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毕业

机电一体化论文毕业

时间:2023-02-04 01:4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一体化论文毕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电一体化论文毕业

第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本科教学;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王昊(1972-),男,安徽泗县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懋亮(1970-),男,山东莱芜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机电一体化原理项目(项目编号:201153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5-02

为了满足电力行业对机械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各电力高校均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该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机械类相关岗位的人才。前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喜人,但是,由于制造类相关行业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面对无法预知的金融危机以及制造业界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更从容地面对求职择业问题。

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多科内容融合的学科,在拓宽机械类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加强该课程的学习,能明显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增加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机会。本文认真思考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在本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崭新的教学思路,并辅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及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的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时候,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加上该课程牵涉面很广,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学习热情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应使学生明确,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广泛涉及机械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给传统机械加上“大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极大限度地延伸了机械的概念,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无处不在。例如,“机器人”作为最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之一,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1]

其次,针对现在机械专业学生机械基础扎实、电子基础薄弱的特点,认真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将显著提高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素养。通过课程讲解、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手段,学生深刻体会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最后,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很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难以将机械和电子部件完全分开。例如,机电设备设计及维护人员既要精通机械方面的知识,又要精通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掌握机电一体化原理,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当中,已经成为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增加实验课时、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整合

“机电一体化原理”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验教学也同样重要。不少学校现有的“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教学大纲中,实验教学所占学时明显偏少,而且学生真正能动手完成的实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现有实验安排起不到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此外,很多学校实验室中的设备和科研条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在现有的设备的基础上,广泛开拓思路,整合、组合、创造出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以实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而且,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和实验场所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也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或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广泛市场调研,根据需要进行采购和扩充。

因此,必须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机电一体化的实验课时,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体会机电一体化应用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思路

激发学生产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想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真正产生这种想法,才会产生学好“机电一体化原理”的动力。

目前,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将自己的就业方向主观定位在纯机械领域。尽管机械制造业是非常庞大的产业,但就业机会终归有限。由于能力的欠缺,择业的时候,面对机电一体化行业广泛的就业机会,学生更多的是无奈。鉴于此,任课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兴趣。

引导学生领悟,若是自己具备很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素养,将会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契机。就算是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机械行业就业,若是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何况是现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完美结合的阶段,完全分开的机械和电子几乎没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机电一体化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来说,可以结合机械专业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实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结合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如何跨越机械专业的局限,尽可能多地接触机电一体化领域。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将会自然提升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兴趣,从而增加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主观积极性。

四、开展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使学生加强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认识,启发他们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热情,“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电一体化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去。项目教学法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较多,目前在本科教学中还很少使用。为了让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直接深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教师提出使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做中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使用的技能和知识创新,有效地交流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色。[2,3]

项目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拟定题目

学生自主分组或教师分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拟定本小组的题目。教师在这个过程必须要干预,要求学生选定的题目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特别是要适合该小组的特长和兴趣。要求项目既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具备挑战性,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

2.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确定项目进程计划,要求该进程安排基本与课堂教学进度并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进度安排项目的实施进度,即首先是机械机构、执行机构,然后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等。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各小组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3.项目实施要求学生按照工作进度实施并做阶段总结

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在项目研究所用到的内容,有可能在课程学习中没有学到,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学习,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有大部分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因此,在第三部分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和扩建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

4.项目考评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针对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各系统的设计、实现方式、功能和项目报告等进行考评。考评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项目拓展

建议学生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小组可以组织学生以申报专利、参加竞赛的形式进一步拓展项目。

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使学生以真正项目的方式接触到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这种项目管理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项目考评优秀的学生的科研论文和专利申请都将在学生毕业求职时增加不可或缺的砝码,将成为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敲门砖。

五、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环节

现有的教学手段,还不足以提升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竞争力。作为项目教学法的补充,还可以通过增加机电一体化原理设计环节,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认真回顾教师在课堂上所授要点,分析各要点对产品功能的实现及其特性的影响。希望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吸收和消化课程理论知识以及在项目教学法中所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课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产业背景的实际课题,学生通过原理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传动系统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总体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总体认识。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此外,还要注意课程设计必须与项目教学法互补,对于项目教学法中没有涉及的部分,要适当加强。[4]

课程设计应着重培养学生熟悉机电一体化行业标准,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规范和过程,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六、结论

本文以拓宽机械类学生的就业面为主要目标,针对“机电一体化原理”本科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考。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出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项目教学法与“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相辅相成。期待机电一体化课程在提高综合素质、拓宽毕业生就业面等方面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曾励.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方向 社会需求 实训教学 手段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影响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鉴于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支撑“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的有:1)机械学,2)控制论,3)电子学,4)计算机科学。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现有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突出高职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试验、实训环节不完善。

(2)现有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来设置,不能跟周围大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没有很好的突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

(3)现在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很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4)有些课程的设置出现了严重的前后脱节以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的情况。

(5)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6)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

(7)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方向、主线:社会需求——就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模式一教学评价——结果(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根据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遵循下述原则:

1)应确立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2)课程设置应从学生就业方面考虑,并结合本地区企业的需求。因为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在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上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这也就决定着因服务面向目标的不同从而使各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的专业,因而专业技术课程内容必须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置4——5门核心课程,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的学时安排上加以强调,另一方面要与实验、实训相配合,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更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从而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

4)在考虑课程设置时要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该建议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出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由此可见,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

5)要考虑到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该专业的主干平台课程学完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

6)采用项目化教学,结合周边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所需的人才,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重点介绍,并进行相应的实习、实验、实训,使教学和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3篇

摘要:就技工院校的所有专业来说,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相对较大的专业,学生的人数也较多,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就目前来看,技工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较片面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都对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而后分析了当前我国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相信本论文的分享对未来我国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问题对策

一、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概述

机电一体化并不是一个新的专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产业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调整,机电类行业、电工电器制造业等的工业总产值在逐年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起到了十分强大的拉动作用。同时,机电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就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不难看出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前列,毕业生供不应求。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技能经常满足不了工作的实际需要,不仅不利于毕业生个人的成长,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相关人员开始把目光转向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力求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院校,其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授课效率高低等都会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技工院校的发展。与一般高校不同,技工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种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地完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各个技工院校也调整了部分专业,其中他们将原来的机械类专业与电子类专业进行了合并,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而作为技工院校的重要专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其授课方法、策略等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热议。正如笔者所提到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机械类专业与电子类专业结合形成的统一体,在该专业的授课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该专业课程与机器、数控设备等的操作和使用是分不开的,其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机械类、电子类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各种数控设备的营销、安装、操作、维护、调试及与之相关的技术性、管理性工作。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均不成熟,但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急需技术性人才。因此,各个技工院校必须正确认识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后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效率及实效性等。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工作经验,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各个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并不完善,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对该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课程体系较陈旧,内容不全面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个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过于陈旧,使用的教材还是前几年的版本。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思想和新知识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另一方面来说,目前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偏向于机械类专业的知识,教学内容过于片面。我们都知道,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其中涉及机械类知识、电子类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而当前很多学校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理解“复合型专业”的深切内涵,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把这三种门类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导致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因此,加快更新课程教学体系,扩充教材内容是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

2.专业定位不明确

明确的专业定位是顺利开展专业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定位准确,教师才能根据专业定位的主要方向,认真地践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快学习和掌握各种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从简单意义上来说,技工学院机电一体化课程的专业定位就是让学生们“既懂机,又会电”,能够掌握这两个专业的知识,并应于到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其实涉及机械、电子以及计算机三科的知识。学生们要学的内容很多,而很多内容都生涩、难以理解。要想让学生们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掌握这三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既懂机,又会电”的专业定位会让学生们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同时学生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因此,技工学校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分析,并做好专业定位。

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大都为应用型课程。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仅要通过学习或者考试成绩来呈现,还要通过技术实践来证明。就目前情况来看,技工学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的内容较少,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即使有部分学校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实验条件,但大多数的实验是验证性质或者演示性质的,同时专业融合度不高,缺乏将机械与电子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实验或者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性实验。同时,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在很多情况下实习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很多提供实践场所的工厂和企业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产,往往不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使实践教学环节成为走过场,不能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真正提高。此外,技工学校对学生的集中训练时间不够,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与实践能力并不能得到根本提高。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技工学校的教学实训的设备较为落后,并不能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契合。

总之,我国大部分技工学校中,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都不完善,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等,不利于整个技工学校的发展。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当前我国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完善的重要要求。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1.明确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目标是人们奋斗和努力的主要方向。一个有坚定目标的人,才能不断努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而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找不到自己的努力方向,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也是如此,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互动;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相关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并进行准确定位。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当前我国技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各种机电设备及产品的设计、机械设备控制电路等的安装、机床电器的维护工作、电器技术管理、数控机床操作以及机电产品的技术服务与营销等。而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从事各种机械设备的安装、维修、调试及相关的管理工作。这一类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第二,各个生产企业生产设备中各种生产线的安装、维修及相关的管理工作等。第三,各种机电类产品的零部件设计与加工工作、各种机电产品的营销与管理工作等。

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的目标时,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必须根据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划分不同的工作岗位群,并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每个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此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工作。

2.转变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做好课程的设计工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不仅仅是三个专业的叠加,而是一种融合。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新形势下,课程设计人员必须转变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要努力寻找这三个专业类别中的相通之处,并尽力融合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专业。相关设计人员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专业能力较强、职业发展能力较高的学生为目标,并参照我国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加强与同类学校的共同与交流工作,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各个技工院校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分析市场的潜力以及发展趋势等,通过分析当前机电类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这些行业企业中的人才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等。工作人员要根据研究分析的结果,合理设置和调整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学习内容,并要求各个教学人员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另外,在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围绕“校企结合”的理念,遵循工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努力构建完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坚持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相结合、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岗位能力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其次,要坚持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将理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再次,要保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第四,将学校的管理方式与企业的管理方式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企业化。

3.更新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提高实践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各个机电类企业顺利实现自己的生产以及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的产值及国民经济的总产值。因此,在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工作人员必须合理划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加强教学实践。首先,在平常学生的课程表上,教务人员必须增加教学实践和各种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其次,各个技工院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让所有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实习机会,并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提升自己。除此之外,技工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本单位的师资力量,选择那些专业素质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教师职位,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工作质量。同时,技工学校要加大设备投入,及时更新那些老化的、运转不灵的机械设备,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各项学习活动。最后,要注重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比如,为了使学生的实习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使学生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学生自己也获得一定的岗位津贴,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另外一点,要想保证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包括政策支持、财政支出及提供各种有利条件等。国家职业资格认定部门要完善机电行业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认定制度,建立新的评定标准,并定期开展各种技能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展示机会。同时,要加大对技工院校专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拨款额度,保证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另外,国家要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一方面,企业必须支持技工院校的发展,并定期委派相应的人员进入学校开展各种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快对技工院校原有机电一体化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更新和完善其专业知识,使其能够更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小结

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设置,确实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和提供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缓解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该方面工作人员的需求,尤其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并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水平与德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差距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高级技能人才比较缺乏,创新能力较弱,而这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提高技工院校学生技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专科课程体系的建设质量,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国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并不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没有充分发挥出该课程教学的实际价值。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认识该专业及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从而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实现该专业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毕既华.基于工作过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1).

[2]冯俊青.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厂实习与就业方向[J].电子世界,2012(24).

[3]高安邦,俞宁,徐建俊.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S1).

[4]林青.成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5]梁倡明.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6]刘强.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职业时空,2014(4).

[7]马明,苏红卫.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堂进企业”的思考[J].电子世界,2013(21).

[8]彭泽明.柔性自动检测生产线实训系统的创新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12).

第4篇

 

2016年6月2日,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这将对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极大的督促作用,促进中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1]。国际上广泛应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在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研究提出的[2]。它主要由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部分组成,目的是通过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整个过程的锻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按照CDIO的培养模式,工程毕业生的能力被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次,并通过12条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条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较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但是与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要求相比,在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现有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不同课程之间存在重复或相互冲突的地方等缺点,因此要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全面地进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建立符合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情况

 

目前的专业培养方案里包括的核心课程为: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机电传动控制、传感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互换性、工程材料等;主要实践环节为:社会实践调查、金工实习、电子电路实训、工程制图实践、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PLC与组态技术综合实验、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综合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自动化生产线认知实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和机电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

 

2.CDIO模式下的机电专业教学体系

 

根据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要求和我校办学特色,为适应煤炭行业和地方经济对机电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重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目标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广泛吸取企业专家建议,深入探讨和修订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从而保证面向工程的课程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选择典型的工程实践项目,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在项目中反复训练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能达到CDIO标准的要求,增强人才培养对企业的适应性[4]。近年来,主要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1)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方向、四个阶段”的工程教学体系。

 

“一个核心”是以矿业领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研发为主,覆盖了多学科交叉领域,主要涉及机械设计、机械传动、机械制造、机电传动控制、PLC、单片机、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多种技术;“两个方向”是指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系统,选修课中增添“煤矿机电设备”、“工业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等课程;“四个阶段”是指根据CDIO理念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阶段指导,学生要经历认知实习、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及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等综合实训,才能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工程应用技术。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均安排工程实践环节,按照核心知识点和要求来设定每个工程实践项目,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过程中企业参与。

 

(2)依托产学研合作背景,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已经建立了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慧鱼模型创新设计实验室、机电控制技术实验室、虚拟仪器综合实验室、动态测试技术实验室等实践创新平台,与淮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淮南润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开诚智能安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凯盛重工有限公司、淮南阶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从而可以保证给学生提供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单片机和PLC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训检验学生电工电路、单片机、PLC综合开发的能力,往往借助典型机电案例(如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皮带机集控系统、立井提升系统过卷过放保护系统等),让学生经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阶段的完整实训。与此同时,让学生积极深入到到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中,在相关机电系统中顶岗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缩短学生个人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差距。

 

(3)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学科竞赛和大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借助学院设置的创新团队、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平台,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融入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各种赛事,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3.结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是高度统一的,只有坚持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依据校企合作背景,不断创新改革机电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出能在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

第5篇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怎么写?它的写作也是有标准的格式和要求的,不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本篇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了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怎么写,希望给大家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标准论文格式要求(1)】

1.中文摘要

(1)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

(2)“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个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好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2.英文摘要

(1)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两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2)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WORDS”,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打标点符号。

3.目录

目录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开始页码(小四号宋体)。章、节、小节分别以第1章、1.1、1.1.1等数字一次标出。

4.前言

“前言”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二字之间控一字符。

5.正文:

1XXX--章级层次

三号黑体居中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XXX--节级层次

四号黑体左起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1XXX--小节级层次

四号楷体左起排,段前0.5行;

1.1.1.1或1.XXX--条款层次

小四号宋体左起;

(1)XXX(小四号宋体,接排)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2磅,标准字距。

6.图

图题采用中文,中文字体为5号宋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方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以章为单位顺序编号。标号在图下方。

7.表格

表格按章顺序编号,表格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标号在表上方。

8.公式

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排列。公式序号按章顺序排列。标号在公式同行右对齐。

9.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欣赏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机械制造发展现状和前景趋势

摘要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度的有效指标之一,是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国际市场竞争现象越演越烈,如何将高科技融入机械制造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了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现状;趋势

1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1.1机械制造的系统性

机械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感应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以及新开发材料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对产品的设计,销售网络、组织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现代技术运用。机械制造技术需要将传统的制造加工技术与现代科技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制造技术贯穿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

1.2机械制造的综合性

机械制造技术不仅局限于机械加工制造的本身过程,它的产品面向整个市场,并且涉及到产品设计、开发、加工、销售以及售后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机械制造的终极追求是产品投放进市场后的应用情况,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体现了市场竞争要素

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产品生产率,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制造业的市场竞争矛盾已经逐渐向质量、时间和成本三者综合考虑的矛盾。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可以将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升制造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

2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现状

2.1管理模式落后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实现计算机系统代替人为管理,并且尤其重视对体制的改革和生产流水线模式的更新。已经全面提出了精益生产、高效生产、准时生产的管理思想,但由于我国进入信息时代时间较短,对于先进管理模式还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对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运用并不广泛,还是以人为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2.2自动化技术落后

与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相比较,我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国还没有掌握自动化的核心技术,设计的产品方案相对较为落后,仅仅是简单利用自动化技术,目前还无法真正做到将机电进行有机结合;其次,我国使用的机械自动化还是传统的加工方式,并且,已有的自动化的设备数量太少,导致我国自动化整体水平较低;第三,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还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机械自动化发展进度较为缓慢;最后,我国的机械种类选择的局限性比较大,质量也无法达到国际普遍执行的标准,使用的范围也不够普遍、广泛。因此,我国的机械自动化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发展潜力巨大。

3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3.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和网络化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融入网络化是工业机电设备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技术普及的市场大环境下,监视技术与远程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械制造的产品,因此,将机械自动化融入网络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这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局域网络技术还将运用到大量的家电设备中,逐步渗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的生活模式,正常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这也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2以智能化为依托,发展实用型机械自动化技术

人类的社会进步一直伴随对智能的开发,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的脚步进行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与传统机械制造自动化最大的区别,也是工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体现在控制论的基础上运用生理学、运筹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进行人工智能模拟、自动编程、人机接口和对话,在加工过程中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决策,从而取代部分人类脑力劳动,对人类的职能进行收集,从而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向智能化层次的发展是未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的智能化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当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实际需要作为导向,采取与之相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只有将企业发展需求作为核心原则进行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才能将机械自动化技术产生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取得高效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以新材料为支撑,进行绿色化发展

随着社会环境受到各方的关注,绿色化发展是工业改革的必经之路。传统工业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依靠掠夺环境资源进行自我发展,但地球上的能源有限,不能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工业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从而改变高投入低收入的局面,必须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所以,必须保持生态环境与机械制造发展的平衡,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4光机电一体化发展

将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及机械技术交叉融合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是现阶段很多高新企业以及高新设备的基础,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机械一体化产品的基础,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生产出高功能水平、高附加价值的机械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激光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光能驱动等等均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机器人;机电专业;创新;竞赛

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乃是高校工作的中心任务,而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是未来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机器人作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成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常见的教学和实验对象。而机器人竞赛具有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正越来越多地被广大高校所重视。本文以机器人竞赛为平台,探索出一条培养机电专业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一、机器人竞赛介绍

2001年6月21日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机器人竞赛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机器人比赛和技术研讨,除了增强参赛者的创新能力外,也为推动和促进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我国的快速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国内的机器人竞赛很多,影响力比较大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RoboCup 中国委员会等组织的一年一度的“中国机器人大赛”,另一个是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一年一度的“Robocop 机器人大赛”。省级机器人竞赛中影响力较大的属江苏省教育厅支持、江苏省自动化学会组织的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距今已举办4次。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设立的比赛项目已达数十项,包括RoboCup 足球机器人比赛、RoboCup 救援组比赛、RoboCup 家庭组比赛、FIRA足球机器人比赛、空中机器人比赛、水中机器人比赛、舞蹈机器人比赛、双足竞步机器人比赛、机器人游中国比赛、机器人创新设计等。随着比赛项目的逐年丰富,越来越多的高校都投入到机器人大赛中来。

二、机电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俗称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种,也是最有前途的一个方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机械设计制造方法、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能力,能承担各类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开发工作。这个专业的特色就是强调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侧重于机电控制和数控维修。以数控所需各种能力为主线,突出机电控制的专业核心地位,培养会设计、能编程、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等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工程师和职教师资。

针对机电专业的特色不难看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离不开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而机器人竞赛作为机电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是非常合适的,这也正是机器人竞赛举办的初衷。下面以淮海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为例来探讨如何以机器人竞赛为平台实现对机电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政策的支持

一直以来,学校和学院对机器人竞赛都非常支持,淮海工学院为此专门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措施,对举办机器人竞赛也都大力支持并积极组织参与。机械工程学院为了支持机器人竞赛,设立了机器人创新活动室,还配备了电脑,购买了实验工具以及器材,专为机电专业的同学们使用。对能够获得奖项的参赛同学除了颁发特殊奖学金外,还奖励一定的选修学分,这些都促使很多学生参与到机器人竞赛当中。与此同时,机器人创新活动都安排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能够获奖的给予适当奖励,也激励着许多老师从事机器人的教学和竞赛工作。学校和学院对于机器人活动室的同学在申请创新项目上也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近年来活动室先后有两个江苏省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三个校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被批准,直接参与的学生达20多人,在项目中有两个机器人参加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机器人游中国项目和机器人创新设计项目分获二、三等奖。好的政策支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2.教师的努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教师的努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由于大学生还正处在学习阶段,知识结构尚不完善,加之学校一般又都没有专门针对机器人的系统的训练计划,大多数机电专业学生对于机器人知识体系的理解比较片面,尤其是低年级同学,参加机器人竞赛的过程很多时候都还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抽出时间系统培训和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应该看什么专业书籍、学习什么设计软件等等。这对学生快速建立起对机器人的系统认识、更深入地了解机器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韩愈曾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积极参与机器人活动的同学是很多的。作为指导教师应该发掘那些有科技创新能力或有潜质的同学,并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机器人竞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留心寻找那些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同学,支持他们到大学生创新活动室学习和工作,为将来各种竞赛储备人才。待竞赛时再从这些同学中挑选表现突出的同学参赛。实践证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3.结合其他教学环节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专门设置机器人的专业,只有机电专业与机器人的关系最接近。但机电专业关于机器人方面的课程还是太少。所以淮海工学院有针对性地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加入机器人相关技术。 转贴于

增加机器人技术课程,开设了“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又增加了“机器人控制技术”、“特种机器人”等选修课程,目的是希望增加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机器人知识的兴趣。在其他专业课中多引入机器人案例。例如在“机电一体化设计”课程中删掉了部分数控机床的内容,增加了机器人的教学案例。在“机械设计”中增加了关于机器人方面的结构分析案例。这样,就可以将机器人的机械、控制、传感器、电机等部分分别对应到相关课程,学生对机器人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将竞赛机器人引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机电系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将竞赛机器人作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任务分配给学生,课程设计做相对成熟的内容,而毕业设计就可以结合竞赛来实施。通过其他的教学环节来支撑机器人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也感到学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增加了。

4.学生的分工协作

机器人作为一个复杂的机电系统,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所以团队的合作、个人的不同分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学生们来讲,知识结构、自学能力、工程实践、团队分工与协作是相辅相成的,他们需要在竞赛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和培养自学能力、工程实践、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力。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学科为基础,融合了电子、计算机等学科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机电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较多。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个专业课都要学精那是不可能的,每个同学只能在一个或两个领域里有所深入。对于机器人竞赛而言,这就要求同学们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有些同学把重点放在机器人机构的设计和制作上,有些同学就以控制系统电路设计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还有编程能力强的同学主要负责算法和程序的设计。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得到深入的锻炼,再通过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参加机器人竞赛提高和锻炼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每年举行的各种机器人大赛为机电专业大学生在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设计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当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势下,该平台的建设对学生们参加机器人竞赛和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教学科研以及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机器人竞赛前的培训和演练以及竞赛过程锻炼和提高参赛队员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软硬件创新设计能力,从机器人竞赛平台的机械本体结构设计、传感检测技术与方法、自动控制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编程技术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淮海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一直以来都重视大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在历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机器人游江苏”项目二、三等奖及“机器人游中国”项目二等奖、“机器人创新设计”项目三等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结束语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设计理念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要求设置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课程,是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开发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属于职业学习领域课程之一,它担负着帮助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担任单片机程序的编制、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等岗位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单片机的指令系统、程序设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其扩展、单片机的应用等,培养学生具有单片机的编程、硬件的结构设计的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这对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整体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1、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依据自动化控制系统实践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2、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内容;3、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真正以“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要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依据由简到难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立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共设置9个学习项目, 每个学习项目均应从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教学的标准。

二、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岗位具体工作对能力、知识、素质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实现学生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1、能力目标:(1)具备单片机硬件图的表达、阅读、分析能力;(2)具备单片机汇编语言编程的能力;(3)具备单片机硬件扩展的能力;(4)初步具备单片机的应用能力。

2、知识目标:理解单片机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了解单片机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掌握单片机的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数据传送类指令、算术运算类指令等各种指令系统。掌握单片机软件编程的方法;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其硬件扩展的方法。

3、态度目标: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实践意识;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有关岗位的要求,我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反复研讨后,选择了贴近实际的5个典型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将教学项目组织为5个对应的能力训练项目。

(三)教学方法设计

1、基于教与学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提高的需求为目的确定综合案例、单项任务和理论知识。通过课堂练习与测验、课后研究报告、课后综合案例及课程实验与学生一起“学中做、做中学”。另一方面,以教师为主导,老师指出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正确引导(课堂、实验、课后研究报告),了解学生困惑,进行正确指导(课程学习、作业、实验报告、课后研究报告书);2、创造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实施一体化教学法。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创设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开展一体化教学,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使教学过程变为生产过程,学习任务变为工作任务,使学生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工作。教学组织过程实施“学做一体”。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学、做过程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以活动为导向的自主学习;3、案例教学法。如讲解单片机编程知识时,引入生活、工业控制实例等开展案例教学,如电动玩具的前进后退、走廊灯光的延时熄灭、仓库货物数量统计、交通灯制作等案例,增加学习兴趣和动力,又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4、项目教学法。以生产过程为载体开发教学项目,整个教学围绕各个项目的解决而展开,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决策分析,制定出计划,并进行实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另外,还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设计

使用高等职业教育时空技术专业“双证课程”培养方案规划教材、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等作为教学参考教材,实行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网络教学环境;推荐优秀网站,建立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件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教学条件,让学生有目的的,主动地去学习。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教学规律;实训基地

按照教育部“16号文”的精神,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的成败便成为高职教育的关键。校内实践教学是高职实践教学的研究焦点。所以,本文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结合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对校内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等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经过多年的努力,校内实践教学在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也要符合教育的认知规律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成为高职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所以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发展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不遗余力地加大校内实验室、实训场所和设备的投入。但是,如何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室、实训场所和设备的作用和效能,这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各职业院校运行模式各不相同。有的讲完理论集中实验和实训;有的重视实训,忽略理论的指导作用,类似于技工培训;有的采用模块教学,但各模块之间缺乏联系,不符合认知渐进规律等。我们的校内实践教学是这样安排的:教学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安排是认识实习实践—简单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高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教学实行模块教学,各模块之间既符合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科的科学联系规律,同时也符合企业技术人员的持续发展规律。教学方式采用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边理论边实践,理论实践交替,理论实践结合。感性认识—理论认识—实践认识—理论实践结合—反复实践和认识—上升更高层次理论和实践。

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各教学模块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采用模块教学是目前较为广泛的方法。各个模块内容不同、性质不同,很难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如计算机绘图实训就适合在计算机实训室内,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和训练;维修钳工实训,只需要教师简单讲解基本的操作要领、基本工艺过程、工量具使用的方式方法等即可,主要是学生在钳工实训车间反复操作实训,自身反复领悟、体会、提升即可;电工电子实验,教师必须讲解大量的理论,学生学会了必需的理论基础之后才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最后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实验和维修电工操作性实训;液压与气动实训,由于液压与气动实训台的先进性和企业实际设备的逼近性,完全可以模拟真实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诊断及排除,实训的内容可简单也可复杂,可多也可少,所以,液压与气动实训完全可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由于内容“大块性”较强,采用单元性模块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较好;机械加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等,由于实训前必须进行设备、工艺、工装准备,即使简单的内容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这种实践教学最好是集中单元实训,才能使得时间利用率高、效果好;数控编程实训可以采用间隔性实训的方法,即课堂讲解X天,在编程室进行Y天编程,在数控加工车间调式、运行加工操作Z天,这样反复进行可获得较好效果。教学方式无一定常规,通过实践,反复研究,总能找到较好方法。

三、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侧重点

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按照有区别于本科教育、中专教育和技工教育的原则编制教学计划。按照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岗位和任务要求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除了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还要考虑学生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但是,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学校和专业也要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所以,实践教学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虑到本身的特色,就突出建筑、纺织行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维修等实践教学;突出门窗幕墙生产、施工等实践教学;突出计算机绘图、维修电工、维修钳工和数控编程和维修等方面实践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爱好、特长等具体条件侧重加强某一个实践环节的训练,使之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特长和特色,以便毕业后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和就业。另外还要根据企业和社会当时的需求,有重点地加强实践教学,更好地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要建立校内以专业特色为主体的实训基地——真实的生产型实训工厂

建立真实的生产型实训工厂是高职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成为职业能力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高职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熟练的技术技能和动手能力,毕业后就能较熟练地上岗工作,这是企业用人标准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真实的生产型实训工厂要按照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建设。要有厂长室、销售室、财务室、物料供应室、生产调度管理室、技术设计室、设备维修室等,以达到企业工厂的真实环境。配置真实的生产型实训工厂人员要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销售人员;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和学校的专业教师组成。这样能使企业和社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企业人员资源优势,也有利于学校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更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合作,包括技术服务、产品生产和开发、优势互补。真实的生产型实训工厂的建立和高效运行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立了以机械加工为主体的真实生产型工厂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按照真实生产企业机构建立和配置,服务于济南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依托机电、建筑生产企业,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实现了来料加工、产品生产和开发。2008年以来,先后聘请济南重工集团、山东大汉建机集团、山东金曼克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高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社会能工巧匠等20多人;为山东大汉建机集团、济南钢铁集团等企业加工生产产品配件多批;为山东金曼克公司研制成功的“小型矫正机”等。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了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真实环境、真刀真枪、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训,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修养等得到提高,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和认可,学生就业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机电专业的主干教师都获得技师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大多数都被评为“双师型”教师,机电教学团队被评为优秀教学团队。同时也加强校企合作,取得较好的经济利益,保证了生产型实训工厂的有效运行,也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再建设、再发展提供了经验和物质基础,实现了良性循环。

五、建立创新型优良实践教学环境,培育突出人才

突出优势,彰显特色,主要是培育突出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创新型优良实践教学环境。创新型优良实践教学环境主要是由高级创新领军人才和高端装备组成。没有高级创新领军人才就没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和思路,有再高端的装备也是无用;反之,有高级创新领军人才和独特的创新意识、思路,没有高端设备也不能进行突出人才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对于建立创新型优良实践教学环境有许多错误的认识:认为进行创新和高端应用技术是知名高校、本科院校、科研部门的事情,高职院校缺乏人力和物力的实力,不能或不应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有的畏于困难,也只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缺乏付诸实践。然而,建立创新型优良实践教学环境,可以培养突出人才,以点带面,促进和提升学校的水平和实力。这样可以使刚刚发展的高职教育飞速发展,拉近与发展多年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差距,在不久的将来使高职教育真正平等莅临与高等教育之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际上看,德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高端人才和设备的引进,其创新、创造和开发意识和能力一点也不比普通高等院校差,特别是应用方面的创新、创造和开发甚至比普通高等院校还要强,当然其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比普通高等教育低。目前我国以深圳职业学院为代表的许多国家级示范院校在高端人才和高端设备的引进方面有着飞速发展,在创新、创造和开发意识和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方向。另外,学院具有高端的人才、领先的设备核技术,具有创新、创造和产品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才有为企业服务、和企业合作的基本条件。否则,实现服务于企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进行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就会变成空话。再者,建立创新型优良实践教学环境,也并非需要顶尖的人才和设备,只要满足和超出当前企业的实际便可,高度应该是不断提高,并非一步到位。这样人力、物力的投入并非想象的那样困难,只要不断努力就能达到高的顶点。

我院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全院范围内设立了一批创新基金,大力宣传、组织创新活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率先引进博士等高级人才,集中资金率先购置一批高端数控机床等先进的设备,创建了几个设备先进、功能较齐全的学生创新实验室,为我院建立创新型优良实践教学环境、培养突出人才拉开了序幕。成立了由专业老师指导的多个创新小组;校内创新实践实训场所全天候对学生开放;组织了多个技能训练兴趣小组;经常组织各级各类创新、技能比赛;挑选优秀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服务等等。实践证明,我们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六、要和企业共建共管校内实践基地

建设好校内实践基地必须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参与。首先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企业高管专家参与修订,校内实践基地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得到企业高管专家的认可,这样建起的实验实训室才能满足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建设、运行和管理真实的生产型实训工厂,没有企业的参与寸步难行。学校负责出资金、出设备,企业负责产品销售市场,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真实的生产型实训工厂生产,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这是建立、运行和管理真实的生产型实训工厂的最佳方法。这样和企业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不但校内实践基地高效运行,而且促进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发展和建设,为学生以后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9篇

论文摘要:基于FMS技术开发了模块化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系统,该系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柔性制造的方法,最后以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研究性、综合性实验为例,论述了该系统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为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筹建了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我们开发了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省部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1 FMS系统组成

柔性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训练设备,包含一条闭环柔性输送装置和六自由度并联加工中心(加工站)、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四自由度上料检测站及其控制系统、搬运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智能分类站、现场总线、多层次立体原料库及其控制系统、多层立体成品库及其控制系统、自动化输送线及变频调速控制系统、PLC数据采集及物料监控系统、系统监控及管理控制软件。

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运动控制卡发送位置信号给旋转立体上料库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器驱动步进电机旋转一定角度,实现零件位置对准,同时设置检测开关,通过PLC采集至计算机,判断托盘上相应位置是否存在零件。自动上料机器人将待加工物料送至加工位置后,系统驱动锁紧装置进行物料定位固定,上位机按指定程序控制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进行零件前序的加工。在主界面中点击数控雕刻机控制按钮,进人数控雕刻机控制界面,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主要实现对工件端面的雕刻,通过用户编制G代码也可以用软件将模型转化为G代码,然后通过计算机的串口将G代码传到雕刻机,雕刻机执行G代码。

零件前序加工完毕后,计算机控制零件搬运机器人将加工完的零件搬运至下一工序的加工位置。

在主界面中点击立体仓库状态按钮,进人立体仓库状态界面。立体仓库状态是用来实时显示立体仓库仓位的占用情况,系统实时检测各个仓位的状态,然后系统给码垛机发指令决定码垛机下一次将装配的成品放人哪个仓位,操作者通过观察状态位的图标情况,操作者就可以知道哪个仓位是否为空,并且知道各个仓位物件的重量,通过生产统计还可以知道立体仓库一共有多少个成品,每一类成品的个数及总重量。

2系统特点

(1)包含多种关键技术及单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机器人技术;物流仓储自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自动输送线;自动码垛机;物流仓储管理和监控;PLC控制系统;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控制;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多轴运动控制器;气动技术;步进电机及驱动;伺服电机及驱动;VC,VB等高级语言编程。

(2)结合机电教学,编制了的实验指导书,包含多个实验:为了方便教学实际使用,我们为系统提供了专门实验指导书,其内容涵盖机械、控制、机器人示教、插补、自动装配、码垛等多项实验,供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专业选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3)交互式图形化操作界面:系统控制软件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交互式和图形化特点,操作简单易学,自动化程度高,使教师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掌握对系统的操作。

(4)丰富的状态反馈功能:通过计算机与各单元及传感器的通讯,将系统中各环节的状态显示在操作界面上,使操作者通过计算机随时了解系统各环节的工况、状态、运行数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

(5)完善的生产及物料存储统计功能:根据现代柔性制造系统的特点及仓储物流的发展动向,不但在工作过程和原理上仿真实际生产过程,而且开发了生产及物料存储数据库,根据系统的运行随时记录和分析生产和存储数据。

(6)开放式系统结构: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系统采用了开放式结构,提供了完善的控制功能动态链接库和二次开发函数,不用了解底层复杂的时序和操作过程,只需要在VC或VB中简单的几行代码,学生即可开发出自己的运动或控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网络化视频监控模块,使操作者在操作系统的同时,也可通过电脑屏幕实时观看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控制计算机与校园网相连解,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络观看现场实验过程,提高系统利用率,也可实现远程教学。

3如何应用FMS进行本科实验教学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上升,而大型实验设备台套数少;而且大型实验设备的实验通常包括编程、上机、结果分析等,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大型设备开设的实验不能简单的照搬其它实验教学的模式。我们分别探索了以下几种模式:

3. 1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本中心老师提出项目申请,参加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组织的“工程实践”和机电工程学院组织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项目。这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双向选择接受学校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学生分为2-4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查阅文献和学习FMS的有关知识,编制程序,上机测试;实验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而定,一般涉及多种设备;实验时间根据老师和学生双方商定,实行弹性制,不拘泥于课堂安排的时间。由于学生人数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做到师生面对面的随时交流。

例如: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

“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加工工件信息,设计一个单件小批量零件加工的“作业计划与调度”的仿真系统,使目标函数“最长流程时间”的值最小,然后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对“作业计划与调度”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调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一个很好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使学生知道他们是在那个车间、那个环境为加工那些工件设计“作业计划与调度”的方案;

(2)提供一个很好的仿真环境及工具,用来建立仿真模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车间调度的运行过程;

(3)提供实现“作业计划与调度”的算法和软件开发环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该算法的原理,并在仿真环境中实现算法,得到仿真结果;

(4)提供一个真实环境,如FMS车间或可真正运行的FMS车间模型,在此环境中对上面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验证。

针对“FMS教学实验系统”只讨论一种特殊情况,即最长流程时间Fmax的计算先讨论n/m/P/Fmax问题,目标函数是使最长流程时间最短。最长流程时间又称作加工周期,它是从第一个工件在第一台机器开始加工时算起,到最后一个工件在最后一台机器上完成加工时为止所经过的时间,由于假设所有工件的到达时间都为零(Ri,I=1 ,2 ,3,…,n),所以Fmax等于排在末位加工的工件在车间的停留时间,也等于一批工件的最长完工时间C max 。

设n个工件的加工顺序为S=(S1 ,.S2 , ……,,Sn),其中Si为排第i位加工的工件的代号。以CK(Si)表示工件Si在机器Mk上的完工时间,Pk表示工件Si在Mk上的加工时间,K=1,2,3,……,m;i=1 ,2, ……,n,

式(1)是一个递推公式,当由式(1)得出Cm(sn)时,Fmax、就求得了。在熟悉以上公式之后,可以直接在加工时间矩阵上从左向右计算完工时间。对于某一工作地,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顺次决定下一个被加工的工件。

3. 2开设选修课

由于学习FMS的有关知识,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大型设备一般只有一套设备,要面向学生人数众多的本科生开设实验课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开设了FMS的选修课。在讲授FMS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FMS的上机实验课,学生分为3 -5人一组。由于课堂讲授FMS的时间有限,加之是选修课;因此,在实验课之前,面对设备再介绍一次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用途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编制程序、适当的上机操作,辅导学生处理实验结果。

3. 3为本科毕业设计提供实验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利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实验设备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4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体会和希望

4. 1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效果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向本科生开放大型实验设备,对学生选择专业有一定的帮助,也增加了学生参加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就业等的竞争力。例如,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了“FMS研究”项目后,对数控技术有关知识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报考研究生时选择数控技术专业。另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学习了切削图形设计、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选择刀具和切削参数,观察不同的切削过程,加深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了作业计划与调度的原理、立体仓库的基本操作;该生通过面试后顺利地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近年来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在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和选修课时,也接受其他学院的学生。学生结束项目后,对所参加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兴趣。

相比较而言,综合设计性实验效果明显好于选修课的实验。前者由于有充分的时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验证实验的模式,采取了“双向互动”,教师以更多的精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实验模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现代科学技能的理论和知识;在实验方法,应用技能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2存在的问题

第10篇

摘 要:针对较多的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弱、文章分析了这与高职生对自己将来就职的岗位了解不是很清晰不是没有关系的,鉴于此提出高职在校生是否开设一门专门介绍毕业顶岗实习相关综合信息的课程,把本地企业发展最前沿的专业技术知识介绍给学生,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契机。

关键词:高职生;毕业顶岗实习;就业岗位; 专业技术知识

高职院校的生源基本上是初高中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该类学生学习存在障碍有各种因素、有些是智力因素、有些是非智力因素、深入了解高职的学生状况,普遍认为后者所占比例更高。这些学生大部分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精神状态懒惰松懈、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感受不到学习压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没有较强的自信心、毅力和能力去克服,而是选择放弃努力,甚至放弃学业;上课经常迟到、旷考、考试作弊,课余大部分时间打游戏、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课余很少有自己主动探索、寻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等等。连与自己未来职业岗位有关的资料也很少主动去寻找,造成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专业岗位、职业了解也不清楚,由于此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没有目标,继而没有毅力。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校期间及时获得就业岗位中前沿的与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信息,从此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就在校学生如何借助往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有关的信息为契机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作一探讨。

一学情分析

近年国内高职一直致力于改革,各高职院校纷纷学习德国的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国家的国情和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德国高校往往是从学生就开始培养企业的终身制,即很少有员工频繁跳槽,学生一进校就基本决定了自己以后要进哪家企业,他们的理念是终身服务于一个企业,基于此德国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岗位针对性就较强,这也得益于德国有很强的校企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就是就业后企业的生产技术内容。因为搞专业的都是很清楚,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一样,设备、工艺等都完全不一样,虽然基本技术是一样,但是在专属技术方面会出现在甲企业能适用到乙企业不一定能适用的情况,因此企业人员如果频繁更换单位会在熟悉企业基本生产情况中耗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样起点的职员新员工和老员工相比会落后几年,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就针对企业具体岗位和生产情况进行学习,那么就业后就能更早、更快地适应岗位。但是针对目前国内的就业机制以及校企合作的情况,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高职学生不能确定毕业后自己进入到哪一类的企业、哪一类的岗位工作,即使能确定,频繁更换岗位的现象也是很普遍。鉴于此我们的学生只能学习基础的、典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否则学生所学的东西有可能太过于狭窄而不能适应毕业后未知的岗位要求。高职的教材大部分设置的内容也是基本知识和本行业典型的项目,虽然我们任课教师平常也会举一些企业的实例,但是任课教师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以及仅凭任课教师本人所带的毕业环节的学生有限,所了解的企业情况信息也是较局限,况且每一门课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不同企业的各种生产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造成大一、大二的学生在暑期进企业实习时有这样的假象的认识:在学校两年多的时间不如在企业两个月暑期实习学的东西多。

二 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分析

毕业顶岗实习是在校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际岗位的应用,这些学生会进入不同的企业,有些甚至是不同的行业,就业范围很广泛,例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凡是有设备的企业,都是机电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对象,因为生产设备需要学生维护管理与维修,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企业情况非常复杂,有各行各业,机器设备很多都是在校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尤其是各行业的专用机床设备,随着现在企业的转型升级脚步的加快,企业的设备许多需要自己进行自动化升级,工艺、设备更新很快、很多都是学生以前从没有听到过和看到过,更不用说接触过,而这些是在校期间是给不了的,因此要求高职就业的学生也适应企业的发展情况,因此学生刚开始实习时,他们会有一种错觉,觉得我在学校呆了那么长的时间都白呆了,现在遇到的东西学校根本都没有学过。而这些毕业顶岗实习学生所遇到的企业情况就是一个行业和一个专业再前沿的专业技术,他们能了解到本地企业生产、设备、工艺的有关情况,这些信息如果能传递给在校的学生,那么也能使在校期间的学生了解到自己以后到企业岗位后需要哪些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顶岗实习的的信息内容更具体、范围更广,深度更深,这些信息是在校生其他渠道很难能获得的。

三 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毕业顶岗实习中存在大量的企业生产岗位的前沿信息,因此如果能把这些信息较详细、较完整地展现给在校的下一届学生、让这些没有机会到企业了解具体岗位信息的在校学生,让他们较全面地了解本地的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l展情况,这将有助于学生认清工作以后需要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此学校是否从整个层面考虑按专业布局收集近几届本地企业实习的相关信息,是否开设本专业往届毕业实习简介的课程,专门介绍往届毕业实习岗位的详细信息,包括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岗位、设备、加工工艺、以及实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包括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等等。另外也要求学生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方法,把此作为一门课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有综合的认识,也可以作为毕业实习环节前期的一个准备阶段,有助于衔接毕业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不至于毕业实习的时候一下很难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和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无从着手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周 玉 泉.高 职 院 校 毕 业 生 顶 岗 实习、毕 业 设计 与就业 一 体 化 工 作机制 探 索[J]. 中 国 成 人 教育,2011,(3)

第11篇

关键词: “项目化团队式” 五年制高职 开题报告 交通灯 智能控制系统

“项目化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实质是师生共同围绕某一项目,所有任务分解到团队的每一成员,依靠项目组的团队力量,通过设计、元器件选购、工艺分析、零件制作、作品安装调试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主要流程,让学生自己体验产品设计制作的全过程,最终完成1件达到项目功能要求的机电一体作品及1份作品制作说明书(毕业设计论文)。五年制高职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是自己能够更加地贴近企业,适应企业,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毕业设计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通过它开题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准备工作情况加以整理、概括,以便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得到更明确的表达,也为评审者提供一种较为确切的开题依据。由于学生起点低、基础差,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们要求选题的范围是已经在生产中使用,比较先进的产品或者是产品中的一部分。交通灯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成功,加深了学生对单片机和C语言的认识,充分掌握和理解设计各部分的工作原理、设计过程、选择芯片器件、模块化编程等多项知识。由于交通灯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各个路口,交通灯控制电路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交通灯智能控制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①加强对单片机和C语言的认识,充分掌握和理解设计各部分的工作原理、设计过程、选择芯片器件、模块化编程等多项知识。

②用单片机模拟实现具体应用,使个人设计能够真正使用。

③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并在实践中锻炼。

④提高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交通灯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各个路口,交通灯控制电路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课题中采用STC89C52RC为主控芯片,双色发光二极管制成红绿灯标志,数码管倒计时显示时间。此毕业设计涉及单片机技术、数字电路知识、软件设计知识、Protel软件应用能力、手工制作PCB板技能,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目前,设计交通灯的方案有很多,有应用CPLD设计交通信号灯控制器方法;有应用PLC对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设计;有应用单片机对交通信号灯设计的方法等。

在大中城市,十字道口的红绿灯是交通法规的无声命令,是司机和行人的行为准则。十字道口的交通红绿灯控制是保证交通安全和道路畅通的关键。当前,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在采用“自动”红绿交通灯,它具有固定的“红灯―绿灯”转换间隔,并自动切换。它们一般由“通行与禁止时间控制显示、红黄绿三色信号灯和方向指示灯”三部分组成。在交通灯的通行与禁止时间控制显示中,通常要么东西、南北两方向各50秒;要么根据交通规律,东西方向60秒,南北方向40秒,时间控制都是固定的。交通灯的时间控制显示,以固定时间值预先“固化”在单片机中,每次只是以一定周期交替变化。但是,实际上不同时刻的车辆流通状况是十分复杂的,是高度非线性的、随机的,还经常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采用定时控制经常造成道路有效应用时间的浪费,出现绿灯方向车辆较少,红灯方向车辆积压。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当路况发生变化时,不能满足司机与路人的实际需要,轻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重者直接导致交通堵塞。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制作四岔路口道路的模型,演示交通灯及其智能控制系统。

2.本课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如何选择性价比优良的发光二极管;

②如何控制高峰时段和普通时段的交通灯。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设计并绘制交通灯控制系统原理图,动手制作电路板,编写控制程序,用仿真器对程序调试,最后用编程器把控制程序烧录到单片机中。单片机I/O口接双色光发光二极管和数码管,编写程序控制发光二极管的状态,数码管倒计时显示时间。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单片机来完成正常的交通信号灯控制,实现交通的时序控制,同时采用将传感器与单片机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智能控制,从而有效地缓解了交通的拥挤,实现交通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

五、本课题的预期效果

1.高峰时段:上午07:00―09:00、中午11:00―13:00、下午17:00―19:00,此时段的交通情况最为紧张,大多数的上下班人员都会在这个时段通过,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对所有的指示灯进行全控制。

2.普通时段:非高峰时段时,交通情况不太繁忙,故对自行车和右转灯不进行控制。

3.夜间时段:夜间时段由于车辆行人较少,为了适应此时段的交通情况,黄灯将长时间闪烁。

4.节假日模式:充分考虑到节假日时段,行人比较多,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节假日期间改为行人与车辆分时通过,即在车辆通过时所有行人灯全为红灯,在行人通过时所有车辆灯全为红灯。

5.紧急情况:当发生事故时,可由路口目击者或交通中心控制路口进入紧急状态,所以红灯闪烁,直到情况解除。

6.快速车道情况:如救护车、消防车等情况,即快速车道,快速车道控制要求快速车道信号受交通管理控制中心(上位机)控制,无急车时,信号灯正常时序控制,有急车来时,交通管理控制中心(上位机)将不管原来信号灯状态如何,一律强制让急车来车方向的绿灯亮,其他方向红灯闪烁,使急车放行,直至急车通过为止。急车一过,交通管理控制中心(上位机)将信号灯的状态恢复成正常时序。

六、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

11月2日―11月8日:查资料,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11月9日―11月15日:完成该课题的控制系统设计、绘制控制系统电路图、元器件采购;

11月16日―11月22日:完成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11月23日―11月29日:完成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仿真与调试;

11月30日―12月13日:完成硬件与软件的综合测试、能实现预定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

12月14日―12月27日:整理论文;

12月28日―1月30日:实物制作、整理说明、答辩。

七、最后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评价及签字、专家组的签字和系领导的签字

八、结语

五年制高职学生通过开题报告的书写,知道自己在以后如何进行目标研究,知道设计的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五年制高职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锻炼,能够更加贴近企业,适应企业,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丁元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2篇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6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目前,高职学生英语技能主要通过大学英语课、专业英语课以及第二课堂(如英语角、口语大赛等活动)来培养。从培养专业应用技能角度来看,专业英语的学习尤为重要。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侧重专业词汇的记忆和科技文章的阅读,忽略了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这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不符。同时,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往往被高职院校忽视,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技能,值得教师好好去探索和实践。2009年我院和德国商会(上海)合作成立了“双元制学徒培训中心”,并连续招收了多届学员。鉴于外资企业的培养需求,我们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加入专业英语知识,旨在学习专业词汇、锻炼实践环节的语言交流,以早日适应工作岗位。经过几届学员的教学,我们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并试着将好的经验和方法在机电《专业英语》课程中推广和实践。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本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紧扣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在专业英语词汇和句型讲解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融入专业英语的教学中。目前机电《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机电专业主要课程,但基本以泛泛的陈述为主,无法深入到专业知识的英文阅读和表达的学习中去。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应用技能,并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复习本专业知识,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一直是我们思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时量少,且学生马上面临就业的现状,本着不求多但求精而有用的原则,选择4门机电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来讲解和分析应用。课程4个任务分别为:任务1――识读工程图纸(Read Engineering Drawings),任务2――测量工具和机床(Measuring Instruments and Machine Tools),任务3――电工工具和电机控制线路(Electric Tools and Motor Control Circuits),任务4――传感器和PLC(Transducers and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前2个任务侧重“机”类知识,重点培养学生识读英文图纸的能力,掌握常用钳工工具和机床的名称、使用方法的英文表达;后两个任务侧重“电”类知识,掌握常用电工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三相电机的基本控制电路的分析,以及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知识,为今后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中的语言交流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应用。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资源相对少,网上下载下来的英文资料有很多错误,而专业性强的英文论文晦涩难懂,英文原版的专业教材成为宝贵的可借鉴和参考的资料。机电学院的中美合作Bates项目在6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多本英文教材和课件,如Russ Schultz and Larry Smith的《Blueprint Reading for the Machine Trades》、Frank D.Petruzella的《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以及Pete Stafford的《E.S.L. Study Guide for Machine Tool Practices》等,这些为贴近实际应用的英文资料的整理提供了参考,同时一些教材中好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也可以借鉴,如《E.S.L. Study Guide for Machine Tool Practices》就是专门为非英语母语的机加工专业学生提供语言培训的教材。下面以“机”类知识点为例,看一下如何使内容贴近实际应用。工程图纸的识读是很重要的技能,首先我们要介绍公制和英制图纸的主要区别,包括单位换算及投影视角不同等,其次就是各种线型、形状、位置、公差的英文表达,并举例分析图纸。在工作中,难免会接触到工量具和机床的结构和使用,所以这一部分知识点也要分析,并结合实际让学生理解。

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是目前较好的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教学中学生分小组,每一个任务贯穿多个知识点的学习,每个知识点穿插一个技能训练环节,如图纸分析、识读产品说明书、情景对话等,以此确保每位学生参与进来。下面以“电”类知识点为例来看一下如何穿插技能训练环节。现在很多产品的说明书都是英文版本,学生自学时会遇到很多理解困难,而这种识读能力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前景。将专业课程中用到的各类传感器、步进伺服电机等的英文说明书以课堂任务的形式引入教学环节,让学生阅读后分析其结构、功能等知识。情景对话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设定主题鼓励学生展开交流对话。对话需要搜集大量的专业词汇、组织句子等,故这种教学最好以任务形式在课堂中布置下去,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准备。如2013年机电一体化技术2011级学生拍摄的5分钟的电机星三角减压启动线路排故的英文视频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手机、相机和电脑的普及可保证学生自行完成拍摄及后续处理任务,同时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过程化考核方法保实施

为配合教学的实施,在课程考核方面也要做出一定的革新。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如40人的班级5人/组,共8个小组,每个知识点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及参与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4个知识点各占总评成绩的25%。《专业英语》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改革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自主地完成任务,能够结合专业应用把英语讲出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瓶颈。首先,多数高职院校专业班级人数多,分组实施中每个同学都参与,但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很难做到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另外,这种教学方法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完成需要任课教师的技巧。最后,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既具备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故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亟待提高自身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戈峰.高职《机电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6,(12).

[2]孙宝凤.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