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20:06: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加工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67-01
实习实训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相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是在实训车间内完成的。为了顺利实现数控机加工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而顺利毕业,各职业学校非常重视实习教学工作。如转变实习教学新理念,增加实习实训课时等。如何充分利用好实习实训阶段的教学时间,结合专业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个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实习实训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在此,笔者针对现阶段数控机加工专业实习教学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就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职业前途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个人理想模糊,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固而缺乏热情。针对这种心态,学校通过组织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成功经验,并请企业领导介绍自己的创业历史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等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思想和道德理想。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数控机加工专业的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树立公平竞争和敢于竞争意识,使自己成为对社会、对家庭、对企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
二、做好实习实训前的动员,激发学生实习热情
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经常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的教育;根据数控机加工专业实训活动的特点,实训前,要利用时间召开实训动员大会,实习学生必须参加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的目的,了解实习内容、时间安排和纪律要求,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对未到会者,不论何种原因,都要必须补上这一环节。实训处、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要共同向学生深入介绍实训的意义、过程、要求及注意事项,明确纪律要求,公布考核方案,让学生在实训前就对实训全过程及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要求学生进入实习车间,必须遵守实习纪律,如严格按要求统一穿工作服装等。必须服从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严格按照指定工种、指定岗位、使用指定设备、工具和材料进行实习。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学生要在实习教师准许情况下,才能开动设备,在未经实习教师批准,不准擅自开他人的设备。充分利用好每天早上开始前的分析会、下午结束时的总结会,做到有表扬有批评。对在数控机加工专业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实习热情。
三、牢记专业培养目标,努力掌握专业技术
目前,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有很多种,职业的不同,职业道德不尽相同。无论是哪种职业,其共同的道德原则和要求应该是相通的。数控机加工专业德育教育的重点也和其他职业道德教育一样。其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包括职业的道德规范、职业的服务规范、职业人际交往的准则。因此,要教育学生始终牢记数控机加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制造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熟练进行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并掌握数控机床操作专业技术。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业求精的学习态度,教育学生要多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专业技术。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特别是工作态度和将来走向社会的生产技能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着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双向教育贯穿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中,要让学生了解数控机加工专业就业的严峻形势,教育学生不仅要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学好专业,而且必须牢固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观;要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要培养学生勤劳吃苦、不怕累、不怕脏,乐于奉献和遵章守纪的良好品质,养成勤奋工作和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培养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树立爱岗敬业,不怕吃苦的良好品德。要教育学生用练就的一技之长和特有的工作责任心赢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五、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观念,感悟时代精神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职业岗位的责任意识,并认真履行相关岗位职责,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不断丰富职业道德的内涵,体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要通过真实的岗位实习,深刻体会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训中的体验是真实、直接的,这有利于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实习实训的过程对未来的职业定势、职业理想的形成都是直接的体验教育,学生的实习实训是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这短短的第一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事业心的形成都是相当关键的。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极为高涨,对未来的职业和将来走上社会充满了希望,甚至是一种梦想,因而,这对于学生学习本专业技能技术,为学生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坐标的定位而不懈的奋斗。
总之,数控机加工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过程,因势利导,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技术应用和岗位能力提高为统率,将学生带入自我约束、主动学习、自觉成才的崭新领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祖荣.数控机加工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刘明凯.新形势下的数控机加工专业实践教学[J].职业教育,2011(1).
数控技术在现代制造技术中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是数控机床,所以数控机床的实训应是整个机械工程实训的重点内容之一,数控机床的实训时间占训练时间的比例应大一些。常见的数控机床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这3种机床的数量多,具有代表性。对于一台数控机床来说,包括4方面的内容:制造、操作、编程和维修。实训的主要内容以操作、编程和加工简单的零件为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要目的。
1.1合理安排数控机床实训的时间
由于机械工程实训总学时的限制,青岛农业大学机械专业学生共实习4周。数控机床实训的内容较多,在训练时间的安排上,数控车床2天、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2天、其他数控机床1天,这样既重点突出又全面。数控机床应用了先进的数控技术,和普通机床的实训相比,讲解的时间会多一些。一般操作讲解、黑板上指令讲解的时间约占1/2,让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数控机床是如何加工零件的;学生操作机床加工零件的时间约占1/2,使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增强对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感性认识。总之,实训的重点虽为实践,数控机床训练的特点又决定了讲解占了约一半的时间。
1.2合理安排数控机床实训的内容和方法
在数控机床实训中,操作、编程和加工零件是主要内容。首先对照机床讲解基本的操作;然后学习数控的编程知识;最后加工出零件。编程方法的讲解,只能在黑板上讲解组成程序的指令字、程序的格式等,然后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数控机床的坐标系是主要内容之一,机械坐标系、工件坐标系(编程坐标系)的概念,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必须结合编程才能讲清楚。数控机床是按程序自动加工零件的,刀具沿程序指令的刀路运动切削工件,刀路的位置必须使用坐标系描述。所以,首先讲清各种坐标系的概念,进而才能讲清对刀等关键的概念,才能理解为什么在编程坐标系下编写的程序可以在机床上加工出零件等问题。数控机床的实训内容应与数控机床理论课的内容相辅相成,各有侧重,通过数控机床的实训为下一步学习数控机床理论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数控机床实训应以机床操作、编程、日常保养和安全使用为基本内容,重点应放在编程和操作上。通过基本编程知识和操作的学习,学生可具备基本的编程和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创新意识,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零件,自己编程,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后上机加工;或者编程加工一些有趣的零件。如:数控车床上可以加工仿真子弹、仿真酒瓶等;数控铣床上可以加工一些汉字,如“欢迎实习”等。
1.3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
数控编程分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形状复杂的零件加工程序只能由计算机自动编程来完成。在实训内容上,应手工编程和计算机自动编程并重。手工编程是数控车床实习的基本内容,通过手工编程加工简单的小零件,是普遍采用的训练方法。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CAM在机械加工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自动编程也应是数控机床特别是数控铣床实习必讲内容之一。由于实训时间的限制,这部分的内容较多。所以,可以精简为由实习指导教师通过一个例子演示给学生看,边演示边讲解,讲明形状复杂及包含曲面的零件或模具的加工必须用计算机自动编程的方法编程,然后加工成所需的零件或模具。自动编程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完成的,常用的具有计算机编程功能的软件有:CAXA、UG、Cimatron、Pro/E等。1.4数控机床仿真软件的应用机械工程实训场地往往有限,数控机床价格较贵,配备的数控机床的种类和数量有限,平均到每一名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较少。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机房使用数控机床仿真软件练习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和加工仿真。也可以不做统一安排,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上机练习。数控机床实训的内容多,时间相对较少,一定要制订详细可行的实训计划,明确每天的训练任务、训练目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设备。这样学生面对从未见过的设备就不会感到茫然,教师指导学生也会有条不紊,顺利完成实训任务[5]。
2演示教学法的应用
2.1什么是演示教学法
由于机械工程实训总学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自己动手操作每一种机床,特别是一些比较危险、贵重和精密的设备,比如高压水切割机床、三坐标测量机以及电火花线切割、电火花成型等机床。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了演示教学的实训方法。所谓演示教学法即指导教师讲解机床的加工原理、操作方法、编程方法,然后自己操作机床加工一个零件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演示教学的实训方法,解决了实训内容多时间少、机床有限及教师有限的矛盾,还可以给学生打下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基础。
2.2以电火花线切割为例
电火花线切割属于特种加工,特种加工是利用电能、化学能、光能或声能等能量对工程材料进行加工的工艺方法。在特种加工中,加工工具(广义的刀具)、加工工件与传统的机加工不同,一般不是采用机械力加工,在实习时学生首先会想到加工工具是怎样加工工件的。所以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的开始,应首先讲明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实习步骤如下:(1)指导教师启动机床,用薄钢板切割一个小五角星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发现一根很长的光滑的金属钼丝可以切割钢板时,一定会感到吃惊,想知道它的加工原理是什么。(2)在切割小五角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讲解加工的原理,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电火花放电的例子:我们平时开关电器或插拔插头时,会发现有时有电火花放电,严重时开关或插头的导电部位有被烧的痕迹,甚至掉渣。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就是利用电火花放电产生的热量使金属被烧腐蚀而起到切割的作用。讲完这个常见的现象后,再讲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学生就感到易于理解了。(3)指导教师再讲解机床的操作方法。(4)简单讲解编程的方法,整个过程大约45min。
3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工程实训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机械工程实训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但是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在机械工程实训中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实训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学生实习完基本的内容后,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补充和总结,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关键词: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85-02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机械加工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全国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机械加工专业,以培养机械加工技能型人才。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机械加工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由此引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编写、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课题。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机加工专业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课程为公共课,着重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例如英语、语文、数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等。第二类课程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车工理论与实践、焊工理论与实践、钳工和数控等。
一、中职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使用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较强,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低,学生的学习品质发展滞后于同龄人。他们初中毕业后到中职学校读书时,本身就是抱着不愿学习文化课的目的来的。学生的基础差,统编教材难度大,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去啃那些高深莫测的知识,肯定无法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多数使用统编教材,它们理论性强,框架鲜明,覆盖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反映了所有岗位的劳动者的德育与技能要求。课程很难照顾到不同区域及不同企业对员工的特殊要求。其次统编教材“一难、二繁、三偏”,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就笔者所到的学校,《公差》一门课程的学习,多数都在使用大学本科生所用的课本,而这一门课程在本科学校也是三年级学生下半年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对在校只有二年的中职生来说实在是不适用。在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统编教材不适用的情况下,校本教材的开法与使用就完全有必要。校本教材编写的是“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学生能学会的知识”。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校本教材中。校本教材在编写时如果注重实用性,降低难度,学生能够学会,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中职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有很多。例如,目标性、过程性及前瞻性等。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校本教材编写不能一味照搬基本原则,要有所侧重,解决迫切性的问题。实用性,即校村的编写一定从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现有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情况,对本地教学有所帮助。如将本校实习基地的图形、图片加入到校本教材中。新颖性,即中等职业学生的特点,是对学过的课程不感兴趣,让他们觉得教材是全新的,尽管他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却与传统教材不同,有新意有创意。趣味性,即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编写,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意识。教材的编写可以不采用传统教材的样式,采用其他的一些形式。例如教案式,图形图表形式等。开放性,即教材的编写要留有一点的余地,让与教材有关的人员参与进来。包括教材的使用者――学生,或学生生产的服务者、企业人员。从而广泛纳入各类有用的信息来为教材的编写服务。系统性,即教材编写的知识点要做到有层次,有系统,可以做适当的层叠或延伸,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体现新意,一点一点地将知识体系展现出来。
三、中职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编写的步骤
选定主编人员。主要编写人员要有资历,有实际工作经验。当然也要有相当纯熟的机械加工专业知识,切不可想当然地用人。选定编写人员。参编人员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对机械加工的校本教材编写,不一定要找文笔好的,但一定要找工作细致认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找一些在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担任顾问。编写人员要熟悉本校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编写应做到语言、内容、信息、知识等方面科学、准确,否则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主编确定编写大纲和细目。主编要将教材编写的原则、开发方案和时间表分配给编写人员,对每个参编人员的任务板块做详细说明,并提出具体的要求。主编的总体把握。主要编写人员要时时把握教材的编写方向和进度。对每个编写人员的情况要进行充分、精确地了解,并时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对全局造成影响。组织专业教师对教材进行试用。机械加工专业的教材不同于其他的教材,一个小数点、一个参数或是一幅图形的错误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要对学生以后的工作负责任,所以没有经试用的教材是不能推广使用的。教材的编写是艰辛的。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取得学校领导的关注,给他们在时间和物力上以支持。编写人员也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否则会导致工作虎头蛇尾。
四、机械加工校本教材的使用
机械加工校本教材的使用主要点是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或实训车间。如何在这个不同于传统教室的特定空间完成使用呢?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教学要以生为本。一本教材不论编写得多么的理想,如果学生不买帐也是不完善的。在机械加工实习基地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代替者。这要求学生在教材的帮助下,学生独立的选择和使用劳动工具,处理复杂的工作,并以教材中的要求为前提设计实习的方法和过程,从而完成工作任务。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岗位培训法等。学生在教材的帮助下,充分依靠自我,依靠小组,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如果不合理设计,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设计教学内容首先要摆脱教材的局限,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够用、适用”的原则,有些内容可以整合,有些不适用的内容可以删除。
国家级规划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修订版)有十二章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需要70学时,但目前职业院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规定的学时数为50左右。如不科学组织教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锥度和角度、螺纹公差、齿轮精度6个学习模块,根据知识点又将学习模块分为若干小节。每个学习模块以“检测任务—相关知识—检测仪器—检测方案—检测实施—任务考评”为教学主线,检测任务选择一些企业的典型工作案例。如学习直线度公差时,将“检测车床导轨直线度误差并调试”作为该小节的检测任务。通过模式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直线度公差的知识,还学会了校对车床导轨水平的技能,体验了工厂现场的检测工作过程。
紧密衔接相关课程教学
本课程有“桥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其它相关课程紧密衔接。在尺寸公差学习模块中,可以将减速器中的输出轴作为学习载体。因为前期学习《机械制图》时,已经安排了减速器测绘的实践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游标卡尺测量输出轴的各段轴径,并对轴系零件的配合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这些可以作为学习该模块的基础,降低学习难度。同期开设有《机加工实习》课程,结合《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加工工件,将《机加工实习》课程中的学生作品作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中的检测任务,使学生模拟从加工到产品验收的工作过程。如果验收合格,学生就会获得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实施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本课程具有综合应用性强的特点,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本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PPT课件、模拟仿真软件、二维或三维动画演示,使得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定义等内容变得易懂难忘。在实训课教学中,多媒体尤为重要。每次实训课都需要教师为学生示范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而有的测量仪器较小,学生无法看清老师的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更常见的是教师示范操作一台仪器时,学生围在仪器旁,一般只有靠近仪器的同学能够看清楚、听明白老师的讲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例如介绍用万能卧室测长仪测量轴径的操作要领时,老师可以事先将操作步骤录像,再配上语音讲解,制作多媒体视频课件,通过视频或模拟仿真教学,让全班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操作步骤,能够实现实训操作的规范性。
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教学模块均以“检测任务”导入,要求学生分组分析实际检测案例,确定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并讨论寻找答案。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现场教学法也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中。例如讲解跳动公差时,可以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指导学生用偏摆检测仪测量轴的径向圆跳动、径向全跳动误差。学生边学习跳动公差带定义,边动手操作测量误差,能深刻理解跳动公差带的定义,并体会了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的联系与区别,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又缩短教学学时,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与实训场所的一体化。
改革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都是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做一份试卷。这种考核模式很难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少学生平时不学,仅靠考试周临时抱佛脚,也能通过考试,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与不学一样的心理。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势在必行。
过程式考核模式为:每个学习模块总分为100分,按表1中的6个考核指标单独评分,学期末计算出6个学习模块的平均成绩即可(如下表)。
建立这种考核评价模式,是为了科学公正的考核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在改善学生学习态度、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综合应用知识及实践归纳能力。教师可以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以评促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工电子实训;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孙丽娜(1974-),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化工职业学院,实验师。(河南?郑州?45004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ZJB060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93-02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协调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结合,重点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注重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端技能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实训教学,目前,高职实训教学改革已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但随着生源质量的变化、社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实训教学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端的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与现代产业体系的零距离对接。
通过参与河南省教育厅项目《“实践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电工电子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的开发、研究、实施、总结以及后期反馈等环节,同时对其他院校进行调研后,总结出一些高职院校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通过几年的实施和对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对实训教学中要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突破的方法。
一、实训课堂内教学改革
1.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电工电子实训学习兴趣
目前,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面对专业课有些自信心不足。通过展示往届学生DIY作品,如:收音机、门铃、助听器、电子钟等,在他们分享其他同学实训成果的同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对学习电工电子课程也充满信心。同时展示生活中常用的电工电子用品,例如:家庭常用电路、电度表、电动机、稳压电源、手机、计算机主机等等,结合专业特点和生活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电工电子课程的兴趣。
面对就业,也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信心。现在是数字化时代,电工电子知识渗透于各行各业,机电一体化产品如在数控机加工行业、电梯行业、制冷行业、化工行业的自动生产线上等,以及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等等,电工电子科技无处不在。面对广泛的就业前景,让学生懂得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同时,面临整个用人市场出现的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相对于本科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心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一些毕业生尚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同,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注重加强技能和操作能力培养,使得毕业后能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从而使得高职毕业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这些优势又进一步增强了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为他们的可继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2.贯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行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既不能停留在理论课上作推导,实验课上作验证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全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每节课的重难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我院)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但保留了语言传递为主的传统讲授法,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学生主体参与型与合作学习型教学方法,同时穿插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针对某些专业把整个电工电子教学课堂放在实训室,教师需更多地参与学生实训过程的指导管理,现场答疑,从而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效果。电工电子实训改革的内容主要有日光灯、电度表的安装调试、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自锁、延时电路的布线与调试、超声波控制电路的安装测试、收音机的焊接安装测试、印制电路板的制作、数字显示电子秒表的安装与测试等等。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这些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电工电子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技能和操作以及整体素质起到了有效地促进作用,同时也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出了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科学合理地运用实训教学评价方法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针对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特点和高职学生特点,采用了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穿插灵活运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以及个体内差异评价等多种教学评价方法,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并全面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在收音机的焊接安装测试项目教学中,我们把实训课程考核分解为几个过程:(1)元件检测能力占10%分;(2)焊接操作能力占20%分;(3)数据检测能力占20%分;(4)整机安装调试能力占20%分;(5)实训总结能力占20%分;(6)德育方面的出勤、纪律以及值日情况占10%分。通过这些实训过程中的分步评价,从而对学生整个项目的完成效果达到了全方位的客观的评价。其中在焊接操作能力中的焊点质量评价中,穿插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以此来找差距,激励督促自己加强焊接技能的训练和焊接水平的提高。
实训评价方式的改革,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评价方式,既要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也要看到学生每一处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提前完成实训任务的学生给予肯定和激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更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但是对学生的实训能力的一个客观评价,而且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
二、实训课堂外教学创新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the applied mechanical undergraduates and enterprise job skill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n NC machining and programming technology course is demonstrate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appraisal method.
关键词: 教学改革;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应用型本科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NC machining and programming technology;applied 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85-02
0 引言
数控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数控加工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加工标志性技术并逐渐得到普及,而数控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紧缺人才,社会需求巨大。
目前虽然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加大了培养数控专门人才的力度,但始终不能满足我国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操作技能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不足。
陕西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渗透到一系列的项目教学和实验中。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熟悉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①解构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模块相互独立的传统知识体系,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相互紧密关联的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数控加工综合实验的核心课程中;对课程的内容和实验环节进行重构,实施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数控加工综合实验教学模块的系统化串联,即三位一体。
②精选传统内容,强化课程内容的应用型部分。注重编程技术及应用技巧等、实际案例的讲解;注重与机床实际操作、人际互动等相关知识点原理、概念、设置方法等内容的讲解与演示。
③增加CAD/CAM技术在传统编程教学中的比例,强调学生对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增设实验上机环节,给定行业典型零件,要求完成三维建模、工艺规划、程序生成及加工仿真等环节。
④积极扩展新技术应用的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和应用“热点”,注重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合理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滞后的状况。数控装备的功能复合化、高速切削技术及刀具系统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数控加工工艺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对现代化数控编程技术的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播放日德等先进设备加工视频,查阅资料等,让学生了解数控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
2 突出实验和实践教学
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没有实践体验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制订了金工实训数控部分实习指导书、数控加工综合实验指导书、现代加工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训练需要,对学生进行规范性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把实践教学内容分成三大模块: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阶段,实训工件应完全按教学思想来设计,而不形成产品,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全面、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综合技能阶段,完成实际典型产品的数控综合加工。
①理论教学之后接着进行实践操作(计算机加工仿真实验),充分利用完善的实训条件,强化理论的理解与提高实操的能力,为实际操作数控机床提供了有效训练途径; 教学中,我们利用宇龙数控加工仿真软件,通过数控机床模拟仿真的操作,让学生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在模拟仿真中进行工件的程序编写、程序调试与数控机床的操作,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理解整个工件的生产过程。
②开设数控加工与现代加工技术两个综合实验,选取制造业中的典型零件,以小组为单位,实现零件的三维造型、工艺规划、程序生成、加工仿真、程序传输、机床操作与加工、零件精度检测等环节,训练学生对数控编程技术及相关工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③在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使用数控装备及工辅具等进行工艺规划,针对方案展开小组讨论和优化,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传统制造领域应用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的能力。
3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①课程采用“教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手段,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数控加工过程为导向的授课方式,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以数控铣床编程为例,将原来的内容分解为平面加工、轮廓加工、型腔及孔加工四个模块,分别讲解编程指令、编程技巧、工艺知识等相关内容;在课程实验中分别设置相应的四个模块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②现场教学与教师示范相结合,针对课程中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如试切对刀、程序的编辑与调用、安全操作规范的步骤等,安排在工程实训中心进行,达到现场教学与教师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有代表性、实用性的案例来进行分析讲评,通过案例教学,教师组织协调,让学生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以往的“单纯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手段,采用启发式、互动式、项目驱动等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推进网络教学发展。在教学建设中,本院建成了《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省级特色精品课程网站,并在学校BBS上开设数控加工论坛版块,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丰富的校园网络资源,构建一种教与学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4 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建立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单一卷面考核和一次性终结考核方式来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考核由卷面考核和项目过程考核相结合,重点按项目和任务进行过程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能力。
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给出评价成绩;根据小组的产品精度检测结果及综合实验报告给出小组实验成绩,结合各小组组长提供的贡献率及答辩表现,给出每个组员的实验成绩;期终采用笔试给出理论考核成绩;上述三者分别以2:4:4的比例给出总评成绩。
5 总结
由于数控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始终处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们仍将积极实践与探索,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瑞,丁守成,尹小霈.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28-130.
摘?要: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以校企合作、工学合一为载体,“教学做练”四位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关键词 :校企合作?企业项目融课程?内置岗位?知识、技能与素养于一体
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笔者学校近几年在该课程中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合一的改革实践,经过教师、学生、企业及社会学习者四类人群的实践检验,该课程改革适应专业发展要求,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随企业技术发展,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一、课程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从专业培养定位上看,企业急需大量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专业人才,这些岗位要求他们安装工艺标准规范,调试过程完整准确,维修安全准确规范,都需要该门课的培养和提升。
从专业培养目标上看,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是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合一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整合序化并安排教学活动,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教学做练”四位一体,促进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零距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安排
教学内容以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心,从“企业真实任务”着手,坚持科学合理、务实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以工作内容为依据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岗位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以规范企业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以严格职业标准设计评价标准,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工作对接,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教学安排上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与岗位相适应,以生产为对接,以校内外实训条件为依托的原则确定了九个涵盖常见的车、磨、钻、铣、镗五类机床的学习任务。
三、课程改革的构思与设计
教学设计上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将6S理念、劳动态度、团队协作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学中将课堂企业化,突出工学结合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工作来学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体验企业化工作。
教学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学做练一体、顶岗实习等模式,同时以学习任务为单元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通过图片、动画、视频、虚拟实训等方式,提供“学中做,做中学”的实际案例以及操作方法。
除了软件,硬件方面也要配套。在教室中划分教学、资料查询、工作、仓储、成果展示等区域,同时拓展利用校内机加工车间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也是关键一环。为此,我们不仅有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还聘请校外专家、能工巧匠、企业管理者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形成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梯队。
四、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组织实施中以工作任务为引导,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具体工作过程是学生先明确任务,再根据任务要求制订可行计划,接着准备实习工具器材,再严格遵守作业规范作业施工,安装或者检修完毕后,自检,填写相关表格,交付相关部门验收,清理现场,归置物品。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以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学习任务为例:
1.明确任务
通过工作情境引入企业车床安装单,学生领到任务后,明确工时、工作内容、小组分工等要求,准备好包含企业技术标准、国家技术标准等资料。
2.现场勘查
小组分别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记录勘察的电源、控制柜等信息,手绘各自布置图,小组讨论并表述用AutoCAD软件展示的最优布置图。
3.制订计划
根据学习工作经验,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在工作页企业化表格讨论中修订工作计划,准备学习工作用品。
4.施工准备
通过查询资料及教师的讲解,掌握安装过程、明确安装标准及安全注意事项,准备好所需工具材料。
5.现场施工
各组分工协作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作业完毕后清理现场,填写验收技术文件,完成项目验收。
6.总结评价
各组展示工作成果,交流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从教师、个人、小组三方面进行学习过程综合评价。
五、课程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企业项目融课程,企业管理进课堂,工学结合的深度与层面进一步挖掘与完善。学生在职业化环境中体验到工作全过程,综合职业能力得以提升,形成完整的职业思维并构建工作思维。同时在工作中学生团结协作,相互认可,保持较高兴奋点。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双方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教学也由散件向半成品、成品化转换,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均受益,这是教育改革一次成功的尝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之一,实训基地建设能否与专业教学体系构建实现有机的融合与匹配,适应训练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已受到广泛重视,基地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投入比重大大增加,涌现出了一批能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实训基地,但从全局看,实训基地建设还相当薄弱,存在着建设主体、运行机制、筹资方式仍单一;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不足;没有实现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实训工作的情境化、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基地功能只有单一的教学功能,不存在效益性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自2007年以来启动建设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践教学基地,2010年经教育部评审,被批准挂牌成为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围绕基地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以高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标准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校将基地的定位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建设成一个集聚“社会、企业、学校”资源,开放性、多功能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实训基地,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先进适用技术的吸收与转化、技术服务与人员培训”的区域职教平台;第二是如何把基地建设和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实训任务真实等的综合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大力度的创造性改革。
围绕上述工作重点,项目组成员深入多个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充分提炼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为出发点,高标准建设实训基地,高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尝试,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构建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时,(1)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研制开发了适合技能训练需要的仪器设备,使实训设备真实性、先进性。包括:流水线炉温控制实训装置、模拟电子实验箱、单片机综合实验箱、PLC流量控制实验系统、SIEMENS全自动网络控制系统、吐丝机头部定位检测实验装置等,并配备开发了相应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既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也训练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拥有1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实训仪器设备已成为精品、部分实训仪器设备填补了国内的空白。(2)基于厂校合作,探索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形成了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管理模式企业化。机加工中心与湖州圣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建厂,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同时建立了湖州金恒力研发中心、湖州远来工控研发中心等多个校企合作研究中心,学校提供研发场所和技术力量,企业负责承接项目、提供研发用仪器设备、产品的市场推广。(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使得基地功能多样化、社会服务效益化。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了“创新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了“创新教育实训中心”,包括:“电子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电工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生产研发中心”,包括:“电子新技术研发中心”、“过程控制研究室”、“PLC应用研究室”、“传感器应用研究室”等。(4)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使得实训工作情境化、工作任务真实化。通过条件配置,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式,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现代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合一”,学练并重。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
三、“任务引领式”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系列化教材及课程教学得建设
几年来,相关专业积极探索以能力为目标的“任务引领式”实践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以工作任务的划分为基本依据,以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课程,明确职业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并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以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为例,课程开发方法如下:(1)以电力、冶金、制药等流程行业的控制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2)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3)以典型设备、生产工艺的过程控制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4)以仪表工和ASEA自动化系统助理工程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所有核心课程推行了以能力为目标的任务引领式课程教学,如图2所示。教学过程采用任务导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学生每学完一个案例,就可以在真实环境动手实践,教师边教、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现场的零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构建了综合培养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针对高职学生的工程和创新能力培养渠道。如电工电子工程和创新能力培养如图3所示。
【摘要】目前,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已经成为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众多企业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本文就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业的良好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制造探索
目前我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等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短缺。现有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模具设计、开发、维修、CAM/CNC、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已成为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之一,甚至出现了“年薪16万元招不到高级模具技工”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矛盾
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制造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岗位不能达到“零对接”。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企业岗位实际情况脱节。其结果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不强。
1.2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的技术发展
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相应的教材内容必须及时更新。但一些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严重老化,学生无法学习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很难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1.3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
断层问题--除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外,由于历史原因,教师队伍补充出现了新的断层。
能力问题--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
结构问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
1.4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现有职业技术院校多数专注于在校学生培养,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较弱。。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出现人才、技术、设备真空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满足企业技术研发、产品测试等方面技术支持和服务的需要。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作为先进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目前国际领域主要涉及以下相关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ComputerAided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技术(ComputerAidedProcessPlanning);逆向工程技术(ReverseEngineering,RE),也称反求工程、反向工程;快速原型制造技术(RapidPrototypingManufacturing,RPM);虚拟样机技术(virtualprototyping,VP)。而国内目前主要集中在(1)CAD/CAE/CAPP/CAM/PDM集成技术的研究;(2)数字化协同设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3)基于知识工程的研究;(4)虚拟设计、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等方面,亟待改进。
3探索思路
3.1多途径、全方位培养人才
3.1.1融专业入产业,引企业进校园,探索工学结合紧密、教学形式多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实践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融专业入产业,引企业进校园,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创新“工作驱动,学做合一”、“工学交替-校企双循环”、“能力(技能)本位,模块化”、“‘2+1’校企全程合作订单培养”、“‘2+0.5+0.5’校企阶段合作定制培养”、“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
——专业定位符合企业要求。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企业及技术发展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教学内容反映企业实际。以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为载体,将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服务技术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具有工学结合特色,并及时反映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情况,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学习方式突出工学结合。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施灵活的教学组织,使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
——教学活动体现企业精神。把企业的生产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大背景,在具有浓厚企业气息的教学环境中,形成职业道德教育氛围,使学生直接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3.1.2发挥行业优势,校企共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想办法创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最好的方法就是校企资源共享、共建办学。
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企业的产品、设备、技术、管理及资金,参照企业的技术水准,校企共建数控、模具、CAD/CAM、机电一体化4个专业群共享的实训平台为“基体”,以适应各专业职业岗位特点的专业实训室为“触角”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各异,触及市场,灵活服务,实现工学结合校内化。
遵循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建立良性互动、校企双赢合作机制,采用企业管理方式,实现生产性实训车间(基地)良性运行,形成自我造血机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学生校内实训实习场所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阵地。
立足长远发展,建立校企双方参与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的兼职指导教师(或师傅),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3.1.3构建模块化、双证制、“教、学、做”合一的专业课程体系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与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相映衬的模块化、双证制、“教、学、做”合一的专业课程体系。
把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质量标准的依据,健全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规范教书育人行为质量标准,形成系统的专业教学标准。
积累生产案例,按照企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和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并参照现代企业的技术标准制定实训质量标准,保证实训质量、职业培训质量的高品位。
3.1.4建构以机电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职业能力体系
围绕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适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职业能力体系。专业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主要是围绕机电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可划分为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综合岗位能力、职业素质及能力。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行业、企业标准,并将职业标准融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3.1.5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师团队
进一步深化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与办法,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需要的教师引进、培养、评价及聘用体系,形成激励机制,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3.1.6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构建以教、学、做(练)结合的“三明治”式教学法,核心案例贯穿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为主体的专业教学方法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①构建“课证”结合的教学法,加强以基本技能知识连续性为主线的课程内容改革,结合资格证书考核知识点,建立基于真实产品的训练题库,在三年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持续将“生产型训练题库”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
②整合传统机械专业课程。如将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传统机械专业课程整合为机械制造基础一门课程;
③依据顶岗企业需求,提供多种CAD/CAM软件供学生选学,以保证顶岗实习的不同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①部分实训课程实行多种相关能力并行训练,以提高教学效能。如对实训设备数量少的课程,实行设备分流、多种技能并行训练的方式;
②减少模拟性实训,将企业产品作为主要实践教学对象,聘请企业的工艺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推广“形成性考核”方法,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完成考核;
③为达到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零对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
A.基础性实训(即基本技能训练:钳工与机加工基本技能、机械制图识图能力训练)
B.专业实训(即核心技能训练:机械设计能力训练、数控加工工艺编程训练、数控机床操作训练、CAD/CAM软件应用训练等)
C.综合实训(即综合技能训练:模具CAD/CAM综合训练、数控加工中高级工种考工训练等)
D.产品生产型实训(即职业素质训练:强化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
E.生产企业顶岗实训(即岗位适应性训练:强化岗位就业能力)。
做到在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60%,生产型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的80%。学生在获得资格证书后,必须顶岗实习半年以上。
3.1.7将师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搭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采取政府指导、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的方式,整合、共建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使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2实施的关键——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3.2.1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利用专业管理委员会和行业协会建立一体化协作机制。在数控加工、模具设计、模具装配等方面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
3.2.2实行严格的教师“上岗培训”制度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每年暑假组织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同时,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要求每名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30天;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操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使教师参与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攻关。
高职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能型和应用型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对一定的工具和规则具有灵活应用的能力,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实践教学予以重视,并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和建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实践教学需要,来探索和监理起教学优化对策系统,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及教师丰富教学经验上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将其总结与归纳成为一种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结构流程[1]。在教学实训中实践教学理论得到广泛应用,是介于行为和理论之间的衔接,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对教学方法进行一种理性和概括提升,是教学程序体系的一种,也为教师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指导。
一、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建构
实践教学模式建构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生和构想的一种过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所采用的方法普遍为归纳法,经过长期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方法。虽然实践教学模式建构途径与建构方法有一定的区别,但都遵循一种建构原则,即思想理念引领性原则。思想理念是对人们言行提供指导的一种观念,是行动纲领和未来目标的体现,在实践教学模式建构和选择中应有先进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特征相符合,具有思想导向和引领作用。在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包括人才对职业教育态度及认识,也包含了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认同,是对职业教育今后发展方向的优化[2]。其次,呼应发展动态性原则,由于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动态的和多元化的,而这种特征是基于经济与教育动态发展的本质所决定的,从经济发展需要来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是一种动态过程,只有具备动态特征,才能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不断更新,才能更加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及设备更新的发展需求,教育方法与教学理念才能与时俱进,?c企业发展理念相契合。而从教学模式发展过程来看,是一种动态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理念的发展与变化得到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
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选择
实践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学习资源,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未来的就业发展至关重要,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对实践教学模式选择中应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来进行科学选择。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来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选择,实践教学过程所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的最终追求,是实践教育教学实施的灵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在对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和实训过程中,和对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应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在对专业技能培训中,针对不同的技巧和技能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在实践教学模式选择中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考量,确保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3]。其次,在实践教学模式选择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性质,不论采用哪一种实践教学模式,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性质来明确,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中教学内容都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技能应作出不同选择。如针对机加工专业,应将其核心技能进行分解,采用单元化和模块化教学模式,而对于商业类专业学生而言则可以采用自主创业的教学模式[4]。最后,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还要依据教学物质条件,教学模式选择应根据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实际情况及实习条件等,对于和学校具有紧密联系的院校,可以选择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或是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而对于一些具有优越实习条件的院校则可以将课堂设置在实际生产车间中,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两位一体性,实现工学结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模式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整体设计与筹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对学生创新品格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为教学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依据,指导教学活动、教学机制与教学程序高效、有序运作。而对于实践教学模式来说,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检验,也可以对教学模式本身效果与功能进行验证,促进其更加完善化与规范化。
关键词 职业技能大赛 双证课程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Core Values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 "Double Certificates Curriculum System"
ZHANG Yan, WANG Shizhu, HAN Yuyo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ao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engzhou, Shandong 277500)
Abstract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 is becoming more diverse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 the "double certificate course system" culture played a positive impact, 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Vocational skills contest conducted to enhance the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ability to achieve employment targets up close,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ism, but also deepe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held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double certificate course system" training mode, and has great value.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double certificates curriculu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提升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
“双证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效组合为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注重实习实训,提高学生技能、增强学生对实践技能环节的适应,便于就业并且持证上岗。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进而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我院初步尝试将技能大赛比赛项目融合到“双证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之中,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对该课程进行三阶段规划。一阶段通过技能大赛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任务分析,整理出培养目标及知识架构,重组教学,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技能;二阶段:参照行业标准,依据教育部、劳动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过程考核。三阶段:通过校级举办技能大赛,让80%的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考取技能证,推荐优秀者参与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竞赛选手逐渐成为各类企业招聘的“香馍馍”。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初次上岗就业优势明显,到企业后能较快熟悉环境和设备,可以马上进入相应工作岗位,实现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2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实现零距离就业目标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也为“双证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打开了就业通道。通过比赛,找差距、找不足,进一步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完善教学标准,充实“双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平时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技能热情,鼓励学生多动手,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班级乃至整个校园中逐渐形成学技艺、钻业务、练本领、争奉献的良好氛围,成为企业受欢迎的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院推行人人参与、普惠性、经常性的技能比赛,开展学生技能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甚至由学生、教师以及合作企业的一线工人一起参与的混合型技能竞赛,营造“人人学专业、个个练技能”的良好育人氛围,以赛促“销”为广大学生开辟绿色就业通道。今年的最难就业季,我院机械大类各专业的就业率仍能在90%左右,对于参赛选手而言,更是遭企业哄抢。技能大赛的参与提高了学校就业率,真正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恰好是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多点契合、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
3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
“双证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引入生产性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在学校备战职业技能大赛过程中,为了检验及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往往安排学生参加企业一个月左右的顶岗实践活动。学生在企业按相关工种的技术工人对待:如机械类学生参加机加工的大赛,接到加工零件任务后,需要根据现有设备独自制定合理加工工艺、能够操作所需机械设备、在现有检测量具情况下加工出合格零件、甚至装配出合格产品等。面对可能遭遇的种种挫折与失败,都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且要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挫折中积累经验,这一过程对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有良好的助推作用。特别是团队合作训练,极大增强了学生团队成员间的团结互助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真正的赛场上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从容面对,而不惊慌,顺利完成既定任务,确保团队获得优秀成绩。
4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4.1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促进校企共建、产教结合
校企选手通过在大赛中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艺,掌握新技能,力争成为技术能手和技能名师。对于部分民企职工技术能力和人员素质还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可以校企合作等方式为企业培训职工,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满足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需求。同时通过合作,也为院校组织参加大赛等做好延伸工作,提供培训及比赛场地设备等,给学校和企业带来双赢,找到很好的结合点。在产教结合、就业准入、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院“威达高级技工班”的成功开班就是成功的典范。
4.2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促进企业技术骨干的选拔
企业积极参与到大赛中,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从中选拔自己需要的最优秀的技术能手,对企业员工素质提高有很大帮助。在2009-2012年的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不少参会单位直接在参赛选手中招聘,从中已录用近百名优秀选手,这些选手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很快就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在天津,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以便于用人单位更有效地吸纳引进高技能人才。高职组二等奖及以上的选手留津就业的当年可办理户籍进津手续,获得三等奖的选手可在津工作两年后办理户籍进津手续。从这项举措我们可以看出技能大赛对社会的影响力,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支持技能大赛,有利于选拔技能强手加盟企业。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双证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切实做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技能竞赛的成绩已成为学校招生宣传、彰显办学特色的亮点之一,也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一项指标。职业技能大赛在“双证课程体系”实施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课题项目名称及编号:山东省2012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高专“双证书”制度推进及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研究与实践――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双证课程”研究与实践为例》(立项编号:2012727)
参考文献
[1] 邢晖.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大赛的功能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8(6).
[2] 李胜明.借力技能竞赛 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J].职教论坛,2012(2).
[3] 何文明.发挥技能大赛教学导向作用不容忽视[N].中国教育报,2012(4).
关键词 数控铣 专业课程 一体化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一体化教学”介绍
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学习与生产实习脱节的缺陷。在教授过程中,通过以理论知识为中心,重于实践指导。学生通过一体化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也更加有经验。
2 “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伴随着生源的滑坡,技工院校学生的基础与以前大有不同,接受技工教育的学生差异性越来越大。当前技工院校一部分学生成绩是比较优秀的,在技校学习过程中仍刻苦学习,愿意通过自己的勤奋来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因此学习基础比较扎实,学习效果较好。然而,仍存在部分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原先的文化课基础较低,学习习惯不良,导致了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学生们在知识结构层次上也有较大的差别,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传统数控铣教学模式中,实训教师讲解操作注意事项,给出加工工件图纸、加工工艺文件,学生编写加工程序,教师检查程序,上机加工检验合格完成课题。形式上看该指令讲解操作都完成了,但事实却非如此,工艺如何安排、参数如何确定、不同材料参数是否相同等这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却成了讲解的盲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思想适合于数控专业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对本专业能产生兴趣,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工作与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既懂理论又会技能的技术工人。坚持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数控专业教学长期和紧迫的任务,教师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不断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进程。采用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均由一任课教师讲授完成。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际操作、修改调试、加工的方法,即“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3 数控铣专业课程一体化实施的具体方案
3.1 教学计划与实用性的教材的制定
根据课程标准制订数控编程与操作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编写出适用于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的教材。教师按数控编程与操作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的要求编制授课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考核等。教学中应严格按计划进行。教师按授课计划编写教案, 填写详细教学日志。教案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数控铣机床操作技能。
3.2 模块化课程教学
数控铣专业所授的课程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一体化课程,即专业课程均由原来的理论与实习课内容组成,在一体化教学水平还不高的前提下,可采取模块化(课程)教学,如数控专业课可分为车工模块、铣工模块、CAD/CAM软件模块、数控车铣模块、数控维修模块、电加工类课模块等,每个模块由理论与实习两个老师一起上课,这两个老师可相互搭配、相互学习。从充分利用设备的角度出发,可采用两个平行班级在实习场地和各班教室交叉授课的原则,有效利用(下转第52页)(上接第45页)各类教学资源。
3.3 师资力量的组建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有一支师德高尚、理论过硬、技艺高超、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突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3.1 基本素质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对所任教的科目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能应用于各种教学环节;具备指导学生参加本专业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具备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写出课后总结,从实际操作上升到理论上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
3.3.2 师资力量的培养
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校应每年安排1~2名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在实践中学习企业里的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学校稳定的兼职教师。
3.4 提高一体化实训场地的使用率
一体化教学的场地和设施与传统教学应有所不同,实训场地内除有充分的先进的实习设备、刀具、工夹量具和实习材料外,还应设置讲课场所和相应的教学设施,供专业理论和实习操作授课用,还应有电化教学、模拟教学等设施。应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提高一体化实训场地的使用率。
4 “一体化教学”的评价督导
为保证教学质量,对“一体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应进行相关监督、指导、控制和教学效果检查等工作。督导与评价是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督导侧重于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侧重于一体化教学结果的检测。督导与评价的对象包括教学条件(师资、教材、场地、设备)和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分为学校内部评价督导和学校外部评价督导两个方面,以保证评价督导的客观、全面、有效。
4.1 内部评价督导
内部评价督导由学校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主要目的是随时获得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机制、评价教学质量、考核教师绩效。内部评价督导的内容、标准及形式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4.2 外部评价督导
外部评价督导可以由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也可以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其他第三方负责。主要目的是监控学校运行、督查教学问题、规范教学方向、评估教学质量、指导科学办学。外部评价督导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5 结语
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通过有效整合,采用导向型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技能鉴定通过率,拓宽学生就业面。因此,在技工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景玉.浅探数控铣中的几个工艺问题[J].现代农业装备,2009(3):12-34.
[2] 熊建彪.模块化教学法在数控铣工实习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45-76.