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诗歌朗诵

现代诗歌朗诵

时间:2022-05-06 06:02: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诗歌朗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诗歌朗诵

第1篇

诵读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久的学习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诵读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并需认真实施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学生更容易入情朗诵。为了探究阅读教学中现代诗歌朗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笔者在所教班级讲授了一堂现代诗歌朗诵课,现将课堂设计和课堂实录总结如下: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现代诗歌。

2.感受现代诗歌的音韵美和建筑美。

3.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

【活动要求】

1.朗诵范围:《现代文诵读(下)》附录25首现代诗、学生原创作品。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由组合,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主持人。

3.自备音乐,鼓励多种形式朗诵。

【评价环节】

各小组点评,教师总结c评,评出优秀朗诵小组。

【课堂实录】

组别:一组,个人朗诵。

所选诗歌:原创《我多想》

教师评价:你如高贵的花朵,一枝独放却芳香满园。

组别:二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徐志摩《再别康桥》和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穿插朗诵;个人朗诵:叶芝《当你老了》。

教师评价:两首诗,两个人,却有着难忘的情;一个男人发出的深沉的呼唤。

组别:三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教师评价:四个飘在天空中的音符,真美啊!

组别:四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戴望舒《雨巷》。

教师评价:四个丁香般的姑娘,美妙的声音在雨巷里回荡。

组别:五组,个人朗诵。

所选诗歌:原创《未知》、原创《不知何时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教师评价:青春如梦,你正青春,你正美丽绽放;青春就是经历,青春,我们有梦。

组别:六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郑愁予《错误》。

教师评价:你们都是哒哒的马蹄声,在我生命中走过。

组别:七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师评价:祖国,我们的归宿,深情的朗诵献给我们深爱的祖国。

组别:八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戴望舒《雨巷》。教师评价:希望你们也能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以上是这次课的课堂设计和课堂实录。本次朗诵会旨在鼓励学生欣赏现代诗歌,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下发出自己的感慨。当然,在教学设计上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一节课时间过短,学生虽按组别逐个朗诵,但仍有大部分学生的原创作品未能得以展示。其次,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设置小组评价。第三,没有小组间的相互借鉴环节,往往出现很多学生情有余而技巧不足的现象。有鉴于此,今后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现代诗歌朗诵教学。

一、整体感悟内容,体味诗歌意蕴

朗读不能只作为初步感知课文的工具,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很有帮助。

二、感情需完全投入,渐入佳境

诗歌朗诵本就是一个感情充分投入的过程,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在诗歌朗诵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时代隔阂。

三、注重节奏,感受诗歌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韵律。抑扬顿挫的朗诵不但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朗诵的节奏大致有语调轻重、语音高低、节奏快慢、气息强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语音高低和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诗歌朗诵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产生。

反复地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情感的感悟。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即使当时没有足够的能力鉴赏,但只要坚持诵读,阅读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总有一天会心领神会。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49-01

在当前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缺乏足够底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单一枯燥、课外拓展较为狭隘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成效提升。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改革创新,全力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1、教师文学素养较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阅读的诗歌作品数量有限,深入开展研究的更少,导致教师文学素养相对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缺乏教学技巧,教学停留于照搬成品教案的模式,完全按照应试知识点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意境韵味,无法有效胜任现代诗歌教学工作。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在上述条件下,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生动性也较为有限,学生所学习的是相关知识点等应试内容,教师通过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没有能够通过引领感悟的方式展示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想象美,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缺乏浓厚兴趣。

3、教学过程单一枯燥。

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完全以单向讲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也没有能够有效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反而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这种为考试而教学的片面理念,无法有效彰显现代诗歌美的因素,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4、课外拓展较为狭隘。

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没有能够对课堂进行延伸拓展,在各门学科课外活动开展轰轰烈烈的背景下,诗歌教学拓展却似春风不度玉门关,导致诗歌教学成效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思考

1、强化文学底蕴积累,提升教师教学驾驭能力。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碗水,相对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知识结构而言,现代诗歌方面的积累,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履职能力中的短板。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增加现代诗歌阅读量,并且深入地分析研究,对于诗歌的意境、背景、主题、结构、用词等多方面开展分析探究,多接触现代诗歌,为教学活动积淀深厚的底蕴。同时,教师还应当潜心研究现代诗歌内容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听课、研讨、座谈以及上网搜索、阅读教学刊物等方式,将先进的现代诗歌教学理念、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引导学生感悟意境,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初中生是开展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理想群体,他们正处于各种人生理念的成长期,要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对他们的性情进行陶冶,品格进行熏陶,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音乐一般美的意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引读、师生领读、学生对读等,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之中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相关情境的画面,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度,让他们在美中阅读、感悟、享受、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意境想象之中构建诗歌的绘画美,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演示,也可以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开启思维的翅膀,从字里行间去感悟简约的词句所展示的诗歌艺术境界,从而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两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进入诗歌中所描写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表现的主题以及恰当的用词,以此为切入点,出示探究题,要求学生开展分析讨论感悟研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之中深化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之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尤其是能够指导学生立意练字、推敲词句,在深刻领悟理解意境主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领会技巧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仿写,在教学一种题材类型的现代诗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借鉴教材的写法自选题进行仿写,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4、.注重课内外结合,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诗;写作指导;表达;创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25-03

【作者简介】魏荣葆,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0)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并且提出“在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呢?作为记录写作灵感的新诗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笔者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多年实践。

一、活用教材,模仿创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分注重诗歌写作。从必修教材的“写作实践”来看,教材着眼于诗歌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以把握诗歌的基本特征为起点,在每个必修模块都安排了现代诗歌写作建议,在教学中简单易行。具体编排如下:

从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选读》编排来看,诗歌写作能够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突出了人文专题对学生创意表达的引导。具体编排如下:

从《写作》选修教材编排来看,12个写作专题的“写作实践”建议,在“用形象说话”这一专题中有仿写咏物诗的任务。

不难发现,现代诗歌的写作与诗歌阅读鉴赏有十分密切的关联,编者力图促使学生读写结合,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以读促写,因势利导,从模仿到创新,有效进行诗歌写作指导。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以读促写实质上也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高中生模仿性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敢于尝试和批判。如果根据不同类型的诗歌设定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模仿中有章可循,就会使他们体验创造的乐趣。

活用教材,就是利用教材,根据写作建议,灵活多样地进行新诗写作尝试。笔者常用的方式有:古诗今译,英文汉译,散文改诗,诗作仿写。比如,在学完课文《长亭送别》后,我根据文后要求,指导学生将散曲改为现代诗,学生的改写充分体现出在阅读鉴赏后的创意表达。如《长亭送别・一煞》(杜灵):“青山压断马蹄音,疏林筛损玉骢影。烟淡淡,霭轻轻,望断秋水难追至京。残阳如血,看见了小桥流水人家景;古道无人,想到了花好月圆人美情。枯草索索,荒村野店,不尽;秋风漠漠,马嘶铃鸣,不平。车儿投东欲西追,怎奈他玉肌消减握不住缰绳紧。缓行,缓行。多行一步,即成千里。”《长亭送别・端正好》(裴成杰):“湛蓝到悲伤的天空,洁白如幽怨的云朵,纵横一万里,联结不了你我的情愫。满地已谢,黄澄澄的,道不出秋日的思念;西风烈,吹不起过往的记忆。北方的雁儿,南面哪有你的故乡?冬去春来的那一天,你还会回来吗?那白晓时未尽的醉意,门外雪霜覆盖的枯林,怎抹得尽离人的泪!”

二、构建课程,多重激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考虑到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笔者为爱好新诗写作的学生开设了“新诗鉴赏与写作”的校本课程。该课程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1.新诗艺术鉴赏。这部分主要编选一些代表性诗歌,让学生在读诗的同时,了解新诗的源流、类别、新诗的审美特征、新诗的艺术表达、新诗的模式等基本内容。如在新诗的艺术表达中,主要向学生介绍诗歌比喻、诗歌通感、比拟想象、夸张想象、错觉想象、跳跃想象,等等。又如,在新诗的模式中,呈现给学生象征模式、呼告模式、闪电模式、升华模式、象形模式、并列模式、纵贯模式、串珠模式,等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新诗的鉴赏有了新的眼光。

2.新诗写作阶梯。《现代诗歌选读》的编排体系,就是新诗写作的模仿体系,根据教材的人文专题,我重新整合,拟出写作的能力阶梯。设计如下:

3.名家心灵之约。所谓心灵之约,就是推荐名家新诗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阅读,走近诗人。我列出20本中外现当代诗歌选集:《徐志摩诗选》《戴望舒诗歌》《艾青诗选》《卞之琳诗歌》《林徽因诗歌》《仓央嘉措诗集》《现代诗100首》(蔡天新编)《顾城的诗》《舒婷的诗》《北岛的诗》《食指的诗》《海子的诗》《余光中诗选》《台湾诗人十二家》《黑夜里的素歌》(翟永明著)《我与光一起生活》(李天靖编)《汪国真诗集》《聂鲁达诗选》《纪伯伦散文诗选》《泰戈尔散文诗选》。

同时,我还及时介绍当代的诗歌名家。比如,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被誉为“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诗人”。因为“诗人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人,通过个人文学与哲学的推动力及社会体验,熔铸成一个个独立的整体――诗歌”。他的诗“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景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

此外,适当介绍当代的诗歌理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鲜活的阅读背景。比如,美国学者帕洛夫2010年推出《非原创的天才:新世纪以其他形式创作的诗歌》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以其他形式”创作的诗歌所独具的创造性、智慧和复杂性。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如何表达自己”这一命题, 改变了“原创”一词的固有内涵,成为21世纪新的诗歌策略。推介诗歌理论对提高学生的创作素养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三、发现生活,唤醒灵感

写作最怕做无米之炊。学生的生活面似乎很狭窄,但是美的发现却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发现美,就要将新诗教学生活化,即在新诗写作指导中,形成“生活发现序列”,让写作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新诗,让新诗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为了发现诗意,练就发现诗意的眼睛。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提倡“六化发现法”,即个人生活集体化,家庭生活社会化,学校生活个性化,社会生活具体化,自然生活人文化,文化生活地方化。

如,家庭生活社会化发现。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造成学生抒写的对象主体单一,无非就是同学、老师、父母。且不少学生所写亲情故事虚假、低幼,真情变成煽情,以致文章内容单一,思想浅薄,情感虚华。其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爸妈都是社会人,亲戚朋友展开来就是一张社会网,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时代、生活的折射。学生如果多留心、多了解,多思考,由小家庭辐射到大社会,小中见大,诗意也就丰富了。

为了不让发现生活成为负担,我借鉴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飞鸟集》,提倡“微表达”,抓住瞬间的灵感,记录生活短章。一般注意把握细微情感,寻找微雕意象,模仿微型技巧。这样,学生的发现就有了诗意,例如:

《银杏》――你是洒满阳光的伞,叶中藏着生命的温度。

《影子》――寂寞的感叹号,黑暗中踽踽独行。

《蔷薇》――千万朵盛开。我站立一旁,观看一场与我无关的故事。

《流星雨》――燃烧着划过,一柄利剑刺穿了黑暗。

《回忆》――只是供人消遣的玩具。它不会听你的话,不能任你摆布。

《宋词》――跨越千年的哀愁,埋葬在枯黄的纸堆里,等待一场相见。

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可见,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学生根据各自的喜怒哀乐,把握一些细微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情感冲动。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把情感具象化,寻找能够寄托情感的物象,特别突出“微雕”意象,精致而奇妙,言简而意永。在语言表达上,不必讲究起承转合和音韵,只要有意味便是新诗。发现生活,激发美感,引感,产生诗意,这就是“诗意地栖居”。

四、善用评价,激励创意

现在的考试作文多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导致写作教学窄化为应试训练,中学新诗写作成为教学空白,新诗写作评价尤其缺乏。

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个性化的创意表达尤其要突出多元评价。新诗写作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诗人,而是激励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学生要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活动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新诗阅读兴趣和创意表达。

举办诗歌朗诵会,先自选诗歌朗诵,再指定诗歌朗诵,评价学生对诗歌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共鸣的程度;鼓励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以评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我们特别请来南京艺术学院的董蓓教授,面对面指导学生朗诵。

编印学生诗歌鉴赏文章专辑。这一活动,考查学生发现诗歌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的能力,对诗歌独到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运用适当的鉴赏方法分析评价诗歌的能力。我们开展专题学习,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选研究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第4篇

关键词:诗歌 小学语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88-01

在文学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味深得大家喜爱,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创作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策略帮助学生领悟诗歌之美。让学生从诵读诗歌开始,逐步领悟诗歌创作的技巧,尝试创作诗歌。

1 诵读诗歌,体味韵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诗歌的时候往往采用朗读、背诵的方式,教学方式较为固定,学生往往会感到厌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游戏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韵律。

教师可以将诗歌的内容、意境用图片或影像展现出来,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朗诵,在背诵诗歌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先用图片来帮助学生记忆,然后慢慢地撤掉图片,让学生独立背诵。例如在学习《锄禾》《悯农》的时候,就可以展示农民在阳光下耕作的图片,而在学习《春晓》的时候也可以用满地落花的动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除了用多媒体课件以外,教师还可以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诵读诗歌,可以是直接在游戏中用诗歌来代替原本的童谣,例如在玩丢手绢的时候用《春雨》来代替原来的儿歌,还可以将诗歌和游戏融为一体,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玩模拟划船的游戏,让小朋友们一个个搭着肩膀排队,模拟在船上,第一个小朋友一边做划船的动作一边和大家一起朗诵诗歌,随着划船动作的加快,朗诵诗歌的速度也要加快,看看谁先跟不上步伐,跟不上朗诵的节奏。

通过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游戏中有节奏地诵读来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律,自然而然地对押韵的方法有所了解,体会到诗歌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 咬文嚼字,感受魅力

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读通诗歌,背诵诗歌以外,还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是如何斟酌字句的,通过咬文嚼字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美。

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诗歌中的对偶现象是很常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其抽象的定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对偶,例如在学习《悯农》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上句“春种一粒粟”,然后让学生一字一字地尝试自己对出下句了,如教师可以提问“春天种下种子,那么和它对应的什么时候该收获了呢?”“‘一’表示数量很少,那么什么数字表示数量很多呢?”通过这样解谜游戏一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对偶,它的特点是什么。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来感受一下诗人是如何推敲词句,使用最精准的字眼,写出最生动的形象的。例如在学习《山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叶”对于准确地描述作者看到的场景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用“枫叶”、“红叶”这样的词语,而偏偏要用“霜叶”呢?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加明白如何斟酌词句。

通过这样深层次的理解之后,学生将会对对偶等诗歌创作的技巧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要如何写作诗歌。

3 品诗论词,意味深长

要更好地理解诗歌,就要更好地理解诗歌深层次的韵味和意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诵读诗歌中感受到诗歌中隐含的思想,了解其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操。

在学习《七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逶迤”、“磅礴”等字眼中想象壮观的场景,必要的时候可以配合让学生观看祖国山川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对其有真切的感受。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从“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和“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的“更”等词中是否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深层次内涵。

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意境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亲身演绎的方法也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中的韵味。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这一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扮演小儿,表演“侧错莓苔草隐身”是什么样子的,让另一个同学表演“路人借问”的动作,看扮演小儿的学生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场景。

诗歌博大精深,短短的词句往往蕴含着深深的意蕴,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之中的意境美。

4 牛刀小试,尝试创作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低,所以要写出符合格律的诗歌可能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学习写作在节奏、韵律方面相对比较宽松的现代诗歌,又或者是尝试写打油诗,降低了诗歌创作的难度,再让学生尝试写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参加了课余活动之后让他们尝试用诗歌来写出自己心中所想,

例如在秋游参观了植物园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植物园中万紫千红的场景,回忆同学们一起游玩时候的欢乐气氛,然后尝试用简单的诗句来描写出来。学生的创作可能会比较青涩,在用词方面可能不太准确,在这方面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必要的时候可以将部分诗歌拿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同学们集思广益,说说这首诗歌要如何炼字,要如何修改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诗歌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让学生们尝试每周一诗,每周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并且将自己的诗歌朗诵出来,和自己的同学、父母分享收获。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必然会得到不小的进步的。

第5篇

复旦诗社成立于1981年5月27日(复旦校庆日),是中国当代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诗人辈出的高校诗社。三十多年来,它带动复旦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镇之一,走出了许德民、杨小滨、陈先发、韩国强、施茂盛、徐芜城、韩博、马骅、肖水、洛盏、顾不白、徐萧、田驰、木手、付东东、陈汐、曹僧、张存己、王大乐、马暮暮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在汉语诗歌群乃至大众视野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认知。

近年来复旦诗社非常活跃,组织了“复旦诗社复兴论坛”、连续五届“长三角地区80一代诗人朗诵会”、“中秋诗会”、“2007・海子在南方”、“2008・和海子一起坐在南方的房间里”、“2009・春天,十个海子与我们在一起”、“2010・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海子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承办了“第三、四、五届叶红女性诗奖”,协办了“两岸青年文学营”、“珠江(国际)诗歌节”上海分站、两届“上海-台北双城诗展”;并定期举行聚会,邀请复旦、上海乃至全国的著名诗人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

2011年起,复旦诗社推出一年一度的“复旦诗歌节”和面向全球高校汉语写作者的复旦“光华诗歌奖”,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同年年底,推出面向校内诗

人的复旦“红枫诗歌奖”和复旦诗社“贰叁诗歌奖”;2012年,复旦诗社举办首届“90后诗人论坛”,邀请高校的优秀青年诗人们来到复旦大学谈诗论道。几年来,“光华诗歌奖”和“90后诗人论坛”等复旦诗歌节系列活动,已成为华语诗歌界代表性的高校诗歌品牌,在促进青年诗人诗歌创作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复旦诗社又设立面向校内诗人的诗歌与诗歌批评作品的复旦“Terence月度诗人奖”以及“Terence年度诗人奖”。

2012年10月25日,在任重书院的支持下,复旦诗社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家以诗歌为主体的公益图书馆――复旦诗歌图书馆。诗歌图书馆完全由复旦诗社学生自主运营,目前藏书量已超7000册。诗歌图书馆收藏了大量诗歌民刊、诗人自印诗集以及一些诗人手稿,其中皆不乏年代久远的珍贵资料,而所藏个人诗集又大多为诗人亲笔签名所赠,十分珍贵。2014年3月,复旦诗歌图书馆开始施行“复旦小诗集”计划。小诗集按印刷品标准印制,每期推出一个青年诗人,现已共推出26期,面向广大诗友免费发放;2015年5月,复旦诗歌图书馆又施行“7号楼青年诗丛”计划,该诗丛拟从每年推出的“复旦小诗集”系列中甄选优秀青年诗人,为其印制每册100页左右的诗集,每年推出2-4册,现已推出两册“7号楼青年诗丛”,分别为曹僧的《锯木拖拉机在鹤城》(2015)与陈汐的《东区旅人》(2016)。

除了自印诗集,复旦诗社的成员还积极地在国内各大诗歌刊物发表自己的作品。同时,复旦诗社也已出版了数种诗歌合集,如《复旦诗派诗歌》系列丛书(许德民主编,2005,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复旦写诗》(肖水、陈汐主编,2013,北岳文艺出版社)、《复旦诗选2015》(肖水、曹僧主编,2015,北岳文艺出版社)、《复旦诗选2016》(肖水、徐萧、王子瓜主编,2016,北岳文艺出版社)等。

总之,三十多年来,复旦诗社持续不断地通过写作建筑着自身,在“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相互扶持、相互砥砺的社团传统与专业、开放的写作氛围之中,它已成为当代诗歌界新锐力量的重要发生地之一。

第6篇

书香为伴,诵读传承国旗下讲话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香为伴,诵读传承".

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

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化知识、收集处理文化信息、发展文化知识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积累"从哪里来,加强背诵是一种好的方法。

纵观前人学者,都具有博闻强识的特点。钱钟书先生从幼年起,不仅背诵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就连《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通顺地背诵出来。苏步青教授曾经说,他小时候背诵《孟子》、《史记》等书,很多内容都不理解,但硬是背下来了。随着背诵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所背内容都一一理解了。他今天深厚的文学功底,就是那时候由背诵打下的。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辈们对于阅读与背诵经验十分经典的总结,告诉我们阅读与背诵的巨大作用。

我们双语小学一直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制定了诵读阅读制度,在诵读方面,我们每天要完成规定的课文背诵和古诗文背诵任务,每天都要参加过关测试,我们的目标是到小学毕业人人会背诵100首古诗文。一、二年级同学在背诵《晨读对韵》、《弟子规》的同时,老师们还加进了古诗、儿歌。三年级同学在背诵《三字经》的同时,老师加进了古诗、儿童诗。四年级的同学在背诵《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的同时,老师加入古诗学习。五年级加入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学习,还将唐诗与宋词结合。我们还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通过网络进行诵读学习,每周三晚,一至五年级同学都要收看古诗文诵读指导课。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朗读)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吟唱),《诗经》中这首先秦时期卫国人感激齐桓公帮助复国的诗,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但学会了怎么诵读和吟唱古诗文,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要常怀感恩之心。每周二、四早上一、二年级的同学还会上网络晨读课,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入诗歌朗诵的世界,《早安,小松鼠》,《睡美人》,《爱读书的树叶》,我们吟诵着一首首现代诗歌,嚼出诗歌的意蕴、文字的芬芳。在阅读方面,为了养成阅读习惯,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制定了自己一学期的读书计划,每月必读两本老师指定的图书,选读两本家长和老师推荐的图书,规定每天阅读的页数,在老师的指导下写读书笔记。老师们还为我们分享阅读搭建平台,除了每周阅读课的班级内部交流外,每月还举办一次部门阅读心得分享会,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更多阅读的美。一、二年级的同学除了每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外,每周五晚还会在家里与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亲子绘本阅读指导课。到小学毕业时,人人都要完成小学必读书目的阅读目标。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琅琅的阅读与背诵浸润校园,愿这种浓郁的书香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遨游知识的海洋。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7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30-02

诗歌贯穿中国文化发展始终,展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我国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有一句经典之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句话以极其精辟的语言指明诗歌具有的价值和作用: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帮助人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教人学会怨而不怒。对处于人生重要成长阶段的高职大学生来说,恰好可以发挥诗歌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职业院校只抓专业,抓技能,忽视传统文化教育,致使许多大学生不能领会中华文化的独特底蕴,人文素养欠佳。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要把高职大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有涵养的高素质人才。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诗歌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发掘诗歌诵读的丰富内涵,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很多,诗歌朗诵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可以带领大学生领略诗歌所营造的诗情画意,从内在修养方面提升个人涵养。“诗歌教学又是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性情、高雅气质的方法。”尤其是诗歌具有如下特点,更使得诗歌赏析成为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1. 精妙的用语及精练的表达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本身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大放异彩。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些优秀作品主题深刻,意境优美,语言精练,无论哪个时代的读者都受益匪浅。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她就好像“梵婀玲奏着的名曲”,通过对校园景物的动情描绘,表达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情怀。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在虚实相间中把诗人对过往生活的点滴回忆,化作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更营造出一种优美意境,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真挚而永恒的怀恋。这首诗是徐志摩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人通过精巧的构思,把景物描绘和情感抒发融合在美妙的意境之中,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构建了诗歌外在的美感。诗歌的语言淡雅清新,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首悦耳徐缓的小曲,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当时提倡的现代诗歌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就充分体现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由此可见,诗词中的绝妙之语及精练表达创造出的唯美意境可以让大学生更直接地体会到文学艺术的真善美,这些美好的东西涤荡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人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 深远的含义

诗词往往蕴含了作者的深沉情感,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事物的态度和人生的志向。中国当代朦胧派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以其新颖的构思,独特的意象,在爱情诗领域独树一帜。作品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棵树”对“另一棵树”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这“一棵树”便是作品的抒情主人公――木棉,“另一棵树”则是内心独白的对象――橡树。作者巧妙地以“木棉”与“橡树”两个意象,象征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并且借这首诗向传统观念发出了挑战,表达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爱情宣言。诗歌以新奇美丽的意象,正面阐述正确的爱情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以此作为这首诗的“诗眼”,表现诗人追求的是平等的爱情,不愿作凌霄花,不愿作痴情的鸟儿,不愿作泉源,甚至不愿作险峰、日光和春雨,只希望双方都有各自的独立,却又互相忠贞不渝,以此表达了新时代真诚而又平等的爱情观。

3. 奇妙的想象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歌佳作。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是以夸张的手法直接描写飞瀑。“飞流”一词极其恰当地表现瀑布凌空而下的气势。“直下”描写了陡峭的山岩,也写出了迅猛的水流。“三千尺”间接地写出山之高。这句话已经有了对瀑布气势的描绘,但即使这样,诗人依然觉得还不足以把瀑布的雄浑气势表现出来,紧接着以“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度渲染,把“飞流直下”的瀑布想象成是璀璨的银河从九天之上倾落下来。这个“疑”字引起读者的遐想,给瀑布增添了几分空灵,更给整首诗增添了奇妙的色彩。这首诗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和想象的艺术手法,构思精巧,语言生动,实在是唐诗中的精品。大学生对这首诗歌很熟悉,当我们让大学生赏析的时候,要带领大学生领略其中的深厚情感,提高大学生对诗歌情境的感悟水平,更为以后大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掌握合适的诵读方法,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含义

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内涵,在传统的诵读模式上应该有所创新,借此提高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能力。学习诗词时,大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初步理解其中的含义,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且诵读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多动脑,更多地感受和汲取诗歌的文化精髓。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大学生对诗歌的领悟。

1. 诵读吟咏法

诵读吟咏是传统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专家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当然,诵读并不是等于死记硬背,而是要吃透诗词的内涵,体悟、意会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世界。

2. 诗词名句背诵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名句。如前所述,这些句子内容精练,含义深远,值得大学生背诵学习,并作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原则。因此,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名句抢答的形式来检查大学生对诗词古文的掌握情况,促进他们的理解和背诵,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性。比如,讲《枫桥夜泊》的时候,教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学生接下句;也可使用词句接龙的方法,对一首诗词,一个同学背诵一句,下一个同学迅速接下句,采用每人一句的形式。也可以是两个同学进行对抗赛,一个同学随便提上句,另一名同学迅速接下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增加趣味性。在每节课前都让学生接龙一首诗词,既可以营造学习气氛,也可以加强记忆。

3. 多形式的朗诵法

在学生透彻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思考用什么形式去表达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最后,大家一起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诵读。在朗诵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大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气,传达出其中蕴含的感情。其一,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必须做到朗读节奏的正确。停顿正确的朗读才能使大学生更快地理解诗歌,直至达到赏析诗歌、领悟内涵的目的。其二,读准诗文的语气。诗歌蕴含了诗人的内在情感,我们在赏析诗歌、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就能领会诗歌的主旨,在朗读的时候就可以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感情和气势,达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就应该读出一种借酒兴而抒人生之不得志的畅快淋漓之感。其三,读出音乐之美。自古以来,诗歌与音乐就是紧密相连的,诗歌的音乐之美就在于巧妙的韵脚、和谐的音律和整齐的节奏,也因此使诗歌朗朗上口,更易于传诵。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大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能力必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这样就能更加深刻地感知诗歌,激发大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职教系统的语文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领域,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学好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的诗歌,达到提高大学生语文素质,乃至人文底蕴的目标,为现代化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年喜,赖勇.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歌的优美[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2]高春燕,曲贵海.谈古典诗歌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潜在功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08).

第8篇

通过对高一新生的诵读现状的调查发现,学生的整体诵读水平并不高,读不准语音、读不出意蕴、读不出情感等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学生诵读的因素很多,有学生羞于表达、缺少诵读技巧等自身因素,也有教师指导不力、训练量不够、中考不检测诵读等外部因素。寻找有效指导高一新生诵读的策略也是高一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纠偏,纠正学生对诵读的错误认知和不良的诵读习惯 经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诵读无关紧要。我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对比阅读,让两位诵读水平悬殊的学生诵读《沁园春・雪》,看看谁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为什么你会这么评价。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前提,而诵读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深化表达,学会诵读能大幅提高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二是结合高考试题,让学生认识到高考不是不考诵读,只是变化了考察方式而已。比如,高考有默写填空题目,就是考察诵读记忆能力;病句题目,就是考察语感能力,而诵读是获得语感能力的首要方法。再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比较周朴园的话“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和“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哪一句更好,没有一定的诵读水平的学生是很难回答的。

学生不良的诵读习惯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字一字读,体现不出节奏与语速的调控;二是唱读,对重音和语调的理解有偏差;三是夸张读,对语气和语势的理解有误。为了初步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本人采取示范诵读的方式,通过教师诵读《有的人》,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最高境界其实就是“说话”,就是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情感,要注意重音、停顿、节奏、语速、语调和语气等。

二、激趣,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诵读感兴趣才愿意学习,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一是看听名家诵读的视频,选取濮存昕与肖雄的男女合诵《钗头凤》,通过名家的诵读让学生体会到诵读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音乐与诵读可以完美搭配,创造出感人的旋律。二是教师的领读,通过领读《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魅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对诵读的恐惧心理。三是评价鼓励,对学生的诵读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不断树立信心。

三、引导,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及时加以诵读引导 引导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示范式引导、领读式引导、对比式引导、品味式引导、评价式引导等。

1.示范式引导,即教师通过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把课文所表现出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会诵读方法。示范式引导适合在诵读指导初期,或是诵读《蜀道难》等难度较大的文章。

2.领读式引导,即由教师或学生领读,其他学生同步跟读,从而直接学习诵读技巧和情感处理的方法。教师领读一般用在诵读难度较大的地方,如《雷雨》中“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中,“好人物”是反语,应该用曲折调读出,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曲折调怎么读,教师就必须通过范读来演示,再通过领读来引导。学生领读是让诵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领读有一定难度的文章,通过生生互动,既强化诵读效果,又激发诵读兴趣。学生领读耗时较多,一般在早自习进行。

3.对比式引导,即通过比较不同的诵读处理,来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诵读的难点,本人就用三种语气来读,一种消沉,一种激昂,一种豁达,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种要好。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第一种太悲伤,与上阕不相配;第二种太激昂了点,与上面的失落不和;第三种读法最好,体现苏轼的超然与豁达。在诵读的时候要重读“还酹”,读“江月”时语调不能过高或过低。

4.品味式引导,即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品味出语言背后丰富情感,再来处理好诵读的方法。例如在诵读《项脊轩志》“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一句时,学生的情感处理比较平淡。可以采用“删去品味法”,删去“矣”字,让学生品味情感的不同。通过比较品味,学生发现,“矣”字带有感叹的意味。在封建社会,大的家族往往聚族而居,不轻易分家,归有光家现在却是“诸父异爨”,家道没落已经很感伤了;现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由“篱”到“墙”更暗示了亲人间的隔阂加深,更增添了无限怅惘,因此“矣”字不可删。然后再引导学生,把“矣”字拖长音节,读出作者的感伤之情来。

5.评价式引导,即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点拨,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诵读方法。评价一是要多角度,可以从音质角度评价,可以从读音角度评价,可以从情感处理角度评价,可以从诵读技巧角度评价。二是要侧重理论提升,由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尽量从重音、停顿、节奏、语速、语调、语气等角度规范学生的诵读意识,提升诵读能力。三是要多肯定,逐渐树立学生的诵读信心,否定过多就会挫伤积极性。

四、归纳,对诵读的基本技巧加以归纳总结 经过阶段性学习实践,学生的诵读也应该由简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要有明确的方法和理论指导的层次,此时作好归纳工作,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明确的提升作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归纳诵读技巧如下:

1.停顿 停顿的一般规律是:一句话说完要有较小的停顿,一个意思说完要有较大停顿。意思复杂或句子较长时,中间按句子的成分作短暂停顿。朗读时处理好停顿,可以使语言显得流畅而有节奏,从而更好表情达意。

诗歌的停顿表现为节奏。古代的诗歌最讲究节奏。绝句和律诗好把握,多以音节划分。五言多为“二三”,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七言多为“四三”,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体诗和词曲多以意义划分,如“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现代诗歌也讲究一定的节奏,这也是其与散文的差别。现代诗歌也主要是从意义的角度考虑,并兼顾各音节的长短、匀称,可灵活把握。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是按音节读,也可按意义读为“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2.重音 语句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情感重音。

语法重音的规律是:偏正关系的重读修饰语,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中,应重读“无边”和“萧萧”,以突出落木的范围之广和飘落的萧然之态;主谓关系的重读谓语,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应重读“击”“翔”,以突出鹰的矫健和鱼的自由;补充关系的重读补语部分,如“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应重读“深沉”,以突出爱国情感之浓烈。

情感重音最重要、最常见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必须根据对情感的把握,灵活处理。如“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中,“星辉”一词既刻画了梦境般的夜景不也正是作者追寻的梦想吗?因此该重读。“放歌”一词不正是作者陶醉在梦境般的夜色里,沉浸在曾经的梦想里的得意忘形之举吗?当然该重读。再如“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出一点进步了”中,“进步”一词讽刺了当局不惜一切讨好外国列强的丑恶嘴脸,必须重读。

3.语调 语调主要有四种:平调、升调、降调、曲折调。一般情况下,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祈使句、感叹句用降调,反问句往往用曲折调。特别是反语也常用曲折调来读,《包身工》中有这几句“粥菜?这不是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佳肴”是反语,表达作者对这些老板们的痛恨和对包身工的同情,应用曲折调读出。

4.语速 通常情况下朗读用匀速,但往往会根据作者的情感波动而略有变化。感伤哀怨、含蓄蕴藉、忘情陶醉之时语速往往稍缓。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作者对经历战火摧残后萧条荒芜扬州的无奈与感伤之情,需缓缓读之才能打动人。动作急速、情势紧迫、愤怒激动之时语速往往稍快。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连用短句,一系列的动作,充分表达出仙境洞开的神秘与恢宏的气势,不用快速的语调不足以传情。

5.语气 语气有肯定、否定、征询、赞叹、禁止、劝慰、告诫等多种。若能深入体察出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情感,并以富有变化的语气表达出来,那么对作品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如《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激昂的语气,《再别康桥》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应该读出怅惘的语气,《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就应该读出对大堰河赞美与敬重的语气。

五、强化,即把所学理论进一步通过实践强化

第9篇

关键词:审美情感 职校生 阅读模式

自有文字起,阅读就伴随人类文明一路走来。一个群体的阅读水平,标志着其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对于个人来讲,读书是情感与心智的旅行,读书能使人获取广博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人生目标,洞悉社会发展,体验人类进程等。优质有效的阅读于人于世皆受益无穷。

一、以审美情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启发审美,感知情感。阅读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审美的过程。曾经说过“纯粹之美育,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1]眼观目视耳听,或让人身心愉悦、或让人怦然心动、或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等等,审美的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和情感体验。李泽厚先生是这么解释“审美”的:“经过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而产生了审美愉快。审美愉快有各种名称, 一般称为美感, 亦可叫审美感受, 审美经验, 审美满足等。”[2]而这里的“情感”特指情感体验,或欢畅、或壮美、或悲戚、或哀伤……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探究现实社会的年龄阶段,他们敏感于一切新潮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他们正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阅读可以成为他们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把审美情感教育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认识社会,自我反思。文学作品中蕴含着说不尽的社会文化价值,往往通过对人生与社会的描写来激发阅读者的反思。《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大作品,人们对其往往津津乐道的是其中的某个人、某件事以及背后所反映的强大的思想文化内涵。而个人的人生经历总是有限的,人们在观照人生的时候会以他人的人生经历作为参照。鲁迅曾经说过,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投枪匕首般的语言风格,至今还激发着人们改变自我、改变现实的激情。读过《阿Q正传》的人,往往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到阿Q的影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对其产生移情心理,对照作品中的人物及经历,进行自我关照反思。同时,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学会用多元视角去懂得他人。职校生一路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他们的学习经历或许并不顺畅,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经历的波折产生自我放逐的情绪。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则会告诉他们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是好是坏,甘苦自知,也许自己所认为的痛苦在别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别人的痛苦在自己眼中也可能觉得不算什么,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一路顺畅的。残疾作家史铁生曾经谈过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写作,他在《写作的事》中说“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 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 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他的大半辈子是在轮椅上和医院里度过的,但是他的活着是如此的从容镇定。相对照而言,一个健全的人,一切都还可以从头再来。阅读“可以帮助人们看到他们正在探索, 正在渴望的东西。……小说使人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看到别人, 也看到自己的未来。在小说中, 人们就像在镜子中一样看到了社会, 就像在水晶中一样看到了社会的未来。”[3]

愉悦身心,提升素养。在阅读中能获得某种愉悦感,或因作品中悬念丛生的故事,或因性格迥异的人物, 或因内心私密的坦露等, 当然愉悦本身不能成为阅读的唯一目的。“把艺术降低为简单的、愉快的幻象, 感官的陶醉, 就等于把产生这种幻象和陶醉及其他的实践活动置于道德目的之下。这样, 艺术就没有了自身的尊严。”[4]阅读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应该是高层次的,也是多元性的。一部好的作品,往往在其探求真理、追求理想、坚强生存、人类道义、民族情绪等方面有着内在的强大精神魅力。米兰・昆德拉曾经这么说过他由阅读而获得的社会人生感悟:“在巴尔扎克那里, 他发现了人在历史潮流中的根柢;在福楼拜那里, 他探讨了以前不知道的日常生活的领域;在托尔斯泰那里, 他集中注意于人类行为和决定中非理性因素的侵入;在普鲁斯特那里, 他探讨的是难以捉摸的过去;在乔伊斯那里, 他探究的是难以捉摸的现在。”[5]一部好的作品,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人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生存。职校学生将要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往往不满足于语文课堂的说教,他们更希望得到一种探索性的精神愉悦,或许是某种崇敬和向往,或者是某种期待和热情,或许是某种达观浪漫的气质等等,课外阅读所获得的这种满足和愉悦,大大超过了课堂整齐划一的说服、说教。

二、职校生情感体验式阅读模式探究

职业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围绕学生职业性的发展,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一个分支,在验证和拓展学生课内阅读教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校层面来看,初探情感体验式课外阅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培养自主能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6]职校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他们很多时候是怀着猎奇、探究、刺激的心理来阅读,所以世情小说、时尚杂志、魔幻鬼怪、宫闱秘事、某某未解之谜等等经常吸引着他们的阅读视野,他们可以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所不能,心理上、情感上得到某种满足和补偿。作为学校方则可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甄别书籍市场的良莠,通过开办一些书展、签名售书会、图书推介会等,把读物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则应该在引导和指点的工作上作出更多努力。

文本引领、拓展阅读经典名作。启发学生体会创作者爱满于山、情溢于海的真实流露,引导学生同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他们的命运同喜悲,任感情激荡,品思名作,洗涤学生灵魂,发挥文学熏陶之潜移默化的功力。

依托专业,拟定阅读计划。拟定整个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的总体性阅读计划、分学年阶段性阅读计划和专题性阅读计划等等,并且在整个阅读总体计划中进行过程性控制,穿插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以检查和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如创设班级读书角、笔记摘录小报展、课前五分钟读书心得交流、读书征文活动、美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文化知识竞赛等等,并且把这些可以写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把学生的阅读行为放置于常态的学习当中。而对于学生情感阅读的效果评价,则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多元化(定性、定量相结合)等。

设置模块,推荐阅读书目。语文教研室协同专业组进行分专业书目推荐。推荐的书目可以模块化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模块大致可以分成六大模块:古典诗文诵读型、现代诗歌朗诵型、经典名著鉴赏型、精彩美文品读型、名人传记励志型、文化知识拓展型。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个人爱好自主选择。

课外延伸,开设课外阅读选修课或兴趣小组。职校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形成期。可以把五年制高职选修课分为三大模块:“阅读与鉴赏提高模块”“表达与交流提高模块”和“专业类模块”。而“阅读与鉴赏提高模块”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应“关注阅读的开放性、个体体验的独特性”,可以利用选修课或兴趣小组活动来拓展课外阅读的新空间,可以把“阅读与鉴赏提高模块”分成若干个子模块,如古典诗词吟诵、现代诗歌朗诵、名著导读、美文品鉴、阅读技巧指导等等,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审美的情感体验,训练学生探究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利用网络,加强学校现代化图书馆建设。过去的阅读方式是通过纸媒介,如今的阅读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其异军突起带来了新的阅读革命。网络环境下的职校生课外阅读更显示其信息的快捷和繁多。通过影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介,学生“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而且潜意识中接受了媒体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学校教育中,它已经构成了重要的隐蔽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考方式。”[7]如何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去进行创新型阅读,也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营造氛围,利用社会和地方资源让阅读充满人文韵味。无锡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江南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锡繁荣的工商业和人文精神根植于此。其名胜古迹、名人故居不胜枚举,辉煌的史前文化、吴越文化,小巧别致的古镇文化、园林文化本身就是一部部优质的文化书。走出去,增长学生的知识和阅历,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请进来,可以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座,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敏锐的感知力。

新课改的推行,将职校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阅读是拓宽职校生人生视野,提升职校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又为养成职校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提高专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以审美情感体验来促发职校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我们更多是应作为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领路人、同行者、探究员。学生才是整个阅读活动的主体者和实践者,而对于他们来讲,这种对阅读的探究和实践远没有结束,希望能伴随学生的一生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0.

[2]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382.

[3](美)万・梅特尔・阿米斯,傅志强译.小说美学[M].北京: 燕山出版社,1987:91.

[4](意)克罗齐,王天清译.美学的历史[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5](捷克)米兰・昆德拉,艾晓明译.贬值了的塞万提斯的遗产[J].上海:《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1990(1).

第10篇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受到普教“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选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管理方式呆板、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实践技能等非智力因素较差等。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做了大胆地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结合我们所得到的经验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为了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我校全面启动了“就业能力”培养工程。它是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就业能力”板块为核心,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它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忍耐能力、创新能力、自律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与职业技能,以“表现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模式,以“就业教育”为主线,以“岗位人才”为最终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学习需求,构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加强整合,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一、学校在加强对学生专业课技能训练的同时,深入改革了课程的内容

 

在开设《心理健康》、《礼仪》、《创新创业》、《社会能力训练》、《职前就业指导》等提高学生社会能力素质的课程外,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和就业需要,将《语文》课改为《语言》课,《英语》课改为《英语口语》课,学校统一编定使用校本教材。同时,根据国内韩资企业用人看涨的趋势,学校在2006 级新生中增开了《韩语》课,深受学生的欢迎,许多教师也加入到学习韩语的行列中。这项改革既创新了学校的外语教学特色,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根据教学内容相应地改革了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模索出以“表现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表现教学法”就是:以行动导向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进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而且还得到了有关专家的极大赞赏,同时也引起了中教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小组工作、张贴板、模拟、头脑风暴等)、任务引领法、实践教学法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启发、引导,在学生思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为基础,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从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入手。“表现教学法”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有效教学,其效果比较显著。

 

(二)体现了“民主教学原则”及“工作导向原则”

 

“表现教学法”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有利于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表现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并用各种教育教学措施,创设就业情境,让学生做员工,教室做车间,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有企业工作体验,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真正实现就业教育,满足就业岗位需求

 

专业技能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但不是终极任务,课堂教学目标应向多元化发展,它既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对人的思想和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用人单位除了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外,更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核。知识与实践技能固然重要,但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充分良好的表现意识,才能体现知识和技能对社会的贡献。“表现教学法”正是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了人格的培养,教学思想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真正满足就业岗位需求。

 

三、推行晨(晚)读计划

 

清晨,当你漫步在鸟语花香的校园时,朗朗的读书声便时时传入你的耳际,或是音韵优美的外语诵读声,或是抑扬顿挫的诗歌散文朗诵声……。据不完全统计,在中专学校推行晨读计划,经贸学校还算首例。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

 

以各专业训练队为支点(共三大类,十三个小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统筹引领下,由学生组织参与的“飞扬青春”现代诗歌朗诵、“市场营销及会计专业竞技空间技能竞赛”、“经贸杯”足球赛、“浪漫青春”英语沙龙、“歌梦翱翔”才艺表演等活动充盈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五、生产实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校打破了“2+1”(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最后1年到企业实习就业)的旧有模式,而是组织安排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把生产实习穿插在整个中专学习之中。这样学生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锤炼,学习更有针对性、目标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就业时适应岗位的能力,也积聚了足够的创业能力。

 

六、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某些学科由原来的单一笔试改为笔试加口试或加技能考核办法(如市场学、语言课、英语口语课、韩语课等);某些学科适当采用开卷考试方式(如法律),使学生真正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德育量化考核、学业成绩及实习量化考核的优劣决定毕业岗位的好坏。学校在毕业生推荐上采取三位一体的考核方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更广大的学生得到激励,从而更加珍惜在校的每一缕时光,珍惜提供的每一次锻炼机会。

 

七、坚持开放教学,积极汲取各方面营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

 

每个学期,学校都要聘请心理学专家、法制副校长、企业员工、优秀毕业生代表来校为学生讲学,从各方面激励学生做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就业能力”培养工程的全面启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就业及各方面工作。同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居于世界500强之一的大型企业 ——富士康集团等单位也与学校签定用人协议,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级刊物——《新华社高管信息》刊登了此项工程的实施情况。它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宗旨,做到为每个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服务。学校在成为国家级重点校之后,又先后获得吉林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吉林省绿色学校、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第11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113-0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诗歌教学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将对素质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诗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教育功能。德国诗人雪莱说:“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托尔斯泰也说,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方式把握世界。如读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必然会影响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读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然会得到广泛而深刻的科学的启迪。“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警策作用。我国自古就很重视诗教传统,孔子说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说凡亲身到一个地方可以看出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便是诗教的结果,也就是说学诗的作用可以改变人的性情,使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诗歌教学本身就蕴涵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正是诗歌的这种可感性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诗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使人不禁对生机勃勃的春天产生无限想象和向往。同读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有人读到了洒脱豪放,有人读到了无奈愤懑,有人读到了信念希望。大家熟知的诗坛上“推敲”的佳话,美学家朱光潜就有着不同众人的独到见解,他说:“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从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有剥啄之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宁静,也似乎平添了搅乱。”“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歌的这种多解性特点,恰恰是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去创造,在诗歌阅读与感受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昂扬起创造的活力。

诗歌教学本身体现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价值。长期以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为此奔走呼告,呼唤诗教传统的回归。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诗歌教学。强调诗歌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而是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说,诗歌教学并不是要教学生会背几首名诗,背几段佳句,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坚定他们的理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在诗歌中求善、求真、求美,使学生在诗歌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诗歌教育的作用呢?后文将尝试论之。

一、打破僵化的诗歌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忽略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将诗歌教学与说明文教学、议论文教学、记叙文教学等同起来,学生词、学结构、学表达方式、学主题思想,甚至学逻辑分析能力。过于冷静、过于理性的教学方法完全背离了诗歌的本体,失却了诗歌的意境。中国的诗歌特别重“意”尚“神”,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意境深邃,令人回味无穷的诗句,如果拘泥在认字词、抓篇章、剖主题的僵化的教法中,学生又怎能洞察体味其中的精华呢?诗歌是人类宝贵情绪、情感的瞬间爆发,其本质是情。诗歌教学需要的是激情,是发现,是陶醉,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帮助他们与诗歌产生感情的强烈共鸣。决不能将诗歌“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过于强调“知识点”,就会背离诗歌教学强调感悟的原则。诗歌教学本身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性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悟的过程。这与知识点的分解可能正好走的是相反的路。语文教育前辈徐中玉先生说: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成为主流。许多教师也打破了僵化的诗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单纯的阅读教学转化为创造,更好地使别人的财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改写训练,有些条件好的学校的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制作教学课件,这种改写和制作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意象的再创造,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从传统教学中吸取宝贵经脸

子日:“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自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诗教经验,向传统学习,不失为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好途径。比如传统的吟诵法有两个内容,吟指吟咏诗歌。诵指诵读文章。古人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形成了吟诵传统,便于酝酿“书声琅琅”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海外学者刘铭绍先生就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大多数诗歌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分析就是一会抬头看看月亮,一会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未变,意境全无。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裁碎分析,其中苍凉孤独的意境和感悟就全破坏了。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诵读法,不同于旧社会私塾中放任自流式的诵读,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因而,我们提倡诗歌教学应对传统语文教学实行“拿来主义”的政策。

三、拓展诗歌学习的外延

经过改革的语文课本,诗歌篇目虽然增加了不少,视野也突破了“老名家”的范畴,但是要依此去建立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还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还要努力拓展诗歌教学的外延,开阔诗歌教学的空间。很多语文教师不仅和学生们一起读诗、背诗,营造氛围,还开展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如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创办诗歌园地,让学生读诗、背诗、写诗、评诗,等等。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有一段有关诗歌教学的实录文字:“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青年学生正处在“诗的年龄”,需要诗的滋养。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诗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教者入诗、入境,使它“随风潜入夜”,从而“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相互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14-02

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信息地迅速发展,传统的德育手段面临着重大挑战。德育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高中,德育教学尤为重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1 教师以身作则,发挥教学者的榜样作用

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而且也是德育教育的工作者。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

1.1教师以个人魅力折服学生

个人魅力来自于个人在多种因素下形成的综合力量,高尚的品德正是个人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个人魅力可以作用于其他人内心,对其产生一种吸引力和感染力。语文教师若是拥有高尚的个人魅力具有良好的育人意义。此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教师教学的过程也能不断丰富经验和学识,修正和提升品德素养,进而提升自身魅力。与此同时受到教师个人魅力影响的学生会心甘情愿的模仿教师或者遵循教师的教诲。如此,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中学语文教师理应积极提升个人魅力,在教学过程中以个人魅力折服学生。

1.2教师注重以德行教育学生

唯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才能真正教好学生,其实德育工作同样如此,只有真正有德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在自身品德优秀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通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并挖掘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方法。就像语文老师教授《呐喊》一文时,本身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老师更能理解文中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能通过教学方式将这一份爱国之情传承给学生。

2 教材要以德为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道具,近年来随着全国上下对于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日渐丰富和完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符合这一标准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言文、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散文等都具有良好的德育意义。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基础已经具备,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使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发挥最大的德育效果便可。

比如,选入了多个中学语文教材版本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气势恢弘大气的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这首词从作者到创作背景等都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那个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真实的感受革命伟人创作这一首词时的心境和气魄。在仔细分析词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将本就喷薄欲发的爱国热情充分释放,让学生能够更为真切的感悟和领会革命先辈们意气风发的爱国情怀和志存高远的革命信念,鼓励学生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也要学会把握时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教学以德为主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

“寓德于教”是德育渗透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中学语文教学包括了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等内容,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便可让学生学习在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在接受到德育教育。学生不仅学到文言文中的文字功夫、现代文中文学技巧还要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和道德。

3.1通过合理阅读帮助学生渗透德育内容

适当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德育教育方式。西汉的大学者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是:书就像药一样,好好的读书可以医治愚昧。这也说明了读书对于教人明智、明理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文章。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生可通过阅读《宽容》序言了解所学物质欲偏见的危害,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了解《战国策》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特点,并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明白邹忌以小见大的睿智,齐王广纳诤言的贤达。

良好的阅读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参透学习中学语文中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安排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书籍。并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力求使学生读之有所得,读后有所感。比如阅读《读〈伊索寓言〉》时,最好让学生也能尝试着像作者一样用不同的观点,解析《伊索寓言》背后的故事,挖掘去寓言故事里更深层次的道德、伦理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究竟《伊索寓言》是否适合作为现代儿童读物?

3.2进行作文练习并帮助学生掌握德育内容

作文练习时最好的德育教育方式之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笔去书写一个个感情丰富、思想端正的文章。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主要是议论文,教师可以德育内容为主,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命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为了完成写作练习学生必然要对题目反复思考并学会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思想去论证命题。学生在这思考与论证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到了德育内容,还能更进一步的汲取到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进而培养出高尚的思想品德。

4 教研以德为题并开展德育相关课外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学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课外实践活动不再是过去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娱乐项目,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是中学生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德育教育所要渗透的部分。相比于课内教学,郊外实践活动的语文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可以获得许多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课外实践活动着,可以让学生更主动的感悟语文教学中涉及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

中学语文的综合性极强,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内涵和艺术思潮,德育渗透比较方便。而且因为语文的强可塑性,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开发出不同的德育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项目。比如,语文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或者课本剧目表演等都是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形式。

例如,教师在教授《勾践灭吴》这样的文章时,可根据《勾践灭吴》的内容,设计一个课本剧表演的课外活动方式。让学生完成《勾践灭吴》的课内学习之后,在用文言文的形式演绎一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消灭吴国的故事。学生在课外表演时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勾践灭吴》一文的理解,灵活掌握文言文的文字特色,并在分析角色个性特色和语言特点时感悟出一些平时没注意过的思想。比如,了解到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坚韧精神,感受到越国文臣、武将的爱国热情,震撼于越国全民抗吴的团结精神等。

参考文献:

[1]张磊.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华章,2011-12.

[2]姜海霞.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EB/OL].2012-5,[201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