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急办主任履职报告

应急办主任履职报告

时间:2022-07-17 23:5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急办主任履职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应急办主任履职报告

第1篇

各地要紧紧围绕全市防汛“不死人、不垮坝、不溃堤”的总体目标,切实抓好水库安全度汛,努力实现“四大保证”,即:保证全市172万亩农田大春栽插圆满完成;保证全市310座水库安全度汛;保证全市5座水库除险加固(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保证全市水库汛后6亿立方米蓄水正常。

二、工作重点

(一)强化防汛责任。

各地要严格执行防汛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水库分级管理原则迅速逐库落实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单位责任人。要进一步落实各级各类防汛责任人相关职责,细化责任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把汛前准备、值班人员、队伍组织、物资储备、防洪调度、应急抢险、群众转移各个环节责任目标落到实处。各区县、各乡镇的水库防汛行政责任人必须面向社会公示,每座水库相关责任人必须在水库管理单位上墙公示。各级各类防汛责任人务必履职尽责,上岗到位,全力做好水库防汛和安全管理相关工作。

(二)强化调度机制。

各地要组织水务、气象、水文部门加强预测预报,科学分析雨情、水情和工情,科学制定水库调度方案。水库洪水调度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以水库自身安全为前提,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库拦洪、蓄洪、削峰、错峰作用。病险水库必须降低至安全库水位或空库运行。各类水库管理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经批准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运行,绝不允许擅自超汛限水位运行。

(三)强化安全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各类水库管理单位要坚决克服麻痹和侥幸心理,务必按照水库分级管理原则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汛期要进一步强化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掌握汛情和工情。要切实抓好巡坝查险工作,决不放过任何疑点,决不留下一处死角,确保险情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抢护,尽可能把工程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各级水务部门、防汛办要密切跟踪,组织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加强监管,经常检查水库防汛值班情况,督促各级责任人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各项防洪保安措施落实到位。

(四)强化应急保障。

各地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编制、修订、审批水库度汛方案和应急预案,完善防洪抢险和人员转移各项措施。要切实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防汛物资务必逐库落实,靠前储备。要组建抢险队伍,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演习演练,提高实战应对和处理能力。

(五)强化险情处置。

当水库工程出现险情时,管理单位要及时采取应急抢护措施,并第一时间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当地人民政府应根据险情等级及抢护情况按程序逐级上报,不得擅自超越权限越级上报或对外信息。水库行政责任人要迅即组织专家赶赴现场,分析险情特点,制定抢险方案,组织险情抢护,直至险情控制或消除。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执行经批复的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严格按照预案各响应级别的启动条件迅速启动相对应的应急响应,要统一指挥调度权限,临危不乱,依法、科学、有序指挥调度,杜绝“一窝蜂”、“多头指挥”的现象发生。要根据险情发展趋势,在必要时及时组织下游受威胁地区群众安全转移,妥善安置,决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要健全预警信息机制,水库管理单位执行调度命令准备开闸泄洪时,必须提前通知下游地区,确保不因开闸泄洪造成人员伤亡。在险情尚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要防止群众擅自返回,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和洪涝灾情统计上报的相关规定,科学、客观地核定险情、灾情,及时、准确地按程序上报。各级政府要及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尽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六)强化责任追究。

各地要进一步严肃防汛纪律,坚决杜绝责任不落实、履职不尽心、指挥不得力、整改不及时、报灾不规范等现象,合力抓好水库安全度汛。对水库安全度汛工作中发生的责任事故要实行“零容忍”,务必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三、近期工作部署

(一)开展一次水库度汛专项检查。

4月中旬,市政府将组织以农口防汛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6个水库安全度汛专项检查组对6个区县进行专项检查,督促各地切实抓好水库防汛安全。

(二)组织一次水库度汛业务培训。

4月下旬,市水务局、市防汛办要组织一次有各区县分管防汛区县长、水务局长、分管副局长、防汛办主任、水库所在地乡镇长、水库管理单位负责人参加的防汛责任机制、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和防汛抢险预案执行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各区县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次专业培训。

(三)召开一次水库度汛会商会议。

近期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召开一次全市水库安全度汛会商会议,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2015年水库安全度汛工作,指导全市科学、依法、合理地开展水库防汛指挥调度等工作。

第2篇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标本兼治、疏堵并举的原则,严禁农作物秸秆焚烧行为,不断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全面防治大气污染,净化镇村卫生环境,切实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我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我镇创建全国卫生镇工作顺利推进。根据上级统一部署,20**年夏(5至7月)秋(9至11月)两季农作物收获期间,在全镇11540公顷范围内禁烧秸秆,确保不发生因焚烧农作物秸秆引起任何一起大气污染事故、人身安全事故和公私财产损失事故,确保公共媒体上不出现一起负面报道和市民投诉事件,不出现卫星云图监测到的火点。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开慧镇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的领导,成立开慧镇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部门:镇农办、生态办、综治办及各村(社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镇农办,由喻赞庄兼任该办主任。在镇农作物禁烧工作领导下组统一指挥带领下,各村(社区)组织成立以本村(社区)书记为组长,村干部及村民组长为成员的村级工作组,推进本村秸秆禁烧工作。

三、职责分工

1、镇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各村(社区)秸秆禁烧工作的督促和指导,负责督促实施秸秆禁烧行政告知及秸秆禁烧期间的日常巡查及责任追究工作,负责及时处置由秸秆焚烧引起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秸秆禁烧督查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度安排,负责做好情况汇总、信息通报工作。

2、 各村(社区)书记、村主任为本村(社区)秸秆禁烧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各村级工作组负责本村(社区)法规政策及秸秆利用、节能环保知识宣传,做好秸秆禁烧行政告知的逐组、逐户落实工作;负责本村(社区)秸秆集中堆放点的规划、布点和管理;负责秸秆田头堆腐还田、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秸秆禁烧措施在本村的落实和执行,确保本地秸秆搬离田、集中存、不焚烧负责对本村(社区)各组秸秆禁烧工作进行日常巡查,在秸秆禁烧期间坚持做到白天不见烟,夜晚不见火,确保重点区域不发生秸秆焚烧现象。

四、工作要求

1、 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宣传车、横幅、标语等有效宣传手段,积极宣传禁烧政策和综合利用技术,形成浓厚的氛围,提高知晓率,使广大农民理解支持禁烧工作。各村政务公应开栏张贴禁止焚烧秸秆的宣传内容,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认真总结阶段性工作,及时向县相关部门报告工作进展。

2、落实禁烧责任。镇与村、村与组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和工作要求。各村要将秸秆禁烧工作列入村规民约,明确要求禁止焚烧秸秆。镇采取逐级分包责任制,做到联村党政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包组,村民小组包户包地块,形成系统的禁烧工作责任体系。

3、抓好防控措施。制定禁烧方案,下发禁烧文件,组建禁烧工作组和防火巡逻队,设立举报电话,构建镇、村、队三级联动禁烧工作网络,严防死守,疏堵结合,坚决焚烧制止秸秆行为。夏、秋两季禁烧关键期间,镇、村(社区)相关人员务必坚守岗位,未经上级批准不得离岗、脱岗。要重点守住极易焚烧秸秆的收工时、上半夜、下雨前和栽种前4个时段,抓好主要公路两侧、粮站油库、通讯电力设施等重点区域附近林木保护工作,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4、加大查处力度。开展禁烧督查是确保禁烧取得实效的主要手段,按照部门联合、形成合力,统一执法的要求,镇成立秸秆禁烧工作督察组,对各村(社区)秸秆禁烧情况进行督查。各村(社区)成立禁烧巡逻队,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巡逻和检查,发现焚烧现象立即予以制止,做到有火必查、有烟必禁,坚决控制第一把火。巡查中,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促疏的措施,对违法焚烧秸秆的农户予以劝导阻止;对屡教不改、阻挠执法、情节严重的,协调执法部门坚决给予严肃处理。

5、加强应急处置。各村(社区)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止焚烧秸秆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每村要组织桔杆禁烧专业队(人数不低于10人)负责本辖区内的禁烧管理工作,落实必要的灭火工具,确保一旦出现火情,能迅速赶赴现场,及时灭火。镇组织火情应急扑救小分队,协助村(居)做好火情扑救工作。

6、推广综合利用。鼓励发展低茬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重点推广秸秆堆腐还田、覆盖还田、秸秆气化、生产食用菌、生产沼气等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7、落实考核奖罚。镇禁烧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听实情、查资料、看现场相结合的方法,对各村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进行全面考核验收,并将考核验收结果通报全镇。对于全镇烧第一把火的、中高考期间焚烧秸秆的、卫星遥感检测到的着火点、被媒体曝光的秸秆焚烧事件、上级督察组发现的着火点一律进行加倍处罚,镇政府将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到位。

乡镇秸杆禁烧工作方案二:为切实做好今年秋季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为贯彻落实省、市禁止焚烧秸秆会议精神和《沐川县20**年秸秆禁烧工作方案》,维护生态环境,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禁烧时间

20**年5-6月和9-11月

二、重点禁烧区域

被列为乡重点禁烧区域的10个行政村。

三、禁烧目标

重点禁烧区域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禁烧期间力争实现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

四、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干部群众禁烧意识。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时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因此,各行政村要站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对秸秆禁烧工作的重视水平不能降低,力度不能减小,措施不能减弱,投入不能减少,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确保今年秋季秸秆禁烧。

(二)狠抓宣传发动。镇政府召开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会议,各行政村也要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逐级落实禁烧责任。及时发放《县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焚烧秸秆的通告》,重点禁烧行政村要组织流动宣传车巡回宣传,利用悬挂标语,广播等方式面向农村和农民群众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营造秸秆禁烧浓厚气氛,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

(三)狠抓责任落实。 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包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明确镇、村、组三级管理秸秆禁烧宣传教育、政策落实、困难帮扶、综合利用、监督管理、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方面得职责。禁烧期间,镇、村、组责任人、监管人要实行24小时驻守、巡查和值班制度,实行人盯人、人盯地,严防死守、死看硬守,做到白昼不见烟、夜间不见火,完全杜绝焚烧秸秆现象发生。

(四)积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要针对农村秋季劳动力缺乏、农时紧的现状。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机农艺配套技术,实施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切实推进秸秆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覆盖还田、墒沟埋草、免耕还田,鼓励农民把秸秆挑回家,就地转化利用。不能就地利用的地方,要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因地制宜设立秸秆集中堆放点,落实看管人和责任人,并通过组织农民自运、干部帮运、突击队或志愿者搬运、补助代运、招标运输等方式,集中人力、物力尽快将秸秆搬运离田集中堆放。鼓励秸秆收购公司(经纪人)集中堆放点打捆收购,开展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工业化利用,变废为宝。

(五)继续加大秸秆禁烧投入力度。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一项彰显环保和社会效益的系统工程。尽力而为,各行政村要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投入力度。同时,要提前做好禁烧队伍、物资、场所等方面得准备工作,确保禁烧工作有备无患。

(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执法检查队伍力量。要继续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严格执行焚烧秸秆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执行秸秆禁烧督查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禁烧期间,镇党委、政府派出禁烧秸秆督查组,实行驻点督查,分片督查,加强监控。一旦发生焚烧现象,由镇纪委依法依规查处,同时,追究镇、村、组三级责任人责任。

五、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镇、村成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做到机构、人员、职责、经费四落实,形成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调度组织领导机制。

(二)坚持镇干部包挂责任制。镇党委、政府抽调工作人员包到10个行政村,包村工作人员与行政村责任相同,镇农发中心包片督导,各工作组和督导组切实负起责任,确保督导查处到位。

(三)强化管理责任机制。继续依照《沐川县20**年秸秆禁烧工作方案》要求。完善禁烧区域基础资料并及时汇总上报镇纪委。

第3篇

关键词:金融稳定;金融风险;金融基础设施;评估报告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4-0010-05

一、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10年,山东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增速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趋稳向好,贡献率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内需拉动作用突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GDP6.1个百分点,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增长率差距缩小1.2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于社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速提高48.3个百分点,净出口额连续两年下降,累计降幅30.71%,贸易顺差同比下降4.7%。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同比分别下降4.09%和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多增2.8、5.7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提高41.4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增长3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1%,增速提高12.8个百分点。

重点区域带动作用明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GDP分别增长13.3%、13.6%、13.3%、13.2%和13%,均高于全省增速。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因子分析法显示,2010年全省经济增长质量较上年明显回升。但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层次偏低以及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偏弱,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CPI逐季走高,PPI、MPI之间差距不断扩大,11月末达到2.8%的近两年最高点,未来价格上行压力仍较大。二是外贸出口面临多重困难。受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出口产品利润率水平走低。4季度,企业家产品出口订单下季预期指数比三季度下滑1.8个百分点。三是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第一产业投资增速连续两年低于总体水平,2010年占投资总量的比重创三年来新低;传统产业升级缓慢,2010年全省45%的主营业务收入和48%的利税来源于十大高耗能行业;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2006年以来全省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低于全国10.3、9.6、5.8、11.3和14.9个百分点,呈差距拉大态势。四是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依赖过重。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缺口同比扩大30.6%,土地收入成为弥补缺口的主要渠道,四种土地相关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19.6%,上升1.5个百分点。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强化,一些短期风险因素有所显现,加大了维护金融稳定的复杂性。市场流动性收紧,资金价格上行,使实体经济外源性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增加,一些高负债企业和“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生存压力加大。房地产价格波动风险上升,各类与土地和房产有关的融资风险增大。受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一些产品附加值低、竞争能力较弱的涉外企业,可能出现经营风险。在经济转型和环境趋紧背景下,证券、保险市场拓展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提升金融运作效率面临挑战。

二、金融业与金融稳定

(一)银行业

1、总体发展状况。2010年,山东省银行业机构资产、负债分别较去年增长16.83%和16.62%。本外币存、贷款增速分别回落9.1和11.59个百分点。全年共处置不良贷款415.3亿元,不良率下降1.44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处置力度较大。全省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净额增长60.88%,资本充足率提高2.53个百分点。流动性保持合理水平,核心负债率和备付率分别提高1.79和0.5个百分点。全省银行业净利润增长35.45%,调整后资产利润率1.38%,提高0.31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提高32.35和30.94个百分点。

2、改革进展与成效。政策性银行继续推进商业化转型,5家已改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更趋精细化,农业银行建立起三农事业部架构。股份制银行新增二级分行10家,支行25家,城市商业银行县域覆盖面提高20.2个百分点。村镇银行增至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设立2家,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50家。新型机构资本和贷款总额分别增长3.03和2.57倍。

金融产品创新活跃。个人信贷产品不断丰富,担保方式创新点多面广。14市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12个县(市)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外汇衍生业务同比增长70%。

支持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信贷增量中投入实体经济的比重提高17.49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增长33.46%,涉农贷款市场份额提高3个百分点;“两高”行业新增贷款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

3、主要问题与风险点。

(1)资本补充机制不完善,支撑经营的可持续性弱。增资扩股难以满足风险资产快速增长的需要,年末仍有41.48%的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低于8%。

(2)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重,部分机构隐含流动性风险。企业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增量占比仍相对较低,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高达67.39%。部分机构存贷比或备付率长期处于警戒区间。

(3)资产质量总体向下迁徙,潜在风险因素较多。全年贷款净向下迁徙率为3.18%,部分机构贷款分类偏离度较高。主要商业银行对214个大客户发出风险预警。部分融资平台贷款展期可能性较大。房地产贷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6.63个百分点,行业贷款集中度提高1.98个百分点。“转方式、调结构”短期内对银行业产生压力。

(4)盈利结构不合理,利率重新定价风险显现。净利息收入占比高达88.16%,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低于净利息收入增长3.15个百分点。在加息条件下,各类法人机构均面临利率重定价风险。

(5)机构扩张步伐加快,风险管控面临挑战。中小银行过度扩张,对内部控制提出了严峻挑战。新设机构普遍急于做大规模,无原则地营销大客户,加剧了同质竞争。中小银行

资产分类管理的精细化不足,各类信贷监控、管理系统的功能有待加强。全省当年发生各类案件23起,年末济南市发生涉及多家机构的巨额伪造金融票证案。

(二)证券期货业

1、总体发展状况。

(1)市场规模扩展,机构运营平稳。全省新增证券营业部52家,股票交易额、投资者开户数和证券托管市值同比分别提高1.82、8.5和18.2个百分点。法人证券机构各项风控指标均远好于预警和监管标准。

(2)市场融资倍增,促进经济调整作用明显。年内52家企业实现境内外股权融资418亿元,同比增长1.4倍。当年境内股票筹资相当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6.9%,同比上升1.5倍。

(3)上市公司盈利增加,并购重组继续推进。三季报显示,全省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1.28%和67.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88和31.81个百分点。5家公司完成并购重组,纳入优质资产34.6亿元。

(4)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机构继续增盈。全年交易额增长50.9%。投资者开户数新增1.9万户,客户保证金余额增长47.2%。3家期货公司增资扩股3.65亿元,增长58%,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分别增长59.4%、81.4%、79.5%,净利润增长35.1%。

2、主要问题与风险点。

(1)竞争加剧导致券商盈利下降,传统与创新业务同步受阻。辖区平均佣金费率同比下降9.1%,2家法人券商经纪业务手续费收入同比下降13.72%,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7.86%和19.5%。

(2)上市公司非主营投资增速过快,蕴含投机风险。70.2%的上市公司拥有长期股权投资,34家企业进入投资性地产领域。

(3)证券期货业资源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山东上市公司总市值、券商资产规模、股票基金交易量分别占全国的4.18%、2.78%和7.64%,证券化率低于全国水平40.6个百分点。2家法人券商在山东IPO项目为零,拟上市企业IPO过会率仅为65.5%。期货品种交割库设置滞后,缺乏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

(4)非法与违规案件频发,存在安全稳定隐患。部分集团公司非法挪用上市公司资金,遭上交所公开谴责。部分上市公司出现虚假重组、关联交易等违规问题。ST公司仍有7家,6家公司连续3年亏损被暂停上市或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三)保险业

1、总体发展状况。

(1)市场体系更趋完整。全年新增保险公司6家,总量达63家。全省首家法人保险机构――泰山保险公司获准开业,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公司与德国安顾保险集团签署了合资设立寿险公司的协议。专业中介法人机构达183家,兼业机构10453家。

(2)保费规模实现跨越式突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30.07亿元,同比增长29.91%,成为继广东、江苏之后第三个保费过亿的省份。保险密度1088元/人,提高29.99%保险深度2.61%,提高0.27个百分点。

(3)经营质量稳步提高。全年综合赔付率同比下降8.37个百分点;承保利润率提高4.88个百分点。人身险公司业务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内涵价值较大的个人业务占比高于全国8.23个百分点。

(4)市场集中度逐渐降低。2010年末,人身险和财产险市场的最大四家机构市场占比(CR4)分别为65%、67%,较上年分别下降5.3、3.8个百分点。(5)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增强。全行业承担各类风险责任14.86万亿元,同比增长17.47%,保险赔付增长1.17%。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外贸出口904.55亿元。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县达到60个。交强险金额增长25.48%,赔付增长33.78%。

2、主要问题与风险点。

(1)业务发展不均衡性加剧。一是财产险发展过于依靠车险业务,车险保费收入占比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二是人身险保障型产品发展缓慢。普通寿险销量同比减少4.7%。而分红寿险业务增长34.48%,投连险销量大幅上升56.67%。

(2)保险销售渠道结构有待优化。全省保险销售以营销员渠道和银邮渠道为主,两大主渠道保费收入占比91.41%。专业保险中介和公司直销等渠道占比分别仅为0.67%和7.21%。

(3)政策性业务发展滞缓。全省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赔付支出大幅下滑41.15%和38.73%。交强险业务增速同比降低9.13个百分点,较2008年降低92.6个百分点。

(4)非理性竞争较为突出。部分保险机构简单采取高手续费、高返还方式抢占市场,对盈利稳定性及改善行业形象带来挑战。

(5)服务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据调查,56.42%的投保人认为保险公司在案件处理时赔付不及时,70.38%的投保人认为手续繁琐,并存在赔付金额不合理及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

(6)内控机制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个别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发生冒领保险金、冒名退保或利用保险进行非法集资、诈骗等问题。

(四)金融业综合经营

1、金融控股公司。

(1)发展状况。山东辖内有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简称省国托)和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莱钢集团)两家金融控股公司。2010年,两家公司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省国托推进多元化经营转型,净利润增幅提高55.14个百分点;莱钢集团营业收入增幅提高36.8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减亏10.5亿元。

(2)存在的问题。一是政策风险。在国家抑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刺激政策效应减退的影响下,莱钢集团主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二是业务创新不足。信托公司自身业务与银行业务逐渐趋同,缺少对新投资领域的研究及产品创新。

2、交叉性金融业务。

(1)发展状况。2010年金融交易创新和金融综合经营快速发展,576家样本金融机构(包括银、证、保、信托)开办的交叉性金融工具业务量同比增长56.6%。一是人民币理财、投资类保险和信托等投资性产品交投活跃。二是保单、股票质押贷款及金融机构跨市场融资大幅增长。三是银保业务持续增长,证券交易保证金第三方存管交易下滑。四是企业年金业务大幅增长,资产证券化业务量下降明显。

(2)存在的问题。一是房地产行业风险可能通过信托产品向投资者转移。信托产品投资中,房地产项目占11.42%,同比增加3.3个百分点,其中直接以贷款形式发放占50%以上,成为房地产市场的重要融资渠道。二是银信理财快速发展加大信贷调控难度。银行机构发行的各类理财中,信托类占46.7%。信托理财具有存款替代效应,但不在准备金缴存范围内,削弱了总量调控政策效应。

三、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成交利率上行

全省银行间市场交易同比增长32.41%。新增2家买断式回购参与机构,交易增长153%。现券买卖实现资金净回笼增长168.4%,年末全省持债余额下降3.19%。部分市场成员大幅增加交易量,易造成无真实资金需求交易被放大。个别中小机构频繁通过市场交易调节经营

头寸,在利率上行和总量调控情况下,需密切关注流动性风险。

(二)债券发行稳步增加,融资结构持续改善

17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218亿元,13家企业发行中期票据181亿元,融资额居全国前列。新增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两单12.9亿元,融资总量占全国38.7%。威海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6亿元次级债。

(三)票据市场价升量减,融资额萎缩

全年各季票据融资均为负增长,余额下降35.9%。银行承兑汇票签发量增长26.8%。再贴现余额较年初增长12倍。利率震荡上行,3~6个月直贴和买断式转贴利率较年初分别提高3.16%和2.94%。

(四)黄金市场交投活跃,金价大幅攀升

全省共有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11家,全年成交411.8吨,同比增长14.9%。商业银行纸黄金平均成交价格上涨21.3%,成交金额增长19%。14家监测企业矿产金产量和成品金加工分别增长12.3%和9.3%;成品金销售额增长31.7%,利润增长30.2%。

(五)民间借贷需求增多,资金价格上行

民间融资需求扩大,资金价格走高,据监测,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高于一般利率水平4.9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是融资主体,占97.5%。部分民间借贷中介机构超范围经营或从事非法集资和高利贷活动,成为社会治安问题和恶性刑事案件的诱因。

四、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稳定

(一)金融法治基础增强

据调查,全年法治环境综合评分9.51分(10分制),升幅2.7%,金融法治环境持续优化。规范了农村金融、贷款管理及利息确认、融资性担保公司、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多方面的业务活动。

(二)支付体系稳健发展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全面上线运行,银联接入小额支付系统,10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接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6地市试点开展集中代收付业务。全省农村地区支付系统覆盖率增长8.7%,网银开通量增长80.5%,ATM、普通POS、电话POS布放量分别增长40.2%、70.5%和91.2%,银行卡发卡量增长61.6%。

(三)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状况整体改进

据调查,“银行业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综合评分8.88分(10分制),改善率1.3%,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提升。

(四)信用体系建设强力推进

全国唯一在省内所有地市建立了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6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全年新增申请评级企业、评级协议数分别增长94.5%、106%。2010年,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借款企业和个人收录量增长8.5%和33.6%,日均查询分别增长34.3%和9.1%。依法受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和异议处理申请9.1万次和196笔。

(五)反洗钱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制定了对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现场督导办法,建立了非现场监管机制,实现了反洗钱监管对省内各类金融机构的全面覆盖。对79家县级以上金融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辖区金融机构共报送可疑交易报告390万份,与公安等执法部门举行情报会商118次,推动宣判洗钱罪1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5起;协助公安机关破获银行卡案件14起,破获网络赌博大案20余起。

(六)货币流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反假币治本效果初显。反假工作站点增长7.4%,义务宣传员数量增长9.8%。累计认定鉴别师和识别师分别增长74.6%和52.1%。全省收缴假币同比减少38.7%,公安机关破获假币案件下降67.05%。设立分行辖属调拨互助区域,建立分券别储备机制,探索调拨管理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现金供应保障能力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监测网点对各券别满足率、市场整洁度认可率分别达88.06%、87.17%,同比上升2.01、2.14个百分点。

(七)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和投资者风险教育工作继续推进

全年开展征信、反洗钱、反假币宣传逾5000场次,受众超过100万人次,提供咨询近100万人次,开展专业培训近5000次。成功举办5站“金融知识进万家巡回展”,受众15.6万人次;开展“银行业2010年公众教育服务日”活动,提高了公众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全国率先对全省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长、金融办主任进行了金融稳定专题培训。

(八)问题与建议

一是金融法律制度建设需进一步推进。将电子票据纳入《票据法》规范和调整的范畴,适度放开票据的融资功能。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立法。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及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设计,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二是尽快完善支付指令的有效性、结算最终性和轧差安排等相关规定的法律支持。进一步夯实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对不符合资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需高度关注其有序退出问题。三是新会计准则执行中仍存障碍。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仅停留在报表合规层面。部分中小银行在硬件环境建设、内部流程管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信息披露尚无法达到新会计准则要求。四是部分金融机构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缺乏监督和管理;对可疑交易的人工识别不足,可疑交易报告利用价值较低。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有待加强。五是反假货币与残币兑换工作不可松懈。应通过有效途径从量刑标准、罚款金额等方面加大对制贩假币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县域地区辅币供应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小面额票币整洁度较城市地区仍然较低,需加大供应和兑换力度。

五、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按照统一的层析分析模型和权重对山东金融稳定状况进行的定量评估显示:2010年综合评分79.14,同比提高2.99。其中银行业、保险业、金融生态环境分别提高0.33、0.33和0.24,证券业同比略降0.02,总体保持稳定。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为区域金融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劲支撑,得分同比提高2.09,对综合评分的贡献率高达70%。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金融发展既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政府主动下调经济增长速度,更加注重发展方式和质量,促进经济的协调、持续、平稳发展,对金融稳定具有长期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短期内的调控以及外部环境制约使习惯于高增长宽松条件下运行的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面临更多挑战。做好金融稳定工作必须高度关注环境变化、政策调整对金融运行的影响,切实加强对当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分析研判,增强风险预见能力和应对水平。

一是贯彻落实宏观审慎管理要求。进一步健全对金融机构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监测、评估,认真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主动调节信贷投向、自我约束风险的长效机制。

二是继续深化改革与服务创新。督促各金融机构深刻汲取风险教训,围绕转换经营机制、强化风险防控,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引导各金融机构围绕“三农”、中小企业、经济转调和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等领域细分市场需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督促农业银行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