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

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

时间:2022-09-06 14:2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

第1篇

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第一,必须是机械产品;第二,采用电子技术,使机械产品的控制具有可编程和智能化的特性。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机械装置、动力源、传感器、执行装置、控制器五个要素构成,因此,机电一体化实训内容、实训方法和实训设备的研制均必须围绕这些要素设计、展开。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综合性及面向实践应用的特点,笔者对机电一体化实训内容、方法、方式等进行了探索。

1.实训课程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从事机电设备或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及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2.实训内容紧扣相关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涉及机械设计、传感器、自动控制和微机原理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础。尽管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之前,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在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训中,对相关知识的回顾和加深是必要的,特别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实际应用方法。因此,应紧扣这些教学内容,安排若干典型的、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专题实训项目,通过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综合性实训和设计奠定基础。

3.实训方法由教师演示过渡到学生自我设计

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实训设计,是一个从知识接受到知识应用的飞跃。由于机电一体技术包含了机、电、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实训的综合性程度高,因此,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演示性实训是一种更直接的实训指导,能使学生对将要完成的设计性实训的过程和结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高完成设计性实训的自信心。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在相关的实训设备上根据要求,在实训装置上进行系统设计,能够按照设定的方式正常运行。通过这个设计过程,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对机电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学科知识的关联性,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实训教学的真正目的。

4.实训方式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个人和小组相结合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实训环节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和准备工作,课内主要是利用实训平台调试和实现设计的内容。因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应该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实训室,便于学生课外进行训练。另外,由于机电一体化实训包含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实训项目包含多个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模式。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对模块化设计的一种锻炼。

5.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

为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机电学生考核的标准为:(1)是否有创新,即能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否就所给的条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可行的处理方法;(2)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3)能否搜集资料,报告内容是否合理;(4)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5)写作与表达能力;(6)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等。考核的形式: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考核成绩的评定:理论测试成绩占20%;实训报告成绩占25%;实践环节占55%,其中拆装操作占20%,编程、调试与排除故障占25%,安全与环保意识考核占10%。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的实施过程可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综合实训一般是针对岗位群,培养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往的课程教学比较强调课程中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忽视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

第2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times, China'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dustry also get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demand for electrical and major talent is increasing. To furth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for talent, vocational mechatronics major is committed to training more compound talents with solid profession and high-quali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to analyz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presents a sou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method of multi-level mechatronics practice teaching,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多层次

Key words: mechatronics;practice teaching;multi-level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270-02

1 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践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拓展性、创新性的特点,是学生接触实际机电工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训练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综合性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一门综合多种学科知识的科目,其中包括电子、机械、信息等知识,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性,学生通过已学习过的知识联系机电一体化课程知识,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够更快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操作。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结合已学知识来掌握新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实训任务的顺利开展,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1.2 实用性 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以实训为主,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以往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以设计为主展开教学活动。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向学生呈现出图像、影像,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单调枯燥的纯理论知识教学变得趣味。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实践,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了解与掌握机电设备、机电仪器的使用,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完成实训任务为目标,通过运用所学的综合性知识,完成对多门知识的构建。

1.3 扩展性 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综合性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断强化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这对实践训练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机械专业的实训课程较少,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实训与课程内容间的联系,合理安排实训教学内容,使其灵活参与到其他实践教学课程中,制定科学适当的实训教学计划与时间,以便学生掌握相关教学内容与实践技能。

1.4 创新性 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应用机械知识与技术的能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独立使用、设计、解决相关的产品问题。实践教学通过建立实训任务,让学生围绕实训任务联系起所学知识展开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课程实践教学对学生而言,改变了学习场所,自己动手操作、使用以及设计机械的过程有着较高的趣味性,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其能够更好投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

2 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1 分层教学体系 随着市场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要抓住这一机遇与挑战,通过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使其更好的走入社会,为人民、为国家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中职学校首先要对机电专业的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重点观察学生的机电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等,并展开分析和总结,找出现阶段中职生在学习机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教学出发,解决教学难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完成总体教学目标。通过建立分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训练,如基础训练中加入学生对机电专业的理论与感性认识,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机电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保持学习兴趣,使中职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以职业为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逐渐深入的学习体系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慢慢接触到机电专业的内容与技术,通过多次的练习与实践,逐渐掌握了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操作工序,在实际工作中学会开发和发展相关职业技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首先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安排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机电原理及概念时,脑海中自动浮现出实践活动的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能够快速的掌握相关理论原理。如学生在学习车工操作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去车间实地进行实习,当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然后再对学生开展基础课程、理论课程的学习,保证知识的连贯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扎实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

2.3 建立健全的实习考核体系 学习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机电一体化知识与能力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对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实现对机电知识与专业技术的掌握,例如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制作的小项目进行考核与评估,验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3 多层次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应用方法

3.1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中职生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应符合市场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今后能够更好的走入社会。

3.2 运用多途径辅助教学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除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实践教学的训练。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到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技术、实训室、车间等,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生产流程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实训任务,对机电课程有了更大的兴趣,使自身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多场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目光不再局限与书本知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与学习积极性,开阔了视野,促进了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3.3 加强管理和监督 高效的教学质量离不开科学的监督与管理,有效的监管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通过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目标和计划,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质量监督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中管理机制包括对师资力量、实训室、车间、学生的管理,监督机制是指对用人单位、委员会的监督与评定。在日常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向学生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重视实践教学,以职业为目标,不断督促自己学习。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联系实际教学情况,制定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不断推进中职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着精湛技术与专业能力的机电人才,实现我国机电事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剑.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5).

[2]杨全青.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3(3).

[3]刘丽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8(36).

第3篇

1 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群)需求特征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通过对区域产业及企业的调研,结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可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归纳为:①设备维修岗位,包括机电设备的装调、维护、维修及售后技术服务;生产作业设备保运、维护、检修、维修及管理等工作。②产品设计与辅助制造岗位,包括数控设备的操作、机电产品的造型设计、加工工艺制订与编程等工作。③生产组织管理岗位,包括生产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监控、产品技术经济分析、工艺分析、数据管理、产品检测、质量管理等工作。④机械加工岗位,包括数控设备的操作、产品加工与检测、数控加工工艺制订与编程等工作。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行业专家访谈和实习生、毕业生跟踪调研发现,企业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见表1。

2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技术技能”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岗位(群)需求及质量要求,充分体现技术、技能两个属性,同时兼顾技能大赛及职业资格取证的引领作用。结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现有的“2+1”教育培养模式,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四大模块、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

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第三、四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四大模块主要指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技能训练课程、技能选项课程四大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的开发主要提高学生职业基础能力及其职业素质,能够切实的帮助学生获得综合素养上的提高。职业技术课程是从事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术性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技能选项课程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而设置的课程,有具体的导向性,其专业性较强。

3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构建

3.1 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组织形式即所开设课程的前后顺序是否合理,课时是否安排合理,决定着学生能否很好的掌握各项技术技能。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比例结构上,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技能训练课程、技能选项课程课时占比分别为23%、20%、48%、9%,相对于文科类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技术和技能两个属性上更偏向于技能训练。

第4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机电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机械加工和工艺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坚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理念进行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改革,将成为培养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关键任务,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在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技能等级等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的师资配置,必然导致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滞后性,也将影响到高级应用型机械加工和工艺技术人才的教育质量。

第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机械加工和工艺是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综合教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机械加工的常用方法及加工工艺展开。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多,而实际教学课时安排不足,而且讲述中理论性内容偏多,结合实际相对较少。在机械加工和工艺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学校仍然以劳动性操作为主,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够。另外,在教学手段方法也多是沿用粉笔板书、挂图和简单教具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实验及实践是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重要项目,不仅是帮助高职学生理解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在实验及实践教学中,一般在实验室中进行,但是由于实验器材陈旧、缺少,难以保证每位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教学效果也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的教学改革分析

第一,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以教师的口头传授为主,偶尔会使用到一些机械设备实、挂图、模型物进行辅助讲解,但是课堂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枯燥状态,使得课堂上不易语言表达的知识点通过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进行都模拟仿真。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制作CAI课件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内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清楚表达出来。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齿轮加工和工艺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生产现场拍摄的录像,再现范成法加工齿轮的过程及根切现象;利用多媒体动画片展现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现象、展现四杆机构的演化、展现各种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展示行星轮系与差动轮系的区别、齿轮的失效机理等等。另外,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与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课堂讨论的协调,切实做到课堂教学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

第二,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内容整合上,教师要注重删减繁琐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证明,而逐步推行应用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齿轮、轴、滚动轴承等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对于学生的设计与应用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要注意与磨损、螺纹连接、弹簧等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并通过答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还要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对轴承的安装、拆卸、、组合设计等教材中介绍较少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进而达到与生产第一线紧密联系的教学效果。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内容相对复杂,涉及到识图、造型、加工工艺、编程等基础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整合中要合理配制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并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如数控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等,确保理论与实训教学课时达到合理的比例。

第三,加强联合,协调发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高职学校及任职教师首先要结合社会对于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逐步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方向,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加强联合,协调发展,不但可以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而且有利于弥补学校设备落后、实验室不足等问题。同时,引导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加强与相应行业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实现教学中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为了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于机械加工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高职学校及教师要不断探索专业发展的新路子,总结经验,并从教师、学生、教材、实训场等多个方面去总结思考。教师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鹏,郭德旭.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新课程学习,2008(3).

2、刘元.产学研结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5).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技术路径

近年来,随着国外先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念与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推广,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逐渐得到认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顺应国内外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即技能人才需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奠定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提出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工作目标,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多为学科课程体系,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课程,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照先后顺序开设教学科目。虽然学科课程体系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的优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其缺点也日益凸显,如学科课程忽略世界的整体性,将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道德割裂开来;学科课程强化“精英文化”,强化少数人利益,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学科课程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过多倚重接受学习,忽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学科课程的系统性不能等同于职业活动的系统性,学科课程所强调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要求不相符。

进入新时期,现代企业和社会管理步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强调劳动者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综合运用,孤立的学科课程体系与此需求相去甚远。因此,改革长期徘徊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中,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强调《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实训课程强调《金工基本技能实训》、《机电设备拆装》、《电子电工专项技能实训》、《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不管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单项技能的训练,学科课程体系均从片面的片段的角度看待本专业的整体性职业活动,没有与完整的工作过程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对专业人才完成一项综合性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非常有限。因此,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技术路径

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规律,课程设计开发要体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

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校企合作的核心是认识企业的工作形态和工作内容,并将其充分而有效地呈现于教学过程之中,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签订校企合作合同、组织师生企业实习,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工作呈现”的有效性。

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本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技术路径如下:行业、企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一体化课程转化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计划编制学习材料(工作页等)开发投入实施。

行业、企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通过企业调研,与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探讨,观摩企业实际生产运作等途径,分析行业、企业实际工作情况和对技能人才的用人要求,确定本专业技能人才的就业领域有:电气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修;电气、机电产品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仪器仪表的配置、检测、调试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工程项目的施工、维护及技术服务;机电类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技术管理、产品辅助开发等。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向若干机电一体化行业的企业一线人员发放“实践专家工作职责调查表”,分析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个人工作经历和现从事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从而遴选符合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条件的企业实践专家。学校确定课程开发主持人、专业骨干教师及聘请的实践专家之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会上,在课程开发主持人主持,专业骨干教师配合下,引导企业实践专家填写个人“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要求每位企业实践专家列举从进入机电一体化行业开始到成为实践专家的发展过程的若干阶段及其每一阶段所从事过的、有挑战性的、完成工作的过程能够提高工作能力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待所有实践专家填写个人“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后,课程开发主持人引导实践专家配合,从所有填写后的“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中提取代表性工作任务,最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按从入行到实践专家的职业发展阶段进行排序。机电一体化专业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排序,通过企业实践专家分析,共提取了“机电设备装配、调试与维护”、“电气控制柜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系统疑难故障诊断与检修”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转化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目标,按照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的原则,在企业实践专业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共同讨论分析下,将职业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学习领域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最终确定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电气安装”、“机电设备疑难故障检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16门课程,每门课程均体现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

设计学习任务,编制教学计划根据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基本条件,对应每一门课程,开发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可以直接来源于企业,也可以由学校根据工作任务要求设计开发,但它原则上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能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发设计的学习任务有:“工具和仪表检修”、“齿轮传动机构拆装与测绘”、“常见机床动力电路安装与检测”、“自动生产线总装与调试”等58个。在学习任务的排序上遵循由易到难的排列原则,低年级设计数量较多的引导性较强的学习任务,高年级设计数量较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的,其目标实现之和应该大于或等于所属一体化课程的目标。学习任务设计完成后,根据学校实际师资情况和设施设备情况,以及教育教学秩序要求,确定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与工作时间,编排可执行的教学计划。

学习材料(工作页等)开发,投入实施根据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收集企业实际生产任务的工作素材、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工作规范要求等,运用编写学习材料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方法,聘请企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编制教学材料,例如工作页。学习材料开发完毕后,学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评审课程体系成果材料,评审通过后投入实验。

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目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四年制预备技师班、三年制高级技工班均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其教学效果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新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有利于学生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2)新教学模式基本扭转了学生被动听课的习惯,使学生转变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3)学生的创造能力、工作能力、应变能力都能通过课堂学习得到锻炼,对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承受挫折能力等有较大帮助;(4)学校的学习工作站比较类似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习需求。

通过一个周期的实施,总结出课程实施要重点从教学组织模式、师资团队建设及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三方面考虑,才能保证课程构建和实施均能取得成功。

教学组织模式课程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必须将学习作为工作过程(即教学过程)的中心,以学生自主理解和完成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并指导学生将理解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转化成为适应变化的策略。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教师资源都是学生实现这一完整过程的基础,都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按照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思路,课程实施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

师资团队建设由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完成若干完整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由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因此,对教师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均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职业教育界的教师多来自大专院校,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占大多数,势必对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实施带来影响,所以,学校在考虑推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同时,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长期合作的师资培养通道,让教师适应并逐渐胜任新课程的实施。

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一体化课程实施需要与学习任务相匹配的教学媒体和设施设备,创设尽量真实的学习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因此,学习工作环境的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技能的重复操作训练而购置大量的设备,要从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性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规划设计学习工作环境,也叫学习工作站。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中,每一学习工作站均划分信息检索区、学习区、实训区、工具区、学业成果展示区等五大区域,方便学生自主检索学习工作过程所需的资源,养成遵循企业工作规范和作业流程的习惯,并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学习。

总之,构建实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改革,而是一种更深刻的课程价值观的变革。课程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直接载体,建设符合企业用人要求、能够保证学生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宇,陈李翔,赵志群.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第6篇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的选择对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合理的选择教材。首先,要坚持任务驱动和实践导向的原则,提高教材编写的深度和广度,在教材中必须涉及到典型的工作任务,并通过实际的案例和情境模拟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教材要突出实用性、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同时要重视教材编写的前瞻性,避免将职业能力简单的理解为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进行教材的编写中,教师要把握岗位工作过程中的能力需要和对计算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恰当的编写,为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职业学校的学生拥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职业学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渐增强,教师要把握这一特点,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教师要可以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作环境作为主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在工作环境中引导学生用计算机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难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设置一定的任务,使学生自觉的融入到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发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的良好开端,能够使学生形成对工作环境的正确认识,并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推动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

就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需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避免讲授式教学方式,而是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诸多先进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坚持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安排明确的任务,真正的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巧妙的将讲授的知识蕴含在了教学任务之中,然后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要包含着设计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和评价任务几个环节,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逐渐养成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第一,任务的设计,在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典型的项目任务作为教学的任务。在任务设置以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动员活动,向学生简要介绍任务的意义和重要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参与到任务中来,积极的收集相应资料,激发学生进行项目任务实施的兴趣;第二,要进行任务的确定,即向学生传达完成项目需要的任务要求,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划分为小组,推选出小组负责人,然后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并落实好分工,一般而言,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能力,确定小组成员。在小组各个成员明确项目任务以后,在进行项目的实施,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加强引导。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会遇到一些难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基于工作环境的案例教学和任务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到计算机在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上机实训操作等实践项目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职业教育的特色。最后,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尤其是要突出过程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作测试、课后作业、任务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考核。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结合具体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展示学生的作品,由制作者介绍该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做法,由其他学生互相点评,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评,总结项目结果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对项目的结果有感性认识。其次,反思型教学的应用。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放置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由于缺乏实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进行反思型教学,即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为教学活动信息反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尤其是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重视,对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结合教学评价中反应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依据,不断推动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

(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需要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工作环境中,这就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配备健全的设备,为学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具有机电一体化特色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建设力度,为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及其专业的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实习实践动手机会,以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实训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使其接触生产一线、实训一线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也可以直接从工厂一线抽调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

(六)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PLC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

中图分类号:TU3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144-01

前言:智能化是现阶段和未来生产设备发展的重要趋势,机电一体化设备作为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生产设备,其智能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PLC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智能水平,并实现初步的智能化。

1 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PLC控制的必要性

1.1 提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能力

PLC设备的出现,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其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应用,可以明显提升后者的智能化水平,并通过对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提升工作能力。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十分广泛,其动力往往是电能,在工作中也可能附带其他附属设备。传统的设备在使用时,依赖于工人的经验,这种主观因素对于设备的工作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通过PLC控制,计算机程序取代了人为影响,只要设定合适的程序,设备就可以有效的工作。

1.2 未来的发展趋势

时代的进步是大势所趋,在设备方面,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由人工转向智能化,由于智能化控制拥有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工消耗、提升工作能力等突出优势,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会在现有基础上向更智能的方向发展[1]。

PLC控制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将相关技术应用于机电一体化设备,有利于机电一体化设备进一步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 基于PLC控制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2.1 安装方案的确定

安装方案的确定,应结合设备的具体情况,其主要内容是选取合适的PLC设备。

一般来说,不同的机电一体化设备需要的PLC设备也不同,而具体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的不同也会影响到PLC设备的选择。在进行PLC设备挑选工作时,应遵循适用性第一、经济性第二的原则。即选取的设备首先要充分适用,PLC设备是多种多样的,其智能化水平也有不同,应根据机电一体化设备需求选定,经济性原则是指所选PLC设备的性价比应该较高,以保证机电一体化设备正常工作为准,选择价格较为合适的PLC设备。

2.2 对PLC控制程序的设定和安装调试

选定PLC设备后,对其相关程序进行设定时,要充分结合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及附属设备的工作能力,确保由中央处理器发出的指令可以得到接受和执行。通常来说,PLC控制程序包括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完成检查、实时监测等必要内容,对于一些特殊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可以设定更多的相应模块。

设定完成后,由专业人员进行安装工作,之后通过计算机模拟或者实际操作的方式,测试PLC设备能否正常工作,如果设备工作有异常,则应对问题进行检查和排除[2]。

2.3 变频器参数设定和安装调试

通常来说,变频器参数设定的工作上限值要稍稍低于设备理论上的最大工作能力值,下限值要稍稍高于设备理论上的最小工作能力值,这是为了保护设备不会出现极限工作的情况,同时,变频器参数设定应充分结合实际生工作情况,如果设备在70%负荷下就可以完成工作,可以通变频器设定工作上限值为对应数值,从而避免资源浪费。

变频器的安装可以和PLC设备同时进行,也有部分变频器和PLC设备是一体化的,调试方法也可以采取计算机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次试验,确保变频器设定数值的可靠性。

2.4 线路系统安装调试

线路系统包括电源线、输出线、输入线、导线等,调试需要针对所有线路进行,需要注意的是,调试进行时,如无必要应切断电源,避免触电事故。

线路系统安装完成后,调试的内容包括输出线和输入线是否是分隔的、电源线、导线的安全性是否满足需求、设备是否同时连接了直流电和交流电等。一般来说,为了避免相互干扰,输入线和输出线是分隔开来的,电源线要保证绝缘、同时要具有较强的电流通过能力,导线的绝缘性十分重要,也要注意导线不能过于密集和缠绕,另外,设备一般不应同时连接交流电和直接电。

2.5 气路系统安装调试

通常来说,并非所有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具有气路系统,部分有气路系统的设备,其安装和调试主要包括气动机械手和传输带等。

气动机械手安装位置与图纸标注位置偏差不得超^1mm,高度偏差也应控制在1mm以内,旋转可以通过螺丝实现。传输带的安装要注意皮带的松紧度、传输流畅性以及水平度[3]。

2.6 安装完成后总体调试

通常来说,机电一体化设备PLC控制安装完成后,主要模块包括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可编程控制器、中央处理单元等,其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在完成机电一体化设备PLC控制的各项安装后,应进行必要的总体调试,包括指令的执行、参数的设定、电路和气路系统的工作能力以及整体的安全性等,如调试结果无误,则安装完成。

总结: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其应用范围越发扩大,针对性的完善措施也不断被提出,通过PLC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更加智能化,对其安装和调试进行探讨,有利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PLC改造和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勇军.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故障检测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2:118.

第8篇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要求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1.1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2专业设置要求

 

按照“厚基础、宽专业”的要求,厚实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置大学科、宽口径的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专业面过窄的局面。

 

1.3教学方法要求

 

着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2机械电子工程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参加创新活动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参与时一哄而上,人数众多,且热情高涨,但往往善始者繁,克终者寡,五分钟热血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很多机电类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粗枝大叶的多,小打小闹的多,起点较低。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仅是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追求短、平、快,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态度,达不到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目的。这显示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差距。创新理念远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说明高校在创新理念的贯彻与培养上还是欠缺力度,做得还是不够。

 

其次,从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上看,当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有下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与绘图能力不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盲目,导致基本功底不扎实,同时对传统机械方面的知识有排斥心理,一味地崇尚电子、控制、软件等所谓的流行专业;二是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应用不够。学生往往只知道那些教科书或老师讲授过经典的设计方法与案例,相关领域新的思想与理念很淡薄;三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验能力较差。

 

还有,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两个主体,而教育体制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近些年老师压力陡增,大都面临着科研、教学双重任务,面对教学评估、项目经费任务等已经焦头烂额,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评价较低,这导致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老师的负担;对学生而言,旧有的教学模式,重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轻动手,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浮躁,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差;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也显得无所适从。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创新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土壤。

 

3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社会人才市场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了“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机械电子学科是基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以加强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三年教学时问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贯穿始终。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的基础学习阶段为第一、二两个学期,学生除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长学习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该专业中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学习和专长学习中,学生将利用相关的实训设备进行专门化技能实训模块的培训,这些模块包含了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最新应用技术,大量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培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

 

(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课外制作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实践活动之一,特别是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说,是开展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最佳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3)“核心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课堂与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工厂车间四点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尝试构建“可编程控制技术”、“驱动技术”、“传感技术”等核心技术。为了突出对学生在这些反映工业自动化技术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我们构建了针对这些核心技术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编程、调试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完整地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程序编制、程序操作和故障诊断技术。该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掌握了PLC基本知识和程序操作,同时在相关专业课中又涉及到PLC在不同场合的应用,而在相关实训模块课中学生将PLC技术综合应用到各种不同的生产环境中去。在每个实训室都有一种主要技术单元,同时,还有其它技术单元出现,宾主相拥,多次重复,但角度不同,强调的应用领域和水平不同。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要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广,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大的专业平台。随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的迅速增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量也一直呈上升趋势。从工科类高职院校近些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报考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本文作者在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拟定出“一条主线、二岗融通、三方融合、四阶段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体现了特色和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现“一条主线、二岗融通、三方融合、四阶段培养”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以有效职业学习为主线,学员、学徒两岗融通,政、校、企三方融合,基础学习、生产实习、专业提升和顶岗实习四阶段培养模式。

1.“二岗融通、四阶段培养”。我们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学习阶段、生产实习阶段、专业提升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进校后先进行1年半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在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生产实习;再回到“校中厂”或一体化教室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升;最后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半年。

学生在学校是学员,在企业是学徒,两岗融通、工学交替。

2.以有效职业学习为主线。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可持续发展潜能,实现有效职业学习。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力求达到以下要求,分别是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整体化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式的学习。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专业课程的内容必须是来源于具体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在对企业实践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出一系列岗位工作任务,继而召开了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借鉴他们丰富的职业经历,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兼顾工作过程分析、职业资格分析和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教学设计,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们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模式确定为项目课程或者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

(1)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行动导向教学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仅仅指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而是指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每一个完整行动过程的起点都是理智的常识性行动,终点都是行动目标与行动成果的比较。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程大多采用项目课程或者学习领域课程作为课程模式。在专业学习初期,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自学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就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教学过渡,把“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此阶段课程教学的一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案例导向、项目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实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巡回辅导、校正答案、反馈交流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然后给出工程项目,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训练。

在学习后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均有提高,此时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围绕已明确了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给予直接帮助,只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专业知识能力、工作过程能力以及学习方法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2)整体化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职业教育的整体化学习过程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社会合作和交流式学习、情感伦理学习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各课程目标都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社会与交流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都是来自工控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且是以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着眼于职业能力和生涯发展进行提炼和转化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心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在岗迁移的潜在能力。

我们把“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式的学习”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最高目标。学生以现实生活和工作情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我们相信,只要学生具备了“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能力,就拿到了终身学习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在专业提升阶段,我们采取以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的方式,即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由组长负责安排和分配学习任务,合作完成项目实训,并进行工作成果总结。

3.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融合。两岗融通、工学交替,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立以及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三方融合。

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安排在不同地方,即:基础学习校两室(教室、实验室)、生产实习厂中校、专业提升校中厂,毕业实习企业岗。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我们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宜昌森德科技有限公司将数控加工车间建在我们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我院的校中厂;国营红光港口机械厂的装配车间是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装配实习车间,是建设在企业里的厂中校。

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点不同,要实现很好的校企合作,需要政策支持和扶持,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改革以及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更加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和企业生产的实践支持。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效果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2006级学生开始实施运行,到现在已运行了四届,效果很好。从已毕业的情况来看,学生不但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而且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因为有过厂中校、校中厂的实习和提升经历,学生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具备工作过程知识,知道如何工作,因而跨出校门就能上岗,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生一次性上岗就业率达93%以上。早期的毕业生在企业里表现出很强的消化吸收新知识和接受新任务的能力,他们之中已有人开始向生产管理或者设备调试、维护维修岗位迁移。

第10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 专业管理 建设思路 技工院校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专业建设和管理思路,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作为广州技工教育的重要一员,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已由前期的规模急速扩张阶段转变为全面重视质量提升的内涵建设阶段,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意义

“办学就是办专业”,这是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专业是技工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对技工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体现办学特色和社会声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专业建设是一项直接影响技工院校招生、学生培养及毕业生就业方向的教学基本建设,是贯穿技工教育始终的生命线。当前,技工院校存在一系列问题: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呈现趋同性趋势,缺乏自身特色;办学条件薄弱,教学质量不高;校企合作层次浅,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这些问题都与专业建设水平息息相关,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是技工院校内涵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探索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近十几年紧贴市场需求,以“机”“电”两大方向为主线开办专业,对接先进制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构建了以制造自动化技术与装备为龙头、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为核心、生产技术为支撑的专业布局,组建了专业群,“机”“电”专业特色凸显。同时,学院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广东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学校、广州市首批技师学院、广东省技工学校竞争力20强单位。

总结学院的专业建设与管理经验,可概括为“上连天、下接地”“左拉政、右牵企”“前开新、后优旧”“中务本、修内涵”,具体含义如下。

“上连天、下接地”指专业建设的标准。“上连天”是指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备采购、场地规划、校企合作单位选择等方面,标准上坚持高端引领、适度超前的原则;“下接地”是指专业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等课程实施层面,坚持从学生、教学条件、企业需求等实际情况出发,真正接地气的原则。

“左拉政、右牵企”指专业建设的策略。“左拉政”是指专业建设要坚持与政府发展规划、产业导向及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右牵企”是指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各方面都要坚持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则。

“前开新、后优旧”指专业发展的路径。“前开新”是指专业建设要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发展,尤其是四新(新知识、新设备、新技能、新工艺)技术的发展,坚持适时开设新课程、新专业的原则;“后优旧”是指专业建设要根据技术及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专业设置的原则。

“中务本、修内涵”指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务本、修内涵”是指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坚持走质量和特色发展之路的原则;论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专业建设只要抓住内涵建设这个根本,就可以把专业建设好、发展好,专业内涵建设包含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又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好专业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搞好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专业建设与管理思路的实践

1.上连天、下接地

以学院品牌专业――数控加工专业为例来说明。“上连天”,数控加工专业建设始终坚持高端引领。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了以数控最高技术――多轴加工技术为培养内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占领了数控技术制高点;设备上,采购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德国德玛吉五轴五联动数控加工中心;师资队伍建设上,先后引进了全国数控大赛金、银牌获得者,以及广东省技术能手等一批高素质人才来校任教;场地规划上,参照企业及世赛技能大赛场地布置要求进行场地规划建设;校企合作上,坚持与行业著名企业合作,如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等深度合作。目前,该专业是首批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师生参加广州市、广东省和全国各类数控技能竞赛多次获得冠亚军,同时多名选手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

“下接地”,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实施层面始终坚持接地气。课程体系进行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改。建设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迪工作室、产教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引入教学。数控加工专业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等方面,完全从企业需求、学生基础、学校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选择与配置,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认可。

2.左拉政、右牵企

以学院特色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左拉政”,指的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始终积极响应政府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号召,顺应地方经济对工业机器人人才的强烈需求。学院于2010年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成为我国最早开设此专业的职业院校。该专业先后争取到了市、省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现在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业C器人应用与维护项目)基地。

“右牵企”,指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始终坚持校企合作。该专业先后与珠海汉迪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ABB机器人工程公司、FANUC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联合开发中心,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共同开展考核评价等,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3.前开新、后优旧

以学院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前开新”,指机电一体化专业始终关注技术及行业最新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学院开办较早的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广东省名专业。学院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电梯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均脱胎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比如,当数控技术兴起后,学院首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加入了数控编程技术课程,后来增开了数控车床实习,再后来数控加工专业从机电一体化专业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新专业。再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兴起后,也是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后来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试招生,最后独立成为一个新专业。不断开设新课程、新专业,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

“后优旧”,机电一体化专业始终关注企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调整专业结构。随着学制的调整、新课程的加入,机电一体化专业先后整合优化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理论力学等课程,调整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家电维修方向)等人才培养方向。对专业与课程进行的优化调整,保证了毕业生始终满足企业需求,保障了专业发展常青。

4.中务本、修内涵

学院专业建设始终坚持专业内涵建设,走质量和特色发展之路。学院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通过以研促建、以赛促建、以培促建、以评促建等多种方式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始终把教师专业化成长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如学院搭建了“教学能手”“课程/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等教师专业化成长阶梯,并在薪酬分配方案上向一线教师倾斜,已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再如,学院每年组织专家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常设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审,以评促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等。目前,学院多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示范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等,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

第1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

2005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中40余名学生被录用企业送往挪威、德国和新加坡等国继续接受机电一体化专业培训,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2006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也早早被企业抢聘一空。针对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优势,我们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论是:得益于我校在办学之初对开设该专业而进行的可行性企业调查;得益于学校的开放型办学理念;得益于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也得益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下面笔者就我校的实习、实

验设备配置和利用现状作浅显的分析。

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首先考虑的是减少设备投入的盲目性,考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的接轨,考虑实习、实验的经费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实习、实验的教学功能要求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我们着重考虑了学校实习、实验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的有效接轨,力求学校实习、实验的环境氛围接近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氛围。例如,对实习、实验场所的安排与配电方案的论证,我们充分听取企业专业人员的意见,结合现代物流设计方案和教学实习的需要,分别设立了传统机械区、装拆区、数控区、技术准备区、技术讲解区等。对实习车间的配电方案则从科学和安全角度出发,经过反复调查和论证,采用了配电线路的桥架化,使实习场所更接近于企业生产的环境。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内涵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在企业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其中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施合理配置有着密切关系。无锡新区高新企业的优势在于自动化程度较高,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维护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在培训和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舍弃传统机械设备的配置,而盲目地增加高新技术设备投入;对学生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维修、维护的技术能力,而且还需加强自动化控制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校配置了钳工实习区和装拆实习区。同时,还配备了新区企业中自动线和自动机的常用控制系统,如西门子PLC控制系统、日本欧姆龙PLC控制系统,在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技术的能力。

企业设备、设施的现状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我们从企业调查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无锡地区数控系统一般有两大系统(即西门子系统和法那克系统)。所以,在购置数控设备时,考虑添置西门子系统,适当添置法那克系统。并且,依托这两大系统有效、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同时根据企业数控设备以加工中心为主的特点,适当扩大数控铣床的添置力度(数控铣床需要控制三轴,与加工中心技术要求相近),扩大数控学习涵盖的范围,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可行性

我校当初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时,因考虑资金的投入、教学目标和产学研结合的客观要求,加强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可行性探索。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实现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之一,它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现实特点,而且使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成为可能。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每学期由教学处编制详细的《教学安排表》、《实习、实验工位分布表》和《实习、实验运转计划表》。《教学安排表》是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计划表,其中根据教学大纲详细编制了该专业学生三年中实习、实验周数和具体的时间,这样可根据计划表宏观调控各实习、实验场所的合理使用,使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优势充分体观。《实习、实验工位分布表》是以学期为单位,各实习、实验场所具体工位分布表,也就是在该表的统筹安排下,把实习、实验具体工位落实到该专业的每一位学生。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实习(或实验)设备设施,同时还能使实习、实验设备按小时安排到具体的学生。《实习、实验运转计划表》是某一专业某一班级以学期为单位的实习、实验计划执行表,它应该符合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安排总表。针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教学进度,安排各班教学和实习的时间和地点。这不仅能够满足教学大纲要求,而且还可以满足考工、培训等强化训练对实习、实验设备设施的使用要求。几年来,通过对这些计划表执行情况的反馈,显示出我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与教学过程的运作已成为相互作用、相互完善的有机整体。

学校产学研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于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综合性技术素质,这其中的关键是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可靠的师资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大纲外,还与学校的产学研能力密不可分。产学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得益于可靠、完善的实习实验设备,同时产学研工作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有效使用和合理配置,二者在教学平台上具有互动的联系。

1.将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的优势转变为科研优势。建校以来,在努力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门的科研试制小组,从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入手,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案,在改造过程中,合理使用学校资源,充分挖掘实习、实验设备的可利用潜力。数控化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数控故障诊断实验室设备的合理调整,为进一步优化数控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我校先后完成的三台改造数控车床也已经有计划地编入数控实习车间。另一方面,科研立项则注重充实实习、实验室已有设备,着重提高实习、实验设备的利用能力和优化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例如,自动化实验室的机器人实验,由于经费问题,添置的机械手有限,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最少也需6台工业机械手,现存却只有两台,所以机器人科研小组和实习车间有关部门合作,进行了有关机械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将大部分配件制作分解到各实习车间和实验室,在教学计划许可的情况下,纳入学生正常的实习中。由数控车间负责机械部件的制造和安装,由机电控制实验室负责电气控制,由PLC实验室负责程序设计,由自动化实验室负责调试和修正,从前期准备到第一台机械手的试制成功,共动用了实习、实验设备30台套,参与学生48人次,调整实训教学计划两次,该项目进一步优化了实习实验设备设施的配置和利用。

2.生产试制,发挥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的优势。我校建校之初,在立校方案的论证中,就明确了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可行性方案,所以对设备设施的配置,已先期考虑了教学生产结合方案的可能性。进入正常教学以后,我们积极开拓适合的生产型项目,与深圳百利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模具制造试验车间,在合理配置设备设施的前提下,满足教学和生产的要求,从原实习车间抽调加工中心、全功能数控车床、全功能数控铣床、电脉冲、线切割等。运作半年来,不仅提高了教师、学生实际技术水平,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的要求,而且通过设备的合理配置,发挥了现有设备设施的潜在优势,一年可为学校创利25万元左右。去年,该模具试制车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合作以来,不仅提高了实习设备有效的运作时间,解决了部分实习经费,而且让学生真实感受了生产中的品质意识和效益观念。合理化配置的实习设备带来教学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1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118-02[ZW(N]

[作者简介]卢永辉(1978―),男,湖南湘潭人,本科,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教师,工程师。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新兴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他借鉴了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提出来的,那就是适应性问题。不是国外的这种模式我们生搬硬套就可以,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这样才能让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发扬光大起来。

所谓的学徒制,是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进行一系列的真实的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观摩,自己的动手,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所做的工作中来,不但加深了对课上书本上内容的理解更学到了实实在在的基本技能。当他们毕业以后相当于有了一两年的社会工作经验,会更加受到欢迎。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如果没有很好的实践经验一开始很难被工作单位看好,当把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结合时才有可能激发出更好的效果。

一、学徒制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一些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开始推行学徒制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徒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国家在一些工业方面的高职学校推广这项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要想很好的研究和实践这项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机电一体化为例我们必须认识到的几点是:

(一)学徒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学到书本上的东西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在学校的读书为主,真正去实践书本上的内容的时间很少。这种情况对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糟糕的,因为他们出来面对的就将是走进工作岗位的问题,而且是那种需要熟练技术的岗位,只懂得书本上内容而不会实际的操作只是一个失败的人才培养方案,恰恰学徒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培养方案下学生可以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去领悟书本上的东西,熟练的掌握自己所必须要先学会的技能,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尤其是以后是维修工程类的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才会在进入的工作岗位中有所作为。

(二)把实践任务搬进了教室,教学与实践实现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需要大量实践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对高职学生,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有更加强烈的意愿去实践学到的知识。学徒制给了他们很好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的时候当作自己平时的课堂,真切的把工厂搬进了教室,他们这种保贵的实习经验不论是对所学阶段知识的理解还是对基本技能的学习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过程。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是传统的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大量的实践让学生真正全面的把握自己所学的东西,所以说学徒制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人才培养方式。

(三)学徒制让更多的学生更快的适应自己走向的岗位

在传统的教学培养人才方案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东西,两个角色之间没有充分的互动关系。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口中得到自己要走向岗位的点滴信息,没有真正理解以后要走向岗位的真正意义。学徒制给了学生走向岗位的具体信息,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真切的走上自己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去,提前去适应自己的角色和技能,为以后真正走向工作的地方做足准备。

二、必须贯彻落实好校企合作的落实方针

在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校企合作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校企合作的大力发展,就不可能有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因为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是重要的实施环节,只有有了企业的大力支持才会有学生大量的实习机会,才能保证学生实践质量。没有了企业的各方面都的鼎力支持,学徒制不会很健康的发展下去。在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是主导力量,在实习的时候他们有了高涨的热情才会把高质量的实习岗位提供给高职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比如说机电一体化专业,好多的企业都是有着良好的实力基础,可是他们不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展示给高校中,这是我们提到的校企合作的信任问题。只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条例,让企业方真正的放心信任才是关键。

另一个关键的地方是对诚信的要求。这是学校在平时需要深入加强的一个观念。在进行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肯定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各种专业的人才专门的去培训高职的学生,但是如果是学生不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让企业最后蒙受了损失,这是双方都不远看到的一个情况。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当他的利益受到损失时肯定会坚决地不再进行合作。学校不论是教师还是领导,都应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尤其是对企业讲求诚信才会让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加的壮大起来,让校企合作成为学徒制教学最坚强的后盾。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教学实训场地的建立并重探索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我们这项活动发展的主题,他意在让我们打破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把教学活动带到课堂中来,让学徒制的教学方式深入到每个教员学校的头脑中行动中来。让新的改革方式彻底的执行在高职学校的学生身上。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与企业建立相应的生产园区,带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样才会把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下去。比如说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维修类的人员,这时候学校就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把教学实训工厂建立起来,让本专业的学生进入到里边进行半生产半教学的教学改革方式。这样的教学实训厂可以是企业的一个小的加工点,只不过是一个半学徒性质的,更可以签订相应的协议,在教学工作完成后到该企业工作,为该企业创造更好的价值。这是企业和校方都希望看到的情形。教学方式的改革才一开始就应该是彻彻底底的改革,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学到真正的技术,不断的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当二年或三年的学习时间结束后他们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在自己岗位上独挡一面的好手,这是最让大家欣慰的结果。教学实训工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的教学实践有了很大的提升,更让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找到了新的突破出路。

四、学校管理制度与学徒制相互跟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