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18:5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 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实证研究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巩固大学四年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毕业论文写作不但具有本科教学中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作用,同时也是衡量和检验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2012年3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强化育人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近年来,各高校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以本校英语专业2012级和2013级部分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来分析探讨本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并拟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对比研究
1.问卷设计。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在开展问卷调查之前,笔者所在课题小组成员对我校外语学院2012级论文指导教师(43名)开展访谈,并对指导教师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记录。基于前期的理论综述和指导教师反馈,本组成员将问卷调查设计为29个问题,其中前27个问题为选择题,后两个问题为开放式问答。问卷调查的内容涵盖了论文撰写前的准备阶段,论文撰写过程阶段以及论文撰写后的评价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每个阶段涵盖不同的侧重点。论文撰写前,着重了解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了解学生选题出现的困难以及学生对于论文指导教师的评价。论文撰写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学生论文撰写中的难点,主要存在于论文撰写时间、论文文献查找以及语言组织能力三个方面。论文撰写后,着重了解学生对于论文的答辩管理评价、论文的评定管理评价以及论文的质量管理评价三个方面。
2.问卷实施。本问卷设计完成之后,本课题组5名指导教师首先抽取各自指导论文的2012级学生共计80进行了问卷调查,于答辩结束之后开展了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发下问卷调查80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本课题组成员针对问卷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学生对于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相统一;(3)增加指导教师修改论文次数;(4)适当延长论文撰写时间;(5)提高文献查找能力;(6)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7)加强答辩过程的过程管理;(8)规范论文评定标准;(9)加强论文的质量管理。本课题组成员一致在2013级的论文指导工作中坚持这九项措施,在2013级的论文指导工作中严格要求。随后本组成员收集各自指导论文的2013级学生共计80进行了问卷调查,发下问卷调查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随后开展了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分别形成了对照组和实验组。
3.问卷调查结果和讨论;经过两次的问卷调查和统计,本组成员获得了数据,并对此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表1和表2收集的是论文撰写前学生准备撰写论文的数据对比。表1数据表明,实验组较对照组对论文的重要性要明显提高,这组数据说明加强论文重要性教育是必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才能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2数据显示出实验组比对照组在选题与教师一研究方向一致性有所提高,这也与本组指导教师在选题阶段与学生加强沟通有直接的关系。说明学生论文选题受指导教师影响较大。学生选题与教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性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专L,利于论文指导工作的展开。
表3至表6收集的是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撰写时间,修改次数以及学生存在主要的困难的数据对比。以上数据显示实验组教师修改学生论文次数明显高于实验组,这个结果在另外一项问题(你对你的指导教师是否满意)中也得到数据支持,学生对于教师的论文修改次数的提高有积极的评价。同时实验组比对照组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普遍长1到2周,该数据对比使老师在实验组加强论文指导和监督的结果,同时也是实验组学生重视论文撰写的体现。对于学生论文撰写中出现的困难,表5体现的论文撰写中查找文献途径受限,该数据对比表明实验组的上网查阅文献比例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完全不查阅文献的情况没有出现。反映出本组指导教师在实验组学生中加强文献检索指导,学生网上检索文献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表6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论文撰写中,语言组织一直是难点。不少学生习惯用翻译软件组织语言,致使全篇论文中式英语随处可见。该数据说明语言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语言基础决定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指导教师的指导并无直接关联。
表6至表9收集的为论文撰写后学生对相关的评价数据对比。以上数据表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对答辩过程、论文评定和论文质量管理方面的评价明显提高,说明本组指导教师对实验组的论文答辩、评定、管理三方面的改进与优化提高了学生对以上三项的结果评定。因此,规范论文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论文评价和管理体系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结论
通过对我院2012级和2013级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表明提高论文质量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都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二是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保障教师的论文指导时间。三是管理层要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监控,规范毕业论文评价和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由于问卷调查样本不够大,被调查者人数有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穆风英.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与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4):138-142.
[3]杨宇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反思[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8-112.
[4]张奕,王健.构建多维化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9):71-72.
[5]张春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一、前言随着加入WTO,中国更加强了与别国的交流和合作。全方位面向世界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语言无障碍,又懂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再者,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受教育人数的增加给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中国的英语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如果还按照原有的教学大纲,势必造成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格局,短期会影响学生就业,从长远看,更影响我国英语专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同行已就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秦秀白,吴古华:1999;刘润清,戴曼纯:2003),其结论显而易见:高校英语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从80年代中期始,我国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录用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有了新的要求。除精通英语,还要有另一些专业知识(如外交、外贸、旅游、新闻、法律、经济、计算机等)的基础知识。从那时起,我国先后有不少高校在外语专业中开办了商务外语专业或者方向。1995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已把商务英语方向列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中,这表明商务英语已进入研究生层次的语言研究。不少语言学研究者从文体学、语用学、语义学、认知科学、社会语言学、翻译理论或话语分析等不同角度对商务文体、法律语言、广告语言做了大量尝试性研究,发表过不少相关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许多高校都设有经贸学院、商学院或商务英语学院,其他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在其外语学院开设了商务英语系,如湖南大学、南京大学等。目前,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外语学院有不少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商务语言研究。重庆大学从1985年恢复英语专业以来,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优秀的英语专业人才,从毕业生就业结构看,主要包括三类:继续深造(国内研究生或者国外留学)、英语教师(各类学校)、其他(包括各种性质的企事业单位等)。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英语专业人才,学校应开设更为合理的外语课程,因此有必要了解和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表1是2001年到2004年重庆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具体比例反映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未来职业中运用英语的两个目的:学术(English forAcadem ic Purpose)(指研究生和英语教师)、专门用途(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指其他)。不难看出,大多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运用专门用途英语(四年分别是60.87%、56%、52.34%、60.83%),因此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换言之,英语专业本科期间如果不开设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就无法满足毕业生将来职业的要求。表1 2001-2004年重庆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情况
毕业时间(人数、比例)2001(23人)2002(75人)2003(128人)2004(120人)研究生(包括留学)2人(8.7%)7人(9.33%)17人(13.28%)22人(18.33%)英语教师7人(30.43%)26人(34.67%)44人(34.38%)25人(20.83%)其他14人(60.87%)42人(56%)67人(52.34%)73人(60.83%)
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源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了达到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大纲》将4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英语专业技能课是指英语技能的综合训练和单项训练课,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大纲》中的复合型人才指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通才,而不可能是样样精专、千人一面的全才。外语专业院校、对外贸易大学、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理工科大学的外语专业所培养的对象,知识能力结构各有侧重,这是目标设定的差异;而且,由于师资设备条件、生源水平、地区差别等限定因素,各校还实际存在着教学操作和目标达成度上的差异。这种双重层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体现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因此,在考虑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的时候,应把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对学科交叉、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辅以较大强度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研究型、实用型两大类型人才。三、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内容商务英语涉及商务和英语两个概念,因此对商务英语的界定和定位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它也成为每一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争论的焦点。表2是第六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2004年10月23-24日在湖南大学举行)对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总结,由此可见,各校虽然都用了商务英语这个名称,但开设的课程差别很大。张佐成特别指出(2004,4),“目前,国内在商务英语教学和科研中有一种偏向,即使用英语作为授课或阅读语言,系统讲授和学习商务学科知识。这实际上是在朝‘英语商务’的方向发展”。表2 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与相关因素的相关度相关因素模式商科专业(汉语授课)商科或其它专业+少量商英课程商科或其它主修+商英辅修商英专业(专业课用英语)商英主修+其它辅修双学位(商英+其它)学生的英语基础无关低-中中高高高对英语的兴趣和天资无关低-中中高高高就业对商英能力的要求无关低中高高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无关低-中中高高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高高高高中高原版专业教材的必要性无关中-低中高中中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s)的一个分支(Hutchison&W aters,2002),是一种与商科专业跨学科的应用语言,它的教学中心依然是商务的英语,而不是商务学科知识本身,“因此它是英语基础教学的扩大和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也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刘法公,2003)。把商务英语课程开设在英语专业,其重点还应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及其英语专业知识及技能。因此,我们赞成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内容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商务操作技能+商务学科知识(张佐成,2004:6)。四、重庆大学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建立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我们在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时做过大量调研和分析。一是学习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二是做了问卷调查(吴娅等,2004)。通过对在校生的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目的、需求以及对现有课程、教材及教师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及要求;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既是对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的检验与反思,又能提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修改现有课程;用人单位对于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分析调查则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目标需求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在网上调研了对外经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院校的有关课程设置。四是考虑了重庆大学自身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外语学院的师资力量,我们提出在重庆大学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建立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于英语专业二年级下期结束时通过口笔试方式挑选出优秀学生,组成商务英语方向班,在三、四年级相应减少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如单纯的口语与阅读课不开设,而是增加商务技能课程;如开设商务谈判、商务沟通、商务函电、商务英语阅读等课程;增加商务及管理专业知识的课程,如工商导论、现代企业管理、跨文化交际、市场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广告策划等等。本方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广泛的经济管理、国际商务贸易基础理论,能在商务英语教学、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外交等领域发挥作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初级阶段达到国家专业英语四级水平,熟练掌握听说读写技能。高级阶段达到国家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具备一定英语文学修养和扎实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和较广泛和全面的商务知识。再者,自国家教委从2002年实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来,我国高中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已按照新标准要求有了明显进步,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应提高了很多,由此可把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导论”、“英语语言学导论”、“西方文化入门”等调整在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完成,并增加诸如“中国传统文化”之类的课程,我们以前的课程更多考虑的是吸收有益的西方文化,而忽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了解,而《大纲》(2000)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目标,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要。
参考文献
[1]HUTCH ISON TOM,WATERS ALAN.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2tion Press,2002.
[2]陈勇,肖云南.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理念及教学目标确立问题[A].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3]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1-24.
4]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秦秀白,吴古华.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J].外语界,1999,(4):33-36.
关键词:语言学 语用学 语篇分析
1、教学内容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2、教学方法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 “Study & 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Language Changes;2) 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 Pragmatic 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参考文献:
[1]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 [J].外语界.2002.
[3]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
[4]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5]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和广泛讨论,无可非议,大学英语教学一路走来,对我国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功不可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和需求也越来越多,像英文的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英文演讲与会议发言、英文的商业计划书与产品说明,等等。可以说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应更加注重大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个性化教育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最早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应面对每个大学生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挖掘每个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每个生命个体自由发展。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都与中学英语无较大差别,还是侧重于基础的夯实。教学内容和方法近似于重复高中内容,不能有效地针对和满足大学生对于英语的个人需求、专业需求及未来职业需求,这也是大学生们对大学英语课倦怠和不满的主要原因。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规避共核英语,寻求一种走出这种尴尬境地的个性化教学。基于个性化培养的教学理念,可以有效地引导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种改革反映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等。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基于个性化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教学理念
个性化培养基于每个大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潜能的不同。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带有一种需求的,尊重并满足对方的需求,别人才会尊重我们的需求。我国有1500多所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尽相同,在英语方面的个人需求千差万别,所学的专业及未来的就业市场对他们的英语要求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就应该秉着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来了解各方对于大学英语的需求,并指导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
1.借鉴英语专业,满足个人需求。
目前,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是结合精读课文,在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融入听、说、写、译技能的训练,即所谓的综合技能集成法[1]。相对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来说,这种大学英语教学博而不精、泛而不专,容易使学生产生大学英语课上学不到什么东西的感觉,这也是学生反映对大学英语课厌倦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语言学习的特殊规律来看,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强化和集中训练学习更为有效”[2]。谢德琼的实验发现,集中学习和训练某个能力的效率要比分散学习的效率高许多[3]。那么,基于专业需求、学生个人需求及人才市场需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面借鉴英语专业,把大学英语课分得更细一些,进行分类型教学。如将大学英语课细化为类似于英语专业的阅读课、中高级听力、中高级口语、中高级写作、中高级翻译等,英语选修课程可以开设商务英语、报刊选读、文学作品鉴赏、语言学导论、文献阅读等分类型课程,对学生英语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分类型的强化教学。课程的如此细化设置,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劣进行集中学习和训练,进行补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2.强化应用英语,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职业对于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更高要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工具性特征日益凸显。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所以如果本着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思想,大学英语教学应走向强化应用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及基于工作需要的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地压缩基础英语的学时,增加英语应用能力课程,如英文演讲与会议发言、各类英文报告、英文辩论技巧、口译、笔译、学术论文写作、外贸函电等,还可以应部分学生需求,开设GRE、托福、雅思之类的英语考试指导课程。
3.走向专业英语,满足专业需求。
1999年的大纲中曾明确提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这一理念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和改革条件下显得极其适宜,“英语不是学好了再去交际,而应当在较交际中学习”[4]。经过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英语语言学习之后,大部分大学新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英语语言基础,亦具备了将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融合到一起的能力。大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在做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时候,需要阅读一些本专业的英文原著,起码论文的摘要部分要进行英语翻译,必要的时候还要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讨论或汇报。所以大学阶段可以逐步走向将大学英语与专业相结合,让大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如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某些专业科目亦可进行双语教学或对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科目进行全英语教学,从而凸显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英语应用技能和学术英语能力。
二、课程设置/课程管理
在以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合理、有效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理念。张正东提出“学生学习英语的追求、潜能等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提出学与不学、多学与少学、快学与慢学的诸种可能,任其选择”[5],这种看法很值得赞赏、学习和借鉴。应用于基于个性化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如下模式可以灵活采用:
1.大学新生入学英语测试。
通过的学生可以免修必修英语课程,直接进入选修课程的学习,其选修课程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及个人需求进行选择。未通过的学生需至少修完两学期的英语必修课程,才可以进入选修英语课程阶段。
2.必修与选修的有机结合。
大学英语必修课时、学分的减少,选修课时、学分的增加,能更加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大学英语的必修、选修课程应尽量设在大学四年的前两学年内,以便既不占用专业学习的时间,又能为专业学习打好英文的语言基础。
3.必修课程设置的改革尝试。
蔡基刚提议取消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将之改为阅读课程,并辅助开设多个专项技能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模式来实现大学英语的转变[6]。大学英语的必修课程应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主,有效借鉴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开设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课程,进行分类型的强化教学和训练。课程的安排可灵活多样,如以两学期为总周期,每学期64课时共128课时计,可灵活采用如下方式:
①64课时阅读+32课时听力+32课时口语;
②64课时阅读+32课时写作+32课时翻译;
③32课时阅读+32课时听力+32课时口语+32课时写作;
④32课时阅读+32课时写作+32课时笔译+32课时口译,等等。这种课程的安排方式可以根据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已具备的条件等进行灵活搭配。
4.选修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大学英语的选修课程设置应以应用英语和学术英语为主进行安排,选修课程分为必选课程和自主选择课程。对于已通过入学英语测试可免修必修课程的学生和已完成两学期英语必修课程的学生开设的必选选修课程,学生可在如下课程范围内选择至少三门课程,如学术论文写作、报告写作、商务英语、外贸函电、英文公共演讲、报刊选读、文献阅读,文学作品鉴赏、中高级听力、中高级口语、中高级写作、中高级笔译、中高级口译等。自主选修课程可依据学生的专业,开设对应的专业英语课程,如建筑英语、采矿英语、工程英语、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通信英语、艺术英语、法律英语,等等。
三、教学实践
德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弗希特这样阐释:“教师在专业上享有探讨、发现、出版、教授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所发现的真理的自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自由地依据专业理论知识,根据科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自由思想。个性化培养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的,那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生动的实践体验情境,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学生英语的语言能力,体现个性化培养的思想。如旅游景点英文讲解的场景,英文辩论赛的情境,英文学术报告的情境,英文商业谈判的情境,等等。
强调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方式和能力,更是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目标的体现。各高校的各种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和内容,对自己的语言弱项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和学习,实现学生的最优发展。
关键词:英语专业;现状;改进对策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专业在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之下,培养了社会急需的大批优秀的英语师资以及外交和翻译人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懂英语但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甚至无法适应工作需要。为顺应社会的需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以培养单纯语言技能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由此,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出现了“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国际贸易”等培养模式。以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过去以单纯培养语言技能的人才相比,确实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以及大部分高校均开设英语专业(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26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究竟怎样?存在着什么问题?这些都有待于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对当前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症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对策。
二、现状及分析
一谈及教学,就必然涉及到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课程等。本部分主要论述目前英语专业教师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现状以及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的现状。
1.教师教的动力
按照通常的理解,教的动力是指教师的工作动力,它由需要、兴趣、意志、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构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两种类型:(1)外部动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常常受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条件的影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和工作环境,是形成教师工作动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能调动教师执教的积极性。(2)内部动力: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靳玉乐、李森等,2001:173)。
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尤其在非外语类或非综合型大学的高校中的英语专业教师教的动力低下,缺乏敬业精神。我们认为,造成教的动力低下,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第一,课时工作量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以重庆某高校为例:如果教大学英语课的教师承担5个班的教学任务,每周可授20课时。他只需备4个课时的课,其余16课时为重复课。而所有20课时的课时报酬系数均为1。教英语专业的教师承担一门课程,每周只有2或4,最多的达到6课时(基础英语)。即使承担2门课程,每周也只有4或8课时。此外,备课量和作业批改量相当大。学生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也较高。而大部分专业课程的课时报酬系数也只有1.1或1.2。学校对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即自然课时数)的要求一样。这使得大部分教师不愿教英语专业,而愿去教大学英语。即使教了英语专业,但为了完成工作量或出于经济压力也不得不去兼8-12课时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果每周讲授14-20课时,根本无时间和精力来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第二,各级领导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重视力度不够。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受到国务院、教育部直接关注,各学校的领导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并投入较大量的资金以促使教改的成功。原因在于这关系到学校的“面子工程”。在一些学校,如果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较高,学校对任教于那个年级的教师进行奖励。而对英语专业的教学重视力度却小得多,一方面投入资金少,另一方面即使专业学生的英语四级(TEM-4)通过率较高,学校也不会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任何奖励。这或多或少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第三,由于一些大型出版社的资助,国内经常召开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规模大且次数多,大学英语教师可经常去参加研讨会并交流教学经验。此外,某些出版社每年暑假在一些大城市为大学英语教师组织大规模的研讨会,并报销来往的车票、住宿费,同时还组织所谓的“文化考察”。与之相比,全国性和地区性的英语专业教学研讨会的规模和次数却是小而又少,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交流学习。这也影响了他们教的动力的提高。
2.教师业务水平
Ingram(1983)曾指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了解或掌握相关学科如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及其他应用学科如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学等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Wallace(1993)曾把教师的成长概括为三种模式:(1)匠才模式(craft model):此类教师依赖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教师和自己的经验积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2)应用科学模式(applied science model):"教师学习与外语教学有关的理论课程,用理论指导和改革教学;(3)反思模式(reflective model).教师在教学实践、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结合理论指导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等(引自戴炜栋,2001)。
目前,从大部分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师的构成情况来看,他们当中一部分具有硕士学位,一部分是本科毕业生,少数具有博士学位。其中系统学习过TEFL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很少。加之,如前所述的由于教师教的动力低下,他们无心思、精力、时间去认真学习钻研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学等理论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可以说,在我们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仍属于匠才型。
此外,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目的语国家,讲授第二语言的教师的第一语言几乎都是母语,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不成问题。然而在我国,讲授英语的教师的第一语言是汉语,教师也是英语的学习者,也存在着语际语(interlanguage)的问题。Selinker(1972)认为,语际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试图模仿目的语而造出的带有错误的非母语、非目的语的一种语料。Stern(1983:356)为语际语研究设计了一个语言水平程度(levels of proficiency)连续体(continumm),从最低水平(minimum proficiency)到最高水平(maximum proficiency)。可能教师在这个连续体上的位置比学生更靠近目的语,但是,在教师身上同样出现语言僵化的
现象(fossilization)。在我们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中,尽管目前大部分年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但他们在读研期间为了写硕士论文主要忙于读一些理论书籍,又有多少时间来提高其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呢?戴炜栋(2001)在一个高校英语教师培训班所做的调查表明,大部分接受培训的教师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满意。
3.课堂教学情况
我国的英语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教师在教室里提供大量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与指导(戴炜栋,2001)。因此,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曾于2006年11月抽查了所在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教师的教案并随堂观摩了几门课程的课。结果在教案中发现每一个单元通常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热身活动(warm-up activities),语言点解释(language points),难句分析(analysis of complex sentences),课后练习(post-reading exercises)。随堂听课发现,教师讲解多于学生语言运用活动,学生参与交际的机会少。有的教师惟恐学生听不懂,反复举例说明、讲解词语。有的教师逐句翻译课文,不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吸收的余地。学生忙于记笔记,机械地跟随教师的思想走。课堂气氛十分单调、枯燥。此外,学生逃课现象十分严重。我们曾在经常逃课的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他们说课堂上没有什么收获,还不如在寝室里借助参考书自学,考试时借阅其他同学的笔记复习就行了。
简言之,目前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这一主体,把课堂教学的功能仅仅看作是教给学生有关语言的知识。教师仍乐于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愿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前面论述的教师教的动力低下,第二个原因就是认为这一传统的模式使课堂管理相对容易些。
4.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引起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和态度,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甚至完成的内在动力。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弱,出现逃课、厌学等现象。
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学习动机复杂多元化,即学习活动常受多种动机支配、极不稳定,学习目标迷茫;(2)学习动机、目标多指向近景性、直接性方面:学习动机较多地与学习者自身目标、个人利益相联系,考虑学习的社会意义、社会需要、社会价值等较高境界和认识的远景性动机所占分量极少;(3)学习动机、内容多功能性和实用性;(4)学习的成就动机呈中等水平,自我要求水准(即个人期望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也为中等水平。总的说来,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呈现出被激发不够的态势。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学习目标迷茫,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部分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呈中等或中下水平。他们仅仅是把英语当作一门工具,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攻读第二专业学位上,能通过期末考试和四、八级考试就行了。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仅仅是期末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争取拿奖学金。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没有什么兴趣,填报英语专业时,考虑的是目前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所以在父母的督促下就填报了。
5.学生的学习策略
O’Malley&Chamot(转引自Cook,1991:105)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分为三类: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ies)和社会策略(soci利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指的是制定学习计划,监控自己的言语和写作以及自我评价等。认知策略指的是处理语言学习的一些有意识的方式,如:记笔记、归类、记忆和查找学习资料等。社会策略指的是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来学习,如:与同学合作或请求老师的帮助。’
有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90%)不知道如何学习英语、记忆单词、提高阅读理解、提高听力水平或口语(李风华,2002)。虽然该调查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但这一现象也同样出现在我们的英语专业学生身上。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尽管有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也非常努力,但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而往往事倍功半。有的学生不采用元认知策略,即学习读书无计划性,不善于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监控自己的言语和写作,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有的学生不愿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有的学生有问题不愿向教师请教。
总之,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能力不强。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有显著关系。
6.课程设置
《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大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如:外交学导论、国际关系概况,国际法入门,英语教育史,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新闻写作等课程。
这三大模块的英语专业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较明确合理的框架,使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有一个较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束定芳,2004:147)。依据《大纲》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许多高校对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并设置了各种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如:法律英语方向、经贸英语方向、商务英语方向、医学英语方向、旅游英语方向、科技英语方向等。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虽然比纯粹的语言技能课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问题概括如下:
(1)有的院校的大部分课程仍然以语言技能为主,只是在高年级阶段加了几门专业知识课。由于外语教师不懂专业,这些课程基本由专业教师用中文开设,没有发挥外语优势,即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也较为肤浅,离专业的培养规格相差甚远(郑玉琪,2006)。
(2)有部分高校为了体现专业特色,减少英语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在第二学期就开设相关知识课,并把其作为必修课,而把《大纲》中的必修课设置为选修课。结果降低了对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降低了专业学生语言准确性的要求,导致学生语言、人文修养的下降(何兆熊,2003)。
(3)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在我们的英语专业教学
中,我们对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培养似乎抓得紧些,而对写作和翻译的训练注意不够。有的院校的写作课只开设了三个学期,翻译课只有两个学期。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均没开设。原因在于写作课被视为苦差,老师不愿意上。殊不知,英语专业之区别于其他英语专业的优势有二: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写作能力(蒋洪新,2004)。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不高,翻译能力十分低下。
(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问题。一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必修课(含限选课)的比例太大,选修课比例较小。学生整天忙于上课,没有时间去消化吸收课程内容,同时其兴趣爱好也被扼杀,使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无从谈起。
三、改进对策
《大纲》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复合型英语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求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教师教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
1.提高教师教的动力和业务水平
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是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靳玉乐、李森等,2001:173)。要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首先应提高专业教师教的动力和业务水平。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的动力和业务水平。
(1)强化教师的内部动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学生观。培养他们愿为英语专业教学乐于奉献的精神。
(2)提高专业教师的课时系数报酬,减少他们的工作量。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语言学理论、外语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3)在同等条件下,学校和学院优先选派英语专业教师去国内外进修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并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向专业教师倾斜。这不仅能提高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能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来从事英语专业的教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鉴于目前学生学习动机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呈现出被激发不够的态势。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打下扎实英语基本功对社会和对个人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学习目标。
(2)通过有效的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成绩,获得一定的满足,进一步唤起学习的需要和学习兴趣。心理学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与学生的学习毅力、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3)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工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Atkinson研究发现“唯有在工作适当或中等难度时,人类追求成就的动机才最高。”(转引自靳玉乐,李森等,2001,188)。这说明课程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匹配,如能配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或与生活发生关联,就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精湛的教学艺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4)对学生给予正确评价,多赞扬、多鼓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M.T. Rosenthal)曾把在花名册上的学生随机挑出一些,然后先诉老师这几个学生是特别聪明的,老师就对这几名学生倍加关照,诸如上课经常请他们回答问题,一旦有进步就及时鼓励。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优异,表现更好。这就是著名的“期望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转引自靳玉乐,李森等,2001:189)。因此,教师应经常鼓励和表扬及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被证明为不是外语教学的理想模式,因为外语教学主要不是教给学生有关语言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习者一种使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学习者在语言使用的实践中逐步地培养。这样的语言实践应该大量地在课外进行。因此,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活动和教学要求,提供或创造真实有效地交际需求,教给学生学习外语的良好习惯和策略,同时解决学生在外语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束定芳,王惠东,2004)。
因此,我们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及愿望的基础上,结合阶段性教学目标来计划和安排课堂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和安排不同的话题来组织学生讨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和进步的机会,让他们体验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快乐来增强学习兴趣。
(2)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想。Swain(1985)指出,学生的输出有多重意义,如: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输入:检验自己有关语言形式的假设;促进语言知识的自动化:增强会话技能;形成自己的话语权(转引自束定芳,王惠东,2004)。因此,教师应创造一种用英语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环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尽量使用英语。
(3)重点操练重要的语言形式。外语课堂上,无论是语言材料的讲解,还是用目标语开展的交际活动,其重要目的之一是引起学生对重要目标语形式的注意,自然而然地学会使用这些语言形式。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要求通过要求学生准备和完成交际任务的形式来增强对某些语言形式的敏感性,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困难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的语言形式,通过适当的交际活动和形式操练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语言形式。
(4)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根据研究,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除了其他因素外,其运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的能力是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学,而不是只教书。《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讲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钱伟长教授也曾指出:“大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自学,大学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干什么。”(转引自赵忠德,2001)。
(5)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国著名外语教育家刘润清教授(1999)指出:教师要研究教学法和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但对任何一种教学法,第一,不应该盲目地跟随,也不应该盲目地反对,头一条是弄懂,弄懂以后再决定取舍;第二,一个好的外语教师应该懂得多种教学方法;第三,不要一味地去研究学习教学方法,因为对一堂课来讲,绝对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起作用。Bax(1999)主张在英语教学中应把内容置语言教学的首先位置,即所谓语境教学法。在以具体语境为出发点的前提下,不同方法都会有其积极的效果(转引自王银泉,1999)。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应以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课程为基础。
4.优化课程设置
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途径主要是课程学习。因此,优化课程设置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前提。各高校在优化课程时应以《大纲》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为指导,再根据本校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需求以及社会需求来进行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应体现培养过程的阶段化和模块化。在此,我们认为可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模块:
(1)英语专业技能模块。该模块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这部分的教学内容绝对不能削弱,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则失去了作为专业人才的立足之本(郑玉琪,2006)。主要课程为:基础英语、语音、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口译等。在一、二年级时,此模块课程的学时数应增加,在三、四年级时,可适当减少一些课程的课时,如高级英语和视听说等,但写作与翻译课程不能削弱。《大纲》明确指出:“在注意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
(2)英语专业知识模块。该模块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作一些取舍。但《大纲》里规定的必修课部分不能舍弃,如:语言学导论、英美文学、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国家概况。另有一些选修课也不能舍弃,如:英语词汇学和西方文化入门等。原因在于这些课程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强文化素质和修养。该模块中的大部分课程可在三、四年级开设。
(3)相关知识课程模块。该模块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素质,是区别于传统的培养英语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在三、四年级开设。同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如:语言、文学方向可设置以下课程: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词汇学、文体学、英语小说、戏剧、诗歌等。法律经贸英语方向可设置:法律英语、国际公法与私法、外经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文书格式等课程。需注意的是,该模块的课程最好由熟悉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用英语授课,而不是由专业课的教师用中文授课,因为用中文授课不能达到既学习专门用途英语又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
(4)实践课程模块。包括毕业论文、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角、办英语报刊等)、各种英语竞赛等。该模块应得到加强并需要学校、学院及教师积极支持和指导。这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翻译教学;教学目标;非英语专业
一般来说,开设一门课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然,教材的选用或编写,教学手段的采用,教学效果的评估都会陷入盲目状态。目前,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在多数高校基本上处于这种状态。自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实施以来,全国高校相继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基本模式是把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两个阶段,高级课程主要以各类选修课程为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因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也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视,纷纷作为主要选修课程开设出来。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穆雷所说的翻译教学状况,至今在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仍然存在。当时穆雷在《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一文中说“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教学对象不明确、教学方法不明确,至今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翻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与各类具体教学大纲相应的适用教材、教学方法及其评估方法,相对于口译教学或大学英语教学来说,笔译教学比较混乱,缺少系统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师之间缺乏也难以交流沟通。其结果是翻译教学效率低下,一些原本应该提高翻译能力的课程被上成熟练语言能力的后续课程,教师疲惫不堪收效甚微,学生也觉得兴趣不大,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精力的大量重复。”本文将以同济大学为例,来探讨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研究背景
关于翻译教学的讨论,近二三十年来就一直没间断过。从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出,其热点主要集中于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研究不多。多数情况下这些论文只是讨论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异同,即使有专文研究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也仅局限于翻译教学方法、过程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探讨,很少涉及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的定位。薄振杰、李和庆(2011)指出:“研究选题多集中在翻译教学模式和方法探讨方面,翻译教材研究匮乏,口译教学研究滞后,翻译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翻译测试与评估、师资发展研究几乎无人问津,严重影响了翻译教学的整体发展。”任何教学一旦没有目标便失去方向,有可能越俎代庖,做一些无用或吃力不讨好的事。
从对翻译教学的理解和阐释可以看出对翻译教学目标的不同理解。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年版),对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1)一般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2)较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美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科普文章,并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每小时300个汉字。译文基本通顺、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3)更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英美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4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误译现象,文字通顺、达意,语言错误较少。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规定和指导作用。但对翻译教学目标的规定比较笼统,这个目标似乎应该是“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的,而不是翻译教学的具体目标。罗选民(2002)说:“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翻译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学生对语言认识程度的加深,反过来可加强他们自身的翻译能力。”苗菊(2007)也认为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翻译人才,研究翻译教学应该建立在研究译者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这些学者都把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上,比较具体,但并非专门针对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的。
穆雷(2004)曾经比较有针对地指出,翻译课程 “一种是外语专业高年级的翻译课,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翻译训练,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能力,毕业之后直接或经短期培训就可以从事基础翻译工作;一种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以后,通过翻译课程训练,熟悉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能够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还有一种是没有达到从事翻译工作基本语言能力的上述两类学生,通过翻译课来检验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前两种训练属于翻译教学,第三种训练则属于教学翻译。”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参加翻译课程的学习时,翻译教学的目标甚至性质都是不同的。对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来说(即在通过大学英语六级以后),翻译课程是“翻译教学”,其教学目标是“通过翻译课程训练,熟悉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能够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而对“没有达到从事翻译工作基本语言能力的”学生来说,翻译课程是“教学翻译”,其教学目标是“通过翻译课来检验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又涉及到“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讨论。关于它们之间的讨论近些年学界讨论很多,也很清楚,不再赘述。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程的翻译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属于“翻译教学”,其教学目标当然也就是传授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技巧,提高翻译能力。但是,在同济大学多年的翻译教学尝试和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的确立
同济大学大学英语教学从2005年开始改革,根据新生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英语测试结果,参照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把新生分成三级和四级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学生在一年级参加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学习,二年级时参加大学英语提高课程的学习,即选修课程的学习。尽管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两个层次所选用的教材不同,但在提高阶段则无区别对待,一律参加无水平差别的选修课程学习。
这一改革,对于选修课程“综合翻译”的目标确立就带来很大困难。因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受到学生的水平和要求直接影响。同济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不再是分层次教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而有的过四级都困难,因而他们对“综合翻译”这门课程的期待也不同。再者,学生的专业方向也不同,既有文史哲类,也有理工和医学类的。有些专业的学生每周所修的课程较少、作业相对轻松,有较多的时间投入翻译作业和翻译实践。而有些专业的学生则有每周多达40节以上的课要上,作业又多,对翻译即使感兴趣,也无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翻译作业和布置的翻译阅读任务。因而按照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要求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是,“综合翻译”这门课程十分重要,因为“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在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罗选民2002)所以为了我国翻译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翻译课程,不仅必要,而且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济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目标确立经历了两次变化。
从2004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到2008年底,我们的教学目标一直沿袭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目标:通过系统翻译理论的学习、翻译技巧的传授和足够的翻译实训,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和能力。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基本上与英语专业保持一致,即,以指定教材为中心,以讲授翻译技巧为重点,辅之以大量的翻译练习。但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个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1)教学时数太少。作为选修课程,《综合翻译》按规定每周教学时数为2节,教学周数17周,总共才34个学时。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每周4节,分两个学期完成,一个学期英译汉,一个学期汉译英,每学期17周,总共在翻译教学上的投入是136个学时。二者在教学时数上相差甚远。另外英语专业学生基本上是全天候英语,更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无法比拟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在区区34个学时里,既要介绍翻译理论与知识,又要传授翻译技能技巧,还要进行翻译训练,实在勉为其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是满堂灌,难免疲于奔命,顾此失彼。本来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其教学方法应该主要以学生积极参与的技能训练,结果成了浮光掠影式的翻译介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没有适合非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材。尽管市面上翻译教材林林总总,每年都在推陈出新,但能在34个课时内完成、适合不同专业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到目前为止还很难找到。由于种种原因,同济大学的《综合翻译》教材一直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中级翻译教程》(孙万彪主编)。该教材为报考口译证书的配套教材,以技能实训为主,因而任课教师不得不查阅大量资料以使教学中的翻译理论和知识系统化。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忙于记笔记,比较讨巧的就直接拷贝老师的PPT,囫囵吞枣或只鳞片爪地记忆一些翻译理论,无法系统地复习,参与课堂翻译过程的机会和时间也就相应很少。
(3)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估标准难以把握。由于原定的“综合翻译”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所以测试和评估的结果应该是看“提高”的幅度和值。测试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要测试出翻译水平和能力是否提高、提高多少则比较困难。以往,“综合翻译”这门课测试与评估目的主要是为给学生比较公正的成绩,以便他们挣学分、赚绩点,因此我们是安排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相对客观地给出最终成绩。应该说最终的分数能反映出学生的翻译水平,但无法反映出提高的幅度,造成测试与教学目标的偏差。
(4)缺乏相对稳定的、素质过硬的翻译教学队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教师必须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而我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是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或翻译专业方向的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因而,在选派担任非英语本科翻译教学的教师上,从一开始就勉为其难,具有任意性。任课教师基本上由对翻译教学感兴趣的教师自己主动承担的,对学生翻译指导只能凭个人兴趣从不同的渠道寻找翻译素材,对学生进行“大量”训练,加上寻章摘句随性谈体会和感悟,对翻译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训练的技能体系都无法系统化全面传授。
几年来,由于教学目标沿袭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一直疲于奔命。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很辛苦,但却无法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和能力”。根据我们每年对全校修完《综合翻译》课程的学生问卷调查,2008年以前,学生普遍认为,一学期下来,除了记得一些翻译名词术语,以及可笑的翻译例子外,对这门课程几乎没什么印象。
据此,同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部决定对《综合翻译》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
刘宓庆(1987)指出,翻译理论课题千头万绪,本科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在于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学性、功效性。王树槐(2001)在谈到本科生翻译教学时也认为:“本科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应从英汉宏观对比和语言能力提高两个维度进行,通过认识英汉民族深层思维差异,使学生明了、顺应译语中自然的、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两位学者所谈的都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教学,他们的目标尚且理应如此,那么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则连这样的目标也难达到。所以,根据以往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经验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从2009年起,我们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为:以汉英两民族在语言、思维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切入点,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和欣赏,让学生对汉英差异有比较全面和综合的理解,从而提高翻译鉴赏水平,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指导。这一目标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目标的显著不同在于,它强调翻译知识,即汉英在语言、文化和思维逻辑上的异同,而不是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欣赏水平的提高,而不是翻译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当然事实上这一目标可能有助于学生日后翻译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确立后的翻译教学
教学目标确立后,在教学重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队伍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看下表:
目标确立前(2008年以前),由于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因此,当时的教学重点是介绍翻译理论,讲授翻译技巧,辅之以从句子到篇章的大量练习。从目标确立后,我们的教学重点发生了转移,主要是介绍翻译知识,特别是汉英在语言、文化和思维逻辑上的差异,讲授翻译作品的欣赏角度和评判标准,从中体会和加深对翻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也因此做了相应的调整。从上表可以看出,目标确立前我们的课时分配是:8学时的导论和翻译理论介绍,14学时的翻译技巧传授,12学时的文体翻译。目标确立后,课时分配调整为:12学时的翻译知识介绍,14学时的翻译欣赏,8学时的翻译反思,主要是对翻译过程的反思。
从课时分配上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标确立前,我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大量的汉英互译练习。目标确立后,教师讲授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参与,课后不是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翻译练习,而是对翻译作品欣赏和评判。目标确立前,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目标确立后,前1/3学时(12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剩余学时都是以学生欣赏和评判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特别是最后8个学时,更是以学生反思和讨论为主。可以说目标确立后,翻译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比例。
教学目标转变后,很难找到与之相配套的教材。我们的做法是,在提供给学生参考书目的同时,我们的翻译教学团队分工协作自编教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吸取众教材之长,教师则可以弥补其他教材之不足,在材料选用上也更能注意适合同济大学学生水平和专业。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师资队伍。
翻译教学目标确立后的三年来,我们的翻译教学有了明显的改善。调查显示,学生对汉英差异有了更深、更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翻译有了较高的认识,翻译欣赏和评判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每学期选修“综合翻译”这门课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
四、讨论
翻译教学目标的改变带来三个问题:(1)这样教学目标下的教学算是翻译教学还是基础语言教学的延伸(即,教学翻译)?(2)不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翻译水平为目标的教学还算不算翻译教学?(3)非英语专业学生有没有必要开设翻译课程?
回答第一个问题,又绕不开“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之辩。其实早在1981年加拿大学者德利尔(Jean Delisle,1981)就提出的“翻译教学”(Pedagogy of Translation)与“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之区别,我国学者林璋(1997)、穆雷(1999、2004)、罗选民(2002)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阐述,在学界基本上达成共识。“教学翻译”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是通过双语之间的转换来帮助和检测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语法现象的理解。而“翻译教学”通过翻译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语际转换能力。从狭义上来说,“翻译教学”仅限于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翻译方向的研究生。从广义上讲,“翻译教学”应涵盖所有以翻译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教学,既适用于英语专业也适用于非英语专业。重新定位后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是通过翻译现象的分析来更好地理解汉英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鉴赏水平,为日后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打下基础,理所应当地属于“翻译教学”,而不是基础语言教学的延伸。
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之所以要以“提高学生的翻译鉴赏能力”为教学目标,是因为作为选修课程,它的课时只有区区34学时,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是不现实的。但通过汉英在语言、文化和逻辑思维方面差异的学习,来提高翻译分析和欣赏水平是可能的,而且这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指导以后的翻译实践。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样目标下的教学当然属于翻译教学。
既然课时太少,无法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有开设翻译课程的必要吗?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如上文所说,我国的翻译事业还需要大量人才,这不是外语专业学生所能满足的,现实也证明非外语专业毕业生才是各类翻译的主力军,所以在外语专业本科中开设翻译课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一种社会责任。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虽然无法明显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但在有限的课时内却可以通过翻译实例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领悟汉英差异,提高他们的翻译评判水平,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语际转换。另外,通过翻译实例来系统、全面掌握汉英差异,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完成的。
从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和外语学习的规律性来说,在非英语专业本科开设翻译教学都是必须的。但由于课时和学生背景不同,翻译教学目标不能也不应照搬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目标。本文是以同济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为基础,把教学目标确立为:“以汉英两民族在语言、思维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切入点,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和欣赏,让学生对汉英差异有比较全面和综合的理解,从而提高翻译鉴赏水平,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指导。”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一目标是确实可行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希望对兄弟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目标确立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Delisle,Jean. L’enseignement de l’interpretation et de la traductiont [J] Ottawa:Editions de L’uuniversity d’Ottawa,1981.
[2] 薄振杰,李和庆. 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11(5).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林璋. 翻译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J]. 外语研究,1997(3)
[5] 刘宓庆. 论翻译者的技能意识[J]. 中国翻译,1987(5).
[6] 罗选民.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 中国翻译,2002(4).
[7] 苗菊. 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8] 穆雷. 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 中国翻译,2004(5).
关键词: 英语语言学 趣味性 缺失原因 教学设想
一、引言
语言学导论是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通常在大三年级开设。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1]。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教者乏味、学者无趣。根据我对乐山师范学院2008级英语本科100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46%的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感觉很无聊,12%的学生则感到心情郁闷,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近年考研持续升温,报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无论是哪个方向,初试大都要考语言学的内容,而这成了多数考生复习备考的障碍。因此,从学生的视角而言,改变语言学的教学现状,增强语言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趣味性研究的价值
我在万方数据库中以“英语语言学教学”为主题词,对自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的近十年的语言学教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研究者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在探讨语言学的教学,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趣味性的问题,但并非关注的重点。
潘之欣指出英语语言学教学依旧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该课程学习的乐趣和用处,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熊学亮也指出“语言学总是使人打不起精神来,原因无非是抽象和缺乏诱人的情节”[3]。鞠玉梅认为在语言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语言学课程有趣、有用,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4]。教高[2007]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正是当前语言学这类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趣味性教学缺失的原因
1.学生的困惑与茫然。
立足于语言学教学枯燥、缺乏趣味性的现状,对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英语语言学这样一门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挫伤了学生对趣味性活动开展的兴趣。有69%的学生就表示不愿参加有关趣味性教学的任何活动。其次,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较弱,僵化地获取知识,无法对知识进行很好地吸收利用,因此制约了趣味性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目的茫然,大部分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单词、术语和定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也没有明白语言学学习目的所在,从而扼杀了趣味性教学的实际价值。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无法得到很好的关注,趣味性教学存在片面性。
2.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
虽然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但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未真正转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讲座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教学无疑成了教师死板地给对学生灌输语言学术语的过程,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机会,其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理论知识是研究人员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关于人类发展的知识、指导课堂组织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评价理论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等。理论知识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指导。然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思考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传递语言学知识,却没有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没有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5]。整个授课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自然在所难免。
语言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因为是英语专业,教师通常都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这就使得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效地开展。熊学亮也指出,无论其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书用中文写较好,相关的课用中文讲较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或读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转码上精力的追加投入,从而扩大读者面和听众面,因为语言学毕竟不是讲故事,初学语言学的人想要弄懂基本概念,必须重复学习和不断思考,此时再把英语当成信息的载体,中国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学习的效果就会减弱[3]。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法方法缺乏多样性,也难以激发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而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硬件设施不够,语言学教学大都没有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我的调查问卷,5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言学老师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25%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只有16%的学生说是经常使用多媒体的。而在传统教室上课,教师缺乏相应的配套资源,如图片、声音、教具,等等。这样,由于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全或运用不到位,导致语言学的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调查中大部分的语言学授课教师都是年轻老师,缺乏经验,他们的语言学课堂大多都是照本宣读,缺乏创新和趣味性。
3.教学资源单一。
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理论课程的教材更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多选择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或戴炜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为英语专业语言学的教材。这两本教材内容详实,知识全面,但是难度较大,不易于理解。袁秀凤曾指出“该书很大程度上是一本专著而非教科书,有些章节在难度上也把握不到位”[6]。在本次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所用的教材枯燥,37%的学生认为该教材一般,只有8%的学生感到这教材是有趣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教材并非令学生满意。此外,当前的教材都是用英文撰写,专业术语过多,有些甚至无法在词典中查到。而且,教材编撰并非是基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难以激发阅读的兴趣。
很多教师在进行语言学教学时,仅仅立足于语言学的教材本身,往往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却很难得到预期的回报,除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会认真的听课做笔记,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听之任之,并未真正理解吸收知识。这就是教师们没有从广义上去把握教学资源。他们把教学资源定位在教材和仅有的、常见的教学媒体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忽视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四、趣味性教学的设想
1.转变观念,“趣”在新理念的运用。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展所赋予的要求[7]。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教学的实处,从人的发展和大纲目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转变理念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脱离粉笔和课本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不真正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大量的图片文字演示并不会减弱语言学本身的枯燥性与抽象性,相反课件频繁点击必然加快课堂节奏,进而模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师生互动的课件只不过是纸制课本的电子版本的演示而已,那又是另一种乏味[8]。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丰富百科知识,才能将一个个的语言学术语讲得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从而降低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为提升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提供可能。例如,对抽象概念的讲解,除了列举事例,教师还可采用类比和对比方法,使之形象具体,饶有趣味,这样教学效果可能更佳。应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对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思考,不断总结,提炼出好的方法,加以完善和推广,让语言学充满诱人的香味。此外,转变观念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考试分数上面,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促进教学趣味性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2.关注学生,“趣”在过程。
实行趣味性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鼓励合作与交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辩论、演讲、表演、竞赛、课程设计及现场讲解等诸多形式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而非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之上。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65%的学生认同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趣味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为教学趣味性的增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提升教学趣味的全面性。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因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将表现欲的满足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深化师生感情,树立学生的信心,加强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扩展利用课外时间。朱瑶瑶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出语言学课外读书目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读书、查阅资料和开展科学研究”[9]。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语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只是死记硬背。比如,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语言学的目的和价值,将语音学与正确掌握发音结合起来,将语义学与词义理解、搭配结合起来;将语用学与提高交际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学的趣味性和学习的意义。
3.改进教法,“趣”在参与。
《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1]。教法新颖多样,自然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化枯燥为有趣。语言学教学也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解,可开展课堂活动,像演讲、报告、讨论、专题研究等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才能积极地学到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以设置任务或布置作业的方式,由学生选择并阐述、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书面形式、口头陈述、PPT课件展示或在全班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撰写报告及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资源,既锻炼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进行语码转换也是必要的,一味的全英文教学必然加重解码的难度,增加教学的枯燥性,降低其趣味性[10]。在语言学教学中,英语语言学教师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甚至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效果就会慢慢地改善。
4.丰富教材,“趣”在资源。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所以编写一本注重基础性、适用性、详略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激情的语言学教材尤为重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在保持语言学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集中在那些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语言学基础知识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1]。只有学生看懂了,他们才能参与,才会探索。同时,所编写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类别的英语专业学生要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说,高师英语教材的设计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类别,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师范生的特殊需求。此外,教师要多收集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例如,短小精湛的文章、语段、电影对白,以及谚语、警句、广告用语、新闻用语、公示语、路牌等社会用语,都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如讨论明喻、暗喻、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时,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广告语来替代书本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例子,它们比书上的例子生动得多,有趣得多。教师如果将这些丰富的“教材”在课堂上加以巧妙地运用,那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五、结语
趣味性教学不是教学的根本,而是增强学习动力和效果的手段,探索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就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旨归,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才能有效地改变当前语言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改善学习效果。教师应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学的兴趣和激情。有了兴趣和激情,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也才能逐步增强,真正实现语言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意识,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53-54.
[3]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18-19.
[4]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5]张廷.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28-129.
[6]袁秀凤.探索趣味性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2-29:62-65.
[7]沈建民,谢利民.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22:48.
[8]唐艺菲.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互动式多媒体教学[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7-89.
[9]朱瑶瑶.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01,(4):216.
[关键词] 语料库 英美文学 课程教学 作用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习者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习者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近年来,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各相关院校均开设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以培养外语实用人才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地位。同时,由于英美文学课程涉及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史论、原著赏析以及文学理论,内容庞杂,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满堂灌、点到为止、一带而过”的现象,学习者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虽然近年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但仍未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语料库(Corpus)同样是一种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形式之一,受到语言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注意,对英美文学教学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深刻的意义。
何谓语料库?
美国Brown大学名誉教授W . Francis(1982)给出以下定义:语料库是一个用于语言分析的文本集合,对某一种语言、方言或语言的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方称宇、陈小力,1992)。John Sinclair教授(1991)认为语料库是一个存储于计算机的自然语言的集合,用来反映语言的状态及变化特征。就目前资料库的发展现状而言,“语料库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建立、存储和使用的语言素材集合,并可对其中的语言素材进行检索、分析和处理,得出语言的特征和规律,或有益于语言的应用和教学”(文渤燕,32)。从种类上来划分,资料库可分为一般语料库和专门语料库。前者探讨语言的普遍规律,如词典编纂、语法研究等;后者探讨某一特定领域和某一特定目的,如口语语料库、医学英语词汇语料库等。语料库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文本语料库(如阅读语料库)、影像资料语料库(如好莱坞电影语料库)、或混合型语料库(如语音语料库)。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语料库的发展呈五大趋势:(1)学习者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成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2)口语语料库的建设和相关话语特征研究不断加强;(3)平行语料库在语言对比研究及翻译中的作用日益显著;(4)语料库建设研究日益普遍化;(5)语料库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李文良,朱燕,122)。
英美文学课程语料库的构建目标与原则
构建语料库首先应该考虑其目标。英美文学课程语料库的构建旨为英美文学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信息量充足的资料源,以助于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鉴赏能力。
鉴于英美文学课程语料库的构建目标,语料库构建的原则应以满足英美课程教学目标位基础。首先,语料库的构建要突出文学教学课程的性质、内容和目标。英美文学教学涉及面广,教材种类繁多,难易程度不同,涉及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写作风格、作品节选,因此在构建文学课程语料库时,应参考以上内容,突出教学特点、层次性、系统性。
其次,构建英美文学课程语料库应突出学习者的需求。根据语料库的构建目标,语料库的构建应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和学习者不同的要求,提供广泛可用的资料源。对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英美文学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市面上相关复习资料繁多,良莠不齐,并且课堂教学有时与学习者所报考院校所要求的内容有脱节,为复习考试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在构建语料库时,可根据这部分学习者的需要,将知识集中、系统化,将课上未涉及的相关内容也无一遗漏地纳入语料库,以满足学习者需要;同时,学习者在完成文学主题的毕业论文时常常存在资料短缺等问题,因此在构建语料库时,可提供相关网络链接以及书目,以便学习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资料信息。
第三,构建英美文学课程语料库应突出反馈性及师生互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难以全面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因此在构建语料库时应该突出反馈性,设置相应的反馈和分析系统,以使文学教学更有针对性,使之切实符合教学要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004-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01
1.引言
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模式,进一步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具体地讲,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大学其他学科课程的研究性教学范式开始普遍被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扩展成教—学—研的过程是否适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同,是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研究能力,进而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本文试图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某重点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通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对贯穿其始终的研究性教学理念的认知程度和态度;对教学方法、学习途经、成果展示、评价方式等的看法以及对收获的自我评估。旨在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2.理论背景与研究现状
研究性教学是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以及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建构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其根本是意义建构,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顾佩娅,2010)。研究性教学建立在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上,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前者主要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而后者则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内容,以研究为手段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符合人自身认知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鞠玉梅,2007)。与研究性教学有关的具体教学方法有:“引发兴趣思考法”、“善引争议思考法”、“开放发散思考法”、“创造气氛思考法”等(刘立群,2011)。研究性教学包含三个环节——确立问题、解决问题和成果交流,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所谓研究,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并确定研究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自主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研究过程具有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和实践性,它“将有限的课堂空间向广阔的现实生活扩展,使学生有意义地运用语言知识,同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欲求”(钱晓霞,2009)。“研究性教学的实质就是借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思维来组织教学,要求教师把科学研究的理念、精神、态度、方法、工具等渗透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理解、判断、分析、实践、创新等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佘远富、王庆仁2011)。因此,研究性教学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性学习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技能、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研究性教学赋予教学相长新的含义,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教学顺应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潮流,超越学科及课程的界限,已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它广泛地应用于高校各种学科和专业教育实践,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同并主动实施于课堂教学。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呈现以下特点:1)无学科界限。研究性教学普遍应用于几乎所有学科专业及基础教学,研究成果多见于教育教学类期刊如《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刘智运,2006)等;2)英语研究性教学主要涉及英语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学,覆盖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言理论课程、毕业论文课、词汇教学及新闻英语等(丰玉芳,2011)等;3)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研究落后于教学实践,成果鲜见于主流学术刊物。据笔者了解,研究性教学理念早已被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实践,但研究成果却只在非主流刊物上徘徊;4)纵观各类研究性教学研究成果,它们大多关注的是研究性教学理论的来源、性质、内涵及实施过程,而较少关注其有效性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3.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校2010级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共153人,其中男生98,女生55人。他们分别来自会计、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管理三个自然班。年龄在18到20岁之间,大一结束时学习英语的年限为6~13年。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
调查问卷由笔者根据研究性教学理论和将之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与体会自行设计。包括三个部分:1)个人信息;2)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看法:认知、态度、兴趣、途径、成果展示与评价、收获;3)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问卷调查于大一最后一次大学英语课堂内进行。发放问卷153份,当场回收。其中有效卷149份。问卷记分仿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选项从低分到高分分别赋值1=完全不符合;2=几乎不符合;3=几乎符合;4=符合;5=完全符合),通过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
笔者利用身为任课教师的有利条件在课间休息时不定时、不定期地对多名调查对象在轻松随意的气氛中就问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访谈。
4.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看出,通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超过四成的同学(43.6%)了解或非常了解研究性教学理念并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42.9%),因此也投入了大量时间(36.3%)。数据显示,在兴趣和时间方面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P=0.619>0.05,P=0.673>0.05,见附录一)。这说明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逐渐得到同学的认同,但其比例还未达到预期。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学生刚从中学到大学,对新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简要介绍了研究性教学方法和要求而没有详细讲解研究性学习理论的背景知识,包括起源、内涵、特点、过程、评价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等。虽然教师在一年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将研究性教学方法贯穿始终,但是在重视实施过程的同时相对轻视了理论的灌输。
每上完一个单元,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思考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或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或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式及社会问题,或与学生的心理、情感、生活紧密相关。课后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选择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分工合作,搜集、整理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研究成果制作成PPT和word文档。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形中将有限的课堂无限地延伸至课外,学生不但开拓了视野,而且提高了英语语言文化素养。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有 (73.8%)的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文化素养。表1还表明仍有少数同学(16.1%)由于不太了解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性质,还没有培养出浓厚兴趣,因此他们不愿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来说,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15.5%)。
表2显示出提出问题后,为了解决问题,学生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各种途径。利用得最多的是因特网占53%,其次是与教师和同学讨论(25.5%),再次是师生共同建立的网络平台(如公共邮箱、QQ群)21.5%,利用最少的是校园网数据库和学校图书馆,分别占(14.1%)和(7.3%)。究其原因,一方面“网络打破了人际交流的时空限制,为研究性学习开辟了更丰富的认知渠道和更宽广的社会交互环境”(顾佩娅,2010),学生可以自主、方便、快捷地查询、搜集所需资料与信息,因而成为他们研究性学习的首选途径。另一方面,研究对象过去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经历,缺乏研究性学习所需的科学研究素养。他们中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如何利用本校图书馆及校园网数据库查找所需资料。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应告诉学生要利用以上资源而且应指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表3表明绝大多数学生(65.7%)认为教师提供的研究问题具有启发意义,能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开拓视野。53.6%的学生认为应该由学生自主开发研究性问题以培养其创新能力与自主能力。主张师生合作共同确定问题的比例高达66.5%,说明学生更愿意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想法来选题。通过一年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我们的研究对象逐步打开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确定选题之前,教师会告知学生自己将要涉及的重点,以避免学生重复。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我们都遵循以下原则:与所学主题相关、研究角度多元化和可操作性。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他们将输入和输出相结合,课内向课外延伸。因为在研究性教学中,核心因素是问题,问题的设计、分析、解决及其呈现形式等是影响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实际上,研究性教学就是借助于问题进行的一种开放式学习,不仅有些问题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是唯一,教师在该过程中也是一个学习者,因此研究性教学能促进教学相长。
关于频率,认为每个单元都需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比例达到55.7%,说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频率安排比较合理,符合他们的需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按照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编排,主题广泛,覆盖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生态、人文修养、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性格塑造等。他们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紧密相关,因此能激发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小组成员自主分工,自主研讨,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在下一次上课时进行展示。
表4是学生对研究性成果展示和评价方式的看法。就课堂展示方式,不同专业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08),81.5%的工科专业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见附录一)。也许是因为男生人数占绝对优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渴求新知识,乐于自主探索,勇于表现自我,课堂给他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时间安排上,73.9%的同学认为时间安排合理。我们开始将展示的时间安排在课堂的前10-15分钟,但很快发现学生的热情很高,课后做了大量的信息搜集、整理工作,对PPT的制作技术技巧不够完善,尤其缺乏控制时间的能力,报告往往超时,而教师为了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也不忍中途打断叫停。这样势必影响整个课堂的节奏,教师只好压缩自己的内容,加快自己的节奏。所以,我们第二学期将学生的展示调整至课堂结束前,同样限制于15分钟内,效果明显不同。教师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情地展示研究成果。
关于评价方式,51%的学生更喜欢教师评价,54%赞同学生相互评价,而主张师生共同评价者高达77.2%。这符合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即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被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权威,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习者。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解决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
接近一半的学生(47.7%)认为应该将激励机制引入成果展示。虽然绝大部分学生都认真、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但也不能排除个别同学由于惰性和侥幸而偷懒,为了杜绝此行为,也为了营造一种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氛围,鼓励大家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我们规定小组所有成员必须参加课堂展示,小组间相互打分并就展示内容、语言、形式、合作等方面做出评价。得分计入期末总成绩。实践证明激励机制效果明显,各小组相互学习,不断创新,不管是主题的选择,还是内容的充实,尤其是PPT的制作和展示方式总给人惊喜。学生的创新性得到激发和提高。
表5显示了通过一年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对各方面收获的自我评估。56.4%的同学增强或极大增强了英语交流能力,59.8%增强了自主探究能力,66.5%增强了与人合作的能力,51.4%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66.9%认为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66.5%提高了信息技术能力。可见大多数同学都非常认可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增强各方面的能力。访谈中,有同学说非常喜欢课堂展示环节,甚至建议延长课堂展示时间。因为高中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使得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与时间自主研究感兴趣的话题,缺乏与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更没有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现在许多人是第一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一次上台发言,感到特别新鲜、好奇、紧张,但是很快他们变得越来越大胆、沉稳、自信,极有成就感与满足感。
5.结论和建议
本文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结果显示研究性教学方法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及欢迎但其理念的灌输还需加强。通过一年的实践,他们基本了解了研究性教学的方法、过程,明白了教师与学生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角色和作用,积极地配合教师,利用各种研究性学习途径,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用目标语言展示成果。在此过程中,他们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发展了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是可行的、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当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课堂展示的时间较难控制,PPT的制作技术有待提高,有些同学的英语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台上台下的互动还需加强,评价应该更全面、客观等。为此我们根据定性研究结果和问卷中第三部分开放式问题的反馈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研究性教学理念的灌输、方法的指导。力图让所有同学都转变学习观念,学会如何利用本校图书馆学术文库、外语学院自主学习资源网收集资料。让他们体会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享受其收获带来的快乐。
2. 适当延长展示时间,丰富展示方式。除了课堂PPT外,也可以形成书面报告、撰写小论文等,课后发送至公共邮箱,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及共享研究成果。
3.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扮演好导演、顾问、信息提供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角色。首先指导学生查找所需资料,其次控制课堂节奏,调节气氛,鼓励口语较差、不够大胆的同学,及时提供建议改进PPT的制作,同时激发听者兴趣,增强生生互动,保证展示效果。
成果评价是研究性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评价关注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过程。鉴于选题的多样性、自主性,成果展示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学生并不都知道如何评价。建议教师给出评价框架引领他们从选题到内容,从英语语言到身体语言,从幻灯片的制作到放映,从陈述到互动等多维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应结合起来,以达到互为补充、共同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丰玉芳.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英语专业高级英语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外国语文,2011(6).
顾佩娅、张烨、古海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刘立群.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习潜质[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
钱晓霞.对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1).
计算机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内容如下。
1)复杂长句多[2]。科技文章要求叙述准确、严谨。一句话里包含五六个分句的,并非少见。学生要学会用语法分析方法加以解剖,以便以短代长,化难为易。示例如下。Interesti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ITS)comesfromtheproblemscausedbytrafficcongestionandasynergyofnewinformationtechnologyforsimulation,real-timecontrol,andcommunicationsnetworks.交通阻塞以及仿真、实时控制和通信网络等新型信息技术协同作用所带来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兴趣。
2)被动语态多[2]。英语使用被动语态大大多于汉语,科技英语更是如此。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语句使用被动语态,因此需要学生掌握被动语态的一般翻译技巧。Thefourthgenerationofcomputersischaracterizedbymoreandmoretransistorsbeingcontainedonasiliconchip.第四代计算机的特征是在一个硅芯片上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晶体管。由于主语是“第四代计算机”,因此采用了被动语态的形式“ischaracterizedby”,表明“以…为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其特征。这也表明了英汉对译中,常常使用词性转换。
3)非谓语动词多[2]。英语每个简单句中,只能用一个谓语动词。如果读到几个动作,就必须选出主要动作当谓语,而将其他动作用非谓语动词形式表现,才能符合英语语法要求。非谓语动词有三种:动名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不定式。示例如下。要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内行,需要学到老。这句中,有“成为”、“需要”和“学”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译成英语后为:Tobeatrueprofessionalrequireslifelonglearning.可以看出,选好“需要”(require)作为谓语,其余两个动作的处理如下:“成为”用不定式形式tobe,而“学”用动名词形式learning,这样才能符合英语语法要求。
4)词性转换多[2]。英语单词有不少是多性词,既是名词,又可用作动词、形容词、副词或介词,字形无殊,功能各异,含义也各不相同。并且,几乎每个技术名词都可转换为同义的形容词。词性转换增加了英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示例如下。Inputisaprocessthatinvolvestheuseofadevicetoencodeortransformdataintodigitalcodesthatthecomputercanprocess.输入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使用设备将数据编码或将其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字码。汉语句子中,“使用”作为动词出现,而在相应的英语句子中,由于英语语法的要求,采用名词更为恰当。
5)合成新词多。计算机专业词汇中,派生词(由前缀或后缀作为构词结构形成的新词)、复合词(通常以小横杠“-”连接单词而组成的新词)在计算机英语中占了很大比例。特别是文章常常将某些使用频繁的技术术语用缩略词的形式给出,这大大增加了计算机英语的理解难度。新词(包括缩略语)产生速度快,是计算机英语有别于其他学科科技英语的显著特点。
2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1课程的内容安排
计算机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希望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能够阅读并理解计算机学科的英文期刊和杂志,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进一步地,还要求学生应该有撰写本专业英文文章的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化学术交流的能力。理工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学科常用的专业词汇,了解科技英语文体的特殊性。如惯用被动语态、复杂长句多。在掌握适当的翻译技巧后,学生可以从简单的专业阅读开始,如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硬件知识,这样学起来容易,感觉亲切,从而逐渐地树立起信心。即使英语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也愿意阅读,提高对专业英语的兴趣。课程教学应该为培养目标服务。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教学内容,对应我国提出的10项毕业生能力,计算机英语课程主要对应第5项能力的培养,即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3]。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虽然课程内容基本一样,但是重点不同、组织方法也是不同的,甚至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讲授与学习风格。教材只能提供对一门课程基本内容的描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将是更为重要的。计算机英语的教材很多。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在选择教材时,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两点。1)全面性。教材最好涵盖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硬件、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理论不宜太深,通常是介绍性质的。2)时效性。由于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名词不断地涌现,很多新出现的技术名词很难在字典上查到。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各种新技术,需要考虑教材的实效性。针对本科教学特点,我校采纳了自编的教材《计算机专业英语》[2],主要章节包括如下内容:1)HistoryandFutureofComputers。2)OrganizationofComputers。3)NumberSystemsandBooleanAlgebra。4)DataStructure。5)OperatingSystem。6)SoftwareEngineering。7)ProgrammingLanguages。8)TheInternet-TechnologyBackground。9)TheWorldWideWeb。10)ComputerandNetworkSecurity。11)DatabaseManagement。12)Multimedia。13)ComputerGraphics。14)VirtualReality。此外,每章后面均对科技英语的相关知识加以介绍,如科技英语的特点、计算机英语专业词汇的构成规律、科技英语中数学公式的读法、常用英汉互译技巧、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复杂定语(从句)的翻译技巧、英语长句的翻译技巧以及学术论文写作的有关知识,包括论文标题的写法、论文摘要、引言的写作技巧。
2.2课程的教学设计
大学本科的课程教学应该有别于初等教育,即由原来的灌输型为主转向激发型为主,即“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有不同程度的取舍,课堂的教学组织也应各不相同。教学设计广义上指“关于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狭义上指“关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全面设计,用于刻画课程的定位、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有关设计等”。与教学大纲相比,它提倡将教学中需要注意体现的“活的内容”体现出来,更有意识地体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计算机英语通常是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教师可以适当参考专业课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各章节的教学进度,以便与专业课程协调配合,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之前学习过的课程,像计算机硬件、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可安排在前面讲授。在掌握基本的技术术语后,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阅读讲解的机会适度地让给他们,之后再给出改进意见,并指出其中需要注意的翻译要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强了学生的印象。课程教学在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计算机学科前沿性研究成果、技术和工具,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有目的性。
3丰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教”与“学”是互不可分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教学信息的交流,也是师生间情感的双向交流。教学实践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不愿意学,而是因为学习起来吃力、乏味,跟不上教学进度,才导致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甚至逃课等现象[4]。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关怀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教师应充分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成功讲授一门课程的背后,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心血,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计算机英语的课程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就会感觉很新鲜,不枯燥。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关注,他们会更用心、主动地学习。我校计算机英语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布置大作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学会自己运用文献检索方法,查找相关文献并翻译,从中检验自己的能力,也进一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多媒体及其他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成为可能。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综合利用下列方式。1)PPT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点,教师事先精心准备PPT课件,课上播放PTT课件来进行讲解,效果很好。由于预先的准备充分,可以做到重点突出,更有针对性。更新教案时,利用PPT修改比传统的纸质教案效率高,易于扩充新内容。2)音频。目前,有些计算机英语教材已经提供了部分课文的音频材料,而且网上也有许多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力材料。播放与课本内容相配合的音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3)视频与动画。学生可以利用余暇时间,在网上搜索有关计算机新技术和著名人物的视频材料,如关于著名的IBM、Microsoft、Apple等IT公司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英文视频和动画,时间通常为3~10分钟。观看这类短片,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锻炼听力的同时,也学到了新技术,甚至起到励志作用,效果很好。辅助教学对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非常重要,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英语,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教学、交流外,还应充分利用其他的辅助教学手段。
我校2004年开设“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性质是选修课,学生采取自愿的形式来报名,选课与否取决于学生自身对双语学习的主观积极性。“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专业应用型课程,课程设计软件运用对提升学生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每年几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都选修该课程。但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理论部分全是中文,实践上机部分接触到的软件Wit-ness却是纯英文版的,专业汉语知识和英文术语对不上;学生摸不着头脑,前后连接不上。即使英语成绩好的同学熟悉专业英文软件的时间都很长,在授课学时内,不能够基本掌握软件的应用。
二、教学模式及方法
1•教学模式。
本文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所谓渐进式,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阶梯式课程设置。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双语课程,应安排在本专业的专业外语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在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属于学科应用课,在它之前或与它同时开设的课程有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工程、工业工程导论、供应链管理等。这门课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专有名词、术语的数量较多,但在其他选修课中也会提及。专业基础课程如物流工程中就会提到这门课中的一些术语,加之专业外语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程的一些中文术语并不感到陌生。所以阶梯式课程设置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专业名词、术语的理解难度。其二逐步增加外语使用量。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开展教学,不能盲目追求外语的使用量,否则双语教学会流于形式。开始学生有一个暂短的适应过程,比较适合以中英文比例小于1∶1的方式讲述课程概述,一段时间后,使用近2∶3的中英文讲述课程基础且重要的内容,学生逐渐学会用英文思考,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提升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经过较长阶段的训练,就可以用英文讲授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切忌教学的重点是专业知识点不是外语的组织和讲授。其三课程内容讲授的进度须渐进。一般,双语教学由于使用两种语言教学,语言的相互转换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因此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初期,讲授进度要慢。双语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提高,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在双语教学的后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时专业知识的重点可以列入日程了。从辅助教材中选择案例(案例融合多个知识点)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强化教学。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教学方法及手段。
(1)设置问题、讨论并作答。专业课问题设计主要针对课程及双语教学的特点,设置多元化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参与交互答案,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表达能力,学生通过交流使知识掌握得更全面,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同时,用英语回答问题又能使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教师要悉知问题的回答不局限于某个人而且应小组成员轮换当代表,以口头表述或表演等形式展示给教师及其他小组。
(2)课程组织及课件设计。课程从汉语讲授转变为双语讲授,教师需重新运用外文撰写教案、教学大纲及讲稿。我们的学生习惯了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学习形式,章、节、点,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也应分章、节、点,使内容条理分明。课件应列明每次课讲授的重点、难点,并加注适当的中文说明,把复杂的问题和理论通过简单的语言加以描述。
(3)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另一方面通过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可以帮助学生对英语口语消化理解,将有些语言无法讲解清楚的内容直接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例如,“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Witness的原理和方法解决一般的系统存在问题,还要将所学理论融合到实际的生产物流系统的设计与改进中。Witness菜单图表的形式直观明了,内容全面,既可以是一个对元素的设计,也可是对一个命令的编制。学生应认识到同一个菜单命令在很多的系统设计中是通用的。通过采用归纳形式的菜单,进行总结,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要点。
3•教学对象。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兴趣)及外语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进行双语教学,学生缺乏自信,害怕听不懂、学不会,更担心考试不及格。我们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外语水平差而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应把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学培养的重点。因此,实行双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双语教学的含义和目的。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参与双语教学的愿望。
4•教师。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教师必须有非常熟练的英语口语。否则,一方面难以树立教师的形象和威信,失去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难以传授足够的知识量给学生。其次教师能够较好地以中文讲授双语课程,是双语授课的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中心论”,把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与教师引导放在与传授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或者更重要的位置。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教学相长的道理出发,教师在实施双语教学中应该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为学生提供问题解答,有的重要问题甚至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予以强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应采用学生问问题的语言,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一时不能理解。另外,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定期与学生交流,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实践表明,这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卓有成效。
5•教材。
从工业工程的发展来看,国内外有相当大的差距,前沿在国外,因此教材的选择应对照国外学科专业相关的理论基础、发展状况和实践效果,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应用性的协调统一;所选定的外文教材的设计思路、知识体系、内容编排等方面要与实验教学软件Witness的学习与运用过程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添加与课程相关的国外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案例,以拓宽学生应用设计的知识面。为避免学生急于记笔记,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教师所选用的教材应既是教学参考书又是笔记,当然学生要对教材适当的勾画及补充知识,这对保证教学效果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省电大《关于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2003年春季教学检查的通知》(甘电大字[2003]048号)文件精神,依据文件所列自查提纲对本学期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试点队伍建设方面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而教学质量的保证依靠于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我校一贯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外聘教师的选用、培训,不断规范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努力提高专兼职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采取多种措施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的在职培训。
1、试点专业专、兼职教师队伍配置情况
试点专业姓名性别学历职称专业学科电大教龄电话呼机年龄专兼职分级备案
省电大分校
英语解晓裕女大学高讲英语8676888236兼无备
王东升男大专讲师英语2676648038专无备
李海芳女大学讲师英语41399377900527专无备
计算机张东明男大学讲师计算机8676485932专备备
刘顺志男大专讲师计算机5676485925专备备
孙发强男大专助讲计算机6676843730专备备
周红燕女大专助讲计算机6676485928专备备
法律金发琰男大专助讲法律51399379098129专备备
文彬男大学律师法律7676443740兼无备
周诗文男大学律师法律3 兼无备
工商管理刘国辉男大学会计师会计4676831229兼无备
杜瑞军男大学会计金融 2 26兼无备
周忠林男大学会计工商管理2 26兼无备
高级护理邱勇玉男大学医疗副主任医师3 37兼无备
何喜军男大学医疗副主任医师3 38兼无备
赵宁国男大学医疗副主任医师3 58兼无备
陆仁杰男大学普外主任医师3 59兼无备
公共课教师田军男大学讲师电气10676831237专备备
张继东男大学讲师数学10676699935专备备
王志国男大学讲师中文5676410234兼无备
李奋武男大学讲师物理6676605336专备备
宋小军男大学讲师英语4676453528兼无备
丁军霞女大学讲师工商管理4676485941专无无
2、试点教学管理、技术和科研队伍配置情况
姓 名职务学历职 称年龄专业学科电大工作年限分级备案备 注
省电大分校
教学管理人员程东晖校长大学高级工程师56铸造16备备
李 飞副校长大专讲师38机械16备备
张继东教务科长大学高级讲师35数学11备备
李发华教务干事大专讲师40理工师资13备备
岳玉玲考务干事高中政工师48 5备备
技术和科研人员刘顺志 大专教员24计算机5备备
张东明 大学讲师31计算机8备备
李奋武 大学讲师34物理8备备
孙发强 大专助理讲师28计算机6 备备
周红燕 大专助理讲师28计算机6备备
3、试点人员接受试点相关培训的情况
我校在校教职工23人(其中服务人员4人,行政及教学管理人员8人),“试点”教学外聘教师13人。自99年以来,校领导3人8次参加省校统一组织的试点教学培训会、教师2人4次参加省校统一组织的试点教育技术培训会及1人1次参加中央电大课程的集训、教务管理人员2人6次参加省校统一组织的教务管理软件培训会。这些培训对我校的试点教育起到基石的作用,使得我校试点教育能够稳步前进。
校领导们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要求先培训后上岗。在试点教育中期检查之前曾作了大量扎实的培训工作,使得我校试点工作在中期评估中得到较好评价。中期评估之后,每学期组织相关人员通过集中组织学习有关试点教育的文件资料、讨论各课程教学安排和教学改革、总结交流各课程教学特点及教学经验等三至四次,教职工可随时通过校局域网或登录电大在线学习有关试点教育及教学的知识,保证教育观念、教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对外聘教师,每学期开学伊始专门召开外聘教师工作会议,阐述试点教育的特点、技术支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要求外聘教师不定期到学校计算机室通过上网学习试点教育的相关知识、下载所承担课程的有关资料,要求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达到能够胜任试点教学的教学任务。
总之,我校试点教育的培训工作比较到位,通过培训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基本胜任试点教育与教学工作,保证了我校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4、试点人员接受培训的效果
在职教师通过培训,在试点教育中期评估之后已掌握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能够胜任试点开放教育的教学。
兼职教师在上岗前皆进行了一定的培训,通过培训逐步了解、认识电大开放试点教育教与学的特点,认识到课程辅导教师、责任教师的职责,掌握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通过培训使得所聘兼职教师基本能够胜任试点教育的责任教师
分校领导均具备网上浏览、下载所需的教学信息的能力。具备收发电子邮件和使用教务管理软件导入和导出管理信息。能够使用电子演示文稿的应用,BBS网上讨论。
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我校自2000年秋季开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以来,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历程。远程开放教育应当适应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的要求,应是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自学为主,教师以辅助为主的教学形式,逐步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就显得由为重要。
1、试点必修课程提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品种和数量
三年来我校开办了开放教育试点5个专业,已开出的40多门统设必修课中,除每门课所配套的文字主教材和辅导教材以外,含有实验课还配有实验教材,录像教材26种,录音教材7种,VCD光盘10钟,并利用中央电大网上教学平台所提供的IP课程课件、CIA课件和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放直播课堂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支持服务,并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网上教学指导信息,教学辅导以及作业、答疑、试题等动态资源。对所开设的必修课程还进行了网上讨论或答疑,对部分课程还开展了网上视频答疑,所以现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基本上改变了过去“文字教材加面授教学“的局面,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进行自学,通过直播课堂和网上辅导、答疑、再给必要的小组活动和面授讨论,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2、自开课堂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自建和共建共享的情况
我校二OOO级《英语》专业选修课为《大学语言》、《英美文学导论》;二OOO级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选修课为《管理住处系统》《通信原理概论》,法学专业选修课为《法律思想史》《房地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法学》《计算机应用基础》;2001级和2002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选修课为《国际企业管理》〈〈经济数学〉〉〈〈现代管理专题〉〉。2001〈〈妇产科护理学〉〉《健康教育》五个专业所选的选修课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工作的需要,由学生自己选定,并由专业教师讨论审定通过的,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是有促进作用。对于自开课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应用,我们针对不同的课程,选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如:《大学语文》《英美文学导论》《国际企业管理》《现代管理专题》这几门课程主要是利用中央电大网上提供的信息、辅导、作业和辅导教师答疑来进行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通信原理概论》这几门计算机类课程利用自做幻灯片和电子教案授课等方式进行辅导教学。《法律思想史》《房地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法〉〉〈〈妇产科护理学〉〉可利用医院、政法部门一些事例以及在实际工作的经验指导学生学习。
3、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综合应用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我校为了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专门设置了主管教材、音像等多种媒体的主管人,并有专人及时录制中央教育台频道播放的开放教育有关的辅导课、直播课堂和相关的内容。主管教学的人员根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时订购本学期录象带、录音带和VCD教学光盘。各课程的责任教师和各班的班主任及时了解开放教育网上的教学信息、重点难点辅导、列题解析、答疑讨论和作业评判等内容,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支持服务。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式学习,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
三、入学测试与课程补修
1、 入学测试情况及学生基础状况分析
根据省校的要求,对每季招收的学员,分校能按省校统一安排的时间,精心组织入学水平测试考试,并按时将试卷送交省电大,试点学员参加测试率达100%。
我校共招收专升本学员四个专业五个班,大专(高护专业)一个班,从入学摸底情况看,入学以前所学专业及目前从事工作(见下表)相同或相近的占大多数,反映出学员专业基础较好,但调查中也发现,学员普遍感到英语基础较差,对学好英语缺乏信心。
年级专业层次人数原学历与本专业
相同的人数从事工作与本专业
相同的人数
00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17178
00秋法学本科121110
00秋英语本科444
01春工商管理本科22516
01秋高护专科202020
02春工商管理本科8——2
2、 本科试点专业补修课程的组织和考核。
我校200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0级英语、2001级高级护理专业的学员所学专业均是本专业,因此这三个专业的学员不需要补修课程。2000级法律、2001级工商管理、2002级工商管理专业的个别学员是非本专业专科生。对于这部分学员,我们根据教学计划要求他们根据专业要求及本人实际情况补修相关课程。要求学员每学期开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申报补修课程名称,学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补修课程的学习方法,学小于每学期末对补修课程进行测验检查。
四、教学模式改革与实施
1、试点教学文件的完备程度,结合实际和改革创新的特点
专业教学计划名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文件
2000级英语专业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教学法(下)有有甘肃电大本科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教学实施意见1、甘肃电大教学通讯
2、甘肃广播电视大学2000(2001)级教学计划(教育试点专业
集中实践无有
2000级法律专业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法律文书有有甘肃电大本科开放教育《法律》专业教学实施意见
集中实践有有
200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集中实践无有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实施意见
2001级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司概论有有甘肃电大本科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实施意见
流通概论有有
资本经营有有
国际企业管理有有
2001级高级护理专业高级护理专业(专科)教学计划医学遗传学有有甘肃电大专科开放教育《护理》专业教学实施意见
诊断学基础有有
内科护理学(上)有有
外科护理学(上)有有
我校本学期教学文件统计如上标表,各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意见等文件都俱全,同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二???级开放教育法律本科专业法律实践及毕业论文的安排意见》、《关于二???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教育方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施安排意见》、《关于二???级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集中实践及毕业设计的安排意见》等文件以便指导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
2、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探索
(1)、确定班级负责人,加强管理。我校对试点专业每班配备一位责任性强,具有进取性的教师作为班级负责人。班组负责人行使班主任职能,对学员全面负责,保证学员、责任教师、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畅通。负责将学习信息及时传达给学员。通过半年的尝试,确定班级负责人保证了学员与学校之间的正常交流,能为学员及时排忧解难。
(2)、以课程为单位,确定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大胆改革、探索。根据课程、学员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方式:对比较容易理解,需要多练习、记忆的课程,以自学为主,让学员具有充足时间进行学习,责任教师负责个别答疑及批改作业。对理解困难,自学费时费功的课程,辅导教师以面授方式集中重点讲解,解答疑难点(有录像带的集中播放录像)。对于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课程,责任教师按章节为单位,不定期对学员答疑,解决疑难问题。
(3)、以学员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每门课程都配备责任教师,责任教师负责从中央电大网站及省电大网站下载有关学习内容,并及时下发给学员。责任教师负责向学员答疑解难。学校各科室,所有管理人员办事协调高效,力所能及地利用所有资源,保证服务质量,为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4)、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员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学习。我校依据开放教育试点及学员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责任教师根据课程确定教学计划及集中授课的地点、时间,但不强求学员,让学员自己决定是否参加听讲。这样更有效地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同时学员在学习时能够自我决断,自我管理。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及效果
1)重入学教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多种媒体学习的技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学生入学后,我校专门安排了对学员的计算机上网培训,由计算机老师带领学生在微机房集中学习,边讲解,边操作,使大多数同学尽快掌握网上浏览,收发电子邮件,下载教学内容和信息。同时,对全校各专业上网时间由教务科作出统一安排,保证学员每周有2——3小时上网时间。
3)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教师提供三方面的服务:一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制订个人学习计划;二是配合辅导教师辅导学习方法,提供心理咨询;三是给学生指点学习评价系统,以利用完成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任务。在我校,各开放式教育教学班的班主任就充当了指导教师的角色。
4)组织好学习小组活动,相互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校把各专业教学班按行业相近,单位相同,学习地点就近,并以自愿为原则组建几个学习小组,选定组长,负责召集工作,一般2——3周开展一次小组学习活动,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学习交流,探讨问题,沟通信息,取得了很好的互学互助共同提高的效果。
5)抓好形成性考核,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分校专门制定了“平时作业及平时成绩考核管理办法”,严格按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布置,并由责任教师认真批改,给出成绩,作好记载。
6)提供周到的服务,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为了解决网络速度慢影响学习的问题,我校专门指派一名教师负责将有关的学习资料从网上下载后复制到校园局域网上,便于学生学习之用;对有困难不能按时上网的学生,班主任还通过软盘拷贝资料下发,这些作法都受到学生的欢迎。
4、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情况。
1) 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在专业教育中突出实践环节。
电大教育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同时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因此,本校在专业知识教育体系中,突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开拓学员视野,强调理性知识向感性知识的转化,积极为学员进行素质培养创造条件。本校现有5个专业的教学班,其中高护专业在课程教学中要利用实验实习基地的设施,开展各课程的教学和实习,一些临床课程的考核采用定期、定点的办法进行,从质量上保证专业知识教学的效果,促进各学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一是通过各学员与教师的互动教学完成,二是不定期的采用技能竞赛、比赛的形式,检验和督促学员的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法律专业、英语专业则采用课堂形式的的小组讨论、案例模拟、实践调查来学习和巩固各课程知识,强调动口、动手、动脑来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2) 以专业教育为重点,强化教与学的各环节,努力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专业教学是电大教育中的日常教学工作,针对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研究,不断的改进教与学的方法,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高护专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对于不同的专业课程采用不同的教法,如高护专业的药理学采用实践法与研讨法进行教学,计算机专业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主要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员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如开设小班上课,建立学员与教师定期联系制度等促学措施,工商管理专业、法律专业、英语专业的教学突出实际应用性,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主要渗透于问题的解决,案例分析、情学模拟是教师和学员检验课堂教与学效果的主要形式,学员在课后还要阅读许多背学材料,考察和研究本专业领域相关动态,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5、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情况。
近几年来,我校根据两级党委的安排,始终把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具体作法:一是加强领导班子与支部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二是强化思想教育,搞好校风建设;三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四是发挥工青妇群众组织作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几年来,学校年年被评为综合治理优秀单位,2001年学校被授予“文明学校”,校园被评为“安全文明校园”。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
1、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情况
实验、实习场所承担实验(实习)项目容纳学生人数备注
本校计算机实验室教学计划所列计算机类各课程实验、实习27正在使用
本校电子实验室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各实验20使用
矿区一中英语专业教育实习4使用
矿区法院 法律专业教育实习12使用
矿区财税局工商管理专业实习。20待协商落实
矿区人民医院高护专业各课程试验、实习22使用
2、试点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情况
我校现有专业及人数如下表:
专业计算机与科学技术英语法律工商经营管理 高护
级别2000级秋2000级秋2000级秋2000级春2002春2001秋
人数1941122823
我
校实践教育基地及开设专业如上表所示,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各课程实验项目都能按时开出,其实习在本校可完成。英语、法律专业所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各实验在本校计算机实验室按时开出;英语专业4名学员均来自矿区二中英语教师,故其教育实习在本单位可完成;法律专业11名学员中7名来自矿区法院、公安局,我校决定以矿区法院为法律专业实习基地。工商管理专业22名中18名来自四四厂(矿区)各二级单位的管理岗位,其社会调查在本单位可完成,我校决定以矿区财税局为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待协商落实。
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还添置了TEC-2000试验箱,对护理学专科我校和厂职工医院联合办学,基本都是职工医院的护士,其中一部分实验在职工医院进行。化学方面的实验我们和厂工业学校试验点上进行。
本学期实践教学主要是2001级高护专业《医学遗传学》课程实验,该课程实验均在矿区人民医院职业病科进行,其实验课都能按时进行。
3、集中实践环节的落实情况
2000级英语、法律、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三个专业的毕业集中实践环节按照省校要求已经落实。为了更好地落实省校精神,我校制定了《关于二???级开放教育法律本科专业法律实践及毕业论文的安排意见》、《关于二???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教育方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施安排意见》、《关于二???级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集中实践及毕业设计的安排意见》等文件以便指导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使集中实践环节得以有序进行。
六、学习支持服务
1、为学生提供助学服务的措施和效果
(1)为各门课程聘请辅导教师,严格执行实施性教学计划,一心一意为学员提供助学服务。主要通过定时组织面授辅导、观看录象带、收听录音带、上网等措施为学员学好课程提供方便。要求班主任及时掌握各门课程学生的学习动态,便于和辅导教师、学校沟通。
(2)教学班以班为单位进行组织,内部建立若干学习小组。采取开学注册,开班会,进行学期教育,通报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及所开设的课程,介绍辅导教师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情况、重要信息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
(3)自愿结成学习小组,小组内学员经常集中在一起学习、讨论、上网、看教学录象带、听录音带、电话答疑等。
(4)向学生公布每个开放教育专业的教学信息网页,以及课程负责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答疑号码等,给学生提供免费的电子邮箱,学生可以在家中或任何方便的地方,通过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向教师提问,并得到教师的电话答疑或网上辅导。
(5)为学员翻制光盘、录象带、录音带,复印各种学习资料等。
具体支持如下表:
网上服务辅导形式自学小组学习服务学习方法
内容网上辅导、CAI课件、直播课堂、VBI广播、电子邮件专业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验室、图书室、录象材料教室、计算机室自学、看录像听课、笔记、作业、做实验、复习
及时程度优一般一般一般
满意程度好一般一般一般
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既学到知识,又增进了友谊,求知欲望旺盛。实施后,学生普遍感到对前途充满信心,对所学课程心中有数。对各种教学支持服务感到满意。
2、为教师提供助学服务的措施和效果
(1)提供文字主辅教材、录音带.、录象带、直播课堂等资料。
(2)可在图书馆学习和借阅资料,
(3)可在计算机室上网学习和下载相关资料
(4)为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计算机一台,为教师工作和学习提供方便
(5)对于所授课程在期末考试中成绩好的教师进行一次性奖励资金一百
(6)对于撰写论文的教师进行奖励50--100元
(7)给外聘教师提高课时费(我校所负课时费是本地区最高额)
通过以上措施,较好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外聘教师的责任心,为试点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教学资源的发送、接受和使用情况
我校先后投入二十多万元人民币建成二十五台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各科室都能通过服务器访问INTERNET 互联网,同时学校内部通过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我校派专人负责接收VBI信息并及时下载中央电大、省电大网上教学信息、资料,将下载内容尽快传送给各辅导教师及学员手中。另为每星期让学生定时浏览所下载的信息,把他们所需要的资料拷贝到自己的软盘上以便随时查阅,保证教学信息的畅通。
4、辅导教师与学生比例,学生学习反馈的渠道及实际效果
本学期辅导教师与学生比例如下表:
专业班级课程门数学生数教师数教师与学生比例
00及计算机1门(集中实践)1731:6
00级法律2(1门为集中实践)1241:3
00级英语2(1门为集中实践)431:1
01级工商管理4门2241:5
01级高护5门2031:7
合计1475171:5
学生学习反馈的渠道及实际效果方面
(1)学员通过电话或其它方式向班级负责人反映有关学习情况。
(2)学员可通过电话或其它方式向课程辅导教师反映课程学习情况
(3)学员可通过电话或其它方式向教务科教学管理人员或校领导反映有关情况
(4)教师通过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5)教师通过小测验及中期考试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6)教师及班级负责人通过电话、谈话了解学员学习情况
通过以上反馈渠道,教师比较了解学员学习的是情况,这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员相互交流、沟通,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学员的学习减少盲目性,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七、课程考核与考试工作
1、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及检查,平时作业批改情况。
(1)抓好组织管理工作,保证形成性考核工作的落实。
a、精心选聘各课程责任教师,保证试点教育的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灵魂,是教学各环节工作的基石,也是我们能否做好试点教育形成性考核工作的前提。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试点教育各课程责任教师的选配,做到精挑细选,尽可能地选聘学识渊博、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热爱教育事业的有才之士承担责任教师。我校的责任教师有本校的、外聘的高级讲师、讲师、主任医师、医师、律师、会计师等。
b、加强管理,从严要求,切实落实省电大及我校关于形成性考核工作的规章制度。我校在开学初特别召开关于形成性考核工作的会议,要求各责任教师各尽其责,严格执行我校《试点教育形成考核办法》,督促学员认真按时完成各项作业、实验;要求各班主任、各责任教师与学校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努力完成形成性考核工作的各项任务,严防相互推诿扯皮;要求各责任教师对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考核要客观公正,严防徇私舞弊,从而达到促进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c、对每门课程选定责任教师,负责该课程的答疑、辅导、批阅作业、布置和收缴作业。督促学员按学习计划有步骤地学习。
d、专门组织各责任教师学习《甘肃电大开放教育试点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意见》(甘电大字[2002]125号)文件精神,以便加强对行性考核工作的认识,按照文件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2)做好形成性考核工作的检查,督促学员按时完成作业、实验等项目。
a、定期对形成性考核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责任教师努力做好形成性考核工作。我校每月初对形成性考核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要求限期改正或完成,保证此项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b、定期召开形成性考核工作会议,了解各专业各课程作业布置及完成收缴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要求。
c、认真组织安排中期考试,保证考试客观真实。通过中期考试了解学员学习情况,总结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d、按照各课程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并督促检查实验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保证实践性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
e、定期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规定每月上交一次作业(实验),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而且定期检查教师批阅作业(实验),通过这些措施责任教师都能及时批阅作业(实验),能够及时为学员答疑辅导、能及时全面地为学员提供学习资料或信息。
2、严肃考风考纪的措施,对违纪学生处理情况。
学校进行期中、期末考试之前都要及时召开监考人员会议,使每位监考人员明确监考人员职责、考场纪律、考场设置,作到:
(1) 每个考场配备二个监考人员。教学班辅导教师,班主任不得担任教学班考生所在考场的监考。监考中如遇到有自己亲属参加考试时必须回避。
(2) 监考工作应有政治思想觉悟轿高、工作负责、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能模范遵守考试工作纪律、熟悉考试工作的同志担任。
(3) 监考人员在监考期间必须佩带“监考“标志,认真履行监考人员职责。
(4) 监考人员严重不负责任或违犯工作纪律,徇私舞弊,取消监考资格,并追究其责任,给予严重处理。
(5) 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严格执行我校《对违纪考生处理办法》的有关文件。对考试期间左顾右盼、交头接耳、偷看他人答卷,监考教师警告,继续不改者,抄袭偷看夹带等试卷一律按作废处理。由于以上措施的实施我校一直保持良好的考风考纪,我校被省电大授于信的过的考点。
3、自开课命题,考试的组织和管理。
对于我校自开课考试的组织和其他所开的统设课考试要求是一直的有期中期末考试。对自开课命题做到:
(1) 命题必须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试题的内容与范围,深度与广度不得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
(2) 试题内容准确、条件充分、题意明确、语言简练,不能偏难或偏简单。
(3) 试题结构要合理,要难易适度。命题人员必须是责任性强,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试题内容。
4、对自开课程考核和考试质量的分析
对于自开课的考核是每一门课学完以后,马上进行结业考试,考试结束以后要及时进行试卷分析和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大家对在教学上有什么设想,改进措施,存在什么问题等都可以提出来,大家可以在一起探讨,共同解决互相处进。最后填写出试卷分析表,分析内容主要是看试卷考分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试卷的深度、广度、难度、信度等是否合理,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最后要提出主要改进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教学点的设置与管理
1、 根据试点要求和特点,新制定和修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情况
名称执行情况修订时间备注
试点教育形成性成绩考核办法(试行)试行中,较良好2000.10
专兼职教师责任制试行中,较良好2000.10
外聘教师管理办法试行中,较良好2000.10
图书管理员岗位责任制试行中,较良好2000.10
教研室工作暂行规定试行中,较良好2000.10
教学干事岗位责任制试行中,较良好2000.10
考务干事岗位责任制试行中,较良好2000.10
2、教学管理信息的畅通和时效性
我校先后投入二十多万元人民币建成二十五台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各科室都能通过服务器访问INTERNET 互联网,同时学校内部通过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我校派专人负责接收VBI信息并及时下载中央电大、省电大网上教学信息、资料,将下载内容尽快传送给各辅导教师及学员手中。另为每星期让学生定时浏览所下载的信息,把他们所需要的资料拷贝到自己的软盘上以便随时查阅,保证教学信息的畅通。
3、审批、设立教学点情况,教学点师资、教学设施配置情况
我校没有其他教学点,所有教学班均为直属教学班。
4、保证试点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
我校没有其他教学点,所有教学班均为直属教学班
5、对不合格教学点的整改措施。
我校没有其他教学点,所有教学班均为直属教学班
九、自我评价
(一)试点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和主要进展。
2000年秋季我校开始试点开办开放教育,当年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法律三个专升本专业。计划招生75人,实际注册录取66人,目前这三个专业在校注册39人,陆续淘汰25人,流失率37.8%。今年预计毕业31人,预计毕业率46.9%。2001年春季我校招收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计划招生40人,实际录取注册48人,超计划20%,目前在校注册21人,淘汰27人,流失率56.2%。2001年秋季招收高护专业(开放专科)计划招生30人,实际录取注册34人,超计划13.3%,目前在校注册20人,淘汰14人,流失率41%。2002年春季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开放本科), 计划招生20人,实际注册录取12人,目前在校注册8人,淘汰4人,流失率33.3%。这几年考试及格率维持在80%左右(这个及格率是在淘汰以后剩余考生中统计出来的)。2002秋季、2003年春季未招生,2003年秋季预计招生机电和会计(会统方向)开放本科两个专业。
开办开放试点近三年来,在省电大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在厂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1、统一思想认识,确保开放试点办学的工作地位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从这层意义上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种媒体手段进行通信联系和系统教学的教育形式。
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教育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领导班子及时统一思想认识,确定了今后几年学校要以开放教育试点办学为重点的思路,争取实现到2005年全面开放所有专升本专业,使在校生达200余人的规模。试点工作地位的确定,为我校开放教育试点的开办奠定了基础。
2、尽快建立一支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队伍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必须提到议事日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根据辅导教师、责任教师过去接受的是传统教学方法,现在还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实际情况,组织辅导教师、责任教师看录像、听录音、学习有关文件以及远程教育的文章,展开讨论,转变观念,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二是鼓励在职教师学习,以提高学历层次和进修专业知识。现在学校有9人通过不同方式正在进修本科(其中6人参加电大开放本科教育);我们根据开放专业的特点外聘一些学历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三是所有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针对开放教育特点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经过培训学习都基本掌握了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学习的技术。
3.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和能力,以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
“老师讲,学生听”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太深的烙印,这深刻说明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和能力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关键。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注重入学教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在指导教师的第一次指导活动和辅导教师的第一次教学活动中,反复给学生讲解“试点”的学习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开放教育,明确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函授教育的不同特点,从而为学员入学后转变观念打下基础。同时对学员进行专业及课程介绍,使学员对所开课程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主地、科学地、合理地选择课程。二是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多种媒体学习的技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当学生掌握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学习技术,能够得心应手熟练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及各种媒体资源之后,自主学习将成为他们自觉行动。新生入学后,我校专门安排了对学生的计算机上网培训,使大多数同学尽快掌握网上浏览、收发电子邮件、下载教学内容和信息。另外学员还可以通过其它网站索取一些学习信息和其它信息,增加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效果较好。三是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选派了学历层次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计划,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员的个体情况,沟通学员与任课教师的联系,有的放矢的指导学员自主学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配合辅导教师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要学生明确学习评价系统,以利于完成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任务。四是变“教学”为“导学”,辅导学生主动学习。辅导教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提供学习资源,讲重点,解难点,释疑点,讲评作业,指导学习方法。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编写相关的辅导材料,与学员建立电话及其它联系方式,指导作业及小组学习等。五是组织好学习小组,相互探讨,促进自主学习。通过学习交流,探讨问题,沟通信息,取得了很好的互学助学和共同提高的效果。
4、落实实践教学、重视形成性考核
开放式教育试点把安排适量的平时作业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并将作业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应该说是一项非常有效的监督教学,控制管理的举措。为此我校对开放式各专业专门制定了“平时作业及平时成绩的管理办法”,严格按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布置,并由责任教师认真批改,给出成绩,做好记载。由于形成性考核成绩以作业为主,因此学员都比较重视。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科目作业量太大,学员难以承受;有些作业下发不及时学员只能赶抄作业,失去了平时作业的意义。期中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进度和检验平时学习效果另一个重要措施我校能坚持定期进行,并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除了抓好平时考核以外,还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落实实践教学。例如计算机专业的部分课程的教学可搬到机房,采用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的方法。法律专业的课程实用性较强,教师收集一些案例,供学生在辅导课上或者小组学习中讨论,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
5、重视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建设,
学校领导针对教学资金缺乏,教学设施落后,教师队伍知识老化等困难,提出必须尽快改进现有设备先后投入资金对闭路电视两条线路进行了改造,安装卫星接收系统、及时订购了开放教育教学录象带、录音带、给图书馆配置电脑,图书管理人员将学校开放教育教学资料输入电脑,并与校园局域网相连。学校还专门编辑了《评估知识问答》小册子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了培训,并要求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能独立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尽快学会制作CAI课件,丰富自己的知识,为学生解惑答疑,提供良好的支持服务。二是通过座谈会,发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调查表征求学生及教师的意见。经过整理后及时处理。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督促改进;学生对教学管理及辅导教师的意见,也能及时反馈给有关方面。这样做畅通了教学相互沟通渠道,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6、严把考试关口
我们知道开放式教育的期末考试采取的是同一试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的方式,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放松考场纪律就等于放弃了教学质量,绝不能用放松考场纪律来稳定短期的生源,这必将导致最终丧失办学的竞争力。所以,每次考试前都先要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学习省电大有关考试纪律要求的文件,进行培训;各班利用班会进行考前教育,促进良好学风、教风、考风的形成。
我们从各专业考试及格率、淘汰率、和预计毕业率中可以得到答案,考试是严格的,质量是可靠的。
(二)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从事开放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以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驾驭开放教育的教学能力不高;个别专业兼职教师难聘,还存在责任心不高的现象。对开设的所有专业不能保证学历和职称及数量全部达标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学校在开放教育的管理方面还有不到位或落实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听课、上网、平时作业、自学的要求上,对兼职教师管理方面,也都存在着漏洞。
(3)对学生教学支持服务方面也还是有不随学生实际情况的地方,还不能做到全方位的教学支持服务。在教学辅导、督促自学和经常性的下载,浏览网上资源、以及和责任教师的联系和沟通上还存在问题,渠道上还不够畅通。
(4)学校的硬件建设还不能满足开放教育办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网速慢、机子数量不足、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使用 等方面都制约了开放教育的发展。
(5)教师驾驭开放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也要进一步加强,在教学研究上还有差距和不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还没完全掌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方面还有差距。
(6)对学生的平时环节抓的不够紧也不够细,尤其是指导学生按计划的自学,督促学生平时作业保质保量独立完成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对期中成绩的考核与平时成绩的核定还不够严密。
(7)我校招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长远来看,还有很大差距。如生源不足,开设专业较少,有些专业招生人数过少,给组班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等等。
(三)整改措施和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硬件条件。尽快适应开放教育对硬件的要求,满足学生在教学方面的需求,要加大现代教育手段的投资力度。
2、尽快培训教师对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办法使老师尽快适应开放教育教学的要求。
3、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围绕企业的深化改革,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精心调研,从厂内实际出发,作好招生各项工作,力争达到合理的专业设置、学历层次和招生人数。
4、加大管理力度,改革不适应开放教育的规章制度,管理上要深入细致,对开放学生的管理、责任教师的管理要更具针对性,更切合实际。
5、注重对学生平时的管理,指导他们有计划自学,有计划上网查学资料,保质保量完成平时作业,重视平时考核。帮助学生建立两级电大责任教师的沟通和咨询。
6、加强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准确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加大对兼职教师的考核力度,增强他们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