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时间:2022-05-05 14:3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第1篇

【关键词】教不好;不会教;衡量教师;因材施教

1问题的提出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颇有争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争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句话经常被一些教育主管领导和社会舆论生硬地拿来衡量或要求一个老师:有学生无心向学成绩不好――会被认为是因为他的老师“不会教”;有学生野蛮成性不见悔改――会被认为是因为他的老师“不会教”;如果碰巧有学生勾结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做出了违法事件,那么来自领导的训斥、社会舆论的恶评更是会让他的老师感到无地自容――为什么别的班中没出这样的事,就你班出了?

笔者从教二十多年,一直教学勤谨,年少时也曾经在一些经验交流会上随大流地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以此来反衬自己“会教”。因为确实碰巧教过那么几届学生,他们个个让领导满意、个个让家长高兴。但反思自己这一路走来的从教历程,确实有部分学生直到毕业也达不到世人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有时候我甚至象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一样,羞于承认我曾经教过某某学生。

现在早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可以静下心来对一些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2对这句名言的思考

2.1在某种特定的标准下,个别没法教好的学生总是有的。

对于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他们可能敢打保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因为毕竟这时候的孩子还有可塑性,而且本身缺点也不严重。但对于初中和普通高中,笔者真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老师敢打这样的保票。例如:现在给你一个有很重网瘾的孩子,你能保证让他一个学期之内彻底戒掉网瘾且几年之内不再反覆吗?

到了初中以后,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社会涂抹上了许多印迹。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更何况社会的大熔炉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们的至圣先师、教师的祖师爷――孔夫子,一生收徒三千,可是贤者(就是那些能教好的吧)只有七十二。那其余的徒弟是否都要去责怪孔子,怪孔子是一位不会教的老师?

孔子也有一句名言――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这句话骂的不是别人,而恰恰还是七十二贤之一――宰予!贤明如孔夫子,手下尚且有“朽木”不能雕,更遑论我等凡夫俗子了。

2.2“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完全违背了辩证法,是纯外因决定论。

按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论断,如果学生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低劣,就是老师的罪过、教这个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那么就还可以推出“没有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医的医生”,“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 等等许多非常荒谬的结论,那么天下还有好人吗?

即便纯从文化课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学生的起点不同,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也不同,还有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的多少、努力程度的高下等原因,都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不一样的,老师怎么可能把所教的学生都教成让大家满意的“好学生”?

我们当地有一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说的就是孩子们自己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极大地影响着孩子们对知识、对老师的说教的吸收。

2.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中的“好学生”压根就是个模糊的概念。

首先,“好”是相对的。“好”与“不好”全凭个人判断,没有客观标准或明确的界线。在你看来“好”的人,在我看来可能“不好”。

前文曾说过,对于普通高中的老师,没人敢打保票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原因就是对同一个学生,你把他放到“普高”,他可能是一个“问题学生”,而把他放到“职高”,则绝对可能是一个优秀学生。例如“普高”严抓“早恋”问题,而“职高”基本不管;“普高”自习课禁止说话,“职高”则要松得多; “普高”主要看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职高”主要看学生的动手能力……

即便纯按学习成绩,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按照这一原则,则不存在“教不好”的学生,也就没有“不会教”的老师了。

其次, “好”是动态的。同一个孩子,可能在低年级由于学习任务比较轻,各方面都很优异,到了中年级也许表现就一般般了,而到了高年级以后,由于身体的进一步发育、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又会明显突出于其他同伴。像这样的个案很多,这种波浪式的成长规律存在于每一个孩子身上,因此我们不能苛求孩子一时一事的表现,更不应以此来苛求老师。

如果按照“是否比受教之前的素质有了提高”这个标准――如:孩子原来上课时总是偷着玩游戏,这节课没有玩;孩子一直不会吹竖笛,现在能吹出两三个简单的曲子了……等等,那么事实上也不存在“教不好”的孩子。因为只要接受教育,总会有提高。

3正确认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朽木不可雕也”这两句话,如果仅仅生硬地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将其绝对化,那都是不可取的。

笔者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老师们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关爱,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要轻言放弃。为人师者以之自勉,在令人敬佩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和促进。

作为教育管理者和社会舆论,如果仅是借教育名言来激励老师的积极性,那也无可厚非。但若是死扣字面意思并以之作为衡量教师好坏的标准,甚至拿它来打压老师,那此举实在贻笑大方。笔者以前经历过一位学校领导,曾经大会小会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敲打老师,结果明显挫伤部分老师的积极性,效果适得其反。

第2篇

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排队意识及位置概念模糊不清,他们自己往往也是忙忽忽不知所措的。如何使学生在集合时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是解决这道难题的关键。

一、通过游戏“找朋友、接大龙”让学生们找到自己位置

九月份天气虽然已经不太炎热,但是“秋老虎”的威力还是不得不让人心生敬畏。这节课是一年级三班的,一想到他们的站队问题我就头疼,因为上节课学生们总不断地问:“老师,我站哪?”

上课了,早有准备的我拿出事先排好的学生名单说:“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做个有趣的游戏,好不好?”听到要做游戏,孩子们兴致一下子来了。“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非常有趣的比赛,在比赛前,老师将大家分为A、B两组,下面按老师的名单排好队!”

我一念名单一边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发现他们一个个地支着耳朵,唯恐把自己的名字落下。“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游戏,比赛记名字,要求学生叫出自己前面、后面、左面后右面同学的名字。谁第一个记住了,老师有奖励,谁最后记住或是记不住就要接受惩罚。”听到还有惩罚,学生们全部认认真真地记起来,看到有些学生掰着手指头,皱着眉头死记硬背,瞬间觉得这些学生更加可爱了。很快,有学生骄傲地把小手举起来:“老师,我记住了,我前面是刘书豪,后面是孙俊豪,左边是...”紧接着,又有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

几轮游戏下来,虽然还有很多学生不能叫全自己前后左右学生的名字,但至少能记住一两个了。趁热打铁,我继续带着学生们玩游戏:“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更加有趣的游戏,叫‘找朋友,接大龙’,看哪一个队大龙接得最快最长。”

“找朋友、接大龙”――简单又实用。首先,我让学生们自由散开。并在吹响哨声后,要求学生们按顺序将手搭在前一名学生的肩膀上,并以此类推,结成一条长长的“大龙”。刚开始,学生们不是搭不起来就是搭得太乱,经过几个回合的磨合和我不厌其烦地指导,长龙搭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整齐。看着学生们通红的笑脸和挂在额头的汗珠,我知道自己离成功不远了。没有想到,这节课后,一年级小朋友已经非常轻松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甚至有些小朋友还能为那些经常犯糊涂的小朋友找到位置,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二、教一年级新生要会“哄”

1.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保姆式”教学过渡到自主学习的方式,难免有许多的不适应,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小学一年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是幼儿期的延续,又是小学时期的开始,介于两个时期之间。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尽快顺利地进行过渡,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许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但不能操之过急。

2.良好的纪律是关键,从幼儿园到小学,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纪律教育,同时父母的溺爱让他们丧失了纪律意识,更不知道纪律为何物。教师要注意学生良好纪律观念的养成。一年级新生受“哄”,一点点的奖励或表扬对学生来说就能自豪半天,教师要尝试着对他们表扬,多树典型,必要的时候可以发一个小奖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动大家一起来比一比谁是“最遵守纪律的小明星”。

第3篇

老是假如我是您 贵州省福泉市 福泉市二小六<1>班 罗颉 “叮咛咛……”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安静的坐在了教室里,等着老师来。过了一会儿一个熟悉的脚声向教室走来,这就是我们的老师。我多想当一个老师啊!

老师,如果我是您。我就会把我毕生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我会竭尽全力的教好我的学生。我并不需要我的学生和人们把我称作点燃自己而照亮别人的蜡烛。我只需要我的学生取得好成绩,得到好多知识和毕业后遇见我时能亲热的对我说:“老师好!”

老师,如果我是您。我就不会对我的学生施行古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不好,死记硬背有时还有的学生不理解句子的意思。而让学生理解的去背,也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又背到可为是“双管齐下”啊!

老师您平时用打、严来“对待”学生,您知道吗?您这样只会让学生起逆反心理的。老师,我觉得学生可分三大类:一:欺软怕硬类。二:吃软不吃硬类。三:软硬不吃类。这三类我想应该每班都有吧!要想学生听话,不调皮就“对症下药”。一、二类好摆平,这第三类恐怕就不好摆平了。他软硬不吃,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和他交个“朋友”了解了他的性格,激发他在学习上的兴趣,使他学得更好。

老师,如果我是您。我会教好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第4篇

班主任必遇的三类学生

做班主任的可以说一辈子都在跟各类孩子打交道,最头疼的是成绩差、品德差的学生,最满意的的是成绩好的学生,最无视的往往就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无论是以前的学困生还是现在冠名的“后进生”,反正教师也罢,学校也罢,遇到他们,麻烦事总是挺多。纵然有很多专家提出灵丹妙药,免疫力挺强的他们,总是东耳朵进,西耳朵出,你只能恨自己命运不好,碰上了这群冤家。

做班主任这么长时间,我经过观察发现,无论什么样的班级,这三类学生都存在,只不过比例不同而已。如果成绩好的居多,往往班风健康积极;如果中等的学生居多,往往班主任轻松,老师感觉上课沉闷;如果后进生居多,往往就是乱班、头疼的班级。班主任并不是神仙,而且我发现每一班主任总要经历这第三类班级,只不过是时间先后而已。其实大伙都怕带第三类班级,否则学校还需要在招生上下功夫,老师也不要在分班前拼命打听哪些孩子是好学生了?

判断班上学生的类型,您做个有心人,如果在一两周内,每天总找各种理由拖欠作业或者不做作业,往往是第三类学生居多;如果每天都能按步就班的完成老师的作业,至于对与错很少关注,往往是第二类学生居多;如果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能触类旁通,寻找一些作业来发展延伸,加强巩固,同时喜欢跟老师打交道,往往是第一类学生居多。

我们看了许多学困生转化的例子,往往惊叹老师教育的伟大,甚至有专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其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关键是你有没有尽力而已,也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发现班主任的性格、态度、价值观也会对班级这三类学生比例变化产生影响。如果班主任做事严谨,关注孩子心声,讲究诚信,注重落实,往往班级第三类学生的比例会迅速下降,甚至为零,这也就是有些能力强、威望高的班主任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班主任 banzhuren.cn)如果班主任做事马虎,有布置没有检查,号召力不强,一味的强调结果,往往第三类学生的比例会快速上升;如果班主任做事认真,固执己见,不关注学生心理,这样的班级往往第二类学生比例会快速提升……作为学校配备班主任一定要慎之又慎,麻木随意,往往会给后来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

作为班主任,接受一个班级,我们必须在一两周内做好查阅学生档案,找家长了解孩子家庭情况,咨询过去的任教老师了解孩子过去的学习情况等工作,快速归类,分析现在班级属于什么类型,对症下药,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及班委会,借助班会课、晨会课、个别谈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走进每一个学生,快速明确班级目标,形成班级积极向上的舆论,用学生治理学生,使第三类学生没有生存的理由。

只有如此,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才能不会手忙脚乱,病急乱投医。

第5篇

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曾获得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从李镇西的事迹,再次验证了那么老话:勤奋是成功最根本的基础。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教师的最高境界。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追求做最好的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我。

二、做到三心、三家。三心即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即和学生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有依恋、思念,想你的感情。责任心:一道成长,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专家:课上的棒,专业上也有造诣,教给学生特长,自己也有特长。思想家:思想是引路人,带着思考的大脑教学。思考学生在想什么,带着学生思考。心理学家:不知不觉走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

三、做反思型的教师。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地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

四、教师要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什么地方来,从实践中来;从困惑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写作中来。要挑战自我,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做自己的事,争取做个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第一,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

第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老师们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敬业奉献,作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危急时刻也同样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作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没有广大教师的艰苦奋斗和献身精神,就没有教育事业的今天,就没有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第6篇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这是全国优秀教师张思明关于教育的一句名言,体现了教育工作必须用一颗爱心去做。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教师的言行举止。据报道,在某个学校,有个学生上课时违反纪律,该课教师就把他抱进垃圾桶,以此作为批评。家长对此极其不满,结果那位教师被辞退。看到这条消息,一定有人会愤愤不平地指责该教师没人道,不配为教师。作为教师,笔者又有另一种看法,那位教师绝不会是故意或是恶意把学生抱进垃圾桶,而是本着师者的职责对学生进行教育。若是本着职责、本着爱心对学生进行教育,那是无可厚非的,相反家长应该感谢那位教师。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些行为做出来虽有违常规,但也未必就不好。家长应该理解与支持,不要让教师不敢全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学校的领导更应理性地支持。教师全情投入教育教学,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是家长,再次是社会也就是国家。即使社会再好,自己的孩子不好,家长也是痛心的、难过的。因此,家长更应该理解与支持全情投入到教育教学的教师。当然,若那位教师不是站在爱的角度上教育学生,让学校领导知道后辞退也是好事。

奥地利教育学家布贝尔说:“教师决不可忘记,对于种种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与学生所发生的冲突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那些冲突。如何做到善呢?当然从“爱”字下工夫。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爱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大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但也不能过激。苏联的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在《怎样热爱孩子》中说:“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善于爱也就是大爱。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曾经处理过这样的冲突,一个破坏性极强的学生,在一次玩耍中把同学的书撕了一大块,笔者就把他请过来叫他把自己好的书换给同学,并对他讲明利害关系。笔者也把他母亲叫来告诉她利害关系。最后说:“您觉得我的建议对您有益,您就照着办,否则就算了。”结果家长接纳了笔者的建议,而且对这条建议很满意很高兴。若教师不是站在爱的角度,不分青红皂白就叫学生赔,不讲明利害关系,那学生很难接受,家长也是很难接受的。或是教师对此事一点也不放心上,当做没发生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不是教师所谓的教育,所谓的爱了。

俄国教育学家别林斯基在《新年的礼物》中说:“爱应该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而教育的目的是人道。”也就说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有人道。因此,教师只要是站在爱的角度上尽可以大胆地说教。如在布置作业时师生进行如下对话:

小朋友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能不能按时完成呀?(能)不能完成的同学我们叫他小狗好不好?(好)那他父母是什么呀?(大狗)谁愿意把自己的父母做大狗?(不愿意)谁要是让自己的父母作狗实在是太不孝顺了,这样的孩子真是不能要。老师看看明天有没有这样的孩子,有没有不完成作业的孩子?

第二天检查效果非常好,学生全都完成了。这个事例中初听起来会让人很难接受,教师竟把学生和家长都叫狗。但细听起来却那么的顺耳、那么的谆谆善诱,不仅要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而且要孝顺父母。教师的这一连串的问题无不充满爱。笔者认为,只要是站在爱的角度上教育学生,哪怕言行举止有点出格,家长也定能理解,也会感激。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前者是施教者,后者是受教者,只有二者和谐相处,才能够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拥有一颗爱心,才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爱的教育》译者夏尊在序言中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由此可见,爱是教育的根基,有爱才有教育。教师有了爱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倾听他们的心声,创造和谐、高效、优质的教育教学。

综上所述,可见,大爱存心中,粗言变良语!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第二小学)

第7篇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何理解这个“好”字是问题的关键。《人民教育》2012年第7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文章中是这样解释的:这里“好”的标准即不用一把尺子衡量,不要求达到同一标准,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进步,优生更好,后进生进步快。不过,一般的学校,能做到这一点很难。

教育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相当多的因素。有学校的思想理念,主要领导的基本素质和领导能力,师资力量,还有办学条件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核心”。“领导核心”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基本走向。师资力量薄弱,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逐步改善。可“领导核心”指导思想有偏差,即便师资力量不弱,所谓的先进思想、成功经验也会被扭曲,变质,变味。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智力、习惯、行为及学习态度的差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首先这个“好”不是和优等生一样,而是缩小与优等生之间的距离;第二要有相应的方式方法。我们学校有几个老师,秉承“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思想,在精神鼓励方面动起了脑筋。他们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一个大图板或利用后墙的黑板,设计一个图表,写上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无论是课堂问答,还是作业练习及其他各方面,学生有突出或良好表现,就在姓名之后奖励一颗红星。这看上去有些“小儿科”,但为那些平时很难受到表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亮点的平台,让那些只做绿叶的同学也品尝了当红花的快乐。这对一直“默默无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让他们时时感受到“我还行”,在眼前亮起一盏明灯,并燃起他们的希望之火。多数中下游的学生因不断受到切实的鼓励,精神状态大有改善。标志着成绩与进步的红星,激励着全班学生,比学赶帮,优生更优,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冠县北陶中学)

践行教育常识

邵付国

最近读张华杰、余慧娟的《从56号教室走出来的教育学——雷夫·艾斯奎斯2012北大演讲记》(《人民教育》2012年第8期),很有感触,特别是雷夫老师对于教育常识的践行很值得学习,比如他对于学生的惩罚问题的认识和做法就是在践行教育常识。

“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还有“恐怖重写”。我们的教育手段除了正面的期待、鼓励、表扬以外,还应该有底线的惩罚。这应该是教育的常识,如果突破了底线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应该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奇怪的是在一些基层学校,虽说班主任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力,但没有明示怎样做才是适当的,如果批评教育无效又该如何处理。于是出现的结果就是广大老师在空洞的规定面前茫然无措。

要用务实的态度对待惩罚学生这件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德育管理经历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现实中突破底线的孩子是存在的,其数量和程度都在不断增加,而我们的管理手段还是糊里糊涂、一如既往,所以造成了德育效率的低下。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案例教学的模式,通过案例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让大家明确应该怎样处理这种突破底线的事、怎样惩罚才是合适和有效的,唯有如此教育才能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教育思想的理想化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一味沉湎于理想的状态而置现实于不顾,这样的教育注定是要碰壁的,注定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其实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就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寻找六阶段”的第一阶段中所言“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惩罚只是副产品或者是副手段,唤起人心中的真善美才是主体性目标,雷夫老师也说“不要想办法去控制你的孩子,关键是教会他们怎么样自我控制”。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

第8篇

但有的学生说了:“先生讲什么,我就听什么,反正先生讲的都是正确的。”的确,这无可非议。然而先生往往是把自己“嚼烂”的东西,原原本本地“灌到”学生脑子里,一天天,一年年,于是也就使学生变得懒惰了。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而随机应变的能力、自学的能力也就随之下降。一旦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就像一个人猛然间没有了眼睛,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不能自立。

然而这并不是说,学生就不用听老师讲了。如果,先生不讲,学生听什么?在先生没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前,学生不听怎么学?所以说先生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上课时先生不仅要仔细地讲、耐心地讲,而且学生还要认真地听,集中精力地听,同时还要适当地做些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然而这并非说上课只一味地记而不去思考所听到的内容。

可有的学生又说了:“某某先生上课,我们不仅听不进去,而且还发困,先生讲的内容仿佛是支催眠曲。”我认为这就要从老师自身来找原因了,学生或是对自己没有好感,或是对自己所担任的科目不感兴趣。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恐怕组织好课堂教学,改变其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就是一剂很好的灵丹妙药了。

目前,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已在我国各地全面展开,紧跟教育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农村中小学中以往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根据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通过探究、感悟等认知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会用是指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经内化后,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和方法,并自发地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会学是指学生从探究、感悟等认知实践活动中,学会了一套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学习方法,并能将该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地进行探究活动。

2.教学手段的选择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录音、录像、投影、电视、多媒体等,它们能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情境化,帮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身临其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判断,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教学氛围的创设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首先教师要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间有差异,但没有差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人各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定能成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更应成为学生的朋友,课堂上平等对话,民主交流,教学相长;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

第9篇

阅读《论语》,当我把目光投向我国古代教育思想集大成者――孔老夫子的身上,赫然发现“尊重的教育”早已生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中,成功的教育源于尊重!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爱”人,更是“尊重”人。“尊重的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尊重人的前提,有爱才会有尊重。给一切想受教育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尊重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这样才会有“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爱”可谓是孔子教育思想之“本”。孔子开春秋时期私人办学之先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只要交一点菲薄的进见之礼,便来者不拒,悉心教导,“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尔》)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可谓盛矣。他的教育对象,既不受地位贵贱所限,也没有地域南北之分。即使是“难与言”的互乡童子,孔子也是接见的,“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述而》)鼓励其进步,宽厚以待人,给每一个人以进步、提高的机会,这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应该努力学习的一点。当我们面对基础较差、智力平平的学生,当我们面对有这样或那样缺陷的孩子,我们为人师者必须拿出一颗宽厚仁爱之心去包容他们、呵护他们,让他们在爱与尊重中找到自信,发展自我,最弱小的苗苗一样能长成参天大树!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体现。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亲其师而信其道”。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只有教者真正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对象进行平等的对话、交往,才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论语・阳货》中记载了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孔子到学生子游做行政长官的武城县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焉用牛刀?”子游听罢马上辩解道:“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面对学生的反诘,孔子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内心嘉许子游以礼乐教化百姓,又惜子游不得尽其才。子游一时没有弄清孔子的意思,便进行辩解,而孔子此时也只好用开玩笑自解,可见孔子与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子见南子,子路不悦。”(《论语・雍也》)面对子路的误会,孔子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此事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师生之间关系之密切、融洽。《论语・公冶长》及《论语・先进》(《侍坐》)中都记载了孔子和学生一起谈论志向之事,通过交流,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也把自己的主张传授给学生,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上的教学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有了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才会有共患难共生死的师生情谊,“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声声呼唤,哀情可见。

尊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权利和精神,更是对学生的尊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着眼点正是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在教学过程中,嘉许子贡闻一知二,独立思考的精神,“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之所以称赞颜回不愚笨,是因为颜回回去之后,独立研究,不仅理解深刻,而且还善于发挥。“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学而》)学生的见解对自己有了启发之后,则发出由衷的赞叹:“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孔子批评颜回道:“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无所不悦而不质疑问难,这对喜欢教学相长,希望从学生的辩难诘问中得到启发、增智进益的孔子来说,未免是件憾事。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交流探讨,更会激发学生质疑、辨疑、思疑的积极性。养成与学生交流和对话的习惯,鼓励学生质疑,而不是促进轻信,尊重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实现“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冯友兰语)的终极目标。

因材施教,熟知教育对象,是最为根本的尊重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这句话放在是否能因材施教这一背景下,是有一定道理的。学生没有“成才”,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施教时没有很好地“因材”。实施这一原则,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更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也理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极致。若想用之得法、施之有效,就必须对学生思想、个性、才能、知识储备等方面有透彻的了解,这是因材施教得以施行的前提条件,也是最为根本的“尊重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们能够取“尊重的教育”这一瓢饮用之于教育教学中,足矣!

(责编 张敬亚)

第10篇

[关键词] 教育 爱 学生

作为一位中年教师,作为一名班主任,随着教龄的增长,笔者对教育事业有了更多的感悟,而随之也有了一些疑惑:为什么你对学生管得那么紧,你对学生说得那样多,怎么学生的问题不但没有减少,倒反而增多了呢?学生不但不感激,反倒对你还有意见呢?难道学生就感受不到我在爱他们吗?这也许是广大教师普遍的感受吧。怎么才能够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尽快提高教育教学成绩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近日,笔者读了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的《平凡的传奇》一文,豁然开朗。症结找到了,我们对学生管得紧没错,我们对学生说得多也没错,只是我们的方式有问题,我们爱的方式不得当。

哥德曾经说过:“我爱你,与你无关……爱的情感只属于我的内心,只要你能幸福……其他的你都不用管。”其主旨就是“爱的情感与对象无关”。我在霍懋征老师身上也能找到这种爱。霍老师的爱洒向每个孩子,不因为“学快生”而多些,更不会对“后进生”有所嫌弃。她爱所有孩子,爱他们的天真,也爱他们的淘气,爱他们今天的样子,更爱他们美好的未来。

对照霍老师爱学生的方式,我反省了自己教育教学生涯中的点滴。我在班级“约法三章”,在小组“严令禁止”,对个人“三令五申”,“不许这个,不许那个”如果这也叫爱的话,爱就太容易了;在平时,我最关注的对象是“两头”,一头是班里最调皮的学生,一头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而中等的学生却被无意中忽略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又会怎样。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好坏,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叫爱的话,我的爱也太片面了;我对学习好的学生倾注了爱,那是我觉得只有他们才能给我们的班级真正的荣誉,只有他们才是可塑造之才,如果这也叫爱的话,我的爱也太功利了。

霍老师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当一个“淘孩子”来到了她的班级,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个孩子,应该被爱,应该有更幸福的未来,这正是真爱的本色。

霍老师在课堂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她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一个学习后进的学生也频频举手,但是问到他却答不上来。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于是,霍老师就私下和他约定,在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如果不会答就举右手。霍老师看到他举左手,就让他回答,看到他举右手就不提问他。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的成绩就有了很大进步。霍老师这样爱学生,既保护了学生稚嫩的自尊心,又给了他成长的机会。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爱才能让学生感动,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这样的爱才让学生感动。

霍老师真心地爱着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这些都是他发自肺腑话语,她以自己的行动,把这些话诠释的尽善尽美。她有种魔力,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老师最爱我”。

拜读完《平凡的传奇》一文,我茅塞顿开。想让学生都理解自己的教育,想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教育,教师的爱就必须大公无私,洒向学生都是爱,爱到细微见精神。当我们的爱,是为了爱,我们的爱才会从心底涌出,流进学生的心田。

第11篇

作者:龚侠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本的美德,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则说地更为直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想这应该就是爱心教育吧。要关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教育不仅仅只有爱,它更需要教师的智慧。爱心和智慧是教育的翅膀,多鼓励孩子才能成就我们的梦想。

一、爱如阳光

我又一次做班主任,我认为班主任的首要工作,就是用自己的爱心浇灌这些孩子,经常与学生谈心,及时纠正一些同学不良的思想倾向。曾有一个调皮好动的学生,摔伤了脸,当我看到他后,既心痛又生气。虽然他的伤不重,但仿佛长在我的身上,我觉得心疼。但对于他的调皮,我又有些生气。我对他说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都这么大了,还照顾不好自己,那怎么能让家长和老师对你放心呢?以后凡事一定要小心,自己保护好自己。”这个同学的成绩不好。我经常与他谈心,有进步就鼓励,他很高兴,学习成绩半年下来确实有了进步。还有一个学生,是一个习惯不好的孩子,她经常恶作剧,班级里的同学都讨厌她。但是,我接受了她,并且不断地教育谈心,讲道理。她的坏习惯改了很多。

二、鼓励孩子、培养自信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在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在面对一个个困难的时,我们可能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站起来,也可能一次一次的退缩,因而,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充满自信。

记得有一次,周学生考差了,趴在桌上偷哭,我慢慢地走过来,和蔼可亲地对她说:“孩子我相信你下次会考好,你能行的。”也许是我的鼓励话语有一股魔力吧,她真的进步越来越大。

鼓励填满了我们的生活,鼓励就像那河床即将干涸时,一条欢快的小溪,填补了那龟裂的河床;鼓励就像田野即将干涸的时候,下了一场及时雨,使田里的庄稼得到滋润;鼓励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寒冷中的一把温暖的火把,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有了鼓励,我们的学生就有了信心,能勇敢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有了鼓励,我们的学生就能更快进步;有了鼓励,我们的学生就能健康成长。

三、教育追梦,行者无疆

一位哲人说过: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梦想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旅程丰富多彩,梦想可以让我们的眼睛清澈透明。只要心中有梦,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梦想给了我们奋斗的目标,因为梦想给了我们进取的方向。梦想让我们时时努力,梦想让我们孜孜以求。我非常欣赏埃利雅德的那句关于“未来”的话――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们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因此,我始终坚信:梦想成就未来,有梦就有远方!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心得;反思;民间美术;中西方美术

一、引领学生对民间美术进行了解

1.什么是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无可替代,意义非凡。就好比我们自家里的东西,可能不值什么钱,但对我们每日的生活来说非常有意义。民间美术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手工性、情感性唤起人们情感的认同,其简洁明快、热情淳朴、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为人们喜闻乐见。在民间美术教材的编排上,要充分利用、发挥民间美术的独特作用,继承、发扬民间美术的优良传统。

2.民间美术运用的现状

作为一个较长时间在农村工作的中学美术教师,我感到当代的农村美术教学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和农村教学条件的差距,主副课分化的严重性,家长素质严重参差不齐等,种种原因决定农村美术教学很难在当地得到发展和重视。根据笔者调查,当地农村美术教学主要都以教科书为主,很少利用周围现有的美术资源去进行教学,并且有时还很难保证学生一星期一节的美术课,可有可无。可以说,在当地民间美术教材的运用几乎为零,严重滞后。

3.开发民间美术教材的优势

民间美术资源极其丰富,只要教师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些资源,再和当地的美术课本相结合,就能使一节无关紧要的副课变成丰富多彩的一堂美术课。

二、中西方美术孰强孰弱的讨论

中西方美术孰强孰弱?这个问题的争论经久不息,而作为一个学生根本无法评判,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呢?首先我告诉学生:艺术没有国界,没有优劣,只有异同。这里我选取中西两幅名画《最后的晚餐》《捣练图》为例,向学生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达・芬奇先生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被誉为惊世之作,而他到底惊在哪。《最后的晚餐》描述的是基督与十二门徒进餐,基督说出了自己被出卖的事实,十二门徒各自的表现。整幅画作达・芬奇先生并没有像前人一样,将犹大以对立的形式在画作中体现出来,而是通过人物细致的表情,体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在当时,这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整幅画面布局平衡,基督位于中间,十二门徒一字排开,非常的工整,对称。画面描述清晰,五官描绘非常细致,两到三人一组,分别展开描绘,惊恐、不安、愤怒体现得淋漓尽致。整幅作品非常写实。达・芬奇就是这样,通过一幅画作,将人生百态实打实的用画面体现出来,让人联系生活中形形的人,立马可以找出原型,要表达的主题,一分不少地从画面中体现,非常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