地马拉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方面共同承担。

(三)IMF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将会更加密切

在吸取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发生的教训之后,IMF更加重视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2009年9月,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世界的经济的不断发展,IMF受邀在G20的相互评估过程中发挥作用。IMF在对于其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进行审查之后,明确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和G20的框架目标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为G20提供政策建议。与此同时,IMF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合作开发半年一次的早期预警演习,从而增强对全球性风险事件的评估及应对能力。

(四)进一步调整监督重点

2009年9月,IMF执行董事会发表了《监督重点声明》,规定将宏观经济与金融联系、风险评估、多边视角及外部稳定和汇率评估作为监督的重点。具体来说,IMF制定了下面的几点策略:第一,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作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体系成员国监督工作的重点;第二,在试点的前提之下进行专题报告的编制,对于存在着最大系统重要性经济体的政策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第三,对于跨国或者跨主题的报告进行政策经验的编制,将其提供给其他面临同样问题的成员国;第四,进行《世界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合编本的编制,为高层决策者提供更为明确的信息。

(五)增资以提高贷款能力

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IMF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弥补它的资金来源,以便增强它的贷款援助能力。主要通过以下的几个途径:成员国注资、扩大新借款协议(NAB)、向成员国官方部门发行IMF债券。第一,2009年4月,G20首脑承诺在将来的一定的时期之间向IMF注入大约5000亿美元的额外资金。第二,日本、欧盟成员国等发达国家也都先后承诺提高向IMF的借款额度。第三,2009年7月,IMF决定向成员国及其中央银行发行总额为1500亿美元的IMF债券,赢取了众多的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我们中国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另外,2012年4月,IMF宣布该机构获得成员国增资总额已超过4300亿美元,以提高IMF应对危机的贷款能力,为欧元区救助基金提供支撑,并支持欧洲央行解决债务和财政问题的相关举措。

三、IMF回应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全球政治经济战略的看法

中国的立场应该是坚持IMF的战略应该朝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理改变的方向改变。坚持IMF的战略应该是每个会员国,无论其国家的大小,都应该享有平等合理的地位。有的大国不愿意接受自己在IMF中实力地位的下降,会阻挠IMF公正的战略。但是在事实上,现在面对提高IMF透明度、监督国际资金以及加强合作的一般性战略上,都可以达成共识;不幸的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比如增加发展中国家在IMF发言权以及增加份额这些方面,现有的大国们却在保护本身的利益基础上,不愿意同意。因此,在IMF内部产生的外部战略上,必然会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产生各种博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IMF回应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全球政治经济战略新思考。在当前形势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朝向多极化发展,IMF的内部改革与外部战略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应该保证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特别提款权份额与发言权,解决IMF内部的特别提款权份额争议问题,并加强国际金融监管职能,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困境与改革探讨[J].南方金融,2011,(04)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41-06

设计思路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当代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的第一课。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专题八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事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本课作为专题八的开篇,我想应该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进一步认识到它与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内在联系。

在设计本课时,我想讲清三大核心问题:

一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二战的结束不但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也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为什么美国能够替代英国成为新的经济霸主?其他国家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唯美国马首是瞻?这是本课所要探讨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二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它包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两大内容。在这两大体系中,美国是如何获得最大的权利,成为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美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之间是否存在妥协?如果存在,那相互妥协的表现又是什么?这是本课要探讨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三是对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通过以上两个核心问题的深入分析,第三个问题是概括总结性问题,考察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思维程度。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存在哪些先进性?对美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哪些促进作用?对经济全球化又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这是本课所要探讨的第三个核心问题。

本课围绕这三大问题展开,从分析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入手,渐次分析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改变及影响。

过程设计

导入:

(出示幻灯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候选人拉加德、朱民、利普顿的照片)

问题1:展示在多媒体上的这三个人是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热门人选。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谁吗?

他们分别是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中国前央行副行长朱民和美国前财政部长利普顿。究竟谁能够当选下一任总裁,结果会在6月30日揭晓,我们拭目以待。

问题2:如果我们让这三个人退回到60年前,二战刚刚结束以后,那大家猜测一下,哪一位会顺利当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呢?

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是美国人能够成功当选。可是从二战后一直到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位置一直由欧洲人把持,比利时人、荷兰人、法国人都曾当选。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这节课《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当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选举这一热门事件,引出大家对总裁人选的猜测,带着疑问走进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问题3:既然学习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概念。

(幻灯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概念。)

(意图:通过概念展示,让学生首先对这个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特点:第一,这个体系排除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只限于资本主义国家范围;第二,连接起这个体系的纽带是经济;第三,这个体系包含两大要素,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体系形成的背景、过程以及评价三个方面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

材料1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其中一项是组建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2 (幻灯片:1945年美国工业生产、黄金储备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材料3

问题4:从这些材料中我们感受到美国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是什么呢?

细节: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她迫切想要成为一个金融大国,领导世界。1945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占到世界工业生产的60%,黄金储备占到了全世界的59%。美国的经济总量是英国的4.7倍,人均收入是英国的1.7倍。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摧毁了英国所有的主要工业,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让英国政府在财政上破产,很快就不得不向美国借债度日,其首相丘吉尔曾一脸无奈地说:“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随着经济实力的衰弱,英国不得不让出经济体系的领导地位。

(意图:问题4的设置,主要是解决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什么以美国为主导,为了解下一个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作铺垫。)

问题5:英国丧失了领导世界的实力,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否需要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呢?

材料 1929年发生经济危机时,各国面对恶化的形势,转嫁危机,设置关税壁垒,从而引发了倾销战、关税战,使危机程度更加严重。各国以邻为壑的利己主义政策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日逐渐勾结并结成了法西斯联盟,走上了战争道路。

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使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成为必要。

(意图:问题5的设置,主要希望学生通过史料,了解二战给各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新的经济体系的建立,也并不是美国的一厢情愿,而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迫切需要。问题4、5的提出,层层推进,解决“为什么战后需要建立和能够建立新的经济体系”这一问题。材料、图表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形象的感受,提高他们阅读史料的能力,强化“论从史出”这一观点。)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

(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展示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图片)

问题6: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并思考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否暗藏玄机。

细节:1944年7月,44个二战同盟国与国际组织的730名代表进入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这个小镇,其中就有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他们将在这里探讨如何建立战后的世界经济新格局。美国人选择开会的时间和地点可是颇费了一些心思。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开辟,使人们看到了打败法西斯指日可待,美国为盟军提供了强大的军事支持,国际地位继续提高。布雷顿森林是个风景优美的小镇,同时,这个地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各国代表到会后,从7月1日到19日,这伙人每天两眼一睁,吵到熄灯,从会议室里不时传来各种语言的陈词、质问和争辩。据一个当事秘书50年后的回忆,那时自己“每天简直要工作上28小时”。这是战后世界各大国关于金融权利的一次较量,主角是美国和英国。代表美国的是52岁的联邦财政部官员哈里・怀特,而代表英国的是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61岁的凯恩斯。谈判完全由他们两个人控制,他们决定整个谈判的主题和基调。他们都在追求本国利益,但也知道要想得到本国利益更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终于,在1945年12月,各代表国经过讨价还价,通过了意义重大的《布雷顿森林协议》。

(意图: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美国想要称霸世界的迫切。这样设置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夯实了基础知识,他们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一定记忆深刻。)

问题7:大家从书中找到《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主要内容。

细节:(边讲边展示幻灯片)该体系下各国间的贸易用美元来结算,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但是这些储备美元的国家会有一个担心,用商品换回来美元会不会贬值、导致财富缩水呢?为了维护美元的信用,美国政府同意别国政府以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官价,即每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这样,美元就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信任的国际货币,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从此美元也有了“美金”之称,可以成为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了。难怪当时美国财政部长福勒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美元和黄金之间的比价有了(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那别国货币和美元之间的比价是怎样的呢?实行固定汇率。这就是著名的“双挂钩一固定”机制,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了。

问题8:从这个货币体系中我们当然看到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美国获得的巨大收获,那其他参会的国家有没有分得一杯羹,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呢?

细节:为了监督各国货币汇率和帮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复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得以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避免其他国家受其影响;为成员国提供有关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多边支付体系等。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世界银行则主要负责经济的复兴和发展,向各成员国提供发展经济的中长期贷款。

(幻灯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及标志)

我们了解了两个组织的宗旨,再来看看这两个机构的主要领导。

材料 2007年英美两国都推出世行行长候选人,英国推出了前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布什推出了佐利克,尽管布莱尔名声大,呼声很高,结果可想而知,关键位置美国人可是绝不含糊。

问题9:美国为什么会拥有如此特权?

细节:因为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各国缴纳的股金,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呈正比。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认缴资金最多,所以理所当然的控制着世界银行的行长。

问题10:另一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还是美国人把持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着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各国汇率是否稳定,所以总裁这个职位由欧洲人来担当,这也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是美国与各国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客观上促进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意图:问题8、9、10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参会各国都是“无利不起早”,都有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相互斗争也相互妥协。但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向着制度化和健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三个问题也解决了本课一开头提出的疑问。)

问题11:既然美国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起来了,要想让美元在世界流通起来需要靠什么呢?

贸易。于是美国着手建立世界贸易体系。

(意图:让学生了解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自然过渡到下一专题――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问题12:从课本中找到美国建立世界贸易体系的背景。

①二战后初期,由于西欧各国实力大减,国际经济萎缩,进而导致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③美国为扩大世界市场,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

问题13:1947年10月,美、中等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取代了关贸总协定。大家看,幻灯片右上角展示的标志就是今天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能说说你对这个标志的理解吗?

这个标志用多条彩色线条旋转成地球的轮廓,极具动感,象征世界各国的商业贸易互流互通。

(意图:不但增加学生兴趣,而且能够更形象地展示关贸总协定对贸易流通的巨大作用。)

问题14:通过材料来看看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是如何推动贸易的互流互通的。结合材料分析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什么?

材料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问题15:你认为关贸总协定对世界贸易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细节:第一,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经过八轮贸易谈判,各缔约方的关税均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发达国家加权平均关税从1947年的平均35%下降至4%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率则降至12%左右。在第7、8轮谈判中对一些非关税措施的逐步取消达成协议。这对于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国际贸易规模从1950年的607亿美元,增加至1995年的43700亿美元。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第二,发展成为一套国际贸易政策体系,成为贸易的规则。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及其谈判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形成了一套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规章制度和法律准则,这些成为各缔约方处理彼此间权利与义务的基本依据,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关贸总协定要求其缔约方在从事对外贸易和制定或修改其对外贸易政策措施,处理缔约方间经贸关系时,均需遵循基本原则和一系列协议。因此,成为各缔约方进行贸易的规则。

第三,缓和了缔约方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矛盾。关贸总协定及其一系列协议是各缔约方之间谈判相互妥协的产物,协议执行产生的贸易纠纷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方式解决,这对缓和或平息各缔约方的贸易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对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关贸总协定条款最初是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愿拟定的,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壮大和纷纷加入关贸总协定,也增加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所以,关贸总协定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提供了对话的场所,并为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和促进其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意图:此问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通过简短的一则材料,从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入手,提高学生结合史料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三、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

材料1 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韩国经济体制存在缺陷,要求韩国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案进行改革并接受监督,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条件。韩国政府接受了条件,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并按其方案进行了改革。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经济迅速恢复。

材料2 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问题16:大家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材料1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救助发生金融危机的韩国这件事情上起到积极作用,不但提供贷款,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韩国进行改革,促进了韩国经济今后的健康发展。材料2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促进了自由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3 美国财政部顾问怀特说:“只要美国反对,就不可能做出任何重大决定,基金组织实际上将至少不会成为反对美国的工具。”

材料4 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

问题17:这两则材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该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两个问题,主要通过分析材料,让学生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和先进的制度,同时不排除对促进美国经济的巨大作用。)

问题18:本单元的专题是《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又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细节: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确立的关贸总协定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WTO,说明了二战后形成的世界贸易体系对当今全球化的影响。但是二战后创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却由于各种因素在1976年崩溃了。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而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最终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引起了各国对货币合作的模式的反思。它的优点和缺陷,都为后来者借鉴。在美国倡导下建立起来的这套国际金融体系,至今仍在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直到2008年这套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给全球造成了数十万亿美元的损失,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格局。这场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变革的呼声和希望。随着全球化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也在不断地想象谁会像当年的美国一样主导世界,哪一国的货币会像当年的美元一样成为新体系的主宰,为稳定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贡献力量?所以,再次回顾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个体系开创了将金融和贸易连成了一个整体,才有今天经济全球化不可抵挡的趋势。

(幻灯片展示漫画)

(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最终目的是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全球化的起步。漫画的使用既呼应了本节课讲的主要内容,同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设计之后的话

这节课是2011年6月河北省教科所举办的河北省新课程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做的一节全省公开课。教学设计大体是根据当时的授课实录整理而成。在教学过程和重新整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怎样把经济学问题讲授得更加通俗易懂。经济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题知识,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尤其紧密。比如本课所涉及的金融体系、贸易体系,以及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都需要更加透彻的讲解。在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问题上,所涉到的汇率、外汇储备等经济学名词,以及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等机制都可以用更形象的方式表达。

第二,在高中紧张学习的同时,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时间通过其他途径吸取知识,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如果没有时间广泛涉猎,那又何来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探究呢?以本课导入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三个热门人选,是新闻热点,可是当我提出问题后,学生一无所知,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他们可是文科生啊!文科生如果没有时间去关心时事,关心热点,就没有可能去探究社会热点问题,这不利于应对高考。

总之,研究性教学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日常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开拓思路,提高专业素养,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